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必修4-11.2第十一课第一框《社会历史的主体》

导学案必修4-11.2第十一课第一框《社会历史的主体》
导学案必修4-11.2第十一课第一框《社会历史的主体》

【导学案】

第十一课第一框《社会历史的主体》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识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记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意义并能运用。

二、预习内容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

1、正确认识人民群众这一概念。

(1)人民群众的地位与作用。

①社会历史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构成的,每个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历史的创造,但人们在历史发展中所起作用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不同的。

②唯物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发展的基本观点出发,强调社会历史首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历史,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历史。(2)正确认识人民群众的含义。

①人民群众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们,既包括_________________,也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具有

不同的内涵,但不论怎样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都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

③我国现阶段人民群众的范围。在我国现阶段,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围。

跟踪练习:下面对人民群众认识,正确的是( )

①人民群众指广大劳动群众②人民群众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③人民群众在不同的国家范围不同④人民群众在同一国家不同历史时期范围不同

2.人民群众是_____________的创造者。

(1)劳动群众生产实践的重要性。

广大劳动群众作为物质生产的承担者和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创造了人们吃、穿、住、用、行等必需的生活资料。___________________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___________________,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___________________。

3.人民群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的___________________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___________________。

(2)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人民群众是___________________的决定力量

(1)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人民群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作用在阶级社会中的表现: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迭,都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现的。

(3)实现方式:人民群众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不断创造和改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不断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民群众是通过改革实现社会变革的,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不改变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政治关系,只变革具体制度。不像在阶级社会中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推翻旧的生产关系、旧的社会制度来实现。

小结: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二)、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如何看待人民群众

1、党的群众观点

①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坚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②党的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相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党的群众路线

①党的群众路线的地位: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作为方法论,是由“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唯物主义世界观决定的。在这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下,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3、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意义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党领导中国人民____________________的重要保证,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重要保证

三、提出疑惑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解释人民群众的含义及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问题和分析问题。

(3)说明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并培养尊重劳动、热爱人民的情感。

二、学习过程

探究1:

小组讨论:“劳动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知识分子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这样说对

哲学第九课第二框导学案.doc

张甸中学高二政治导学案(必修) 课题:第九课第二框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编制:孙威审核:鲍德喜 【学习要求】 【知识梳理】 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1、区别 (1)含义不同 主要矛盾一一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地位,对事物发展起作用的矛盾。 次要矛盾一一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作用的矛盾。 (2)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不同 %1主要矛盾处于地位,着事物的发展方向。 %1次要矛盾处于地位,对事物的发展方向不起作用。 2、联系 (1)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2)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主次矛盾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A.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着重把握,抓住o B.学会统筹兼顾,不能忽视次要矛盾 二、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1、区别 (1)含义不同 矛盾的主要方面一一处于地位,起着作用的方面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矛盾的次要方面一一处于地位,不起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的方面就是矛盾的次要方面。(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不同 %1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地位,起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 要方面决定的。 %1矛盾的次要方面处于地位,不起作用。 2、联系 (1)二者相互依赖 (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又要分清。 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一

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坚持的认识方法。重点是中 的重点,两点是有的两点。反对形而上学的和。 四、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依据——O 2、含义一一在矛盾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找出解决矛盾的 方法。 3、地位一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 4、意义: (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o L知识归纳】 判断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 1.从外延看 主要矛盾是就复杂事物中所包含的“诸多矛盾”相比较而言的。主要矛盾一般只有一个,次要矛盾可以有多个;而矛盾的主要方面只有一方,矛盾的次要方面也只有一方。 2.从内涵看 主次矛盾讲的是“矛盾体”。可以称为“一个”或“一种”矛盾;而矛盾的主次方面讲的是“矛盾侧面”,只能叫“一方”或“方面”。正因为主次矛盾是“矛盾体”,其内部都包含着矛盾的双方,所以主次矛盾又有各自的矛盾的主次方面。 3.从作用看 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发展进程。常用在“办事情”,解决问题,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怎么找出问题关键。如攻打锦州,处理中美关系,经济为中心。(怎样做) 矛盾主要方面:决定事物性质。常用在“看问题”上,用于评价利弊、优劣、功过等,如什么是社会主义,人的本质,网络的利弊,一国两制。(认识、态度) 4.方法论意义 主次矛盾要求做工作要抓重点、抓关键、抓中心,但又不忽视一般;矛盾主次方面要求看问题要把握本质和主流,但又不忽视支流。 5.可以用来判断二者区别的一些重点词语 “抓重点”、“抓中心”、“抓关键”、“突出任务”、“突破口”、“重中之重”、“第一要务”、“核心问题”、“放在首要地位”等说法都可以判断为抓主要矛盾; “抓主流”、“辨方向”、“识大局”(分析形势)、“判断性质”、“占主体”、“实质”、“总体上” 等词语都可作为矛盾主要方面的识别依据。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十一课导学案Word版

