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对犯罪的影响

家庭对犯罪的影响
家庭对犯罪的影响

家庭对犯罪的影响

犯罪是什么,在我的理解中,侵犯他人,或者集体利益的行为即为犯罪。关于影响或者导致犯罪的因素很多,比如,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等等。而子女从出生开始到长大成人步入社会,受家庭教育的影响最大。各国绝大多数犯罪学家都把家庭对犯罪影响排在犯罪因素的首位。接下来谈谈家庭对犯罪的影响。

首先需要点出的是家庭暴力问题,这或许是一个极端的表现,但由于中国的基数大,从数量上来说,绝对数量还是不少的。家庭如果经常充斥着吵骂、厮打,孩子享受不到父爱母爱和家庭的温馨,为逃避这种家庭气氛,极易离家出走,流落街头,一旦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就会走上犯罪的道路。

家庭对犯罪的影响主要可以分五类,家庭教育不当是最主要的因素,其次有残缺家庭,残障家庭,问题家庭,贫困家庭等特殊情况。

其中家庭教育不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娇纵溺爱型。这是一种较普遍的情况,家庭过分的以孩子为中心,视如掌上明珠,造成“亲情过剩”。久而久之,则养成子女的娇横、任性、贪图享乐、唯我独尊等不良习性,一旦恶性膨胀,遇到外界的诱因,便导致违法犯罪。

第二,粗暴生硬型。这种教育方式表现为家庭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但又缺乏科学正确的教育方式。当子女达不到自己的期望时,往往采用粗暴方法对待子女,深信“不打不成才”。还有的父母认可棍棒底下出孝子的理论,一旦孩子做出让他们不顺心的事,便会拳脚相加。在这样的暴力家庭里长大的孩子,如果真的走上犯罪道路,也就不足为奇。

第三,自由放任型。指的是家人忙于事业或者其他,而忽视对孩子的教育,采取放任不管的态度。这种教育方式容易使家庭成员之间关系冷漠、互不关心,使孩子形成扭曲的心态,性格内向、怪癖。但这种方式是否会导致孩子犯罪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孩子的社会圈,如果有人善意的引导,孩子会走上正轨;但如果成天与不误正业的人在一起,后果可想而知。

第二类比较特殊,是由于家庭的不完整导致的。家庭破碎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失去夫妻的一方或双方,家庭结构的完整性遭到破坏。残缺家庭对青少年的成长有许多不利影响。子女失去家庭的温暖,感情上受到严重创伤,导致性格变异,心理压抑,甚至离家出走,过早进入社会,加之心智尚未成熟,辨别是非能力差,近朱近墨皆易染,误入歧途,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此外,其他人对他们的眼光也是一股击倒他们的力量。因此也告诫大家,我们应该宽容的看待他们,给予更多的呵护,而不是取笑。

残障家庭与犯罪。父母身体残疾或精神障碍,无力管教,孩子易受不良环境影响而染上恶习。

问题家庭与犯罪。指家庭成员中有不道德或违法犯罪行为的家庭。现代医学表明,尚在母亲腹中的胎儿也会受到家庭成员不良情绪因素的影响。“问题家庭”对于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是极为不利的。

贫困家庭与犯罪。“贫贱夫妻百事哀”,家庭贫困使父母忙于生计,孩子缺乏管教。这种情况同时易导致孩子对钱财欲望强烈,受犯罪团伙影响大,违法犯罪机会多。

有调查显示,在人一生所受教育中,家庭教育的影响占75%以上。而50%以上的“问题少年”,其“问题”出在家庭!

from迷路人儿

青少年犯罪与家庭环境的关系

青少年犯罪与家庭环境的关系 青少年犯罪正成为一项严重社会问题,其犯罪主体低龄化、犯罪类型多样化、犯罪手段恶性化的趋势日益严重,也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据调查全市青少年犯罪绝对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占全部犯罪总数的比例居高不下,且仍呈上升的趋势。可以说,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工作已经成为全社会必须全力以赴全力以赴去抓并且全力以赴抓好的一项当务之急的大事。其意义不仅在于减少青少年犯罪数量,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更重要的是维护长治久安的社会环境,保证21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后续力。99年6月九届全国人大党委会第十次会议通过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更是以立法的形式吹响了全社会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号角。同时为开展上项工作提供了坚强的法律武器。应当说,诱发青少年犯罪的因素很多。从个人原因看,既有个人思想、道德、素质、修养、法制观念的原因,也有个人心理、生理发育的原因,从社会原因看,既有家庭不良因素、学校教育因素,不良社会文化环境、国家法律的不健全等因素,也有不良交往、社会道德规范弱化等原因。本文从等方面分析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因素,以其抛砖引玉。 一、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因素认识 家庭教育伴随着家庭的出现而产生,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的影响是一个人社会化的开始,它为个人一生的社会化奠定基础。恩格斯指出,现代社会是纯粹以个体家庭为分子而构成的总体。家庭社会化的结果将对个人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在各种社会环境中,家庭所可能给予个人的感情交流和爱的体验是最多的。因而说:家庭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自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们国家开始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越来越多的家庭呈现出4—2—1模式(即祖父母4人父母2人个孩子),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独生子女。他们是家庭的核心,父母将最好的都给了他们,甚至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知道挫折为何物,只想自己不考虑别人的感受。一些原本能在教育过程中,将其控制在萌芽状态的小毛病,因为没有引起父母的重视,最终发展成大问题。 随着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日益繁荣,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导致离婚率也有所升高。在濒临破裂的家庭或是单亲家庭之中,子女长期夹杂于冲突之中,脆弱的心灵受到摧残,行为出现偏差。 那么是不是在健全家庭环境中成长的青少年就不存在犯罪行为呢?并非如此,在健全家庭里,父母对子女的监管力度及两代之间的亲疏关系对他们的行为同样有影响,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以与社会联结的关系为基础的,而对父母的依恋和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是这种关系的重要方面,一但这种关系减弱,很容易出现犯罪行为。实际上,青少年的犯罪行为是对父母不良监管方式和冷淡亲子关系的一种不合理反应。 目前,理论界和实务界对家庭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中所起重要作用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或重视不足,有人甚至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扩大和深化,家庭教育已经不那么重要,家庭也不再是教育青少年的重要场所,我们认为这种认识是片面的,也是有的,将直接导致在理论上忽视对家庭因素的分析和研究,在实务上犯治标不治本的错误。 二、诱发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家庭因素 (一)残缺家庭: 长期以来,中国作为一个伦理观念非常强的国家,家庭是社会生活中较为稳定的社会组织形式。到了近现代社会,由于生产方式的改变,致使家庭关系开始松动。离婚率上升、单亲家庭和重组家庭的不断增加,大大减弱了对缺家庭和重组家庭的青少年的教育及保护功

