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分别是什么

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分别是什么
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分别是什么

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分别是什么

每个国家每个地区都是有文化差异的,这点不可否认。那么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分别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分别是什么

1语言方面

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代表着东方,但中国的语言和西方的语言差异不小。在称呼、问候、表达上等有明显的差异。

例如:汉语和英语中都有表示感激、歉意的固定说法,请别人帮忙前,也要先说点什么,例如汉语里“谢谢”、“对不起”、“请…”,英语里的Thankyou,I’msorry,Excuseme等。总的来说,这些表达方式十分相近,不会造成什么麻烦。但是,尽管相近,仍有差异。

英语里的Thankyou和Please比汉语的“谢谢”和“请…”用得更加广泛。如果求人帮点小忙,比如借支铅笔,问个路,传个话,

叫人来接电话等,中国人常常不说这些客气话,特别是对亲属和好

朋友,更不用这样客气。许多中国人认为,西方人过于喜欢说Thankyou和Please,没有必要,甚至叫人不耐烦。另一方面,中国

人相信对方知道自己的感激之倩,因此不必多言;但在西方人看来,

不说这些客气话就有些失礼,对别人不够尊重。

由此也可看出,东西方的语言差异,因此,当我们外出到其他西方国家时,应该先了解西方国家的语言在表达上、问候、称呼等的

方式,才能更好的进行沟通与交流。

2教育方面

西方的教育的主导思想则是:每个人都是特殊人才。不能因为某学生数学不好,就认定其笨,或许该生会是生物、体育、或音乐、

文学等领域的奇才。西式教学,给予所有学生机会去充分发挥个人

所长,并锻炼将来在社会上实用的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更适合现

代社会的需要。如此培养的学生,越往高处走,才干越能得到发挥。这也是为何西方的高等教育和国家科技水平能领先世界的原因之一。

这两种教育方式都是三缺一因而不算全面,这也是为何东(中国)西教育方式培养出的学生都会有缺陷。应该把“教、学、做”三阶

段统一起来,教育全过程才算完整,培养出的人才也比较全面。目

前西方教育界已认识到问题,因此正在加强中小学基础知识教学和

考核。而中国大陆和台湾则在向另一方面努力,台湾取消联考,而

大陆提倡所谓“素质教育”,都旨在补充纯知识教育之外的内容。

如果东西方的教育方式能够融会贯通,相得益彰,那将是比较理想的。

如今的中港台地区,科举制早不存在,高考制也面临挑战与改革,那种死记硬背的教育方式早晚会被更科学的方法取代,我们头脑中

的传统教育观念也应该改变

3:饮食方面

吃中餐时,食客们围坐在餐桌旁等饭菜,全过程是:厨师将饭菜做好以后端到餐桌之上,围坐在餐桌旁的进餐人各取所需,各自根

据各自的喜好选取相应的饭菜;餐桌上的任何一种饭菜都不属于任何

一个食客,大家为了相同的目的聚在同一张餐桌旁,面对相同的饭

菜各取所需,解决饥饿问题和生存问题。

吃西餐时,食客们围坐在餐桌旁等饭菜,厨师将做好的饭菜分成相应的几份,将每一份饭菜端到相应的食客面前,每个食客只能吃

各自的那一份饭菜。

不同的饮食文化,归根结底就是文化的不同。

4:建筑方面

东西建筑风格的不同,从本质上看是因东西文化的不同。按一般的理解,中国文化重人,而西方文化重物;中国文化重道德和艺术,

西方则较重视科学与宗教

在此我们总结出了3点比较明显的差异

1)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区别是在制造空间的方法上。在西方,确立室内的空间,墙起了重要的作用。首先先通过墙确立空间,上面

加顶就像一个盖子,只是一个覆盖物而已。在东方正好相反,屋顶

是最重要的建立空间的因素。通过由柱子支撑的屋顶确立空间而后

再填充墙。

2)第二个区别在于空间本身的状态。西方世界强调的是积极空间,即发挥建筑物本身作用的内部空间。然而在东方主要强调的却是消

极空间即建筑物周围的外部空间。

3)第三个区别在于东方的基本建筑原则和风格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而西方的风格却得以进步。在东方,一种建筑风格只是简单的

重复。而西方却越来越强调建筑物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个性,其结

果就是建筑风格和特点的持续改变。

东西方由于民族风格、文化和心理等方面的种种差异,造成了建筑风格的迥异

5音乐方面

中西音乐之差异中西音乐之渊源各异,除了因民族性所产生的色

彩差异之外,主要表现于中国音乐注重的是情韵,而西洋音乐注重的

是和谐?

溯本求源,西洋的和谐源于古希腊?古罗马的数学与几何学的科学性及数理协调性;而中国的情韵则可说是源于先秦诸子的哲学,甚或

是源于古代钟鼎的花纹及原始壁画的动物飞腾之象?因为,“飞舞跃动”之美始终是中国诸艺术的主要特色,当代美学巨擘宗白华也认

为:“舞”是中国艺术意境的灵魂?

归根结底,中西方的宇宙观?世界观的不同,是中西音乐风格形成

各异的根本原因。

6绘画方面

西方绘画十分讲究透视法,所谓透视法,简单地说,就是用线条或色彩在平面上表现立体空间的方法。世界是立体的,西方人没法

不观察到这一点,然后他们聪明的大脑指挥他们灵巧的双手在白纸、画布和墙壁上如实地记录下他们看到的一切。西方写实主义绘画尤

其强调对细节的刻画和还原生活的特性。他们严格地按照物体在同

一空间中的大小比例进行描绘,也就是说,是按照近大远小,近高

远矮的基本原理进行创作的。所以物体在平面上也能呈现出具有长、宽、高三维空间感觉的立体效果,给人以生动、逼真、身临其境的

感觉

中国绘画传统,则以“形神兼备”为皈依,重在抒发主体精神,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以对客观事物的观察与把握,由表

及里,强调其精神特征的理解,将画家的主观精神因素,包括修养、品德、秉性与客观世界相融合,从而创造出具有深刻内涵的美的形

象和境界。在长期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区别于西方绘画的种种技法,如毛笔的皴擦、点染,运用线描或色、墨的变化来表达形神,

