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学发展史

生物科学发展史
生物科学发展史

生物科学发展史

生物科学发展史既包括科学家对生命现象的研究过程,又包括科学家研究生命现象时所持有的不同观点和态度;既包括生物学理论和方法的形成演变,又包括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科学与社会的相互影响。在近几年的高考题中有关生物科学发展史中的一些实验设计思路、研究方法时有出现。预计今年高考理科综合中的最后2个生物大题有可能以生物科学发展史有背景出题。现就现行高中生物教材中有关生物科学发展的问题进行一次专题小节。

一、生物科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1.描述性生物学阶段:20世纪以前

2.实验生物学阶段:1900年孟德尔遗传规律的重新发现——1953年

3.分子生物学阶段:1953年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立————

二、生物科学研究的方法

1.观察法:生物科学研究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从客观世界获得原始的第一手材料的方法。

观察包括人的肉眼观察及放大镜、显微镜观察。观察结果必须是可以重复的。

只有重复的结果才是可检验的,从而才是可靠的结果。

3.假说和实验:在观察中往往会发现问题,为了要解释或解决这些问题,一般是先是提出某种设想或假说,然后设计实验来验证这个设想或假设。

4.模型研究:常用的生物学模型有以下几种:

①生物模型:又叫模式生物,如大肠杆菌、果蝇、小鼠等

②机械和电子模型:如DNA双螺旋结构、仿生学、人工智能等

③抽象模型:如生态学、种群遗传学中的数学方程等

三、高中教材中提到的有关生物科学发展史问题

必修本第一册

1.细胞学说: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P3)

2.染色质:染色质这个名词最早是德国生物学家瓦尔德尔提出来的,主要是指细胞核内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因此叫做染色质。(P32)

3.植物细胞全能性:1958年美国科学家斯图尔德将胡萝卜韧皮部的一些细胞进行培养,

由于细胞分化而最终发育成完整的新植株。(P41)4.酶的发现:177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帕兰札尼设计了一个巧妙的实验说明胃具有化学性消化的作用;1836年德国科学家施旺从胃液中提取出了消化蛋白质的物质(即

胃蛋白酶);1926年美国科学家萨姆纳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出脲酶的结晶并经实

验证实脲酶是一种蛋白质;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

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P45)

5.光合作用的发现: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通过实验,指出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的实验证明了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

1880年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的一个巧妙实验证明O2是由叶绿体释放出来的,

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

门的同位素标记法实验证明了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来自水。(P53)

6.溶液培养法:土壤中的矿质元素是否都是植物生活所必需的,科学家通过溶液培养法进行了研究。溶液培养法是指用含有全部或部分矿质元素的营养液培养植物的

方法。(P62)

7.矿质元素运输:科学家用不透水的蜡纸将柳树茎的韧皮部和木质部隔开,并在土壤中施用含42K的肥料,5h后测得42K大量集中在木质部中,从而证明根吸收的

矿质元素是通过导管向上运输的。(P63)

8.生长素的发现:1880年达尔文向光性实验推想胚芽鞘的尖端可能会产生某种物质,这种物质在单测光下,对胚芽鞘下面的部分会产生某种影响;1928年荷兰科学家

温特的实验得出胚芽鞘的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物质,这种物质从尖端运输到下

部促使胚芽鞘下面某些部分的生长;1934年荷兰科学家郭葛等人从一些植物中

分离出了这种物质,经鉴定为吲哚乙酸。(P80)

9.克隆哺乳动物:1997年2月7日《自然》杂志报道,英国生物学家维尔莫特首次用羊的体细胞(乳腺细胞)成功克隆出一只小母羊,取名多利(Dolly),在此以前,

我国生物学家曾用胚胎细胞作为供核细胞,培育出了克隆牛和克隆兔,但是,

多利羊在技术上的突破之处在于供核细胞是体细胞。(P101)

10.原肠胚三个胚层的发育:1929年德国胚胎学家福格特设计一个巧妙的实验,用无毒的染料将琼脂薄片染上颜色,再将薄片紧贴在早期原肠胚的表面,从而得出三

个胚层的发育情况;近年来动物胚胎学家用同位素标记等方法研究原肠胚三个

胚层的发育,同样取得了理想的结果。(P111)

必修本第二册

1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1928年英国科学家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指出已经被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必然含有某种转化因子;1944年美国科学家艾弗里

及其同事的实验得出转化因子就是DNA。也就是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蛋

白质不是遗传物质。(P3)

1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的大肠杆菌T2噬菌体侵染实验更进一步的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该实验同样用到了同位素标记法,该实验最关键

的设计思路是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去观察DNA的作用。

(P4)

13.DNA双螺旋结构:1953年美国科学家沃森和英国科学家克里克共同提出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1962年沃森、克里克和维尔金斯三人共同获得了诺贝尔

生理学医学奖。(P8)

14.遗传密码子的破解:1967年科学家们破译了全部遗传密码子,并且编制出了密码子表。(P15)

15.遗传的基本规律:奥国的遗传学家孟德尔用豌豆做试验材料最先揭示了遗传的两个基本规律,孟德尔成功的原因主要有四点:①正确地选用豌豆作为试验材料;

②在性状分析时采用了由单因素到多因素的研究方法;③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

结果进行了分析;④科学地设计了试验程序。(P33)

16.性别决定基因: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对基因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科学家发现,人的性别实际上是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决定的。Y染色体上的性别决定基因叫

SRY基因,正常女性的X染色体上则没有这个基因。(P38)

17.色盲症的发现:18世纪英国著名化学家兼物理学家道尔顿是第一发现色盲症的人,也是第一个被发现的色盲患者。人们为了纪念他又把色盲症称为道尔顿症。

(P39)

18.试管婴儿:1978年7月25日在英国一位妇女产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例“试管婴儿”,“试管婴儿”实质上就是“体外受精”和“胚胎移植”的产物。(P57)

19.能量流动的定量分析:1942年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对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进行了定量分析,提出了能量流动的“十分之一法则”。(P90)

选修本全一册

20.细菌DNA重组:1973年美国科学家科恩等将一种细菌的DNA转移到另一种细菌内,使后一种细菌表现出这两种细菌的性状,第一次实现了不同种生物间的DNA重

组。(P3)

21.牛痘接种:1796年英国医生爱德华·詹纳受挤牛奶女工的启发进行了一个为男孩接种牛痘的著名实验,实验证明接种过牛痘的人就不会感染天花。(P17)

22.叶绿体DNA的发现:1962年科学家李斯和普兰特等用电子显微镜观察衣藻、玉米等植物叶绿体的超薄切片,发现在叶绿体的基质中有长度为20.5nm左右的细纤维

存在。用DNA酶处理,这种细纤维就消失。由此证明这种细纤维结构就是叶绿

体DNA。(P41)

23.人类基因组研究:20世纪90年代由美国科学家首先提出“人类基因组计划”,2000年6月26日,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和中国的科学家宣布:“人类基

因组框架草图”的绘制工作已全部完成。我国是在1999年9月参加到这项研究

计划的,承担了其中1%的测序工作,也就是3号染色体上3000万个碱基对的

测序工作。(P48)

24.基因工程:科学家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在20世纪70年代创立了一种能够定向改造生物的新技术――基因工程。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DNA核苷酸序列分

析技术的发展,DNA 序列自动测序仪已经产生,并且可以通过一种扩增DNA

的新技术(即PCR技术也叫多聚酶链式反应),使目的基因片断在短时间内成

百万倍地扩增。1971年美国的一位科学家在体外做了一个实验,用带有半乳糖

苷转移酶基因的噬菌体侵染患者的离体组织细胞,结果发现这些组织细胞能够

利用半乳糖。(P49-55)

25.膜生物工程:又叫人工膜技术,是生物工程的一个新的分支。这一技术是把磷脂制成微球体,包裹着酶、抗体、核酸等生物大分子或小分子药物,运输到患病部

位的细胞,通过脂质微球体的膜与细胞膜的相互作用(包括膜相互融合,被吞

噬等),把这些物质送入细胞中,从而达到治疗疾病或改变细胞代谢和遗传特性

等目的。(P62)

26.单克隆抗体:1975年阿根廷科学家米尔斯坦和德国科学家柯勒在前人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力,设计了一个极富创造性的实验方案,即将小鼠的骨髓瘤细胞和经

过免疫的B淋巴细胞融合,所得的杂交瘤细胞既能大量增殖又能产生大量的特

定抗体。1984年这两位科学家因此而获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P72)

27.胚胎移植与试管牛:哺乳动物的胚胎移植技术能加快优良种畜的繁殖速度。以优良

种牛为例,科学家们首先用激素促进良种母牛多排卵,然后将卵细胞在试管内

与人工采集的精子进行体外受精,培育成胚胎,再把胚胎送入经过激素处理的、

可以接受胚胎植入的母牛子宫内,孕成小牛产出,这就是试管牛。许多国家都

已成立了商业性牛胚胎移植公司,开展牛胚胎国际贸易。(P72)28.核移植技术:20世纪70年代我国科学家运用核移植技术成功的解决了鲫鱼和鲤鱼有性杂交的难题。(P73)

29.病毒的发现:1892年俄国科学家伊凡诺夫斯基发现,引起烟草花叶病的致病因子可以通过细菌过滤器,不久,荷兰生物学家贝哲林克通过大量的研究发现,这种

滤过性因子具有生物的许多特征,并推测它能够进入细胞内进行繁殖。后来人

们就把这种因子称为可过滤性的病毒,简称病毒。(P76)

四、近几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简介

2000年:瑞典的阿尔维德·卡尔森、美国的保罗·格林加德、埃里克·埃德尔,表彰他们在脑细胞是如何传递信号方面的研究成果。这使人们进一步加深了大脑是如何工作的理解,并为治疗神经和精神紊乱提供了更好的方法。

2001年:美国的利兰·哈特韦尔、英国的蒂莫西·亨特、保罗·纳斯,表彰他们发现在细胞裂变中的重要控制物质,这可以使人们找到癌症治疗的新方法。

2002年:英国的约翰·劳尔斯顿和悉尼·布雷内、美国的罗伯特·霍维茨,表彰他们在研究基因如何控制器官发育和细胞死亡过程方面所作出的贡献。

2003年:美国科学家保罗·劳特布尔和英国科学家彼得·曼斯菲尔德,表彰他们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领域的突破性成就。这项技术使人们可以详细了解大脑和人体内部器官的状态。

2004年:美国科学家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表彰他们在人体气味受体和嗅觉系统组织方式研究中作出的杰出贡献。他们在研究中发现了包含1000个不同基因的大型基因家族,清楚地阐释了人类的嗅觉系统是如何运作的。这使得我们能够理解“人类为什么能够自觉感受到春天紫丁香的香气,并在任何时候都能提取出这种嗅觉上的记忆。”(请重点关注)

五、近几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

2002年:美国科学家约翰·芬恩、日本科学家田中耕一和瑞士科学家库尔特·维特里希。他们发明了对生物大分子进行识别和结构分析的方法。

2003年:美国科学家彼得·阿格雷和罗德里克·麦金农。他们因为在细胞膜通道领域作出了“开创性贡献”而获奖。

2004年:以色列科学家阿龙·切哈诺沃、阿夫拉姆·赫什科和美国科学家欧文·罗斯。他们发现了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请重点关注)

六、2004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解读:(请重点阅读其中的粗体字)

独特的花香会唤起一个人久远的美好回忆,但一种难闻的气味也会让人对某种食物避之唯恐不及。嗅觉不仅让人的感受更加细致入微,而且对感知周围环境、以至于更好地生存也起着重要作用。人能够分辨和记忆约1万种不同的气味,但人具有这种能力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2004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美国的两位神经科学家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他们通过开拓性的工作,从分子水平到细胞组构水平,清楚地阐明了嗅觉系统是如何运作的。诺贝尔基金会表示,把大奖颁发给这两位科学家,是因为他们发现了包含1000个不同基因的大型基因家族,使我们能理解“人类为什么能感受到春天紫丁香的香气,并在任何时候都能提取出这种嗅觉上的记忆”。