11、蝙蝠和雷达 学习目标: ①认识课文中的7个生字,正确书写12个生字和相关词语 ②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和要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 之间的联系,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③搜集并与同学交流有关仿生学的资料,提高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 学习重点: 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和要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学法提示: 1、课前充分自读课文,不懂的词语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式理解,达 到正确流利,能正确的识写生字生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在阅读中抓住要点准确把握课文内容,与同桌或小组合作学习,理解飞机 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3、图文对照,自己组织语言,说清蝙蝠探路的秘密和雷达工作的原理,或者 课上向同学介绍在课下搜集的有关仿生学的图文资料,培养语言表述能力。学习准备:学生在课下搜集有关仿生学的图文资料,准备在课上与同学交流。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通过正确的读课文3至5遍,我能独立的完成下列任务: ①、瞧,本课的生字我都会写了。 ②、我能抄写下列词语并能听写 蝙蝠、清朗、捕捉、飞蛾、蚊子、避开、敏锐、铃铛、苍蝇 揭开、推进、障碍物、荧光屏、横七竖八 ③、下列形近字,我能注音组词。 骗()饿()绳()

蝙()蛾()蝇() 2、通过预习,我要 4、我把几点疑问批注在课文中。 【挑战自我】:我想仔细读课文圈点批注,思考科学家是怎样揭开蝙蝠探路之谜发明雷达的? (二)、学习探究 1、读文思考:科学家是怎样揭开蝙蝠探路之谜,发明雷达的? ①通过默读四、五、六自然段,我能填写下表。 ②读七自然段,结合课文插图我能说一说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起来探路的。 2、我要做好准备在小组中交流或表演。 3、这篇课文真有意思,我能有感情的读一读。 (三)、拓展延伸: “响尾蛇”导弹 响尾蛇是一种蛇的名字。然而,导弹怎么会和响尾蛇连在一起了呢? 这是因为,科学家发现响尾蛇有一个很特殊的本领:即使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里,也能准确无误地捕捉到小动物;用布蒙上它的双眼,响尾蛇照样能捕到食物。原来,在响尾蛇两只眼睛的前下方,各有一个漏斗状的小窝。这个小窝是一个极强的“热感受器”,科学家称它为“热眼”。这种“热眼”能看见红外线。红外线是一种热的,看不见的光线,很多

六年级民族常识导学案 (3)

六年级民族常识导学案 教学任务: 本学期完成第三单元“灿烂的民族文化”,分三课完成。第七课《灿烂辉煌的文学艺术》,第八课《各具特色的传统体育》,第九课《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 教学要求及重点: 1、初步懂得在历史的长河中,各民族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创造了大量优秀的文学和艺术作品,极大地丰富了各族人民的文化生活。知道文学和艺术的范畴很广,有传说、故事、诗歌、小说、戏剧、音乐、工艺等。 2、了解体育运动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受到各种人民的喜爱。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多姿多彩,源远流长。知道有的显示出南国水乡的风情,有的散发着北国草原的豪迈,有的蕴含着美丽的传说。这些体育项目和少数民族的喜庆节日以及歌舞等娱乐活动融合在一起,构成了色彩斑斓、令人流连往返的民族大观园。 3、懂得汉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民族,有许多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各少数民族也有许多风格各异的传统节日,许多节日都源于美丽的传说。让学生了解各少数民族兄弟姐妹们的家乡,了解他们的这些节日。 4、让学生知道各民族人民凭借勤劳、勇敢和智慧,共同开拓了

祖国的疆土,发展了祖国的经济和文化,认识形成“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必要性。 教学措施: 1、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学习。学生除了学习教科书的知识外,鼓励引导学生要多书报、多听新闻报道,试着了解少数民族的发展变化,了解少数民族的文化。 2、要注重资料的搜集和收集,加强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辅助资料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了解一些少数民族的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的情感,初步培养学生尊重少数民族的情怀。 3、课堂上贯穿“自主学习,互动交流,探究发现”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少数民族,用自己的心灵感受少数民族,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少数民族,用自己的方式研究少数民族,帮助他们发现和解决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他们在乐中学,做中学,在愉悦中学习成长。 3、有些内容距离学生现实生活比较陌生,学生不容易理解,因此,教学中要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学习兴趣、接受能力来组织教材内容,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在学习内容上,注重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在呈现方式上,注重文图结合、灵活展现,在活动内容上,注重可操作性。 4、适时灵活渗透安全、环保等教育。如在进行多彩的中华家园这一单元中,向学生结合“创卫”进行家乡环保教育,在进行知

