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修(唐宋散文选读)第12课+寄欧阳舍人书+学案

高中语文选修(唐宋散文选读)第12课+寄欧阳舍人书+学案
高中语文选修(唐宋散文选读)第12课+寄欧阳舍人书+学案

寄欧阳舍人书 导学案

整体探究

1.本文没有直接写对欧阳修的感谢,而是用了相当大的篇幅围绕墓志铭的功用和写作展开论述。对此,我们应该怎样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文章从第二句起,没有就如何“感与惭并”下笔,而是就墓志铭的文体功用展开论述,指出碑铭虽以存美为主,所述亦应真实,只有这样,才能像史传一样劝善惩恶。然后,作者对撰写墓志铭提出了两个重要观点:一是撰写墓志铭要做到态度公正,叙事合于实际;二是撰写墓志铭要慎重选择作者,须以“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而为之。

后者强调作者的人选问题,而前者则是对欧阳修有关论述的补充和发挥。碑志和吏传有相通之处,好的碑志往往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但千百年来,在一些作者手中,碑志成了一种应酬文字,有的甚至颠倒是非,美化恶人,牟取重金。欧阳修写铭志力求不虚美,不溢恶,这与作者提倡“公与是”的写作态度和他对“立言者”徇私溢作“不实”之铭的批评是一致的。由此可见欧阳修的文学观点对曾巩的影响之深。总之,全文不是浅直地申说谢意,而是借讨论墓志铭写作的得失,辗转表示得到欧阳修所撰写的铭文是幸运的。

2.作者为什么认为“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是文章的中心论点,作者在这里强调了立言者的素质是纠除今弊的根本条件。首先,道德高尚的人不会接受恶人的请求而为他写铭文,道德高尚的人能够公正地和正确地评价他人,不会被恶人的一些假象所迷惑,评价他人能够做到公允而不徇私情。其次,孔子说“言之无文,行之不远”,文学修养高的人写出来的文章有文采,辞藻精美,能够流传于世,为后人所瞻仰。所以作者说不是道德高尚而又工于文章的人是不能写碑志铭文的。作者请求欧阳修为他的祖父写铭文,一方面作者是欧阳修的学生,但更重要的是作者极力推崇欧阳修的道德和文采,文中流露出作者对欧阳修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局部探究

阅读课文第三、四、五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1.下面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名侈.

于实 侈:奢侈 B .议之不徇.

徇:顺从,曲从 C .其谁不有望.

于世 望:希望 D .所谕世族之次.

次:排列 【解析】 侈:过分,超出。

【答案】 A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②今者.

项庄拔剑舞 B. ?????①有实大于.名②郡县逼迫,急于.

星火

C.?????①其.谁不愿进于门②余亦悔其.

随之出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 ?????①敢不承教而加详焉.②犹且从师而问焉.

【解析】 B 项,于:表比较。A 项,者:……的人/用在时间名词后表停顿;C 项,其:反问语气/第一人称代词,自己;D 项,焉:语气词/第三人称代词,他。

【答案】 B

3.下面各项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若巩之浅薄滞拙,而先生进之”,即申说欧公对自己的教诲。“先祖父屯蹶否塞以死,而先生显之”,即感谢欧阳修的铭文彰扬了其具有困顿身世的祖父。

B .从立言者之论,归结至于欧阳修身上,盛誉欧阳修“畜道德而能文章”之贤,深谢欧阳修赐铭之恩。与文章开头呼应。

C .文段论述了墓志铭的作用及后来流于不实的原因,指出作好墓志铭应具备的条件,赞扬了欧阳修为他祖父所作墓志铭的“公与是”,并对欧阳修的道德文章深表钦佩。

D .这篇文章虽然沿袭了一般感谢信的客套写法,但没有空泛的溢美之词。而是通过对铭志作用及流传条件的分析。来述说“立言”的社会意义,阐发“文以载道”的主张,表达了对道德文章兼胜的赞许与追求。

【解析】 “这篇文章虽然沿袭了一般感谢信的客套写法”错。没有一般感谢信的客套。

【答案】 D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则知先生推一赐于巩,而及其三世。其感与报,宜若何而图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不是有很高的道德修养而又善于写文章的人,不能担负这一工作。

(2)就可以知道先生推恩一次赐我的神道碑铭,可以泽及祖孙三代,我的感激和报答之心,应该怎样回报呢?

活学活用

请以“审视当今的文化生活”为话题,写一段文字,运用“起承转合”的写法。(4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性灵之光埋藏于人性深处,我们将守护着它,让它永远灿烂,永远光明。(起)

曾几何时,柴可夫斯基、贝多芬,响彻历史长河的名字将《天鹅湖》、《命运交响曲》带入我们的生命,那高雅的古典音乐旋律时如清凉的溪涧之风带着维也纳的气息拂面而来,时

如炎炎的火山燃起生命的热情和愿望。(承)

时至今日,广告已成铺天盖地之势,连世界名曲也进入了某些品牌的广告。当古典音乐的优雅俨然成为不登大雅之堂,当名曲在青少年心中已和商品、市场紧紧联系,当如莺啼燕语般的旋律已然成为广告的附庸而被商业化的时候,我仿佛看见那性灵之光毫无保护地被雨打风吹,风雨飘摇。

武侠小说和言情小说的风靡说明了什么?它们何以吸引青少年读者而让《红楼梦》、《聊斋志异》静坐墙角?浅薄易懂也许是法宝之一,主人公冲动鲁莽似乎更攻下青少年的软肋,但是一时的欢愉并不能解精神之饿,只能助长对俗文化之瘾。眼见虚度时间阅读的浑浊之浪浩然袭来,青少年本身抵御之力又弱,不难想见其巨大的危害。(转)

人类历经艰险,趟过历史长河,创造了不计其数的灿烂文化,亦在希冀性灵之光在大地上坚定地照亮,照亮我们自己,照亮整个未来。天边,我已看到那性灵之光的乍现……(合)

课后知能检测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生者得致其严.严:严肃

B.至于通材.达识材:同“才”

C.务勒.铭以夸后世勒:勒令

D.潜遁.幽抑之士遁:逃跑

【解析】A项,“严”是“尊敬”之意;C项,“勒”是“刻”的意思;D项,“遁”是“隐居,遁世”之意。

【答案】 B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于是

..又在其文章兼胜焉

B.而世之学者

..,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

C.至其所可感,则往往

..衋然不知涕之流落也

D.巩顿首再.拜舍人先生

【解析】A项,副词,于是。B项,古义,泛指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C项,古义,常常,指事情发生的频率;今义,指事情的发生具有规律性。D项,

古义,两次;今义,动作再次发生。

【答案】 A

3.下列各项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生者得致其严

B.则人情之所不得

C.六王毕,四海一

D.孰不欲宠荣其父祖

【解析】A项,严:形容词作动词,尊敬;C项,数词作动词,统一;D项,宠荣:使动用法,使……宠荣。

【答案】 B

4.下列各句不属于宾语前置的一项是()

A.而善人喜于见传

B.惧后世之不知

C.非近乎史,其将安近

D.则人情之所不得

【解析】A项,是被动句;B项,是“不知后世”;C项,是“近安”;D项,是“不得人情”。

【答案】 A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墓碑铭,反复观诵,感与惭并。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

...

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苟其人之恶,则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

而惧。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

..