且擅诗、书、画、印结合,富于东方特色。

中西方绘画发展至今,由于彼此的借鉴、交流,均可根据材料工具分为水墨画、油画、版画、壁画、水彩画、水粉画、素描等。许

多画种还可细分,如版画有木刻、铜版、石版、胶版、丝网版等;中

国画又有写意、工笔、兼工带写等样式;油画可分无光和有光;壁画

则除传统湿壁画、镶嵌画外,更发展了众多材料和技术各异的新型

壁画。

学习传统文化为什么变得越来越重要

当今社会,人伦混乱,人与人之间争斗算计,国与国之间同样争斗算计,导致现代大部分人丧失人性,以丑为美,以恶为能。我们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不正确的道德观,尤其是对老祖宗留下的:“百善孝为先”有很多理解不全面的地方,试想如果我们连最根本

的孝都做不到如何做到对朋友信,他人爱,一个心胸没有爱的人在

日常生活中也一定会有诸多不顺,不顺之后就会有抱怨。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对自己现在的生活不满意,都渴望改变自己的命运,但是我们却不知道自己的命运由何而来又该如何改变。今天

的学习让我知道了命由心造,由我的思想意识决定,如果我每天做

善事,那回报我的会是善报,如果我每天做恶事那回报我的就会是

恶报,人之初,性本善,我们的本性都是善良的,都是相通的,我

首先要改变,归正自己的德行,敬老,爱老,孝老,做顺应大自然

规律的事,做善事,积累福报,这样好运会降临我的身上。

我相信,我的改变,我的作为同时也能影响我周围的人,唤醒他们心里深处的“人性”,反思自己的道德观,价值观是否是正确的。如果人人都能够反思自己,我坚信,未来我们一定可以过上和谐的

生活。

改变自己很重要,改正自己的思想很重要,所以我一定要学传统文化,我们一定要学传统文化,首先纠正自己错误的道德观,擦净

自己身上的污渍,发散出人性的光亮,照亮自己也照亮别人。

中西节日文化差异英文

中西节日文化差异英文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The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festivals 中西方节日文化的差异比较 Abstract: the process of comparing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festivals and studying Western histories and cultures can help people promote the communication and understanding of different cultures. With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inter-cultures, globalization will affect many aspects of life in all countries. And western festivals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opular in China. We should respect them and select the essence. China boasts a brilliant history and splendid traditions. In modern times, Chinese tradition should be preserved and promoted. But it seems that young people no longer treasure the tradition. On the contrary, they turn to pursue enthusiastically a seemingly more modern culture. If this trend is allowed to continue, the priceless heritage of our ancestors will be replaced by western traditions. Nobody expects such a consequence. So let’s join hand in hand to protect and carry forward Chinese tradition. Key words: Traditional festivals;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difference; globalization Introduction: “A holiday of a nation represents a glorious culture and concentrated customs of a nation.” To understand a nation's

从宗教看东西方文化差异 (论文)

从宗教看东西方文化差异 【内容摘要】 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体系,其本质内在蕴含的是一种社会形态整个发展历程中沉淀累积下来的文化。从一个宗教的形成、发展以及这个宗教在当今社会,在它所在的文明中的地位形态,我们可以很大程度的知道这个宗教所对应的文化体系的构成。了解东西方的各个主流宗教有益于我们知道并了解东西方文化差异。 【关键词】宗教,文化差异 【正文】 一、东西方宗教起源 人类发展的历史上,因为地域的不同,产生的文化、政治、经济的形态也不同。当然,文化的差异也包括了宗教为文化的差异。其实,在不同的地域宗教产生的方式不同这是理所当然的,但是,纵观东西宗教的起源,可以清楚地知道:东方宗教文化是产生于当时士族的嫉妒奢糜物质追求下的欲望的扩张;西方宗教文化却相反,他是在血腥的政治斗争里,人们在精神上的寄托,而产生的信仰。 在中国,宗教很大程度上都寄托了人们太多的物质的欲望。道教,产生时就是用来球不老之术的,炼仙丹,求福避祸,基本都是物质追求的寄宿地。 佛教,烧香拜佛,求的也只是物质上的富足,肉体上的平安。儒教,和前两个宗教不同,两千多年都是用于政治,统治者用它束缚人们的思想,现代,则作为一种文化的象征。 西方,不管是哪个宗教,人们的信仰都是精神上的。信耶稣,真主安娜,圣母玛利亚,人们相信有上帝,相信有天堂,西方人进教堂就是释放自己精神的压力,把自己心里的负担告诉上帝,不会祈求物质上的富足,追求的只是精神上的解放。 二、宗教的发展 有听过这样的说法,一个地区的地理环境、经济、政治和文化密不可分,它们是相互影响着发展的如今的状态的。确实,东西方的宗教,由于地域上的差异也渐渐发展到如今的状态。 西方地形相对破碎,海岸线极长,人们为在生存斗争中获得更多资源,

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比较解读

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比较 传统的民族节日形成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节日的由来原因与人们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 它体现了人民丰富的情感 世界, 寄托了人民对生活的热爱。有这样一句名言: “每个民族的每个节日, 正是反映这个民族文化最真实的一面”。可见, 要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 必须从他们的传统节日入手, 才能了解到他们的 文化特色与民族特点。 一、中西节日的起源与形成差异 中国长期以来处于封建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和自然经济中, 其传统 节日具有浓厚的农业色彩,包含了农耕文明的社会特征, 主要是从岁时节令转换而来的。我国古代长期以农为本, 在生产力和农业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 十分重视气候对农作物的影响。在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过程中认识了自然时序的复杂规律, 总结出四时、二十四节气,形成了以节日为主的传统节日。勤劳的中国人民为了更好地生存, 必须大力发展农业, 而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天气的关照。古人云“春雨贵如油”、“清明忙种麦, 谷雨种大田”。在古代, 春节、清明节( 古代称三月节) 等都是重要的农事节日。 西方文化由于长久受基督教的影响, 其传统节日起源带有浓厚的宗 教色彩, 如情人节( 纪念名叫瓦丁的基督教殉难者) 、复活节( 基督教纪念耶稣复活) 、万圣节( 纪念教会所有圣人) 、圣诞节( 基督教纪念耶稣诞生) , 这些节日的起源大多与宗教有关系。当然, 西方节日中也有和农业有关的节日, 但他们以农业为主的节日的历史不如

