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波粼粼的意思

水波粼粼的意思

水波粼粼的意思

【拼音】:shuǐ bō lín lín

【解释】:形容水面明净。粼粼,水十分明净。

【近义词】:波光粼粼

【反义词】:惊涛骇浪、波涛汹涌、汹涌澎湃、

【出处】:《散步》莫怀戚

【造句】:

1、或许就会在一霎时,什么都没有了,到最后你和我,还是各得其所吗?

2、我一眼望去,那水波粼粼的水面,看起来真是美极了。

3、水波粼粼的湖面倒映着金色绝伦的夕阳。

4、水波粼粼的湖面上,渔帆点点。

5、公园里有水波粼粼的湖面,绚丽多彩的花儿,多么令人心旷神怡啊。

6、碧绿的湖水中寂静而又美丽,两个小朋友在湖边嬉戏,突然震天打雷大雨无情的打在了湖面上水面水波粼粼小朋友分分赶回家中。

7、夜晚,月色朦胧,湖面水波粼粼,真是一派和谐的景象!

8、小河清极了,像一张碧绿、透明的玻璃纸,水底的一块块卵石也都像水晶似的光滑透亮。早晨,小河像刚刚睡

数学基础知识大全

数学基础知识大全 常用的数量关系式 1.每份数×份数=总数总数÷每份数=份数总数÷份数=每份数 2.倍数×1倍数=几倍数几倍数÷1倍数=倍数几倍数÷倍数=1倍数 3.速度×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 4.单价×数量=总价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 5. 被除数÷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商×除数=被除数 6. 被减数-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差+减数=被减数 7. 加数+加数=和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8.因数×因数=积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 9.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小学数学图形计算公式 1.正方形(C:周长S:面积a:边长) 周长=边长×4 C=4a 面积=边长×边长S=a×a 2.正方体(V:体积a:棱长) 表面积=棱长×棱长×6 S表=a×a×6 体积=棱长×棱长×棱长V=a×a×a 3.长方形(C:周长S:面积a:边长) 周长=(长+宽)×2 C=2(a+b) 面积=长×宽S=ab 4.长方体(V:体积s:面积a:长b: 宽h:高) (1)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S=2(ab+ah+bh) (2)体积=长×宽×高V=abh 5、三角形(s:面积a:底h:高) 三角形高=面积×2÷底h=2s÷a 三角形底=面积×2÷高a=2s÷h 6、平行四边形(s:面积a:底h:高) 面积=底×高s=ah 7.梯形(s:面积a:上底b:下底h:高) 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 h÷2 8.圆形(S:面积C:周长л d:直径r:半径) (1)周长=直径×л=2×л×半径C=лd=2лr (2)面积=半径×半径×лs=лrr 9.圆柱体(v:体积h:高s:底面积r:底面半 径c:底面周长) (1)侧面积=底面周长×高=ch(2лr或лd) (2)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 (3)体积=底面积×高

小学数学理论知识大集合

2.年龄问题 三个基本特征:①两个人的年龄差是不变的; ②两个人的年龄是同时增加或者同时减少的; ③两个人的年龄的倍数是发生变化的;

基本特点:问题中有一个不变的量,一般是那个“单一量”,题目一般用“照这样的速度”……等词语来表示。 关键问题:根据题目中的条件确定并求出单一量; 4.植树问题 5.鸡兔同笼问题 基本概念:鸡兔同笼问题又称为置换问题、假设问题,就是把假设错的那部分置换出来; 基本思路: ①假设,即假设某种现象存在(甲和乙一样或者乙和甲一样): ②假设后,发生了和题目条件不同的差,找出这个差是多少; ③每个事物造成的差是固定的,从而找出出现这个差的原因; ④再根据这两个差作适当的调整,消去出现的差。 基本公式:

①把所有鸡假设成兔子:鸡数=(兔脚数×总头数-总脚数)÷(兔脚数-鸡脚数) ②把所有兔子假设成鸡:兔数=(总脚数一鸡脚数×总头数)÷(兔脚数一鸡脚数) 关键问题:找出总量的差与单位量的差。 6.盈亏问题 基本概念:一定量的对象,按照某种标准分组,产生一种结果:按照另一种标准分组,又产生一种结果,由于分组的标准不同,造成结果的差异,由它们的关系求对象分组的组数或对象的总量. 基本思路:先将两种分配方案进行比较,分析由于标准的差异造成结果的变化,根据这个关系求出参加分配的总份数,然后根据题意求出对象的总量.基本题型: ①一次有余数,另一次不足; 基本公式:总份数=(余数+不足数)÷两次每份数的差 ②当两次都有余数; 基本公式:总份数=(较大余数一较小余数)÷两次每份数的差 ③当两次都不足; 基本公式:总份数=(较大不足数一较小不足数)÷两次每份数的差 基本特点:对象总量和总的组数是不变的。 关键问题:确定对象总量和总的组数。 7.牛吃草问题 基本思路:假设每头牛吃草的速度为“1”份,根据两次不同的吃法,求出其中的总草量的差;再找出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即可确定草的生长速度和总草量。 基本特点:原草量和新草生长速度是不变的; 关键问题:确定两个不变的量。 基本公式: 生长量=(较长时间×长时间牛头数-较短时间×短时间牛头数)÷(长时间-短时间); 总草量=较长时间×长时间牛头数-较长时间×生长量;

小学数学理论归纳(知识点整理)

小学数学理论归纳(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数和数的运算 (3) 一概念 (3) (一)整数 (3) (二)小数 (4) (三)分数 (5) 二方法 (6) (一)数的读法和写法 (6) (二)数的改写 (6) (三)数的互化 (7) (四)数的整除 (7) (五)约分和通分 (7) 三性质和规律 (8) (一)商不变的规律 (8) (二)小数的性质 (8) (三)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8) (四)分数的基本性质 (8) (五)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8) 四运算的意义 (8) (一)整数四则运算 (8) (二)小数四则运算 (9) (三)分数四则运算 (9) (四)运算定律 (9) (五)运算法则 (10) (六)运算顺序 (10) 五应用 (10) (一)整数和小数的应用 (11) (二)分数和百分数的应用 (17) 第二章度量衡 (19) 一长度 (19) 二面积 (19)

三体积和容积 (19) 四质量 (19) 五时间 (19) 六货币 (20) 第三章代数初步知识 (20) 一、用字母表示数 (20) 二、简易方程 (21) 三、解方程 (21) 四、列方程解应用题 (21) 五比和比例 (22) 第四章几何的初步知识 (24) 一线和角 (24) 二平面图形 (24) 三立体图形 (26) -第五章简单的统计 (27) 一统计表 (27) 二统计图 (27)

第一章数和数的运算 一概念 (一)整数 ★整数的意义:自然数和0都是整数。 ★自然数:我们在数物体的时候,用来表示物体个数的1,2,3……叫做自然数。 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数。 ★计数单位:一(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都是计数单位。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这样的计数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数位:计数单位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 ★数的整除:整数a除以整数b(b ≠0),除得的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a能被b 整除,或者说b能整除a 。 ★如果数a能被数b(b ≠0)整除,a就叫做b的倍数,b就叫做a的约数(或a的因数)。倍数和约数是相互依存的。(因为35能被7整除,所以35是7的倍数,7是35的约数)★一个数的约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约数是1,最大的约数是它本身。例如:10 的约数有1、2、5、10,其中最小的约数是1,最大的约数是10。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其中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3的倍数有:3、6、9、12……其中最小的倍数是3 ,没有最大的倍数。 ★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能被2整除,例如:202、480、304,都能被2整除。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能被5整除,例如:5、30、405都能被5整除。 ★一个数的各位上的数的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例如:12、108、204都能被3整除。 ★一个数各位数上的和能被9整除,这个数就能被9整除。能被3整除的数不一定能被9整除,但是能被9整除的数一定能被3整除。 ★一个数的末两位数能被4(或25)整除,这个数就能被4(或25)整除。例如:16、404、1256都能被4整除,50、325、500、1675都能被25整除。 ★一个数的末三位数能被8(或125)整除,这个数就能被8(或125)整除。例如:1168、4600、5000、12344都能被8整除,1125、13375、5000都能被125整除。 ★能被2整除的数叫做偶数。不能被2整除的数叫做奇数。0也是偶数。自然数按能否被2 整除的特征可分为奇数和偶数。 ★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100以内的质数有:2、3、5、7、11、13、17、19、23、29、31、37、41、43、47、53、59、61、67、71、73、79、83、89、97。