嗅觉是化学刺激(嗅质)作用于嗅上皮(嗅粘膜)所引起的“气味”感觉。嗅上皮是鼻粘膜的一部分,位于鼻腔深

部。嗅上皮中存在约有500万个可被嗅质激活的神经细胞(神经元)——嗅感受器。每个嗅感受器的顶部有10余根特化的纤毛,纤毛埋在覆盖嗅上皮的黏液层中。在纤毛膜上存在特异的蛋白质,称为受体,当嗅质与这些受体结合后即使嗅感受器兴奋,使之产生电信号,这种信号沿着神经细胞的轴突传送至位于脑前部的嗅球,这个结构实际上是嗅觉信息的交换站。嗅觉信号在嗅球中经过加工后传送至大脑中与思维过程相关的更高级中枢,同时也传送至产生情绪的脑的边缘系统。

人类可以感觉上万种不同的气味。嗅感受器是如何对如此多种嗅质分子作出反应——是通过少数几种可以对各种嗅质作出反应的非特异性受体来实现?还是对于各种嗅质存在相对特异性的受体?这是嗅觉研究的基本问题。阿克塞尔和巴克正是对这一基本问题的回答作出了重大贡献。

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并不直接研究受体本身,而是去寻找编码受体蛋白的基因。利用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技术,他们发现小鼠约有1000个基因(占基因总数约3%)用来编码嗅感受器细胞膜上的不同的特异的嗅受体。单个嗅感受器细胞通常仅表达一种受体基因。组成各类嗅受体的氨基酸链都具有七次跨膜的结构。(下转第四版)(上接第三版)在细胞外,嗅受体与嗅质特异结合,在细胞内,它又与GTP结合蛋白(G蛋白)耦联。这些基因编码的所有受体都是相关的蛋白,但在细节上有差异,这就是为什么它们各自被不同的嗅质分子所激活。阿克塞尔和巴克1991年在《细胞》上发表的论文描述了这一发现,成为此领域的奠基之作。

当嗅质和受体结合后,通过纤毛膜内的G蛋白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产生环化腺苷酸(cAMP),后者作为细胞内第二信使激活纤毛膜上的离子通道。离子通道的开放使纤毛膜去极化,当去极化到一定程度,纤毛便兴奋并发放神经冲动。同时,G蛋白也可以通过激活磷酸酯酶,产生三磷酸肌醇(IP3)作为第二信使,激活离子通道以及之后的神经兴奋、冲动发放等环节。阿克塞尔和巴克通过记录单个嗅感受器的电信号又揭示,单个嗅感受器并非仅对一种嗅质起反应,而是可被几种相关分子激活。已经被确定的嗅质有50万种,按基本特性相近,嗅质可以分为若干大类。通常每一神经元对同一类嗅质中的几种都敏感,每种嗅质又可兴奋相当数量的神经元。

这种交叉组合的编码方式是人类可辨别并记忆多达10000种气味的基础。

阿克塞尔和巴克进一步又确定了嗅球的组构。嗅球有约2000个明确的微区域——嗅小球,数目差不多是嗅感受器种类的两倍。他们发现,包含同种嗅受体的嗅感受器细胞的轴突聚集于嗅球中的同一嗅小球。在嗅小球中,同种嗅感受器的轴突与单个僧帽状细胞发生联系,而僧帽状细胞再将嗅觉信号传递到大脑皮层的不同微区域。被某种嗅质激活的几种嗅感受器所产生信号最终在皮层被整合加工成与该气味相对应的特定模式,从而使人分辨并意识到是这种气味。

两位科学家在嗅觉研究方面的一系列发现得益于他们的实验设想和采用的技术手段。他们没有直接寻找受体蛋白,而是搜寻仅在鼻腔上皮表达的基因。他们的努力一开始成效甚微。阿克塞尔曾回忆道:“现在我知道一开始我们为什么失败了,这是因为嗅受体的种类非常多,而每一种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又很低。” 当时在阿克塞尔实验室当博士后的巴克提出了三个大胆的设想,大大加速了他们的研究进程。第一,根据其他实验室的结果,嗅受体分子非常类似于眼内光感受器细胞表达的一种分子——视紫红质。因为视紫红质属于G蛋白耦联受体,这类受体都具有跨膜七次的特征结构,也具有共同的保守DNA序列。巴克便用G蛋白耦联受体所共有的保守序列作为探针去筛选大鼠基因库。第二,巴克假定嗅受体成员属于一个蛋白家族,于是她致力寻找具有某些相似性的基因群。第三,这些基因必须只在嗅觉系统上皮组织中表达。这三个设想大大减少了他们的工作量,并最终使他们成功地检测到包含上千个嗅受体基因的新的基因群。巴克后来回忆说:“在长久的研究历程上,我一直努力尝试,进行过无数次试验,却没有任何值得欣慰的发现。所以,当在1991年发现了新的基因后,我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特别是这些基因以前从来都没有人见过。它们彼此不同,但又相互联系。这一发现给了我极大的成就感。”

阿克塞尔和巴克所发现的嗅觉系统的运作方式也适用于其他感觉系统。信息素分子可以影响动物的社会行为,这些分子可以被另外两个G蛋白耦联受体家族所感知;舌上的味蕾同样包含了可检测味觉的G蛋白耦联受体。

在主要感觉中,视觉和听觉研究早已成就了诺贝尔奖得主。Ragnar Granit,Haldan K. Hartline和George Wald 因对视网膜工作原理的研究获得1967年诺贝尔奖;David H. Hubel and Torsten N. Wiesel因对视皮层功能组构的出色研究获1981年诺贝尔奖;1961年,Georg von Békésy因对中耳如何感知辨别声波刺激的研究获诺贝尔奖。阿克塞尔和巴克对另一种重要的特殊感觉——嗅觉研究的获奖,应该是可以期待的。

七、综合训练题

1.下图是Grove及Williams等科学家在1975年利用A、B二种植物在温室中所进行的一组实验。各组实验的外部条件一样(如光照、温度等),进行的时间—样。

柱状图(1)表示第1组实验结束后,称得A种植物的干重(去除水分后的质量),并将此质量没定为l;其余各组的柱状图表示的是各组实验结束后,称得A种植物干重与第1组A种植物干重的比值。

第1组:A种植物单独种植于盆中。

第2组:A种植物与B种植物地下部分同时种植于与第1组条件相同的盆中,地上部分分别位于与第1组条件相同的两容器中。

第3组:A种植物与B种植物地下部分分别种植于与第1组条件相同的两个盆中,地

上部分则同时位于与第1组条件相同的容器中。

第4组:A种植物与B种植物之地上部分及地下部分均同时种植于与第1组条件相同的容器及盆中。

请回答:

(1)该实验主要是研究生态方面的因素对A植物生长的影响。

(2)Grove及Williams对此实验的设计目的是:

①设置第1组是为了。

②设置第2组是为了研究对A植物生长的影响程度。

③设置第3组是为了研究对A植物生长的影响程度。

(3)当地上与地下分别有相同的竞争者时,哪一种情况会对A植物生长造成更大的不利影响?。请说明理由。

2. 生物科学史上对遗传物质的发现和研究的逐步深入,代表了生物学发展的各个重要阶段,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1865年孟德尔发表《植物杂交实验》,提出了生物遗传的两个规律,首次提出了“遗传因子”的概念,他认为生物性状的遗传是由遗传物质——遗传因子控制的。1900年,随着孟德尔遗传规律被重新提出,生物学从第一阶段迈人了第二阶段。

1944年,美国生物学家艾弗里用细菌做实验,第一次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1953年,美国科学家沃森和英国科学家克里克共同提出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这是20世纪生物科学发展最伟大的成就,标志着生物科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

2000年6月,美、英、法等国家的科学家向全世界公

布了“人类基因工作草图”,这项成就是“人类基因组计

划”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为在21世纪里生命科学研究向

更广阔,更纵深领域的发展和获得更多的突破奠定了坚实

的基础。

(1)20世纪以前的生物学的研究是以描述为主的,

可以称为生物学阶段。在这一阶段(19世纪)

最伟大的两项生物学成果是创立了

和。

(2)1900年,孟德尔规律被重新提出,标志着生物

学发展展到了生物学阶段。

(3)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提出,标志着生物学发展到了生物学阶段。

(4)参与“人类基因组”研究的国家还有,我国在此研究中承担了 %的研究任务。“人类基因组计划”是为了弄清人类大约个基因的结构与功能。目前公布的“人类基因工作草图’’是指人类基因的 (结构、功能)草图。在新世纪里,“人类基因组计划”研究将侧重弄清人类各个基因的及相关工作。(上右图示人类基因组草图)

3.胚胎发育的过程受到细胞核和细胞质,胚胎各细胞群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制约。下图是施佩曼的三个实验,请分析回答:

(1)1928年,德国学者施佩曼做了一个实验:他用较细的婴儿头发将蝾螈的受精卵结扎成两个关球状,其中的一个半球中含灰新月区和细胞核,另一个不含这个区带。结果前者发育成了胚,后者则不能。即使后者含有细胞核,细胞也不能分化,只能发育成没有一定形状的团块。该实验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施佩曼的第二个实验也是将受精卵结扎,两个半球都含灰新月区,但一个半球含有细胞核,另一个半球不含细胞核。结果有细胞核的半球能够进行正常的卵裂,没有细胞核的则不能卵裂。在16个或32个细胞的时期,他让一个细胞核通过结扎处进入无核的半球,结果这个半球也开始卵裂,并且发育成了正常胚胎。该实验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合你所学的知识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施佩曼的第三个实验:将原肠胚的胚孔背唇(能发育成脊索,而脊索上方的外胚层细胞则分化成神经组织)切下来,移植到另一个正常原肠胚的腹部。实验结果,移植物发育成第二条脊索,并且在移植物的上方出现了—个双头怪物。该实验表明:在移植物的作用下,移植物周围的胚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上述三个实验,可以推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8分)水是否真能“自由”通过细胞膜?科学家开展了深入的研究。

(1)彼得·阿格雷利用纯的磷脂通过一定方法制成“脂质体”(一种只由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的泡状结构),作为细胞模型。将“脂质体”置于清水中,一段时间后发现,脂质体的形态、体积没有变化,这一事实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一步根据细胞膜的化学成份分析推测,水分子的跨膜运输不是真正的自由,它最可能与膜上__________(化合物)有关。

(2)彼得·阿格雷从人红细胞及肾小管壁细胞的细胞膜中分离出一种分子量为28道尔顿的

膜蛋白---CHIP28,并证明它就是一种“水通道蛋白”。选择这两种细胞为实验材料的主要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3)简述证明CHIP —28确实与水分子运输有关的实验基本思路。

5.不同细胞的细胞周期长短不一。利用3H 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培养某种细胞一段时间

后再移至普通培养基中培养,不同间隔时间取样,进行放射显影,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统计标记

细胞的百分数。A :细胞核开始被标记;B :标记细胞开始进入分裂期;C :50%分裂期细胞被标记且在增加;D :50%分裂期细胞被标记且在减少;E :标记细胞第二次进入分裂期)。试回答:

(1)该细胞分裂一次平均经历的时间为_________h 。实验开始时细胞核中被标记的物质是_________,标记的时期是____________。

(2)皮肤癌细胞的细胞周期_________(大于、小于或等于)正常皮肤生发层细胞。

A B C D E 0 3 3.5 10.5 25 取样时期 经历时间(h )

(3)当细胞完成一个细胞周期后,将可能有以下三种变化:①继续进入下一个细胞周期;

②暂停分裂,但保留分裂能力;③停止分裂,分化成特定功能的细胞。以下几种特殊细胞的分

裂属于哪一类型?(填序号)癌细胞_________;效应T细胞___________;记忆B细胞_______。6.2004年5月美国《科学》杂志刊登了一项“人的卵细胞可发育成囊胚”的报道,有人据此

推测随着科学的发展,将来有可能培育出单倍体人。下列有关单倍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未经受精的卵细胞发育成的植物,一定是单倍体

B.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生物体,一定不是单倍体

C.生物的精子或卵细胞一定都是单倍体

D.含有奇数染色体组的个体一定是单倍体

7.达尔文以自然选择学说为基础的进化论,从其诞生之日起,就受到来自非达尔文学派的质疑,经过争鸣,达尔文的进化论获得了发展,许多生物学家,特别是古生物学家、遗传学家和

分子生物学家等就各自领域的新发现,对生物进化论进行了新的探索。

(1)关于获得性遗传是进化论上的争论问题之一。所谓获得是指生物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因

受生活条件改变的影响而发生的适应性变异。这种变异是属于仅由环境引起的表现型的

定向变异。这种获得的性状能遗传给后代的现象称为获得性遗传。

问题一:请依据“中心法则”对获得性遗传的观点做出否定

(2)下面是科学家们发现的一个实例:当用一种酶把枯草杆菌的细胞壁去除后,在特定的生

长条件下,它们可以继续繁殖,后代也是无壁的,并且这种状态可以稳定地遗传下去。

问题二:请简要分析上例是否支持获得性遗传的观点?

