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教专业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

小教专业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
小教专业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

小学师资教育专业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的要求

一、课程性质

〈中国古代文学》是小学师资教育专业(文科方向)?的一门必修课崐程,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等同为主要的专业基础课程。

二、课程目的要求

学习本课程,要求使学员较全面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增进古代语言、文化等方面的

知识,陶冶情操,提高阅读、分析、?鉴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文学、语言修养和审美情趣。

第二部分教学时数

本课程学分为8学分。

课内学时144,其中电视课36学时,录音课18学时。

第三部分教学内容与要求

一、教学要求

(一)了解本大纲在各编概述中所提及的文学史知识;精读作品(凡在篇名旁标有△号者)的作者、创作时代、所属文体及其主要特征;泛读作品的主要内容和主要艺术特点。

(二)理解精读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主要的艺术特点。

(三)掌握分析古代文学作品的基本方法。

(四)背诵教材中指定要求背诵的篇目。

、内容要点

第一编先秦文学

(一)概述

1.〈诗经》的时代、分类、赋比兴的表现手法、重章叠句、四言句式、创作方法。

2?屈原和他的代表作〈离骚》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3.历史散文左传》、战国策》在记事、记言和刻画人物方面的特点。

4?哲理散文论语》、孟子》、庄子》、韩非子》的主要特点。

(二)作品

诗歌

静女》(〈诗经邶风》):青年男女纯真炽热的爱情;铺陈直叙和心理描写。

△〈氓》(〈诗经卫风》):弃妇的怨忿之情;叙事与抒情的结合和比兴手法。

无衣》(〈诗经秦风》):同仇敌忾抵御外侮的豪迈气概;重章叠句,反复咏唱。

△〈采薇》(〈诗经小雅》):士卒远戍的劳苦和哀怨之情;情景相生,重言叠字。

〈湘夫人》(屈原):借用神话故事写对爱情的忠贞;环境氛围的营造和人物心理的刻画。

△〈橘颂》(屈原):用拟人手法表现人生理想;托物写志。

散文

△《郑伯克段于鄢》(左传隐公元年》):统治阶级中为争君位而骨肉相残的故事;富

有个性的人物形象。《楚归晋知莹》(〈左传成公三年》):维护尊严,忠于国家;不卑不亢、委婉曲折的辞令。

〈庄辛说楚襄王》(〈战国策楚策》):贪图眼前安逸而丧失警惕是十分危险的;比喻说理,层层递进。

△〈燕昭王求士》(战国策燕策》):求贤士兴国的历史经验;用排句增强语势,寓言构思新颖。

△〈论语十二章》:孔子的仁” “”及重视个人修养的观点;平实简约而思想深邃的

语言。(1、2、3、4、6、7、9、10章为精读篇目)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梁惠王上》):孟子的王道”学说;用生动比喻和排比、对偶等手法,来增强说服力。

△〈舜发于畎亩之中》(孟子告子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几乎通篇为排句和对句。

△〈秋水》(〈庄子秋水篇》):宇宙无限,知识无限;用拟人手法和浅显譬喻说明深奥的理论问题。

△〈历山之农者侵畔》(韩非子难一》):韩非的法治思想;运用矛盾律来驳难对方,肯定自己的观点。

寓言十二则(△〈染丝》、楚王好细腰》、揠苗助长》、△攘鸡者》、鲲鹏与斥

安鸟》、△〈忽与浑沌》、△蒙鸠》、石邑深涧》、△〈歧路亡羊》、^<刻舟求剑》、曾参杀人》、南辕北辙》):上行下效、不可不合规律求速成等道理;通过生动的故事说明深奥

的道理。

第二编汉代文学

(一)概述

1?汉赋的类别、代表作、主要特点。

2?汉乐府的创作精神和叙事性。

3?〈史记》的体例、思想内容和叙事、写人方面的特点

(二)作品

诗歌

△〈东门行》:人民的贫困激化了社会矛盾;杂言,人物性格的对照。

十五从军征》:连年战争给人民带来了苦难;场景描写和人物描写。

△〈有所思》:强烈的爱和恨;句式与人物情绪的配合。

△邻百上桑》:忠于爱情,不畏权贵;情节完整的五言诗,侧面描写和对话描写。

〈羽林郎》:爱憎分明,讥刺权门豪奴;用偶句铺陈。

△〈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思妇缠绵的感情;比兴的运用和叠字的运用。散文〈论贵粟疏》(晁错):重农贵粟方能强国;逻辑严密,偶句、对句和对照、映衬的运用。

△〈项羽本记》(节选)(〈史记》):项羽的悲剧性格;叙事生动,人物性格鲜明。

《报任安书》(司马迁):司马迁忍辱完成〈史记》的精神;用典故表情达意。

△〈苏武传》(汉书李广苏建传?):苏武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对话描写、

细节描写的运用。

〈孙膑减灶》(〈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利用敌人的成见而误导之,以智取胜;故事完整,叙述简明。

韩信拜将》(〈史记淮阴侯列传》):重视人才,珍爱人才;生动的细节描写。

△〈毛遂自荐》(〈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毛遂敢于任事不畏权贵;人物形象的塑造。

△〈优孟讽谏》(〈史记滑稽列传》):优孟正直的人格和机智幽默的性格;句式特点。

△〈请杀张禹》(汉书杨胡朱梅云传》):朱云不畏权贵的勇气和正直的品格;人物语

言、动作的描写。

△〈万年教子》(汉书公孙刘田王杨蔡陈郑传》):对谄媚攀附的讽刺批评;含蓄而又尖锐的笔法。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

(一)概述

1?建安诗歌的代表作家和主要特点。正始诗歌的代表作家和主要特点。陶渊明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南北朝诗歌的代表作家。

2?骈文的一般特点和代表作家。

3?小说的发展和〈世说新语》的特点。

(二)作品

诗歌

△〈短歌行》(曹操):感叹人生短暂和表达渴求贤才的忧思;情感表现曲折、跌宕,反复

咏叹。

步出夏门行》(〈观沧海》、龟虽寿》)(曹操):宽广胸襟和豪迈气概;写景气象壮阔,直抒胸臆。

△《白马篇》(曹植):歌颂边塞侠儿捐躯赴难视死如归;风格劲健。

〈美女篇》借植):采桑女的形象;华美的辞采,细腻的笔调。

〈杂诗》其五其六(曹植):抱负不得施展的愤激、抑郁之情;比兴的运用。

△〈移居》(陶渊明):远离官场后的欣喜与自得;平淡中见深情。

饮酒》其九(陶渊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定意志;构思巧妙。

△〈咏荆轲》(陶渊明):借历史人物表达嫉恶除暴的英雄猛志;英气勃发、豪放有力的风格。

拟行路难》其六(鲍照):抱负不得施展的愤慨;表现跌宕的情感。

△〈梅花落》(鲍照):表现坚贞的品格;对比手法。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谢):自然景色的生动描绘。

散文

△磴楼赋》(王粲):思乡怀归和才能不得施展的忧伤;情景交融,结构谨严。

△〈兰亭集序》(王羲之):借兰亭自然风物的描绘传达闲逸洒脱之情;语言清新,文情并

茂。

〈归去来辞并序》(陶渊明):回归田园的喜悦;骈散相间的句法。

汉世老人》(笔林》):对吝啬鬼的讽刺;简洁、诙谐的文笔。

树叶隐身》(笔林》):讽刺不劳而获;情节幽默机巧。

〈韩凭夫妇》(搜神记》):韩凭夫妇不畏强暴坚贞不渝的爱情;故事结构完整,结尾富有

浪漫色彩。

△〈干将莫邪》(搜神记》):除强暴的正义行为;情节曲折动人。

玉恭从会稽还》、△过江诸人》、陈太丘与友期行》、王子猷居山阴》、△石崇每要客燕集》、王蓝田性急》(〈世说新语》):通过富有特征性的细节勾勒人物性格,语言简练。

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

(一)概述

1?隋代文学在六朝至唐的文学发展中所起的过渡作用。

2?唐代诗歌的成就最为突出,名家辈出,流派纷呈。初唐前期,尚承齐梁余风的绮错

婉媚”的上官体”。初唐后期的四杰”、沈、宋”、陈子昂对唐诗发展的贡献。盛唐

是唐诗的鼎盛期。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

派。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和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中唐是唐诗衰而复兴的时期,前

期诗歌创作处于低潮。大历十才子”。刘长卿、韦应物。元结、顾况。后期是唐诗发展史上的又一高潮。以白居易为代表的新乐府诗派。以韩愈、孟郊为代表的韩、孟”诗派。柳宗

元、刘禹锡。李贺。晚唐是唐诗发展的夕阳返照时期。杜牧和李商隐。温庭筠。皮日休、聂

夷中、杜荀鹤。

3?唐代散文也有很高的成就。唐代古代运动。初唐至中唐前期是古文运动的准备时期,中唐贞元、元和、长庆年间是古文运动兴起并取得胜利的时期。韩愈、柳宗元的古文理论及

创作成就。晚唐是古文运动趋向衰落的时期。师承韩愈的李翱、皇甫湜、孙樵。罗隐、皮日休、陆龟蒙的小品文。

4?唐代传奇小说的兴起。

5?唐、五代词的产生与流行。温庭筠、韦庄的花间词”,冯延巳和李煜。

(二)作品

诗歌

〈山中》(王勃):抒写旅愁归思;情景交融。

△〈在狱咏蝉》(骆宾王):借咏蝉寄托含冤入狱的郁愤;巧用比兴,以物喻人。

从军行》(杨炯):抒写书生投笔从戎,立功塞外的豪情壮志;记叙、描写、抒情相结合,风格雄浑刚建。

△〈渡汉江》(宋之问):抒写归途中思乡心切、近乡情怯的复杂矛盾心理;含蓄真切,感

染力强。

△〈感遇》(兰若生春夏")(陈子昂):以兰若自比,隐寓怀才不遇的感慨和理想幻灭的忧伤;纯用比兴,寄托遥深。

△磴幽州台歌》(陈子昂):抒发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悲愤和孤寂的情怀,意境开阔,格调慷慨悲凉。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描绘了月夜春江花林的美妙景色,抒写了离人相思之情和对

