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检查表

地质灾害检查表
地质灾害检查表

附件:

施秉县学校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情况记录表检查学校(盖章):

填表说明:

1、此表以学校为单位逐一填写,有地址灾害表现迹象的

如实填写,若无地质灾害表现迹象,则“具体位置”栏中填“无”或者“未发现”。

2、此表必须由调查人在实地调查中完成,表中各栏目需

要填写完整。

地质灾害应急管理信息系统.

《地质灾害应急管理信息系统》 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案 金世胜 安徽师范大学GIS实验室 二○○二年八月 第一章用户需求 地质灾害应急管理的基本目的是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地质灾害应急管理体制。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实现地质灾害应急管理的社会化、科学化、信息化、公开化,以调动全社会的力量,预防治理地质灾害,最大限度的减轻灾害损失,合理利用地质环境资源,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地质灾害应急管理信息系统是进行地质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它是在广泛收集和整理研究区已有的地质环境调查、勘查、灾害防治信息,社会经济环境状况,统计信息等资料的基础上,开发出的一种集信息查询、浏览、决策支持等功能的综合信息系统。 根据用户的需要,地质灾害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将发挥GIS可视化的优点,能迅速向有关部门和社会提供发生地质灾害所在地的地质环境资料和其它相关资料,实时显示地质灾害的现场情况,及时对地质灾害的发展趋势作出正确预测,为地质灾害的应急管理提供有效的支持,系统的重点放在信息处理、查询、图形显示、统计和简单的分析上。 一、需求概述 1、基础信息管理需求

数据管理是整个地质灾害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基础。地质灾害应急管理信息系统一项中心工作就是如何管好数据,进一步进行分析利用,提高数据的附加价值。 对于数据管理的需求,首先是数据的集中统一管理。数据分析利用是建立在数据集中统一管理之上的高级应用。用户普遍反映,需要对地质环境数据进行深度加工,需要一个相对灵活的分析工具,能够通过使用该工具来实现自己的一些分析思路,并打印出相应的数据报表。只有实现了数据分析,才能充分挖掘出基础信息管理的功效,真正产生效益。 2、地理信息系统需求 地质灾害应急管理所涉及的大量地质环境信息,除具有时间性和动态性特点外,还具有空间分布的特点。一般的管理信息系统虽然可以完成统计报表处理、属性数据查询等工作,但无法处理具有空间分布特征的信息,从而不能进行空间数据管理。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需求是把各种环境信息同地理位置结合起来提供给用户,从而把各种环境信息与反映地理位置的图形信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可根据用户需要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把结果提交给有关领导和部门作为决策的参考。 通过调查、交流,用户对GIS在地质环境信息系统应用非常重视,希望结合当前地质环境管理重点工作将GIS用于地质环境管理和决策中,结合GIS技术网上发布地质环境信息。 3、信息共享和发布需求 用户迫切地需要有一个灵活的数据查询环境,将各种数据源集成到一起。因此构建一个地质环境信息共享的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将是地质灾害应急管理信息系统中心任务之一。 此外,为适应网络化的发展,建议开发WEBGIS,以便于普通用户用浏览器界面进行数据查询。浏览器界面具有美观、灵活、易用的特性,而地质灾害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者大多数只具有一般的计算机应用知识,而互联网上的浏览器应用正好

地质灾害调查评价项目设计编写要求

地质灾害调查评价项目设计编写要求 地质灾害调查评价项目设计书的编写要特别强调以下几方面要求: 一、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目的 开展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以人为中心”,即以人的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的调查研究和保护为中心,为科学规范地开发利用地质环境和防治地质灾害服务,为实施地质灾害预警工程和地方政府制定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服务,为地区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提供系统的理论依据和防治对策。 二、工作任务 (一)一般进行1:50000以地质灾害为主的综合调查,对居民点、重要经济工程区,特别是集镇,查明地质灾害的种类、分布范围、规模、稳定状态、危害程度及其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 (二)查明和预测人类社会活动的影响范围和发展趋势;调查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的类型、强度、范围、历史、已造成的危害和未来趋势; (三)调查与地质灾害相关的水土资源状况和生态环境,提出民居建设的生态地质对策; (四)评价工作区地质环境和各种地质灾害体的稳定状态,预测评价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地面塌陷、地裂缝和斜坡稳定性等地质灾害,预测其发展趋势; (五)提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六)建立地质灾害GIS空间数据库管理系统和综合分析系统; (七)对重点问题提出进一步研究建议. 三、工作内容

