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期末考试试卷政治试题

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高二政治

时量70 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18世纪英国哲学家贝克莱认为,“天上的一切星宿,地上的一切陈设,总之构成大宇宙的一切物体,在心灵以外都没有任何存在;它们的存在就是被感知或被知道”。下列观点中与贝克莱的观点相一致的有( )

C.人病则忧惧,忧惧则鬼出 D.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2. 我国的许多成语蕴含着朴素的哲学道理。下列每组成语中,所体现的哲学观点相近的是

C. 盲人摸象唇亡齿寒

D. 拔苗助长刻舟求剑

3. 海市蜃楼是地球上物体反射的光经大气折射而形成的虚像,常在海上、沙漠中产生。2014年2月6日,厦门天空出现海市蜃楼奇观,鼓浪屿“海外仙山”山脉清晰,形象逼真。可见A.意识是自然界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 B.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 )

C.自然界的运行存在固有的客观规律 D.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4 .右图漫画《感受不同》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

A.收入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B.物质依赖于意识

C.物价水平影响人们的实际收入水平D.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5..还记得上海世博会仿佛刺猬的英国馆吗?馆内藏有6万粒种子。也有人说

它像蒲公英,反正就是不像我们常见的建筑。那种种子圣殿,出自英国青年

设计师托马斯赫斯维克之手。他说他不是在建房子,而是在种房子,建筑可

以像植物一样是活的,在花园中绽放笑容。“种”这个动词诠释了( )

A.意识是事物感性形象在大脑中的再现

B.意识是受制于客观物质条件的主观形式

C.意识能够准确认识事物生动丰富的外表现象

D.意识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具有能动作用

6.陶渊明“结庐在人境”,却感到“而无车马喧”。朱自清听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却认为“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出现这些认识现象是因为( )

①意识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客观存在

②意识对外部世界的反映具有主动性和自觉选择性

③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的局限性影响意识的产生和发展

④人的主观世界影响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人生易老天难老”和“一年一度秋风劲”的哲学寓意是( )

A. 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有固定的模式

B. 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C. 自然规律是永恒不变的

D. 人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

8.从苏东坡的“把酒问月”到今天的“嫦娥探月”,以及未来中国的“载人登月”。千年之前,人们只能望月惆怅,今天千年梦想成为现实,这主要说明实践具有( )

A. 客观物质性

B. 主观能动性

C. 社会历史性

D. 目的性计划性9.2014年“两会”召开之前,各地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深入基层,广泛了解民意,听取群众呼声,积极酝酿建议、提案。材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A.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D.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10.农谚说:“蚯蚓叫,大雨到。”一位农民气象员对此感到怀疑,经过反复观察和实验,他

发现下雨前鸣叫的是蝼蛄而不是蚯蚓,于是把这条农谚改成了“蝼蛄叫,大雨到”。经过进一步观察和研究,他又发现“春秋蝼蛄叫,大雨定会到”,但“盛夏蝼蛄叫,大雨不会到”。这表明( )

①亲身的实践经验比他人的实践经验更可靠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③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④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1.周恩来总理曾说:“只有忠实于事实,才能忠实于真理”。真理是人们( )

A.对客观实际的反映

B.对客观世界的直观反映

C.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D.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12、歌曲《时间都去哪儿了》触动了不少人的心,引发了人们多方面的思索:自我、亲人、友情、健康、蓝天、梦想……都去哪儿了?这些追问,在凸显当今社会环境下一些人迷茫心境的同时,还萌动着人们寻求改变的心态和信念。这表明( )

①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特征②追求真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③社会意识的产生有其物质原因④社会心理源自人们的生活反思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过去说到雾,很诗意,中国的诗画之美,不少靠雾来表现。现在,一提到雾,就想到雾霾、污染、PM2.5。回答13-15题。

13.由“雾”到“雾霾”,“雾”的意象被彻底改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雾“意象的变化体现了认识的反复性

B.“雾“的意象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C.“雾“意象的变化源于人的意识的变化

D.“雾“的意象是意识建构的人为事物联系

14.雾,是指在接近地球表面、大气中悬浮的由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水汽凝结物;霾,是指原因不明的因大量烟、尘等微颗粒悬浮而形成的浑浊现象。雾和霾常常相伴而生,但是二者在相对湿度、边界特征、日变化等方面有区别。据此,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雾与霾都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B.对雾与霾的分析抓住了矛盾的特殊性

C.哲学不关注作为自然现象的雾与霾

D.雾与霾定义的差异决定了二者本质的区别

15.李克强说,向雾霾等污染宣战,不是说向老天爷宣战,而是要向我们自身粗放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宣战。这表明( )