家庭因素对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影响及预防

家庭因素对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影响及预防 文 雅 内容摘要:青少年犯罪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程度最高的问题之一。决定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多种多样、错综复杂。家庭是一个人生活和成长的首要场所,直接决定和影响未成年人是否能健康成长。家庭的一些不利因素对青少年犯罪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本文试从对影响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家庭因素方面着手,在青少年犯罪的家庭预防方面提出了一点看法和观点。 关 键 词:家庭因素 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及发展 家庭预防 作者简介:贵州民族学院法学院2002级(1)班 这是一个典型的少年犯罪案例。一帮15岁到18岁的少年,因为缺乏家庭关爱,过早地踏入了社会,并结为小团伙。其中一个团伙成员由于不“听话”,被其他成员残忍地殴打致死。这群少年有着怎样的成长经历?他们一步步走入歧途,家庭因素起到了怎样的影响? 3月6日早晨10时左右,位于乌鲁木齐市的农六师招待所。服务员在打扫卫生时发现,303房间内凌乱不堪,床单撂在地上,电视机歪在一边。一具男性尸体赤裸裸地躺在地上,服务员赶紧报了警。11时,乌市天山区公安分局刑警大队重案一队出动警力到现场展开侦查。现场反映出的情况是,尸体有80%严重创伤,并且面目全非。警方立刻从现场展开侦查。至3 月7日凌晨, 9名犯罪嫌疑人全部归案。其中4男5女,最小的15岁,最大的18岁。让办案民警感到诧异的是,案件的主谋是17岁的女孩阳阳,可她偏偏一身男孩子打扮,并且喜欢大家叫她阳阳哥。据她交代,她与其他8人在3月3日将死者哲哲带至一招待所内,用榔头、皮带殴打,用打火机烧,茶杯烫等方式折磨了哲哲54个小时,最后将其殴打致死,这一切只因哲哲不听话。因为阳阳在3月2日,曾给哲哲100块钱,并让他在网吧等她,但哲哲独自一人回家了,这让阳阳感到很气愤。阳阳从2004年开始从五家渠到乌鲁木齐市闯荡。阳阳的母亲是做生意的,没时间管女儿,体现母爱的唯一方式是给女儿足够的零花钱。阳阳的爸爸也在内地做生意,他们给了阳阳丰富的物质生活,却没能给孩子来自家庭的幸福感和安全感。[1]

家庭教育与青少年社会犯罪的关系的研究

家庭教育与青少年社会犯罪的关系的研究 一:重点名词解释 1: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其中首先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 的教育。而按照现代观念,家庭教育既包括:生活中家庭成员(包括父母和子女等)之间相互的影响和教育;聘请专门从事家庭教育的教师对子女的教育。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它开始于孩子出生之日(甚至可上溯到胎儿期),婴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孩子上了小学、中学后,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 2:社会犯罪:我国刑法第13条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 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二:研究背景 青少年犯罪,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社会难题之一,有人将其与贩毒吸毒、环境污染并列称为“世界三大公害”。近几年,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在世界各国均形成了犯罪低龄化的趋势。25岁以下的青少年是犯罪大军的主体,青少年犯罪被不少犯罪学家和刑法学家喻为难以医治的“社会痼疾”。世界各国大都面临着青少年犯罪迅速增多,犯罪率日益攀升的严重状况。官方统计表明,在1980至1989年的十年期间,14岁至25周岁年龄段的犯罪人口占全部犯罪人数的比重一直持续在70%以上。自1990年以来的时间里,这一比重虽有所下降,但仍持续在60%左右的高位。这中间,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我们在报刊杂志等新闻媒体上,也经常看到有关青少年犯罪的报道,其中不少是骇人听闻的重大恶性案件。为此,研究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变成了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为什么青少年犯罪的人数会这么多,其最深层次的诱因何在,值得思考。 三:研究对象 1:特殊家庭子女 2:问题青少年本人及其家庭 四:研究内容 1:家庭结构不良因素的消极影响。在我国的社会中,家庭结构的不良因素大致包括家庭自然结构的破坏,家庭意识的不良和家长的不良性格等方面。这些因素都可能从不同的方面影响青少年的成长与心理状态。 2主要研究的家庭类型:

论家庭因素与犯罪

论家庭因素与犯罪 内容摘要 关键字 一、家庭因素与犯罪形成的相关性 二、浅析犯罪形成的家庭根源 1、家庭的贫困 2、家庭的暴力行为 3、家庭所处的周边环境繁杂 4、家庭成员的不良人际关系 三、关于减少家庭因素对犯罪形成的对策分析 1、增强家庭成员的经济能力 2、提升家庭成员的整体素质 3、政府要切实履行社会管理职能 四、注解 内容摘要

