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实验报告_正弦振荡器和混频器

高频实验报告_正弦振荡器和混频器
高频实验报告_正弦振荡器和混频器

实验3 正弦振荡器和混频器

实验名称

正弦振荡器和

混频器

所属课程 高频电子线路

成绩评定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电子班 实验桌编号 5 实验日期 2014年11月29日

指导教师

***

学生姓名

**

学 号

*******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晶体管(振荡管)工作状态,反馈大小,负载变化对振荡幅度与波形的影响。

2. 掌握改进型电容三点式正弦波振荡器的工作原理及振荡性能的测量方法。

3. 研究外界条件变化对振荡频率稳定度的影响。

4. 比较 LC 振荡器和晶体振荡器频率稳定度,加深对晶体振荡器频率稳定的理解。

5.了解三极管混频器和集成混频器的基本工作原理,掌握用MC1496来实现混频的方法;

6.了解混频器的寄生干扰。

二、实验原理(实验原理、设计思想、系统结构、实验电路)

(1)实验原理:

1、正弦振荡器实验原理:

以互感反馈振荡器为例,分析反馈型正弦波自激振荡器的基本原理,其原理电路如图3-1所示。

当开关K 接“1”时,信号源b V 加到晶体管输入端,这就是一个调谐放大器电路,集电极回路得到了一个放大了的信号F V 。

当开关K 接“2”时,信号源b V 不加入晶体管,输入晶体管是F V 的一部分b V '。若适当选择互感M 和F V 的极性,可以使b V 和b V '大小相等,相位相同,那么电路一定能维持高频振荡,达到自激振荡的目的。实际上起振并不需要外加激励信号,靠电路内部扰动即可起振。

产生自激振荡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

1.反馈必须是正反馈,即反馈到输入端的反馈电压与输入电压同相,也就是b V 和b V '同相。

2.反馈信号必须足够大,如果从输出端送回到输入端的信号太弱,就不会产生振荡了,也就是说,反馈电压b V '在数值上应大于或等于所需要的输入信号电压b V 。

实际上,产生正弦信号的振荡电路形式很多,但归纳起来,不外是R C 、LC 和晶体振荡器三种形式,在本实验中,我们研究的主要是LC 三端式振荡器及晶体振荡器。LC 三端式振荡器的基本电路如图(3-2)所示:

GND

L R1

R2

R3

Rc

Re

Cb

C1

C3 C2

Vcc

图3-2 三端式振荡器的交流等效电路 图3-3 共基组态的“考华兹”振荡器 根据相位平衡条件,图中构成振荡电路的三个电抗中间,X 1、X 2必须为同性质的电抗,X 3必须为异性质的电抗,且它们之间应满足下列关系式:

X 3 = -(X 1+X 2) (3-1)

这就是LC 三端式振荡器相位平衡条件的判断准则。

若X1和X2均为容抗,X3为感抗,则为电容三端式振荡电路:若X 1和X 2均为感抗,X 3

为容抗,则为电感三端式振荡器。 2、三极管混频的基本工作原理:

混频电路原理图如下图示,采用三极管作为非线性元件时就构成了最简单的三极管混频器,以它为例来分析混频器的基本工作原理。

IN(is )u s

OUT(fi )

u i

C1

C2

C3

C4

U L (F L )

-Ec

BG

混频电路原理图

从图可知,输入的高频信号()s s u f ,通过1C 加到三极管的b 极,而本振信号()L L u f 经c

C 耦合,加在三极管的e 极,这样加在三极管输入端(be 之间)信号为be s L u u u =+。

即两信号在三极管输入端互相叠加。由于三极管的~c be i u 特性(即转移特性)存在非线

性,使两信号相互作用,产生很多新的频率成分,其中就包括有用的中频成分L S f f -和

L S f f +,输出中频回路(带通滤波器)将其选出,从而实现混频。

通常混频器集电极谐振回路的谐振频率选择差频即L S f f -,此时输出中频信号i f 比输

入信号频率S f 低。根据需要有时集电极谐振回路选择和频即L S f f +,此时输出中频信号i

f 比输入信号频率S f 高,即将信号频率往高处搬移,有的混频器就取和频。

(2)实验电路:

1、正弦振荡器实验电路:

3L013C02

3C03

3R04

B

1C

2

E

3

3Q013R03

3W01

3R01

3R023C01

1

3TP01

3C04VCC GND

+12V

12V

VCC GND +12V -12V

+12V

+12V1

3C103Q02

3R06

3C12

1

GND1

3D01

3R09

3W021

3TP02

OUT

输出

3R07

3R05

Vin

1

G N D

2

+5V

33U013C063C083C073C09

3C11220P

3R08+12V13C133C153C143K05A

3K05B S

P

S P

3P02

3JZ01

3R13B

1C

2

E

3

3Q033R123W033R103R113C213C18

3C19

1

3TP03

3C173L033C20

1234

8765

3SW01SW DIP-4

3R143K01

SW SPDT 3L02

3C16

+12V1

2、混频器的实验电路:

9K1

OUT12VCC OUT12GND +12V 9C13

12V

9L02VCC GND +12V -12V

+12V +12V1

9C069R039R019R07

9C01

9R099P04

9R08

9R021

9TP011

9TP02

SIG+1

SIG-423

CAR+8CAR-1014

OUT+6OUT-12

BIAS

5VEE GADJ

GADJ 9U01MC1496

9C10

9R049C09

9C039L01

9C08

9C119R109R99C05

1

9TP04

+12V1

9D01

LED 9R129R14

9R069Q019018

1

9TP039R13

9C12

9C049R05

9P03

9C029P029P01音频输出

调幅输入

载波输入

1

GND9GND

集成乘法器幅度解调及混频电路图

5Q015C02-12V1

1

GND15D01

L E D 5R035K01

5C04OUT

IN2

5L 01

5W 015C07

1

5T P02

5C01

-12V

5C065C05

5L 035L 02

5R02

5L 04

5R0115T P011

5T P03

IN15L 05

5C035C105C09

本振输入

射频输入

混频输出

5P035P015P02

晶体三极管混频的电路图

三、实验器材(实验所需的主要仪器及型号、材料及特殊环境要求)

1.双踪示波器一台 2.万用表一块 3.调试工具一套 4.频率计一台

5. 高频实验箱一套

四、实验内容与测试数据(实验步骤、程序、调试方法、中间结果、异常或错误处理等)

(1)实验步骤:

1、正弦振荡器

1)实验准备

插装好LC 振荡器和晶体振荡器模块,接通实验箱电源,按下模块上电源开关,此时模块上电源指示灯点亮。

2)LC 振荡实验(为防止晶体振荡器对LC 振荡器的影响,应使晶振停振,即将3W03顺时针调到底。)

①西勒振荡电路幅频特性的测量

3K01拨至LC 振荡器,示波器接3TP02,频率计接振荡器输出口3P02。调整电位器3W02,使输出最大。开关3K05拨至“P ”,此时振荡电路为西勒电路。四位拨动开关3SW01分别控制3C06(10P )、3C07(50P )、3C08(100P )、3C09(200P )是否接入电路,开关往上拨为接通,往下拨为断开。四个开关接通的不同组合,可以控制电容的变化。例如开关“1”、“2”往上拨,其接入电路的电容为10P+50P=60P 。按照表2-1电容的变化测出与电容相对应的振荡频率和输出电压(峰-峰值V P-P ),并将测量结果记于表中。

表2-1 根据所测数据,分析振荡频率与电容变化有何关系,输出幅度与振荡频率有何关系,并画出振荡频率与输出幅度的关系曲线。

答:振荡频率随电容的增加而逐渐变小,输出幅度随振荡频率的减小也逐渐减小 振荡频率与输出幅度的关系曲线如下图示:

②克拉泼振荡电路幅频特性的测量 将开关3K05拨至“S ”,振荡电路转换为克拉泼电路。按照上述(1)的方法,测出振荡频率和输出电压,并将测量结果记于表2-1中。 电容C (pf ) 10

50

100

150

200

250

300

350

振荡频率f(MHZ) 8.998 7.689 6.645 5.882 6.041 5.467 5.108 4.779

输出电压VP-P(v) 2.92 2.52 2.44 2.24 1.64 1.48 1.04 0.424 输出幅度(v)

1.46 1.26 1.22 1.12 0.82 0.74

0.52 0.212

电容C (pf )

10

50

100

150

200

250

300

350

振荡频率f(MHZ)

8.998

13.387

10.651

9.347

9.524

8.726

8.264

7.909

输出电压VP-P(v) 0.312 1.36 1.84 2.36 1.68 2.20 2.40 2.52 输出幅度(v)

0.156 0.68

0.92

1.18

0.84

1.10

1.20

1.26

根据所测数据,分析振荡频率与电容变化有何关系,输出幅度与振荡频率有何关系,并画出振荡频率与输出幅度的关系曲线。

答:振荡频率随电容的增加而逐渐减小,输出幅度随振荡频率的减小而逐渐增加。

测量电源电压变化对振荡器频率的影响

分别将开关3K05打至(S)和(P)位置,改变电源电压E C,测出不同E C下的振荡频率。并将测量结果记于表2-2中。

其方法是:频率计接振荡器输出3P01,调整电位器3W02使输出最大,用示波器监测,测好后去掉。选定回路电容为100P。即3SW01“3”往上拨。用三用表直流电压档测3TP01测量点电压,按照表2-2给出的电压值Ec,调整3W01电位器,分别测出与电压相对应的频率。表中△f为改变Ec时振荡频率的偏移,假定Ec=10.5V时 ,△f=0,则△f=f-f10.5V。

表2-2

串联(S)

E C(V)10.5 9.5 8.5 7.5 6.5 5.5 F(MHZ) 10.645 10.652 10.661 10.672 10.682 10.691 △f(KHZ) 0 0.007 0.009 0.011 0.01 0.009

并联(P)

E C(V)10.5 9.5 8.5 7.5 6.5 5.5 F(MHZ) 6.638 6.639 6.64 6.64 6.637 6.63 △f(KHZ) 0 0.001 0.001 0 -0.003 -0.007

根据所测数据,分析电源电压变化,对振荡频率有何影响。

答:对于串联,当电源电压逐渐减小时,振荡频率逐渐增大;对于并联,当电源电压逐渐减小时,振荡频率先增大后减小。

3)晶体振荡器实验

(1)3K01拨至“晶体振荡器”,将示波器探头接到3TP02端,观察晶体振荡器波形,如果没有波形,应调整3W03电位器。然后用频率计测量其输出端频率,看是否与晶体频率一致。

答:输出频率是8.998MHZ,和晶体频率是一致的。

(2)示波器接3TP02端,频率计接3P02输出铆孔,调节3W03以改变晶体管静态工作点,观察振荡波形及振荡频率有无变化。

答:当顺时针方向调节3W03时,振荡波形逐渐变小,振荡频率逐渐增大。

2、混频器:

1)实验准备

将集成乘法器混频模块,晶体三极管混频器模块,LC 振荡器与晶体振荡器模块插入实验箱底板,接通实验箱与所需各模块电源。

2)中频频率的观测

(1)晶体三极管混频器

将LC 振荡器输出频率为8.8MHZ或利用晶体振荡器输出8.8MHZ(幅度Vp-p大于1.5V)作为本实验的本振信号输入混频器的一个输入端(5P01),混频器的另一个输入端(5P02)接高频信号发生器的输出(6.3MHz VP-P =0.8V)。用示波器观测5TP01、5TP02、5TP03,并用频率计测量其频率。并计算各频率是否符合Fi=FL-Fs。当改变高频信号源的频率时,输出中频5TP03的波形作何变化,为什么?

答:5TP01波形频率是2.698,5TP02波形频率是2.580,5TP03波形频率是2.69826。其三个波形图如下:

(2)集成乘法器混频器

将LC振荡器输出频率调整为8.8MHZ左右,或利用晶体振荡器输出8.8MHZ幅度左右,作为本实验的本振信号,送入乘法器的一个输入端(9P01)。高频信号发生器输出频率调为6.3MHZ,幅度峰-峰值左右,作为射频信号输入到乘法的另一个输入端(9P02)。用示波器观测9TP01、9TP02、9TP04的波形,用频率计测量9TP01、9TP02、9TP04的频率,并计算各频率是否符合Fi=FL-Fs。当改变高频信号源的频率时,输出中频9TP04的波形作何变化,为什么?

答:9TP01波形频率是8.99825,9TP02波形频率是6.30002,9TP03波形频率是4.865。其三个波形图如下:

9TP01 9TP02

9TP03

3)射频信号为调幅波时混频的输出波形观测

将射频信号设置为调制信号为1KHZ,载波频率为6.3MHZ的调幅波,作为本实验的射频

输入,本振信号频率仍为8.8MHZ,用示波器分别观察晶体三极管混频器和集成乘法器混频

器输入输出各点波形,特别注意观察晶体三极管5TP02和5TP03以及集成乘法器混频9TP02

和9TP04两点波形的包络是否一致。

答:不一致。

(2)异常或错误处理:

①在这次实验中,对于LC振荡实验中“测量电源电压变化对振荡器频率的影响”中,

对于振荡频率偏移的概念理解不是很清楚,最后咨询了一下同学,很快弄明白了。

②对于混频器实验方面,开始自己没有将LC 振荡器输出频率为8.8MHZ或利用晶体振

荡器输出8.8MHZ(幅度Vp-p大于1.5V)作为本实验的本振信号输入混频器,却直接将信号

源中的8.8MHZ输入,波形出错,幸好及时改过。

整体来说,这次实验进行的很顺利。

五、实验结论

(1)通过比较西勒振荡器,克拉泼振荡器的幅频特性曲线,可发现西勒电路的频率稳定度

最高,振荡频率也最高,性能更好。

(2)晶体管的振荡条件是基极-发射极间电压是-0.1—— -0.4V,如果达不到这个条件,是

不会起振的。所以静态工作点要接近这个电压,然后加上正反馈后才可起振。

(3)混频过程也是一种频谱搬移的过程,它是将载波为高频的已调信号搬移一个频率量得

到载波为中频的已调信号并保持其调制规律不变。其工作原理与调幅十分相近,也是由二个

不同频率的信号相乘后通过滤波器选频获得。

六、对实验的建议或改进之处

在这次实验中,我进一步掌握了正弦振荡电路的相关理论和电容三点式LC振荡电路的

基本原理。目前对此次实验没有什么大的建议和改进之处,后面实验再接再厉。

20151060042-贾炜光-混频器仿真实验报告

混频器仿真实验 姓名:贾炜光 学号:20151060042 学院:信息学院 专业:通信工程 指导教师:谢汝生

一、实验目的 (1)加深对混频理论方面的理解,提高用程序实现相关信号处理的能力; (2)掌握multisim实现混频器混频的方法和步骤; (3)掌握用muitisim实现混频的设计方法和过程,为以后的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实验原理 混频器将天线上接收到的射频信号与本振产生的信号相乘,cosαcosβ=[cos(α+ β)+cos(α-β)]/2 可以这样理解,α为射频信号频率量,β为本振频率量,产生和差频。当混频的频率等于中频时,这个信号可以通过中频放大器,被放大后,进行峰值检波。检波后的信号被视频放大器进行放大,然后显示出来。由于本振电路的振荡频率随着时间变化,因此频谱分析仪在不同的时间接收的频率是不同的。 混频是指将信号从一个频率变换到另外一个频率的过程 ,其实质是频谱线性搬移的过程。在超外差接收机中 ,混频的目的是保证接收机获得较高的灵敏度 ,足够的放大量和适当的通频带 ,同时又能稳定地工作。混频电路包括三个组成部分 : 本机振荡器、非线性器件、带通滤波器。[1] 由于非线性元件( 如二极管、三极管、场效应管等) 的作用,混频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的组合频率分量 : p f L ±qf S 。一般来讲 ,其中满足需要的仅仅是 f I =f L -f S 或者是f I =f S -f L 。前者产生中频的方式称为高差式混频 , 后者称为低差式混频。在这里 ,混频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组合频率分量经过带通滤波器即可以选择输出相应的中频 ,而其他的频率分量会得到抑制。

