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肝癌免疫治疗进展

原发性肝癌免疫治疗进展
原发性肝癌免疫治疗进展

外科病人的免疫治疗

文章编号:1005-2208(2011)08-0742-04

原发性肝癌免疫治疗进展

蔡秀军1,沈柏用2

中图分类号:R6文献标志码:A

【关键词】肝细胞肝癌;免疫治疗

Keywords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immunotherapy

手术切除、经肝动脉插管栓塞化疗、经皮无水乙醇注射、射频消融、肝移植等是目前治疗原发性肝癌[也称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常用的方法,并逐步形成以手术切除为主的综合治疗模式。然而,当前的治疗方法虽然可有效地治疗局部病灶,但不能完全解决复发、转移等问题。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分子免疫学的发展,基于免疫识别和效应机制而产生的肝癌免疫治疗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肿瘤免疫治疗的独特之处在于其通过增强机体免疫反应,激发肿瘤特异性免疫,打破免疫耐受,以达到延缓肿瘤进展,减少肿瘤的复发、转移,甚至治愈肿瘤的目的,有望成为肝癌综合治疗模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一些免疫治疗途径与方法已取得发展,并进入了不同阶段的临床试验,其治疗的安全性和疗效已在临床应用中得到初步显现。当然,由于肿瘤发生机制尚未完全明了,除少部分免疫原性较强的肿瘤外,绝大部分肿瘤免疫原性较弱,且与正常组织有交叉,给免疫治疗的开展带来一些困难。根据机体抗肿瘤免疫效应机制,肿瘤免疫治疗主要分为主动免疫治疗和被动免疫治疗两大类。同时,有些免疫治疗方法既可激发宿主抗肿瘤免疫应答,又可作为外源性免疫效应物质直接作用于肿瘤细胞。此外,人们应用一些免疫调节剂如胸腺肽、细胞因子、卡介苗、短小棒状杆菌、酵母多糖、香菇多糖等,通过非特异性地增强宿主的免疫功能、激活宿主产生抗肿瘤免疫应答,也取得了一定的抗肿瘤效果。

本文对原发性肝癌的免疫治疗现状和进展作一综述。

1主动免疫治疗

肿瘤细胞可能存在着与正常细胞不同的抗原成分,肿瘤的主动免疫治疗主要是利用这种抗原成分诱导机体产生抗肿瘤免疫应答,进而主动杀伤肿瘤细胞,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机体抗肿瘤免疫的敏感性往往较低,只能检出肿瘤表面免疫原性强的肿瘤抗原,无

法发现能诱导特异性肿瘤免疫应答,但不足以排斥肿瘤的比较弱的肿瘤抗原。同时,该方法还需依靠宿主的免疫功能状态,以保证瘤苗免疫后能激发宿主产生抗肿瘤免疫应答。目前用于临床的肝癌主动免疫主要包括肝癌肿瘤疫苗、重组甲胎蛋白疫苗和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疫苗。

1.1肝癌肿瘤疫苗肝癌肿瘤疫苗是将自体或同种异体的肝癌细胞经过高温、酶解、基因转染等方法处理后,消除其致瘤性,但保留免疫原性,回输体内,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反应。Yang等[1]对HCC小鼠模型注射H22自体肿瘤全细胞疫苗以诱导产生特异免疫反应,结果显示其生存时间显著延长。Kuang等[2]开展了一项随机对照的Ⅱ期临床试验,将粒-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M-CSF)、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联合甲醛固定的自体瘤组织用于肝癌病人,治疗组2年存活率(18/19)明显高于对照组(13/21),总存活率明显提高(P=0.01)。Peng等[3]对67例肝细胞癌术后病人开展随机对照研究,平均随访33.6个月的结果显示,肝癌肿瘤疫苗治疗组病人术后1、2、3年肿瘤复发率分别为1

2.6%、35.9%、54.0%,显著低于对照组(术后1、2、3年肿瘤复发率分别为31.6%、61.3%、72.1%)。

1.2重组甲胎蛋白疫苗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 AFP)主要来自胚胎时期的肝细胞,在胚胎后期减少,出生后逐渐消失,在成年时仅存微量,但是当肝细胞癌变时,该抗原可重新合成而大量表达,是诊断肝癌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HCC免疫治疗的潜在靶点。但是,由于AFP曾在胚胎期出现过,宿主对其已形成免疫耐受,抗原性很弱,难以引起宿主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的有效杀伤。2003年,Butterfield等[4]报道了采用4种AFP多肽表位免疫治疗Ⅳ期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试验,结果显示这些AFP多肽表位在高浓度血清AFP的肝癌病人中可引发抗原特异性T细胞免疫应答,但并未观察到临床反应,也未出现血清AFP的降低。进一步研究发现,应用转导AFP多肽的自体DC细胞治疗10例Ⅲ/Ⅳ期肝癌,6例病人出现AFP表位特异性T细胞增加且IFN-γ分泌增加,提示AFP疫苗具有免疫活性[5]。

作者单位:1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外科,浙江杭州310016;2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外科,上海200025通讯作者:蔡秀军,E-mail:cxjzu@https://www.360docs.net/doc/567162466.html,

1.3树突状细胞疫苗树突状细胞是体内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提呈细胞,成熟的DC高表达CD1a、MHCⅠ/Ⅱ分子和共同刺激分子(如B7-1、B7-2),诱导初始T细胞活化,是机体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始动者,在机体抗肿瘤免疫反应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树突状细胞还是体内重要的免疫调节细胞,可通过分泌不同的细胞因子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应答。而肿瘤病人体内DC往往存在成熟障碍而不能有效提呈肿瘤抗原、激活T细胞以诱导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因此,通过调节荷瘤宿主DC功能,从而诱发或增强宿主抗肿瘤免疫反应,是肿瘤特异性主动免疫治疗的重要措施。目前多采用细胞因子体外活化、肿瘤细胞或抗原负载等方法致敏DC,制备成DC疫苗后回输机体,以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应答。Tatsumi等[6]用α-半乳糖神经酰氨冲击致敏DC,并将其直接肝脏注射治疗CMS4肝癌荷瘤小鼠,结果显示:荷瘤小鼠肿瘤完全消退,生存期延长。Lee等[7]采用自体肿瘤溶解物致敏DC经静脉注射治疗31例Ⅳ期肝癌,14例达到部分缓解,17例达到临床稳定,1年存活率明显改善。Palmer等[8]对35例不适合手术或局部治疗的晚期肝癌病人注射肝肿瘤细胞裂解物体外致敏成熟的自体DC疫苗,28%的病人得到影像学上的改善和控制,17例基线AFP升高>1000μg/L的病人中有4例降至初始值的30%以下,1例降至10%以下,证明用自体DC治疗肝癌是安全有效的。Nakamoto等[9]对13例经肝动脉栓塞治疗后的肝癌病人注射链球菌源性抗肿瘤免疫治疗剂OK432刺激后的DC疫苗,结果显示其无复发存活率较对照组延长。

2被动免疫治疗

肿瘤的被动免疫治疗是给机体输注外源性的免疫效应物质,包括各种类型的抗体以及免疫效应细胞,如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AK)、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TIL)、体外扩增的肿瘤抗原特异的细胞毒性T细胞(CTL)等,由这些外源性的免疫效应物质在宿主体内发挥抗肿瘤作用。过继免疫治疗是目前研究较多的HCC被动免疫治疗,即把具有特异免疫力的致敏淋巴细胞或致敏淋巴细胞的产物输送给HCC病人,使其获得抗肿瘤免疫力。

LAK治疗为较早开展的过继免疫疗法,LAK为肿瘤病人自体或正常供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在体外经高浓度IL-2培养后诱导产生的一类新型杀伤细胞,体外试验发现其具有较强的广谱抗肿瘤活性。Bertelli等[10]对31例无法行手术治疗的肝癌病人注射IL-2激活的自体外周血LAK 治疗,疗程为每月1次,结果显示可LAK治疗可明显延长其生存期,对于接受12个疗程及以上治疗的病人,其疗效更优,但影像学检查显示肿瘤大小无明显减小。一组150例临床随机研究发现,肝癌切除后应用IL-2和抗CD3抗体激活淋巴细胞(CIK)进行过继治疗,在4.4年中位随访期内,虽然总生存期并未改善,但治疗组复发率(59%)明显低于对照组(77%),说明被动免疫治疗具有很大的临床应用前景[11]。Hui等[12]研究发现,肝癌根治术后予CIK治疗可显著提高无瘤存活率,但对总存活率的改善效果不明显。TIL 来源于浸润肿瘤组织的淋巴细胞,体外扩增时IL-2浓度要求低,对肿瘤的杀伤活性及特异性高。但是TIL有肿瘤细胞回输的风险,目前临床上已较少应用。

