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注意

心理学·注意
心理学·注意

结构:

注意的理论:过滤器理论、认知资源理论、生理机制理论、中枢能量理论、注意的衰减模型理论

心理学中的三大注意理论:过滤器理论、资源限制理论和特征整合理论?

资料一

一、注意的种类

注意(attention)是心理活动(意识)对一定对象的选择和集中。注意与编码密切联系着。注意总是指向于当前正在编码的信息。如果把注意比做一个可变焦距的聚光灯,这个聚光灯既可以指向外部世界的刺激,也可以指向个体内部世界的刺激。注意是一种很复杂的心理倾向,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它进行分类。

(一)选择性注意、集中性注意和分配性注意

根据注意的功能,可以把注意分为选择性注意、集中性注意和分配性注意。

选择性注意(selective attention)是指个体在同一时刻只对有限的信息给予注意而忽视其他信息。个体在任何时候都被无数刺激所围绕,他总是不断地关注某些刺激并作出反应,同时忽视或至少弱化某些刺激,对它们不发生反应。选择性注意使我们把注意指向于一项或一些工作和事件而不是许多工作和事件。

集中性注意(concentrated attention)是指我们的意识不仅指向于一定的刺激,而且还集中于一定的刺激。集中性注意包含警觉和搜索。警觉(vigilance)是指在相对较长时间内个体对某种或某些试图检测到的特定刺激保持注意。在警觉的时候,个体警惕地注视、倾听着随时可能出现的刺激信号。特别是,在特定刺激很少出现而一旦出现就需要立即注意的情况下,就更需要警觉。在执行高

风险的警觉任务时,人们最担心的是漏掉有关的信息。警觉是个体被动地等待特定刺激的出现,而搜索(search)则是主动、积极地寻找目标。个体从许多不确定事物中寻找出特定的刺激就需要聚精会神、专心致志地集中注意。例如,从琳琅满目的货架上试图找到你所要的特定品牌的麦片。在搜索的时候,人们最担心的是搜索到的信息是否会出错。

分配性注意(divided attention)是指个体能对几项不同的任务给予关注或能操作几项任务。训练有素的驾驶员可以一边驾车,一边谈话,甚至摆弄门把手和吃东西。很多任务通过大量的练习就会使任务变得简单、容易,只需稍加注意就可以,这时任务的操作已经自动化了。个人在操作自动了的任务的同时还可以操作其他任务。表8-1列出的是上述三种注意的功能和特点。

表8-1注意的三种主要功能

种类界定举例

选择性注意把注意指向于一项或一

些任务而忽视与之相竞争的

其他任务

人们注意看电视而忽视新来的人;注意读书或听课而忽视周围环境的吵闹声

集中性注警觉意识聚焦于可能出现的

目标刺激,小心谨慎地检测

目标信号的出现,一旦检测

到信号便很快作出应对

追捕逃犯的民警在埋伏时所

执行的是高风险的警觉任务;在

教室里警察仔细地闻某种异样的

气味

搜索在许多不确定的刺激中

集中精力、主动地寻找出目

标刺激

如果闻到了某种异样的气味,

人们可能积极地寻找这种气味的

来源;在一本写得密密麻麻的记

录本里找出你所要的关键词

分配性注意每次同时做几项任务,

按需要转换注意资源,谨慎

地分配注意资源

熟练的司机一边驾驶,一边交谈、听音乐,但如果另一辆车突然转过来时,他会快速转换注意,集中精力开车

(二)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

根据产生和保持注意时有无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程度的不同,可以把注意分为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三种。

不随意注意也称为无意注意(involuntary attention),是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例如,在上课时,老师在讲台上展出一台新仪器,学生们自然地注意着这台仪器。在安静的阅览室内,突然传来一声巨响,大家都不由自主地转过头去注意那个声音。这些都属于无意注意。无意注意是人和动物都具有的初级注意。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既来自刺激物的强度、新颖性等特点,同时也取决于主体的需要、兴趣、情绪等内部状态。

随意注意也称为有意注意(voluntary attention),是服从于预定目的、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这种注意是人向自己提出一定的任务,且自觉地把某些刺激物区分出来作为注意的对象。当我们决定要做某件事(如写作、做作业)之后,在做这件事的过程中有意地把注意集中在我们认为要干的事情上。这时我们所注意的那个刺激物的特点,不论是否强烈、新异、有趣,我们都必须集中注意,同时排除各种无关刺激的干扰。因此,有意注意必须付出意志努力。有意注意是人类独具的高级的注意形式,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发展起来的,其中言语(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调控起着重要作用。

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虽然有区别,但是在人的活动中往往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因为任何一件工作都需要有这两种注意的参加。倘若单凭无意注意去从事某种工作,那么,不仅工作会显得杂乱无章,缺乏计划性和目的性,而且也难以持久。同时,任何工作总会有困难或干扰,总会有单调乏味的过程,因此有有意注意的参加,工作才能完成。然而单凭有意注意从事工作,就要进行紧张的努力,付出巨大的能量,时间久了,会使人感到疲劳,所以必须有无意注意参加,工作才能持久。在人的每项具体活动中,往往既需要无意注意,也需要有意注意。

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在活动中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例如,一个人偶尔为某种活动所吸引而去从事这种活动,后来才意识到它具有重大的意义,于是自觉地、有目的地去从事这种活动,并且在遇到困难和干扰时仍保持对该活动的注意,这就是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相反,有意注意也可以转化为无意注意。例如,在刚开始做某件工作时,由于对它不熟悉,不感兴趣,往往需要一定的努力才能把自己的注意保持在这件工作上。经过一段时间后,对这件工作熟悉了,有兴趣了,就可以不需要意志努力或不要求有明显的意志努力而继续保持注意。这就是有意注意转化为无意注意。但是,这种不随意注意仍然是自觉的、有目的的,只不过不需要意志努力罢了。这种注意形式被称为随意后注意,也称有意后注意(post voluntary attention),即事先有预定的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三)内源性注意和外源性注意

根据注意指向与集中的加工方向,可以把注意分为内源性注意和外源性注意。

内源性注意(endogenous attention)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由知觉者控制的注意,也称为目标指向控制注意(goal-directed control of attention)。外源性注意(exogenous attention)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自动发生的、与当前知觉目标无关的注意,称为刺激驱动注意(stimulus-driven control of

attention)。例如,在实验中,被试被要求辨认出现在屏幕中央的图形时,他就会注视着屏幕中央,期待目标的出现。这种注意属于内源性注意。此时,如果在屏幕的边缘突然呈现一个刺激,则该刺激会迅速自动地引发被试的注意。这种注意属于外源性注意。

内源性注意是根据观察者的行为目标或意图来分配注意,外源性注意是观察者的视野外部的信息所引起的注意定向(Posner,1980)。内源性注意的发展是渐进的,一开始是宽泛的注意,然后是狭窄的集中。外源性注意更少受认知负荷的影响,被试可以忽略内源性提示,但无法忽略外源性提示。外源性注意能够引起立即、快速、狭窄的集中。

早期研究认为外源性注意干扰了内源性注意的集中,因为高度突现的视觉事件自动捕获了注意。最近的研究(Theeuwes et al.,2000)表明,外源指向是自发的,并独立于自上而下的控制。认知神经科学研究也显示,外源性注意加工快于内源性注意加工(Eimer et al,2000),而且内源性注意和外源性注意代表两种注意系统,并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脑内的信息加工

