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现代雕塑的转折点 ——罗丹的雕塑艺

在西方雕塑史上,罗丹(1840-1917)是一个转折性的人物,他的艺术风格首先继承了古典主义雕塑的传统,被誉为19世纪古典主义雕塑最后的大师,但同时他也被称之为现代主义雕塑的开拓者,在古典主义的基础上发展出了许多新的方向,为20世纪的雕塑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时代背景及艺术生平
18世纪—19世纪,正是拿破仑统治时期,而且帝国正处在繁盛时期,社会生产力也在急剧上升,科学技术也在快速发展,并且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在高额垄断资本统治地位的当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迸步,高额垄断资本的不断积累和膨胀,人民之间的贫富差距不断拉大。这给当时的社会时局进程无疑带来了巨大的隐患,革命斗争此起彼伏。而在艺术界和思想界,各种思潮也是一浪过于一浪。奥古斯特·罗丹生于一个贫穷的基督教家庭。他的父亲是一名警务信使,母亲是穷苦的平民妇女。罗丹从小喜爱美术,其他功课却很糟糕。在姐姐玛丽的支持下,失望的父亲不得不同意把他送进巴黎美术工艺学校。罗丹十四岁随荷拉斯·勒考克学画,后又随巴耶学雕塑,并当过加里埃-贝勒斯的助手,去比利时布鲁塞尔创作装饰雕塑五年。1875年游意大利,深受米开朗基罗作品的启发,从而确立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他的《青铜时代》、《思想者》、《雨果》、《加莱义民》和《巴尔扎克》等作品都有新的创造,曾受到法国学院派的抨击。包含着186 件雕塑的《地狱之门》的设计,即因当时官方阻挠而未能按计划实现,只完成《思想者》、《吻》、《夏娃》等部分作品。善于用丰富多样的绘画性手法塑造出神态生动富有力量的艺术形象。生平作了许多速写,别具风格,并有《艺术论》传世。罗丹在欧洲雕塑史上的地位,正如诗人但丁在欧洲上的地位。罗丹和他的两个学生马约尔和布德尔,被誉为欧洲雕刻“三大支柱”。对于现代人来说,他是旧时期(古典主义时期)的最后一位雕刻家,又是新时期(现代主义时期)最初一位雕刻家。他的一只脚留在古典派的庭院内,另一只脚却已迈过现代派的门坎儿。可以说,罗丹用他在古典主义时期锻炼得成熟而有力的双手,用他不为传统束缚的创造精神,为新时代打开了现代雕塑的大门;当年轻的艺术家们蜂拥而入向前跑去时,他却已入衰迈之年,他走不动了。他的创作对欧洲近代雕塑的发展有较大影响。他是19世纪法国最具有影响的雕塑家,是欧洲近代的雕塑巨匠,他一生勤奋工作,敢于突破官方学院派的束缚,走自己的路,-反当时的摹古之风,独辟蹊径,他善于吸收一切优良传统,对于古希腊雕塑的优美生动

及对比的手法,理解非常深刻,其作品架构了西方近代雕塑与现代雕塑之间的桥梁,罗丹是西方雕塑史.上一位划时代的人物,是欧洲两千多年来传统雕塑艺术的集大成者、20世纪新雕塑艺术的创造者。他热爱生活,以现实生活为艺术的灵感来源,表现真实,其作品静穆而俊伟。罗丹也因此成为了继菲狄亚斯与米开朗基罗这两位巨擎之后的第三座高峰,在艺术史上拥有不朽的地位。
艺术风格特征
1、它吸取了古希腊雕塑弱化结构体积,形成在转移角度观看雕塑时雕塑表面光线的流动这一效果,他大胆的使用了印象派笔触一样的机理,使流动强化,生动。并用这一手段激发和宣泄某种感情。
2、雕塑一般是静止的,在吸收巴洛克艺术动态激昂启示下,在青铜时代为代表的几件作品中他运用了从脚到头部形成一定叙事动作的变化,脚步无力逐渐舒展开来,整体看动态不太统一但是很协调,要是视线游移从下至上你能感觉到一个连贯的动作在发生。是一个雕塑打破静态的成功的探索。
3、非常态的动态传达出来的内在思想气质,在以前的雕塑中,总是在试图通过宗教故事情节和人物来反应一个题材,人物总是在常态的状态中出现,而在罗丹的雕塑作品中亚当,夏娃等许多作品都通过一种人体的动态的扭曲甚至创造,是欣赏者直接从雕塑的形体上就感受到内在的精神和情感的宣泄。
4、关注的题材上罗丹也有很多新的探索。正是罗丹对过去的总结和在各方面的探索,给了后人一个新的创造性的思路和方向,其后的学生以及后面的雕塑家逐渐的创造出来新的体系。
作品的时代意义
罗丹的艺术成熟期大致在19世纪70年代,这个时期也是印象派兴起的时期,或许也正是出于这个原因有人将罗丹称为印象主义雕塑家,事实上,罗丹的雕塑与印象派绘画并无多少关联,但是,就像印象派对学院主义的颠覆一样,罗丹也确实在形式上创造出了雕塑作品新的表现形式。罗丹的雕塑大致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像《思想者》(1880年)这样的作品,而另一种则是像《吻》(1886年)这样的作品,前者创造出了一种粗犷厚重的形式感,而后者则在继承古典主义传统的同时将形式上的质感与光影的微妙变化进一步细化,这两种风格都涉及到了对于光线的应用。
《思想者》
罗丹创作《思想者》时,正是法国工人阶级奋起反抗的年代。他对贫困者是持同情态度的。他并无明确的意图去歌颂无产者,但作品中流露和体现了对无产者的赞美和歌颂。这件作品将深刻的精神内涵与完整的人物塑造融于一体,体现了罗丹雕塑艺术的基本特征。罗丹的人体雕塑不仅展示人体的

