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政治第二轮复习 专题十一唯物辩证法学案

2020届高考政治第二轮复习 专题十一唯物辩证法学案
2020届高考政治第二轮复习 专题十一唯物辩证法学案

2020届高考第二轮复习政治专题学案:专题十一唯物辩证法

1.(2020·课标全国文综)我国每年生成的8亿多吨秸秆的综合利用率不高,绝大部分被废弃。某公司深入研究秸秆的材质特性,另辟蹊径,利用秸秆制造生态环保、结实耐用的板材,产品在国内外广受欢迎,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该公司之所以能够捕捉到他人通常视而不见的商机,是因为()。

①善于突破事物表面的联系,把握其本质的联系②善于根据事物之间的固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③尊重联系的多样性,重视发挥偶然联系的作用④尊重客观联系,发挥创新观念改造世界的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2020·课标全国文综)民间俗语寓意深远、代代相传,凝聚着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看菜吃饭,量体裁衣”这两句话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①矛盾中的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②具体分析矛盾特殊性是正确认识矛盾的重要前提③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④离开对具体矛盾的具体分析就不能正确解决矛盾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3.(2020·课标全国文综)在创建美好城市的过程中,人们以前对老旧基础设施一律拆除,今天却有了新的处理方式。如上海江南造船厂的老厂房被改造成世博会展馆,英国的电话亭被改造成微型图书馆、美术馆,美国芝加哥的空中铁路被改造成空中花园,荷兰的旧水塔被改造成舒适方便的别墅。人们这种处理方式变化的哲学依据在于()。

①观念创新可以促进事物价值的转换与创造②观念创新为事物价值转换提供了根本途径③事物价值的转换取决于认识的发展性④事物价值的转换依赖于事

物属性的多样性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4.(2020·课标全国文综)“100-1=0”被一些管理学家奉为定律,意在提醒人们防止因1%的错误导致100%的失败。“100-1=0”蕴含的哲理是()。

①部分决定整体,整体的性质决定于部分的性质②整体决定部分,部分的作用取决于其在整体中的地位③整体与部分相互制约,关键部分的功能关系整体的成败④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部分的作用有时大于整体的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2020·课标全国文综)农历丁亥年是60年一遇的“金猪年”,不少青年夫妇把孩子的出生时间锁定在该年,认为这一年出生的“金猪宝宝”有福气。从哲学上讲,将个人命运同生肖属相联系在一起是不足取的,其依据是()。

A.想象的联系代替不了事物固有的联系

B.基于主观目的的行为不会产生客观的联系

C.非本质的联系掩盖不了本质的联系

D.联系是客观的,与人的活动无关

6.(2020·课标全国文综)阅读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圆明园是我国古代园林和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1860年被英法联军大肆抢劫后焚毁,现在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址。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圆明园遗址保护和重建方案的争论充分展开,目前主要有原址整体复建、原址部分复建、遗址附近复建、异地重建等观点。

(1)选择方案的过程也就是权衡利弊的过程。简述其中所体现的利与弊的辩证关系。

(2)假如让你制定方案,首先应抓什么环节?在这个环节你主要应做哪些工作?

答案

1.A 解析:观念自身不能改造世界,排除错项④。该公司捕捉商机,是根据联系的客观性,建立了新的具体的联系。尊重了联系的多样性,把握了事物内在本

质的联系,但不是发挥偶然联系的作用,排除③,故选A项。

2.C 解析:题中两句话说明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矛盾的前提和基础,是解决矛盾的关键,故选C项。①③题中两句话未体现。

3.C 解析:材料中事物价值的转换与创造是因为人们思维方式转变,①符合题意;材料中事物价值的转换与创造的另外一个原因是人们根据事物属性的多样性而进行的,④符合题意。②错在“根本途径”,③错在“取决于”。故选C项。