资料二

什么是注意

注意(attention)是心理(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人处于注意状态时,其心理活动总是指向于一定的对象:或者感知着某种对象,或者回忆着某件往事,或者沉思于某个问题,或者想象着某种形象。在某一瞬间内我们的心理活动有选择地朝向于一定的对象,就显示出通常所谓的注意状态。在注意时,不仅心理活动指向于一定的对象,而且还集中于一定的对象。注意的集中性可以用心理努力的程度来表示。这可以有两种情况:一是在同一时间内各种有关的心理活动共同集中于一定的对象;二是同一种心理活动不仅指向于一定的对象,而且维持着这种指向,使活动不断地深入下去。因此,无论是各种有关的心理活动的指向和集中或是同一种心理活动的指向和集中都是一个人的注意状态。

注意的对象既可以是外部世界的对象和现象,也可以是我们自己的行动、观念或内心状态。在同一时间内,人只能注意少数的对象,而不能注意所有的对象。由于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这些少数的对象就被清晰地意识到,而同时存在的其他对象,或者没有被意识到,或者意识得比较模糊。注意总是心理(意识)活动对某些对象的集中,同时也是心理(意识)活动从其他对象上的离开。集中注意的对象是注意的中心,其余的对象有的处于“注意的边缘”,多数处于注意范围之外。

注意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与认识过程难以分开的、有时与意志相关联的一种意识活动状态,其基本特征是指向状态和集中状态。通常我们说:“注意书本”,“注意老师的讲解”,“注意问题的关键”,实际上是指“注意看书本”,“注意听老师的讲解”,“注意思考问题的关键”等认识活动的状态,而这里所说的注意也含有命令自己支配认识活动的意思。

注意是人类信息加工的一个重要成分。没有注意的参与,信息的编码、存储和提取都将是不可能的。注意是人们进行学习,获得知识,取得劳动成果的必要条件。

2004-09-28 《心理学》(第三版)章志光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注意的过滤器模型

过滤器模型是英国著名心理学家布洛德本特(D.E.Broadbent,1958)提出来的。该理论认为注意犹如一个过滤器,它在信息加工过程中对输入的信息起筛选的作用,以防止信息传送道因有限的通过能力而超载。过滤器是按照“全”或“无”的原则工作的,即让一个通道工作,接受信息,另一个通道就关闭,因此该理论也称为单通道模型。此外,过滤器选择作用并不是随机的,新异的刺激、较强的刺激、具有生物意义的刺激、为人所期待的刺激易于通过过滤器,受到注意。

注意的生理机制

注意的生理机制是很复杂的,它与脑干网状结构、边缘叶和大脑额叶等脑组织密切联系。首先注意与觉醒状态密切相联系,脑干上部组织和中脑网状结构在觉醒状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实验表明,在中脑部位切断脑干或破坏脑干网状结构而保留感觉上行特异传导通路,动物就陷入沉睡状态。临床上,脑干上部损伤的患者出现睡眠或梦样状态,选择性注意严重障碍。因此,脑干网状结构的上行激活系统被认为是保证觉醒和注意的最泛化状态的脑结构。

大脑的激活状态是选择性注意的必要条件。选择性注意必须有更高位的脑组织──边缘叶和大脑额叶的参与。边缘叶中的海马和尾状核称为是有机体实现选择性注意的重要器官,即像“过滤器”那样,抑制无关的习惯化的刺激的信号进入大脑,而对新的有意义的刺激作出反应。大脑额叶的作用是直接参与主动注意和集中注意。

注意的衰减模型

衰减模型是美国心理学家特瑞斯曼(A.M.Treisman,1960)在修正过滤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该理论认为过滤器并不是按“全或无”的方式工作。接受信息的通道不是单通道,而是双通道。即注意的信息并不是完全被过滤掉,即所谓的通道被阻断或关闭,而是被衰减,强度减弱了。对个人特别有意义或对象十分熟悉的刺激,由于其接受阈限低,因此即使这些信息被衰减,也可能被对象识别。这种模型比过滤器模型更有弹性,能解释更多的现象。

注意的中枢能量理论

中枢能量理论由卡尼曼(D.Kahneman,1973)提出。该理论不同于上述模型的是,它不是把注意的有限性看作是信息通道的接受有限,而是看作人能用于执行任务的能量或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用能量或资源的分配来解释注意。

资源的分配决定注意的取向。资源的分配受下列4个因素制约:①受制于唤醒因素的可能的能量;②当时的意愿;③对完成任务所需能量的评价;④个人的长期倾向。

根据该理论,能量或资源的分配可进一步分为资源限制过程和材料限制过程。资源限制过程是指其作业受到所分配的资源限制,一旦得到较多的资源,其作业能顺利进行。材料限制过程是指其作业受到任务的低劣质量的影响,即使分配较多的资源也难以顺利完成任务。例如,在噪杂的背景中,要听清楚一个微弱的说话声,即使分配更多的资源,也难以听清。

该理论能较合理地解释日常生活中看到的一些现象,如一心二用。一个人能同时做两种事而不受干扰,这是因为这两种活动所需资源未超过个人能量分配的资源总和。又如某些活动不能一心二用或只有一种活动能操作得好,这是由于该种活动分配了更多的资源,或者是两种活动所需资源超过了总资源。

注意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不可能由单一的机制来实现。上述理论正是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注意的特性,使我们能多方位地把握注意的本质。

2004-09-28 《心理学》(第三版)章志光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资料三

注意的各种理论:

一、过滤器理论

过滤器理论的基本思想是,注意受人的信息加工系统结构的限制,某些特定类型的输入信息可以通过过滤器得到进一步的加工而得到识别,而其他的信息则不能通过。因此,过滤器理论一般要解决下列几个问题:(1)信息加工系统中有多少个过滤器?(2)过滤器处于信息加工系统的什么位置?(3)过滤器是以什么原则进行工作来选择信息的?

(一)早期选择模型

布鲁德本特在其《知觉和交往》一书中最先提出注意的“过滤器理论”。尽管它在今天只有历史的意义,但了解该理论对于认识注意理论的发展仍然是有益的。这理论的基本假设是,信息加工受通道容量的限制。来自外界输入的信息是大量的,这些感觉信息将通过大量的平行的感觉通道进行加工。但是人的神经系统高级中枢的加工能力是极其有限的,于是在信息加工的某一阶段就出现了瓶颈口。为了避免系统超载,就需要过滤器加以调节,选择出一些信息进入高级分析

阶段,而其余的信息则迅速衰退。通过过滤器的信息受到进一步的加工被识别或存储。这种过滤器类似于高保真听力设备中的交叉过滤器。它按“全或无”的方式进行工作。一个通道通过信息同时就关闭其他通道。当环境需要的时候,过滤器又转换到另一个通道,使有关信息通过;同时阻断其他通道,不让信息通过。因此该理论也称为“单通道理论”。他认为,过滤器位于语义分析(知觉)之前,对输入信息的通过或拒绝完全是由刺激的物理属性决定的,不需要信息加工系统的高级分析阶段参与活动,即不需要已有知识经验对输入信息的作用。

(二)中期选择模型

布鲁德本特的过滤器理论很快就遇到了困难,它无法解释人对有意义材料的信息加工和注意分配等现象。例如,在双耳分听实验中,事先规定被试只对一只耳(如左耳)输入信息进行追述(追随耳),而不追述另一耳(非追随耳)的输入信息。结果是,对追随耳的信息被试能很好地知道,对非追随耳的信息常常不能识别,但对特别有意义的信息(如被试的名字)却能够识别。显然,布鲁德本特的过滤器模型是无法解释通过非追随耳的特别有意义的信息为什么能得到识别这个问题的。因为布鲁德本特的过滤器是按“全或无”的原则进行工作的,是依据刺激的物理属性来选择信息的,同时输入的信息也不与已有的知识经验相互作用。

