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文学复习总结

秦汉文学复习总结
秦汉文学复习总结

第二编秦汉文学

总论

第一节秦代文学

刘勰:“秦世不文”

1、寿命短。

2、文化专制主义

《吕氏春秋》由吕不韦的门客所编。属于杂家学派代表作,兼有儒、道、墨、法、农诸家学说。全书分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三大部分,又名《吕览》,客观上反映出战国末年即将实现国家统一的历史趋势。文风朴素而简练,往往借寓言故事说理,有一定的文学意味。

《吕氏春秋》的文学成就:

一、体系严密。

十二纪按春夏秋冬四季顺序编排,论文内容与四季相配,各有侧重。春纪以论生为主,夏主乐、秋主兵、冬主死亡。

八览:由八方、八极等观念而来,属地理范畴。

六论:由人间事象脱胎而来。

各篇在论法上大体一致,每篇大抵分议论、故事两部分。

二、用事说理生动。

继承先秦诸子用大量比喻故事帮助说理的传统,在作类比推理的同时,文章显出生动性、趣味性。

三、寓言故事丰富多彩。

记录和保存了大量寓言故事和传说,每篇文章通常都有三四个完整的故事,有时多至六七个。寓言运用上往往先提出论点,然后引述一至几个寓言来进行论证。

寓言故事主体往往简练生动,中心突出,有效地服务于哲理。故事结尾往往点明寓意。

《刻舟求剑》《掩耳盗铃》

李斯《谏逐客书》:又名《上秦王书》,写于秦王政十年(前237)。

中心论点:“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艺术特点:论据充分,说理周密。写法上多铺陈排比,抑扬开合,有纵横家气势。文多对偶,辞采华丽。

“骈体之祖”(清·李兆洛《骈体文钞》)

刻石文:记载秦始皇的巡游封禅,采用四言韵文,浑朴庄严,气魄雄伟,对后世的碑铭文有影响。

第二节汉代文学

一、汉代的政治概况

汉初黄老哲学休养生息

汉武帝时期,实现了真正的统一,并对周边少数民族发动了一系列扩张战争。

西汉末期,外戚专政,王莽纂位,引发了农民起义。

公元25年,刘秀建立东汉政权,国家复归一统,东汉前期,国力强盛。

东汉中期以后,中央权力削弱,宦官与外戚交替专政,社会矛盾激化。黄巾农民大起义,由此形成了军阀割据,直至刘氏政权被曹氏取代。

二、汉代的思想文化概况

汉初至武帝时期:作家普遍具有开阔的胸襟和非凡的气度。

“赋家之心,苞括宇宙,总揽人物。”(司马相如)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经学博士

东汉谶纬之学

“经”,织布的纵线,汉人解释为“常道”,用来尊称儒家典籍。

“纬”,织布的横线,汉朝儒生用天人感应、阴阳灾异的学说对儒家经书所作的神学解释。

“谶”,又称谶语、符命、图谶。是一种用隐秘的语言来“预决吉凶”的宗教性迷信。假托神的启示,预告政治事变。

赵壹、祢衡

三、汉代文学的发展阶段

创始期:高帝到景帝时期。

散文、赋

散文的代表作家为贾谊和晁错。政论散文。

贾谊:《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

晁错:《论贵粟疏》、《守边劝农疏》

赋:

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

淮南小山:《招隐士》

枚乘:《七发》

鼎盛期

武帝到宣帝时期。

散体大赋

史传文学:《史记》

乐府诗歌

中兴期

辞赋创作出现鼎盛期之后第二个高潮,扬雄、班固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辞赋作家。

扬雄:《甘泉赋》、《河东赋》、《羽猎赋》、《长杨赋》

班固:《两都赋》

班固:《汉书》

王充:《论衡》

变异期

辞赋

张衡:《两京赋》、抒情小赋《归田赋》

赵壹、蔡邕

文人五言诗:《古诗十九首》

四、汉代文学的总体特征

1、以廓大为美是汉代文学显著的风格特征之一。

2、以刚健为美是汉代文学又一显著的风格特征。

成就事业,追求人生不朽,成为两汉时期普遍的人生理想。

“匈奴未灭,无以家为。”(霍去病《史记》卷111《卫将军骠骑列传》)

司马相如向往“非常之人”建“非常之功”。(《难蜀父老文》)

“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后汉书》卷66《陈蕃传》)

3、朴拙、生动之美是汉代文学的又一风格特征。

第一章西汉散文

第一节贾谊、晁错与西汉论说文

1、贾谊:《过秦论》和《陈政事疏》

散文内容: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原因,发展了先秦的民本思想。针对如何巩固政权、完善封建制度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主张。

《过秦论》借秦的灭亡告诫汉朝皇帝不要重蹈复辙。

“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

分上、中、下三篇

上篇先讲秦自孝公到始皇逐渐强大的原因:具有地理优势、实行变法图强的主张、正确的战争策略、几代人的苦心经营等等。再讲其灭亡,并由此总结秦亡的教训:“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中篇重点分析秦在统一中国之后政策上的失误,得出“牧民之道、务在安之”的结论。

下篇指陈秦人在危难当头不能力挽狂澜的原因,第一是子婴的不才;第二,暴政导致君

臣离德与士民不附,使子婴处于“孤立无亲、危弱无辅”的境地。从而说明:秦人之亡,非在外力,而在于自身。

《过秦论》的艺术特色:

首先,在论证方法上,采用逐层推进法。

其次,采用渲染、夸张等手法,增强了史实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第三,文章使用了排比句、对偶句、比喻句,增加了文章的气势,具有战国纵横家遗风。

《陈政事疏》:又名《治安策》,系统地阐述治国主张。驳斥“天下已安已治”的观点,从多方面指陈社会危机和潜在隐患,表现了他洞察社会矛盾的能力和对国家大事的深切关怀。

“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

2、晁错:《论贵粟疏》、《守边劝农疏》

“贵民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

贾谊、晁错文章风格比较:

贾谊文章语言精练形象,多用排比句、感叹句和反诘句,言辞激切,感情饱满,气势充沛,富有文采。

晁错文章朴实流畅,议论严密,切合实用,在文采方面逊色于贾文。

第二节经学文风与西汉其他散文

经学是指中国古代研究儒家经典,解释其字面意义、阐明其蕴含义理的学问。

十三经:《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1.董仲舒

《春秋繁露》以公羊学派观点阐发《春秋》,艰涩枯燥,文学性不强。

《天人三策》:提出了革除秦弊、德刑并用、重视德治的主张,从思想上提出了推崇儒术、抑黜百家的学说的理论。

2.刘向

《说苑》、《新序》

刘向和刘歆共同完成的《七略》,是我国第一部目录著作。

3.《淮南子》

《淮南子》是汉代皇室贵族淮南王刘安招致门客编写,共21篇,是西汉的一部大著述。原称《淮南鸿烈》,全书以道家思想为主,作为一部理论著作,《淮南子》的论说博奥深宏,

无所不包,但并非抽象说道,多用历史、神话、传说、故事来说理,具有很强的文学色彩。

第二章两汉辞赋

第一节汉赋概说

一、赋和散文、诗歌的区别

《文心雕龙·诠赋》:“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汉书·艺文志》:“不歌而颂谓之赋”,意思是赋为一种脱离音乐的诵读方式。

赋与诗的不同在于,赋多以铺陈手法体物描写,诗多用比兴手法抒情写意,一直露,一含蓄。

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赋与散文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形式上。赋体通常韵散相间,句式较整齐,讲究节奏;散文则没有这些拘束,自然流畅。

二、汉赋的渊源

汉赋主要渊源于楚辞。《招魂》

荀子的赋也对汉赋有影响。

先秦诸子中纵横家的散文也是孕育汉赋的渊源。《战国策》

三、汉赋的发展阶段及分类

(一)从汉初到武帝即位初年的七十余年间,是汉赋的形成期。

骚体赋

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淮南小山《招隐士》

大赋开始出现,枚乘《七发》。

(二)从汉武帝到东汉中叶的二百多年间,是汉赋的兴盛时期。

汉大赋

司马相如、东方朔、扬雄、班固、张衡等。

(三)东汉中期至汉末的一百多年间,是汉赋的衰落,也是汉赋的转变时期。大赋创作减少,抒情小赋兴起。

代表作有张衡《归田赋》,蔡邕《述行赋》、赵壹《刺世疾邪赋》等。

汉赋分为骚体赋、散体赋(汉大赋)、和抒情小赋三类。

骚体赋在内容上继承楚辞的怨刺传统,侧重抒发个人怀才不遇之情,在形式上模仿楚辞,追求句式整齐,在表现手法上,尚铺陈,借用楚辞“香草美人”式的比兴手法,但篇幅不太长,且富有抒情色彩。如贾谊《吊屈原赋》、司马迁《悲士不遇赋》。

汉大赋(散体大赋),汉赋的主体。其体制特点是篇幅较长,规模宏大。多采用主客问答的结构方式。韵散相间,散文成分较多,因此又称散体大赋。因善于铺陈,对事物作穷极声貌的描写,因此又称体物大赋。善用铺张的手法,富丽的辞藻描写事物,所描写的主要是

京都、宫苑、山川等壮丽事物及声色犬马、畋猎驰逐等生活。代表作家有枚乘、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和张衡。

