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在我国各个朝代的演变

茶在我国各个朝代的演变
茶在我国各个朝代的演变

一、唐代茶文化的特点

唐代确定了以煎茶法为核心的一整套茶艺技术,强调了茶的美学、意境和氛围。将人的精神与茶事相结合,强调人的品格和思想情操,注重人茶合一。奠定了将茶事活动与儒、佛、道思想文化相结合的中国茶道精神基本框架。将茶道精神与自然山水相联系,强调茶人在大自然中抒发心志,以宽广、包容之心去接纳万物,注重天人合一。

二、宋代茶文化的特点

宋代茶叶生产空前发展,饮茶之风盛行,既形成了豪华极致的宫廷茶文化,又兴起趣味盎然的市民茶文化。宋代茶文化继承唐人注重精神意趣的文化传统,把儒学的内省观念渗透到茶饮之众,又将品茶贯彻于各阶层日常生活和礼仪之中,由此一直到元明清各代。

三、元代茶文化特色

在茶学和茶文化方面仍然继续唐宋以来的优秀传统,并有所发展创新。蒙古族逐渐接受茶文化的熏陶,促进茶叶生产。开始出现散茶。饼茶主要为宫廷所用,民间以散茶为主。茶叶的加工制作出现炒青技术,花茶的加工制作也形成完整系统。出现泡茶方式。为明代炒青散茶的兴起奠定了基础。茶入元曲,为茶文化增添了一种文学艺术表现形式。

四、明代茶文化特色

1形成饮茶方法史上一次重大变革。朱元璋下令罢造?°龙团?土,改进芽茶,有力推动了芽茶和叶茶的蓬勃发展,并将煎煮法改为随冲泡随饮用的冲泡法,改变了我国千古相沿成习的饮茶法。冲泡法对于茶叶加工技艺的进步如改进蒸青技术、产生炒青技术等,以及花茶、乌龙茶、红茶等茶类的兴起和发展起了巨大推动作用。由于泡茶简便、茶类众多,烹点茶叶成为人们一大嗜好,饮茶之风更为普及。

2、形成紫砂茶具的发展高峰。

由于横贯各文化领域潮流影响、文化人的积极参与和倡导、紫砂制造业水平提高和即时冲泡的散茶流行等多种原因,紫砂茶具逐渐走上繁荣道路。

3、为茶著书立说形成了一个新高潮。朱元璋第17子朱权编写《茶谱》,

对饮茶之人、饮茶之环境、饮茶之方法、饮茶之礼仪等作了详细介绍。陆树声《茶寮记》强调了自然和谐美。张源《茶录》阐明了?°精燥洁?土茶道真谛

明代茶书对茶文化的各个方面加以整理、阐述和开发,创造性和突出贡

献在于全面展示明代茶业、茶政空前发展和中国茶文化继往开来的崭新局面,其成果影响至今。

明代在茶文化艺术方面的成就也较大,除茶诗茶画外,还产生众多的茶

歌茶戏。

五、清代茶文化特色

1形成了更为讲究的饮茶风尚。

2、茶叶外销的历史高峰形成。

3、茶文化开始成为小说描写对象。一部《红楼梦》,满纸茶叶香。记载了各种饮茶方式、名茶品种、古玩茶具和讲究的饮茶用水,是我国历代文学作品中记述和描绘最全面的,集明后期至清代200多年间各类饮茶文化之大成。清代茶文化特色

清末传统茶文化日渐衰微,饮茶之道在大部分地区逐渐趋于简化,从总

趋势看,中国茶文化向下层延伸。在清末民初的社会中,城市乡镇的茶馆茶肆处处林立,大碗茶摊比比皆是。客来敬茶?±已成为普通人家的礼仪。由于制作工艺的发展,基本形成了六大茶类。

中国朝代顺序表口诀

中国朝代顺序表口诀 中国历史上所有主要朝代的名号有呢?中国朝代顺序表口诀有哪些的呢?本文是整理中国朝代顺序表口诀的资料,仅供参考。 中国朝代顺序表口诀三皇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东西晋,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自此完。三皇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二晋收,南北隋唐五代继,宋元明清皇朝休。五帝黄颛喾尧舜,三代夏商西东周。春秋战国秦一统,西汉三国二晋收。宋齐梁陈南朝号,北魏二分又齐周。隋唐五代十国宋,辽夏金元明清民。三皇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秦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和十国,辽宋夏金元明清。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夏有禹,商有汤。周文王,称三王。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周辙东,王纲堕。逞干戈,尚游说。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

