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农业技术经济学复习整理(仅供参考)

(完整版)农业技术经济学复习整理(仅供参考)
(完整版)农业技术经济学复习整理(仅供参考)

第一章:绪论

1. 农业技术经济学的概念

农业技术经济学:研究农业产业领域内技术政策、技术方案和技术措施的应用与其经济效果相互关系的经济学科。“农业”,指生产农副产品的整个产业部门,包括产前、产中、产后部门。“技术”,指农业技术政策、技术方案和技术措施。“经济”,指技术应用的经济效益,表述为:在同等的劳动耗费下,能够取得最大使用价值,或在取得同等效果的条件下,能够争取最小劳动耗费。

第二章:农业技术经济学基本理论

1.经济效果与技术效果

(1)区别:经济效果:劳动效果和劳动消耗量的比较,着重从成本角度分析投入与产出。技术效果:指某项技术的功能价值,表现为技术性能满足生产要求的程度,以及最终产生的某项生产成果。强调在技术上达到目的,也用技术可行性来表示。

(2)关系:①一致性:经济方面的需要是技术进步的动力和方向;技术方面的进步是推动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效果的重要条件和手段。②矛盾性:1)技术的先进性与经济的合理性之间的矛盾2)技术的可行性与经济的效益性之间的矛盾。3)技术上的可能与经济上的需要之间的矛盾。

(3)启示:技术经济效果评价基本准则:把技术效果和经济效果统一起来。

2.农业技术经济效果的概念及其特点

概念: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通过物质技术因素实施所发生的劳动消耗和劳动占用同生产成果之间的比例关系。

特点:1)相关性:农业生产的各种技术措施之间有强烈的相关性2)持续性:从生物技术的角度来看,都有技术后效效果3)综合性:动植物的生长发育必须同时具备各种各样的生活条件4)多样性:农业技术有多功能性,具有直接经济效果、生态效益和社会环境效益5)不稳定性:生产周期长,受自然环境影响大,地域性和季节性等可变因素多6)极限性:技术措施所能起到的作用有限。

3.农业技术经济效果临界

概念:农业技术开发、产品生产、农业项目建设等经济活动中取得效益的临界值,代表着某项农业技术能带来经济上好处的起码经济界限,低于这个界限,表明没有增加社会财富。

农业技术经济效果临界值:在经济上能否取得收益的数量界限。当具体数值表明产出>投入时,才能获得经济效果。表达式如下:

经济效果临界=(所得-所费)或(产出-投入)≥0

或经济效果临界=(所得÷所费)或(产出÷投入)≥1

多方案时以被选择方案的机会成本来确定经济临界,表达式为:

经济效果临界=被选择方案的经济效果-机会成本≥0

4.生产力系统的三大规律

(1)各要素同步形成与要素结合体运行时间不间断规律。要求在同一时点各要素必须到位,并要保证各要素功能的持续性。(2)农业生产力要素系统的自然规定性规律。(3)各要素子系统等衡规律。农业生产力系统各构成要素之间,及各要素子系统内部成分之间,必须保持协调配合的关系,在实践上相互衔接,在数量上相互协调,在地域上相互适应,在质量上同步提高,保证各要素每一时空条件下都呈最佳结合状态。

5.“木桶效应”原理(要素组合原理)

含义:一个经济总体的整体功能水平取决于总体中最弱一部分的能力值。总体的“最小构成因子”,是总体的“最大限制因素”。

启示:1)农业生产中各生产要素对整体功能水平来讲缺一不可。2)各生产要素的投入往往表现出不均衡性。农业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重点应在“最小构成因子”上。3)“最小构成因子”的突破,会使整体生产功能水平得到提高。

第三章:农业技术经济效果评价

1.农业技术经济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1)经济效果指标(2)社会效果指标: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村居民家庭总收入—家庭经营费用支出—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税金和上交承包费用)/农村居民家庭常住人口(3)生态环境效果指标:土地复垦率=已恢复的土地面积/被破坏土地的面积,土地复垦:对生产建设活动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达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

2. 因素分析法之连环替代法之平均法(见书P55)

A'B'C 1920-480B

A'B'C' 2304384C

A'BC2400400A

A'BC' 2880480C

A'B'C' 2304-576B

AB'C1600-400B

A'B'C 1920320A

A'B'C' 2304384C

AB'C1600-400B

AB'C '1920320C

A'B'C' 2304384A

ABC'2400400C

A'BC' 2880480A

A'B'C' 2304-576B

ABC'2400400C

AB'C' 1920-480B

A'B'C' 2304384A

A(400+400+320+384+480+384)/6=394.6666

B(-480-576-400-400-576-480)/6=-485.3333

C(384+480+384+320+400+400)/6=394.6666

3.基础指标评价值的确定

(1)等级比重法

(2)专家评分法

(3)集值统计法

找n位专家,第j位专家对指标r

给出区间估计,得出n个专家对指标r

的一个集值统计序列,将其投影到区

间轴上。

第四章:农业技术经济效果评价

1.农业生产函数

概念:特定的农业技术条件下,

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和农产

品的最大产出量之间的物质技

术关系。如图:

理解:建立在技术水平不变的基础上;所描述的是要素投入与最大产出之间的关系。表示方法:列表法、图示法、数学表达式法研究的问题:①投入—产出关系②生产一定数量的农产品时,生产要素与生产要素之间的配置关系③

利用一定数量的某种生产要素来生产多种农产品时,各种农产品之间的数量关

系 特点:①对农业生产过程高度简化的数学模型 ②反映农业生产的周期性 ③一般不具有重复性。类型及公式:略

2.边际报酬递减规律(边际报酬递减法则)

概念:在技术不变、其它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某一种生

产要素的投入量不断增加,起初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产量增量是递增的,但过了一定点之后,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产量增量就会越来越小,甚至为负数。

3.有限要素的合理分配(P79)

例:两个不同土壤肥力地块的生产函数:y A =352+3.301x -0.0126x 2; y B =540+1.605x -0.008x

2,为了区别

于不同地块上施用的磷肥,分别以xA 表示施用于A 地块的磷肥量,x 表示施用于B 地块的磷肥量,要素分配的最佳

方案可用下列方程组求得:

MP A =MP B

(边际产量相等) 3.301x -0.0126*2x=1.605x -0.008*2x

x A +x B

=100(磷肥总量为100) x A =80,x B

=20 当A 地块施用80单位的磷肥,B 地块施用20单位的磷肥时能够获取最大

的经济效益。这一分配结果显然与边际产量最大法得到的结果完全一致。

4.成本最低(或产量最大)的要素配置分析(P83)

例:两种要素配合生产某一定量畜产品的函数式为:Y =6(X 1 X 2)1/3,要素X1的单

价为25元,要素X2的单价为200元。欲使畜产品产量达108单位,两种要素如何配合可

取得最低成本?

5.盈利最大的要素配置分析(P84)

例:已知两种要素配合生产某定量畜产品的函数式为:Y =6(X 1 X 2)1/3,要素X 1的单

价为25元,要素X 2的单价为200元。畜产品单价为200元,试计算获得利润最大时的要

素配置?

