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产业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和代表企业

一、塑料制品业的特点

1、企业众多,产品齐全,具有一定的规模效应。

全市拥有塑料制品企业6000余家,分布面广,品种齐全,主要有八类。第一类是塑料配件类,主要用于家电、五金、汽配等行业配套,其占塑料制品业的比重约为51%。第二类是日用塑料类,占塑料制品业的17%。如雨衣、塑料袋、垂帘等。第三类是医用塑料类。如主要有血液微栓过滤器、一次性使用口腔镜、浮标式氧气吸入器等产品。第四类是塑料包装箱及容器类。如塑料包装箱、塑料瓶(杯)、喷雾器、塑料周转箱、包装菜类袋。第五类是塑料板、管、型材类。如塑钢窗、塑料异型管材。第六类是泡沫塑料类,如吸塑泡壳、泡沫塑料包装物。第七类是塑料薄膜类。如多功能薄膜和聚乙烯塑料薄膜。第八类是塑料丝、绳及编织品类。如土工编织布、塑料编织布。

规模塑料制品企业发展迅速,到2004年全市规模以上塑料制品企业110家,其中年产值5000万元以上塑料制品企业14家,完成工业总产值28.35亿元,比上年增长44%;产量 6.24 万吨,增长 39.89%;出口交货值13.01亿元,增长38.77%;利税总额2.02亿元,增长16.66%。

2 、产品定位逐步明确,装备水平明显改善。我市的塑料制品科技含量和配套能力在逐步提高。其中塑料原料的改性加工也有一定的发展,已有100家企业根据客户的特殊要求,对通用原材料在阻燃、增强、加光、抗冻,耐热、抗静电、防紫外线等方面进行原料改性。如特种工程塑胶料等一些产品填补了国内的空白,其性能和参数已达到了国际标准。如PVC硬片,年生产能力达到近3万吨,成为宁波市生产PVC硬片的主要生产基地之一。从装备水平来看,全市拥有以注塑机为主的主要设备2万多台,其中1000克及以上的注塑设备2000台,500克至1000克的注塑设备3000台。一部分规模企业已经购置或引进了1万克以上的大型注塑设备。

3、产业集聚基本定型,分工协作体系初步形成。塑料制品业区域分布主要集中在余姚境内杭甬高速公路以北地区。中国塑料城已成为国内最大的塑料原料集散地。中国轻工模具城成为国内重要的塑料模具制造业基地。我市电子电器、机械五金、模具塑料三大支柱产业中的大多数产品都涉及到塑料制品加工。我市的小家电、电动工具、制笔、打火机、剃须刀、水暖配件、汽配等几大特色块状经济也以塑料加工起家,发展到现在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塑料制品业的长期发展,已经使余姚形成了社会化分工、自主配套的完整产业链。全市更是形成了集塑料原料、塑料模具、塑料机械、塑料制品加工、塑料行业信息等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使我市塑料行业链各个环节的运转成本大大下降,塑料制品业在全国乃至国际上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4、塑料制品及相关配套企业已经形成了一批品牌,不少企业通过了各种产品认证。其中全国驰名商标1项,中国名牌产品2项,省著名商标10项,省名牌产品7项。“大丰”活动看台等31个塑料制品及相关产品的产销量一直位于全国同行同类产品前列。从调查的规模企业来看,拥有体系认证或安全认证的企业已达到企业总数的52.8%。

塑料制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业“低、小、散”的结构性矛盾突出。由于塑料行业的人才、技术、信息等相对缺乏,我市塑料产品的开发能力较差。在塑料制品的产品结构中,大众化的塑料制品占50%以上,包装、建筑、工业用塑料制品比重不高,农用产品品种过少,特殊用途产品明显不足。特殊工程塑料产品在整个塑料产品中比重过

低,而低档塑料制品多,且单体规模小。如汽摩配件塑料制成品和电器按键市场份额在逐步减少。

2、产业体系不够完善。我市塑料制品虽有一定规模和基础,但塑料原料改性加工方面也只能做初级的、低水平的,缺乏深度的加工;塑料模具制造水平偏低;塑料机械高档设备偏少,且大部分依赖外购;塑料制品的技术研发能力不足;质量检测体系及技术标准建设明显滞后,制约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