家庭因素是整个社会中的一个微观因素,不良的家庭因素对社会犯罪形成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对象。本文不仅以家庭这个因素作为探讨对象,而且深入家庭中的具体成员,对他们的不良行为进行分析犯罪的形成。此外,基于对家庭因素的具体探究,挖掘其社会犯罪的形成根源,本文对此作出了浅显的对策分析,以作参考。 关键字 家庭因素犯罪形成对策分析 一、家庭因素与犯罪形成的相关性 家庭对犯罪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的影响,如父或母对子女的家庭暴力以致子女最终的反抗,亦有来自社会的不良影响,如家庭周边的环境繁杂,人员杂乱,父母或子女与外界人员的不良关系也会导致社会犯罪的发生。 社会学认为,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细胞,家庭关系因婚姻和血缘关系而构成的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是社会中最直接、最亲密的关系。有句话说:有人的地方就总会有矛盾。尽管家庭这个微观因素是社会相互关系中最直接、最亲密的关系,但是家庭内部成员间也难免会有不和之处,也总会有矛盾的存在,只要家庭内部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便有可能会使某一些成员产生犯罪的念头,从而造成社会犯罪的发生。正如犯罪心理学认为,家庭是个体社会化最初的和最重要的场所,也是塑造儿童未来的关键场所;家庭可能是人们幸福的摇篮,但也可能是不幸的温床,一念之差,可能使家庭从最亲近的地方变为最遥远的地方。家庭是个体最早接触的微观社会群体,是对个体进行社会化的最先执行者,因而家庭的经济基础如何,家庭的教育方式如何等各方面都会在后天影响家庭成员的健康发展。如果一个家庭在各方面都存在缺陷,那么对家庭成员的发展是有极大影响的,尤其是对青少年而言,更容易走上社会犯罪的道路。 综上而言,家庭的各方面不良因素与犯罪形成之间是息息相关的,本文也将从家庭因素起探讨犯罪形成的根源所在,以及做出相关的对策分析。 二、浅析犯罪形成的家庭根源 1、家庭的贫困 在当今社会财富分配明显两极分化的现实中,由于家庭贫困,以及家庭成员身无长物,缺乏任何经济来源的情况下,往往就会发生犯罪行为。比如有的家庭家境贫寒,但是父母却也不思进取,反而以身

试析家庭环境因素与青少年犯罪

新疆农业大学 社会学课程论文 题目:试析家庭环境因素与青少年犯罪姓名: 金凌云 专业: 人力资源管理 班级: 102班 学号: 103937218 指导教师: 张倩老师 2013年12月9日 新疆农业大学管理学院制

试析家庭环境因素与青少年犯罪 摘要:家庭环境在预防青少年犯罪中的重要地位和基础性作用是无可取代的,近年来随着众多学者对青少年犯罪问题的深入探讨研究,家庭环境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的研究重点已由最初的家庭结构变量(如家庭完整性、家庭经济状况)逐渐扩展并聚焦在家庭功能变量(如家庭气氛、亲子依恋和亲子沟通等)和家庭成员行为变量(如教养方式、父母监控等)。预防青少年犯罪年在家庭领域应积极开展家庭教育咨询、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全社会应关心帮助缺损家庭的孩子,使他们在身心上得到与健全家庭孩子同等的、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家庭环境;影响;教育

前言: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是当今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正处在人生的青春发展时期的青少年心理、智力和自制力尚未发展成熟,并且处在一个复杂的相互影响的社会系统网络之中,因此诸多因素会导致其犯罪行为的发生发展。家庭是人生的启蒙地,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家庭气氛、父母的教养方式、父母的监控等家庭保护性与危险性因素,以及同伴和社区的保护性与危险性因素都对青少年犯罪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又由于青少年这一犯罪主体的特殊性,家庭因素的影响尤为重要,因为家庭是儿童社会化最主要的场所,也是青少年的价值观形成和行为规范习得的基础环境。 1 形成青少年犯罪的家庭生活环境因素 家庭的生活环境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是有至关重要作用和影响程度,一般地说,家庭的生活环境是指家庭成员行为、家庭气氛、家庭经济地位等间接作用于青少年个体自身,使其产生并影响青少年的潜在意识和心理模式。 1.1 家庭结构的缺失 家庭结构的缺失主要以三种表现形式:一是由离婚。夫妻双方不和睦选择离婚,使得形成单亲家庭;二是由婚外情、分居、配偶一方出走或服刑等问题形成的“隐性”的残缺家庭;三是父母离世。父亲或母亲离世而形成的单亲家庭。 家庭结构的改变对青少年心理上造成的损害是巨大的。当前传统的婚姻家庭观念受到挑战,离婚率上升趋势明显,不完整家庭日益增多,这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生活在破裂家庭或残缺家庭中的孩子,缺乏父爱或母爱,缺乏家庭温暖,有时甚至处于被遗弃状态。父母的爱对孩子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除了提供温饱方面的生存、成长需求,还要给予思想上的关爱。从生存、外围成长环境来说,“孟母三迁”的故事在足以说明家庭居住环境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的同时,也从另一角度说明,家庭应当给予孩子足够的重视和关爱。孟母能够从孩子的成长出发,择良而居,而在社会环境变迁和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有些家庭不考虑孩子的成长,夫妻从和睦走向反目,给予孩子的关爱和重视不够。这些孩子很容易变得孤僻、自卑、抑郁,从而对家庭及周围一切产生猜疑、蔑视和仇恨的态度,同生活在“完整型”家庭中的孩子相比,更容易出现性格扭曲或个性畸形、乃至基本人性的异化、变态,甚至会把这种情绪转移到他人和社会上,以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父母离异对子女影响很大,青少年一旦失去家庭温暖或得不到父