中国漫长。 二、中西节日庆祝方式差异 中国的传统节日, 基本是封建社会时期形成的, 不可避免地留下封建社会的痕迹: 等级制、家族式, 节日无不以家族内部活动为中心。西方的传统节日就不同了, 更多的是表现出人们的互动性、集体性和狂欢性, 以自我为中心, 崇尚个性张扬。这与中国节日的家族性恰好相反, 体现了西方文化的群体性, 反映了人们渴望互相交流、群体参与的愿望,体现了人人平等、自由表现自我的特点。这里试举两例说明。 ( 1) 春节与新年。作为新一年的开始, 中西方有着极大差异的庆祝方式。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源于秦朝, 定于每年农历的一月一日, 从农历12月23日开始, 人民开始开展各种庆祝方式, 一直持续到元宵节。春节的习俗繁多, 如大扫除、吃团圆饭拜年、放鞭炮, 舞狮子等。总之, 不论是大街小巷, 都笼罩着一股浓浓的喜庆气氛。而西方, 他们崇尚的是过公历新年, 即元旦。相比之下他们过年的方式就浪漫多了, 在12月31日晚, 各地区的人民涌上街道,进行盛大的狂欢, 到了深夜接近零时时, 数十万人会聚集于一起, 诚心地祈祷, 为新的一年的到来倒计时。当大钟敲响12下, 顿时, 优美的乐曲奏响, 揭开了华丽舞会的序幕, 人们通宵达旦地庆祝。 可见, 春节与新年各有千秋: 春节, 充满浓厚的传统气息和独有的魅力; 新年, 体现时代的气息和潮流的感觉, 更贴近现代生活。( 2) 万圣节与中元节。万圣节作为西方的重要节日之一, 颇受人民

跨文化交流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流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着截然不同的传统和风俗习惯,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价值观念,语言习惯等都有很大差别,很多日常行为在日常的交际活动中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中西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冲突的事屡见不鲜,这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和交往的顺利进行,并使交往双方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人们在这种跨文化环境中相互交际之前,必须对对方的文化习俗和历史背景有所了解,才能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尴尬的局面。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找出其深层次的原因,并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避免文化冲突现象的发生。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和融合是势不可挡,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及其文化冲突是进行跨文化交际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基础,有助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有助于世界文化的发展。 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各种交流活动越来越频繁。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影响力的日益加强,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更是日益频繁与广泛。同时,中国学生出国交流、深造的机会也日益增多。在这种情况下,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与日俱增,这就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与西方人接触和交往的机会,然而,这也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来自陌生的文化和国家,由于历史、

政治、地理位置、宗教信仰等因素的不同,导致了各国、各地区的文化的不同,这就是所谓的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会具体体现在各个方面,我们应意识到中西文化上的差异是不可忽视和改变的,应该接受这种差异,尊重和理解这种差异。在跨文化交流和处理实际问题过程中,避免出现文化上的冲突,从而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流。西方国家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因此,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一、中西方文化差异之语言表达 语言反映文化,文化影响语言的使用和发展,在以一种语言为媒介的跨文化交际中,交际者应遵守该语言的文化语用规则。 1、文化特征与用词差异 中国人向来以自我贬仰的思想作为处世经典,这便是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作为行为的基本准则是儒家追求的理想境界,以谦虚为荣,以虚心为本,反对过分地显露自己、表现自我。因此,中国文化体现出群体性的文化特征,这种群体性的文化特征是不允许把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的。而在西方国家人们崇拜的是强者、英雄,有本事、有才能的强者才能得到重用,缺乏自信的弱者只能落伍或被无情地淘汰。 文化的不同带来价值观念的大不相同,如old一词,中国人历来就有“尊老敬老”的传统。“老”在中文里表达尊敬的概念,如老祖宗、老爷爷、老先生等。老张、老王、老李透着尊敬和亲热,张老、王老、

从饮食文化看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融合

从饮食文化来看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 系别: 专业班级: 姓名: 学号:

摘要:2010年上海世博会既是一次国际文化盛会,也是一次美食盛宴,为中西方饮食文化的交流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平台。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主要表现在饮食观念、内容、烹调方法以及方式等方面。随着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中西方的饮食文化也在不断地融合,相互之间形成了优势互补的趋势。本文主要以通过上海世博会这一美食盛会为契机,比较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进而来研究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上海世博会;饮食文化;差异;文化融合 上海世博会在持续六个月的精彩运营后,完美的落下帷幕,其出色的餐饮服务无疑是精彩的一笔。世博会也是一次名副其实的美食博览会,游客既可以品尝到中国各地的美味佳肴,也可以一尝来自世界各国的风味餐饮,这给中西方饮食文化交流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提供了一个宽广的平台。世界博览会是各种新思想、新创造、新理念充分展示的盛会,也是多元文化跨国界交流的平台,人们在大饱口福的同时,思维方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中国饮食学习了西方的科学营养知识,吸收西方传统思维方式的合理成分,西方饮食业也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遗产和精华,充实了新的内容。总之,中西方餐饮不论是从饮食意义烹饪过程饮食习惯还是饮食方式等各方面,都将赋予新的丰富而独特的饮食 文化内涵。 一、上海世博会饮食情况 上海世博会不仅是一次世界经济、文化和科技博览会,而且还是一场名副其实的美食博览会。在这里,既可以品尝到中国各地的美味佳肴,也可以一尝来自世界各国的风味餐饮。许多国内外游客来到世博的目的是了解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像日本馆、意大利馆、卢森堡馆等许多国家馆内备有餐厅,包括横跨几大洲的各类美食,从日本顶级大厨带来的日本料理到法国馆提供的正宗法式浪漫大餐。为了能更好地展现美食的世界风味,除了快餐的洋品牌引进外,餐饮中心里还专门设立了世界风味美食区,由法国、土耳其、日本、东南亚等诸国的美食构成。世博快餐包括了十多家全国乃至全球闻名的快餐品牌,从汉堡炸鸡到馄饨面条,各种口味供人选择。世博会也为中国餐饮走向世界提供了一个绝好机会,改变了外国人对中餐的传统印象,让世界更真实、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了中国饮食文化。在世博会的供餐上,中西餐结合,凸显丰富多元的饮食文化中国八大菜系、意大利甜品、美国汉堡、法式大餐、日本和牛、土耳其烤肉、德国啤酒、泰国咖喱、新加坡小吃、挪威三文鱼、韩国泡菜、比利时巧克力等等,各国美食尽展风貌,各显特色。上海世博会展示了全球饮食文化的丰富性与多样性。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中西文化比较论文)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xx级x班 xxx 学号:xxxxx 通过对本学期中西文化比较课程的学校,我对中西方文化的异同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以下我将从饮食、节日、音乐、建筑等方面,简要对中西文化的异同做一下探讨。 首先,从饮食方面来说:餐饮产品由于地域特征、气侯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在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上的不同程度的差异。正是因为这些差异,餐饮产品具有了强烈的地域性。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 中国和西方的饮食习惯之间的主要区别是,不同于西方,其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自己的食品板块,在中国菜都放在表和大家共享。如果你是被视为一个中国主机,准备一吨的食物。中国是他们的饮食文化非常自豪,并会尽力给你许多不同类型的菜肴的味道。朋友之间,他们只是为了将足以为那里的人民。如果他们有人出来吃饭的关系是半礼貌客气的,那么他们通常会比客人数量(例如四口人,五菜)为了一个菜。,如果它是一个商务宴请或一个非常正式的场合,有可能是一个巨大的食物量,将不可能完成。一个典型的餐开始与一些凉拌菜,像煮花生和大蒜捣烂黄瓜。这些都是其次的主要课程,热鲜肉和蔬菜菜肴。最后,汤是带了出来,这是由淀粉的“主食”食品,通常是米饭或面条或有时饺子。许多中国人吃米饭(或面条或其他)最后,但如果你要与其他菜肴米饭,你应该说那么早。 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这一饮食观念同西方整个哲学体系是相适应的。形而上学是西方哲学的主要特点。西方哲学所研究的对象为事物之理,事物之理常为形上学理,形上学理互相连贯,便结成形上哲学。这一哲学给西方文化带来生机,使之在自然科学上、心理学上、方法论上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在另一些方面,这种哲学主张大大地起了阻碍作用,如饮食文化。在宴席上,可以讲究餐具,讲究用料,讲究服务,讲究菜之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但不管怎么豪华高档,从洛杉矶到纽约,牛排都只有一种味道,无艺术可言。作为菜肴,鸡就是鸡,牛排就是牛排,纵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一盘“法式羊排”,一边放土豆泥,旁倚羊排,另一边配煮青豆,加几片番茄便成。色彩上对比鲜明,但在滋味上各种原料互不相干、调和,各是各的味,简单明了。 中国人是很重视“吃”的,“民以食为天”这句谚语就说明我们把吃看得与天一样重要。由于我们这个民族几千年来都处于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人们总是吃不饱,所以才会有一种独特的把吃看得重于一切的饮食文化,我想,这大概是出于一种生存需要吧。如果一种文化把吃看成首要的事,那么就会出现两种现象:一方面会把这种吃的功能发挥到极致,不仅维持生存,也利用它维持健康,这也就是”药补不如食补”的文化基础;另一方面,对吃的过份重视,会使人推崇对美味的追求。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味。而美味的产生,在于调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热以后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辅料的味以及调料的调和之味,交织融合协调在一起,使之互相补充,互助渗透,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国烹饪讲究的调和之美,是中国烹饪艺术的精要之处。菜点的形和色是外在的东西,而味却是内在的东西,重内在而不刻意修饰外表,重菜肴的味而不过分展露菜肴的形和色,这正是中国美性饮食观的最重要的表现。在中国,饮食的美性追求显然压倒了理性,这种饮食观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也是吻合的。作为东方

中西方节日方面文化差异

中西方节日文化对比 一、中西方传统节日起源的差异 各国有着不同的国情,其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形成也存在很大的差别。中国是一个有着古老东方文明的国家。其悠久的历史和优良传统为传统节日的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作为一个农业国,中华文化深深根植于农业,因此,农业活动使得节日更具有地方性色彩。从另一方面来说,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例如,春节与一些农业活动,如种植、收获,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中国最重要的节日,春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来不断进化的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传说和传统。 西方的传统节日的起源都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在西方国家,宗教是文化和社会的中心。人们的思想可以通过宗教来反应。与此同时,宗教通过人类对上帝或精神的信仰控制着他们。自从欧洲大陆被基督教文明浸染后,西方几乎所有影响最大的传统节日都与基督教有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宗教存在于各行各业。二、中西方传统节日庆祝方式的差异 我们中国是礼仪之邦,再加上儒家思想的长期影响,我们的节日就特别注重仪式,节日里,年轻人必须礼拜老人,全家要吃团圆饭,要阖家共庆,阖家节日。即使是春节的互相串门拜年,也基本是在亲属之间。一群陌生人在一起狂欢,那是没有的、不可想象的。西方的节日的庆祝却强调内容的丰富多彩。在节日里, 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表现得无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不当面打开。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对别人送的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且欣然道谢。 由此可见,中西方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几乎是成两极分化的中国的传统节日, 基本是封建社会时期形成的, 不可避免地留下封建社会的痕迹。西方的传统节日就不同了, 更多的是表现出人们的互动性、集体性和狂欢性, 以自我为中心,崇尚个性张扬。这与中国节日的家族性恰好相反, 体现了西方文化的群体性, 反映了人们渴望互相交流、群体参与的愿望,体现了人人平等、自由表现自我的特点。 三、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价值的差异 在中国,人们尊重集体并把个人投入集体当中,他们重视集体而不是个人价值或个人的自由发展。而西方人却截然不同,他们尊敬人与自然,强调个人价值,并且追求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西方的人道主义重视个人价值,强调个人的权利与自由。从另一方面来说,中国的节日体现着中国人的美德和风尚,尊老爱幼,互叙亲情,这些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应该继续发扬,所以国人一直坚守着这些中国节的好习俗、好风气。其实中西方节日差异的远远不止这些,归根结底所有的一切还是与民族的历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随着世界各国交流的日益频繁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国际交往中,我们所面对的是来自陌生的文化和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及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的人,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所以,保护我们原有的传统文化是必须的,但吸收新的文化也是必不可少的。中西方的文化互相渗透,相互融合,这是两种文化紧跟时代潮 流、永葆生命活力的一大福音。