人生哲理、宇宙奥秘的沉思遐想;为传统闺情题材注入了新内容;诗情、画意、哲理水乳交融,词清句丽韵律悠扬。

咏柳》(贺知章):咏早春二月之柳;想象新奇,比喻工巧。

△〈过故人庄》(孟浩然):记述乡村访友的情景,描绘田园风光的优美;生活气息浓郁,平淡质朴中蕴含深厚的情味。

〈宿建德江》(孟浩然):抒写日暮夜宿时的羁旅之愁和江畔景色,情景相生,意境清新淡远。

△《山居秋暝》(王维):描绘秋天傍晚雨后山林的景色,表现乐于归隐的生活意趣;取景

典型,以声息、动态衬托宁静,诗情、画意兼具。

△〈使至塞上》(王维):抒发只身赴边的抑郁心情,描写奇特壮丽的塞外风光;大漠”

一联的出色描写。

〈鹿柴》(王维):描绘鹿柴附近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以声衬静,以光见空,

自然工妙。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抒发送友惜别之情;写景景中有情,抒情直中有曲。

△〈出塞》(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概括千年以来边境不宁,万里戍边的历史事实,表达渴望巩固边防的愿望;言约意丰,精警含蓄。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抒写遭贬后送别友人时清冷孤寂的情怀和坚守廉洁的志向;以景寓情,比喻巧妙。

〈凉州词》(王之涣):表现士卒远戍边城而得不到朝廷关怀的哀怨;写景雄阔苍凉,写情

含蓄深婉。

〈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王翰):描写边军宴饮的场面;虽见豪情,难掩感慨。

黄鹤楼》(崔颢):抒写登楼揽胜而勾起的乡思;景色明丽,境界开阔。

〈燕歌行》(高适):描写战士慷慨赴敌,转战边塞的情景,揭露军中官兵的苦乐悬殊,抨击将帅的腐败无能,对广大战士寄予同情;出色地运用七言歌行的体制,对比鲜明,风格雄浑悲壮。

《别董大》(高适):抒发远别的深情;用景物渲染气氛,开朗、乐观,不落俗套。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写雪地送别,用夸张、浪漫的手法描写北国的严寒和雪景;构思新颖奇特,抒情含蓄蕴藉。

△《蜀道难》(李白):描写蜀道行走之难和蜀中环境的险恶,表现出对唐王朝政治前途的

隐忧;形象雄伟,感情炽烈,想象丰富,语言夸张。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通过梦境的描绘抒写对自由生活的渴求,表现蔑视权贵的傲岸品格;别具匠心的构思,丰富的想象和高度的夸张。

△〈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抒写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感情强烈复杂,结构跌

宕多变。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通过登台所见所感,吊古伤今,抒发对现实和人生的感慨;全诗把历史典故,眼前景物和作者感受融为一体,意旨深远。

望天门山》(李白):描绘长江流经天门山处的江山胜景;写景壮阔、优美、雄奇。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杜甫):描写个人的身世遭遇、往昔抱负和路途见闻,是

作者长安十年困守的总结,唐王朝由盛转衰时代的史诗;叙事、抒情、描写、议论的有机结

合,感情跌宕起伏,对比鲜明强烈,人声韵脚的运用。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表达了作者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惊喜欲狂的心情;

奔涌酣畅,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

春夜喜雨》(杜甫):描绘了春夜雨景,表达了诗人喜悦的心情;体物细腻,描绘入微。△〈登岳阳楼》(杜甫):描绘洞庭湖的壮丽景色,抒发身世之感和忧国伤时的情怀;雄浑壮阔的景观与凄凉落寞的身世互相映衬。

△〈蜀相》(杜甫):赞颂诸葛亮忠勤为国的精神,哀悼他的壮志未酬;前四句景中含情,后四句以议论为主,抒发景仰之情。

〈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卢纶):暗用李广故事,颂扬将军的勇武。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刘长卿):描写雪夜投宿山中贫寒人家的情景;凝炼自然,含蓄

亲切。

△〈游子吟》(孟郊):歌颂母爱的深厚博大;比喻新颖贴切,语浅情深,朴素动人。

〈听颖师弹琴》(韩愈):描写琴声的美妙;语言形象,比喻新奇,刻画细腻。

△〈左迁蓝关示侄孙湘》(韩愈):抒写忠而获罪的悲愤,老而弥坚的勇气和对前途的忧伤;感情真挚,笔势纵横。

△磴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柳宗元)抒写迭遭打击的忧愤和对同道的怀念;寓情于景,巧用比兴。

江雪》(柳宗元):描绘了一幅寒江独钓图;寓情于景,入声韵脚的运用。

△〈西塞山怀古》(刘禹锡):歌颂国家统一事业,对凭险割据的藩镇提出警告;借古讽今,含蓄深沉。

〈竹枝词》(山上层层桃李花”(柳宗元):描绘了一幅巴东山区春耕时节的风俗画;节奏

轻快,语言流畅。

△〈买花》(白居易):揭露封建统治阶级重金购花的穷奢极欲;对比鲜明,讽刺辛辣。

缭绫》(白居易):描写缭绫的珍奇贵重和宫中对缭绫的任意糟蹋,揭露了封建社会被剥

削者和剥削者之间的尖锐矛盾;词采华美,声调流利。

△〈长恨歌》(白居易):主题的双重性。叙述唐玄宗、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并对此寄予深切的同情;同时对玄宗的重色贪欢、荒政致乱予以讽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人物形象鲜明,语言优美流畅。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描绘西湖早春风光;以行”为构思脉络,取景典型,即景寓情,同词准确生动。

△〈梦天》(李贺):借梦游月宫咏怀,抒发人事沧桑的深沉感慨;想象瑰丽,比喻奇妙,

充满浪漫主义情调。

〈李凭箜篌引》(李贺):描写李凭创造的富有诗意的音乐境界,形象地再现了他的演奏技艺;构思新颖,神话、比喻、通感等手法的运用。

〈昌谷北园新笋》(箨落长竿削玉开”)(李贺):以竹自比;一夜千尺、节节向上的新竹正

是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的写照。

△〈过华清官》(杜牧):讽刺唐玄宗、杨贵妃的耽于享乐、不恤民命;取材典型,以微见著,托讽不露,含蓄深远。

△〈赤壁》(杜牧):借物兴感,抒发历史兴亡之慨,表明对赤壁之战的独到见解;以小见大,发人深思。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表现刻骨的相思和对爱情的执著追求;感情

真挚,比喻贴切。

△〈马嵬坡》(李商隐):直斥唐玄宗荒淫失政,笔触冷峻而直露;倒叙、对比手法的运用。

△《山中寡妇》(杜荀鹤):反映唐末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揭露封建统治者无孔不

入的剥削;用七律体制、白描手法反映现实。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温庭筠):描述贵族女子晨起梳妆的过程,表现其空

虚寂寞之感;刻画精工,用笔委婉,风格浓艳。

△〈清平乐》(别来春半”(李煜):写仲春忆别;寓情于景,形象鲜明。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李煜):写秋夜独处时心中的离乱之愁;写景凄寂,将难以

言状的愁苦作了形象细致的揭示。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抒写故国之思,亡国之恨;感情真切,形象鲜明,比喻、象征手法的运用。

散文

右溪记》(元结):描写右溪的风光和整治的经过,为其无人赏爱而怅然;笔墨省净,语

言清丽。

△〈张中丞传后序》(韩愈):歌颂英雄人物的功绩和气节,驳斥朝中小人的谬论;议、叙结合,褒贬分明,选材典型,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毛颖传》(韩愈):用拟人化的手法为毛笔立传;寓庄于谐,抒发愤世嫉俗之气。

△〈段太尉逸事状》(柳宗元):歌颂段秀实刚勇、仁慈、廉洁而有操守的高贵品质;以典型环境中的人物活动来表现人物个性,在叙事中寓褒贬。

蝜蝂传》(柳宗元):描绘喜负物又好爬高的小虫最终坠地而死的下场,讽刺贪得无厌追

求高官厚禄的达官显贵;形象生动,讽刺辛辣。

△〈钴鉧潭西小丘记》(柳宗元):描写钻鉧潭西小丘的胜景,于写景中寄托个人流落不遇的

感慨;剪裁巧妙,情景交融,状物传神。

△《阿房宫赋》(杜牧):通过写阿房宫的兴废,揭露秦统治者的奢靡失德,说明兴亡之理;描写和议论紧密结合,善用比喻、夸张、铺叙、渲染等手法,骈散相间,灵活流畅。

书何易于》(孙樵):刻画了封建时代清廉、正直的循吏形象,并揭露了晚唐吏治的腐败;夹叙夹议、虚实相间,对比衬托,个性鲜明。

△〈原谤》(皮日休):推求怨谤的根源,表现对暴君的强烈憎恨;层层铺垫,卒章显志。

〈英雄之言》(罗隐):借刘邦、项羽遥望秦始皇时的感慨,揭示帝王雄伟、壮丽的屋宇和

舒适的游乐是引起窃国大盗视国家而取之”的原因。以古论今,说理透辟。

第五编宋代文学

(一)概述

1?宋词代表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北宋前朝,晏殊、晏几道、欧阳修承袭晚唐五代词