压控振荡器实验报告

微波与天线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压控振荡器 实验指导:黎鹏老师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变容二极管的基本原理与压控振荡器的设计方法。 2.利用实验模组的实际测量使学生了解压控振荡器的特性。 3.学会使用微波软件对压控振荡器进行设计和仿真,并分析结果。 二、预习内容: 1.熟悉VCO的原理的理论知识。 2.熟悉VCO的设计的有关的理论知识。

三、实验设备: 项次设备名称数量备注 1 MOTECH RF2000 测量仪1套亦可用网络分析仪 2 压控振荡器模组1组RF2KM9-1A 3 50Ω BNC及1MΩ BNC 连接线4条CA-1、CA-2 、CA-3、CA-4 4 直流电源连接线1条DC-1 5 MICROWAVE软件1套微波软件 四、实验步骤 1、硬件测量: 1.对MOD-9,压控振荡器的频率测量以了解压控振荡电路的特性。 2.准备电脑、测量软件、RF-2000,相关模组,若干小器件等。 3.测量步骤: MOD-9之P1端子的频率测量: ⑴设定 RF-2000测量模式:COUNTER MODE. ⑵用DC-1连接线将RF-2000后面12VDC 输出端子与待测模组之12VDC 输入端子连接起来。 ⑶针对模组P1端子做频率测量。 ⑷调整模组之旋钮,并记录所量测频率值: 最大_623_______ MHZ。 最小___876_____ MHZ。 4.实验记录:填写各项数据即可。 5.硬件测量的结果建议如下为合格: RF2KM9-1A MOD-9 fo 600-900MHZ Pout≥5dBm 6.待测模组方框图: 2、软件仿真: 1、进入微波软件。 2、在原理图上设计好相应的电路,设置好端口,完成频率设置、尺寸规范、 器件的加载、仿真图型等等的设置。

高频电子线路实验报告

高频实验报告 班级班级 学号学号 姓名姓名 预习成绩预习成绩 实验成绩实验成绩 实验报告成绩实验报告成绩 总成绩总成绩 2013年 12月

实验一、调幅发射系统实验 一、实验目的与内容: 通过实验了解与掌握调幅发射系统,了解与掌握LC三点式振荡器电路、三极管幅度调制电路、高频谐振功率放大电路。 二、实验原理: 1、LC三点式振荡器电路: 原理:LC三点式振荡器电路是采用LC谐振回路作为相移网络的LC正弦波振荡器,用来产生稳定的正弦振荡。图中5R5,5R6,5W2和5R8为分压式偏置电阻,电容5C7或5C8或5C9或5C10或5C11进行反馈的控制。5R3、5W1、5L2以及5C4构成的回路调节该电路的振荡频率,在V5-1处输出频率为30MHZ 正弦振荡信号。 2、三极管幅度调制电路: 原理:三极管幅度调制电路是通过输入调制信号和载波信号,在它们的共同

作用下产生所需的振幅调制信号。图中7R1,7R4,7W1和7R3为分压式偏置电阻,电容7C10、7C2以及电感7L1构成的谐振滤波网络,7W2控制输出幅度,在信号输出处输出所需的振幅调制信号。 3、高频谐振功率放大电路: 原理:高频谐振功率放大电路是工作频率在几十MHZ 到几百MHZ 的谐振功率放大电路。图中前级高频功放电路中,6R2和6R3分压式偏置电阻,供给三极管6BG1偏置电压,输出采用6C5、6C6、6L1构成的T 型滤波匹配网络,末级高频功放电路中,基极采用由6R4产生偏置电压供给电路,输出采用6C13、6C13、6L3和6L4构成的T 型滤波匹配网络。 4、调幅发射系统: 图1 调幅发射系统结构图 原理:首先LC 振荡电路产生一个频率为30MHZ ,幅度为100mV 的信号源,然后加入频率为1KHZ ,幅度为100mV 的本振信号,通过三极管幅度调制,再经过高频谐振功率放大器输出稳定的最大不失真的正弦波。 本振 功率 放大 调幅 信源

BZ振荡反应-实验报告

B-Z 振荡反应 实验日期:2016/11/24 完成报告日期:2016/11/25 1 引言 1.1 实验目的 1. 了解Belousov-Zhabotinski 反应(简称B-Z 反应)的机理。 2. 通过测定电位——时间曲线求得振荡反应的表观活化能。 1.2 实验原理 对于以B-Z 反应为代表的化学振荡现象,目前被普遍认同的是Field ,kooros 和Noyes 在1972年提出的FKN 机理,,他们提出了该反应由萨那个主过程组成: 过程A ① ② 式中 为中间体,过程特点是大量消耗。反应中产生的能进一步反应,使 有机物MA 如丙二酸按下式被溴化为BrMA, (A1) (A2) 过程B ③ ④ 这是一个自催化过程,在消耗到一定程度后, 才转化到按以上③、④两式 进行反应,并使反应不断加速,与此同时,催化剂氧化为。在过程B 的③和④中,③的正反应是速率控制步骤。此外, 的累积还受到下面歧化反应的制约。 ⑤ 过程C MA 和使离子还原为,并产生(由)和其他产物。 这一过程目前了解得还不够,反应可大致表达为: ⑥2++f +2+其他产物 式中f 为系数,它是每两个离子反应所产生的数,随着与MA 参加反应 的不同比例而异。过程C 对化学振荡非常重要。如果只有A 和B ,那就是一般的自催化反应或时钟反应,进行一次就完成。正是由于过程C ,以有机物MA 的消耗为代价,重新得到和,反应得以重新启动,形成周期性的振荡。 322BrO Br H HBrO HOBr --+++→+22HBrO Br H HOBr -+++→2 HBrO Br - HOBr 22HOBr Br H Br H O -+++→+2Br MA BrMA Br H -+ +→++32222BrO HBrO H BrO H O -++++342222222BrO Ce H HBrO Ce ++ ++→+Br - 2 HBrO 3Ce + 4Ce + 2 HBrO 232HBrO BrO HOBr H -+ →++BrMA 4Ce + 3Ce + Br - BrMA 4Ce + MA BrMA →Br - 3Ce + 4Ce + Br - BrMA Br - 3Ce +

正弦波振荡器

正弦波振荡器 本文重点 1.了解调谐放大器的电路结构、工作特点及工作原理。 2.理解正弦波振荡电路的工作原理、振荡条件。 3.掌握变压器耦合及三点式LC 振荡电路的工作原理及振荡频率。 4.了解石英晶体振荡电路。 本文难点 1.调谐放大器的选频能力。 2.正弦波振荡电路的振荡条件。 1 正弦波振荡器的基本知识 正弦波振荡器:一种不需外加信号作用,能够输出不同频率正弦信号的自激振荡电路。 .1 自激振荡的工作原理 LC 回路中的自由振荡 如图5 2.1(a )所示。 自由振荡——电容通过电感充放电,电路进行电能和磁能的转换过程。 阻尼振荡——因损耗等效电阻R 将电能转换成热能而消耗的减幅振荡。图6.2.1(b )所示。 等幅振荡——利用电源对电容充电,补充电容对电感放电的振荡过程,图6.2.1(c )所示。这种等幅正弦波振荡的频率称为LC 回路的固有频率,即 LC f π=210 (5.2.1) 图5 2.1 LC 回路中的电振荡 一、自激振荡的条件 振荡电路如图5.2.2所示。 振荡条件:相位平衡条件和振幅平衡条件。