兴高齐。迨至隋,一土宇。不再传,失统绪。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二十传,三百载。梁义之,国乃改。炎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辽于金,皆称帝。太祖兴,国大明。号洪武,都金陵。迨成祖,迁燕京。十六世,至崇祯。阉乱后,寇内讧。闯逆变,神器终。清顺治,据神京。至十传,宣统逊。举总统,共和成。复汉土,民国兴。——摘自《三字经》三皇五帝:“三皇“指伏羲、燧人、神农,“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中国历史朝代演变史朝代起讫年代都城今地统治民族开国皇帝三皇五帝夏朝约前2146-1675年安邑山西夏县华夏族禹商朝约前1675-1029年亳河南商丘华夏族汤周西约前1029-771年镐京陕西西安华夏族文王姬昌东春秋前770-476年洛邑河南洛阳华夏族平王姬宜臼战国前475-221年华夏族秦朝前221-207年咸阳陕西咸阳华夏族始皇帝嬴政汉西汉前206-公元8年长安陕西西安汉族高祖刘邦新朝9-23年常安陕西西安汉族王莽东汉25-220年洛阳河南洛阳汉族光武帝刘秀三国曹魏220-265年洛阳河南洛阳汉族魏文帝曹丕蜀汉221-263年成都四川成都汉族汉昭烈帝刘备孙吴222-280年建业江苏南京汉族吴大帝孙权晋西晋265-316洛阳河南洛阳汉族晋武帝司马炎东晋317-420建康江苏南京汉族晋元帝司马睿十六国304-439前赵(汉赵)304-318平阳山西临汾匈奴族高祖光文皇帝刘渊319-329长安陕西西安成汉306-347成都四川成都巴氐族太宗武皇帝李雄前凉314-363姑臧甘肃武威汉族高祖明王张寔后赵319-351襄国河北邢台羯族高祖明皇帝石勒前燕337-370龙城辽宁

中国历代人口数量及变化的因素

中国历代人口数量及变化的因素 中国的人口数量,现存最早的一项全国性和分政区户口统计数为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的6000万,此前只留下零星的地区性数字。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实施了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民国期间也做过多次人口调查,但直到1953年全国人口普查,中国才通过科学的普查,获得了除台湾、港澳地区以外的准确人口数字。 下面根据有限的原始资料和目前的研究水平,对中国人口历史的发展作一简单概述。 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人口数量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时,秦朝的人口估计有3000万或更多,但到西汉初大约只剩下1500万至1800万,至西汉末的公元2年增加到6000万。王莽时到东汉初,总人口下降到3500万。到东汉后期的永寿三年(157年)稍后,才重新突破6000万。 从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到220年三国鼎立形成这个期间,人口损失估计达60%,仅存约2300万。4世纪初的西晋约有3500万。此后南北分裂,北方进入十六国时代,人口多次出现大幅度下降,直到隋朝重新统一后的大业五年(609年),才恢复到6000万左右。 隋末的战乱,造成人口降幅超过50%,到唐初仅有2500万。至安史之乱前夕的755年,又增至约9000万,达到新高峰。唐后期和五代的战乱导致人口锐减,到960年宋朝初建时估计只有4000万,其境内仅3000万左右。 北宋时期人口持续增长,大观四年(1100年)境内人口超过1亿,辽(金)、西夏、大理等政权的人口合计也在1000万以上。两宋之际的战乱使人口大幅度下降,但此后南宋和金的人口都有增长,至13世纪初,宋、金、西夏、大理及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合计已超过1.2亿。蒙古灭金和西夏造成空前浩劫,北方人口损失高达80%,仅剩1000余万。元统一时实际人口约7000万。到14世纪中期增加到8500万左右。 明初的人口不足6000万。但到17世纪初,全国人口已突破2亿。但明末的天灾人祸和清初的残酷战争,又使人口降幅达40%,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估计已降至1.2亿。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恢复至1.5亿,以后很快破2亿大关,到道光三十年(1850年),全国人口创造了4.3亿的新纪录。太平天国起义和清朝的镇压,导致南方人口稠密地区的巨大损失,人口下降超过1亿(最保守估计也有五六千万),以至到1912年尚未恢复到1850年的水平。1953年新中国人口普查结果为5.8亿(不含台湾、港澳)。 中国的人口数量在世界人口总数中一直占有很高的百分比。除了东汉末年处于人口低谷、所占比例可能略低于10%以外,其余历史阶段占世界人口比例基本都在20%以上,一般在30%左右。 中国历代人口变迁的特点 两千多年来中国的人口数量的衍变,具有以下一些明显特点。 1、增长缓慢。从公元2年的6000万增加到1850年的4.3亿,总数仅增长了7倍,年平均增长率仅约1‰。

