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中历史选择题精选

新课标高中历史选择题精选
新课标高中历史选择题精选

新课改理念选择题精选

除前面几题外,绝大部分是新课程新题

1 .下列对三国时期历史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是各统治集团范围内的统一`

B.和东汉末年相比是一种历史的倒退

C.统治者都比较重视发展生产

D.是个分裂中孕育着统一因素的时代

2.关于“贞观之治” 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农民战争迫使唐初统治者吸取教训 B.唐的统一与安定为“治” 的局面出现创造了条件C.唐太宗的个人作用是这一局面出现的决定性因素 D.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是创造繁荣的基础

3.下列有关唐代藩镇割据局面形成的原因,不正确的是

A.由封建经济的分散性所决定

B.由地方权力过于膨胀导致

C.由安史之乱直接引起

D.因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所致

4.下列与“靖难之役”史实不符的是

A.起因于明太祖分封,藩王势力日益膨胀

B.建文帝采取削藩措施,严重威胁藩王利益

C.燕王朱棣起兵反对建文帝

D.朱棣攻破北京城,战乱中建文帝下落不明

5.下列关于“改土归流” 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改土归流”是明清两代都采取过的措施

B.平息三藩之乱为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创造了条件

C.明朝时西南大部分地区已由流官取代土司

D.改土归流改变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落后闭塞的状态

6.王夫之在分析历史进程时说:“天下之势,一离一合,一治一乱而已。”对他的观点评价不准确的是

A.他犯了历史发展循环论的错误

B.他只看到了历史运动的迂回性,没看到历史发展的进步性

C.他没有从本质上认识中国古代史

D.他的观点是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所做的客观总结

7关于西周分封制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A.体现了奴隶主阶级与奴隶阶级关系B.体现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等级关系

C.体现了中央政府与地方的行政关系D.体现了官僚机构与人民的压迫关系

8垄断”一词源于孟子“必求垄断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网市利”。“垄断”一词反映了

A.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的发展B.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的发展

C.春秋战国时期人们追逐名利D.春秋战国时期注重文化娱乐生活

9.“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与这一思想观念相对应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

A.商朝的内外服制度B.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

C.秦汉的郡县制D.西周的分封制

10.清朝咸丰皇帝继位后,封弟弟奕訢为恭亲王。1861年,咸丰皇帝病逝,将帝位传给年仅6岁的儿子载淳,而不传给身体健康、且有一定政治才能的弟弟奕訢,这种做法

A.遵循了宗法制的原则B.符合分封制的要求

C.是慈禧发动辛酉政变的结果D.为了调和清廷内部斗争

11.列宁说:“如果没有战争,俄国也许会过上几年甚至几十年而不会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对此的正确理解是C

A.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B.没有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没有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

C.一战加剧激化了俄国各种矛盾,推进了革命的发生

D.俄国爆发社会主义革命,必须具备“有战争”这个条件

12.十月革命中产生的苏维埃政府采取的措施里,最能反映当时俄国人民迫切愿望的是A.宣告全国政权转归苏维埃B.土地法令

C.和平法令D.选举产生人民委员会

1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持续到抗战胜利的根本因素是

A.中国共产党的正确策略方针B.美国不赞同破裂

C.其符合广大人民利益D.民族矛盾的持续尖锐化

14.1945年—1949年,国共两党强弱易位、政权易手,其中起了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A.内部是否团结一致B.外援是否始终一贯

C.政治基础是否广泛D.军事决策是否正确

15.“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新中国成立初期,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奠定基础的是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中华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16.从1979年开始,祖国大陆对台湾的政策有了重大发展,“重大发展”的含义是

A.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B.不再提统一台湾的问题

C.从武力统一到和平统一D.呼吁尽快实现统一

17.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在回忆中英关于香港问题达成协议时说:“对英国来说,这不是也不可能是胜利,因为我们是同一个不愿妥协和实力远占优势的对手打交道。”这段话主要说明

A.中国处理国际关系是坚持不妥协立场

B.中国在国际社会中享有崇高地位和威望

C.英国的霸权地位受到威胁

D.一个国家综合国力越强,在国际关系中的主动权就越大

18.下列关于20世纪40年代以来西欧国家之间关系变化的趋势,表述正确的是

A.从冷战对峙到政治经济联合B.从经济衰落到重新崛起

C.从战争到政治经济联合D.从军事对抗到和平竞争

19.“如果我们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上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是绝对必要的。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的话表明欧洲走向联合的主要出发点是

A.保证自身安全,提高国际地位,加快经济发展

B.密切西欧各国间的关系,维护欧洲安全

C.争取在成员国之间实现商品、劳务和资本发展

D.建立与美国平等的伙伴关系

20.《共同纲领》第二十五条:“对于国民政府与外国所订立的各项条款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这一规定实际上体现的外交政策是A.“一边倒”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另起炉灶”D.团结世界各国人民

21、在经济全球化中,各国之间的距离被“拉近”,世界变得越来越“小”。这种感觉直接源于

A.各国之间经济上的亲密合作B.交通和通讯技术的日新月异

C.各国生产和销售都连成一体D.东西方文化相互交流和影响

22.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代表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的主要原因是

A.统治者的重视B.工匠积极性高C.中央集权的作用D.市场需求

23.明朝“嘉靖末,隆庆间……,末富居多,本富益少”,这直接反映了明朝中期

A.资本主义萌芽出现B.社会发生贫富分化

C.自然经济趋于解体D.商品经济比较发达

24.从经济的角度看,下列历史现象能够说明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这一结论的是

A.租佃制经营方式的推广B.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

C.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D.世界白银的一半流入中国,市面上大量使用白银25.15世纪“西欧人的发财梦做得很是时候”,这样评论主要是因为

A.当时了解到东方有很多财富B.当时已具备了海外探险和扩张的条件

C.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D.东西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

26.有人说,真正意义上的世界近代化应该从18世纪中期以后开始,主要理由是

A.此时资本主义开始萌芽B.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开始形成

C.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确立D.英国工业革命、大机器生产

27.19世纪60、70年代,中国社会存在外资企业、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这些企业的共同点是①都属于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②都使用机器大生产③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④在企业中都诞生了一批无产阶级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8.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工业损失惨重最主要的内因是

A.外国资本的压迫B.日伪的经济掠夺

C.封建主义的排挤D.官僚资本的经济统制

29.表明西方列强垄断中国江海运输局面被打破的史实是

A.福州船政局建立B.洋务派创办的轮船招商局成立

C.中国自行制造出第一艘蒸汽轮船D.南京国民政府将轮船招商局改为官办

30.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变化,实质是

A.由社会主义倒退到资本主义B.由无产阶级专政退回到工农民主专政

C.把超前的产生关系退回到现实位置上来D.把共产主义理想与现实结合起来

31.1957~1960年我国重工业产值增长3倍,而农业产值下降22.8%;到1960年,粮棉的产量跌落到1951年的水平。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一五计划”完成,工矿业成就突出B.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D.“左”倾错误危害经济建设

32.据统计,1997年我国公有制经济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占整个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5.8%,与此同时,全国注册的工商业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4947家,从业人员4200万人,三资企业23.6万家,股份制试点企业68万家,注册资金17302亿元。这一现象反映了

A.国有企业改革取得成效B.所有制结构发生根本改变

C.经济增长力量的多元化D.私营个体经济发展迅速

33.我国人民的服装由单调走向时尚,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国际形势的影响B.服装产业的发展

C.纺织业的发展D.经济发展促进了思想解放

34.以网络技术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①人们工作方式的变化②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③人们出行方式的变化④教育和学习方式的变化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35.下列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主张中,反映了当时社会发展趋势的是

A.克己复礼B.兼爱非攻C.中央集权D.无为而治

36.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实质上反映了

A.统治阶级的利益B.不同阶级阶层的利益

C.知识分子的不同认识D.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37.运用所掌握的历史知识判断,以岳飞、文天祥为代表的中国古代英雄的价值观来自于A.儒家思想B.法家思想C.道家思想D.墨家思想

38.明末清初学者唐甄在《潜书》中说“两千年来皇帝皆盗贼,”下列思想家,其政治思想主张与唐甄相似的是

A.顾炎武B.黄宗羲C.王夫之D.李贽

39、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的思想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历史条件下的活跃,他们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最近,由此形成的思想是

A.经世致用思想B.民贵君轻思想C.自由平等思想D.民主共和思想

40.某文学作品写道:“1977年的元宵节,狗蛋他爹做了几个灯笼拿到街上卖,马上被公社干部指责为走资本主义道路。”上述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文革社会动乱导致B.仍然坚持“左”倾错误

C.人们思想守旧导致D.改革开放尚未深入人心

4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定要吸取历史的教训,警惕新农村建设刮起“大拆大建风”。这里“历史的教训”主要指下列哪一事件

A.新中国的成立B.三大改造

C.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D.“文化大革命”

42、“将各省解送之明代以后各书,逐一覆加检阅……务将诞妄字句,删毁净尽”,这段记载反映了

A、明朝时期专制主义的发展

B、清代加强了文化专制统治

C、明清时期重视文化事业进步

D、清朝文人创作态度严谨

43、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的直接任务是

A.发展资本主义B.推翻清朝统治C.发展工业化D.成立中华民国

44、中国共产党继承了孙中山的未竟事业,这主要表现在

A.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B.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

C.实现平均地权,把土地分给了广大农民D、没收了官僚资本,建立公有制

45、五四运动的背景不包括

A、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B、国内阶级矛盾的加深

C、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思想解放

D、十月革命的胜利

46、近代前期,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大体上依次经过

A.政治领域经济领域思想领域B.经济领域思想领域政治领域

C.思想领域经济领域政治领域D.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思想领域

47、世界上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府成立后采取的哪项措施最能反映出当时俄国人民的迫切愿望