高考数学 计数原理 知识汇总

计数原理 课表要求 1、会用两个计数原理分析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理解排列概念,会推导排列数公式并能简单应用; 3、理解组合概念,会推导组合数公式并能解决简单问题; 4、综合应用排列组合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5、会用二项式定理解决与二项展开式有关的简单问题; 6、会用二项式定理求某项的二项式系数或展开式系数,会用赋值法求系数之和。突破方法 1.加强对基础知识的复习,深刻理解分类计数原理、分步计数原理、排列组合等基本概念,牢固掌握二项式定理、二项展开式的通项、二项式系数的性质。2.加强对数学方法的掌握和应用,特别是解决排列组合应用性问题时,注重方法的选取。比如:直接法、间接法等;几何问题、涂色问题、数字问题、其他实际问题等;把握每种方法使用特点及使用范围等。 3.重视数学思维的训练,注重数学思想的应用,在解题过程中注重化归与转化思想的应用,将不同背景的问题归结为同一个数学模型求解;注重数形结合、分类讨论思想、整体思想等,使问题化难为易。 知识点 1、分类加法计数原理 完成一件事,有n类不同方案,在第1类方案中有m1种不同的方法,在第2类办法中有m2种不同的方法,……在第n类办法中有m n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N=m1+m2+……+m n种不同的方法。 注意:(1)分类加法计数原理的使用关键是分类,分类必须明确标准,要求每一种方法必须属于某一类方法,不同类的任意两种方法是不同的方法,这时分类问题中所要求的“不重复”、“不遗漏”。 (2)完成一件事的n类办法是相互独立的。从集合角度看,完成一件事分A、B两类办法,则A∩B=?,A∪B=I(I表示全集)。 (3)明确题目中所指的“完成一件事”是指什么事,完成这件事可以有哪些办法,怎样才算是完成这件事。 2、分步乘法计数原理 完成一件事,需要n个步骤,做第1步有m1种不同的方法,做第2步有m2种不同的方法,……做第n步有m n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N=m1·m2·……·m n种不同的方法。 注意:(1)明确题目中所指的“做一件事”是什么事,单独用题中所给的某种方法是不是能完成这件事,是不是要经过几个步骤才能完成这件事。 (2)完成这件事需要分成若干个步骤,只有每个步骤都完成了,才算完成这件事,缺少哪一步,这件事都不可能完成。 (3)根据题意正确分步,要求各步之间必须连续,只有按照这几步逐步去

高等数学理论知识

拉格朗日中值定理,一函数fx①在闭区间ab连续,②在开区间ab可导,那么在ab至少有一点a <£

小学数学基础知识大全

基础知识 自然数:用来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5……叫自然数。最小的自然数是0。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没有最大的自然数。 自然数的单位:“1”是自然数的单位。任何一个自然数都是由若干个“1”组成的。 整数:0和自然数都叫整数。最小的自然数是1。没有最大的自然数。 数位:写数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把各个计数单位排列在一定的位置上,各个不同的计数单位所占的位置叫数位。 位数:一个整数含有数位的个数叫做位数。含有一个数位的数叫做一位数,含有两个数位的数叫做两位数,含有三个数位的数叫做三位数……。 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a+b=b+a 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一个数,它们的和不变。(a+b)+c=a+(b+c) 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乘数与被乘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a×b=b ×a 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a×b×c=(a×b)×c=a×(b×c) 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后得的结果不变。(a+b)×c=a×c+b×c 或a×(b +c)=a×b+a×c 整除:数a除以数b,除得的商正好是整数而没有余数,就说a能被b整除,或者叫做b能整除a,这里被除数、除数及所得的商都是整数,除数不能为0。 除尽:数a除以数b(b≠0)商是一有限小数,没有余数时,叫做a能被b除尽。或者叫做b能除尽a。

整除与除尽的区别:在整除情况下,被除数、商都是整数,除数是自然数,而且没有余数。在除尽的情况下,被除数、除数(不等于0)和商,即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有限小数,只要没有余数就可以了。 约数:如果整数a(a≠0)能被自然数b整除,那么b就叫做a的约数。倍数:如果整数a(a≠0)能被自然数b整除,那么a就叫做b的倍数。 质数:大于1的自然数,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再也没有别的约数,这样的自然数就叫做质数。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质数又叫做素数。 合数:大于1的自然数,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还有别的约数,这样的自然数就叫做合数。 奇数:整数中不能被2整除的数叫做奇数。也叫做单数。偶数:在整数中,凡是能被2整除的数,都叫做偶数。 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一人数的个位数字能被2整除,这个数就一定有被2整除。 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一个数的个位数字能被5整除,这个数就一定能被5整除。 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一个数各数位上的和能被3整除,那么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 能被9整除的数的特征:一个数各数位上的和能被9整除,那么这个数就能被9整除。 公约数:几个数公有的约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约数。 最大公约数:在几个自然数的所有公约数中,最大的一个,叫做这几个自然数最大公约数。 互质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然数,当它们的最大公约数是1时,这两个或两个以上自然数就叫做互质数。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是互质数时,我们就说它

