中外友好往来

中外友好往来
中外友好往来

第5课“和同为一家”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吐蕃的社会发展及与唐朝的关系,知道回纥、粟末、南诏的社会生活及与唐朝的关系。

2.学会分析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出现这种政策的原因及影响,培养归纳能力和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总结各民族与唐朝的关系,培养比较概括能力。

3.体会祖国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和发展的;民族友好交流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这种关系是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

【学习重点】吐蕃的发展及唐朝与吐蕃的友好关系

【学习难点】唐朝对边疆各民族采取的比较开明的政策

【预习案】

一、导学引航研读教材

1.藏族的祖先是()

A.吐蕃 B.突厥 C.回紇 D.靺鞨

2.和同为一家?±的提出是在()

A.隋朝 B.宋朝 C.元朝 D.唐朝

3.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的唐朝皇帝()

A.唐太宗B.唐玄宗 C.唐中宗 D.唐高宗4.7世纪前期,吐蕃杰出的政治家是()

A.松赞干布 B.骨力裴罗 C.尺带珠丹 D.大祚荣5.唐朝初年,下列名称中()还未出现

A.吐蕃B.回鹘 C.突厥D.靺鞨

【探究案】

三、分组合作讨论解疑

1.松赞干布为什么多次向唐朝求婚?

2.唐太宗为什么同意文成公主远嫁吐蕃?

3.文成公主为什么受到吐蕃人乃至至藏族人民的喜爱?

4.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他的话是什么意思?体现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

5.回顾小学学过的有关藏族人民生活的知识,想想与吐蕃人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6.如果你跟文成公主入吐蕃,你能帮文成公主做些什么有益于吐蕃的事?

四、展示互评深化理解

现在面对复杂多样的国际国内形势我们汉族与少数民族应怎么做?

【训练案】

五、自我检测允许差异

1.本课的课题是“和同为一家”,主要讲述了唐朝与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关系,那么最能说明这一课题的是:()

A唐朝统治者向后将两位公主嫁给吐蕃首领,唐与吐蕃关系日益密切。

B唐朝统治者在西域设置政府机构,加强联系。

C回鹘政权瓦解后,大部分迁到我国西北地区。

D东北的渤海国,与内地贸易往来频繁。

2.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时代,民族的称谓也有变化。吐蕃是今天哪个少数民族的祖先()

A满族 B维吾尔族 C回族 D藏族

3.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反映的是吐蕃使者禄东赞受松赞干布派遣到唐朝求婚的情形,图中正在接见禄东赞的唐朝皇帝是()

A唐太宗 B唐玄宗 C唐高宗 D唐中宗

4.下列遗址遗迹中,最能体现我国古代民族团结友好的是()

A秦兵马俑遗址 B大昭寺会盟碑

C唐招提寺鉴真坐像 D敦煌莫高窟

5.在封建社会里,汉族政权的最高统治者一般都称皇帝,而少数民族则另有称呼,请问吐蕃的首领被称为:()

A 单于 B.可汗 C. 赞普 D.亲王

6.下列少数民族在唐朝时不存在的是()

A.匈奴

B.突厥

C.吐蕃

D. 回纥

7.有这样一个少数民族,他们生活在我国的高原地区,他们最引以为豪的建筑就是今天闻名于世的布达拉宫,那么这个少数民族的祖先是:()

A.吐蕃

B.回纥

C.靺鞨

D. 南诏

8.唐太宗曾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敌,朕独爱之如一”。因而受到各少数民族的拥戴,赢得了“天可汗”的称号。下列属于唐太宗的民族政策是:()

A将皇室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加强汉藏的友好关系

B册封回纥首领怀仁可汗

C册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

D册封粟末靺鞨首领为渤海郡王

9.学习过本课的你知道唐朝加强同少数民族关系的方式有哪些吗?()

①皇室与少数民族首领通婚;②册封少数民族首领;③在边疆地区设立管辖机构;

④为加强对少数民族的控制,发动战争,干涉少数民族内部事物,激化民族矛盾。

A.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

六、反思梳理完善提升

我们周围也有许多少数民族,对于他们的风俗习惯我们应怎样做呢?

高三历史知识点:中国古代对外关系

精心整理 高三历史知识点:中国古代对外关系 为大家整理的高三历史知识点:中国古代对外关系文章,供大家学习参考!更多最新信息请点击高三考试网 1(1)秦汉:①徐福东渡的故事;②汉武帝时,日本有30多个小国通过朝鲜半岛“使译通于汉”;③东汉光武帝,汉委奴国王金印;④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传人日本。 隋唐:①从贞观年间开始,日本十多次派出遣唐使;②贸易往来频

繁;③突出人物:鉴真和吉备真备;④日本制度文化深受唐朝影响(大化改新以唐制为蓝本;都城的建造完全仿照长安的样式)。⑤日本出土大量的唐币开元通宝。 辽宋金元:都与日本有频繁的贸易往来。 (2) 中国 (3) 鲜、越南等,初步形成于汉朝,隋唐时期最终完成。其特点是以汉唐文化为源流向周边传播。周边国家文化以汉唐文化为模本,深深打上中华文化的烙印。 (1)与印度半岛的关系 汉朝:开辟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通过丝绸之路,进行频繁经济文化

交流。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法等西传,印度佛教也通过丝绸之路传人中国。 隋唐:①互派使节。②以佛教为纽带,天竺遣使唐朝送来郁金香、菩提树。佛教艺术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中国创立十进位记数法传到天 (2) 传。 纸术在唐朝时传到大食。 元朝:大量波斯人、阿拉伯人迁入中国,和汉、蒙、畏兀儿等民族长期杂居通婚,形成新的民族回族。 (1)陆上丝绸之路 开辟条件:①张骞通西域,为丝绸之路开辟奠定基础;②西域都护设