3非特异性免疫

对于大多数免疫原性强的肿瘤,特异性免疫应答是主要的,而肝癌是免疫原性弱的肿瘤,其不断生长正是由于肿瘤抗原的表达不足以引起有效的机体免疫反应。研究发现,肝癌病人存在严重的免疫抑制现象[13],可能与T细胞亚群的比例失调有关,具体表现为CD3和CD4细胞减少,CD8细胞增多,CD4/CD8比值降低,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活性降低。此外,特异性肿瘤疫苗和免疫效应细胞的制备及应用,在技术上有很高的要求,也制约了其在临床的应用。因此,非特异性免疫应答可能具有更重要的意义,使用免疫调节剂,非特异性地增强宿主的免疫功能,从而提高宿主免疫杀灭肿瘤细胞的能力。

3.1胸腺肽α1胸腺肽α1是一种免疫活性肽,含28个氨基酸,相对分子质量为3.1×103u,具有促进体内细胞因子的分泌及淋巴细胞功能的作用,是一种细胞免疫增强剂,其作用于胸腺细胞分化早期和晚期,刺激T细胞分化成熟,并使之进一步分化为具有各种特殊功能T细胞亚群,刺激CD3、CD4细胞的增殖并提高其活性,增加T细胞在各种抗原或致有丝分裂原激活后产生各种淋巴因子例如干扰素(INF)、IL-2和IL-3的分泌,增加T细胞上淋巴因子受体的水平;同时,胸腺肽α1也可影响NK前体细胞的募集,促进前NK细胞的补充和成熟,增强NK细胞的杀伤作用,从而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14]。

胸腺肽制剂(如日达仙)作为免疫调节剂,在恶性肿瘤的治疗和预防复发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14]。Cheng等[15]对57例肝癌术后病人同时行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TACE)和胸腺肽α1治疗,发现胸腺肽制剂可延迟肿瘤复发及延长存活时间,治疗组复发时间延迟近2个月,而且生存时间和质量也明显延长和改善,同时发现对根治性切除、合并肝炎肝硬化者疗效更好。研究表明,除具有免疫刺激作用外,胸腺肽α1尚有直接的抗病毒和抗肿瘤作用。Shuqun 等[16]研究发现,对于慢性乙肝合并原发性肝细胞肝癌病人,且HBV处于复制状态,术后联合使用拉米夫定和胸腺肽α1可延迟肿瘤复发时间及延长生存时间。但是其确切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可能通过抑制肝炎病毒的复制而达到间接延缓肝癌术后复发的作用,但这一机制有待进一步验证。我国肝癌病人80%以上合并有肝炎和肝硬化,肝炎是肝癌发生和复发的主要致病因素,胸腺肽制剂有望为这些病人带来更好的疗效。

3.2细胞因子细胞因子治疗是以细胞因子非特异性激活各种免疫细胞或增强肿瘤的免疫原性,以达到治疗肿瘤

的目的。但是,大规模应用治疗剂量的细胞因子抗肿瘤效力有限,而且可以引起明显的毒性反应。目前临床应用的细胞因子主要包括白介素(IL)、干扰素(IFN)、肿瘤坏死因子(TNF)等。

Sangro等[17]应用编码IL-12的腺病毒载体瘤内注射治疗8例肝癌,其中1例部分缓解,6例病情稳定,1例疾病进展,显示了IL-12的抗肿瘤作用。IL-12的抗肿瘤效应不仅在于其直接介导T、NK和T-NK细胞的细胞毒作用,而且得益于IL-12可抑制肿瘤组织的血管生成。IL-2也是肝癌免疫治疗领域的一种主要细胞因子,其抗肿瘤机制在于刺激活化CTL、巨噬细胞、NK细胞和LAK细胞等效应细胞而间接发挥抗肿瘤作用,也可通过刺激抗体的生成而发挥抗肿瘤作用。Tomova等[18]研究发现,低剂量的IL-2可降低乙型肝炎或丙型肝炎病人体内的病毒拷贝。Palmieri等[19]采用低剂量IL-2(1MIU/d)治疗18例无法行手术切除的晚期肝癌病人,17例病人病情受到不同程度控制,其中1例存活46个月。

IFN可诱导细胞分化,上调肿瘤细胞表面MHC分子的表达,降低原癌基因的表达,增强NK细胞的细胞毒性及激活巨噬细胞参与抗肿瘤免疫;同时,IFN还能阻止病毒性肝病的进展及降低HCV相关性肝硬化发展为肝癌的危险性。Lo等[20]对乙型肝炎合并肝癌手术切除后肌内注射IFN-α,在III/IV期病人中能显著提高5年生存期,而在I/II 期病人中虽未能提高5年生存期(均>90%),但能延缓复发。但Mazzaferro等[21]对150例丙型肝炎合并肝癌病人术后注射IFN-α治疗的随机对照研究显示无瘤存活率及总存活率均无差异。此外,在肝硬化基础上发生的肝癌可能无法耐受IFN-α治疗。

TNF具有调节免疫效应细胞、调节机体代谢及诱导细胞分化、生长、诱导细胞抗病毒等多种生物学活性,可通过巨噬细胞、NK细胞、CTL的细胞毒作用对肿瘤细胞进行杀伤和抑制增殖,但它同时也可促进肿瘤细胞的有丝分裂,通过破骨作用促进肿瘤播散。因此,TNF在肝癌治疗中的作用尚处于探索阶段。

4联合治疗

肿瘤免疫治疗属于“0”级动力学机制,即一定数量的免疫活性细胞,能杀灭一定数量的肿瘤细胞,机体肿瘤负荷越大,其抗肿瘤免疫功能就越低下。因此,免疫疗法只能清除少量、散播的肿瘤细胞,对于晚期实体肿瘤疗效有限。目前,免疫疗法作为一种辅助疗法与手术、化疗等常规疗法联合应用,待肿瘤缩小到一定程度、剩少数残留细胞时,行免疫治疗能获得相对较好的疗效。此外,肝癌具备免疫逃避机制和对宿主免疫系统的抑制,且几乎涉及机体免疫反应的各个环节,因此采用联合治疗可望产生协同作用。文献[22]研究表明,低剂量(0.5Gy)的放疗可增强DC疫苗治疗HCC的免疫效应。Hu等[23]对76例HCC切除术后的病人联合免疫化疗治疗(5-FU,阿霉素、顺铂、INF-γ),结果

显示其平均中位生存时间显著延长。

综上所述,肝癌的免疫治疗是当前的研究新方向,对于改善肝癌病人的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降低复发率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多种不同的免疫治疗和免疫调节策略已在HCC病人中显示出抗肝癌的生物免疫活性和初步的临床疗效。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分子免疫学的交叉渗透及免疫基因治疗的发展,将为肝癌的免疫治疗提供更多新的思路,新的疫苗研发和免疫调节剂的改进可望进一步提高免疫治疗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在临床上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Yang W,Guo C,Liu QG,et al.Experimental study of specific immunotherapy induced by H22autologous tumor as whole tu-

mor cell vaccine[J].Biomed Pharmacother,2009,63(6):

404-408.

[2]Kuang M,Peng BG,Lu MD,et al.Phase II randomized trial of autologous formalin-fixed tumor vaccine for postsurgical recur-

rence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J].Clin Cancer Res,2004,10

(5):1574-1579.

[3]Peng B,Liang L,Chen Z,et al.Autologous tumor vaccine lower-ing postsurgical recurrent rate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J].

Hepatogastroenterology,2006,53(69):409-414.

[4]Butterfield LH,Ribas A,Meng WS,et a1.T-cell responses to HLA-A*0201immunodominant peptides derived from alpha-fe-

toprotein in patients with hepatocellular cancer[J].Clin Cancer

Res,2003,9(16Pt1):5902-5908.

[5]Butteffield LH,Ribas A,Dissette VB,et a1.A phase I/II trial testing immunization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patients with

dendritic cells pulsed with four alpha-fetoprotein peptides[J].

Clin Cancer Res,2006,12(9):2817-2825.

[6]Tatsumi T,Takehara T,Yamaguchi S,et a1.Intrahepatic deliv-ery of alpha-galactosylceramide-pulsed dendritic cells sup-

presses liver tumor[J].Hepatology,2007,45(1):22-30.

[7]Lee WC,Wang HC,Hung CF,et a1.Vaccination of advance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patients with tumor lysate-pulsed den-

dritic cells:a clinical trial[J].J Immunother,2005,28(5):

496-504.

