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适用区域划分规定[图]

成都市《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适用区域划分规定[图]
成都市《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适用区域划分规定[图]

成都市《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适用区域划分规定[图]

发表时间: 2004-01-29 浏览 376 次

成都市《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适用区域划分规定

第一条为防治环境噪声污染,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保障人体健康,巩固和发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成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成都市实际,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成都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

第三条本市环境噪声标准适用区域按下列规定划分为1类区域、2类区域、3类区域和4类区域:

(一)1类标准适用区域

1、西片区域范围

东面界限:一环路(西二段)、南河。

南面界限:武侯祠大街、川藏公路城区段。

西面界限:二环路(西一段至西二段)。

北面界限:清江东路。

2、南片区域范围

东面界限:府河。

南面界限:二环路(南一段至南三段)。

西面界限:玉林路(北路、中路、南路)。

北面界限:一环路(南一段至南三段)。

3、华西医科大学及其附属医院、成都气象学院、四川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四川省教育学院、西南民族学院、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四川省委党校、四川省行政财贸管理干部学院界墙内的区域。

4、成都大熊猫繁育基地和成都植物园界墙内的区域。

(二)2类标准适用区域

1、二环路内除1类区域和4类区域外的区域。

2、二环路外除3类区域和4类区域外的区域。

3、3类区域内的集镇。

4、成都动物园、成都理工学院及成都军区总医院界墙内的区域。

(三)3类标准适用区域

1、宝成铁路接站西二路至二环路以东,二环路北二段至北四段,二环路东一段至东五段,二环路南一段以南,科华北路南延线以东,沙河及府河以西,成渝高速公路以北的建成区。

2、二环路外经市政府或区政府批准建成的其他工业区。

(四)4类标准适用区域

1、城市规划部门确定的已建和在建的城市主、次干线为交通干线道路,主要有:

(1)人民路(含人民北路、人民中路、人民南路)。

(2)解放路(含昭觉寺南路、驷马桥街、解放路、北大街、草市街、锣锅巷、玉带桥街、锦江路、烟袋巷、新光华街、红照壁街、南大街、浆洗街、洗面桥街、永丰路、成新公路城区段)。

(3)蜀都大道(含清江中路、清江东路、十二桥路、通惠门路、金河路、少城路、人民西路、人民东路、总府路、大慈寺路、东风路、水碾河路、双桂路、成渝高速公路城区段)。

(4)金牛线(含金牛坝路、营门口路、花牌坊街、石灰街、西月城街、西大街、八宝街、东城根街、东城根南街、西御街、东御街、上东大街、紫东楼街、紫东正街、牛王庙街、一洞桥街、一心桥街、大田坎街、得胜上街)。

(5)红星路(含府青路、红星路、新南路、科华北路及南延线)。

(6)光三线(含光华村街、青华路、青羊街、青羊正街、外南人民路、羊皮坝街、城边街、滨江路、半仙桥街、顺江路、三官堂街、成仁公路城区段)。

(7)一环路。

(8)新华大道(含沙湾路、马家花园路、通锦桥路、江汉路、文武路、德盛路、玉沙路、三槐树路、双林路及东延线)。

(9)高三线(含川藏公路城区段、武侯祠大街、太平南街、太平南新街、共和路、文化路、劳动路、九三公路)。

(10)二环路。

(11)三环线(含驷马桥路、八里庄路、二仙桥东路、崔家店路、跳蹬河路、牛龙公路)。

(12)建设路(含建设北路、建设路、猛追湾街)。

(13)新鸿路(含新鸿、沙板桥路、跳蹬河北路、多宝寺路、槐树店路)。

(14)太北延线(含提督街、太升路、太升路北延线)。

(15)青东北延线(含青龙街、东城根街北延线、站西二路)。

(16)西九线(含西安路、三洞桥街、南巷子、北巷子、金仙桥街西体路、西体北路、九里堤南路、九里堤中路)。(17)羊市街西延线(含线香街、西玉龙街、羊市街、东门街、槐树街、抚琴东路、抚琴西路、羊市街西延线)。2、道路交通干线两侧区域:

(1)临街建筑物高于三层楼房(含三层)或高于10米(含10米)为主的,其第一排建筑物面向道路一侧的区域。

(2)高于三层楼房(含三层)或高于10米(含10米)的临街建筑物之间,存在低于三层楼房或低于10米的临街建筑(含开阔地),属两建筑物之间距离小于50米视为连接其第一排建筑物面向道路一侧的区域;属两建筑物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50米及临街建筑物以低于三层楼或低于10米以下(含开阔地)为主的其道路红线外一定距离内的区域。其距离的确定由市环境保护局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街口形成的建筑断带处视为连接划定。

(3)火车站广场、长途汽车站及公交汽车总站和中心站、大中型运输企业的停车场内。

3、铁路(含轻轨)两侧一定距离内区域。其距离的确定由市环境保护局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条执行本规定第三条划分的适用区域,可详见《成都市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适用区域划分图》,适用区域小,图中无法标注的,以文字说明为准。

第五条两类功能区之间的边界处,执行较严一级标准。

第六条乡村居住环境可参照执行1类标准。

第七条环境噪声标准适用区域划分的管理按《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成都市环境噪声(震动)管理条例》及《成都市环境噪声(震动)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的规定执行。

第八条本规定具体应用中的问题由成都市环境保护局负责解释。

第九条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一九九一年七月一日经市政府批准发布的《成都市〈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适用区域划分规定》同时废止。

