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一导学案

第一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课标要求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目标

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

2.分析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及其实质、作用

3.认识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探究宗法制与分封制对我国社会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和公正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重点与难点

1.重点:分封制和宗法制

2.难点:分封制和宗法制的比较以及在历史上的意义

●激情导入

同学们:不知大家发现没,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清明公祭黄帝的典礼越来越受到海内外华人关注。如今,每年都有近百万人次前来谒陵祭祖,而且每逢年关不管是大雪分飞,还是天寒地冻,都挡不住人们回家探亲团聚的脚步……这一切充分的说明我们中国人有着一种难以言喻的认祖归宗、叶落归根的特殊情结,这是为什么呢?

自主学习------问题导读评价单

一、夏商时的政治制度

1、夏朝的建立:约公元前年,建立夏朝。

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

①建立:禹死后,他的儿子夺得王位,并传位给自己的后代。政治权力由“传贤”变成“”。

②特点: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③方式:父子相传或兄终弟及。

3.王权特点:统治者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的意志;国家大事都通过的方式来决定,具有神秘色彩。

4.行政制度:①夏商初步建立起一套从中央到的行政管理制度。②商朝:中央设有、卿士等,掌管政务;地方封,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1.背景:公元前1046年,伐纣灭商,建立周朝。

2.目的:进行有效的统治。

3.内容

(1)周武王把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2)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的义务。

(3)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形成金字塔般的等级制度。

4.作用

(1)层层分封,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卿大夫—士”。

(2)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3)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5.结果:逐渐瓦解。

(1)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如、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2)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三、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1.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与分封制的关系:互为表里。

3.含义: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的制度。

4.内容

(1)周王称为天子,王位由继承,为大宗;其他儿子分封为诸侯,他们对天子来说是,但在自己的领地内却是大宗。

(2)诸侯与卿大夫、卿大夫与士的关系,依此类推。

(3)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5.作用: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合作探究-----问题解决评价单

※分封制下的周王与诸侯

【例1】据《通志》载:“曹氏,叔振铎,文王子而武王弟也,武王克商,封之於陶丘,为宋景公所灭,子孙以国为氏。”由此可见导致曹姓形成的制度应该是()

A.分封制B.宗法制C.世袭制D.郡县制

【例2】下图是山西太原晋祠(周成王之弟叔虞立国之处),晋国属于()

A.功臣封国B.姬姓封国C.商族后裔的封国D.周人

※宗法制下的大宗与小宗

【例1】根据《红楼梦》书中第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荣国府元宵开夜宴”,展示了贾府在除夕夜祭祀祖先的宏大活动(如图)。有观众提出疑惑:为什么荣国府不搞这种祭祀活动?如果给予解释与什么制度密切相关()

A.宗法制B.分封制C.世袭制D.禅让制

【例2】齐国是西周初年重要的封国,依据当时的宗法制度,在齐国的宗法体系中处于大宗地位的应该是()

A.周天子的嫡长子B.齐国国君C.卿大夫D.国君次子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材料一在考古中发现了大量的新石器时代的大规模祭祀活动的遗迹;商朝统治者几乎是每日必卜、每事必卜。许多重要的军国大事都要由神意来决定……商朝天子既是人,又是联接天人意志的神……据史料记载,“巫”是早期国家中最重要的职官之一。

1、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什么特点?

材料二周天子在宗法关系上是天下的“大宗”,在政治关系上是一国之君……总之,宗法系统上的等级与政权组织中的等级是对应统一的,这就形成了亲贵合一、家国一体的政治体制。

2、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什么特点?

材料三早期的国家是从部落制中脱胎出来的……王权不可避免地受到各方面的制约。“夏桀为有仍之会,有缗叛之,商纣之黎东之薮,东夷叛之;周幽为大室之盟,戎狄叛之。”

3、这段材料反映了我国早期政治制度存在怎样的特点?

材料四孔子说过:“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周监(鉴)于二代,郁郁乎文哉!”。据史籍记载,夏朝存在了400多年,商朝存在了600多年,周朝则存在了800年之久,时间之长久,远远超过了以后的任何一个封建王朝。

4.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什么特点?