于篇,则足为后法。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

及.世之衰,为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后之作铭者,常观其人。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

是故也。

5.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

A .蒙.

赐书 蒙:敬词,承蒙 B .先大父...

墓碑铭 先大父:名词,去世的父亲 C .则以愧.

而惧 愧:形容词,惭愧 D .警劝之道.

道:名词,作用 【解析】 先大父:死去的祖父。

【答案】 B

6.下列各句中的“致”字与“生者得致其严”中的“致”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B .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C .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

D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解析】 A 项,表“达到”;B 项,表“致使”;D 项,表“达到”;C 项,表“表达,传达”。

【答案】 C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斯之.

不远,倘能从我游乎? B.?????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余亦悔其.

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以.

大暑,又无马,乃作此行 D.?????及.世之衰及.

来此问荆人 【解析】 B 项,他们的;我。A 项,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 项,因为;D 项,等到。

【答案】 B

8.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所以即使是恶人,都力求刻石立铭,来向后世夸耀。

(2)写碑铭的人,既不能拒绝他不给(他)写,又因为是碑铭主人的子孙的请托的,(如果)写上他们的恶行,那就不合人情,于是碑铭就开始不真实了。

三、语言表达

9.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假如你去曾巩纪念馆游览,请你写一段游览后的感想。

南丰县曾巩纪念馆整个景区绿树葱郁、曲径通幽,网媒记者纷纷感叹,这个清净宜人之地,真是个读书的好地方。

整个纪念馆依山而建,步入景区,目之所见的是“唐宋八大家”的雕塑,在旁边有一方形水池,相传为曾巩小时候读书清洗笔砚的地方,壁上还有南宋理学家朱熹所提“墨池”两字。沿碑文侧的石道独步而行便是曾巩小时候读书的地方——读书岩,读书岩内,只见一代才俊手抚书卷,气定神闲。岩亭四周雕有古代诗人赞誉读书岩的词句“半壁石岩千秋胜迹,八家遗墨万古留名,亭前树影江边月,岩下书声石上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走进曾巩纪念馆,扑面而来的是一股古朴儒雅之风,在这个绿树葱郁,曲径通幽,清净宜人之地,真不愧为一代文豪求学养性之地。在愈加浮躁的现代社会,这不愧为一个“世外桃源”。

10.仿照下面的示例,以“成长”为话题,根据语境仿写两组适当的句子,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例句相同。

例句:毛毛虫在艰难中挣扎,终于破茧成蝶,那是一段刻骨铭心的成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河蚌在痛苦中磨砺,终于育出明珠,那是一段痛彻心扉的成长。

凤凰在烈火中燃烧,终于涅槃重生,那是一种脱胎换骨的成长。

2020新高考语文语用+文化常识+散文类文本阅读试题(8页)

2020新高考语文语用+文化常识+散文类文本阅读试题 (限时:30分钟满分:3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赤水,我做梦都(神往/前往)的地方!最近终于走进了这片神奇的土地,圆了我的夙愿。这里拥有上千平方千米的丹霞奇观。巨大的海拔高差,使得这一带峡谷(密集/密布),沟壑纵横,形成众多引人入胜的峡谷奇观。三千多个大小瀑布分布在区域境内,形态各异,一步一景,①。在这些数不胜数的峡谷中,风溪河尽头的赤水大瀑布峡谷当推第一。驱车前往,很远就能听到大瀑布先声夺人的雄浑轰鸣声。瀑声震彻山谷,如惊涛拍岸,似万马捣蹄,像爆竹冲天,类千人擂鼓。沿石径向瀑布移步,穿行遮天蔽日的林荫道,心神振颤摇荡,胸怀宽广豪放。峡谷深处,②;一天到晚,不论昼夜,时时(飘扬/飘洒)着漫天的雨雾。如此神奇的峡谷,在赤水数千大小不一的峡谷中绝无仅有,怎能不总是笼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 1.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前往密布飘扬B.神往密集飘扬 C.神往密布飘洒D.前往密集飘洒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神往”,心里向往;“前往”,前去,去。第一处,是说梦中都想要去,可以使用“神往”。“密布”,分布得很稠密;“密集”,数量很多地聚在一处,稠密。第二处,是说众多峡谷分布在一起,根据语境选用词语“密布”。“飘洒”,飘舞着落下来。“飘扬”,在空中随风摆动。第三处,句中说的是“雨雾”,根据语境和使用对象应选用词语“飘洒”。故选C项。

2.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①闻名遐迩,美不胜收②一年四季,不分寒暑 B.①美不胜收,闻名遐迩②一年四季,不分寒暑 C.①闻名遐迩,美不胜收②不分寒暑,一年四季 D.①美不胜收,闻名遐迩②不分寒暑,一年四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①处是对前文“三千多个大小瀑布分布在区域境内,形态各异,一步一景”进行总结,并加以评说,所以填写“美不胜收,闻名遐迩”,“美不胜收”是对前面景色的概括,而“闻名遐迩”是对其进行评说,这就排除A、C两项。②处,此处选用的句子和横线后“一天到晚,不论昼夜”结构相同,“不分寒暑,一年四季”与“一天到晚,不论昼夜”结构不相同,这就排除D项。故选B项。 3.文中画横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瀑声震彻山谷,如爆竹冲天,似千人擂鼓,像拍岸惊涛,类万马捣蹄。 B.瀑声震彻山谷,如千人擂鼓,似惊涛拍岸,像冲天爆竹,类万马捣蹄。 C.瀑声震彻山谷,如千人擂鼓,似万马捣蹄,像爆竹冲天,类惊涛拍岸。 D.瀑声震彻山谷,如千人擂鼓,似万马捣蹄,像冲天爆竹,类拍岸惊涛。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如惊涛拍岸,似万马捣蹄,像爆竹冲天,类千人擂鼓”语序不当,这四个短句应两两对仗,词性相对,结构一致,“千人”应与“万马”相对,“擂鼓”与“捣蹄”相对,这就排除A、B 两项;“千人擂鼓”和“万马捣蹄”都是主谓式,后面两句如果依然采取主谓式就显得呆板,这就排除C项,后面两个可以改为偏正式,即“冲天爆竹”“拍

浅析高中语文散文阅读的方法

浅析高中语文散文阅读的方法 高中语文散文教学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重要的作用,观念在高中时期教会学生受益终身的阅读技巧,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学生对散文阅读的理解力和鉴赏力,是每一位高中语文老师的责任。本文将对高中语文散文的阅读方法进行分析。 标签: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方法 1.以往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方法的提出 传统教学理念认为散文的主要观点理论是形散而神不散的,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近二十年来,散文创作随着时代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新时代下,散文中的“神”的定义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中心思想和文章主旨,它的含义得到了拓宽,包括情绪、意蕴等。注明学者陈剑晖提出,散文的生命在于诗性,这种诗性是建立在个人的存在上的,人的生命本真性和人内心丰富的世界,则是诗性的基础。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新的教材大大的改善了原本已经不合时代的散文出现几率,一些新的名家的散文逐渐在书本中有了一席之地。这种文章的出现大大拓宽了学生们的学习范围,帮助学生们提高了学习的兴趣、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学生们的知识接触面也比以前更加宽泛,这种新形式,拓宽了学生们的学习方式,激发了他们学习积极性。 2.提高高中语文散文阅读的方法 要培养散文的阅读技能,必须要改变,有一个自我锻炼和练习的过程。文本是散文阅读的中心,要指导学生进入散文的文本中,通过与文本交流理解散文的内涵。阅读是学生认识世界、培养思维、处理信息和提高审美的重要渠道。阅读教学是老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多方对话;老师要为学生创造适合散文阅读的环境;老师要指导学生有侧重的阅读不同类型的文本阅读。 2.1根据文章结构理顺文章思路, 首先,进行文章的整体分析,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进行全文内容的把握,进行文章框架的大体了解,形成了对文章的初步认识。 其次,学生对一些重点段落进行针对性的阅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更好的把控文章的结构层次以及行文的思路。针对文章的内容,学生带着疑问进行思考分析,划分好层次,理清楚文章之间的联系。 最后,学生要在文中提取出重要线索,文章的线索就是作者的行文思路,找到行文思路就把控好了作者写文章的思路。在文章中,不论是处于局部还是整体,我们都需要了解到,文章的线索就是文章的命门,是它将整篇文章串联起来,从而表达出主体思想的。