据此,特瑞斯曼提出,有机体总的加工能力是有限的,在信息加工系统中存在着某种过滤器。但是,她认为过滤器不是按“全或无”原则工作的而是按衰减的方式工作的,并认为许多通道都能对信息作不同程度的加工。至于过滤器在信息加工系统中的位置问题,特瑞斯曼认为有两种情况:一是在语义分析之前的,被称为外周过滤器;二是在语义分析之后的,被称为中枢过滤器。前一种过滤器对刺激的特点进行级差性选择,即对输入的感觉信息给予不同程度的衰减而不是完全阻断感觉输入。她假定长时记忆中已储存的项目具有不同的激活阈值,当输入的信息(追随耳的)通过过滤器未受到衰减时,能顺利激活长时记忆中有关的项目而得到识别;当输入的信息(非追随耳的)通过过滤器受到衰减时,由于强度减弱,因而常不能激活长时记忆中相应的项目,因而不能被识别;但特别有意义的项目(如自己的名字)的激活阈值较低,因而能被激活、被识别。因此,选择注意不仅取决于感觉信息的特征,而且取决于中枢过滤器的作用。中枢过滤

器在选择信息中起积极作用,它是根据在回答反应组织中起着巨大作用的范畴、语义特征进行选择的。

(三)晚期选择模型

该模型由德尤奇和诺曼等人提出。该模型认为,所有的选择注意都发生在信息加工的晚期,过滤器位于知觉和工作记忆之间。注意的选择依知觉的强度和意义为转移。事实上,该模型假定信息到达了长时记忆,并激活其中的项目,然后竞争工作记忆的加工。这个模型强调了中枢控制过程,选择注意就是加工系统中这个控制的一部分。通过它,某些信息的编码被选择出来作进一步的系列加工。诺曼把这个机制称为“相关机制”,即对相关刺激作出反应。选择注意就是这个控制机制用来使人集中加工特定信息的结果,是一种主动的过程。

这个模型能很好解释注意分配现象,因为输入的所有信息都得到了加工,也能很好地解释特别有意义的信息易引起人的注意,因为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这些项目激活阈值是很低的。但是,这个模型看来是不经济的,因为它假设所有的输入信息都被中枢加工,这就不能很好地解释早期选择现象。

以上三种关于注意选择性的理论,都假定注意对信息的选择发生在信息加工的特定阶段。目前,很多认知心理学家认为,选择过程可以发生在信息加工的不同阶段,这种观点被称为多阶段选择模型。【四】多阶段选择模型是对前面三种选择性模型的综合,它强调信息选择的时段依赖于任务的具体要求,因此更具灵活性。

二、认知资源理论

(一)资源限制理论

这种理论把注意看做心理资源,认为对输入进行操作的资源在数量上是有限的。如果一个任务没有用尽所有的资源,那么注意就可以指向另外的任务。注意的有限性不是过滤器作用的结果,而是从事操作的资源的有限数量所决定的。卡尼曼于1973 年在《注意与努力》一书中提出了资源限制理论。这一理论的基本假设是,完成每一项任务都需要运用心理资源。操作几项任务可以共用心理资源,但是人的心理资源的总量是有限的。这些加工过程产生一定数量的输出,人在操作几项任务时根据特定数量的资源和输出在质量上的变化,将资源量分配给这些任务的操作。

只要同时进行的两项任务所需要的资源之和不超过人的心理资源的总量,那么,同时操作这两项任务就是可能的。

(二)双重加工理论

该理论由谢夫林等人提出。该理论认为,人类的信息加工方式有两种:自动加工和控制加工。自动加工是由刺激自动引发的无意识的加工过程,不需要有意注意,不受认知资源的限制。自动加工的速度很快,由于不占用系统的加工资源,所以也不影响其他的加工过程。控制加工是受意识控制的加工过程,它需要注意的积极参与,要占用系统的加工资源。和自动加工相比,控制加工更为主动和灵活,它可以随客观情况的变化不断调整资源分配的策略。

双重加工理论是对资源限制理论的有益补充,它们共同解释了为什么人们有时能同时做好几件事,如一边做作业一边听音乐,因为人类认知加工系统的资源是有限的,在同时执行两种以上的加工任务时,往往会发生困难。而如果其中的一项或几项加工已经变得自动化了,不需要占用加工资源,个体就可以将注意更多地集中于其他受意识控制的加工过程之上。

控制加工经过充分的练习之后,有可能转化为自动加工。熟练技能的形成过程,就是动作信息由控制加工向自动加工转化的过程。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学习及其本质

第二章学习及其本质 一、不定向选择题 1、桑代克根据其实验提出的主要学习定律有()。 A、准备律 B、因果律 C、练习律 D、效果律 2、学习包括知识的()几个过程。 A、获得 B、转化 C、评价 D、实践 3、属于组织学习的原则与策略有()。 A、逐渐分化原则 B、整合协调原则 C、接受学习 D、现行组织者策略 4、在学生掌握了“蔬菜”后,再学习萝卜、白菜等概念,属于()。 A、上位学习 B、下位学习 C、符号学习 D、并列结合学习 E、转移学习 5、以有意义学习和认知同化的观点为基础,奥苏贝尔提出组织学习的原则与策略有()。 A、程序原则 B、逐渐分化原则 C、整合协调原则 D、先行组织者原则 E、强化原则 6、布鲁纳认为学习过程包括知识的()几个过程。 A、理解 B、巩固 C、获得 D、转化 E、评价 7、根据学习的定义,下列属于学习的现象是()。 A.吃了酸的食物流唾液 B.望梅止渴 C.蜘蛛织网 D.儿童模仿电影中人物的行为

8、加涅提出了三类态度,下面属于这三类态度的是()。A.儿童对家庭和其他社会关系的认识 B.对某种活动所伴随的积极的喜爱的情感 C.有关个人品德的某些方面 D.关切社会需要和社会目标的愿望 E.进公民义务的愿望 9、奥苏贝尔提倡的一种学习类型是()。 A.有意义-发现学习 B.有意义-接受学习 C.机械-接收学习 D.机械-发现学习 10、()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和认知结构的重要性,主张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 A.布鲁纳 B.班杜拉 C.桑代克 D.巴甫洛夫 11、()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A.建构主义 B.认知结构 C.信息加工 D.有意义言语 12、操作性条件作用论的提出者是()。 A.桑代克 B.苛勒 C.斯金纳 D.巴甫洛夫 13、布鲁纳的学习论是()。 A.完形-顿悟说 B.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C.认知-结构学习论 D.建构主义 14、看见路上的垃圾后绕道走开,这种行为是()。 A.强化 B.惩罚 C.逃避条件作用 D.回避条件作用

2017实验心理学之注意-毙考题

2017实验心理学之注意 第七章注意 场景一: 在一个班级的联系会上,你正专注于同学的表演,对周围其他人的谈话充耳不闻,但是如果你从他们的谈话中突然听到自己的名字,你会有什么反应 场景二: 美国东方航空401航班在即将飞达迈阿密国际机场时,前轮指示灯突然不亮,三名机组人员同时专注于查看灯泡的问题,而忽略了控制飞机的自动驾驶仪,恰巧飞机高度测量表也失灵,飞机开始下滑,直至离坠毁8秒钟时,副驾驶才注意到高度测量表的问题,但为时已晚iexcl;shy;iexcl;shy; 意识是一个以一定阈限为境界的有限领域,任何心理内容只有进入这个领域,才又被领会的可能。在这个领域内有一个范围狭小的中心区域,心理内容只有进入这个中心区域,才会获得大的清晰性和鲜明性,这个中心区域被称为iexcl;注意焦点iexcl; 。也就是说注意是心理内容的清晰领会状态。 构造主义心理学: 冯特(1908)《情感和注意心理学》; 机能主义: W.James(1892)《心理学教科书》; 行为主义; 认知心理学;