4.C 解析:①不正确,因为事物的性质应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而不是由任一部分决定。④也有问题,因为整体具有部分不具有的功能,而不能说部分的作用有时大于整体。③正确,因为这一事例最明显的题意就是表明关键部分对于整体的影响。根据题中100-1=0,而不是100-1=99,可以得出如果形不成整体,部分的意义也不复存在了,故②也正确。选C项。

5.A 解析:本题考查联系的知识,考查分析推理能力。把命运与生肖属相联系在一起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是把主观想象的联系作为事物固有的联系,选A项;基于主观目的的实践行为也能产生客观联系,B项错误;材料中的联系不是非本质联系,而是主观臆造的联系,C项不选;人的活动与联系是有关的,D项错误。

6.答案:(1)利与弊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每个方案都既有利又有弊,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依存;利与弊作为矛盾的双方,有主次方面之分,其主要方面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只有利大于弊的方案才是合理的。不同的方案之间也存在利与弊的比较,我们在不同方案的选择中同样需要进行利弊矛盾分析,作出趋利避害的正确选择。

(2)调查研究。查找和核实有关圆明园的原始资料,通过座谈会、互联网等渠道听取意见、征询建议,了解有关文化遗址保护的法律、法规,走访有关专家和技术人员等。(要求至少写出两项。若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均可得分)解析:如何保护文化遗产,是我国目前许多地方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本题运用我国对圆明园保护和重建工作的争论,巧妙设置问题,符合能力立意的要求。

第(1)问,评述事物的利弊,最佳选择是运用对立统一理论。首先具体分析某一方案利弊的表现,然后运用重点论和两点论的关系对材料中的方案进行评述。

第(2)问属于典型的开放性探究题。围绕圆明园的保护工作,让考生提出自己的方案,是对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应该注意的是,本题并不是要求设计具体的保护方案,而是要求说明制定保护方案的主要环节,即说明制订方案的过程而不是方案的内容。

分析近几年课标全国高考试题,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从分值看,所占比重高。辩证法是生活与哲学内容中的考查重点,每年都会有题目出现,在历年高考中所占分值比重很高。

从题型看,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并重。

从知识分布看,注重知识联系。如唯物论与辩证的联系,辩证法内部知识之间的联系。

从呈现形式看,多以漫画图表、诗词名言、民间俗语、科技文化热点等形式出现。

根据对既往考情的分析,2020年高考备考要注意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要把握重点知识。本专题的考点将一如既往地成为命题重点,其中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物质互变规律、对立统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两点论和重点论、创新理论等更需要重点把握。

其次,要关注“方法论”原则。强调方法论是辩证法的一个特点,也是辩证法的现实意义所在。

再次,要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如,以联系的观点分析低碳生活、节能减排、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依据;用发展的眼光、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阐述“十二五”期间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系列措施;以创新理论分析我国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世界水平超级计算机的开发、高铁运行等方面的案例;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经济全球化的利弊、人民币升值的影响,运用矛盾特殊性,分析我国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的必要性。

考点一联系的观点

【例1】 我国某研究所在世界上第一次成功实现了中华鲟全人工繁殖。这是人类在保护这一濒危物种过程中取得的重大技术突破,具有里程碑意义。从联系的观点看,人工繁殖中华鲟的成功说明( )。

①离开了人为事物的联系,自然事物的联系就不能实现

②认识事物的本质联系,能引导事物朝有利的方向转化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人可以创造有利于实践的具体联系

④离开了事物的真实联系,主观能动性就不能发挥作用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我国某研究所在世界上第一次成功实现了中华鲟全人工繁殖,这表明人们在认识事物的本质联系的基础上,能引导事物朝有利的方向发展,②符合题意。同时,也说明了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有利于实践的具体联系,③符合题意。联系具有客观性,①表述错误。离开了事物的真实联系,主观能动性能发挥作用,只不过是发挥不利的作用,④错误。故选B 项。