1.相位平衡条件 反馈信号的相位与输入信号相位相同,即为正反馈,相位差是180? 的偶数倍,即 ? = 2n π (5.2.2) 其中,? 为v f 与v i 的相位差,n 是整数。v i 、v o 、v f 的相互关系参见图6.2.3。 2.振幅平衡条件 反馈信号幅度与原输入信号幅度相等。即 A V F = 1 (5.2.3) 图5.2.2 变调谐放大器为振荡器 图5.2.3 自激振荡器方框图 三、自激振荡建立过程 自激振荡器:在图5.2.2中,去掉信号源,把开关S 和点“2”相连所组成的电路。 自激振荡建立过程:电路接通电源瞬间,输入 端产生瞬间扰动信号v i ,振荡管V 产生集电极电流 i C ,因i C 具有跳变性,它包含着丰富的交流谐波。 经LC 并联电路选出频率为f 0的信号,由输出端输 出v o ,同时通过反馈电路回送到输入端,经过放大、 选频、正反馈、再放大不断地循环过程,将振荡由 弱到强的建立起来。当信号幅度进入管子非线性区 域后,放大器的放大倍数降低到 A V F = 1时,振幅 不再增加,自动维持等幅振荡。如图5.2.4所示。 [例5.2.1] 判断图5.2.5(a )所示电路能否产生 自激振荡。 解 (1) 振幅条件:因V 基极偏置电阻R b2被反馈线圈L f 短路接地,使V 处于截止状态,故电路不能起振。 (2) 相位条件:采用瞬时极性法,设V 基极电位为“正”,根据共射电路的倒相作用,可知集电极电位为“负”,于是L 同名端为“正”,根据同名端的定义得知,L f 同名端也为“正”,则反馈电压极性为“负”。显然,电路不能自激振荡。 如果把图5.2.5(a )改成图(b )。因隔直电容C b 避免了R b2被反馈线圈L f 短路,同时反馈电压极性为“正”,电路满足振幅平衡和相位平衡条件,所以电路能产生自激振荡。 图5.2.4 振荡的建立过程

电磁波实验报告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实验报告 院系: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实验一线驻波比波长频率的测量 一、实验目的 1、熟练认识和了解微波测试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 2、掌握微波测试系统各组件的调整和使用方法。 3、掌握用交叉读数法测波导波长的过程。 二、实验用微波元件及设备简介 1.波导管:本实验所使用的波导管型号为BJ—100,其内腔尺寸为α=22.86mm,b=10.16mm。其主模频率范围为8.20~12.50GHz,截止频率为6.557GHz。2.隔离器:位于磁场中的某些铁氧体材料对于来自不同方向的电磁波有着不同的吸收,经过适当调节,可使其对微波具有单方向传播的特性(见图1)。隔离器常用于振荡器与负载之间,起隔离和单向传输作用。 3.衰减器:把一片能吸收微波能量的吸收片垂直于矩形波导的宽边,纵向插入波导管即成(见图2),用以部分衰减传输功率,沿着宽边移动吸收片可改变衰减量的大小。衰减器起调节系统中微波功率以及去耦合的作用。 图 1 隔离器结构示意图图2 衰减其结构示意图 4.谐振式频率计(波长表): 图3 a 谐振式频率计结构原理图一图3 b 谐振式频率计结构原理图二 1. 谐振腔腔体 1. 螺旋测微机构 2. 耦合孔 2. 可调短路活塞 3. 矩形波导 3. 圆柱谐振腔 4. 可调短路活塞 4. 耦合孔 5. 计数器 5. 矩形波导 6. 刻度 7. 刻度套筒 电磁波通过耦合孔从波导进入频率计的空腔中,当频率计的腔体失谐时,腔里的电磁场极为微弱,此时,它基本上不影响波导中波的传输。当电磁波的频率

满足空腔的谐振条件时,发生谐振,反映到波导中的阻抗发生剧烈变化,相应地,通过波导中的电磁波信号强度将减弱,输出幅度将出现明显的跌落,从刻度套筒可读出输入微波谐振时的刻度,通过查表可得知输入微波谐振频率。(图3a) 或从刻度套筒直接读出输入微波的频率(图3b)。两种结构方式都是以活塞在腔体中位移距离来确定电磁波的频率的,不同的是,图3a读取刻度的方法测试精度较高,通常可做到5×10-4,价格较低。而见图3b直读频率刻度,由于在频率刻度套筒加工受到限制,频率读取精度较低,一般只能做到3×10-3左右且价格较高。 5.驻波测量线:驻波测量线是测量微波传输系统中电场的强弱和分布的精密仪器。在波导的宽边中央开有一个狭槽,金属探针经狭槽伸入波导中。由于探针与电场平行,电场的变化在探针上感应出的电动势经过晶体检波器变成电流信号输出。 6.匹配负载:波导中装有很好地吸收微波能量的电阻片或吸收材料,它几乎能全部吸收入射功率。 7.微波源:提供所需微波信号,频率范围在8.6~9.6GHz内可调,工作方式有等幅、方波、外调制等,实验时根据需要加以选择。 8.选频放大器:用于测量微弱低频信号,信号经升压、放大,选出1kHz附近的信号,经整流平滑后由输出级输出直流电平,由对数放大器展宽供给指示电路检测。 三、实验内容及过程 1.微波信号源的调整: 频率表在点频工作下,显示等幅波工作频率,在扫频工作下显示扫频工作频率,在教学下,此表黑屏。电压表显示体效应管的工作电压,常态时为12.0 0.5V,教学工作下可通过“电压调节钮”来调节。电流表显示体效应管的工作电流,正常情况小于500毫安。 2.测量线探针的调谐: 我们使用的是不调谐的探头,所以在使用中不必调谐,只是通过探头座锁紧螺钉可以将不调谐探头活动2mm。 3.用波长计测频率: (1)在测量线终端接上全匹配负载。 (2)仔细微旋波长计的千分尺,边旋边观测指示器读数。由于波长计的q值非常 高,谐振曲线非常尖锐,千分尺上0.01mm的变化都可能导致失谐与谐振两种状态之间切换,因此,一定慢慢地仔细微旋千分尺。记下指示器读数为最小时(注意:如果检流指示器出现反向指示,按下其底部的按钮,读数即可)的千分尺读数并使波长计失谐。 (3)由读得的千分尺刻度可在该波长计的波长表频率刻度对照表上读得信号源的工作频率。 4.交叉读数法测量波导波长: (1)检查系统连接的平稳,工作方式选择为方波调制,使信号源工作于最佳状态。 (2)用直读式频率计测量信号频率,并配合信号源上的频率调谐旋钮调整信号源的工作频率,使信号源的工作频率为9370MHz。

正弦波振荡器归纳

正弦波振荡器总结 模块参数要求:设计制作20MHZ 石英晶体振荡器、30MHZ 克拉泼(串联改进型电容三点式振荡器)震荡器,40MHZ 西勒(并联改进型电容三点式振荡器)震荡器频率,工作电压+5V 。 模块完成情况:设计制作了20MHZ 石英晶体振荡器、24.1MHZ--38.7MHZ 克拉泼震荡器、38.9MHZ--40.5MHZ 西勒震荡器。 模块涉及的理论知识: 振荡器是一种能自动地将直流电源能量转换为一定波形的交变振荡信号能量的转换电路,它无需外加激励信号。 为了使振荡器在接通直流电源后能够自动起振,要求反馈电压在相位上与放大器输入电压同相在幅度上则要求U f >Ui ,即 π??n F A 2=+ n=0,1,2,… 10>F A 式中,A0为振荡器起振时放大器工作于甲类状态时的电压放大倍数。 振荡建立起来之后,振荡幅度会无限制地增长下去吗?不会的,因为随着振荡幅度的增长,放大器的动态范围就会延伸到非线性区,放大器的增益将随之下降,振荡幅度越大,增益下降越多,最后当反馈电压正好等于原输入电压时,振荡幅度不再增大而进入平衡状态。 1=AF