实验一:向被试的右耳呈现3个数字,同时向左耳呈现另外3个数字(呈现的速度为每秒2个数字),如: 右耳:4,9,3 左耳:6,2,7 被试可以用两种方式再现: ①以耳朵为单位,分别再现左右耳所接收的信息。(正确率65%) ②以双耳同时接收到的信息为单位,按顺序成对地再现。(正确率20%) 实验二: 左耳(追随耳):There is a house understand the word. 右耳(非追随耳):Knowledge of on a hill. 被试都报告为:There is a house on a hill.(声称这是从一只耳朵听到的) 实验三: 向被试的双耳同时呈现一些刺激,其中包括一些靶子词。这些靶子词呈现在右耳或左耳的数量相同,但呈现的顺序是随机的。 要求被试不管右耳还是左耳听到靶子词,都要作出分别的反应。 实验结果:右耳和左耳对靶子词的反应率达到59%-68%。双耳的反应率很接近。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指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识记、想象和思维)、情绪和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 3、观察法——观察,旨在自然条件下,人们为一定目的而对事物所进行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观察法就是以感官活动为先决条件,与积极的思维相结合,系统地运用感官对客观事物进行感知、考察和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 4、自然实验法——在自然的正常的情况下,根据预定的计划,有意识地引起或创造所要研究的现象 5、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体内外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6、反射弧——是实现反射的生理结构。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反馈和效应器。 7、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反射. 8、条件反射——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 9、兴奋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相对休息状态转向活动状态. 10、抑制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活动状态转向相对休息状态 1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当大脑皮层的某部位产生兴奋或抑制时,并不是停留在原发点不动,而是向周围的神经细胞传布开来,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扩散到一定限度后,又向原发点聚集,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集中. 1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是指一种神经过程能引起与它相反的神经过程的增强. 13、第一信号系统——是具体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4、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5、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16、有意注意——是指具有预定目的,需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7、无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 18、有意后注意——是指既有目的性,又不需作较大意志努力的注意。 19、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特征。 20、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需要,主动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的特性。 2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2、知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23、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的不同叫感受性。 24、感觉阈限——是指能引起感觉持续一段时间的刺激量。 25、分析器——是一种复杂的神经装置,由感觉器官、传导神经(包括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和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三部分组成. 26、适应——由于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而引起的感受性变化叫做适应。 27、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28、记忆表象——被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它的形象仍能在头脑中呈现出来,这个现象叫记忆表象。 29、识记——就是通过反复感知从而识别、记住某种事物,并在头脑中留下映象的过程。 30、保持——是识记过的材料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人脑的保持量是相当大的。 31、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前摄抑制. 32、倒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倒摄抑制.

人格心理学 特质论试题

第五章生物学论 1.当我们过独木桥的时候,我们会不自觉的保持身体平衡,此例用自我解释说明了什么() 5.1.149 A A自我具有高度的选择性 B 自我是无意识的 C 自我相当于直觉 D 自我是天生的 2.大多数人害怕黑暗,害怕庞大凶狠的动物,说明了什么() 5.1.151 A A由于原始意向的存在 B 图式 C 环境的选择 D 后天的经验 3.根据荣格的观点,怎样解释“工作狂”,忽略了自己的家庭生活,及自身的身体健康() 5.1.150 C A工作情节 B 金钱情节 C 权力情结 D 权力情结 4.某学生在上课时,心里面想到的是其他的事情,而表面仍做出很认真上课的行为,此现象说明了什么() 5.1.152 C A说明此人有强迫症 B 此人运用了防御机制中的移置 C 人格面具所起的作用 D 自我约束 5.某人买了彩票,可惜没有中奖,可当晚他做梦梦到自己中了500万,请用荣格的观点解释此现象() 5.1.154 A A等值原则 B 熵增加原则 C 心里能的前行 D 心里能的后行 6.某人常感到身体不适,头痛,胃痛,而且比较冲动,情绪不稳定的现象,用艾森克的理论则此人属于() 5.2.160 B A内倾—外倾 B 精神质 C 神经质 D 内倾质 7.荣格创立了与佛洛依德理论有很大差异的理论体系,荣格把人的心理现象分为意识,个体意识和() 5.1.147 B A潜意识 B 集体意识 C 本能 D 思维 8.下面对关于“自我”的描述错误的是() 5.1.149 A A自我是个体自觉意识的心里组织,它由能够自觉到的感知、记忆、思维与情感等组成 B 自我具有高度的选择性,它挑选出个体意识所需要的信息 C 自我是个性化不断独特,个性,达到的一种自我意识或认识自我的过程 D 自我不断的充实、完善和塑造着新的自我 9.荣格认为对人格及其发展影响最大的是() 5.1.150 B A个体潜意识 B 潜意识 C 本我 D 个性化 10.荣格最具原创性的思想是()确立了进化遗传在人格中的地位和作用() 5.1.151 A A集体潜意识 B 个体潜意识 C 整合潜意识 D 特质论 11.当人们感到无聊或者烦闷时,会倾向于冒险、艺术创造、交换性伴侣、酗酒和吸毒等。这种对感觉刺激和经验变化的的需求被称为() 5.2.169 B A行为遗传 B 感觉寻求倾向 C 外向型特质 D 刺激表现 12.谁提出了人格三层次构造() 5.1.149 A

实验心理学实验讲义

3对偶比较法-制作颜色爱好顺序量表 一、实验介绍 本实验目的是学习对偶比较法和顺序量表的概念,制作颜色爱好的顺序量表。 心理量表是经典心理物理学用来测量阈上感觉的。心理量表根据其测量水平的不同,可分为四种:命名量表、顺序量表、等距量表和比例量表。其中等距量表和比例量表分别带来了心理物理学中的对数定律和幂定律。 顺序量表没有相等单位、没有绝对零点,它按某种标志将事物排成一个顺序,从中可以查出某事物在心理量表中所处的位置。制作心理顺序量表有对偶比较法和等级排列法两种方法,其中,对偶比较法是制作心理顺序量表的一种间接方法。 对偶比较法是把所有要比较的刺激配成对,然后一对一对呈现,让被试对于刺激的 某一特性进行比较并作出判断:这种特性在两个刺激中哪个更为明显。因此,若有n个 刺激,则一共可配成 n( n-1)/2 对。又因为有空间误差和时间误差,在实验中每对刺激要比较两次,互换其呈现顺序(时间误差)或位置(空间误差),所以一共要比较 n( n-1)次。 二、方法与程序: 本实验用对偶比较法制作颜色爱好顺序量表。计算机能产生不同色调的颜色,而且纯度高,适合于颜色爱好顺序量表的制作。实验共有七种颜色,它们是:红(Red)、 橙(Orange)、黄(Yellow )、绿(Green)、蓝(Blue )、青(Cyan)和白(White )。 实验顺序如下表:为抵消顺序误差,在做完21次后,应再测21次,顺序与前21次 顺序相反;为抵消空间误差,在后做的21次中左右位置应颠倒。 刺激红橙黄绿蓝青白 红—— 橙 1 —— 黄 2 3 —— 绿12 4 5 —— 蓝13 14 6 7 —— 青19 15 16 8 9 —— 白20 21 17 18 10 11 —— 实验前,主试应指导被试认真阅读指示语,并说明反应方法(按红、绿键认可,按黄键不认可),然后开始实验。 三、结果与讨论: 结果数据中有每种颜色被选择的次数,即选择分数(C)。 如果要制作等距量表,还需按如下公式计算选中比例P。 P= C/(2*( n-1))=C/12 再把P转换成Z分数,按Z分数制图即可制作成颜色爱好的等距量表。参考文献: 杨博民主编心理实验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65-82页 4信号检测论-有无法 、实验介绍

