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优秀教学实录及评析

《登鹳雀楼》优秀教学实录及评析

《登鹳雀楼》教案教学设计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登鹳雀楼》是苏教版国标本二年级上册的第17课,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上鹳雀楼后根据自己的所见有感而发,写下的一首名诗。诗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发感想。其中的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蕴含“站得高,看得远”的深刻哲理,成为传诵千古的佳句。 一、文本解读 1、了解文本思路。 《登鹳雀楼》这首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其中,本文的重点是后两句,但是前两句的学习是为后两句服务的,所以,必须先学习前两句,然后顺理成章地引出后两句,让这首诗的境界得到升华。 2、感悟文本语言。 《登鹳雀楼》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鹳雀楼:在今山西省蒲县西南,传说鹳雀经常栖息于此。 王之涣:唐代著名诗人等进行简单介绍。 这首诗精炼、明确、生动、浑然天成,“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被作为追求理想境界的座右铭,遗芳千古。其中的有个别字词更是千锤百炼,如“依”的选用,作者不用靠也不用贴,用了一个“依”,写出了当时太阳紧贴着西山而落的壮丽景象。 二、教材处理 理解教材要有深度。把握教材要有尺度。感悟教材要有温度。教学教材要有角度。 1、这是一首登高望远诗。寥寥数语,把景色写得浩瀚壮阔,气魄雄浑,放眼宇宙之无限,寓寄哲理之深沉。诗的两联皆用对仗,而且对得顺乎自然,气势充沛,浩大无边,浑然天成。“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被作为追求理想境界的座右铭,遗芳千古。这首脍灸人口、老少皆知的唐代边塞诗人王之涣的五言绝句,也可能是唐人五绝中最好的一首。短短的二十字中,表达出登楼所眺望的山河景色之壮丽,与抒发了内心所涌现的哲思情怀之深邃。全诗由两个对句形式组成,巧合天成,丝毫没有任何匠意表现于其中,意境浑圆深远,并且将景色,理趣,情怀完整地消融统摄于这二十个字字珠玑的五言绝句之中。 2、教学目标,重难点,准备: (1)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情感方面: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3、技能方面:能初步学会借助插图、工具书等途径学习古诗。 (2)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有感情读诵古诗。(3)教学准备资料书多媒体课件 三、课堂解读教材 1、图画导入,了解诗意 小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低年级教学中,直观性原则尤为重要。把看上十分抽象的汉字与相关的实物或图画联系起来理解记忆,能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有利于联想和发展形象思维。 利用小学生喜欢绘画的特点,上课伊始,以简笔画的形式再现了这首古诗的内容:“鸛

《8古诗两首(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公开课精品教案及同步习题

《8古诗二首》公开课精品教案 登鹳雀楼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会认本课生字,会写本课字。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声情并茂地背诵课文。 3.通过学习这首诗,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 能力目标: 在本课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自学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学会书写5个字,并且要认识6个生字。 教学难点: 依据本课教学内容和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确定本课的难点为通过朗读及背诵课文,让学生感受要想看到美丽的风景就要登高远望,同样的道理,我们在做起他的事情时,只要不断努力,不怕困难,一定会走向成功。 本节课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散想象、有感情朗读及诵读,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从本质上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一、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见一位有名的大诗人,你们高兴吗?生:高兴。 师:但是,我听说这位诗人特别喜欢接见那些会诵读古诗的小朋友,你们说这可怎么办?生:我会朗诵古诗。(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参与) 师:好极了,下面就请同学们来朗诵一下你知道的古诗吧。生:(朗诵古诗)师:你们知道这么多古诗,真是棒极了!我想这位唐代诗人王之涣早就想见一见你们了。(出示诗人画像)今天,让我们一同来学习他的一首古诗《登鹳雀楼》。(板书课题) 间评:教师为了引导学生兴趣盎然地走近古诗,在认识诗人王之涣时,设计

了一个小难题,并且学生争先恐后地朗诵自己知道的古诗,不仅创设了学诗的情 境,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二、讲授新知 1.初读感知 师:首先请同学们对照拼音自己读一读古诗。生:(自由读古诗) 2.检查读的效果 师:刚才在古诗中,我们遇到了很多生字。同学们,你们认识它们吗?(引导并检查学生认识本课生字状况) (1)难读字音:尽(出示“尽”的生字卡片); (2)易读错字音:入、日。(出示“入、日”的生字卡片) (3)需要读准、读好的11个生字:登、楼、白、尽、黄、入、流、千、目、更、层。(电脑屏幕显示生字) 3.同桌互相检查,质疑答疑 师:通过朗读你知道了什么,同桌可以互相说一说。生:(说说对本文大意的理解,或是对词语、字的认识。) 师:谁还有不懂的问题可以提出来,让同学和老师帮帮你。生:(针对自己不懂的词、句或诗句向全班提出问题,尽量让其他同学来答疑。)间评:问题来源于学生,答案也应充分相信学生。如果回答不准确,老师再启发引导,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究,自主答疑的良好自学能力和习惯。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每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只有按韵律节拍朗读,才能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得到深刻的理解。 (1)你们想知道这首诗的节拍吗?请认真听老师来读。 (2)谁能有节奏地读给大家听?(指名朗读,播放古诗画面,配合音乐,学生评议。) 间评:采用学生互相评议的手段,激发学生朗读古诗的兴趣,引导学生向朗诵有感情、节奏准确、吐字清晰的同学学习,并且在音乐、图画的渲染中,感受古诗的意境,理解古诗的内涵。