A、由工人对一切企业生产实行监督

B、将银行、铁路、大工业等收归国有

C、签订《布列斯特和约》

D、没收地主土地,无偿分配给农民耕作

48、对英国推行的“势力均衡”政策的最恰当的解释是

A、英国与欧洲各国力量保持均衡

B、英国与欧洲大陆强国保持均势

C、欧洲大陆强国之间力量保持均衡

D、欧洲大陆各国力量保持均势

49、1939年6月30日,美国国会讨论修改中立法时发生激烈的辩论,众议院以二百票对一百八十八票通过了对交战国维持军火禁运的议案。其说明当时的美国

A、“孤立主义”仍占优势

B、国会支持法西斯

C、人民厌恶战争

D、与法西斯国家的矛盾缓和

50、据《旧唐书》载,唐元和年间(806~820)给事中(官职名)认为皇帝关于减少内外官俸钱的诏令不妥而封还诏书,最终给事中的意见被皇帝采纳。这表明

A、给事中为中书省属官,有起草诏令的权力

B、给事中为尚书省属官,负责执行皇帝诏令

C、给事中为门下省属官,对皇权有一定制约

D、给事中为门下省属官,具有行政决策权

51、《明神宗实录》载:“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这说明①明朝内阁阁臣只是顾问,不是宰相,阁臣权力大小取决于皇帝②明朝内阁的设置反映了中央集权的强化③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

④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52、《汉书?食货志》载:“周室既衰,暴君污吏慢其经界,徭役横作,政令不行,上下相诈,公田不治。”该材料表明:①大国争霸,原疆界打破②周朝礼制破坏③封建土地所有制产生④井田制瓦解

A、①②正确,③④不正确

B、①②③正确,④不正确

C、①②④正确,③不正确

D、①④正确,②③不正确

53、据史料记载,魏初“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后来却纷纷“返旧墟”,这最有可能是由于

A、实行“更名田”

B、颁行了均田令

C、实行三长制

D、恢复了经济

54、明朝后期,太湖地区出现了大量“以机为田,以梭为耒”的家庭,苏州震泽镇及近镇各村居民“尽逐丝绸之利”,松江地区男女几乎均以棉纺织为业,景德镇有制瓷窑1000多座。综合分析这些现象,可以直接说明:

A、地区性社会分工扩大

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C、手工业生产力提高

D、商品经济高度发展

55、“边城暮雨雁低飞,芦笙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长安。”唐朝张籍的这首诗反映了

A、唐朝长安城商业贸易蓬勃发展

B、唐朝西部地区丝织业发达

C、陆上丝绸之路的商业繁荣

D、白银成为唐朝时期普遍流通的货币

56、中日甲午战争时,慈禧太后命人向李鸿章问策,李怒曰:“总理度支(户部),平时请款驳诘,临事而问兵舰,兵舰果可恃乎?……政府疑我跋扈,台谏参我贪婪,我再呶呶不已,今日尚有李鸿章乎?”在李鸿章看来,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在于

A、军费不足、朝廷猜忌和同僚的倾轧

B、军费不足、洋务派失误和朝廷猜忌

C、同僚的倾轧、朝廷猜忌和洋务派失误

D、同僚的倾轧、洋务派失误和军费不足

57、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再次合作的基础是:

A、共同的斗争目标

B、共同的革命纲领

C、共同的阶级立场

D、共同的思想认识

58、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说:“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这里说的“插上一刀”指的是

A、挺进大西南

B、百万雄师过长江

C、三大战役

D、千里跃进大别山

59、美国总统华盛顿在其著名的告别演说中,一再告诫“那些领导政府的人们,要谨慎行事,把自己限制在各自的宪法范围内,避免在行使权力时一个部门侵犯其他部门的权力”。华盛顿在此非常强调的是:

A、中央集权原则

B、自由平等原则

C、分权制衡原则

D、司法独立原则

60、墨子说:“尽也农夫之所以早出暮入,强乎耕稼树艺,多聚菽粟,而不敢怠倦者,何也?日:彼以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上述引文反映战国时期:

A.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悲惨困难B.奴隶地位低下,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C.铁器牛耕推广,奴隶主役使奴隶去开荒D.剥削方式改变,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

61、“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兹;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这一思想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A.儒家实行仁政的思想B.墨家主张节约的思想B.道家消极倒退的思想D.法家实行法制的思想62、关于西汉休养生息政策的解释,最准确的是西汉政府:

A.暂停对农民的剥削B.废除秦朝的沉重赋税

C.奉行与民休息的政策D.奉行宽舒政策,把剥削放到社会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63、两汉的察举制度:

A.承袭了秦朝的相关制度B.是全国自上而下的选拔官员制度

C.促进汉武帝时期统治的繁荣D.有效防止了豪强地主势力的膨胀

64、“翻倒,翻倒,喝得醉来吐掉。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未停,未停,禾苗待我灌醉。”描述的生产工具应是

A.春秋战国时期的桔槔B.两汉时期的水排C.曹魏时期的翻车D.隋唐时期的筒车65、“虽有此制,开元之季,天宝以来,法令弛坏,兼并之弊,有逾汉成、哀之间。”中的

“此制”是指A.租庸调制B.均田制C.两税法D.科举制

66、庆历新政的中心内容是:

A.减轻徭役B.提倡农桑C.加强军事D.整顿吏治

67、北宋统治者认为:“夷狄者,皮肤之患尚可知,盗贼者,心腹之疾深自忧”。这表明北宋政策重心是:

A.防范割据势力死灰复燃B.镇压农民的反抗斗争

C.害怕节度使与契丹勾结D.恢复封建的统治秩序

68、我国古代中央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采取了多种多样的管理政策,政策不同,中央政府对其管理的程度不同。请按中央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管理由松散到紧密的顺序排列下列各政策:

A.和亲~册封~会盟~设立都督府~设立都护府

B.会盟~册封~和亲~设立都护府~设立都督府

C.和亲~会盟~册封~设立都督府~设立都护府

D.册封~和亲~会盟~设立都护府~设立都督府

69、明朝时,浙江的棉纺织业出现“商贾从旁郡贩棉花列肆吾土,小民以纺所成,或纱或布,侵晨入市,易棉花而归,仍治而纺织之,明日复持以易”。该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产生B.商品经济渗透到浙江农村

c.大量的棉纺织品投入市场D.一些城市成为棉纺织业的中

70、下列是关于“八旗制度”的特点和影响的表述,其中正确的是:①建立于清朝②具有行政管理、军事征战、组织生产三项职能③对满族的壮大和经济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A.①②③B.①③c.②③D.①②

71、下列措施的实施,没有起到防止地方割据的是

A.设立转运使B.募兵制C.改土归流D.废行省设三司

72、“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的共同教训是:

A、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不能阶级斗争为纲

C、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

D、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73《史记》记载:“诸吕作乱,日蚀、昼晦。吴楚七国叛逆,彗星现,天狗过梁野。”这段史料①反映了汉代儒家的思想观念②留下了后人研究天文学的宝贵资料③表现了封建史家写史的局限性④古史对天象的记载缺乏研究价值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74.导致西晋之后封建国家长期分裂的最主要因素是

A .南方经济发展使南北方形成均势

B .南方政权内争激烈

C .北方长期处于分裂战乱局面

D .南北方民族矛盾的尖锐

75.我们之所以说鲁迅在新文化运动的文学革命中做出了突出贡献,主要是因为他

A .把反封建的内容和白话文的形式结合起来

B .对封建礼教的攻击最猛烈

C .主张建立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

D .首先提倡白话文

76.从规模和次数上看,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工人运动不如大革命时期,其关键原因是

A .中共坚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B .城市的反动势力过于强大

C .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所致

D .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已基本结束

77、新文化运动中的批孔实际是针对

A .中国传统文化

B .儒家思想文化

C .孔子思想学说

D .封建专制制度

78、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于1936年和1945年分别在西安与重庆进行了谈判,对于这两次国共谈判叙

述正确的是

A .两次谈判中国共两党的目的一致,但谈判的结果不同

B .两次谈判的结果说明了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C .两次谈判中美国对国共两党谈判的态度与政策相同

D .两次谈判国民党都是为了赢得内战的准备时间

79、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社会阶级结构出现变化是由于

A 商业革命的推进

B 殖民扩张的加剧

C 价格革命的进行

D 贸易中心的转移

80、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

①主要发生在基础工业和重工业领域 ②科技含量大为提高

③推动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④确立了资本主义在世界的统治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81、下列不利于促进古代商品交流的是:

A .政府设市易务

B 市中设邸店和柜坊

C 洛阳引曹渠开新潭

D 日中为市

82、右图中的“星盘”在航海交通上普遍使用时,中国封建社会正处于

A .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时期

B .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C .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时期

D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转衰时期

83、两千多年来,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主要在于

A .儒家思想代表封建统治阶级利益

B .孔子在中国人心中的地

位不可动

C .儒家思想本身具有兼容和发展的特性

D .其它思想不能对儒家思想构成威胁

84、英国都铎王朝的专制统治客观上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而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却阻碍了资本主

义发展,引发了资产阶级革命。导致这一矛盾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 .两个王朝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B .资本主义发展的程度不同

C .清教徒在英国的地位不同

D .启蒙思想影响的范围不同

85、关于19世纪上半期美国西进运动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侵占了墨西哥的大片领土 ②迫使印第安人成为雇佣工人

③推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西部扩展 ④加剧了南北两种经济的矛盾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86、梁启超说:“我支那四千万余人大梦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中国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他说的“大