抒情小赋,内容上侧重于咏物和抒情,侧重于抒发愤世嫉俗和表现个人情志,形式上篇幅短小,不用问答体,通篇用韵文,文辞清丽。

第二节汉初骚体赋与枚乘的《七发》

一、贾谊

(前201年——前169年)

《吊屈原赋》揭露了楚国“谗谀得志”、“方正倒植”的不公正现实,表达了对屈原高尚人格的景仰和不幸命运的同情。

《鵩鸟赋》假借和鵩鸟的对话,表达了福祸相倚、造化无常的思想。

二、枚乘

“七发”的涵义:

1、刘勰:“七窍所发,发乎嗜欲,始邪末正,所以戒膏梁之子也。”(《文心雕龙·杂文》)

2、李善《文选注》:“说七事以启发太子”。

吴客、楚太子

音乐、饮食、车马、游观、畋猎、观涛、圣人要言妙道。

“据几而起”,“涊然汗出,霍然病已”。

《七发》在文学史上的价值与意义:

第一,《七发》是在一个虚构的故事框架中以问答体展开的。

这个虚构的故事框架虽然简单,但作者能够自由地选择和表现自然和社会生活内容。第二,《七发》脱离了楚辞的抒情特征,转化为以铺陈写物为中心的高度散文化的文体。

第三,《七发》所铺陈的内容,从多方面开拓了文学的题材,这些题材在后来的赋作中得到进一步发挥。

狩猎、观涛、车马

王褒《洞箫赋》

第四,《七发》已经出现道德主题与审美主题的矛盾,出现“劝百讽一”的现象,这成为后来汉赋的基本特征。

《七发》是标志汉大赋正式形成的第一篇作品。

《七发》又是“七”体的开创之作。(主客问答的形式和七段的章式)

傅毅《七激》,刘广世《七兴》,张衡《七辩》、曹植《七启》

第三节汉代散体赋

一、散体赋的文体因素

表现对象主要是客观外界事物,写作上最突出的特点是铺张描述。

“京殿苑猎”(刘勰《文心雕龙·诠赋》)

散体大赋的形成原因:

首先,与当时的社会现实以及文人所处的环境地位、思想状况有密切的联系。

其次,汉武帝好大喜功,且本人又喜爱文学,曾招纳了许多文学之士在自己身旁,提倡鼓励辞赋的写作,以“润色鸿业”。

二、汉代主要的散体赋作家

(一)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前179——前117),字长卿,蜀郡成都人。

《子虚赋》、《上林赋》

司马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相如以‘子虚’,虚言也,为楚称;‘乌有先生者’,乌有此事也,为齐难;‘无是公’者,无是人也,明天子之义。故空借此三人为辞,以推天子诸侯之苑囿。其卒章归之于节俭,因以风谏。”

子虚先生(楚)、乌有先生(齐)、亡是公

《子虚赋》是子虚和乌有先生的对话。

乌有先生:“不称楚王之德厚,而盛推云梦以为高,奢言淫乐而显侈靡。”

《上林赋》叙亡是公对子虚、乌有提出批评,指出其言论“不务明君臣之义、正诸侯之礼,徒事争于游戏之乐、苑囿之大,欲以奢侈相胜,荒淫相越,此不可以扬名发誉,而适足以贬君自损也。”

《子虚赋》、《上林赋》的主要思想倾向:

描写帝王生活的方方面面,为大汉帝国壮国威、颂皇权表现出盛世的气象和雄心。

赋末委婉致讽,流露出作者归于讽谏的思想倾向。

司马迁:“引之节俭”。

赋末认为奢侈“非所以为继嗣创业垂统”,主张“解酒罢猎”,与民同利。

扬雄:“以为靡丽之赋,劝百而讽一,犹骋郑卫之声,曲终而奏雅,不已戏乎。”

“劝百讽一”:形容规讽正道的言辞远远及不上劝诱奢靡的言辞。意在使人警戒,但结果却适得其反。

《子虚赋》、《上林赋》的艺术特点:

1、铺张扬厉,气势壮阔。

对事物的描写,极尽铺张排比之能事。如对云梦的描写,先分类描写其山、其土、其石,

接着按东南西北方位,描写其中风景和水陆物产。大量运用对偶、排比句式,层层渲染,增加了文章辞采的富丽。

2、韵散结合,叙述人物之间的对话用散文,描写事物部分用韵文,充分体现赋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的文体特征。

3、充分利用方块字的特点,使用奇词偏字。

4、确立了大赋“劝百讽一”的传统。

5、在语言方面,表现出高度的修辞意识和修辞技巧。

作者罗列脱离日常生活的陌生而又整齐的词汇,在形式采用四字句与三字句、七字句夹杂交错,显示出整齐而复杂的美感。

《长门赋》

(二)扬雄

《甘泉赋》、《河东赋》、《羽猎赋》、《长杨赋》

“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

扬雄赋的创新之处:

1、拓展了大赋的题材来源。

《甘泉赋》采用骚体来表现汉代盛世和天子的声威,扩大了骚体的选材范围。

2、加强了大赋“劝百讽一”中的“讽劝”色彩。

3、篇幅相对缩小,描摹对象更为集中。

(三)班固

《两都赋》是为东汉建都洛阳造舆论所作。

“西土耆老,咸怀怨思。”(《两都赋序》)

《两都赋》以“西都宾”和“东都主人”相互夸耀辩难结构全篇,描摹西都的形胜巨丽,铺叙东都的礼乐制度之美,表达了作者尊崇礼仪制度而排斥形胜奢华的思想。

《两都赋》在汉赋的发展过程中,具有新的内涵:

1、在赋的题材和内容上,不再以田猎、山川、为主,着重写京都,尤其是铺叙京都观念。

2、在谋篇布局上摆脱了“曲终奏雅”的模式,加强了讽喻劝导的篇幅。

3、表现手法上虽有虚构、夸张的运用,但它比较注重运用长安洛阳的实际史实材料,对汉代生产的发展、城市的繁荣等有较为真实的反映。

(四)张衡(79—139)

《二京赋》

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

三、散体赋的艺术特征:

1.以主客问答的方式来写,作品中出现的人物均为寓言式人物,一般有序——主体——讽谏三部分组成。

2.运用排比铺陈、夸张渲染的手法细腻地描写事物。

3.运用华美而丰富的词藻描绘物象,追求时空两个方面的完整。

4.体制宏伟,篇幅庞大,一般都在千字之上。

5.散体赋有类型化、公式化的倾向。

6.语言风格:用字造语的怪异重沓,同偏旁字的联绵堆砌,具体名词的连续排列等。

第四节抒情小赋

一、抒情小赋勃兴的原因

1、社会状况的巨大变化。

2、文人寡默的风气的形成。

二、张衡与其他抒情小赋作家

张衡

《归田赋》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描写田园隐居乐趣的作品,也是现存东汉第一篇完整的抒情小赋。

赵壹《刺世疾邪赋》:揭露是非颠倒、鬼魅横行的社会状况,表示要与社会决绝:“宁饥寒于尧舜之荒岁兮,不饱暖于当今之丰年。”

蔡邕《述行赋》揭示了当时社会贫富极为悬殊的状况。

第三章司马迁与《史记》

第一节《史记》的体例和思想内容

“太史公书”、太史公记”、“太史公”

一、《史记》的体例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52万字,130篇,由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五个部分组成。

纪传体: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述史实的体例。

本纪:记载历代最高统治者的政迹。

表:各个历史时期的大事记。是用清晰简明的表格,概括排列各个历史时期的人事。

书:关于天文、历法、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专史。

《礼书序》

《乐书序》

世家:先秦各诸侯国和汉代有功之臣的传记。是一些有爵位、俸禄可以世代相传的贵族之家的历史。

主要包括三部分人:

其一是春秋战国以来的各个诸侯国,它们是接受周天子的分封成为“世家”的。

其二是汉代被封为诸侯王的刘姓子侄。

其三是被汉朝封为侯的开国功臣,如萧何、张良、陈平等。

《孔子世家》、《陈涉世家》、《外戚世家》

《太史公自序》:“二十八宿环北辰,三十辐共一毂,运行无穷,辅拂股肱之臣配焉,忠信行道,以奉主上,作三十世家。”

列传:历代有影响的人物的传记。是记载各个时代不同阶层、不同类型的各种人物的历史。

作者取舍的标准是,“扶义倜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

独(专)传、合传、类传

独传:只给一个人作传,如《李斯列传》。

合传:给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作传,如《屈原贾生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等。

类传:把某些相同类型的人物放在一起作传,如《游侠列传》、《刺客列传》、《酷吏列传》,通过叙述某一类型人物的所作所为,描绘出特定领域的总体风貌。

二、“太史公曰”及《史记》的史评方法

《史记》开创了史书的论赞和序论的体例,在每篇之末和书表之首,用“太史公曰”的形式,对历史人物或作集中分析,或抒发个人的感慨。

“寓论断于叙事之中”的评论方法。

寓论断于叙事之中是在叙述历史的过程中,把自己对所叙人物、事件的态度、论点自然地流露出来。

三、《史记》的思想内容及其意义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1、究天人之际:

探讨天道和人事之间的关系。司马迁继承了先秦以来天人相分的唯物主义传统,反对以天道干预人事,与“天人感应”学说相对立。

天人感应:董仲舒讲“公羊学”,他把本来是讲自然现象的阴阳五行学说,附会到社会人事方面,制造出一套专用天象占卜吉凶的迷信思想。他一方面说一切人事都是由天有意识地安排的;另一方面又说天对于人世间的活动也会有所反应。如果有谁违背了天道,不服从天的意志,天就要降灾谴告,加以惩罚,这就是“天人感应”。

2、通古今之变:

就是要通过历史的发展演变,寻找历代王朝兴衰成败的道理。

①历史进化思想。

②原始察终、见盛观衰的辩证思想。

就是透过一些历史现象,来观察一个时代或一项具体制度由盛而衰的道理。

3、成一家之言:

通过历史著作来表达他独到的历史见解及社会、政治思想。

(1)揭露统治者的暴行、暴政。

《淮阴侯列传》:“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封禅书》

《酷吏列传》:张汤:“为人多诈,舞智以御人。”

(2)在一定程度上承认农民起义的合理性。

(3)歌颂反抗暴政的刺客和一些具有优良品质的中下层人物。

《刺客列传》:曹沫劫齐桓公、专诸刺吴王僚、荆轲刺秦王

《游侠列传》:

“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

班固:“是非颇谬于圣人。”(《汉书·司马迁传》)

(4)歌颂爱国人物和对历史有贡献的人物。

《廉颇蔺相如列传》

(5)大一统的民族观。

《五帝本纪》

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6)经济思想

他认为追求财富是人的本性:“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反对“重本抑末”的政策。

《货殖列传》计然、范蠡

求实精神

《汉书·司马迁传》:“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史记》之实录,主要表现在:

(1)、史料的真实性。

(2)、尊重历史,敢于秉笔直书。

第二节《史记》的艺术成就

一、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

《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文学作品,通过写人来反映历史,全书记载了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刺客、游侠、商贾等众多小人物,构成丰富的人物画廊。这些人物既有各阶层、时代的共性,又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

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1、善于把历史事件故事化、情节化,通过构造富于戏剧冲突的情节,以表现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

《项羽本纪》:鸿门宴

曹无伤、项伯、张良

范增、项庄、樊哙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项羽:豪爽、无谋、轻敌

刘邦:机智、老练、精细

2、人物形象个性化。

作者把能够表现人物主要特征的事件加以详细地记述和描写,把不能表现主要特征的事件加以摒弃或简单带过,这样就使人物的思想和性格突出出来,而且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

(1)善于抓住人物一生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行动,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

《项羽本纪》钜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

(2)为突出某一历史人物的基本倾向和主要性格特征,《史记》常用“互见法”。

“互见法”是《史记》选择、安排材料以反映历史,表现人物的一种方法。就是关于某一历史人物的部分材料,不放在本传中去写,而是移植到其他相关的人物传记中。采用互见法,有时是为了避免行文重复,有时则是为了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多面性。

(3)善于通过细节琐事展示人物性格。

“(李斯)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洁,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4)运用对比手法,烘托人物个性。

《李将军列传》程不识李蔡李广

二、谋篇布局,匠心独运——《史记》的叙事艺术

1、人物传记的编排体例及篇章结构

《史记》各层次人物传记的排列基本是以时间为序,但又兼顾各传记之间的内在联系,遵循以类相从的原则。

2、叙事深度及主线

《史记》的叙事没有停留在对表面现象的陈述,而是追根溯源,揭示出隐藏在深层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史记》每篇都有每篇的立意。

明代陈仁锡:“子长作一传,必有一主宰,如《李广传》以‘不遇时’三字为主,《卫青传》以‘天幸’二字为主。”

三、浓重的抒情气氛

鲁迅:“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文学史纲要》)

《史记》的抒情性主要表现在:

1、在写人叙事中寄托着爱憎好恶。

“寓论断于叙事中”,在冷静客观的叙述中,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李广列传》以具体生动的事例,描述了李广骁勇善战、临危不惧的英雄本色,同时也记叙了李广长期遭受压抑、最终被迫自杀的不幸遭遇,表达了作者的钦佩和同情之情。

2、通过夹叙夹议的手法,表达作者见解和抒发感情。

《伯夷列传》、《屈原贾生列传》、《游侠列传》

3、创造性地运用了“太史公曰”的论赞体,直接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予以评价,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具有很强的抒情性。

《孔子世家》:“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孔子,可谓至德矣。”

四、雄深雅健的语言风格

1、叙述语言生动传神,且富有气势。

2、人物语言个性化。

3、议论语言包含感情。

第四章两汉乐府诗

第一节乐府的设立和乐府诗的采集

一、乐府的设立

乐府,是音乐机构的名称。乐即音乐,府即官署。是指封建王朝设置的管理音乐的机关。

“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赵、代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班固《汉书·艺文志》)

汉哀帝:太予乐署、黄门鼓吹署

二、乐府的涵义及演变

最初指主管音乐的官府。

魏晋南北朝时期,把由乐府收集并配置乐曲可以演唱的诗歌称为乐府。

刘勰《文心雕龙·乐府》“乐府者,声依永,律和声也。”

建安时期:“古题乐府”

唐代“新乐府”:“即事名篇,无复依傍。”

三、乐府诗的分类

郭茂倩的《乐府诗集》是采收乐府诗最完备的诗歌总集。

(教材189页)

第二节两汉社会生活的广阔画卷

一、苦难者的悲吟

“重赋于民,民产子三岁则出口钱,故民困重,至于生子辄杀。”(《汉书·贡禹传》)“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汉书·董仲舒传》)

“河内人,妇食夫,河南人,夫食妇。”(《后汉书·灵帝纪》)

《妇病行》(作品选370页)

《东门行》不仅写出了百姓的苦难,更着重写出他们的不满和反抗。(作品选368页)

二、征战者的哀歌

这类诗,或写出征者的哀怨,或写战死者的悲惨,或写返乡者的凄凉,全面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肉体和心灵的创痛。

《战城南》(作品选361页)

《十五从军征》(作品选375页)

三、思乡者的愁叹

《饮马长城窟行》细腻入微地写出了思妇的孤苦和刻骨的相思。(作品选369页)

四、爱情和妇女命运的咏唱

《江南》(作品选364页)

弃妇和怨女的悲诉与抗议。

《上山采蘼芜》(作品选376页)

勇于冲破礼教束缚的女性。

《有所思》(作品选362页)

《上邪》(作品选363页)

第三节汉乐府的艺术成就

一、自觉的叙事意识

两汉乐府诗中出现了由第三者叙述故事的作品。有的写出了有一定情节的生活片段,有的写出了首尾完整的故事,故事性、戏剧性大大加强,标志着我国叙事诗进入到一个成熟阶段。

二、详略得宜的叙事手法

善于选择矛盾相对集中的事件,即善于选择时间、空间、人物关系都相对集中的生活横剖面来加以表现。

《十五从军征》把一个征战几十年老兵的不幸压缩在他退役回家的一个场景中:亲人俱亡,坟冢累累,荒草满庭,形只影单。

《上山采蘼芜》弃妇的无辜和不幸,是通过她和故夫一次偶然相逢的简短对话揭示的。

三、个性化的人物对话和举止

充分运用对话刻画人物,推动情节,是汉乐府叙事诗的一大特点。

对话语言都贴近人物身份,符合人物性格,充分个性化。

人物举止的个性化:常常是一两个词语,但却极能抓住特征,给予传神的刻画。

《东门行》中用“牵衣啼”表现妻子对丈夫的苦苦劝止,《妇病行》中用“不知泪下一何翩翩”表现濒死的妇人对孩子的担心。

四、质朴本色和求新尚奇

汉乐府叙事诗的质朴本色主要体现在语言上,其语言从生活中来,不刻意雕琢修饰,不堆砌辞藻,富于生活气息。

在整体构思和写法上,汉乐府叙事诗又往往呈现出一种求新尚奇的倾向。

《乌生》写乌鸦的魂魄向人们申诉

《枯鱼过河泣》让即将枯死的鱼哭泣

五、形式自由多样,三言、四言、五言、七言都有,属杂言体。

“诗之新制,亦复蔚起。《骚》、《雅》遗声之外,遂有杂言,是为《乐府》。”(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第五章《汉书》及东汉散文

“班马”

“史汉”

一、《汉书》地位及体例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全书包括本纪12篇,表8篇,志10篇,列传70篇,共100篇。

二、《汉书》和《史记》比较(教材216--218页)

三、

1、《吴越春秋》

作者赵晔,存十卷,主要叙述吴越争霸的故事。

艺术成就:(教材218--219页)

2、《越绝书》

袁康

吴越争霸

四、

1、王充《论衡》

“疾虚妄”

2、王符《潜夫论》

对当时社会上各种丑恶现象及不合理的制度多有指斥,切中时弊。

3、仲长统《昌言》

内容多暴露和批判当时不合理的现实。

王充、王符、仲长统并称东汉政论散文三大家。

五、东汉叙事散文

碑文

游记

代表作品:蔡邕的碑文;马第伯的游记。

马第伯的《封禅仪记》是现今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游记。

第六章东汉文人五言诗

一、现存东汉文人最早的完整的五言诗是班固的《咏史》。

咏史

三王德弥薄,惟后用肉刑。太仓令有罪,就递长安城。自恨身无子,困极独茕茕。小女痛父言,死者不可生。上书诣阙下,思古歌鸡鸣。忧心摧折裂,晨风扬激声。圣汉孝文帝,恻然感至情。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