立,有效地保护了商旅往来;③甘英出使大秦,进一步了解西行路线;④汉朝经济文化繁荣、国力强盛,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开辟。 路线:长安、河西走廊、敦煌、疏勒、大宛、安息、大秦。 意义: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2) (3) 7次, 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⑤特点:规模大,历时长。次数多,航程远,抵达国家地区多。⑥意义:是中国历空前的主动外交,是世界航海的壮举,郑和是世界航海事业的先驱。增进了中外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⑦局限性:目的不是发展海外贸易,没有推动海外贸易新时代的到来。它采取的不计经济效益的政策,给明朝造成巨大负担,没有

初一历史: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的情况,包括日本派往中国的遣唐使与唐文化对日本产生的深远影响、鉴真和尚东渡日本、隋唐与新罗的友好往来、唐玄奘西游取经等史实。通过讲述隋唐时期我国同亚洲各国,特别是日本、新罗和天竺等国的友好往来情况,启发学生思考唐朝与外国频繁友好往来的主要原因,和这种友好交往对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通过讨论鉴真六次东渡和玄奘历时18年的西游和历时19年的译经生涯体现的奋斗精神,培养学生追求真知和奋斗的精神。【教材分析】本课的主题是唐朝的对外友好交往,其中唐朝与日本、天竺的交往,是本课的重点。本课的难点,在于理解封建时代的对外交往为何如此频繁?它与当今的开放有什么区别? 【教学过程】导入:出示《西游记》剧照。提问:吴承恩的《西游记》实际上是以哪一个历史故事为题材写成的?《西游记》以玄奘西游天竺取佛经的故事为题材写成的。出示《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学生在地图上找到天竺的位置并填出唐朝时的主要外贸城市及与唐朝有往来的国家一、对外友好往来(通过填图让学生对唐朝对外往来有个粗略的了解,同时提高学生读图和填图能力)根据《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学生讲解从哪些城市出发,经过哪些路线,到达哪些国家:从洛阳、长安出发向西通过丝绸之路,可以到达天竺、波斯、拂菻、大食,向东可以到达新罗;从广州出发,走海路可以到达东南亚各国、天竺,最远可以到达波斯湾;从扬州出发可以到达日本。由此可见,唐朝对外交往相当频繁,与唐朝有贸易往来的包括亚非欧七十多个国家。当时唐朝的都城长安,云集世界各国人士,成为世界性的大都市。下面我们先来了解唐朝与日本的友好往来的情况。二、唐朝与日本的友好往来由学生列举唐朝与日本的来与往:1、遣唐使(同来的还有留学生和留学僧)想一想:遣唐使来唐的主要使命是什么?从哪里可以反映出来?——学习唐朝的文化。(从遣唐使的人员构成和遣唐使回国带回大量的书籍可以反映出来)同时,使团对唐朝的赠品(珍珠、绢、琥珀、玛瑙),和唐朝的回礼(高级丝织品、瓷器、乐器、文化典籍),实际是两国之间的贸易。2、鉴真东渡播放《鉴真东渡》的录像。鉴真的六次东渡,可以说是历尽磨难。第五次东渡时,鉴真刚出海就遇上了风暴,鉴真一行在海上漂流了14天,抵达海南岛。在这次东渡中,先后有36名中日人员牺牲,而鉴真本人也因病双目失明。鉴真仍支持不懈,终于在753年,东渡成功。(通过鉴真的感人经历,培养学生追求真知和奋斗的精神)鉴真的六次东渡,传为中日交往的一段美谈。郭沫若称赞鉴真东渡:“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学生解释郭沫若赞美鉴真的诗句,并用事例说明。舍己为人传道艺:鉴真把唐朝的建筑、医药等道艺传到了日本。在鉴真主持设计建造的日本唐招提寺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在唐招提寺内保存的鉴真坐像也被日本政府定为国宝。日本政府为什么要把鉴真坐像定为国宝?表明这坐像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重要的是,鉴真坐像是唐朝与日本友好往来的历史 七年级历史教案

第三讲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教案

第三讲中国古代对外关系教案 一、内容分析 在古代,中华民族通过同邻邦的广泛交往,既增进了彼此的友谊,也促进了双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中国的陆路、海陆贸易,把中华民族文明远播异域,同时也带回了异国文明。中国古代对外关系以友好交往为主,以先进的文化影响周边和世界各国。自郑和下西洋后,对外关系出现新变化,欧洲殖民势力东来,反侵略斗争成为中国对外关系的重要内容。闭关政策,使中国在对外关系方面处于被动地位,日渐落后于西方世界。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古代中国一贯坚持睦邻友好和与世界各国友好的对外政策;积极发展与朝鲜、日本、越南、印度等亚洲国家以及与欧洲、非洲各国的友好往来和友好关系;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等基础知识。 2、能力目标 通过分析古代中国实行较为开明的对外政策,积极发展对外经济文化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及相互影响,以提高考生归纳、综合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本专题的学习,逐步引导学生认识古代对外关系发展的条件、途径和古代对外贸易发展的阶段和特点 (2)结合史实,初步学会分析、评价历史民族使者的方法,提高对外交往合事件阐释能力,从线索上掌握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是一个同世界各国友好交往的历史。 4、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让学生认识古代中国,尤其是汉、唐、宋、元政府实行较为开明的对外政策,积极发展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对古代中国社会发展和世界文明进步的贡献。 2、认识到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当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和平崛起,渊源就在于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 三、知识梳理: 基本知识概述:

古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包括中国与亚非欧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以及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 (一)、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概况 1、阶段特征 先是从周围的邻国开始,如朝鲜、日本、东南亚,以后逐渐扩展到印度、波斯、阿拉伯,最后到欧洲、东非和北非。 (1)第一个时期为秦汉时期。这一时期主要往来的仅限于近邻的朝鲜、日本、越南等一些国家。直到东汉晚期才和西亚、欧洲有了正式直接往来。 ①史实:A.由张骞凿通的“丝绸之路”,是这一时期我国外交关系最光辉的表现,开辟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B.东汉时期,班超出使西域时,派副使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甘英到达了安息西境,因不明情况行至波斯湾而还。C.到166年,大秦国王安敦派使正式来中国。这是中国和欧洲正式交往的开始。D.汉同日本、朝鲜有频繁的经济文化交往。 ②特点:a.从范围上:周边国家为主,开始同欧洲往来b.从交往形式上:既有政治的,也有经济的;c.从途径来看:有官方、民间两条途径,其中官方是主要参与者;d.从交往道路上:以陆路为主。 (2)第二时期是隋唐时期。这一时期,我国封建经济处于繁荣上升阶段,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也大大发展。 ①史实:a.朝鲜:新罗统一;高丽乐,留学生,手工技术;贸易b.日本:遣唐使,留学生,人物。行政制度,京都建筑,文字,生活c.印度:天竺;熬糖法;文化双向交流;玄奘西游d.西亚:波斯国王、商人、舞蹈。大食伊斯兰教,造纸、纺织;瓷器 ②特点:A.全面开放,影响深远。我国已经逐步形成为东方的经济文化中心。对一些近邻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已经不仅限于一般的来往,而是作为培养人才的中心和经济交流的中心。B.此时期我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空间范围大大扩大,除东亚和东南亚外,中亚、西亚、欧洲甚至非洲都已经有比较频繁的商业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往来。最显著的如波斯、阿拉伯的使节和商人大量来中国。唐朝时还有一批留居中国不回的波斯人。C.陆海并举,海运和陆运都很发达。D.双向交流, (3)第三个时期是宋元时期 ①史实:a.南宋时期,指南针传到欧洲。b.元朝时,火药传到欧洲。 ②特点:A.由于自北宋开始,封建社会中商品经济发展,内外贸易繁荣,对外航运也突飞猛进,尤其是海上运输,在世界名列前茅。宋元时,在南中国海和印度洋上中国船队是最活跃的船队。B.宋元明清时期,我国在对外经济文化方面出现了一批富有远航经验的国际大游历家。 (4)第四个时期: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 ①史实:a.郑和下西洋:1405-1433,七次,非洲、红海;政治为主,贸易不营利b.华侨开发南洋:唐开始;明更多,传播先进技术文化,促进发展c.戚继光抗倭:明中后期,台州;福建,俞大猷,1565. d.葡占澳门:1553居住权;1557官署,长期占据e.收复台湾:1624荷兰;1662郑成功;1684台湾府f.抗击沙俄:康熙,雅克萨之战;1689尼布楚条约 ②特点:a.由开放转入闭关:清初以后,由于封建统治阶级采取闭关政策,这些联系便逐渐中断了b.开始抗击外国侵略 2、中国古代与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⑴古代政治上的友好交往 ①东汉:A日本倭奴国王遣使来汉,受到光武帝的赠赐“汉委奴国王”金印。B张骞通西域后开通丝绸之路,开辟了中西交通新纪元。从此中国文明不断传到西方。97年甘英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供参考学习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三个时期 在古代,我国同世界各国的交往是逐渐发展的。先是从周围的邻国开始,如朝鲜、日本、东南亚,以后逐渐扩展到印度、波斯、阿拉伯,最后到欧洲、东非和北非。 我国封建社会对外经济文化往来,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秦汉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往来仅限于近邻的朝鲜、日本、越南、泰国、柬埔寨、缅甸等一些国家。直到东汉晚期才和西亚、欧洲有了正式直接往来。由张骞开通的“丝绸之路”,是这一时期我国外交关系最光辉的表现,教材里对此有重点叙述。东汉时期,班超出使西域时,派副使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甘英到达了安息西境,因不明情况行至波斯湾而还。到166年,大秦国王安敦派使者正式来中国,这是中国和欧洲正式交往的开始。上述情况在教材里都有介绍。 我国对外交往的第二个时期为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更主要的是隋唐时期。这一时期,我国封建经济处于繁荣上升阶段,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也大大发展。这一时期的对外关系有三个特点:第一,我国已经逐步形成为东方的经济文化中心。对一些近邻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已经不仅限于一般的来往,而是作为培养人才的中心和经济交流的中心。第二,此时期我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空间范围大大扩大,除东亚和东南亚外,中亚、西亚、欧洲甚至非洲都已经有比较频繁的商业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往来。最显著的如波斯、阿拉伯的使节的商人大量来中国。唐朝时还有一批留居中国不回的波斯人。第三,此时期海运和陆运都很发达。 我国对外交往的第三个时期是宋元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这一时期的对外关系也有三个特点:第一,由于自北宋开始,封建社会中商品经济发展,内外贸易繁荣,对外航运也突飞猛进,尤其是海上运输,在世界名列前茅。宋元时代,在南中国海和印度洋上中国船队是最活跃的船队。第二,宋元明时期,我国在对外经济文化方面出现了一批富有远航经验的国际大游历家。他们包括元朝的汪大渊、明朝的郑和等人。同时从阿拉伯、波斯和欧洲来的大批商人中,也涌现一批世界著名的旅行家,如元朝时来华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摩洛哥人伊本白图泰等等。当然,汪大渊和伊本白图泰在教材上没有提到。第三,清初以后,由于封建统治阶段采取闭关政策。 玄奘西游 玄奘(600—664),俗姓陈,名祎(huī),洛州缑(gōu)氏人(今河南偃师缑氏镇),13岁出家,法名玄奘。后人称他三藏法师(三藏是对佛教经典的三个部分——佛经、戒律、论述与注解的总称,通晓三藏的僧人被称为三藏法师)。唐初,他在四川、长安研究佛教理论,感到佛教宗派众多,佛经译文多误,令人无所适从,决心到天竺学习佛经,研究解决佛教教义的一些疑难问题。贞观元年(627年),他从长安出发,杂于返西域的客商中,出玉门关独自西行。经过八百里流沙(即玉门关外的莫贺延碛),由天山南路横穿新疆,越过葱岭,通过中亚,于贞观二年(628年)夏末到达天竺西北部。然后沿一条由西向东的路线,参谒访问了恒河流域著名的佛教圣地和许多高僧。贞观五年(631年)末,到达摩揭陀国,来到那烂陀寺。 那烂陀寺是天竺佛教的最高学府。该寺住持戒贤是印度的佛学权威,他已90高龄,本已不再讲学,为表示对中国的友好情谊,特收玄奘为弟子,向他讲授最难懂的佛经——《瑜珈论》。玄奘用5年时间精研佛学理论,取得优异成绩,