中西方日常交际谈话中用语的差异

中西方日常交际谈话中用语的差异 探究小组人员:张圆梦,董梦瑾,杨晓莲,高娜 指导老师:赵子璇 [摘要]语言与文化关系密切,这已是不可置疑的事实。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学习一门外语的过程,也是了解对象国文化背景知识的过程,语言学习即文化学 习,中西方使用两种不同的语言——汉语和英语它们各有反映着本身独特的文化 背景和凝重的历史传统,了解中西方日常交际谈话中用语的差异可以帮助我们在 于外国人交流时不出错误。. [关键词] 语言差异 一中西方(尤指中国与英美国家)使用两种不同的语言——汉语和英语, 它们各有反映着本身独特的文化背景和凝重的历史传统,因而在语言表达上也存 在着许多差异。在此着重讨论,中西方语言交际中最常见的生活用语的差异。 (一)称呼用语的差异 正常交际的首要条件是正确、得体地称呼对方。得体的称呼可使双方缩小心 理距离,使交际顺利进行。在中西文化中,因其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而使其在 称呼用语上存在较大差异。 首先要注意的是:中西方姓名的排列顺序不同。“中国人的称呼以“姓”居首位, 而英美人则以“名”居首位。”因而中国人称呼西方人时常常会不知不觉地用西方人 的“姓”而非用他们的“名”来称呼他们。如在看到Jim Green这个姓名时,可能将其 称呼为“Green” 或“Mr. Jim”西方人听了这样的称呼就会感到不舒服,应该是 “Jim”或“Mr. Green ” 才是正确的。 在日常交际中,中国人比较注重礼节,一般先称呼后讲话。根据对方的身份 及其与自己的关系亲疏以及场合的不同,使用不同的亲属称谓和社会称谓。其称 呼注重敬意。但是在西方,人们追求平等、亲近的人际关系,不管是在正式还是 非正式场合,都喜欢用名字称呼别人(如:Tom, Joy, Peter等)。这种做法在美 国人中尤为普遍,甚至初次见面就可用名字称呼,不仅年龄相近的人之间这样称 呼,年龄悬殊的人之间也可以这样称呼,一点儿也没有不尊重的意思,甚至子女 对自己的祖父母、父母也可以用名字称呼,社会地位不同的人之间也这样称呼, 如学生对老师、雇员对上司,老师和上司并不认为是对自己的不尊重或太随便, 相反认为自己待人友好、容易亲近。由此可以看出,“中国人习惯于非对等式的 称呼类型,而西方人崇尚对等式的称呼方式。” “中国人称呼家庭成员、亲属或邻居时,都可以使用亲属称谓。”如非亲属之 间,孩子对长辈称:“叔叔”、“阿姨”、“伯伯”等;对平辈称:“大哥”、“大姐”是 常事。但是,“在英语中用于表达亲属称谓的词一般不用于表达非亲属关系。” 如 果对母语是英语的长辈称“Uncle Green”、“Auntie/Aunt Brown”,对方听了可能 觉得不顺耳。因为在英语文化中,只有关系十分密切的情况下,才使用此类亲属 称谓,而后面不带“姓”,只带“名”,如“Uncle Tom”。还可以用“Mr.” “Mrs.” “Miss/Ms”加上姓或者直接用“Sir(先生)”“Lady(女士)”来称呼。再则,汉语 的亲属关系比较具体。最典型的如汉语中有伯父、叔父、舅父、姑父和姨父等区

春节与圣诞节所反映的中西文化差异

春节与圣诞节所反映的中西文化差异 节日,一种文化现象,全方位的表现出孕育出节日的民族历史文化意识。中国的春节和西方的圣诞节分别是东西方最重要的节日,对这两个节日的由来、庆祝方式、社会功能、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影响文化差异的诸多因素。 一、春节和圣诞节的来历 1.春节的来历 在中国,每年的农历新年,即正月初一是春节,民间俗称过年。据史籍记载,春节在唐虞时叫载,夏代叫岁,商代叫祀,周代才叫年。年的本义指谷物生长周期,谷子一年一热,所以春节一年一次,含有庆丰的寓意。又传,春节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的腊祭,当时每逢腊尽春来,先民便杀猪宰羊,祭祀神鬼与祖灵,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免去灾祸。 2.圣诞节的来历 12月25日是西方国家的圣诞节,是庆祝耶稣诞生的节日。根据《圣经》的记载,耶稣于公元一世纪初在耶路撒冷城外的伯利恒出生。耶稣是为了救世俗的人,赎世俗的人罪而降为人的,所以俗称救世主。世界各地范围内的基督教徒将12月25日公认为耶稣的生日。直到公元440年罗马教皇正式宣布12月25日这一天为圣诞节。 二、春节与圣诞节的文化比较 1.节日习俗 中国人们把春节作为中国人数千年的核心节日。节前,采购年货物品。除夕夜在大门上或屋里粘贴财神、门神像、倒贴福字以及红纸金字的新年寄语的春联和寓意吉祥的年画。大红灯笼门前挂,放鞭炮、祭灶、祭祖等仪式,吃年夜饭,熬年守岁等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节中有给儿童压岁钱、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等习俗。节后半月是元宵节,届时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盛况空前。 12月25日的圣诞节是一个令人欢乐的宗教性节日。每个家庭要在圣诞前夕特别布置圣诞树。圣诞树上挂满了彩色灯泡,枝头上缀满了银色和金色的闪光纸片,全家人围坐在圣诞树前,互赠礼物、互祝节日快乐。并且小孩要在壁炉前或枕头旁放上一只袜子,等候圣诞老人在他们入睡后把礼物放在袜子内。在西方,扮演圣诞老人也是一种习俗。圣诞夜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火鸡、乳猪等圣诞大餐,大家一边吃一边聊天,唱歌跳舞或玩集体游戏。 2.表现形式不同 中国的年节无论衣食住行、言语行为,一切无不充溢着年的内容、年的意味和年的精神。且不说鞭炮、春联、福字、年画、、年糕、糖