文化生活第9课第2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导学案

第9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第2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班级姓名 一、明确目标引导过程 1.知识目标:知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四有”新人。了解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途径是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 2.能力目标:能够正确辨别科学与非科学现象,自觉树立科学精神。积极参加有意义的精神文化活动,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陶冶我们的道德情操,升华我们的道德境界。 3.价值目标:尊重科学,追求真理,具有科学的态度和创新精神。 二、自主学习筑牢基础 (一)阅读P100-101页,理解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和建设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 1.精神文明建设、建设文化强国、走中国特色文化发展道路的关系:,必须推动社会主义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建设。 2.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意义:人心凝聚,,各项事业就会。 3.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培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二)阅读P101-102页,理解如何建设精神文明 1.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努力办好的教育。 (1)地位:教育是和的基石。 (2)要求:①要坚持教育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②坚持教育为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③把作为教育的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大力发展科学事业 (1)地位:科学技术是。 (2)要求:①大力加强科学建设;②普及,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养;③坚持和并重,充分发挥社会科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发展文化事业 (1)具体措施:深化,解放和发展。 ①大力发展,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②加快发展___________,推动其成为国民经济__________产业。 (2)文化改革和发展的总要求:努力为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充分涌流,开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得到更好保障、中华文化不断增强的新局面。 (三)阅读102-103页,了解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形式的丰富性和对青年的要求 1.创建活动具有实践性 (1)主体:是亿万人民参加的伟大实践。 (2)措施:通过开展社会主义活动,完善社会体系。 (3)目的:形成、尊老爱幼、互爱互助、的社会风尚。 (4)形式:人民群众在创建活动中创造了__________的形式。 2.对当代青年的要求 投身于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伟大实践,做新时期中国先进文化的_______。 三、合作探究提升能力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十一课导学案

11、蝙蝠和雷达: 学习目标12个生字和相关词语①认识课文中的7个生字,正确书写②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和要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③搜集并与同学交流有关仿生学的资料,提高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学习重点: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和要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学法提示:、课前充分自读课文,不懂的词语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式理解,达 1 到正确流利,能正确的识写生字生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在阅读中抓住要点准确把握课文内容,与同桌或小组合作学习,理解飞 2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图文对照,自己组织语言,说清蝙蝠探路的秘密和雷达工作的原理,或者3课上向同学介绍在课下搜集的有关仿生学的图文资料,培养语言表述能力。学习准备:学生在课下搜集有关仿生学的图文资料,准备在课上与同学交流。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3至5遍,我能独立的完成下列任务:、通过正确的读课文 1 ①、瞧,本课的生字我都会写了。 i) (māǐn ruì)i zhu) (bǔō) (fēé) (wén zi) (bì k n f(biāú (líng dāng)(cāng yíng)(zhàng ài) (jiē kāi)(yíngguāng píng) ②、我能抄写下列词语并能听写 蝙蝠、清朗、捕捉、飞蛾、蚊子、避开、敏锐、铃铛、苍蝇 揭开、推进、障碍物、荧光屏、横七竖八 ③、下列形近字,我能注音组词。 1 / 4 骗()饿()绳() 蝙()蛾()蝇() 。我要展示自己的识字方法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预习,我要批注24、我 把几点疑问批注在课文中。 【挑战自我】:我想仔细读课文圈点批注,思考科学家是怎样揭开蝙蝠探路之谜发明雷达的?

《民族常识》第2课 教案

《民族常识》第2课教案 枝柘坪小学王科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少数民族生活的地方,地大物博,不仅有迷人的自然风光,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而且拥有富饶的土地和丰富的宝藏。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体验到晒书民族地区风光优美,物产丰富,美丽富饶。 教学思路: 以图激趣。让学生欣赏美丽,感受富饶。并能试着做一做导游,介绍家乡的特产。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流程:(第1课时) 一、复习导入:朗诵《中华民族歌》 上一节课我们认识了中国的56个民族,请大家打开书本第2页,我们一起把这首《中华民族歌》大声地朗读一遍。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在祖国各地有居住着少数民族的兄弟姐妹们。少数民族生活的地方,不但自然风光十分美丽,有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而且拥有富饶的土地和丰富的宝藏。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到少数民族生活的地方,去欣赏美丽,感受富饶!(板书课题)

二、欣赏美丽 1,自读《民族花园》,找出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胜地。 (板书:美丽——自然风光、旅游胜地) 2,说说你游览过哪些地方。 3,一起欣赏美景。(PPT展示) 三、感受富饶 1,同桌合作读《阅读与思考》,找出少数民族地区的富饶体现在哪些方面? 2,师总结归纳、板书。 肥沃的土地——农作物和水果 辽阔的草原——马牛羊优质木材 广袤的森林名贵中草药 奔腾的江河珍禽异兽 丰富的矿产 3,在肥沃的土地上,生长着哪些农作物和水果? 4,除了农作物和水果,还有价值较高的经济作物,如…… 5,在辽阔的草原上,又盛产什么呢?(马、牛、羊) 6,思考:为什么剑麻等经济作物生长在南方,而马牛羊等动物却盛产在北方呢?这和什么因素有关? 7,明确:气候因素。 南方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