[8]Palmer DH,Midgley RS,Mirza N,et a1.A phase II study of adoptive immunotherapy using dendritic cells pulsed with tumor

lysate in patients with hepatocellular carcinonm[J].Hepatology,

2009,49(1):124-132.

[9]Nakamoto Y,Mizukoshi E,Kitahara M,et al.Prolonged recur-rence-free survival following OK432-stimulated dendritic cell

transfer into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during transarterial embo-

lization[J].Clin Exp Immunol,2011,163(2):165-177.

[10]Bertelli R,Neri F,Tsivian M,et al.Endolymphatic immuno-therapy in inoperable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J].Transplant

Proc,2008,40(6):1913-1915.

(下转747页)

rejection after rat liver allotransplantation showing positive inter-

action with FK506[J].Transplant Proc,2005,37(1):126-129.[4]Ushitora Y,Tashiro H,Ogawa T,et al.Suppression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recurrence after rat liver transplantation by

FTY720,a sphingosine-1-phosphate analog[J].Transplanta-

tion,2009,88(8):980-986.

[5]Li XK,Okuyama T,Tamura A,et al.Prolonged survival of rat liver allografts transfected with Fas ligand-expressing plasmid [J].Transplantation,1998,66(11):1416-1423.

[6]Tokita D,Mazariegos GV,Zahorchak AF,et al.High PD-L1/ CD86ratio on 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s correlates with ele-

vated T-regulatory cells in liver transplant tolerance[J].Trans-

plantation,2008,85(3):369-377.

[7]Chou HS,Hsieh CC,Yang HR,et al.Hepatic stellate cells regu-late immune response by way of induction of myeloid suppressor

cells in mice[J].Hepatology,2011,53(3):1007-1019.

[8]Zhang B,Liu R,Shi D,et al.Mesenchymal stem cells induce mature dendritic cells into a novel Jagged-2-dependent regula-

tory dendritic cell population[J].Blood,2009,113(1):46-57.[9]Fehr T,Rusi B,Fischer A,et al.Rituximab and 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 treatment of chronic antibody-mediated kidney al-

lograft rejection[J].Transplantation,2009,87(12):1837-1841.[10]Kessler L,Parissiadis A,Bayle F,et al.Evidence for humoral rejection of a pancreatic islet graft and rescue with rituximab

and IV immunoglobulin therapy[J].Am J Transplant,2009,9

(8):1961-1966.

[11]Garaci E.Thymosin alpha1:a historical overview[J].Ann N Y Acad Sci,2007,1112(1):14-20.

[12]Roy R,Singh SM,Shanker A,et al.Mechanism of thymocyte apoptosis induced by serum of tumor-bearing host:the molecu-

lar events involved and their inhibition by thymosin alpha-1

[J].Int J Immunopharmacol,2000,22(4):309-321.

[13]Song EY,Shin Y,Roh EY,et al.Serum HBsAg levels during peginterferon alpha-2a treatment with or without thymosin al-

pha-1in HBeAg-positive chronic hepatitis B patients[J].J

Med Virol,2011,83(1):88-94.

[14]Sherman KE.Thymosin alpha1for treatment of hepatitis C vi-rus:promise and proof[J].Ann N Y Acad Sci,2010,1194:

136-140.

[15]李敏如.肝移植术后感染对免疫状态的影响[J].中山大学, 2011:68.

[16]Lee CH,Chen CL,Lin CC,et al.Plasma exchange therapy for 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in pediatric patients with

liver transplantation[J].Transplant Proc,2008,40(8):

2554-2556.

[17]Hwang S,Kim KH,Song GW,et al.Peritransplant monitoring of immune cell function in adult living donor liver transplanta-

tion[J].Transplant Proc,2010,42(7):2567-2571.

(2011-07-11收稿)

[11]Takayama T,Sekine T,Makuuchi M,et al.Adoptive immuno-therapy to lower postsurgical recurrence rates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a randomised trial[J].Lancet,2000,356(9232):

802-807.

[12]Hui D,Qiang L,Jian W,et al.A randomized,controlled trial of postoperative adjuvant 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s immuno-

therapy after radical resection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J].

Dig Liver Dis,2009,41(1):36-41.

[13]Gao Q,Qiu SJ,Fan J,et al.Intratumoral balance of regulatory and cytotoxic T cells is associated with prognosis of hepatocel-

lular carcinoma after resection[J].J Clin Oncol,2007,25(18):

2586-2593.

[14]Ancell CD,Phipps J,Young L.Thymosin alpha-1[J].Am J Health Syst Pharm,2001,58(10):879-885.

[15]Cheng SQ,Wu MC,Chen H,et al.Transcatheter hepatic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and thymosin alpha1in postoperative

treatment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J].Zhonghua Zhong Liu

Za Zhi,2004,26(5):305-307.

[16]Shuqun C,Mengchao W,Han C,et al.Antiviral therapy using lamivudine and thymosin alpha1fo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coexisting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infection[J].Hepatogastro-

enterology,2006,53(68):249-252.

[17]Sangro B,Mazzolini G,Ruiz J,et a1.Phase I trial of intratumor-al injection of an adenovirus encoding interleukin-12for ad-

vanced digestive tumors[J].J Clin Oncol,2004,22(8):

1389-1397.

[18]Tomova R,Antonov K,Ivanova A,et al.Low-dose IL-2thera-py reduces HCV RNA and HBV DNA:case report[J].Anti-

cancer Res,2009,29(12):5241-5244.

[19]Palmieri G,Montella L,Milo M,et al.Ultra-low-dose interleu-kin-2in unresectable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J].Am J Clin

Oncol,2002,25(3):224-226.

[20]Lo CM,Liu CL,Chan SC,et a1.A randomized,controlled trial of postoperative adjuvant interferon therapy after resection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J].Ann Surg,2007,245(6):

831-842.

[21]Mazzaferro V,Romito R,Schiavo M,et al.Prevention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recurrence with alpha-interferon after liver

resection in HCV cirrhosis[J].Hepatology,2006,44(6):

1543-1554.

[22]Lin CC,Wang TE,Liu CY,et a1.Potentiation of the immuno-therapeutic effect of autologous dendritic cells by pretreating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with low-dose radiation[J].Clin In-

vest,2008,31(3):E150-159.

[23]Hu WJ,Liang U,Zhou Q,et a1.Efficacy of postoperative che-motherapy combined with immunotherapy fo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with major portal vein tumor thrombus[J].Zhong-

hua Wai Ke Za Zhi,2007,45(19):1325-1327.

(2011-07-11收稿)

(上接744页)

原发性肝癌外科治疗进展

原发性肝癌外科治疗进展 发表时间:2018-12-17T11:14:41.903Z 来源:《大众医学》2018年9月作者:吕瑞昌宋海霞田高波 [导读] 外科手术治疗是当前肝癌的首选治疗手段,通过手术治疗的肝癌5年生存率总体达20-40%。 外科手术治疗是当前肝癌的首选治疗手段,通过手术治疗的肝癌5年生存率总体达20-40%。近年来,随着对肿瘤生物学探索不断深入、对肝脏解剖认知水平的加深以及外科治疗技术的发展,原发性肝癌外科治疗模式也取得很大突破。 首先,术前评估是原发性肝癌不容忽视的部分,主要包括对肿瘤生物学行为、患者肝硬化程度及肝炎状态这三方面进行评估。从微观、宏观两个角度整体把握,对肝切除术式选择有指导意义,有利于对术后的预后进行正确评估。同时改善手术不利因素,为手术治疗创造有益条件。 近年来,外科技术也取得了“更精准”和“更微创”的进展。精准外科,包括精准的病理诊断、精准的手术方案选择、精准的方案规划、精准精细的手术解剖等。“更微创”包含微创手术和微创伤两个理念。 随着对肝脏解剖水平的认识加深、腔镜技术及肝门阻断技术的精进,与手术相关的大出血死亡原因极为罕见,外科手术更安全。除此之外,肝移植技术日渐成熟,已成为某些医疗单位的常规手术项目。多结节肝癌中微血管侵犯(MVI)的问题长期以来是外科治疗的难点,主要挑战在手术后复发转移的风险比较高。 术后复发是影响肝癌患者长期生存的最主要因素。术后肝内复发有两种类型,一类为起源于原肿瘤的肝内转移性肝癌,复发间隔时间常小于1年,另一类是由于长期肝病引起的多中心发生的复发性肝癌,复发间隔时间常大于1年。后者由于是多中心发生的新生肿瘤,手术效果较理想;而前者,因有可能存在影像学检查无法探及的微小转移灶,通常手术再切除的效果较差。有学者认为,对于1年内复发的肝癌,可先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再根据治疗效果考虑是否进行手术切除。 肝移植一直以来是肝癌治疗最好的方法之一,特别是符合Milan标准的肝癌患者(单病灶<5cm,2-3个病灶,每病灶<3cm)获益尤佳,但由于肝源缺乏,多数患者在等待肝移植期间肿瘤进展,失去移植机会,因此“挽救性肝移植”(SLT)的观点应运而生,即在肝癌移植患者等待供肝期间,可选择行手术切除病灶,延缓肿瘤进展,为获得肝移植提供更多的机会。研究显示,挽救性肝移植对符合Milan标准的肝癌患者其1、3、5年的总生存率及无病生存率与初次肝移植相比并无明显差异,从而为肝癌的外科治疗提供新的选择。

