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收入差距的现状

我国收入差距的现状
我国收入差距的现状

我国收入差距的现状

我国收入分配现状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特别强调要“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这就为我们进一步深化改革、实现收入的公平分配指明了方向。目前我国的收入差距现状怎样?形成收入差距过大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解决收入差距过大应采取哪些对策?

一、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现状及其影响

(一)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现状

伴随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我国贫富差距扩大现象严重、收入差距超过国际警戒线的国家。

1、基尼系数显著超越国际公认的警戒线。国际公认的基尼系数是衡量一个国家贫富差距或居民收入差距的主要指标。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一个社会的基尼系数的值小于0(2,为收入分配绝对平均;0(2,0(3为收入分配比较平均;0(3,0(4为较为合理;0(4,0(5为差距较大;大于0(5为差距悬殊。基尼系数超过0(4就进入了贫富或收入差距拉大的黄灯区。目前,资产超过10亿美元的中国富豪已达146名;中国亿万富翁超过1(8万人;千万富翁超过44万人;百万富翁约占人群总数的

3(3%。这些数据都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贫富差距拉得过快、过大。

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20世纪80年代的

1(8:1,扩大到90年代的2(5:1,2007年达到3(33:1。

3、地区间收入差距持续扩大。改革开放以来,不同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呈不断扩大的趋势。1978年,人均收入东部分别是中部、西部的1(16倍和1(37

倍;2005年,人均收入东部是中西部的1(55和1(55倍。1978年,人均财政收入东

部分别是中西部的1(42和2(66倍;2003年为2(04和1(93倍。据有关专家估算,1988年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大约占全国收入差距的7(5%,而到了1995年已上升到9(3%。地区收入差距对我国收入差距的贡献为18(15%。

4、城乡居民内部的收入差距也在扩大。在我国的城镇中,10%的最高收入户与10%最低收入户的收入差距由1990年的2(9倍、1995年的3(8倍、2000年的5(02倍扩大到2005年的9(2倍。在我国的农村中,最高收入户与最低收入户的收入差距由1998年的4(8倍、2000年的6(5倍扩大到2004年的6(88倍。

5、不同行业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我国最高收入行业与最低收入行业的工资

比由1978年的1(38倍、1990年的2(70倍、1995年的3(90倍扩大到2005年的

4(88倍。“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神话不在,“男怕选错行,女怕嫁错

郎”绝非子虚乌有。

6、劳动分配率呈下降趋势。劳动分配率指劳动或工资收入总额占GDP的比

例。我国工资占GDP的比例,1989年为16%,2003年下降到12%,2005年降至

10(91%。从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劳动分配率逐年走低,23年里有16年的工资

比重比上年低。特别是到了90年代中期,下降的速度更快。根据2005年的估计,工资收入加上各种转移支付,目前我国的劳动报酬份额仅占国民净产值的25%,30%;资本收入份额占到70%。而英美这些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正好倒过来,资本的收入占30%,劳动的份额占70%(王振中,2003)。目前,我国企业中的管理层和普通职工的收入差距达15倍,高的甚至达到30多倍(郭松民,2007)。而瑞典普通工人同大资本家税后收入的平均差距为1:5。

(二)我国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影响

(1)收入差距过大会导致社会平均消费倾向的下降,造成社会有效需求不足和

资源的严重浪费,从而减少国民经济发展的拉力,妨碍经济增长。

(2)收入差距过大会造成大量的贫困人口或弱势群体,使他们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得不到保障,住房、医疗、营养、教育等条件得不到改善,这必然会制约劳动力素质的提高,降低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率。

(3)收入差距过大,会导致贫富的两极分化,并进而损害政治民主和社会公平正义,加剧社会矛盾,危害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事实也证明,收入分配更平均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如韩国等),经济增长速度比那些不平均的国家(巴西、菲律宾等)更快。

(4)收入差距过大,会使广大劳动者产生消极情绪,尤其是看到某些人通过不正当手段致富时,现实的贫富差距会在心理上放大,产生强烈的不公平感和被剥夺感,诱发对社会的不满情绪和仇富情绪,造成一部分人对社会主义信仰的动摇,对改革失去信心。

二、我国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

(一)价值规律作用的结果

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凡是存在市场经济的地方,就有价值规律存在并发挥作用。大家知道,价值规律的主要内容和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按价值量进行等价交换。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既是评价一行业内的众多生产经营者优劣的社会标准和尺度,又是催促着商品生产经营者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无声命令和无情的鞭子。在生产同种商品的众多生产经营者中,符合这个标准者可以获得正常利润;低于这个标准者,可以获得超额利润,发财致富;而达不到这个标准者则不能获得正常利润甚至要亏损或破产,变成失业者和贫困者。这就是价值规律“优胜劣汰”的作用。经过30年的市场化推进,我国已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社会主义市场机制为体制目标的改革进程,已进入由数量建设为主,即以拓宽市场机制作用空间为主,转变为以质量建设为主,即以提升市场化竞争的公平与有效性为主。价值规律“优胜劣汰”的作用不

仅表现在生产和流通领域,而且表现在城乡关系和地区关系上,凡是有市场经济活动的地方都显示出来。因此,我国的收入差距是价值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

(二)按劳分配“局限性”的表现

目前,我国实行的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实行按劳分配,以劳动作为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尺度,等量劳动等量产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有劳动能力而不劳动者则不得食,这对于广大劳动者来说,是从未有过的平等。正如马克思指出的:“生产者的权利是和他们提供的劳动成比例的;平等就在于以同一的尺度—劳动—来计量”。但是,按劳分配还不是共产主义的分配原则,还没有做到按需取得消费品那种事实上的平等。也就是说,按劳分配在形式上是平等,但在事实上又是不平等的。因为按劳分配中通行的也是商品交换中通行的同一原则,即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原则。按照这一原则,交换双方是平等的,这种平等是以同一尺度去对待事实上不同的个人。正是从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说按劳分配中所通行的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平等的权利按照原则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法权”。

既然把劳动这同一尺度应用在不同的劳动者身上,就必然默认不同等的个人天赋,默认不同等的工作能力是天然特权,必然出现事实上的不平等。这是因为:(1)各个劳动者的劳动能力是不同的,他们对社会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是不同的,以同一尺度进行分配,有的人分得多一些,有的人分得少一些。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复杂劳动是倍加简单劳动的倍数不断增大,几倍、上十倍,甚至成百倍。因此,从事复杂劳动的人与从事简单劳动的人收入也会呈不断扩大的趋势。(2)即使劳动者提供同等数量的劳动,取得同样数量的报酬,但由于劳动者的家庭负担不同,他们的实际生活水平也是不相同的。(3)失业者、残病者,无法就业,没有劳动,无法实现劳动者的权力,自然无劳动报酬可言,成为靠救济金过活的贫困者。

所以,以劳动为尺度来分配个人消费品,在形式上是平等的,在事实上又是不平等的。马克思把它看成是一种“弊病”,并认为这种“弊病”在共产主义第一阶段是不可避免的。总之,按劳分配的“局限性”是我国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

(三)制度安排的产物

生产要素产权制度的原因。马克思主义认为,收入分配本质上是产权问题。现代制度经济学的产权理论表明,产权是资源稀缺所导致的利益冲突与协调的结果,产权配置决定收入分配。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和非劳动要素(如土地、自然资源和资本等);产权制度既包括以所有权为核心的使用权、受益权和处分权安排,也包括国家对相关产权的限制。要素产权制度对收入分配问题的影响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不同群体要素产权的多寡决定了不同群体的收入差距,权利贫困是要素产权的贫困;二是非劳动要素(资源和资本等)的配置状况,决定劳动者在与生产资料结合过程中的交易地位,进而决定劳动分配率的大小;三是要素产权配置决定要素配置效率,影响所分配蛋糕及利益分配矛盾的大小,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协调和持续发展。