刚健之美,而且蕴藏着深刻与永恒的精神。这是一个强劲而富有内力,成熟而又深刻的形象。那生命感强烈的躯体,在一种极为痛苦状的思考中剧烈地收缩着,紧皱的眉头,托腮的手臂,低俯的躯干,弯曲的下肢,似乎人体的一切细节都被一种无形的压力所驱动,紧紧地向内聚拢和团缩,仿佛他凝重而深刻的思考是整个身体的力量使然。罗丹认为深刻的思想是靠富有生命活力的人体来表现的,所以,他的人体雕塑不仅展示人体的刚健之美,而且蕴籍着深刻与永恒的精神。《思想者》在20世纪初,人们把它作为一种改造世界力量的象征。在1905年,列宁嘱咐俄国社会民主党第三次代表大会的两名代表从伦敦路过巴黎回国时,“务必要看一看罗丹的《思想者》”。列宁希望俄国的无产阶级战士从这件雕塑作品中吸取勇气和力量。《思想者》是罗丹整体作品体系中的典范,也是对他充满神奇的艺术实践的体现和反映;更是对他所建构并整合人类艺术思想—罗丹艺术思想体系的见证。
《吻》
《吻》取材于但丁的《神曲》以里所描写的弗朗切斯卡与保罗这一对情侣的爱情悲剧,以他的情人卡米尔 克劳岱为模特。罗丹取用这一题材以更加坦荡的形式,塑造了两个不顾一切世俗诽谤的情侣在幽会中热烈接吻的瞬间,《吻》所表现的题材就是这一由情欲所带来的悲惨故事。这件作品反映出了罗丹深厚的古典主义功底,最为重要的地方就在于,作品本身对于光线的观察和把握极为到位,在光线的作用下,可以看到光滑而细腻的皮肤下面的肌肉微妙的张力变化,这些处理让作品具有如同绘画色彩般极为丰富的层次,具有一种流动感和韵律感。而且双人体的组合方式以及身体内在的张力,让作品进一步获得了一种空间的拓展,罗丹巧妙地使得光线能够通过肢体的空间穿透出来,造成复杂的黑白灰关系,再加上人物坐着的岩石粗糙的质感与细腻的身体形成对比,这些都使得作品的表现力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如同一段光线的协奏曲。爱情,本就是世间万古不朽的永恒主题。罗丹选取了裸体男女的接吻,这纯洁肉体的最初接触,因而是最动人心弦的。这对受欲望之火燃烧的恋人被放在“地狱之门”中,表达了作者那永无答案的痛苦而矛盾的思索:人的罪恶由不可克服的欲望而来,而欲望是由于人类对光明与欢乐的追求而来,因此人类的欲望就是罪恶的深渊,人类的欢乐就是导向罪恶的途径,而人类的痛苦就是注定不可抗拒的,永无完结的。
有趣的是,这件大胆的作品尽管在1889年法国巴黎世博会.上展出时轰动一时、声名鹊起,成为雕塑史上不朽名作,但当它在189

3年美国芝加哥世博会上再次展出时,却被美国人视为“色情”作品,不允许公开展览,只能另辟专室预约参观。像《吻》这样的作品,尽管人物的形象并没有什么独特之处,但是作品最为重要的地方就在于直接表达了人的情感和欲望,如同波德莱尔所撰写的《恶之花》一般,将人的真实体验不加粉饰地直接呈现出来,表达沉浸在爱情中的真实而现实的人,这在当时是极具颠覆性意义的。
对后世西方雕塑的影响
罗丹对现代雕塑的影响巨大,在他之后的现代雕塑可以以形式语言分为两类:一类继承了罗丹的传统,以体量感作为构思的基本要素来进行雕塑创作;而另一类则力求逃离罗丹的影响,放弃人文传统及其有机的准则,而创造出另外的“纯粹形式”的绝对价值。他们创作雕塑手法也不再局限于“雕”与“塑”,而将雕塑定义为三度空间中的艺术品,因此许多现代雕塑不是雕塑出来的而是建立起来的。继承罗丹传统的雕塑家主要有马约尔、布德尔,德斯皮欧等人,而背离罗丹传统的雕塑家们的探索形成了现代派雕塑。罗丹的艺术从现实主义的精神出发,无论是形式的处理、空间的拓展,还是对于真实和个性的人的重新发现,这些都是罗丹的雕塑所做出的不同于以往的贡献,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开启了现代主义雕塑的大门,即使在今天重新观看,也依然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
罗丹的一生都掺杂着嘲讽和支持,算得上毁誉各半,当时他始终平静的面对着这些,人们不得不赞叹他的人格也是这么的伟大。罗丹一生攀登,并终于登上米开朗基罗之后的又一高峰。罗丹坚信:艺术即感情。他试着在他几乎所有的作品里来证明这句话的正确性。从这点来看罗丹的艺术充满了浪漫主义情怀的。由此,人们对罗丹的评价再高也不为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