随堂测验-------问题训练评价单

一、选择题

1.夏商时期,在国家最高权力的传承上都实行()

A.禅让制B.王位世袭制C.民主推选制D.嫡长子继承制

2.商朝初年的伊尹辅佐商汤灭夏,拥有参与商王决策的权力。商朝末年的姬昌是西部方国首领。请问伊尹和姬昌最可能被商王赐予什么官名()

A.师、侯B.卿士、王C.相、侯D.师、伯

3.阅读下列西周初年主要诸侯国分布表,从中得出的正确信息主要有()

③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的统治疆域④分封制导致诸侯割据混战

A.①③B.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4.下图是2011年10月27日,农历十月初一寒衣节,“洪洞大槐树寒衣节祭祖大典”在山西洪洞大槐树景区隆重举行的盛况。来自北京、山东、河南、河北等多个省市的移民后裔聚首大槐树景区,共祭移民祖先,共话同根亲情。中国人这种寻根问祖的情节源自于我国古代哪一制度()

A.祭祀制度B.分封制C.宗法制D.礼乐制度

二、非选择题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然而降于夷王,害礼伤尊,下堂而迎觐者……迄于幽、厉,王室东徙,而自列为诸侯。厥后,问鼎之轻重者有之,射王中肩者有之……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周之败端,其在乎此矣。

材料二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藩屏周。

——《左传》

请回答:

(1)材料一所述的政治制度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这种制度推行的目的是什么?

(3)依据材料一、二归纳分封制对西周政权起到什么作用。

第二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课标要求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教学目标

(1)了解皇帝制、郡县制和中央集权制等重要概念;了解中央集权制的形成和影响;正确认识中央集权制是封建生产方式发展的必然产物。

(2)搜集历史上有关秦朝中央集权制建立的资料,进行初步的归纳和分析,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历史材料以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的能力。

(3)引导学生具体分析秦朝确立中央集权制历史作用,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4)通过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异同,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5)通过对秦始皇的功过评价,学会客观地、全面地评价、分析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提高掌握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重点与难点

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难点: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激情导入

何谓英雄?英雄者,有凌云之壮志,气吞山河之势,腹纳九州之量,包藏四海之胸襟!肩扛正义,救黎民于水火,解百姓于倒悬。著名导演张艺谋在电影《英雄》中形象地给我们展现了秦始皇的形象:“巨大的…剑?字下面,秦王讲着他的猜测,还有他将要统一天下的抱负,…那将是一片大大的疆土?。”秦王嬴政灭六国后,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自主学习------问题导读评价单

一、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

1.诸侯争霸

(1)东周建立:公元前年,周平王东迁,史称东周。

(2)春秋时期:①诸侯不再听命于周天子;②各诸侯国为了控制更多的和人民,相互间进行战争。

(3)战国时期:①一些强大起来的诸侯纷纷称王;②一些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进行改革或变法。

2.秦朝统一

(1)条件:①人民经受长期分裂和混战后,渴望统一;②秦国经过变法,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日益强大。

(2)经过:①先后灭掉、赵、魏、楚、燕、齐六国;②公元前年,秦王嬴政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

二、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

1.皇帝制度

(1)确立:秦王嬴政把三皇和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自称“”。

(2)影响:”成为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3)权力:①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②任免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

(4)特征:①显示了权力的不可转移;②显示了地位的不可僭越。

2.中央官制

(1)职责:①: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②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③太尉:负责管理全国。④诸卿:位居丞相之下,分别掌管着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2)特点:在地位、职责和权利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牵制。

(3)作用:对于军政大事的决策,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裁决。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

三、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1.郡县制

(1)背景:①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已设郡县。②秦统一后,秦始皇采纳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

(2)概况:①把全国分为36郡,由直接管辖,一郡之内又分为若干县。②郡守和县令、县长是郡县的最高行政长官,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3)作用:①实现了对直接有效的控制;②把全国的每个地方、每户人家都纳入国家政治体制之中。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①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②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合作探究-----问题解决评价单

※秦朝官制的特点

【例1】从下面的漫画作品中,能够显示的关于秦朝的历史信息是()

①实现国家统一②确立君主专制体制③确立封建土地制度④建立三公九卿体制

A.①②③④B.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④

【例2】《史记》中“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形容的是什么制度的特点()

A.三公九卿制B.皇帝制度C.分封制D.郡县制

※秦代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区别

【例1】(2012·广州模拟)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写道:“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当时没有一个人敢于想象皇帝的儿子们竟会跟平民一样。”“划时代的突破”指的是()

A.分封制的实行B.郡县制的推行C.宗法制的实行D.皇帝制的创立

【例2】国家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的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B.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D.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臣等谨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制曰:“可。”

材料二始皇为人……专任狱吏……上乐以刑杀为威……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材料三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始皇曰:“……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以上均引自《史记》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王”指的是谁?他主张“议帝号”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中,体现了“始皇帝”怎样的治国之道?