风,至柳永而一变,至苏轼而再变。北宋后期,秦观、贺铸和集婉约词大成的周邦彦。南渡刖后的李清照。南宋前期豪放派词人辛弃疾及张元干、张孝祥。南宋后期,格律派词人姜

夔、史达祖、吴文英。南宋末年,承辛派余绪的刘克庄、刘辰翁和主格律的王沂孙、周密、张炎。

2?宋诗的特点。北宋初年,西昆体”与力排西昆”诗风的王禹。北宋中叶,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王安石、苏轼等扫荡了西昆”诗风。北宋后期,以黄庭坚为主要代表的江西诗派。南宋前期,范成大、杨万里与爱国诗人陆游。南宋后期,永嘉四灵”和江湖派”,宋元易代之际的文天祥、郑思肖。

3?宋代散文发展了唐代散文的成果。北宋中叶欧阳修领导了诗文革新运动,主要参与者有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南宋岳飞、胡铨、陈亮、辛弃疾、文天祥等人的散文。

4.话本小说的兴起。

(二)作品

诗歌

戏答元珍》(欧阳修):向友人倾诉山城荒寂久病思乡的感情,表现自我宽解的胸怀和对

前途的信心;语言清新,感情真切。

△〈明妃曲》(明妃初出汉宫时”)(王安石):借咏王昭君不幸身世,讽刺帝王的昏庸;

立意新颖,写人传神。

△〈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描绘西湖晴日湖光和雨中山色,用字精当,比喻绝妙。

〈惠崇春江晚景》(苏轼):再现惠崇所画江南仲春风光,融入作者的观感和想象;诗中有画,情趣盎然。

△〈游金山寺》(苏轼):抒写由京外放途中游金山寺所见的江山胜景,抒发因仕途失意而

产生的归隐之念;笔意奇伟,景象瑰丽。

寄黄几复》(黄庭坚):抒写对友人的思念,并赞美其清廉的品德和优秀的政绩;用典贴切。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黄庭坚):写遇赦返乡的欣喜心情和登楼所见的洞庭湖

美景;抒情写景真切清新。

△〈四时田园杂兴》(选四首)(范成大):描绘农村劳动场景,表现农民勤劳、淳朴的美德,揭示封建剥削;意境清新,语言通俗流畅。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莫言下岭便无难”)(杨万里):从登山、下山这一日常生活现象中总结哲理;即兴成咏,富于理趣。

△〈小池》(杨万里):写小池景物的小巧玲珑,表现诗人静观自得的心情;无限生机,天

趣盎然。

△〈书愤》(陆游):追怀壮岁功业,痛惜志士迟暮,赞扬诸葛亮北伐,讽刺误国公卿;对比鲜明,感情沉痛,颔联全用名词组成,描绘出两幅出师图。

关山月》(陆游):揭露主和派苟且偷安的政策,表达爱国战士报国无门的悲愤和中原遗

民恢复无望的伤痛;强烈的对照,四句一转韵,层次井然。

△〈游山西村》(陆游):描绘了江南农村美好的景色和淳厚的民风;熔叙事、写景、抒情

△〈沈园》(二首)(陆游):悼念前妻唐婉;抚今追者,触景伤怀,以景衬情,缠缠悱恻。

〈金陵驿》(文天祥):描绘离宫凄凉的景色,抒发飘泊无依而仍忠贞于国的感情;景中寓情,用典贴切。

△〈过零丁洋》(文天祥):概括作者一生的主要经历,表现以死殉国的崇高气节;豪情激荡,正气磅礴。

△〈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范仲淹):描写边塞风物,反映将士久戍思乡之情和御敌守边的抱负;意境开阔,格调苍凉悲壮,开宋代豪放词的先声。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晏殊):抒写惜春之感,情致闲雅。

△〈踏莎行》(侯馆梅残”(欧阳修):借闺中别怀,抒己之恨;以乐景反衬哀景,以递进层深之笔加强感情的表达。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柳永):抒写羁旅之愁;以秋景烘托愁思,感受真切,想象丰富,层层铺叙中有曲折跌宕之妙。

△《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晏几道):抒写与歌女的相爱、相思之情;借景言情,含蓄深沉。

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苏轼):通过描写出猎,抒发渴望卫国抗敌、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感情奔放,气概豪迈。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苏轼):抒写对亡妻的悼念,寄托仕途失意的感慨;采用

白描手法,梦境和现实贯串。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咏月兼怀亲人,反映出世与入世、情感和理智的矛盾;意境清旷,想象奇逸,诗情与哲理交融。

△〈念奴娇》(大江东去”)(苏轼):借古代英雄感叹自身失意;写景、怀古、言情熔于一炉,意境开阔,风格豪放。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苏轼):借孤鸿自喻,表现初贬黄州的落寞心情与孤标傲世的态度;含蓄蕴藉,意在言外。

△〈踏莎行》(雾失楼台”)(秦观):抒发作者在郴州贬所寂寞孤苦、惆怅思乡的心情;

运用象征、比喻等手法,借景言情,含蓄深远。

△〈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贺铸):抒写相思和闲愁,寄托政治上失意的苦闷;寄情于景,比喻新颖。

△〈兰陵王》(柳阴直”)倜邦彦):写客中送客的沉重心情;运用回忆、想象和联想的

表现手法,层层铺叙,曲折回环,写景抒情,细致入微。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李清照):抒写秋日怀念亲人的孤寂心情;比喻新奇,言

情含蓄。

△〈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抒写家破人亡后的孤寂处境和凄苦心情;情感活动和自然景物、生活细节融合,叠字的运用有声情并茂之妙。

永遇乐》(落日熔金”)(李清照):通过元宵节的今昔对比,抒发对故国的怀念和流亡的感慨;对比手法的运用,平淡中见精巧的语言。

△〈贺新郎》(梦绕神州路”)(张元干):为送别遭受迫害的胡铨而作,不写缠绵别情,

而抒发忧念国事的愤激之情;使事用典与比喻象征结合,直中有曲,沉郁顿挫。

〈念奴娇》(洞庭青草”)(张孝祥):作者遭谗罢官,北归过洞庭时所作。描绘洞庭湖清明

澄澈的美妙景色,表明自己光明磊落的内心世界;画面开阔,气势奔放,富有浪漫主义色

彩。

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辛弃疾):抒写故国沦陷的沉痛心情和抵御外侮、收复中原的决心;比兴达意,苍凉沉郁。

△〈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辛弃疾):用比兴手法,借对春老花残、后妃失宠的感叹,暗寓南宋朝庭的艰危处境和作者的遭嫉被谗、壮志难酬;层层转折,章法绵密,柔中

寓刚,风格沉郁。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辛弃疾):借元夕灯夜佳人的不随流俗,寄托作者政治失意而不改其节的品质;通篇采用比兴的写法。

△〈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辛弃疾):表现抗金复国的理想与壮志成空的现实之间的尖锐矛盾;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虚实相生。

△〈扬州慢》(淮左名都”)(姜夔):抚今追昔,抒发家园沦丧之悲;化用杜牧诗句,浑然融合,即景抒情,曲折见意。

散文

△〈待漏院记》(王禹偁):告诫宰相必须勤政,反映了作者开明的政治主张和实现清明吏治的进步要求;对比手法的运用;排句和韵语使文章声调谐美。

△〈丰乐亭记》欧阳修):紧扣丰乐”两字,追已北宋开国之功;虽为游记而多议论,今昔对比,忧深而思远。

△〈送石昌言使北引》(苏洵):用孟子的说大人则藐之”来勉励石昌言,希望他出使契丹不辱使命;文章情理兼胜,感人至深。

〈读孟尝君传》(王安石):批驳孟尝君能得士”的世俗观点;通篇只四句而三层转折,层

层进逼,针针见血。

△〈留侯论》(苏轼):紧扣忍”字,驳斥旧说,论证斗争中运用策略和等候时机的重要;征

引史实,反复申论,雄辩透彻。

△〈前赤壁赋》苏轼):通过月下泛舟,主客对话,反映作者贬谪生活中的矛盾心情和对人生的见解;构思奇巧,波澜起伏,情、景、理融为一体。

△〈跋李庄简公家书》(陆游):刻画李光蔑视权奸、刚毅不屈的气概;抓住最能显示人物个性的言行加以描绘,寥寥数笔,光彩射人。

《旨南录后序》(文天祥):追叙出使元军,被拘北行,以及从敌营逃脱后九死一生的经过,表明作者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寓抒情于叙事、议论之中,忠愤感人。

第六编元明清文学

(一)概述

1?曲是元代文学的代表。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元代杂剧前期有关汉卿的窦娥冤》、