本项目的工作内容包括地质灾害诸灾种的实地调查、综合分析研究 (一)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是综合性的,以各种地质灾害为主,同时兼顾相关的地质环境、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要素的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以下灾种的地质环境、成灾历史、目前动态和可能的危害等: 1、崩塌; 2、滑坡; 3、泥石流; 4、岩溶地面塌陷; 5、地裂缝; 6、斜坡稳定性; 7、胀缩土; 8、地表水地下水污染; 9、固体废弃物;10、采矿、采石和边坡开挖诱发的地质灾害;11、矿坑排水引起的地表水地下水污染;12、特殊地质环境因素;13、地方病;14、水土流失。 (二)评价内容 分以下三个层次建立研究区的概念模型和量化模型,开展区域地质灾害的时空规律预测。 1地质灾害发育度——区域地质灾害发育的现状评价指标/方法筛选; 2地质灾害风险度——风险评估/单因子分析、多因子分析 分析因子包括:地形地貌、岩组、地质结构、降雨、地表水、地下水、气候变化、人为因素、区域地质环境等的空间相关/时间相关分析; 3地质灾害危害度——危害强度+易损性分析。 四、综合研究的技术要求与技术路线 (一)工作标准 执行的技术标准: 1、地质灾害调查技术标准(1:2.5万—1:5万),中国地质调查局编制,1999; 2、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规划基本要求,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1999;

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工作方法

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工作方法 (2011-03-23 17:54:39) 转载▼ 王宇 1确定位置 对照地形地质图或其它带地理底板的图件,询问、对照确定所处位置。应用简便的GPS测定灾点的地理坐标和高程、方向。 应用地质罗盘确定坡面产状。 2了解灾情及发灾过程 认真听取当地干部的汇报,收集汇报材料,记录灾害损失情况、近期天气情况、灾害发生时间及过程、目前地质体的活动情况、灾害救援情况。 向当地灾民询问灾害损失、灾害发生时间及过程、灾害表现形式、有关成灾地质作用的表象、河流动态和降雨情况等。 现场调查核实灾害损失情况。通过灾害现场的观察,统计记录现场人员及财产损失的数量、毁坏程度,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第四条的标准确定灾害程度分级(表1)。 表1地质灾害灾度分级标准

调查分析确定地质作用类型。通过现场地质作用途径和痕迹、堆积体土石成分、结构的观测、堆积体规模的测量,确定地质作用的类型、规模等级,掌握具体形态数据,譬如:滑坡体的长、宽、厚度、体积,确定成灾地质作用的类型。 3调查地质灾害成因 地质环境条件 调查内容:①地形地貌,崩塌陡崖地形地质特征,滑坡山体的地形地质特征,泥石流的流域地形地质特征;②岩体工程地质特征;③土体工程地质特征;④地质构造;⑤水文地质条件等;⑥地震活动情况。选择及规划调查路线。符合地质规律,安全,有利于全面观测。 勤于观测记录、拍照和素描。

主要针对地质环境中导致灾害发生的脆弱性问题进行观测,确定地质灾害形成的不良地质环境因素。譬如高陡的斜坡、松散的岩土、暴雨活动情况、强烈的地表水流侵蚀等。 注意量力而行,确保人员安全。 人类活动的影响 调查内容:通过观测和访问,调查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改造,以及由此带来的不良影响。譬如土地开垦、耕种,建筑、道路、水利工程建设的切坡和填土、对地表径流的改变、增加坡体荷重,采矿活动,弃渣不合理堆放,地下水开采或疏排等。 认真调查分析这些活动与成灾地质作用的关系,包括空间位置、时间上的关联,确定这些活动对地质灾害的影响。 地质灾害活动痕迹调查 调查内容:①崩积体的分布范围、高程、形态、规模、物质组成、分选情况、块度、架空情况和密实度,崩塌方式、崩塌块体的运动路线和运动距离;②滑体形态及规模,后缘滑坡壁的位置、产状、高度及其壁面上擦痕特征;滑坡两侧界线的位置与性状;滑动的方向、滑距等;③泥石流残留在沟道中的各种痕迹和堆积物特征,推断其活动过程、泥石流性质和规模等。 分析整个地质作用过程。 引发因素确认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DOC)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 提交单位: 提交时间:2015年12月 目录 0前言 (3)

1基本灾情 (3) 2自然地理与地质环境条件 (3) 2.1自然地理条件 (3) 2.2水文气象条件 (3) 2.3地形地貌 (4) 2.4地层岩性 (4) 2.5地质构造 (5) 2.6工程地质条件 (5) 2.7水文地质条件 (5) 2.8区域地壳稳定性 (6) 3地质灾害类型、特征及成因分析 (6) 3.1灾害规模、特征 (6) 3.2地质灾害成因分析 (6) 4地质灾害现状危害及发展趋势 (8) 5已采取的应急防治措施及防治效果 (8) 5.1已采取的应急防治措施 (8) 5.2防治效果及存在问题 (8) 6今后的防治工作建议 (8) 7应急调查准备和安全问题 (8)

