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研究

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研究
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研究

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研究

 序

让更多的中国中小企业走向世界①

经济全球化已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它从宏观上把世界各国经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微观上又推动着各国的企业在全球化中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勇往直前地走向世界。现在全球经济唱主角的已是跨国公司,这一点已没有什么怀疑。我国着力培育大企业、大集团,积极鼓励和推动这些企业走向世界,进入500强的行列,这已取得很大成就。

世界各国的企业90%以上都是中小企业,我国也如此。当发达国家的大企业、大集团密集地进入中国之后,一批中小企业作为配套企业随之跟进。一些国家和我国政府签署中小企业经济合作协议,其目的在于这些国家的中小企业也能进入中国。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形势也很喜人。目前我国的出口产品大部分为①

该序由著名经济学家林凌所作。

林凌,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区域经济。现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学术顾问、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副会长、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综合开发研究院副理事长,《经济体制改革》、《开放导报》主编。

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研究

 2 中小企业所制造,在国际市场上遭遇的不公正的反倾销事件大部分也在中小企业身上。有些中小企业已走出国门,在一些国家安身立命,但深受所在国保护主义之害。这些情况充分说明,我国中小企业也已进入国际市场,已成为我国出口产品生产和贸易的一支重要力量,正在经受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并从中得到锻炼和考验。但必须看到,我国的中小企业由于受到观念、体制、资金、技术、管理、人才等多方面的制约,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相对薄弱,抗风险能力不强,国际化经营仍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为此,我们对外开放的“走出去”战略应当是:一方面做强做大大企业、大集团,培育更多的中国自己的跨国公司,参与国际合作和国际竞争;另一方面,加强中小企业的培育,把更多的既有国际化理念又有国际化经营素质的中小企业推向国际市场。应当承认,我们在后一方面的认识、研究和工作都是很不够的。达捷、董春同志所撰写的《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研究》,是以我国中小企业为对象,借鉴国际经验,系统研究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专著,可以说弥补了这一方面的空白。

我国中小企业的存在和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有着不同的体制背景和基础。从国外发展的历史看,目前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存在的格局,既是专业化分工协作客观规律作用的结果,也是在竞争中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不断博弈而形成的。有人曾经认为,资本主义是“大鱼吃小鱼”,中小企业是无法生存下来的。实际上,随着专业分工的发展,许多产业领域只适合中小企业发展而不适

3 序

合大企业进入。有些作为零部件配套和生产性服务业的中小企业是大企业须臾不能分离的,有些虽然受到大企业的威胁,但许多国家都有反垄断、反兼并等保护中小企业的政府机构和法律,有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政府金融机构和技术研究开发机构,从而保护了中小企业的存在,保持了中小企业的活力。

我国的中小企业,新中国成立前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环境下存在和发展的。在相对长的时期内,我国没有自己的机器大工业,中小企业也很少,完全处在洋货入侵的境地。后来李鸿章、张之洞等开展洋务运动,外国人到中国来办机器工业,现代民族工业也有所发展,但在腐败的政府、外国资本和官僚资本的压力下,发展十分缓慢。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实行国家所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国家一方面从原苏联引进国有制的现代大工业,另一方面又在县域范围发展“五小工业”。这两类工业是在两股道上独立发展,彼此之间在总体上并不存在相互依存关系。同时,无论国有大企业还是“五小工业”,本身的专业分工程度都很低,基本形成“大而全”、“小而全”的格局,产业链条很短,整个社会的专业分工协作很不发达。当时由于社会需求远远大于供给,二者并存,并无矛盾。

改革开放后,体制和政策发生了巨大变化,乡镇企业在农村“异军突起”,亚洲“四小龙”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大批向东南沿海地区转移,出现了“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广东模式”,使中国的中小企业进入高速发展的时期,以加工贸易为特征的中小企业开