梦唤醒”的最主要表现是

A .认识到洋务运动不能救中国

B .认识到民族危亡,资产阶级领导的救国运动兴起

C .认识到清政府腐败,反清斗争高涨

D .认识到日本比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纷纷赴日留学

87、据分析统计,《孟子》一书中关于水利的谈话有11次,都涉及黄河洪水泛滥殃及邻国。从当时历史发

展的趋势来看,解决的根本之道在于

A .各国减少战争,专力治黄

B .各国加强协调,统一治黄

C .统一中原,由中央治理

D .各自为政,加强治理

88、1937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国共合作宣言》中郑重承诺:“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

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这突出说明了当时的中国共产党

A .放弃了自身的奋斗目标

B .改变了对国民党的认识

C .以中华民族的利益为重

D .实现了与国民党的合作

89、藏族有一首民歌,名叫《唉马林吉》(“喂,听一听”的意思),一直到今天都广为百姓所传唱。歌词是:

正月十五那一天,公主答应来西藏。莲花大坝不用怕,百匹骏马迎接您。高耸雪山不用怕,百头牦牛迎接星盘

您。奔腾江水不用怕,百只皮筏迎接您。”这表达了对远嫁西藏的文成公主的怀念。假如你与文成公主是同时代的人,在长安可能经历的事情有

①看到有人穿新罗和波斯等国的服装②在私家店肆中边喝酒边吟咏杜牧的诗歌

③可以去东市和西市逛街④碰到了南诏和回纥等少数民族的商人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90、凡尔赛体系建立后的欧洲版图,变化最大的地区是:

A、德国的疆界

B、原奥匈帝国地区

C、爱琴海地区

D、波罗的海沿岸

91、某学堂因废八股、设西学而受到当地官员传讯,他们抗辩道:“此乃奉当今皇上旨意,何罪之有?”这个皇帝指的是

A.道光帝B.咸丰帝C.光绪帝D.宣统帝

92、目前,除中国外,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人们也开始过中秋节、吃月饼,韩国还向联合国提出申请,把中秋节申报为自己国家的世界文化遗产。这说明

A.传统文化是没有国界的B.传统文化不是民族文化

C.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特定的文化D.民族文化也可以走向世界

93、罗斯福新政的下列措施中,具有建立诚信机制作用的是

A.“以工代赈’’,增加失业者的就业机会B.整顿银行,成立联邦储蓄保证公司

C.奖励农民压缩产量,调整生产结构D.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94、历史上的工业革命浪潮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我们习惯上分别称之为“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这样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A. 机械特色不同

B. 建筑材料不同

C. 主要动力不同

D. 交通工具不同

95、抗战时期回民支队等少数民族抗日武装力量的出现直接反映了

A.国内民族间的矛盾已经完全消失B.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

C.正面战场未能阻止日军的速战速决D.敌后抗日根据地已经成为抗战的主战场

96、谭嗣同1896年在《仁学》中说,中国“两千年来之政,秦政也”。这句话的真实意图是:

A. 对古代政治制度的欣赏

B. 说明中国在政治领域相对停滞的特征

C. 肯定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D. 为维新变法寻找历史根据

97、中国古代和世界近现代都很注意用权力制约权力,以下关于隋唐三省职权的牵制与孟德斯鸠三权分立中的三权制约最根本的不同是:

A. 三权内容不同

B. 本质目的不同

C. 制约方式不同

D. 对社会影响不同

98.西汉武帝时期,某人父亲与他人斗殴,其子帮忙用木棍去打他人,不料却误伤其父。按

照当时法律,殴伤父亲是应处枭首的死罪。廷尉张汤请教董仲舒应如何处理。董仲舒认

为:父子是最亲近的,听说父亲与人斗殴,儿子自然紧张,要拿木棍去救护父亲,至于

误中父亲并非本意,应该无罪释放。该段材料反映了西汉

A.已经废除了严刑峻法B.儒家伦理思想渗透到法律之中

C.开始推行判例审判制D.废除了原始社会同态复仇原则

99.顾炎武说:“易号改姓,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这一思想的深远影

响在于

A.揭露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实质B.指出了传统忠君保国思想的错误

C.明确与强化了中国人的民族责任感D.为推翻封建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100.当乾隆皇帝看到英国使团所进呈的礼物贡单中将马戛尔尼称作“钦差”后,特意下令将“钦差”统统改作“贡差”、“敬差”,乾隆帝这么做说明

A.他对英国的使臣极度不尊重B.他还没有从华夷秩序中走出来

C.他非常在意英国使团的贡品D.他根本不懂当时的外交礼仪

101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中内在的原因在于

A.“重农抑商”和“闭关禁海”政策的压制B.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

C.由于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D.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

102.清代陶煦的《租核·推原》记载:“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以上现象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最大影响是A.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B.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C.有利于巩固统治D.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103.明中后期“奴富至数百万,初缙绅皆丑之,而今则乐与为朋矣”;“缙绅家之女(婚嫁)

惟财是计,不问非类”。(《林居漫录》)导致这种社会巨变主要原因是

A.商品经济的发展B.专制制度的衰落C.受西方文明的影响D.民主思想影响

104.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实行的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进入近代以

后,“耕”与“织”分离的直接原因是:

A.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B.民族工业的兴起C.洋布的大量输入D.洋务运动的影响

105.晚清一位大臣经历了对外战争失败的惨重教训,因而主张购买洋炮.洋船,他认为“以

通夷之银,量为防夷之用,从此制炮必求极利,造船必求极坚。”可是皇帝却斥责他“一片胡言”。该大臣经历的战争最早可能是

A .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06.晚清一位人士曾大声疾呼:“何以立国?曰富。何以制夷?曰强。何以致富强?曰在治人。人不自治,治之以法。”对材料中“治之以法”最恰当的理解是

A.推翻君主政体 B.废除不平等条约 C.改革科举制度 D.变革政治制度

107.1903年,中国《大公报》:“……宪法不立,则虽其国强盛,终滋危殆之忧,如今之俄土是也;宪法苟立,则虽其国狭小,已固雄富之基,如今日之德日是也。若是者,知宪法之与国家诚所谓不可一日或离者。”该文的政治主张,主要是

A.建立民主共和B.进行革命推翻清政府统治C.实行君主立宪D.向德、俄学习

108.有人说洋务运动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里的“柳”是指

A.增强封建统治的力量B.出现新的经济因素和阶级力量

C.抑制外国经济实力的扩张D.引进近代科学技术

109.1866年,左宗棠奏准在福州设马尾船政局,局内设有船政学堂。学堂开设的科目有: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质学、画法等。同时,课外要读《圣谕广训》、《孝经》,兼习策论。以上学习内容充分反映了船政学堂

A.西学为体,中学为用B.教学内容以近代西方科学技术为主

C.不重视传统经典的修习D.摆脱了传统文化的影响

110.从基础和技术观察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其主要特点是

A.通过手工工场长期的资本和技术积累,发展到近代机器大工业

B.基本上从无到有,移植西方近代生产方式

C.近代企业的投资者多为官僚、地主、商人

D.通过政府投资和引进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111.19世纪末桓台县苗世厚四兄弟在济南泺口经营粮食贸易,很快形成资金逾万的苗氏集团。苗氏集团得以发展的原因不包括

A.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B.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

C.西方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D.社会上兴起了一股“实业救国”思潮

112.“西方人送来了一份令人不堪忍受的礼物来祝贺中国进入了20世纪”。这里的“礼物”

指的是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辛丑条约》D.《马关条约》

113、到清朝末年为止,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就政体而论,有哪几种主要形式

A.分封制与中央集权制B.宗法制与中央集权制

C.地主政权与农民政权D.奴隶主贵族专政与封建地主阶级专政114、建国以来,我国建立的新型政治民主制度包括

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③基层民主选举制度④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③④D.②④

115、“两个魔鬼胜过一个圣人”是一句英国格言,典型地说明了民主宪政的特点,宪政就是让两个魔鬼友好相处,相互制约,把作恶减少到最低的程度,这说明了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关键和核心是A.全体公民的参与程度B.权力制约与平衡C.全体市民的素质高低D.革命的彻底性116、薛福成说:“今诚取西人气数之学,以卫吾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道。”他应属于

A.洋务派B.顽固派C.早期维新派D.维新派

117、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思潮的主流,其直接原因在于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B、前期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C、五四运动冲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D、中国无产阶级的壮大

118、某博客在分析毛泽东思想诞生的背景时列出了下列四点,其中不符合史实的是

A、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其奠定了现实基础

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其奠定了思想基础

C、工人运动发展,中共的成立为其奠定了阶级基础

D、以中共为首的先进中国人的探索为其奠定了实践基础

119、表明人类第一次意识到自己是自身所属社会的审判者,人有资格、有力量也有权利重新规范自己的生活,这是原始宗教和自然统治之下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是西方人文精神的开始。这观点应是

A、水是万物的本原

B、感觉即知识

C、人是万物的尺度

D、知识即美德

120、、在探索社会主义教育的发展道路上,由于受“左”倾思想影响,出现过一些偏差,其中不包括

A、在大跃进年月,大办学校,出现教育大跃进

B、大量增加学生劳动,扰乱了正常的教学程序

C、文革中广大教师备受摧残,青少年一代丧失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D、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

121、在西周的封国齐国的宗法体系中,处于大宗地位的是

A、周王

B、齐国国君

C、卿大夫

D、士

122、“×××,教授。1949年1月生,1966年高中毕业,1969年作为知识青年至苏北上山下乡。1978年3月考进南京大学经济学系;1982年2月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江苏省统计局工作,1985年进入现在名为南京财经大学的学校任教……1998年考入南京大学商学院攻读国际金融博士学位;1996年至1997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亚太研究中心做高级访问学者……”该段个人履历反映了