(3)材料三讨论了哪两种制度?结果如何?

(4)综合三则材料,概括指出中央集权制度有何突出特点。

随堂测验-------问题训练评价单

一、选择题

1.秦始皇统治时期,“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主要表现在()

①全国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由皇帝总揽

②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都由皇帝任免③皇帝控制了调动军队的虎符④攻伐征战都由皇帝亲自带兵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2.“皇帝”制度创立于秦朝,关于这项制度说法错误的是()

A.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个人的意志

B.“主独制于天下而无所制也”成为中国古代的政治定律

C.历代官僚体制虽有变化,但都以维护王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准则

D.“法令出一”意思是说,皇帝的决策往往要得到群臣的一致意见

3.秦朝中央官制中,“掌丞天子,助理万机”的是()

A.太尉B.治粟内史C.丞相D.御史大夫

4.“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史记·商君列传》记载的这条史实,目前被普遍认为是大河文明国家一项重要政治制度的早期反映。该制度是()

A.皇帝制度B.县制C.王位世袭制D.中央集权制

5.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南海郡辖番禺、四会、龙川、博罗4县,郡所设在番禺(今广州)。任嚣任郡尉(因南海郡属下县少,是小郡,故称尉不称守),是为广州建置之始。以下有关任嚣的说法,错误的是()

A.他的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B.他事实上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C.他无权任免辖区内的四个县令D.南海郡相当于他的封地

(1)秦王嬴政;确立皇位的至高无上,巩固统治的需要。

(2)严刑酷法、集权中央、勤政治国。

(3)分封制与郡县制;推行郡县制。

(4)皇权至高无上;皇位世袭;集权中央等。

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标要求

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目标

(1)识记三省六部制、宋朝一参二枢三司制、元朝一省二院等有关中央制度的历史概念以及郡国并行制、藩镇节度使、行省等有关地方政治制度的历史概念;

(2)理解君权与相权矛盾的发展变化与当时中央政权的强弱盛衰密不可分,理解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行省制度的开端;

●重点与难点

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及其主要特点。

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及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

●激情导入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继承了商鞅变法的成果和实践了韩非子的理论,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为我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选择了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但此后2000多年间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一直是封建社会难以避免的问题,也是封建统治者一直想解决的问题,那么,从汉至元的历代统治者是怎样解决这两对矛盾的?收到的成效如何呢?带着这一系列的问题,我们今天来学习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

自主学习------问题导读评价单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朝:初期,____①____并行。汉武帝在汉景帝的基础上颁布“____②____”,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强化。

2.唐朝:____③____势力在安史之乱后发展为____④____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3.北宋

(1)措施:军事上,兵权收归中央,充实中央__⑤__。行政上,文臣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____⑥____负责监督。财政上,地方赋税大部分由中央掌控。

(2)影响: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4.元朝

(1)措施:实行____⑦____制度。边远民族地区设____⑧____进行管理。

(2)影响: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是中国____⑨____的开端。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1.汉朝: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____⑩____。

2.隋唐:唐朝中央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

3.宋朝:增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4.元朝:____?____是最高行政机构,行使宰相职权。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__?__地区。

三、选官、用官制度变化

1.汉朝:主要实行____?____。____?____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魏晋南北朝时期:选用官吏采取____21____。

3.隋唐:科举制

(1)确立:____22____时,科举制形成。 (2)影响:有利于打破____23 ____,扩大____24 ____,提高________25 ________;把选拔官吏的权力集中到中央政府,加强了____26 ____。

合作探究-----问题解决评价单

※科举制度的特点

【例1】“严密的行政、控制和告诫仍都需要,因为不讲人情的选拔制原则——虽然它始于汉制——与渗透在儒家伦理中的家族和个人联系背道而驰。”(《剑桥中国史》)材料所述的“选拔制”是( )