6.产品的合理组合(P88)

例:设有化肥总量60千克用于y1和y2两种作物生产,即x y1+x y2=60,其中x y1表示用于y1生产的化肥量,x y2表示用于y2生产的化肥量。两种产品的生产函数分别为: y1=218+1.79 x y1-0.017 x y12

y2=216+2.68 x y2-0.033 x y22

当P y1=0.44元,P y2=0.24元时,求最大收益的产品组合。

7.两种产品之间的关系

(1)互竞关系:要使一种产品产出有所增加,只能减少另一种产品的产出。如,种植小麦和玉米(2)互助关系:用于两种产品的要素总投入量保持不变,如果一种产品产量的增加使得另一种产品的产量也增加。如,豆科作物与谷类作物轮作。(3)互补关系:若增加一种产品的产量而不会增加或减少另一种产品的产量,这类产品就叫做互补产品。如,生产季节不同的农产品。

8.范围经济:指由厂商的范围而非规模带来的经济,也即是当同时生产两种

产品的费用低于分别生产每种产品所需成本的总和时,所存在的状况就被称为范围经济。

第五章产业经济/农业生产结构及其优化

1.产业周期不同阶段时创新的重点

(1)形成期:形成机理:创新、专业化、衍生特点:企业小、产品单一、成本高、售价高、利润不定,企业进入壁垒较低重点:扩大生产量,开辟新用户、提高市场的份额(2)扩张期:形成机理:拥有一定市场营销和财务力量的企业逐渐主导市场,由于市场前景良好,新厂商大量增加,产品也逐步从单一、低质、高价向多样、优质和低价方向发展,形成行业扩张和行业竞争。特点:产品品种增加且附加值更高,市场增长率高,需求高速增长,技术渐趋定型,标准化水平提升、企业进入壁垒提高。重点:追加生产,提高生产技术,降低成本,用研制和开发新产品的方法来争取竞争优势。(3)成熟期:形成机理:行业增长速度降到一个更加适度的水平,在竞争中生存下来的少数大厂商垄断了整个行业的市场。特点:产品分化、技术成熟、市场饱和、竞争兼并、风险稳定,新企业进入壁垒高。重点:从价格手段转向各种非价格手段,如产品结构的调整、改善服务水平、改革工艺和革新制造方法、开发国际市场等。(4)衰退期:形成机理:大量新产品和替代品出现,原产业市场需求减少,销量下降,利润率下降,厂商数目减少,市场萎缩直至解体。特点:市场增长率下降,产品品种及竞争者数目减少。重点:1)领先战略:降低竞争者的退出障碍,成为产业中保留下来的少数企业之一。 2)坚壁战略:鉴别

出产业中还具有高收益的某一部分,对其采取在领先战略。 3)抽资转向战略:是减少或取消新的投资。 4)快速放弃战略:尽早出售业务。

2.用可竞争市场理论解决“马歇尔悖论”

(1)可竞争市场理论:如果不存在沉没成本,公司能够迅速进入该行业,在位公司受到来自潜在进入者的压力,迫使自身维持反映生产成本的价格以及高效率生产,因此,即使行业仅由少数公司组成,也会得到竞争性市场的产量。(可竞争市场是指来自潜在进入者的压力,对现有厂商的行为施加了很强的约束的那些市场。(2)马歇尔悖论:规模经济与自由竞争存在矛盾,当产业中由于规模经济而不存在大量厂商时,就无法实现完全竞争的效率。(3)解决:可竞争性理论通过强调潜在竞争对现有厂商行为的约束解决了“马歇尔悖论”。在可竞争性市场理论看来,即使传统自然垄断产业,只要是可竞争的,垄断者定会制定一种维持价格以获得平均利润,而非制定垄断高价。启示:市场管制以促进可竞争性为原则,消除妨害可竞争性、损害经济效率的进入障碍。

3. 配第·克拉克定理

(1)概念: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第一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上升,经济进一步发展,第三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也开始上升。(2)形成机制:1)收入弹性差异:农产品需求特性是当人们的收入水平达一定程度后,收入弹性下降,并小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所提供的工业产品及服务的收入弹性。2)投资报酬(技术进步)差异:农业生产周期长,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比工业困难,投资出现“报酬递减”。所以,随着经济发展,国民收入和劳动力分布从第一次产业转移至第二、三产业。(3)印证: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越低的国家,农业劳动力所占份额相对越大,第二、三产业劳动力所占份额相对越小。

4.管制“X”

5.主导产业

6.线性规划:PPT例题

第六章农业科技进步及经济增长

1.农业科技进步的特征

1)社会性 2)周期性 3)连续性和渐进性 4)效益外溢性 5)选择性:以特定的自然、社会、经济环境为背景,按照市场诱导性和利益性进行选择。

周期性渐进性:外溢性:

2.农业技术进步的类型(作图表示)

1)中性技术进步:某种技术进步并不改变工资与利润在国民收入中的份额

2)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 3)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某种技术进步提高了资本的分配份额某种技术进步提高了劳动的分配份额

3.中性技术进步假设(图、文、公式)(P130)

1)“产出增长型”技术进步(希克斯中性):两种要素的效率获得同步提高,即劳动的边际产量(dY/dL)和资本的边际产量(dY/dK)之比保持不变,而使产出得到增长。

2)“劳动增长型”技术进步(哈罗德中性):

定义:资本的边际产量不变,并假定它等于利润率ρ。如果K/L比不变,技术进步会提高资本的边际产量,为了保持资本的边际产量不变,K/L比就必须提高,技术进步以后,使资本—产出比(K/Y)保持不变的K/L比水平也同样会使ρ保持不变。

公式:Y=F[K,A(t)L]

图示:

3)“资本增长型”技术进步(索洛中性):

定义:劳动的边际产出是一个常数,并假定它等于工资率w,如果K/L比水平不变,那么技术进步会正常地提高劳动的边际产量。为了保持劳动的边际产量不变。K/L比就必须降低。技术进步以后,使劳动—产出比保持不变的K/L比水平也同样使w保持不变。

公式:Y=F[A(t)K,L]

图示:

第八章农业生产的效率分析

1.效率的基本涵义

(1)技术效率TE:在技术的稳定使用过程中,技术的生产效能所发挥的程度。在一定的投入要素组合下,技术效率是指获得最大产出的能力;在一定的产出组合下,技术效率是指取得最少要素投入的能力。

(2)配置效率AE:包括资源配置效率和产品组合配置效率。单一产品状态下:配置效率指资源配置效率,即在投入资源的价格已知条件下,为获得最大产出或最低成本,各种资源能够达到最佳比例的能力。在多产出的产业中,还要考虑产出组合中的配置效率。

(3)经济效率EE:成本与收益之间的关系,只有当成本既定收益最大,或收益既定成本最小时,才实现了经济效率。在产出既定的条件下,经济效率体现为成本效率CE;在投入既定的条件下,经效率体现为收益效率RE。

2.DEA

(1)投入角度的效率:双投入生产前沿面

(2)产出角度的效率

第九章 农业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

1.农业项目的特点

1)农业项目投资的综合性强:一业为主、多种经营 2)农业项目投资的长效

性:短效+长效 3)农业项目投资效益的不确定性 :农业的特征 4)农业项目投资经济评价的复杂性:农户多且异质 5)多重目标性:经济、社会、生态

2.财务评价体系(例题:略)

(1)本年应计利息=(年初借款本息累计+当年借款额/2)×年实际利率

(2)项目投资回收期(返本期):项目投产后用所获得的净效益抵偿全部投

资支出所需的时间。投资回收期越短,反映资金回收的速度越快,资金利用率越高,风险越小。按是否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可分为:(1)静态投资回收期 (2)动态投资回收期,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反映了资金的回收能力,其表达式为:

0)

1()(00=+--=∑t P t t i CO CI t

P t =累计净现金流量开始出现正值的年份-1+上一年累计的净现金流量的绝对值/

当年净现值。 将项目的投资回收期与行业的基准回收期比较:当P t ≤Pc 时,项

目在财务上是可行的;当Pt >Pc 时,项目不宜采纳。

(3)财务净现值:将项目计算期内各年的净现金流量按行业基准收益率或规

定的贴现率折现到计算期期初的现值之和,是反映项目在整个计算期内总的获利能力的动态指标。表达式如下: t n t t i CO CI FNPV -=+-=

∑)