《普通心理学》:注意的功能和种类

; 一、注意的功能 注意的基本特性决定了注意的一些主要功能,这些功能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选择功能注意使得人们在某一时刻选择有意义的、符合当前活动需要和任务要求的刺激信息,同时避开或抑制无关刺激的作用。这是注意的首要功能,它确定了心理活动的方向,保证我们的生活和学习能够次序分明、有条不紊地进行。 (二)保持功能注意可以将选取的刺激信息在意识中加以保持,以便心理活动对其进行加工,完成相应的任务。如果选择的注意对象转瞬即逝,心理活动无法展开,也就无法进行正常的学习和工作。 (三)调节监督功能注意可以提高活动的效率,这体现在它的调节和监督功能。注意集中的情况下,错误减少,准确性和速度提高。另外,注意的分配和转移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并适应变化多端的环境。古代教育家荀子在《大略篇》中说:“君子壹教,弟子壹学,亟成。”这里的“壹”就是专一,意为只要教师一心一意地教,学生一心一意地学,就能保证学生最终学业有成。 二、注意的种类 根据注意过程中有无预定目的和是否需要意志努力的参与,可以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 (一)无意注意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无意注意一般是在外部刺激物的直接刺激作用下,个体不由自主地给予关注。例如,正在上课的时候,有人推门而入,大家不自觉地向门口注视;大街上听到警笛鸣叫,行人会不由自主地扭头观望。另外,无意注意的产生也与主体状态有关。一个人在街头散步的时候,也可能无意间注意到许多事物。无意注意更多地被认为是由外部刺激物引起的一种消极被动的注意,是注意的初级形式。人和动物都存在无意注意。虽然无意注意缺乏目的性,但因为不需要意志努力,所以个体在注意过程中不易产生疲劳。 (二)有意注意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也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我们工作和学习中的大多数心理活动都需要有意注意。工人上班,学生上课,交警指挥交通,都是有意注意在发挥作用。有意注意是一种积极主动、服从于当前活动任务需要的注意,属于注意的高级形式。它受人的意识的调节和控制,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注意。有意注意虽然目的性明确,但在实现过程中需要有持久的意志努力,这容易使个体产生疲劳。 (三)有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它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经过学习、训练或培养个人对事物的直接兴趣达到的。在有意注意阶段,主体从事一项活动需要有意志努力,但随着活动的深入,个体由于兴趣的提高或操作的熟练,不用意志努力就能够在这项活动上保持注意。例如,一个学习外语的人在初学阶段去阅读外文报纸,还是有意注意,很容易感到疲倦;随着学习的深入,外语水平不断提高,当他消除了许多单词和语法障碍,能够毫不费力地阅读外文报刊,可以说达到了有意后注意的状态。有意后注意是一种更高级的注意。它既有一定的目的性,又因为不需要意志努力,在活动进行中不容易感到疲倦,这对完成长期性和连续性的工作有重要意义。但有意后注意的形成需要付出一定的时间和精力。

自考《实验心理学》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自考《实验心理学》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实验心理学》是心理学中关于实验方法的一个分支,是其它心理学各个分支的研究基础,也是心理学各级别考试的主要科目之一。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教材为《实验心理学》(光明日报出版社1993年版,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朱滢教授等人编著)。这本教材简单、实用,包含的内容比较广,比较适合自学考试的学生使用。这本教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心理学实验方法、心理物理学方法、反应时间、感觉与知觉、记忆、心理语言学、思维和动机。其中,前面两章着重介绍心理学实验中包含的各种变量、心理学研究方法以及在研究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后面的大部分章节主要介绍实验方法在心理学具体内容中的应用。在上面所有章节中,心理物理学方法一章比较难懂,尤其是信号检测论部分,需要考生认真阅读,加强理解。 根据自学考试的指导思想和考生的具体情况,考试的题目一般分为四种形式:分别为名词解释、简答题、图表题和实验设计题。名词解释题要求考生必须对考题中的名词进行简洁、概括的说明,通常为一句话,以教材为准;在回答简答题时,考生要首先解释题申涉及的基本概念,然后列出答题要点,并对每一个要点进行简要说明;图表题是指试题中给出一个图或一个表,图或表为某个实验的结果,要求考生根据图或表回答问题,一般要求考生指出此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心理学问题。或请考生指出该实验研究中的各种变量(自变量、因变量和控制变量等),以及该实验为何种实验设计;最后一类为实验设计题,要求考生自己设计一个实验来研究一个具体问题,或者要求考生说明考题中给出的实验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正,提出一个更为完善的新的实验设计。通常情况下,考题的内容都不会超出教材的范围,但会有一些改动或变化。不过,万变不离其宗,掌握教材是非常重要的。 图和表是实验心理学的语言,图表的优点是直观、简单、明了,一般不会产生歧义。而语言表述则根据每个人文字的运用能力有所不同。另外,有些实验结果是很难用语言来表述的。实验心理学注重实验,注重实验结果的表述(图表),因此,要求考生在学习时也要注意对教材中图表内容的理解和说明。在图表中能够反映出实验中涉及到的各种变量,以及各种变量之间的关系(实验设计)。图中的横坐标表示自变量,纵坐标表示因变量。 针对考试的题型和具体内容,在学习实验心理学时,仅仅依靠死记硬背是不够的。一般要求考生不仅记住教材的内容,而且要能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具体的问题中,即要求考生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亿。例如,在回答图表题和实验设计题时,考生要根据考题中的具体要求来回答问题,这不是仅仅通过背书就能够做到的。然而,考题中的名词解释和简答题要求考生必须记住教材中的具体内容。因此,在考试时不仅要求考生要有良好的记亿力,而且要有良好的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能力。 在自学考试的所有科目中;实验心理学属于比较难掌握的一门课程,实际上这种难度同时体现在教与学两个方面。实验心理学,顾名思义是离不开实验的,因此,在北京大学心理系本科生的课程中包括“实验心理学实验”课,要求学生在实验室里亲自动手做心理学实验。通过对心理学实验的直接参与,学生对心理学知识有直观的理解和掌握,这对学生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而自学考试中,由于时间和场地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很难安排心理学实验课,这样,自学考试的学生普遍反映实验心理学中的实验看起来很具体,学起来很费劲,不知道该记什么,教师在讲解过程中也比较费力,因此,教与学两个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难度。然而,实验心理学又是我们将来进行心理学研究不可缺少的基础课程之一,因此,教师和考生必须共同克服困难,学懂;学好这门课程。 根据我们的经验,建议考生在学习实验心理学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自学考试,应以自学为主,在参加考前辅导之前,先通读一遍教材,找出不懂的地方,这样在辅导时才能够做到有的放矢; 2、学习时应以实验为重点,了解每个实验的实验设计,各种变量,以及实验得到的结果和结论,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等;