王实甫的西厢记》、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梧桐雨》等,后期有郑光祖的倩女

离魂》等。散曲作家前期有关汉卿、马致远、白朴、张养浩等,后期有张可久、乔吉、睢景臣、刘时中、贯云石等。

元末南戏〈琵琶记》。

2?元代诗文成就不高。名家有刘因、赵孟〖HT5 , 6”兆〖KG-*3〗页、萨都刺、王

冕、杨维桢等。

3?小说是明清文学的代表,长篇章回小说明代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清代有〈儒林外史》、红楼梦》、镜花缘》。白话短篇小说明代有三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喻世明言》)、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文言短篇小说清代有《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

4?戏曲在明清有新的发展,传奇的兴起。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清代洪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

5?明清诗文的成就不如唐宋。明代初年的刘基、高启和台阁体”;明代中叶茶陵派”、

前、后七子”与唐宋派”;明代后期李贽和公安派”;明末的陈子龙、夏完淳与张岱。清代

初年的吴伟业、钱谦益与倡神韵说”的王士祯。侯方域、魏禧、汪琬的散文。清代中叶倡性灵说”的袁枚,与袁枚齐名的赵翼。诗风哀怨婉丽的黄景仁。’桐城派”与阳湖派”的散文。骈文名家汪中。清代的著名词人有陈维崧、朱彝尊、张惠言以及纳兰性德。

(二)作品

戏曲

△〈窦娥冤》(第三折法场)(关汉卿)这一折是全剧高潮,窦娥不甘屈辱、不畏强暴的刚毅性格得到集中的表现,对天道、王法和官吏彻底否定并有力控诉,喊出了旧时代被压迫人民

的共同呼声;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

△〈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长亭送别)(王实甫):抓住暮秋天气”、离人伤感”加以生发,将别恨离愁写得层次井然;景物描绘生动,心理刻画细腻,曲文自然华美。

〈牡丹亭》(惊梦)(汤显祖)描写杜丽娘在美好的春光里感叹深闺的寂寞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曲辞优美,刻画心理细腻。

散曲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一幅秋郊夕照图;化景物为情思,于苍凉景色中反映漂泊者的旅思羁愁。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怀古伤今,揭示封建王朝无论兴衰更替都给人民带来灾难;立意精警,气势雄浑,感情深沉。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睢景臣):运用代言体的形式,写高祖还乡的情况,揭示封建帝王的本来面目;鲜明独特的主题,巧妙新颖的构思,冷嘲热讽的风格。

小说

罗贯中与〈三国演义》

温酒斩华雄》以简洁的文字,虚实相生的手法,凸现了关羽的神勇。

施耐庵与水浒传》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集中地写了鲁智深仗义疏财、见义勇为的品质和粗中有细的性

格;白描与工笔相结合,从味觉、视觉、听觉三方面描绘打死镇关西”的三拳。

吴承恩与〈西游记》

〈义激美猴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后被不明是非的唐僧逐走,取经队伍中再无人能对付

黄袍怪,猪八戒只得到花果山用激将法请回孙悟空。猪八戒与孙悟空的性格在本篇中有较充

分的展现,心理刻画细腻。

吴敬梓与〈儒林外史》

〈周进暮年登第》写周进登第前后的不同境遇,揭露封建社会炎凉的世态。对比手法的运用。

曹雪芹与〈红楼梦》

绣鸳鸯梦兆绛云轩》记述贾宝玉的梦呓和宣言式的告白,显示了他对林黛玉的钟情和

叛逆的人生态度,围绕贾宝玉又描述了袭人、宝钗、黛玉、湘云等的言谈与举动,展示了人

物的不同性格;充分利用时空展开矛盾冲突的写作方法。

〈金玉奴棒打薄情郎》(冯梦龙):写丐头之女金玉奴被负心丈夫遗弃,险些溺水而死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社会妇女命运的悲惨,抨击了趋利忘义的虚荣小人,故事情节曲折,人物心

理刻画细腻。

△〈聂小倩》(蒲松龄):描述被妖物役使的女鬼聂小倩得侠客之助,还阳与宁生结为夫妇

的爱情故事,反映了封建社会被侮辱被损害的妇女对邪恶势力的反抗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聂、宁的爱情线与侠客同妖物相较量的斗争线齐头并进;景物描写有象征意义,颇见功力。

附:近代文学

(一)概述

近代文学的分期。诗、文、小说、戏剧、文学批评等的发展概况。

(二)作品

诗歌

△〈三元里》(张维屏):记叙三元里人民反抗英国侵略军的斗争,歌颂他们的爱国精神;

以叙事为主,间以议论。

△《己亥杂诗》(选二)(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九州生气恃风雷”)抒发了诗人改革社会的愿望和甘为未来献身的精神;比兴手法的运用。

哀旅顺》(黄遵宪):哀叹甲午战争中旅顺口的不幸失陷;在前后对比中抒发悲愤之情。

〈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秋瑾):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英勇无畏的献身

精神和沸腾的爱国热忱;沉痛激昂,雄健慷慨。

散文

海国图志序》(魏源):说明海国图志》一书的资料来源、写作目的,抒发愤图强,抵御外侮的爱国热情;条理清楚,剖析犀利,借古议今,切中时弊。

△〈观巴黎油画记》(薛福成):主要描述了普法交战图》上的情景和法人自画败状的原

因、含义深长,发人深省;全文主次分明,语言简洁生动。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名词解释 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 活所作的形象的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 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 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 的重要土壤。 风雅颂:是《诗经》内容的分类,最早见于《荀子·儒效》。“风”也称“国风”, 是诸侯国地方乐歌曲调的意思,包括周南、召南、卫、王等十五个地 区的乐歌,共160篇。“雅”是朝廷正音,即王城地区的乐歌,分为 大雅、小雅。大雅多为朝廷燕享时的乐歌,共31篇;小雅多为下层 官吏的怨刺之作,共74篇。“颂”是王朝祭祀的乐歌,分为周、鲁、 商三颂。内容多褒美,共40篇。 赋比兴:是后人研究《诗经》时总结出来的三种艺术表现方法,与风雅颂合称 为诗之“六义”。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有关事物平铺 直叙的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兴是触物兴词,客观 事物触发诗人情感,引起诗人歌唱。这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交 相使用,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情感,成为中国古 典诗歌创作中三种基本的艺术表现形式,对后世影响深远。 四家诗:《诗经》虽遭秦火焚毁,但由于口耳相传,易于记诵,得以保存。至汉 代,传授《诗经》的有齐、鲁、韩、毛四家。东汉以后,齐鲁韩三家 先后亡佚,仅存《韩诗外传》。毛诗盛行于东汉以后,流传至今。 重章叠句:是《诗经》中的独特艺术手法。是指文章的反复咏叹,是作者有意 识、有目的、有计划的精心安排,不是任意重复,而是通过有节奏 有区别的反复,加强抒情浓度,增强感染力,淋漓尽致地表达了炽 热的感情,唤起读者的共鸣。 《毛诗正义》:在《毛传》、《郑笺》之后,唐代孔颖达继承汉学的研究方法与 成果,集前代汉学之大成,将《诗经》经学统一于汉学,主持 撰定《毛诗正义》70卷,是唐代科举考试的标准《诗经》教本, 代表了当时《诗经》经学研究的最高水平,在当时具有绝对的 权威地位。 知人论世:是孟子提出的一种读诗的方法,后来成为我国文学评论的基本方法 之一。它的意思要正确理解作品,应该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时代,才 能避免主观臆断。 香草美人:是出自屈原《离骚》的诗歌象征手法。香草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

如何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

如何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对2008级学生访谈的回答) 地点: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时间:2008年11月27日星期四。 2008年11月27日中午,我们就同学们关心的古代文学史课程的种种问题请教了张鸣老师。张鸣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史的研究和教学,是北京大学中文系主干课、国家级精品课程“中国古代文学史”(宋元)的主讲教师。下面是我们和张老师的问答。(提问以▲表示。老师的回答以★表示) ▲张老师,我们一年级的同学们都很关心今后四年中将在北大中文系学习的各门课程的情况,您能不能介绍一下中国古代文学史这门课程? ★中国古代文学史是中文系的主干课程之一,开设于二至三年级。课程系统讲授从先秦至“五四”的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历史,分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近代四个段落,每段一个学期,共学习四个学期,一般由四位教师分别讲授。目前使用的教材主要是我系袁行霈教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和古代文学教研室编的《中国文学史参考资料》。总的说来,古代文学史是全系各个专业本科生必修的课程,内容丰富,需要阅读的文献很多,课程延续的时间也比较长,相对而言,课程学习任务会比较重,希望同学们能够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 ▲我们可以从这门课程中学到什么? ★能学到什么,可能因人而异,不同的老师会有不同的讲法,同学的学习也会有不同的兴趣和偏重,因此能学到什么,不可能人人一样。因此这个话题不妨转换一个角度,谈谈这门课程的教学重点和教学目的,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才性,各自有所侧重。简单说,中国古代文学史这门课程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教学重点吧: 一,系统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历史,描述各个阶段的文学景观。介绍各个时代的重大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学事件等,探讨形成原因,并阐释其意义。使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总趋势、前后时期文学推移变化的轨迹和原因有初步的认识。 二,梳理不同文学体裁发展演变的历史脉络,介绍各种文学体裁如诗、词、散文、辞赋、骈文、戏曲、小说等等的形成过程及其体制特点。使学生了解不同文体发展演变的历史,树立专业的文学体裁观念和文体认知能力。 三,论述各时代重要作家的文学创作成就。古代文学作品是由作家创造的,文学的历史实际上也是由文学家的活动构成的。因此论述重要作家的成就和文学史贡献,自然是古代文学史课程的重要内容。 四,讲解重要作家的代表作,以及各种文学体裁的重要作品,讨论其艺术价值及文学史意义。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的讲解赏析,是学习古代文学的最为重要的内容,目的是培养中文系本科生对古代文学名篇、名著的解读、分析和鉴赏能力,提高解读文学作品的专业水平,为进一步的学习研究打下扎实的基础。 以上四个方面,都是中文系古代文学史教学中最为重视的内容,当然,不同的老师,可能会因学术见解、学术兴趣、或者学术专长的不同而有所偏重,各位同学也可能会因兴趣和才性的不同而在不同的方面有所发展,但这并不影响课程的学习,甚至可能会因有所偏重而培养出不同的学术个性,在学术上走出自己的道路。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学习这门课程呢? ★具体怎么学,可能不同的老师会有不同的要求,很难有一成不变的模式,应该根据任