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因素及对策

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因素及对策 【内容摘要】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的现象日益增多,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之一。其犯罪特征表现为:低龄化、团伙化,犯罪诱因简单、突发性、盲目性突出,从犯罪手段来看,高科技犯罪初见端倪,智能化、成人化犯罪凸现。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父母是青少年的启蒙老师。青少年的思想品德、道德意识、性格秉性,情绪爱好无一不受家庭的直接影响。家庭教育功能不健全或丧失是导致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重要原因。本文将就家庭因素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增强家庭教育功能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问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家庭因素对策 青少年犯罪是各种社会问题、社会矛盾的综合反映。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巨大变革之中,且改革日益进入深水区,在新旧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的复杂过程中,社会内部蕴藏的深层次矛盾日益突出,各种社会丑恶现象滋长,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1]。家庭是作为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性、人生理想的启蒙教育所,是青少年生活最重要的环境,家长与子女关系密、接触多,对子女的影响也就最大。随着当今社会教育理念的转变和经济的发展,家庭教育出现的问题也日益突出,极易成为造成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漏洞 一、青少年违法犯罪现状 青少年犯罪是指从14岁至25岁以下的青少年所实施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惩罚性的反社会行为。据统计,50年代我国青少年犯罪占刑事犯罪的比重不足20%,而当前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在数量不断增长的同时,青少年犯罪还呈现出新的特点:“犯罪主体日益向低龄化方向发展,低文化程度的居多,犯罪手段也呈现成人化、凶殘化和智能化,犯罪类型主要以暴力犯罪、财产犯罪为主,犯罪组织则日趋团伙化,并且青少年重新犯罪的比例越来越高。[2]” 二、青少年犯罪的家庭环境因素 近年来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变革,社会结构的变动,以及城乡一体化、农民工大量进城等引起了家庭因素的变化,包括家庭成员结构状况,家庭环境因素以及家庭教育状况的变化等,这些变化在某些方面影响到了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从而导致青少年走上犯罪的道路。(一)家庭结构因素的影响 完整的家庭、和谐的家庭关系和正常良好的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至关重要。大多数青少年犯罪都源自于不完整的家庭或者家长长期没有尽到抚养教育义务的家庭。主要表现为两类家庭。一是破碎、重组型家庭,指家庭原有的自然结构被破坏,双亲不全或有继父母的情况。包括破碎型家庭和重组型家庭。破碎家庭中父母因死亡或父母感情破裂导致分居、离婚等,使得家庭完整性、稳定性遭到破换,这样的家庭父母常常没法对青少年进行悉心的照顾,忽视了青少年的感受,这很容易让青少年偏离正常成长的轨道。重组家庭是指夫妻双方离婚后,一方或另一方重新与其他异性组合成的新家庭。这样的家庭结构也是不完整的,对青少年的影响也是不利的,甚至危害大于破碎家庭。面对父母新的另一半,青少年与其没有感情基础,往往会产生陌生感和抵触心理,为了逃避这种感觉,青少年很容易离家出走,这时青少年内心脆弱,极易受到社会上的各种诱惑影响,做起违反犯罪的事。二是松散、隔代抚养型家庭,指夫妻长期两地分居,不能很好地承担教育子女的责任,或父母因工作等原因长期在外,子女长期寄养在他人家庭的情况。这样的家庭结构,不但会使得父母与青少年疏远、成员间沟通缺乏,从而淡化了家庭成员的感情关系,而且这样的家庭结构还减弱了家庭应有的教育功能,父母长期不在青少年的身边,对子女的家庭教育不能悉心对待,子女得不到应有的家庭教育。父母因工作繁忙,长期不在子女身边还可能将青少年托付给老人抚养,这就产生了隔代抚养。老人一般文化素质水平较低,身体体力上

青少年犯罪与家庭影响

青少年犯罪与家庭影响 摘要: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青少年犯罪一直居高不下,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青少年犯罪是一种社会现象,情况复杂,造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青少年犯罪是在家庭、学校、社会等客观因素与青少年自身的人格特征、情绪情感、个性等主观因素影响的相互作用下慢慢形成的。其中,家庭是一个人生活和成长的首要场所,直接决定和影响未成年人是否能健康成长。因此,家庭环境不良、家庭教育方法不当及家庭管理不当等负面影响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一个直接的,重要的客观因素。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家庭;家庭环境;家庭教育;家庭管理;家庭结构;影响 青少年犯罪这一社会问题,情况十分复杂,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青少年身体、心理、性格等方面的主观原因,也有家庭、学校、社会等客观原因。其中,家庭的负面影响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导致青少年犯罪的直接和重要原因。因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家风家教对子女的心理和行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是人的思想情操和个性品格形成的摇篮。特别是青少年时期,是人的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其精神和物质的获得,主要仰赖家庭,所以家庭的教育和影响,对青少年的社会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的教育和影响,与青少年的犯罪有直接的、重要的影响。 一、不正常的家庭环境的影响 (一)残缺家庭的影响 残缺家庭是指家庭出现夫妻双亡或一方亡故、分居、离婚、再婚、在押等情况,家庭结构破裂趋于小型化,传统家庭的帮助,保护和监督功能正在弱化。这种类型的家庭对青少年造成重大的不良影响,由于过早的失去父亲或母亲的关爱,使他们无法享受正常家庭的温暖和关爱,家庭关爱的缺失造成青少年心灵扭曲,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长期的内心痛苦,心理的失衡,渐渐的使他们产生心理偏差,变得孤僻、冷漠和封闭、不愿和人交往,当心理无法得到平衡的时候,很容易采取极端的手段去处理问题。我国许多学者的研究表明,青少年违法犯罪与家庭结构残缺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据国内学者钱曼君的调查,70名犯罪的青少年中,父母不全、父母离婚的有13人,占18.5%,父亲或母亲被劳教的有12人,占17%。我国社会学者还在对