《登鹳雀楼》课堂教学实录

课堂教学实录 登鹳雀楼 新牌坊小学吴君 课前活动:背古诗 一、课件导入 师:今天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诗、一座楼(课件出示),它叫鹳雀楼。谁来叫叫它的名字? 数名学生读“鹳雀楼”,认识课题《登鹳雀楼》 师:看到这个题目你都有些什么样的疑问呢? 生:这首诗是谁写的? 生:为什么题目是《登鹳雀楼》而不是《鹳雀楼》呢? 生:鹳雀是什么东西呢? 生:鹳雀楼在哪里呢? 师:出示课件:观察鹳雀的“鹳”字部首引出鹳雀是一种形如仙鹤的鸟。 师:因为有一种叫鹳雀的鸟经常栖息在这座楼阁上面,所以人们就叫它鹳雀楼。 师:我国历史上有四座最著名的文化鼓楼(黄鹤楼、鹳雀楼、滕王阁、岳阳楼),鹳雀楼只是是我国四大文化古楼之一,故址在我国的山西省,直到北宋时还在,后来被黄河水冲没了。鹳雀楼本来不出名,就因为一个人写了一首诗而名扬四海。这个人叫王之涣。他是唐代的大诗人。一天,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眺望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想得很多,就在楼上写了《登鹳雀楼》这首诗。因为这首诗,鹳雀楼成为我国古文化的象征。今天我们来欣赏和学习《登鹳雀楼》 (板书课题)。 二、新授过程 师:谁来读读课题? 数名学生读课题 师:谁来读读古诗呢? 指名学生读。 师:老师将本课生字单独列了出来,生自读一读。 生:自读一读生字,注意读准字音。 师:在这些生字中,哪些字的读音要注意呢? 生:“更”要读准后鼻音。

生:“层”的读音要注意平舌音和后鼻音。 生:“尽”的音节是不能读成 师:大家说的真好!一起读一读。 生齐读。 师:现在老师去掉拼音,你们还认识吗? 指名学生读,开火车读。 现在我们一起来学写四个生字。(穷、尽、入、层) 师:谁能说说写这几个字要注意什么? 生:“尽和层”的部首一样,都是“尸”字部。 生:“穷”是上下结构的字,注意它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不能放太高,也不能压太低。生:“尽”和层字的部首是“尸”字部,写的时候要注意。 生:“入”字书写时要注意和“人”的区别。“人”的捺画在下,“入”的捺画在上。师:同学们说得真好,下面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书空生字,注意笔顺。(课件演示)师:下面请同学们按照笔顺在描描写写上认真写好这四个字。 师:大家都有已经掌握了生字,我们再来读读古诗。 生读古诗。 师:在每一首诗中都藏着画面,你们能读出来是什么样的画面吗? 请同学们边读诗句,边看图,看看在图上可以找到诗句中的哪些事物? 生:在图上可以找到白日。 生:可以找到黄河。 生:可以找到山。 生:还可以找到大海。 师:大海离鹳雀楼比较远,我们只能看到黄河朝着大海的方向流去,并不能看到大海。师:请大家说说“白日依山尽”是指什么靠着什么? 生:太阳靠着群山。 师:说的真好。请大家说说,读了“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生:我仿佛看到太阳靠着山落下去了,黄河的水正流向大海。 生:我仿佛看到夕阳靠着连绵起伏的群山渐渐落下去,看不见了,黄河的水正滚滚地流向大海。 师:诗人短短的两句话就让我们看到了这么美的画面,可是有的小朋友说,我还想看到更远的地方呢!怎么办? 生:再登上一层楼。

(完整版)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17、登鹳雀楼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3 、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和蕴含的哲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理解诗题。 1、小朋友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鹳雀楼是我国四大名楼之一。古时候,经常有鹳雀鸟飞临居住这座楼而得名。它位于黄河东岸,楼体壮观,结构奇特,气势雄伟。很多诗人登上鹳雀楼,俯临黄河,留下许多诗词名篇。而王之涣的这首《登鹳雀楼》最为有名。 2、板书课题:登鹳雀楼 解释每个字:登,登这个字在《青蛙看海》这节课已经学过了。凡是带有撇和捺的字写时要舒展一下,登这个字下面是个豆。鹳,这个字是本诗中笔画最多 的一个字,这个字右边是只鸟。 雀,上面是个小字头,雀这个字,小字头我们在脚尖的尖中学过这个部分,那下面部分是“隹”部,隹这个字一般都跟鸟有关,比方说“小鹰学飞”中的“鹰”, 雁过留声中的“雁”都有隹部,所以它指的一种鸟,凡是带有隹部的这个字,写 的时候距离要紧一些。 “楼”古时候的楼都是木制结构的,那木当偏旁的时候把捺变成点。那楼这 个字是左右结构的字,作为偏旁时要把木写得小一点,这叫做左窄右宽。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出示诗中带斜线是的作用?(停顿) 学生读题目(登鹳雀楼) 所以诗的标题应该这样读,登/ 鹳雀楼。