A.“文化大革命”对他的成才起了积极的作用

B.1977年恢复统一高考招生制度为他人生的转折提供了机遇

C.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对他成为教授至关重要

D.《义务教育法》保障了他少年时期的受教育权利,为后来的深造打下了基础

123、有人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作为近代前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可以支持这一观点的依据有:①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完全确立②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开始向资本输出为主转变③使中国由一国独霸向列强共同支配的局面过渡④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⑤中国社会两大矛盾汇流,集中表现在反对清朝统治的斗争上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③⑤

D、①④⑤

124、柳亚子《题太平天国战史》:“楚歌声里霸图空,血染胡天烂漫红;煮豆燃箕谁管得,莫将成败论英雄。”诗中“莫将成败论英雄”实际上包含着作者对太平天国运动的

A、肯定

B、否定

C、既不肯定也不否定

D、上述态度全有

125、有一部反映辛亥革命的电视剧,其中出现的镜头,你认为那一个不符合史实

A、一位革命党在街头演讲,大声疾呼民主共和

B、大部分农村在丈量田亩,实施“平均地权”纲领

C、茶馆饭店有人传阅《民报》

D、外国军舰在长江耀武扬威,向革命党施压

126、古人说“君子和而不同”,含义是‘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新中国成功运用这一思想的外交政策或事件是①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②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③邀请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缓和

A、①②

B、②③c、①③D、①②③

127、被称为“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到来吹响了号角”和“水手之友”的发明分别是我国古代发明中的A.印刷术、造纸术B.火药、指南针

C.指南针、造纸术D.火药、印刷术

128、遵义会议前夕,红军在长征途中面临的主要困难是

A.恶劣的自然环境B.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

C.党内的“左”倾错误D.物资的极度匮乏

129、证明“造物主”神根本没有存在的必要,使人的思想发生飞跃的学说是

A.血液循环学说B.细胞学说C.生物进化论学说D.科学原子说

130、重农抑商是中国封建王朝的基本经济政策。中国古代朝廷一直奉行此政策,但商业经济仍不断发展,其原因是

A、生产力的不断进步

B、从商容易致富

C、政府没有具体执行此政策

D、商人形成强大的政治力量

131、明朝冯梦龙在《三言两拍》里有很多关于社会现象的描写,其中有这么一段话:杨八志(陕西商人)与李氏商议道:“我年近三旬,读书不就,家事日渐消乏。祖上原在闽、广为商,我欲凑些资本,买办货物,往漳州商贩,图几分利息,以为赡家之资,不知娘子意下如何?”该材料反映了

A.资本主义萌芽出现B.八股取士扼杀人才C.重农抑商的社会风气D.长途贩运发展

132、斯塔夫里阿诺斯(L.S.Stavrianos)的《全球通史》在“宋朝的黄金时代”的标题下写道: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下列与这一论断无关的是

A 《清明上河图》

B 交子

C 市民文学

D 活字印刷术

133、右图为福泉山良渚文化139号墓葬复原图。墓主为成年男性,口含玛瑙琀,身上分二行放置了12件武器石钺十分威武,足后有精美的彩绘陶器,而在墓坑外,一件祭祀用大口陶缸旁,有一具青年女性的骨架,人骨屈手屈腿,似跪着倒下的样子。下列选项能正确反映该图历史信息的是

①其已处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②其已形成私有观念或私有制③其已出现贫富分化的社会现象④其已形成灵魂不死的宗教观念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134、上图中从右至左分别是老子、释迦牟尼和孔子,他们正在辩经论道。画面中,释氏坐于菩提树下成为画面主体,老子坐于蒲草之上,与一身士大夫装束的孔子相对。此图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儒、释、道三家主张各异,冲突激烈

B.此三人不是同一时代,不可能同时出现

C.体现了古代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社会思潮

D.主要反映了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135、文帝四年中……(淳于)意,以刑罪当传西之长安。少女缇萦……上书曰:“妄父为吏……今坐法当刑。妾切痛死者不可复生而刑者不可复续,虽欲改过自新,其道莫由,终不可得.妄愿入身为官婢,以赎父刑罪,使得改行自新也。”书闻,上悲其意,此岁中亦除肉刑法。这就是中国的经典故事——“缇萦救父”。故事虽不是史实,但可以印证历史。本故事不能印证的是

A.西汉时存在残害肢体的刑罚B.“以礼入法”是中国古代的立法指导思想

C.汉代奴婢制度依然存在D.儒家思想是西汉初年的统治思想

136、康熙巡游南京时,曾经去过明孝陵拜祭,并写下“治隆唐宋”御笔以歌颂朱元璋功绩。康熙帝此举的主要出发点是

A.弘扬中华文化B.缓和满汉矛盾

C.推崇明初专制D.预警农民革命

137、明初中央“设五府、六部、都察院……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相上下),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这一做法的实质是

A.罢设丞相,缓和君臣矛盾B.各机构平等,避免权力集中

C.各机构相互制约,强化君主专制D.各部权力分明,提高效率

138、李贽称赞汉朝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善择佳偶”,自由恋爱,赞扬寡妇再嫁;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赞颂商鞅、吴起等改革家;肯定封建社会揭杆起义的农民,上述材料反映了李贽:

A.反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观念

B.反对三纲五常为核心内容的封建礼教

C.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

D.揭露道学家的虚伪

139、在下列甲骨文字中描述分封制度的是()

A.四手共抬一 B.巡行于通卫以保卫城邑之安全

C.阡陌纵横之农田 D.执干戈以卫社稷

140、宋朝大臣文彦博曾说“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这明显地体现出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是

A.皇权高度加强B.皇权制度与官僚制度的结合

C.皇权制度与神权制度的结合D.以官僚体系为工具的中央集权制度正式形成

141、恩格斯说:“所有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社会当时经济状况的产物。”能够佐证这个观点的材料是

A.“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于有而废于无”

B.“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C.“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D.“贫富之道,莫之夺予”

142、下列材料中不能直接相互印证的是

A.“风雨冥晦时,惟凭针盘行”与“昼观日,夜观星,晦观针”

B.天水西汉墓出土的纸质地图与《天工开物》中的造纸工序示意图

C.雕版印刷术与《金刚经》卷子

D.“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与“李杜诗篇万口传”

143、我国某地发现一座古墓,出土了距今5000年的玉面人和一尊扁足青铜方鼎,

鼎内壁铸有小篆铭文。如按迄今为止的考古常识,据此推测其最早当属什么时期的

墓葬,其中最有证据意义的是

高中历史选择题解题技巧

高中历史选择题解题技巧 历史选择题的分值大,在高考试卷中差不多要占半壁江山,其正确率对获得高分尤为重要,成为决定高考成败的重要题型,可以说“得选择题者,得历史高考的天下”。然而考生这部分的失分现象却很严重。书背熟了,并不能都拿高分,做历史选择题同样有规律和技巧。要在文综历史考试中取得好成绩,首先必须在选择题中获得较好成绩;而要在选择题中取得好成绩,除了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外,还必须有一定的解题技巧。在必要的学科知识贮备的前提下,临场应试中运用一定的解题技巧,可以减少失分,提高得分率。 一、高考历史选择题的主要类型: 高考历史选择题的常见类型有八种: 1.简单表述型题干中常用“表现在”“标志是”“内容是”“特点是”等提示语与选项链接。主要考查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一般用直选法、排除法等即可。 2. 程度型(或最佳型):在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其他选项也没有明显错误,只有相对而言不够准确或不够全面。主要考查对历史知识理解的准确程度和辩证思维能力,此题型理论含量较高,能力要求层次高。此类题目的题干中,多有“最主要”“最重大”“最重要”“最突出”“较为全面”“较为准确”“根本”“主导”、“本质”等程度限定词。解答此类题目,可以运用优选法,逐个比较、分析备选项,找出最佳答案。 3.因果关系型:此类目一般都带有“原因”字眼,旨在考查综合分析、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主要有两种形式,第一种形式由原因推出结果或影响,题干为因,题肢为果;第二种形式由结果推导出原因,题干为果,题肢为因。因果关系型选择题解题时要注意以下三点:(1)、辨别出事件发生(或出现)的根本原因、重要原因和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内因和外因等概念的含义。(2)、注意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分析影响事件的各种因素。(3)、判断题干与题肢之间谁因谁果,把握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 4.组合型:组合性选择题是将同一类的事件或现象按一定的关系进行组合。其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1说明关系的题干。2根据题干要求列出的三组或三组以上的历史事件或现象(也属于题干),并以数字序号列出。3根据这些数字组合成的备选项(题肢)。它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将同一历史时期或同一历史事件影响下的知识进行归类组合,考查考生分析理解和发散思维的能力。二是将不同历史时期的同类知识进行归类,主要考查考生的归纳、比较能力。解答组合型选择题不仅要掌握扎实的历史基础知识,还要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学会观察和分析,重视选项组合规律,常用选基法。即首先确定一个或几个绝对正确或绝对错误的答案为基点,逐个排除错误选项。 5.否定型:(或逆向型):是一种以表述错误的选项为正确选项的选择题,题干中常用“错误”“不正确”“不是”“无”“没有”“无关”“不符合”“不包括”等词语来作为限制语。它主要考查考生能否突破思维定式的限制。解答否定型选择题时要重视顺向思维和逆向思维相结合,找出与题干史实相符的三项,剩下的备选项就是题目要求的答案,也可用逆向思维直接找出答案。 6.比较型:比较性选择题就是给出几个事件、人物等,让考生从题肢中选出各项的相同点或不同点,主要考查比较能力。答题的最好方法是采用排除法,如比较不同点,两者都符合(即相同点)的选项肯定不选。此类型试题总体难度不大,只要掌握基础知识,注意选项和题干考虑周全,就能保证答案的正确性。 7.材料型:材料性选择题实质上就是把材料解析题转化成选择题,其形式一般是题干中含有材料(文字、图表、图画等),题肢是对材料的判断和解释,要求考生辨别题肢中对材料的解释是否与材料提供的有效信息相一致,主要考查考生利用基础知识和有效信息分析和解决问