最新 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标准

《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标准教案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性质 该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学习领域必修课程与核心课程。 (二)课程定位 该课程是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基础课程,该课程主要对接基础教育、高级秘书、文化产业以及其他相关行业的职业岗位,是提高相关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的核心课程。本课程上承“中国古代文学”,下接“中国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主要讲授1917年以前的中国文学发展过程和成就,本课程主要讲授1917-1949年的中国文学发展过程和成就,“中国当代文学”课程主要讲授1949年以后的中国文学发展过程和成就。 (三)课程设计思路 1、总体思路:我校是一所省属综合性本科院校,建设目标是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综合性大学,文学院主要培养适应地方现代化建设的涉及基础语文教育、文化管理、文秘、新闻和广告等各方面专业人才。本课程在培养学生的文学和文化素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课程设计的总体思路

是:在向学生传授中国现代文学史基本知识的同时,注重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现代白话文的基本规范和用法;帮助学生扩充与中国现代社会、文化相关的各种政治、宗教、哲学、艺术等领域的知识;注重原著的精读与欣赏,培养学生的社会感知、语言感知、文体感知能力,以及读写能力与文本分析能力,引导学生感受中国现代社会、文化所经历的巨大变革,理解中国现代社会的文化冲突以及面对这一冲突所表现出的痛苦、抗争与情怀。 2、具体方法:采用以每十年为一个知识模块的做法,即1917年至1927年为第一个十年;1928年至1937年为第二个十年;1937年至1949年为第三个十年。授课以左翼文学的兴起为界分为上下两个阶段,每周3学时,总学时为54学时。要求每位主讲教师讲授全部现代文学史,但可根据自己研究专长有所侧重。教师能够从宏观上把握现代文学史全貌,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学术专长,点与面的结合有利于使学生全面掌握基本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从而继续深化所学知识并最终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结合起来。整个课程设计将文学史教学、作品分析、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实施“课堂+实践”的教学模式,适当引入讨论、写作、表演、朗诵、改编等实践环节,将中文素养与应用中文能力落到实处。 二、课程目标 (一)课程工作任务目标 1、系统掌握中国现代文学的基础知识,精读重点作家的重点作品,掌握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基本线索,熟悉本学科的最新学术动态。 2、提高学生查找、阅读中国现代文学文献的能力,使之建立起科学、求实的学术精神。通过分析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名著,培养学生高层次的审美鉴赏力,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文学研究的技能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学术创新意识。

浅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

浅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亭"意象 摘要: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总要借助大量意象的组合来描绘一定的环境,渲染一定的气氛,进而表达、抒发某种情感,在这些含量丰富的意象之中,亭意象是意象群落中审美意蕴较为丰富的一种。而亭意象的审美意蕴主要通过外观造型、色彩调配和意境等方面表现出来。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中亭意象审美意蕴的研究,可以从中体验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特征和精髓。 关键词:亭;亭意象;亭意境 亭子作为一种意象,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频繁出现,尤其是魏晋南北朝之后,亭子大肆修建,文人墨客多在有亭子之处或宴会、游玩,或观景格物,或送别亲友,总之,亭子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具有其独特的魅力与气质。亭意象是众多意象中的一个,深刻地挖掘其意义,有利于我们加深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感受国学的魅力。要比较全面的了解亭子这一意象,需从造型、色彩、景观和意境来解析。 一、造型之美 亭是无墙、无门、无窗但有顶且顶的样式十分丰富的一种建筑物,它具有空间开敞、内外通透、灵巧别致、形象鲜明、飘逸洒脱,居高傲视等特征。亭的外观美被文人们充分地发掘了出来,常被比喻为君子傲视独立的形象,代表一种开放的姿态和广阔的空间与宽阔的胸怀,其意象也因造型上的特征而具有卓尔不群、飘逸灵动的美,生发出通透、轻灵、飘逸、超拔等审美蕴涵。 1. 空灵览翠———通透之美 亭无墙、无门、更无窗,四面通透,既能八面迎风,又可远望群山、近观池鱼,坐、站之间,即可深察万物、悟天地宇宙之理。不像宫室馆阁将人几乎封闭与其中,让人无法将视野引向宇宙自然,引向天地万物,使人在获得了安憩的同时,可以观照外部宏大宽广的世界。 由于亭具有无墙、无门、无窗的特性,游客在亭中观景,视线不会受到遮蔽,视野就显得特别开阔,又因为亭多建在高处,立于其中,远景近景皆在眼底,所以通透的亭成为了观赏远山近水的绝佳平台,古人也将其把亭赏景的功能发挥到极致,亭在诗文中也因此具有了高敞、空灵、通透的意象特征。充分体现这些特征的诗歌有很多,如陆游在其作品《巴东令廨白云亭》中说:“常倚曲栏贪看水,不安四壁怕遮山。”[1](P52)韩愈《诸亭》云:“莫教安四壁,面之看芙蓉。”[2](P850)此二者都说其虚设四壁,可以远观的功能。宋朝杨万里在其诗歌《晚登净远亭》中说道:“簿书才了晚衙催,且上高亭眼暂开。野鸭成群忽惊起,定知城背有船来。”[3](卷七十二)言公务冗繁无趣,登高亭开倦眼,;唐鲍君徽《东亭茶宴》:“闲朝向晓出帘栊,茗宴东亭四望通。远眺城池山色里,俯聆弦管水声中。”言因亭通透而可以极目四望,远眺四周的城池山色而不被障目。唐刘禹锡《洗心亭记》:“余始以是亭环视无不适,始适乎目而方寸为清,故名洗心。”[4](P84)亭因适乎目而适于心,目无阻拦而心中豁然清爽,亭的空灵能让人的心洗尽覆在其上的杂尘,这就不仅仅停留在观赏的层面上了,而是由目转心,亭的通透之美感染了诗人,使壅塞的内心变得透亮。又如明李东阳《南山草亭记》载:“邑人陈君德修居东北隅,尝诛茅构亭适际山半以周览宇宙,流观江湖,凭 几据榻,则目迴颈,间有舟车杖履旬日之所不能至,盖兹山之尤胜者也。”[5](卷三十一)在亭中而可“周览宇宙”,放目四顾,可以看到“舟车杖履旬日之所不能至”的风景,也是因亭的通透之故。文人喜欢在亭中观览,源自于内心对自由的渴望和去蔽的追求。 2.有亭翼然———飘逸之美 名列“唐宋八大家”的欧阳修在其作品《醉翁亭记》中曾这样描写亭的外观:“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6](P357)“翼然”,这就是亭的外部特征给欧阳修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文学课程教学大纲精品文档17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课程类别:专业必修学分数: 3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适用层次本科应修基础课程 一、本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古代文学史》是中文系本科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元明清文学构成了另一个高潮,即迎来了俗文学的的繁荣时代。传统文学样式退居次要位置。因此,在元明清文学的教学中,既要注意突出新文体小说和戏曲的地位,理清小说和戏曲的发展线索,掌握小说和戏曲的体例和形式特征。同时,也要注意元明清文学的集大成的特点,对诗文等传统文体的新特征要有所了解,形成对元明清文学的整体认识。 二、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文学)的教学中,所要达到的目的:其一,以文学史为纲,以作品为目,两者交织进行,使学生对这一阶段的中国古代文学形成完整的认识。其二,通过对新的文学样式的介绍和分析,让学生理解文学史上创新意义。其三,通过教学,让学生感受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激发出他们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达到的要求:其一,掌握各种文体演变发展线索、文学流派和主要成员的艺术风格。其二,能够运用小说和戏曲理论分析作品和文学现象。其三,从较高层次上把握各类作品的美学特征。 三、课程内容和基本要求 第一章元杂剧概述 1、教学基本要求 此章难度比较大,多数内容学生在中学没有涉及,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很多。杂剧的体制特征,能够读懂杂剧剧本。了解重要的作家和作品。 (1)识记:诸宫调、元曲、元杂剧、折、楔子、元曲四大家;元曲四大爱