浅谈中国朝代更替原因

浅谈中国朝代更替原因 一、阅读书目说明 读《中国文化教程》(马敏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第一章--中国文化的源流后,不禁想了解一下中国古代的各个朝代,于是到图书馆借阅了《中国古代史》(赵毅、赵轶峰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用大半学期的时间浏览了夏到元的朝代更替。 二、读书后自己历史观的变化及感想 I.历史朝代简说 上这个课之前自己太过于注重理科知识的学习,对于历史没有比较系统的了解,听老师讲各个朝代时总感觉每个朝代都很漫长,尧舜似乎出现于盘古开天辟地之际。但现在我了解到了,尧舜离我们其实也不那么遥远,4000多年前大禹奉舜之命治黄河之水有功而得到禅让,成为夏朝的创造者。后其子启废除禅让制,建立传子制,至此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王朝。随后历商、周(西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进入中国近代史。各代时间长者如周800年,而较短的则只有短短的15年,如秦;看到历史上文化、艺术等方面的辉煌的同时,我也看到朝代更替之间战争的血腥和生灵涂炭的凄凉,以及各朝代内的波涛汹涌。 II.“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原因 1.皇帝的昏庸无能 历代王朝的创立者栉风沐雨、艰苦倍尝乃有天下,他们懂得民间疾苦,能体恤民情,劝课农桑、大力发展经济,建立一系列有利于百姓的制度,王朝一般都会在几十年内出现“盛世“局面。像唐太宗、朱元璋都是一生勤政、宵衣旰食,至少在他们统治前期是这样的。但后面的皇帝则慢慢的腐败堕落,变得荒淫无度,追求金钱、残暴人民,大兴土木搞形象工程、穷兵黩武以求流芳百世,搞得尸横遍野,怨声四起。最终王朝走向灭亡,进入乱世,一位新皇帝又统一全国,又进入下一轮的循环。4000多年的历史无一王朝例外。 2.外戚和宦官专权 由于亲缘关系,不少并无真才实能的贵族子弟掌握国家政权,或者宦官弄权专朝。他们并不能真正的为国家效力,为百姓造福。反而相互勾结,排斥、打击那些真正有才能的士人;在地方上胡作非为,大量搜刮民资,兼并百姓的土地;闭塞视听,导致饥荒遍野而皇帝并不自知。更甚者挟天子以令诸侯,最终取而代之。最终吏治严重腐败,选举不实,贪污成风。而百姓则苦不堪言,有冤难伸。 3.诸侯和军阀割据 王朝建立的过程中必须依靠外界的力量,春秋战国时期主要依靠各地富豪的支持,后期慢慢演变为对各地诸侯的依赖,同时为战争的需要各地大量屯兵而形成军阀。他们割据一方,发展自己的势力,军阀之间相互明争暗斗,相互兼并。同时朝廷不断派兵镇压,带来大量的徭役;同时军费的开支过大,导致百姓苛捐杂税繁重,名不聊生。最终只待时机成熟,有志之士举兵夺取政权,或则形成鼎立之势。如太原留守李渊,因势借力、先取关中、后图天下,灭亡隋朝,奠定了彪炳千秋的二百九十余年的盛唐霸业。是故,在各个皇帝掌权的时候都尽力加强中央集权。 4.穷兵黩武,繁重苛税 战争期间人口大减,百废待新,统治者大力安顿流民,修养生息,但随后则