综上所述,为了确保振荡器能够起振,设计的电路参数必须满足A0F>1的条件。而后,随着振荡幅度的不断增大,A0就向A过渡,直到AF=1时,振荡达到平衡状态。显然,A0F越大于1,振荡器越容易起振,并且振荡幅度也较大。但A0F过大,放大管进入非线性区的程度就会加深,那么也就会引起放大管输出电流波形的严重失真。所以当要求输出波形非线性失真很小时,应使A0F的值稍大于1。 当振荡器受到外部因素的扰动(如电源电压波动、温度变化、噪声干扰等),将引起放大器和回路的参数发生变化破坏原来的平衡状态。如果通过放大和反馈的不断循环,振荡器越来越偏离原来的平衡状态,从而导致振荡器停振或突变到新的平衡状态,则表明原来的平衡状态是不稳定的。反之,如果通过放大和反馈的不断循环,振荡器能够产生回到原平衡点的趋势,并且在原平衡点附近建立新的平衡状态,则表明原平衡状态是稳定的。 一个振荡器除了它的输出信号要满足一定的幅度和频率外,还必须保证输出信号的幅度和频率的稳定,而频率稳定度更为重要。 评价振荡器频率的主要指标有两个,即准确度和稳定度。 LC振荡器振荡频率主要取决于谐振回路的参数,也与其它电路元器件参数有关。因此,任何能够引起这些参数变化的因素,都将导致振荡频率的不稳定。这些因素有外界的和电路本身的两个方面。其中,外界因素包括:温度变化、电源电压变化、负载阻抗变化、机械振动、湿度和气压的变化、外界磁场感应等。这些外界因素的影响,一是改变振荡回路元件参数和品质因数;二是改变晶体管及其它电路元件参数,而使振荡频率发生变化的。因此要提高振荡频率的稳外界因素定度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尽可能减小外界因素的变化;二是尽可能提高

高频电子线路实验正弦波振荡器

. 太原理工大学现代科技学院 高频电子线路课程实验报告 专业班级信息13-1 学号2013101269 姓名 指导教师孙颖

实验名称 正弦波振荡器(LC 振荡器和晶体振荡器) 专业班级 信息13-1 学号 2013100 姓名 0 成绩 实验2 正弦波振荡器(LC 振荡器和晶体振荡器) 2-1 正弦波振荡器的基本工作原理 振荡器是指在没有外加信号作用下的一种自动将直流电源的能量变换为一定的波形的交变振荡能量的装置。 正弦波振荡器在电子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信息传输系统的各种发射机中,就是把主振器(振荡器)所产生的载波,经过放大、调制而把信息发射出去。在超外差式的各种接收机中,是由振荡器产生的一个本地振荡信号,送入混频器,才能将高频信号变成中频信号。 振荡器的种类很多。从所采用的分析方法和振荡器的特性来看,可以把振荡器分为反馈式振荡器和负阻式振荡器两大类。我们只讨论反馈式振荡器。根据振荡器所产生的波形,又可以把振荡器氛围正弦波振荡器和非正弦波振荡器。我们只介绍正弦波振荡器。 常用正弦波振荡器主要是由决定振荡频率的选项网络和维持振荡的正反馈放大器组成,这就是反馈振荡器。按照选频网络所采用的元件不同,正弦波振荡器可以分为LC 振荡器、RC 振荡器和晶体振荡器等类型。 一、反馈型正弦波自激振荡器基本工作原理 以互感反馈振荡器为例,分析反馈型正弦自激振荡器的基本原理,其原理电路如图2-1所示; 当开关K 接“1”时,信号源Vb 加到晶体管输入端,这就是一个调谐放大器电路,集电极回路得到 ……………………………………装………………………………………订…………………………………………线………………………………………

混频仿真

通信电子线路实验 实验名称:混频器仿真 混频器的作用是在保持已调信号的调制规律不变的前提下,使信号的载波频率升高(上变频)或下降(下变频)到另一个频率。 一、晶体管混频器电路仿真 本实验电路为AM调幅收音机的晶体管混频电路,它由晶体管、输入信号源V1、本振信号源V2、输出回路和馈电电路等组成,中频输出465KHz的AM波。 电路特点:(1)输入回路工作在输入信号的载波频率上,而输出回路则工作在中频频率(即LC选频回路的固有谐振频率fi)。(2)输入信号幅度很小,在在输入信号的动态范围内,晶体管近似为线性工作。(3)本振信号与基极偏压Eb共同构成时变工作点。由于晶体管工作在线性时变状态,存在随U L周期变化的时变跨导g m(t)。 工作原理:输入信号与时变跨导的乘积中包含有本振与输入载波的差频项,用带通滤波器取出该项,即获得混频输出。 在混频器中,变频跨导的大小与晶体管的静态工作点、本振信号的幅度有关,通常为了使混频器的变频跨导最大(进而使变频增益最大),总是将晶体管的工作点确定在:U L=50~200mV,I EQ=0.3~1mA,而且,此时对应混频器噪声系数最小。 1、直流工作点分析 使用仿真软件中的“直流工作点分析”,测试放大器的静态直流工作点。 注:“直流工作点分析”仿真时,要将V1去掉,否则得不到正确结果。因为V1与晶体管基极之间无隔直流回路,晶体管的基极工作点受V1影响。若在V1与Q1之间有隔直流电容,则仿真时可不考虑V1的存在。 2、混频器输出信号“傅里叶分析”

选取电路节点8作为输出端,对输出信号进行“傅里叶分析”,参数设置为: 基频5KHz,谐波数为120,采用终止时间为0.001S,线性纵坐标请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在图中指出465KHz中频信号频谱点及其它谐波成分。 注:傅里叶分析参数选取原则:频谱横坐标有效范围=基频×谐波数,所以这里须进行简单估算,确定各参数取值。 分析:图中最高频谱点在465KHZ的中频信号成分,同时电路中还有较弱的其他谐波成分。 二、模拟乘法器混频电路 模拟乘法器能够实现两个信号相乘,在其输出中会出现混频所要求的差频(ωL-ωC),然后利用滤波器取出该频率分量,即完成混频。 与晶体管混频器相比,模拟乘法器混频的优点是:输出电流频谱较纯,可以减少接收系统的干扰;允许动态范围较大的信号输入,有利于减少交调、互调干扰。 1、混频输入输出波形测试 在仿真软件中构建如下模拟乘法器混频电路,启动仿真,观察示波器显示波形,分析实验结果。

电子仿真实验报告之晶体管混频

大连理工大学 本科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电子系统仿真实验 学院(系):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专业:电子与信息工程 班级: 学号: 学生姓名: 2014年月日