3、生产要素价格持续上涨,导致部分塑料制品企业面临亏损。如由于国际原油价格从每桶20美元上涨到现在的每桶60余美元,引起塑料原料ABS等价格持续上涨,一路从去年每吨0.88万元上升到目前每吨为1.4-1.5万元,而出口产品的销价调整幅度不大,导致成本上升吞噬利润。随着价格优势的丧失和利润的萎缩,又常常使企业陷入了低价劣质竞争的旋涡。使企业承受了生产成本上升和恶性竞争的双重压力,面临亏损。

4、对塑料制品行业发展引导不够。塑料制品业是起步最早的一个产业,但政府对塑料制品行业发展引导不够,塑料制品行业发展仍处于自发性阶段,实际上与我市的“塑料王国”美誉仍有明显差距,如具有全国一定知名度的“中国塑料城”在“以贸促工”、“科、工、贸”一体化发展上尚未发挥好带动和整合作用。

二、模具行业特点

1、行业整体实力明显增强。到2004年底,全市模具生产量达到30亿元,商品模突破20亿元,五年平均增长率达到31.5%,模具商品化率达到67%。全市模具企业达到1300余家,从业人员约为4.5万余人。年商品模销售超过1000万元的企业7家,其中宁波远东制模公司2004年商品模销售达到3500多万元。列入目前国内塑料模具生产规模的先进行列。500万元以上企业达到20家。模具企业资产超过1000万元的企业达到20家,其中宁波锦隆电器公司总资产超过亿元。资产在500万元以上的100家。一批企业的资本原始积累过程已经完成,具备了加快发展的基础。到2004年底,全行业拥有加工中心398台,电火花350台。其中日本、德国、瑞士等国家生产的高精密度模具加工设备30余台。据年产商品模500万元以上的27家企业资料,仅2004年就投入技改资金9872万元,用于扩建厂房和购进先进设备。全行业整体实力和企业规模有了明显增强。

2、模具城一期开发,成果斐然。截止2004年底,模具城开发面积达835亩,建造厂房40.3万M2,投入资金12.3亿元,其中吸纳社会资金占95%以上。2004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6.1亿元,销售收入15.6亿元,其中商品模销售达7.1亿元,已引进模具制造及相关企业658家。有效地培育了一大批中小模具企业,发挥了模具行业的集聚优势,较好地实现了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扩大了我市模具业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为二期开发打造了坚实的基础。

3、全行业产品结构得到有效调整。近年来,全市模具企业立足于国内外市场,在继续保持塑料模具优势的同时,大力发展冲压模、压铸模等产品,特别是高精度多工位级进模具的生产,提升了行业档次,出口模具比例由五年前的5%提高到10%。据统计,全市塑料模具约占85%,冲压模和压铸模分别约占6%和5%,其他模具约占4%。在塑料模具中,已形成了以汽车内外饰件,仪表板等主导地位的大型精密塑料模具以及以吸尘器、水暖器材、电动工具、防伪包装容器、小家电等为品牌的专业模具。全市模具企业商品化率有明显提高,独立从事商品模制造的企业约占全市模具企业的70%,完全从事模具设计制造的企业占到50%。初步形成了以大型精密塑料模具为主导,以高精密度冲压模及压铸模为新增长点的产品结构多元格局。

4、全行业模具技术水平有了明显提升。截止2004年底,全市有33副模具被中国模协技术委员会评定

为国家级优质模具,其中16副达到国际同类模具的先进水平,17副达到国内同类模具的先进水平。5副模具已经专家鉴定,正在向国家申评模具国家级新产品。这一批模具,无论是结构设计、工艺精度以及模具制造周期都达到国内或国际水平,反映了近年来我市模具行业的发展成果。随着一大批先进制造设备的引进,CAD技术的应用已开始普及,千万元以上的企业已形成了CAD/CAM/CAE集成。宁波舜宇模具公司、宁波杰士达工程塑模公司等企业已率先应用了ERP管理软件。标准件使用率有一定提高,热流道技术应用正在扩大,高速加工设备的引进和技术应用成为许多企业的热点。优质模具材料使用比例有明显提高,气体辅助技术已开始在部分企业中应用,从而使全行业模具技术水平得到了改善和提升。