全班齐读。 生再读。 录音机范读。 2、诗会读了,要想弄清是的意思就要弄清每个字的意思,现在让我们和诗人一 起登上鹳雀楼看一看你们看。 要想学一首古诗,要先把它读好,那你再把诗读一遍,把生字宝宝认一下。 三、学习生字 出示生字。问“想不想接受一下老师的挑战?” 1、检查生字 鹳雀楼一共三层。那么每一层都会给你们带来一些生字宝宝。如果你们读准我们就可以一层一层的登上去了。 ①现在看第一层:谁来读?“入层”其中“层”是平舌音。 ②第二层我要交给你们加大点难度了。三个字了。 依河目 ③第三关,那我再加大点难度。 最后抽查一下,随便从中挑几个字。 现在我们三层楼都登上了,没有难住你。那如果你能接受住下一个考验,你就能 站在最高的一层楼上看到美丽的景色了。你想不想看? 2、再出示易混淆的生字 指导写字,注意笔顺。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学生观察教师运笔,重点区别“人”“入”的写法,强调第二笔捺的位置,可采用儿歌指导记忆:“人”“入”笔顺都 相同,不同之处要分清,“人”字捺在撇下面,“入”字捺在撇上边。千:去掉一笔 是“十”。 明白区别之后在手掌心写这两个字。 四、品读诗句 1、刚才让大家把不明白的地方画出来,小朋友们是不是发现古诗跟我们平常的课文比起来,有点难理解啊。但小朋友别着急,让我们先来看看书上的插图,图上画了什么呀?(在哪里看?他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色?感觉怎样?) 2、我们再来仔细地读诗,先读诗的第一句话。示“白日依山尽”,指名读。问:白日指什么?(必要时解释为何称“白日:可能是因为想和早上初升的太阳区分开来,所以称为白

《黄河颂》课后练习答案

《黄河颂》课后练习答案 《黄河颂》课后练习答案 《黄河颂》练习与研讨说明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1、有感情地朗诵这首歌词。 这首歌词以气势取胜。朗诵时必须激发起学生的内心感情,如果能够调动学生产生国难当头、中华民族正处于危机之中的悲壮情怀,就可以产生热血沸腾、壮怀激越的情感,就可做到有感情地诵读。不宜过多过早对学生施加朗读技巧的训练指导。 2、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魄?他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 本题旨在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歌词内容。教师应注意题目中包含的两个深浅不同的层次。第一问是从表层设问,首先应该抓住“黄河的气魄”这一关键词,引导学生反复感知课文,感受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气魄。其次,应该注意到“从哪些方面”这一要点,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黄河的自然特点、地理特征、黄河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等。 第二问实际上是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创作的目的。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3、在我们学过的诗歌中,有些诗直白抒情,风格豪迈,有些诗则委婉含蓄。你认为这首诗属于哪一种?为什么?你还能从学过的诗歌中再举出一两例吗? 本题旨在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和体会诗歌的两种美学风格──崇高与优美。但在教学实际中,不必过分在术语上纠缠,应通过对具体作品的感知来把握这两类诗的特征。

本诗属于直白抒情、风格豪迈类,因为诗歌以明朗的语言塑造了黄河奔腾不息、气势宏伟的形象,并且多处以“啊,黄河……”这样的句式直接抒发了热爱黄河的感情,充满雄浑豪迈之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诗词属于这类风格;上学期学过的何其芳的《秋天》、郭沫若的《静夜》则属于委婉含蓄的诗。

登鹳雀楼 教学设计板书

【小学语文】登鹳雀楼教学设计板书二首——登鹳雀楼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会认本课生字;会写本课字。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声情并茂地背诵课文。 3.通过学习这首诗;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 能力目标: 在本课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自学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学会书写5个字;并且要认识6个生字。 教学难点: 依据本课教学内容和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确定本课的难点为通过朗读及背诵课文;让学生感受要想看到美丽的风景就要登高远望;同样的道理;我们在做起他的事情时;只要不断努力;不怕困难;一定会走向成功。 本节课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散想象、有感情朗读及诵读;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从本质上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一、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见一位有名的大诗人;你们高兴吗?生:高兴。 师:但是;我听说这位诗人特别喜欢接见那些会诵读古诗的小朋友;你们说这可怎么办?生:我会朗诵古诗。(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参与)

师:好极了;下面就请同学们来朗诵一下你知道的古诗吧。生:(朗诵古诗) 师:你们知道这么多古诗;真是棒极了!我想这位唐代诗人王之涣早就想见一见你们了。(出示诗人画像)今天;让我们一同来学习他的一首古诗《登鹳雀 楼》。(板书课题) 间评:教师为了引导学生兴趣盎然地走近古诗;在认识诗人王之涣时;设计了一个小难题;并且学生争先恐后地朗诵自己知道的古诗;不仅创设了学诗的情境;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二、讲授新知 1.初读感知 师:首先请同学们对照拼音自己读一读古诗。生:(自由读古诗)2.检查读的效果 师:刚才在古诗中;我们遇到了很多生字。同学们;你们认识它们吗?(引导并检查学生认识本课生字状况) (1)难读字音:尽(出示“尽”的生字卡片); (2)易读错字音:入、日。(出示“入、日”的生字卡片) (3)需要读准、读好的11个生字:登、楼、白、尽、黄、入、流、千、目、更、层。(电脑屏幕显示生字) 3.同桌互相检查;质疑答疑 师:通过朗读你知道了什么;同桌可以互相说一说。生:(说说对本文大意的理解;或是对词语、字的认识。) 师:谁还有不懂的问题可以提出来;让同学和老师帮帮你。生:(针对自己不懂的词、句或诗句向全班提出问题;尽量让其他同学来答疑。)