淳于意

“质木无文”(钟嵘《诗品序》)

二、苏李诗

《文选》收入题为苏武所作五言诗四首及李陵所作五言诗三首,一般称为“苏李诗”。苏李诗显然是东汉人所作,附会为苏武、李陵相别而作。从总的内容看,像是居者行者的赠答之诗。

第一节古诗十九首

一、概念:

《古诗十九首》产生于东汉桓、灵时期,是一组无主名的文人五言抒情诗。最早著录于萧统《文选》。内容多为游子思妇题材,写离愁别绪和仕途失意,情调感伤。作者不是一人,多是中下层失意的知识分子,作品非一时一地之作。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二、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蕴

“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清·沈德潜《说诗晬语》)

1、表现及时建功立业的壮志

文士们意识到了物有盛衰,感叹人生短促,渴望及时建功立业。

《今日良宴会》(作品选395页)

《西北有高楼》(作品选396页)

《回车驾言迈》(作品选401页)

2、表现追求幻灭后心灵的迷惘与痛苦

《明月皎夜光》(作品选397页)写对友情炎凉、人心不古的愤慨,隐含着诗人对失去的道德原则的追恋。

3、对个体生命的认识和新的人生选择

现实政治的黑暗,世风的浇薄,加深了诗人的信仰危机和无可奈何的心态。建功立业传统价值观破灭之后,诗人转向对个体内在生命价值的新思索。

《生年不满百》:“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

倡导及时行乐、追求现世享受,是人的主体自觉的一种表现。

4、表现游子思妇相思离别之苦

此类诗歌产生的原因:

游宦风气

选士制度

《后汉书·王符传》:“自和、安之后,世务游宦,当途者更相荐引。”

徐干《中论·谴交》:“冠盖填门,儒服塞道,饥不暇餐,倦不获已”,“送往迎来,亭传常满”。于是士人“乃离其父母,去其乡邑”,“窃选举、盗荣宠者,不可胜数。”

汉末的黑暗政治和党锢之祸,迫使大量文士亡命江湖。

(1)游子诗:

《涉江采芙蓉》、《明月何皎皎》(作品选403页)从羁旅男子的角度落笔,表现他们的思乡之情。

(2)思妇诗

《行行重行行》(作品选394页)

抒情特点:感情真挚感人,在表达这种感情时,采用了回环往复的手法,使感情层层递进。

“会面安可知”(一般的思念)——“衣带日已缓”(忧思损形)——“思君令人老”(惊心动魄)

《迢迢牵牛星》(作品选400页)

三、《古诗十九首》的一种解读

与传统理念相悖的诉求:获取功名富贵,夫妻相守相伴,两情相悦相知,甚至想抓住短促的一生及时行乐,满足感官的需要。

这是在打破经学思想禁锢后对人生欲望的坦诚直言,是对生命意义的重新思索,标志着生命意识的自觉和人的觉醒。

四、《古诗十九首》的艺术风格

1、长于抒情,善于融情入景,寓景于情,两者密切结合,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

《古诗十九首》多以景起兴,或借事发端。如《回车驾言迈》由景象的更新感到生命的速朽,从而使自然景象和诗人茫然、黯淡、空虚的心理浑然交融。

2、善用比兴寄托手法,言近旨远,语短情长,含蓄蕴藉、余味无穷。

《行行重行行》中“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3、抓取典型活动、典型细节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

如《西北有高楼》通过高楼听曲这一具体事件的描绘,表现知音难遇,从而反映追求名利者的失意心情。

4、语言不假雕琢、浅近自然,而又凝练,含义丰富,耐人寻味。

“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刘勰《文心雕龙·明诗》)

秦汉文学试题库

秦汉文学试题库 一、填空 1、秦相吕不韦门客集体编写的一部理论著作是《》,又称为《》。此书内容驳杂,所以《汉书》把它列为“”。因出于众人之手,文章风格不完全一致,但其中有些文章精练短小,文风,用事说理颇为生动,仍然可以称得上是优秀的文学散文。 2、《察今》一文选自《》,此文为了说明“”的主张,后面连用了“”、“”、“”三个寓言。 3、李斯作于秦始皇十年(前237)的《》,又名《》,是中国古代散文中的一篇名作。此文的主旨是。李斯虽为羁旅之臣,然其抗言陈词,有一种不可遏制的气势,此文成为后世的楷模。 4、秦时民间尚有歌谣流传。见于(晋)杨泉《物理论》,而(汉末)陈琳《饮马长城窟行》已经引用的秦代长城歌谣是:,。, 。 5、汉初最重要的思想家和最杰出的文人是。 6、代表汉初政论散文创作最高成就的作家是。 7、贾谊的散文以《过秦论》最著名,此文分上、中、下三篇,中心是指斥、 、在政治上的过失,分析、总结秦王朝的原因与教训。他的《论积贮疏》的主旨是建议汉文帝重视。他的《陈政事疏》,又名《》,是贾谊系统地阐述自己主张的一篇长文,被称为“万言书之祖”。 8、晁错的名作《》上承贾谊的《论积贮疏》而发,进一步提出务农贵粟的主张。 9、《淮南子》是汉代皇室贵族淮南王招集门客编写的一部理论著作,共21篇。此书原称《》,多用、、、来说理,具有很强的文学色彩。 10、刘向的《》、《》、《》是汉代记事散文的代表。这三本书都是历史故事集。他编写这些历史故事,有着明确的目的,那就是要,。他的政论散文《谏营昌陵疏》是为劝汉成帝营造昌陵而作,主旨是提倡与,反对与。 11、扬雄仿《周易》作《》,仿《论语》作《》。 12、《盐铁论》的作者是。此书在形式上,以“”、“”为一方,以“丞相”、“御史”为另一方,进行辩论,形成了体,这是散文的新发展。 13、西汉有一些以剖白个人思想心迹为主的书信体散文,如邹阳的《》、枚乘的《谏吴王书》、司马迁的《》、杨恽的《报孙会宗书》等,而以的《》为代表。 14、都以吴越争霸为主要线索,又都是出自吴越文士之手的两部历史散文是《》与《》。 15、《论衡》一书的写作宗旨是。 16、堪称汉代文学标志的新文体是。 17、汉赋可分为、和三类。最典型的汉赋是。 18、汉初的赋是从脱胎而来的,所以叫。 19、汉初骚体赋的代表作品是的《》和《》。 20、以客观描写为主的一类汉赋是。 21、以主客问答作为定型结构形式的一类汉赋是。 22、汉代新体赋的主要特征是,。 23、标志着汉代新体赋形成的第一篇作品是的《》。它的创作意图是。 24、枚乘《七发》依次所写的七件事是音乐、饮食、宫苑、、、、和。 25、写赋的目的不在主观抒情,而在讽谏,始于的《》。 26、汉代新体赋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家是,他的代表作是《》和《》。这两篇作品不写于同时,

文学理论知识要点

第一编导论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和文学史。文艺学包括广义的文艺学和狭义的文艺学,上面所说的是广义的文艺学,狭义的文艺学主要就是指文艺理论 第一节文学理论的性质 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1、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最早研究文学的学科都叫“诗学”、“诗论”。 2、一般 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 共时← —————————————→历时 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 特殊文学史 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它与其他四个分支关系密切,它通过横向的审视,侧重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的普遍规律,它指导和制约着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等分支的研究,但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 二、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 1、对象以文学的普遍的规律为研究对象,具体地说,是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 2、任务 四个方面: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论。 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文学四要素: 世界 读者作家 作品

三、、文学理论应有品格 1、文学理论的实践性来源于文学活动实践;为文学活动实践所检验; 2、文学理论的价值取向一种意识形态;民主、科学、现代的取向; 第二节文学理论的形态 文学理论形态多样化的依据 1、文学理论认识的客体:文学活动的整体 2、文学活动有两个流动系统: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文学生产—作品价值生成—文学消费 二、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 1、文学哲学作家与世界的关系:反映论 文学心理学中国古代文论: “比兴”说 孔颖达《毛诗正义》:“比者,比方于物。兴者,托事于物。……比之于兴,虽同是附托外物,比显而兴隐,故比居兴先也。” 钟嵘《诗品序》:“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言其事,寓言写物,赋也。”刘勰《文心雕龙》:“故比者,附也;兴者,起也。” 朱熹《诗集传》:“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比是明喻,兴其实是暗喻。 “虚静”说 老子《道德经》里最早提出“虚静”:“致虚极,守静笃” 庄子《庄子·大宗师》:“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的“坐忘”就是“虚静”。庄子认为只有达到虚静,才能自由地进行审美观照。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陶钧文思,贵在虚静。 “神思”说 陆机《文赋》:“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其致也,情瞳昽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