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研究

 4 始走向世界。这时的中国国有大型企业,正处在体制转换的困难时期,有些企业,特别是生产日用消费品的工业企业,差不多都受到这些内生的和外来的中小企业的冲击。许多国有大企业,由于生产的家用电器等产品竞争不过东南沿海地区的产品,几乎全军覆没。市场化了的新型中小企业冲击仍在计划经济体制笼罩下的传统国有大企业,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改革向产权制度改革的推进,大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和在境内外证券市场上市,包括乡镇企业在内的中小企业的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股份合作、向私人出售等大规模展开,向现代企业制度迈出了决定性的步伐。

我国加入WTO后,经济体制逐步与国际接轨,至此,中国的大企业和中小企业才开始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走上市场化、国际化之路。不仅大企业、大集团在“走出去”的战略中进入世界跨国公司的行列,没有任何鼓励政策的一些小企业也自发地走出去了,中国中小企业生产的商品几乎遍及全世界。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轨迹说明,我国中小企业是在与发达国家不同的背景下发展和成长起来的,他们之间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我国的大企业、大集团主要是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中小企业主要是成长时间不久的民营企业。他们都还没有经历过国际市场激烈竞争的锻炼,更未受过暴风骤雨的考验。在这种条件和背景下形成的企业,如何走出有中国特色的道路出来,是我们急待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达捷、董春同志已对发达国家中小企

5 序

业存在和发展的理论框架作了综合的考察研究,我期望他们能在研究和借鉴发达国家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总结中国的经验,提炼出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小企业存在和发展的理论框架出来。我想他们是有能力做到这一点的。

在本书中,作者对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作了详尽的分析和评估,这是很有意义的。我国中小企业之所以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走向国际市场,主要得益于我国20世纪80年代初在东部沿海地区实行的对外开放战略和21世纪初加入WTO。沿海地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WTO则是我国进入世界市场的国际平台。有了这两条,就为我国企业参与国际合作和国际竞争提供了具有国际国内法律和政策的制度保障。同时,也由于我国中小企业具有进入国际市场的独特优势,如作者所指出的产权优势、决策优势、创新优势、低成本优势、集群优势、与遍及全球的华商合作的优势等,提升了我国中小企业的竞争力。但我国中小企业毕竟还是比较幼稚的企业,在国际化经营方面,外部和内部都面临许多问题。如企业规模较小,产品档次较低,大多为贴牌生产、委托中间商出口,没有自己的品牌和销售渠道;生产技术、企业管理、进出口营销等人力资源严重短缺;缺少知识产权意识,常常导致知识产权纠纷;国家在进出口行业选择、市场准入、进出口税收、融资渠道等方面缺乏有力的政策扶持;对进出口企业产品出口缺乏统一协调,导致国内企业间恶性竞争,招致反倾销指控并最终丢失极好的国外市场。这些都值得我们

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研究

 6 认真研究并在发展中加以解决。

为了提高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素质,改善外部环境,作者以开放的视野分析和介绍了国外中小企业国际化的成功经验。对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中的难点,如融资问题、技术创新问题、国际化与本土化问题、集群式发展模式问题以及国家扶持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宏观政策措施等,作者都进行了专门的阐述。这对已经进入和将要进入国际化经营的中小企业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最后,我还要提到的是,本书在学术观点上,不少方面,具有独到观点和创新思路;在研究方法上,把历史与逻辑、定性研究与定量模式设计、中国国情与国外成功经验结合起来,从多角度、多方位展现了所研究对象的全貌;在写作方式上,对体例有所创新,给人以一种清晰、新颖的感觉。这些都是本书的优点所在。

我国一部分中小企业正在向国际化经营迈出可喜的步伐。随着国际竞争国内化的发展,许多中小企业都将卷入更深的国际化潮流,还将有更多的中小企业到异国他乡寻求更多的商机。我期望作者就这个问题继续进行深入的研究,不断推出经验总结和理论成果,为我国中小企业的国际化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让更多的中国中小企业和大企业、大集团一样,走向世界!

2007年5月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