小学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优秀教案

小学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优秀教案小学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优秀教案 小学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鹳”“欲”2个生字,会写“依”“穷”“目”3个生字。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3.了解诗的主要内容,体会诗的意境和情感。使学生了解“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理解并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了解诗的主要内容,体会诗的意境和情感。[教学素材] 《登鹳雀楼》的作者和写作背景。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解释课题 1.同学们知道黄河吗?它是我国第二大河。在黄河流过的山西永济县有一座著名的高楼叫鹳雀楼。(课件出示2)(板书部分课题:鹳雀楼) 一千多年前的一个傍晚,诗人王之涣登上这座楼,感慨万分,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篇(板书“登”完成课题)《登鹳雀楼》(课件出示3)齐读课题。 2.注意读准“登”字。你有什么好的办法记住这个字吗?(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登”是什么意思?(登上)讨论:有什么好的办法记住这个字呢? “登鹳雀楼”就是(登上鹳雀楼) 3.请同学们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写一写课题。

4.过渡语:理解诗题后,你想知道什么?(启发学生质疑)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首诗,读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要求。(课件出示4) 1.要求: ①借助拼音自由读读这首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②看看从这首里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你没有读懂? ③数一数这首诗有几句? 2.(视频播放)播放范读古诗。(课件出示5)

3.指名读古诗,检查读的效果。(教师点评) 4.领读、齐读。 诗会读了,现在让我们和诗人一起登上鹳雀楼去看一看哪里的景色吧! 三、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一)理解“白日依山尽”(课件出示6) 1.指名读。问:白日指什么?(太阳)。依(依靠,依偎的意思) 2.(指“尽”)这个字读什么?jìn再读。我们平时常用到这个字,谁来组词?“尽”是什么意思?(消失)

小班古诗登鹳雀楼教案.doc

小班古诗登鹳雀楼教案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古诗内容,并尝试用语言大胆表达。 2、学习整首吟诵,感知古诗的韵律美。 一、准备: 画有古诗内容的图画、《登鹳雀楼》课件、自制古诗挂图四、活动过程: (一)通过图画初步理解古诗内容。 1、出示第一幅图(1)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老师用概括性语言总结: 陈老师看见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站在高高的鹳雀楼上,你抬头看那天边,一轮落日,伴这群山渐渐落下去。 (3)小朋友也来用完整的话来说一说。 陈老师用完整的话说了,现在请小朋友也来跟着老师来说一说吧! 2、出示第二幅图。 (1)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老师用概括性语言总结: 陈老师看见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那看那黄河奔腾、咆哮着向那大海一泻千里。 (3)朋友也来用完整的话来说一说。

陈老师用完整的话说了,现在请小朋友也来跟着老师来说一说吧! 2、出示第三幅图。 (1)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老师用概括性语言总结: 陈老师看见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景色真美啊,你还想看到那更远的美景吗? (3)现在请小朋友也来用完整的话来说一说。 陈老师用完整的话说了,现在请小朋友也来跟着老师来说一说吧! 3、出示第四幅图。 (1)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老师用概括性语言总结: 陈老师看见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你再登上一层吧,那样会看到更远更美的景色的。 (3)现在请小朋友也来用完整的话来说一说。 陈老师用完整的话说了,现在请小朋友也来跟着老师来说一说吧! 二、观看课件,学习吟诵古诗《登鹳雀楼》。 1、今天陈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首古诗《登鹳雀楼》,我们一起来念一念。(3遍,和古诗解释) 2、教师出示古诗挂图,引导幼儿指字认读。(变换节奏念)三、用肢体动作来吟诵古诗,

加强信息技术学习 提高教学质量(个人计划)

加强信息技术学习提高教学质量 ———个人教学工作计划 铁西二小 石明坤 2017年9月

加强信息技术学习提高教学质量 ——个人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个人教学工作在贯彻学校工作要点的基础上。继承并完善上半年校本培训、信息化建设、教与学方式转变、等方面好的做法。反思不足,增强学习,开放视野,立足实际确定工作重点,找准问题实现突破,确保个人教学工作的完成。 二、工作目标 1.进一步深化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师生共建习惯课堂。提高教学质量,抓好过程监控验收。 2.推进信息化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和促进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有效应用到学科教学过程中,将信息技术与学科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融合为一体,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信息素养和知识水平的提升,促进自身信息技术素养提升。 3.加强基本功学习。加强“三字一话(画)”学习力度,为培养提高学生表达能力,奠定良好的师资基础。 三、工作重点及措施 (一)、备课、上课与听课方面。 备课,将电子白板的运用作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措施之一,提前准备好所需资源;集体备课后,按时间要求及时上传。上课,教案中设计、计划了电子白板相关资源的使用,一定贯彻执行。教学反思,结合课堂教学做好教学反思,以提高教学质量。听课,认真听骨干教师和领导的引路课,后