水、森林和矿产等重要自然资源国有国营国用的产权制度,是城乡、地区和行业收入差距过大的重要原因。资源国有产权制度结合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偏向的发展战略,使资源地区和农村地区的资本和劳动得不到与重要的生产资料——自然资源相结合的生产权利,从而使资本流入城市和发达地区,农民的劳动价值不能充分实现;长期实行的资源产品低价格的政策,意味着资源收益的分配向输入资源的发达地区、城市和现代工业部门严重倾斜。因此,资源越丰富的地区越贫穷,作为资源富省的山东2006年上半年实现利润虽为广东和江苏之总和,但人均可支配收入仍是“东部最穷省份”。资源无偿或低偿(资源税费低)使用使资源利益中的相当部分为垄断部门和资源产权代理集团通过寻租而占有,加剧了财产差距和行业收入差距。

我国处在多种所有制结构并存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同的所有制形式会导致不同的收入结构,造成不同企业或者行业间的收入差距。Knight和Song在2003年使用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1986年、1988年和1995年的入户调查数据,使用基尼系数来衡量收入差距,发现中国城市居民的收入存在很大的差距,所有制和省份的因素是最重要的因素,可以解释收入差距扩大的36%。?在我国市场化发展比较充分的一些地区,由于非国有经济发展态势较好,为当地和外来从业者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减少了失业和贫困。相反,在某些非国有经济欠发达的地区,由于经济增长乏力,就业机会不足,城镇失业和农村劳动力剩余成为导致贫困和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私有制本身会造成不平等和收入差距扩大,亚当?斯密说得好,“哪里有更大的繁荣,哪里就会有更大的不平等。培养一个富人,至少会造就五百个穷人”。

收入分配制度的原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所有制是分配制度的基础,初次分配是分配的主体,再分配是分制度的辅助部分。无论从国外的事实或者从国内的现状看,初次分配都是人们利益关系的根本,它占居民收入的80%,90%,再分配只占居民收入的10%,20%,即令在福利国家的分配中,再分配充其量超出不了30%。2006年,我国初次分配约占90%,再分配则占10%。?初次分配一旦形成了巨大收入差距,再分配是很难矫正的。就是实行福利主义的资本主义国家也矫正不了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

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改变收入分配差异的重点一直放在再分配上。中央政府进行分税制为主体的税制改革,以及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可以说是这一政策的体现。这一政策也体现在诸如扶贫和建立社会低保等举措上。没有人否认再分配的重要性,但光是靠再分配是不能解决收入差距过大问题的。我国许多分配不公问题都产生于初次分配领域,诸如企业分配中资本所得偏高,劳动所得偏低;高管人员所得偏高,一般雇员所得

偏低;垄断行业所得偏高,一般行业所得偏低;农民工所得大大低于城市人员所得等等。究其原因,主要是初次分配制度没有法制上的保障。我国尽管有最低工资制度,但法律上名存实亡。譬如农民工工资被拖欠,已经成为久治不愈的顽疾;譬如在许多省份都存在着“最低工资标准”得不到落实、致使工资比“最低”还低的普遍现象。并且最低工资制度大多数情况下只对城市居民,绝大数农民工是无法享受这样待遇的。尽管中央政府三令五申地呼吁要保护农民工的权益,但在各级政府和资本利益者结合一体的情况下,法律和政策就显得苍白无力了。据国家统计局调查,主要在私企打工的农民工,劳动时间每周平均为56(17小时,比规定的劳动时间多

40%、小时工资仅相当于全国平均工资的40%、国企职工工资的30%多(《人民日报》2006(10(24)。由此可见,在我国私企的初次分配中,资本对劳动的剥削问题相当严重,剩余价值率一般要在200%以上(杨承训,2008)。

户籍制度的原因。目前,我国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对农民有着各种严格限制,造成了二元化城乡结构,农业生产率大大低于工业和第三产业,农村人口不能在劳动力市场上自由流动,失去了公平竞争的机会,不能获得非农业收入,存在大量的隐性失业,收入受到严重的影响;而城市生产力发达,劳动生产率高,资本迅速扩张,经济不断地发展,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改革开放之后,虽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大大加快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步伐,但是倾斜的财政政策还是强调城镇的投资和建设,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不断下降:1978年约13%,1980年约12%;1989,1994年在9%,10%之间,1995年,1999年在8%之内;2000,2003年约7%。在1978年,1998年20年间,各级财政对教育、卫生、文化、交通、人畜饮水等必要公共产品的人均累积投入,农村仅相当于城市的0(28%,即使1998年以后这一情况有所好转,到2005年基本接近

0(5%,但相对于城市而言,仍然严重偏低。而且,国家相当部分的投入,在使用过

程中存在大量的贪污、挪用、截留,只有约70%左右的资金真正用在了具体项目上(杜是桦,2004)。2004年,我国没有任何医疗保障者比例:城市居民为32(3%;小城镇居民为59(9%;农村居民为79(4%。不对等的公共投入,加大了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使贫困群体缺乏向上的流动性,造成不同等级间收入分配差距固化。1980年我国基尼系数为0(33,到如今占人口多数的农民仍然是低收入群体。发达国家中贫富差距最大的美国,1975年最穷20%群体的人口到1991年只有5(1%仍属于最穷群体,其中30%流动到最富裕的20%人群中,60%则进入富裕的40%人群中。一些美国的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80年代美国差距扩大有1/3都是由于制度因素引起的。

(四)收入分配不公的结果

我国收入分配问题,实际上包括两个问题,一个是收入分配不公,另一个是收入差距过大。这两个问题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收入分配不公更多的是强调收入分配机会和过程的不平等,而收入差距过大更多的是反映收入分配结果的不平等。收入分配不公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并使这个差距不断扩大。目前,人们对收入分配的不满情绪更多的集中在收入分配不公上。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不公问题主要在如下方面:

1、利用行政权力进行“权钱交易”。自改革开放以后,政府一直积极推进经济体制的转轨,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越来越重要,但计划经济的惯性仍然存在,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仍不完备,政府在资源配置中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些拥有行政权力的政府官员,并没把自己作为市场经济的服务者,而是作为管理者,利用手中的权利,向企业寻取租金,提供不公平的竞争环境。他们还同时想方设法阻碍政府体制的深化改革,努力维持对经济行为的行政干预,不断寻找制度的空子获得大量

的非法收入。如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利用“双轨”价差牟利,90年代要素市场化中的“寻租”,近年来土地批租转让、资金信贷、国有资产的划拨与交易、各种许可证的发放、稀缺资源的调配、上市指标和各种投资项目的审批等腐败现象。“权利交易”成为部分政府官员收入的重要来源。据一些经济学家估算,上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全国租金总额占国民收入的比率达30%左右。胡鞍钢在他的研究中提出,90年代后半期,我国各类税收流失性腐败、地下经济性腐败、公共投资与公共支出性腐败、寻租性腐败等四种主要类型的腐败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和消费者福利损失,平均每年在9875,12570亿元之间,占当年GDP总量的

13(2%,16(8%(马小林,2005)。

“权钱交易”的腐败行为的存在,造成了收入分配制度的严重不平等,人们付出同样的工作量,就因为占据比较重要的部门,拥有行政权力,就比其他人的实际收入高出很多,会造成人们心理失衡。人们都会争取进入行政权力大的部门,一旦进入就会想方设法使用权力,获得大量非正常收入。2003年我国的非正常收入上升了13%,23%,加剧了居民的收入差距(王明华,2005)。

