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原理硬件实验报告(最新-哈工程)

通信原理硬件实验报告(最新-哈工程)
通信原理硬件实验报告(最新-哈工程)

实验报告

哈尔滨工程大学教务处制

实验一、数字基带信号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单极性码、双极性码、归零码、不归零码等基带信号波形特点

2、掌握AMI、HDB2的编码规则

3、了解HDB3(AMI)编译码集成电路CD22103.

二、实验仪器

双踪示波器、通信原理VI实验箱一台、M6信源模块

三、实验内容

1、用示波器观察单极性非归零码(NRZ)、传号交替反转码(AMI)、三阶高密度双极性码(HDB3)、整流后的AMI码及整流后的HDB3码。

2、用示波器观察从HDB3码中和从AMI码中提取位同步信号的电路中有关波形。

3、用示波器观察HDB3、AMI译码输出波形。

四、基本原理

1、单极性码、双极性码、归零码、不归零码

对于传输数字信号来说,最常用的方法是用不同的电压电平来表示两个二进制数字,即数字信号由矩形脉冲组成。

a)单极性不归零码,无电压表示"0",恒定正电压表示"1",每个码元时间的中间点是采样时间,判决门限为半幅电平。

b)双极性不归零码,"1"码和"0"码都有电流,"1"为正电流,"0"为负电流,正和负的幅度相等,判决门限为零电平。

c)单极性归零码,当发"1"码时,发出正电流,但持续时间短于一个码元的时间宽度,即发出一个窄脉冲;当发"0"码时,仍然不发送电流。

d)双极性归零码,其中"1"码发正的窄脉冲,"0"码发负的窄脉冲,两个码元的时间间隔可以大于每一个窄脉冲的宽度,取样时间是对准脉冲的中心。

归零码和不归零码、单极性码和双极性码的特点:

不归零码在传输中难以确定一位的结束和另一位的开始,需要用某种方法使发送器和接收器之间进行定时或同步;归零码的脉冲较窄,根据脉冲宽度与传输频带宽度成反比的关系,因而归零码在信道上占用的频带较宽。

单极性码会积累直流分量,这样就不能使变压器在数据通信设备和所处环境之间提供良好绝缘的交流耦合,直流分量还会损坏连接点的表面电镀层;

双极性码的直流分量大大减少,这对数据传输是很有利的

2、AMI、HDB3码特点

(1)AMI码

我们用“0”和“1”代表传号和空号。AMI码的编码规则是“0”码不变,“1”码则交替地转换为+1和-1。当码序列是100100011101时,AMI码就变为:+100-1000+1-1+10-1。这种码型交替出现正、负极脉冲,所以没直流分量,低频分量也很少,它的频谱如图5-1所示,AMI码的能量集中于f0/2处(f0为码速率)。

信息代码:1 0 0 1 1 0 0 0 1 1 1……

AMI码:+1 0 0-1+1 0 0 0-1+1-1……

由于AMI码的传号交替反转,故由于它决定的基带信号将出现正负脉冲交替,而0电位保持不变的规律。这种基带信号无直流成分,且只有很小的低频成分,因而它特别适宜在不允许这些成分通过的信道中传输。

除了上述特点以外,AMI码还有编译码电路简单以及便于观察误码情况等优点,它是以种基本的线路码,在高密度信息流得数据传输中,得到广泛采用。但是,AMI码有一个重要缺点,即当它用来获取定时信息时,由于它可能出现长的连0串,因而会造成提取定时信号的困难。

(2)HDB3码

HDB3码是对AMI码的一种改进码,它的全称是三阶高密度双极性码。其编码规则如下:用B脉冲来保证任意两个相连取代节的V脉冲间“1”的个数为奇数。当相邻V脉冲间“1”码数为奇数时,则用“000V”取代,为偶数个时就用“B00V”取代。在V脉冲后面的“1”码和B码都依V脉冲的极性而正负交替改变。为了讨论方便,我们不管“0”码,而把相邻的信码“1”和取代节中的B码用B1B2 ......Bn表示,Bn后面为V,选取“000V”或“B00V”来满足Bn的n为奇数。当信码中的“1”码依次出现的序列为VB1B2B3...BnVB1时,HDB3码为+-+-...――+或为-+-+...++―。由此看出,V脉冲是可以辩认的,这是因为Bn和其后出现的V有相同的极性,破坏了相邻码交替变号原则,我们称V脉冲为破坏点,必要时加取代节BOOV,保证n永远为奇数,使相邻两个V码的极性作交替变化。由此可见,在HDB3码中。相邻两个V码之间或是其余的“1”码之间都符合交替变号原则,而取代码在整修码流中不符合交替变号原则。经过这样的变换,既消除了直流成分,又避免了长连“0”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