原发性肝癌临床治疗进展

原发性肝癌临床治疗进展 发表时间:2019-07-23T09:36:45.350Z 来源:《医师在线(学术版)》2019年第10期作者:朱茜1,吕盼盼1,王金阳1,申显英1,熊绍权2 [导读] 对于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有手术、局部消融、TACE、免疫治疗、靶向治疗、中医药治疗等多种选择。 1.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成都 610075 2.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成都 610072 [摘要]: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具有发病率高、进展快、死亡率高的特点。目前对于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有手术、局部消融、TACE、免疫治疗、靶向治疗、中医药治疗等多种选择。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治疗进展 原发性肝癌(primaryhepaticcarcinoma,PHC)是在肝细胞或肝内胆管上皮细胞引起的恶性肿瘤,其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位于恶性肿瘤的第5位和第3位[1]。其治疗目前以内科与外科相结合综合治疗为主,其中手术治疗是主要手段。以下就原发性肝癌临床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一、手术治疗 1、手术切除包括根治性切除和姑息性切除,除了门静脉高压外几乎没有其它手术禁忌,是临床根治PHC的首选方案。通过精确的术前评估与精细化的手术解剖、规范化的手术方式,精准的外科操作能彻底清除病灶、最大限度地控制手术出血和全身性创伤,术后个体化管理课降低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手术切除率,促进患者康复。但手术治疗也有其局限性,对于中晚期肝癌和巨大肝癌的根治率低,疗效差。 2、肝移植术是肝功能无法耐受肝切除的早期肝癌及复发性肝癌治疗的一种重要手段。活体及劈离式肝移植可增加肝脏供者,但供者年龄、供肝脂肪变性、缺血再灌注损伤及门静脉过度灌注等可影响移植术后减体积移植肝的再生;制订针对上述因素的评估标准有助于实现活体及劈离式肝移植供者精准选择,提高成功率[2]。 二、局部治疗 1、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TACE被认为是非手术治疗PHC的首选手段,通过阻断肝动脉血供、持续以化疗药物来促进肿瘤病灶缩小、缺血或坏死延缓肿瘤进展。TACE在临床上可与其他方法联合应用。研究显示,利用TACE治疗PHC患者,近期部分缓解率、稳定率及 2、3年生存率均明显高于单纯行肝动脉栓塞治疗,而进展率明显较低[3],认为其能有效延长患者生存期。 2、射频消融术射频消融治疗(RFA)RFA是利用电中高频率的射频波与组织细胞离子震荡撞击产生的温度使肿瘤细胞坏死,是早期PHC 根治的有效手段之一[4]。RFA治疗PHC时创伤小,对肝功能损害小,并发症少,其显著疗甚至被认为可以替代手术治疗的疗效。 三、放疗与化疗 1、放疗放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有效方法之一,但传统的放射治疗会损伤大量正常的肝细胞并导致肝脏疾病的发生率,故其应用有很大的限制。近年来三维适形放疗技术的应用使得放疗过程中正常肝细胞耐受量减少而得到有效保护,且肿瘤局部控制率有所提高。 2、化疗对于不适合手术的PHC患者可行化学药物治疗。静脉化疗方案包括FOLFOX方案、XELOX方案等。常用化疗药物有:氟尿嘧啶、顺铂、丝裂霉素等。大多数化疗药对PHC的敏感性较差[5]。因此临床常采用联合化疗的方法来治疗PHC,例如化疗常常与分子靶向药物、外科等相联合,从而降低药物剂量、减少毒副作用,来提高PHC的有效治疗率。 四、靶向治疗 分子靶向治疗采用抑制血管生成、阻断信号转导通路、封闭受体等方法作用于肿瘤细胞特定的靶点,从而达到特异性地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目的。目前的靶向药物包括针对生长因子(EGFR)信号通路的西妥昔单抗、吉非替尼、乐伐替尼;针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信号通路的贝伐单抗、甲磺酸阿帕替尼、卡博替尼等;c-Met信号通路的Tepotinib;针对Ras/Raf/Mek/Erk信号通路索拉非尼;针对PI3K/Akt/mTOR 信号通路的依维莫司;针对NF-кB信号通路的硼替佐米等[6]。 五、免疫治疗 大量研究指出,免疫治疗可作为晚期肝癌的一种可选择的有效治疗手段。目前临床应用及研究用于肿瘤生物治疗的免疫活性细胞主要有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等[7]。与手术、放化疗相比,细胞免疫治疗是目前已知的最有望完全杀灭肿瘤细胞的治疗手段之一,是通过给荷瘤机体输注具有抗肿瘤免疫效应细胞的方法来调节机体细胞免疫水平、清除肿瘤微小病灶及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最终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8]。 六、中医药治疗 中医将肝癌归为“肝积”“黄疸”等范畴,是由于多种致病因素导致脏腑气血亏虚,使湿热、痰毒、血淤等互结于肝脏所引起。临床常用的方药有逍遥散加减、茵陈蒿汤加减、柴胡疏肝散等。有大量临床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能提高PHC近期疗效及远期生存率[9]。 七、结语 我国作为原发性肝癌的高发区,在制定肝癌的综合治疗方案时,一定要多方面综合评估,结合多种治疗方法,为患者争取最大的获益,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提高患者的远期生存率。 [参考文献] [1]陈万青,郑荣寿,张思维,等.2012年中国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分析[J].中国肿瘤,2016,25(1):1-8. [2]李蕊利,万娟.原发性肝癌射频消融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肿瘤医学,2015,23(20):2970-2972. [3]胥栋,袁伟东.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术治疗原发性肝癌临床疗效分析[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5,18(2):195-196. [4]欧盛钊.原发性肝癌的治疗进展[J].基层医学论坛,2013,17(13):1741-1743. [5]邵艳,管静芝.原发性肝癌治疗进展[J].传染病信息,2016,29(4):248-252. [6]徐琦,应杰儿.晚期原发性肝癌内科治疗进展[J].中国肿瘤,2019,28(05):373-380. [7]许洋,刘子荣,张雅敏.原发性肝癌的免疫治疗进展[J].山东医药,2017,57(02):104-107. [8]丁晓燕,陈京龙,孙巍,等.低剂量白介素-2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序贯CT引导下射频消融术在≥5cm的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和安全性[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14,12(3):23-29. [9]侯帅,樊琳琳,戴光荣.非手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研究进展[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6,19(2):249-252.