高中历史学科选择题解析

2015年福建省中学教师“说题”比赛 2015nianFujianshengzhongxuejiaoshi“shuoti”bisai 《高中历史学科 ----选择题解析》 参赛者: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第五中学郑国辉 2015/11/18 高中历史学科选择题解析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第五中学郑国辉

一、教学知识点: 分封制的内涵及影响(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1课) 二、选择题样题: ★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选项错误的是()A.晋国是姬姓封国B.秦国国君是王室贵族 C.齐鲁两国可以通婚D.秦鲁两国可以通婚 1、【命题意图】: 本题以诸侯国间婚姻关系为切入点,巧妙创设问题情境,考查西周主要诸侯国所属类型。考查学生比较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西周有三类诸侯国:同姓贵族、异姓功臣、先代王室后代。试题有思维难度,备选项干扰性强,极易选错,错因在于混淆主要诸侯国类型。 2、【考点】:西周时期的分封制。 【对应的考纲要求】: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考纲解读】:理解分封制与宗法制的概念与相互关系,认识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3、【试题讲解过程】: 选C。从题干信息可知,秦晋可婚,晋鲁不可婚;教材中有如下表述“召公之子受封于燕,成为深入东北最远的一支姬姓贵族。周公长子伯禽代表周公本人受封于鲁,在姬姓贵族中位居最东……亲周的商朝旧贵族微子……封于宋地”。可见,鲁、燕为姬姓周贵族,宋为非姬姓商贵族。由此可以绘制出如下结构图,并且推知以上五个诸侯国的关系。 教材内容及题干信息可绘制为如下结构关系图: 4、【试题的拓展延伸及变式分析】: ★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

高中历史必修选择题

高中历史必修一选择题试题 1.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 ) A.家族等级关系B.政治隶属关系 C.单一的血缘关系D.既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2.公元前782 年,幽王继位,宠幸褒姒。“褒姒不好笑……幽王为烽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这段材料不能表明 A.幽王荒淫无道 B.分封制下,各诸侯王对周王承担军事义务 C.西周末年诸侯势力强大 D.分封制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各封国必须服从周王室的政令 3、“每逢佳节倍思亲”,追根溯源,下列制度中与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情结的形成有密切关系的是 A.井田制 B.宗法制C.分封制D.郡县制 4.春秋时期,由“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这种现象主要反映了() A.周天子失去了军事力量B.周天子将权力下放到诸侯国 C.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D.诸侯国帮助周天子巩固地位 5.秦朝的地方行政和基层机构按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是() A.郡──县──里──乡B.郡──县──乡──里 C.县──郡──里──乡D.县──郡──乡──里 6.下列措施属于秦始皇首创的是() A.封国制B.设立郡县C.分封制D.皇帝制度 7.汉代颁行“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归郡统辖。汉武帝这么做的目的是 A.壮大皇族力量B.保证列侯利益C.加强中央集权D.笼络王侯人心 8.“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这一主张后来发展为 A.削夺王国的封地B.夺取王国的爵位C.颁行“推恩令”D.实行郡县令 9.中国古代官吏选拔经历了“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过程。下列表述与“科举制”相关的是 A.“唐制,取士之科,多因隋制”B.“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C.“龙生龙,凤生凤”D.“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10.元朝在秦朝以来郡县制的基础上,实行行省制。关于这一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有

高中历史选择题方法(强化版)

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 一.解题步骤 1.看题目问什么(反映,表明,体现....意图,目的) PS:意图,目的(谁的目的?目的褒贬?读懂出题人给出的人物情感状态) 2.看材料时间(多个时间表“变化”,是否有隐含时间...) 3.理解材料(注意标点符号,分段理解) 4.看选项排除法 (1).注意材料中的标点符号 PS:分号;分段理解,每段都差不多意思 双引号“”表强调 括号()是解释说明括号内是答案 书名号《》表示意图目的 省略号……后面是关键破折号——后面是关键 (2).绝对化语言一般都错 PS:a.出现“彻底”“颠覆”“只要”“全”“都”“均”“始终”,“最终”,容易出现错误选项

b.出现“完成时?了”一般都错比如:杜绝了消除了保证了 c.程度词表示越模糊越可能是答案(一定程度,可能) (3).选项中带“开始”的一般都错 (4). 一定要选材料最优的(是否材料有提到或者只是片面的理解) (5).注意关联词 a.一般“因此……”后面所说的是答案因此后强调什么就选什么 b.“只有……才……”中只有后面所说的是答案只有后面强调什么就选什么 c.“是……不是……”中是……后面是答案“既然……”中既然后面是答案“然而”后面是答案 d.“以至于……”中以至于后面是答案 (6)选项中关系 a.两个对立选项中一定有一个是对的 b.两个选项中比如A和B 如果A成立B就成立那么A 一定错 二.区别因果类; 1.直接原因:是直接导致事件发生的原因(导火索) PS:五四运动爆发是因为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2.主要原因:是在引发事件发生的诸多原因中的最重要的那一个 PS:二战英法美对法西斯的绥靖纵容政策 3.根本原因:是指隐藏在事件发生背后的,导致事件发生变化的本质的原因 PS:晚清中国打不过西方列强就是因为体制上的落后 (根本原因一定是主要原因,但主要原因不一定是根本原因) 4.主观原因:是自身上的原因、自己的原因(个人主观情感) 5.客观原因:是外部的原因、外部的影响因素(侧面影响) ——类似于“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的韵味。

高中历史比较型选择题

题型6 比较型选择题 (时间:45分钟) 【题型解读】比较型选择题,就是要求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物作出比较分析的选择题,考查比较分析能力。一般分为求同型和求异型两类,即比较相同点和不同点。解答关键在于,抓住历史事物的共性和个性,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才能作出正确比较。 1.(2014·广东江门一模)“中国文明,这个唯一在任何时候都未产生过祭司阶级的伟大文明,具有独特的现实主义。固然,皇帝也是祭士,他为了所有臣民的利益而向苍天献祭,但是,他履行的宗教职责比起他的统治职责来,始终居于次要地位。”与中国的“现世主义”关系最小的是 () A.儒家B.道家C.法家D.墨家 解析儒家强调德治、仁政,重视现实治理,故A项与现实关系密切,但不符合题意;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超脱现实之上,故B项与现实关系最小,符合题意;法家强调法治,与现实最密切,故C项不符合题意;墨家主旨是“兼相爱,交相利”,贯穿实际功利精神,与现实关系密切,故D 项不合题意。 答案 B 2.(2014·广东汕头二模)汉代中央机构中的九卿更多是办理皇室内廷事务的家务官,到了唐代,六部尚书明显成为管理国家政务的机构。这种变化反映了 () A.皇权的显著削弱B.中央集权的强化 C.政治制度的成熟D.选官制度的成熟 解析材料中没有涉及对皇权的限制,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讲的是中央行政体制的变化,没有涉及中央集权的强化,故B项错误;材料中从汉代的家务官到唐代政务官,说明政治制度成熟,故C项正确;体现选官制度成熟的是科举制,而材料主要体现的是中央行政体制的变化,故D项错误。 答案 C 3.(2014·广东揭阳二模)皇天后土,土地神在宋代以前是各个地域的保护神,地

高中历史必修三选择题50道-高中课件精选

高中历史必修三选择题50 道(各地模拟题汇编+解析) 1.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的学者对各种思想主 张进行整理,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和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按顺序它们分别是: A.儒、道、墨、法 B.墨、儒、法、道 C.法、儒、道、墨 D.道、法、墨、儒 2.全世界 75 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于1988 年在巴黎聚会,讨论新世纪世界的前途,他们竟然得出——致的结论,认为在21 世纪,人类如果要过上和平幸福的生活,就应该回到 2500 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 慧。他们从孔子那里去寻找的“智慧”是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C.“是非之心”,人皆有之D.“制天命而用之” 3.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下列 古迹与儒家思想的创立有关的是() 4. 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诸子百家,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下列各项 明显符合法家主张的是 A. 人性本恶,仁义教化 B.以法为教,今必胜昔 C. 兼爱非攻,节用尚俭 D.万物虚无,祸福相倚

5. 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不包括 ... A.促进了思想学术的活跃和繁荣B.引发了社会大变革局面的出现 C.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D .对后来的中国政治和文化影响深远 从公元前六世纪到公元前四世纪,是东西方哲学思想发展的熏要 时期,这一时期的东西方不但涌现出了众多的思想大家,而且流派纷 呈。回答 6~8 题。 6.下图两人分别是这一时期东西方思想领域涌现出的最杰出代表人 物。下列有关他们思想共同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思想研究重点都是人类社会 B .都重视道德的作用 C .都反对过激民主政治,主张“劳心者治人”  D.政治主张都是为了挽救正在衰落的旧制度 7.当时儒家“民本思想”与智者学派的“人文主义”思想出现的社会 背景,有何主要不同 ( ) A .讨论主题不同B.诞生的政治氛围不同 C.价值取向不同D.所处的历史阶段不同