中国各朝代版图变化

这是一张夏朝的地图,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关于夏朝有非常多的传说,夏朝在二里头的遗址是有可考的证据。我们现在先观察一下夏朝的地图,上面是一张夏朝略缩图和夏朝地图。夏朝建都在黄河北岸的山西安邑(今山西安邑县)。在当时属于夏王朝有很多的小部落,从略缩图可以看出。这些小的部落经常受到夏朝的君主欺压,夏朝建立之出,这些部落还都派人到安邑去朝贺进贡。到了泄时也就是(前1823年---前1808年)时正式赐封九夷各部落诸侯爵位。 经过了几次传位,廑(前1727年---前1707年)时,夏朝已经衰落了。传到发时,各个诸侯已经不来朝贺了,我们从地图上可以看出,夏朝的势力比起那些部落的联合,只能是望尘莫及了。然而当时商部落已经在夏都的东部也就是现在的河南郑州建立起来了势力,然而在这里我介绍一下,周部落就是后来西周,周部落在夏朝时候,是一个以畜牧业为主的一个中等部落,势力也比不上商朝的力量。夏朝直到暴君夏桀,已经名存实亡了。但是夏桀很会享受,他用人当坐骑,并且修建酒池肉林,同时还与美女妹喜天天在后宫作乐。各个部落终于忍不住了,夏朝的子民也已经愤怒了。此时商部落的商汤已经有足够的势力可以灭掉夏朝。终于在伊尹的辅佐下与夏桀在鸣调打了一仗,夏军打败,夏桀也被流放到了安徽巢湖地区。 商汤在步骤亳建立起来了第一个都城。根据史书记载,夏桀的儿子獯鬻却是北漂了利用他的能力和智慧重新建立起来了一个第二王朝,当然了历史上就没有什么太多记载,但是到了战国时,荤粥、鬼方、猃狁逐渐演变成西戎、犬戎,到了秦朝以后,就改成匈奴了。还有记载荤粥则是鬼方的前身,在夏朝叫荤粥,商朝时称鬼方,尽管说法不一,但是我们考证的

地图上的大中华——中国历史上主要王朝的疆域和版图变迁讲课讲稿

地图上的大中华——中国历史上主要王朝的疆域和版图变迁

地图上的大中华——中国历史上主要王朝的疆域和版图变 迁 图1:西汉版图与疆域 图2:唐代版图与疆域

图3:元代版图与疆域 图4:清代版图与疆域(本版图片为资料图片) 中国自古以来的历史就交织着民族之间的融合与冲突,自夏禹之后,华夏族以居中原之势不断吸收同化周边各方国和各民族。秦朝建立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国家形态开始形成,既为日后中国形成多民族的统一集权国家奠定了基石,也逐渐形成了一种由中国中心区域向四周发散扩张的趋势和过程。在这个趋势与过程中,形成了历朝历代的中国版图和疆域,并奠定了现当代中国领土的基础。因此,中国今天有着如此广袤的土地和辽阔的疆域,都是历史上以华夏(汉)族为核心的中华各民族共同奋斗、共同开发的结果,这份基业是中国历史上各时代疆域和版图不断变迁的最终定型。 中国疆域变迁的历史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了解中国疆域变迁的历史,就不可能正确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因此,了解这个范围有多大,什么时候发生了什么变化,对于我们掌握历史的基本事实和概念是必不可少的。

秦汉时代:统一王朝疆域的形成与演变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秦汉共历时400年(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这一时期以汉族为中心的中原王朝疆域规模基本奠定。因此这一时期的疆域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开创性的意义。 秦统一前的几年里,通过征伐战争即拥有了中原大部分地区和原楚地大部分地区。公元前214年,秦发兵50万征百越,征服了越族,置桂林、南海、象郡3郡,将两广正式纳入中国版图。在此前一年秦将蒙恬兵击匈奴,取河南地又置九原郡,将匈奴势力逐至阴山以北,正式将河套地区纳入版图。与此同时,还将战国时秦、赵、燕长城重新修缮和连接,形成“起临洮至辽东,延柔万余里”的秦长城。在南方,征伐越人时还开凿了连通长江与珠江的灵渠,并将政治势力深入到云贵的五尺道。于是一个历史上空前的也是第一个地理上大一统的国家——秦帝国形成了,“它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逾五岭到琼岛,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面积为500万平方公里。 公元前206年,刘邦率农民起义军攻入咸阳,强大的秦帝国由于长期施行暴政终于湮没在农民战争的洪流中。4年后刘邦打败项羽即皇帝位,称高祖建立汉王朝。 到西汉武帝时期,由于国家经过汉初以来长期的休养生息,国力增强,开始不断向外扩张领土,使汉代的疆土达到了空前的辽阔。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中国朝代排列顺序表(归纳整理完整版)