高考历史复习专题四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

高考历史复习专题四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 [知识整合] 一、古代与东亚的关系: 1、与日本的关系 2、与朝鲜的关系 3、中华文化圈 二、古代与东南亚、印度半岛的关系: 1、与东南亚的关系 2、与印度半岛的关系 3、华侨开发南洋 三、古代与中亚、西亚、欧非各地的关系: 1、陆上丝绸之路 2、海上丝绸之路 3、郑和下西洋 4、与欧洲的关系 5、与中亚、西亚的关系 [重点突破] 1、外交途径: (1)政治:政府间往来 (2)经济:经贸交流 (3)文化:技术交流 (4)军事:战争 2、外交频繁的共同原因: (1)政治环境:稳定 (2)经济:领先 (3)交通:发达 (4)航海技术:进步 (5)政策:开明 三、闭关政策: 1、含义:明后期和清前期推行的严格限制对外交往的政策 2、原因: (1)内因: ①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②维护自然经济 ③思想自满、保守 ④害怕东南沿海人民与外联合生事 (2)外因:殖民者入侵 3、影响:积极消极 ↓↓ 一定程度上为主

4、结论:开放兴,闭关亡 四、明清时期为何出现侵略与反侵略现象: 1、侵略 (1)日本(倭):抢劫掠夺 (2)欧洲列强:资本积累 (3)中国:(明中期后)日趋衰落 2、反侵略:威胁到中国政府和人民利益 五、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规律及启示: 1、规律: (1)以友好为主,中外交往频繁 (2)发展趋势是由开放走向闭关 2、启示: (1)“开放兴,闭关亡”,要加强对外开放 (2)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是对外交流的重要条件,要…… (3)和平友好交往是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主流,今天中国人民更要热爱和平、崇尚友好。 [典型题例] 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成祖疑惠帝(建文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敕郑和)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携带)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自宣德以还,远方时有至者,要不如永乐时……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故俗传三保太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事云。 ——《明史·郑和传》材料二 [宣德六年(1431年)郑和自述]自永乐三年(1405年)奉使西洋,迄今七次,所历番国。……大小凡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由是海道清宁,番人仰赖者,皆神之赐也。……和等上荷圣君宠命之隆,下致远夷敬信之厚,统舟师之众,掌钱帛之多。夙夜拳拳,惟恐弗逮,敢不竭尽以国事,尽诚于神明乎! ——《天妃之神灵应记》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2)从材料看,郑和下西洋的前提条件有哪些? (3)根据材料看,归纳郑和航海活动的特点。 (4)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地位。 [答案](1)寻找建文帝;弘扬国威;发展与海外各国的友好关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2)国力强大,造船等手工业发达。(3)规模大;历时长;次数多;航程远;抵达的国家多。(4)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是世界航海活动的先驱;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外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西汉与西亚、欧洲通商关系发展起来的条件不包括 A、西汉丝织业的发展 B、张骞沟通了与西域的联系 C、西汉在西域设西域都护 D、甘英对西亚地理人情的通晓 2、张骞与班超出使西域,历史作用的共同点是 ①帮助西域各族摆脱匈奴的束缚和奴役②促进了西域和内地经济文化的交流③促进了中国同西亚和欧洲的友好往来④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作出贡献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3、唐朝时海上“丝绸之路”最远可达 A、马六甲 B、印度半岛南端 C、波斯湾 D、东罗马 4、我国的火药和火药武器经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的时间是 A、七世纪 B、八世纪 C、十二世纪 D、十三世纪 5、隋炀帝给日本国书中称“皇帝问倭王”,日本对隋的国书称“东天皇敬白西皇帝”,这表明 A、日本对隋朝无礼 B、日本坚持对等礼节 C、日本接受中国文化 D、日本对隋朝称臣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练习题 一、选择题 1.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影响的对外友好使者。他体魄健壮,性格开朗,富有开拓和冒险精神,武帝时以军功封博望侯,旋拜中郎将,出使乌孙,分遣副使至大宛、康居、大夏等,自此西北诸国方与汉交通,使汉朝能与中亚交流,并打通前往西域的南北两条通路,引进优良马种、葡萄及苜蓿等。请你判断,他是A.张骞 B.班超C.甘英 D.王昭君 2.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它的对外交往不包括A.亚洲国家 B.非洲国家 C.欧洲国家 D.美洲国家 3.“丝绸之路国际旅游文化节”将于2011年7 月下旬在兰州开幕。如果你在暑假打算沿着丝绸之路古道进行游览,将会游览到下列哪个著名文化遗址 A.都江堰 B.龙门石窟 C.承德避暑山庄 D.敦煌莫高窟 4.比较法是历史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学习鉴真和玄奘的相关史实,你认为他们的共同点包括①都是僧人身份②都是老死异国③都受政府派遣④都有顽强毅力 A.