最新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导学案全册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导学案全册

高一化学导学案 (必修1)

阅读教材5步曲 读:课前阅读教材,思考本节所讲的核心内容,如果阅读后印象不深,再阅读一遍。然后独立思考,完成学案。 划:阅读教材和学案,划出理解该概论要点与细节,以及不懂的地方,并适当做以标记。 写:带着阅读教材的体会,深入课堂,静心听讲,把教师对概念的理解,快速以简要的文字,标写在书上该概念旁,不可把黑板上所有东西茫茫碌碌照抄照写、以免影响听课的质量。 思:听课后要认真思考,把握核心概念理解的要点,形成自己理解的思路。记:用自己的语言和方式,结合老师的讲解,把所学内容的内涵记在笔记本上,并用不同颜色加以标注,以便课后复习。

导学案NO.1 年级:高一科目:化学主备:审核: 课题:过滤与结晶课型:复习课时 : 1 【考纲解读】 过滤和结晶使用的仪器及其应用 【自学与归纳】 分离和提纯的区别: 分离:是通过适当的方法,把混合物中的几种物质分开,每一组分都要保留下来,如原来是固体,最后还是固体 提纯:指保留混合物中的某一主要组分,把其佘杂质通过一定方法都除去 初中阶段我们学习过的物质的分离方法有:、、。 1、 原理:利用物质的差异,将液体和分离开来。 实验用品:、、、、。 注意事项: 过滤操作实验小结:斗架烧杯玻璃棒,滤纸漏斗角一样。过滤之前要静置,三靠两低不要忘。

2、和结晶 原理:利用的方法,使溶液中不断挥发而析出(晶体)的过程。 实验用品:、、、。 操作注意事项: 1)蒸发皿中的液体不能超过其容积 的。 2)蒸发过程中必须用不断搅拌,防止局部温度过高而使。 3)当出现时,应停止加热用蒸干。 4)不能把热的蒸发皿直接放在实验台上,应垫上。 结晶:(冷却热饱和溶液法) 结晶(冷却热饱和溶液法)是分离和提纯混合物的一种方法。它适用于物质的混合物,且混合物中一种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而另一种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的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交流与展示】粗盐的提纯 1.粗盐中含有泥沙、氯化钙、氯化镁、硫酸盐等杂质,要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行提纯。以上操作都要用到玻璃棒,它们的作用依次是: (1)________溶解。 (2)引流。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粗盐中可溶性杂质的去除方法 杂质加入的试剂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硫酸盐如Na2SO4 MgCl2 CaCl2 多余的__________、 适量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4 1.试剂:____________; 2.步骤

第十一课走向世界的中国第二框导学案

第十一《走向世界的中国》第二框导学 案 第十一《走向世界的中国》第二框导学案 一、 学习目标: 了解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有哪些?面对机遇和挑战的正确态度和要求是什么? 2 认识开放的中国对我们青少年的要求和启示是什么? 3 抓住机遇,面对挑战;我们要树立全球意识和国家观念,提高自身素质,大踏步走向世界,更好地为祖国服务。 二、 自学指导 同学们阅读本P131-13相关文字部分,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我国面临的机遇有哪些? 2 我国面临的严峻挑战又有哪些? 3

从国家和个人的角度应怎样抓住机遇、面对挑战呢? 4 面对开放的中国,我们青少年应如何积极的走向世界? 三、 自学检测: 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为我们争取一个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提供了可能; 3___________________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来发展自己;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我国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基本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我们实现新的更大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6世界形势在给我国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使我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我国的国家安全有所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导学案全册

高一化学导学案 (必修1)

阅读教材5步曲 读:课前阅读教材,思考本节所讲的核心内容,如果阅读后印象不深,再阅读一遍。然后独立思考,完成学案。 划:阅读教材和学案,划出理解该概论要点与细节,以及不懂的地方,并适当做以标记。 写:带着阅读教材的体会,深入课堂,静心听讲,把教师对概念的理解,快速以简要的文字,标写在书上该概念旁,不可把黑板上所有东西茫茫碌碌照抄照写、以免影响听课的质量。 思:听课后要认真思考,把握核心概念理解的要点,形成自己理解的思路。记:用自己的语言和方式,结合老师的讲解,把所学内容的内涵记在笔记本上,并用不同颜色加以标注,以便课后复习。