2、依靠行政垄断获得垄断利润。在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政府逐步放开很多领域的经营权,促进市场竞争,但在某些行业政府的行政垄断仍然严重干扰甚至限制市场的作用,造成许多不平等竞争现象。电信、电力、铁路运输、自来水等行业,政府控制着大量资源,进入门槛很高,通过行政力量进行垄断经营。这无论是在生产上,还是在分配上,都有其内在的缺陷。一方面,垄断意味着低效率。与竞争性厂商相比,垄断厂商的价格过高、产量过低。于是消费者花费了更多的收入却只能购买到更少的商品。整个社会的福利无疑受到了损害。此外,垄断厂商生产的成本也较高,不像竞争性厂商那样位于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另一方面,垄断又意味着不公平。垄断厂商凭借其垄断的地位,通过限制其他厂商“进入”同一行业,限制了其他厂商的竞争,从而能够获得巨额的垄断利润。根据中国经济体制改

革研究会公共政策研究中心课题组大致测算,2004年我国垄断行业垄断租金为2125亿元(赵晓,2006)。以中国电信为例,在没有引入其他电信运营商之前,电话的初装费需要5000元,而随着中国联通等公司的成立初装费就取消了,可见垄断利润之高。这些行政垄断部门和企业,将企业获得的垄断利润转化为自身的高额收入,甚至有人还将企业消费转化为个人消费。在很多国有企业中,领导的住房、汽车、宴请、出国考察、旅游、体检、疗养等,均可纳入职务消费范畴。国企领导的职务消费额一般是其工资的一二十倍(郭之纯,2006)。2005年度中央企业财务统计年报显示,利润最高的12家央企的员工年平均工资是全国平均工资的3,4倍。

行政垄断的存在,造成了收入分配的严重不平等,这些行业中的员工,不用担心企业的亏损,无论工作的努力程度如何,都可以享受垄断利润,获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收入。而市场中的其他企业无论付出多大努力,都只能获得市场竞争后的正常利润,员工也只能得到正常水平的收入。在这里,员工收入的多少不在于其贡献的大小,而在于其是否处于垄断行业。

3、机会不平等是分配不公的首要标志。所谓机会平等,即指通过某些相对公平的规则和制度,给予每个人平等的机会,让每个人都能凭借自身的能力和努力,取得相应的成就。机会平等的本质要求是:克服明显人为的制度歧视和区别对待,让才能和努力成为决定一个人前程和收入的最主要因素。机会平等虽然不一定必然导致分配结果的公平,但是没有机会平等就必定没有分配结果的公平。因此,世界银行《2006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将公平表述为人人机会均等。报告认为,从平等的角度看,机会的分配要比结果的分配更为重要;政策的目标并不在于保证结果平等,“我们之所以关心结果,主要是因为结果对绝对贫困有影响,而且在塑造机会方面起到作用”。在中国社会,收入的不平等多源于机会的不平等,结果的不平等多源于起点的不平等。?一个社会是否公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源的配置。如果

资源配置不合理,就无法实现社会公平。现阶段我国政府在很多方面的工作还不到位,人们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融资等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机会不均等。以教育为例,2002年占中国总人口60%以上的农村只获得全社会5800多亿元教育投入的23%,农村每个学生的平均教育经费比城市学生的少60%,80%。我国城乡居民平均受教育年数分别是9(5年、5(8年。在城市,高中、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人口的比例分别是农村的3(5倍、16(5倍、55(5倍、281(6倍、323倍。由于教育不公平,导致城乡居民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的较大差异,进而造成个人就业机会不均等,收入高低也不平等。以就业为例,现阶段我国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使大量农民不能像城市居民一样选择工作,只能从事那些“脏、累、苦、险”的工作,而收入水平却比城市居民少得多。据深圳市劳动局1995年对114家国有企业调查,在相同的岗位上,外来工的月工资是800元左右,而有深圳户籍的员工工资则高达2500元左右。十几年过去了,这种农民工与正式工人巨大的收入差距不仅没有缩小,而且还有拉大的趋势。

机会不均等是引发收入分配不公的重要原因。一部分人由于获得了更多的机会,总是得到高额收入,而另一部分却由于得不到平等的机会,总会处在收入水平的底部,而且无论他们多么努力都很难达到机会拥有者的收入水平。这与市场化的分配制度背道而驰,也与社会公平正义要求不相符合。

需要指出的是,我国一些人往往将收入差距扩大简单地归结为市场化改革所造成的,甚至认为经济领域中市场化是当前收入分配不公的罪魁祸首。这种认识往往基于这样一个简单的逻辑:在计划经济时代收入差距是较小的,而现在过大的收入差距是市场化改革以后才出现的,因此人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收入差距的扩大与市场化过程联系起来。收入分配的这些变化特征甚至成为在“反思”名义下质疑乃至否定市场化改革取向的依据。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它与客观事实不相符合。公平是市场经济的一项基本原则。实现收入分配公平,是我国市场化改革

的重要目标。改革开放30年,我国出现了两个互相联系、不何分割的情况:一是从富裕人群与绝对贫困人群的收入比看,收入差距明显扩大;二是从富裕人群与绝对贫困人群的人数比看,人民群众的富裕程度明显提高。因此,绝大多数中国人收入水平、生活品质得到了稳定提高,并不像有些人所说是大多数人承担了改革的成本,

少数人享受了改革的果实。1978年,世界银行的统计结果,6(4亿中国人生存在贫困线以下,人口贫困率为64%。2003年,世界银行的统计结果,2(2亿中国人生存在贫困线以下,人口贫困率为16%。这就是25年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得出的历史的真实。我们怎么能无视事实凭空指责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是收入分配不公的祸首呢?我国现在的收入差距,是在市场化改革取得重要进度、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入重要转折时期的过程中产生的,是在我国经济进入人均GDP1000,3000美元的关键进期后产生的,它同“两极分化”在本质上和表现形式上是根本不同的。马克思所说的两极分化,指的是阶级的分化和冲突,是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而我们现在是大家都在增加收入,一部分人比另一部分人的收入增加得更多些更快些,而且富裕的人越来越多,贫困的人越来越少。

三、解决我国收入差距过大问题的主要对策

收入差距过大,已对我国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解决收入差距过大问题已经成为我国政府近年来所实施的各项改革的核心。政府要对收入差距作出正确分析,并有针对性地实施调节政策。概而言之,应鼓励的收入差异还需要有所鼓励;正当的收入差异应尽量容忍;不规范的收入差异要调控抑制;不正当的收入差异则应大力消除。只有这样,才能得民心、顺民意,做到效率与公平并重,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主要对策:

(一)要把社会公平作为解决收入差距过大问题的基本原则

(二)要把解决收入分配不公作为解决收入差距过大的突破口

(三)要把社会政策作为调节收入差距的重要手段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摘要:伴随整体经济水平的显著提高,吕梁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开始扩大,成为收入分配领域最突出的变化,也是影响和制约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增长和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结合数据分析目前我市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以及阐述引起这种差距的原因,对于采取对策缩小差距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城乡差距问题在解放前就存在,但是由于城乡收入差距近几年不断呈扩大趋势,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首先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接着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个统筹”的改革发展要求中将“统筹城乡发展”位于首要位置。党的十七大又明确提出了“要推进城乡协调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意义更加重大。2004年和2005年的两个中央一号文件,其最终目标也就是想要通过农民收入的提高,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的研究是从根本上解决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问题和新阶段三农问题、推进农村小康建设的客观要求,对于促进城乡关系的协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城乡收入差距在我国整体的现状数据分析 (一)城乡居民总体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社会整体经济水平显著提高,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 645.2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249 529.9亿元,200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300 670亿元,增长了81.5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大幅提升,1978年为381