0前言 1基本灾情 2014年9月2日13时19分,位于长江一级支流青干河支流锣鼓洞河左岸的杉树槽发生重大岩体滑坡。初步估算,滑坡体总面积3万m2,估计总方量约80万m3。滑坡地点位于秭归县沙镇溪镇三星店村2组、3组交界处,距离青干河河口约5.15 km。滑坡导致G348国道约200m损毁中断,大岭电站3栋房屋被掩埋,损毁柑橘园约60亩,损毁镇村公路2条450m,16个村(居委会)133个供电台区全部停止供电,紧急转移撤离沙镇溪初级中学师生、当地村民、电站职工家属共计953人,估算直接经济损失3220万元。 2自然地理与地质环境条件 2.1自然地理条件 秭归县位于湖北省西部,长江西陵峡两岸,三峡工程坝上库首。地理坐标为东经110°18'~111°0',北纬30°38'~31°11'。东与宜昌市夷陵区(原宜昌县)的三斗坪、太平溪、邓村交界,南同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的榔坪、贺家坪接壤,西临巴东县的信陵、平阳坝、茶店子,北接兴山县的峡口、高桥。县境东起茅坪新集镇凤凰山(新县城所在地),西止磨坪乡凉风台,南起杨林桥镇向王山,北止水田坝乡懒板凳垭。县境东西最大横距离66.1公里,南北最大纵距离60.6公里。秭归县版图面积2427平方公里。据2010年土地利用更新调查,秭归县国土实际总面积22.74万公顷。本次调查的杉树槽滑坡位于秭归中部的沙镇西镇流锣鼓洞河左岸。 2.2水文气象条件 滑坡区域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多年平均气温17~19℃,多年平均降雨量1 493.2 mm.降雨具时段和频度相对集中的特点,雨季多暴雨,一日最大降雨量达358 mm.年降雨量由南向北、从低到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方案精编WORD版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方案精编W O R D版 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方案 一、工作任务 本评估工作目的是:针对本工程的特点和地质环境特征,分析工程建设与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对评估区现状地质灾害的类型、发育程度及危害性进行全面评估,并对工程建设过程中可能引发、加剧的地质灾害以及建设工程本身可能遭受的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评估,在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的基础上综合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程度,提出防治措施和建议。 二、评估范围及评估级别 评估范围确定的原则是:根据建设工程的特点及工程建设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程度,结合场地地质环境条件,考虑地质灾害危险性的来源及可能影响范围。本建设项目属面状工程,评估范围一般为由用地红线外扩30~50m。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级进行,根据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和建设项目的重要性进行划分。 三、工作部署、工作量 (一)、资料收集 收集建设场地及临近建设场地的工程地质(岩土工程)勘察资料和建设项目规划、可行性研究设计的有关资料,以及区域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最新成果资料。

(二)、技术要求 1、开展工作前,组织项目有关技术人员认真学习国土资源部[2004]69号文及广西地方标准《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程》,统一认识,熟悉了工作程序,明确了本次工作的重点。 2、在调查前,熟悉收集到的资料,了解评估区内地质环境条件和工程建设规模、特点。在分析和研究收集到的资料基础上,经野外踏勘后,划分评估级别、确定评估范围,制订详细的评估工作大纲。 3、野外调查采用1:10000、1:1000地形图为工作底图,手持GPS定点。 4、室内资料整理按《评估规程》工作程序,在综合分析研究既有资料和实地调查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和综合评估,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工程措施和建议,编制“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图”。 (三)、工作方法 根据建设项目的特点,本次评估工作以采用收集现有资料、野外实地调查访问为主,野外以1:10000、1:1000地形图作工作底图,采用GPS定点定位,皮尺,罗盘量测,记录本或卡片描述记录,室内对所获取的数据采用定量、半定量分析法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四)、工作次序安排 1、前期工作准备、搜集资料;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及应急预案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及应 急预案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地质灾害现场评价及防治措施应急预案 地测科 二〇一七年 地质灾害现场评价及防治措施应急预案一、矿井基本情况 山西宁武大运华盛南沟煤业有限公司位于山西省宁武县城东北的南沟村一带处,行政区划隶属宁武县凤凰镇管辖。地理坐标为:东经112°22′47″~112°25′13″,北纬38°59′42″~39°01′33″。 1、地理、人文、地质、气象信息: 水文地理:井田属海河流域桑干河水系。 井田南石湖河沿大运公路分布,为季节性河流,平时干涸没有流水。只有雨季才有水流经过。地表水基本汇于沟谷,向西流出井田,汇入恢河。 井田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气候寒冷,迟暖早寒,昼夜温差较大,四季分明,冬季严寒长达七个月,根据忻州市宁武县气象站历年观测资料,年平均气温在~℃,最高气温在7月份,平均气温20℃,极端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在1月份,平均℃,极端最低气温℃。全年无霜期约90-130天,最大积雪厚度,冻土深度在,日照时数每年约2800时左右,年降水量为~,平均降水量主要集中于7、8、9三个月。年平均蒸发量,最大在5、6月份,最小在1月份,气候特别干燥。霜冻期为11月上旬至次年3月上旬,风向为西及西北风,风期多集中在冬春两季,最大风速可达23m/s,年平均风速s。 本区自然灾害主要有冰雹、暴雨等。 地质情况:该井田位于管涔山脉东麓,属中高山侵蚀地貌,区内整体地势为北高南低。本区最高处位于矿区东北部,海拔为,最低处位于井田西7号拐点附近,海拔为,相对高差。井田内沟谷较为发育,多呈树枝状,个别沟谷切割较厉害,地势较陡峭。