黄帝轩辕氏前2697~前2599 少昊金天氏前2598~前2515 颛顼高阳氏前2514~前2437 帝喾高辛氏前2436~前2367 帝挚高辛氏前2366~前2358 唐尧前2357~前2258 虞舜前2257~前2208 夏前2207~前1766 禹,启,后羿,寒浞,少康,杼,槐,芒,泄,不降,扃,胤甲,孔甲,皋,发,履癸,夏桀。 商前1765~前1122 商汤,太丁,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太戊,仲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廪辛,庚丁,武乙,太丁,帝乙,(帝辛)商纣。 西周前1121~前771 文王姬昌,武王姬发,成王姬诵,康王姬钊,昭王姬瑕,穆王姬满,共王姬伊扈,懿王姬囏,孝王姬辟方,夷王姬燮,厉王姬胡,宣王姬静,幽王姬宫生。 东周前770~前249 平王(宜臼),桓王(林),庄王(佗),厘王(胡齐) ,惠王(阆) ,襄王(郑) ,顷王(壬臣) ,匡王(班) ,定王(瑜),简王(夷) ,灵王(泄心),景王(贵),悼王(猛),敬王(丐),元王(仁) ,定王(介) ,哀王(去疾),考王(嵬),威烈王(午),安王(骄),烈王(喜),显王(扁),慎靓王(定),赧王(延)。 秦前248~前207 秦始皇(嬴政),秦二世(嬴胡亥),嬴子婴 西汉前206~8 高祖(刘邦),惠帝(刘盈),吕后(吕雉),文帝(刘恒),景帝(刘启),武帝(刘彻),昭帝(刘弗陵),宣帝(刘病已),元帝(刘奭),成帝(刘骜),哀帝(刘欣),平帝(刘衎),孺子(刘婴)。造纸术。发明于西汉前期。公元105年,蔡伦造蔡侯纸。 新莽9~23 王莽 更始帝23~25 东汉25~220 光武帝(刘秀),明帝(刘庄),章帝(刘炟),和帝(刘肇),殇帝(刘隆),安帝(刘祜),顺帝(刘保),冲帝(刘炳),质帝(刘缵),桓帝(刘志),灵帝(刘宏),献帝(刘协)。

中国历代饮茶方法的演变

xx历代饮茶方法的演变 在数千年的饮茶历史上,饮用方法是经过多次改良变革的。 茶最早是作为羹饮,茶叶何时成为真正的饮料,目前还没有确切的史料记载,但是至少到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茶叶就已经作为饮料饮用。 如三国时魏国张辑(230年前後)的《广雅》记载: “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橘子芼(掺和之意)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已经明确指出茶叶是作为醒酒的饮料饮用的。 《三国志?xx?xx传》: “(孙)皓每飨宴,……坐席无能否率以七升为限,虽不悉人口,皆浇灌取尽。曜素饮酒不过二升,初见礼异时,或密赐茶荈以当酒。”既然是以茶代酒,说明当时茶已成为单纯的饮料了。 从上述《广雅》记载中之“欲煮茗饮”看来,说明当时饮茶方法是“煮”,是将“采叶作饼”的饼茶,烤炙之後捣成粉末,掺和葱、姜、橘子等调料,再放到锅里烹煮。 这种方法一直延续到唐代,只是更加讲究。宋代以後又有许多变化。 大体说来,我国饮茶方法先後经过烹茶、点茶、泡茶以及罐装饮法等几个阶段。 (-)烹茶(唐代) 烹茶即煮茶,也称煎茶。 根据陆羽《茶经》的记载,唐朝的茶叶生产过程是“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即在晴天将茶叶采下,先放在甑壶中蒸一下,然後将蒸软的茶叶用杵臼成茶末,放在铁制的模中拍压成团饼,将茶饼穿起来,进行烘焙,最後封存。