1()(00

式中:CI t 为第t 期现金流入量;CO t 为第t 期现金流出量;(CI-CO)t 为第t

期净现金流量;i 0为行业基准收益率或规定的贴现率;n 为项目计算期。

NPV >0,说明项目的实际收益率大于行业基准收益率;NPV =0,说明项目的

收益率刚好等于基准收益率;NPV <0,表明项目达不到基准收益率,项目不可行。

(4)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 ):在项目计算期内,各年净现值累计和等于零时的

贴现率,反映项目占用资金的盈利能力,非项目初期投资的获利能力。公式:

0)

1()(0=+-=

-=∑t n t t FIRR CO CI FNPV

若FIRR ≥i 0,项目投资效果达要求水平,可行;若FIRR ≤i 0,项目不可行。

[例9-1]某项目,建设期3年,分别借款400万元、500万元和400万元,每

年借款平均支用,年利率6.8%。本项目在建设期无力偿还利息,试计算该项目建设期利息。

解: 第1年末应计利息=400/2×6.8%=13.60万元

第2年末应计利息=(400+13.60+500/2)×6.8%=45.12万元

第3年末应计利息==(400+13.6+500+45.12+400/2)×6.8%=78.79万元

则该项目建设期建设投资借款总利息为 13.60+45.12+78.79=137.51万元 ,

项目竣工投产后,计入固定资产原值。借款本金1300万元。则在生产期初(或建设期期末)投资借款余额1437.51万元。 2.盈亏平衡分析(损益临界分析、量本利分析)(前提、算法)

概念: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定市场容量、生产能力及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条

件下,根据项目正常生产年份的产品产量、成本与利润之间的关系,计算使拟建项目的收益与支出相平衡时的产出水平和价格水平,以评价项目承受风险能力的一种分析方法。 前提条件:1)假定产量等于销售量,且产品销售价格在项目寿命期内保持不变,则销售收入是产量的线性函数。 2)总成本可划分为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且单位产品可变成本和年固定成本在项目寿命期内保持不变,则总成本是产量的线性函数。 3)项目生产单一产品,若生产多种产品时,可以换算为单一产品计算。 优点:简单 局限性:销售不限制、不考虑项目的经济寿命、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的划分不明确 算法:P239

第十章 农业主要部门的技术经济分析

1.复种指数

概念:一年内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是反映耕地利用程度的

指标。制约因素:热量、土壤、水利、肥料、劳动力、科学技术水平。意义:我国人多地少,因地制宜地提高复种指数,是扩大作物播种面积,挖掘耕地利

用潜力和提高农作物总产量的有效途径。

=全年多种作物总播种面积

复种指数总耕地面积

2.猪粮比价

概念:生猪价格和作为生猪主要饲料的玉米价格的比值,是反映生猪养殖

盈利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是生猪养殖的盈亏平衡点。猪粮比越高,说明养殖

利润越好,反之则越差。但两者比值过大或过小都不正常。公式:

=100%?生猪价格猪粮比价作为生猪饲料用的玉米价格

3.死淘率

概念:指畜禽的死亡和淘汰比例。影响因素:养殖环境的管理和控制、畜禽疾病的流行、养殖技术水平和措施等。

=100%?畜禽死亡和淘汰数量死淘率畜禽总数量

4.回捕率

概念:反映经过一定时间后回捕的尾数与总放养尾数之比的百分率,是关系到产量和经济效益的重要指标之一。回捕率指标值越接近100%越能说明养殖设施完善、技术合理,并且管理得当。公式如下:

=100%?收获尾数回捕率放养尾数

5. 劳动生产率

概念:指单位活劳动消耗所产生的农产品产量或产值,是衡量农业劳动效率的重要指标之一。公式如下:

=

农产品产量或产值农业劳动生产率活劳动消耗量

2013年1月06270《技术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2013年1月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试卷 技术经济学(课程代码06270)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误、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下列属于应用经济学内容的是() A、技术经济史 B、农业技术经济模型 C、技术经济方法 D、种植业技术经济学 2、微观农业技术经济学研究的农业技术经济问题是() A、国际、国家水平 B、部门、地区水平 C、企业、事业单位水平 D、农户水平 3、下列属于不可再生资源的自然资源是() A、风力 B、森林 C、耕地 D、矿产 4、下列关于经济效益临界值表达式正确的是() A、经济效益临界=产出/投入≧0 B、经济效益临界=产出/投入≧1 C、经济效益临界=所得-所费≧1 D、经济效益临界=所得-所费≦1 5、为了提高经济效果,可采用的途径是() A、在劳动成果和劳动耗费同时增加的情况下,劳动耗费的增加量大于劳动成果的增加量 B、在劳动耗费一定的情况下,增加劳动成果量 C、在劳动耗费增加的同时,劳动成果量减少 D、在劳动成果一定的情况下,增加劳动耗费 6、选择课题项目时,应注意评价项目必须具备三个特征,即成果可以计量、责任可以明确和() A、完成时间较短 B、完成时间较长 C、完成时间可以界定 D、完成时间无限制 7、衡量农业技术经济研究工作成果是否具有推广价值的先决条件是() A、确定课题项目 B、拟定课题研究提纲 C、收集与占有农业技术经济资料 D、综合评价农业技术方案 8、下列属于农业技术经济效果分析指标的是() A、土地生产率 B、土地利用率 C、农产品商品率 D、劳动生产率

(完整版)农业技术经济学考试重点

《农业技术经济学》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技术技术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采取的方法、手段、技能和工具设备的总称。 2.经济指劳动节约、经济分析和经济评价 二、问答题 1.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基本要素有哪些?答:技术、经济、定量。 2.简述技术与经济的关系。 答:在社会发展中, 技术与经济的关系十分密切。 (1) 技术对经济的作用 ①技术是决定经济活动的主导因素。 ②技术是促进经济基础变化的动力。 ③技术进步推动经济结构的变革。 ④技术进步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根本途径。 (2) 经济对技术的影响 ①经济活动是技术发展的重要动力。 ②经济实力是技术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③经济关系制约着技术的发展。 3.农业技术经济学的特征有哪些? 答:(1)综合性。农业技术经济学涉及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经济科学。(2)计量性。用数量关系反映农业技术经济的现象和规律。(3)比较性。比较的观点贯穿于农业技术经济分析研究工作的始终。(4)预见性。在事件发生之前对其进行预先的分析和评价(5)实用性。(6)时空性:由于农业生产的特点,决定农业技术经济具有很强的时空性。 4.简述农业技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学科性质。 研究对象概括为:根据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联系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以分析、评价、论证和优选等方式研究生产实践中技术因素和经济因素合理结合的内在运动规律及运动条件,以取得最佳技术经济效果;研究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的内在经济规律,以及技术进步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学科性质: (1)研究农业技术实践的经济效果为目的,寻求技术效果和经济效果相统一的科学(2)寻求生态效果和经济效果相统一的科学 (3)解决农业技术措施与农业资源之间矛盾的科学 (4)解决农业技术措施、技术制度、技术政策之间矛盾的科学 第二章农业技术经济效果评价原理 一、名词解释 1.经济效益:经济效益是对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经济上合乎目的性程度的评价。 2.技术效果:指某项技术措施的功能价值,它表现为技术功能满足生产要求的程度和最终产生的物质成果。