一、 实验目的和要求 使用电路分析软件,运用所学知识,设计一个晶体管混频器。要求输入频率为10MHz ,本振频率为16.485MHz 左右,输出频率为6.485MHz 。本振电路为LC 振荡电路。 二、实验原理和内容 混频电路是一种频率变换电路,是时变参量线性电路的一种典型应用。如一个振幅较大的振荡电压(使器件跨导随此频率的电压作周期变化)与幅度较小的差频或和频,完成变频作用。它是一个线性频率谱搬电路。图2.1是其组成模型框图。 中频 图2.1 本地振荡器产生稳定的振荡信号(设其频率为L f )通过晶体管混频电路和输入的高频调幅波信号(设其频率为s f ),由于晶体管的非线性特性,两个信号混合后会产生L f +s f L f -s f 频率的信号,然后通过中频滤波网络,取出L f -s f 频率的信号,调节好L f -s f 的大 小使其差为中频频率,即所需要的中频输出信号。图 2.2调幅前后的频谱图。 图2.2 本次试验本振电路采用LC 振荡电路。其等效原理图为西勒振荡电路,如图2.3所示。 本振电路 非线性器件 输入 中频滤波 输出

图2.3 混频器采用晶体混频电路,其等效电路图如图2.4。 图2.4 三、主要仪器设备 名称型号主要性能参数 电子计算机宏碁V-531,Windows 7 AMD A10-4600M 2.3GHz,2GB 内存 电路分析软件 Multisim.12 多种电路元件,多种虚拟仪 器多种分析方法 表3.1

正弦波振荡器的基本原理

正弦波振荡器的基本原理

————————————————————————————————作者:————————————————————————————————日期:

正弦波振荡器的基本原理 1. 自激振荡的概念 电路中无外加输入信号,而在输出端有一定频率和幅度的信号输出,这种现象称为电路的自激振荡。 当 S 合于 1 时ui¢ = ui输出电压为 uo ; 当 S 合于 2 时,ui¢ = uf 如果 uf = ui ,输出电压 uo 不变。即产生自激振荡。 2. 自激振荡的平衡条件

当 uf = ui 时,电路能维持振荡。 uo = Aui uf = Fuo A ——基本放大电路的电压放大倍数; F ——反馈电路的反馈系数。 得自激振荡器平衡条件:AF = 1 。 自激振荡器平衡条件:AF = 1

(1) 振幅平衡条件: 即:反馈电压与输入电压的大小相等;Uf = Ui (2) 相位平衡条件: fA ——输入信号经放大电路的相移量; fF ——输出信号经反馈网络产生的相移量。 即:反馈电压与输入电压同相, 为正反馈; 结论:自激振荡电路是一个具有足够强正反馈的放大电路。 3. 自激振荡的建立 振荡电路利用外界微弱的干扰信号(如刚接通电源时各极电压、电流的扰动)作为初始信号,该信号包含各种频率成分,经放大器放大后,

由选频网络选出某一频率的信号,经正反馈电路送回到输入端、再放大、再选频、再反馈······,使输出信号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而建立起振荡。 由于晶体管的非线性及直流电源供给的能量有限,输出信号不会无限制地增大。 可见,产生自激振荡的条件是:AF ≥ 1 。 4. 正弦波振荡器的基本组成 放大电路:为满足振幅平衡条件必不可少的电路。 正反馈电路:为满足相位平衡条件必不可少的电路。 选频电路:为输出单一频率正弦波信号所必须的电路。 5.正弦波振荡器的类型: RC 正弦波振荡器:选频电路由 R、C 元件组成。 LC 正弦波振荡器:选频电路由 L、C 元件组成。

混频器仿真实验报告

混频器实验(虚拟实验) 姓名:郭佩学号:04008307 (一)二极管环形混频电路 傅里叶分析 得到的频谱图为 分析:可以看出信号在900Hz和1100Hz有分量,与理论相符 (二)三极管单平衡混频电路 直流分析

傅里叶分析 一个节点的傅里叶分析的频谱图为 两个节点输出电压的差值的傅里叶分析的频谱图为:

分析:同样在1K的两侧有两个频率分量,900Hz和1100Hz 有源滤波器加入电路后 U IF的傅里叶分析的频谱图为: U out节点的傅里叶分析的频谱图为:

分析:加入滤波器后,会增加有2k和3k附近的频率分量 (三)吉尔伯特单元混频电路 直流分析 傅里叶分析 一个节点的输出电压的傅里叶分析的参数结果与相应变量的频谱图如下: 两个节点输出电压的差值的傅里叶分析的参数结果与相应变量的频谱图为:

分析:1k和3k两侧都有频率分量,有IP3失真 将有源滤波器加入电路 U IF的傅里叶分析的参数结果与相应变量的频谱图为: U out节点的傅里叶分析的参数结果与相应变量的频谱图为:

分析:有源滤波器Uout节点的傅里叶分析的频谱相对于Uif的傅里叶分析的频谱来说,其他频率分量的影响更小,而且Uout节点的输出下混频的频谱明显减小了。输出的电压幅度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思考题: (1)比较在输入相同的本振信号与射频信号的情况下,三极管单平衡混频电路与吉尔伯特混频器两种混频器的仿真结果尤其是傅里叶分析结果的差异,分析其中的原因。若将本振信号都设为1MHz,射频频率设为200kHz,结果有何变化,分析原因。 答:没有改变信号频率时 三极管 吉尔伯特 吉尔伯特混频器没有1k、2k、3k处的频率分量,即没有本振信号的频率分量,只有混频后的频率分量。因为吉尔伯特混频器是双平衡对称电路结果,有差分平衡。 将本振信号频率和射频频率改变后:

lc压控振荡器实验报告doc

lc压控振荡器实验报告 篇一:实验2 振荡器实验 实验二振荡器 (A)三点式正弦波振荡器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三点式正弦波振荡器电路的基本原理,起振条件,振荡电路设计及电路参数计算。 2. 通过实验掌握晶体管静态工作点、反馈系数大小、负载变化对起振和振荡幅度的影响。 3. 研究外界条件(温度、电源电压、负载变化)对振荡器频率稳定度的影响。 二、实验内容 1. 熟悉振荡器模块各元件及其作用。 2. 进行LC振荡器波段工作研究。 3. 研究LC振荡器中静态工作点、反馈系数以及负载对振荡器的影响。 4. 测试LC振荡器的频率稳定度。 三、基本原理 图6-1 正弦波振荡器(4.5MHz) 【电路连接】将开关S2的1拨上2拨下, S1全部断开,由晶体管Q3和C13、C20、C10、CCI、L2构成电容反馈三点式振荡器的改进型振荡器——西勒振荡器,电容CCI可用来改变振 荡频率。振荡频率可调范围为:

?3.9799?M??f0??? ? ?4.7079?M? CCI?25p CCI? 5p 调节电容CCI,使振荡器的频率约为4.5MHz 。振荡电路反馈系数: F= C1356 ??0.12 C20470 振荡器输出通过耦合电容C3(10P)加到由Q2组成的射极跟随器的输入端,因C3容量很小,再加上射随器的输入阻抗很高,可以减小负载对振荡器的影响。射随器输出信号Q1调谐放大,再经变压器耦合从J1输出。 四、实验步骤 根据图6-1在实验板上找到振荡器各零件的位置并熟悉各元件的作用。 1. 调整静态工作点,观察振荡情况。 1)将开关S2全拨下,S1全拨下,使振荡电路停振 调节上偏置电位器RA1,用数字万用表测量R10两端的静态直流电压UEQ(即测量振荡管的发射极对地电压UEQ),使其为5.0V(或稍小,以振荡信号不失真为准),这时表明振荡管的静态工作点电流IEQ=5.0mA(即调节W1使

RC正弦波振荡电路

RC正弦波振荡电路 概念: 采用RC选频网络构成的振荡电路称为RC正弦波振荡电路;它试用于低频振荡,产生1MHZ以下的低频信号。 电路原理图: 电路由放大电路和选频网络组成。放大电路是由集成运放所组成的电压串联负反馈放大电路,取其输入阻抗高和输出阻抗低的特点。选频网络由电阻电容串并联组成,同时兼作正反馈网络。 电路元件参数: 电阻4个(10K欧2个、4.95K欧、10K欧各一个)、电容2个10nF、LM358集成块一个、直流电源+12V、-12V。 RC串并联选频网络 RC串并联选频网络如下图(a)所示,它在正弦波振荡电路中既 为选频网络,又为正反馈网络,所以其输入电压为,输出电压为。 当信号频率足够低时,,因而网络的简化电路及其电压