(完整版)高中语文阅读经典美文.docx

不可缠绕的心灵 曹文轩 我们的天性是自由的,但我们却会因为一些僵硬的知识的束缚而失去自由。 十二岁那年春天,我在田野上发现了一株很瘦弱的小树苗,便将它挖回来栽在菜园里。 它一天一天地长大了,两年后就蹿成一米多高。春天来临,它的树干是亮灿灿的紫铜色。它 长得结实而漂亮。再过两年,它就能挂果——我想。然而,两年后,它并没有如我所期盼的 那样。我的小桃树再也没有长高,而且还显出奄奄一息的样子。记得那时我很难过。 后来我终于找到了原因:我的老祖母借它为瓜架,在它的跟下种了丝瓜,那些刁钻的丝瓜藤就沿着它的树干攀缘而上。若是直上也罢了,却是像锁链那样一道道地把树干箍扎起来, 对它千缠百绕。我把它们全扯掉了。第二年,桃树又生机勃勃地成长起来。那年,春寒料峭,它开花了。夏天,桃子成熟了,十分可爱。 如果我们也像这株桃树一样,被僵硬的知识的藤蔓所缠绕,我们就会失去创造力,失去生命的光彩,甚至会精神窒息。 一位从事诗歌研究的朋友曾介绍过两首台湾小孩写的诗。诗的题目我都记不得了,诗句也已忘却,但大概意思还记得。一首诗说一群孩子去捉鱼,可是已没有什么鱼好捉了,他们自己就互相把对方作为鱼而玩起捉鱼的游戏来。在他们的欢笑声中,透出了一股悲哀。另一首诗说一个无拘无束的小孩光着脚丫在地板上跑起来,留下的脚印就像游动的鱼。妈妈来了,却用拖把将这些“鱼”一网打尽。这两首诗简直妙极了。我想,它们只能出自两颗未被僵硬 的知识束缚的心灵。 失去的滋味 东方穹 “得到时不珍惜,失去时才努力。”当人们认为一切为理所当然时,人们就不会认为这弥 足珍贵。 失去是不易诉的,那是人心底的暗色。也许惟有其暗,才反衬出人生的明亮来。 不是有句明言这样说云:失去的才知道珍贵。除夕爆竹一响,大步一迈就嘻嘻哈哈不知 愁滋味地跨进了二十的门槛。瞀然回首,才发觉往前去的一道道大门笑口大开迎着你,只有通过的门紧紧关闭着,任你千呼万唤,不予理睬。 记得有位年轻的作家说要学钢琴,惹得他的学生们大惑不解。失去已无可奈何,何必老

寄欧阳舍人书(节选)阅读答案

寄欧阳舍人①书(节选)曾巩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反复观诵,感与惭并。 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 及世之衰,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后之作铭者,当观其人。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作辨之不惑,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虽或并世而有,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其传之难又如此,其遇之难又如此。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得铭其公与是,其传世行后无疑也。而世之学者,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至于所可感,则往往衋②然不知涕之流落也,况其子孙也哉?况巩也哉!其追晞祖德而思所以传之之由,则知先生推一赐于巩而及其三世。其感与报,宜若何而图之?(选自《古文观止》,有删节)【注】①欧阳舍人:即欧阳修;舍人,官名。②衋x ì:悲伤苦痛。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生者得致其严严:威严 B.故虽恶人,皆务勒铭勒:刻C.有名侈于实侈:超过、多 D.辨之不惑,议之不徇徇:徇私10.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能体现作者推崇道德文章的一组是【】(3分)①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②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③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④后之作铭者,当观其人。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⑥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A.①②⑥ B.②③⑤ C.①④⑤ D.③④⑥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第一段中提及“蒙赐书”及撰“铭”,点明写信之由;“反复观诵”,侧面写出欧文之精彩及作者爱不释手之情景;“感与惭并”,写作者对欧阳修的感激与敬佩。寥寥二十余字,言简意深。B.作者认为铭文流传于世,其作用接近于史书,而作为史书,则是非常严谨而真实的。而今铭文所以不实,则因逝者的子孙一心想要颂扬他们的先辈,往往刻意隐瞒逝者的恶行,致使撰铭者不能明察。C.作者先论及古代撰写墓志铭的社会意义,在于褒扬美善;进而论及今之墓铭的流弊,在论及流弊时,特别突出了撰铭人的作用,提出只有撰铭人“畜道德而能文章”,才能写出流传后世的铭文。D.本文借感谢欧阳修给自己祖父写墓志铭,提出了撰写铭志的两字原则——“公”和“是”,阐述了“道德”“文章”之于儒者修养的重要性,阐发“文以载道”的主张,表达对道德文章兼胜的赞许与追求。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1)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3分)(2)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3分)(3)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3分)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共7小题)9.A(严:尊敬)10.C(②是说即使是恶人,也都一定要勒刻碑铭去向后世夸耀③是说作铭者碍于人情不能写下死者的恶行⑥是说人的品行,有性情善良却事迹不佳的)11.B(原文说是因为受过死者子孙的请托,碍于人情无法写下死者的恶行,于是铭志的内容就开始不真实了。)12.(1)如果那人行为丑恶(那是一个恶人),还有什么可以写在碑 (“苟”铭上呢?(那么在铭志上有什么好写的呢?)这正是铭志与史书不同之处(不同的原因)。