A .先秦的世袭制

B .汉代的察举制

C .魏晋的九品中正制

D .隋唐的科举制

【例2】余秋雨在《十万进士》中指出:科举制度选拔的“十万进士”,“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说明科举制度( )

A .提高了官员的素质

B .是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存在的基础

C .是十分完美的人才选拔制度

D .不利于政局稳定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例1】《宋代职官大辞典》之《地方行政管理机构》称:“乾德三年(965)三月,朝廷遣官立转运使,总一道之财赋,此为道一级之设官。”这一举措在政治方面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 .实现了中央集权

B .剥夺了节度使的权力

C .结束了藩镇割据局面

D .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

【例2】《水浒传》第七十七回写道,枢密使童贯率领八十万大军去梁山泊镇压宋江起义军,中了十面埋伏,只身逃回汴京。宋代枢密院的职能是掌管( )

A .军政

B .民政

C .行政

D .财政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太宗在端门看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王定保《唐摭言·述进士上》

材料二

昔日龌龊不足矣,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唐·孟郊(登科后)

请回答:

(1)两则材料反映的是何种选官制度?在当时它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2)在汉代与魏晋时期,我国的用人制度又是怎样的?

(3)从古代的用人制度中你能得出怎样的认识?

随堂测验-------问题训练评价单

一、选择题

1.下图反映了哪一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

A.西汉初期B.东汉

C.魏晋南北朝时期D.隋朝时期

2.下图所示主要反映了()

A.秦朝的三公制B.汉朝的察举制

C.隋朝的三省制D.元朝的行省制

3.据《资治通鉴》卷192载,贞观元年唐太宗对王珪说:“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人心所见,互有不同,苟论难往来,务求至当,舍己从人,亦复何伤!比来或护己之短,遂成怨隙,或苟避私怨,知非不正,顺一人之颜情,为兆民之深患,此乃亡国之政也。”对以上言论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门下省的设立主要是为了减少决策的失误②唐太宗注重利用集体智慧提高决策效果③说明唐朝的统治具有高度的民主性④说明唐朝统治者注意运用中央机构的权力制衡机制来维护皇权

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4.东汉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何不)埋此子。”郭巨因此被荐举为孝廉。这一材料反映的是()

A.刺史制度B.科举制C.编户制D.察举制

5.“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材料中的“它”是指()

A.西汉中朝制度B.唐朝三省六部制度

C.宋代二府三司制度D.元朝行省制度

(1)科举制度。

作用:①是封建选官制度史上的一大进步。②有利于扩大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客观上有利于封建官吏的廉政建设。③有利于封建统治的巩固,使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汉代选官主要实行察举制,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魏晋南北朝时期,朝廷要职多由世家大族担任,选用官吏采取九品中正制。

(3)用人制度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兴衰;必须根据社会的需要,选择德才兼备的人才治理国家。

第四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课标要求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目标

1.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相关史实。

2.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3.感受人治的诸多弊端,认识到专制政治走向民主法制是历史的必然。

●重点与难点

难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难点: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激情导入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发现自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起,经历了汉朝的巩固、隋唐的完善、宋的加强,到元又出现了新的发展但是我们在电视上看到很多有关清朝宫廷影视剧里的王公大臣在皇帝面前都自称是“奴才”,唯唯诺诺的,奴性十足。那么,明清时期的政治机构具体是怎样的,这样的政治机构又体现了专制皇权的哪些统治特点呢?本课,我们就具体来学习这一方面的内容。