导学案NO.1 年级:高一科目:化学主备:审核: 课题:过滤与结晶课型:复习课时 : 1 【考纲解读】 过滤和结晶使用的仪器及其应用 【自学与归纳】 分离和提纯的区别: 分离:是通过适当的方法,把混合物中的几种物质分开,每一组分都要保留下来,如原来是固体,最后还是固体 提纯:指保留混合物中的某一主要组分,把其佘杂质通过一定方法都除去 初中阶段我们学习过的物质的分离方法有:、、。 1、 原理:利用物质的差异,将液体和分离开来。 实验用品:、、、、。 注意事项: 过滤操作实验小结:斗架烧杯玻璃棒,滤纸漏斗角一样。过滤之前要静置,三靠两低不要忘。 2、和结晶 原理:利用的方法,使溶液中不断挥发而析出(晶体)的过程。 实验用品:、、、。 操作注意事项: 1)蒸发皿中的液体不能超过其容积的。 2)蒸发过程中必须用不断搅拌,防止局 部温度过高而使。

3)当出现 时,应停止加热用 蒸干。 4)不能把热的蒸发皿直接放在实验台上,应垫上 。 结晶:(冷却热饱和溶液法) 结晶(冷却热饱和溶液法)是分离和提纯混合物的一种方法。它适用于 物质的混合物,且混合物中一种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 ,而另一种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 的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交流与展示】 粗盐的提纯 1.粗盐中含有泥沙、氯化钙、氯化镁、硫酸盐等杂质,要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行提纯。以上操作都要用到玻璃棒,它们的作用依次是: (1)________溶解。 (2)引流。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粗盐中可溶性杂质的去除方法 41.试剂:____________; 2.步骤 某溶液 ――→滴加稀盐酸酸化 无沉淀――→加BaCl 2溶液 ________沉淀,证明原溶液中有SO 2- 4。 作业: 1.粗食盐中除含有钙离子、镁离子、硫酸根离子等可溶性杂质外,还含有泥砂等不溶性杂质。我们食用的精盐是用粗食盐提纯而得到的。通过教材中“粗盐的提纯”及你做过的该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室进行NaCl 溶液蒸发时,一般有以下操作过程 ①放置酒精灯 ;②固定铁圈位置 ;③放上蒸发皿(蒸发皿中盛有NaCl 溶液);④加热搅拌; ⑤停止加热。其正确的操作顺序为 。 (2)如何运用最简方法检验溶液中有无SO 2- 4离子? 。如果有,应该如何除去SO 2- 4离子? 。 (3)在粗盐经过溶解→过滤后的溶液中滴加饱和Na 2CO 3溶液,直至不再产生沉淀为止。请问这步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第五课第一框导学案 公开课

第五课文化创新 第一框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文化发展的实质、文化创新的源泉与作用 能力目标 能列举实例说明社会实践在文化创新中的作用 情感目标 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意义,增强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重点难点】 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及文化创新的作用。 ★预习案★ 【学法指导】1.依据预习案通读教材,进行知识梳理;勾画课本并写上提示语、标注序号;熟记文化发展的实质,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主体及两点作用。2.完成预习自测题目:1思考交流;2、3、4书面完成,3.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识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 ★探究案★ 材料新中国成立65年来,从起步、成长,直到今天的发展、繁荣,国产动画片给每一代人都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合作探究(5分钟) 合作探究一:为什么我国的国产动画片能深受喜爱,并成为众多人童年的美好回忆? 合作探究二:为什么不同时期我国的动画片的主题、形式各异?这说明了什么? 合作探究三:有人说,动画片给儿童的一种娱乐,对它创新没有太大的价值。举例说说你的看法。合作探究四:有人说,中国原创动画的发展振兴,不仅需要动画创作者的坚持不断的创新和努力,更需要整个社会的支持。你认同吗? 【学习建议】请同学们用5分钟的时间认真思考这些问题,并结合预自己的疑问开始下面的探究学习。 Ⅱ.质疑探究——质疑解疑,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一:为什么我国的国产动画片能深受喜爱,并成为众多人童年的美好回忆? 思考:1、文化发展的实质是什么? 我国自己制作的动画片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优美的写意画面,配音与音乐方面也充满时代气息。创作者以本身的生活体验结合我国传统题材当家,在此基础上更充分地展开想象,注入现代元素。思考:文化创新的源泉是什么?为什么? 材料:1、萌芽期(1949-1959)特点:初露光芒。代表作品:《神笔马良》、《猪八戒吃西瓜》、《三毛流浪记》等。主要类型:木偶片、黑白片。 2、崛起期(1960-1969),特点:美术电影盛行。代表作品:《小蝌蚪找妈妈》(1960)。主要类型:水墨动画片、木偶片、剪纸片 3、蛰伏期(1970-1979),特点:民族风。代表作品:《哪吒闹海》(1979)。主要类型:水墨动画片、剪纸片。 4、繁荣期(1980-1989),特点:百花齐放,代表作品:《葫芦兄弟》(1986,剪纸),主要类型:剪纸片、水墨片、系列片 5、转折期(1990-1999),特点:大量引进先进技术,代表作品:《宝莲灯》(1999),主要类型:系列片。 6、活跃期(2000-2014),特点:技术转型,代表作品:《喜洋洋与灰太狼》,主要类型:系列片、flash动画。 合作探究二:为什么不同时期我国的动画片的主题、形式各异?这说明了什么? 思考:文化创新的动力是什么?为什么?