(完整)高一语文散文阅读练习题

高一语文散文阅读练习题 【一】 山野间童年的我,却常常被美丽而神幻的虹所迷惑。我时常戴一 顶大斗笠,仰着童稚的脸,长久地看、认真地读那静卧在山野上空被 村人喊做天弓的虹。故乡的虹,大都悬生在午后的天空,彩虹起兮云 飞扬,天地间总是微雨细细,雨光氤氲,若有似无,我一低头,汪汪 积水中,竟也见有虹影流转。童年的我,以为虹都是从土地里拱起而 飘然升空的。大人说地上的蜈蚣,背不总是那么驼吗?在我童年的天空里,虹,仿佛和地上某种东西总有莫名的感应,神性充盈。我甚至想,那虹,是地里蜈蚣*的么? 及至青年,丰满的物事无止无息,人,总顾不上停歇脚步,仰头 读虹。重负的中年即便偶能读读虹,所读出的,恐也多是岁月的况味。老年时至,夕阳在天。人生舟楫,早早告别了土腴木秀的春夏,急急 就滑入了水瘦山寒的秋冬,人与虹,早疏离焉。 虹的色彩,使人漫生想像啊。诗人北岛就有一首诗叫《姑娘》, 短得只有两句:“颤动的虹/采集飞鸟的花翎”。姑娘与虹,大抵是皆 有照人光彩,诗人才能当上月下老人,将她们红线联姻吧。 虹,也算得上是阳光和雨滴曲折而奇幻的“合作”。与雨滴“合作”的、射在雨幕上的阳光,是齐刷平行的、集团无边的箭簇。每一 根阳光之箭,进入雨滴的位置和角度都不同,因而,每一根阳光之箭 的折射以及反射角度相对应也不同。你能否看见虹,取决于经雨滴反 射过来的光波,能量是否集中,光色是否够强,最根本的,还在于能 否如前所述,正好射入你的眼帘。 陆龟蒙在《和袭美咏臬桥》中咏虹:“横截春流架虹桥。”毛润 芝诗曰:“青山着意化为桥”。这些诗词,当然皆是先观虹桥而后作。虹何以常被喻作桥呢?抑或说,虹何以总是弧形的呢?这是因为,惟有

高中语文教学中散文阅读的开展方法探讨

高中语文教学中散文阅读的开展方法探讨 发表时间:2018-09-07T16:57:28.620Z 来源:《素质教育》2018年10月总第286期作者:冯莉[导读] 高中散文阅读教学的审美教育遇到了困境,需要进一步寻求突破和创新,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和审美能力。 江苏省南京市临江高级中学211102 摘要:散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载体。然而,时至今天,高中散文阅读教学的审美教育遇到了困境,需要进一步寻求突破和创新,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和审美能力。 关键词:高中语文散文阅读审美困境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散文阅读教学在各个高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散文阅读课程的引入,使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断加强,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要求都有所提高。但是散文阅读在高中学校的开展也有许多的问题,学校只有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解决方案,才能充分体现散文阅读的价值。 一、高中散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 新世纪在互联网的影响下,媒体技术得到有效应用。在实践过程中,通过这些技术的应用能够让学生了解更多丰富多彩的内容,能激发学生学习散文的兴趣,而且还能给学生开辟新的学习途径。在时代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散文的表达方式得到了更多的支持。一直以来,“形散而神不散”,它是散文教学过程中的理论观点,它能让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再限制于文章的中心思想与主题内容,能够让师生体会到作者文章表露的心理动态与情感流露,能够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对问题解析。二、高中散文阅读方法 在高中散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散文阅读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学习锻炼、累积经验、逐渐地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散文阅读过程中,它的重点内容是文本,在教学时,老师需要重视引导学生阅读,要做好正确的思路指导,要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此外,在学习不同类型的散文时,还需要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方式进行,探究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方法。 1.分析文章结构理清。文章思路在散文阅读教学过程中,首先需要让学生能够全面地对散文进行略读,要在宏观的角度上对总体文章进行分析。并且在阅读的时候,需要全面地对文章的题目、段落、文体等内容进行分析,要分析文章的主体结构、弄清楚文章各个段落的内容以及写作手法,分清段落层次。当对文章的内容与思路全面地理解清楚以后,然后再对文章的每一段进行具体的分析,在此过程中,对于文字的每一段落要有针对性的进行阅读分析,要提取文章中的段落与要点。同时,在文章阅读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选择文章的线索,也就是作者在写文章时的思维轨迹,将作者的思路找出,并且全面掌握作者写作时的情感。对于散文阅读而言,作者情感的表达连接了文章的情感,因此,在阅读的过程中,从文章段落到整体文章,通常会有贯穿其中的线索。因此,只有理解文章段落的条例后,才能全面地了解文章主体意思。 2.把握关键语句,点出文章主旨。关键语句是散文阅读过程中需要寻找的重点,因为散文中的关键语句包含了作者的中心情感。例如“这”、“此”词语代表的是代性词。同时,在阅读过程中,还需要重视关联词语,关联词语在使用过程中,它对于作者情感的表达有重要作用。而文章的主旨构思就焦点而言,它属于一篇散文的文眼,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都会按照自己文章的焦点将想法与思想归纳在文章中,然后再统一对思想进行整合,从而能够让文章顺畅。散文中,“文眼”体现出来的意思多是概括情感、富含哲理的词语,同时也是阐述感同身受的语句,它不会固定在文章中某一个段落。因此,在阅读的过程中,需要按照不同的文章特点,选取不同的阅读方式以及阅读技巧,以保证学生能全面地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3.重视审美认知的发展性,帮助学生建立审美标准体系。高中散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需要重视审美认知的发展性特征,不能让学生一次性掌握审美能力、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和感悟,将他们的审美能力提升到一定的高度。任何事物和能力的培养都是呈现一定的发展性特征,都是一个从认识到认知的熟练的过程,都是一个从量变积累到质变飞跃的过程,不能渴望一蹴而就。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丰富他们的审美体验,需要帮助学生构建审美标准体系。学生有了自己的审美标准,阅读起来就会获得真正的感受和感悟。 4.强化审美内在驱动,优化学生审美秩序。审美是一种思想和心理实践活动,是一种感知和体验,不能够仅靠理论讲解和方法培养能够达到效果,需要让学生在实践中慢慢体悟找到感觉、逐步顿悟。高中散文阅读审美教育需要强化他们的内在驱动,需要进行一定的程序优化指导,让学生逐步找到感觉、学会顿悟。例如,学习苏轼的《赤壁赋》,教师先让学生整体阅读,感知基本的思想,对于一些思想和认识教师不必急于暴露给学生,也不必强加给学生,而是逐步让学生结合自身的体验,逐步理解去其中的文句和思想。再让学生换位于苏轼,想象水与月,逐步和生活与人生靠拢,体会其中的哲思,体会这种“身处逆境依然保持放达乐观,依然热爱生活”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参考文献 [1]郭丽娟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的审美困境与突破分析[J].东方教育,2015,(9)。 [2]梁先军高中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策略探究[J].语数外学习(高中语文教学),2014,(10)。 [3]刘洁清用有效阅读教学策略提高语文质量[J].成功(教育版),2013,(4)。