小学数学理论试题及答案

1、“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2、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 3、在新课程中,教材提供给学生的是一种学习线索,而不是惟一的结论。() 4、教师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是既定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这是新课程倡导的教案观。 () 5、在新课程中,课程评价主要是为了“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从而促进儿童的发展。() 6、教案反思是促进教师更加主动地参与教育教案、提高教育教案效果和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 三、选择题 1、在新课程背景下,教育评价的根本目的是() A、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 B、形成新的教育评价制度 C、淡化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D、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理念 2、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 A、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B、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C、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D、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 知识的现状

3、综合实践活动是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设置的_课程,自小学_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_课时。() A、必修 3 3 B、必修 1 1 C、选修 3 3 D、选修 3 4 4、“新教材一方面关注并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另一方面也注意及时恰当地反映科学技术新成果……”这主要说明新教材() ①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现成的结论。②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③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统一。④体现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④ 5、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主要条件是() A、坚持学习课程理论和教案理论 B、认真备课,认真上课 C、经常撰写教育教案论文 D、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案理论与教案 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 四、简答题 1,关注学科还是关注人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育价值观。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关注人,这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教案中的具体体现。在这里,“关注人”的含义是什么? 答: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第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第 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6分) 2、学生的数感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数学基础知识

数学基础知识总结 第一部分高数 第一章函数与极限 1、函数的有界性 在定义域内有f(x)≥K1则函数f(x)在定义域上有下界,K1为下界;如果有f(x)≤K2,则有上界,K2称为上界。函数f(x)在定义域内有界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在定义域内既有上界又有下界。 2、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指最小正周期) 3、数列的极限 定理(极限的唯一性) 数列{xn}不能同时收敛于两个不同的极限。 定理(收敛数列的有界性)如果数列{xn}收敛,那么数列{xn}一定有界。 如果数列{xn}无界,那么数列{xn}一定发散;但如果数列{xn}有界,却不能断定数列{xn}一定收敛,例如数列1,-1,1,-1,(-1)n+1…该数列有界但是发散,所以数列有界是数列收敛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定理(收敛数列与其子数列的关系)如果数列{xn}收敛于a,那么它的任一子数列也收敛于a。 ● 如果数列{xn}有两个子数列收敛于不同的极限,那么数列{xn}是发散的,如数列1,-1,1,-1,(-1)n+1…中子数列{x2k-1}收敛于1,{xnk}收敛于-1,{xn}却是发散的;同时一个发散的数列的子数列也有可能是收敛的。 4、函数的极限 函数极限的定义中0<|x-x0|表示x≠x0,所以x→x0时f(x)有没有极限与f(x)在点x0有没有定义无关。 定理(极限的局部保号性)如果lim (x→x0)时f(x)=A,而且A>0(或A<0),就存在着点那么x0的某一去心邻域,当x在该邻域内时就有f(x) >0(或f(x) >0),反之也成立。 ●函数f(x)当x→x0时极限存在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左极限右极限各自存在并且相等,即f(x0-0)= f(x0+0),若不相等则lim f(x)不存在。 ●一般的说,如果lim(x→∞)f(x)=c,则直线y=c是函数y= f(x)的图形水平渐近线。如果lim(x→x0)f(x)=∞,则直线x=x0是函数y= f(x)图形的铅直渐近线。 5、极限运算法则 定理有限个无穷小之和也是无穷小;有界函数与无穷小的乘积是无穷小;常数与无穷小的乘积是无穷小;有限个无穷小的乘积也是无穷小; 定理如果F1(x)≥F2(x),而lim F1 (x)= a,lim F2 (x)= b,那么a≥b。 6、极限存在准则 ●两个重要极限lim(x→0)(sinx/x)=1;lim(x→∞)(1+1/x)x=1。 ●夹逼准则如果数列{xn}、{yn}、{zn}满足下列条件:yn ≤xn ≤zn且lim yn = a,lim zn = a,那么lim xn = a,对于函数该准则也成立。 ●单调有界数列必有极限。 7、函数的连续性 ●设函数y= f(x)在点x0的某一邻域内有定义,如果函数f(x)当x→x0时的极限存在,且等于它在点x0处的函数值f(x0),即lim(x→x0)f(x)= f(x0),那么就称函数f(x)在点x0处连续。 ●不连续情形:1、在点x=x0没有定义;2、虽在x=x0有定义但lim(x→x0)f(x)不存在;3、虽在x=x0有定义且lim(x→x0)f(x)存在,但lim(x→x0)f(x) ≠f(x0)时则称