(3)关于生物变异是否定向,是进化论引起争论的首要问题之一。

问题三:请你用所学过的有关变异的知识来支持达尔文的观点

(4)下面的例子是有关生物变异是否定向的实例。把许多果蝇养在一起,让它们可以自由交

配。同时用一定剂量的杀虫剂DDT喷在一片玻璃片上,把玻璃片放在养果蝇的瓶子中。

果蝇群体一代一代地繁殖,每代群体都用DDT处理,药剂量逐渐增加,过了十多代以

后,果蝇群体的抵抗力比原有果蝇品系增加了几百倍。

问题四:请简要分析以上材料是否支持达尔文的观点?

8.下面是弗来明从事微生物研究的部分内容。观察及问题:在培养细菌的器皿中发现一种青霉

菌,在这种青霉菌的周围没有其它的细菌存在,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

实验:在液体中培养青霉菌之后,实验观察这种培养液对细菌增殖的影响

结果:培养液使细菌增殖停止。

最适合作为这个实验假设的是()

A.青霉菌与细菌之间是共生关系 B.青霉菌污染了细菌生存的环境

C.青霉菌产生了对人类有益的物质 D.青霉菌产生了可以抑制细菌增殖的物质

9.科学家在进行细胞膜化学成分的分析时,需制备较纯净的细胞膜。从真核细胞分离出纯的细

胞膜较为困难,因为会有细胞内其它膜的混杂。而哺乳动物(或人)的成熟的红细胞,没有内膜,将其特殊处理后,造成红细胞破裂发生溶血现象,再将流出细胞外的物质冲洗掉,剩下的结构就是较纯净的细胞膜,在生物学上称为“血影”。对“血影”的分析得知其化学组成如下:蛋白质49%,脂类43%,糖类8%。

有的科学家将“血影”中的脂类提取出来,使其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所形成的薄膜面积是原来细胞整个面积的二倍。

(1)哺乳动物细胞内其它的膜有哪些?。

(2)如何处理红细胞才能使其发生溶血现象?。

(3)红细胞溶血后,溶出细胞外的物质主要是,这种物质的特性是,因而使红细胞具有的功能。

(4)“血影”的化学成分中的脂类主要是那一类?。它是构成细胞膜的。(5)脂类单分子层的面积是细胞表面积的二倍,这说明。

10.科学家已经证明密码子是mRNA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三个相邻的碱基。

(1)根据理论推测,mRNA上的三个相邻的碱基可以构成_______种排列方式,实际上mRNA上决定氨基酸的密码子共有_______种。

(2)第一个被科学家破译的是决定苯丙氨酸的密码子:UUU。1959年,科学家M.Nireberg 和S.Ochoa用人工合成的只含U的RNA为模板,在一定的条件下合成了只有苯丙氨酸组成的多肽,这里的一定条件应是__________。

(3)继上述实验后,又有科学家用C、U两种碱基相间排列的mRNA为模板,检验一个密码子是否含有三个碱基。如果密码子是连续翻译的:

①假如一个密码子中含有两个或四个碱基,则该RNA指导合成的多肽链中应由_______种氨基酸组成。

②假如一个密码子中含有三个碱基,则该RNA指导合成的多肽链应由__________种氨基酸组成。

11.2002年,我国自主完成的首批成年体细胞克隆牛在山东陆续降生。克隆牛有3个母亲,A 牛提供细胞核即供体细胞,B牛提供去除细胞核的卵细胞即受体细胞,两种细胞在电脉冲的刺激下融合之后,通过细胞分裂形成早期胚胎,再将这个胚胎植入C牛子宫内。请回答下列问题:

(1)培育出的克隆牛几乎是牛复制品。这是因为控制牛性状遗传的物质主要存在于中。

(2)如果多个供体细胞来自同一头牛,培育的这些牛性状上也不完全相同,请分析其原因①

在体细胞克隆技术出现之前,育种工作者已经开始采用胚胎分割移植方法来尽快繁育更多的优质牛。这种育种技术的主要步骤是:将经过人工受精得到的受精卵在试管内培养到8个细胞的胚胎时,进行胚胎分割,均分为4份,再分别移植到多头母牛的子宫内发育、分娩,就能得到多头所需要的小牛。

(3)胚胎分割移植要在受精卵培养到8个细胞的卵裂期前(包括8个细胞)进行,其主要原因是:。

(4)通过胚胎分割移植培育出的这些小牛,其性别表现为。

A.雌雄的可能性各占50% B.全为雌性或全为雄性

C.全为雌性D.全为雄性

(5)而通过体细胞克隆技术培育出的小牛,其性别则取决于。这样人们就可以根据需要,有目的地控制小牛的性别。

(6)小牛出生后会跟随它看到的第一个大的行动目标行走,这种行为被称为。12.肺癌在全国的发病率居肿瘤之首,小细胞肺癌是恶性程度最高的一种,上海肺瘤研究所细胞与分子免疫研究室在国内率先研制出一种名叫“2F7”的靶向生物导弹。这种生物导弹是一种专门对小细胞肺癌产生特定靶向性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注入静脉后,会“直扑”小细胞肺癌病灶,使其携带的肿瘤化疗药物能“集中火力”抑制、杀灭肿瘤细胞。这预示着化疗药物有望弥补“良莠不分”、损害全身免疫力的缺陷。

(1)制备单克隆抗体的原理是。

(2)制备单克隆抗体用到的动物细胞工程技术手段有。

(3)单克隆抗体是由细胞产生的。

(4)静脉注入而不是口服单克隆抗体的原因是。

(5)单克隆抗体与肿瘤细胞结合并发挥作用的过程属于免疫的阶段。13.下列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的示意图,请回答:

(1)在结构A上合成物质C的过程中,如果需要色氨酸和丙氨酸,两者来源有所不同,能通过氨基转换作用产生的是。

(2)C、D代表由细胞内有关结构合成的物质。其中下列物质中属于D类物质的是()A.呼吸酶B.线粒体膜的组成蛋白

C.胰岛素D.血红蛋白

(3)在A结构上发生的是过程,其中以mRNA为模板,以为运输工具,将合成物质C、D的原料运送到结构A上通过(方式)连接起来。

(4)蛋白质在体内不但有生成,还有降解,保持一个平衡的过程,以保证生理活动的顺利进行。2004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以色列和美国的三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发现了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泛素是一个含有76个氨基酸的多肽,可以以共价键与蛋白质结合。被泛素标记

的蛋白质在体内多种酶的作用下被降解,这一过程依赖ATP。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控制泛素合成的基因至少有个碱基对,转录后的mRNA由核进入细胞质内经过了层磷脂分子。

②人体内不需能量的蛋白质降解过程发生在消化道以及细胞内被称为“消化系统”的

(填一种细胞器)中。发生在消化道中的蛋白质降解过程所需的酶有

14.据报道:我国科学家在肿瘤疫苗制备和单克隆抗体应用研究方面又获得重大成果:上海研制成功的一种能教会人体免疫系统识别并杀伤肿瘤细胞的新型“双功能抗体制备肿瘤疫苗”,在美国、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取得专利授权。这种“双功能抗体制备肿瘤疫苗” 是采用细胞融合技术,将病人身体中的肿瘤细胞与抗原提呈细胞进行“杂交”,制备出可广泛应用于恶性肿瘤治疗的高免疫原性肿瘤细胞疫苗,它兼具了肿瘤疫苗和单克隆抗体的优点。

(1)抗原提呈细胞是指能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呈递给相应特异免疫淋巴细胞的一类免

疫细胞。那么下列哪一种细胞属于抗原提呈细胞()

A.吞噬细胞 B.效应T细胞 C.记忆细胞 D.效应B细胞(2) 有人说:只要注射过一次疫苗,就会一生对此病免疫。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3) “双功能抗体制备肿瘤疫苗” 能教会人体免疫系统识别并杀伤肿瘤细胞,人体的免疫系统

识别肿瘤细胞主要是通过细胞膜上的实现的。

(4) 肿瘤细胞与抗原提呈细胞进行“杂交”融合时,诱导剂不同于植物细胞融合的方法

是。

(5)刚刚研制成功的“双功能抗体制备肿瘤疫苗”与常规治疗方法相比,它的优点在

于。

15.2003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美国的两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细胞膜通道(水通道和离子通道)方面做出的贡献。这两位科学家的研究工作对彻底揭开水和离子跨膜运输的机理以及疾病的治疗具有重大的意义。请回答下列问题:

(1)水通道和离子通道实际上是由细胞膜上物质形成的。

(2)物质进入细胞都要通过细胞膜,在用呼吸抑制剂处理细胞后,脂肪酸、Na+进入细胞速度会明显减慢的是。

(3)物质通过细胞膜与膜的流动性有密切关系,为了探究温度对膜的流动性的影响,有人做了下述实验:分别用红色和绿色荧光剂标记人和鼠细胞膜上的蛋白质,然后让两个细胞在37℃条件下融合并培养,40分钟后,融合的细胞膜上红色和绿色均匀相间分布。

①有人认为该实验不够严密,其原因是缺少。

②本实验可以通过在相同时间后,观察红色和绿色荧光物质在细胞膜上分布情况来判断实验结果,还可以通过比较

来判断实验结果。

③该实验可能得出的结论是

16.下图为ADH(抗利尿激素)对肾集合管细胞管腔膜AQP—2(水通道蛋白)数量的调节机制示意图。当血浆ADH水平升高时,肾集合管细胞胞浆内AQP—2小泡向管腔膜迁移并与之融合,通过出胞作用,小泡膜上的AQP—2嵌入管腔膜,使管腔膜AQP—2的数量增加,从而使水渗透通透性相应地升高,升高的幅度与血浆ADH升高的浓度成正比。当血浆ADH水平降低时,集合管细胞管腔膜出现胞吞作用,又形成AQP—2小泡迁移到管腔膜下的胞浆内,此时细胞管

腔膜上的AQP—2数量相应地减少,管腔膜水渗透通透性相应地降低。请回答:

(1). ADH对肾集合管细胞管腔膜ADP—2数量的调节主要是(填“神经”或“体液”)调节。

(2). 水通道蛋白由水通道蛋白基因指导合成,其遗传信息的流动过程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水通道蛋白的形成以及水通道蛋白小泡的出胞作用与有关。