对付高中历史选择题难题的六种方法

⑴待选项本身的表述与历史史实不符或不完全相符,即它本身错误或有部分错误。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联合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宣告以维护世界和平为宗旨的国际组织 B. 《联合国家宣言》提出了成立联合国的构想 C. 联合国大会是唯一有权采取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行动的机构 D. 除政治外,联合国的活动范围还涉及经济文化等领域 A项本身错,符合其特征的应是一战后成立的国联;B项本身错,联合国构想的提出应在雅尔塔会议上;C项本身错,符合其特征的应是联合国安理会。所以D为正确答案。 [例2]、(2002年高考广东卷)下列关于国际联盟及其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美国是常任理事国之一 B. 德国一度成为会员国 C. 国联调查团公开支持日本侵占中国东北 D. 没有对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进行制裁 该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国联这个重要知识点的精确掌握,难度不大。国联成立后,美国并未加入,即A项本身错;它对日本侵占中国东北表面上是反对的,即C项本身错;对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意大利也进行了一定的制裁,即D项本身错;而在英美的扶植下,德国一度成为会员国。所以正确答案为B. ⑵待选项本身表述正确,但与题干不符,可细分为时间不符、地点不符、性质不符。这类题本身不难,但稍一马虎就会弄错。 [例3]、(2002年高考上海卷)列宁认为。既然俄国无法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那么就“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为此而采取的政策是 A. 新经济政策 B.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 工业化政策 D. 农业集体化政策

该题属材料选择题。先把材料读懂,然后综合分析。既然要利用资本主义,则B明显不符(性质不符)。而C和D是斯大林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重要政策,目的是建立社会主义的公有制(时间和性质都不符)。所以只有A是正确答案。 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组合式选择题中,巧用排除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之奇效。 [例4]、(99年高考全国卷)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主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这表明列强 ①瓜分中国的计划破产 ②已放弃灭亡中国的企图 ③仍需扶植清政府以华治华 ④看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斗志 A.①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分析可知,②的表述明显错误,帝国主义时刻妄想灭亡中国。则首先排除B和D。而③的表述正确,以华治华是侵略者常用的手段,所以正确答案为C. [例5]、(99年高考全国卷)《共产党宣言》指出:“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菲常革命的作用”,其中包括:“使生产工具,从而使生产关系,从而使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革命化”;“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使乡村从属于城市”;“使未开比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国家”,等等,得出这些结论所依据的事实包括: ①资本原始积累②资产阶级革命③海外扩张④工业革命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①②③④ 根据马克思关于殖民者作用的“双重使命”的理论分析,工业革命和海外扩张肯定有题干所述积极作用,则排除A和B,而资本原始积累尽管有血腥和残酷的一面,但也有很重要的积极作用,所以正确答案为D. 二、转化法或翻译法。此法引进数学思维,意在化曲为直、化浊为清从而化难为易,尤其适于那些乍一看与所学知识关联太少甚至毫无关联的题目。操作程序为:首先抓住关键字词,认真分析题干及题肢所给的的信息,了解它所要表达的大概意思。然后在自己的知识库里迅速搜索与之相关的信息,化未知为已知。最后锁定相关知识点再经综合判断得出正确答案。本法的实质是知识的迁移,即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因为高考题,无论客观题还是主观题,必然是教材上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具体事件的显形反映或隐性折射。 [例6]、(2002年高考上海卷)19世纪中叶,德国人自上而下地完成了法国人曾经“自下而上干的事”。这个事的实质是

高中历史概念型选择题答题技巧及专项训练

三.概念型选择题解题技法 题型特点高度重视对历史概念的考查是近几年来高考的突出特点。概念型选择题一般分为两种形式:一是在题干中提出历史概念,在选项中表述对概念的阐释,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含义是、内容是、标志是、性质是、特点是、表现是、准确的理解是等。二是在题干给出的是阐释或现象,在选项中列出四个概念,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反映了、目的是、实质是、性质是等’。 解答此类题目,主要从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等方面进行把握,通过对历史概念的定量、定性分析,正确地界定历史概念。同时,在平时要加强对历史概念的学习,准确地理解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解答此类型的选择题,一般采用如下的步骤: 第一步,审清时间、空间和设问限定词,明确答题的方向; 第二步,阅读题干或材料,把握关键信息,联系所学知识进行界定; 第三步,除了运用排除法外,还要注意背景分析法、定量分析法、定性分析法、史论结合法等方法的运用。 常用的几种方法: 背景分析法——历史概念有其客观存在的特定的背景,根据历史事件和历史空间并联系所学知识,直接选取合适的选项。 定性分析法——背景分析法——历史概念有其客观存在的特定的背景,根据历史事件和历史空间并联系所学知识,直接选取合适的选项。 定性分析法——就是对历史概念的性质、本质等属性上的界定,即分析“该概念是什么”。凡是与题目所考查的概念性质不同的选项就要被淘汰。 定量分析法——就是对历史概念的时间、适用范围等量度上的界定,即分析“该概念在什么时空区间内存在,在什么范围内适用”。 理论法——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辩证关系原理,阶级分析法等基本原理可以迅速解答。 史论结合法——运用唯物史观、辩证法的相应理论与观点对题干与备选项进行分析,再结合相关历史知识进行印证,从而找出最符合题意的选项 易错陷阱①核心概念理解不到位 例1.(2013·全国新课标卷I文综·29)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解析】“现代化”这个概念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 社会生活等方面都有内涵,我们不难排除C项和D项;剩下A项和B项,我们就来看哪个更能体现这个趋向了:“清末新政”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专制统治;而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目的是推翻封建专制统治,确立民主共和制度。两者比较,当然辛亥革命更符合题意了。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本题的陷阱是:对现代化理解不全面,不能理解现代化的程度,导致选项无法确定。 例2.1787年费城会议制定的《美利坚合众国宪法》规定:合众国不得授予贵族爵位。反映了美国宪法的主要原则是 A.民主主义B.平等主义C.自由主义D.共和主义 【解析】本题是当年正答率最低的一道题,是概念型选择题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材料信息是“合众国不得授予贵族爵位”,贵族爵位是可以世袭的,也就是说美国反对世袭。四个选项

如何做好高中历史选择题

如何做好高中历史选择题 乡宁一中王蒲玲 目前,历史选择题以其出题方式灵活,知识覆盖面广,既便于知识考查,又便于能力考查;既便于学生做答,也便于阅卷给分等优点,成为历年历史学科高考的两大题型之一,而且分值很大(总分100分,选择题为48分),占据半壁江山的地位,因此,能否做好选择题关乎考生高考的成败。那么怎样提高选择的准确性呢?下面就如何提高历史选择题的准确性谈几点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以供同学们参考。 一、选择题的基本结构: 选择题一般由“题干”和“题肢”(也称备选项)两部分组成。“题干”是用来创设解题的情境,明确解答要求;“题肢”包括正确答案和干扰项。 二、选择题的主要类型及解法: 1、比较型选择题题: 解答比较型选择题最常用的是排除法。 【例1】以下与18世纪英国学者亚当·斯密的经济学观点最接近的见解是 A."从字义通经义,从经义通义理" B.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C."大贾富民"是"国之司命" 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点拨】此题是一道比较型选择题和材料型选择题相结合的试题,此题的特点是将备选项同题干内容进行比较。 【解题思路】亚当·斯密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其经济学观点主要是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而备选项中A、B、D三项都不属于经济学方面的主张。【答案】C 【例2】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最大的不同之处是 A.先进国家几乎同时进行 B.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提高 C.生产关系发生质的变化 D.科学与技术结合得特别紧密 【点拨】此题是类比型选择题,同时又是一道程度型选择题,同学们在做此题时既要注意找出它们的不同点,同时又要注意是"最大"的。 【解题思路】两次工业革命都没有使生产关系发生质的变化,同时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所以B、C两项不是其不同之处。第二次工业革命虽然是在几个国家同时进行,但这不是其最大的不同之处。第一次工业革命时,科学与技术没有真正地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以科技的发展为基础,科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所以这是其最大的不同之处。【答案】D 2、材料型选择题 做材料型选择题时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注意材料阅读,认真阅读材料是做好材料题的基础,在阅读时要根据题意抓住关键词语,提取有效信息,排除无效信息。二是联系教材及相关历史知识,进行知识迁移。同学们在读懂材料后,要找准切入点,将材料反映的内容同相关知识进行有机的结合,知识转化要准确、到位、客观。三是要对材料来源及作者进行分析,根据材料来源及作者分析其对材料反映的史实的态度,这样才能准确地做出判断,如中国古代的史料对农民战争中的人物都称为"贼""匪"等,对这些要进行客观的分析。【例】宋代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印记上部文字为:"济南刘家功夫针铺";中部文字为"认门前白兔儿为记";下部文字为"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不误宅院使用,转卖兴贩,别有加饶,请记白"。从该"印记"中能够获取的准确历史信息是 A.宋代开始生产钢针 B.宋代出现中国最早的商标、广告