初中数学教师考试理论知识试题及答案

初中数学教师考试理论知识试题及答案第一部分 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新的数学课程理念认为,数学活动是学生学习数学、探索、掌握和应用数学知识的过程,是学生自己构建数学知识的活动,教师教学工作的目的应是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地构建数学知识的活动。 3:数学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 4:数学教学活动,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5:新课程内容与传统内容比较,《数学课程标准》增加了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同时也删去部分难度较大和比较陈旧的内容。 6:“组织者”包括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组织学生营造和保持教室中和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等。 7:“引导者”包括引导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激活进一步探究所需的先进经验,引导学生围绕问题的核心进行深度探索,思想碰撞等。 8:“合作者”包括建立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氛围中受到激励和鼓舞,得到指导和建议。 9:自主学习是对学习本质的概括,可理解为学生自己主宰自己的学习,不同于教师为学生做主的学习。高质量的数学自主学习不完全等同于学生自学。 10: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11:什么是探究学习? 所谓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景,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试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地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2021高考数学专项突破—高中数学基础知识汇总(知识点归纳)

高中数学知识归纳汇总 ————冲刺背诵篇 第一部分 集合 1.理解集合中元素的意义.....是解决集合问题的关键:元素是函数关系中自变量的取值?还是应变量的取值?还是曲线上的点?… ; 2.数形结合....是解集合问题的常用方法:解题时要尽可能地借助数轴、直角坐标系或韦恩图等工具,将抽象的代数问题具体化、形象化、直观化,然后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解决; 3.(1)含n 个元素的集合的子集数为2n ,真子集数为2n -1;非空真子集的数为2n -2; (2);B B A A B A B A =?=??Y I 注意:讨论的时候不要遗忘了φ=A 的情 况。 (3));()()();()()(B C A C B A C B C A C B A C I I I I I I Y I I Y == 4.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第二部分 函数与导数 1.映射:注意 ①第一个集合中的元素必须有象;②一对一,或多对一。 2.函数值域的求法:①分析法 ;②配方法 ;③判别式法 ;④利用函数单调性 ; ⑤换元法 ;⑥利用均值不等式 2 2 2 2b a b a ab +≤ +≤; ⑦利用数形结合或几何意义(斜率、距离、绝对值的意义等);⑧利用函数有界性(x a 、x sin 、x cos 等);⑨导数法 3.复合函数的有关问题 (1)复合函数定义域求法: ① 若f(x)的定义域为[a ,b ],则复合函数f[g(x)]的定义域由不等式a ≤g(x)≤b 解出; ② 若f[g(x)]的定义域为[a,b],求 f(x)的定义域,相当于x ∈[a,b]时,求g(x)的值域。 (2)复合函数单调性的判定: ①首先将原函数)]([x g f y =分解为基本函数:内函数)(x g u =与外函数 )(u f y =; ②分别研究内、外函数在各自定义域内的单调性;

初中数学教师业务考试理论知识试题及答案

20XX年初中数学教师考试理论知识试题 第一部分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新的数学课程理念认为,数学活动是学生学习数学、探索、掌握和应用数学知识的过程,是学生自己构建数学知识的活动,教师教学工作的目的应是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地构建数学知识的活动。 3:数学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 4:数学教学活动,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5:新课程内容与传统内容比较,《数学课程标准》增加了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同时也删去部分难度较大和比较陈旧的内容。 6:“组织者”包括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组织学生营造和保持教室中和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等。 7:“引导者”包括引导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激活进一步探究所需的先进经验,引导学生围绕问题的核心进行深度探索,思想碰撞等。 8:“合作者”包括建立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氛围中受到激励和鼓舞,得到指导和建议。 9:自主学习是对学习本质的概括,可理解为学生自己主宰自己的学习,不同于教师为学生做主的学习。高质量的数学自主学习不完全等同于学生自学。 10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11:什么是探究学习? 所谓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景,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试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地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12:实施合作学习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最全数学基础知识整理

数学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因为从小学到高中的数学学习都是环环相扣的!今天就给大家分享一套数学基础知识,赶紧收藏! “ 基本数学方法” 1、十进制计数法: 一(个)、十、百、千、万……都叫做计数单位.其中“一”是计数的基本单位.10个1是10,10个10是100……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这种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2、整数的读法: 从高位一级一级读,读出级名(亿、万),每级末尾0都不读.其他数位一个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3、整数的写法: 从高位一级一级写,哪一位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写0。