①细胞膜②线粒体③高尔基体④内质网⑤核糖体⑥细胞核

A. ①②③④⑤⑥

B. ②③④⑤

C. ①②③④

D. ①④⑤⑥

(4). AQP—2基因突变可诱发两种结果:①肾集合管细胞生成的AQP—2丧失水通道功能;②生成的AQP—2蛋白仍具有水通道功能,但不受ADH的调节。则有关AQP—2基因突变的说法肯定错误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A. 影响ADH对肾集合管水渗透通透性的调节

B. 患者必定会出现尿糖

C. 患者出现肾尿浓缩功能障碍,并持续排出大量的稀释尿

17.2003年2月14日,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例体细胞克隆动物的苏格兰罗斯林研究所正式宣布:克隆羊“多利”死亡。此前,科学界一直流传着克隆动物早衰的说法。英国《新科学》杂志指出,克隆动物比普通动物体内缺少一种叫做调聚物的蛋白质。这种蛋白质能够保护细胞内的染色体,控制细胞衰老的进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多利”的性别可以预先预测B.“多利”的染色体来自不同的亲本

C.体细胞克隆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D.“多利”体内可能缺乏合成“调聚物”的基因18.下列有关科学家对近代遗传学发展所作出的贡献的叙述,正确的是()

A.孟德尔用豌豆杂交试验,发现了遗传的三个基本规律

B.艾弗里在格里菲斯的实验基础上通过研究,首先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C.沃森与克里克在建立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基础上,破译了遗传密码子

D.摩尔根通过对果蝇性状的研究,发现了基因分离规律

19.2002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获得者英国科学家约翰·苏尔斯顿,发现了存在于高等生物细胞中nuc-1基因,它能编码的蛋白质能使DNA降解(nuc-1基因被称为细胞“死亡基因”)。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生物发育过程中,细胞的产生与死亡始终保持动态平衡

B.如能激活细胞死亡基因,则可特异地杀死癌细胞

C.蝌蚪尾的自溶现象是细胞程序性死亡的具体表现

D.细胞中遗传信息表达受阻是细胞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20.美、英研究人员在2002年相继宣布,“敲除排斥基因”的猪已经降生。人们可望利用这种猪大量“生产”适用于移植手术的器官。

(1)过去,如果把猪器官移植给人体,人类的免疫系统能识别猪细胞上的某种物质,从而发生强烈的排斥反应。该物质所处的位置和化学成分分别为()

A、细胞膜类脂

B、细胞膜多糖

C、细胞核脱氧核糖核酸

D、细胞质蛋白质

(2)已经清楚,存在该物质的根本原因是猪染色体上有一对“GT”基因。形成该物质的机理是()

注 a、指导合成b、反应产生c、调节产生d、分泌

A、“GT”基因a该物质

B、“GT”基因a高尔基体d该物质

C、“GT”基因a酶b该物质

D、“GT”基因a激素c该物质

(3)只有两个“GT”基因均无功能的新个体才可供人体移植之用。目前,科学家已经培育出一头敲除了1个“GT”基因的雌猪。若敲除了1个“GT”基因的猪可与正常的猪交配,你如何利用已经敲除了1个“GT”基因的猪,得到可供人体移植之用的“敲除排斥基因”的猪?

方法步骤:

(4)为了完全克服排异反应,获取适于移植手术的器官,请提出一种新思路。

21.豇豆对多种害虫具有抗虫能力,根本原因是豇豆体内具有胰蛋白酶抑制剂基因(CpTI基因)。科学家将其转移到水稻体内后,却发现效果不理想,主要原因是CpTI蛋白质的积累量不足。经过在体外对CpTI基因进行修饰后,CpTI蛋白质在水稻中的积累量就得到了提高。修饰和表达过程如下图所示:

(1)CpTI基因是该基因工程中的基因。“信号肽”序列及“内质网滞留信号”序列的基本组成单位是,在○1过程中,首先要用酶切开,暴露出,再用DNA连接酶连接。

(2)在该基因工程中,供体细胞是,受体细胞是。

(3)○2过程为

(4)检测修饰后的CpTI基因是否表达的最好方法是。

(5)有人对食用这种转基因水稻的安全性感到担忧。你认为这种担忧有道理吗?试用已学过的知识进行简要的分析说明。

22.有关免疫,存在着两种学说:诱导学说和克隆选择学说。诱导学说认为,人体有很多淋巴细胞,这些细胞最初并不是分别带有不同抗体,只有在与抗原分子接触后,在抗原的影响下,才分化出与抗原决定子互补的抗体。克隆选择学说是现在比较盛行的一种学说,该学说认为,人体内本来就存在着各种淋巴细胞,这些淋巴细胞表面本来就带有与某种抗原互补的受体,当某种抗原侵入后,少数淋巴细胞能与抗原选择性地结合,并恢复分裂能力,产生大量带有相同抗体的淋巴细胞群。

按照克隆选择学说,如果体内的某淋巴细胞消失或丧失其功能,就不能与某种抗原结合并发生免疫反应。试设计一个方案进行验证。要求简要写出实验方法、实验步骤、预期结果、原因。

实验方法:

实验步骤:

预期结果:

原因:

23.初生犊牛自身免疫力低,必须到4周龄以后,才开始具备自身特异性免疫力。然而,初生犊牛能够通过初乳从母体获得这种免疫。所谓初乳,即母牛分娩后5 ~ 7天内所产生的乳,与常乳比较其特点主要是:①免疫球蛋白比常乳高20 ~ 25倍。②初乳中含有四种蛋白酶抑制素,可保护免疫球蛋白不被消化而直接吸收。试回答如下问题:

(1)免疫球蛋白在免疫学中又被称为________________,它们在机体中的作用是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初生犊牛要到4周龄以后才具备自己产生免疫球蛋白的能力,是由于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初乳中的免疫球蛋白是由母牛的_____________细胞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细胞器)合成,并由____________(细胞器)加工分泌。合成它的原料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其结构通过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初乳中若不存在蛋白酶抑制素,进入消化道中的免疫球蛋白会被__________分解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初生犊牛通过牛初乳能获得来自母体的天然被动免疫;长大到1 ~ 2岁龄的小牛则要经过肌肉或皮下注射口蹄疫弱毒苗才可以预防口蹄疫的发生,由后一种方式获得的是人工自动免疫。两者的主要区别是,前者的免疫球蛋白来自_________,后者的免疫球蛋白来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极少数人服用初乳后出现过敏反应,此时的初乳被称为____________。这种过敏反应发生在__________(初次/再次)服用初乳时。

24.2001年2月,国际水产界最权威的学术刊物《水产养殖》(Aquacncture)向世界披露:湖南师大生命科学院与湘东渔场协作,成功培育出全球首例遗传性状稳定且能自然繁殖的四倍体鱼类种群,这在脊椎动物中是首例。虽然四倍体鱼生长快、肉质好、抗病能力强,但研究人员并不直接将它投入生产,而是将它与二倍体鱼杂交的后代投入生产。你认为这样做的最主要意义是( )

A.防止基因污染,保护物种多样性

B.保护自身知识产权

C.避免出现新物种,维护生态平衡

D.充分利用杂种优势

25.A.Benson与M.Calvin于1949年采用放射性同位素自显影技术对光合作用进行研究。以下是他们研究的过程简述:

往小球藻类培养液中通入14CO2后,分别给与小球藻不同的光照时间后立即杀死小球藻,以培养液中提取产生的放射性物质进行分析和自显影分析。结果如下:

(1)A.Benson与M.Calvin研究的是光合作用的过程。

(2)实验结果证明,CO2进入叶绿体后,最初形成的物质

是。

(3)试验结果说明:从CO2进入叶绿体产生有机酸的整个过程,所经历的物质变化

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分)。

(4)实验结果还说明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还包括

(5)如果在照光的情况用14CO2“饲喂”小球藻一段时间后,突然将14CO2清除掉,将可以在叶绿体中发现大量的什么物质?

。(2分)

26.美国杜克大学医疗中心一个研究小组在《科学》杂志上撰文透露,他们利用成年猪的动脉血管细胞和能够模拟胚胎环境的新型生物效应器,成功地在实验室培育出新的动脉血管。这种血管的外形和功能都与真的血管一样。这一研究成果是生物组织培养工程领域的重大进展。下列关于以上技术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以上技术属于“克隆”

B.这种技术中可能要利用去核卵细胞

C.这项技术的关键是要激发血管细胞的“全能性”

D.这项技术的关键是要激发血管细胞发育成血管的潜能

27.水稻是全球最重要的粮食作物,维持着世界上半数人口的生存。根据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1)我国著名水稻专家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为解决粮食问题作出了重要贡献,我国目前广泛种植的杂交水稻,具有分蘖能力强,抗逆性高、产量高等特点。从杂交水稻的获得方式上看,它是一种生殖,这种生殖方式产生的后代具有的特点是。

(2)2001年10月,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完成了水稻基因组的“工作框架图”和数据库,若图12为水稻的体细胞染色体图。请问:水稻基因组的测序,需要测定其细胞中

个染色体组所包含的全部染色体。若该图表示水稻

花粉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成,则产生这种花粉的体细胞中含

个染色体组。如果用水稻的花粉培育新品种,该育种过程利用的

原理是。

(3)下表是袁隆平所做的三组杂交实验的统计数据(D和d表示

株高的显、隐性基因,T和t表示水稻抗性的显、隐性基因)据表

回答以下问题:

①上述两对性状中,显性形状分别是

和 。

②最容易获得双隐性个体的杂交组合是 ,该组合的亲本基因型是 × 。请写出该组合的遗传图解(要求:写出子代的基因型、表现型及比例)

28.在微生物中有一些营养缺陷型,它们在一些营养物质的合成能力上出现缺陷。因此必须在基本培养基中添加相应的有机营养成分才能正常培养这些菌株。现有一种产氨短杆菌,体内合成腺嘌呤(或腺苷酸)的途径如下(A 、B 、C 、D 为相应的酶):

现用紫外线照射产氨短杆菌后发现,有一些菌体必须在添加腺嘌呤后才能生长。请问:

(1)这种营养缺陷型菌株的产生是因为体内发生了 。

(2)腺嘌呤对这种营养缺陷型的产氨短杆菌来说是 。

(3)如果想用这种细菌生产肌苷酸,则应使细菌体内的 酶不能合成。

(4)在利用这种缺陷型的菌种生产肌苷酸的过程中发现菌体内积累肌苷酸过多后会使A 酶活性下降,这种调节被称为 调节。解决的办法有 。

(5)如果用牛肉膏或蛋白胨培养基来培养这种营养缺陷型细菌,能不能形成菌落? 。

(6)试提出一种办法来鉴别这种营养缺陷型细菌。

29.对两种不同营养缺陷型大肠杆菌进行如下图所示的培养:

(1)请回答,基本培养基中只涂布菌株A 或B ,不出现菌落。最恰当的解释是 ( )

A . 细菌在基本培养基中吸收不到足够的营养

B . 细菌不能利用吸收到的营养合成某些必需的物质

C . 基本培养基所含营养物质不全面,不能满足细菌生长的需要

D . 基本培养基成分与完全培养基比较,成分差异太大,细菌不能适应

(2)在基本培养基中涂布A 和B 的混合物,出现少数菌落,这些菌落的菌株属于以下哪一项?葡萄糖 5-磷酸核糖 磷酸核糖焦磷酸 磷酸核糖胺 肌苷酸 琥珀酸腺苷酸 腺苷酸

A

B C D

( )

A. Met-,bio-,thr-,leu-

B. Met+,bio+,thr-,leu-

C. Met-,bio-,thr+,leu+

D. Met+,bio+,thr+,leu+

(3) 已知大肠杆菌营养缺陷型的回复突变率一般低于10-4。上述菌落出现的原因的可能性有多

种,其中可以排除的是( )