①②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泰国香米在超市卖的非常火爆,宋朝时也从外国引进了优良品种占城稻,它是从哪个国家引进的?A.越南 B.泰国 C新加坡D缅甸 二、材料分析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贞观四年起,日本不断派“遣唐使”到中国来,至唐后期894年止,遣 唐使到达中国的有十三次。随同大使、副使来的还有学者、学问僧、留学生、画 师、医生、工匠、水手等。 材料二 647年,天竺摩揭陀国遣使来中国;随即,唐太宗派人到天竺,“取熬糖 法,即诏扬州上诸蔗,作沈如其剂,色味愈西域远甚。”请回答: (1)从材料一、二中归纳唐朝政府实行的对外政策。它带来怎样的影响? (3)学习唐朝的对外政策,谈谈你对我们今天的社会发展有什么好的建议?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综合检测题 一、单项选择题 1.酷爱旅游的小明准备沿着丝绸之路古道进行一次西部旅游,请你指出他不能游 览到的文化遗址 A.四川都江堰 B.秦始皇陵兵 马俑 C.敦煌莫高窟 D.吐鲁番火焰山 2.今新疆地区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开始于A.秦朝B.西汉C.东汉 D. 唐朝 3.汉朝时,中国已开始走向世界,世界也开始关注中国,下列史实不正确的是 A.西汉末年,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中国 B.汉代海上丝绸之路最远可以到达印 度半岛南端C.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者来到汉朝D.中国的造纸术经阿拉伯传到欧洲 和非洲 4.中日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下列不符合史实的是A.隋唐时期,日本派学问僧、留 学生、专业技术人员来中国学习 B.日本曾大量出土唐朝的货币“开元通宝”C. 日本留学生阿倍仲麻吕在中国生活多年,并在唐朝做了官 D.日本的茶道在唐朝 时传入中国 5.唐朝时,我国和各国友好往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下列原因不符合史实的 是 A.中国的对外交通比过去发达B.中国的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C.唐朝的 疆域比过去扩大D.唐朝的一些皇帝推行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 6.祖国历史是各个民族共同缔造的,建立和谐的民族关系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的重要内容,下列史实中,不是为建立和谐民族关系而进行的是 A.昭君出塞 B.唐玄宗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 C.文成公主入藏 D. 鉴真东渡 7.为了写一篇论文,小明同学阅读了《契丹的兴起》《陈桥兵变》《辽、西夏、宋 的战与和》等书籍,对此你认为他论文的题目应是A.民族政权的并立B.国家的 统一C.民族政权的繁荣 D.中华大家庭的团圆 8. 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下面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 并立的示意图是. 9. 2008年北京奥运会展现了中国的灿烂文化。在四大发明西传的过程中做出最 大贡献的是A.西方传教士 B.大秦安敦王朝使者 C.阿拉伯人 D.中国航海家 10.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其著作中(右图)写到:“外国巨价 异物及百物之输入此城者,世界诸城无能与比。”这里说的“此城” 是指A.东京B.临安C.大都 D.南京 11.西藏是中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藏正式成为中国的 一个行政区域,始于A.唐朝 B.宋朝C.元朝 D.明朝 14.清帝国最终未能避免被西方列强宰割的“奇异的悲歌”,探究了如下原因,你 认为正确的观点是A.英国实行罪恶的鸦片贸易 B.愚昧自大,固步自封C.大兴 文字狱D.采取重农抑商政策,鄙薄科学技术 15.下列能促进我国民族融合的事件有①春秋时的争霸战争②大运河的开通③张 骞出使西域④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⑤元朝的统一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 ②③④ D.①③⑤ 二、非选择题 16.读图说史 请回答:图一图二 (1)图一、二、反映的各是哪个朝代的疆域? (2)图一如何加强对我国西北边疆地区(新疆)管理的? (3)图二是如何加强对我国西南边疆地区(西藏)管理的? (4)图二是如何加强对我国东南边疆地区(台湾)管理的? (6)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加强对边疆地区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时,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向唐朝派遣留学生,日本的“遣唐使”有学 问僧,也有留学生……唐朝,很多西方国家的宗教传到中国,一方面是来自西方 的传教士,另一方面也有中国人到国外去学习佛教的……(孟宪实《唐朝的中外 文化交融》)请回答: (1)材料一中日本“遣唐使”的代表人物是谁?唐朝东渡日本的代表人物是谁? “到国外去学习佛教”的著名人物是谁?他们的活动起到了什么共同作用?这充 分说明当时的唐朝实行什么样的对外政策? (4)读史明智,从以上材料,你能得到什么认识?对当今的中国有何现实意义? 18.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既有刀光剑影,更有流传千古的民族和谐相处;同时, 自古以来我国还是礼仪之邦,海纳百川,如汉、隋唐、宋朝、元朝都实行对外开 放政策,到明清时期由于推行闭关锁国政策逐渐落伍了。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以下问题。 (1)归纳我国古代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并指出主流是什么? (2)列举西汉、唐朝、元朝处理对外关系的典型事例,并归纳共同特点。 (3)通过学习古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你得到什么启示?