原发性肝癌免疫治疗进展

外科病人的免疫治疗 文章编号:1005-2208(2011)08-0742-04 原发性肝癌免疫治疗进展 蔡秀军1,沈柏用2 中图分类号:R6文献标志码:A 【关键词】肝细胞肝癌;免疫治疗 Keywords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immunotherapy 手术切除、经肝动脉插管栓塞化疗、经皮无水乙醇注射、射频消融、肝移植等是目前治疗原发性肝癌[也称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常用的方法,并逐步形成以手术切除为主的综合治疗模式。然而,当前的治疗方法虽然可有效地治疗局部病灶,但不能完全解决复发、转移等问题。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分子免疫学的发展,基于免疫识别和效应机制而产生的肝癌免疫治疗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肿瘤免疫治疗的独特之处在于其通过增强机体免疫反应,激发肿瘤特异性免疫,打破免疫耐受,以达到延缓肿瘤进展,减少肿瘤的复发、转移,甚至治愈肿瘤的目的,有望成为肝癌综合治疗模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一些免疫治疗途径与方法已取得发展,并进入了不同阶段的临床试验,其治疗的安全性和疗效已在临床应用中得到初步显现。当然,由于肿瘤发生机制尚未完全明了,除少部分免疫原性较强的肿瘤外,绝大部分肿瘤免疫原性较弱,且与正常组织有交叉,给免疫治疗的开展带来一些困难。根据机体抗肿瘤免疫效应机制,肿瘤免疫治疗主要分为主动免疫治疗和被动免疫治疗两大类。同时,有些免疫治疗方法既可激发宿主抗肿瘤免疫应答,又可作为外源性免疫效应物质直接作用于肿瘤细胞。此外,人们应用一些免疫调节剂如胸腺肽、细胞因子、卡介苗、短小棒状杆菌、酵母多糖、香菇多糖等,通过非特异性地增强宿主的免疫功能、激活宿主产生抗肿瘤免疫应答,也取得了一定的抗肿瘤效果。 本文对原发性肝癌的免疫治疗现状和进展作一综述。 1主动免疫治疗 肿瘤细胞可能存在着与正常细胞不同的抗原成分,肿瘤的主动免疫治疗主要是利用这种抗原成分诱导机体产生抗肿瘤免疫应答,进而主动杀伤肿瘤细胞,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机体抗肿瘤免疫的敏感性往往较低,只能检出肿瘤表面免疫原性强的肿瘤抗原,无 法发现能诱导特异性肿瘤免疫应答,但不足以排斥肿瘤的比较弱的肿瘤抗原。同时,该方法还需依靠宿主的免疫功能状态,以保证瘤苗免疫后能激发宿主产生抗肿瘤免疫应答。目前用于临床的肝癌主动免疫主要包括肝癌肿瘤疫苗、重组甲胎蛋白疫苗和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疫苗。 1.1肝癌肿瘤疫苗肝癌肿瘤疫苗是将自体或同种异体的肝癌细胞经过高温、酶解、基因转染等方法处理后,消除其致瘤性,但保留免疫原性,回输体内,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反应。Yang等[1]对HCC小鼠模型注射H22自体肿瘤全细胞疫苗以诱导产生特异免疫反应,结果显示其生存时间显著延长。Kuang等[2]开展了一项随机对照的Ⅱ期临床试验,将粒-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M-CSF)、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联合甲醛固定的自体瘤组织用于肝癌病人,治疗组2年存活率(18/19)明显高于对照组(13/21),总存活率明显提高(P=0.01)。Peng等[3]对67例肝细胞癌术后病人开展随机对照研究,平均随访33.6个月的结果显示,肝癌肿瘤疫苗治疗组病人术后1、2、3年肿瘤复发率分别为1 2.6%、35.9%、54.0%,显著低于对照组(术后1、2、3年肿瘤复发率分别为31.6%、61.3%、72.1%)。 1.2重组甲胎蛋白疫苗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 AFP)主要来自胚胎时期的肝细胞,在胚胎后期减少,出生后逐渐消失,在成年时仅存微量,但是当肝细胞癌变时,该抗原可重新合成而大量表达,是诊断肝癌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HCC免疫治疗的潜在靶点。但是,由于AFP曾在胚胎期出现过,宿主对其已形成免疫耐受,抗原性很弱,难以引起宿主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的有效杀伤。2003年,Butterfield等[4]报道了采用4种AFP多肽表位免疫治疗Ⅳ期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试验,结果显示这些AFP多肽表位在高浓度血清AFP的肝癌病人中可引发抗原特异性T细胞免疫应答,但并未观察到临床反应,也未出现血清AFP的降低。进一步研究发现,应用转导AFP多肽的自体DC细胞治疗10例Ⅲ/Ⅳ期肝癌,6例病人出现AFP表位特异性T细胞增加且IFN-γ分泌增加,提示AFP疫苗具有免疫活性[5]。 作者单位:1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外科,浙江杭州310016;2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外科,上海200025通讯作者:蔡秀军,E-mail:cxjzu@https://www.360docs.net/doc/567162466.html,

原发性肝癌与炎症关系的研究进展

原发性肝癌与炎症关系的研究进展 摘要原发性肝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与炎症密切相关。在我国,肝癌患者中约大多数有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感染病史;在欧美及日本,肝癌与丙型病毒性肝炎有关。本文总结原发性肝癌与炎症关系的最新研究进展,探讨多种炎症介质对肝癌发生、转移的促进机制,通过阻断相关炎症介质作用,探索出抑制原发性肝癌的发生、发展,减少复发、转移的新治疗途径。 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ic carcinoma PHC)是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十大恶性肿瘤之一,全世界每年新发及死亡病例约占所有恶性肿瘤的5.4%。最新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其发病率及死亡率均有上升趋势。原发性肝癌是一种与炎症密切相关的恶性肿瘤,炎症在肝癌的发生和转移过程中具有促进作用[1][2]。本文就原发性肝癌与炎症关系的研究作一综述。 概述 Rudolph Virchow[3]第一次提出炎症在恶性肿瘤进展中起一定的作用,认为慢性炎症可促进肿瘤的生长;随后Wiemann B[4]证明:通过给患者注射化脓性链球菌和粘质沙雷菌引起的急性炎症可使部分患者的恶性肿瘤退化。目前炎症与肿瘤关系的研究成为热点。 大量流行病学调查提示:炎症是导致肿瘤发生或促进肿瘤发展的最主要因素之一,约20%的恶性肿瘤由炎症诱发或促进[1] [2] [5]。炎症与肿瘤发展的多个环节相关,包括肿瘤细胞形成、进展、逃逸、增生、浸润、血管生成、转移。炎症引起恶性肿瘤的分子和细胞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有研究认为:炎症发生后,炎性细胞在迁入炎症部位的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活性氧、活性氮物质,而且在慢性炎症过程中,内生抗氧化机制的抑制作用也可以产生超负荷的活性物质,这些活性物质诱导DNA损伤,破坏增生细胞的基因稳定性,最终在炎症和活性物质的反复破坏下,细胞基因改变,包括点突变、基因缺失、基因重组[6]。 在我国,原发性肝癌患者中约1/3有明确的乙型病毒性肝炎病史,欧美及日本,肝癌主要与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及酒精性肝病有关。肝癌与肝炎病毒、酒精性肝病的关系,国内外已有大量研究,部分机制已经阐明。研究证实: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一种DNA病毒,它可以整合插入宿主基因组,改变宿主体细胞基因的表达,导致宿主细胞基因组的不稳定,易发生基因改变,从而转化为肝癌细胞[7];丙型肝炎病毒(HCV)为单链RNA病毒,可以和多种细胞蛋白作用,促进肝细胞向肝癌细胞转化[8];酒精性肝病诱导肝癌形成过程中,酒精产物乙醛可直接损伤肝细胞或乙醇代谢产生的反应性氧化剂和脂质过氧化物直接造成DNA损伤[9]。原发性肝癌通常发生在慢性肝损伤的基础上,包括慢性肝炎、肝硬化,这些被认为是癌前病变。慢性肝损伤引起的炎症反应促进肝硬化的发展,并且激活了肝细胞的再生能力[10]。肝脏的修复机制若被短暂的激活,肝脏的结构和功能可迅速恢复,修复机制的持续激活可促进肝癌的形成和发展,肝炎病毒感染和长期饮酒可激活先天性免疫功能,维持持久的炎症反应,从而促进肝癌的形成和发展[11]。 目前研究已证明,在炎症与癌症的关系中,许多炎症介质具有重要作用。炎症介质产生于炎症反应过程中,也可以由肿瘤细胞产生,其中起关键作用的炎症介质包括环氧化酶-2(cyclooxygenase-2,Cox-2)、核转录因子—kappaB(NF-kB)、肿瘤坏死因子(TNF-α)、补体系统。. 原发性肝癌与Cox-2 环氧化酶(cyclooxygenase,Cox)是花生四烯酸转变为前列腺素的限速酶,又称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成酶,是一种完整的膜结合蛋白,至少有三种形式:Cox-1位于内质网,属于结构型基因,多种正常组织

2020原发性肝癌的免疫治疗方案

2020原发性肝癌的免疫治疗方案 导读 原发性肝癌是目前我国第4位常见恶性肿瘤及第2位肿瘤致死病因,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的生命和健康。原发性肝癌主要包括肝细胞癌(HCC)、肝内胆管癌(ICC)和HCC-ICC混合型3种不同病理学类型,其中HCC 占85%~90%。肝癌的治疗方式如肝切除术或肝移植术仅适用于早期患者,现有的全身治疗方案疗效也有限。 本文是美国学者发表在Hepatology(影响因子:14.679)上的一篇综述,总结了目前的一些免疫治疗方案,包括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靶向治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治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以外的免疫治疗以及疾病早期的免疫治疗。 1.CTLA-4靶向单抗 一项单组II期研究纳入21例晚期HCC、Child-Pugh A级或B级合并丙型肝炎患者,对抗CTLA-4抗体Tremelimumab进行评估。结果显示分别有45%和25%的患者出现3级AST和ALT升高。其中可评估疗效的17例患者的客观缓解率(ORR)为17%。全部21例患者的意向治疗分析显示,中位疾病进展时间(TTP)为6.48个月(95%CI 3.95-9.14),中位总生存期(OS)为8.2个月(95%CI 4.64-21.34)。