A. 个别细胞发生回复突变

B. 细胞接合并发生基因重组

C. 细胞之间交换了转化因子

D. 细胞之间通过培养基交换了营养

30. 人工建立一个果蝇实验种群,该种群全部个体都是含有1人隐性致死基因的杂合子。观察这个实验种群的这个隐性致死基因从基因库中被淘汰的过程,预测该基因的基因频率变化曲线应该是()

考前复习要诀

在考前要熟悉一遍主干知识,5个选择题大多出在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代谢与调控、生命的延续和生态与环境保护等主干知识里,这5个选择题每题6分,因此考生要明确知识点,以确保在选择题上多抓分。

2004年的全国卷理综的生物部分和北京卷的生物部分是不一样的。全国卷偏容易,北京卷偏难。2005年都需要进行一定的调整,全国卷应该加大点难度,北京卷降低一点难度。但是我国今后高校可能年年扩招,题目从总体上来看难中有降,不会太难的,所以我们在备考的时候应该把重点放在一般的题上,不要在难、偏、怪题上去花太多的功夫。

高考考前必看的十项生物经典结论

1.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和化合物是大体相同的,生物体的基本组成物质中都有蛋白质和核酸。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虽然大体相同,但是,在不同生物体内,各种化学元素的含量相差很大。地球上的生命是在碳元素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组成生物体的大量元素中,C是最基本的元素,C、H、O、N、P、S 6种元素是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生物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就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化学元素和化合物。

2.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活细胞,可以看到细胞质是均匀透明的胶状物质。活细胞中的细胞质处于不断流动的状态。细胞质基质是活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细胞质基质为新陈代谢的进行提供所需要的物质和一定的环境条件。例如,提供ATP、核苷酸、氨基酸等。

3.线粒体一般是均匀分布在细胞质基质中,但它在活细胞中能自由移动,往往在代谢旺盛的部位比较集中。一般来说,动物细胞的线粒体比植物细胞多。

4.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

传的基础。

5.目前科学家确定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有14种,其中N、P、K、S、Ca、Mg属于大量元素;Fe、Mn、B、Zn、Cu、Mo、Cl、Ni属于微量元素。植物吸收矿质元素和吸收水分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6.神经纤维在未受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即电势)表现为膜外正电位、膜内负电位;当受刺激时则电位刚好相反。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就是说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而不能向相反的方向传递。

7.当机体血钾含量升高或血钠含量降低时,可以直接刺激肾上腺分泌醛固酮,从而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和钾离子的分泌(保钠保水排钾)。钾离子不仅在维持细胞内液的渗透压上起到决定性作用,而且还具有维持心肌舒张、保持心肌正常兴奋性等重要作用。

8.进入体内的细菌外毒素,主要通过体液免疫发挥作用;结核杆菌、麻风杆菌等胞内寄生菌寄生在宿主细胞内则需要通过细胞免疫才能将其消灭;而在病毒感染中,往往是先通过体液免疫的作用来阻止病毒通过血液循环而播散,再通过细胞免疫的作用来予以彻底消灭。

9.细菌质粒上一般含有几个到几百个基因,控制着细菌的抗药性、固氮、抗生素生成等性状。微生物生长所需的生长因子主要包括维生素、氨基酸和碱基等,它们一般是酶和核酸的组成成分,一些天然物质如酵母膏、蛋白胨、动植物组织提取液等,可以为微生物提供生长因子。处于对数期的细菌代谢旺盛,个体的形态和生理特性比较稳定,常作为生产用的菌种和科研材料。

10. 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在因素,生存斗争推动着生物的进化,它是生物进化的动力。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种内斗争,对于失败的个体来说是有害的,甚至会造成死亡,但是,对于整个种群的生存是有利的。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参考答案

1.(1)生物//(2)①对照//②地下部分有竞争时//③地上部分有竞争时//(3)第3组//地上部分有竞争时,干物质重量减少更多)

2.(1)描述性细胞学说进化论(2)实验(3)分子(4)德、日、中 1 2.6386—3.9114万结构功能

3.(1)灰新月区(细胞质)在胚胎正常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2)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细胞核起主导作用细胞内的绝大部分基因位于细胞核内的染色体上,通过转录产生的信使RNA进人细胞质,翻泽成各种蛋白质,从而决定个体发育的方向(3)改变了原来的发育方向,发育成了神经组织以至整个头部(4)细胞核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但是,细胞核的活动要受到细胞质的调节和制约。胚胎各细胞群之间的相互作用也会影响胚胎发育的过程

4.(1)水分子不能通过纯粹的磷脂双分子层蛋白质

(2)红细胞、肾小管壁细胞所处的环境中含水丰富(水分子进出这些细胞频繁,膜上与水进出有关的蛋白质丰富)

(3)在脂质体中加入CHIP28,并置于清水中。相同时间后,观察并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脂质体体积变化情况

5.(答案)(1)22h DNA 细胞分裂间期(2)小于(3)①③②

6.A

7.(1)从中心法则可知,遗传信息是由核酸传递给蛋白质(性状)的,而不可能由蛋白质传递给核酸。

2)枯草杆菌无壁的变异性状在特定条件下可遗传下去,说明新性状在短时间内获得后能遗

传下去,因而支持获得性遗传观点。

(3)达尔文认为变异是不定向的;基因突变是变异的主要来源,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基因

重组也是变的重要因素,生物体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非同源染色体上基因的重组是随机的,也是不定向的。

(4)实例说明DDT使果蝇的抗药性增强,但由于各代果蝇都生活在含DDT的环境中,不说明DDT是引起定向变异作用还是选择作用,因而既不支持达尔文的观点,也不支持定向变异的观点。

8.D

9.⑴核膜线粒体膜内质网膜高尔基体膜

⑵将红细胞置于蒸馏水中,使其渗透吸水而胀破

⑶血红蛋白容易与氧结合,也容易与氧分离运输氧的功能

⑷磷脂基本支架

⑸磷脂在细胞膜中是双分子层

10.(1)64 61 (2)核糖体、氨基酸、转运RNA、ATP、酶等(3)1 2

11.(1)A (供核牛)细胞核

(2)①不同的环境条件可能形成不同的性状(环境条件不同)

②在培育过程中可能产生基因突变(基因突变)

③不同受体细胞中的线粒体带有不同的基因,(其他答案合理也可给分)

(3)此时细胞分化程度很小,细胞容易表达全能性,此时动物细胞具有全能性(分化一词不答不给分)

(4)B (5)供体细胞(提供细胞核的一方)。(6)印随(印随学习)12.(1)每种效应B细胞只能产生一种特异性抗体(1分),瘤细胞能无限增殖(1分)(2)动物细胞融合、动物细胞培养(缺一不给分)

(3)杂交瘤(4)抗体是蛋白质,若口服则被消化,使抗体失去其功能

(5)体液效应

13.(1)丙氨酸(2)C (3)翻译转移RNA 脱水缩合

(4)①228 0 ②溶酶体胃蛋白酶、胰蛋白酶、肽酶(缺一不得分)

14.(1) A

(2)(2分)不对。因为一是有些疾病的病原体如流感病毒变异的频率极高,往往不同时期的流感是由于变异后的不同流感病毒引起的,所以仍然会再次感染;二是有些疫苗注射后产生的抗体和记忆细胞在体内不能保存终生。

(3)糖蛋白 (4)灭活的病毒 (5)特异性强,灵敏度高,不误伤正常细胞。

生物工程的发展历史

1.2 生物工程的发展历史 与一般所理解的生物工程是一门新学科不同的是,而是认为在现实中可以探寻其发展历史。事实上,在现代生物技术体系中,生物工程的发展经历了四个主要的发展阶段。 食品与饮料的生物技术生产众所周知,像烤面包、啤酒与葡萄酒酿造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当人们从创世纪中认识葡萄酒的时候,公元前6000,苏美尔人与巴比伦人就喝上了啤酒;公元前4000,古埃及人就开始烤发酵面包。直到17世纪,经过列文虎克的系统阐述,人们才认识到,这些生物过程都是由有生命的生物体,酵母所影响的。对这些小生物发酵能力的最确凿的证明来自1857-1876年巴斯得所进行的开创性研究,他被认为是生物工程的始祖。其他基于微生物的过程,像奶制品的发酵生产如干酪和酸乳酪及各种新食品的生产如酱油和豆豉等都同样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就连蘑菇培养在日本也有几百年的历史了,有300年历史的Agarius蘑菇现在在温带已经有广泛养殖。 所不能确定的是,这些微生物活动是偶然的发现还是通过直观实验所观察到的,但是,它们的后继发展成为了人类利用生物体重要的生命活动来满足自身需求的早期例证。最近,这样的生物过程更加依赖于先进的技术,它们对于世界经济的贡献已远远超出了它们不足为道的起源。 有菌条件下的生物技术 19世纪末,经过生物发酵而生产的很多的重要工业化合物如乙醇、乙酸、有机酸、丁醇和丙酮被释放到环境中;对污染微生物的控制通过谨慎的生态环境操作来进行,而不是通过复杂的工程技术操作。尽管如此,随着石油时代的来临,这些化合物可从石油生产的副产品中以低成本进行生产,因此,进行这类化合物生产的工业就处于岌岌可危的境地。近年来,石油价格的上涨导致了对这些早期发酵工艺的重新审视,与前面所讲的食品发酵技术相比,这类发酵工艺相对简单而且可进行大规模操作生产。其它关于有菌生物技术的典型例子有废水处理和都市固体垃圾堆肥。长期以来,人们利用微生物来分解和去除生活污水中的有毒物质,及像化工业产生的小部分工业毒害垃圾。目前世界上进行的发酵工程中,利用生物工程进行污水处理的规模是最大的。 将无菌消毒技术引入生物工程 20世纪40年代,由于大规模微生物培养这个复杂的生物技术的引入,生物工程的发展开始了新的方向,从而确保那些需要将污染微生物排除的特殊生物过程得以进行。因此,通过对培养基和生物反应器的提前灭菌消毒以及用来消除新进入的污染物的工程供应,生物反应中就只留有所选的生物催化剂。诸如此类,在生物工程中占有极大份额的产品有抗生素、氨基酸、有机酸、酶、多糖和疫苗。大部分这样的过程是复杂的,成本昂贵,仅适于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尽管这类产品的产量较大,但采用食品与酿造生产中较老的生物技术,它们的规模与商业回报都是很小的。生物工程的新领域在最近的十年里,分子生物学和过程控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不见开创了生物工程应用的新领域,同时还大大提高了已有生物工程工业的效率和经济性。正是由于这些发现和发展,才会有对于未来生物工程在世界经济中所扮演角色的良好评价。 (a)基因工程对于重要的工业用生物基因组的有性重组或突变操作一直是工业遗传学家革新目录中的组成部分。重组DNA新技术包括温和的进行活细胞破碎、DNA提取、纯化和利用高度专一性的酶进行随后的有选择性切割;对目的基因片断分类、鉴定、筛选和纯化;用化学方法将目的基因连接到载体分子的DNA上及将重组DNA分子导入选择的受体细胞进行增值和细胞合成。重组DNA技术可较简便的进行基因组操作,而且可避免物种间与属间的不相容性。无限可能性是存在的,人类胰岛素与干扰素基因已导入了微生物细胞并进行了表达。原生质融合、多克隆抗体制备和组织培养技术(包括从细胞培养上清液中进行植物的再生)的广泛应用对生物工程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b)酶工程酶分离工程一直是许多生物技术过程的组成部分,而且随着允许对生物代谢产物进行重新利用的更适合的固定化技术的发展,它们的代谢产物可被进一步利用。利用固定化细菌的葡萄糖异构酶生产高果

高中生物科学发展史专题集训(附参考答案)

课题:高中生物科学发展史专题集训(1)编号:周【考纲要求】 获取信息的能力(II):关注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和意义的生物学新进展以及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 【学习过程】 考点一:光合作用的探索历程 【借助教材和教辅资料,搜集整理有关光合作用探索历程的相关知识,回答以下问题】1、有哪些实验可以说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需要光?简要说明? 2、科学家是如何发现植物光合作用吸收的是CO2,放出的是O2? 3、科学家是如何一步步确定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的?