浅析影响犯罪发生的家庭原因

浅析影响犯罪发生的家庭原因 院系:09法学姓名:马闪学号:K10914107 摘要:犯罪的发生是综合因素发展的结果,诸如社会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其中家庭作为人生存的基本单位,对犯罪的发生、预防都有着其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家庭环境与犯罪、青少年犯罪、以及导致家庭环境驾驭缺陷的因素来分析影响犯罪发生的家庭原因。 关键词:家庭教育犯罪青少年 正文: 一、家庭环境与犯罪 所谓家庭,即是指以婚姻、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生活共同体。它是社会细胞和核心群体。家庭是每个人生活的起点,对每个人的身体发育、知识去的和品德陶冶都起着重要作用。我国古代就有“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情”这样一句话。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堂课,家庭环境影响着每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家庭有抚养和教育子女的功能,并对儿童人格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原发性影响。支配一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犯罪人格也必然与家庭环境的影响有或多或少的联系。如果说犯罪是社会病态的产物,是社会产生了犯罪,那么从绝对意义上讲,作为最基本的社会细胞,家庭也就好似产生犯罪的“温床”之一。家庭对犯罪的影响,一是通过对个体人格形成过程给予的影响。如果在个体人格形成过程中,家庭环境中出现消极因素并发生作用,会使个体形成不良人格,成为犯罪的主观原因基础。二是对个体生活产生直接的影响。家庭经济贫困,生活紧张,家长的不良习气都会影响子女,成为子女犯罪的激发和制约因素;家庭经济富裕,父母若是对子女宠爱无度,便会造成子女好逸恶劳,从而导致犯罪。 二、家庭因素导致犯罪的原因 (一)残缺家庭与犯罪 研究表明,家庭的完整性遭到破坏同犯罪的发生,变化具有一定的联系。家庭残缺一般是因死亡、离婚、分局、遗弃等原因使父母一方或双方不存在引起的,这些情况就造成了家庭的完整性、稳定性的破坏,是家庭的功能受到削弱或残缺不全。在这种情况下会是儿童过早的失去父爱或者母爱,设置父母之爱,感情受到创伤,生活缺乏保障,并且失去应有的管教,因而内心极其痛苦,精神忧郁,有的为了摆脱这种痛苦,到社会上寻找精神慰藉,遇到不良因素一不小心机会走上犯罪道路;父母离婚、分局、死亡等都会给孩子产生不良的影响,如容易使他们产生羞辱感,具有严重的自卑心理。若父母一方再婚,有的孩子受到继父、母的歧视、虐待,或者无法忍受继父或者继母对自己生父或者生母的粗暴行为,从而铤而走险,杀人、伤害或者毁坏家庭财产、纵火焚毁家庭等。另外,遭遗弃的子女由于失去父母的关心和爱抚,往往流落街头,行乞,久而久之,就会沾染上违法犯罪的恶习。司法实践表明,在犯罪青少年中,残缺家庭的青少年犯罪是普通家庭青少年犯罪的2倍。 (二)问题家庭与犯罪 问题家庭是指不道德的家庭、犯罪家庭、感情不和睦、管教不当的家庭、父母身体或者精神有残缺的家庭等。问题家庭往往会促使家庭成员尤其是未成年子女形成不良的个性与人格,甚至会形成反社会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不道德家庭和犯罪家庭,由于家庭氛围的熏陶和不良习惯的传承,往往使家庭成员认识上是非颠倒、美丑颠倒、善恶颠倒,或者是非不分、善恶不分。这类家庭极易使家庭成员形成反社会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对社会不满,与社会为敌,与犯罪的关系最为密切。如感情不和睦的家庭,一般并不会引起对社会的直接犯罪,但往往由于矛盾的激化,造成夫妻分局或者离婚,从而影响子女的健康成长,严重的也会促成夫妻双方甚至子女实施犯罪行为;再如管教不当的家庭是指父亲或母亲对子女的粗暴,或者期望值过高,要求过分使子女无法忍受,造成子女对父母的犯罪,或者父母施暴过激,导致

浅析家庭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与防范

浅析家庭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与防范 论文摘要研究表明,青少年犯罪大多与家庭因素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文章对可能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一些家庭方面的因素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和探究,认为父母错误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父母教育能力的缺乏等都对青少年的犯罪行为产生重大影响,并从家庭的角度就怎样预防青少年犯罪提出了一些对策,这对于做好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论文关键词青少年违法犯罪家庭因素防范措施 一、青少年犯罪的现状 青少年犯罪已成为当前社会日益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司法实践中,对于青少年的年龄段一般认为是14周岁至25周岁。近些年来,青少年犯罪呈不断上升趋势,青少年犯罪占整个犯罪总数的比例也不断上升,且呈现低龄化倾向。青少年犯罪的暴力化、恶性化程度加剧,对社会的危害后果加大,性质日益严重,抢劫、强奸、绑架、故意伤害、故意杀人、聚众斗殴等严重暴力犯罪案件数量上升,被国际社会列为世界三大公害之一。 通过调查分析,青少年犯罪还存在着以下特点: 1.犯罪主体特征明显,大多缺失管教。从家庭背景分析,父母离异或单亲家庭青少年、留守或辍学少年、无人管教或暴力家庭少年在青少年犯罪群体中占有相当的比例,这些青少年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都属于“边缘人群”,他们大多缺失管教,甚至厌学、逃学、混迹街头;从性别比例分析,男性占绝大多数,女性较少,这与男性生理心理特点息息相关;从户籍地分析,外来人口多于本地人口;从学历分析,初中文化以下为主,多数少年犯法律观念淡薄,缺乏基本的法律知识,在特殊情况下一时冲动而犯罪;从犯罪动机目的看,作案动机相对单纯,有的仅仅为了弄点钱去网吧一玩或因看对方不顺眼,犯罪所得大多用于上网、玩游戏或吃喝玩乐等个人消费上。 2.犯罪类型以侵财型、涉恶型犯罪为主。其中盗窃抢劫犯罪始终高居前位,暴力型犯罪有增无减。有的作案手段凶狠,丝毫不考虑后果。尤其是近年来少年犯弑亲案增多,很多省市出现了青少年残忍杀害祖父母、父母等近亲属的案例,反映出一部分青少年思维偏激,具有严重的心理障碍和人格缺陷。 3.犯罪形式成团伙趋势。青少年犯罪经验较少,犯罪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大多结伙作案,以团伙形式出现。近年来,一部分青少年犯是由于接触网络不良信息而犯罪,网上联络、勾结犯罪成为青少年犯罪的新特点。现实中有的青少年在网络上刚相识甚至就相约见面结伙作案。 二、家庭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 青少年犯罪是各种社会负面因子共同作用在青少年身上的综合反映,也是主客观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分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从主观上讲,主要是青少年文化程度低和法律意识淡薄;从客观上讲,主要是青少年外部的客观环境,比如家庭、学校、社会中的不良环境和负面因素的影响。家庭因素无疑与青少年犯罪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父母错误的教育观念、父母教育能力的缺乏、父母错误的教育方式这几个方面。 (一)父母错误的教育观念 1.父母忽视了孩子的主体地位。父母都对自己的孩子寄予厚望,他们在对孩子的管教问题上有着很强烈的责任感,都希望孩子能获得成功——这对于孩子的成长确实是一件好事;