自主学习------问题导读评价单

一、宰相制度的废除

1.背景

(1)明初沿袭元朝制度,在中央设立,由左右丞相统辖六部,管理全国行政事务。

(2)明太祖朱元璋认为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

2.过程

(1)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诛杀。

(2)裁撤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3.影响

(1)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制度宣告废除。

(2) 进一步加强。

二、内阁的出现

1.背景:废除丞相后,皇帝政务繁多。

2.过程

(1)明太祖设置作为侍从顾问,帮助他处理繁多的政务。

(2 在位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决策,“”由此出现。

(3)后来,内阁地位日益提高,大学士有了权,主持阁务的首辅更是权压众臣。

3.性质: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机构。

三、设军机处

1.康熙帝加强皇权

(1)背景:清初,的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皇权受到很大限制。

(2)措施:康熙亲政后,在宫内设,挑选翰林院学士入值,参与机要事务,替皇帝起草谕旨。

(3)影响:中枢机构一分为三,、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2.雍正帝设军机处

(1)原因a 年间西北战事较多,战报频传,而内阁距皇宫较远不便于皇帝亲授机宜

b为了防止泄露军事机密

(2)最初目的:。

(3)特点:皇帝选派亲信大臣组成保密性强,机构精干,办事效率高

(4)职权地位的变化初期所掌仅限后职权逐渐扩大最终取代议政王大臣会议成为位居内阁六部制上皇帝之下的常设性政务机构。

(5)作用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凡军国大事皆由裁决军机大臣只是把皇帝的旨意传达给中央和地方各部门去执行

(6)影响随着军机处的设立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到时撤销;另外军机处的设立也标志着我国的达到了顶峰。

合作探究-----问题解决评价单

※明代内阁制的特点

【例1】钱穆曾说:“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厅秘书,不是外朝正式丞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钱穆认为皇帝成为“政府里的真正领袖”是因为()

A.唐朝设政事堂B.元朝设中书省C.明朝废除丞相制D.清朝设军机处

【例2】自秦以后,君权逐步加强,曾有一些大臣说:“昭代本无相名,吾侪止供票拟。上委之圣裁,下委之六部。”这些大臣应是()

A.秦代的三公B.唐代的三省长官C.明代的内阁大学士D.清代的军机大臣

※明清君主专制强化的本质表现

【例1】明朝的内阁距离皇帝寝宫1000米,清朝的军机处距离皇帝寝宫只有50米。政务中心逐步靠近皇帝寝宫的这一过程,从本质上体现了()

A.皇宫建筑布局愈益合理B.政府行政效能不断提高

C.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D.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例2】“(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盖隐然执政之府矣。”一同学认为此观点是错误的,最恰当的理由是()

A.军机处是处理西北军务的机构B.军机大臣大权独揽

C.军机处是传达皇帝决策的机构D.军机大臣有决策权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太宗谓侍臣曰:“中书、门下,机要之司,擢才而居,委任实重。诏敕如有不稳便,皆须执论。”

——《贞观政要》

材料二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太祖实录》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唐太宗要求中书、门下的职责是什么?

(2)材料二中明太祖所总结的前朝设丞相的弊端是否正确?丞相专权乱政反映的根本问题是什么?

(3)材料二中“朝廷总之”的确切含义是什么?

(4)据材料一、二,指出唐太宗与明太祖的一致目标,并分析二者之间差别的偶然性和必然性。

随堂测验-------问题训练评价单

一、选择题

1.明太祖与臣下讨论元朝灭亡的教训说“元之大弊,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据此推论他巩固新朝的指导思想是()

A.重用文臣B.杀戮功臣C.强化皇权D.废除丞相

2.明初中央“设五府、六部、都察院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相上下),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这一做法的实质是()

A.罢除丞相,缓和君臣矛盾B.各机构平等,避免权力集中

C.各机构相互制约,强化君主专制D.各部权力分明,提高效率

3.以下关于我国封建王朝内阁的表述,正确的是①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决策②内阁制度是明成祖时正式形成的③专制皇权强化的产物④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制约皇权的作用()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4.下列有关下图机构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康熙帝时期设立②由皇帝挑选亲信的满汉官员任军机大臣,他们的职责是跪受笔录,承旨尊办③此机构设置后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④此机构的实质是专制皇权的高度发展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5.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是()

①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②压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③压制了民主思想的发展④是导致近代中国落后的重要原因

A.①④B.①②C.②③④D.①②③④

6.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B.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

C.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D.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

(1)皇帝的“诏敕”如有不当,大臣们应提出意见。

(2)不正确。丞相专权乱政反映的根本问题在于封建专制制度下的皇权至上。

(3)皇帝总揽大权。

(4)一致目标: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唐太宗能够实行专制集权制度下的民主是历史的偶然性,而专制皇权的强化则是这一制度的必然性。

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课标要求

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教学目标

(1)了解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知道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对维系罗马帝国统治的作用。