4、科学家是如何推测并证明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有淀粉? 5、有哪些实验通过追踪原子转移路径进一步探明了光合作用的原料与产物间具体关系? 考点二:基因的发现及与染色体关系的确立 【借助教材和教辅资料,搜集整理有关基因的相关知识,阐述以下问题】 1、基因的前身 2、基因的命名 3、基因在哪? 4、基因是什么? 考点三生长素的发现 【借助教材和教辅资料,思考有关生长素的发现过程,阐述以下问题】 1、达尔文的实验初衷是什么?他是如何设计实验得出自己的结论?这个结论给后来的科学家什么启发?

2、詹森实验的目的和结论是什么?这个实验是否完美? 3、比较拜尔的实验与达尔文和詹森的实验的异同,他又得出了什么结论? 4、温特的实验灵感来源于哪?综合以上实验,如何重新解释植物的向光性?【达标检测】 严密性和意义,不正确的是()

A、普里斯特利把小鼠和绿色植物一起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小鼠不会死亡——证明了绿色植物在光照条件下吸收CO2,放出O2,从而更新了空气。 B、萨克斯通过把绿色叶片曝光和遮光处理进行对照——证明了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 C、恩吉尔曼用水绵和好氧细菌以极细光束照射,曝光是作为对照处理——证明了氧气由叶绿体释放出来,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D、鲁宾和卡门用同位素分别标记CO2和H2O,供绿色植物利用,分析各自放出的氧——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H2O。 3、为证实叶绿体有放氧功能,可利用含有水绵与好氧细菌的临时装片进行实验,装片需要给与一定的条件,这些条件是:() A.光照、有空气、临时装片中无NaHCO3溶液 B.光照、无空气、临时装片中有NaHCO3溶液 C.黑暗、有空气、临时装片中无NaHCO3溶液 D.黑暗、无空气、临时装片中有NaHCO3溶液 4、下列有关科学家对近代遗传学发展所作出的贡献的叙述,正确的是() A.孟德尔用豌豆杂交试验,发现了遗传的三个基本规律 B.艾弗里在格里菲斯的实验基础上通过研究,首先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C.沃森与克里克在建立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基础上,破译了遗传密码子 D.摩尔根通过对果蝇杂交实验,发现了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5、有关生物科学史的说法正确的是:() A.詹森认为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 B.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C.温特的实验证明了促进植物生长的物质是生长素 D.萨顿用类比推理法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6、科学的发展离不开科学家们的卓越贡献。下列有关说法正确是:() ①英格豪斯的实验说明绿色植物只有绿叶能在光下发生光合作用 ②沃森和克里克研究DNA分子的结构时,运用了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 ③罗伯特森通过光学显微镜的观察,提出所有的生物膜都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 ④魏斯曼通过大量的观察推理和分析预见了“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⑤摩尔根以果蝇为材料,通过实验将基因定位于染色体上,运用了假说—演绎法 ⑥温特发现了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 A.①②④⑥B.①②④⑤ C.②③④⑥D.①③④⑥ 7、人类对遗传物质本质的探索,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孟德尔发现了遗传因子,并证实其传递规律和化学本质 B.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比肺炎双球菌实验更具说服力 C.沃森和克里克提出在DNA双链中嘧啶数不等于嘌呤数 D.萨顿通过假说演绎提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 8、1934年荷兰科学家郭葛等人首先在人的尿液中发现并提取了IAA(吲哚乙酸),然后又从一些植物中分离出了这种物质。下列有关叙述中最为合理的是:() A.人体有合成IAA的酶,植物也有 B.人体的肾脏有合成IAA的能力 C.IAA是人体的代谢产物,能促进植物生长 D.IAA是植物激素,它可随食物进入人体,但人体内没有分解IAA的酶 9、下列有关生物学史的研究方法和生物实验方法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研究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同位素标记法 B.萨顿的假说和摩尔根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假说演绎法 C.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对比实验 D.研究种群数量的变化---模型建构

世界生物学史资料

世界生物学发展史 生物学的发展经历了萌芽期、古代生物学时期、近代生物学时期和现代生物学时期。 生物学发展的萌芽时期是指人类产生(约300万年前)到阶级社会出现(约4000年)之间的一段时期。这时人类处于石器时代,原始人开始了栽培植物、饲养动物并有了原始的医术,这一切为生物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到了奴隶社会(约4000年前开始)和封建社会后期,人类进入了铁器时代。随着生产的发展,出现了原始的农业、牧业和医药业,有了生物知识的积累,植物学、动物学和解剖学还停留在搜集事实的阶段。但在搜集的同时也进行了整理,并被后人叫做所谓的古代生物学。古代的生物学在欧洲以古希腊为中心,著名的学者有亚里士多德研究(形态学和分类学)和古罗马的盖仑(研究解11剖学和生理学),他们的学说在生物学领域内整整统治了1000年。中国的古代生物学,则侧重研究农学和医药学。 从15世纪下半叶到18世纪末是近代生物学的第一阶段,这一时期,在生物学研究中,主要的有维萨里等人的解剖学,哈维的生理学,林耐的分类学以及从18世纪末并继续到19世纪初的拉马克等人的进化学说。 19世纪的自然科学,进入了全面繁荣的时代。近代生物学的主要领域在19世纪都获得重大进展。如细胞的发现,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创立,孟德尔遗传学的提出。巴斯德和科赫等人奠定了微生物学的科学基础,并在工农业和医学上产生了巨大影响。17世纪建立起来的动物(包括人体)生理学到19世纪有了明显的进展,著名学者有弥勒、杜布瓦·雷蒙、谢切诺夫和巴甫洛夫等人。由于萨克斯、普费弗和季米里亚捷夫的努力,使植物生理学在理论上达到了系统化。 20世纪的生物学即属于现代生物学的范畴,始于1900年孟德尔学说的重新发现。此后,遗传学向理论(包括生物进化)和实践(主要是植物育种)两个方面深入发展。与此同时,由于物理学、化学和数学对生物学的渗透以及许多新的研究手段的应用,一些新的边缘学科如生物物理、生物数学应运而生。50年代中期,由于华生和克里克等人的努力,产生了分子生物学。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的发展以及形态研究的深入,细胞学也进入分子水平,出现了细胞生物学。20世纪蓬勃发展的生态学在生物学中的地位日益增长。它的研究范围从群落扩大到生态系统,以至包括多种类型生态系统的综合考察和全球性的“生物圈”。它与地学、环境科学以及社会科学的结合,对生产和社会已产生重大的影响。此外另一门崭新的学科——神经生物学猛然崛起,人们愈来愈体会到神经系统,尤其是大脑的研究对生物学和人类发展的作用。20世纪的进化论研究也有明显的突破,集中表现在对进化机制和微观层次规律的揭示方面。总之,现代生物学正向微观和综合方向深入。 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诺贝尔(Nobel.A,1833~1896),瑞典化学家、发明家、企业家。因硝化炸药、无烟炸药等的发明和制造而著称。拥有发明专利355项以上。1895年立遗嘱,将其遗产作为基金,

生物技术的发展历程

生物技术的发展历程及重要意义 姓名:××※ 学院:××※ 专业:××※ 学号:××※

生物技术的发展历程及重要意义 生物技术被是一项高新技术,世界各国都很重视,它被广泛应用于医药卫生、农林牧渔、轻工、食品、化工和能源等领域,促进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新兴产业的形成,对人类社会生活将产生深远的革命性的影响。生物技术对于提高综合国力,迎接人类所面临的诸如食品短缺、健康问题、环境问题及经济问题的挑战是至关重要的;生物技术是现实生产力,也是具有巨大经济效益的潜在生产力,它将是21 世纪高技术革命的核心内容。生物技术产业是21 世纪的支柱产业,许多国家都将生物技术确定为增长国力和经济实力的关键性技术之一。我国政府同样把生物技术列为高新技术之一并组织力量攻关。 生物技术可分为传统生物技术和现代生物技术。现代生物技术是从传统生物技术发展而来的。传统的生物技术是指旧有的制造酱、醋、酒、面包、奶酪、酸奶及其他食品的传统工艺;现代生物技术则是指20 世纪70 年代末80 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以现代生物学研究成果为基础,以基因工程为核心的新兴学科。 一、生物技术的发展历程 1、传统生物技术的产生 传统生物技术应该说从史前时代起就一直为人们所开发和利用,以造福人类。在石器时代后期,我国人民就会利用谷物造酒,这是最早的发酵技术。在公兀前221 年,周代后期,我国人民就能制作豆腐、酱和醋,并一直沿用至今。公元10 世纪,我国就有了预防天花

的活疫苗;到了明代,就已经广泛地种植痘苗以预防天花。16 世纪,我国的医生已经知道被疯狗咬伤可传播狂犬病。在西方,苏美尔人和巴比伦人在公元前6000 年就已开始啤酒发酵。埃及人则在公元前4000 年就开始制作面包。1676 年荷兰人Leeuwen Hoek(1632—1723)制成了能放大170~300 倍的显微镜并首先观察到了微生物。19 世纪60 年代法国科学家Pasteur(1822—1895)首先证实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并首先建立了微生物的纯种培养技术,从而为发酵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使发酵技术纳入了科学的轨道。到了20 世纪20 年代,工业生产中开始采用大规模的纯种培养技术发酵化工原料丙酮、丁醇。20 世纪50 年代,在青霉素大规模发酵生产的带动下发酵工业和酶制剂工业大量涌现。发酵技术和酶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化工、制革和农产品加工等部门。20 世纪初,遗传学的建立及其应用,产生了遗传育种学,并于20 世纪60年代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被誉为“第一次绿色革命”。细胞学的理论被应用于生产而产生了细胞工程。在今天看来,上述诸方面的发展,还只能被视为传统的生物技术,因为它们还不具备高技术的诸要素。 2、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 现代生物技术是以20 世纪70 年代DNA 重组技术的建立为标志的。1944 年Avery 等阐明了DNA 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1953 年Watson 和Crick 提出了DNA 的双螺旋结构模型,阐明了DNA 的半保留复制模式,从而开辟了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新纪元。由于一切生命活动都是由包括酶和非酶蛋白质行使其功能的结果,所以遗传信

【精品】高中生物教材中科学发展史的汇集

高中生物教材中科学发展史的归纳高考考纲要求:生物科要考查的能力 3.获取信息的能力 (2)关注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和意义的生物学新进展以及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 要事件。 必修一 一、细胞学说建立过程涉及几个重要科学家(请准确配对)CDAB 科学家研究成果 1、1665 英国人虎克(Robert Hooke) A、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揭示了细胞结构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2、1680 荷兰人列文虎克( A. van Leeuwenhoek)B、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3、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C、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他用显微镜观 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4、1858 年德国的魏尔肖D、他用自制的显微镜首次观察到活细胞, 观察过原生动物、人类精子、鲑鱼的红细胞、牙垢中的细菌等。但没用“细胞”来描述其发现。 (09广东高考理基38)施莱登和施旺共同提出: A.细胞学说B.分离定律 C.进化学说D.中心法则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涉及的科学家(请准确配对)BCDA 科学家研究成果 1、1895 年欧文顿(E.Overton)A、在“单位膜”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流动镶嵌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为多数人所接受。 2、1959 年罗伯特森(J.D.Robertsen)B、他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3、1970 年拉里·弗莱(Larry Frye )等实验C、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结合其他科学家的工作,提出生物膜是