5、企业观念正在全方位更新。集中体现在:一是市场意识增强。提供最好的模具参加国内产品展览或展示已成为许多企业的自觉行动,一批企业还每年参加国外展览会,专访国外客户,参观国外模具企业,从中得到市场信息和发展启示。立足市场,开发新品已成为企业发展的最基本手段。二是创新意识强烈。在生产过程中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广泛采用各种先进技术为我所用;在企业管理中,主动引入先进的管理软件和管理理念,努力改变传统模具企业的管理格局,追求新的管理模式;在品牌意识上,统一认识,营造“余姚模具”的优良品牌;在行业管理方面,认同行业协会行使协调、服务、监督等职能,并形成了以八个会长单位为核心,以二十七个理事单位为重要骨干,以一百余家规模企业为基础的行业优势。三是主角意识明确。从提高产品质量着眼,突破了传统模具企业从属和配角的观念,确立了模具是整体产品质量最重要基础的观念。

模具行业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差距,主要是:

1、龙头骨干企业的规模及数量方面的差距。与周边地区比较发现:宁海、北仑、黄岩年产商品模4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各有十家以上,而我市目前相应规模的企业仅一家,龙头企业带动作用较弱。

2、综合技术水平方面差距。黄岩自2003年开始实施由国家科技部批准的“国家火炬计划黄岩塑料模具产业基地”,广泛采用信息化,数字化技术,引进大批高端设备和先进软件系统。宁海目前正在积极实施创建先进模具制造业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在推广信息化工程,人才培养和先进模具制造等方面重拳出击,措施有力。而我市模具企业中,先进软件应用面,CAD/CAM/CAE集成以及信息化率的覆盖比例较低。北仑为提高行业综合配套能力,提高模具热处理及表面处理水平,已专门引进江西省热处理研究所及相应企业,而我市目前这方面仍是个薄弱环节。

3、人才方面的差距。目前我市模具企业中,中高级人才普遍缺乏,其中以模具设计工程师、高层管理型人才以及外经外贸人才为最紧缺。特别是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人才需求矛盾更显突出,这将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4、企业管理方面的差距。近年来,我市一些模具企业虽然已注意到这方面的问题,少数重点企业也在采取措施加以改进。但按照现代模具企业的要求,我市模具企业在管理方面存在着管理理念滞后、应用手段陈旧、现场管理层次低等明显差距。全面应用现代化手段进行科学管理的企业目前还不多见,从而大大影响了先进设备功能的发挥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也抑制了行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

此外,模具企业负担过重也是一个行业的特点。模具属于工业基础性行业,投入大、产出低,材料成本小,抵扣少。而模具业又依靠高科技支撑,制模设备更新快,模具技工实际支付工资大大高于计税工资,这些都影响了企业的积累,应是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加以研究解决的问题。

三、家电行业特点

家电产品品种增加快,优势产品较为突出。全市家电产品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十五”期间特别是近两年产品更新快,品种增加多。据初步统计,全市约有八大类上千种家电产品(详见表一),其中有几类产品已在国内外颇具影响:(1)厨房类产品。以吸油烟机、电热水器、灶具为主,现有生产厂家10余家。2004年全市生产吸油烟机近80万台,位居全国前列。产品质量上乘,拥有一个驰名商标、三个中国名牌、二个省名牌产品、四个免检产品、一个宁波名牌产品。帅康品牌在国内厨房市场处领军地位。(2)吸尘器产品。吸尘器是我市家电老产品,近几年发展迅速,2004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吸尘器厂家已达4户,占全市销售收入亿元以上企业的5.8%,全市2004年吸尘器量约760万台,产量仅小于苏州,名列全国第二,产品绝大部分出口。富达吸尘器90年代初就获全国银奖,是浙江省名牌产品。(3)以电吹风、暖水壶为主的小家电企业已遍及全市。产品几乎全部出口,已成为本市出口的重要工业品。西摩已列入国家出口培育品牌。(4)家电配件。应用于家用电器中的电线电缆、插头、插座,看来似乎并不起眼,但产品已远销欧州、美国等世界各国,企业规模也得到快速扩张,2004年底已有亿元销售收入以上企业4家,该产品销售收入已近20亿元。朗迪集团生产的空调轴流风叶产量长期位居全国第一。