2020年6月份汛期地质灾害应急值守工作总结

2020年6月份汛期地质灾害应急值守工作总结在总站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全省2020年6月份汛期地质灾害应急值守工作圆满完成,现将各项工作总结如下: 一、汛期地质灾害值班工作 全体值班人员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坚守岗位,接打好每个电话、接收和转发每份 传真,做好详细的值班和交接班记录,确保了信息的上通下达和准确无误。 6月份共接打电话267次;上报民政厅、国土厅、地调院当日值班报告30份90次;收发传真157次,其中发传真148次,收传真9次。6月份值班签到查询检查并登记 30次,值班记录检查并登记30次。6月份对市县值班情况抽查3次,抽查60个市县。 6月份,共发送平安短信427条,灾险情短信291条。 6月份制作更换了值班制度牌。 二、地质灾害灾险情 6月份值班期间,共接报各市灾情1起,为6月18日14时20分,西安市鄠邑区 景区管理局纸房村五组发生小型滑坡,造成78人受灾,无人员伤亡,直接经济损失约25万元。 15月份,全省上报灾情报告9起,造成5人死亡1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262.4 万元。 三、地质灾害成功预报 6月份,全省未上报成功预报。 15月份,全省共上报地质灾害成功预报4起,避免伤亡人口149人,避免经济损 失450万元。 四、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 6月份值班期间,与陕西省气象局联合制作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产品2期,等 级均为黄色预警,发送预警短信312条。 五、全省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演练 (一)省级应急调查演练 2020年6月5日,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在西安市蓝田县焦岱镇柳家湾村滑坡隐患点 成功开展地质灾害应急综合演练,旨在提高我院地质灾害应急响应速度和调查处置能力。省应急办、省国土资源厅、西安市国土资源局、西安市气象局、蓝田县政府、蓝

滑坡地质灾害应急调研报告材料

第一章绪言 2010年2月,XX县XX镇XX村XX组下方斜坡地带发生滑坡地质灾害。XX县人民政府、XX县国土资源局、XX县水务局、XX镇人民政府等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及时组织相关职能部门亲临现场查看,并启动地质灾害应急排查预案,对地质灾害危害区居民发放防灾工作明白卡。 受XX县国土资源局委托,XX单位及时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XX县XX镇XX村XX组滑坡地质灾害进行调查,于2010年1月20日至1月22日会同XX市国土资源局领导、XX县人民政府领导及相关人员和XX 镇主要领导对灾害现场进行了实地踏勘和调查。 第二章地理位置及乡镇概况 2.1地理位置 XX镇地处XX县城东北方38公里处,东邻安兴乡,南与芒洪乡相连,。XX县XX镇XX村XX组滑坡位于XX镇东部XX村XX组的下侧,大沟左岸,距XX镇约1km。镇和村组之间有水泥路,交通便利。 2.2乡镇概况 XX镇地处XX县城东北方38公里处,东邻大兴乡,南与芒洪乡相连,西接勐简乡、XX县县城,北与永德县和勐永镇接壤。 XX镇国土面积535.08平方公里,其中坝区面积52平方公里,是XX县第三大坝子。镇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坝区年平均气温17.2℃,最高气温32.5℃,最低气温2.3℃,年降雨量1700毫米,全年无霜期

310—320天,属南亚热带湿润气候。全镇下辖9个村民委员会,92个自然村,14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87万人,占总人口的96%;居住着傣、佤、拉祜、回等14种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9936 人,占总人口的33.12%。人口自然增长率 4.74‰,人口密度 56 人/平方千米。有耕地面积8.16万亩,其中,水田2.03万亩,旱地6.13万亩,人均耕地2.85亩。2010年,完成农村经济总收入2.49亿元,增长13%;完成农民人均纯收入5008元,增长31%;农民人均有粮292公斤。 XX县XX镇XX村XX组共有村民168户740余人,建筑物以1~2层为主,基础为浅基,墙体采用实心或空心砖砌成,局部为土墙。 第三章地质环境条件 3.1气象、水文 (1)气象 XX县地处横断山系南段,北回归线横穿县境,属北热带和南亚热相交的结合部,主要受印度洋暖湿气候和西南季风的影响,形成干、湿两季。由于受构造运动影响,境内地形起伏,海拔高低悬殊,立体气候明显。海拔800m以下的低热山脚和河谷坝区气候炎热多雨,终年无霜;海拔800m以上地区气候温和,多雨多雾,时有霜降。 据XX县气象站统计资料,全县年平均气温18.8℃,年平均日照时数2162小时,年平均总积温6883.3℃,年平均无霜期318天,年平均降雨量1331.84mm,年平均蒸发量1640.1mm,年平均相对湿度78%。 据XX气象局资料:县域内年降雨量最大为1757.10mm,出现于2001年,最大日降雨量152.10mm,出现于2006年10月7日;XX镇近10年