高中历史比较型选择题答题技巧及专项训练

二、比较型选择题解题技法 一、题型特点比较型选择题是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或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阶 段的反映放在一起,让考生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发散性思维)。从内容上看,有对历史事件或现象的表面问题进行比较的,更多的是对历史事件或现象的本质问题进行分析比较的。此类题在题干中一般都有“相同点”“不同点”“共同”“相似”等标志性词语,有些题也有反映程度性的词语,如“最大的不同点”“最根本的不同”“本质上的相似之处”等,而隐性比较型选择题则没有明确的提示语。 比较型选择题从试题形式上可分为类比和对比两种,类比是将同一类性质的事件、人物和观点进行比较,主要是程度性比较,如"最早""最主要"等;对比是将不同性质的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比较,主要考查这些历史事件在性质、影响等方面的不同。 解答此类型的选择题, 一般采用如下的方法: 一审,仔细审题,明确题干要求,注意题干考查的角度,看清设问是考查两者的相同点还是不同点,是区别还是联系,是类比还是对比。 二联,联系教材中的相关知识,提取与题意相关的知识,并进行对比。 三比,把备选项和题干进行联系比较,先看备选项的表述是否错误,再看备选项是否符合题干的要求。 四排,排除表述错误或不符合题干要求的备选项,只有本身正确的且符合题干要求的才能最后入选。 同学们在做比较型选择题时要注意如下几个方面:一、比较型选择题涉及到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或现象,所以在做题时要对各个事件进行分析、归纳和概括,找出它们的共性和个性。二、比较型选择题都是对教材内容的重新整合,所以备选项中的表述基本上都是教材中没有的,因此同学们在做题时要注意辨别这些备选项表述的正误,这是对学生较高层次的能力要求。三、同学们在做此类题时要善于运用历史理论进行分析判断。经常用的基本理论有共性和个性关系的原理,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原理,量变与质变的原理。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要从同中找异,从异中求同。四、同学们一方面要注意全面准确地掌握历史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将一些相近的事、人或观点进行分析比较,培养自己的分析比较能力,另一方面在解题时要找准比较角度,结合史实分析其共同点和不同点。解答比较型选择题最常用的是排除法。 易错陷阱①基础知识掌握不准,找不出异同 例1.哥白尼、牛顿和爱因斯坦被称为近代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其理论的共同之处是A.得到了科学实验的验证B.改变了人类对自然世界的认识 C.推动了技术的重大突破D.科学地概括出物质运动的定律 【解析】本题的设问是理论的共同之处。由所学知识可知,哥白尼根据自己的观察分析而提出日心说,被后来的实验证明是错误的,没有推动技术的重大突破,更不是科学的概括物质运动的规律,故排除A.C.D三项。但哥白尼的日心说否定了原来托勒密的地心说,改变了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牛顿的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及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改变了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故B对反思:基础知识要牢固把握,多用排除法。 例2.范仲淹倡导的“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的共同目的是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现状,而“庆历新政”更侧重于 A.增加赋税 B.澄清吏治 C.培养人才 D.充实边防 【解析】本题属于类比型对比题。有所学知识可知,庆历新政的核心是整顿吏治,王安石变法是全面的改革,核心是经济与军事,只要基础知识过关,此题很容易, B对 ②阅读理解困难,找不出共性和个性

高中历史选择题类型总结及高分应试策略

高中历史选择题类型总结及高分应试策略 一、选择题命题特点我们要了解高中历史选择题的命题特点,选择题是高考历史的二大题型之一,具有灵活性高和区分度强等特点,以其材料新、情境新、史味浓而深受人们欢迎。它所引用的材料都是原始史料,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将课本知识和课外知识相结合。高中历史选择题的命题方式多样化,主要体现在题干与选项的设计上,主要有以下特点:就单题而言,就是通过改编新高考选择题,了解、掌握并运用调控难度的基本方法与技术。就整卷而言,就是要参照新高考历史选择题的分布特点。偷梁换柱:用偷换概念、移花接木等方式来造成考生推理、分析、判断的障碍。因果倒置:将历史现象发生的原因和结果倒置,以混淆视听。舍本求末:以表面现象、假象掩盖、否定历史现象的本质和客观规律,以细枝未节、无关紧要的叙述来代替根本的、主要的因素。以偏概全:用局部代替全部,以部分代替整体,以一种情形代替所有情形,有意用片面性的说法制造全面的假象。渔目混珠:并列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史实、观点,正误交错,渔龙混杂,以扰乱正常思路。似是而非:表述含有科学的、合理的成分,但整体上有很大的缺陷;有的在一定的条件下能成立,但题干中缺少这种条件;有的整体上勉强可以如此表述,但内涵不透彻。答非所问:即备选项与题干无关。 二、选择题基本类型及其解法 1.最佳型选择题(程度型选择题) 是单项选择题中的基本题型,旨

在考查对历史知识理解掌握的准确性,考查辩证思维能力。特点是题肢与题干隐含着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在程度型选择题中的四个备选项有部分符合、有的基本符合、有的全部符合题干要求的标准,但因不够全面或不合题意而不能成为最佳选项。题干求答项前后,多有“最主要”、“最重大”、“最突出”、“根本”、“主导”等表示程度的副词和形容词。是选择题中难度最大的类型。解题方法:先根据题干要求,确定好题目的逻辑思维关系,即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确定住“最佳”标准,进行判断。在此基础上,运用优选法,逐个比较、分析备选项,找出最佳答案。谨防以偏概全的错误,或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2.因果型选择题此类题目,旨在考查综合分析、运用知识的能力。通常将历史现象中存在的不同因素列出,再根据题干的指向列出相应的原因泪的或结果等。考查的角度有两方面:第一种形式由结果推断出原因,其结构是题干为果,备选项为因。第二种形式是由原因推出结果或影响,其结构是题干为因,备选项为果。常用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根本原因、主要原因等表示。解题方法:此类题目主要着眼于历史现象的背景、条件、结果、影响等方面的考查。(1)要审清题意,明确因果关系,搞清命题意图。(2)采取时间顺序的方法判断因果关系,时间在前者一定是因。(3)运用基本理论的推理得出答案,如客观存在决定主观意识,那么客观存在就是因,主观意识是果;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同时注意区别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历史原因、

高中历史选择题解题方法:反证法

高中历史选择题解题方法:反证法 此法引进数学思维,多用于常规方法不能判断的某一个或几个选项。即在正面思考无法取得突破时,进行逆向思惟,“反其道而行之”,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此法尤其适合否定式历史选择题。 学霸说xuebashuo 在学方法之前,要先了解一下高中历史命题的特点。在熟悉了这些高中历史特点之后,我们才能从这些点逐步入手,从而在高考历史中拿到高分,也为以后高考的过程中实现目标。接下来,学霸菌给大家介绍一下常用的高中历史选择题命题方式及解题方法。希望能给同学们带来一些帮助! 命题方式 ⒈拟定:就是确定整卷考查的主要考点及其能级要求。 ⒉选择:就是筛选包装试题所需要的新材料。 ⒊改编到原创: ⑴就单题而言,就是通过改编新高考选择题,了解、掌握并运用调控难度的基本方法与技术。 ⑵就整卷而言,就是要参照新高考历史选择题的分布特点。 偷梁换柱:用偷换概念、移花接木等方式来造成考生推理、分析、判断的障碍。 因果倒置:将历史现象发生的原因和结果倒置,以混淆视听。 舍本求末:以表面现象、假象掩盖、否定历史现象的本质和客

观规律,以细枝未节、无关紧要的叙述来代替根本的、主要的因素。 以偏概全:用局部代替全部,以部分代替整体,以一种情形代替所有情形,有意用片面性的说法制造全面的假象。 鱼目混珠:并列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史实、观点,正误交错,渔龙混杂,以扰乱正常思路。 排除法。 这是解题时最先用的方法,一般可以排除1-3个干扰选项。排除的依据有以下三类: ⑴待选项本身的表述与历史史实不符或不完全相符,即它本身错误或有部分错误。 ⑵待选项本身表述正确,但与题干不符,可细分为时间不符、地点不符、性质不符。这类题本身不难,但稍一马虎就会弄错。 转化法或翻译法。 此法引进数学思维,意在化曲为直、化浊为清从而化难为易,尤其适于那些乍一看与所学知识关联太少甚至毫无关联的题目。操作程序为: 首先抓住关键字词,认真分析题干及选项所给的的信息,了解它所要表达的大概意思。然后在自己的知识库里迅速搜索与之相关的信息,化未知为已知。 最后锁定相关知识点再经综合判断得出正确答案。 本法的实质是知识的迁移,即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因为高考题,无论客观题还是主观题,必然是教材上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具

浅谈高中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5710407770.html, 浅谈高中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 作者:汪晓峰 来源:《读与写·上旬刊》2017年第07期 摘要:选择题是历史考试中不可缺少的题型,尤其在高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要想提高成绩,首先要掌握选择题答题技巧是相当重要的,虽然选择题题型较多,信息量大、知识覆盖面广、考查角度灵活等优点,在历年高考试卷中已成为主要题型,且分值与材料题问答题平分秋色,但从考试情况来看,学生选择题得分并不理想,我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对学生在考试中选择题的失分原因进行分析,探讨以后教学中的应对策略,以提高学生解答选择题的能力。 关键词:高中历史;选择题;分析;解题技巧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7-0171-01 在新课标要求下,历史学科立足于考查学生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学科素养及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学生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历史“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因此考试题型多变,内容丰富。近几年高考历史试题多以材料型题型展示,屡试不爽。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可供考查的历史材料豐富、原始史料、图片、表格等应有尽有,教师不可能像过去那样猜题押题;二是材料型试题更能考查学生的历史认知能力,一味死记硬背是绝对应对不了此种试题的。另外材料型试题还会涉及学生的文学素养、政治常识、地理知识等综合素质,这较为符合高考新课标的要求,也符合当今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标准。 现我根据自己的总结经验将选择题答题方法题总结如下: 1.文字型材料选择题 1.1 易错原因,对材料不理解,抓不住材料所提供的信息,不能将材料与所学相关知识相结合思考问题。 1.2 解读技巧。注意材料的出处、作者、注释,特别要注意材料的首尾两句话(揭示材料的主旨);注意材料当中所涉及的时间、人物、地点、事件;注意省略号前后的句子以及材料当中的转折词。 例题:某学者写道:战后发生的许多事情是"无法全部装在冷战这个盒子里的"。冷战分割了世界,不过冷战只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与之并存的还有经济、民族、宗教等问题。冷战无疑对这些问题产生影响,而这些问题反过来又影响了冷战。下列对这段话的最佳理解是 ()。