中西方日常交际中的文化差异(1)知识讲解

中西方日常交际中的文化差异(1)

中西方日常交际中的文化差 异 (商务英语专业082班,孙静) 摘要:汉语与英语中有大量的日常对话,由于地域文化、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及历史典故的不同,日常交际中也呈现出诸多文化差异。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越来越密切。但是,由于缺乏对西方国家文化背景的了解,在中国人与西方人交际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交际障碍和误解,本文主要就日常交际中容易引起误会的中文化差异进行分析和比较。 There are quite a lot of daily dialogues both in Chinese and English, however, because of the differences of background, history, custom, religion and history story’s culture, there exists lots of culture differences in daily conversation. With the coming of globalization of economy and information,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is becoming closer. Yet, due to the lack of culture background of western countries, there exists some barriers and misunderstandings during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people. And this article aims to analyze and compare the cultur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which are more likely causing misunderstandings.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日常交际;差异

中西方人文景观文化的差异

考试序列号 通识教育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中西方人文景观文化、自然景观文化的差异 课程名称:世界旅游文化 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数字媒体技术0901 学号: 3209000766 姓名:陈晓雯 任课教师:俎喜红 2012年04月18日

中西方人文景观文化、自然景观文化的差异 人文景观,又称文化景观,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为了满足一些物质和精神等方面的需要,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了文化特质而构成的景观。人文景观,最主要的体现即聚落。其次有服饰、建筑、音乐等。 本文是从旅游文化的角度对中西方的建筑、自然景观方面(具体是园林、自然山水风光)进行对比分析。 一、中西方古典园林差异 世界上的园林由于文化背景、思想观念、审美情趣的不同造成了风格的迥异,从宏观角度看,园林可以分为东方的自然式园林和西方的几何规则式园林。 园林的起源来自于人类对天国仙境的向往与企盼,而其发展则以来于人天性中所固有的对美的追求与探索,所以说园林是人类在改造和利用自然以营造理想生活环境的过程中所应用的美学认识和思维的集中体现。 西方园林的渊源西方的园林文化传统,可以追溯到古埃及,当时的园林就是模仿经过人类耕种、改造后的,自然,是几何式的自然,因而西方园林就是沿着几何式的道路开始发展的。其中的代表为古埃及园林、古希腊园林及古罗马园林,其中水、常绿植物和柱廊都是重要的造园要素。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规则式园林。最初的西方园林是将院落以围墙围起,中央设水池,四周设建筑,并使用了草地、花圃、藤类植物及各色成排的树种等园林因素。西方古典园林崇尚开放,流行整齐、对称的几何图形格局,通过人工美以表现人对自然的控制和改造,显示人为的力量。这类规则式园林风格,即使到了中世纪、文艺复兴也未改变。 而中国的园林在历史上曾深刻地影响了朝鲜和日本,共同构成了东方园林体系,因此,在某种意义上,中国园林总体风格即是东方园林体系的总体风格。公元前11 世纪,周文王筑灵台、灵沼、灵圃,可谓是最早的皇家园林。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园林各基本要素已初步具备。园林的功能由早期的狩猎、求仙,逐渐发展为游憩、观赏。由于原始的自然崇拜,帝王的封禅活动,使得自然山水为主的园林意识增强,并在以后发展演变中逐渐扎根。这种以自然为审美对象,尊重自然、模仿自然的造园意识,与西方截然相反,形成了自然式园林。 中西方园林艺术风格比较中国园林艺术和西方园林艺术是世界园林艺术的两大流派。风格迥异,表现形式也迥然不同。从整体上来讲,西方园林强调人对自然的改造与调整,表现出人与自然关系中人胜自然的基本观念;而中国园林则强调人对自然的顺应,表现出人与自然关系中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基本观念。这样就形成了两种鲜明的艺术风格。 人工美与自然美中、西园林从形式上看其差异非常明显。西方园林所体现的是人工美,不仅布局对称、规则、严谨,就连花草都修整的方方正正,从而呈现出一种几何图案美,从现象上看西方造园主要是立足于用人工方法改变其自然状态。中国园林则完全不同,既不求轴线对称,也没有任何规则可循,相反却是山环水抱,曲折蜿蜒,不仅花草树木任自然之原貌,即使人工建筑也尽量顺应自然而参差错落,力求与自然融合,“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西方园林主从分明,重点突出,各部分关系明确、肯定,边界和空间范围一目了然,空间序列段落分明,给人以秩序井然和清晰明确的印象。主要原因是西方园林追求的形式美,遵循形式美的法则显示出一种规律性和必然性,而但凡规律性的东西都会给人以清晰的秩序感。另外西方人擅长逻辑思维,对事物习惯于用分析的方法以揭示其本质,这种社会意识形态大大影响了人们的审美习惯和观念。中国造园讲究的是含蓄、虚幻、含而不露、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使人们置身其内有扑溯迷离和不可穷尽的幻觉,这自然是中国人的审

浅谈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的差异 (1)

广西教育学院 专科毕业论文(设计) 论文题目浅谈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差异系别:外语系 专业:应用英语 年级班级:11F应用英语班 学号:110338F01018 学生姓名:杨慧 指导教师:冯卡梨职称:讲师

广西教育学院 专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 课题名称:浅谈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差异 系别外语系 专业应用英语 班级应用英语班 学号110338F01018 姓名杨慧 指导教师(签名)__________ 年月日 教研室主任(签名)_________ 年月日 年月日

论文任务书

目录 浅谈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差异 (4) 中文摘要 (4) 关键词 (4) Abstract (5) Key words (5) 一、中西方传统节日的起源与形成的差异 (6) 二、中西方传统节日习俗的差异 (7) 2、1中国主要传统节日的习俗 (8) 2、2西方主要传统节日的习俗 (9) 三、中西方传统节日的相互交融 (10) 四、结语 (11)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3)