附件:成都市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适用区域划分图

四川省成都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

日期:2013-01-21 16:15作者:市来源:农业部点击次数:156 市国家现代农业示区建设规划 (2011~2015年) 市人民政府编制 二〇一一年三月 第一章规划总则 1.1 规划背景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号)精神,引领现代农业发展,带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农业部在全国围组织开展了国家现代农业示区创建工作。2010年8月,农业部认定50个县(区、市、垦区)为第一批国家现代农业示区,市被确定为整体推进的国家现代农业示区。 为科学引导市国家现代农业示区建设,充分发挥示区的示带动作用,按照农业部和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本规划。 1.2 规划期限 本规划期限为2011年~2015年,规划基期年为2010年。 1.3 规划围 本规划围为市全域,包括9区4市6县,幅员面积约1.24万km2。 ●一圈层——主要包括锦江区、青羊区、金牛区、武侯区、成华区。 ●二圈层——主要包括龙泉驿区、青白江区、新都区、温江区、双流县和郫县。 ●三圈层——主要包括都江堰市、州市、邛崃市、崇州市、金堂县、新津县、蒲江县、大邑县。 1.4 规划依据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号); ●《农业部关于认定第一批国家现代农业示区的通知》(农计发〔2010〕22号);

●《农业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区建设的通知》(农计发〔2010〕39号); ●《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意见》(川府发〔2009〕21号); ●《省建设1000万亩高标准农田工程纲要(2011-2015年)》; ●《省新增1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纲要(2009-2012年)》; ●《关于培育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县的通知》(川农业〔2009〕195号); ●《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 ●《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08~2020年)》; ●《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现代农业跨越式发展的意见》(成委发〔2010〕19号); ●部、省、市领导有关示区建设的讲话和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实施方案等; ●市统计年鉴。 第二章示区现状分析 2.1 基本情况 ●示区幅员面积1.24万km2,辖9区4市6县。农用地总面积1398万亩,其中耕地面积645万亩。总人口1149万,其中农业人口498万。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5551.3亿元,其中一产业285.1亿元、二产业2480.9亿元、三产业2785.3亿元;财政收入2022.3亿元,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26.9亿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83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205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54:1。 ● 2003年以来,特别是2007年6月获批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实实施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大力推进以“三个集中”(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农民向城镇和新型社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六个一体化”(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市场体制、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管理体制)、“四大基础工程”(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农村新型基层治理机制建设)为核心容的城乡一体化,探索实践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农业现代化联动发展的城乡全面现代化道路,初步形成了城乡同发展共繁荣、城乡群众共创共享改革成果、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 2.2 自然条件 ●地形地貌

成都生态旅游农业发展趋势现状

成都生态旅游现状 1.区位条件好,环境优美 成都近郊农业生态旅游区(点) 一般以经济较发达的城镇为依托,主要分布于城郊结合部、郊外的交通要道旁或花卉、果林集中种植地。其秀丽的乡村风光、便捷的交通易于吸引经济条件较好、出游率高的城市居民。这些旅游区(点) 目前已成为城市居民周末、短期节假日休闲、度假的热点。 2.农业生态旅游产品类型多样 目前的农业生态旅游虽然仍处于初级阶段,但已形成了产品类型多样化的特点。已开发的农业生态旅 游产品类型有以下三种类型: 1) 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点。这是以特种种植业(花草、盆景、果园) 为依托,进行旅游观光活动的农村田园、庭院旅游点,旅游者的旅游活动一般仅限于观光、休憩。如成都市锦江区三圣乡花卉基地、蔡思成林园等园林、花卉、盆景观光旅游点属于此类型。 2) 生态农业休闲观光旅游区。这是以生态农业产业资源为依托成片开发多个庭院、成片田园旅游点构成旅游活动场所,并注入旅游服务的大面积旅游区。相对前一类型而言,生态农业休闲观光旅游区不但旅游活动的空间范围较广,而且游客可以进行观光、休闲、娱乐、参与农事劳作、体验民俗风情、学习农业知识、购买生态农业商品等旅游活动。如郫县农科民俗村以及龙泉驿区以“春赏花、夏秋品果”为主题的农业生态旅游区均属于此类型。 3) 农家庭院餐饮娱乐点。这仅是利用农家庭院幽静的环境,开办饮食、茶水和棋牌服务的独立旅游点,如郫县茶竹居、双流华阳镇的三江园、玉竹园等。这一类型的农业生态旅游产品在农业生态旅游发展初期比较盛行,现在已逐渐走向衰落。 3..农业生态旅游活动满足了游客的多种旅游需要 农业生态旅游活动集观光、休闲、娱乐、餐饮、简单农事劳作于一体,具有一定的参与性和趣味性,能让游客在轻松闲适的旅游参与过程中领略乡村的自然美,感受淳朴、恬静、闲适的乡村生活,体验劳动乐趣,满足了游客回归自然、体验乡村生活、增长农业知识、放松身心的需求。 4.消费水平低,适于各阶层旅游者 目前农业生态旅游的消费水平普遍较低,城市各阶层居民都能根据自己的消费能力选择消费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名录