地质灾害应急调查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地质灾害应急调查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叶礼伟,谢忠 (中国地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湖北武汉 430074) 摘要:针对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对灾害信息实时、准确、完整的要求,分析嵌入式GIS在地质灾害应急调查中的应用特点和优势,并借助MapGIS—EMS地图引擎开发系统基本框架。系统加入素描图使得更加完整地描述现场,采用编辑距离方法对调查数据质量进行检查,利用无线通讯网络采用动态缓存和分包传输机制保证灾害信息的实时、完整上传,使系统成为提高地质灾害应急调查效率的有力工具。 关键词:嵌入式GIS;地质灾害应急调查;MapGIS—EMS;无线数据传输 中图分类号:P208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2 4623(2010)01—0119.O3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Geological Emergency Survey System YE Liwei, XIE Zhong (Faculty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Wuhan 430074,China) Abstract:With the real—time,accurate and integral requirement of disaster survey information in geological emerg—ency survey.This paper analysed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tages of embedded GIS in this field. Used the Ma—pGIS—EMS map engine to developed basic system framework,Added sketch make the system descript the scenemore completely and introduction the Levenshtein Distance method to check data quality. Used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with dynamic caching and segmented transmission mechanisms to ensure that disaster informa—tion could be real —time and completely uploaded. Make it as the powerful tool in Geological Emergency Survey to improve its eficiency. Key words: embedded GIS; geological emergency survey; MapGIS—-EMS; wireless data transmission 地质灾害应急调查目的是在地质灾害发生后对灾害现场数据进行收集,为灾后救援和相关处置工作提供实时、完整的参考信息。目前地质灾害应急调查虽然采用笔记本或者PDA等移动设备进行灾害信息收集,但调查数据仍要回到室内通过转换处理后才上报相关职能部门,导致调查周期过长,同时调查数据在现场缺少相关质量检查,难以保证其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其越来越不能满足地质灾害应急调查的实时、准确的要求。嵌入式GIS是GIS与嵌入式系统相结合的一种产物,具备移动计算、电话、无线网络数据传输功能和良好的便携性,给地质灾害应急调查的数据采集和传输带来极大的便利。利用嵌入式设备的移动计算和存储功能进行地图存储和显示,以及灾害信息的采集和处理;利用无线数据传输功能对通过质量检查的地质灾害信息进行实时传输和更新,以及地图数据的实时下载。将嵌入式GIS应用于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工作中,无论对调查精度的提高、调查周期的缩短以及调查结果都会发生巨大变化,同时地质灾害应急调查阶段周期的缩短也相应提高了地质灾害应急处置效率。 1系统设计 地质灾害应急调查主要是在地图上完成灾害点定位和信息标注,然后进行灾害信息表单填写和灾害现场素描图的绘制,最后利用无线网络将通过质量检查的数据实时上传到WebGIS服务器。系统主要功能设计如图1所示。 1.1地质灾害应急调查系统基本框架 MapGIS.EMS在嵌入式设备上的基本地图功能已经相当完善,特别是灾害点子图的绘制,其地图引擎的图层管理功能可以对每个图层设置状态开关(打开、关闭或编辑)和显示比例,对需要调入内存中的图层

浅析地质灾害调查的工作方法

浅析地质灾害调查的工作方法 Analysis for working methods of geological disaster investigation 分部明会 【摘要】市地形起伏变化大,人类工程活动强烈,地质灾害发育,因此地质灾害调查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地质灾害调查工作也是地质灾害预防和治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先期工作环节。本文遵照地质灾害调查的一般方法,按照调查工作顺序,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和经验,对地质灾害的调查工作提出了一些新的认识。 【Abstract】Shiyan City terrain changes, the strong human engineering activities, geological hazards, geological disaster investigation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while the investigation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ge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of essential aspects of the work in advanc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general method of geological disaster investigation, the order of the investigation, combined with the practice and experience of work, put forward some new understanding of the investigation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关键词】地质灾害;调查阶段;工作方法;实践和认识 【key words】Geological disasters; investigation stage; Working methods; practice and understanding 市地貌基本轮廓为三面环山向东开口的不完整簸箕状,地形起伏

地质灾害野外调查表

地质灾害野外调查表

————————————————————————————————作者:————————————————————————————————日期: ?

附表1-1 斜坡稳定性调查表 名称 地 理 位 置省县(市) 乡村社 野外编号斜 坡 类 型 □自然 □人工 □岩质 □土质 坐标 (m) X: Y: 标高 (m) 坡顶 坡脚 室内 编号 经度:°′″纬度:°′″周边交通情况 斜坡环境地质 环境 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微地貌地下水类型时代岩性产状构造部位地震烈度□陡崖□陡坡 □缓坡□平台 □孔隙水 □裂隙水 □岩溶水 地理 环境 降雨量(mm)水文土地利用年均 最大降雨量丰水位 (m) 枯水位 (m) 斜坡与河流 位置□耕地□草地 □灌木□森林 □裸露□建筑日时 □左岸□右 岸 □凹岸□凸岸 斜坡基本特征 外形 特征 坡高(m) 坡长(m) 坡宽(m)坡度(°)坡向(°) 坡面形态 □凸□凹□直□ 阶 结 构 特 征 岩 质 岩体结构 斜坡结构类型结构类型厚度裂隙组数块度(长×宽×高(m)) 控制面结构全风化带 深度(m) 卸荷裂缝 深度(m) 类型产状长度(m) 间距(m) 土 质 土的名称及特征下伏基岩特征 名称密实度稠度时代岩性产状埋深(m) □密□中□稍□ 松 地下水 埋深(m)露头补给类型 □上升泉□下降泉□湿地□降雨□地表水□融雪□人工 现 今 变 形 破 坏 迹 象 名称部位特征初现时间 □拉张裂缝 □剪切裂缝 □地面隆起 □地面沉降 □剥、坠落 □树木歪斜 □建筑变形 □冒渗混水