认真研讨,虚心向领导和骨干教师学习,在学习中进步,在学习中提高。通过听课与评课吸纳闪光点,驾驭到我们教学工作的实践中。 (二)、深入理解教材,深化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深究信息技术使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以批注式阅读为切入点,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共建习惯课堂。 一是继续一以贯之养成学生正确的读写姿势“三个一”。二是养成自主学习习惯,掌握批注式阅读的方法,能使用学校统一的符号。三是合作学习习惯,能够把自己的理解说清楚、说通顺,在交流中质疑答疑。四是能够使用工具书及信息技术手段助力学习。 2、依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教给学生基本的学习方法。 认真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小学生高效率地完成学习任务。一是总结提炼学科学习的基本方法,如: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理解其中的道理,并能应用到自己的实际行动中。 二是采用“引”“扶”“放”,“兵教兵”“兵带兵”的方式,具体指导,个个教会,让学生掌握方法形成能力。 3、让信息技术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发挥作用,实现信息化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一是利用信息技术呈现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兴趣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提高课堂实效。二是利用信息技术优势,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化抽象为形象,化概括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态,突出重点、分化难点,化难为易,逐步解决问题。三是

登鹳雀楼教案

17、登鹳雀楼(共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古诗,体会诗人描绘的意境,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本课的生字,能正确规范的书写。 难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古诗,体会诗人描绘的意境,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教法和学法】 教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 学法:目标学习法、问题学习法、合作学习法 【导学过程】 一、目标导入 1、导课 在我国唐朝,有一位大诗人,名叫王之涣。一天傍晚王之涣来到黄河岸边,他看到夕阳挨着群山慢慢落下,染红了天边,滚滚的黄河水浩浩荡荡流向大海。诗人感到,这里的景色太美了!但是他还不满足于眼前看到的景象,他想知道远处的风景又是什么样的,只可惜站在这里看不到。小朋友,你能想个办法让诗人王之涣看到远处的风景吗? 2、板书课题 17、登鹳雀楼 二、呈现学习目标 1、我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我要学会本课的生字,能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理解古诗,体会诗人 描绘的意境。 三、自主学习(安排在课前预习) 1、读古诗(在文中圈画出生字组成的词语);

2、读、写、记8个生字。 四、检查预习情况 (1) 指名读古诗。 (2) 抽查生字的读背情况。 五、体会诗意,教师讲解 1、白日依山尽。 白日:傍晚的太阳 尽:完。这里指太阳依靠着群山渐渐西沉,最后看不见了。 2、黄河入海流。 黄河最终流入大海。(诗人目送黄河远去,想象黄河流入大海的开阔意境)3、欲穷千里目。 欲:想要 穷:尽,完 4、更上一层楼。 更:再,又 顺便讲解“更”是多音字 六、目标检测 选择正确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白日”指的是() A、白天的太阳 B、傍晚的太阳 (2)“穷”的意思是() A、尽 B、穷苦 (3)“千里目”的意思是() A、看得远 B、千里眼 七、课堂小结 背古诗 八、作业 书写8个生字的笔顺,然后再注上拼音书写一行

部编本二年级语文上册8古诗两首登鹳雀楼优质课公开课教案 (3)

《登鹳雀楼》优质课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正确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2.图文结合,在反复品读中联系生活体验,展开想象,探究诗歌的丰富意境之美。 3.理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其蕴含的哲理,学习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图文结合,在反复品读中联系生活经验将诗歌描绘的景象变得更为丰富。 【教学难点】深入浅出地理解诗文蕴涵的哲理。 【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理解题意 1.(课件出示:鹳雀楼视频)同学们,刚刚大家欣赏了一则鹳雀楼风光视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和鹳雀楼有关的古诗,是什么呢?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师板书课题:登鹳雀楼) 2.课题上哪个字你还不认识? 3.读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什么? 4.结合学生的疑问,教师讲述(课件出示:鹳雀楼资料)鹳雀楼名称由来:鹳雀,是一种鸟,形状像鹤。在山西永济县的黄河边上,有一座楼经常有鹳雀停在

上面休息,所以人们给它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鹳雀楼。大家看,这就是鹳雀楼。(师贴图)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感知韵律之美 现在请同学们自由读这首诗,读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要求。要求:1.借助拼音自由读读这首诗,读准字音,划出生字,并想一想你是 怎样记住他们的?2.数一数这首诗有几句,试着读出诗句的节奏。 交流:1.认读生字。交流识记字形。加一加:楼:“木+米+女”;“依”是“亻+衣”;“尽”是“尺”加 两点。“层”是“尸”加“云”。2.认识了生字, 才能把古诗读准确,你会读了吗?谁来试读一下。 (出示古诗)3.要想读好诗歌,还需要节奏和字 音的轻重来帮忙。请看,出示带节奏的古诗,(课 件出示:配乐展示读)。 三、图文结合,品味意境之美。 过渡:有一天,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很多美丽的风景,他看到了什么呢?咱们一起去看看。 1.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地读诗,看图,想一想:诗人王之涣登上楼以后看到了什么? 2.交流:你和王之涣在鹳雀楼上看到了什么呢?在交流过程中相机地送一些词语帮助他们积累。如:连绵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观察的范围》说课稿

《观察的范围》说课稿 一、说教材 1. 教材内容: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节《观察的范围》。 2.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教材创设了猴子观察到的桃子的范围,路灯下的影子,汽车由远及近行驶时,观察物体的范围的变化等学生熟悉的、有趣的情境,这些情境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但学生又很少关注其中是否蕴涵着数学知识,因此选择这样的内容,既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又可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同时,教材将眼睛、视线与观察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并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发展了学生的抽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联系紧密,并伴随学生的推理、想象、交流、创造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制定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教材的编写意图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给合生活实际,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并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过程与方法:从熟悉的、有趣的生活背景中让学生感受观察范围的变化,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4.教材的重难点 根据教材内容的地位、作用和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节课的重难点是: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二、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程提出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根据本节课教材内容的特点,本节课采用了谈话法、演示法、练习法。 (1)谈话法: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提出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 (2)演示法:小猴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桃子,引导学生动手画一画、观察找到规律。 (3)练习法:练习可以促进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可以进行思维训练,发展学生智力,本节课设计了不同的练习。 三、说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环节 活动一:品古诗