初中民族常识教案 第4课 各民族共同创造中华文明

第4课各民族共同创造中华文明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大家庭里,很多少数民族居住的房子都很有特色。 2、懂得我国地域辽阔,少数民族兄弟姐妹受地理环境,特别是气候条件的影响,为了适应生活和劳动生产的需要,创建出了风格各异的住房。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少数民族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了解我国少数民族地域辽阔,少数民族兄弟姐妹受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影响,创建出了风格各异的住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谈话引人新课 2、让学生阅读教材第30页《人类早期的居所》 学生自己默读后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根据文字的描述想象我们祖先居住的房子是什么样? 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人类早期居住的房子。 3、指导学生了解我国北方和南方少数民族不同的住房。 让学生阅读教材第31页《独具特色的住房》,思考: 为什么我国北方和南方少数民族的住房风格各异? 游牧民族为什么喜欢居住蒙古包、帐篷和毡房? 哪些少数民族普遍居住在平定房里?建造平定房的材料是什么? 学生阅读后先在小组内交流,交流后指名回答。 大家评议总结: 4、课外拓展 布置学生收集有关我国少数民族不同住房的图片,更进一步了解南方和北方住房不同的特色。 第二课时 1、继续探讨我国南方和北方少数民族不同住房的特色。 提问:哪些少数民族普遍居住在平顶房里?建造平顶房的材料是什么?

让学生展示收集的有关平顶房的图片,并做介绍。 新疆从事农业生产的维吾尔等少数民族普遍居住在平顶房。这种平顶房以土木为建筑材料,周围用打好的土块砌成。 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少数民族居住什么样的房子? 给大家介绍。 让学生一边展示图片,一边介绍。 供学生参考: 提问: 在湿润多雨的南方少数民族地区,人们一般居住在什么样的房子里? 学生阅读教材第32页。 2、探究与体验 出示资料:在新疆吐鲁番的许多维吾尔族人家的房顶上,有一种四面墙壁都布满小孔,有点类似蝈蝈的房子,当地人管它叫“荫房”或“晾房”,它是制作当地著名特产必不可少的设施呢! 提问:你知道这种小房子是用来做什么的吗? 3、师小结: 第三课时 1、组织学生议一议 阅读下面的资料,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材料一:我国南方气候湿热,居住在这里的傣族、苗族和侗族等少数民族喜欢居住在吊脚楼里。吊脚楼属于干栏式楼房,是屹立于山水之上的一种独特的建筑。这种楼房虽然只有两三层高,但它“吊”在水面和山腰,好像空中楼阁。 让学生动手写一写:看到这些别具一格的住房,我的感受是: 写完后,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再指名小组代表说一说。 2、组织学生进行小游戏《找房子》 游戏规则: 五位同学每人拿一张红色的卡片站在讲台上,卡片上写着不同的住房名称。老师拿着12张小纸条,找12位同学抽签,每位同学抽到一张纸条,代表着自己属于哪一个民族,然后以最快的速度找到自己的房子,和持红卡片的同学会合。

文化生活第九课导学案(第一课时)

第九课第一框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班级:姓名:学号: 【学习重点、难点】 ①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自主学习】 一、肩负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使命 1.中国先进文化的求索历程 (1)求索目标: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2)历史结论:奉行“”论或“”都不能产生中国先进文化。(3)重振标志:传入中国,是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4)新民主主义文化:①基础:中国共产党代表的人民革命实践。②主线:。③主体:。 2.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1)基本内涵:①指导思想:。②根本目标:培育有理想、、有文化、的公民。③时代要求:面向、面向、面向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④本质特征:文化。(2)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重要意义: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和。 ▲特别提醒:“全盘西化”论和“文化复古主义”,实际上就是“民族虚无主义”和“守旧主义”的两种具体表现。前者一味推崇外来文化而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后者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而拒绝外来文化和新文化。 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是什么 (1)灵魂:指导思想。(2)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精髓: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4)基础:。 2.为什么 (1)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2)必要性:在意识形态领域,多种文化并存是客观事实,所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引领社会思潮,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3)重要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推动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3.怎么办 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鼓舞斗志;用引领风尚。 ▲特别提醒:文化多样性并非指指导思想“多元化”。由于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所以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具有独特性,即文化具有多样性。但是在社会主义建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全册)精品导学案汇总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全册)精品导学案汇总 【学习目标】 1举例说出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之上 2举例说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3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学习重点】1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之上 2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学习难点】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使用说明&学法指导:阅读教材P2-P6 预习案 自主学习 一.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1.生命活动离不开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单细胞生物单个细胞就能完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多细胞生物依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同完成一系列___________ 二.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由小到大依次是:________→组织→器官→______→个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物圈 2.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是一个_______;所有的种群组成一个______ 3._______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知识梳理】 病毒:只有依赖________才能生活 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单细胞生物:___________________ 多细胞生物:___________________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习检测】1、下列对于细胞与生物体生命活动关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细胞内基因的传递和变化是生物体遗传和变异的基础 B 、生物体的生长和发育是以细胞增殖、分化为基础的 C 、生物与环境之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是以细胞代谢为基础的 D 、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命形式是无细胞结构的病毒 探 究 案 探究1:草履虫能完成哪些生命活动?如果没有完整的细胞结构它能完成各项生命活动吗? 探究2:每个人的个体发育是从什么细胞开始的? 你和你父母之间是什么细胞充当了“桥梁”? 一个受精卵是如何发育成完整的新生儿的? 探究3:当手被烫到的时候完成缩手反射需要哪些细胞的参与?