第一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名单 1.北京市顺义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2.天津市西青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3.河北省藁城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4.河北省玉田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5.山西省太谷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6.内蒙古自治区扎赉特旗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7.内蒙古自治区西乌珠穆沁旗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8.辽宁省辽中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9.辽宁省台安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10.辽宁省瓦房店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11.吉林省公主岭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12.吉林省榆树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13.黑龙江省肇东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14.黑龙江省五常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15.上海市浦东新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16.江苏省昆山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17.江苏省铜山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18.浙江省平湖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19.浙江省诸暨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20.安徽省埇桥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21.安徽省南陵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22.福建省福清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23.江西省南昌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24.江西省吉安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25.山东省滕州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26.山东省寿光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27.山东省平度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29.河南省浚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30.湖北省黄陂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31.湖北省监利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32.湖南省长沙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33.湖南省屈原管理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34.广东省开平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35.广东省农垦湛江垦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36.广西壮族自治区合浦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37.海南省乐东黎族自治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38.重庆市潼南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39.四川省成都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40.四川省广安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41.四川省南充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42.贵州省湄潭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43.云南省宣威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44.西藏自治区曲水县才纳乡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45.陕西省长安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46.甘肃省甘州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47.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48.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49.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呼图壁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50.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六师五家渠垦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第二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名单 51.北京市房山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52.天津市武清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53.河北省定州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54.河北省武强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成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成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摘要]近年来,乡村旅游成为了旅游业的一个新亮点。这样一种新型的旅游模式逐渐从新农村发展出来,带动了旅游业和乡村的发展与建设。本文从成都乡村旅游发展背景现状,讨论了成都乡村旅游发展问题并提出的相应对策和新的方向。 [关键词]乡村旅游新农村成都 Developm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rural tourism ofChengdu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rural tourism has become a new bright spot of tourism. Such a new tourism model gradually from the new rural development,promote th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tourism and rural. This articlefrom the status quo of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background Chengdu,discusses the problems of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in Chengdu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new directions. [keyword] rural tourism and new rural Chengdu 一、乡村旅游的概述 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为依托,以农民为主体,以乡村独特的自然环境、田园风光、生产经营形态、民俗风情、农耕文化、乡村聚落等为主要吸引物,满足旅游者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健身、娱乐、餐饮和购物等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乡村旅游的概念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发生在乡村地区,二是以乡村性作为旅游吸引物,二者缺一不可。 <一)乡村旅游的起源 乡村旅游始于上世纪60年代的西班牙。中国乡村旅游起步晚、发展快。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内一些都市区域的旅游市场开始导入乡村旅游模式,并很快形成超速发展的态势。中国的乡村旅游以乡村环境为基础,以自然感受为追求,以城市生活为实质,一开始便很好地顺应了世界乡村旅游的发展潮流。<二)乡村旅游发展特点 1.旅游资源的丰富性。乡村既有自然景观,又有人文景观,既有农业资源,又有文化资源。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多样。 2.旅游分布的地域性。乡村既有南北乡村之分,又有山地平原乡村之分,还有汉族和少数民族乡村之分。乡村旅游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3.旅游时间的季节性。乡村农业生产活动有春、夏、秋、冬四季之分,夏、秋季节农业旅游火爆,冬、春季节旅游冷淡。乡村旅游具有很强的季节性。

成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投资指南实施细则

成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投资指南实施细则 成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 2008-4-30 第一部分总则 第一条制定成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投资指南实施细则(以下简称“本细则”)的依据是: 第1款中共成都市委、成都市人民政府成委发(2007)16号《关于进一步健全市场化配置资源机制提高城乡统筹发展水平的意见》; 第2款市委、市政府成委发(2007)37号《关于深化城乡统筹开拓现代农业新局面的意见(试行)》; 第3款成都市农业委员会成农发(2007)8号“2007-2008年度《成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投资指南》。第二条制定的原则 第4款投资项目:坚持以创新投入机制,改进投入方式,进一步增加各种资金对农业的投入,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引导撬动、粘合社会资金向现代农业和农村发展集聚。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农业产业化项目为载体,以资金、担保、保险为手段,带动推进成都市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第5款投资鼓励:以2007-2008年度发生的事项为基础,以成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公司”)对申报事项的核实认定为前提,以经过本公司董事会审定的投资鼓励方案为执行条件。 第二部分投资项目 第一章投资项目的选择 第三条粮油产业投资项目的选择 第6款水稻:主要在邛崃、蒲江、大邑、崇州、彭州、都江堰、金堂、新津等近远郊区(市)县建设优质水稻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示范基地;主要在彭州、崇州、新都、郫县等区(市)县建设规范化、标准化水稻制种基地,打造全省杂交水稻制种中心。 第7款“双低”油菜:主要在温江、崇州、双流、新津、大邑、邛崃、蒲江等近远郊区(市)县发展“双低”油菜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和制种基地;在温江区建设处于国内先进水平的油菜科技研发平台。 第8款主要在上述区域发展国标一、二、三级精制、免淘、袋装优质米系列产品和以优质米为原料的方便食品加工,稻谷的综合利用加工,“双低”油菜籽色拉油、精制调和油系列产品加工,以及红薯、马铃薯深加工。 第四条畜禽产业投资项目的选择 第9款生猪:在近远郊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市)县建设成都市优质生猪生产出口基地;主要在大邑、邛崃、双流等县(市)建设纯外血优良种猪繁育基地。以邛崃、蒲江、大邑、崇州等县(市)为中心,建立生猪精深加工和猪鬃、猪皮、猪血、肠衣等副产物加工产业集群,打造“川猪”屠宰加工出口基地。 第10款小家禽畜:主要在双流、新津、崇州、彭州、郫县、青白江等区(市)县建设肉鸡生产基地;在双流、彭州、邛崃、崇州、新津、蒲江、大邑等县(市)建设水禽生产基地;在大邑、双流、彭州、新都、金堂等区(市)县建设禽蛋生产基地;主要在新津、蒲江、大邑等县建立兔养殖基地。主要在崇州、大邑、新津、新都、彭州、双流等区(市)县建设小家禽畜良种繁育基地,打造全省小家禽畜种源基地。主要在崇州、新津、双流、彭州、大邑等县(市)发展禽肉、禽蛋、兔肉精深加工和羽绒、兔皮等副产物加工。 第11款牛羊:主要在金堂、邛崃等县(市)发展奶源基地,在远郊区丘陵山区发展肉牛、肉羊生产基地。