附表1-2斜坡稳定性调查表 可能失稳 因 素□降雨□地震□人工加载□开挖坡脚□坡脚冲刷□坡脚浸润□坡体切割□风化□卸荷□动水压力□爆破振动 目前稳定程度□稳定性好□稳定性较差 □稳定性差 今后变化 趋势 □稳定性好□稳定性较差 □稳定性差 已造成危害损坏房屋毁路(m) 毁渠(m)其它危害 直接损失(万 元) 灾情等级户间 潜在危害威胁人口 (人) 威胁财产(万元) 险情等级 影响范围 监测现状 监测建议□定期目视检查□安装简易监测设施□地面位移监测□深部位移监测 防治建议□群测群防□专业监测□搬迁避让□工程治理 群测人员手机电话 防灾预案□有□无村长手机电话 主管单位主管单位地址 报警方法值班电话 预定避灾地点人员撤离路线 示意图平面图剖面图

滑坡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分析报告

精心整理 第一章绪言 2010年2月,XX 县XX 镇XX 村XX 组下方斜坡地带发生滑坡地质灾害。XX 县人民政府、XX 县国土资源局、XX 县水务局、XX 镇人民政府等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及时组织相关职能部门亲临现场查看,并启动地质灾害应急排查预案,对地质灾害危害区居民发放防灾工作明白卡。 受XX 县国土资源局委托,XX 单位及时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XX 县XX 镇XX 村XX 市国土2.1XX XX 县XX 镇XX 1km 。2.2XX 乡、XX 县县城,北与永德县和勐永镇接壤。 XX 镇国土面积535.08平方公里,其中坝区面积52平方公里,是XX 县第三大坝子。镇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坝区年平均气温17.2℃,最高气温32.5℃,最低气温2.3℃,年降雨量1700毫米,全年无霜期310—320天,属南亚热带湿润气候。全镇下辖9个村民委员会,92个自然村,14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87万人,占总人口的96%;居住着傣、佤、拉祜、回等14种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人口9936人,占总人口的33.12%。人口自然增长率4.74‰,人口密度56人/平方千米。有耕地面积8.16万亩,其中,水田2.03万亩,旱地6.13万亩,人均耕地2.85亩。2010年,完成农村经济总收入2.49亿元,增长13%;完成农民人均纯收入5008元,增长31%;农民人均有粮292公斤。 XX县XX镇XX村XX组共有村民168户740余人,建筑物以1~2层为主,基础为浅基,墙体采用实心或空心砖砌成,局部为土墙。 3.1 (1 XX 据小时, 蒸发量 据 1600mm,最大日降雨量149mm,出现于1983年8月1日。 (2)水文 滑坡区处于忙枕大河的大沟支流,大沟发源于XX镇镇政府驻地下方,沟谷呈“V”字型,全长14.8km,汇水面积3.91km2,多年平均洪峰流量7L/S,10年一遇的最大洪峰流量为12.1L/S,调查期间流量0.04~0.06L/s(见照片1),向北西方向迳流,于滑坡下方约100m与忙枕大河交汇。沟内中下游侧蚀较强烈,局部已发生小规模的坍塌、垮塌现象。

地质灾害野外调查表

附表1-1 斜坡稳定性调查表 名称 地 理 位 置省县(市) 乡村社 野外编号斜 坡 类 型 □自然 □人工 □岩质 □土质 坐标 (m) X: Y: 标高 (m) 坡顶 坡脚 室内 编号 经度:°′″纬度:°′″周边交通情况 斜坡环境地质 环境 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微地貌地下水类型时代岩性产状构造部位地震烈度□陡崖□陡坡 □缓坡□平台 □孔隙水 □裂隙水 □岩溶水 地理 环境 降雨量(mm)水文土地利用年均 最大降雨量丰水位 (m) 枯水位 (m) 斜坡与河流 位置 □耕地□草地 □灌木□森林 □裸露□建筑日时 □左岸□右岸 □凹岸□凸岸 斜坡基本特征 外形 特征 坡高(m) 坡长(m) 坡宽(m) 坡度(°) 坡向(°) 坡面形态 □凸□凹□直□阶 结 构 特 征 岩 质 岩体结构 斜坡结构类型结构类型厚度裂隙组数块度(长×宽×高(m)) 控制面结构全风化带 深度(m) 卸荷裂缝 深度(m) 类型产状长度(m) 间距(m) 土 质 土的名称及特征下伏基岩特征 名称密实度稠度时代岩性产状埋深(m) □密□中□稍□松 地下水 埋深(m) 露头补给类型 □上升泉□下降泉□湿地□降雨□地表水□融雪□人工 现 今 变 形 破 坏 迹 象 名称部位特征初现时间 □拉张裂缝 □剪切裂缝 □地面隆起 □地面沉降 □剥、坠落 □树木歪斜 □建筑变形 □冒渗混水