第十一课 第二框 在竞争中和平发展

第十一课在竞争中和平发展导学案 【学习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全球观念,增强忧患意识维护世界和平,为中国的和平发展而奋斗。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国际交往能力。 知识目标:了解当今世界发展趋势,知道我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作用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懂得维护世界和平的必要性。 【学习重点】 怎样抓住机遇应对挑战 【学习难点】 面对机遇与挑战对青少年提出的要求 【课前预习案】 阅读课本P131 至P132,并在下列空格处填写正确答案。 1___________________对我国来说是一个战略机遇期。 2___________________有利于我们更好的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发展自己 3、___________________为我国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基本条件。 4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的巨大成就为实现更大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阅读课本P131-P132回答问题。 英国抓住了第一次科技革命的战略机遇期,确立了世界霸主地位;美国抓住了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战略机遇期,取代英国成为世界霸主;美国又抓住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战略机遇期,继续保持霸主地位;日本抓住美国侵朝侵越战争需大量订货的机遇,使经济起死回

生,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面对机遇与挑战我们应该怎么办? 我国在经济建设上已经取得巨大就, 国际地位也日益提高,我们为什么还要树立忧患意识? 开放的中国对青少年提出了哪些要求?

有效训练 一、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英国抓住了第一次科技革命的战略机遇期,确立了世界霸主的地位;美国抓住了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战略机遇期,取代英国成为世界霸主;美国又抓住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战略机遇期,使其继续保持世界霸主地位;日本抓住了美国侵越战争需要大量定货的机遇,使其面临崩溃的经济起死回生,并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上述材料说明 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B、机遇决定命运 C、再经济社会发展中能否抓住战略机遇期事关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存亡 D、科学技术决定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 2、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世界日益开放,与不同文化共处已成为我们面临的新课题。面队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我们要做友好往来的使者,必须做到() ①以开放的心态尊重不同文化②尊重本民族传统文化,排斥西方文化③宣传、弘扬中华民族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④完全吸收外来文化,全盘改造民族文化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①③ 3、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我们必须认识到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风险,增强忧患意识和紧迫感,其原因是() ①霸权主义的存在②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③抗击风险能力不强 ④综合国力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材料一进入新世纪,美国把前15年定位为实现其“世纪梦”,维持一超地位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俄罗斯视未来5年为重整大国雄峰、东山再起的重大考验期。日本推出经济新

第九课第一框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导学案-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三