第6课(学案)对外友好往来:

第6 课(学案)对外友好往来: 作者:佚名资料来源:不详点击数:141 更新时间:2009-2-26 1:21:44 莲山课件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了解隋唐对外交往的情况,包括日本派往中国的遣唐使与唐文化对日本产生的深远影响、鉴真和尚东渡日本、隋唐与新罗的友好往来、唐玄奘西游取经等史实。 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归纳、整理、分析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学生课前搜集资料、整理故事,课中阅读教材、分析地图、讨论问题,通过参与课堂活动,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掌握重要的史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鉴真六次东渡和玄奘历时18 年的西游及历时19 年的译经生涯的学习,培养学生追求真知和为实现目标不懈努力的品质,增强学生对为人类友好交往做出巨大贡献的伟人的崇敬。通过对当时傲居世界文明之首的东亚文明及其中心唐朝的了解,使学生为自己祖先的业绩感到自豪。 教材思路 1 、教学重点、难点及处理办法 教学重点:唐朝与日本、天竺的交往。 处理办法: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加强直观性,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 处理办法:先让学生了解唐朝对外友好往来的基本史实,再指导学生结合前几课的内容归纳、概括出唐朝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对外交通畅通是其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 2 、教法选择 采用问题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加强学科渗透,增强学习历史的现实性。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3、教学准备 教师的准备:将《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鉴真坐像》、《玄奘》等图片制作成多媒体资料。 学生的准备:收集有关鉴真六次东渡资料、玄奘西游天竺等资料。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几点认识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几点认识 1.封建社会对外经济文化往来的三个时期及其特点 我国封建社会对外经济文化往来,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秦汉时期。这一时期主要往来仅限于近邻的朝鲜、日本、越南、泰国、柬埔寨、缅甸等一些国家。直到东汉晚期才和西亚、欧洲有了正式直接往来。 我国对外交往的第二时期为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最主要的是隋唐时期。这一时期,我国封建经济处于繁荣上升阶段,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也大大发展。这一时期的对外关系有三个特点:第一,我国已经逐步成为东方的经济文化中心。对一些近邻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已经不仅限于一般的来往,而是作为培养人才的中心和经济交流的中心。第二,我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空间范围大大扩大,除东亚和东南亚外,中亚、西亚、欧洲甚至非洲都已经有比较频繁的商业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往来。第三,海运和陆运都很发达。 第一个时期是宋元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其对外关系有三个特点:第一,由于商品经济发展,内外贸易繁荣,对外航运,尤其是海上运输发达。宋元时,在南中国海和印度洋上中国船队最活跃。第二,宋元明清时期,出现一批富有远航经验的国际大游历家。如元朝的汪大渊、明朝的郑和等人。第三,清初以后,由于政府采取闭关政策,对外联系基本中断。 2.中国古代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表现和影响。 原因:①国家强盛,经济文化各方面居世界领先地位;②海陆交通发达、航海技术进步; ③多数王朝的统治者实行开明的对外政策。 表现:①政治军事外交往来;②经济贸易往来;③科技文化交流。 影响:增进了中外双方的了解、联系和友谊,促进了中外双方的发展。 3.中国古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四条渠道 一是贸易,包括官方贸易和民间贸易两种形式;二是官方派遣使节、留学生等;三是通过宗教人士来实现的;四是通过战争。 4.一定时期的对外政策与当时国内政治、经济、文化和国际环境的关系 一定时期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状况是当时外交政策制定的基础,而国际环境的好坏是制定外交政策的重要条件。一般地说,国内政局稳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国际环境良好,往往就会采取积极的外交政策,而相反,往往会采取消极的、保守性的外交政策。如中国古代史上,中国对外交往比较发达的主要是在统一的封建王朝时期。在明清以前,中国在世界史上居于绝对的领先地位,周边环境良好,因而各封建王朝都推行开放性的外交政策,对外交往繁盛;明清时期,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并遭到外来侵略,明清逐渐采取了封闭性的外交政策,几次实行海禁,推行闭关锁国政策。当今世界,虽然国家利益、地区冲突不断,但和平发展是主要的国际形势,各国都积极推行开放性的外交政策,以促进本国的发展。 5.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发展的主流 在古代,中国与邻国之间也曾发生过政治纠纷和军事冲突,但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这只是短暂的一瞬。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主流是友好平等待人,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开展经济文化交流。明朝郑和下西洋,郑和的船队成为中国与亚非各国之间的友好使者,这与西欧国家以对外扩张为目的开辟新航路活动形成鲜明对照。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几个变化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几个变化 古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先秦时期;秦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宋元时期;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与外部世界的交往,首先是周边的国家,其次是亚洲地区的其他国家,而后扩展到欧洲、非洲。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发生了众多的变化,主要体现在: 一、对外交往路线经历了由陆路为主到海路为主的变化 我国的对外交通在两汉时期初步形成。在张骞“凿空”的基础上,丝绸之路逐步形成规模,成为我国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这时虽有海上丝绸之路,但由于我国经济中心和政治中心都在黄河中上游地区,同时造船技术不发达等因素,所以不占主要地位。到唐朝时期,随着南方经济的发展和造船技术的进步,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一样成为主要通道,形成了“水陆并举”的局面。到了宋代以后,因为经济中心南移,北方处于少数民族政权统治,西北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而造成交通不便,造船技术和指南针应用于航海等航海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所以海上丝绸之路成为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尤其是到明清时期,不管是郑和下西洋还是荷兰侵占台湾都是通过海路。 二、交往的商品由丝绸为主到瓷器为主 在我国古代的对外交流的商品中,丝绸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为

我们赢得了“丝国”的美誉。尤其在古罗马,来自东方的丝绸一度成为奢侈品的代名词,备受贵族的推崇,以至于罗马皇帝被迫下令禁止穿着丝绸。但就整体而言,古代交往的主要商品还是发生了变化。唐代之后,瓷器在对外交往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瓷器的英文china也与中国的英文名称china紧密相连。发生变化的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一些:一是养蚕缫丝技术的外传。在汉代时期,通过丝绸之路,我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技术、井渠法就先后西传。二是陶瓷业的发展。唐代“南青北白”局面的形成,宋代景德镇瓷都的出现,元代青花瓷的创造,标志着我国陶瓷技术的发展。正是瓷器制作越来越精美,所以大量的瓷器外传。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画作《群神图》中,画家就把来自中国的青花瓷放在突出的位置上,反映出当时欧洲人对中国瓷器的格外珍视。三是交通的变化。我国对外交通经历了由陆路为主到海路为主的变化。在陆路,丝绸因为轻且不怕颠簸运输更加便利,而在海路,瓷器不怕雨水的侵蚀而更适合运输。 三、科技文化的交流历经了东学西渐到西学东渐的过程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交流的变化主要源自于古代科技地位的变化。由于国家统一稳定,经济发达,教育完善,古代科技在宋元之前一直领先于世界。在此基础上,对外传播科技一直是古代对外交往的一项重要内容。从汉代至宋元,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铸铁技术、养蚕缫丝技术、数学、医学等就不断向外传播,从周边国家到西亚再到欧洲、非洲。尤其是四大发明的传播,对欧洲历史的发展进步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为欧洲新航路的开辟、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以及资产阶级革