饮用时,先要将饼茶放在火上烤炙,去掉水份,然後用茶碾将茶饼碾碎成为粉末状态,再用筛子筛成细末,放到开水中去煮。煮时,水刚开,水面出现细小的水珠像鱼眼一样,并“微有声”,称为一沸。此时加入一些盐到水中调味。当锅边水泡如涌泉连珠时,为二沸,这时要用瓢舀出一瓢开水备用,以竹夹在锅中心搅打,然後将茶末从中心倒进去。稍後锅中的茶水“腾波鼓浪”,“势若奔涛溅沫”,称为三沸,此时要将刚才舀出来的那瓢水再倒进锅里,一锅茶场就算煮好了。如果再继续烹煮,陆羽认为“水老不可食也”。最後,将煮好了的茶汤舀进碗里饮用。 “凡煮水一升,用末(茶末)方寸匕,若好薄者减,嗜浓者增”,“凡煮水一升,酌分五碗,乘热连饮之。”前三碗味道较好,後两碗较差。五碗之外,“非渴其莫之饮”。 上面介绍的是陆羽所提倡的在当时社会上较盛行的饮茶方法。其实在民间还保留著其他饮茶方法。 《茶经?六之饮》指出: “饮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因存在不同种类的茶叶,其饮用方法自然也就不同。陆羽所提倡的是饼茶的饮用方法。 另有一种方法是“乃斫、乃熬、乃炀、乃舂,贮於瓶缶之中,以汤沃焉,谓之痷茶。”即是将饼茶舂成粉末放在茶瓶中,再用开水冲泡,而不用烹煮,这是末茶的饮用方法。 还有一种方法是“或用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被陆羽视为沟间废水的这种饮茶法,就是《广雅》所记述的荆巴地区的煮茗方法,从三国到唐代数百年间一直在民间流传著。 这是从古代以茶作为菜羹到以茶作为单纯的饮料之间的过渡形态,即古代以茶为菜羹时,可能也是和一些作料放在一起煮,并且既然作为菜食;一定也会加盐才好下饭。後来不再做菜食,而是煮成茶汤作为饮料,但还是和一些作料一块熬煮,以减轻茶叶的苦涩,保持原有的口味。也许正是这个原因,尽管

中国朝代演变基础知识测试题

中國朝代演變基礎知識測試題 ——嘉禾歷史小組姓名:分数: 第一部分:选择题(每题3分,共75分) 1.实施“胡服骑射”改革的是战国哪个国家() A.秦 B.赵 C.楚 D.燕 2.公元前684年长勺之战发生于哪两个国家() A.齐鲁 B.楚鲁 C.晋楚 D.晋齐 3.战国的“晋分三家”分为了哪三家() A.韩、燕、赵 B.魏、燕、吴 C.韩、赵、魏 D.赵、魏、吴 4.淝水之战发生在()时期 A.春秋 B.战国 C.三国 D.魏晋南北朝 5.“汉承秦制”,亦有创设。下属西汉创设的制度的是() A.什五连坐 B.郡县行政 C.刺史监察 D.皇权独尊 6.下列文学艺术成就不属于魏晋南北朝的是() A.《农政全书》 B.《齐民要术》 C.《洛神赋图》 D.《兰亭序》 7.从西安通往蒙古高原有一条历史上被称为“参天可汗道”的古道,这与哪一史实有关() A.唐太宗征服高昌 B.文成公主入藏 C.渤海国建立 D.回纥归附唐朝 8.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又称前汉,与东汉(后汉)合称汉朝。是中国古代秦朝之后的大 一统封建王朝。以下历史事件,全属于西汉的一组是() ①张骞出使西域②司马迁写《史记》③卫青、霍去病破匈奴 ④班固修《汉书》⑤张角领导黄巾军起义⑥文景之治 A.①②④⑥ B.①③⑤⑥ C.①②③⑥ D.②③④⑥ 9.拜契丹国主为父亲,割燕云十六州给契丹的“儿皇帝”是() A.朱温(后梁) B.李存勖(后唐) C.石敬瑭(后晋) D.郭威(后周) 10.下列事件属于首创科举制度的朝代的是() A.开凿京杭大运河 B.贞观之治 C.七国之乱 D.迁都洛阳 11.标志着唐朝由盛转衰的是() A.玄武门之变 B.安史之乱 C.马嵬之变 D.甘露之变 12.“澶渊之盟”发生在哪个朝代() A.唐 B.南宋 C.明 D.北宋 13.与北宋对峙的少数民族政权按时间顺序依次是() A.辽、西夏、金 B.匈奴、辽金、鲜卑 C.金、辽、西夏 D.柔然、西夏、金 14.北宋“庆历新政”指的是() A.寇准改革 B.范仲淹实行新政 C.王安石变法 D.司马光变法 15.“靖康之耻”指的是()攻破北宋的都城()并掳走北宋的皇帝宋徽宗和宋钦宗。