A.顺应社会发展规律就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B.向污染宣战需要从根本上变革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

C.改善生产与生活方式有助于消除人与自然的斗争性

D.尊重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是治污成功的关键

16.在机械设计中有一个“等强原则”,即设计一个机器零件要使每一个部分的强度相等,这样机器零件的各个部分才会达到同等的使用寿命,才不会因一个部分先报废而使其他完好的部分浪费。“等强原则”所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

A.要重视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B.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C.部分构成整体,部分决定整体D.必须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17.下列成语中体现辩证否定观点是( )

A.古为今用,洋为中用B.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C.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D.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8.国务院在总结上海增值税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将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范围分批扩大到了北京、天津、浙江省等8省市。这一做法体现

了( )

A.客观与主观的辩证统一B.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C.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D.量变与质变的辩证统一

19.假如“完美”是100分,那么60分不完美,80分也不完美,但不要因为80分而不是100分而否认从60分进步到80分的意义。这启示我们要( )

A.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B.脚踏实地,注重量的积累

C.抓住事物发展中的主要矛盾

D.抓住时机,积极促成质变

20.习近平指出,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从哲学上看,底线

思维强调的是( )

①坚持实践的观点,勇于探索②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性,

未雨绸缪

③坚持发展的观点,不断创新④坚持两点论,把握矛盾转化

的条件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1右面漫画对我们生活的哲学启示有 ( )

①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②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

③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④要在实践中改造主观世界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③④

22.某地区党委在多年实践基础上,积极建设反腐倡廉制度体系,惩治和预防腐败的有效性得到加强,驾驭市场经济能力不断提高。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创新反腐体制体现了( ) A.调整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B.制度改革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C.调整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D.体制创新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保证

23.从个人和社会相统一的观点出发,人生价值的实现在于( )

A.完成对他人和社会需要的满足

B.实现最大限度的自由选择

C.满足社会和自我多方面的需要

D.社会对个人尊严和需要的满足

24.马云说,为赚钱顺便做好事,还是为做好事同时赚钱,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心态;以商业的心态去做事已经不行,必须以公益的心态、商业的手段才能成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以公益的心态获得的回报越多,个人的价值就越大 ( )

②“心态“影响商业活动体现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③不同的“心态“决定着商业活动中学。科网的思维方式和成败

④符合社会规律的意识能转化为服务社会的物质力量

A.①③

B. ①④

C.②③

D.②④

25.习近平同志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指出,决不能用自我感觉代替群众评价。作为领导干部,应主动开门走出去,热情把人迎进,与群众面对面、心贴心,让群众为自我感觉纠纠偏。这是因为 ( )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②人民群众的肯定是衡量党员干部工作的唯一标准

③维护人民群众的所有利益是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④投身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党员干部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 i

A.①④ B.①③ C.①② D.②④

二.主观题(共50分)

26.材料:由于文化传统、社会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制约,公民行使权利的意愿和积极性受得了一定影响。另一方面,公民不当行使权利的案例却时有发生,例如,刘某就政府工作人员陈某的疑似腐败行为进行了实名举报,纪检部门经查证举报不属实并反馈了处理结果,但刘某继续利用网络散布陈某腐败的谣言,被公安机关依法拘留。

结合材料,从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出发,指出公民正确行使权利必须坚持的方法论原则;(2分)并进一步阐述贯彻这一原则的具体要求。(12分)

27.“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请探寻“水”中的哲理。

水多——洪涝灾害频繁。2012年,我国437条河流发生了超警以上洪水,损失巨大。

水少——人多水少,是必须面对的基本国情。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且时空分布不均,全国近2/3的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

水脏——我国地表水污染依然较重。黄河、辽河为中度污染,海河为重度污染。一些地区“有河皆污,有水皆脏”。

定水策——严守“三条红线(用水总量、用水效率、限制纳污)”,推动发展方式转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水利现代化道路。

兴水利——珠江调水,引江济太,南水北调,一个个调水工程使江河成网,水系连通,犹如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动脉,为城乡发展提供着不竭动力。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唯物论的知识简要说明我们如何才能取得治水事业的成功?(12分)

28.材料二:人制造了机器人,机器人的使用又会对人的就业产生影响,一方面会使一些技术要求不高的岗位减少,另一方面会使研发、销售和服务等就业岗位增加,这种变化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结合材料,运用矛盾基本属性的知识说明机器人与人的关系。(12分)

29.材料二为进一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环境制约问题,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全国人大常委会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将修改环境保护法列入了2014年立法工作计划。

结合材料,运用《生活与哲学》中“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知识,阐明修改环境保护法的哲学依据。(12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