情剧;曲状元; 花间美人、水浒剧。代表作家和作品;记住重要的作家和作品;默写一些经典的唱词。 (2)领会:中国戏曲形成的过程;元杂剧的体制及形式特征;元杂剧前期和后期的差别;《汉宫秋》的艺术特色。元杂剧形成的原因。叙事文学成为主流;自然与显畅的审美情趣 (3)应用:论述元杂剧繁荣的主要原因。 2、教学内容 (1)基本内容:其一,中国传统戏曲的艺术特征。其二,元代文学形成的背景。其三,元代文学的主要特色。其四,元散曲的特征、类型。其五,元杂剧的特征。其六,南戏和讲唱艺术。其七,中国戏曲形成的过程。其八,元杂剧体制及形式特点。其九,元杂剧发展概况和分期。重要作家、作品述评:马致远的神仙道化剧;白朴的《梧桐雨》和《墙头马上》;康进之的《李逵负荆》;高文秀的《双献功》;纪君祥的《赵氏孤儿》。 (2)难点与重点:Δ元杂剧体制特征;Δ南戏的体制特征;*元杂剧的形成原因;*元杂剧的形成过程; 第二章关汉卿 1、教学基本要求 关汉卿是元杂剧艺术的代表作家。 (1)识记:关汉卿历史剧的代表作;公案剧的代表作;历史剧的代表作。 (2)领会:关汉卿在中国戏曲史上的重要地位;关汉卿主要剧本的内容;艺术成就;戏剧冲突的特征;关汉卿悲剧作品的特色。艺术上的奠基意义。 (3)应用:分析窦娥形象。

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古代文学史(二)2015.4

2015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 试卷 (课程代码 00539) 本试卷共4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l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未涂、错涂或多涂均无分。 1. 王禹傅诗歌的艺术风格是 A.华靡艳丽 B. 平易晓畅 C.沉博绝丽 D.清奇僻苦 2. 杨亿、钱惟演、刘筠等人的诗歌被称为 A.白体 B. 西昆体 C.晚唐体 D.半山体 3.苏轼诗《百步洪二首》其一运用博喻,其体现的创作特点是 A. 以文为诗 B. 以才学为诗 C.好发议论 D.好用典故 4.黄庭坚诗生新瘦硬,被称为 A. 后山体 B.简斋体 C.山谷体 D. 诚斋体 5.李清照前期词的风格是 A.清丽淡雅 B.沉郁哀痛 C.清空骚雅 D.浓艳密丽 6.与张元斡词风相近盼词人是 A. 秦观 B.辛弃疾 C.周邦彦 D. 姜夔 7.辽代《海上诗》的作者是 A.王鼎 B.韩防 C.萧观音 D.耶律倍 8.元代后期作家乔吉的散曲风格是 A.豪放风趣 B. 清丽雅正 C.尖新流丽 D. 疏放豪宕 9.高明《琵琶记》在中国戏曲史上影响深远,被称为 A. “古今绝唱” B.“万中无一” C.“制作新奇” D.“南戏之祖”10.“一代词臣”耶律楚材的诗作名篇是 A.《西湖竹枝歌》 B.《黄河即事》 C.《西域河中十咏》 D.《登镇州隆兴寺阁》 11.《元史》称姚燧文章的艺术风格是 A.“笔法纵宕,不为律缚” B. “闳肆该洽,豪而不宕” C.“雄篇秀句,洒落人间” D. “闲婉冲澹,清壮顿挫” 12.《金瓶梅词话》本指的是 A.万历刻本 B.崇祯刻本 C.张竹坡评本 D.说散本 13.明代最重要的曲学理论著作《曲律》的作者是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 此次高中语文新大纲和新教材,变化都很大。如何用好高中语文新大纲,特别是新教材,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急需解决的迫切课题。下面,我结合个人的学习体会,提出五点建议,仅供使用的老师们参考。 一、更新语文教育观念,整体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高中语文新大纲和新教材,在语文教育理念上变化很大。这就要求我们高中语文教师首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树立先进的语文教育观。我认为至少要树立下列的语文教育观: 1、“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 新大纲明确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既肯定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也明确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我认为“工具性”和“人文性”是并重的,不应该片面强调某一方面,更不能否定任何一方。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对语文学科任务的认识存在一些偏颇,如过分强调工具性,热衷于大量的字、词、句、篇的机械、重复的“基本训练”,使学生陷于无边无际的题海之中,这是错误的。但是,绝不能据此就彻底否定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 我认为高中语文教育在传授适当的语文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还应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一定要切记:语文不仅是交际工具,而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既有使用功能,也有教育功能和发展功能。 2、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我们的语文教学,过去走过不少弯路,如:有时侧重思想政治教育,忽略语文能力培养和语文知识传授;有时又干脆不提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学教育,这些教训是非常深刻的。新大纲根据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提出了语文教学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这是非常及时的,也是很有针对性的。我们认为学生的语文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的同时,更要提高思想水平,发展思维能力,丰富文化素养,培育审美观念,锻炼心理意志,扩大知识视野等。新教材的教学中一定要真正做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与民族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地质层,积淀着民族文化的精粹。语言和思想、感情,是同时发生的,它不仅仅是载体,实质上它就是意识、思维、心灵、人格的组成部分。我们教学生学习语文,也就是同时在用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用中华优秀文化的乳汁哺育着学生的成长,提高他们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中华民族的母语中流淌着中华的文化,血浓于水,是它,联结着中华民族儿女的每一颗心,它是民族凝聚力的纽带,是民族文化之根。 3、语文教育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基本上是文字型教育,乃至二十世纪初,则出现了第一次重大转变,即从文字型教育转变为“文字——语言”型教育;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又出现了第二次重大转变,即从“文字——语言”型教育转变为“语言——思维”型教育。有人预测二十世纪末与二十一世纪初,我国语文教育将出现第三次重大转变,即从“语言——思维”型教育转变为“语言——人的发展”型教育 .我们认为语文教育要发展学生健康个性,让学生形成健全人格,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这是时代对语文教

古代文学作品赏析

古代文学作品赏析 文学体裁是指文学作品的具体样式,它是文学形式的因素之一,简称"文体"。常 见的有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小说剧、寓言等。下面是学习啦的小编为你们整理 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古代文学作品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 是“铺采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 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入律体叫“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著名的赋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前赤壁赋》等。 骈文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盛行于隋唐。其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世称“四 六文”。骈文由于迁就句式,堆砌词藻,往往影响内容表达,韩、柳提倡古文运动之后,骈文渐衰。著名的有南朝梁吴均写的《与朱元思书》。 原是推究本源的意思,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这种文体是对某种理论、主张、 政治制度或社会习俗,从根本上考察、探讨,理论性较强。如韩愈的《原毁》、黄宗 羲的《原君》。 “辩”即辩是非,别真伪,这种文体的特点是批驳一个错误论点,或辨析某些事实。如韩愈的《讳辩》、柳宗元的《桐叶封弟辩》。 说是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它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 文为论说文。《文章辨体序说》:“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也。”我们学 过的这种体裁的文章有《师说》、《马说》、《少年中国说》、《捕蛇者说》、《黄 生借书说》。 论是一种论文文体,按《韵术》:“论者,议也”。《昭明文选》所载:“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如《史记》后的太史公曰……。 二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如《六国论》、 《过秦论》等。

中国古代文学 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史1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与教学目标 中国古代文学史是以中国古代文学发生、发展的过程为研究对象的基础学科,是汉语言文学和对外汉语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主要内容包括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唐宋文学史和元明清文学史以及近代文学史几个部分。古代文学史1即指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史。教学目标是通过本门课程的教授使学生获得有关我国古代文学发生、发展的基本认识。对我国古代文学伟大成就和基本发展线索、规律有较为全面、系统的认识,并对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作家、重要作品的思想、艺术价值作出科学评价。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独立阅读、分析、评价我国古代文学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和文化素养,提高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操,以及审美素质,为发展中华民族新文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教学方式与方法 以多媒体为主要教学工具,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灵活运用启发式教学和探讨式教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文学史各阶段前后发展脉络之间的关系;各阶段文学现象的深度分析与正确评价;每个作家在文学史上的客观评价与准确定位;代表作家及其作品的艺术解读与审美鉴赏。 (二)教学难点 不同时代思想文化背景下作家的共性与独特性,以及对作家的客观评价和准确定位;文学史各个阶段文学现象和文学思潮的形成发展脉络。 四、学时分配计划

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一)教材 1.《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袁世硕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二)教学参考书 1.《中国通史》,范文澜,人民出版社1978 2.《先秦文学史》,褚斌杰,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3.《中国文学史》,章培恒,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4.《屈原集校注》,金开诚,中华书局1996 5.《诗经注析》,程俊英,中华书局1996 6.《春秋左传注》,杨伯峻,中华书局1981 7.《论语译注》,杨伯峻,中华书局1958 8.《庄子今注今译》,陈鼓应,中华书局1983 9.《诸子集成》,中华书局1986 10.《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 11.《乐府诗集》,郭茂倩,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12.《史记》,司马迁,中华书局1959 13.《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北大中文系,中华书局1962 14.《史记选》,王伯祥,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15.《全汉赋》,费振刚,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16.《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逯钦立,中华书局1983 17.《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罗宗强,中华书局1996 18.《中古文学系年》,陆侃如,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19.《南北朝文学编年史》,曹道衡,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20.《汉魏六朝诗选》、《乐府诗选》、《三曹诗选》,余冠英,人民文学出版社21.《八代诗史》,葛晓音,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