小升初必备文学常识及复习资料

小升初语文必备文学常识积累——中国历史篇 尧舜禹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春秋战国时期 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第一部语录体儒家经典是《》 2、"四书五经",“四书”指《》《》《》《》, “五经”指《》《》《》《》《》 3、我国的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是(),他的代表作《》为我国第一首长篇抒情诗。 4、女娲造人、女娲补天、盘古开天地、后羿射日、精卫填海、黄帝战蚩尤、鲧禹治水这些神话故事中解释自然现象的有()、()、();反映人类同自然斗争的有()、()、();反映社会斗争的有()。 5、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其中孔子是()学派的代表人物,名(),字(),他不仅是一位思想家,还是一位()家 春秋战国时期 1.答案:《诗经》、《论语》 2.答案:“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3.答案:屈原《离骚》 4.答案:解释自然现象的有:女娲补天、女娲造人、盘古开天地,反映人类同自然斗争的有:后羿射日、精卫填海、鲧禹治水,反映社会斗争的有:黄帝战蚩尤。 5、答案:儒家丘仲尼 秦汉时期 1、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是西汉着名史学家()撰写的《》,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与司马光的《》并称“史学双壁” 2、汉赋四大家:()、扬雄、()、张衡 3、我国第一部断代体通史是《》,作者是东汉的() 4、西汉文章两司马指的是()、()

魏晋南北朝时期 1、我国第一位女诗人是()。 2、乐府双壁指的是《》、《》加上《》为乐府三绝 3、建安“三曹”指的是( )、( )、( ),“七步之才”这个成语就是由()的《》诗得来的。其实建安曹家人才辈出,你还记得那个称象的男孩吗?他叫什么名字? 4、魏晋南北朝诗人,被钟嵘《诗品》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是(),你能写出一个他的作品的名字么? 秦汉时期 1.答案:司马迁《史记》鲁迅《资治通鉴》 2.答案:司马相如、班固 3.答案:《汉书》班固 4.答案:.司马迁、司马相如 魏晋南北朝时期 1.答案:.蔡琰(文姬) 2.答案:《孔雀东南飞》、《木兰辞》或(《木兰诗》)、《秦妇吟》 3.答案:1.曹操、曹丕、曹植、曹植《七步诗》曹冲 4.答案: .陶渊明《归园田居》《饮酒》《桃花源记》…等… 唐宋时期 由于隋代十分短暂,文学的发展也不够典型,所以我们直接进入唐宋时期 1、初唐四杰指()、()、()、() 2、“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这里的“李杜”指的是()和()。他们分别被尊称为()和()。 3、唐宋八大家指的是唐宋()八大家。他们分别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以及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 4、中国文学史上的“大李杜”是指李白和杜甫,你知道“小李杜”指哪两位么? 5、第一位女词人,亦称“三瘦词人”的是宋代的()。 6、唐代诗人雅号:例如李白——诗仙杜甫——诗圣王维——()刘禹锡——()李贺——()白居易——()

秦汉文学

第二编秦汉文学 绪论 一.填空 1、西汉作家群体的再度生成大约在和时期。 2、汉赋和有很深的渊源关系。汉宣帝时,等人用诵读奇文等方法为太子治病。东汉时,王逸则写出了的研究著作。 3、汉初以招致文士闻名的诸侯王有、、和。 4、武帝曾令淮南王刘安为一书作注解,其宾客还集体创作了 一书。 5、汉代、、等文化机构的设立,为稳定已生成的作家群体发挥了积极作用。 6、言“赋家之心,苞括宇宙,总揽人物”的人是,则说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前者选自。 7、汉代文人贵于名行,为实现理想不惜牺牲自己,因此他们的作品贯穿着一 种、的精神,保持着的格调。 8、汉代文学从对的批判发轫,经昌盛期的,最后以对的批判而告终。 9、汉代文人的地位经历了一个从到、再到的演变过程。 10、汉代文学与先秦文学有很深的渊源关系,所以一开始就具有色彩。东汉以后,文学作品的精神日益增强,辞赋创作中,班彪的《》、班昭的《》、的《述行赋》、的《刺世疾邪赋》都是现实性很强的作品。 11、西汉的学校教育是时期经倡导后发展起来的。由于政府的大力支持,两汉文学思潮很少超越的藩篱,《》中主张诗歌 “,”等观点,成为汉代文学思潮的灵魂和主调。 12、赋是汉代文学最具代表性的样式,它介于和之间。骚体赋的代表作有贾谊的《》,枚乘的《》标志着新体赋的正式形成, 的作品代表了新体赋的最高成就,的《归田赋》则开创了抒情小赋的先河。 13、司马迁的《史记》开辟了文学的新纪元,《》是历史演义小说的滥觞,马第伯的《》可视为现存最早的较完整的游记。 14,汉代文学的发展可划分为期、期、 期和期四个阶段。 二.简答 1、试析秦代文学创作的情况及其原因。 2、简述汉代文人地位的演变过程。 3、简析汉代文学经由批判,到歌功颂德,再到批判的发展演变历程。 4、简述汉赋的源流、分工和合流。

D_湖南省湘东七校2019年下期高三联考语文试题(有答案)

湖南省湘东七校2019年下期高三语文联考试题 (2019 年 12 月 7 日)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人们习惯称农历过年的那个一月为“正月”,这是为什么?一种说法认为“正岁之首月”,表示农历新年第一个月的意思。另一种说法认为“正”的本意蕴含着“正统”的意思。在古代,每年以哪一个月当第一个月,有时是随着朝代的更换而变化的。不同王朝更改了月份的次序,便把更改后的第一个月叫作“正月”。在帝王看来,既然他们占据了天下,居了正位,一年十二个月的次序,也得跟着他们“正”过来。还有一种说法是因秦始皇姓嬴名政,他嫌“正”字的读音同他的名字同音犯了忌讳,就下令把“正月”读作“正(征)月”,一直沿用至今。 《淮南子·时则训》记载,“孟春之月,招摇(即北斗星柄)指寅”。古代以北斗星斗柄初昏时所指的方位作为确定季节的标准,称为斗建,亦称月建。这是说一年的第一个月开始的时候斗柄指在寅位上,此月即为建寅之月,即正月。正月名谓的出现甚早。《诗经·小雅》有《正月》的诗篇:“正月繁霜,我心忧伤。”史传夏商周至秦汉各朝,正月的月份次序,各有一定的更改。战国秦汉年间对此尚有所谓“三正论”:认为夏正建寅,殷正建丑,周正建子是夏商周三代轮流更改正朔。司马迁《史记·历书》还有记载:“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 然而,诚如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所言“这并不可信”。如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改建亥即夏历的十月为岁首。汉沿秦制,汉武帝时改用“太初历”,以建寅之月为岁首,以后约两千年间,除王莽、唐武后等一度改为殷正、周正外,大多沿用夏正。由此可见,历史上大多王朝似乎没想到将正月和改朔“正统”绑在一起。而自汉以降,历史上那么多朝代以夏正为一年的开始,这恐怕也就是正月通常被人们视为岁首的原因。 清黄生《字诂·正》中认为:“世传秦始皇讳政,故民间呼正月之正作征音,此说非也……古者因斗柄所指之方,以其月为岁首,盖准此以为标的,故曰正,犹言斗柄所指之月耳。”由于斗建为确定月份的标准,故斗建也称为正。唐王冰注“正,斗建也”,即为此意。另外,黄生也认为,正月之正本来就有平声的读法,并非由于避秦始皇的讳而改读平声。正月写作“征月”,可知正月之正早在秦始皇之前就读平声。

文学理论的知识点和总结doc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这三个分支具有不同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它们之间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与渗透。文学理论作为研究文学普遍规律的学科,是文艺学中三个分支之一,它与其他分支有极其密切的联系。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一般性的普遍的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着其他分支的研究,但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它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其研究内容,以哲学方法论为总的指导,从理论的高度和宏观视野上阐明文学的性质、特点和规律,建立起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方法。文学理论的任务一般规定为五个方面:即文学活动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文学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论。 我们的文学理论,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文学理论,它作为一门科学,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即体现了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它公开宣布为繁荣和发展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文学服务。 文学理论研究虽然只有一个认识客体——文学活动,但同一认识客体可以成为多种视角所观照的多种对象正是由于同一客体可以形成多对象,并运用多视角、多方法加以研究,文学理论就形成了多样化形态。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是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等。 韦勒克关于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的论述 在《文学理论》一书中,我曾试图对文学研究的某些主要分支加以区别。我写道:“首先,在两种文学观点之间存在着区别:一种观点将文学视为一种共时序列;另一种观点将文学主要视为一系列按编年顺序排列的作品,并将其视为历史进程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次,在文学原理和文学标准的研究与具体的文学作品的研究之间,也存在着进一步的区别,不论我们对这些作品的研究是孤立的,还是按编年顺序进行的。” “文学理论”是对文学原理、文学范畴、文学标准的研究;而对具体的文学作品的研究,则要么是“文学批评”(主要是静态的探讨 ),要么是“文学史”。当然,“文学批评”这个术语在应用的时候,经常是将文学理论包括在内的。我曾要求将这三种方法结合起来:“它们之间关系如此密切,以至很难想象没有文学批评和文学史怎能有文学理论;没有文学理论和文学史又怎能有文学批评;而没有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又怎能有文学史。”我多少有些天真地作出了结论,以为“这些区别是显而易见的,并且是得到了广泛接受的”。