浅谈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差异 摘要 传统节日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历史产物,无论是在有着五千多年悠长历史的中国还是在新生的美国,传统节日的起源都显示出相通之处,大多数传统节日都源自于人们在农业生产生活中对丰收的期盼、对天地神灵和自然的崇拜、以及对历史人物的祭奠等等。传统节日在长期的演变和发展中,已经成为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透过传统节日可以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色和民族精神。同时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存在着各个方面的差异,传统节日文化是其中重要的一项,而中西节日文化也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节日文化博大精深,各国的节日风俗是约定俗成的,有着各自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本文从两国传统节日中有着相似文化内涵的节日出发,探讨这些传统节日在起源、节日习俗等方面的差异,并分析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从而折射出两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差异。另外本文也探讨了中西方传统节日的相互融合。 关键词:根源传统节日中西文化差异相互融合

中西文化宗教差异论文

摘要:本文从宗教的来源、形成的心理基础、宗教的教义、对异教的态度、其社会地位、对人的影响、人对神的态度等不同的角度,比较了中西宗教的文化差异,以便更好的促进中西方文化交融与沟通。 关键词:宗教文化神 一、宗教中神的来源: 代表西方人的基督教是以神的儿子--耶稣,来拯救人类而出现于世的。上帝是超脱、处于人类世俗之外的神,是永恒,绝对的,它创造了自然万物;并通过某个人向人类宣布自己的告示。例如摩西,摩西之成为神,不是由于他的个人的思想、学问或者德行超出常人,而仅仅是由于他转达了神的谕示; 而在中国宗教中,几乎所有的神都是由非常平常的、现实的、世俗的人经过修炼而成就的。如儒教的孔子,道教的老子,包括从印度传播到中国的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等,他们都是现实社会中的人。他们之所以能够成为神,纯粹是因为他们或想探索人生的真理,或想解救无数处于痛苦之中的人民,努力修行,体验,最终以他们深邃的思想、广博的学识和伟大的人格力量征服了天下的民众,赢得人们的信仰,乃至成为人们崇拜并追随的偶像,而变成神的。 二、宗教的心理基础: 西方宗教的心里基础是他们的罪恶感。《圣经》中告诉我们,伊甸园里的始祖亚当和夏娃,违背了上帝的意旨,偷吃禁果,犯了人类第一个罪--称之为“原罪”。之后被逐出伊甸园,到世间去经受生活的磨难。所以我们要赎其罪,其次,要为自己违背上帝意愿所做的事情悔过,求得原谅,以期获得上帝的拯救。 而中国宗教的心理基础则是“畏惧感”。人们认为个人的意志薄弱,面向社会和外来的威胁,人往往会产生一种恐惧感,因此需要一个外在的,超强的力量来保佑自己,以避难获福。所以儒家认为,作为一个有修养的人,必须时时保有一种畏惧心理,事事小心谨慎,深刻理解并体会自己力量的微弱,从而去尊重现实,尊重一切未知的、神秘的力量。 三、宗教的教义 西方的基督教以神为中心而建立的,上帝他创造自然万物,为自然立法,上帝无所不在,无所不能,并为人类赎罪;因此人都相信他们的前世是有罪的,是应该受到惩罚的;所以他们应该服从上帝,犯罪感与忏悔成为圣经的永恒主题。人类要靠上帝的恩典,基督的救赎,主张善行,以期获得最终的拯救。 与基督教不同,中国道教关注的中心是人,主张“天人合一”。传统文化强调用省察克制、修德养心来体悟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佛家注重因果,深信轮回。儒道则具有很强的忧患意识和仁道精神。人通过自省与教化去希望人们与自然、社会达到和谐,并涵养一种博大的人格修养。 四、对异教的态度: 在基督教中具有强烈的排他性,他们认为,一个人只能信奉一个神,一个宗教。除基督教之外的一切宗教都是非法的,信奉这些非法宗教的人被称之为异教徒,是要受到惩罚的。耶和华就曾通过摩西向以色列人说:“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 在中国,各宗教之间大多时候,是互相平等、互相尊重、互相交流。三教并存是一个最常见的局面。尽管各宗教之间也有教义上的论争,比如佛教与儒教之间在学理上的论争,但谁也不去消灭谁。而且,从唐代起,儒、道、禅三教逐渐走向融合。中国各教教徒对其他宗教的领袖大都抱有相当的尊敬。在他们看来,这些宗教思想都代表了人类中的最高智慧和最高人格,一样都能够得到人们的礼拜和尊敬。 五、宗教的社会地位: 在西方文化中,宗教往往是超越于政治、文化等。教权高于一切。例如中世纪罗马教皇的权利就高于国王。并置于其它一切政治、法律等文化权力之上,乃至于对国王的任命,宗教成为衡量一切价值的最高准绳。在当时,如果你是一个异教徒或一个无神论者,那你不仅毫无价值,甚至还可能是被打击和消灭的对象。 而在中国,由于各宗教的领袖都是世俗的杰出人物修炼而成,其宗教也是伟人对人生的憬悟和理解及对人生思考的结晶。所以它就只是一种社会的文化现象,具有强烈的世俗性。所以宗教永远也不能够与皇权相抗衡。并且,在中国许多大寺庙的兴废也往往是直接受皇帝的喜好影响。 六、宗教对人生的影响

从问候语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From English-Chinese Greetings Se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Class:two Number:200814025226 Name:Zhong Xinghua As a conventional greeting terms, it is widely used in the human daily language communication.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 started contact between people is greeted each other. Some with profound "China brand" greeting in western eye is puzzled; Some with a "western characteristic" greeting for Chinese people also don't understand. This mutual view about "don't understand" serious impact on the smooth communication, even caused serious cultural conflict, so I think it is necessary to find out the deep reason, and take some measures to avoid the cultural conflict. 1. the conflict on language The greeting is the most common people's life of oral communication, it is the beginning to cut the topic, so the usage of greeting is directly related to communicate