4、 四舍五入法: 求近似数,看尾数最高位上的数是几, 比5小就舍去,是5或大于5舍去尾数向前一位进1.这种求近似数的方法就叫做四舍五入法。 5、 整数大小的比较: 位数多的数较大,数位相同最高位上数大的就大,最高位相同比看第二位较大就大,以此类推。 “ 小数部分” 把整数1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是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这些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如1/10记作0.1,7/100记 作0.07。 小数点右边第一位叫十分位,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0.1);第二位叫百分位,计数单位是百分之一(0.01)……

小数部分最大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没有最小的计数单位。小数部分有几个数位,就叫做几位小数。如0.36是两位小数,3.066是三位小数。 1、小数的读法: 整数部分整数读,小数点读点,小数部分顺序读。 2、小数的写法: 小数点写在个位右下角。 3、小数的性质: 小数末尾添0去0大小不变。 4、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大小变化: 右移扩大左缩小。 5、小数大小比较: 整数部分大就大;整数相同看十分位大就大;以此类推。

小学数学理论知识大集合

1.和差倍问题

2.年龄问题. 三个基本特征:①两个人的年龄差是不变的; ②两个人的年龄是同时增加或者同时减少的; ③两个人的年龄的倍数是发生变化的; 3.归一问题. 基本特点:问题中有一个不变的量,一般是那个“单一量”,题目一般用“照这样的速度”……等词语来表示。 关键问题:根据题目中的条件确定并求出单一量; 4.植树问题.

5.鸡兔同笼问题 基本概念:鸡兔同笼问题又称为置换问题、假设问题,就是把假设错的那部分置换出来; 基本思路: ①假设,即假设某种现象存在(甲和乙一样或者乙和甲一样): ②假设后,发生了和题目条件不同的差,找出这个差是多少; ③每个事物造成的差是固定的,从而找出出现这个差的原因; ④再根据这两个差作适当的调整,消去出现的差。 基本公式: ①把所有鸡假设成兔子:鸡数=(兔脚数×总头数-总脚数)÷(兔脚数-鸡脚数)

②把所有兔子假设成鸡:兔数=(总脚数一鸡脚数×总头数)÷(兔脚数一鸡脚数) 关键问题:找出总量的差与单位量的差。 6.盈亏问题; 基本概念:一定量的对象,按照某种标准分组,产生一种结果:按照另一种标准分组,又产生一种结果,由于分组的标准不同,造成结果的差异,由它们的关系求对象分组的组数或对象的总量. 基本思路:先将两种分配方案进行比较,分析由于标准的差异造成结果的变化,根据这个关系求出参加分配的总份数,然后根据题意求出对象的总量.基本题型: ①一次有余数,另一次不足; 基本公式:总份数=(余数+不足数)÷两次每份数的差 ②当两次都有余数; 基本公式:总份数=(较大余数一较小余数)÷两次每份数的差 ③当两次都不足; 基本公式:总份数=(较大不足数一较小不足数)÷两次每份数的差 基本特点:对象总量和总的组数是不变的。 关键问题:确定对象总量和总的组数。 7.牛吃草问题 基本思路:假设每头牛吃草的速度为“1”份,根据两次不同的吃法,求出其中的总草量的差;再找出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即可确定草的生长速度和总草量。

数学教育理论知识题库及答案-教育理论知识考试题及答案

数学教育理论知识 一、填空题 1.新课程的“三维”课程目标是指()、()、()。 2.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与()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3.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和已有的()之上。 4.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特别是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 5.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体系形成的著作是()。 6.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 7.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与()。 8.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该是一个()、()、()的过程。 9.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该体现()、()、()。 10.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是()、()、()。 1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0地发展。 12.学生的数学学习应该是()、()、()。 13.()是小学数学学科中最庞大的领域。 14.综合实践活动的四大领域是()、()、()和()。 15.教材改革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于发展。

16.探究学习的基本思想是让学生在“()”和“()”知识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它是一种强调学生自主、积极投身其中的学习方式。 17.学生数学学习内容的呈现采用不同的(),以满足()的学习需要。 18.数学在提高人的()、抽象能力、()和()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 19.《标准》倡导()、()、()的数学学习方法。 20.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和()基础之上。 21.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2.自主学习提倡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和自主性,引导学生()、()、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地学习。 23.《数学课程标准》在学习内容上安排了四个学习领域,它们分别是()、()、()、()。 24.《数学课程标准》提倡采取()原则,为有特殊需要的学生留出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满足()的学习需求。 25.数学课本目标分为()、()、()、()四个维度。 26.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和()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27.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和()的基础上。 28.数学教学是()的教学,是(),()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