中国传统服饰历代演变

中国传统服饰的历代演变 中国古代服饰的演变,这是一个人类发展的故事,本文上文下图。 先说说什么是服饰 百度词条:装饰人体的物品总称。包括服装、鞋、帽、袜子、手套、围巾、领带、提包、阳伞、发饰等。古人,则是用来遮羞,而今人对于新事物的认识不断进步,服饰的材质,样式也多种多样。 引证解释: 1.佩玉之饰。指玉器的彩色衬垫。《周礼·春官·典瑞》:“辨其名物,与其用事,设其服饰。” 郑玄注:“服饰之饰,谓缫藉。”崔颢《卢姬篇》:“君王日晚下朝归,鸣环佩玉生光辉。” 2.衣服和装饰。《汉书·张放传》:“ 放取皇后弟平恩侯许嘉女,上为放供张,赐甲第,充以乘舆服饰,号为天子取妇,皇后嫁女。” 宋郭彖《睽车志》卷二:“倅问妇人服饰状貌,乃其亡妻丛涂寺中也。” 清徐士銮《宋艳·丛杂》:“ 唐代宗朝,令宫人侍左右者,穿红锦靿鞾。是转效贱妓服饰也。”曹禺《王昭君》第二幕:“ 休勒年约四十岁……他的华丽的服饰和他萎缩的外形极不相衬。”《诗经.硕人》:“硕人其颀,衣锦褧衣。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硕人敖敖,说于农郊。四牡有骄,朱幩镳镳。翟茀以朝。大夫夙退,无使君劳。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濊濊,鳣鲔发发。葭菼揭揭,庶姜孽孽,庶士有朅。” 3.穿衣佩饰。汉应劭《风俗通·正失·叶令祠》:“ 乔曰:‘天帝独欲召我!’沐浴服饰,寝其中,盖便立覆。” 人类为什么穿衣服?(额,这个问题太深奥了)当然衣服不等于服饰。

保护说: 主要是为了驱寒保暖,避免蚊虫叮咬等等。(个人感觉这个适用于早期人类) 羞耻说: 类似于圣经中的亚当夏娃,认为人类穿衣是为了遮羞。(这个明显是现代人的思维方式) 吸引异性说: 与遮羞相反,认为穿衣是为了引起异性人类的注意。(我们又不是孔雀,难道为了吸引异性而开屏吗?当然有) 美化说: 认为人类穿衣是为了使自己看起来更美观。(同上) 避邪说: 主从神话和文化的角度进行解释。(我敢肯定这肯定是宗教人士的论调) 我的回答是:想穿就穿了。 进入正题,人类服饰的进化到底是怎么样的那,服装设计和纹饰图案源于生活,形成于人们的观念,所以,服饰图案和样式紧随着人类的进化和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发展的脚步。