考点二 发展的观点

【例2】 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咖啡”“芭蕾”“沙发”等一些外来语已被汉语成功吸纳。近些年来,“OK 拜拜”“雷人”“粉丝”“介素虾米东东”等用语渐趋流行。对于外来语、网络语、中英文混用语,有人认为这是使用者个人的自由,不会对社会造成危害,无须干涉;有人则认为这是语言使用的游戏化、粗鄙化,是对汉语规范性、纯洁性的侵蚀和亵渎,必须取缔;也有人认为需要具体分析它们是否符合汉语发展的内在规律,再决定取舍。

结合材料,阐述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答案:①发展具有普遍性。汉语也是不断发展的。②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新陈代谢是汉语发展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③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符合汉语自身发展规律的新的语言要素,具有强大生命力。④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汉语在其发展中总要经历一个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人们的争议也表明对新生事物也有一个认识过程。⑤作好量变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要积极积累、吸收符合语言发展内在规律的新元素,为促进汉语的进一步发展作好准备。

解析:解答该题的基本思路是:首先回顾关于发展的观点有哪些,然后看这些原理中有哪些是材料所能体现的。

关于发展的观点总结如下:

考点三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1.矛盾原理

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

【例3】某班以“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协调发展”为主题,展开探究性学习。

丙组同学讨论时发生了争论:部分同学认为“经济建设更重要,国家应该把有限的财力投入到经济建设上来”;部分同学则提出“社会建设更重要,应该加大社会建设投入”。

你如何看待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对立统一关系?

答案:(1)对立: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是有区别的,它们的目标、内容和途径不同。在财政用于经济建设支出和社会建设支出一定的情况下,经济建设支出和社会建设支出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

(2)统一: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是相互依存的,前者为后者提供物质基础和保障,后者是前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3)片面强调经济建设的重要性或片面强调社会建设的重要性都是错误的。要全面地看待二者的关系,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实现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协调发展。

解析:要注意准确运用矛盾分析法分析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的关系。准确解答本题要注意设问对所运用知识的限定范围,否则极易出现偏差。

解答本题,要用到与唯物辩证法有关的矛盾分析法的一个重要观点,下面是对矛盾分析法进行的归纳总结:

考点四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

2.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

3.辨析比较: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4.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两点中包含着重点,两点离不开重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不是两点之外的一点,重点离不开两点。离开重点谈两点和离开两点谈重点都不是辩证法的观点,要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如图所示:

考点五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1.辩证的否定观与形而上学否定观

2.创新意识的哲学依据——辩证的否定观和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3.创新的社会作用

第一,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二,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发展。第三,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结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是时代的引擎,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例4】 2020年以来,中国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技术创新成果,形成了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高速铁路技术体系。今天,中国已步入高铁时代,并正在成为高铁技术输出国。中国高铁的发展历程表明()。

①创新就是对既往的否定和对现实的肯定②创新的过程必定是“扬弃”的过程③创新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发展④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人类思维的变革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辩证的否定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实质就是“扬弃”,中国高铁的发展历程是辩证否定的过程,表明了创新推动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故选②③。①没有正确理解辩证否定。④与题旨无关。

1.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

联系是普遍的,但联系是有条件的。“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强调了联系的普遍性,是正确的;“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否认了联系的客观性和条件性,是错误的。

2.联系是客观的,人们无能为力。

人们可以建立新的具体联系,充分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事物的联系的具体形式更加多样化了。如果把联系的客观性理解为联系是不可改变的,就否认了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已有的条件创造新的联系。

3.运动变化就是发展?