农业技术经济学复习知识

技术经济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导论 1、农业技术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是出于: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 2、农业生产活动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技术活动、经济活动。 3、技术的含义:广义的技术泛指包括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的劳动方法和技能的总称。 4、技术的属性: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多元化属性(有形技术与无形技术)和中介属性。 5、技术进步的作用:在经济增长中,硬技术的投入往往以(资金量)的大小表示。而软技术的投入主要以(劳动力数量)表示。 6、技术经济学研究的问题:微观问题和宏观问题 7、农业技术经济学三要素:技术、经济、计量。 8、农业技术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在性质上是(经济科学),但其结构特征则表现为学科间的相互渗透,有很强的(综合性)。 9、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分类: (1)广义农业技术经济学研究技术、经济、生态、社会以及价值系统的农业技术经济问题。—狭义农业技术经济学研究技术—经济系统的农业技术经济问题。 (2)宏观农业技术经济学研究国际、国家水平的农业技术经济学问题。 —中观农业技术经济学研究部门、地区水平的农业技术经济问题。 —微观农业技术经济学研究企业、事业单位水平的农业技术经济问题。 (3)狭义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分类 —理论农业技术经济学包括的内容:农业技术经济模型、技术经济方法、技术经济史、技术经济学说史。 —应用农业技术经济学有:种植业技术经济学、渔业技术经济学、林业技术经济学等。 10、领会:农业技术经济学的主要特征:综合性(研究技术与经济的关系问题)、系统性(系统的观点和系统分析的方法)、数量性(以量的分析为主,进行定量计算)、比较性、预测性、决策性、优选性。 第二章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农业技术经济学(答案)

农业技术经济学 一.技术与经济的关系? 1、既有复杂的技术活动又有复杂的经济关系。(统一体) 2、技术与经济是相互筹建、相互制约的:技术是经济的前提条件和手段;经济发展是 技术进步的动力。 3、经济处于支配地位,技术是为经济发展服务的。 二.技术经济学三要素? (1)技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2)经济:①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 ②物质资料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经济活动。③劳动节约和经济分析;(3)计量:运用数学原理、计算技术对技术经济原题或某一事物的计量(有确定性,但不一定有正确性) 三.木桶效应原理? 只由长短不同的木板围成的木桶,其盛水量取决于木桶上最短的那块木板的长度。 四.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学科特征? 1、重视预测性,讲求稳定可靠的研究效果(经济效果)。 2、经济实效性,讲求全面提高经济技术效果。 3、计量精确性,讲求最佳经济效果。(定性分析与定性分析) 4、评价及时性,讲求现实的经济效果。 5、学科综合性,讲求整体的社会效果。 五.农业生产资源的主要性质? 1、可控性与不可控性:(1)可控:人力资源、物质资源;(2)不可控:自然资源(阳光、雨水等) 2、资源的积储性和流动性(饲料→畜产品) 3、互补性、附带性(相互配合,并存在一定比例) 4、资源的再生性、相对性:(土壤的养分是可再生的,并且是相对的)掠夺式经营→再生性消失。 六.农业技术经济分析的主要原则? 1、总体原则:科学、实用、系统、全面、简便易行。 2、具体原则:(1)要科学农业生产过程中投入与产出的因果关系和函数关系;(2)要能够充分反映农业生产的特点,全面地、准确地反映农业技术经济效果的复杂内容及其影响因素。(3)要能够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4)要能够充分反映农业生产的总体经济 目标;(4)应保证在整个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意义明确,计算方法简便。 七.经济效果临界分析? 农业技术经济效果临界:指在经济上能否取得收益的数量界限。(只有产出大于投 入时才能真正获得收益)

农业技术经济学_习题集(含答案)

《农业技术经济学》课程习题集 一、单选题 1. <农业技术经济>正式命名时间是( ) A. 20世纪50年代 B. 1962年 C. 1963年 D. 1978年 2.既是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分析手段,又是农业技术经济学的重要基础学科,是指( ) A. 政治经济学 B. 经济学 C. 社会学 D. 数学 3.农业技术经济学的性质属于( ) A. 管理科学 B. 经济科学 C. 技术科学 D. 社会科学 4.农业技术经济学的特征之一是( ) A. 经济适用性 B. 经济实效性 C. 技术可行性 D. 技术与经济的结合 5.现代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在农业生产中大大增加了产量,产品质量显著提高以及( ) A. 劳动生产率上升 B. 效益提高 C. 劳动消耗持续下降 D. 以上全部 6.经济效果的二重性中,社会属性体现了( ) A. 生产关系的性质和要求 B. 生产力的性质和要求 C. 上层建筑的性质和要求 D.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性质和要求 7.农业技术经济的综合效果是指( ) A. 经济效果 B. 生态效果 C. 社会效果 D. 以上全部 8.经济效果的二重性中,自然属性体现了( ) A. 生产关系的性质和要求 B. 生产力的性质和要求 C. 上层建筑的性质和要求 D.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性质和要求 9.从农业生产考察,农业技术经济效果具有的特点有:适应自然、不确定性和( ) A. 生产周期长 B. 因土制宜 C. 资金占用量大 D. 依赖性强 10.经济效果是指() A. 产出与投入之比 B. 投入与产出之比 C. 投入与产出之差 D. 消耗与成果之比

11.农业技术经济评价的一般资料包括农业自然条件,农业生产条件和( ) A. 环境条件 B. 农业生产技术条件 C. 资金条件 D. 地理条件 12.反映和估计将来的成本支出、销售收入及利润,并测算出项目经济效益的价格是( ) A. 市场价格 B. 影子价格 C. 销售价格 D. 批发价格 13.农业技术经济评价的经济效果指标的好坏表明某项技术措施、技术方案的( ) A. 优劣 B. 满意程度 C. 生命力 D. 经济效益 14.农业技术经济评价指标的设置原则之一是( ) A. 结构清楚 B. 少而精 C. 全面 D. 系统 15.农业技术经济效果的主要指标有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和( ) A. 单位面积纯收入 B. 资金生产率 C. 劳动盈利率 D. 产品成本率 16.指标体系的设置,应保证做到意义明确和( ) A. 全面 B. 理论恰当 C. 方法简便 D. 数据准确 17.评价投资效益的动态方法有内部报酬率法和( ) A. 投资回收期法 B. 投资收益率法 C. 投资报酬率法 D. 净现值法 18.农业技术经济效果评价的原则之一,既要考虑经济效果,生态效果,又要考虑( )的统一. A. 技术效果 B. 社会效果 C. 公众效果 D. 环境效果 19.农业技术经济评价的边际性,一是指边界的意思,再就是指( ) A. 经济 B. 技术 C. 增量 D. 减量 20.农业科技成果经济效果的评价指标有( ) A. 新增总产量 B. 新增纯收入 C. 科技费用新增收益率 D. 以上全部 21.农业科技成果的经济效果具有多重涵义,既有绝对经济效果,又有( ) A. 预期经济效果 B. 技术经济效果 C. 社会经济效果 D. 相对经济效果 22.农业科技成果的经济效益是科研,推广和( )共同活动的结果. A. 销售 B. 中介 C. 生产 D. 管理 23.从农业技术考察,农业技术经济效果具有的特点有:农业技术经济效果的相关性,综合