心理学题库基本名词解释(总汇)1

心理学题库: 心理学: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社会心理学:致力与理解人在社会情境中的心理和行为级其本质和起因的一个科学领域。 个体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出生到衰老的整个过程中的心理发展和变化规律。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以及为了促进个体心理发展的人类学习与教育的实质与规律的科学。 心理健康: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知、情、意、行、人格完整协调,能适应社会) 方法: 观察法:在自然情境中对行为有目的、有计划观察并记录及进行分析,以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规律的方法。 测验法:特定量表为工具,对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调查法:就某个问题要求回答自己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 问卷法:采用预先拟定好的问题表,由被试自行填写来搜集资料进行研究的方法。 谈话法:根据预先拟定问题向被调查者提出,在面对面一问一答中搜集资料,然后对群体的心理特点级心理状态进行分析和推测。测验法(人格):在标准化的技术条件下,对受测者的行为和内部心理变化进行探索和鉴别的方法。 横断研究法:在同一时间研究不同年龄组被试的心理发展水平,并对其进行比较。 纵向研究法:对被试进行较长时间追踪研究,对其心理发展进行观察、记录。目的是考察某些心理现象发生的质的变化规律。 群体序列研究法:在同一时间选定不同的被试群体进行研究,然后对各个被试群体进行纵向的跟踪研究。 投射测验:若干个模棱两可的刺激所组成,被试可任加解释,使自己动机、态度。感情及性格等在不知不觉中反应出来。 意识与注意 意识(心理活动):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无意识:不能觉察的心理活动和过程。 前意识:意识与无意识之间过度层面。 催眠: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 注意: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注意的指向性:瞬间意识选择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其余对象。 注意的集中性:意识指向某个对象时,在这这个对象上集中起来。 不随意注意: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后注意:服从当前的任务要求,节省意志的努力。 感觉 感觉:对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在脑中的反映。 感受性: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感到性大小的基本指标。 绝对感觉阈限:最小可觉察的刺激量。 差别感觉阈限:对两个刺激间最小差异的察觉能力。 知觉 知觉:通过感官得到内部和外部环境的信息,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整合和解释),产生了对事物的整体认识。 知觉的整体性:在经验基础上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性。 知觉的选择性:知觉时,从复杂刺激环境中将一些有关内容抽出组织成知觉对象,其他部分则留为背景。 知觉的理解性:以过去的知识、经验来解释对象。 知觉的恒常性:感觉不断在变化,知觉稳定不变。 方位知觉:对物体的空间关系和自己的身体在空间所处的位置的知觉。

实验心理学答案49836

一、实验设计题: 设计一个实验想了解年龄对再认能力的影响。 设计一个前摄抑制与倒摄抑制的实验。 设计一个实验来研究关键字母法是否能够提高儿童的英语词汇记忆能力。 设计一个实验想了解语文教材对学生写作水平的影响。 设计一个速度——准确性权衡的实验。 组别前测处理后测 实验组O1 X O2 控制组O3 / O4 实验设计举例 举例1:设计一个实验想了解有无反馈对划线准确性的影响。 ①自变量:在练习中是否给与被试反馈。自变量有两个水平。 因变量:画线的准确性,用画出的线段与标准线段长度误差的平均值表示。 额外变量:被试的姿势、态度,被试原本的画线能力,周围环境的干净整洁,主试的态度等。 ②实验设计是单因素两水平的被试间前测后测实验设计,模式如下: O1:第一组被试先练习画线20次的线段长度的平均值与标准长度的误差。

O2:再练习画线80次中给予反馈之后,再画线20次的线段长度的平均值与标准长度的误差。 O3:第二组被试先练习画线20次的线段长度的平均值与标准长度的误差。 O4:再练习画线80次中不给予反馈之后,再画线20次的线段长度的平均值与标准长度的误差。 ③两组是随机抽样,随机分组,保证实验前相等。 ④通过独立样本单因素共变数分析,检验两组后测成绩是否有差异,若O2﹤O4,则反馈对画线准确性有促进作用。 举例2:设计一个实验考察暴力场面对人的记忆的影响。 实验假设:暴力场面有损人的记忆。 被试:某大学的自愿参加者;随机分配到以下两组。 组一:看带有暴力场面的电影 组二:看非暴力场面的电影 看完电影之后,要求两组被试回答25道关于电影中事件的问题。其中一道题非常关键:问被试,在银行外面露天停车场踢球的男孩穿的足球衫上的号码是多少。 自变量:暴力场面,有两个水平,一是看暴力电影,二是看非暴力电影。 因变量:正确回忆出男孩运动衫号码的人数的百分数。 额外变量的控制:实验环境方面:要求两组被试在同样规模的电影院、同时看同样片长的两部电影。被试回答问题的方式: 发答题纸让被试以书面形式回答,独立完成不能相互交流。实验设计模式: 组别处理

实验心理学练习题

实验心理学练习题 一、填空 1. 现代心理学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学科体系,包含有许多心理学分支,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 ____ 、________ 、____ __、______ 等等。 2. 额外变量是使实验结果发生混淆的主要根源。对额外变量的控制,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当机体处于某种情绪状态时,其内部会发生一系列的_________,测量这些___ ___的指标就是生理指标。 4. 被试内设计是_______ ___须接受自变量的_ _______的处理。 5. 当我们走进电影院,最初什么也看不见,需经过一段时间才逐渐适应,并能区分周围物体的轮廓。这种在_________下的感受性_________的过程,称为_________。 6. ________针对传统的感觉记忆方法的某些缺点,设计了部分报告法,它弥补了以前那些用全部报告方式研究感觉记忆的缺陷,结果他首次发现了被试感觉记忆量为_______。 7. 语图仪是能将______或______分析为组成成分频率,显示频率-强度-时间型式变化的仪器,它能形象地图示________________。 8. 多自变量实验是指在一个实验中包含_______的自变量的实验。它具有三个明显的优点: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9. 人从暗处到亮处,眼睛大约经过______ _就能适应,这是__ _____。此种适应时,眼的感受性不是___ __,而是___ ___,与__ _____正好相反。 10. 闪光临界融合频率是人眼对光刺激________的指标,最早是用____________进行测定的。 11. 在刺激变量中,对反应时间影响比较大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12. 阿特金森和希夫林提出了记忆的多存贮模型。该模型把记忆看作是一个系统,按照信息在系统内储存的时间可以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子系统:__________、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13. 变量是指在___________或__________可变的事物的___________。在实验中实验者_________、__________的变量称为自变量;由操纵而引起的被试者的__________称为因变量。 14. 科学的探索,大致可分为两阶段或两个类型。第一阶段是探明规定某个行为的条件,第二个阶段是探明哪些条件与行为之间的函数关系。与这两个阶段相对应,可以把实验分为两种类型: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15. 当一个自变量产生的效果在第二个自变量的________ _不一样时,就发生了_____ _。 16. _______(reaction time, 简称RT),它是一个专门的术语,不是指____________的时间,而是指______施于有机体之后到___________开始所需要的时间。 17. 基于感觉阈限的操作定义,__________设计了三种测量感觉阈限的方法——__________、恒定刺激法和___________。这些方法后来被统称为__________。 18. 由于信号检测论在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之间作出区分,因此,它能够分析不同被试、不同操作条件下的反应敏感性;同时,还能够分析操作的恶化是因为敏感性下降,还是因为反应偏向的变化,并根据这些分析的资料对操作进行改进。 19. 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简称ROC曲线,在心理学上又称为_____________,这就是说,曲线上各点反映着___________,它们都是对同一信号刺激的反应,不过是在几种不同的判定标准下所得的结果就是了。 20. 从量表有无相等单位和有无绝对零点来分,心理量表可分为顺序量表、等距量表和