【小学部编本】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登鹳雀楼教案

登鹳雀楼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5个生字,会写5个字,能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知道诗歌的内容,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内容,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 1、同学们喜欢听歌吗?(喜欢)正好,老师今天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曲,下面请小朋友们一起来听听(播放歌曲),好听吗?想不想学?其实这首歌的歌词是由唐代诗人王之涣所写的一首诗谱成的,

题目就叫:《登鹳雀楼》。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课题) 二、理解题意 1、读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呢? 2、整理问题: ①谁登鹳雀楼? ②鹳雀楼在哪里?什么样子? ③《登鹳雀楼》是谁写的? ④鹳雀是什么? ⑤“登”是什么的意思? 3、师简介作者王之涣。 4、边介绍边板画鹳雀楼所处的位置。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播放古诗朗读录音 2.自读,初步感知古诗内容。 (1)请孩子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古诗。 (2)你认为哪些字难读,需要给大家提个醒?在难读的字下做上记号。 (3)学生交流,练读难读的字。 (4)小老师教读难读的字。 3.检查学生认字情况。 (1)学生抢读,教师重点指导“登”、“雀”、“鹳”的字音。 (3)教师抽读,适时鼓励。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自主识字,交流识字方法,互相检查识字情况。 2.借助多媒体课件,师生共同交流难写的字,教师范写。 重点指导“入”,将“入”与“人”比较记忆。 3.学生认真完成课后第三题的“描描写写”,为自己满意的字画上“★”。 五、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1.指导读诗,读出节奏。 (1)请生赛读,师生共同评价。 (2)根据评价,画出诗的节奏。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能按照这样的节奏朗读吗?可以加上自己的动作。自己练习练习。(3)同桌比赛朗读,互相评价。 (4)全班齐读,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2.图文对照,了解诗意。 (1)反复吟诵,图文对照,同桌互相说说诗的大致意思。 (2)课件播放与诗相配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全班交流对诗的理解,教师适时点拨。 第一、二句:理解“白日”“依”“尽”“入海流”的意思。这里教师应向学生讲清:鹳雀楼距离黄河入海处有千里之远,在楼上是看不到黄河流入大海的。这里的“入海”是说明“流”的方向。说出这

部编版小学语文登鹳雀楼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喜不喜欢古诗呀?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古诗一起来背一背。(学生背诵)简评学生背诵。导入:请同学们坐端正,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出示课件揭题。(板书《登鹳雀楼》)提醒“雀”和“楼”写法。 2、学生齐读课题,注意正音。 师质疑:读了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学生交流疑问。 二、互动解题,简介作者。 1、登鹳雀楼是什么意思? 交流。 2、“登”还可以说登什么?交流。 3、介绍鹳雀楼:出示课件。 鹳雀楼在山西省的永济县。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鹳鸟停留在上面,所以叫做鹳雀楼。楼一共三层,在楼上可以望见雄伟的中条山和浩浩荡荡的黄河,是当地的名胜。唐代有位著名的诗人叫做王之涣,他登上这座鹳雀楼后感慨万分,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章:《登鹳雀楼》。 4、简介作者:出示课件。 王之涣,字季凌,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诗人,至今享有盛誉。他才高气盛,不愿为小官卑职折腰,辞官远游。诗作有独到之处,具有旺盛的艺术生命,历千年不衰。 三、诵读感悟,感知诗意。

(一)、听读揣摩,初步体味。 1、古诗诵读讲究抑扬顿挫,请同学们听朗读录音,注意停顿和语气。 2、听完录音,你知道了什么?你的心里在想什么呢? 交流。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交流方法:你知道应该怎么学古诗吗?出示课件。师交给学生学习方法。 2、借助工具书,读准生字字音。 交流:谁来带读课后生字?你认为哪个字容易读错,哪个字最难写?看看谁说得最清楚,哪个小朋友听得最认真? 3、写笔顺、描红练习,掌握生字的结构写法。小腰板,坐端正,拿出笔,注意书写姿势,教师提醒“三个一”标准。比一比,谁写得更准确漂亮。 4、自由朗读古诗,结合课文插图,从字面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5、启发和鼓励学生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结合的方法,解释字的意义。在学生理解字义的基础上,让他们看图在同座位间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出示课件。 四、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1、师引导学生想一想:诗人在楼上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2、交流:(1)诗人看到什么呢?生说。 出示课件: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古诗《登鹳雀楼》教学实录及评课