自学考试《农业技术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技术经济学试卷及答案 (课程代码06270)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人类创造技术的目的性,表现为技术的( A ) A、社会属性 B、自然属性 C、多元属性 D、中介属性 2、资源报酬递减形态的生产函数曲线是(A) A、上凸状的 B、下凹状的 C、直线 D、无法确定 3、下列关于经济效益临界表正确的有( B)P33 A、经济效益临界=产出/投入≥0 (<1 亏) B、经济效益临界产出/投入≥1(=1 平) C、经济效益临界=被选择方案的经济效益-机会成本≥1 D、经济效益临界=(产出-投入)≥1 4、农业技术经济资料收集的内容包括研究对象的( D ) A、劳动消耗和劳动成果两方面的资料 B、技术效果和可行性四方面的资料 C、经济效果和可行性两方面的资料 D、劳动消耗、劳动成果、技术效果和可行性四方面的资料 5、选择课题顶目时,评价项目必须具备三个特征,即可以计量、工作责任可以明确和(C) A、完成时间较长 B、完成时间较短 C、完成时间可以界定 D、完成时间不定 6、某基本建设投资的总额为300万元,该投资的年平均利润增加额为75万元,则建设投资的回收期为( B ) A、7年 B、4年 C、3.5年 D、2年 7、新增加的固定资产在使用年限内年收益总额与投资之比,称为( B ) A、投资年利润率 B、投资总收益率 C、成本利润率 D、资金占用净产出率 8、下列关于运用连环替代法描述正确的有( A ) A、影响因素按对分析对象的重要性排列和顺次替代 B、先替换质量指标,再替换数量指标 C、计算结果可作为分析对象的最终判断(重要参考) D、各因素影响程度的绝对值保持不变(随排顺变) 9、比较分析法要遵循的原则是( C ) A、可量化原则 B、类似性原则 C、可比性原则 D、一致性原则 10、已知某生产函数为y=9x2-4x,当资源投入2单位时,平均产量为( A ) A、14 B、20 C、26 D、34 11、在一定资源投入水平下,一种产品的产量增加,不仅不会引起一种产品产量少,反而使其产量增加,则这两种产品之间的关系称为( C )

农业技术经济学复习整理(仅供参考)

第一章:绪论 1. 农业技术经济学的概念 农业技术经济学:研究农业产业领域内技术政策、技术方案和技术措施的应用与其经济效果相互关系的经济学科。“农业”,指生产农副产品的整个产业部门,包括产前、产中、产后部门。“技术”,指农业技术政策、技术方案和技术措施。“经济”,指技术应用的经济效益,表述为:在同等的劳动耗费下,能够取得最大使用价值,或在取得同等效果的条件下,能够争取最小劳动耗费。 第二章:农业技术经济学基本理论 1.经济效果与技术效果 (1)区别:经济效果:劳动效果和劳动消耗量的比较,着重从成本角度分析投入与产出。技术效果:指某项技术的功能价值,表现为技术性能满足生产要求的程度,以及最终产生的某项生产成果。强调在技术上达到目的,也用技术可行性来表示。 (2)关系:①一致性:经济方面的需要是技术进步的动力和方向;技术方面的进步是推动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效果的重要条件和手段。②矛盾性:1)技术的先进性与经济的合理性之间的矛盾2)技术的可行性与经济的效益性之间的矛盾。3)技术上的可能与经济上的需要之间的矛盾。 (3)启示:技术经济效果评价基本准则:把技术效果和经济效果统一起来。 2.农业技术经济效果的概念及其特点 概念: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通过物质技术因素实施所发生的劳动消耗和劳动占用同生产成果之间的比例关系。 特点:1)相关性:农业生产的各种技术措施之间有强烈的相关性2)持续性:从生物技术的角度来看,都有技术后效效果3)综合性:动植物的生长发育必须同时具备各种各样的生活条件4)多样性:农业技术有多功能性,具有直接经济效果、生态效益和社会环境效益5)不稳定性:生产周期长,受自然环境影响大,地域性和季节性等可变因素多6)极限性:技术措施所能起到的作用有限。 3.农业技术经济效果临界 概念:农业技术开发、产品生产、农业项目建设等经济活动中取得效益的临界值,代表着某项农业技术能带来经济上好处的起码经济界限,低于这个界限,表明没有增加社会财富。 农业技术经济效果临界值:在经济上能否取得收益的数量界限。当具体数值表明产出>投入时,才能获得经济效果。表达式如下: 经济效果临界=(所得-所费)或(产出-投入)≥0 或经济效果临界=(所得÷所费)或(产出÷投入)≥1 多方案时以被选择方案的机会成本来确定经济临界,表达式为: 经济效果临界=被选择方案的经济效果-机会成本≥0 4.生产力系统的三大规律

技术经济学-名词解释

技术经济学名词解释: 1、技术的含义:广义的技术泛指包括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的劳动方法和技能的总称,指人们按照预定的目的,实现对物质、材料、能量、信息进行改造、改换、加工的物质手段和方法。 2、经济效果:是对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经济上合乎目的性程度的评价。包括社会劳动节约程度、社会需要的满足程度、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有效利用程度。 3、资金生产率:是指在生产投入的资产与生产成果的比率。 4、投资总收益率:是指新增加的固定资产在使用年限内年收益总额与投资总额之比。 5、试算分析法:是:以现行标准方案作对照,对新技术、新方案的经济效益进行预算的一种方法,实际上也是一种预测方法。 6、动态比较法:又称为动态数列对比分析法,它是研究农业技术措施、方案或政策实施后经济效果在时间上的发展变化及其规律性的一种方法,主要包括编制动态数列、计算和运用各种动态分析指标。 7、边际分析:当投入的生产资源增加某一数量时,产品的产出量也会随着改变,用两种增量的变化率来研究农业生产中投入产出的变化规律。 8、边际产量(MPP ):是指增加一单位可变资源的投入量所增加的产量。MPP=X T ??PP =X ??Y 9、边际技术替代率:是指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资源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资源的投入数量。 10、生产弹性:产品数量变化率与生产资源变化率之比。它反映了产品产量对生产资源变动的敏感程度,是衡量生产资源转化效率的重要指标,即当资源投入量增加1%时,产品产量能增加百分之几。 11、等成本线:是在既定的成本和既定的生产资源价格下,生产者可以购买到的两种生产资源的各种不同数量组合的轨迹。TC=P X 1 * X 1+ P X 2 * X 2 12、比例报酬:是指所有生产投入按同一比例增加后产出的变化率。一般有三种情况:固定比例报酬、比例经济和比例不经济。 13、农业技术商品寿命:指技术成果在农业生产部门中有效应用的时间。 14、狭义的政策:是指管理部门为了使社会或社会中的一个区域与部门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而提出的法令、措施、条例、计划、方案、规划及项目。 15、农业技术进步:是一个不断创造新知识、发明新技术,并推广运用于农业生产实践,从而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发展过程。从本质上讲,农业技术进步是一个把知识形态生产力变成物质形态生产力,以不断增加社会财富的历史发展过程。

试卷4_张士云_农业技术经济学

《农业技术经济学》试卷4 一. 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 边际产品 2. 相对经济效果 3. 均等边际收益原理 4. 生产弹性 5. 技术进步率 二. 选择题(每题2分,共32分)(单选题) 1. 当APP 下降时,MPP 可能为( ): A .上升 B .下降 C .最大 D .为零 2. 用C-D 生产函数测定技术进步时,其函数β αδL K Ae Y t =中的δ被称为( )。 A .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B .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 C .技术进步率 D .综合要素生产率 3. 已知某一线性规划可行解区域的极点坐标值为a(0,0)、 b(0,4)、 c(4,3)、 d(5,0),且其目标函数为Max Z= 2X 1+3X 2,则线性规划的最优解: A .a(0,0) B .b(0,4) C .c(4,3) D .d(5,0) 4. 已知资源的投入与产品产出的生产函数为42 .0325 .023 .01X X AX Y =则说明该生产函数处于( ): A . 比例报酬减少 B .比例报酬增加 C .比例报酬不变 D .难以判定 5. 连结原点至TPP 曲线上某点的直线斜率愈大,表示( )愈大。 A .TPP B .APP C .MPP D .EP (生产弹性) 6. 在回归分析中,F-statistic 值是指( )。 A . 回归平方和的均方与剩余平方和的均方的比值 B . 总平方和的均方与剩余平方和的均方的比值 C . 回归平方和的均方与总平方和的均方的比值 D .总平方和的均方与回归平方和的均方的比值 7. 一定量的资源用于多种产品生产时,要使总产值最大,要求各种产品生产的边际产值达到( )。 A .不等 B .等于1 C .相等 D .等于0 8. 一项农业科技成果有无推广价值,主要取决于( )。