元,2007年为18 934元。① 经济整体水平提高的同时,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和改善,具体参见下页表1。从表1中可以看出,自1978年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持续攀升,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43.4元,到1985年为739.1元,1994年为3 496.2元,到2008年城镇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绝对值增加到15781元,相比较1978年增长了45倍,这是与经济发展同步的。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从1978年的57.5%下降到2008年的37.9%;与此同时,我国农村人均纯收入也由1978的133.6元增加到2008年的4 761.0元,增长了近35倍。恩格尔系数也由1978年的67.7%下降到2008年的43.7%。这表明城乡居民的总体收入增加,家庭消费总支出中食品消费支出的比重下降,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我国贫富差距现状及对策分析

从我国收入差距现状分析我国贫富差距大的主要原因,谈谈如何缩小贫富差距 [论文关键词]贫富差距现象影响原因对策 [论文摘要]贫富差距问题是全球许多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会出现的问题,我国自改革开放后贫富差距逐渐拉大并日趋严重的现象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普遍关注。我们应该针对贫富差距的现状提出相关对策来缩小我国的贫富差距。 中国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年,社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的社会结构也在发生急剧的变化。平均主义的局面逐渐被打破,居民收人分配差距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中国已由一个平均主义盛行的国家变成一个贫富差距过大的国家。 一、贫富差距的概念界定 了解我国贫富差距现状分析的前提是需正确认识贫富差距的概念。贫富差距是指由于各个社会成员所处的具体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地位和环境不同,而形成的实际占有社会财富的差距。它表现为一定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贫富差距包括收入差距和财富差距两部分。[1]前者主要属于经济问题;后者用个人受教育的程度、科技水平和能力、思想文化修养、知识产权、社会知名度等来表示,通过一定时期各种社会关系诸如个人的社会地位、生活方式、精神面貌、健康状况等的综合反映,主要属于社会问题。 二、我国贫富差距的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30 年来, 我国居民生活的总体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人民生活日益改善。但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相关研究表明,中国目前的基尼系数为0.45(占总人口20%的最贫困人口所占收入和消费的份额只有4.7%,而占人口20%的最富裕人口占收人和消费的份额高达50%),我国已经是世界上40个收入分配基尼系数超过国际警戒线的国家之一。基尼系数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基于1922年提出。它反映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数量界限,可以有效地预警两极分化的质变临界值,所以是衡量贫富差距的最可行方法。一般来说,基尼系数在0.2以下,表示居民之间收入分配高度平均,0.2-0.3之间表示相对平均,在0.3-0.4之间为比较合理,同时,国际上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贫富差距的警戒线,认为0.4-0.6为差距偏大,0.6以上为高度不平均。据此,中国的贫富差距已经超过了国际警戒线。今年来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的基尼系数还在攀升。贫富差距在我国的表现如下: (一)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呈扩大化趋势。最近,中国社科院在发布的《人口与劳动绿皮书(2008)》其中指出,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出现全方位扩大。在过去的十几年里,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绝对额差距增加了近12倍。数据显示,1978年至2007年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实际可支配收入增加了7.5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加了7.3倍。但1990年以来农民收入的增幅明显低于城镇居民,二者之间绝对额的差距逐年扩大。2007年是改革开放以来差距最大的一年,城乡居民收入比却扩大到3.33∶1,绝对差距达到9646元。 (二)除了城乡之间,我国各行业之间收入差距也在明显加大。由于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如法制不够健全、市场竞争机制不够完善等弊端,另外,又由于国家

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现状分析及解决对策

造成我国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原因分析及解决对策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始走上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条件下,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在综合考虑了当时具体国情与国际复杂环境之后,确立了沿海地区先发展,内陆地区后发展,先富带后富的发展策略。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中国的经济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硕果,人民的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局面。然而,繁华背后,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摆在咱们面前:收入分配差距严重扩大化。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最终目标(即实现共同富裕)是背道而驰的,所以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过大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任务,分析探讨引起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化的原因及解决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1 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现状 1.1 城乡收入分配差距现状 据王亚娟[1]报道,截至2010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高达3.23倍,如果将各种社会福利补贴因素考虑在内的话,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有可能超过6倍。而来自世界银行的资料显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1.5倍,由此可见,目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形势极其严峻。 1.2 地区收入分配差距现状 目前,国内不同地区的收入分配差距水平也较大(见表1),东南沿海到中部地区再到西部地区,呈显著的阶梯式分布。 表1 2009年不同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 地区上 海北 京 浙 江 广 东 天 津 江 苏 福 建 山 东 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元)28 83 7.7 8 26 73 8.4 8 24 61 0.8 1 21 57 4.7 2 21 40 2.0 1 20 55 1.7 2 19 57 6.8 3 17 81 1.0 4 地区内 蒙 古辽 宁 重 庆 广 西 湖 南 河 北 云 南 河 南 湖 北 陕 西 安 徽 宁 夏 江 西 吉 林 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元)15 84 9.1 9 15 76 1.3 8 15 74 8.6 7 15 45 1.4 8 15 08 4.3 1 14 71 8.2 5 14 42 3.9 3 14 37 1.5 6 143 67. 48 14 12 8.7 6 14 08 5.7 4 14 02 4.7 14 02 1.5 4 14 00 6.2 7 地区山 西四 川 海 南 西 藏 贵 州 青 海 黑 龙 江 新 疆 甘 肃 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元)13 99 6.5 5 13 83 9.4 13 75 0.8 5 13 54 4.4 1 12 86 2.5 3 12 69 1.8 5 12 56 5.9 8 12 25 7.5 2 119 29. 78