古诗《登鹳雀楼》教学实录及评课 古诗《登鹳雀楼》教学实录及评课 一、谜语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来继续猜谜。出示猜谜:四四方方,有门有窗,出出进进,人往里藏。 师:根据谜语中的意思,猜个字,谁来猜一猜。 生:床、房…… 师:不对哦,你再来想想,提醒你们这个字跟木有关系。 生:楼 师:对了,你太聪明了。那这个楼去掉左面,右面是“娄”,我们来玩个生字开花 娄加上竹字头是“篓”字;加上‘艹’是“蒌”;加上提手旁是“搂”(搂抱的搂);加上木字旁就是“楼”(楼房的楼,它还可以作为一个姓,知道我姓什么吗?我就姓楼,所以你们可以叫我—生:楼老师 师:对的,你们真是聪明了。可是这些字有表音有表声的字叫—形声字) 师:我们今天来学习一首诗,学习前我们接着来猜字。 二、初读文本 师:出示:日、山、目的甲骨文,让小朋友们猜猜 生:日、山、目(师指导这是—象形字)

师:这些汉字是祖先创造的,它们蕴藏很多的内容。出示:雀字的甲骨文,来猜猜它是什么字? 生:雀字 师:是啊,答对了,雀指的是体型娇小的鸟儿。这是一个会意字。你们看看它下面是个锥子部,藏着锥子部的还有哪些字啊? 生:准、谁、雁 师:汉字好玩吗楼老师这有写好字的秘诀想知道吗 生:想 师:读字帖(tiè)认结构找主笔 师:伸出手来,一起书写“雀”、“楼”,拿出课前发的书写纸描红一个。楼老师还带来了一个小姑娘(写字姿势端正)的图片,小朋友们比不比。 生:比(提醒写字的姿势) 师:有一种鸟的名字也藏着锥子部,是什么知道吗?我来写写:鹳雀楼(板书) 师:谁来读一读 生1、生2、生3:鹳雀楼 师:读的真好,带你们看看鹳雀。出示图片,边看边说在山西省有一座楼,这种座楼常有鹳鸟出现,所以就叫它鹳雀楼。 师:请同学们读读诗,听清楚我的要求是:看清字形,准字音。好开始 师:课件出示带拼音的登鹳雀楼(指读3个人—齐读)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课题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两个生字,能正确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课。。 2.意图入境,逐步感悟;想象意境,吟诵背诵。 3.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接触古诗,可以说是初入门径。而古诗很讲究意境及其韵味,老师如果在教学古诗时进行繁复冗长的讲说, 必将影响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因此,我在教学这首古诗时,把古诗教学着眼点放在创设情景上,从搜集的资料入手,通过多媒 体展示,以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真切地去感受诗人的情 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重点难点 重点:有感情朗读、背诵课文。 难点:懂得只有站的高,才能看得远。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小朋友们你们喜不喜欢和爸爸妈妈一起出去玩啊? 去过哪些地方?生答,说出地名即可 今天老师也想带你们去一个地方(出示鹳雀楼图片)板书鹳雀楼2.了解生字雀的象形文字演变 雀是我们本课要学习的生字,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出示鸟的象形文字演变过程)这是一只短尾巴的鸟,这只鸟啊,变 啊变,变成了一个字,出示隹加拼音,在隹字上边再加一个小字变成 了雀,指名读,齐读 3.学字方法:雀有两部分组成,要写好这个字,老师教给大家两个方 法,出示第一个认结构,雀是什么结构的字?找关键笔画,雀的关键 笔画是什么?生自由说 在生活当中,有许多鸟儿的名字当中就带有这个雀,指名回答 还有一种鸟大家不太常见,出示鹳雀,看图观察鹳雀的特点。 在我们的山西省,有一座楼,因为这里有许多的鹳雀在这里捕鱼休息, 所以这座楼被称为鹳雀楼 生读鹳雀楼指名读齐读 4.介绍诗人。鹳雀楼高三层,(简笔画)站在楼上,向前可以看到连 绵的群山,向下可以看到奔腾的黄河,鹳雀楼还是中国古代四大名楼 之一,它之所以这么有名,和一个人,一首诗有关,这个人是?生答 唐朝的大诗人出示王之涣,这首诗就是王之涣写的,登鹳雀楼 板书登 读课题,指导,鹳雀楼是一个名字,要连起来读,登是一个动作,读 的时候要停一停! 二、初读古诗,读出韵律 1.故事导入古诗 作者在写下这首诗的时候也有一个小故事,想不想听?播放幻灯片 这是一个夕阳西下的傍晚,鹳雀楼在夕阳的映照下显得更加迷人,诗人王之涣在傍晚时分登上鹳雀楼凭白远眺,连绵起伏的群山一直延伸到天的尽头,夕

登鹳雀楼公开课教案

登鹳雀楼公开课教案 《登鹳雀楼 》由王之涣 创作,被选入《唐诗 三百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 6 个生字,初步理解诗文所表达的涵义。 2、过程与方法:图文结合,在反复品读中联系生活体验,展开想象,探究 诗歌 的丰富意蕴。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其蕴 涵的哲理,学习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学习资源分析: 1、教学资源分析:王之涣的这首《登鹳雀楼》是一首即景生情的诗。首句 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 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 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 没;次句写目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不远处折而东向, 留归大海,一幅壮美的景致通过这十个字凸显了出来。三、四两句“欲穷 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把诗篇推向了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 视野, 表达了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和高瞻远瞩的胸襟, 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 能看得远的哲理。 2、学生资源分析:这首诗很多孩子早已熟读成诵、烂熟与心,所以在读准 字音上无须多费工夫, 关键是让孩子去体会诗所描绘的意境, 去初步领会诗文所 蕴涵的哲理。若要二年级的学生单凭诗句 来领会诗文的意境是有困难的, 因为古今文字存在的差异, 使学生很难通过 诗文中单个的字来理解意思, 所以我将诗歌的模糊美与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特 点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插图来展现美,发挥想象充实美,联系生活发现美,进而 动情地表达美。