中国王朝首都变迁史

中国王朝首都变迁史 中华文明滥觞于黄河岸边,就像所有的文明古国一样以河流为自己文化的起点,在建立第一个奴隶制王朝以前中国南北有诸多文明,黄河流域有半坡,红山,长江流域有河姆渡和良渚,但是因为南方树木茂盛,瘴气甚多,洪涝灾害严重,导致长久流域除了楚文化以外其它文明很难维持,而北方平原沃土,当时黄河灾害还不严重,风调雨顺,北方文明逐渐取代这种南北共荣的局面,由黄帝和蚩尤的战争可以看出来北方文明已经将南方文明超越的现实。 中国的三个奴隶制王朝都将都城建立在黄河岸边,夏朝的首都据现在调查是在黄河北岸二里头,商朝屡次迁都,最终定于朝歌,而历代学者挖掘的殷墟也正是在黄河附近。西周定都镐京,也就是陕西西安附近,东周定都洛阳。当时在黄河附近出现很多大城市,像临淄,邯郸,大梁,但是就地理位置和交通环境以及军事条件而言,当时所有的城市都不可以和洛阳咸阳相提并论。咸阳背靠华山,面朝黄河,渭水环绕,同时处于关中平原,土地肥沃,又因为函谷关和崤山和中原地区隔绝,对内交通四通八达,有利于通商往来。对外在春秋战国时期,只有秦国开关拒敌,别国却难入秦境内,而秦朝西南的土著文化较低,可以任意吸收吞并。战国纷争,以统一为念,然身处外围的秦国着重长久之计,比较中原诸国占据优势,进可兼并天下,退可躬耕自守,免除像中央诸国被阴谋伎俩纠纷影响。正是因为秦国所处的优越地理位置,让秦国得了经济落后的便宜。因为经济落后,才能够实现经济一元化,动员起来专一雷同。秦朝定都咸阳可以说是得天独厚,在和别国征战中优势尽现。洛阳虽然开辟运河沟通,同时地处中央,又有黄河洛水为护城河,可以说地理位置也极为优越,但因为是周王室的所在地,故而无法发挥作用。 秦朝被汉朝取代,汉朝依旧利用这一独特优势使各地方拱卫京都,然此时北方少数民族危机显现,长安虽然可以凭借函谷崤山抵御内部叛乱,但是背后的西域却是给匈奴开辟的通途,在王都危机的情况下,班骞凿空出使西域,希望团结西域各国家,一方面促进商业繁荣,更多考虑的是利用西域作为缓冲带,一定程度的减轻长安兵临城下的危机。东部的洛阳在和平年代已经开始充分发挥其中央地域的优势以及北方难得的水陆交通的发达,成为当时经济中心的北方除长安以外的一大亮点。而南方经济在楚国长时期的筚路蓝缕在战国时期已经小见成效,加上秦始皇在南部的桂林,象郡设立机构管理,南方开始逐步发展起来,在汉

中国地图各朝代的演变

中国地图各朝代的演变(图文介绍)

夏朝 (2) 商朝 (3) 周朝 (4) 春秋 (5) 战国 (6) 秦国 (7) 汉朝 (8) 东汉 (9) 三国 (10) 西晋 (11) 东晋 (12) 隋朝 (13) 唐朝 (14) 五代十国 (15) 北宋 (16) 南宋 (18) 元朝 (19) 明朝 (20) 清朝 (21) 中华民国 (22) 中国现在的版图 (23)

这是一张夏朝的地图,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关于夏朝有非常多的传说,夏朝在二里头的遗址是有可考的证据。我们现在先观察一下夏朝的地图,上面是一张夏朝略缩图和夏朝地图。夏朝建都在黄河北岸的山西安邑(今山西安邑县)。在当时属于夏王朝有很多的小部落,从略缩图可以看出。这些小的部落经常受到夏朝的君主欺压,夏朝建立之出,这些部落还都派人到安邑去朝贺进贡。到了泄时也就是(前1823年---前1808年)时正式赐封九夷各部落诸侯爵位。经过了几次传为,廑(前1727年---前1707年)时,夏朝已经衰落了。传到发时,各个诸侯已经不来朝贺了,我们从地图上可以看出,夏朝的势力比起那些部落的联合,只能是望尘莫及了。然而当时商部落已经在夏都的东部也就是现在的河南郑州建立起来了势力,然而在这里我介绍一下,周部落就是后来西周,周部落在夏朝时候,是一个以畜牧业为主的一个中等部落,势力也比不上商朝的力量。夏朝直到暴君夏桀,已经名存实亡了。但是夏桀很会享受,他用人当坐骑,并且修建酒池肉林,同时还与美女妹喜天天在后宫作乐。各个部落终于忍不住了,夏朝的子民也已经愤怒了。此时商部落的商汤已经有足够的势力可以灭掉夏朝。终于在伊尹的辅佐下与夏桀在鸣调打了一仗,夏军打败,夏桀也被流放到了安徽巢湖地区。商汤在步骤亳建立起来了第一个都城。根据史书记载,夏桀的儿子獯鬻却是北漂了利用他的能力和智慧重新建立起来了一个第二王朝,当然了历史上就没有什么太多记载,但是到了战国时,荤粥、鬼方、猃狁逐渐演变成西戎、犬戎,到了秦朝以后,就改成匈奴了。还有记载荤粥则是鬼方的前身,在夏朝叫荤粥,商朝时称鬼方,尽管说法不一,但是我们考证的是獯鬻当时到了荤粥这个地方将一些夏朝的管理经验以及文化待到了这个地方,逐渐荤粥的生产力得到了飞跃的发展,从而扩大了势力,更加成为中原的威胁。给商朝、周朝以至于以后的秦汉都增添了很多的烦恼。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