中国地区收入差距现状及原因分析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收入差距越来越大,收入差距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重要对中国的地区收入差距的现状进行介绍,然后对产生这种现状进行原因分析,以使人们能够更正确的理解和对待收入差距。关键词:地区差距贫富差距经济政策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使人们的收入得到了非常大的提高。“三步走”的第二步——在20世纪末人们的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也已经在20世纪末顺利实现了。我们现在正朝着第三步迈进。可是就在我们为到下个世纪中叶,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奋斗时,中国的贫富差距也在不断扩大。在中国,造成贫富差距拉大的原因十分复杂,有市场经济发展的自然选择因素,有转型期的特定结构性、体制性因素,也有腐败、市场失序等非正常因素。要想正确的理解中国的收入差距,必须对中国收入差距类型及原因有着很好的理解。现在中国收入差距大体可以分解为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行业差距以及不正当收入差距。下面主要介绍中国的地区收入差距以及对出现此差距的原因进行分析。一、地区差距现状城镇居民收入的地区差距进一步拉大。东部地区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及增速均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收入差距逐年扩大。从1981年至1999年,按现价折算,东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长了15.01倍,中部地区增长了12.2倍,西部地区增长了9.5倍,以中部地区收入为1,东、中、西三大地带的收入比例从1981年的1.20:1:1.80改变为1.48:1:1.10,中西部与东部的收入绝对差额由79元,8元扩大到1999年的2299元和1844元,分别扩大了29倍和231倍。城填居民人均收入地区差距变化[1]针对这种地区间差距的扩大,有人将其概括为“一个中国,四个世界”,即把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除台湾外)放到全球来认识,按实际购买力平价来计算美元值,可划分为四个世界:第一世界是上海、北京、深圳。1999年,上海和北京人均gdp分别为15516美元和9996美元,明显高于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为8320美元),上海和北京两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2.2%。第二世界是大中城市和沿海地区中上等收入地区,天津、广东、浙江、江苏、福建、辽宁等沿海省份人均gdp均高于世界下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为3960美元),六省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21.8%。第三世界是下中等收入地区,包括沿海地区的河北、东北、华北中部部分地区,人均gdp均低于下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人口占总人口的26%。第四世界包括中西部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地区、边远地区、低收入地区。低于世界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为1790美元),人口约6.3亿,占全国总人口数的50%。二、地区差距原因1.历史因素在中国,不同地区在改革的初期所面临的初始条件是不同的,初始条件的差异也构成了不同地区在改革过程中的收获各不相同。首先,这些初始条长期累积起来的商品经济观念在东西部地区之间存在相当明显的差异。历史上,东部地区尤其是江浙一带居民的商品经济观念比较浓,对市场的理解和参与意识较深。相反,中西部地区的居民则相对比较保守,习惯于固守本土观念,缺乏冒险精神和创业意识,相应地,中西部地区人口的流动性相对较差。所以,当中国开始市场化改革的时候,东南沿海地区的居民由于积极地参与便首先分享了改革的“红利”,而中西部地区的居民则由于行动迟缓而丧失了先动优势,从而使东部与中西部地区之间居民收入差距越拉越大。其次,东西部地区的工业基础存在差异。虽然在六、七十年代中国政府出于军事战略的考虑,在工业布局和资源分配上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在中西部地区设立了一系列军事工业基地,这些工业基地增强了中西部地区的生产能力和工业基础,但并没有从实质上弥补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工业化水平的差距。加上六、七十年代所建立的军工企业在改革开放以后。由于体制等方面的原因存在经营困难,不但没有提高中西部地区的工业生产水平,反而成为这些地区的沉重包袱。2.政策因素中国政府在开放次序方面的安排使得不同地区在改革中所能够获得的收益存在较大的差异。改革开放伊始,中国政府的经济政策便向东部沿海地区倾斜。五个经济特区、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都是在东部,这些地方在财政政策上无论对外商还是当地企业都非常照顾,使得东部沿海地区在改革开放初期得以吸引大量的外国资本,当地经济得到巨大发展。虽然外商投资并不是经济发展的唯一因素,但它毕竟在经济发展的初期尤其是对于中国这样的转轨经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与对策-张存刚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成因与对策 【摘要】当前我国收入分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概括为“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所占比重和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比重都偏低;分配关系不合理,城乡之间、行业之间、地区之间以及群体之间收入差距大;分配行为不规范,分配秩序比较混乱。”体制性弊端是形成现有收入分配格局的根本原因,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劳资集体谈判制度缺失,劳动力价值被严重低估;经济社会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也导致分配不公。劳动报酬占比下降是公有制的比重在中国经济中的比重下降、政府和工会未能在市场经济中充分发挥作用的客观结果。要明确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目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推进综合配套改革。 【关键词】居民收入、差距、表现、原因、对策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不断完善,形成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同时也出现了收入分配不公和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 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关系不仅关系调整优化需求结构、增强消费拉动力、培育新的消费热点从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而且关系体现社会公平正义、效率提高和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党的十七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对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着力提高城乡中低收入居民收入,增强居民消费能力”。2010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研究制定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努力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进一步明确了解决我国收入分配问题的方向和政策措施。 一、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表现 当前我国收入分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概括为“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所占比重和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比重都偏低;分配关系不合理,城乡之间、行业之间、地区之间以及群体之间收入差距大;分配行为不规范,分配秩序比较混乱。” 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比偏低主要表现为:第一,我国劳动者报酬占比连续下降,全国总工会及很多学者均对此进行了统计和测算,虽然各测算结果之间存在差别,但劳动报酬占比下降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第二,与世界重要经济体相比,初次分配中我国劳动者报酬在GDP中的占比明显偏低,而企业盈余占比则明显高于这些国家;第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劳动报酬份额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普遍经历了一个上升过程,并且一百多年来,他们的劳动报酬份额一直在不断提高,而我国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到历史最低水平。①据《人民日报》报道,从1993—2007年,居民部门的劳动者报酬由49.49%降至39.74%,降幅9.75个百分点。又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从1997年到2007年的10年间,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从53.4%下降到39.74%,降幅13.66个百分点。再据《新京报》报道,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从1983年的最高峰值56.5%降至2005年的36.7%,22年间,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下降近20个百分点。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从1978—2005年,资本报酬占GDP的比重则上升了20个百分点。劳动报酬占比是一个相对量,而劳动报酬是一个绝对量。劳动报酬高不等于劳动报酬占比高。与劳动报酬相比,劳动报酬占比更能反映劳动者在收入分配中的经济社会地位,劳动报酬占比越低,劳动者的经济社会地位越低。②

如何正确看待目前中国的贫富差距

如何正确看待目前中国的贫富差距 Xf 杨懂梅 Xf 韩芸 Xf 王鑫 Xf 指导老师:唐灵魁 摘要:本文以中国贫富差距问题为研究对象,针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文章首先分析了中国贫富差距的现状,然后阐述了中国贫富差距所产生的不利影响,最后提出了中国贫富差距改善的措施。本文旨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贫富差距;现状;措施 正文: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人民经历的生活水平的全面提高。但是,同时也出现了个人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的问题。这一问题已经成为从中央到老百姓、理论界,都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是,人民生活总体上普遍提高,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贫富差距的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我们相信,在我国的先富起来的人中,相当多数是由于劳动收入或者由正当的财富收入造成的。他们的收入应该说是合理合法的。然而,也不能排除,在他们中间有一些是由于非市场因素、甚至是非法因素造成的。大多数社会都得容忍因为地理条件不一样形成的收入差距,问题的根源在于人们获得机会率越来越不均等,尤其是通过权力市场化而形成的收入差距是我国目前贫富差距的根源之一。 调查: 您所在的城市不同人群间的收入差距是否明显? 您家庭目前的月总收入是: 您认为人群间的贫富差距会影响到以下哪些方面的差距? 一、中国贫富差距的现状 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根据洛伦茨曲线找出了判断分配平等程度的指标——基尼系数或称洛伦茨系数。国际上通常用基尼系数测量贫富差距程度。 基尼系数为0表示绝对平等;基尼系数为1表示全部财产集中于一人; 基尼系数的变大表示贫富差距继续加大。国际上通常认为,基尼系数在0.3~0.4之间为中等不平等程度,基尼系数在 0.4~0.5之间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自2000年以来,我国基尼系数开始越过0.4的国际警戒线,并连续几年直线上升,(见下表1:1977年至2010年全国居民基尼系数)贫富差距不断恶化。 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 作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的主力军——城乡居民,他们之间的收入差距问题很典型。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公布的相关统计数据显示:1997年,当年农村人均纯收人为2090元,而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160元,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人均纯收入的 2.47倍。此后,这一指标一路上涨,到了2010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人均纯收入的倍数已经达到了 3.23倍。世界银行有关报告指出:世界上多数国家城乡收入的比率为1.5:l ,而我国长期以来超过2甚至3。这说明我国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已经超过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 2.区域之间收入差距拉大 鼓励一部分人先富的思想指导下,国家对于东部及沿海地区实行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给东部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机遇。使东部地区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基本实现了工业化。东部地区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及增速均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收入差距逐年扩大。从上实际八十年代到现在,东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长了15.01倍,中部地区增长了12.2西 票数 百分比 一、您认为我国目前的贫富差距大吗?到了什么程度? 很大 80 80% 大 17 17% 中 2 2% 小 1 1% 总投票者 100 二、造成我国目前贫富差距的原因(可多选) 市场分配 40 40% 财政分配 44 44% 腐败问题 82 82% 农地征用 31 31% 城市房屋拆迁 21 21% 国企改制 54 54% 股市违规操作 27 27% 其他 20 20% 总投票者 100