和电流的向量如图(b)所示。超前,当频率趋于零时,相位超 前趋近于+900,且趋近于零。 当信号频率足够高时,,因而网络的简化电路及其电压 和电流的向量如图(c)所示。滞后,当频率趋近于无穷大时, 相位滞后趋近于-900,且趋近于零。 当信号频率从零逐渐变化到无穷大时,的相位将从+900逐渐变化到-900。因此,对于RC串并联选频网络,必定存在一个频率f0, 当f=f0时,=同相。通过计算可求出RC串并联选频网络的频 率特性,如下图所示,其谐振频率。

RC桥式正弦波振荡电路: ,从幅频特性曲线可得, 因为正弦波振荡器的起振条件是 当f=f0时,F=1/3,所以当A>3时,即RC串并联选频网络匹配一个电压放大倍数略大于3的正反馈放大器时,就可构成正弦波振荡器。 从理论上讲,任何满足放大倍数要求的放大电路与RC串并联选频网络都可组成正弦波振荡电路;但是,实际上,所选用的放大电路应具有尽可能大的输入电阻和尽可能小的输出电阻,以减小放大电路对选频特性的影响,使振荡频率几乎仅仅决定于选频网络。因此,通常选用引入电压串联负反馈的放大电路,如同相比例运算电路。 由RC串并联选频网络和同相比例运算电路所构成的RC桥式正弦波振荡电路如图所示。 正反馈网络的反馈电压是同相比例运算电路的输入电压,因而要把同相比例运算电路作为整体看成电压放大电路,它的比例系数是电压放大倍数,根据起振条件和幅值平衡条件

变频器实验报告

实验一变频器的面板操作与运行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 熟悉变频器的面板操作方法。 2. 熟练变频器的功能参数设置。 3. 熟练掌握变频器的正反转、点动、频率调节方法。 4.通过变频器操作面板对电动机的启动、正反转、点动、调速控制。 二、实验仪器和用具 西门子MM420变频器、小型三相异步电动机、电气控制柜、电工工具(1套)、连接导线若干等。 三、实验内容和步骤 1.按要求接线 系统接线如图2-1所示,检查电路正确无误后, 合上主电源开关Q S。 图2-1 变频调速系统电气图 2.参数设置 (1)设定P0010=30和P0970=1,按下P键,开始复位,复位过程大约3min,这样就可保证变频器的参数回复到工厂默认值。 (2)设置电动机参数,为了使电动机与变频器相匹配,需要设置电动机参数。电动机参数设置见表2-2。电动机参数设定完成后,设P0010=0,变频器当前处于准备状态,可正常运行。 表2-2 电动机参数设置

(3)设置面板操作控制参数,见表2-3。 3.变频器运行操作 (1)变频器启动:在变频器的前操作面板上按运行键,变频器将驱动电动机升速,并运行在由P1040所设定的20Hz频率对应的560r∕min的转速上。 (2)正反转及加减速运行:电动机的转速(运行频率)及旋转方向可直接通过按前操作面板上的键∕减少键(▲/▼)来改变。 (3)点动运行:按下变频器前操作面板上的点动键,则变频器驱动电动机升速,并运行在由P1058所设置的正向点动10Hz频率值上。当松开变频器前错做面板上的点动键,则变频器将驱动电动机降速至零。这时,如果按下一变频器前操作面板上的换向键,在重复上述的点动运行操作,电动机可在变频器的驱动下反向点动运行。 (4)电动机停车:在变频器的前操作面板上按停止键,则变频器将驱动电动机降速至零。 四、实验思考 1. 怎样利用变频器操作面板对电动机进行预定时间的启动和停止? 答:P0010=30,P0970=1,变频器恢复出厂设置; P701=0,屏蔽原来端子启动功能; P2800=1,使能内部功能自由块; P2802=1,使能内部定时器; P2849=1,连接定时器启动命令; P2850=1,设定延时时间(假设1s); P2851=1,定时器延时动作方式; P0840=2852.0,连接变频器启动命令。 2. 怎样设置变频器的最大和最小运行频率? 答:P0010=30;P0970=1,按下P键(约10秒),开始复位。 一般P1080=0;电动机运行的最低频率(HZ) P1082=50;电动机运行的最高频率(HZ)。

RC振荡电路实验报告(特选资料)

广州大学学生实验报告 院(系)名称 物理与信息工程系 班别 姓名 专业名称 学号 实验课程名称 模拟电路实验 实验项目名称 RC 串并联网络(文氏桥)振荡器 实验时间 实验地点 实验成绩 指导老师签名 【实验目的】 1.进一步学习RC 正弦波振荡器的组成及其振荡条件。 2.学会测量、调试振荡器。 【实验原理】 从结构上看,正弦波振荡器是没有输入信号的,带选频网络的正反馈放大器。若用R 、C 元件组成选频网络,就称为RC 振荡器, 一般用来产生1Hz ~1MHz 的低频信号。 RC 串并联网络(文氏桥)振荡器 电路型式如图6-1所示。 振荡频率 RC 21 f O π= 起振条件 |A &|>3 电路特点:可方便地连续改变振荡频率,便于加负反馈稳幅,容易得到良好的振荡波形。 图6-1 RC 串并联网络振荡器原理图 注:本实验采用两级共射极分立元件放大器组成RC 正弦波振荡器。 【实验仪器与材料】 模拟电路实验箱 双踪示波器 函数信号发生器 交流毫伏表 万用电表 连接线若干

【实验内容及步骤】 1.RC 串并联选频网络振荡器 (1)按图6-2组接线路 图6-2 RC 串并联选频网络振荡器 (2)接通RC 串并联网络,调节R f 并使电路起振,用示波器观测输出电压u O 波形,再细调节R f ,使获得满意的正弦信号,记录波形及其参数,即,测量振荡频率,周期并与计算值进行比较。 (3) 断开RC 串并联网络,保持R f 不变,测量放大器静态工作点,电压放大倍数。 (4)断开RC 串并联网络,测量放大器静态工作点及电压放大倍数。(输入小信号:f=1KHz,峰峰值为100mV 正弦波)用毫伏表测量u i 、u 0 就可以计算出电路的放大倍数。 (5)改变R 或C 值,观察振荡频率变化情况。 将RC 串并联网络与放大器断开,用函数信号发生器的正弦信号注入RC 串并联网络,保持输入信号的幅度不变(约3V ),频率由低到高变化,RC 串并联网络输出幅值将随之变化,当信号源达某一频率时,RC 串并联网络的输出将达最大值(约1V 左右)。且输入、输出同相位,此时信号源频率为 2πRC 1 f f ο== 【实验数据整理与归纳】 (1)静态工作点测量 U B (V ) U E (V ) U C (V) 第一级 2.48 2.96 4.66 第二级 0.84 11.51 1.01 (2)电压放大倍数测量: u i (mV) u o (V) Av 788 2.80 3.60

RC正弦波振荡电路

RC正弦波振荡电路 1. 技术指标 1.1 初始条件 直流可调稳压电源一台、万用表一块、面包板一块、元器件若干、剪刀、镊子等必备工具设计、组装、调试RC正弦波振荡电路电路,使其能产生幅度稳定的低频振荡。 1.2 技术要求 设计、组装、调试RC正弦波振荡电路电路,使其能产生幅度稳定的低频振荡 2. 设计方案及其比较 2.1 方案一 RC文氏电桥振荡器:电路结构:放大电路,选频网络,正反馈网络和稳幅环节四个部分。电路如图A所示: 图A RC文氏电桥振荡器原理图 1