专题练习-中国古代对外关系

2011年全国各地中考历史模拟试题分类汇编 四、中国古代对外关系 选择题 1.(2011河南三门峡一模)你认下列历史事件中能够体现我国对外交往友好传统的是 A.郑和下西洋 B.雅克萨之战 C.郑成功收复台湾 D.戚继光抗倭 答案:A 2.(2011马灌中学期中)中国古代许多朝代都十分重视对外开放,早在汉朝就与许多国家交流。下列哪一个国家当时不可能与我国交流? A.朝鲜 B.日本 C.大秦 D.美国 答案:B 3.(2011鹤壁市中考一模)小军同学准备制作主题为“新中国的外交成就”的网页,收集了下列材料,其中不能入选网页的是 A.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B.中美建交 C.周恩来率团出席亚非会议 D.“天府四川宝岛行”活动 答案:D 4.(2011扬州市中考模拟)1971年11月,美国《时代》周刊以“The Chinese Are Coming(中国人来了) ”作为封面标题,表明新中国将会在未来的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中国参加万隆会议 B.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答案:B 5.(2011年漳州市高中招生模拟)中印源远流长,如果你想了解7世纪印度的历史,下列资料中最值得查阅的是 A、《史记》 B、《大唐西域记》 C、《马可·波罗行记》 D、《资治通鉴》 答案:B 6.(哈尔滨2011中考模拟)“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诗句中戚继光表明的志向是 A.荡平倭寇 B.赶走荷兰殖民者 C.击退沙俄侵略者 D.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答案:A 7.(南京三中2011模拟)“丝绸之路”“玄奘西游”“郑和下西洋”等展示的学习主题是 A.弘扬佛法 B.西部开发 C.民族融合 D.中外交往 答案:D 8.(徐州市2011年模拟)3月21日,中国海军第五批护航编队赴红海和非洲东海岸海域的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600多年前,曾率领船队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的中国航海家是: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特点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特点 1、由开放走向闭关:中国古代对外政策,总体上以开放为主,特别是明清时期以前。但是到明清时期,逐步走向闭关锁国。变化的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根本)、外国侵略势力的影响等。 2、路线由陆路为主转向海路为主:秦汉时期,对外交往的主要路线是丝绸之路(虽有海上丝绸之路但不占主要地位);唐朝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进;宋元时期,主要是海路为主。变化原因:经济重心逐步南移;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科技因素,包括造船技术、航海技术的进步等。 3、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秦汉时期,陶瓷和丝织品传到西方,同时佛教传入中国;唐朝时中国和日本、新罗、印度的交往主要是经济文化交流;宋代对外交往主要以海外贸易为主,同时中国科技外传;明清从国外引进大量农作物。 4、交往形式以和为主:和平交往:汉朝丝绸之路,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唐朝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宋代海外贸易。战争:戚继光抗击倭寇、郑成功赶走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康熙皇帝组织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入侵。

5、封建社会后期(明清时期)出现侵略与反侵略斗争:戚继光抗击倭寇;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帝组织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 高考历史复习专题四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 [知识整合] 一、古代与东亚的关系: 1、与日本的关系 2、与朝鲜的关系 3、中华文化圈 二、古代与东南亚、印度半岛的关系: 1、与东南亚的关系 2、与印度半岛的关系 3、华侨开发南洋 三、古代与中亚、西亚、欧非各地的关系: 1、陆上丝绸之路 2、海上丝绸之路 3、郑和下西洋 4、与欧洲的关系 5、与中亚、西亚的关系

[重点突破] 一、时代特征: 时期秦汉隋唐明清 时 代 特 征方向单向性为主(输出多) 双向性双向性 内容应用性技术为主除技术外、有制度、文化有反侵略(新) 交通陆路为主水陆并重海路为主 地位“东亚文化圈” “中华文化圈” 逐渐衰落 范围广(远及欧洲) 更广(远及非洲) 逐渐变小 形式多样(使节、经文交流) 更多(还有留学生) 更多(多“反侵略”) 政策开放开放开放→闭关 二、中国古代外交途径有哪些?外交频繁的共同原因有哪些? 1、外交途径: (1)政治:政府间往来 (2)经济:经贸交流 (3)文化:技术交流 (4)军事:战争

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1)

第四讲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 (一)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发展的条件和影响 1.条件: (1)古代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是发展对外关系的社会基础; (2)对外交通发达(海陆丝绸之路),交通工具的进步是发展对外关系的客观条件;(3)统治者的政策包括开明和落后的政策,是对外关系发展的主观条件。 2.影响:在古代,对外交往使中华文明的成果外传,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世界其他地区的文明成果也因此传入我国,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二)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发展慨况和阶段特征 1.先秦时期,特征:对外交往不够发达。 2.秦汉时期到元朝,特征:中国处于世界领先,积极推行对外交往,对外交往频繁形成中国文化圈,中国先进的技术广泛外传对世界文化产生重大的影响(中学西传)。 (1)秦汉时期:开发积极的对外交往;中国文化圈开始出现。(陆上丝绸之路发达)慨况:东亚: 朝鲜:政治:两汉时期,使节往来(会见汉武帝和汉光武帝);经济:朝鲜的檀弓,果下马输入中国,中国的铜镜漆器和铁制生产工具输出到朝鲜;文化:“辰韩”引进中国先进的文化,被称为“秦韩”。 日本:政治:汉武帝时日本有三十多个国家“使译通于汉”,汉光武帝时倭国“谴使奉献”;经济: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传往日本丰富了倭人的物质文化生活;文化:1784年,在日本出土“汉倭奴国王”金印。 东南亚: 越南:经济:越南的象牙犀牛和珍珠输往中国;中国的铁梨牛耕技术,水利工程技术在越南推广。(海上丝绸之路) 南亚:(张骞出西域为中外交往即陆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创造了条件)印度:文化:西汉末期,佛教传入中国。(通过海陆丝绸之路) 西亚: 安息:经济:在中国和大秦间进行丝绸转手贸易。(陆上丝绸之路) 欧洲: 大秦:东汉时期,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到达波斯湾没有到达大秦(通过路上丝绸之路);公元166年大秦王谴使来华,这是正史中关于中国同欧洲直接往来的最早记载。(海上丝绸之路) (2)隋唐时期,中国全面对外开放,对外交往空前,中国文化圈形成。(海陆丝绸之路都发达) 概况:东亚: 朝鲜:政治:派遣留学生;参用唐朝制度。经济:中国设“新罗坊”接待新罗商旅;引入茶种。文化:设立国学,教授儒学;喜读写唐诗;引入雕版印刷术和高超的制瓷制铜技艺;风俗习惯具有浓重的中华文化色彩。人物:崔致远 日本:政治:从贞观年间派遣十多次谴唐使;大化改新由留学唐朝的学生策动,新政中的制度以唐制为蓝本。经济:都城的建造仿长安;双方贸易往来频繁,在两国都出土各自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史专题四中国古代对外关系