运动变化有两种情形:一是前进性的;二是倒退性的。发展特指前一种情形,只有向上的运动变化才是发展。可见,发展是运动变化,但运动变化不一定是发展。

4.矛盾的普遍性就是每一事物同周围其他各种事物之间都有矛盾。

错误。“事事有矛盾”是说每一事物内部都包含着矛盾,而不是说每一事物同所有事物之间都存在矛盾。两个毫不相干的事物未处于统一体中,就不构成现实的矛盾。只有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时,才能构成矛盾关系。

5.全面理解“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的哲学含义。

从唯物论角度: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辩证法角度: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点;从认识论的角度:认识的不断发展。

6.只要创新就能推动事物向前发展。

人们在实践中一定会遇到新问题、新情况,这就必须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用新的观点、新的方法去解决。要推动事物向前发展,就必须创新,但创新仅仅是其中的一个主观条件。人们只有具备正确的世界观、良好的知识构成、创新能力、意志力等主观条件,同时又能够尊重客观规律,充分利用客观条件,才能推动事物向前发展。

“十二五”规划: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背景材料

材料一:2020年10月15~18日,中国共产党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十二五”规划建议为中国勾画出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和民生等方面的发展路径与蓝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过去的规划追求“国强”,“十二五”规划则追求“民富”。“国强”到“民富”的转变成为公众关注十七届五中全会的最大亮点。“包容性增长”的新提法也是本次会议的一大亮点,而缩小贫富差距、增强社会的公平正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都是外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材料二: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有六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规划纲要通篇贯穿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围绕主题、主线确定政策导向、设置规划目标、明确战略重点。

二是规划纲要力求做到五年与十年、当前与长远的有机结合,做好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重大部署紧密衔接,巩固和扩大应对危机的成果;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紧密衔接,为实现奋斗目标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三是规划纲要努力体现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的导向,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

四是规划纲要坚持民生优先原则,在收入分配、就业、基本公共服务、医疗、教育、住房、社会保障等诸多方面,提出了明确目标和具体要求。

五是规划纲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动力。

六是规划纲要在体现规划战略性、前瞻性的同时,努力增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命题视角

视角一:分析从《建议》到《规划》这一过程的政治生活依据。

(1)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2)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十二五”规划中提到的缩小贫富差距、增强社会的公平正义更加体现以人为本,关注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改革,这是为人民服务的体现。

(3)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执政党。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建议》,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形成《规划》,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体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4)党的执政方式。“十二五”规划是一个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的五年规划,将是党中央、国务院精心运筹、构思缜密、集思广益的五年规划,体现了党坚持民主集中制,科学执政、民主执政。

(5)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十二五”规划的制定广泛征求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十二五”规划的实现关键在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视角二:“十二五”规划的形成和贯彻落实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请予以分析。

(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谋划未来“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举措,必须把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基本出发点,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2)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规划》的形成过程贯彻了群众路线,体现了

民主决策,集中了全党智慧,吸收了各方意见,是我党在尊重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

(3)全面的观点。“十二五”期间,既是我们可以大有作为的“黄金发展期”,也是我们必须应对国内外各种挑战的“矛盾凸显期”,机遇和挑战并存。

(4)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体现解决主要矛盾的方法。

(5)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包容性增长”的新提法将是本次会议的一大亮点,“包容性增长”增长的是民生,发展的是民生。这体现了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6)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十二五”规划的提出,来源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规划的提出将推进全面小康的实现和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新题预测

党的十七届

五中全会审

议通过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

国家发改委

启动“共绘

新蓝图——

我为规划建

言献策”活动

?

政府有关部

门依据《建

议》和民意

编制“十二

五”规划纲要

?

“十二五”规划

纲要提交全

国人大、全

国政协审议

讨论,最终

由全国人大

表决通过

上面的图示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过程。请指出“十二五”规划纲要制定过程所反映的政治生活道理,并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说明征求和尊重民意的必要性。

答案

答案:(1)政治生活道理: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全国人大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拥有最高决定权;我国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坚持科学民主决策;我国公民有权利参与民主决策;我国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政协是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从其他角度回答,言之有理亦可)

(2)必要性: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征求和尊重民意是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体现;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人们的活动具有导向作用,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思路分析:设问第一层的回答,要抓住材料中的主体“党”“政府”“人大”“政协”等,从而运用相关政治生活知识进行回答。设问第二层主要从群众的地位以及价值观的作用方面分析。