电路中噪声的电磁干扰就是信号来源,不过此频率信号非常微弱。这就要求振荡器在起振时做增幅振荡,既起振条件是|AF|>1。放大电路保证电路能够有从起振到动态平衡的过程,使电路获得一定幅值的输出量,本设计采用通用集成运放电路。 选频网络兼正反馈网络 RC串并联网络使电路产生单一的频率振荡,本设计要求产生500Hz的正弦波,采用RC串并联选频网络,中心频率f0=500 Hz,ω=1/RC,则f0=1/2πRC,故选取C=0.2uF,故R=1.6K另外还增加了R1和RF负反馈网络,合理的选择R1和RF可以保证环路增益大于一。 电压放大倍数A=1+(RF/R1), 因为产生振荡的最小电压放大倍数为3,所以RF>=2R1,通过仿真,我选择R1=5K,RF=20K的滑动电阻。 一开始波形失真很严重,当调到35%,就是大约7K时,出现失真很小的正弦波,测得周期为2.16ms,频率F=1000/2.16=463KH,误差较小,基本符合要求。仿真波形如下图B所示 图B RC文氏电桥振荡器仿真波形图 2

作用是使输出信号的幅值稳定,本实验采用双向并联二极管作为稳幅电路。利用电流增大时二极管动态电阻减小,电流减小时二极管动态电阻增大的特点,加入非线性环节,从而使输出电压稳定。 2.2 方案二 RC移相振荡器 电路结构电:由反向输入比例放大器,电压跟随器,和三节RC相移网络组成。电路如图C所示: 图C RC移相振荡器原理图 电路原理:放大电路的相移为-180度,利用电压跟随器的阻抗变换作用减小放大电路输入电阻R1对RC相移网络的影响。为了满足相位平衡条件,要求反馈网络的相移为-180度,由RC电路的频率响应可知。一节RC电路的最大相移不超过正负90度,两节也不超过正负180度,而RC高通电路的频率也很低,此时输出电压已接近零,也不能满足振荡电路的相移平衡条件。对于三节RC电路,相移接近正负270度,有可能在一特定频率下满足条件,然后选取合理的器件参数,满足起振条件和振幅平衡条件,电路就会产生振荡。 起振条件:由电路的起振条件|AF|>1,经过计算可得|A|=(R2/R1)>=29时,电路产生振荡。本实验取R2=30K,R1=3K。 3

混频器实验

实验二混频器仿真实验 一.无源混频器仿真实验 二极管环形混频电路 载频是f L=1kHz,调制频率为f R=100Hz,因此混频后会出现f L f R f L- f R==900Hz ,f L+ f R=1100Hz,如图所示前两个峰值。由于二级管的开关作用,还会产生组合频率,不过幅度会随次数的增加而减小,如图所示后两个峰值。 二.有源混频器仿真实验 1.三极管单平衡混频电路 直流分析 傅里叶分析 差模输出将直流分量抵消,组合频率分量也被抵消了,本振不会馈通。但是由于射频信号是非平衡的,所以射频信号带入的直流分量与本振信号相乘后产生了较大幅值的本振频率分量,并且在频谱中还是会出现少量本振信号的奇次谐波与射频相混频的频率分量,单平衡混频电路有效地抑制了高频率分量,单节点输出存在低频分量过大的问题,但使用差分放大器的双点输出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个缺陷。但与无源混频器相比,出现了大量的杂波。 2.加入有源滤波器后

混频后得到上下变频分量,通过一个带通滤波器,滤除上变频以及本振频率分量,只剩下下变频。 3.吉尔伯特单元混频电路 由于射频信号差分输入,因此在输出的时候射频直流分量被抵消,本振不会馈通。由于是双差分输入,频谱较为纯净。但是由于吉尔伯特电路也是通过本振大信号作为开断信号对输出信号采样,因此也产生了本振信号的奇次谐波的分量与射频信号相混频产生的组合频率分量。

加入有源滤波器后 本电路将作为接收机电路的前端。与单平衡电路的频谱比较起来更加纯净,无用的频率分量更少,幅值更小。 思考题: 1. 吉尔伯特电路是双平衡电路,而三极管是单平衡电路,它们的区别体现在射频信号是否是平衡的,吉尔 伯特电路射频信号是平衡的,射频信号中蕴含的直流分量在输出时被抵消,因此不会产生本振信号馈通。而三极管单平衡电路产生馈通和许多组合频率分量。 当频率增加后会更加明显,因为各个频点上的幅值都会降低,区别显得更加突出。 2.如图,该二阶带通有源滤波器的截止频率在1k 与1.4k 附近正好可以滤去不需要的分量。 二阶带通有源滤波器的BW : 要想BW 变为原来的80%。只能改变 。即 变为1.92 。R8变为76.8kohm 或R7变为40.625Kohm 。 或者比值保持1.92。 01 222F F f f R R BW f R R RC π????=-?=-? ? ? ? ???? ?F f R R F f R R

模拟乘法混频实验报告

模拟乘法混频实验报告 姓名: 学号: 班级: 日期:

模拟乘法混频 一、实验目的 1. 进一步了解集成混频器的工作原理 2. 了解混频器中的寄生干扰 二、实验原理及实验电路说明 混频器的功能是将载波为vs (高频)的已调波信号不失真地变换为另一载频(固定中频)的已调波信号,而保持原调制规律不变。例如在调幅广播接收机中,混频器将中心频率为535~1605KHz 的已调波信号变换为中心频率为465KHz 的中频已调波信号。此外,混频器还广泛用于需要进行频率变换的电子系统及仪器中,如频率合成器、外差频率计等。 混频器的电路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混频器电路模型 混频器常用的非线性器件有二极管、三极管、场效应管和乘法器。本振用于产生一个等幅的高频信号VL ,并与输入信号 VS 经混频器后所产生的差频信号经带通滤波器滤出。目前,高质量的通信接收机广泛采用二极管环形混频器和由双差分对管平衡调制器构成的混频器,而在一般接收机(例如广播收音机)中,为了简化电路,还是采用简单的三极管混频器。本实验采用集成模拟相乘器作混频电路实验。 图2为模拟乘法器混频电路,该电路由集成模拟乘法器MC1496完成。 V s V

+12 -12 J7J8 J9 C12104 C11104 C7104 C15104 C8104 R101K R11200 R12820 R13820 R71K R14100 R153.3K R163.3K R216.8K R20510 R171k F24.5M D28.2V C16104 TH6 TH7 TH8 TH9 TP5 SIG+ 1 G N A D J 2 G N A D J 3 SIG- 4 B I A S 5 OUT+6NC 7CAR+8 NC 9CAR- 10 NC 11OUT-12 NC 13V E E 14 U1 MC1496 图2 MC1496构成的混频电路 MC1496可以采用单电源供电,也可采用双电源供电。本实验电路中采用+12V ,-8V 供电。R12(820Ω)、R13(820Ω)组成平衡电路,F2为4.5MHz 选频回路。本实验中输入信号频率为 fs =4.2MHz ,本振频率fL =8.7MHz 。 为了实现混频功能,混频器件必须工作在非线性状态,而作用在混频器上的除了输入信号电压VS 和本振电压VL 外,不可避免地还存在干扰和噪声。它们之间任意两者都有可能产生组合频率,这些组合信号频率如果等于或接近中频,将与输入信号一起通过中频放大器、解调器,对输出级产生干涉,影响输入信号的接收。干扰是由于混频器不满足线性时变工作条件而形成的,因此干扰不可避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中频干扰和镜象干扰。 三、 实验仪器与设备 高频电子线路综合实验箱; 高频信号发生器; 双踪示波器; 频率计。 四、实验步骤 1. 打开本实验单元的电源开关,观察对应的发光二极管是否点亮,熟悉电路各部分元件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