2.2.PD-1靶向单抗 目前,虽然PD-1单抗在I/II期研究中均出现ORR(14%~20%)和持久缓解,但将纳武利尤单克隆抗体(Nivolumab)作为一线治疗药物和将帕博利珠单克隆抗体(Pembrolizumab)作为二线治疗药物的III期研究均显示,患者的OS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改善。开发生物标志物以改善患者的治疗选择,以及对联合治疗的研究,或许能激发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HCC的全部潜力。 3.PD-1单抗的生物标志物探索 在接受抗PD-1单抗治疗的晚期HCC患者中,几种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可能与ORR和OS改善相关。在CheckMate 040试验中,晚期HCC患者接受Nivolumab单抗治疗,结果显示,肿瘤细胞PD-L1表达增加的患者,ORR显著更高[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vs病情稳定(SD),p = 0.00009]。此外,CD3表达也与ORR显著相关(CR + PR vs. SD,p = 0.05)。在可评估的37例肿瘤患者子集中,部分炎症标志物如IFN-γmRNA和T细胞耗竭与抗PD-1治疗后ORR和OS改善显著相关。相反,Wnt/β-catenin的突变与接受抗PD-1治疗的HCC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总之,这仍是一个需要积极研究的领域,多种生物标志物相组合可能有助于改善患者的治疗选择。 1.抗PD-1/PD-L1和抗VEGF轴靶向药物联合使用 临床前研究已证实联合阻断PD-1和VEGF轴具有协同抗肿瘤作用。美

原发性肝癌试题

原发性肝癌 一名词解释1、小肝癌2、原发性肝癌伴癌综合征 二填空题: 1 、肝癌高危人群概念是_____ 史5年以上,_____ 和______病毒标记阳性,_____ 岁以上。 2 、AFP 诊断原发性肝癌的标准是:_____,______ ,______ 。3、原发性肝癌按大体形态分型可分为: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 三、是非改错题:1、原发性肝癌的并发症有: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肝癌结节破裂出血、伴癌综合征、继发感染。2、AFP诊断原发性肝癌的标准是:>400μg/ml 持续4周,>250μg/ml的中等水平持续8周。 四、简答题:AFP诊断原发性肝癌的标准是什么?亚临床肝癌如何与慢性活动性肝炎鉴别? 五选择题 A 型题:1 、原发性肝癌下列临床表现哪项最重要: A. 食欲减退、消瘦 B. 黄疸进行性加重 C. 肝区持续性疼痛 D. 肝硬化表现 E. 肝脏进行性增大 2 、下列各项中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最有价值的是:A.放射性核素扫描 B. AFP 动态观察 C. A 型超声波检查 D. 肝血管造影 E. 酶学检查 3 、在排除其他疾病后,AFP 诊断原发性肝癌的标准是: A.>400μg/L持续2周 B. >400μg/L 持续4周 C. >200μg/L持续4周 D. >200μg/L持续6周 E. >100μg/L持续4周 4 、治疗原发性肝癌目前首选的方法是: A.化学治疗 B. 放射治疗 C. 免疫治疗 D. 中医治疗 E. 手术治疗 B 型题 A. 腹水为漏出液 B. 腹水为渗出液 C. 血性腹水 D. 腹水介于渗、漏之间 E. 腹水为脓性 5 、首先考虑为门脉性肝硬化的是:6、首先考虑为肝癌的是: X 型题: 7 、原发性肝癌按大体形态分型有:A.块状型 B. 混合型 C. 结节型 D. 小癌型 E. 弥漫型 8 、AFP 诊断原发性肝癌的标准是: A. >400μg/L持续2周 B. >400μg/Ll持续4周 C. >200μg/L持续8周 D. > 200μg/L持续6周 E. >100μg/L持续12周 六、病例分析题: 男性,45 岁,纳差、乏力、不规则发热伴体重减轻 3 月。查:右肋下胀痛,颈部可见蜘蛛痣,肝肋

140系统精讲-肿瘤-第三节 原发性肝癌病人的护理

1.患者男性,60岁。原发性肝癌早期。行部分肝切除术,术后24小时内护士应该给病人安排 A.自由体位 B.高半卧位 C.侧卧位 D.绝对卧床休息 E.低半卧位 【答案】:D 【解析】:考察原发性肝癌的术后护理。手术后病人若血压平稳,可给予半卧位,为防止术后肝断面出血,一般不鼓励病人早期活动。术后24小时内卧床休息,避免剧烈咳嗽,以免引起术后出血。 2.患者男性,50岁。慢性乙肝8年,近期发现AFP>400μg/L,B超检查未发现肝占位性病变,怀疑为小肝癌或微小肝癌。应继续行下列哪项检查 A.彩超 B.CT C.肝穿刺活检 D.X线肝血管造影 E.放射性核素肝显像 【答案】:B 【解析】:考察原发性肝癌的辅助检查。CT和MRI检查可检出直径1.0cm左右的小肝癌,诊断符合率达90%以上,是目前诊断小肝癌和微小肝癌的最佳方法。3.患者男性,45岁。确诊为原发性肝癌。最有效的根治方法是 A.化学治疗 B.放射治疗 C.手术治疗 D.中医治疗 E.免疫治疗 【答案】:C

【解析】:考察原发性肝癌的治疗原则。早期手术切除是目前治疗肝癌最有效的方法。 4.患者男性,50岁。慢性乙肝8年。教育其预防原发性肝癌的有效措施不包括 A.低盐、低脂饮食 B.防止粮食和食品霉变 C.戒烟、酒 D.积极防治乙型病毒性肝炎 E.不吃腌制食品 【答案】:A 【解析】:考察原发性肝癌的健康教育。预防原发性肝癌,应注重诱发的因素,常见诱发因素为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黄曲霉毒素、饮用水污染、其他因素(某些化学物质如亚硝胺类、偶氮芥类、有机氯农药等)均是可疑的致癌物,硒缺乏、遗传因素、嗜酒也是肝癌的重要危险因素,华支睾吸虫感染可引起胆管细胞癌。 5.原发性肝癌病人最突出的体征是 A.腹水呈血性 B.腹膜刺激征 C.肝进行性肿大 D.黄疸与发热 E.腹壁静脉曲张 【答案】:C 【解析】:考察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表现。肝常呈进行性肿大,质地坚硬。表面凹凸不平,呈结节状,边缘不规则,是原发性肝癌患者最突出的体征。 6.患者男性,55岁。原发性肝癌晚期,无明显诱因突发右上腹剧痛,面色苍白,大汗。查有腹膜刺激征,应考虑 A.肝癌腹膜移位 B.肝癌结节破裂 C.急性胃穿孔 D.急性胆囊炎 E.急性胰腺炎