成都市农贸市场开发状况研究解读

一.成都市农贸市场的发展现状 成都市农贸市场发展现状概述 随着成都市旧城改造的脚步加快,市政府有关部门将大力推 进农贸市场的配建工程建设。二环路内的占道菜市将有计划的全 部拆除,并按“拆一建一”的大致要求,在未来3年内,二环路 内将修建80至100个永久性农贸市场(不包括大棚市场),除 目前已经修建起来的包括大棚市场在内的79个,另外还需要修 建50至60个永久性正规市场(不包括大棚市场)。成都将掀起 一场农贸市场建设“革命”,这些农贸市场大都处于黄金口岸内。农贸市场正经历着三个转变:地点——从室外到室内的迁徙;形态——从简陋到精致的蜕变;经营管理者——从街道办事处到民 营企业的交接。 成都市农贸市场投资形成四大模式 模式一:农贸市场+住宅。如郭家桥市场。开发商在开发住 宅时,将其一、二层建成了农贸市场。农贸市场作为住宅和周边 居民的生活配套产品,预计经营10年左右就可收回成本。 模式二:农贸市场+专卖店。如建设路综合市场。开发商将底楼 设置了268个菜市摊位,二楼由苏宁电器租赁经营,对逛菜市的 人流进行了“二次使用”,使整个市场人气更旺。 模式三:综合商场。大学路市场就将采用这种模式。除农贸市场

建筑面积4000多平方米的主体外,临街还设置了一排面积从10~50平方米的综合性营业商店。 模式四:休闲中心。如规划中的九里堤市场。地下停车场+农贸 市场+超市+休闲娱乐中心。这也是本项目农贸市场最有可能的 发展模式。 农贸市场的营运模式有两种 一种是BOT模式,由政府委托开发商开发或者改建,政府拥 有产权,开发商拥有一定年限的使用权。这种方式下,开发商将 手中的使用权转卖出来。如金家坝室内地下农贸市场、玉林综合 市场、大学路菜市、小天综合市场等。 另一种是产权式,将农贸市场等配套作为土地拍卖中规划的条件,使菜市完全和其他的商业地产一样,产权、使用权、经营权三权 合一,如清江农贸市场。 二.成都市农贸市场发展趋势 农贸市场超市化趋势 所谓农贸市场超市化,是指通过政府政策的鼓励支持,引导 大型流通企业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不适应经济发展、城市 建设和居民消费要求的原城市农贸市场,按照超市的经营业态、经营理念对城市农贸市场进行生鲜超市化改造,使其成为经营主 体组织化、经营产品标准化、经营方式超市化及服务规范化,以

成都市农贸市场开发状况研究

成都市农贸市场开发状况研究 2005-9-7..作者:世家机构·汇高行-李晓. 一. 成都市农贸市场的发展现状 成都市农贸市场发展现状概述 随着成都市旧城改造的脚步加快,市政府有关部门将大力推进农贸市场的配建工程建设。二环路内的占道菜市将有计划的全部拆除,并按“拆一建一”的大致要求,在未来3年内,二环路内将修建80至100个永久性农贸市场(不包括大棚市场),除目前已经修建起来的包括大棚市场在内的79个,另外还需要修建50至60个永久性正规市场(不包括大棚市场)。成都将掀起一场农贸市场建设“革命”,这些农贸市场大都处于黄金口岸内。 农贸市场正经历着三个转变:地点——从室外到室内的迁徙;形态——从简陋到精致的蜕变;经营管理者——从街道办事处到民营企业的交接。 成都市农贸市场投资形成四大模式  模式一:农贸市场+住宅。如郭家桥市场。开发商在开发住宅时,将其一、二层建成了农贸市场。农贸市场作为住宅和周边居民的生活配套产品,预计经营10年左右就可收回成本。 模式二:农贸市场+专卖店。如建设路综合市场。开发商将底楼设置了268个菜市摊位,二楼由苏宁电器租赁经营,对逛菜市的人流进行了“二次使用”,使整个市场人气更旺。 模式三:综合商场。大学路市场就将采用这种模式。除农贸市场建筑面积4000多平方米的主体外,临街还设置了一排面积从10~50平方米的综合性营业商店。 模式四:休闲中心。如规划中的九里堤市场。地下停车场+农贸市场+超市+休闲娱乐中心。这也是本项目农贸市场最有可能的发展模式。农贸市场的营运模式有两种 一种是BOT模式,由政府委托开发商开发或者改建,政府拥有产权,开发商拥有一定年限的使用权。这种方式下,开发商将手中的使用权转卖出来。如金家坝室内地下农贸市场、玉林综合市场、大学路菜市、小天综合市场等。 另一种是产权式,将农贸市场等配套作为土地拍卖中规划的条件,使菜市完全和其他的商业地产一样,产权、使用权、经营权三权合一,如清江农贸市场。 二.成都市农贸市场发展趋势 农贸市场超市化趋势