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现状分析

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现状分析 发表时间:2012-03-12T09:19:10.047Z 来源:《时代报告(学术版)》2011年12月(上)供稿作者:闫新娟 [导读] 居民收入差距和财产差距中的核心问题是城乡差距问题。 闫新娟 (滑县统计局河南安阳 456400) 中图分类号:F0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41-1413(2011)12-0000-01 摘要:收入差距、贫富差距过大不只是民生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更是政治问题,因为漠视差距扩大,与共产党的性质、宗旨格格不入,隐藏着巨大的社会风险,这会动摇共产党的执政根基,动摇社会主义的制度根基。邓小平同志在上个世纪80年代讲过:“共同富裕,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如果搞两极分化,就可能出乱子。”现在,贫富悬殊引发的社会问题越来越多,是该高度警惕的时候了。所以,我们必须正视贫富差距过大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 关键词: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现状分析 收入差距、贫富差距过大不只是民生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更是政治问题,因为漠视差距扩大,与共产党的性质、宗旨格格不入,隐藏着巨大的社会风险,这会动摇共产党的执政根基,动摇社会主义的制度根基。所以,我们必须正视贫富差距过大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 一、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 城乡发展失衡、差距日趋扩大,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之一。最近,中国社科院发布了2011年《城乡一体化蓝皮书》。蓝皮书指出,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已达到国际公认的结构失衡程度。1980年以来的30年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间的比值,从1980年的2.5倍上升到2010年的3.23倍,只有少数几年反复,绝大多数年份城乡收入差距在不断拉大。 城乡收入差距是我国历史遗留下来的老问题,根源在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二元经济结构。但是,该差距并没有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有所缩小,反而有所扩大,则是我们必须正视的问题。一般情况下城镇居民的个人收入主要用于消费和储蓄,而农民的纯收入除此以外,还有一部分用于扩大再生产的支出。如果扣除农民扩大再生产的支出,再加上城乡居民所实际享受到的公共产品的不同,城乡收入差距将会更大。从某个角度看,我国目前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矛盾,与长期以来城乡发展不协调有很大关联。 分配现状主要表现在:地区收入差距在逐步加大,总体来说是东部明显高于西部;城乡及城乡内部差距十分显著;不同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也比较严重,如垄断行业、科技含量高的行业和新兴产业等收入高,而一些传统行业、劳动密集型行业的收入在相对下降。 二、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原因 居民收入差距和财产差距中的核心问题是城乡差距问题。收入差距过大不能从发展上找原因,而应该从体制和政策上找原因:一是农民作为土地承包经营者没有从土地的流转和升值中得到相应的利益;二是城乡分割的户口制度沿用了计划经济时代的制度;三是城乡之间的逆向再分配政策也是沿用了原有政策。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是众多因素影响的结果,但大体上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体制改革本身带来了收入差距的扩大。就改革后20多年来收入差别的扩大趋势而言,也主要来源于对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的重大改革。体制改革给经济注入了活力,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存在,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等等,使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但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农村居民内部和城镇居民内部的个人收入增长都是不平衡的,这在客观上推动了收入差别的逐渐拉大,并逐渐形成高、中、低各种层次的收入阶层,这不能不归结为体制因素作用的结果。从城乡整体角度讲,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拉大与农村和农业改革的相对滞后是有关系的。 2、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之所以显著,这与政府长期的认识和采用的政策有较大的关系。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为了支撑工业的发展,国家采用人为的方式使资源从农业向工业转移。同时政府不允许农民“进城”,认为如果允许农民“进城”的话,可能导致现有城市规模急剧膨胀,引发许多社会问题,而且,政府要给城市居民各种补贴,大量农民“进城”,政府将不堪负担。事实上,这种政策将城乡割裂开来,导致大量的劳力挤在土地上谋生,使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其它国家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现代化的过程也是城市化的过程,政府如果限制城市化,经济将永远停留在二元结构上。 3、市场机制及管理缺陷拉大了收入差距。市场机制及管理方面存在的缺陷所引起的分配秩序混乱也是造成收入差距的原因。具体表现在:垄断现象严重,有些部门和单位凭借行业垄断及某些特殊条件而获得垄断利润,为其职工发放额外收入,基本分配失去控制;有些部门和单位的分配失去控制,有人侵吞公有财产和用偷税漏税、权钱交易等非法手段牟取个人私利,造成部分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过大等。有的行政机关把属于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商品化”,强行向服务对象收费或摊派。 4、制度转型中的不合理收入扩大了收入差距。政府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是对的,也极大的激励了生产力的发展,问题在于许多人似乎忘了先富的前提条件是“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1984年,我国开始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但同时伴生的竟是国有资产流失,损了国家而肥了一小撮“内部人”,特别是股份制改造,在一些地方竟成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最后一次“免费午餐”。这些年,因为监督机制缺位,甚至是权力的介入,产生大量黑色收入,导致一部分人暴富,为广大人民深恶痛绝。另外,还有一些介于合法与非法之间的“灰色收入”。西方把这种因享有特权而获得的额外利益的现象称为寻租行为。寻租泛滥,很多人产生严重的不平等。这些不合理收入,使一些人站在较高的起点上,在新一轮的角逐中,进一步扩大了贫富差距。 三、改革居民收入分配制度及缓解收入差距的对策建议 我国目前居民收入差距的日益扩大是不合理的,因为有的收入是遵循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原则,而有的收入并非基于市场公平竞争原则,而是由于我国发展不平衡,改革不到位和政策措施滞后、手段不足等原因造成的,对于这些原因造成的差距应该采取措施加以制止,否则改革发展带来的利益会落到少数人手中,由于我国实现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的根本原则,如果收入差距过分扩大,必然导致两极分化,就会不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所以应采取“适度差距”原则,在坚持市场经济

中国收入分配差距的现状、影响与对策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566275238.html, 中国收入分配差距的现状、影响与对策研究作者:肖林 来源:《新生代·上半月》2018年第12期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既让中国居民的收入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也使中国居民的生活质量有了很大的改善。而随着中国居民收入的大幅提升,也让中国居民收入分配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中国居民收入差距变的越来越大。这样不仅不利于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注重公平、充满活力的社会,中国如果想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中国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也会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因居民收入差距过大,会使低收入者产生一种仇富心理,出现报复社会的行为,进而影响了社会的稳定。下文对中国收入分配差距的现状、原因、影响以及解决对策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与分析。 【关键词】:中国收入分配差距现状原因影响影响解决对策 一、中国收入分配差距的现状 (1)中国的基尼系数 在衡量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时,有一个国际通用的指标—基尼系数。(基尼系数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基尼系数的数值介于0-1之间,其数值越低,表明居民收入分配就越平等,而数值越高,则表明居民收入严重不平等。如基尼系数数值在0-2之间,表示居民收入分配绝对平等;基尼系数数值在0.2-0.3之间,表示居民收入分配比较平等;基尼系数在0.3-0.4之间,表示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相对合理;基尼系数在0.4-0.5之间,则表示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比较大。国际上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贫富差距的警戒线,当基尼系数一旦大于0.4这一数值,便表示居民收入分配严重不平等。)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其基尼系数总体一直呈现一种上升趋势,并且目前已经超过了国际警戒线。根据相关数据显示,中国在1978年的时候,其基尼系数数值大概在0.317,而在2005年的时候,中国的基尼系数则已经超过了警戒线0.4达到了0.45,并且自2005年至今,中国的基尼系数从未低于0.45。而近两年间,更是逐年增加,由2016年的0.465升至2017年的0.467,,218年的基尼系数暂未公布。从以上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目前收入分配 存在非常不平等的状况,居民收入差距极大。 (2)城乡收入差距 改革开放至今,中国无论是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收入水平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然而不容忽视的一点是,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也正在逐步扩大。根据相关数据显示(以1978年、2009年、20017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数据为例)中国在1978年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分析(统计学角度)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分析(统计学角度)