地球与生物的进化详细史

生物进化史 一、冥古宙(地球形成——亿年前) .古地理 地球从亿年前形成,从一个炽热地岩浆球逐渐冷却固化(计算表明仅需亿年),出现原始地海洋、大气与陆地,但仍然是地质活动剧烈、火山喷发遍布、熔岩四处流淌,在亿年前到亿年前地球持续遭到了大量小行星与彗星地轰击.冥古宙在亿年前结束后,内太阳系不再有大规模撞击事件. 因为这个时期地岩石几乎没有保存到现在地(已知地地球最古老地岩石位于北美地台盖层地艾加斯塔片麻岩及西澳洲那瑞尔片麻岩层地杰克希尔斯部分),所以并没有正式地细分.但月岩从多亿年前就比较好地保存下来,因此月球地质年代地某些主要划分可参照用于地球地冥古宙划代.冥古宙地最后一个代对应为月球地质年代中地早雨海世,以月球地东海撞击事件为结束时间(约为亿年),这也是内太阳系地后期重轰击期地结束标志. 零散地锆石结晶沉积在西加拿大和西澳地杰克山中地沉积物里,对锆石地研究发现,液态水必然已存在了有四十四亿年之久,非常接近地球形成地时刻. .气候 在形成地球地物质当中,曾经存在过大量地水.在地球地形成时期,其质量比现在地小,水分子也就更容易挣脱重力.据推测,当时氢气和氦气在大气层中持续不断地逸散,然而,现时大气中高密度地稀有气体却相对缺乏,这表明,在早期大气层中可能发生过什么剧变. 有理论认为,在地球地年轻时期,它地一部分曾受过撞击而分裂,分裂出去地部分后来形成了月球.然而,在这种说法下,撞击应该会令一到两个大区域融化,现时地组成成份却与完全融化地假设并不相符,事实上也很难将巨大地岩石完全融化并混在一起.不过相当一部分地物质仍被此次撞击所蒸发,在这颗年轻地行星周围形成了一个由岩石蒸汽组成地大气层. 岩石蒸汽在两千年间逐渐凝固,留下了高温地易挥发物,之后有可能形成了一个混有氢气和水蒸气地高密度二氧化碳大气层.另外,尽管当时表面温度有℃,但液态地海洋依然能够存在,这得益于大气层带来地高气压.随着冷凝过程继续进行,海水通过溶解作用除去了大气中地大部分,不过其含量水平在新地层和地幔循环出现时产生了激烈地震荡. 二、太古宙(亿年前) .古地理 太古宙起始于内太阳系晚期重轰击期地结束,地球岩石开始稳定存在并可以保留到现在.太古宙结束于亿年前地大氧化事件,以甲烷为主地还原性地太古宙原始大气转变为氧气丰富地氧化性地元古宙大气,并导致了持续亿年地地球第一个冰期——休伦冰期. 太古宙形成地地壳厚度还不大,同时尚未进行充分地分异过程.由于地壳厚度较小,幔源物质容易沿裂隙上行,常有大规模地超基性、基性断裂喷溢活动.此外,也有频繁地中酸性岩浆活动和火山活动.多次地岩浆活动、构造运动使岩石变质很深,再加上缺少生物化石,给恢复古地理面貌和沉积环境造成很大困难. 在当今大陆壳地范围内,长期处于活动不稳定状态,陆表海占绝对优势. 在太古代中晚期,随着陆壳某些部分开始固结硬化,终于形成了稳定地基底地块——陆核.陆核地形成标志着地壳构造发展地第一大阶段地结束. 太古宙有多少次构造运动,目前研究地很不清楚.在世界范围内可能有次主要地构造运动,在中国比较确认地是太古宙晚期地阜平运动. 大约在亿年前,出现了目前已知最早地大陆——乌尔大陆(),它可能是当时地表上面积最

生物技术的发展史

生物技术的发展史 生物技术不完全是一门新兴学科,它包括传统生物技术和现代生物技术两部分。传统生物技术是指旧有的制造酱、醋、酒、面包、奶酪及其他食品的传统工艺。现代生物技术则是指70年代末8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以现代生物学研究成果为基础,以基因工程为核心的新兴学科。当前所称的生物技术基本上都是指现代生物技术。生物技术是指:应用生物或来自生物体的物质制造或改进一种商品的技术,其还包括改良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植物与动物和利用微生物改良环境的技术。 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现代科学技术的竞争。现代生物技术被世界各国视为一种二十一世纪高新技术。我国早在1986年初制定的《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中就将生物技术列于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新能源技术和新材料技术等高技术的首位。第一次技术革命,工业革命,解放人的双手;第二次技术革命,信息技术,扩展人的大脑;第三次技术革命,生物技术,改造生命本身。现代生物技术之所以会被世界各国如此重视和关注,是因为它是解决人类所面临的诸如食品短缺问题、健康问题、环境问题及资源问题的关键性技术;还因为它与理、工、医、农等科技的发展,与伦理、道德法律等社会问题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对国计民生将产生重大的影响。现代生物技术的主要内容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蛋白质(酶)工程,此外还有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技术、克隆动物技术、生物芯片技术、生物材料技术、生物能源技术、利用生物降解环境中有毒有害化合物、生物冶金、生物信息等技术。直接相关联的学科: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化学工程学、医药学等。对人类和社会生活各方面影响最大的生物技术领域:农业生物技术、医药生物技术、环境生物技术、海洋生物技术。 现代生物技术使用了大量的现代化高精尖仪器。这些仪器全部都是由微机控制的、全自动化的。这就是现代微电子学和计算机技术与生物技术的结合和渗透。如超速离心机、电子显微镜、高效液相色谱、DNA合成仪、DNA序列分析仪等。没有这些结合和渗透,生物技术的研究就不可能深入到分子水平,也就不会有今天的现代生物技术。 现代生物技术的主要内容:疾病治疗--用于控制人类疾病的医药产品,包括抗生素、生物药品、基因治疗。快速而准确的诊断--临床检测与诊断,食品、环境与农业检测。农业、林业与园艺--新的农作物或动物的基因改造、保存,肥料,杀虫剂:如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等。食品--扩大食品、饮料及营养素的来源:如单细胞蛋白等。环境--废物处理、生物净化及新能源。化学品--酶、DNA/RNA及特殊化学品、金属。设备--由生物技术生产的金属、生物反应器、计算机芯片及生物技术使用的设备等。 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1)提高农作物产量及其品质。培育抗逆的作物优良品系。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对生物进行基因转移,使生物体获得新的优良品性,称之为转基因技术。通过转基因技术获得的生物体称为转基因生物。至1994年全世界批准进行田间试验的转基因植物已达1467例,涉及的作物种类包括马铃薯、油菜、烟草、玉米、水稻、番茄、甜菜、棉花、大豆等。转基因性能包括抗除草剂、抗病毒、抗盐碱、抗旱、抗虫、抗病以及作物品质改良等。例如我国首创的两系法水稻杂交优势利用,已先培育出了具实用价值的梗型光敏核不育系N5047S、7001S等新品系,一般增产达10%以上,高产可达40%。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中心袁隆平教授,1997年试种其培育的“超级杂交稻”3.6亩,平均亩产达884kg。1998年总理特批基金1000万元,用于支持该项研究的深化与推广。我国学者还将苏云金杆菌的Bt杀虫蛋白转入棉花,培育抗虫棉,对棉铃虫杀虫率高达80%以上。(2)植物种苗的工厂化生产;利用细胞工程技术对优良品种进行大量的快速无性繁殖,实现工业化生产。该项技术又称植物的微繁殖技术。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一个植物细胞有如一株潜在的植物。利用植物的这种特性,可以从植物的根、茎、叶、果、穗、胚珠、胚乳、官或组织取得一定量的细胞,在试管中培养这些细胞,使之生长成为所谓的愈伤组织;愈伤组织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可在试管内大量繁殖。(3)提高粮食品质;生物技术除了可培育高产、抗逆、抗病虫害的新品系外,还可以培育品质好、营养价值高的作物新品系。例如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学者将菜豆储藏蛋白基因转移到向日葵中,使用权向日葵种子含有菜豆储藏蛋白。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番茄可延缓其成熟变软,从而避免

高中生物科学发展史总结word版本

高中生物科学发展史总结 必修一:分子与细胞 1、虎克: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死细胞),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2、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3、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 5、欧文顿: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6、罗伯特森:1959年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三层结构,结合其他科学家的工作,提出了生物膜结构的“单位膜”模型。认为细胞膜是静止的,膜蛋白的分布是对称的。 7、桑格和尼克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为多数人所接受 与酶的发现 8、斯帕兰札尼: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11、萨姆纳:他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结晶,并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荣获1946年诺贝尔化学奖。 12、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作用。 光合作用的发现 13、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通过实验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14、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15、 1880年,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通过实验证明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16、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17、卡尔文: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最终探明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的碳的途径,这一途径称为卡尔文循环。 必修二:遗传与进化 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18、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用假说演绎法,提出了基因的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 19、约翰逊:1909年,他给孟德尔的“遗传因子”重新命名为“基因”,并提出了表现型和基因型的概念。 21、萨顿:在研究中发现孟德尔假设的遗传因子的分离与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常相似,并由此提出了遗传因子(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类比推理) 22、摩尔根: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他还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23、18世纪英国著名的化学家和物理学家道尔顿,第1个发现了色盲症,也是第1个被发现的色盲症患者。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4、1928年,格里菲思通过实验推想,已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高考生物学史整理

高考生物学史整理 必修一 (一)细胞学说的建立和发展过程 1.1543年,比利时的维萨里发表《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2.罗伯特虎克: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3.列文虎克:荷兰人,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4.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1804— 1881)和动物学家施旺(1810— 1882)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恩格斯曾把细胞学说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 5.魏尔肖: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探索历程 1.1895年,欧文顿发现脂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提出假说: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20世纪初,科学家的化学分析结果,指出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 3.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细胞膜中提取脂质,铺成单层分子,发现面积是细胞膜的2倍。提出假说:细胞膜中的磷脂是双层的 4.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由“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构成。提出假说:生物膜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三层结构构成的静态统一结构 5.1970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人和鼠的细胞膜并让两种细胞融合,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两种荧光抗体均匀分布。提出假说: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6.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并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三)酶的发现史 1.斯帕兰札尼:意大利人,生理学家。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2.巴斯德:法国人,微生物学家,化学家,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3.李比希:德国人,化学家。认为引起发酵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4.毕希纳:德国人,化学家。他从酵母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并用这种提取液成功地进行了酒精发酵。

世界生物学史之十三20世纪的生物学(精)