注意力的心理训练

注意力的心理训练 来源:本站原创时间:2010-11-12 浏览:3736 在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过程中,注意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位专家说:注意力是学习的窗口,没有它,知识的阳光就照射不进来。对学生的学习来说,注意力的好坏也是至关重要的。有经验的教师在总结教学经验时,都知道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可能与注意力不稳定、不集中、分配不合理有关。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被试在注意力高度集中时背课文,只需要读9遍就能达到背诵的程度,而同样的课文,在注意力涣散时,竟然读了100遍才能记住。可见,它与人的学习效率和工作效率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因此有的专家说:“哪里有注意,哪里才会有思考和记忆。”注意是认识和智力活动的门户。 实验和教学实践表明,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与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之间明显的差别之一就是注意力的好坏。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能集中注意听讲阅读,独立思考问题,认真做作业。他们在学习时很少受外界干扰,即使有时老师的课讲得并不那么生动,但他们也能自我约束,有意识地组织注意力,不让自己的思想开小差。许多学习落后的同学恰恰相反,他们注意力涣散,不能全神贯注地听讲,时而做小动作,抠耳朵,挖鼻孔,抓抓头皮,时而与同学交头接耳,逗闹一下,有时貌似听课,实则思想离开课堂,开了小差。读书时也一样定不下心来,做作业东抄西看。有的甚至在上课或复习课时没有精神,打起了瞌睡。这些同学怎么能够把学习搞好呢? 许多专家和有经验的老师都认为:在同一个年龄段,同一个班级里常常学习成绩差别很大,其差别的原因,除了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及学习方法等因素外,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在于这两部分同学之间在注意力的能力上有着很大的差距。因此教育心理学家说:“注意是保证学生顺利学习的重要前提。” 注意力的好坏并不是先天遗传的,而是靠后天的学习培养和训练得来的。有些人经过培养训练,注意力和注意品质得到很好的提高,所以要想提高注意力,培养良好的注意品质就应该进行有意识的训练,而且更多的还是自我训练。下面我们介绍几种注意力的自我训练法: 1、利用课堂听讲锻炼自己的注意力 课堂听老师授课是学生学习的基本方式,占学生学习时间比重较多,如能重视课堂学习,注意听讲,不仅能掌握好课堂知识,还能发展自己的认识能力,长期坚持专心听讲,还会培养良好的注意品质。 2、在阅读中培养自己的注意力 研究指出,注意力是集中还是涣散直接影响着读书的效果。读书的目的就是理解书的精神实质,记住书的主要内容,要做到这些,就必须集中注意力,特别是在深入思考书中所讲内容的深刻含义时,必须聚精会神,高度集中。所以说在阅读过程中集中注意力是理解和记忆的前提条件。那种随意乱翻,心不在焉的读书是没有什么收获的。 阅读教材或有关参考资料,精读其它书籍时,要想获得好的学习效果,就必须集中注意力,而且把读书与训练注意力结合起来。许多著名的学者都很注意这方面的自我训练。如有的人在读书时,就经常在一些重要内容旁边写上注意,特别注意等,也有的用符号或用“!”“?”以及“☆”作记号以引起注意。 那么,如何克服注意力涣散的毛病呢? 许多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同学,都存在一个共同的缺点,就是注意力涣散,上课时思想容易开小差,阅读时不专心,做习题时精力不集中,做什么都漫不经心,懒懒散散,粗心大意。这些同学只有克服掉注意力涣散的毛病才能把学习搞好。克服这些缺点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在上课或做作业时,你要不断对自己强化这两件事的重要性。“这堂课的内容很

心理学

安全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一、心理及其本质 心理是人在生活活动中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反映,是人在长期的生物进化中发展到高级阶段后而形成的人脑的一种特殊机能,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心理是脑的功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二、心理学定义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三、安全心理学的定义 安全心理学是以生产活动中的人为研究对象,以从保证生产安全,防止事故,减少人身伤害的角度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四、安全心理学的发展 泰罗美国主题1科学研究作业方法 2改善工人与管理层的关系 冯特德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构造心理学,心理学始祖。 闵斯特伯格工业心理学之父 五、安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1)观察法(2)访谈法(3)问卷法2)心理测量3)实验法4)模拟仿真六、安全心理学在安全工作中的作用 安全心理学的原理、规律和方法可以运用在预防工伤事故,进行安全教育以及分析处理事故等方面。 (l)安全思想淡漠,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常常是造成工伤事故的重要原因。因此,研究和分析生产过程中人们对自身安全问题的心理现象,运用动机和激励的理论,激发职工安全意识,使安全生产成为职工自发的要求,这是做好安全工作的重要保证。 (2)通过安全心理学对主观和客观心理现象的分析,可以帮助管理人员认清安全生产中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对各种不安全因素进行整改,从而调动广大职工安全生产的积极性。 (3)运用安全心理学的学习理论,做好职工的安全技术培训和安全思想教育工作,特别是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对从事电气、起重、运输、锅炉、压力容器、爆破、焊接、煤矿井下瓦斯检验、机动车辆驾驶、机动船舶驾驶等危险性大的特种作业人员进行专业的安全技术教育。 (4)对影响整个系统运行或对安全生产是非常关键作用的岗位,可通过合适的职业选择,选拔合适的人选。

实验心理学复习习题及答案..

欢迎共阅实验心理学 单选题 1.事后回溯设计是:前实验设计 2.在加因素法反应时中,刺激与数目选择反应时的关系是:线性关系 3.与古典心理物理学相比,信号检测论的优点是:能将辨别力与判断标准加以分离 4.补笔测验用来研究:内隐记忆 5.某小学90%以上的学生成绩在30分以下,这种现象是:地板效应 6.注意研究中,所使用的双作业操作范式应遵循的原则:互补研究 7.铁钦纳在1901年出版了一部着作,其中对感知觉的研究和心理物理法进行了大量论述,并致力于将实验心理学建立成一个新的学科体系,该着作是:《实验心理学》 8.依据误差对阈限进行间接测量的方法是:平均差误法 9.A、B、C反应时比较:B>C>A 10.支持知觉直接性观点的是:“视崖”知觉实验 11.动作稳定测量仪(九洞仪)可用于考察:情绪特征 12.华生做的儿童恐惧实验中,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刺激---反应法 13.通常用来测量个体距离判断水平的仪器是:深度知觉仪 14.学习一系列单字后,把学过的与未学过的单字随机混在一起,并呈现给被试,要求被试辨认出学过的单字。这种检查记忆效果的方法是:再认法 15.在试验研究中,衡量自变量与因变量关系明确程度的是:内部效度 16.在心理学实验研究中要选取多种指标来评价实验研究的成败,这些指标是:效度和信度 17.信号检测论实验的方法有:评价法和有无法 多选题 1.有人想检验课堂教学中屏幕上呈现的四种类型的文字颜色与背景色搭配是否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结果没有发现这四种搭配类型的学习效果之间存在差异。可能的解释是A.文字颜色与背景色搭配本来就与学习效果无关B.所挑选的文字颜色与背景色的四种搭配类型之间差异过小C.对学习效果的测量不准确D.授课教师的差异削弱了文字颜色与背景色搭配类型的影响效果 2.记忆研究中,材料呈现方法有:全部呈现法、提示法、对偶联合法 3.等响曲线反映的响度听觉特点有:频率是影响响度的一个因素、不同频率的声音有不同的响度增长率、声强提高,响度级也相应增加

考研普通心理学知识点之注意的一般概述_毙考题

考研普通心理学知识点之注意的一般概述 三、注意的一般概述 1、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具有指向性和集中性。心理活动或注意的强度越大,紧张度越高,注意也就越集中。人在高度集中自己的注意时,注意指向的范围就越小。 一方面,注意不等同于意识。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动作,而意识主要是一种心理内容或体验。另一方面,人的注意所指向的内容,一般处于意识活动的中心,对于注意指向的内容,人的意识比较清晰和紧张。总之,在注意条件下,意识与心理活动指向并集中于特定的对象,从而使意识内容会对象清晰明确,意识过程紧张有序,并使个体的行为活动受到意识的控制,而进入注意的具体过程则可能是包含了无意识的过程。 注意的外部表现:注意是一种内部心理状态,可通过人的外部行为表现出来但并不总是一一对应的。 注意的功能:注意的基本功能是对信息进行选择。 注意指向并集中在一定对象后,会保持一定时间的延续,维持心理活动的持续进行。 前注意状态下只能对事物的个别特征进行初步加工;注意状态下人们对个别特征的信息进行精细加工并将其整合为一个完整的物体。 注意保证了人对事物更清晰的认识、更准确的反应和进行更可控有序的行为。这是人们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完成各种智力操作和实际工作任务的重要心理条件。 2、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 不随意注意:是一种消极被动的注意,注意活动中人的积极性较低。相关因素是刺激物自身特点,人自身的状态、需要、情感、过去经验等。不随意注意既可帮助人们对新异事物进行定向,使人们获得对事物的清晰认识,也能使人们离开并干扰当前进行的活动,具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作用。