我国区域间居民收入差距分析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区域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逐步扩大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区域间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可能危及社会和政治稳定,阻碍国民经济健康顺利发展;过大的区域间居民收入差距可能会加剧落后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之间的利益冲突和矛盾,特别是我国少数民族主要生活在经济较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如果持续扩大的收入差距不能得到妥善解决,将有可能激化民族矛盾,危及国家的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本文分析了我国区域间居民收入差距现状和原因,并提出对策建议。 一、测度方法和指标选取 (一)绝对差距 1.极差(R):反映总体中指标值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的离差,用以说明指标值的变动范围和幅度,其值越大,说明收入的绝对差距越大。 2.标准差(S):反映指标值与其算术平均值的偏离程度,其值越大,说明收入的绝对差距越大。 计算公式为:nS i x/)(2 (二)相对差距 1.变异系数 将标准差计算公式中的收入水平进行标准化处理,就得到变异系数。分组和不分组的情况下计算公式分别为: 1

2()/uwi Vxn 2()/wii Vpx V是变异系数或加权变异系数,V越大,表示收入差别越大。V UW表示不加权变异系数,V W表示加权变异系数。 2.泰尔指数 1967年泰尔(Theil)根据统计信息理论提出一种新的测度指标,用收入的对数值与等值分配的对数测度它们之间的差别,并用收入比重加权。一般主要使用下列分解公式: Nii yLOGNI11)0( GggggGggg vpLOGpIpI11)0()0( 其中,p g是第g组的人口比重,v g是第g组的收入比重。 二、现状分析 (一)东中西部城镇居民收入差距 1、绝对差距逐步扩大 197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全国是348元,东部372元,中部317元,西部346元;东部比全国高24元,是1.07倍,比中部高55元,是1.17倍,比西部高26元,是1.07倍。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全国是13786元,东部16974元,中部11634元,西部11309元;东部比全国高3188元,是1.23倍,比中部高5340元,是1.46倍,比西部高5665元,是1.50倍。无论是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绝对值还是相对倍数都是呈逐步扩大趋势。 2

中国贫富差距现状研究

中国贫富差距现状研究 摘要:本文就中国贫富差距现状展开论述,并将中国与资本主义国家作对比,试图阐释一些本质内涵。同时,结合中国实际,总结造成中国贫富差距扩大的四点原因,最后 即针对分析的四点原因提出了四点建议,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关键词:贫富差距、美国、教育、农业、再分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世界最大的人口规模,在长达近三十年的时间内实现了年均9.8%的高速增长。使中国经济从解决温饱到基本实现小康,向全面小康迈进。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后,在经济总量大幅增加的前提下,仍然继续保持了年均近10%(9.76%)的增长,既消除了通货紧缩,又没有明显的通货膨胀,经济发展的质量提高,效益改善,波动减少,协调性增强。持续经济发展使中国的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即便是这一片美好之中,同样也涌动着几股暗流。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结构的转型,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呈现出不断扩大趋势。 可能很多人多会惊呼,中国的贫富差距过大。其实,贫富差距是不论什么国家在其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同处一个时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对我们来说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伟大导师马克思曾在一百多年前对资本主义积累过程做出过这样的论断: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中,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无产阶级状况趋于恶化,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贫富差距越来越悬殊。而事实证明,这一论断是正确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随着经济的恢复和生产的发展,西方国家各阶层的收入和财产有了显著增长,生活得到了改善。尽管如此,70年代后半期以来贫富之间的相对差距却迅速扩大,这个严酷的现实必然引起西方国家政府和百姓的关注。 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典型代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直到60年代,美国各阶层收入差距是趋于缩小的。按照家庭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美国全国家庭可分为最低收入家庭、次低收入家庭、中等收入家庭、中上收入家庭和高收入家庭五大类。 下表反映的是美国不同收入家庭在全国家庭总收入的比重。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在70年代以前,占全国20%的上层家庭的收入占全国总收入的比重趋于下降,由1936年的51.7%降到1965年的41%。而中层家庭(从次低到中上)的收入占全国总收入的比重缓慢上升,由1936年的44.2%上升到1965年的54%。最低收入家庭的收入比重略有上升。 美国不同收入家庭在全国家庭总收入中所占比重(单位:%)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分析(统计学角度)

我国区域间居民收入差距分析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区域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逐步扩大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区域间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可能危及社会和政治稳定,阻碍国民经济健康顺利发展;过大的区域间居民收入差距可能会加剧落后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之间的利益冲突和矛盾,特别是我国少数民族主要生活在经济较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如果持续扩大的收入差距不能得到妥善解决,将有可能激化民族矛盾,危及国家的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本文分析了我国区域间居民收入差距现状和原因,并提出对策建议。 一、测度方法和指标选取 (一)绝对差距 1.极差(R):反映总体中指标值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的离差,用以说明指标值的变动范围和幅度,其值越大,说明收入的绝对差距越大。 2.标准差(S):反映指标值与其算术平均值的偏离程度,其值越大,说明收入的绝对差距越大。 计算公式为: nS i x/)(2 (二)相对差距 1.变异系数 将标准差计算公式中的收入水平进行标准化处理,就得到变异系数。分组和不分组的情况下计算公式分别为: 1

2()/uwi Vxn 2()/wii Vpx V是变异系数或加权变异系数,V越大,表示收入差别越大。V UW表示不加权变异系数,V W表示加权变异系数。 2.泰尔指数 1967年泰尔(Theil)根据统计信息理论提出一种新的测度指标,用收入的对数值与等值分配的对数测度它们之间的差别,并用收入比重加权。一般主要使用下列分解公式: Nii yLOGNI11)0( GggggGggg vpLOGpIpI11)0()0( 其中,p g是第g组的人口比重,v g是第g组的收入比重。 二、现状分析 (一)东中西部城镇居民收入差距 1、绝对差距逐步扩大 197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全国是348元,东部372元,中部317元,西部346元;东部比全国高24元,是1.07倍,比中部高55元,是1.17倍,比西部高26元,是1.07倍。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全国是13786元,东部16974元,中部11634元,西部11309元;东部比全国高3188元,是1.23倍,比中部高5340元,是1.46倍,比西部高5665元,是1.50倍。无论是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绝对值还是相对倍数都是呈逐步扩大趋势。 2