教学重难点: 重点:图文结合,在反复品读中联系生活经验 将诗歌描绘的景象变得更为丰富。 难点:深入浅出地理解诗文蕴涵的哲理。 教学准备:鹳雀楼图片、录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理解题意。 1、小朋友,喜欢背古诗 吗?谁来背两首听听。 2、今天我们还要来学一首古诗,看老师写课题。(师板书课题) 3、小朋友,课题上哪个字你已经认识了 ?(结合学生回答教学生字 “ 楼“,并指导书写) 4、课题还有不理解的吗? 5、结合学生的疑问,教师讲述鹳雀楼名称由来:鹳雀,是一种鸟,形状像 鹤。在山西永济县的黄河边上,有一座楼经常有鹳雀停在上面休息,所以人们给 它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鹳雀楼。大家看,这就是鹳雀楼。(师贴图) 【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自然地进入情境,将鹳雀楼的图片呈现,拉近了学生 与诗文的距离。】 二、图文结合,细读品味。 过渡: (师贴上王之涣人物图)有一天, 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很多美 丽的风景,他看到了什么呢?咱们一起去看看。(贴上小朋友人物图) 1、请小朋友打开书,自由地读读诗,看看图,想一想:诗人王之涣登上楼 以后看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读诗的时候, 单凭诗句去感受诗人所描绘的景物, 那是很困难的, 因为二年级孩子对语言文字的接触不深, 他们很难从短短的两行诗文十个字中感 悟到什么。于是有效利用插图这个教学资源,在学生与诗文之间构筑一个平台, 将诗句与画面相链接,去帮助他们理解和体会诗人所描绘的景象。】 2、交流:你和王之涣在鹳雀楼上看到了什么呢? 在交流过程中相机地送一些词语 帮助他们积累。如:连绵起伏的群山、奔流不息的黄河等。 3、作画:假如老师想把你们看到的画下来,你能帮帮我吗? (1) 在师生共同的作画中达成一致: 太阳要和山靠得近些, 并且在一点一点 往下落, 最后太阳躲在大山背后不见了。 结合诗句猜一猜哪个字是太阳和群山靠

登鹳雀楼评课记录

登鹳雀楼评课记录

《登鹳雀楼》评课记录 时间:2014年11月5日 地点:六年级办公室 与会人员:李正想王献芳郭琼王云霞严志东鲍春华 严志东方红霞张卉利汤琳刘凤清 辜浩英黄红丽 记录:郭琼 一、黄红丽老师说课 说教材 诗的前两句写登楼所见,诗的后两句 写登楼所思。这首诗融情于景,寓理 于事。全诗仅20个字,语言朴素浅显,言近旨远,给人启迪。课文中配有插图,可引导学生观察想象,帮助理解诗句的意思。 说教学目标 说教法、学法 (一)情境教学法 (二)扶放结合法 (三)读中有悟,培养语感 (四)合作学习法 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理解诗题 (二)初读指导 (三)悟读古诗 1、解词看图,领会诗意 2、展开想象,化诗为文 3、赏读古诗,熟读成诵 (四)指导写字 说板书设计 二、中心发言人辜浩英 黄老师的教学流程始终是遵循着学生的认知规律而呈现的,从初读感知——细读感悟——熟读转化——拓展延伸——书写生字,环环紧扣,收放自如。学生在层层推进的研读赏析中充分理解与感受了诗人所描绘的情景、所揭示的哲理,同时也自然地积累了学习古诗的方法,可谓一举多得。 三、在座老师精彩点评 汤琳 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这 样的分散与整合也随处可见,颇具匠 心。如:在初读课文时,请学生自己 读读古诗,想想哪些词语你已经懂了,还有哪些不懂,打个小问号。学生自学之后,老师组织大家交流,

这样既能帮助学生解决在自学中的疑虑,又共享了学生个体阅读的收获,有利于知识意义较为完整地建构。 张卉利 在学习一、二行诗句时,老师借助媒体再现了课文情景,营造了一幅夕阳西下、黄河滚滚的画面,让学生通过交流、画画、移情、朗读等多种方式依次理解、感悟了诗句的意义,最后,老师又巧妙的用引读的方式将两行诗句所描绘的意境连缀成一个整体。 方红霞 今天的课堂,学生的朗读由浅入深,由他及我,不绝于耳,犹如天籁之音缓缓诉尽诗人的情、自己的情,给了我们很多启发。有理解层面的读,有感悟层面的读,有积累内化的读,有个人读,有齐读,有引读,等等。尤其印象深刻的是这样一个环节:在学习第二行诗句时,老师先引导学生自由读读,用心听听诗中的声音,在引出诗句后便请了多名学生来读,然后,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请学生借助文字想象情景,读出气势。 王献芳 教师精妙的语言,媒体精美的画面再现了诗文的情境,让学生情不自禁地产生了“身在此楼中”中的遐想,而老师不时假设性的提问:小朋友,当你站在鹳雀楼上看到这情景,会说什么话?读了第二行诗句后问:想一想这是怎样的情景,你觉得怎么样?等等。老师灵活的引领帮助学生自然转换了角色,使得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融为了一体。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同时,更与诗人的心灵沟通,生成了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