附表1-2 斜坡稳定性调查表 可能失稳因素□降雨□地震□人工加载□开挖坡脚□坡脚冲刷□坡脚浸润□坡体切割□风化□卸荷□动水压力□爆破振动 目前稳定程度□稳定性好□稳定性较差 □稳定性差 今后变化 趋势 □稳定性好□稳定性较差 □稳定性差 已造成危害损坏房屋毁路(m) 毁渠(m) 其它危害直接损失(万元) 灾情等级户间 潜在危害威胁人口(人) 威胁财产(万元) 险情等级 影响范围 监测现状 监测建议□定期目视检查□安装简易监测设施□地面位移监测□深部位移监测 防治建议□群测群防□专业监测□搬迁避让□工程治理 群测人员手机电话 防灾预案□有□无村长手机电话 主管单位主管单位地址 报警方法值班电话 预定避灾地点人员撤离路线 示意图平面图 剖面图 人员撤离路线图 调查负责人:填表人:审核人:填表日期:年月日 调查单位:

地质灾害评估样本

前言 一、评估任务由来 为节约土地资源,改善农村集镇农民的居住环境和住房条件,发展地方经济,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海安县孙庄镇人民政府拟利用其集镇上的有利地理位置,实施建设农民安居楼工程。海安县分属于长江三角洲冲海积平原、里下河泻湖积平原和滨海堆积平原,第四系及新近系松散层厚度较大,地面沉降地质灾害已有发生,有软土及液化砂土层分布发育。根据国务院令第394号《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国土资发【2004】69号《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的要求,海安县孙庄镇人民政府委托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承担其拟建农民安居楼工程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 二、评估工作的依据 1、国务院令第394号《地质灾害防治条例》 2、国土资发【2004】69号《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 3、苏国土资发【2004】187号关于贯彻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的意见 4、相关技术规范和要求 三、评估工作的主要任务和要求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目的是保护地质环境,防治地质灾害,为工程建设的适宜性及防灾、减灾提供依据,其主要任务如下: 1、查明评估区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 2、分析论证工程建设引发、加剧地质灾害的危险性;

3、分析论证工程建设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 4、对拟建工程场地适宜性作出评估; 5、提出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及建议。

第一章评估工作概述 一、工程和规划概况与征地范围 海安县孙庄镇人民政府拟建设的农民安居楼工程位于海(安)王(垛)公路孙庄路段的北侧,孙庄供销社西侧。具体征地地点在孙庄村中心组,规划用地面积1263.4平方米。 该农民安居楼规划为4~5层。 交通位置见图1。 二、以往研究程度 南通地区内的地质工作研究程度较高,各地质、科研单位开展过较多的不同比例尺的区域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地质资料。其中对本次评估工作有参考价值的主要勘查成果有: 1、《1/20万江苏省滨海地区南通以东地段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普查报告》江苏省地质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1966年; 2、《1/20万南通市幅、南通县幅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江苏省第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1980年; 3、《1/50万长江三角洲地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察报告》江苏、上海、浙江地矿局1984年; 4、《江苏省南通市地质图系说明书》江苏省地矿局1986年; 5、《南通市环境地质研究报告》地矿部环境地质研究所1990年; 6、《1/10万南通市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报告》南通市水利局、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要点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要 点 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点 国土资源部下发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中,规定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原则,不同阶段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内容、要求、方法和程序,对地勘单位更好地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有着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现将其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评估程序 《技术要求》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工作程序作出如下规定: 用地面积内,应视建设和规划项目的特点、地质环境条件和地质灾害种类予以确定。若危险性仅限于用地面积内,则按用地范围进行评估。崩塌、滑坡其评估范围应以第一斜坡带为限;泥石流则必须以完整的沟道流域面积为评估范围;地面塌陷和地面沉降的评估范围应与初步推测的可能范围一致;地裂缝应与初步推测可能延展、影响范围一致。 建设工程和规划区位于强震区,工程场地内分布有可能产生明显位错或构造性地裂的全新活动断裂或发震断裂,评估范围应尽可能把邻近地区活动断裂的一些特殊构造部位(不同方向的活动断裂的交汇部位、活动断裂的拐弯段、强烈活动部位、端点及断面不平滑处等)包括其中。重要的线路工程建设项目,评估范围一般应以相对线路两侧扩展500米~1000米为限。 《技术要求》规定,在已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进行

工程建设,建设工程处于已划定为危险性大—中等的区段,还应按建设工程项目的重要性与工程特点进行建设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区域性工程项目的评估范围,应根据区域地质环境条件及工程类型确定。 评估的三个级别 根据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与建设项目重要性,《技术要求》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划分为三级,分级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要求在充分收集分析已有资料基础上,编制评估工作大纲,明确任务,确定评估范围与级别;设计地质灾害调查内容及重点,明确工作部署与工作量,提出质量监控措施和成果等。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具体分级和分类分别见表1、表2、表3。 表1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级表 表2 地震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类表 表3 建设项目重要性分类表 《技术要求》分别对三个级别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作出具体规定。 一级评估应有充足的基础资料,进行充分论证:必须对评估区内分布的各类