全国各大学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 研究生排名

上一篇下一篇共167篇 全国各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排名2011年12月15日21:56:49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生排名 排名 A等 1复旦大学A+ 2华东师范大学A+ 3浙江大学A+ 4武汉大学A+ 5南京师范大学A+ 6北京大学A+ 7四川大学 A 8北京师范大学A 9安徽师范大学A 10西北师范大学A 11陕西师范大学A 12南开大学A 13南京大学A 14中山大学A 15暨南大学A 16苏州大学A 17上海师范大学A 18首都师范大学A 19山东师范大学A 20扬州大学A 21兰州大学 A 22中国人民大学 A 23山东大学 A 24福建师范大学A B+ 等(36 个) :黑龙江大学、西南大学、湖南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湖北大学、河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四川师范大学、上海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山西大学、北京语言大学、辽宁大学、河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安徽大学、郑州大学、吉林大学、沈阳师范大学、南昌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广州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延边大学、青岛大学、厦门大学、长沙理工大学、汕头大学、浙江工业大学 B 等(36 个) :湘潭大学、渤海大学、广西大学、宁夏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学院、西藏民族学院、深圳大学、烟台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江南大学、温州大学、漳州师范学院、山西师范大学、内蒙古大学、上海财经大学、聊城大学、徐州师范大学、河南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学院、重庆工商大学、西华师范大学、安庆师范学院、云南师范大学、中南民族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信阳师范学院、重庆师范大学、南通大学、中央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南大学、鲁东大学、新疆师范大学、青海师范大学

古代汉语课程标准

《古代汉语》课程标准 课程编号:02012 课程名称:古代汉语 适用专业:语文教育专业 教学模式:“讲授、训练”一体化教学 计划时数:《古代汉语》课程是语文教育专业汉语专业的一门专业课,又是基础课、工具课,本课程共108学时。 一、课程性质 《古代汉语》是语文教育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它在专业培养目标中既是专业课,又是基础课、工具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比较扎实全面地掌握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初步学会科研方法,加深对现代汉语的理解,为进一步研究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并通过专业教学使学生获得传统文化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培养。使学生具备读懂一般难度的文言文的能力。提高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使他们有能力自主地了解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文化,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并为他们今后从事人文科学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结合一定数量的典范文言文的阅读学习,积累古代汉语文言作品主要是先秦诸子散文的文学背景常识。 2、通过古汉语各项基本知识的学习,积累古代汉语在文字、词汇、语法、音韵、古汉语工具书等层面的语法知识和常见的古代汉语特有语言现象知识。 3、积累与文选相关的古典文学、古代社会文化知识。 (二)素质目标 1、学史明理,养成善于批判地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客观态度。并批判地继承古代文化遗产,古为今用。 2、培养客观认识文选所反映的古代哲学思想的辩证分析能力。 (三)能力目标

1、掌握古代汉语常用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能够运用古代汉语语法知识分析文选中的文字、词汇、语法层面的古代汉语特有语言现象。 2、能够对照注释阅读其他一般难度的文言文材料。培养和提高阅读古籍的能力以及讲授中学文言文语言知识的能力,并要求学生能运用所学的古汉语知识,独立解决在教学中新出现的语言文字方面的问题。 三、课程设计与定位 (一)课程设计的基本理念 《古代汉语》课程是语文教育专业汉语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专业知识涉及面广,内容艰深,承担者培养古代汉语素养和古代典籍解读能力的教学任务。基于对学生阅读古书的主要困难是词汇问题而不是语法问题的认识,本课程形成了把学习内容处理为以“文选”为核心,在讲读文选的过程中,结合文选中的语言现象讲解古代汉语语法常识、简要对比古今汉语常用词词义变化的课程知识体系。 (二)本课程在实现所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地位、作用以及责任 古代汉语是语文教育专业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它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是:既是专业课,又是基础课、工具课。培养、训练、提高学生运用古代汉语知识和阅读古代文言作品的能力,使学生能借助工具书读懂一般难度的、没有今人注释的文言文;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教学中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正确分析和讲授文言作品的能力;使学生比较扎实全面地掌握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初步学会科研方法,加深对现代汉语的理解,为进一步研究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通过专业教学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培养。 (三)与前后左右课程的联系 1、与前导课程的联系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是有着密切联系的,古代汉语经过长期的发展,孕育出了现代汉语;现代汉语是在古代汉语的基础上形成的,二者有着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学习了现代汉语可以为古代汉语做铺垫,毕竟古今语法差别不大,差异主要在词汇上。而学好了古代汉语,可以加深对现代汉语的了解。 2、与后续课程的联系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鉴赏

古代文学作品鉴赏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创作背景]这是王勃供职长安时写的一首著名的送别诗。因送别对象赴蜀地做官,诗中表现出的气象与一般送别诗不同。 [鉴赏步骤] 首联点明送别之处和友人即将宦游之地,背景苍茫,气势雄伟,渲染出送别的气氛,为下文抒情作铺垫。 颔联写对友人的安慰,动之以情,说你我同是宦游之人,离别在所难免。 颈联写对友人的鼓励,喻之以理。其妙处:既申述了作者对离别的看法,又揭示了人生的道理,情理兼融,富有概括性;一扫一般离别诗中的悲凄情调,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情怀;化用曹植诗句,但较之更精炼更含蓄。 尾联写对友人的劝勉,劝他不要在分手的岔路口,象小儿女一样流泪沾巾。 [写作特色] 全诗以"离别意"为诗眼,分别抒写了送别时对友人的安慰、鼓励、劝勉等不同的感情层次,境界开阔,情调高朗,表现出奋发向上的时代精神。 从章法来看,首联扣住题意,颔联加以承接,颈联转出新意,尾联就题结束,完全符合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规则。从韵律来看,全诗押平声韵,首句入韵,平仄安排也基本符合律诗要求。可见这是一首比较成熟的五言律诗。 从军行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思想内容]《从军行》是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多写征战军旅之事。此诗抒写报国立功的慷慨之气。 [鉴赏步骤] 首联交代从军的原因。战争由敌人入侵引起,而且烽火已传到京城,说明军情紧急;作为一个热血青年,心情自然不能平静,产生从军报国的念头。这为全诗定下豪迈雄放的基调。颔联写出师场面的威武。"牙璋"、"铁骑"连同上下文中的"烽火"、"军旗"、"战鼓",是古代战争题材不可或缺的意象;"凤阙"、"龙城"象征敌我双方,空间跨度大;"辞"、"绕"表明用兵神速。 [鉴赏步骤] 颈联写战斗场面的激烈。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来表现:大雪纷飞,军旗上的彩画为之暗淡;北风怒吼,夹杂着进军的战鼓声。这一联写战斗激烈,不从正面着笔,而是通过意象来暗示。 尾联以书生投笔从戎作结,进一步表现了报国立功的思想情怀。 从军行 [写作特色] 这首边塞诗没有正面描写环境的艰苦和战斗的激烈,而是集中歌咏青年书生投笔从戎、报效祖国的尚武精神和壮烈情怀。 对仗工整,节奏鲜明,语调刚健,笔势飞动,充分表现了强烈的书生意气和饱满的爱国热情。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设计(正文)

中国古代文学(先两汉文学)课程 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先两汉文学 二、课程性质:必修 三、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从上古到东汉末年这一时期文学的发展概况,并探讨文学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 2、使学生较详细深入地了解重要的文学现象、作家及作品。 3、培养学生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的兴趣,为以后中国文学史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四、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为主,辅以课堂讨论和作业。 五、课程学时与学分: 3学时/周,共计48学时;学分:3学分; 六、考试方式:闭卷 七、教学容要点与学时分配:

先文学(共30学时) 概说(2学时) 第一章上古文学(4学时) 第一节文学艺术的起源 第二节上古文学的特点 第三节中国古代神话 思考题: 1、关于艺术的起源有哪几种说法?你赞同哪一种?为什么? 2、神话是如何产生的?有哪些主要特点? 3、神话的思维特征是什么? 4、神话的分类及其所蕴含的民族精神。 重要名词: 劳动说神话山海经 第二章《诗经》(6学时) 第一节《诗经》的编定和体制 第二节《诗经》的容 第三节《诗经》的艺术特点 第四节《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思考题: 1、为什么说《诗经》是中国文学的源头之一? 2、《国风》反映的主要容及其艺术特点。 3、《豳风·七月》的容及其叙事艺术。