农业技术经济学课程论文

农业技术经济学课程论文题目:浅析安徽省农业信息化发展概况 院(系):经济与管理学院 专业:农林经济与管理 学号: 2013516006 姓名:李支东 教师:程钢 时间:二〇一六年六月十六日

浅析安徽省农业信息化发展概况 摘要: 当前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时期,推进农业信息化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安徽省是农业大省,农业人口多。如何把农业大省变成农业强省,开展农业信息化发展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以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才能逐步缩小安徽城乡“数字鸿沟”,促进整个安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社会经济和谐发展。本文基于安徽省当前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发展的实际,找出适合安徽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的一些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安徽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研究;对策 一、安徽省农业概况 安徽省,简称“院”,位于我国东部,长江和淮河自西向东横贯全境,将全省分为淮北、江淮、江南三大自然区,地貌以平原、丘陵和低山为主。总面积约13. 96万平方公里,全省户籍人口为6862.0万人。安徽是农业大省,又是中国农村改革发源地,乡村人口占总人口的61.3%。安徽省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气候条件分布差异明显,天气多变,降水年际变化大,常有旱辨等自然灾害发生。全省省耕地面积422万公顷,林地329万公顷,水面105万公顷,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 二、安徽省农业信息化建设成效 (一)农村地区信息基础设施体系日趋完善。 通信宽带光缆及配套的营业服务网点已实现100%乡(镇)和行政村全覆盖,提前完成基础通信"普遍服务”目标。数字广播和有线电视网络建设取得新进展,广播和电视农村人口综合覆盖率均超过95%。 (二)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己初具规模。 形成了以“安徽农业信息网”、“安徽农网”、“安徽党员干部先锋在线网”、“安徽星火科技”四大门户为基础搭建了一个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多层次、分布式的省级农业综合信息服务信息平台,为全省农业信息化发展创造宽松环境。(三)建立了一个立体的基层信息服务体系。 ①市、县科技、农业、气象等涉农部门成立了信息服务机构。②全省乡镇拥有省级认证的农村信息员5000多名,初步形成一支覆盖全省的农村信息工作队伍。③大部分乡村建有便民服务机构,成为乡村综合信息服务站服务基层的有力保障。④农村信息服务手段不断拓展,大大提高了安徽农网信息的覆盖面。

(完整版)农业技术经济学复习整理(仅供参考)

第一章:绪论 1.农业技术经济学的概念 农业技术经济学:研究农业产业领域内技术政策、技术方案和技术措施的应用与其经济效果相互关系的经济学科。“农业”,指生产农副产品的整个产业部门,包括产前、产中、产后部门。“技术”,指农业技术政策、技术方案和技术措施。“经济”,指技术应用的经济效益,表述为:在同等的劳动耗费下,能够取得最大使用价值,或在取得同等效果的条件下,能够争取最小劳动耗费。 第二章:农业技术经济学基本理论 1.经济效果与技术效果 (1)区别:经济效果:劳动效果和劳动消耗量的比较,着重从成本角度分析投入与产出。技术效果:指某项技术的功能价值,表现为技术性能满足生产要求的程度,以及最终产生的某项生产成果。强调在技术上达到目的,也用技术可行性来表示。 (2)关系:① 一致性:经济方面的需要是技术进步的动力和方向;技术方面的进步是推动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效果的重要条件和手段。② 矛盾性:1)技术的先进性与经济的合理性之间的矛盾2)技术的可行性与经济的效益性之间的矛盾。3)技术上的可能与经济上的需要之间的矛盾。 (3)启示:技术经济效果评价基本准则:把技术效果和经济效果统一起来。 2.农业技术经济效果的概念及其特点 概念: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通过物质技术因素实施所发生的劳动消耗和劳动占用同生产成果之间的比例关系。 特点:1)相关性:农业生产的各种技术措施之间有强烈的相关性2)持续性:从生物技术的角度来看,都有技术后效效果3)综合性:动植物的生长发育必须同时具备各种各样的生活条件4)多样性:农业技术有多功能性,具有直接经济效果、生态效益和社会环境效益5)不稳定性:生产周期长,受自然环境影响大,地域性和季节性等可变因素多6)极限性:技术措施所能起到的作用有限。 3.农业技术经济效果临界 概念:农业技术开发、产品生产、农业项目建设等经济活动中取得效益的临界值,代表着某项农业技术能带来经济上好处的起码经济界限,低于这个界限,表明没有增加社会财富。 农业技术经济效果临界值:在经济上能否取得收益的数量界限。当具体数值表明产出〉投入时,才能获得经济效果。表达式如下: 经济效果临界=(所得—所费)或(产出—投入)》0 或经济效果临界=(所得宁所费)或(产出宁投入)》 1 多方案时以被选择方案的机会成本来确定经济临界,表达式为: 经济效果临界二被选择方案的经济效果-机会成本》0 4.生产力系统的三大规律 (1)各要素同步形成与要素结合体运行时间不间断规律。要求在同一时点各要素

自考农业技术经济学复习计算题

农业技术经济学复习计算题 一、比较优势法 甲、乙两个地区,生产A、B两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量见下表(单位:元)根据比较优势法,甲、乙两地应如何进行专业化分工? 从表中可以看出,绝对优势集中在乙地区,(1分) 但从相对成本来看, 甲地区生产A、B产品的成本为:40:50=1:1.25(3分) 乙地区生产A、B产品的成本为:26:39=1:1.5(3分) 因此,甲地区生产B产品具有比较优势,乙地区生产A产品具有比较优势。(3分) 二、连环代替法 某养殖场养殖每千克对虾所花费饲料成本的分析如下表。饲料成本与各种影响因素的关系为:单位对虾饲料成本=1/单位产量x单位饲料消耗量x饲料单价。采用连环代替法分析各种因素对饲料成本的影响程度。 (1)计划数额:1/6*24*2=8元 (2)单位对虾产量变动对对虾饲料成本的影响程度: 1/9*24*2=5.3 5.3-8=-2.7 这说明了单位对虾产量的增加使得每千克对虾饲料成本降低了 2.7元 (3 )单位饲料消耗量变动对对虾饲料成本的影响程度: 1/9*30*2=6.7 6.7-5.3=1.4 这说明了单位饲料消耗量的增加使得每千克对虾饲料成本增加了 1.4元 (4)单位饲料单价变动对对虾饲料成本的影响程度: 1/9*24*3=10 10-6.7=3.3 这说明了单位饲料单价的增加使得每千克对虾饲料成本增加了 3.3元 (5)综合各因素变动对每千克对虾饲料成本的影响程度: -2.7+1.4+3.3=2 因此,所有因素的变动使得每千克对虾饲料成本增加2元。 三、综合评分法 下列三中耕作制度方案的优选,其评价项目有产量、费用、用工、收入和对环保影响。各个项目的权重分别是30%、20%、10%、25%、15%。每个方案的评分结果如下:

农业技术经济学

第一章 农业技术经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59-1965年,是农业技术经济学经济问题提出和兴起阶段。 第二阶段:1965-1977年,是农业技术经济研究停滞休眠阶段。第三阶段:1978年以后,是农业技术经济研究恢复和发展阶段。 技术的含义:狭义的技术一般泛指根据生产实践和自然科学的原理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技能和技艺。广义的技术是指人们按照预定的目的,实现对物质、材料、能量、信息进行改造、改换、加工的物质手段和方法。 技术的属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多元属性、中介属性。 技术的分类:第一级:四种基本技术;第二级:劳动过程的技术——八类劳动过程;第三级:产业技术分类。 技术进步的作用:①促进了经济增长;②促进了经济效益的提高;③促进了经济结构的变化。 农业技术经济学的三要素:技术、经济、计量。 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分类:1.广义农业科技经济学与狭义农业技术经济学。2.宏观农业技术经济学、中观农业技术经济学和微观农业技术经济学。 农业技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以农业生产力中技术要素组合、运用及其发展的经济效果和条件为对象。 农业技术经济学的主要特征:①综合性;②系统性;③数量性;④比较性;⑤预测性;⑥决策性;⑦优先性。 第二章 经济效果的概念:是对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经济上合乎目的性程度的评价。 技术效果的概念:是指某项技术的功能价值,它表现为技术性能、满足生产要求的程度,以及最终产生的某种生产成果。 农业技术经济效果的涵义:以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农产品的需求为基础,以培养提高土地生产力和促进生态环境良好循环为前提,研究应用农业技术方案、技术措施或技术制度等的劳动消耗和劳动占用与农业生产成果之间的比较关系。 农业技术经济效果的特点:①相关性;②持续性;③综合性;④多样性;⑤不稳定性。 农业生产资源的分类:自然资源、物质资源、人力资源。 农业生产资源的性质:①资源的可控性与不可控性;②资源的贮藏性与流失性;③资源间的互补性与互代性④资源的再生性和相对性。 第三章 制度研究计划包括的内容:确定课题项目;拟定研究提纲;明确资料的来源;确定课题项目的研究方法。 农业技术资料收集的重要性及其内容:(1)重要性:①农业技术经济资料包括各项指标数值,是研究农业技术经济措施、技术方案、技术政策的重要基础;②收集、运用农业技术经济资料,便于计算、比较和评价农业技术措施、技术方案的经济效果。③收集农业技术经济资料,可以为充分合理一利用农业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经济效果提供经济参数;④收集农业技术经济资料是进行农业技术经济认证的基础。(2)内容:①研究对象的劳动消耗方面的资料; ②研究对象的劳动成果方面的资料;③研究对象的技术效果方面的资料;④研究对象的可行性方面的资料。 农业技术资料收集的方法:(一)调查法(全面调查、重点调查、抽样调查、典型调查),(二)实验法。 农业技术经济的评价内容:技术评价、生态评价、经济评价、社会评价。 农业技术方案评价的一般标准:1.技术先进性,2.经济合理性,3.生产可行性。 农业技术经济评价的一般方法:1.定性分析法;2.定量分析法。 第四章 农业技术经济评价指标的作用:(1)有助于衡量农业技术经济效果的优劣,深入揭示取得这种经济效果的技术原因与经济条件(2)有助于对农业技术经济效果作比较系统、全面而又简明的评价,防止主观随意性,避免盲目性和片面性。(3)有助于在评价工作中准确反映被评价的农业技术的经济效果,不至于把其他工作的效果也算进去,从面提高评价的准确性(4)有助于比较系统地认识各种指标在指标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以及各个指标之间的关系,便

农业技术经济学 判断题

第一章导论 0.技术经济活动的目的是使生产活动适应自然规律的要求 1.软技术的投入主要以劳动力数量表示P11 2.经济增长中,硬技术的投入一般以资金量的大小来表示 3.技术经济研究的问题既有微观问题,又在宏观问题 4. 技术、经济、计量构成了农业技术经济学的三要素 第二章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1.活劳动既只能消耗,不能占用。 2.经济效果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经济效果是经济效益的基础,经济效益的内容较广,它是经济效果的延伸和扩展,在讲经济效益时,一般就经济效果在内(判断改错)。P26倒数第3行—倒数1行 技术效果与经济效果的关系表现为一致性和矛盾性 3.农药属于贮藏性的资源,劳动力,时间,农机属于流失性的资源 4.一个经济总体的整体功能……而是决定于最弱一部分的能力值(判断改错)。P36倒数第4自然段 5.高度差表明了各要素能力值的最大差距和不平衡度,如果高低差愈大,表明愈不平衡,农业生产中的浪费愈在大,高低差愈小,表明不平衡性愈小,平衡工作的任务愈小(判断改错)。P37倒数第2行—P38第2行 6.物质资源具体体现为一定的资金量(判断改错)。P40第1和第2自然段 7.农业生产资源报酬形态三种,图表2—2注释文字更正为:a.报酬固定形态,b.报酬递增形态,c.报酬递减形态(单选题、判断改错)。P44 8.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既要关心当前的技术经济效益,又要着眼于长远的技术经济效益。应选择两者兼优的方案,或者把长远技术经济最好的方案选为最优方案。P28 9.高低差表达式=最大能力值要素的能力值-最小能力值要素的能力值P37 9.经济最佳值是指在可行性区间内最符合经济目标的某一具体数值 第三章农业技术经济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1、在确定课题项目时,选择难易适当的项目(判断改错)。P50 2.确定课题项目是衡量农业技术经济研究工作成果是否有推广价值的先决条件。P49 3.在取得农业技术经济资料时,实验法比调查法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 第四章农业技术经济评价指标 1、复杂问题简单化是对一项复杂经济事物仅设置一两项指标用来全面评价、综合衡量经济效果(判断改错)。P70 2、农业技术经济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图,人均农产品占有量是属于农业技术经济效果目的指标(判断改错)。P74 3、成本利润率计算公式(单选题),成本利润率能更确切地表示资金消耗的经济效果(判断改错)。P79 4.人均占有农产品数量,农产品商品率是属于农业技术经济效果目的指标。P73 5.单位土地面积净产值指标的公式,采用这项指标能够反映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劳动所创造的新价值的水平P76 6.通常所说的劳动生产率,实际上是活劳动生产率 7. 成本净产出率指标反映了资金消耗所创造的新价值的经济效果 8.确定课题项目是农业技术经济研究工作的第一步 9.基本建设投资效果系数越大,表明经济效果越好。基建设投资效果系数通常大于零而小于1 10.牲畜的产仔率和农药杀虫率属于技术效果分析指标 10.农产品产量属于农业技术经济效果目的指标 11.成品产品率反映了资金消耗创造价值的经济效果 第五章农业技术经济研究的一般分析方法 1.它是人们根据相对成本而不是绝对成本的大小来确定地区之间的生产分工和进行专业化生产的优化方案。P95 2.试算分析法属于事前经济效益预估和测算。 3.比较优势法是根据相对成本来确定地区间的专业化分工 4.在分组比较法中,若按数量标志进行分组,组距不宜过大过小 第六章农业生产资源投入的边际分析

技术经济学月试题和答案

2014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技术经济学试卷 (课程代码06270) 重要提示: 1、本试卷共4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应考者必需在“答题卡”上按要求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从研究内容看,狭义技术经济学可分为a A.理论农业计算经济学和应用农业技术经济学 B.宏观农业计算经济学和微观农业技术经济学 C.技术学的农业技术经济学和经济学的农业技术经济学 D.技术、经济、生态、社会、价值系统的农业技术经济学 2.随着某种资源投入的增加,产出相应成比例增加,这称为a A.资源报酬固定形态B.资源报酬递增形态 C.资源报酬递减形态D.资源报酬平衡形态 3.单项资源报酬递增形态的生产函数曲线是a A.上凸形态B.下凹形态 C.直线D.无法确定 4.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技术经济效果进行调查,通常要采用a A.全面调查B.重点调查 C.典型调查D.抽样调查 5.农业技术经济学研究的一般程序为c A.资料收集与整理、制定研究计划、方案优选和综合评价 B.制定研究计划、资料收集与整理、方案优选和综合评价 C.制定研究计划、资料收集与整理、综合评价和方案优选 D.资料收集与整理、制定研究计划、综合评价和方案优选 6.某改良水稻产值为26000元,种植面积为40公顷,消耗的总生产成本为8000元,其中生产费用为6000元,则单位土地面积的纯收益为a A.450元/公顷B.500元/公顷 C.560元/公顷D.654元/公顷 7.资金生产率指标组包括c A.成本产品率和成本利润率指标B.固定资金占有率和流动资金占有率指标 C.成本生产率和资金占用生产率指标D.成本净产率指标和资金占有资产率指标 8.研究农业技术措施、方案和政策实施后经济效果在时间上的发展变化及其规律的方法,属于比较分析法 中的c A.平行比较法B.分组比较法 C.动态比较法D.比较分析法 9.犁耕和机耕具有可比性,这是基于比较分析法的哪个原则?c A.劳动对象的可比性B.资源的可比性 C.技术功能的可比性D.特定因素的可比性 E取何值时称为生产的合理阶段?b 10.生产弹性 P