世界生物学史之十三: 20世纪的生物学 20世纪特别是50年代以后,生物学同化学、物理学和数学相互交叉渗透,取得了一系列划时代的科学成就,使它跻身精确科学,成为当代成果最多和最吸引人的基础学科之一。关于生命的研究,已经不只是生物学家的任务,也是物理学、化学家以及数学家兴趣较大的领域。现在的生物学常被称为“生命科学”,不仅因为它更深入到生命本质问题,还因为它是多学科的共同产物。在微观方面生物学已经从细胞水平进入到分子水平去探索生命的本质。在宏观方面生态学的发展已经成为综合探讨全球问题的环境科学的主要组成部分。 生物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包括分类学、生理学、进化论等,都取得了重要进展,然而促使生物学的面貌发生根本变化的主要分支学科则是遗传学、生物化学和微生物学。遗传学的研究从1900年孟德尔定律的再发现以后与细胞学相结合,随之建立了基因论。到30年代,基因论已被公认是在生物个体水平和群体水平上研究性状遗传的指导理论。遗传学也因而在生物学中甚至在整个科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生物化学自1877年提取出离体的“酿酶(zyma se)”以后,对生物体内新陈代谢的研究进展迅速,到40年代生物体内分解代谢途径已基本阐明。同时,酶的本质和生物能的研究也有长足进展。对蛋白质、核酸、糖、脂肪等生命基本物质则不仅阐明其基本组分,并且开始了三维结构的探索。微生物学除了对霉菌、细菌继续研究外,在20世纪30~40年代还阐明了病毒与噬菌体的本质。这3个分支学科各自的发展和相互交叉,为分子生物学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生物学发生了质的飞跃。1953年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标志着分子生物学的诞生,也标志着生物学的探索开始进入了揭开生命之谜的大门。此后,遗传密码的破译,重组DNA技术的建立,不仅创建起分子遗传学,而且使肿瘤学和免疫学都在分子水平上取得突出成就。神经生物学,特别是在大脑的研究方面也都出现重大突破。可见,2 0世纪的生物学不仅直接影响着本身各分支学科的发展,而且对农学和医学,甚至对方兴未艾的产业革命已经和将要产生巨大的影响。科学史家普遍认为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生物科学发生了一场革命。这场革命从其开辟新领域,从其对其他科学所产生的作用、从其对社会和人们思想的冲击等方面来考察,其影响之大绝不逊色于20世纪前30年中发生的物理学革命。 20世纪生物学的迅速发展,受到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有力支持,使生物学的研究能够迅速大量的应用现代物理学、化学的原理、方法和精密仪器。这样,生物学的定量研究逐渐得到发展。由于一些物理学家和数学家被吸引来探索生命之谜的未知领域,理论生物学这一新学科开始出现。理论生物学是主要用数、理、化方法研究各种生命现象的一个分支学科。早期的代表著作有奥地利L.von贝塔兰菲的《理论生物学》(第一卷1932、第二卷1942);M.贝格纳的《生物学的思想方法》(1959)等。

高中生物科学发展史梳理.doc

高中生物科学发展史梳理 生物科学发展史既包括科学家对生命现象的研究过程,又包括科学家研究生命现象时所持有的不同观点和态度。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物科学发展史,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生物科学发展史:必修一分子与细胞 1、虎克: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2、列文虎克:荷兰人,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3、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M.J.Sehleiden,18o4—1881)和动物学家施旺(T.Schwann,1810—1882)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4、维尔肖(R.L.C.Virchow):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涉及的科学家 5、欧文顿(E.Overton):1895年他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6、罗伯特森(J. D. Robertson):1959年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结合其他科学家的工作,提出了生物膜结构的"单位膜"模型。

7、桑格(S. J. Singer )和尼克森:在"单位膜"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流动镶嵌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为多数人所接受。 酶的发现涉及的科学家 8、斯帕兰札尼:意大利人,生理学家。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巴斯德:法国人,微生物学家,化学家,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9、李比希:德国人,化学家。认为引起发酵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10、毕希纳:德国人,化学家。他从酵母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并用这种提取液成功地进行了酒精发酵。 11、萨姆纳:美国人,化学家。1926年,他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结晶,并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荣获1946年诺贝尔化学奖。 12、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作用。 光合作用的发现涉及的科学家 13、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通过实验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14、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15、 1880年,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通过实验证明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16、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S.Ruben)和卡门(M.Kamen)用

(完整版)生物工程的发展简史

生物工程的发展简史 1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生物工程的发展简史按照生物工程的定义.人类对生物工程的实践可迫溯到远古原始人类生活期间.为此,可把生物工程的发展分成三个时期:①传统生物技术时期;②近代生物工程的形成和发展时期;③现代生物工程时期。一、传统生物技术时期生物工程不是一门新学科,它是从传统生物技术发展来的。传统生物技术应该说从史前时代起就一直为人们所开发和利用并造福于人类.在西方,苏美尔人和巴比伦人在公元前6000 年就已开始啤酒发酵。古埃及人则在公元前4000 年就开始用经发酵的面团制作面包,在公元前20 世纪时已掌握了用裸麦制作“啤酒”的技巧。公元前25 世纪古巴尔于人开始制作酸奶;公元前20 世纪古亚述人已会用葡萄酿酒(葡萄实际上沾有酵母)。公元前17 世纪古西班牙人曾用类似目前细菌浸取铜矿的方法获取铜。在石器时代后期,我国人民就会利用谷物造酒,这是最早的发酵技术。荷兰人詹生(Z. Janssen)于1590 年制作了世界上最早的显微镜,其后1665 年英国的胡克(R. Hooke)也制作了显微镜,但都因放大倍数有限而无法观察到细菌和酵母。但胡克却观察到了霉菌,还观察到了植物切片中存在胞粒状物质,因而把它称为细胞(cell),此名称一直沿用至今。1676 年,荷兰人列文虎克(Leeuwen Hoe 幻用自磨的镜片制作显微镜,其放大倍数可近300 倍,并观察和描绘了杆菌、球菌、螺旋菌等微生物的图像,为人类进一步了解和研究微生物创造了条件.并为近代生物技术时期的降临做出了重大贡献。1838 年德国的施莱登(M一J. Schlwiden)和施旺(T. Schwan)共同ON 明了细胞是动植物的基本单位,因而成为细胞学的奠基人;1855 年微耳和R. Virchow 发现了新细胞是从原有细胞分离而形成的,即新细胞来自老细胞的事实;1858 年托劳贝(Trauhe)提出了发醉是靠酶的作用进行的概念;1859 年英国的达尔文《C. R. delvan)撰写了《物种起惊》一书,提出了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进化学说,并指出生命的基础是物质。自胡克从显微镜中观察到微生物到微生物学的诞生约经历了近200 年.受到人们思想观念、习惯势力、经济实力、生产方式等因素的制约。产业革命的浪潮当时还没卷入到食品、化工领域来。对发酵还习惯于作坊式生产。1866 年微生物学的莫基人,被称为微生物学之父的法国人巴斯德(L. Pasteur)以实验结果有力地摧毁了微生物的“自行发生论”。他首先证实了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并建立了微生物的纯种培养技术,从而为发酵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使发酵技术纳人了科学的轨道。他提出了一种防止葡萄酒变酸的消毒法〔被称为巴斯德消毒法(Pasteurization),一般在60℃时维持一段时间以杀死食品、牛奶和饮料中的病原菌」;1857 年他明确地指出酒精是酵母细胞生命活动的产物,并在1863 年进一步指出所有的发酥都是微生物作用的结果,不同的微生物引起不同的发酵。1874 年丹麦人汉森(Hansan)在牛胃中提取了凝乳酶,1879 年发现了醋酸杆菌;1876 年德国的库尼(W. Kuhne)首创了"enzyme"一字,意即“在酵母中”;1881 年采用微生物生产乳酸; 1885 年开始用人工方法生产蘑菇;1897 年德国的毕希纳(E 一Buchner )发现被磨碎后的酵母细胞仍可进行酒精的发醉,并认为这是酶的作用,并于1907 年因此发现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19 世纪末德国和法国一些城市开始用微生物处理污水. 细菌学的莫基人,德国的科赫(R. Koch)首先用染色法观察了细菌的形态;1881 年他与他的助手们发明了加人琼脂的固体培养基并利用它在平皿中以接种针醚上混合菌液在固体培养基表面上划线培养以获得单抱子菌落的方法,此方法一直被沿用至今,他的另一个杰出贡献是发现了结核菌,并因此获1905 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1914 年开始建立作为食品和饲料的酵母生产线;1915 年德国开发了面包酵母的生产线;1915 年

生物技术历史

BC 1750The Sumerians brew beer. 500 The Chinese use moldy soybean curds as an antibiotic to treat boils. 250 The Greeks practice crop rotation to maximize soil fertility. 100 Powdered chrysanthemum is used in China as an insecticide. AD: Before the 20th Century 1590The microscope is invented by Janssen. 1663 Cells are first described by Hooke. 1675 Leeuwenhoek discovers protozoa and bacteria. 1797 Jenner inoculates a child with a viral vaccine to protect him from smallpox. 1802 The word "biology" first appears. 1824 Dutrochet discovers that tissue is composed of living cells. 1830 Proteins are discovered. 1833 The cell nucleus is discovered. The first enzymes are isolated. 1855The Escherichia coli bacterium is discovered. It later becomes a major research, development, and production tool for biotechnology. Pasteur begins working with yeast, eventually proving they are living organisms. 1863 Mendel, in his study of peas, discovers that traits were transmitted from parents to progeny by discrete, independent units, later called genes. His observations lay the groundwork for the field of genetics. 1869 Miescher discovers DNA in the sperm of trout. 1877 A technique for staining and identifying bacteria is developed by Koch. 1878 The first centrifuge is developed by Laval. The term "microbe" is first used. 1879 Flemming discovers chromatin, the rod-like structures inside the cell nucleus that later come

地球与生物的进化详细史

生物进化史 一、冥古宙(地球形成——38亿年前) 1.古地理 地球从46亿年前形成,从一个炽热的岩浆球逐渐冷却固化(计算表明仅需1亿年),出现原始的海洋、大气与陆地,但仍然是地质活动剧烈、火山喷发遍布、熔岩四处流淌,在41亿年前到38亿年前地球持续遭到了大量小行星与彗星的轰击。冥古宙在38亿年前结束后,内太阳系不再有大规模撞击事件。 因为这个时期的岩石几乎没有保存到现在的(已知的地球最古老的岩石位于北美地台盖层的艾加斯塔片麻岩及西澳洲那瑞尔片麻岩层的杰克希尔斯部分),所以并没有正式的细分。但月岩从40多亿年前就比较好的保存下来,因此月球地质年代的某些主要划分可参照用于地球的冥古宙划代。冥古宙的最后一个代对应为月球地质年代中的早雨海世,以月球的东海撞击事件为结束时间(约为38.4亿年),这也是内太阳系的后期重轰击期的结束标志。 零散的锆石结晶沉积在西加拿大和西澳的杰克山中的沉积物里,对锆石的研究发现,液态水必然已存在了有四十四亿年之久,非常接近地球形成的时刻。 2.气候 在形成地球的物质当中,曾经存在过大量的水。在地球的形成时期,其质量比现在的小,水分子也就更容易挣脱重力。据推测,当时氢气和氦气在大气层中持续不断地逸散,然而,现时大气中高密度的稀有气体却相对缺乏,这表明,在早期大气层中可能发生过什么剧变。 有理论认为,在地球的年轻时期,它的一部分曾受过撞击而分裂,分裂出去的部分后来形成了月球。然而,在这种说法下,撞击应该会令一到两个大区域融化,现时的组成成份却与完全融化的假设并不相符,事实上也很难将巨大的岩石完全融化并混在一起。不过相当一部分的物质仍被此次撞击所蒸发,在这颗年轻的行星周围形成了一个由岩石蒸汽组成的大气层。 岩石蒸汽在两千年间逐渐凝固,留下了高温的易挥发物,之后有可能形成了一个混有氢气和水蒸气的高密度二氧化碳大气层。另外,尽管当时表面温度有230℃,但液态的海洋依然能够存在,这得益于CO2大气层带来的高气压。随着冷凝过程继续进行,海水通过溶解作用除去了大气中的大部分CO2,不过其含量水平在新地层和地幔循环出现时产生了激烈的震荡。 二、太古宙(38-25亿年前) 1.古地理 太古宙起始于内太阳系晚期重轰击期的结束,地球岩石开始稳定存在并可以保留到现在。太古宙结束于25亿年前的大氧化事件,以甲烷为主的还原性的太古宙原始大气转变为氧气丰富的氧化性的元古宙大气,并导致了持续3亿年的地球第一个冰期——休伦冰期。 太古宙形成的地壳厚度还不大,同时尚未进行充分的分异过程。由于地壳厚度较小,幔源物质容易沿裂隙上行,常有大规模的超基性、基性断裂喷溢活动。此外,也有频繁的中酸性岩浆活动和火山活动。多次的岩浆活动、构造运动使岩石变质很深,再加上缺少生物化石,给恢复古地理面貌和沉积环境造成很大困难。 在当今大陆壳的范围内,长期处于活动不稳定状态,陆表海占绝对优势。在太古代中晚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