1.50多年来,人类已向太空发射了5 000多颗卫星及其他航天器,火箭残骸、卫星碎片、飞船脱落的部件、宇航员失落的工具等都成为在太空游荡的垃圾。当地球轨道上废弃的人造卫星及其碎片的数量达到一定规模时,人类可能不得不停止一切航天活动。材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认识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具有反复性

B.办事情应立足整体,统筹全局

C.避免犯“先污染再治理”的错误

D.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2.(2020·山东青岛质检)右边漫画的哲学寓意是()。

A.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B.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统一

C.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D.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3.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

项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这一要求体现的哲理主要是()。

A.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B.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

C.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D.矛盾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

4.漫画《量变引起质变》给我们的启示是()。

量变引起质变

A.要积极做好量的积累

B.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

C.矛盾双方是相互贯通的

D.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5.“物联网”已成为新一代炙手可热的IT技术概念。所谓物联网,就是通过传感器、芯片等方式实现物与物沟通的网络。小到手表、钥匙,大到汽车、楼房,由此都可以“自动开口说话”:当司机出现操作失误时汽车会自动报警;公文包会提醒主人忘带了什么东西……“物联网”的逐步实现,使得城市生活的模式悄然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材料启示我们()。

A.应该否定旧事物支持新事物

B.应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C.必须创造规律促使现有事物发生变化

D.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创造新的事物

6.“好客山东”旅游品牌叫响全国,推动我省旅游业实现跨越发展,2020年旅游总收入突破3 000亿元。

材料一:2020年,首届“好客山东贺年会”成功举办。贺年会期间,17个地市各显神通,商业、旅游、交通运输、餐饮住宿以及文化等部门携手联动,搭建了互

动互惠、多方共赢的消费平台,节日消费呈现“升喷”效应。据统计,旅游消费同比增长23.5%,拉动餐饮住宿220亿元。

(1)结合材料,分析“好客山东贺年会”在推进山东经济转方式、调结构中的作用。

材料二:“好客山东”推出之后,国内“多彩云南”“神秘宁夏”“激情重庆”等旅游品牌先后叫响,“好客山东”一时被誉为“全国首创,众省效仿”。对此,有关专家指出,旅游品牌的打造既要对固有形象特征进行高度浓缩和准确概括,又要推出具有发展生命力和吸引力的新形象;既要对重点区域旅游形象有效突出,又要以区域旅游形象联动提升整体旅游形象。

(2)运用“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的有关知识,说明专家上述观点的哲学依据。答案

1.B 解析:容易误选C项,题干设问为“哲学启示”,避免犯“先污染再治理”的错误首先是个经济问题而非哲学启示。

2.C 解析:“匆匆落地的果子”——从哲学角度看,隐喻缺乏量的积累,从而割裂了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

3.B 解析:“重中之重”,就是善于抓重点,这是主要矛盾原理的方法论,B 项入选。

4.C 解析:汽车带来交通便利的同时也可能带来交通拥堵,这是矛盾双方转化的表现,C项符合题意。不要只着眼于漫画的文字说明“量变引起质变”而误选A、B两项。

5.B 解析:支持新事物不一定完全否定旧事物,A项排除;C项错在“创造”规律的说法上,规律不能被创造或消灭,只能被认识和利用;题干中没有谈及创造新的事物,D项不符合题意。

6.答案:(1)“好客山东贺年会”促进了节日消费,培育了新的消费热点,改善了消费结构,这对于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生产发展、拉动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②“好客山东贺年会”以庞大的产业规模和大规模的市场互动,促进了旅游、文化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这对于促进山东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挥着重要作用。

(2)①旅游品牌的打造既要对固有形象特征进行高度浓缩和准确概括,又要推出具有发展生命力和吸引力的新形象,这强调要以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不断推进事物发展。②旅游品牌的打造既要对重点区域旅游形象有效突出,又要以区域形象联动提升整体旅游形象,这强调要以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推进事物的发展。③旅游品牌打造的总体思路也坚持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若从“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等角度回答,只要言之有理也可)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