中国文学常识问答100题答案

中国文学常识问答100题(答案) 1. 《诗经》 2. 《诗经》收录的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500多年间的诗歌作品,共305篇。 3. 《离骚》,作者屈原 4. 《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 5. 楚辞 6. 主要有三部:《左传》、《国语》、《战国策》 7. 《左传》8. 《论语》 9. 国别体10. 《谏逐客书》11. 门客12. 共叔段 13. 司马相如,班固,杨雄,张衡1 4. 《史记》,作者司马迁15. 《汉书·艺文志》,作者班固 16. 《乐府诗集》,编者是宋代的郭茂倩17 汉末文人无名氏的《古诗十九首》 18. 多写五言诗,抒发了忧国治世的愿望,作品具有“慷慨悲凉”之气,被誉为“建安风骨”。 19. 陶渊明20. 王维21 七言诗22. “永明体” 讲究声律和对仗,是沈约、谢朓等人创造的。 23. 笔记体小说,作者是刘义庆24. 《世说新语》 25. 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赋》、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萧统的《文选》 26.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27. 边塞诗28. 七言律诗29. 李贺 30. 白居易,有2888首诗杜甫,有1465首诗李白,有1045首诗 31. 张若虚、贺知章、张旭、包融32. 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33. 孟浩然、王维34. 高适、岑参、王昌龄 35. 李白是“诗仙”,诗风飘逸;杜甫是“诗圣”,诗风沉郁。 36. 元稹,白居易37. 李商隐、杜牧 38. 针对唐初创作中的形式主义,中唐时的韩愈、柳宗元积极倡导“尊崇儒学”、“文以载道”,提倡恢复秦汉文章传统,强调语言“文从字顺”和作家的修养,力求改变文体、文风,这就是“古文运动”。 39. 词兴起于唐五代,极盛于宋代,是由民间的“曲子词”发展而来的。 40. 《花间集》 41. 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韩愈、柳宗元 42. 43. 柳永44. 晏殊,晏几道45. 苏轼46. 李清照47. 辛弃疾48. 稼轩体49. 元杂剧 ;套数是由同一宫调若干支曲调连缀而成,如关汉卿的《南吕·一枝花·不伏老》。“南吕” 是宫调名,“一枝花”是第一支曲牌名,“不伏老”是标题。 52. 《西厢记》,作者王实甫。53. 愿天下有情终成眷属。

秦汉文学史之秦汉文学概述资料讲解

秦汉文学史之秦汉文 学概述

秦汉文学史之秦汉文学概述 秦汉文学概述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在相继灭掉韩、赵、魏、楚、燕之后,又派大将王贲从燕地向南挥戈攻齐,生俘齐王建,六国遂平,终于完成了统一大业,自称始皇帝,建立了秦王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也使中国在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名符其实的大统一。这种大统一不仅是政治上的统一,而且也表现为军事统一,经济统一,文化统一,即所谓车同轨,书同文.从此以后,在世界的东方,在中国大陆上,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就对自己的祖国,表现出了一种无比强大的向心力,虽经多次内乱与外患,但仍然分久必合,保持了文化文明诸方面从未间断过的连续性,使华夏炎黄子孙始终得以生生不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种前所未有的大统一,不仅在更广阔的背景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而且也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但是,由于秦始皇和先秦法家一样,过分迷信武功、法吏而轻视文治,完全接受了法家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的偏颇的理论主张,尤其在他晚年(公元前213年)在社会矛盾已经十分尖锐,社会危机一触即发的关键时刻,又错误地接受了不懂得如何守成的法家人物李斯的焚书建议,严酷地推行旨在愚民的文化专制政策,妄图以此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结果更加剧了社会矛盾和社会危机。到秦始皇死后第二年(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爆发了中国历史上 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秦王朝自建立只短暂的十六个年头,就在公元前206年被刘邦、项羽的起义大军推翻了。

秦王朝作为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封建国家只存在15年。这期间除皇帝的诏令和臣下的奏疏等实用文字外,没有散文名篇传于后世。而在文学发展中起过一定影响的是完成于秦统一前秦王政八年(公元前 239)的《吕氏春秋》和李斯作于秦王政十年的《谏逐客书》。前者由秦丞相吕不韦主持,由其门客集体编著,它同先秦其他诸子散文一样,有不少地方借寓言故事说理,富于文学意味;书中还保存了大量先秦时代的文献和佚文遗闻,是后世研究先秦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后者是李斯为谏阻秦王拟驱逐六国来客而作。文章揆之以事理,说之以利害,排比铺张,有战国纵横家说辞的气势;而在文辞的修饰整齐、音节的和谐流畅等方面,又是汉代政论文和辞赋的先声。 秦王朝覆灭后,又经过四年的楚、汉之争,到公元前202年刘邦击败项羽,重新统一中国,定都长安建立了汉王朝,史称西汉。 汉承秦制,是指汉王朝从本质上承继了秦王朝以郡县制为典型特征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大一统国家政体,以及制定了与此相应的诸如律令、军法、历法、礼仪等一整套制度,而并非是说也继承了秦王朝极为酷虐的政治统治。 汉代逐渐繁荣起来的文学,首先应该提到的是产生于战国后期的赋。因为赋才是两汉四百年间,从总体创作实况来看发展得最昌盛,最富于艺术的审美价值,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同时也最先表现出堪称为自觉创作意识的文学品种。早在西汉初期,这种文学体裁就已经开始风靡,不仅有此时最杰出的文学家贾谊的传世名作《吊屈原赋》、《鵩鸟赋》等,而且甚至先后在吴楚地区的吴王刘濞、梁孝王刘武、淮南王刘安的府中,集中枚乘、庄忌、枚皋、司马相如等一大批艺术风格各异的名家,形成了影响很大的创作中心。

2011-2012 影视文学考试试卷(答案)

2011-2012 影视文学考试试卷 填空 1. _______年底,国家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______________》。 答案:2000年底通用语言文字法 2. 2010年,台湾领导人_______在21世纪世界华文文学高峰会议开幕式上致辞,强调文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用_______《典论.论文》:“文章者,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答案:马英九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曹丕 3. 陕西黄陵县的“黄帝陵”,就是传说中黄帝的陵墓,是可以追溯到中华民族源头的象征。相传黄帝时中原有“万国”,夏朝时还有三千国,周初分封八百诸侯,而“五方之民,言语不通”。1据史料记载,中国最早的古代共同语可追溯到这一时期,即“______”,与后世古代共同语统称为“_______”。 答案:夏言雅言 4. 秦统治的时间并不长久,直到汉王朝的建立,终于形成了强大而稳定的大一统局面。“______”、“______”、“______”构成的汉文化,取代了“____________”。 答案:汉族汉字汉语华夏文化 5. 戏曲道白,过去有“_________________”之说,戏曲中的“____ ____ ____ ____”四个功法中,____功被认为最难掌握。 答案:千斤白,四两唱唱、念、做、打念 6.对普通话的规范包括:一、__________: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二、__________:以北方方言为基础;三、_________: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蓝本。 答案:语音规范词汇规范语法规范 7. ___________批准《汉语拼音方案》,并确定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语言文字工作的三大任务。 答案:全国人大促进汉字改革,推广普通话,实现汉语规范化

文学理论复习重点

文学理论复习重点 题型:名词解释5×5’=25’ 填空题10×1’=10’ 选择题10×2’=20’ 简答题2×10’=20’ 论述题1×25’=25’(观点论述10’结合材料分析15’) 一、名词解释 1、文学:文学是作家借助于虚构和想象,通过语言形象来表现他对人生的审美感受和理解的一种艺术 样式。 2、文学形象:凡是能够将审美意识通过语言外化为使他人在接受过程中产生审美想象和联想的感性对 象,都可称之为文学形象。 3、文本:它的本义是指一部文学作品的实际存在方式,在现代批评理论语境中,文本泛指人们可以对 其进行理解和解释的符号或符号链。 4、诗歌:用讲究韵律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含蓄的表现情感与思想的文本,诗歌的主要特点在于它的 抒情性和语言的韵律性。 5、意境:诗人的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相互交融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或审美境界,具有“镜生于像而 超乎像”的特点。 6、小说:用散文形式写成的、有一定长度的、虚构的叙事文体。叙事性是小说的基本特征。 7、散文:以抒发对人生的审美感受为内容的文学体裁。 8、戏剧冲突:表现在戏剧中的、因矛盾双方的意志对抗或人的内心矛盾而造成的、能够推动剧情发展 的矛盾冲突。戏剧冲突是戏剧艺术表现矛盾的特殊艺术形式,是戏剧性的集中体现。 9、文学思潮:在一定的社会文化思想的影响下,为适应社会变革和艺术创新的需要而形成和发展起来 的,并产生了广泛社会影响的文学思想潮流。文学思潮以张扬某种文学观念为标志,探索和建构与时代变迁相适应的审美范式是文学思潮的显著特点。 10、文学流派:一批作家因为在思想倾向和文学观念上有相似的见解,在创作实践上有共同的艺术 追求,并以她们的创作实绩显示了相似的风格特色而形成的创作群体。 11、现实主义:是一种以写实性的形象和形态,通过典型化的艺术概括来表现社会现实和人生经验 的文学类型。 12、典型: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的简称。典型即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它是现实主义叙事文学所创 造的、在整体个性的表现中显示了某种社会历史蕴意的、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人物形象或人物性格。 13、浪漫主义:一种以充满激情的艺术形象来表现理想追求、主观情感和某种社会心理的文学类型。 14、现实主义: ①作为一种文学思潮,现代主义产生于19世纪末、衰落于20世纪中叶,它包括:象征主义、未来 主义、意象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识流小说、荒诞派戏剧和黑色幽默小说等各种文学流派。 ②作为一种文学类型,现代主义文学显示了与传统文学迥然不同的特征。从艺术内容上看,现代主 义文学表现了动荡不安的20世纪西方社会的思想、心理和生活。从艺术表现上看,现代主义文学以变形、荒诞的艺术形式表现了悲观厌世的情调,具有重主观、强调非理性的“向内转”的特征. 二、重点内容: (一)美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家艾布拉姆斯通过下面的坐标揭示了文学活动的关系网: 世界