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因素浅析

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因素浅析 摘要:具我国目前青少年犯罪现状及特征来分析,从心理和环境两个影响因素出发,剖析导致青少年犯罪的根本原因即青少年心理特征,以及环境因素当中家庭因素几个方面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即:家庭和睦(包括家庭结构、父母家庭观念等)、家庭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家庭教养方式等,了解其具体的影响因素,对青少年犯罪进行积极的预防和控制。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家庭因素家庭结构心理特征 近年来报道表明,中国内地的青少年犯罪率在逐年上升,并且呈现低龄化[1]。青少年的年龄阶段从14周岁到25周岁,这个阶段青少年的心理基本特征充满着矛盾和动荡。就如霍尔形容的:人生中“疾风怒涛”的时期,身体蕴藏极大能量、情绪不稳定、易怒、烦躁不安,对外界及其自身易产生怀疑、不信任感。从外界的环境以及自身心理发展对其犯罪有着不可分割的影响。 一、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及特征 随着我国近几年发展,我国经济、教育结构等都发生了变化,也导致了我国青少年犯罪出现与以往的不同特征和趋势。现目前我国青少年犯罪案件和人数呈上升的趋势,青少年犯罪占全国犯罪比例一直持续,而青少年中未成年犯罪占的比例越来越大[2]。这反映我国青少年犯罪问题越来越严重。 由杨洪芳、李如森提出,青少年犯罪的特征有四点:(1)犯罪类型多元化,以钱财、暴力、性犯罪为主。其中,以将公私财产据为己有为目的的财产型犯罪为主。(2)犯罪主体低龄化,学生犯罪比率上升。在校中小学生占绝大多数,特别是初高中年级学生占86. 2%。(3)流动青年犯罪增多,文化素质不高,且多受外在环境影响,部分中小学生辍学流向社会后,走上犯罪道路的可能性比其他青少年更大。(4)团伙犯罪更加明显。结伙暴力犯罪增多,有的甚至结成黑社会性质的违法犯罪团伙[3]。 从研究报告来看,我国青少年犯罪从犯罪数量和犯罪的内容上的升级给我国的青少年健康发展教育提成了新的挑战,不管是从社会、学校和家庭,都是我们需要积极关注进行治理和预防的。 二、青少年心理发展特征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主要表现有:一、自我意识的发展,从幼儿时期的自我意识的初步发展到青少年的自我发展的,可以说青少年的自我发展是自我发展的第二次飞跃,社会自我意识更加清晰,自信心、自尊心,特别是独立感和自由感的猛增,这也是导致青少年叛离、想脱离父母的原因;二、认知能力的发展,虽然认知能力迅速发展,但是还只是在趋于一个成熟的阶段。在此阶段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的发展让青少年求知欲强、快速接受新的事物、强大的好

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

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 作者:徐丽娟 摘要: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率呈不断上升趋势,成为我国乃至全世界所共同面临的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与环境污染、贩毒吸毒并称为世界三大公害。青少年处在一个复杂的相互影响的社会系统网络之中,因此导致其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家庭环境的负面影响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一个最直接的、重要的原因。针对影响青少年犯罪的不良家庭因素,提出有效控制和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相关对策和建议。除了家庭本身要负起青少年初次社会化的责任外,学校、社会要加强对青少年成长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的干涉和介入,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青少年犯罪的家庭预防机制。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家庭环境;家庭教育;犯罪;预防对策 引言 青少年犯罪是当今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与环境污染、贩毒吸毒并称为世界三大公害。目前,我国青少年犯罪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呈现出犯罪低龄化、性质暴力化、类型多元化、方式成人化、组织形式团伙化等特征,[1]已严重地影响着社会秩序和人民生活的安定,牵动着千家万户成为目前公众关注程度最高的社会问题之一。青少年正值人生的花季,是长身体、学知识的黄金年华,为什么一部分青少年脱离了正常的人生轨迹,走上了犯罪的道路?由于青少年处在一个复杂的相互影响的社会系统网络之中,因此导致其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原因,又有现实原因,既有社会原因,又有个人原因,它既涉及社会文化、经济等宏观社会环境因素,又涉

及家庭,学校等微观社会环境因素。其中,家庭环境是首要的、基础性的环节,家庭的负面影响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一个最直接的、重要的原因。家庭在青少年生活中扮演最重要的社会控制角色是各种社会学派的共识,青少年犯罪实际上是一个最初起因于家庭,进而显现于学校,并最终恶化于社会的现象。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青少年人生的“第一课堂”,也是青少年的价值观形成和行为规范习得的基础环境。在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上,家庭是一条必不可少的重要防线。随着社会环境变迁和经济急剧转变,家庭也面对相应的压力和考验,在角色和功能方面也起了重大的变化。除了结构的转变及功能的削弱外,家庭教育缺陷也日益增加,极易成为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诱因。因此,探讨新世纪的家庭环境对青少年身心的影响,对于预防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 一、我国家庭环境的新变化 所谓家庭环境是指人们在家庭里与家庭成员发生作用的因素的总称。家庭环境有硬环境和软环境之分,硬环境有家庭的成员结构、成员素质、资源分配、生活方式等,软环境有家庭成员间的关系、父母的教养方式和态度、家庭功能等。随着中国城市化、工业化时代的到来,中国的社会形态发生了重大转折,家庭变迁速度也同时加快,[2]家庭环境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家庭规模日渐小型化,核心家庭增多