4、《风·蒹葭》的艺术特色。 重要名词: 风雅颂变风变雅赋比兴四家传诗六义 第三章先历史散文(6学时) 第一节散文的源流 第二节《左传》 第三节《国语》 第四节《战国策》 思考题: 1、简述先历史散文的产生与发展。 2、《左传》叙事有何特点?举例说明。 重要名词: 甲骨卜辞春秋三传国语战国策编年体国别体 第四章先诸子散文(6学时) 第一节诸子散文产生的历史条件 第二节《论语》和《孟子》 第三节《庄子》 第四节《荀子》和《非子》 思考题: 1、诸子散文勃兴的原因。 2、《孟子》的文学特点。 3、《逍遥游》的艺术特色。 重要名词: 百家争鸣寓言语录体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介绍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介绍 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点。现有教授6人,副教授5人。 主要研究方向: ⑴中国古代文学通史⑵先秦两汉文学⑶魏晋南北朝文学⑷唐宋文学⑸元明清文学⑹中国文学文献学⑺海外汉学与中国文学研究⑻佛教与中国文学研究 近年来的主要科研成果: 《历代文话》、《苏轼评传》、《全唐文补编》、《旧五代史新辑会证》、《中国文学史新著》、《世说新语精读》、《玄意幽远——魏晋思想文化与人生》、《德里达的幽灵》、《隋唐佛学与中国文学》、《庄子精读》、《唐学与唐诗》、《汉唐士风与文风论稿》。 开设的主要专业课程: 中国文学史、秦汉散文研究、六朝文学专题、唐代文学专题、宋代文学专题、佛教与中国文学、词学研究、文章学史研究、书籍与中国文学等。 毕业生去向: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在大专院校、科学研究机构从事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也可在国家机关、文化事业单位及企业单位从事相关工作。 陈引驰 主要研究领域:先秦两汉文学、佛教与中国文学 所在院、系(所):中文系 联系方式:chenyinchi2004@https://www.360docs.net/doc/5714697746.html, 骆玉明 主要研究领域:魏晋南北朝文学、中国文学通史 所在院、系(所):中文系 联系方式:luoyuming2001@https://www.360docs.net/doc/5714697746.html, 戴燕 主要研究领域:魏晋南北朝文学、中国文学史学史 所在院、系(所):中文系 联系方式:daiyanah@https://www.360docs.net/doc/5714697746.html, 王水照 主要研究领域:唐宋文学、中国文章学 所在院、系(所):中文系 联系方式:wangshuizhao@https://www.360docs.net/doc/5714697746.html, 陈尚君 主要研究领域:唐宋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 所在院、系(所):中文系 联系方式:chshj1952@https://www.360docs.net/doc/5714697746.html, 查屏球 主要研究领域:唐宋文学、书籍史与中国文学史 所在院、系(所):中文系 联系方式:zha@https://www.360docs.net/doc/5714697746.html, 复旦大学2009年招收学历教育研究生分专业报考、录取人数统计表 发布时间:2009-09-11 阅读次数: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标准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标准 课程编号:131024 课程总学时:40 课程学分:2.5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适用专业:文秘 制定单位:人文学院 制定时间:2014年7月 一、课程总述 1.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文秘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是一门兼顾历史的关于中国国别文化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课程。主要让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中国悠久而丰富的文化内容,扩展知识,理清脉络,进一步认识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在此的基础上,引发学生思考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创新问题,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本课程无先导与后续课程,与古代文学、古代汉语、中国秘书史等课程在内容上有较多关联。 2.课程设计思路 现代秘书必须具备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需要了解与吸收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知识营养,了解秘书工作产生与生产的文化大环境,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爱国主义情怀,这是设置本门课程的理论依据。中国传统文化绵延时间长,覆盖面广,理论性强,知识系统性强,在教学过程中以理论教学为主,可辅以社会调查、专业考察等形式,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在教学组织与安排上可以以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3.课程目标 课程总体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中国悠久而丰富的文化内容,扩展知识,理清脉络,进一步认识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在了解、认识中国文化的基础上,引发学生思考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创新问题;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大学生对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灿烂文化成就有一个宏观的、明确的把握,从而引发他们关心和思考对中国文化的继承、创新和发展问题以及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问题。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 诗经:春秋时代编辑的诗歌总集。原名《诗》,又称“诗三百”。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先秦时通称“诗”或“诗三百”,到了汉代被奉为经典,称作《诗经》。收录了商周至春秋中期的作品305篇,依据音乐性特点,分风、雅、颂三部分。风为15个不同地域的诗歌,160篇;雅为朝廷的乐歌,分大雅、小雅,105篇;颂为祭祀祖先和自然神的乐歌,包括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这些作品体现了高度的艺术修养,奠定了中国古代诗歌的民族传统。 乐府:在历代的含义不同。乐府是一个政府部门,主要负责采集诗歌,是中央音乐机构,主要负责执掌诗歌。两汉所谓乐府指音乐机关。他除了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制成曲谱并制作,演奏新的歌舞外,又收集民间的歌词入乐。魏晋六朝时,乐府乃由机关的名称变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是继《诗经》、《楚辞》之后出现的一种能够配乐唱歌的新诗体。它曾大放异彩,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之后也指后世作者依据乐府旧题创作的诗歌。词、曲也可被称为乐府。 建安七子:是建安年间(196~220)七位文学家的合称,“七子”之说最初始于曹丕所著的《典论·论文》,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祯。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外的优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他们对于诗、赋、散文的发展都有重要贡献。其中王桀、刘桢成就最为突出。他们的诗歌内容充实,风格劲健,形成所谓的「建安风骨」,正如钟嵘所言,其作品「干之以风力」,能令「闻之者动心」,各有特色,但时代特征,文风慷慨悲凉 庄子:庄子,战国中期哲学家,宋国人,名周,字子休,是我国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原是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成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庄子主张“天人合一”“清静无为”。代表作《庄子》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本。分为内、外、杂篇,内篇大体可代表战国时期庄子思想核心。 【《庄子》:亦称《南华经》,道家经典著作之一。书分内、外、杂篇,原有五十二篇,乃由战国中晚期逐步流传、揉杂、附益,至西汉大致成形,然而当时所流传的,今已失传。目前所传三十三篇,已经郭象整理,篇目章节与汉代亦有不同。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所做。内篇大体可代表战国时期庄子思想核心,而外、杂篇发展则纵横百余年,参杂黄老、庄子后学形成复杂的体系。】 九歌:本是古代的一首乐歌名,屈原的《九歌》是他在流放江南时创作,沿用了古《九歌》的名称,在楚国民间祭神乐歌的基础上加工创造而成的祭歌。共有十一篇作品。诗歌形式上,保持着原始歌、舞、乐三者合一的痕迹。内容充满了浓厚的巫文化色彩和原始的、大胆开放的爱情因素。借助于人于神或神与神的爱情故事展开抒情,间接表现了屈原的理想和要求。《国殇》一篇,是悼念和颂赞为楚国而战死将士;多数篇章,则皆描写神灵间的眷恋,表现出深切的思念或所求未遂的伤感。 古诗十九首:南朝梁代昭明太子萧统所编《文选》内收录有无名氏古诗多首,题为《古诗》。这些古诗非一人一时之作,大多作于东汉末建安之前几十年间,作者大多是出于社会中下层的文人士子。由于这些作品风格韵味略同,后人往往将它看作一个整体,用“古诗十九首”的名称,加以欣赏、研究。内容大体可以分为四类,一是游子思乡、怀人;而是男女恋情;三是文人士大夫的怀才不遇;四是反映一种颓废心理和一种及时行乐的情绪。抒情真挚动人,语言清新自然,运用时空转换表达心境,写法上注重情景交融、物我转化。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为言谈、轶事的笔记体短篇小说。是由南朝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由梁代刘峻作注。依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本书对当时的政治、文化、风俗等各个方面,很有认识的意义,客观清楚的反映了士族阶层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方式,有一定揭露意义。同时,其内容也有一定阶级局限性。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教学大纲 学时:102学时学分:6分 理论学时:102学时适用专业:广告 大纲执笔下:刘运好胡传志俞晓红 大纲审定人: 一、说明 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是广告专业本科阶段必修课程。它与《中国古代文学史》相联系,系统地学习中国古代文学著名作家的优秀作品,把握其精神内涵,领会其艺术精髓,一方面可以为准确地理解文学史提供直观的感性材料,另一方面也可以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丰厚遗产,也可以培养大学生深厚的文化素质。 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本课程与《中国古代文学史》同步,二者关系密切,必须结合《中国古代文学史》学习本课程。 (2)本课程时间跨度大,按照时间序列分为先秦汉魏六朝、唐宋、元明清三个阶段,分三个学期讲授。 (3)本课程涉及的作品众多,要求熟练掌握作家作品的相互归属及其所属年代,著名作家的主要字号、别集名及其所属流派,掌握节选作品的原书出处,著名作家作品的并称,各种常用文体并认知作品所属文体类别。 (4)作品分讲授篇目与阅读篇目,讲授篇目下列讲授内容,阅读篇目仅列出篇目。 (5)提纲中加 * 号的为背诵篇目。 3、课程教学改革 (1)正确理解文本,是本课程的最基本要求。同时要求学生将具体作品与作家风格联系,具体作品与时代风貌联系。 (2)积极吸收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并有选择地应用于课堂教学,以扩大学生的学术视野,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学术潜质。 (3)推行课堂讲授与课下自学相结合的模式,将经典、难点的作品列为讲授内容,而将次要的易懂的作品列为自学内容。 (4)合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以及电子文献,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第一学期先秦汉魏六朝文学作品选(34学时) 一、《诗经·关雎》*(1课时) 1、关于《关雎》的主题; 2、关于抒情主人公。 3、《关雎》艺术特点:清晰的情感历程;巧妙的比兴手法;动人的情感描写。 思考题:《关雎》与中国爱情叙事学模式。 二、《诗经·伯兮》*(1课时) 1、《伯兮》与《诗经》的思妇主题(与《卷耳》比较)。 2、《伯兮》的艺术:层层推进的情感;反跌对比的结构;鲜活灵动的形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