普安地质灾害应急调查报告

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调查 黔西南州普安县雪浦乡雪浦村、高山菁村岩溶塌陷地质灾害应急调查报告 贵州省地质环境监测院 贰零壹壹年拾月玖日

目录 一、基本灾情 (1) 二、自然地理及地质概况 (1) 三、地质灾害特征及成因 (4) 四、已采取的防治措施及效果 (6) 五、发展趋势及危害性 (6) 六、进一步开展防灾减灾建议 (7)

前言 2011年10月初,黔西南州普安县雪浦乡雪浦村场坝组、高山菁村高箐二组村民房屋大规模开裂且有不均匀沉降;2011年10月8日,根据普安县国土局电话请求,贵州省地质环境监测院地质环境调查科朱要强工程师、李阳春助理工程师在普安县国土局、雪浦乡相关负责人的协同下对该处险情进行了地质灾害应急调查。 一、基本灾情 2011年10月2日,普安县雪浦村场坝组72户324人,受影响的30户137人,严重的10户(49人),高箐村高箐二组84户346人,发生隐患的7户(31人),均出现集体性房屋开裂及地坪开裂现象。直接影响的房屋财产400余万元;岩溶塌陷规模等级为小型,地质灾害灾情和险情等级为大型。 二、自然地理及地质概况 普安县雪浦乡位于普安县南部,距县城49公里,东临青山镇,南与楼下镇接壤,西与盘县新民乡隔河相望,西北与罗汉乡相邻,北与新店乡毗邻,全乡国土面积为128.7平方公里, 辖6个村、103个村民组,共6194户农户,总人口26858人。全乡有耕地73496.4亩,其中地64522.8亩、水田8973.6亩、园地546.6亩、林地25941.3亩、牧草地36855.6亩、其他农用地9831.2亩、建设用地3216.4亩、未利用地36682.4亩。雪浦村场坝组地理坐标:104°56′29.2″,25°31′18.8″;高山菁村高箐二组地理坐标:104°56′21″,25° 28′07″。其交通位置状况见图1。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 本标准规定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技术规则。 本标准适用于规划区、建设用地和矿山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 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18306-2001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GB50021-200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50330-2002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DZ/T0218-2006滑坡防治工程勘察规范 DZ/T0220-2006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察规范 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国家煤炭工业局2000 ) 3 术语、定义和符号 下列术语、定义和符号适用于本标准: 3.1 术语和定义 3.1.1 地质灾害geological hazard 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崩塌 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3.1.2 致灾地质作用 geological process probably resulting in hazard 可能导致灾害发生的地质作用。 3.1.3 致灾地质体 geological body probably resulting in hazard 可能导致灾害发生的地质体。 3.1.4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assessment of geological hazard 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可能造成的损失的综合估量。 3.1.7 滑坡 landslide 斜坡(含边坡)上的土体和岩体沿某个面发生剪切破坏向坡下运动的现象。 3.1.8 危岩 dangerous rock 陡坡或悬崖上被裂隙分割可能失稳的岩体。 3.1.9 崩塌 rock fall 岩(土)体离开母体崩落的现象。 3.1.10 泥石流 debris flow 大量泥沙、石块和水的混合体流动的现象. 3.1.12 地面塌陷ground collapse 土体或岩体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坑、洞的现象。由岩溶造成的地面塌陷称为岩溶塌 陷;由开采造成的地面塌陷称为开采塌陷。 3.1.13 地面沉降land subsidence 区域性的地面下沉现象。 3.1.14 地裂缝 ground crevice 区域性的地面开裂现象。 3.1.16 采矿影响范围the range of mining effecfs 采矿地表移动涉及的范围。

地质灾害野外调查工作总结

1:5万比例尺**省**市 地质灾害野外调查工作总结 *********院 二〇一二年二月 目录 第一章工作概况.....................................................................1第二章工作技术发方法、完成工作量及工作质量评述....1第一节工作技术手段..............................................................................1第二节完成的主要工作量......................................................................6第三节工作质量评述..............................................................................9第三章质量管理运行情况................................................... 11第四章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工作打算...............................13第一节主要问题....................................................................................13第二节下一步工作建议 (14) 第一章工作概况 近年来,受极端气候影响,**省各类灾害特别是地质灾害呈现多发态势,防治任务十分艰巨。为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报预警,**省计划用1年时间,对全省山地、丘陵地区的县(市、区)开展1:5万比例尺地质灾害调查区划工作。 **市位于**(交通位置),气候条件,人文地理。 更加详细的查明**市环境地质条件和主要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状况,对进一步促进国土资源规划和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按照省、市政府和国土资源部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通知和要求,**市国土资源局委托**院对**市所属地区进行1:5万比例尺地质灾害调查工作。本次**市1:5万比例尺地质灾害调查工作共涉及**个乡镇(街道),***个行政村,总面积***平方公里,总人口***万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