第九课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课时1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学新知】 一、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然选择中华文化复兴的探索 (1)历史证明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主张,都不能解决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都无法使中华文化走上复兴之路。 (2)转折点:____________传入中国,是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3)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了_____________和社会主义________________,激昂向上的_______________和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__________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升华,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伟大创造精神的生动体现,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小拓展:“全盘西化”论、“文化复古主义”的实质“全盘酉化”论和“文化复古主义”实际上就是“民族虚无主义”和“守旧主义”“封闭主义“的两种具体表现。前者一味推崇外来文化而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后者一味固守本民族文化而拒绝外来文化和新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干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__________和社会主义_______,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2)作用:①文化是引领一个民族前行的旗帜。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_________,是中华文化获得空前发展、重新走向辉煌的必然选择,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坚持中国特色____________ (3)发展总要求: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化学必修一全册导学案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第1课化学实验安全 一、避免实验事故,进行实验应注意的问题 1.遵守______________。当你走进化学实验室时,首先要认真阅读并牢记实验室的安全规则。 2.了解____________。了解危险化学药品在存放和使用时的注意事项,着火、烫伤和化学灼伤的处理、如何防止中毒、意外事故的紧急处理方法,以及灭火器材、煤气、电闸、报警电话等的位置和使用方法等。 3.掌握________________。例如,掌握仪器和药品的使用、加热方法、气体收集方法等。 4.重视并逐步熟悉污染物和废弃物的处理方法。 二、基本实验操作及应注意问题 1.药品的取用 (1)固体药品 粉末状或小颗粒状药品:用________取用;块状药品:用________取用。 (2)液体药品 少量液体:用____________吸取;一定量液体:用________量取;较多量液体:可____________。 2.加热 (1)给液体加热时,可使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固体加热时,可使用________或________。 (3)加热时,容器外壁不能有水,底部不能与灯芯接触。烧得很热的容器,不能立即用冷水冲洗或直接放在冷桌上以防止骤冷炸裂。 3.收集气体的方法 根据被收集气体的性质的不同,可选用不同的收集方法,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意外事故的紧急处理 (1)酒精及有机物燃烧,小面积着火,应迅速用______________盖灭。 (2)若不慎烫伤,用药棉浸75%的酒精轻涂伤处。 (3)若眼睛被化学物质灼伤,立即用______________,边洗边眨眼睛。 (4)若浓酸(碱)洒到实验台上,应先用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中和,然后用水冲洗。 (5)若浓硫酸沾在皮肤或衣服上,应立即用干抹布擦去,再用____________后,涂上3%~5%的____________。 (6)若被玻璃割伤或有创伤时,应先除去伤口的玻璃等杂物,再用稀双氧水擦洗,后到卫生室包扎。

第十一课 财富之源导学案

第十一课 财富之源 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热爱科学的精神和创造精神 2、增强学生的辩证思维,能正确认识劳动与懒惰、劳动与财富、智慧与财富的关系 3、培养学生的归纳、整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知道创造财富的源泉有哪些,掌握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的途径 二、【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自主学习提示:详细阅读教材,在课本中找到下列问题的答案并用铅笔划出来, 不会的小组合作交流) 1、如何理解辛勤的劳动是创造财富的基础? 2、如何正确理解财富来自智慧与开拓? 3、创造财富的源泉(途径)有哪些? 4、怎样才能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5、青少年应该怎样实现自我价值。 6、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有什么作用? 7、建立健全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有什么意义? 三、【合作探究】 1、中考链接:你会吗? 材料一 2019年以来,四川省先后出台了《教育扶贫专项2019年实施方案》《贫困家庭技能培训和就业促进扶贫专项2019年实施方案》《文化扶贫专项2019年实施方案》,通过扶贫与扶志、扶智有机结合,进一步激发群众脱贫奔康的内生动力。 材料二 山东把精神扶贫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着力开发贫困人口的思想和劳动,把贫困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引导贫困群众树立主体意识,动员和帮助他们转换思想、辛勤劳动稳定脱贫。2019年以来,全省贫困人口中有135万人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实现脱贫,占脱贫人口的58.4%。 (1)从创造财富的角度,四川省和山东省的做法对我们有何启迪? (2)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涌流,真正激发贫困地区人民的积极性,你想对当地政府说些什么? 四、【巩固提升】 1、知识框架 2、谈谈你的收获 五、【当堂测试】 1.有网友在微博上称,将其房子卖出得到的2019 余万元,用来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每月平均有一万多的收入。该网友每月一万多元的收人来源于( ) A.劳动 B.资本 C.技术 D.管理 观察下表,回答2--3题。

民族常识整体备课

一、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关于民族的文化,培养学生爱祖国爱民族的精神。民族团结教育是维护祖国统一和社会稳定的需要,是西部大开发的需要,是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需要。民族团结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为了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以课本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为载体,学习民族的发展史、培养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培育兄弟民族之间的感情,培养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 二、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的五十六各民族及各民族的名称。 2、了解少数民族生活的地方,地大物博,有迷人的自然风光。大多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有的民族还有自己的文字。各民族的服饰各有特色,五彩缤纷、绚丽多彩。由于少数民族聚集地区的自然、经济环境不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饮食习惯。了解各少数民族有许多风格各异的传统节日。 3、懂得我们应该要维护各民族大团结,中华各民族人民亲如兄弟姐妹,互相帮助,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维护祖国统一。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中华大家庭》按照《刚要》关于民族知识启蒙教育的内容标准编写,适用于小学阶段四年级学生。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即前言、目录、和课目。课程内容包括两个模块,模块一(第1课)主要从整体上介绍56个民族的情况,让学生了解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模块二(第2~12课)具体介绍我国56个民族的基本知识,让学生知道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大家庭,初步了解56各民族的基本特征,形成民族团结的基本意识。其中,第2~11课每课介绍5个民族,第12课介绍6个民族,共56个民族。 四、教学措施: 1、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学习。学生除了学习教科书的知识外,鼓励引导学生要多书报、多听新闻报道,试着了解少数民族的发展变化,了解少数民族的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