高中语文散文

高中语文散文、小说中的常见题型及其解题思路例说 一、重点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思路】①关注句子本身的手法②关注关键词③联系上下文④最终落脚到作者为什么这么写(联系主旨)⑤如果问作用,还必须考虑句子所处的特殊位置(开头、结尾、中间过渡等) 【手法突出例题】理解“就像护着累世的家产”这句话的含义《灯火》 (1)①运用比喻的手法,把煤油灯比作累世的家产,突出煤油灯的珍贵。(指出手法,写出了事物的什么特点)②物质上,煤油灯在贫困的年代里也是很宝贵的;精神上,煤油灯象征着童年生活、对祖母的爱和灯下的温馨和苦读,这些是更值得珍惜的人生的宝贵财富(联系主旨和上下文,作者为什么这么写——为什么说煤油灯很珍贵) 【关键词突出例题】“雅舍里流动着暖意。”《雅舍思雅》 ①暖意是让人感到温暖的意思(指出并解释关键词)②在今天这个靡靡之风盛行的时代还有人来雅舍参观、感受梁先生的高雅情操,让作者感到欣慰和温暖。(联系主旨和上下文,作者问什么这么说——为什么说雅舍让人感到温暖) 【用上下文解题例题】《白露为霜》中作者为什么说“斯人可谓不负清秋”? ①“斯人”指苏轼(指出关键词并解释)②作者认为,苏轼“在文明已经行进到一种衰糜难振的状态时,还能发出如此的浩然之音”,面对个人的不幸境遇,面对宋朝的文明衰退,乐观豁达,潇洒风流,尽情享用无边秋色所以说苏轼不负清秋(联系上下文理解) 【疑问反问句例题】作者以“有什么花朵比这样的烟花更美丽呢?”收束全文,有什么作用? 答:①没有什么花朵比这样的烟花更美丽。(变成肯定句)②“这样的烟花”不仅有形状、颜色与光亮的美丽,更是和平团圆的象征。(解释关键词)③作者以这个反问句单设一段,卒章显志。(审题,答出结构作用)④强烈的表达了作者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愿望,使文章意蕴深远,激发人们思考。(联系主旨答出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二、重点词语的理解 【思路】1、解释本意和在文中的具体意义 2、是否用到手法,结合内容,顺着手法往下说,看该手法的运用写出事物的什么特点,有何效果? 3,作者为什么用这个词(联系主旨,表现了什么情感) 【例题】结合小说品味下列加点词语。(4分)《秋祭》 (1)垂暮泛黄的野草却显得精神饱满,摇曳着坚韧婀娜的身姿,不卑不亢地凄凉着。 答:①“不卑不亢”一词用拟人的手法表现了野草饱满的精神和坚韧的身姿(本意修饰人,这里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事物的什么特征)②象征了老婆婆的气节(联系主旨,作者为什么这么说)。(2分) 婆婆走下台,朝我笑笑,又佝偻着身子,背起柴草郁郁而去。 答:①“郁郁”写出婆婆失落的心理。(解释在句子中的具体含义,本处是心理描写)②一是婆婆演艺高超,但无人赏识;二是女儿贪恋富贵名利,失去做人气节;三是现在处境凄凉。(联系主旨内容说说为什 么这么写) 【例题】请说说“青草的声音”有什么含义?《青草的声音》

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散文阅读(含答案)

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三:散文 一、天津卷 五、(21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虹关何处落徽墨 石红许 在冬天,在春天……为了寻找一截久违的徽墨,我孑然一人蹀躞在在虹关【注】墨染了一样的旧弄堂里,闯进一栋又一栋装满了故事的深宅老院。我安慰自己,哪怕是能遇见寸许徽墨,也心满意足。行走在虹关,我一次又一次向墨的深处挺进,去追寻墨的风月身影。 婺源一文友善意地提醒我,虹关徽墨以及制作徽墨的人很难找了,你这样没有目的地寻找,不啻于白费心神徒劳无功。我不甘心,相信在虹关的后人中一定还有人掌握了徽墨制作技艺,他们会告诉我很多关于徽墨的记忆。学.科网 欣慰的是,季节扯起的丹青屏风里,总有一棵需十余个大人合抱的千年古樟,华盖如伞,累了,就在树下坐一坐,仰望绵廷浙岭,聆听“吴楚分源”的回声。穿村而过的浙源水、徽饶古道在炊烟袅袅里把日常琐碎的生活串成一幅恬谧幽静的水墨画,人在画中,画在人中,昔日贩夫走卒、野老道者的身影渐行渐远在徽墨涂抹的山水间,一丝淡淡的忧伤悄然在心里泛浮,随着雨滴从瓦片上、树叶间滚落下来,把人带进梦里故园。 一堵堵布满青苔的墙壁上还隐约留存着经年的墨迹,那是徽墨的遗韵吗?石板路上,不时与村人擦肩而过;老宅门内,不时与老人目光相撞。在虹关,我拾掇了一串烙上徽墨溫度的词语:质朴、慈祥、安然,小桥、流水、人家……虹关,允许我拾取半截残墨,记下一串与徽墨有关联的大街小巷地名。 虹关伫立,徽墨式微。近百年来,科技的迅猛发展带来了五花八门的书写工具,使得人们迅速地移情别恋,墨与砚台的耳鬓厮磨,也早也被墨汁横插一杠,固态磨便黯然失色,近年来渐渐被人遗忘。到后来,实现了从纸张到数字化的华丽转身,书写也已成为少数人的事情了,墨块更是被束之高阁,制墨传习几乎无人问津。 墨,松烟的精灵,千百年来忠实地在纸上屐行职责,一撇一捺站立成墨黑的姿勢,氤氲香气里传承着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徽墨,制作滥觞于南唐,兴盛于明清,享有“落纸如漆,万古存真”之美誉。有权威人士言之凿凿指陈,北京故宮博物院还保存着数十块虹关徽墨。徽墨无声,虹关有幸,虹关人因此而自豪。水口、民居,显然还有徽墨等,不负众望,终于为虹关换来了“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金字招牌。 虹关徽墨,不小心逝失在古村落、古驿道边,等待人们去擦亮这张泛着黑色光泽的名片——“徽墨名村”。在一栋民居内,我兴奋地发现,有人在挖掘、研发传统徽墨工艺,遗憾不见墨工,不知那一双手是

文言文《瘗旅文》古文赏析

《瘗旅文》古文赏析 【作品介绍】 《瘗旅文》是作者埋葬三个客死在外的异乡人以后所作的一篇哀祭文。这三个异乡人,仅为了微薄的薪俸而万里奔走,终 于暴死异乡。他们与作者素昧平生,但祭文的感情却写得相当 深切,其关键是作者被贬龙场驿,其景况略如客死之人,悲客 死之人也是作者借以抒发自己被贬异域的凄苦哀伤之情。但作 者能“达观随寓”,终于生活下来了。这既是实情,也是作者 的自宽自解。 【原文】 瘗旅文 维正德四年秋月三日,有吏目云自京来者,不知其名氏, 携一子一仆,将之任,过龙场,投宿土苗家。予从篱落间望见之,阴雨昏黑,欲就问讯北来事,不果。明早,遣人觇之,已 行矣。薄午,有人自蜈蚣坡来,云:“一老人死坡下,傍两人 哭之哀。”予曰:“此必吏目死矣。伤哉!”薄暮,复有人来云:“坡下死者二人,傍一人坐叹。”询其状,则其子又死矣。明早,复有人来云:“见坡下积尸三焉。”则其仆又死矣。呜 呼伤哉! 念其暴骨无主,将二童子持畚、锸往瘗之,二童子有难色然。予曰:“嘻!吾与尔犹彼也!”二童悯然涕下,请往。就