青少年犯罪原因分析

青少年犯罪原因分析 -------------------------------------------------------------------------------- 2005年9月22日点击:1403次 青少年是指年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这一时期被犯罪心理学家称作为“危险年龄”段。青少年由于生理、心理原因,认知能力较差,人格不健全等主观因素与社会环境不良的客观原因的综合作用,造成了近几年青少年违法犯罪呈上长官趋势的严峻形势,青少年犯罪已成为全球瞩目的社会问题。青少年犯罪,不仅涉及面越来越广,而且手段表现为智能化、集团生命线、残忍化,暴力倾向越来越明显,给青少年本身以及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责影响。因此,分析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对预防和减少青少年人违法犯罪,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和培养革命事业接班人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一、青少年犯罪的外部环境 1、家庭 家庭是一个人一生中所面临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一个人所遇见的第一位老师。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父母的举止言行和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对孩子的成长有重大影响。父母的行为不检点,或者采取溺爱、打骂等不正确的教育方法,都会给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带来不良后果。家庭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种状况: ——部分农村家庭经济贫困,使大量青少年人辍学。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90%以上,农民家庭年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占60%。在农村,绝大多数的农民仍然从事着传统农业生产,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基本上没有改变“靠天吃饭”的命运,加之农业耕地日趋减少,农民在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中持观望态度的较多,同是缺乏科学技术和资金来源,因而农村家庭收入普遍较低,几乎只够维系全家人温饱和少量的青少年教育的开支。在目前农村中、小学辍学者中绝大部分是由于家庭贫困原因所导致。 ——农村家长文化素质偏低,法制意识淡薄,家庭暴力现象时有发生。据有关部门统计,现在农村青少年父母为文盲和小学文化程度的占70%,并且绝大多数青少年父母不知道有《未成年人保护法》。他们对子女或是放任彼流,或是娇生惯养,或是简单粗暴,对孩子根本起不到教育和引导作用。 ——畸形家庭对青少年的影响。畸形家庭对青少年影响非常之大,父母不和、离异,教育不当、管理不善。对青少年人的心理、品德、爱好和思想的影响至关重要。一方面,畸形家庭使许多青少年在性格上变得孤僻、内向,不善交往,容易做出一些偏激的事情;另一方面,该类家庭中青少年又因丧失了父母的爱抚和管理,逐汽车与其父母感淡薄,从而控制他们的力量减少了,他们像一批批脱缰的野马,无拘无束地在原野上狂奔,企图从眼前“难以捉摸”和“扑朔迷离”的景象里,找出自己的希望之光,这时只要有人稍加引诱,就会滑向犯罪的深渊。更有甚者,父母本身就品质低下,问题多多,他们不可能不影响到青少年子女,有的学者进行过专门的研究,并得出了肯定性的结论:“绝大多数犯罪青少年的父母亲自身都有犯罪行为”。“父亲没犯过罪的孩子有犯罪史的仅占8.4%,而父亲犯过罪的孩仓犯罪比例高

试论述青少年犯罪与家庭因素的关系

试论述青少年犯罪与家庭因素的关系 摘要:据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协会的统计资料显示,青少年犯罪占全部犯罪的比例呈上升趋势,其范围不断蔓延,年龄层次也越来越低,犯罪手段也越来越残忍,对社会危害也越来越严重,不得不影响社会的高度重视。而引起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也错中复杂,本文主要探索青少年犯罪与家庭因素的关系。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家庭因素 Abstract: according to statistical data of the China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juvenile delinquency, juvenile crime proportion of all crimes on the rise, its scope is spreading, age groups also more and more low, criminal means become more and more cruel, harm to society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erious, had to influence society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And the causes of juvenile crime is wrong in the complex, this paper mainly explores youth crime and family factors. Key words: teenagers; Crime; Family factors 引言:据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协会的统计资料显示,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且呈现年龄层次也越来越低,犯罪手段也越来越残忍,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社会秩序和人民生活的安定,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青少年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在生理、心理方面有一个快而不平衡的发展阶段致使其心智的不稳定与不成熟。家庭是青少年学习和活动的主要场所,家庭经济状况、家庭结构、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等家庭因素对青少年的人格和行为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若这几个方面发生改变导致青少年形成了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又没有进行及时的疏通和指导,就极易促使青少年踏上违法犯罪的不归路。 一、家庭经济状况 据有关报道,抢劫、偷盗在青少年犯罪数量占有突出的比重,这暗示出家庭经济状况也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重要诱因。家庭经济收入较差,特别是农村贫困地区,因为经济原因,父母在物质上不能满足青少年的需要,容易让青少年产生自卑、不满、嫉妒、仇视等不利于青少年健康心理与行为形成的不良心理。与此同时,大多数的青少年都比较关注自己的在他人眼中的形象,有时候会为了满足自己的物质欲望,心智又不成熟的青少年极易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对于有些家庭收入较高家庭的孩子也会出现犯罪行为,因为父母收入高必将投入大量时间在工作中,大多只关注对孩子的物质满足,缺少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忽视了孩子们的精神需要。这也为青少年打架斗殴、吸毒、贩毒、卖淫嫖娼等犯罪行为留下了一个隐患。 二、家庭环境 良好的家庭环境、和谐的家庭氛围有助于青少年能够人却的认识自我,更能促进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反之,恶劣、混杂的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