秦汉文学

第二编秦汉文学 第一章秦汉散文 概述《谏逐客书》的主要特点。 一.《谏逐客书》以逐客不利于秦的统一为中心,首先铺叙历史上客卿辅助秦国并使之国富兵强的事实,以说明客卿不曾有负于秦;其次叙说秦始皇看重外国的好玩之物,而轻视客卿的事实,论定其重物轻人的错误;最后分析纳客和逐客的利害关系指出逐客非但不利于秦的统一大业,还会使秦国趋于危亡。结构严密。二.文章罗列众多事实,极力铺陈,颇具纵横家法。 简述贾谊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点。 一.拒实设论,理直气壮,深情恳切,是贾谊散文的重要特点之一。如《治安策》开头即说:“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三。”二.文章铺饰排比,渲染淋漓,深得先秦纵横家说辞的风神。如《论积贮疏》是贾谊散文中的名篇。 简述晁错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点。 一.切实中肯,论精识深,擅长分析,言之凿凿。如《论贵粟疏》以有力的论据,说明轻赋役以劝农功,贵粟而贱金玉对于国家发展的意义。 二.晁错散文的另一个特点,是具有战国策士的纵横家风气,辞藻谐偶,句式铺排。如《上书言兵事》论“得地形”。 第二章司马迁与汉代史传散文 第三章汉代辞赋 名词解释:骚体赋 以抒情为主,体制基本与先秦的楚辞相同,如贾谊《吊屈原赋》、《鵩鸟》、严戒《哀时命》、淮南小山《招隐士》等。 简述贾谊骚体赋的创作特点。 贾谊骚体赋作,今存有《吊屈原赋》、《鵩鸟赋》、《旱云赋》、《惜赋》残局,前散篇是代表作。一.抒情述志、情感浓郁,是贾谊骚体赋的重要特色,如《吊屈原赋》借凭吊屈原而发述自己征途受挫、怀才不遇的幽愤,情感极为浓郁。二.从艺术表现看,贾谊《吊屈原赋》《鵩鸟》二作都直述胸臆,议论多于形象。《旱云赋》描摹云气和大旱的情状,也很有表现力。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3古代中国的文化练含解析

专题03 古代中国的文化 1.练高考 1.(2018年江苏卷历史21)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儒家思想是传统文化的主体。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文化发生过三次历史性融合。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随着佛教文化的渗入,特别是唐代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佛教经典,开辟了传统秦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融合时代。由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佛教、精密深邃的佛教哲学,并对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以深刻影响。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二次融合。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这是中国文化第三次融合的开始。 ——摘编自李良玉《新文化的起源》材料二佛教的禅宗一支,是儒学演进到宋明理学真正的阶梯。宋明理学的出现,说明中国学术思想发展到空前成熟的时期。它极大地深化了传统的儒学,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儒、释(佛教)、道的界分变得不那样重要了。它们都以自己的方式在理学的新天地中得到了升华,并进入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进入了社会生活……王阳明的学说虽然没有像朱熹那样得到官方的认可,但在士林的影响却是很大的,特别在晚明几成笼罩之势。 ——摘编自刘梦溪《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总序》等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从文化区域的角度,指出中国文化三次融合的对象有何不同。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宋明理学为例,就中国文化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写一篇小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答案】(1)不同:第一次:本土文化内部的融合;第二次:东方文化内部的融合(与东方局部地区文化的融合);第三次: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与西方文化的融合)。 (2)略。 【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一中的“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可以得出,从文化区域的角度看,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是本土文化内部的融合,第二次融合是东方文化内部的融合,第三次融合是东西方文化的融合。

文学理论复习总结.docx

文学理论 一、名词解释 1、世界丈学: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文学。 2、堆杨史观: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上,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2.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3.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4.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但过程是曲折的。 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典矍:指作家用典型的方法创造出具有高度概括力的个性化形彖;典型形象从生活中概 括提炼而来,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典型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高度统一;典型有阶级性, 同时也超越阶级性。 4、艺术生产:艺术生产是特殊生产,但和其他物质生产一样,受“普遍规律支配”;艺术生产是精神生产,必须遵循自身规律;艺术生产受商品经济影响。 5、莎士比亚化:即马克思恩格斯所强调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形象的表现生活,不能教条化;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屮的典型人物。 6、两个广阔夭地:绝对必须保证有个人创造性和个人爱好的广阔天地,有思想和幻想、形式和内容的广阔天地。 7、六个更:即文艺“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浅显),更强烈(缺乏概括性),更有集中性(缺乏分散性),更典型(一般性),更理想(原始),因此就更带普遍性(规律性)。” 8、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9、二为方向: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10、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二、简答及论述题 1.文学理论的性质是什么? (1)文学理论是从文学活动的实践中总结岀来的,具有鲜明的实践性。 (2)文学具有人文性、主体性、开放性、发展性 (3)文学理论揭示的是文学活动的客观规律,具有科学性 2.马克思文学理论的指导地位体现在哪里? CI)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充分揭示了文学的本质。

秦汉时期文学常识

Day3秦汉时期 1.《史记》最初称为《太史公》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 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分为本纪(12)、世家(30)、列传(70)、书(8)、表(10)五部分。是“二十五史” 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 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史记》,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3.“汉赋四大家”是:扬雄《甘泉赋》;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 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归田赋》。 4.《孔雀东南飞》是我国第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古代最长的民间 叙事诗,它与北朝的《木兰诗》合称为“乐府双璧”,加上《秦妇吟》为“乐府三绝”。 5.“三纲五常”:出自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所谓 “三纲五常”,就是”纲常“,它是我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重要思想。 ?三纲:“父为子纲”(父母是子女的纲领,领路人)、“君为臣纲” (君为主,臣为从;臣不能违背君主);夫为妻纲(夫为主,妻为从) ?五常:仁、义、礼、智、信

Day3秦汉文常练习 1.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国第一首长篇叙事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国第一首长篇抒情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乐府双壁”和“乐府三绝”分别指:____________________。 5.“三纲五常”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秦汉文学

1、班固所作的历史著作是【】 A.《史记》 B.《汉书》 C.《吴越春秋》 D.《越绝书》 2、《昌言》的作者是【】 A.恒谭 B.王充 C.仲长统 D.崔寔 3、司马迁在《史记》中成功塑造人物性格的手法不包括【】 A.“互现法”的使用 B.对比衬托方法 C.重视心理描写 D.非个性语言描写 4、张衡所作《二京赋》的谋篇立意大抵模仿的作品是【】 A.《两都赋》 B.《述行赋》 C.《幽通赋》 D.《幽通不遇赋》 5、杨恽的主要散文作品有【】 A.《新序》 B.《春秋繁露》 C.《盐铁论》 D.《报孙会宗书》 6.《赠四王冠诗》的作者是【】 A.班固 B.应亨 C.张衡 D.秦嘉 7、东汉抒情小赋的开山之作是【】 A.《两都赋》 B.《二京赋》 C.《归田赋》 D.《鹦鹉赋》 8、在汉代被称为“群儒首”的人是【】 A.贾谊 B.司马迁 C.董仲舒 D.刘向 9、《李夫人赋》的作者是【】 A.董仲舒 B.汉武帝 C.刘歆 D.班婕妤 10、《春秋繁露》的作者是【】 A.刘向 B.董仲舒 C.桓宽 D.杨恽 11、开创大赋的是【】 A.司马相如 B.枚乘 C.贾谊 D.班固 12、《士不遇赋》的作者是【】 A.董仲舒 B.汉武帝 C.刘歆 D.班婕妤 13、桓宽散文的代表作是【】 A.《盐铁论》 B.《过秦论》 C.《昌言》 D.《新序》和《说苑》 14.《新论》的作者【】 A.桓谭 B.王充 C.仲长统 D.崔颢