中国古代史 专题四中国古代对外关系 一、备考导航 本专题包括古代中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有关史实,以及侵略与被侵略的斗争等。复习本专题时,既要看到中国经济、文化对外国的影响,也要重视我国吸收外国长处以利于自身的发展。还要用发展的观点,全面正确的评价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实行的闭关政策的积极与消极影响。 二、专题知识归纳 1、中国古代与各国之间的友好交往 ★与东亚的关系 (1)与日本的关系 秦汉:①徐福东渡的故事;②汉武帝时,日本有30多个小国通过朝鲜半岛“使译通于汉”;③东汉光武帝,汉委奴国王金印;④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传人日本。 隋唐:①从贞观年间开始,日本十多次派出遣唐使;②贸易往来频繁;③突出人物:鉴真和吉备真备;④日本制度文化深受唐朝影响(大化改新以唐制为蓝本;都城的建造完全仿照长安的样式)。 ⑤日本出土大量的唐币开元通宝。 辽宋金元:都与日本有频繁的贸易往来。 明清:①东南沿海倭患严重;②明政府罢市舶,导致奸商与倭寇勾结,形成倭患;③戚继光抗倭,1565年肃清倭患;④清朝实行闭关政策。 (2)与朝鲜的关系 秦汉:①秦汉之际,燕、齐、赵人为避战乱,数万人迁居朝鲜;②三韩多次派人赴汉,先后会见汉武帝光武帝;③辰韩引进中国先进文化,被称为秦韩;④双方保持频繁的贸易往来:朝鲜檀弓、果下马等输入中国;中国的铜镜、漆器、铁制工具等输出到朝鲜。 隋唐:①往来:唐朝的留学生中,新罗最多,最著名的是崔致远。长安等地设有“新罗坊”、“新罗馆”接待新罗商旅。②新罗立国,参用唐朝制度,设立国学,教授儒学;新罗文化带有浓重的中华文化色彩。 (3)中华文化圈:中华文化圈以中国为中心,包括周边国家日本、朝鲜、越南等,初步形成于汉朝,隋唐时期最终完成。其特点是以汉唐文化为源流向周边传播。周边国家文化以汉唐文化为模本,深深打上中华文化的烙印。 ★与东南亚、印度半岛的关系 (1)与印度半岛的关系 汉朝:开辟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通过丝绸之路,进行频繁经济文化交流。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法等西传,印度佛教也通过丝绸之路传人中国。 隋唐:①互派使节。②以佛教为纽带,天竺遣使唐朝送来郁金香、菩提树。佛教艺术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中国创立十进位记数法传到天竺。③玄奘、义净到天竺研究佛学。 (2)华侨开发南洋 南洋:泛指东南亚地区。 过程:从唐朝开始,东南沿海一带有很多人到南洋诸岛谋生。郑和下西洋后,更多的中国人迁徙到南洋定居,成为华侨。 作用:带去先进工具和技术,对南洋开发作出重大贡献★与中亚、西亚的关系

(七年级历史教案)对外友好往来

对外友好往来 七年级历史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隋唐对外交往的情况,包括日本派往中国的遣唐使与唐文化对日本产生的深远影响、鉴真和尚东渡日本、隋唐与新罗的友好往来、唐玄奘西游取经等史实。 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归纳、整理、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课前搜集资料、整理故事,课中阅读教材、分析地图、讨论问题,通过参与课堂活动,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掌握重要的史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鉴真六次东渡和玄奘历时18年的西游及历时19年的译经生涯的史实学习,培养学生追求真知和为实现目标不懈努力的品质,增强学生对为人类友好交往做出巨大贡献的伟人的崇敬。通过对当时傲居世界文明之首的东亚文明及其中心唐朝的了解,使学生为自己祖先的业绩感到自豪。 【教学重点及处理方法】 唐朝与日本、天竺的交往。 处理办法: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加强直观性,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及处理方法】 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 处理办法:先让学生了解唐朝对外友好往来的基本史实,再指导学生结合所学的内容归纳、概括出唐朝经济文化繁荣、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交通畅通是其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 【教学方法】 采用问题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加强学科渗透,增强学习历史的直观性和现实性。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准备】 教师的准备:将《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鉴真坐像》《玄奘》等图片和录像制作成多媒体资料。 学生的准备:收集有关鉴真六次东渡资料、玄奘西游天竺等资料。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 旅游是一项很好的活动。在国内旅游可以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到国外可以领略异国风情。下面请大家跟我到世界各地去,看看这些是什么地方。 出示课件1:唐人街图片 这都是哪里? 对,这是世界一些大城市的“唐人街”。为什么在现代化大城市中,还称华人聚居的地方为“唐人街”呢?大家想一想。 【学习新课】 唐朝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唐朝政府采取开放的政策,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并允许他们长期在中国居住,所以对外交往比较活跃;同时唐朝的经济文化也很发达,所以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唐朝成为中国的象征,所以各国开始把中国人称为“唐人”,这个称呼至今仍在一些国家沿用。那么,唐朝与哪些国家和地区往来密切呢? 我们来看唐朝时期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 出示课件2: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 从图上可以看到唐朝的水路和陆路交通都很发达,陆路交通主要沿用了哪一条道路呢?对,是丝绸之路。你能从图上找出唐朝时与中国交往的国家和地区吗? 这些国家就是今天的日本、朝鲜半岛、印度半岛和中亚、西亚的国家。想到这些国家去看一看吗?好,现在我们就乘坐时空快车,穿越时空隧道,重回唐朝,老师就带大家一起,循着古人的足迹,去领略异国风情,去探访它们和中国的文化渊源。今天我们先去三个地方:日本、朝鲜半岛和印度半岛。 我们第一站要去的是日本。 一、唐与日本的关系 出示课件3:日本风光、人文(配乐) 日本是我国一衣带水的邻邦,这是一个风光秀丽的岛国。现在我们看到的是日本有名的富士山和樱花,走在日本的街市,我们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日本历史悠久,从汉代开始就与我国正式交往,隋唐时期的友好交往更为密切。隋朝时,已向中国派遣使团,称为“遣隋使”。 出示课件4:日本遣唐使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