成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成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2010-2020) 为把成都建设成为“西部第一、全国领先”的现代农业示范区,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号),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加快推动农业农村发展上新台阶的意见》(川委发〔2010〕1号)和省政府《关于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意见》(川府发〔2009〕21号),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成都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按照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扎实推进农村改革,现代农业取得长足发展,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2009年,我市农业增加值达267.8亿元,增长3.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 7129元,增长10%;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41.1亿元,增长3.7%。但相对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水平,我市农业发展尤显不足,主要表现在:种植业和养殖集约度低,标准化程度不高;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农业专业技术推广人才比例低,科技创新能力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农产品物流体系薄弱,加工转化能力不强,品牌优势不明显。 (一)特色种植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发展现状。2009年,全市种植业产值223.3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0.6%。粮油、蔬菜、水果、食用菌、花卉、茶叶、中药材、林竹等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迅速,初步形成了特色产业带。2009年末,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84万亩,油菜播种面积155万亩,蔬菜播种面积238万亩。 2.存在的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我市城乡建设用地矛盾日渐突出,稳定粮食生产的压力日益加大;农业基础设施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种植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种植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程度低,精深加工规模小,名优品牌少;优质、安全、生态农业发展不够,种子、种苗、农业投入品及农产品质量监控体系还不健全。 (二)养殖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发展现状。2009年,全市养殖业产值达201.8亿元(含牧业、渔业),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45.8%。近年来,通过加快畜禽结构调整,推进规模养殖,我市现已建成一批生猪、肉(奶)牛、鸡鸭兔和水产等规模养殖小区(场)。截至2009年底,全市大型畜禽规模养殖场有3022个,规模化养殖率提高到33.27%;生猪存栏达527万头,年出栏1081万头;养殖水面13.24万亩,水产品总量达10.5万吨,其中名特优水产品达到55 %。 2.存在的问题。畜禽良繁、动物防疫、投入品质量监管、养殖污染控制等基础设施薄弱;畜产品竞争力不强,销

成都市郊区农业发展现状研究

成都市郊区农业发展现状研究 廖果老师课程论文 区域经济学2012级谢宇 城市郊区农业是一种特殊的农业地域类型,城市郊区是我国农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与一般农村农业相比,城市郊区农业劳动力充裕且素质较高,土地精耕细作,并具有明显区位优势,我国加入WTO以后,市场调控作用得到进一步加强,在新形势要求下,对大城市郊区农业的发展方向应当重新定位,以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一、成都市郊区农业发展总体态势 (一)成都市郊区农业更加注重利用成都市地理区位优势进行发展 成都市近郊现代农业的发展具有以下几个明显优势:首先是交通优势,成都市是我国西南地区的交通枢纽,高速公路密度全国第一。境内现有的成灌、成温邛等9条高速公路和1条绕城高速公路,均为成都近郊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交通保障。根据政府规划,到2020年,成都对外放射性高速公路将达16条,拟筹建的第二绕城高速公路将极大地促进成都市二、三圈层之间及区县市、广汉市、简阳市的经济发展;其次是环境优势,成都平原海拔高度540m 左右,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平均气温16.7℃,年平均降雨量945.6mm,年无霜期337d以上,土地肥沃,原始自然环境优越,素有“川西粮仓”之称;第三是人才优势,成都科技实力雄厚,已成为中国中西部地区综合实力第二强市,仅次于陕西省西安市。全市有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成都市农林科学院等著名农业高校及科研院所,也有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等一大批农业类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最后是产业优势,在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成都市已形成了粮油、生猪、茶叶、猕猴桃、食用菌、伏季水果、泡菜、水产等优势特色产业。 (二)成都市郊区农业更加注重通过培育独特的创新模式进行发展 成都市2003年开始自发推进“城乡一体化”战略,2007年,成都市获批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8年1月,成都市在全国率先启动了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推动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农村产权制度。从全国范围看,各地改革具有趋同性,都从城乡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一体化等方面对“三农”问题进行破题。但各地改革的力度不同,相比较,成都市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中改革力度较大,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体制机制和办法。国家信息中心2010年1月在北京发布的《西部大开发中的城市化道路———成都的城市化模式案例研究》报告中认为,成都模式可以概括为“三轴三阶梯”,即以“复合城市化、要素市场化、城乡一体化”为路径和驱动力,从“全城谋划”到“全域统筹”再到“全球定位”。 (三)成都市郊区农业更加注重依照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进行发展 根据《成都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内容,成都市郊区农业已基本完成在近郊区发展规模化、标准化、精品化的优质高效农业,发展农业物流运输、农产品加工和观光农业;在远郊区发展规模化、区域化、标准化优质高效农业和山地丘陵特色生态农业1的现代郊区农业区域布局。 成都市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布局表 1资源《成都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成都现代农业基本情况

成都现代农业基本情况 一、总体思路 深入实施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战略,围绕建设“世 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历史定位和长远目标,大力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村基层治理机制建设、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农 村土地综合整治“四大基础工程”;科学编制全域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着力创新机制,调整完善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着力建设一流 的基础设施、一流的生产基地、一流的产出水平;坚持统筹城乡 发展的思路和办法,不断开创现代农业新局面。 二、基本要求 坚持“一条主线、两条原则、四点准则、四个目的”。 一条主线:开创现代农业新局面。 两条原则:充分尊重市场经济和自然条件的客观规律;充分 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以农民生产生活方式根本转变为出发点和 落脚点。 四点准则: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不断加强;农民各项合法 权益得到充分尊重;农民持续增收机制得到切实保障;农村自然 生态环境得到优化改善。

四个目的:为市场提供优质安全的高端农产品;为吸引高端 人才创造最佳宜居环境;为新型工业化提供可持续的环境容量; 为现代服务业开辟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主要目标 实现“三个一流”(一流的基础设施、一流的生产基地、一流的产出水平),达到“全国领先”。 四、工作措施 重点实施“六个带动”。 1,以科学规划带动。通过组织编制《成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和生猪、茶叶、猕猴桃、食用菌、伏季水果、蔬菜等十大产业发 展实施意见,启动一般乡镇和村级现代农业产业规划的编制,科 学引领现代农业发展。 2,以加强耕地保护带动。在全市范围内实施耕地保护补偿制度,全市各级财政每年筹集耕地保护资金26 亿元,按每亩每年基本农田 400 元、一般耕地300 元的标准,对农户保护耕地的行为进行补偿,有力地保证了耕地面积不减少,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 能力创造了条件。 3,以四大基础工程带动。通过实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村基层治理机制建设、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农村土地综 合整治等“四大基础工程”,调整完善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为现