家庭环境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 化学工程系 13 化学1班 09号冯秀霞 首先,很高兴能学习犯罪学这门课程,刚开始选课的时候还在担忧这门课会不会很恐怖,是不是专门讲那些变态的杀人案例的,因此很多刚开始也想选这门课的同学放弃了犯罪学而选择了其他课。很庆幸的是我坚持了下来,成为老师的学生。在老师每次课的第一堂课的认真讲解和第二节的视频欣赏中让我学到了很多有关犯罪学的知识,知道了很多案例犯人最初的动机是简单但多样的,也让我在学习过程中变得更大胆,更加清晰有关犯罪的心理学,懂的怎样去分析犯人的心理。 下面我就“青少年犯罪的案例越来越多的现象”谈谈家庭环境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让更多人知道如何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的犯罪率。 青少年犯罪是一个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它事关青少年成长,事关社会稳定,事关祖国的未来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是长期以来教育、法律、社会各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近年来,青少年犯罪又有了新的上升趋势,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所以,减少和治理青少年犯罪这一行为成为了维护社会安定的重要内容。毋容置疑,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最关键的一个影响因素是不和谐的家庭环境和家庭关系。 家庭是人的第一个生活环境,家庭环境对个体的影响表现为复杂的社会化过程的开始。尤其是青少年,在其步入社会之前,家庭是其接触最多的环境。因此,家庭结构是否合理、家庭教育方法是否正确、家庭心理环境是否适宜,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若处理不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极易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 家庭环境是一个人生活和成长的首要环境,家庭环境如何,直接决定和影响着子女的健康成长和发展。一个人的社会化过程始于家庭,基本生活技能的掌握,社会规范的接受,生活目标的确定,生活方式的形成,社会角度的培养等,最初都是在家庭中形成的。

我国青少年犯罪现状及成因浅析

我国青少年犯罪现状及成因浅析 我国青少年犯罪现状及成因浅析 学号:20092793 姓名:杨宇翔专业:交通运输班级:四班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现状、特点、成因 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现在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及案例分析,得出青少年犯罪率不断高高不下的原因,希望通过分析这些原因,抛砖引玉,能有更多志同道合之士生发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our present case studies of juvenile delinquency, juvenile delinquency rate reached no less than the reasons for continued high hope that by analyzing these reasons, the initiate to have more like-minded people in health issue to address these problems. 正文: 建国初期,由于战争刚刚结束,百废待兴,再加上人民生活水平普遍较低,青少年犯罪甚至是犯罪率都保持在一个极低的水平内,青少年犯罪

尚未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然而,随着70年代因为政治原因导致的司法系统崩溃,加上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高速发展导致的社会其他领域的制度尚未确立以及西方不健康思潮的迅速侵袭,青少年犯罪比例逐年上升。 一、我国青少年犯罪现状及特点 统计资料表明,整个80年代的青少年犯罪在全部刑事案件中的比例基本呈增加趋势:1980年为61.2%,1981年为64%,1982年为65.9%,1983年为67%,1984年为63.3%,1985年为71.3%,1986年为72.5%,1987年为74.4%,1988年为75.7%,1989年为74.1%。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国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政策的生效,青少年犯罪在全部刑事案件中所占的比例虽有下降之势,但仍然十分严重:1990年为57.31%,1991年为52.88%,1992年为50.78%,1993年为50.74%,1994年为49.12%,1995年为45.54%,1996年为40.53%,1997年为37.85%,1998年为39.39%。可见,青少年犯罪率的居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社会治安的最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 青少年犯罪主要有以下一些特点: 1贪财性犯罪在青少年犯罪中所占比重最高,且犯罪数量呈上升趋势。2003年全国查获的青少年犯罪中,盗窃占67.4%,抢劫占7.1%,诈骗占6.88%。抢劫案件中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犯罪人1985年为9.39%,1986年为11.28%,1987年为14.8%,1994年超过20%。 2青少年犯罪中使用暴力手段作案的倾向高于中、老年人犯罪,暴力犯罪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在对1996年、1999年两年入狱罪犯的抽样调查中发现,在被调查的

家庭教育缺陷对犯罪行为的影响

家庭教育缺陷对犯罪行为的影响家庭教育缺陷对犯罪行为的影响

――青少年犯罪

家庭教育缺陷对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影响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状况直接影响着社会的稳定。一个人一生中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家庭环境中,家庭环境对个人的社会化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作为社会化的初始环境,家庭环境的好坏对个人社会化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一个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能够对形成良好的意识体系及个性有帮助,预防和约束个人的犯罪行为;而家庭生活中的种种问题和不良现象,往往成为一个人不良意识体系和人格形成的主要原因,也是促成犯罪动机形成的原因。 社会是以个体家庭等为分子而构成的一个总体,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构成的基础。社会学家认为,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起点。而所谓个体的社会化,即个体通过与社会的相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家庭作为对人们影响最为深远的社会结构,也可以说它是个体社会化的“第一学校” 。之所以这么讲,是因为青少年社会化过程始于家庭,他们所最初学到的社会生活知识和技能、道德规范、行为习惯,乃至适应社会的心理结构都来自于家庭教育。而家庭对青少年的教育,又往往是潜移默化的,家庭的结构和环境、家庭的经济状况、父母的观念和言行,等等这些都在经意和不经意间给予孩子教育和熏陶。如果家庭教育存在缺陷,青少年在家庭中得不到正确的教育,受到不良影响,则很容易产生和引发不良品行,甚至导致违法犯罪。家庭教育缺陷与青少年犯罪之间的关系,可大致概括如下: 家庭的教育功能包括两个方面,即对儿童的社会化教育和家庭成 员相互教育以完成再社会化。其中对儿童的社会化教育是最后主要内容。家庭对儿童社会化教育的内容包括学习生活知识、学习社会规范。培养性格情操、协调人际关系、指导生活选择各个方面;同时,儿童从一出生起就因为家庭的种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