其傍山麓为三坎,埋之。又以只鸡、饭三盂,嗟吁涕洟而告之曰:“呜呼伤哉!繄何人?繄何人?吾龙场驿丞余姚王守仁也。吾与尔皆中土之产,吾不知尔郡邑,尔乌为乎来为兹山之鬼乎?古者重去其乡,游宦不逾千里。吾以窜逐而来此,宜也。尔亦 何辜乎?闻尔官吏目耳,俸不能五斗,尔率妻子躬耕可有也, 胡为乎以五斗而易尔七尺之躯?又不足,而益以尔子与仆乎? 呜呼伤哉!尔诚恋兹五斗而来,则宜欣然就道,乌为乎吾昨望 见尔容,蹙然盖不胜其忧者?夫冲冒霜露,扳援崖壁,行万峰 之顶,饥渴劳顿,筋骨疲惫,而又瘴疠侵其外,忧郁攻其中, 其能以无死乎?吾固知尔之必死,然不谓若是其速,又不谓尔子、尔仆,亦遽然奄忽也。皆尔自取,谓之何哉? 吾念尔三骨之无依而来瘗耳,乃使吾有无穷之怆也。呜呼 伤哉!纵不尔瘗,幽崖之狐成群,阴壑之虺如车轮,亦必能葬 尔于腹,不致久暴尔。尔既已无知,然吾何能为心乎?自吾去 父母乡国而来此,三年矣;历瘴毒而苟能自全,以吾未尝一日 之戚戚也。今悲伤若此,是吾为尔者重,而自为者轻也,吾不 宜复为尔悲矣。吾为尔歌,尔听之! 歌曰:‘连峰际天兮飞鸟不通,游子怀乡兮莫知西东。莫 知西东兮维天则同,异域殊方兮环海之中。达观随寓兮奚必予宫。魂兮魂兮无悲以恫!’ 又歌以慰之曰:‘与尔皆乡土之离兮,蛮之人言语不相知兮。性命不可期,吾苟死于兹兮,率尔子仆,来从予兮。吾与

高中语文散文阅读试题

新课标高中语文散文阅读试题 命制人: 【复习目标】 结合做过的典型散文阅读题目,熟记散文阅读的思路以及答题方法。 【复习时数】一课时 【散文阅读知识与答题思路】 散文阅读是高考语文的重点和难点。要想做好题目,读懂文章是关键。这就要求考生在做题时候有整体把握的意识,学会从整体入手,注意理清文章内部的相互关系,即理清文章的思路,从宏观上居高临下地驾驭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在阅读时,一定要牢记下面规律和方法。 1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 2、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 3,要找寻文章中关键的词句,就是要找出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思想感情的概括性词语。 4尤其是文章的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过渡句、抒情议论的句子。文章的主旨常常隐含其中。理清了文章思路、把握了文章主旨之后再去做题就比较简单了。散文阅读的考查题目很多,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 一、总结概括类 这种题型要求考生必须要对多方面的信息或对象进行辨别并加以选择,然后对筛选出的信息或对象进行重组、概括并将他们融为一体。 【常见的命题形式】 1.文中写的人、事、物或景象具有怎样的特点(或画面) 2.文章从哪几个方面、角度、阶段来写的,怎样写的,其变化过程是怎样的等。 3.为什么……?请分条概括(或说明) 4.概括文章的主旨 【具体步骤】 1、首先根据题干明确答题区间,是全篇,还是某几个段落(某层),还是某段。 2、对答题区域进行简明的分层,分层不可过粗,也不可太细,具体依据应该以分值多少来判断,当然主要的判断依据还应该是文章或文段的内容层次。 3、回头继续审读题干,找出题目要求的关键词、重点词。 4、根据题干中的这些重点词语的提示,到答题区域找相关的关键词——问什么,找什么词语。 (关键词、重点词语一般是:显示文章或段落脉络层次的词,关联词,多次重复出现的词,对象或者主体的词,表示特点的词语等) 5、依据题干要求摘取、概括或组合,形成答案并代入检验。 【对文章中心意思(主旨)的概括】 对文章中心意思的概括,必须进行整体阅读。所谓整体阅读,是说通过阅读,能从整体上把握语料。阅读文学作品,首先要弄清作品的体裁特点,然后弄清作品写了什么人(事),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什么感情,如何评价这些人(或事)等。主要方法是: 1、研究标题与头尾。 2、注意文章的中心句。 3、分别概括每段的大意,然后进行归纳与整合。 4、注意侧重点:以记人为主的文章,要侧重抓人物形象的意义;以记事为主的文章,要侧重分析事件所蕴含的本质意义;以说理为主的文章,要抓住文章的中心、作者的观点、写作意图等,尤其要关注抒情句、议论句、段落起始句和总结句、段落中心句、篇末点题句等。 二、疑难语句类 【疑难语句的种类】 所谓疑难语句,它通常指以下几种语句: (1)结构比较复杂,抽象词语较多,意思隐晦难懂的句子。 (2)使用了特殊的修辞格、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等。 (3)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即文中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以及过渡句等; (4)统摄全篇,即人们常说的文眼或者是揭示文章主旨、情感的句子。 【常见的命题形式】 1、句子含意理解 2、句子的作用 3、对句子进行赏析 4、句子的比较 【具体步骤】 1、句子含意理解类: (1)注意句子所在位置,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 (2)对句子的语法进行分析,了解句子的主干与枝叶成分,尤其要注意枝叶部分。注意本句子与上下文的句子之间的关系。一般说来,句子间的相互关系有:指代(复指)、总分(分总)、说明、扩展(含阐述、解说)、比较、呼应等。如果是复句,其一般强调的重点是后半部分,那么就应该在此处着重揣摩。 (3)抓出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即句眼进行解释。句眼通常是表达比较形象的词、高度抽象概括的词、指代词等。所谓形象化的词语或语句主要指那些具有比喻(包括通感)、借代、拟人、夸张等修辞格的语言,或者描写生动细致(常用移用修辞)的语言。尤其是借代、借喻语句的理解,要结合上下文找到它的本体。抽象概括的语言主要是这写语言的具体内容通俗地解说出来。含有指代内同的词则要根据上下文的联系,在具体语境当中找到它的具体所指。 (4)回扣段意和主旨进行解说。句子的表意既离不开段落,又与文章或段落的内容密切相关,尤其是它们的首尾句、文眼句、哲理句,更具有这种意义。 2、句子的作用类: (1)回答内容上的作用。这句话本身是什么含意,是否突出(强调)上下文的什么内容或者揭示段意,和文章的主旨有什么联系,是引出主题、暗示主题还是揭示主题。 (2)回答结构上的作用。句子在文章中位置不同,作用也不同,是引出下文,还是承上启下,或者是总结上文。 3、句子的赏析类: (1)从内容上考虑,结合句子本身的含意以及和主旨、作者的感情的联系进行说明。 (2)从形式上考虑,运用了何种表达方式,何种表现手法,何种修辞手法,再联系这种手法的本质特点,分析其表达效果,注意要与内容结合起来谈。 (3)从结构上考虑,是总领句,总结句,还是过渡句,或者文眼句、观点句,说明它在整个文章中结构上的作用。

最新届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散文教案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散文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2.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 3.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感情世界; 4.探究文本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 2.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感情世界; 3.探究文本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文体知识】: 一、明确概念: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哲理,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文体。 二、理解特点 ⑴形散:①取材自由:写人,记事,绘景,状物。②表现手法灵活多样:象征、衬托、对比等。③表达方式不拘一格:往往以抒情为主,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炉。 ⑵神聚:主题集中鲜明。 三、散文的分类:①抒情散文②记叙散文③议论散文 四、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象征、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咏物寄情、寓理于事、融情于事、先抑后扬、以小见大 五、散文的线索:散文线索就是文章结构的红线。抓住线索,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根据文章中心需要,可以以物为线,以事为线;可以以人为线,以情为线;也可以以时间为线,以地点为线。找线索的方法:①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②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③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六、散文的主题:散文的主题归根结底就是作者对自然、社会或人生的感悟,把握住了作者融会在文章内容中的主观感受,就能挖掘出文章的深刻意义。命题趋势上,多数作品涉及到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冲突,体现了现代人对传统文化的眷恋,对现代化的反思与批判,尤其是探讨农耕文化、乡村文化对现代人类的拯救问题。 七、散文的语言:①质朴、自然、平实;②生动、形象、明快;③深刻、隽永、含蓄;④华丽、优美、典雅;⑤幽默、诙谐、辛辣 第一讲分析文章的结构特征 理解词义、句意 一、考点解读与突破:分析文章的结构特征见《新课标》(学生)P50 理解词义、句意见《新课标》(学生)P55 二、要点总结:分析文章的结构特征见《新课标》(学生)P51、53 理解词义、句意见《新课标》(学生)P56、58