成都市现代农业基地项目建设规划(2010—2017年)

市现代农业基地项目建设规划(2010—2017年)2003年以来,我市在深入实践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战略中,把现代农业发展放到城乡一体化工作全局中整体谋划和推进,全市现代农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为推动全市现代农业新跨越,实现市委市政府“西部第一,全国领先”的现代农业发展示区新目标,依据《省农业发展上台阶建设项目规划》和《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10-2017年。 一、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市场为导向,改革为动力,科技为支撑,项目为载体,加快基础设施配套、特色优质高效生态的农产品产业基地和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建设,完善农业科技创新和服务、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流通体系,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加快农村市场化改革,改善农村生态,尽快形成全市现代农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努力把建设成为“西部第一,全国领先”的现代农业发展示区和全国重要的现代农业发展基地。 (二)基本原则 坚持因地因时制宜,分类分圈层推进;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坚持依靠科技,可持续发展;坚持公益型基础性项目政府主导,产业化项目市场主导;坚持尊重群众意愿,发挥主体作用。 (三)发展目标 在2010-2017年间,全市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5%以上。十大优势农产品基地和产业带形成,规模、效益和示进一步显现。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上新台阶。全市实现粮食总产量280万吨以上,油料总产量23

万吨以上;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总产量650万吨以上;生猪出栏量1500万头以上,肉类总产量130万吨以上;禽蛋总产量22万吨以上;水产品总产量15万吨以上。主要农副产品加工率达到78%。 ——农业结构调整上新台阶。圈层特色和优质、高效、生态农业的空间格局基本形成,成灌高速和沙西线粮经产业带基本建成,在优势特色产区和带动作用强的区域建立现代农业产业园30-40个,基本涵盖全市不同类型区域和不同产业。全市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65%以上,主要农产品优质化率80%以上,农产品商品化率95%以上。一二三产业互动更加明显,农业休闲、生态观光、旅游会展等业态和服务再上新水平。 ——农业基础设施承载能力上新台阶。实施耕地综合整治300万亩,实现测土配方施肥全覆盖。新增和恢复蓄引提水能力7.6亿立方米,新增灌溉面积40万亩,渠系水利用系数达到0.5,解决农村安全饮水人口196万人。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00平方公里,保护生态植被200余万亩,新增森林面积5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9.4%。新建全市农业信息服务站(所)219个;新建农产品批发市场20个。 ——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上新台阶。累计实现规模流转农用地400万亩,占农用地总面积的61.5%。各种农村专合组织和新型集体经济组织达到3000个,农户带动面达到70%。引进、试验、示和推广农业新品种,推广实用农技,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5%,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7%。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三品”认证率有较大提高。国家驰名商标15件,省、市著名商标140件,国家、省名牌产品94件。

成都现代农业规划

成都现代农业规划

专家解读《成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昨(29)日,《成都日报》对《成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08—2017年)》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在全市引起了较大的反响。省、市农业专家纷纷对《规划》发表了看法。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院长李跃建: 今后10年农业发展有了方向 相关新闻>>> 10年目标西部第一全国领先 成都现代农业冲刺“西部第一” 定位都市型农业10年让农民收入翻番 成都拟打造“西部第一全国领先”的现代农业 《规划》以城乡一体、分工协同、梯度推进的发展战略,将成都市的农业划分为以优化环境、美化城市、发展景观农业为主的城市农业圈(一圈层),以发展生产、改善生态、实现标准化和精品化优质高效农业的近郊农业圈(二圈层),以发展生产、改善生态、兼顾休闲、突出规模和绿色(有机)农业的远郊农业圈(三圈层),既兼顾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又因地制宜,充分考虑了一、三次产业协调联动,这样的空间布局很好地贯彻了科学发展的指导思想,为今后10年的农业发展提供 了方向。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吕火明: 将促进现代农业快速发展 作为一个千万人口特大型都市,自然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都让成都市有了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基础和潜力。此次的规划具有产业融合发展、功能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等特征,兼顾了农业生产、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产品流通的发展规划和具体目标,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必将促进成都市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使成都成为“西部第一,全国领先”的现代农业示范带动区。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郭晓鸣:

规划表现出战略性、前瞻性 当前,成都市正处于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关键时期,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全面向纵深推进的宏观背景下,成都能否尽快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历史性跨越,不仅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全市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进程,而且必然会对成都尽快形成城乡一体化新格局产生重要影响。此次规划不仅有目标,有定位,还有具体的发展行动计划,充分表现出了应有的战略性 和前瞻性特征。 四川农业大学校长、教授杨文钰: 三大“增长极”可作全省示范 “增长极”理论主张运用政府干预的手段,在资源不足的情况下,集中有限资源进行重点建设,或给予优惠政策,培养有示范和带动力的新亮点。此次成都市提出三大现代农业“增长极”,对加快推进农村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完善现代农业产业链、加快城乡统筹建设和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这不仅适用于成都,对整个四川省都有示范带动作用。(记者陈泳) 【发展定位】 围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总体定位,成都市将打造西部特色优势产业集中发展区、西部农产品加工中心、西部现代农业物流中心和西部现代农业科技转化中心。 【发展目标】 到2017年,成都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将达到53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910元;科技进步贡献率57%;农业机械化综合作业率75%;农业机械总动力达340万千瓦;耕地有效灌溉率达98%;单位耕地创造农业产值13000元;农副产品加工产值245亿元;主要农副产品加工率达78%;休闲观光农业吸纳就业45万人;休闲农业旅游收入36亿元;森林覆盖率达39.4%。 (记者陈泳谢明刚) 昨日,由成都市农委、四川省农科院和四川比尔农业科技咨询中心共同编制的《成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08—2017)》正式出台。据悉,这是成都市今后10年现代农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从全市