(2)理解罗马法的演变与罗马帝国扩张之间的关系,分析其在发展过程中的连续性和统一性,培养学生全面、整体地思考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罗马法的评价,使学生提高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4)理解罗马法对后世法系的影响,使学生通过对比、联系,更清晰地从历史发展角度看待问题。

●重点与难点

重点: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和万民法对维系罗马帝国的统治所起的作用。

难点: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罗马法的影响。

●激情导入

德国法学家耶林格说:“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以武力,第二次是以宗教,第三次则以法律。而第三次征服也许是其中最为平和、最为持久的征服。千百年来,罗马帝国不仅指一段古老而悠远的历史,更代表一种宏伟而博大的精神。骁勇的罗马人在金戈铁马卷起的滚滚风尘中,长期忙碌于对外征战,与睿智的希腊人相比,难免给人“略输文采”“稍逊风骚”之感。然而,罗马人建立过一个庞大的帝国,罗马帝国的维系主要依靠两大支柱:一是所向披靡的罗马军团,二是博大而缜密的罗马法律。古代罗马在法制建设方面所取得的重要成就,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

自主学习------问题导读评价单

一、从习惯法到成文法

1.习惯法

(1)时间:罗马共和国早期。

(2)特点:垄断着立法和司法大权。②法律与习惯之间没有明显界限。

(3)影响:多由贵族担任的法官,常常随心所欲地解释法律,保护自己,损害平民利益。

2.成文法——《十二铜表法》

(1)原因:公元前世纪中期,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激烈。

(2)特点:内容相当广泛,条文比较明晰。

(3)影响:审判、量刑皆有法可依,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受到限制,利益得到保护。

(4)局限:仍保留了一些比较野蛮的习惯法。

3.公民法

(1)适用范围:罗马公民。

(2)作用:罗马公民受到保护,并享受法律赋予的权利。

二、罗马法的发展与完善

1.万民法的形成

(1)背景:①随着征服、扩张,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显现出来。②随着国际交往的扩大,商品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在政治经济活动中产生了许多新问题、新矛盾。③罗马帝国的高度重视法律的制定。

④也积极编纂法典,进行法律解释,以充实罗马法律。

(2)时间:3世纪。

(3)万民法的定义: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的法律。

2.罗马法体系的形成: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组织法学家汇编成《》,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

三、维系统治影响后世

1.核心内容:保护私有财产,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

2.维系统治

(1)是罗马统治的有力支柱。为提供法律依据,稳定了社会秩序,保护了统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2)有利于调整社会和经济生活中的纠纷,缓解社会矛盾。

(3)保护,维护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

3.影响后世

(1)是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影响广泛而深远。

(2)对近代欧美国家的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

(3)成为近代资产阶级反对、推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力武器。

合作探究-----问题解决评价单

※罗马法的发展演变

【例1】有位专家这样评价罗马法中的一部法律:“……(它)超出了文化和经济的界限,也超出了民族国家或其他政治单位的界限。”这部法律是()

A.习惯法B.《十二铜表法》C、万民法D.自然法

【例2】《世界文明史》说:“后来,(罗马)立法机关所通过的法律,法官们所制定的法律,皇帝所颁布的法律如此之多,以致最有学问的法律家也常常被难住了。”出现这种状况是因为()

A、统治范围扩大,罗马法不断充实B.维系帝国统治,万民法的颁布

C.缓和贵族与平民矛盾,法律不断制定D.罗马帝国建立,开始依法治国

※罗马法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例1】公元116年的一天,罗马街头。长期定居罗马的小亚细亚(罗马帝国的一部分)商人艾哈迈德遭到当地一群无赖的哄抢。艾哈迈德立即投诉法庭。法庭很快开庭审理了此案,无赖们受到严惩。这一事件表明当时的罗马法律()

①承认自由民的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②注重维护帝国的社会稳定③提倡自由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④是帝国范围内的通用法

A.①②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例2】恩格斯说:“罗马法……包含着资本主义时期的大多数法律关系。”下列表述符合恩格斯论断的是()

A.罗马法是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法典B.罗马法是罗马帝国统治的有力支柱

C.罗马法维护了罗马的共和制D、罗马法是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基础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法律保护除奴隶以外的自由民的权利,自由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依法享有国家全面保护的公权和私权。——“万民法”

材料二皇帝的命令就是最高的法律。——2世纪时罗马皇帝哈德良讲话

材料三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的债务人,交付法庭判决,直到将其戴上足枷、手铐,甚至杀死或卖之为奴。——《十二铜表法》

材料四奴隶和隶农必须无条件地服从主人,服从“命运”的安排,对逃亡的奴隶和隶农必须严加惩治。

——《民法大全》

(1)材料二、四与材料一的观点有何矛盾之处?