原发性肝癌的治疗进展

基金项目:辽宁省科技厅博士启动项目,编号:20101064。 作者简介:张驰(1986),女,辽宁义县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消化道肿瘤。 原发性肝癌的治疗进展 张驰 综述,李静 审校 (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辽宁锦州121000) 摘要: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PLC)是指发生在肝细胞或肝内胆管细胞的恶性肿瘤,以发生在肝细胞为主。原发性肝癌是目前世界上致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治疗上多以手术治疗为主,但微创治疗、放疗、化疗、生物治疗也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生存率。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治疗;进展 中图分类号:R7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0424(2012)02-0175-04 Treatment Advances in Primary Liver Cancer ZHANG Chi,LI Jing (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Liaoning Medical University,Jinzhou 121000China)Abstract:Primary liver cancer is one of the malignant tumors in the world which has the highest mortality.The mor 2bidity shows a rising trend year by year.Surgery treatment is the priority given to the PLC patients.Meanwhile,the mini 2mally invasive treatment,radiotherapy,chemotherapy and biological therapy ,can also enhance the survival rate of PLC pa 2tients. Key words:PLC;treatment;advance 原发性肝癌是死亡率位于全世界第5、我国第3的恶性肿瘤[1] ,目前,原发性肝癌的治疗首选仍然为以外科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方式,虽手术为肝癌的首选治疗,但确诊时大部分患者已达中晚期,往往失去了手术机会,据统计仅约20%的患者适合手术。近年来非手术途径在原发性肝癌的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特别是在微创治疗、放疗、化疗、生物治疗方面取得很大的成绩,可使相当一部分患者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期,本文将就原发性肝癌治疗主要进展作一综述。1 外科治疗111 肝脏切除 手术切除为肝癌治疗的首选方法,应遵循彻底性及安全性原则,术式的选择主要取决于肿瘤的分期、大小、位置及肝功能储备情况,需综合分析。11111 直径[3cm 的小肝癌,肝功能尚好、无远处转移者,全身条件允许情况下,应尽早行手术切除,段或叶切除的远期生存率明显高于亚段的小范 围切除。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小肝癌手术切除5年生存率为6217%,10年为4613%[2] 。11112 直径\5cm 的大肝癌,或巨大肝癌(\10cm)甚至特大肝癌(\15cm ),只要包膜完整、无血管瘤栓、肝功能代偿良好,也应行手术切除,可明显改善生存期、提高生存率 [3]。 112 肝移植 肝移植现多作为补充治疗,适用于无手术指征,亦不能进行微波消融或肝动脉栓塞化疗(TA 2CE)治疗及肝功能失代偿的患者,理论上为唯一 根治肝癌的治疗手段。Mazzaterro [4] 等在1996年提出的米兰(Milan)标准:单个肿瘤结节,直径[5cm,多结节不超过3个、最大直径[3cm 、无血管浸润、无淋巴结转移或肝外转移,但此标准过于 严格,使部分患者失去移植机会。美国Yao [5-6] 等在2001年提出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UCSF)标准:单个肿瘤直径不超过615cm,多发肿瘤数目[3个、最大直径[415cm 、总的肿瘤直径[8cm,不伴有血管及淋巴结的侵犯,此标准既扩大 175 辽宁医学院学报J Liaoning Medical University 2012Apr.33(2)

原发性肝癌研究进展(最终版本)

原发性肝癌西医研究进展 原发性肝癌是世界范围内发病率很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全世界每年新增病例超过100万人,尤其以亚太地区居多,发病率位居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5位,死亡率位居第3位[1]。我国肝癌发病人数约占全球的55%,在肿瘤相关死亡原因中位居第二[2]。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病毒学及遗传学的进展, 普遍认为原发性肝癌的发生包括外环境致癌因素( 病毒、寄生虫、饮水污染、烟酒、黄曲霉毒素的摄入、)和自身遗传因素相关。现将近年来有关原发性肝癌西医治疗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分子靶向治疗 分子靶向治疗具有较好的分子选择性,能高效并选择性地杀伤肿瘤细胞,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分子靶向药物的选择性高,不易发生耐药,同时安全性优于细胞毒性化疗药物,是目前肿瘤治疗领域发展的新方向。分子靶向治疗是以肿瘤细胞过度表达的某些标志性分子为靶点,选择针对性的阻断剂,有效地干预受该标志性分子调控和密切相关的信号传导通路,从而达到抑制肿瘤生长、进展及转移的效果[3]。索拉非尼(sorafenib)是一种口服的有活性的多激酶抑制剂,具有对抗酪氨酸激酶和丝氨酸/苏氨酸激酶活性[4]。因而,这种药物可以靶向两个主要通道,通过阻止血管生成和通过阻止Ras/MAPK激活细胞增殖来阻止肝癌形成。临床前研究显示在HCC异种移植模型中其表现出抗肿瘤活性[5]。137例晚期HCC患者的n期临床试验显示索拉非尼可使35%患者的病情稳定持续达4个月,所有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9.7个月,部分应答率低于10%。有趣的是,有Ras/MAPKK 途径激活的患者可存活178d,未激活者仅存活46d%。 2.射频、介入治疗 RFA 系统由射频发生器、电极针、中性电极板及患者一起构成的闭合循环环路,在影像技术导引下将射频电极插入PHC组织,通过电流方向的改变引起局部组织中离子振动,摩擦产热,局部温度增高使肿瘤组织迅速发生凝固性坏死,直接原位杀死肿瘤细胞。①直径≤3cm的小肝癌,RFA可以取代手术切除成为首选治疗。Livragh进行的[6]多中心前瞻性研究,比较了小肝癌经皮RFA与手术肝切除的1、3、5年生存率和肿瘤复发率,发现手术切除并不优于RFA,而RFA 治疗的创伤、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及费用均显著优于手术切除者,认为小肝癌应优先选择RFA。TACE是晚期原发性肝癌常用的非手术治疗方法,但组织学发现仅有20%-50%的病例在TACE术后肿瘤呈完全坏死,绝大部分在肿瘤周边、肿瘤包膜下及包膜内显微镜下可见存活的肝癌细胞。而且TACE对大部分门静脉

2019年原发性肝癌治疗进展盘点

2019年原发性肝癌治疗进展盘点 原发性肝癌(以下简称“肝癌”)目前仍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每年的新发病例及死亡病例均超过80万例,中国患者占一半以上。多学科综合治疗仍是延长肝癌患者生存时间、提高肝癌患者生存质量的有效治疗策略。2019年,针对肝癌治疗的临床研究取得了令人惊喜的成果,肝癌的治疗模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早期肝癌仍以切除和射频消融等根治性治疗为主,中晚期肝癌则采取局部治疗联合系统治疗的方式,以有效延长肝癌患者的生存期,部分肿瘤经联合治疗后甚至可达到转化切除的目的,最终获得长期生存。本文针对不同类型的治疗方式,对2019年肝癌治疗新进展综述如下。 局部治疗 1.1 手术切除/局部消融治疗 手术切除和局部消融治疗目前仍是最常用的肝癌根治性治疗手段。既往多项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研究结果表明,对小肝癌而言,手术切除和局部消融治疗的长期效果相当。尽管局部消融治疗的局部复发率高于手术切除,但在密切随访下,补充消融或挽救性手术切除可有效延长患者的总体生存。今年的一项RCT研究结果显示,对于符合米兰标准的复发性肝癌,接受再次手术与接受射频消融患者的长期生存无明显差异。但对于复发肿瘤直径>3 cm或者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水平>200 ng/ml的患者,接受射频消融

的总体生存和无复发生存均显著低于接受再次手术切除者[1]。但再次手术切除的并发症发生率亦显著高于接受射频消融者[1]。对于手术切除风险较高的小肝癌患者,射频消融仍是一个有效的选择。 而对于大肝癌患者,直接手术切除后残余肝脏体积不足者,联合肝脏离断和门静脉结扎二步肝切除术(associating liver partition and portal vein ligation for staged hepatectomy,ALPPS)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手术方案。ALPPS通过促进残余肝脏代偿性增大降低术后肝功能低下的风险。但其手术安全性及促进残余肝脏增生能力仍需进一步验证。在近期的一项研究中,Chan等[2]对比了46例ALPPS和102例PVE促进肝脏再生的效果,结果显示,接受ALPPS患者的手术切除率显著高于接受门静脉栓塞(portal vein embolization,PVE)患者(97.8%∶67.7%,P<0.001)。第6天时ALPPS使残余肝脏体积增加约48.8%,肝脏总体积增加约12.8%。尽管该研究显示,接受ALPPS的患者5年生存率为46.8%,而接受PVE的患者5年生存率为64.1%,两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234),但对于ALPPS的采用仍应谨慎,需严格把握适应证。 1.2 放射治疗 放疗技术的发展使放疗在肝癌治疗方面拥有更广阔的应用空间,但其适用范围仍值得进一步探讨。2018年,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发表的一篇回顾性的研究指出,对于未接受手术切除的Ⅰ/Ⅱ期肝癌患者,接受射频消融治疗(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者其5年生存率优于接受立体定向放疗(stereotactic body radiotherapy,SBRT)者(29.8%∶19.3%,P<0.001)[3]。而2019年的另外一篇报道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原发性肝癌的治疗进展 吴建国