随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形式,只有人才有随意注意。引起原因是对注意的目的及任务、兴趣、活动组织、过去经验及人格的依从性。 随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兼有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的某些特征,是在随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培养随意后注意的关键在于发展对活动本本身的直接兴趣。 3、选择性注意、持续性注意和分配性注意选择性注意:从同时呈现的多种刺激中选择一种进行注意,而忽略另外的刺激。持续性注意:也叫注意的稳定性。是衡量注意品质的一个重要指标,通常用警 戒作业来测量。注意动摇不同于持续性注意,在任何一个比较复杂的认识活动中总是要发生的。 分配性注意:对多种刺激进行注意或将注意分配到不同活动中。研究分配性注意常用方法是双作业操作。基本条件是进行活动的自动化程度。

试论易学心理学的特质(原稿)

试论易学心理学的特质 徐仪明 (湖南师范大学哲学系湖南长沙410081) [关键词]心灵哲学;易学心理学;特质 [摘要]易学心理学属于心灵哲学的范畴。即运用的心理学方法研究《周易》以及易学发展史。对易学心理学的独特性质的把握和认识,是易学心理学研究的突破口与关键所在,也是心灵哲学研究中的新问题和新尝试。易学心理学具有五个方面的特质。即:哲理性与应用性的统一;系统性与开放性的一致;信仰性与科学性的交融;诠释性与创造性的抉择;历史性与现代性的变奏。 心灵哲学在中国心理学界和哲学界引起极大的兴趣,严格说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具体到易学心理学的研究则是刚刚起步。《周易》研究向着人的精神世界不断深入探索,应该说是真正触及到了易学的根本。即使从《易经》的本来目的即从卜筮来说,正是通过对人的心理现象进行猜度、设问、探寻和把握,进而才能对人的未来进行预测,这本身就包涵着多重心理学方面的涵义,只是古人因不理解而归因于天意。当然,从当代中国心理学的角度来探讨易学,我们的视野将会更加开阔,理论上必将也会随着新视野的不断开拓而提高。易学在当代是所公认的“显学”,而心理学更是受到学界广泛关注,甚至被视作21世纪的前沿学科之一。但是我们更要看到哲学为这一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早就铺设了坚实的基础。著名国学大师梁漱溟一生都衷爱心理学研究,直到暮年,梁先生依然认为:“心理学是最重要无比的一种学问,凡百学术统在其后。”[1]其他国学大师如梁启超、熊十力、冯友兰、钱穆、张君劢、张东荪、傅斯年等,在他们的著作中也都论及到心理学与传统文化诸方面(特别是经学与史学)的问题。 但是,就易学心理学本身而论,它既是一门从古代文化源头走来的,但又是处于正在建立和形成过程的学说,它既扩充了哲学研究的范围,给古老的哲学观念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同时它也受到史料的限制,容不得人们空口腾说。另一方面对它的研究又需要运用心理学的方法,而这种心理学的方法又因为受到种种精神因素的复杂影响,其需要思辨哲学的促进则更是不言而喻,其实就现代心理学而言,其与思辨哲学依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更不用说易学心理学这样一门打上中国古代哲学深刻烙印的学科了。

2016心理学题库及参考答案

第1章心理学概述 一、单项选择题 1.现代认知心理学以1967年【】出版的《认知心理学》为诞生标志。 A.奈塞尔 B.冯特 C.斯金纳 D.弗洛伊德 2.一个令人高兴的信息,会导致人们手舞足蹈。这是【】 A.兴奋的扩散 B.兴奋的集中 C.抑制的扩散 D.抑制的集中 3.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创建于【】 A.1888年 B.1879年 C.1878年 D.1877年 4.心理学通常把个性心理特征分为三个方面,一是能力,二是气质,三是【】 A.性格 B.动机 C.兴趣 D.意志 5.听觉中枢位于【】 A.额叶 B.顶叶 C.颞叶 D.枕叶 6.由于晚上学习到很晚,第二天无精打采。这属于【】 A.相继正诱导 B.同时正诱导 C.相继负诱导 D.同时负诱导 7.格式塔学派是西方主要的心理学流派之一,其中“格式塔”的含义是【】(2012年烟台市市直) A.行为 B.精神

C.整体 D.人本 8.张明打了通宵的游戏,以致于第二天上课时无精打采。这属于【】 A.同时性负诱导 B.相继正诱导 C.相继负诱导 D.同时性正诱导 9.神经元具有【】的功能。 A.接受刺激、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 B.接受刺激、传递信息和发动反应 C.接受刺激、整合信息和发动反应 D.接受刺激、转换能量和传递信息 10.狗听到主人唤它的名字就跑过去是【】。(2013年滨州阳信) A.无条件反射 B.本能的反射 C.第一信号的条件反射 D.第二信号的条件反射 11.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是【】 A.华生 B.弗洛伊德 C.罗杰斯 D.奈塞尔 12.我们在做数学题时用的是____,听音乐时用的是____。【】 A.左脑右脑 B.右脑左脑 C.左脑左脑 D.右脑右脑 13.构造主义主张研究【】 A.认知 B.意识 C.行为 D.无意识 14.辩证唯物主义者认为,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心理的器官。 A.神经系统 B.大脑皮层 C.神经元 D.脑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大全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普通心理学 1. 心理现象分为四个方面: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需要和动机;能力,气质和性格。 2. 从整体上反映着人的心理活动的共同规律和差异规律的辩证统一。心理学就是要研究和揭示这些心理 现象及其规律。 第二节心理学的任务和研究领域 第三节心理学研究的原则与方法 1.心理学的研究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系统性原则(4)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 第四节心理科学的发展 1.心理学发展中的主要流派:(1)行为主义学派(2)精神分析学派(3)人本主义心理学学派(4)认知心理学学派 第五节科学的心理观 1. 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1)心理是物质世界中的一种反映形式心理是一种反映,而人的心理是物质 世界中最高级的反映形式。 2)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产生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人类具有高度 发达的神经系统,尤其是大脑皮层的神经联系异常丰富,物质基础。心理现 象与脑的结构与机能分不开。 第二章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灵活,构成了人的心理活动的 第一节心理的神经解剖学基础:神经元和神经系 统1) 2)3)4)神经元:神经元是构成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具有接受刺激和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脑内的神经元数目大约有1011~1012 个,在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有大量的神经胶质细胞,是神经元数量的10 倍,胶质细胞广泛分布于中枢与外周神经系统内,起支持,营养,形成髓鞘,绝缘,修复等多种功能,对神经系统的发育,构筑,信息传递功能的发挥以及内环境的稳定和可塑性有重要影响,构成神经系统的神经细胞有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两大类。 神经回路:神经元通过化学突触和电学突触相互连接在一起,组成了极端复杂的信息传递与加工的神经元回路或神经通路。神经回路是脑内信息处理的基本单位,它们的活动是机体行为的基础。 周围神经系统:植物性神经系统控制内脏,包括身体各种腺体的活动,例如心跳,呼吸,消化,排泄,体温调节和性活动等。 脑干:脑干的下界与脊髓相连,上界以视束与间脑毗邻,自下而上有延脑,中脑和桥脑三部分组成。 大脑皮层各叶与不同的心理活动有关,颞叶以听觉功能为主,枕叶以视觉功能为主,顶叶为躯体感觉的高级中枢,额叶以躯体运动功能为主。前额叶皮层和颞,顶,枕皮层之间的联络区则与复杂知觉,注意和思维过程有关。 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