成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0-2020)

成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0-2020) 为把成都建设成为“西部第一、全国领先”的现代农业示范区,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号),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加快推动农业农村发展上新台阶的意见》(川委发〔2010〕1号)和省政府《关于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意见》(川府发〔2009〕21号),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成都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按照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扎实推进农村改革,现代农业取得长足发展,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2009年,我市农业增加值达267.8亿元,增长3.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 7129元,增长10%;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41.1亿元,增长3.7%。但相对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水平,我市农业发展尤显不足,主要表现在:种植业和养殖集约度低,标准化程度不高;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农业专业技术推广人才比例低,科技创新能力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农产品物流体系薄弱,加工转化能力不强,品牌优势不明显。 (一)特色种植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发展现状。2009年,全市种植业产值223.3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0.6%。粮油、蔬菜、水果、食用菌、花卉、茶叶、中药材、林竹等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迅速,初步形成了特色产业带。2009年末,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84万亩,油菜播种面积155万亩,蔬菜播种面积238万亩。 2.存在的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我市城乡建设用地矛盾日渐突出,稳定粮食生产的压力日益加大;农业基础设施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种植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种植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程度低,精深加工规模小,名优品牌少;优质、安全、生态农业发展不够,种子、种苗、农业投入品及农产品质量监控体系还不健全。

成都市第一季的度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分析

一季度,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开局良好。预计实现农业增加值45亿元,同比增长%;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811元,同比增长12%。 一、农业和农村经济基本情况 ——粮油播面基本稳定。因种植结构调整,全市粮食 播面略有下降,油菜籽播面略有上升: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万亩,减少万亩,同比下降%,其中小麦播种面积万亩,同比下降%;油菜籽播种面积万亩,同比增加万亩,增长%。 ——农业生产稳中有升。全市大宗农产品市场供给充足,预计实现肉类总产量27万吨,增长%;禽蛋总产量万吨,增长%;奶产量万吨,增长%;生猪出栏280万头,增长%;小家禽出栏亿只,增长%。全市水产品总产量万吨,同比增长%。 ——农产品和农资价格有涨有跌。粮食和面粉价格略有上涨,分别环比上涨%和%;蔬菜价格市场波动较大,其中大白菜、黄瓜等蔬菜平均环比上涨18%,而蒜苔、青笋等蔬菜平均环比下跌19%;生猪市场价格持续下跌,3月份出栏生猪价格跌至元/公斤,跌幅为%,猪肉平均零售价为元/公斤,跌幅为3%;尿素、钾肥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相对稳定,有利于农民进行春耕生产。 ——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条件继续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更加坚实,全市新建渠道防渗公里,整治病险水库29座,新增和恢复节水灌面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平方公里。农民居住和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全市竣工新型社区164万平方米,小区雨污管网、电力通讯、天然气、农贸市场等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目前已有3万农民入住。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继续推进,一季度新解决饮水安全万人。 ——农业重大项目开局顺利。中央扩内需项目加速推进,四批次项目计划投资亿元,截止3月底,已完成投资亿元,占计划任务的71%。市级重点农业项目推动有力,29个项目规划总投资亿元,今年计划完成投资亿元,一季度完成投资亿元,占计划任务的%。农业灾后重建项目取得重大进展,累计完成投资亿元,占规划总投资的%,全市已基本完成农田、提灌站、机耕道、沼气和蔬菜大棚等农业基础设施的修复任务;粮油、畜禽、蔬菜等农业基地也基本恢复到震前水平。 ——农业开放合作成效明显。农业招商引资取得新成绩,今年全市新建续建招商引资项目81个,累计完成投资亿元,一季度到位资金亿元,特别是总投资100亿元的中粮集团(四川)综合产业园新津项目已正式签约。区域合作全面启动,成都与眉山、资阳等地签订了农业区域合作协议,并组织开展了农产品基地建设、农产品展销会和农业节会等工作。农业对上争取取得重大成效,与农业部、四川省签署了《共建统筹城乡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备忘录》,我市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着新的起点和宝贵机遇。 二、主要问题 经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全市一季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喜人成绩,实现了开门红,但同时我们还应看到存在的问题:一是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和降雨量不均,西南地区出现持续旱灾,我市有旱但未成灾,且旱情主要集中在龙泉山脉的丘陵区,这一方面彰显了近年来我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扎实,但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了农业“靠天吃饭”的弱质属性,说明深入实施农村水利工程已十分必要;二是农民稳定增收的基础还不牢固,特别是近来生猪价格的大幅下跌,导致部分养猪户(场)出现了养殖亏损,农民收入因此受到负面影响,这也对下一步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对策建议 为抓好今年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推动建设“西部第一,全国一流”的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区,特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启动实施农村用水提升工程 要把农村用水提升工程作为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重要方向,强化资金的集成使用、工程的系统建设和效益的综合发挥:一是建立稳定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投入机制,集成使用中央预算内资金、地方财政资金、政策性投资公司资金和社会资金,形成全社会办水利事业的大格局;二是根据灌区特点分类推进重点工程,在都江堰等4个非独立灌区实施干支渠整治工程,在九龙滩等12个独立灌区实施水源点建设工程,在山丘区实施抗旱提升工程,在规划区实施人口饮水安全提升工程,实现城乡人饮“同网同质同价”;三是通过农村用水提升工程的实施,努力做到“散水集用、丰水枯用和小水大用”,切实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农民生活