高一语文必备经典散文阅读练习附答案

高一语文必备经典散文阅读练习附答案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绵绵土牛汉 那是个不见落日和霞光的灰色的黄昏。天地灰得纯净,再没有别的颜色。踏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我恍惚回到了失落多年的一个梦境。几十年来,我从来不会忘记,我是诞生在沙土上的。人们准不信,可这是千真万确的,我的第一首诗就是献给从没有看见过的沙漠的。 年轻时,有几年我在深深的陇山山沟里做着遥远而甜蜜的沙漠梦,不要以为沙漠是苍茫而干涩的,年轻的梦都是甜的。我的心灵从小就像有血缘关系似的向往着沙漠,我觉得沙漠是世界上最悲壮最不可制服的野地方。它空旷得没有边沿,而我向往这种陌生的境界。 此刻,我真的踏上了沙漠,无边无沿的沙漠,仿佛天也是沙的。全身心激荡着近乎重逢的狂喜。没有模仿谁,我情不自禁地五体投地,伏在热热的沙漠上。我汗湿的前额和手心,沾了一层细细的闪光的沙。 半个世纪以前,地处滹沱河上游苦寒的故乡,孩子都诞生在铺着厚厚的绵绵土炕上。我们那里把极细柔的沙土叫做绵绵土。“绵绵”是我一生中觉得最温柔的一个词,词典里查不到,即使查到也不是我说的意思。孩子必须诞生在绵绵土上的习俗是怎么形成的,祖祖辈辈的先人从没有解释过,甚至想都没有想过。它是圣洁的领域,谁也不敢亵渎。它是一个无法解释的活的神话。我的祖先们或许在想:人,不生在土里沙里,还能生在哪呢就像谷子是从土地里长出来一样的不可怀疑。 因此,我从母体降落到人间的那一瞬间,首先接触到的是沙土,沙土在热炕上焙得暖呼呼的。我的润湿的小小的身躯因沾满金黄的沙土而闪着晶亮的光芒,就像成熟的谷穗似的。接生的仙园老姑姑那双大而灵巧的手用绵绵土把我抚摸得干干净净,还凑到鼻子边闻了又闻,“只有土能洗掉血气。”她常常说这句话。 我们那里的老人们都说,人间是冷的,出世的婴儿当然要哭闹,但一经触到了与母里相似的温暖的绵绵土,生命就像又回到了母体里安生地睡去。我相信,老人们这些诗一样美好的话,并没有什么神秘。 我长到五六岁光景,成天在土里沙里厮混。有一天,祖母把我喊到身边,小声说:“限你两天扫一罐子绵绵土回来!”“做甚用”我真的不明白。 “这事不该你问。”祖母的眼神和声音异常庄严,就像除夕夜里求神时那种虔诚的神情。“可不能扫粗的脏的。”她叮咛我一定要扫聚在窗棂上的绵绵上,“那是从天上降下来的净土,别处的不要。” 我当然晓得。连麻雀都知道用窗棂上的绵绵土扑棱棱地清理它们的羽毛。两三天之后我母亲生下了我的四弟。我看到他赤裸的身躯,红润润的,是绵绵土擦洗成那么红的。他的奶名就叫“红汉”。 绵绵上是天上降下来的净土。它是从远远的地方飘呀飘呀地落到我的故乡的。现在我终于找到了绵绵土的发祥地。 我久久地伏在塔克拉玛干长沙漠的又厚又软的沙上,百感交集,悠悠然梦到了我的故乡,梦到了与母体一样温暖的我诞生在上面的绵绵土。

2017高考语文真题散文专题

2017高考语文试卷真题汇编之散文专题 一、【新课标Ⅱ】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12分) 窗子以外林徽因 话从哪里说起?等到你要说话,什么话都是那样渺茫地找不到个源头。 此刻,就在我眼帘底下坐着,是四个乡下人的背影:一个头上包着黯黑的白布,两个褪色的蓝布,又一个光头。他们支起膝盖,半蹲半坐的,在溪沿的短墙上休息。每人手里一件简单的东西:一个是白木棒,一个篮子,那两个在树荫底下我看不清楚。无疑地他们已经走了许多路,再过一刻,抽完一筒旱烟以后,是还要走许多路的。兰花烟的香味频频随着微风,袭到我官觉上来,模糊中还有几段山西梆子的声调,虽然他们坐的地方是在我廊子的铁纱窗以外。 永远是窗子以外,不是铁纱窗就是玻璃窗,总而言之,窗子以外! 所有的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全在那里的,你并不是不能看到,只不过是永远地在你窗子以外罢了。多少百里的平原土地,多少区域的起伏的山峦,昨天由窗子外映进你的眼帘,那是多少生命日夜在活动着的所在;每一根青的什么麦黍,都有人流过汗;每一粒黄的什么米粟,都有人吃去;其间还有的是周折,是热闹,是紧张!可是你则并不一定能看见,因为那所有的周折,热闹,紧张,全都在你窗子以外展演着。 在家里罢,你坐在书房里,窗子以外的景物本就有限。那里两树马缨,几棵丁香;榆叶梅横出疯权的一大枝;海棠因为缺乏阳光,每年只开个两三朵——叶子上满是虫蚁吃的创痕,还卷着一点焦黄的边;廊子幽秀地开着扇子式,六边形的格子窗,透过外院的日光,外院的杂音。什么送煤的来了,偶然你看到一个两个被煤炭染成黔黑的脸;什么米送到了,一个人掮着一大口袋在背上,慢慢踱过屏门;还有自来水,电灯、电话公司来收账的,胸口斜挂着皮口袋,手里推着一辆自行车;更有时厨子来个朋友了,满脸的笑容,“好呀,好呀,”地走进门房;什么赵妈的丈夫来拿钱了,那是每月一号一点都不差的,学科&网早来了你就听到两个人唧唧哝哝争吵的声浪。那里不是没有颜色、声音、生的一切活动,只是他们和你总隔个窗子,——扇子式的,六边形的,纱的,玻璃的! 你气闷了,把笔一搁说,这叫做什么生活!检点行装说,走了,走了,这沉闷没有生气的生活,实在受不了,我要换个样子过活去。健康的旅行既可以看看山水古刹的名胜,又可以知道点内地纯朴的人情风俗。走了,走了,天气还不算太坏,就是走他一个月六礼拜也是值得的。 没想到不管你走到那里,你永远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内的。不错,许多时髦的学者常常骄傲地带上“考察”的神气,架上科学的眼镜,偶然走到哪里一个陌生的地方瞭望,但那无形中的窗子是仍然存在的。不信,你检查他们的行李,有谁不带着罐头食品,帆布床,以及别的证明你还在你窗子以内的种种零星用品,你再摸一摸他们的皮包,那里短不了有些钞票;一到一个地方,你有的是一个提梁的小小世界。不管你的窗子朝向哪里望,所看到的多半则仍是在你窗子以外,隔层玻璃,或是铁纱!隐隐约约你看到一些颜色,听到一些声音,如果你私下满足了,那也没有什么,只是千万别高兴起说什么接触了,认识了若干事物人情,天知道那是罪过!(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二段描写窗外四个乡下人的背影,笔触细致,表露出观看者对他们的陌生与好奇,并引发下文关于窗子内外的感叹。 B.既然所有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永远都只在窗子之外,那么通过健康的旅行,领略了名胜古迹和风土人情,就会获得深刻的认识。 C.本文写“时髦的学者”架上“科学的眼镜”,到陌生的地方“瞭望”,是以调侃的方式来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散文与诗歌阅读