浅谈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

浅谈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 中国和西方国家的节日及其习俗有着比较明显的差异。中国的节日主要源于岁时节气、祈求自身吉祥幸福,节日习俗以吃喝为主题,其原因主要是中国人对生命的追求以健康长寿为目的,并通过饮食来实现;西方的节日主要源于宗教及相关事件,缅怀上帝、求其保佑,节日习俗以玩乐为主题,其原因主要是西方人对生命的追求以健康快乐为目的,并通过宗教和娱乐活动来实现。不同的民族传统节庆之差异,都与该民族或由具有相同文化特质的诸多民族所构成的文化体系的生存形态和生活方式的差异密切相关。 中国的传统节日,基本都是封建社会时期形成并流传下来的,不可避免的打着封建的烙印:各节日无不以家族、家庭内部活动为中心。节日里,年轻人必须礼拜老人,全家要吃团圆饭,要阖家共庆。即使是春节的互相串门拜年,也基本是在亲属之间。一群陌生人在一起狂欢,那是没有的、不可想象的。此外,中国节的另一显著特点是体现着中国吃文化的习俗。每个节日都有不同的特色食品要求,以区别于其他节日。如吃饺子、粽子、月饼等等。中国的节日体现着中国人的美德和风尚,尊老爱幼,互叙亲情,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应该继续发扬,所以国人一直坚守着这些中国节的好习俗、好风气。即使喜欢过洋节的人,也没有谁想要摒弃中国节。 西方的节日就不同了,它更多地是表现出人们的互动性、众人参与性、狂欢性、热烈情绪的发泄性,以自我为中心,崇尚个性张扬,感恩节、圣诞节、情人节......莫不如此。这与中国节的封闭性、家族性恰好相反。它打破了封建的封闭形式,没有了上下级、老人与青年之间的等级束缚,体现了人人平等、自由表现自我的特点。而在吃的方面,则没有那些严格的要求,过什么节并不在吃的不同上。 下面就以中国的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为例,与西方国家的圣诞节,复活节,和感恩节进行对比,来看看中西文化的具体差异。 首先是中国的春节和西方国家的圣诞节。春节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春节的到来意寓着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的一轮的播种和收获季节的开始。春节又会给人带来生机勃勃,充满希望的幸福感,因此,人们再此时节会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日子。按照汉族的过春节的习惯,人们会贴剪纸、贴春联、贴福字、点蜡烛、点旺火、放鞭炮、守岁、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送年礼、上祖坟等。节日期间,一般以吃年糕、饺子、汤圆、荷包蛋、大肉丸、全鱼、

中西方语言与文化差异

中西方语言与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语言与文化的差异简介:中西方语言与文化的差异不少英语爱好者片面地认为.只要学好外浯埂可与外国入交流其实不然.如果不了解中阳文化的差异.对西方礼仪矢『]之甚少.那么在与外围入交流中会造成许多误会.本人就从包括“迎送... 不少英语爱好者片面地认为.只要学好外浯埂可与外国入交流其实不然.如果不了解中阳文化的差异.对西方礼仪矢『]之甚少.那么在与外围入交流中会造成许多误会.本人就从包括“迎送、会谈、宴请、交际、接待”等几个方面略谈中两文化的差异、语言的交流。 一、称谓礼数。称呼恰当,是尊重对方。与外宾初次见面,最安全的称呼是男子称先生(Mr·),女子称夫人(Mm·),女士称(Ms·),小姐称(Miss)。这些称呼均可冠于姓名、职称、衔称等前面。如“怀特夫人(MrS White)”、“秘书小姐(Miss Secretary)”;而我们中国入出于对客人的尊重.不肯直呼客人的姓名或父母的姓名。两方入则不同,除非在正规场合.在?般场合中.他们更愿意别人直呼其名。例如:Lindalane Chapman.如果你称呼她Miss Chapman(Chapman 女士)或者Miss Linch (Linch小姐),她会感觉你与她不熟。 二、交往语言。假如你是一家公司的翻译,陪同老板去机场迎接来自美国的生意人,你不能说:“你一路上辛苦了”.而J立该说:“Did you have agood night?”或“Did you have a good flight?”如果你说:“You must be very tired.或You must be exhaust—ed.”客人会觉得自己的身体很差,人家才这样说。外国朋友到家中做客,中国人会说:“欢迎,欢迎”,客人会一笑。点点头。如果翻译成英语,就是“Wel—come!W elcome[”或“你来了?(You have come!)”这种英语在外国不常用。他们经常用的是”Come rightin”“Come on in”或”Come in,please.”客人只需说“Thank you!”就可以了。环球博思论文网:https://www.360docs.net/doc/5718667938.html, 三、初交礼节。自我介绍时避免说太多的“我”在英语中最自私的字眼是“I”。自我介绍应自报家门再委婉问对方名字,如:“I'm Ron lohn—son.M ay 1 have your n~Tle.please?” 四、习俗不同。美国人做事讲效率,他们希望别人做事效率像他们一样高他们有约会守时的习惯.如果你约会迟到5分钟,必须表示道歉:“Sorry,f l11 lace.”或“I apologize.”迟到1O分钟.,必须有充足的理由.迟到10分钟是很不礼貌的。在一次宴会上.外围明友说:“Please finish yourdrink.”中国朋友说:“Sorry.I can t drink any more.”外围朋友说:“Then why did you order SO much?中国朋友说:“I.?.”中国入吃东西喜欢盘子里剩下?些.而西方人吃东西,盘子里是不留东西的。 五、文化差异。“亚洲四小龙”有入把它翻译成“The four dragon of Asia.”假如在20年前,西方入看到“dragon”这个词会感到很害怕。这是中西文化差异造成的。在西方文化中,“龙”是_。种带有迷信、宗教色彩的东西.甚至带有消极意义的东西,最近十几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西方入对中国的“龙”文化逐渐了解。但普通老百姓仍然不能理解接受“dragon”。在英语中,“亚洲阳小龙”的说法是“Thefour tiger of Asia.”西方人在中国生病时.中国人往往会关心地说:“多喝水”,或“多穿些衣服”,这些关心不符合西方入的习惯.在英语里。你想表达对他人的关心.可说:“I do hope you 11 be feeling bettersoon.Look after youmelfi Try and get some rest.”中国熟人见面.习惯这样问侯:“Where are you going?Have you have vour breakfast/lunch/sup per?” 这是多管闲事了.他们会说:?It S none of your business.”听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