(2)材料三中关于债务的规定体现了怎样的财产原则?

(3)根据上述材料,你认为罗马法制定颁布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随堂测验-------问题训练评价单

一、选择题

1.如果一个艺术家要在欧洲举办一场“法律—蜡像”展览,当他要表达“成文法”这个主旨时,他的灵感应该取材于()

A、十二块青铜板B.皇帝哈德良画像C.罗马大竞技场D.《民法大全》抄本2.下列最适用于下图(罗马帝国疆域图)区域的成文法律是()

A.习惯法B、万民法C.公民法D.自然法

3.罗马法的集大成者——《查士丁尼民法大全》记载:“没有东西比皇帝陛下更高贵和更神圣。皇帝敕令具有法律的效力,奴隶和隶农必须无条件地服从主人,服从…命运?的安排,对逃亡的奴隶和隶农必须严加惩治。”材料不能说明()

A.罗马法具有鲜明的阶级性B.奴隶和隶农的人身自由不受法律保护

C、罗马法仍然掺杂原始、落后的习俗D.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原则不能真正体现

4.罗马法中有句名言,即“没有告诉人就没有法官”,由此发展而成的审判原则是()

A.“一事不再理”原则B、“非经起诉,法官不得审理”的原则

C.陪审制原则D.证人制原则

5.罗马公民法逐渐演变为万民法,是因为()

A.公民法法令内容不全B.公民法只保护贵族利益

C.罗马公民日益增多D、罗马对外扩张,统治范围扩大

6.从《十二铜表法》开始,古罗马制定了严格的债务法规,并在以后的司法实践中不断完善,这表明罗马统治者()

①注重保护私有财产②重视维护平民利益③被迫改善奴隶处境④力图缓和贵族与平民矛盾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参考答案】(1)罗马法承认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公民拥有很广泛的权利,但“平等”只是相对的,如:平民、贵族不平等,男女不平等(妇女被排除在公民之外),自由民、奴隶不平等。

(2)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3)罗马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以法律维护奴隶制度,维护奴隶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维系和稳定帝国统治。

第10课鸦片战争

●课标要求

列举两次鸦片战争期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英勇事迹,体会中华民族不屈的斗争精神。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

了解或掌握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原因及危害;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鸦片战争的经过、结果及影响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经过、结果

2、能力要求

(1)分析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和世界的形势,使学生认识到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是资本主义国家开拓殖民地、争夺世界市场和霸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2)探讨中国战败的原因

(3)比较两次鸦片战争的关系

●重点与难点

重点:深刻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及影响

难点:(1)鸦片战争爆发的历史必然性(2) 两次鸦片战争的关系

●激情导入

同学们,谈到古代中国的文明成就,可以这样说,在近代以前的所有文明中,没有一个国家的文明比中国更发达,更先进。但从17世纪开始,西方主要国家相继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而中国却依然在封建主义的道路上缓慢发展。1840年一场血与火的鸦片战争,叩开了中国的国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古老的中国翻开了近代历史的一页。

自主学习------问题导读评价单

一、第一次鸦片战争

1.背景

(1)欧美资本主义迅速崛起:①18世纪中后期,率先开始工业革命,法、美等国也相继开展工业革命。②为了开拓和掠夺,英国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

(2)清王朝的腐朽没落:①经济:自给自足的占统治地位。②政治: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尖锐。

③军事:军备。④对外政策:仍然实行政策。

(3)鸦片走私:①原因:从18世纪中期起,在中英两国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②目的:扭转贸易逆差。③影响:掠走中国大量白银,并严重摧残着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

(4).虎门销烟

①道光帝任命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

②1839年6月,林则徐将缴获英美走私贩的大量鸦片,在海滩当众销毁。

③.影响:英国政府借端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