关于成都国际都市现代农业博览会调研报告

关于成都国际都市现代农业博览会 调研报告 前言:在2015年11月19日至23日,在成都新会展中心举办了第三届农博会,历时共5天。主题国为泰国,作为中泰建交4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之一。主题市为雅安市,以进一步支持灾后农业产业重建。此次农博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并且带动了成都甚至四川经济、农业和会展产的的发展。促进了各地、各国的农业技术与文化的交流。 一、总体情况: 1、背景 农业一直是中国几千年来的经济根本,人民在这片土地创造的财富与智慧与我们中国人民的瑰宝,即便现在的中国早已进行经济转型,但是广大的农村任然以农业为经济支柱,有着广阔的市场。且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农业也在不断地创新、革新着。四川成都处于中国的西南地区,正是耕种业的集中地区,适宜开办农业展会,但成都作为西部经济中心,是信息与技术的交流汇集之处,更适宜举办这次的新型、特色的农业展会。 2、主办单位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支持单位:中央农办、农业部、全国工商联、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承办单位:省委农工委、四川博览局、成都市人民政府、省投促局、农业厅、商务厅、省委台办、省工商联、省供销社。协办单位:省经信委、科技厅、财政厅、住建厅、林业厅、文化厅、省外事侨务办、省质监局、省食药局、省旅游局、省侨联、省粮食局、省中医药局、省政府金融办、四川保监会、成都市农委、成都市投促委、成都市博览局充分利用了政府号召力与资源,提高了展会知名度。为这次展会的成功开办奠定了基础。是四川省人民政府,承办单位是四川省委农工委、四川省农业厅和四川 3、参展者及原因 嘉宾层次和客商数量决定农博会的规格和规模,农博会拟邀请参会嘉宾和参展客商2万人以上,从我市第三届农博会筹委会了解到,我市参会企业有62家,涵盖了我市主要生态农业产业。本次展会共有展位360多个,除成都以外,其余20个市(州)全部是特装展位。面积600~1550平方米。特装展位都是造型各异,别出心裁,且几乎4/3的特殊展位的工作人员都有自己特定的服饰,凸显其地域色彩。参展商3000余家。为何他们都选择来成都参展?原因有以下几点: ①、四川唯一:是全国节庆论坛展会清理规范后,四川省内唯一获得国家批准的,继续由四川省政府主办的国家级农业博览会。 ②、国际性强:将有来自欧美、东盟、南亚、大洋洲、港澳台等40多个国家与地区的境外企业参展,展示国际农业先进成果、农业科技及特色农产品,凸显农业现代化与国际参与度。

成都市文创农业现状及其对策研究

成都市文创农业现状及其对策研究 摘要:成都市无论从地理气候、人文背景、农业发展的规模和水平、经济社会 发展需要等各个方面,都特别适宜于文创农业的推广和发展。目前,成都市文创 农业的发展主要存在同质化问题严重、市场意识不足、没有处理好一产和三产的 关系、缺乏有效的统筹规划、项目的社区参与性较差、对农户的辐射带动作用不 够等问题,可以通过加强文创农业发展的政策与资金扶持,深入挖掘文创农业发 展的文化内涵,打造精品战略,提升文创农业发展的水平与经营机制等推动成都 市文创农业发展。 关键词:成都;文创;农业;产业 一、成都市文创农业发展现状 (一)三圈层错位发展,初具格局 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成都市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地理条件,将全市域划分 为“三圈层”,受各圈层的自然环境、地理因素和社会经济等因素影响,都市农业 形成有层次、系统性和多样性的产业布局结构: 第一圈层——市区农业圈层。依托城市中心、区位优势,利用零星农业用地,发展插花式、镶嵌式的都市农业布局方式,发挥都市农业改善生态环境、美化城 市和休闲游憩的功能。包括:锦江区、青羊区、金牛区、武侯区、成华区、高新区。典型如锦江三圣乡五朵金花,它围绕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现代农业龙头企业 和文创产业,促进五个景区实现一区一景一业错位发展的格局。 表1:锦江三圣乡五朵金花项目建设内容 第二圈层——近郊农业圈层。以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农庄、基地)为载体, 以生产和辐射功能为重点,兼顾生态、生活功能,发展优质高效、精品农业、设 施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等农业形态。包括:龙泉驿区、青白江区、新都区、温江区、双流县、郫都区。 第三圈层——远郊农业圈层。立足于传统农业发展基础和优越的自然资源环境,以农业生产为重点,兼顾城市生态保护和休闲度假目的地功能。包括:都江 堰市、彭州市、邛崃市、崇州市、金堂县、新津县、蒲江县、大邑县等。 图1:成都市三圈层农业布局图 二三圈层各区县注意发挥各自的资源禀赋,错位发展。具体如下: 表2:二三圈层各区县文创农业发展定位情况 (二)具有不同的依托发展方式 成都文创农业的主要依托方式包括五大类,具体如下: 近郊市场依托型。利用短距离可达性,发挥庞大的消费客群和消费重复性的 作用,生产以花卉、水果、蔬菜为代表的特色农产品,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典型如:三圣乡、农科村。 稀缺资源依托型。依靠独特的自然景观、建筑景观、村落、民俗文化资源等,构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产品。典型如:龙泉湖、龙门山沿线,以明清街道为 代表的古镇和以川西林盘为代表的村落景观。 表4:成都市代表性古镇街道 特色产业型依托型。成都具有从平原、丘陵到低山的多样地形、多样气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