散文与诗歌阅读 1、网络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备课资源,所以不从教学常规来谈。 2、根据自己的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选取一个比较小的角度来谈。 3、有些问题思考的还不够深入和缜密,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 4、我的谈话主题是:高中语文第三册古代诗歌与散文解读教学 二——六 先:我们先一起来看新课程标准:阅读目标、阅读教学和阅读评价中的一些文字。 后:新课程标准:阅读与鉴赏并列,阅读重视的是理解。 阅读:理解与鉴赏(有的阅读学将阅读作为一个大的概念,包括了理解和鉴赏。) 文学阅读需要做两件事:第一是理解,第二是鉴赏。对于某篇文章要了解其中的各句各段及全文的旨趣,这是属于理解的事;想知道每句每段或全文的好处,这是属于鉴赏的事。(《叶圣陶集第十六卷》)这第一步便是理解,第二步则是鉴赏。 七、 解读与理解 1、理解的价值。理解是从自身活动和外在世界中获得意义。人在理解中意识到自己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失去理解,人生变成一片无意义的阴影。理解是构成人存在的一种基本状态。狄尔泰说,自然需要说明,人则必须理解;理解是在你中再发现我自己。 2、解读的价值。理解借助语言文字表达流露,成为解读。所谓意义解读,也就是人际之间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一种解释。一旦失去了对意义的探求与表达,人自身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勇气,也就丧失了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3、文学的解读是两个视界的融合。文学作品有它自己的世界,解读者也有他自己的精神世界,这两个世界在解读者的理解中发生接触后,融合为新的世界——意义。真正的理解没有随意性,总是受到两个视界的限制,一个是作品的视界,一个是读者或解释者的视界。八、 一、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的主体间的对话过程;二、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的对话过程。 九、 语文文学解读是针对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进行解读的教学活动,是阅读教学的一部分,因而既遵循文学解读规律,又遵循教学规律。 文学作品意义的丰富性和解读过程的个人性使解读产生的意义必然是多元的。文学解读教学就是老师和学生在自主解读的基础上平等对话,讨论交流,形成共识,存留己见;同时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培养文学解读能力,形成多种解读方法。 十、 文学解读深受解释学的影响。传统解释学理论认为,解释的目标是恢复作者原意。由于读者与所要理解的对象处于不同的历史环境中,这就要求读者克服时空距离,摆脱历史的成见,以求保持解释的客观性。现代解释理论认为,解释的目标是出于现代的需要,解读的时空距离无须克服,而是要利用它,因为意义是在时空距离中展开的,既可看清自己,又能看清前一代人;成见更无须摆脱,正是它使理解的历史性成为可能,开拓出新的意义领域,意义的创造是读者参与的结果。文学解读也先后出现了三种理论:作者理论、文本理论和读者理论。

高一语文必备经典散文阅读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绵绵土牛汉 那是个不见落日和霞光的灰色的黄昏。天地灰得纯净,再没有别的颜色。 踏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我恍惚回到了失落多年的一个梦境。几十年来,我从来不会忘记,我是诞生在沙土上的。人们准不信,可这是千真万确的,我的第一首诗就是献给从没有看见过的沙漠的。 年轻时,有几年我在深深的陇山山沟里做着遥远而甜蜜的沙漠梦,不要以为沙漠是苍茫而干涩的,年轻的梦都是甜的。我的心灵从小就像有血缘关系似的向往着沙漠,我觉得沙漠是世界上最悲壮最不可制服的野地方。它空旷得没有边沿,而我向往这种陌生的境界。 此刻,我真的踏上了沙漠,无边无沿的沙漠,仿佛天也是沙的。全身心激荡着近乎重逢的狂喜。没有模仿谁,我情不自禁地五体投地,伏在热热的沙漠上。我汗湿的前额和手心,沾了一层细细的闪光的沙。 半个世纪以前,地处滹沱河上游苦寒的故乡,孩子都诞生在铺着厚厚的绵绵土炕上。我们那里把极细柔的沙土叫做绵绵土。“绵绵”是我一生中觉得最温柔的一个词,词典里查不到,即使查到也不是我说的意思。孩子必须诞生在绵绵土上的习俗是怎么形成的,祖祖辈辈的先人从没有解释过,甚至想都没有想过。它是圣洁的领域,谁也不敢亵渎。它是一个无法解释的活的神话。我的祖先们或许在想:人,不生在土里沙里,还能生在哪呢就像谷子是从土地里长出来一样的不可怀疑。 因此,我从母体降落到人间的那一瞬间,首先接触到的是沙土,沙土在热炕上焙得暖呼呼的。我的润湿的小小的身躯因沾满金黄的沙土而闪着晶亮的光芒,就像成熟的谷穗似的。接生的仙园老姑姑那双大而灵巧的手用绵绵土把我抚摸得干干净净,还凑到鼻子边闻了又闻,“只有土能洗掉血气。”她常常说这句话。 我们那里的老人们都说,人间是冷的,出世的婴儿当然要哭闹,但一经触到了与母里相似的温暖的绵绵土,生命就像又回到了母体里安生地睡去。我相信,老人们这些诗一样美好的话,并没有什么神秘。 我长到五六岁光景,成天在土里沙里厮混。有一天,祖母把我喊到身边,小声说:“限你两天扫一罐子绵绵土回来!”“做甚用”我真的不明白。 “这事不该你问。”祖母的眼神和声音异常庄严,就像除夕夜里求神时那种虔诚的神情。“可不能扫粗的脏的。”她叮咛我一定要扫聚在窗棂上的绵绵上,“那是从天上降下来的净土,别处的不要。” 我当然晓得。连麻雀都知道用窗棂上的绵绵土扑棱棱地清理它们的羽毛。 两三天之后我母亲生下了我的四弟。我看到他赤裸的身躯,红润润的,是绵绵土擦洗成那么红的。他的奶名就叫“红汉”。 绵绵上是天上降下来的净土。它是从远远的地方飘呀飘呀地落到我的故乡的。现在我终于找到了绵绵土的发祥地。 我久久地伏在塔克拉玛干长沙漠的又厚又软的沙上,百感交集,悠悠然梦到了我的故乡,梦到了与母体一样温暖的我诞生在上面的绵绵土。 我相信故乡现在还有绵绵土,但孩子们多半不会再降生在绵绵土上了。我祝福他们。我写的是半个世纪前的事,它是一个远古的梦。但是我这个有土性的人,忘不了对故乡绵绵土的眷恋之情。原谅我这个痴愚的游子吧。 1988年10月 14.本文描写的“绵绵土”有哪些特点(4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