论当前我国贫富差距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论当前我国贫富差距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作者:王静静万兵时间:2009-3-26 16:22:00来源:论文天下论文网[论文关键词]贫富差距现象影响对策 [论文摘要]贫富差距问题是全球许多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会出现的问题,我国自改革开放后贫富差距逐渐拉大并日趋严重的现象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普遍关注。我们应该针对贫富差距的现状提出相关对策来缩小我国的贫富差距。 中国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年,社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的社会结构也在发生急剧的变化。平均主义的局面逐渐被打破,居民收人分配差距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中国已由一个平均主义盛行的国家变成一个贫富差距过大的国家。 一、贫富差距的概念界定 了解我国贫富差距现状分析的前提是需正确认识贫富差距的概念。贫富差距是指由于各个社会成员所处的具体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地位和环境不同,而形成的实际占有社会财富的差距。它表现为一定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贫富差距包括收入差距和财富差距两部分。[1]前者主要属于经济问题;后者用个人受教育的程度、科技水平和能力、思想文化修养、知识产权、社会知名度等来表示,通过一定时期各种社会关系诸如个人的社会地位、生活方式、精神面貌、健康状况等的综合反映,主要属于社会问题。 二、我国贫富差距的现状分析 基尼系数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基于1922年提出。它反映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数量界限,可以有效地预警两极分化的质变临界值,所以是衡量贫富差距的最可行方法。一般来说,基尼系数在0.2以下,表示居民之间收入分配高度平均,0.2-0.3之间表示相对平均,在0.3-0.4之间为比较合理,同时,国际上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贫富差距的警戒线,认为0.4-0.6为差距偏大,0.6以上为高度不平均。据此,中国的贫富差距已经超过了国际警戒线。今年来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的基尼系数还在攀升。贫富差距在我国的表现如下: (一)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呈扩大化趋势。最近,中国社科院在发布的《人口与劳动绿皮书(2008)》其中指出,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出现全方位扩大。在过去的十几年里,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绝对额差距增加了近12倍。数据显示,1978年至2007年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实际可支配收入增加了7.5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加了7.3倍。但1990年以来农民收入的增幅明显低于城镇居民,二者之间绝对额的差距逐年扩大。2007年是改革开放以来差距最大的一年,城乡居民收入比却扩大到3.33∶1,绝对差距达到9646元。[2] (二)除了城乡之间,我国各行业之间收入差距也在明显加大。由于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如法制不够健全、市场竞争机制不够完善等弊端,另外,又由于国家政策的相关保护,从而导致行业垄断现象仍然存在。当前,垄断行业主要包括电力、电信、民航、铁路、石化、金融、保险、烟草、煤炭、房地产等部门。这些垄断性行业凭借垄断经营的特权及国家政府的特殊保护,与其他行业进行不公平竞争,从而取得高额垄断利润,使行业间差距不断扩大。最近,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作出的一份评估报告指出,在北京,高收入行业职工工资增长速度快于低收入行业,将两者差距进一步拉大。报告举例说,证券业、航空运输业、银行业等行业的职工年薪能达到10万元以上,而纺织业、农业、文体用品制造业等行

我国收入差距的现状

我国收入差距的现状 我国收入分配现状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特别强调要“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这就为我们进一步深化改革、实现收入的公平分配指明了方向。目前我国的收入差距现状怎样?形成收入差距过大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解决收入差距过大应采取哪些对策? 一、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现状及其影响 (一)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现状 伴随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我国贫富差距扩大现象严重、收入差距超过国际警戒线的国家。 1、基尼系数显著超越国际公认的警戒线。国际公认的基尼系数是衡量一个国家贫富差距或居民收入差距的主要指标。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一个社会的基尼系数的值小于0(2,为收入分配绝对平均;0(2,0(3为收入分配比较平均;0(3,0(4为较为合理;0(4,0(5为差距较大;大于0(5为差距悬殊。基尼系数超过0(4就进入了贫富或收入差距拉大的黄灯区。目前,资产超过10亿美元的中国富豪已达146名;中国亿万富翁超过1(8万人;千万富翁超过44万人;百万富翁约占人群总数的 3(3%。这些数据都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贫富差距拉得过快、过大。 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20世纪80年代的 1(8:1,扩大到90年代的2(5:1,2007年达到3(33:1。 3、地区间收入差距持续扩大。改革开放以来,不同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呈不断扩大的趋势。1978年,人均收入东部分别是中部、西部的1(16倍和1(37 倍;2005年,人均收入东部是中西部的1(55和1(55倍。1978年,人均财政收入东

中国贫富差距的现状与趋势

中国贫富差距的现状与趋势 李强 摘要:当代中国的贫富差距偏高。政府收入分配政策――“一部分人先富”,在改革前期起了正功能作用,但近年来负功能明显。日益拉大的贫富差距,与社会不公密切相关,形成“公正失衡”的舆论环境,导致社会结构紧张。中央政府政策由“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转向“注重社会公平”,使得贫富差距拉大趋势可能得到遏制。而解决贫富差距的根本出路,在于解决三农问题。 一、进入法治、常轨运行――中国社会发展的可预测性 我们试图预测未来5-10年中国社会的发展,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首先,我们看看,怎样预测社会发展,什么样的社会是可以预测的。所谓预测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发展轨迹平移或“移算”的方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通过研究一个事物的过去和现在来判断它的未来。虽然高速发展时期与传统发展会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只要是在正常法治管理下的社会,只要是按照规则运转的社会,总还是有轨迹、有规律可以寻找的。 当然,如果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不按照规则运转,如果是社会动乱,那确实没有轨迹和规律可以寻找,也难以判断它的未来。中国社会曾经出现过不按照常规运作的时期,比如不到半个世纪前的“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发生以前,我们无法预测到会有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就连毛泽东主席事前也没有想到会拖到十年这样长。“文化大革命”期间,也没有人能够预测它的将来会是什么样。至于后来的改革开放,更是出乎大家意料的事情。 所以,笔者的意思是说,只有当一个国家的运转进入到按照法治规则、按照常规运作的时期,社会发展才可以预测;而中国社会只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才进入这样一个正常的发展时期。笔者认为,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的一个巨大进步,就是逐步进入了按照法治规则、按照常规运作的时期,而这样的社会运行是有规则可循的。为什么把有规则可循称作中国社会的一个巨大进步?因为,社会发展有连贯性了,这种发展是在原来基础上的发展,而不是把原来的一切都否定了、推倒了,完全从零开始、重新来。彻底否定过去,一切推倒了重来,就永远无法进步,得到的只能是低水平的重复。这一点也是我们改革以来、甚至是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条重要的经验教训。 改革不能总是“翻饼”,改革应该是在前人成绩基础上的调整。如果总是否定前人的话,社会就永远没有进步。所以,改革的同时也应该强调继承,将好的东西继承下来。国家和社会好比是一部机器,改革就是要做精细化的调整,使得机器运转得更好。我们国家现在也到了这样一个阶段,这台机器的运行是可以预测的:通过微调,机器能运转得更好。 二、中国贫富差距的未来趋势 本文并不是总体地预测中国社会的发展状况,而是专门分析一下中国的贫富差距问题,以及它在未来的发展趋势。 贫富问题,可以说在中国是和几乎所有的问题都牵扯上的。不管是城市问题还是农村问题,不管是经济问题还是政治问题,最终都会在财产分化、贫富差距上有所体现。因此,贫富问题是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一个核心问题。下文概括提出贫富问题现状与趋势的五个方面。 第一,中国的贫富差距目前达到了什么程度? 一讲到贫富问题,大家首先关心的是今天中国贫富差距的程度。目前,无论是学者的报告,统计部门的数据,还是老百姓的感性认识,大家比较一致的共识是:现在中国的贫富差距是偏高的,重要的是在改革26年中,中国的贫富差距处在明显的扩大趋势之中。关于改革开放以前的数据,我们采用世界银行的材料――世界银行1979年在中国的调查数据证明,中国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的基尼系数是0.33――我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