原发性肝癌的治疗进展吴建国 发表时间:2019-07-18T16:17:17.557Z 来源:《医药前沿》2019年15期作者:吴建国吴博(通讯作者) [导读] 原发性肝癌(HCC)的病因尚不清楚,但与肝炎病毒、肝硬化等有着密切联系。 (延安大学医学院陕西延安 716000) 【摘要】原发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因其发病早期无明显临床症状,故临床发现时多已进展为中晚期,病死率较高。近年来HCC的手术治疗、化学治疗、消融治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都有了新的进展。本文对治疗HCC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治疗;进展 【中图分类号】R73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15-0011-02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primary hepatic carcinoma treatment Wu Jianguo,Wu Bo(Corresponding author). Medical College of Yan’an University,Yan’an,Shaanxi 716000,China 【Abstract】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is one of the common malignant tumors.Because of its obvious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in the early stage of disease, it has become more advanced in the clinical stage, and mortality and prognosis are not very good. In recent years, the surgical treatment of HCC, chemotherapy, ablation, targeted therapy, immunotherapy and other methods have made new discoveries and advances.This article discusses various ways of treating HCC and the progress of treatment. 【Key words】Primary hepatic carcinoma;Treatment;Progress 原发性肝癌(HCC)的病因尚不清楚,但与肝炎病毒、肝硬化等有着密切联系。HCC男性的发病率在全世界恶性肿瘤中为第5位,女性为第9位,男性患者的死亡率位居第二位,女性患者提升至了第6位[1]。在中国,HCC的发病率居于第四位,而死亡率高达第三位[2]。可见HCC严重的威胁人们的生活健康,对于HCC的研究和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 1.手术治疗 1.1 肝切除术 HCC目前最好的治疗方式就是肝切除术。相比于传统开腹手术,已有大量的证据可以证明腹腔镜精准肝切除在各个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3]。Tan等[4]对实施肝切除术的患者术前联合使用了TACE治疗,最终发现联合TACE治疗可以缩小肿瘤、明显降低术后残存的癌细胞,且远期生存率较好。 1.2 肝移植术 肝移植术是目前治疗HCC最有效、最彻底的方法,但肝源短缺却始终制约着肝移植的发展。相比于国际上的米兰标准,我国现多用的杭州标准扩大了肝癌移植适应证范围。有数据显示,依据杭州标准进行肝移植的患者术后生存率无明显的降低,使国内更多的HCC患者受益[5-6]。 2.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 TACE是HCC患者非手术治疗的主要治疗方法,其理论基础是高浓度化疗药物和碘化油的混合制剂可以阻塞肿瘤周围利用肝动脉造影显示的肝动脉,最终使肿瘤组织缺血、缺氧、坏死。Huang等[7]对122例不可进行切除的大肝癌患者行TACE联合冷冻治疗与单纯TACE治疗后进行了回顾性对照研究,两组有效率分别为29.3%和10.9%(P=0.011),6、12、18个月的生存率分别为84.5%、49.5%、29.8%和48.5%、17.8%、11.1%,两组疗效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所有P<0.01),与单纯TACE相比,TACE联合冷冻治疗在短期和长期效应严重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对不能手术切除的大肝癌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Li等[8]将3000例中晚期肝癌患者分为TACE联合微波消融(MWA)组和单纯TACE组进行治疗,研究表明TACE联合MWA组有着更好的疗效。 3.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 RFA是利用高频电流在体内形成回路,电极与局部组织通过振动碰撞产生热量,使局部组织变性坏死,从而杀死肿瘤细胞。RFA适用于直径≤5cm的单发性肝细胞癌或直径≤3cm、数量≤3个的多发性肝细胞癌。Yang等[9]对316例HCC患者以RFA作为一线疗法并进行了10年随访,利用Kaplan-Meier及Cox模型分析表明患者的5年、10年生存率分别为49.7%和28.4%, RFA疗效较好,对无门脉高压、肿瘤单一、Pugh A级的HCC患者尤为合适。Peng等[10]对189例HCC患者行TACE联合RFA治疗与单纯RFA治疗的对照研究,结果表明联合治疗的效果优于单纯RFA治疗。 4.靶向治疗 靶向治疗HCC于2007年出现,在临床上的发展迅速,且越来越受到重视。药物靶向的作用于某些受体和通道抑制肿瘤的生长和新生血管的生成是靶向治疗的作用机制。Miyahara等[11]通索拉菲尼的研究证实了其治疗HCC的疗效,同时指出了索拉菲尼的疗效有限,其他治疗HCC的靶向还在研发。Bruix等[12]一项随机对照研究表明,当HCC患者对索拉菲尼出现耐药时,瑞戈菲尼可以作为替代药品使用,且指出对索拉菲尼和瑞戈菲尼均出现耐药后其它靶向药物的研发是未来靶向治疗的方向。靶向药物同时也存在着促进肿瘤转移、作用的靶点特异性不强、继发性耐药等问题。单靶点治疗不能有效的阻止癌细胞的扩散,靶向治疗联合其他治疗手段以及多靶点的治疗还需要更多的研究及规范的临床实验,还有更多的靶向药物处于研究之中[13]。 5.免疫治疗 免疫治疗是通过激活免疫功能、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等方面杀灭肿瘤细胞,具有降低肿瘤的转移率和根治性手术后的复发率等特点。Li 等[14]研究了干扰素γ(IFN-γ)与CSC标志物CD133相互作用,结果发现低比例CD133细胞的增殖受IFN-γ的抑制,且IFN-γ可诱导低比例CD133细胞自噬,但对高比例CD133细胞无影响,为干扰素治疗HCC提供了依据。Lee等[15]对230名HCC患者进行随机对照研究,结果发现HCC根治性治疗以后活化CIK细胞的辅助免疫治疗可以减少复发、延长患者的生存。另外,CAR-T治疗肝癌的临床实验虽然没有完成,尚处于探索阶段,但在体内外的临床研究中都显示了出有效的抗肿瘤作用,且对其治疗的副作用得到了一定控制,是未来治疗HCC的一种新方法[16]。glypican-3(GPC3)是一种锚定在细胞膜上的癌胚蛋白多糖,在多数HCC患者体内其基因和蛋白水平都过表达,针对GPC3的早期HCC检测及免疫治疗具有非常大的临床潜力[17]。Gao等[18]研究构建的CAR-T细胞可特异性识别GPC3,在构建的动物模型中发现这些CAR-T细胞可以杀灭GPC3表达阳性的HCC细胞,为GPC3表达阳性的HCC提供了一种治疗手段。虽然免疫治疗被看为彻底治愈恶性

原发性肝癌的治疗进展

原发性肝癌的治疗进展 肝癌发病率较高,对人们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极大威胁,如何有效治疗肝癌长期以来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其治疗较为困难且患者往往预后不良。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肝癌在手术切除、血管栓塞化疗、射频消融、药物治疗、生物治疗及中医药治疗等各种治疗方式上均有了很大进展,形成了以外科手术为主的多学科联合治疗模式。本文综述近年来肝癌的各个主要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 标签:原发性肝癌;治疗;研究进展 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ic carcinoma,PHC)是在肝细胞或肝内胆管上皮细胞引起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占据世界范围恶性肿瘤的第5位和第3位,我国则是肝癌发病率最高的国家,对我国人们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极大威胁[1]。因此如何有效治疗PHC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PHC的治疗分为非手术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方法包括经皮肝动脉插管栓塞化疗、经皮无水乙醇注射、射频消融、药物治疗、生物治疗及中医药治疗等,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PHC的治疗形成了以外科手术为主的多种方法联合的综合治疗模式[2]。本文就近年来有关PHC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肝切除手术治疗 肝切除手术是不合并肝硬化的局限性肝癌患者应用最广泛的根治性治疗措施,通过切除肿瘤病灶来延长患者生存时间、降低术后复发转移率。文献[3]研究认为,肝癌切除手术术后5年存活率可达50%~70%。手术切除治疗PHC受到肿瘤直径大小、肝功能、患者身体及肝癌发展程度等因素影响,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对于肝功能Child-Pugh A或B级、无脉管侵犯及远处转移、单个肿瘤直径<5 cm或肿瘤数目为2~3个且最大直径≤5 cm时,可首先考虑肝切除术,因此术前需要对肝功能分级、肝功能储备情况、是否合并肝硬化及肿瘤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估,目的是保证手术安全性、提高肿瘤切除率[4]。与中晚期肝癌或多发、巨大病灶肝癌患者相比,早期肝癌患者获得手术切除的概率更大、预后更佳,且生存时间也较长。 精准肝切除是一种在彻底切除肿瘤病灶、有效控制出血量的同时最大限度保留残余肝功能的方法,目的是为了减少创伤、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加快术后康复。研究表明与传统肝切除(Pringle法)相比较,施行精准肝切除患者术中出血量更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术后肝功能恢复更好、住院时间更短、术后复发率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以往国内进行解剖型肝切除手术时,通过阻断相应肝叶或半肝血管后肝脏表面缺血分界线来确定精准切除区域,而近年来则逐渐通过阻断近端血管并向远端血管注入亚甲蓝后,通过肝段表面染色来精准确定某一个肝段范围的方法来明确精准切除区域,李祯等[6]采用术前肝血管成像3D重建及术中阻断区域血流并持续注入亚甲蓝染色的方法来辅助实施精准肝切除,结果与行常规肝切除术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相比较,术中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