小学数学专业基础知识测试题答案1

小学数学专业基础知识测试题答案 时间:12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填空。 (每空1 分,共20 分) 1. 9 21 12 75 2. 从6时整到6时30分,分针旋转了( 180 )度;如果分针长6厘米,分针的针尖走过的路程是( 6* 3.14 )厘米。(π取值3.14) 3. 一种商品打七折后的售价是49元,它的原价是( 70 )元。 4. 如右图,一个正方体的顶面和侧面各画一条直线 AB 和AC ,则AB 和AC 间的夹角是( 60 )度。 5. 两个正方体的棱长之比是 2 : 3 ,它们的表面积 之比是( 4:9 ),体积之比是( 8:27 )。 6. 一个比例的两个内项互为倒数,一个外项是0.3, 另一个外项是( 10/3 )。 7. + =91 63 +=46

=( 37 ) 8. A ÷B ÷C =5 A ÷B -C =12 A -B =84 A =( 90 ) 9. 121+201+301+421+56 1=( 5/24 ) 10. 水结成冰时,体积比原来增加11 1 ,冰化成水时,体积比原来减少几分之几?( 11/12 ) 11. 如右图,把一个正三角形的两边各延长3 1 , 连结延长线的端点,又形成一个三角形。新形成 的大三角形的面积比原来增加了几分之几?(9/16 ) 12. 下面这个分数的分子、分母是由1~9九个数字组成的。 请把它约分: 17469 5823 =( 1/3 ) 13. 一个扇形和一个圆的半径相等,它们的面积比是2∶5。这个扇形的圆心角是 (144° )。 14. 一个数除197余5,除205则还差3就能整除。这个数最大是(16 )。 15. 一个四位数除以879,商是一位数,并且,整个算式中没有重复的数字。商是( 4 )。 二、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每题2分,共10分) 1. a 、b 、c 都是正整数,且a ÷b =c ;如果同时令a ×6, b ÷2;要保证原等式成立,那 么,c 应( C )。 A :乘3 B :除以3 C :乘12 D :除以12 2. 1900年第一季度共有( B )天。 A :91 B :90 3. 任意平行四边形有( B )条对称轴。 A :2 B :4 C :0 D :无数

小学数学教师专业理论考试试卷参考答案

小学数学教师专业理论考试试题参考答案 一、第一部分:填空题。(数学课程标准基础知识)。(1’×25=25’) 1、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2、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性、(普及性)性和(发展性)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3、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4、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5、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6、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 7、在各个学段中,《数学课程标准标准》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运用)四个学习领域。 8、《数学课程标准标准》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并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个方面做出了进一步的阐述。 9、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 二、第二部分:选择题。(教育学、心理学理论)。(1’×15=15’) 1、关于学生在教育的过程中所处的地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纠错:正确答案应是(C)) A、主体 B、客体 C、既是主体也是客体 D、既不是主体也不是客体 2、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 C )。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杜威 D、裴斯塔罗齐 3、“教学相长”“循序渐进”等教育原理出自下列哪部作品。( B ) A、《论语》 B、《学记》 C、《演说术原理》 D、《大学》

数学理论学习内容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教学理论知识复习材料时间:2010-05-21 21:51来源:未知作者:admin 点击:1468次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教学理论知识复习材料第一章:小学数学教学任务[论述题]一、发展小学生的数学素养1 、懂得数学的意义和价值2 、对自己的数学学习有信心3 、会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4 、会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解决现实问题二、发展小学生的数学思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教学理论知识复习材料 第一章:小学数学教学任务[论述题] 一、发展小学生的数学素养 1、懂得数学的意义和价值 2、对自己的数学学习有信心 3、会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 4、会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解决现实问题 二、发展小学生的数学思维 1、观察与比较 2、分析与综合 3、抽象与概括 4、猜测与想象 5、判断与推理 三、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兴趣 1、学习的兴趣 2、交流的兴趣 3、应用的兴趣 第二章:小学生的数学学习 一、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论述题] 1、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是学生生活经验的数学化过程。 教学启发 ?抽象的数学知识应该与生动的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开始。 2、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一个活动过程。 教学启发 ?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一种有效的活动平台。 ?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一种积极的参与机会。 3、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个思维的过程。 教学启发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现实数学”出发,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做数学,用观察、模仿、实验、猜想等手段收集资料,获得体验,并作出分析、归纳、判断、推理,逐步达到数学化、严格化和形式化。 4、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教学启发 教师不能将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而是要让学生经历一个知识的再创造过程。