农业技术经济学复习整理仅供参考

第一章:绪论 1、农业技术经济学的概念 农业技术经济学:研究农业产业领域内技术政策、技术方案与技术措施的应用与其经济效果相互关系的经济学科。“农业”,指生产农副产品的整个产业部门,包括产前、产中、产后部门。“技术”,指农业技术政策、技术方案与技术措施。“经济”,指技术应用的经济效益,表述为:在同等的劳动耗费下,能够取得最大使用价值,或在取得同等效果的条件下,能够争取最小劳动耗费。 第二章:农业技术经济学基本理论 1、经济效果与技术效果 (1)区别:经济效果:劳动效果与劳动消耗量的比较,着重从成本角度分析投入与产出。技术效果:指某项技术的功能价值,表现为技术性能满足生产要求的程度,以及最终产生的某项生产成果。强调在技术上达到目的,也用技术可行性来表示。 (2)关系:①一致性:经济方面的需要就是技术进步的动力与方向;技术方面的进步就是推动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效果的重要条件与手段。②矛盾性:1)技术的先进性与经济的合理性之间的矛盾2)技术的可行性与经济的效益性之间的矛盾。3)技术上的可能与经济上的需要之间的矛盾。 (3)启示:技术经济效果评价基本准则:把技术效果与经济效果统一起来。 2、农业技术经济效果的概念及其特点 概念: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通过物质技术因素实施所发生的劳动消耗与劳动占用同生产成果之间的比例关系。 特点:1)相关性:农业生产的各种技术措施之间有强烈的相关性2)持续性:从生物技术的角度来瞧,都有技术后效效果3)综合性:动植物的生长发育必须同时具备各种各样的生活条件4)多样性:农业技术有多功能性,具有直接经济效果、生态效益与社会环境效益5)不稳定性:生产周期长,受自然环境影响大,地域性与季节性等可变因素多6)极限性:技术措施所能起到的作用有限。 3、农业技术经济效果临界 概念:农业技术开发、产品生产、农业项目建设等经济活动中取得效益的临界值,代表着某项农业技术能带来经济上好处的起码经济界限,低于这个界限,表明没有增加社会财富。 农业技术经济效果临界值:在经济上能否取得收益的数量界限。当具体数值表明产出>投入时,才能获得经济效果。表达式如下: 经济效果临界=(所得-所费)或(产出-投入)≥0 或经济效果临界=(所得÷所费)或(产出÷投入)≥1 多方案时以被选择方案的机会成本来确定经济临界,表达式为: 经济效果临界=被选择方案的经济效果-机会成本≥0 4、生产力系统的三大规律 (1)各要素同步形成与要素结合体运行时间不间断规律。要求在同一时点各

自学考试农业技术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自学考试农业技术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技术经济学试卷及答案 (课程代码06270)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人类创造技术的目的性,表现为技术的( A ) A、社会属性 B、自然属性 C、多元属性 D、中介属性 2、资源报酬递减形态的生产函数曲线是( A ) A、上凸状的 B、下凹状的 C、直线 D、无法确定 3、下列关于经济效益临界表正确的有( B )P33 A、经济效益临界=产出/投入≥0 (<1 亏) B、经济效益临界产出/投入≥1(=1 平) C、经济效益临界=被选择方案的经济效益-机会成本≥1 D、经济效益临界=(产出-投入)≥1 4、农业技术经济资料收集的内容包括研究对象的( D ) A、劳动消耗和劳动成果两方面的资料 B、技术效果和可行性四方面的资料 C、经济效果和可行性两方面的资料 D、劳动消耗、劳动成果、技术效果和可行性四方面的资料 5、选择课题顶目时,评价项目必须具备三个特征,即能够计量、工作责任能够明确和( C ) A、完成时间较长 B、完成时间较短 C、完成时间能够界定 D、完成时间不定 6、某基本建设投资的总额为300万元,该投资的年平均利润增加额为75万元,则建设投资的回收期为( B ) A、7年 B、4年 C、3.5年 D、2年 7、新增加的固定资产在使用年限内年收益总额与投资之比,称为( B ) A、投资年利润率 B、投资总收益率 C、成本利润率 D、资金占用净产出率 8、下列关于运用连环替代法描述正确的有( A ) A、影响因素按对分析对象的重要性排列和顺次替代 B、先替换质量指标,再替换数量指标 C、计算结果可作为分析对象的最终判断(重要参考) D、各因素影响程度的绝对值保持不变(随排顺变) 9、比较分析法要遵循的原则是( C ) A、可量化原则 B、类似性原则 C、可比性原则 D、一致性原则 10、已知某生产函数为y=9x2-4x,当资源投入2单位时,平均产量为( A ) A、14 B、20 C、26 D、34 11、在一定资源投入水平下,一种产品的产量增加,不但不会引起一种产品产量少,反而使其产量增加,则这两种产品之间的关系称为( C )

农业技术经济学重点

农业技术经济学 第一章 1、农业技术经济定义为:专门研究农业产业领域内技术政策、技术方案和技术措施的应用与其经济效果的经济学科。 2、研究对象:研究农业技术措施、技术方案、技术政策应用和实施的经济效果和可行性分析。 第二章 1、经济效果:劳动效果和劳动消耗量的比较。 2、农业技术经济效果概念: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劳动消耗和劳动占用同生产成果之间的比例关系。——绝对技术经济效果 3、提高农业技术经济效果的途径 : (1)E↑=Y→/L↓ 采用先进技术或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2)E↑=Y↑/L→ 改进施肥技术及科学的栽培技术 (3)E↑=Y↑↑/L↑ 集约农业经营的特点 (4) E↑=Y↑/L↓ 精量播种,能省种和增产 (5) E↑=Y↓/L↓↓ 4、理解木桶理论和要素替代 5、农业技术进步的三种观点: (1)社会需求推动观点 :由于市场对新产品的市场需求推动了技术的创新; (2)科技创新推动论:技术进步是由科学基础研究或科学发明推动的,科学研究促进了新产品技术的研究开发、生产和销售; (3)来自于社会需求推动和科技创新推动综合推动的观点。 第三章 1、农业技术经济效果评价的内容 (1)经济效果评价:土地生产力,劳动生产率,资金产出率,投资经济效果,经济效果,单位面积产量,财务分析等 (2)社会效果评价:就业效果,社会稳定情况,农村文化、生产和生活质量的改变效果,农村人际关系的变化,劳动力负担变化,农民生计结构和生计状况,弱势群体地位和参与度,教育功能发挥程度等 (3)生态效果评价:光能利用率,土地利用率,森林植被覆盖率,水土保持率以及农业环境污染情况等 2、掌握综合评分法---第一题计算题 ==所得劳动成果经济效果所费劳动消耗或劳动占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