高中历史选择题50题 满分100分

高中历史选择题50题满分100分 1.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发生此变化的原因,不包括A.铁农具、牛耕的推广 B.水利工程的兴修 C.社会秩序的稳定D.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2.《唐律疏议》规定:“其坊正市令,非时开闭坊市门者,处徒刑二年。”这表明唐朝时期 A.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严格维护市制 C.城市商品经济繁荣 D.允许群、县开设市场 3.宋朝士大夫热衷收藏,下列物品中可能被其收藏有是 A.青花瓷 B.顾恺之的《女史箴图》 C.五彩瓷 D.郑板桥的《墨竹图》 4.古代中国社会“凡民曰四,一曰士,二曰农,三曰商”。明清之际,江南等地出现了“士商相混”的现象。这说明A.礼教束缚解除,传统观念转变 B.启蒙思想产生,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C.商品经济发展,等级观念淡化 D.商人地位提高,传统社会结构解体 5.“今天(甲午战争后),随便走进哪一家农户,人们都可以看到,曾经是不可缺少的纺车,都蒙上了尘土,被人们遗忘了……一捆捆机器轧的孟买棉纱似乎使人注意到手纺车已经不合时宜了。”这种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B.孟买棉纱质地优良 C.手摇纺车效率低下 D.民族工业举步维艰 6.“打倒列强,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奋斗”。这首歌诞生于下列哪一时期 A.辛亥革命 B.北伐战争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 7.民主革命时期国共两党曾经合作两次。这两次合作分别是为了 A.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 B.建立中华民国,反帝反封建 C.反帝反封建,抗击日本侵略 D.抗击日本侵略,完成祖国统一 8.中国某婚姻法规定:“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子女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实行男女婚姻自由、—夫—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利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这一婚姻法应颁布于 A.民国初年 B.新中国建立之初 C.改革开放后 D.维新变法时期 9.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当年参加高考的人数多达570多万。参考人数如此之多,主要是因为 A.“文革”时期出生人口多 B.高校扩大招生吸引大量考生 C.“文革”十年对高等教育的严重破坏 D.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 10.《十二铜法》规定:“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的债务人交付法庭判决,直到将其戴上足枷、手铐,甚至杀死或卖之为奴。”规定旨在A.保护私有财产 B.保障平民利益 C.促进社会公平 D.维护法律尊严 11.“他们之间有遍布全球的冲突点——北大西洋的渔业、东方的商战、美洲的殖民地以及非洲和西印度群岛的奴隶贸易。这些争端直接促成1652至1674年的接连三次的战争。”这里的“他们”指的是下列哪两个国家 A.葡萄牙与西班牙 B.英国与西班牙 C.英国与荷兰 D.英国与法国 12. 1819年一位伟人去世,人们在讣告中这样赞颂他的科技成就:“它武装了人类,使虚弱无力的双手变得力大无穷,健全了人类的大脑以处理一切难题。它为机械动力在未来创造奇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请判断,他的科技成就是A.改良了蒸汽机 B.发明了内燃机 C.发明水利织布机 D.研制了发电机 13.一位画家说:“把自然当作圆锥、圆筒和球体处理。”他的绘画风格属于 A.古典主义 B.浪漫主义 C.现实主义 D.现代主义 14.学者们评论某一时期的欧洲,使用了“欧洲的末日审判”、“欧洲的政治崩溃”、“欧洲时代的消失”、“别了,欧洲历史”等标题.据此判断,欧洲的这一时期开始于 A.20世纪30年代初 B.20世纪40年代中期 C.20世纪70年代初 D.20世纪80年代末15.亚洲会议上,西方势力操纵亲西方国家的代表提出,亚非国家“选择中间路线政策含有严重的危险”。其意图包括:①阻止亚非国家走独立发展道路②控制新兴民族独立国家③抵制亚非国家的不结盟运动④孤立新中国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16.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这样描述:“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在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C.中央的权力日益向皇帝集中 D.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17.明清时期,松江地区形成“棉七稻二”甚至“棉九稻一”的农业经营新格局,这种格局的出现说明:①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②资本主义萌芽在棉纺织业领域首先兴起③松江地区棉纺织业十分发达④传统的“南稻北粟”格局改变A.①②③④ B.①④ C.①③ D.②④ 18.公元751年,唐朝军队在中亚败于阿拉伯军队,被俘往阿拉伯的士兵中有不少技术工匠,这次战役客观上促成了中阿之间一次技术转移。这时中国传入阿拉伯的技术应该是. A.造纸术 B.活字印刷术 C.指南针 D.火药与火器 19.史学研究一般分为问题形成、史料收集、史料整理和历史解释等环节。下列表格属于史学研究中的 A.问题形成 B.史料收集 C.史料整理 D.历史解释 20.康有为认为:要达到幸福快乐的大同之世,必须推行“公养”、“公教”、“公恤”的社会福利制度。……儿童6岁入“小学院”,11岁入“中学院”,l6岁入“大学院”,20岁毕业。经过长达14年的义务教育培养,使每一个年轻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专门的技术训练。材料表明他:①深受儒家大同思想影响②注重培养国民的民主共和意识③主张效仿西方改善民生④提倡学习西方职业教育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 D.①④ 21.辛亥革命期间,南京临时政府颁发一系列法令法规。其中能体现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是 A.《大总统令禁烟文》 B.《剪辫通令》 C.《慎重农事令》 D.《大总统令内务部禁止买卖人口文》22.五四运动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近年来对五四运动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和细化,认为五四运动后知识分子关于救国方略有三种观点:—是学术救国、科学救国、教育救国;二是走俄国式革命道路;三是走政治改良道路。中国走俄国式革命道路的主要原因是A.近代中国社会性质决定的 B.近代前期中国革命失败的教训C.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D.俄国革命道路的先进性 23.普朗克是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得主,于1913年曾亲赴瑞士,礼聘尚是一介书生的爱因斯坦,并称其为“当代哥白尼”。爱因斯坦因此对普朗克执弟子礼。纳粹横行期间,普朗克与大多数德国知识分子一样,对纳粹暴行保持沉默。对此,爱因斯坦表示永不原谅,从此再未与普朗克进行联系。这说明爱因斯坦 A.成就已远远超过普朗克 B.坚持“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 C.已移居美国,联系不便 D.科学研究繁忙,无暇顾及 24.“早在1945年人心的天平就开始倾斜,国民党在抗战中赢得的支持却在接收大员的腐败中一点点消失,而共产党却逐渐赢得了民心”。你认为下列与共产党赢得民心无关的是 A.“民主建国纲领”的提出 B.参加重庆谈判 C.推动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D.拒绝国民党对军队的整编. 25.标语,就是人们书写在墙上,张贴或张挂在公共场合的文字简短的宣传鼓动口号,—些标语经过无数的春秋忠实地记录着某段历史。“总路线光芒照,大跃进快步跑,人民公社办的好”是新中国成立后某一时期的标语,这一时期最有可能是A.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B.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新课标高中历史选择题精选

新课改理念选择题精选 除前面几题外,绝大部分是新课程新题 1 .下列对三国时期历史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是各统治集团范围内的统一` B.和东汉末年相比是一种历史的倒退 C.统治者都比较重视发展生产 D.是个分裂中孕育着统一因素的时代 2.关于“贞观之治” 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农民战争迫使唐初统治者吸取教训 B.唐的统一与安定为“治” 的局面出现创造了条件C.唐太宗的个人作用是这一局面出现的决定性因素 D.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是创造繁荣的基础 3.下列有关唐代藩镇割据局面形成的原因,不正确的是 A.由封建经济的分散性所决定 B.由地方权力过于膨胀导致 C.由安史之乱直接引起 D.因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所致 4.下列与“靖难之役”史实不符的是 A.起因于明太祖分封,藩王势力日益膨胀 B.建文帝采取削藩措施,严重威胁藩王利益 C.燕王朱棣起兵反对建文帝 D.朱棣攻破北京城,战乱中建文帝下落不明 5.下列关于“改土归流” 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改土归流”是明清两代都采取过的措施 B.平息三藩之乱为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创造了条件 C.明朝时西南大部分地区已由流官取代土司 D.改土归流改变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落后闭塞的状态 6.王夫之在分析历史进程时说:“天下之势,一离一合,一治一乱而已。”对他的观点评价不准确的是 A.他犯了历史发展循环论的错误 B.他只看到了历史运动的迂回性,没看到历史发展的进步性 C.他没有从本质上认识中国古代史 D.他的观点是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所做的客观总结 7关于西周分封制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A.体现了奴隶主阶级与奴隶阶级关系B.体现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等级关系 C.体现了中央政府与地方的行政关系D.体现了官僚机构与人民的压迫关系 8垄断”一词源于孟子“必求垄断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网市利”。“垄断”一词反映了 A.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的发展B.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的发展 C.春秋战国时期人们追逐名利D.春秋战国时期注重文化娱乐生活 9.“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与这一思想观念相对应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 A.商朝的内外服制度B.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 C.秦汉的郡县制D.西周的分封制 10.清朝咸丰皇帝继位后,封弟弟奕訢为恭亲王。1861年,咸丰皇帝病逝,将帝位传给年仅6岁的儿子载淳,而不传给身体健康、且有一定政治才能的弟弟奕訢,这种做法 A.遵循了宗法制的原则B.符合分封制的要求 C.是慈禧发动辛酉政变的结果D.为了调和清廷内部斗争 11.列宁说:“如果没有战争,俄国也许会过上几年甚至几十年而不会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对此的正确理解是C A.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B.没有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没有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 C.一战加剧激化了俄国各种矛盾,推进了革命的发生 D.俄国爆发社会主义革命,必须具备“有战争”这个条件 12.十月革命中产生的苏维埃政府采取的措施里,最能反映当时俄国人民迫切愿望的是A.宣告全国政权转归苏维埃B.土地法令 C.和平法令D.选举产生人民委员会 1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持续到抗战胜利的根本因素是 A.中国共产党的正确策略方针B.美国不赞同破裂 C.其符合广大人民利益D.民族矛盾的持续尖锐化 14.1945年—1949年,国共两党强弱易位、政权易手,其中起了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A.内部是否团结一致B.外援是否始终一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