数学基本知识

小学数学公式大全(1——6年级)

一、小学数学几何形体周长面积体积计算公式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C=(a+b)×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C=4a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S=ab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S=a.a= a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S=ah÷2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S=ah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h÷2 直径=半径×2 d=2r 半径=直径÷2 r= d÷2 圆的周长=圆周率×直径=圆周率×半径×2 c=πd =2πr 圆的面积=圆周率×半径×半径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公式S= a×h÷2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公式S= a×a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公式S= a×b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公式S= a×h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公式S=(a+b)h÷2 内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度。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公式:V=abh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公式:V=abh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公式:V=aaa 圆的周长=直径×π 公式:L=πd=2πr 圆的面积=半径×半径×π 公式:S=πr2 圆柱的表(侧)面积:圆柱的表(侧)面积等于底面的周长乘高。公式:S=ch=πdh=2πrh 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表面积等于底面的周长乘高再加上两头的圆的面积。公式: S=ch+2s=ch+2πr2 圆柱的体积:圆柱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公式:V=Sh 圆锥的体积=1/3底面×积高。公式:V=1/3Sh 分数的加、减法则: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只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异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再加减。 分数的乘法则:用分子的积做分子,用分母的积做分母。 分数的除法则: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二、单位换算 (1)1公里=1千米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2)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1平方厘米=100平方毫米(3)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厘米=1000立方毫米(4)1吨=1000千克1千克= 1000克= 1公斤= 2市斤 (5)1公顷=10000平方米1亩=666.666平方米 (6)1升=1立方分米=1000毫升1毫升=1立方厘米 (7)1元=10角1角=10分1元=100分 (8)1世纪=100年1年=12月大月(31天)有:1\3\5\7\8\10\12月小月(30天)的有:4\6\9\11月平年2月28天, 闰年2月29天平年全年365天, 闰年全年366天1日=24小时1时=60分1分=60秒1时=3600秒 三、数量关系计算公式方面 1、每份数×份数=总数总数÷每份数=份数总数÷份数=每份数

小学数学教师理论知识

小学数学教师理论知识(一) 一、填空题 1、所谓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就是在《数学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依据现代教育理论和教师的经验,基于对学生需求的理解、对课程性质的分析,而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教学活动等进行规划和安排的一种可操作的过程 2、合作学习的实质是学生间建立起积极的相互依存关系,每个组员不仅要自己主动学习,还有责任帮助其他同学学习,以全组每个同学都学好为目标,教师根据小组的总体表现进行小组奖励。 3、数学课程目标分为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四个维度。 4、教学目标对整个教学活动具有导向、激励、评价的功能。 5、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有席地式、双翼式:半圆式、秧田式、小组合作式等。 6、教学案例的一般结构是主题与背景、案例背景、案例描述、案例反思。 7、教学模式指的是 .是广大教学工作者经过长期教学实践逐渐认识并总结出来的规范的实践方式。 8、?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的智力第二发展水平即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潜在发展水平。 9、情感与态度方面的目标涉及数学学习的好奇心、求知欲、自信心、自我负责精神、意志力、对数学的价值意识、实事求是的态度等诸多方面。 10、所谓?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品质而言的,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他主学习?。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的概念。它倡导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

的的探索与创新精神,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进行自主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的发展。 11、教学设计的书写格式有多种,概括起来分为文字式、表格式、程序式三大类。 12、教学方法是指教学的途径和手段,是教学过程中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的结合,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方法的总称。 13、练习法是指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巩固知识和形成技能、技巧的一种教学方法。 14、?以问题探究为特征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是指:不呈现学习结论,而是让学生通过对一定材料的实验、尝试、推测、思考,去发现和探索某些事物间的关系、规律。 15、学习者对从事特定的学科内容或任务的学习,已经具备的有关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以及对有关学习的认识水平、态度等,就称为起点行为或起点能力。16、?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的智力第二发展水平即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潜在发展水平。 17、教学模式指的.是广大教学工作者经过长期教学实践逐渐认识并总结出来的规范的实践方式。 18、谈话法是指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把教材内容组织成若干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开展讨论、得出结论,从而获得知识、发展智力的一种方法 二、辨别题(对的打√,错的打×,并加以分析或改正) 1、合作学习之前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和同伴探究、交流、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