15、下列作品属于枚乘所作的是【】 A.《至言》 B.《上书谏吴王》 C.《论积贮疏》 D.《论贵粟疏》 16、司马迁在《史记》中成功塑造人物性格的手法不包括【】 A.“互现法”的使用 B.对比衬托方法 C.重视心理描写 D.非个性语言描写 17、赵壹创作的抒情小赋是【】 A.《归田赋》 B.《鹦鹉赋》 C.《二京赋》 D.《刺世疾邪赋》 18、王充的散文作品是【】 A. 《新论》 B. 《论衡》 C.《昌言》 D. 《政论》 19、《遂初赋》的作者是【】 A. 董仲舒 B.汉武帝 C.刘歆 D.班婕妤 20、目前学术界认定为蔡琰所做的诗是【】 A.五言《悲愤诗》 B.七言《悲愤诗》 C.《胡茄十八拍》 D.《饮马长城窟行》 21、《吕氏春秋》向来被视为【】 A.道家著作 B.法家著作 C.儒家著作 D.杂家著作 22、《史记》中的表有平【】 A.8篇 B.10篇 C.30篇 D.70篇 23、以抒情为主,体制基本与先秦的楚辞相同的赋体类型属于【】 A.骚体赋 B.散体大赋 C.抒情小赋 D.骈赋 24、汉乐府民歌中倾诉生活困顿的诗篇是【】 A.《东门行》 B.《十五从军征》 C.《上邪》 D.《相逢行》 25、《上书谏吴王》的作者【】 A.贾山 B.贾谊 C.晁错 D.枚乘 26、“赋”作为文体的名称,最早见于【】 A.《子虚赋》 B.《赋篇》 C.《上林赋》 D.《两都赋》 27、东汉中后期出现的一种句法类于大赋但篇幅比较小,铺叙摹绘的成分减少而抒情成分极大增加的赋作的赋体类型属于【】 A.骚体赋 B.散体大赋 C.抒情小赋 D.骈赋 28.汉乐府民歌中讥刺达官显贵德尔诗篇是【】 A.《东门行》 B.《十五从军征》 C.《上邪》 D.《相逢行》 29、蔡邕创作的骚体赋是【】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模拟试题1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练习试题1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早、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是《____________》;世界上最早的字数最多的字典是《____________》;至今为止世界上页数最多的丛书是《____________》。 2、中国最著名的石窟有____________、云岗石窟、龙门石窟和____________等。 3、孔子提出的“仁”的内涵是____________。 4、秦始皇统一天下,为建立统一文化而采取的重要举措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度同制、行同伦和地同域。 5、《诗经》中的“__________”和以__________为代表的楚辞,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两个典范。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有一个正确的答案,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写在题后的括号内。本大题共20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商代对中国文化最大的贡献集中反映在( )。 A.铜器 B.迁都 C. 使用文字 D.建筑 2、《诗经·小雅·北山》中说“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反映的是( ) 。 A.家国同构 B. 封国制度 C. 家族制度 D.宗法制度 3、最能体现辩证整体性的是()。 A.数学 B. 中国古代医学 C.农学 D.地理学 4、中国古代的数学家()曾求出精确到七位有效数字的圆周率:3.~3.之间。A.刘伟 B.祖冲之 C. 刘徽 D. 秦九韶 5、()对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思想作了概括的经典性的表述。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A.《易传》 B. 《诗经》 C. 《论语》 D. 《史记》 6、下列哪项不属于制度文化层的?( ) A. 家族制度 B. 婚姻制度 C. 官吏制度 D.服饰文化 7、“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西汉 ( )的提法。 A.黄帝 B. 董仲舒 C.鲁班 D.伏羲 8、()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磁铁极性的国家。 A.美国 B.中国 C.日本 D.阿拉伯 9、早在公元前1000年的()时期,中华先民便有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观念。 A.西周 B.先秦 C.两汉 D.魏晋 10、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可见,一个人的一言一行,都不能脱离()的指导。 A.“诗” B.“学” C.“礼” D. “经” 三、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每小题5分,共10分)

大一文学理论复习要点

1.文学理论: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以文学的普遍规律为研究对象, 是一门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并配合作品分析的学科。 2.视角:视角也称为聚焦,就是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 3.领悟:领悟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后的一种更高境界,是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 时,继共鸣和净化后而进入的更高阶段,包括潜思默想、洞悉宇宙奥妙、体悟人生真谛、提升精神境界等状况和过程。 4.广义文学:是指一切口头或者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的统称,包括今天所谓文学和政 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 5.共鸣: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的一个标志,通常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在阅读文学 作品时,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和人物的命运遭际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另一个意义是指不同的读者,包括不同时代、阶级和民族的读者,在阅读同一文学作品时可能产生的大致相同或相近的情绪激动和审美趣味趋同现象。 6.情节: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7.精神生产:精神生产指的是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而进行的对于 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 8.话语蕴藉:话语蕴藉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的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 会性话语活动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9.诗:诗是一种语词凝炼、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达 思想情感的文学体裁。 10.审美批评:审美批评是一种情感性评价也是一种体验和超越矛盾统一的批评,而且 常常是形式或形象的直觉批评。 11.文学风格:文学风格是作家创作个性与具体话语情境造成的相对稳定的整体话语特 色。 12.现实型文学: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 13.材料:文学创造材料是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的一切生 动、丰富但却相对粗糙的刺激或信息。 14.文学批评:文学批评是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兼及一切文学活动和文学现象的理性分 析、评价和判断。 15.文学的审美属性:文学作品从情绪情感上打动读者、感染读者,给读者带来美的享 受的属性,就是文学的审美属性。 16.文学消费:文学消费主要是指读者的阅读。 17.点评:点评也叫评点,是我国一种传统批评文体。它不需要谋篇布局,精心构思, 它一般都是具有相当鉴赏水平和学识功底深厚的读者在阅读作品时偶有感悟的随意挥洒。 18.即兴:即兴是作家因受某一外在刺激或内在冲动的作用,兴会来临,在文字操作过 程中迅速地创造出某种作品的情况。 19.文学活动的“四要素”: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或者构成环节包括世界、作者、作品 和读者。这四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应该形成互相渗透、依存和作用的整体性关联。 20.推敲:推敲是指作家在文字操作过程中反复选择、调动词句,以求准确、妥帖地把 心象物化为定型产品的操作过程。 21.隐含的读者:是指本文本身设定的能够把本文提供的可能性加以具体化的读者。

秦汉文学

汉赋 一、辞与赋的联系与区别 (一)楚辞与汉赋乃两种不同的文体。(区别) 1、楚辞是战国时代产生于楚国域内的一种诗歌形式,以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方言声韵)、名物(楚地的风土物产)而创作的诗歌,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而汉赋却是适应汉代宫廷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半诗半文,或称带韵散文的作品。 2、赋体一般是用主客问答体敷演为叙事的形式,它不是抒情,而是铺陈辞藻,咏物说理,实际上是更接近于叙事散文的特点。楚辞体则不同,它虽然也富于文采,描写细致,也往往含有某些叙事成分,但它却是以抒了个人感情为主的作品,是真正的诗歌。 3、刘熙载《艺概》论述“楚辞汉赋之别”:“楚辞按之而逾深,汉赋恢之而弥广”,“楚辞尚神理,汉赋尚事实。”所谓“按之而逾深”和“尚神理”指的是楚辞中所含有的情和所具有的诗歌韵味说的;所谓“恢之而弥广”和“尚事实”是指汉赋以铺陈为能事,以叙述事实为主说的。因此,汉赋实际上是更接近于叙事散文的特点。 (二)汉人将辞、赋归为一类。(联系) 汉人将辞、赋归为一类,在文体分类上确有不精确的地方,但这也正好说明了辞与赋的联系。 1、辞、赋相对于“诗三百篇”和汉乐府诗来说,同属于“不歌而颂”的不入乐的作品。 2、汉赋的产生和发展,曾受楚辞的直接影响,所谓“拓宇于楚辞”(刘勰《文心雕龙》)。屈原的诗歌作品,特别是《离骚》,结构宏伟、文采华美,其间又设为问答,引譬连类,就语言描写而言,善于渲染、形容,词语繁富,很重视外在形式的美感,这为赋体文学提供了丰富的养料。 三、汉赋发展的各个阶段 (一)骚体赋及“九体” ?汉初骚体赋为主 ?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 ?九体:贾谊《吊屈原赋》后,出现了一系列以悼念屈原为主题的骚体赋,如王褒的《九怀》、刘向的《九叹》、王逸的《九思》等作品,它们一脉相承,九章成篇,体制固定,主题相类,作为骚体赋的一种体制,与汉大赋中的“七体”互相辉映,是为“九体”。 ?淮南小山《招隐士》 ?司马相如《大人赋》《哀秦二世赋》《长门赋》 (二)枚乘与“七体” ?枚乘:梁园文学群体杰出代表《七发》 ?七体:枚乘《七发》是“七体”的开山之作,它标志着汉大赋体制的形成,李善《文选》注以为“《七发》者,说七事以起发太子也”。自《七发》问世后,后世仿作并以“七”名篇的代不乏人,如张衡的《七辩》、马融《七厉》等。萧统《文选》、刘勰《文心雕龙·杂文》于赋体之外,别立“七体”。 (三)司马相如与天子游猎赋 ?司马相如家徒四壁当垆沽酒 ?《子虚赋》《上林赋》 标志着汉赋主题转变,由讽谏转为润色鸿业。 ?《西京杂记》载:“司马相如为《上林》《子虚》赋,意思萧散,不复与外事相关,控引天地,错综古今,忽然而睡,涣然而兴,几百日而后成。” (四)扬雄四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