小家电行业存在的问题

1、自主开发能力薄弱导致产品创新困难。由于本市家电行业中技术人才不足,自主开发能力薄弱的问题较为突出。据对76家家电企业的调查,从业人员16349人;其中大专及技术员职称人员1212人,占从业人员的7.4%;大学及工程师以上职称仅721人,占从业人员的4.4%。同时,受资源、环境等影响,企业研发活动水平普遍偏低,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高端产品,使得我市家电业的优势还只局限在加工制造环节,专利产品主要以外观设计为主,造成家电集群大而不强。

2、技术性贸易壁垒升级给小家电企业造成空前的压力。电子电器产品的大量增加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环境负担。为此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制订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如欧盟等国家的非贸易技术壁垒如WEEE和ROSE 二项指令的实施,不可避免的对整个家电产业链带来严峻的挑战。一方面,中小企业实力有限,人才、设备、原材料等的缺乏限制了其检测和研发能力,难以很快完成有害物质的替代开发和工艺改进;另一方面专业检测、认证机构等尚不健全,企业需要自行管理整个限制有毒有害物质的项目流程,这不仅需要花费高昂的成本,而且有效管理的难度也很大。

3、原材料涨价、电力资源短缺等挤压家电业的利润空间。据测算,以钢材、塑料为代表的关键性原材料成本至少占白色家电整机成本的三分之一。然而,近年来钢材、塑料树脂等家电业所需的大宗原料涨价,以及随着钢材、石油制品涨价压力的释放,相关产业的制造成本大幅上升,又拉动了铜、铝、锌等有色金属原料价格上涨,使家电业的利润空间不断被挤压,盈利能力大幅下降。除了受原材料价格波动的影响,我市的电力、土地等都相当紧缺,不仅制约了一些家电企业的扩大,而且也影响了它们生产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4、缺乏有效的行业监管造成企业无序竞争。一是由于传统小家电产品技术含量不高,准入门槛较低,盈利率尚可,净利润率达6%左右,使小家电企业不断涌现;二是产业集群中同类产品生产企业众多,企业间差异化优势不明显;三是有于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强等原因,导致企业间知识产权纠纷不断,为了争夺市场无序竞争、低价竞销、技术仿冒、偷工减料等恶性竞争时有发生。

四、从我市整个电动工具行业的发展看,大体呈现出如下特点:

1、产品生产量大、种类多。涉及各类整机和配套产品,如冲击钻、电锤、切割机、磨光机、转定子、塑料件、铝压铸等。

2、地域分布相对集中,已形成一定规模的块状经济。电动工具的行业龙头企业和整机生产主要集中在城区四个街道、经济开发区和陆埠镇。陆埠镇还有大量的转定子生产企业。2004年底止,陆埠镇的电动工具及零配件实现产值15亿元,已成为该镇的支柱行业。

3、行业龙头企业初具雏形,呈现出一定的产业带动作用。车王电子、阳明电动工具、五元电动工具、天邦实达等一批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企业已发展成为行业的骨干力量。由于电动工具行业关联度大,一家电动工具企业可带动60到80家配套企业,行业龙头企业的快速成长,带动了我市大量的电动工具配套企业,而良好的配套协作又降低了采购成本,从而形成了塑料、模具、五金等我市优势行业和电动工具行业资源共享、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4、行业已从量的积累阶段上升到质的提高阶段。我市电动工具出口到美国、欧洲、日本、澳大利亚等中高档市场,80%的企业通过了质量管理体系、3C认证,检验检测设备逐步完善,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