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优秀学生复习资料地理必修三区域可持续发展知识点总结.docx

高中优秀学生复习资料地理必修三区域可持续发展知识点总结.docx
高中优秀学生复习资料地理必修三区域可持续发展知识点总结.docx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区域

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区域的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2. 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相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不同:①地理位置差异:长江三角洲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入海口;松嫩平原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②气候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组合不如长三角。

③土地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

决定我国自然环境差异的两个基本因素:气候与地貌

3. 地理环境在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影响:①区域发展早期:人类活动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②中期: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区域内环

境遭到破坏,人地关系显现出不和谐;③后期:区域最先的优势丧失,人地关系矛盾加剧,区域必须寻找新的发展空间,产生新的增长活力。

4>地理区域与地理位置:区位:狭义是指该事物的位置,广义是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联系。区位包含了位置的概念。地理位置包括:绝对位置(经纬度位置)、自然位置(海陆位置八政治位置(各种政治力量的空间配置关系)、经济位置(事物间的经济空间关系)O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1>遥感(RS)

主要是获取信息,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远距离——不接触地物,感知——借助安装在飞行器上的设备<

工作过程:物体辐射和反射电磁波一收集一传输一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一专业图件统计数字

目标物一传感器一遥感地面系统一成果

与传统手段相比特点:探测范围大;获取资料速度快、周期短,能反映动态变化;受地面条件限制少;手段多,获取信息量大;用途广。

从定性到定量,从静态到动态,从过程到模式。

2、全球定位系统(GPS)

主要功能是定位,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如,可以精确定位某地理事物的三维坐标(经度,纬度和海拔),还可为飞机、船舶、汽车导航。

由三大部分组成:空间部分一GPS卫星星座(共24颗,其中21颗工作卫星,3颗备用卫星);地面控制部分一地面监控系统;用户设备部分一GPS信号接收机

特点: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

3、地理信息系统(GIS)

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用于所有用到地图或需要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和城市管理中得到应用。

优点:①信息量大,使用方便;②功能强大;③动态监测(GIS与RS相结合)

4、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

数字地球是指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

5、“3S”的关系与数字地球遥感主要用于地理信息数据的获取;全球定位系统主要用于地理信息的空间定位;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用于对

地理数据进行管理、查询、更新、空间分析和应用评价:地理信息技术为构建数字地球奠定了基础。

6、地理信息技术除了“3S”技术外,还包括虚拟环境、网络GIS等技术。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

1994.12.19第49届联大决定1995. 6.17开始,每年的6月17日为“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我国西北地区的基本概况

地理界线: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行政范围: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分:降水界线:位于非季风区年平均降水量在400mm以下的干旱、半干旱地区;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我国荒漠化的基本概况

发生地: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

我国荒漠化最严重的三个地区:科尔沁沙地西部.毛乌素沙地及其周边地区、塔里木盆地西部与南部边缘的绿洲周围。

原因: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

现象: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

表现: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漠化。

2、沙漠的两种类型:副高控制一热沙一撒哈拉沙漠内陆腹地一温沙一塔克拉玛干沙漠

3、荒漠化的影响因素

荒漠化定义: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现象,它是气候因素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的

山西北-东南走向的传统画法;也有祁连山呈左右横向延伸的。其次注意祁连山的地理分界意义。再次河西走廊三大河,河流线性地物的分布特征,河流与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之间的相互关系,河流的水系特征及水文特征,河流对人文环境的影响(包括农业、工业、城市、交通线等),最后契合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谈谈三条河流的治理措施,与其对当地自然环境改善的重要意义。自西向东分别为流经玉门.安西、敦煌地区的疏勒河,流经张掖(甘州)、酒泉(肃州八嘉峪关地区的黑河(其中一段别称“弱水”),流经武威、金昌地区的石羊河。

产物。强调发生于“非荒漠地区S荒漠- “结果笃荒漠化- “过程S

自然因素:气候异常(气温.降水变率大(降水变率大更重要));降水少.深居内陆;鼠害蝗灾:全球变暖。

人为因素:(回答人为原因答下一行两点,人为影响因素答下面第二行五点,外加⑥人口激增)根本原因:①人口压力,②人类活动不当。

直接原因:①过度樵采,②过度放牧,③过度开垦,④水资源利用不当,⑤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

5.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三项内容:①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②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③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两条原则: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

一个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

治沙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资源;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各地因地制宜提出防治荒漠化的措施:

沙坡头地处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县,宁夏平原中的中卫平原上,位于黄河干流以北。当地为了防止腾格里沙漠受西北风(可由课本插图中的新月形沙丘的平面形态判读)的风力搬运作用,向东南方向掩埋包兰铁路而兴建。使用当地农作物秸秆及黄河水生挺水植物如麦草、芦苇等制作草方格沙障(本措施属于上文五项治沙措施中第二项的工程措施)。通过①提高地表粗糙程度,增加摩擦力,影响风速,减少风力侵蚀能力;②增加地表粗糙程度,使地表径流减速,延长下渗时间,截留水分,提高地表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物存活。

20世纪50年代苏联在新西伯利亚平原及哈萨克丘陵北部地区大规模垦荒后,出现了严重的环境恶化。20世纪60年代采取了以下一系列防护措施:①大面积推广土壤保护耕作制度,如无壁犁、带状种植等;②推广农作物的休闲轮作制;③营造农田防护林带;④保留残茬,积雪保境(shdng)(墻情讲白了就是土壤含水量多少)。

第二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

1、森林分布

现存的原始森林分布:集中在亚寒带针叶林和热带雨林地区。原始森林得以保存的原因:地广人稀、自然条件严酷, 或难以通行、开发较晚,才免遭大规模破坏。

世界上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比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亚马孙热带雨林。

2、热带雨林的分布

热带雨林主要分布:赤道两侧南北纬10°之间,但在大陆向风地带可以伸展到南北纬15-25度。

热带雨林的三大集中分布区:东南亚地区、非洲刚果河流域和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

非地带性分布地区的分布成因(有的书上称之为“热带海洋性气候”):①地形(高山或高原);②迎风坡;③暖流对沿岸增温增湿。

3. 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①地球之肺:深刻的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

②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③世界生物基因宝库。

课本在第一段中提及的环境效应有: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繁衍生物、维护生物多样性、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吸烟除尘、防风固沙。综上被称为“大自然的总调度室”。

亚马孙平原560万krrh为世界提供1/5的陆地生物物种,1/4的地表淡水,1/3的氧气。

4. 雨林生态的脆弱性: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存在地上植物体内。

土壤贫瘠的原因:①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及时得以补充,依赖于强烈的光合作用,生物循环强烈,生物生长旺盛);②高温多雨的淋溶作用。(其脆弱性必将导致水土流失,带来强烈的流水侵蚀。更加烘托主题網呆护热带雨林”)

5. 雨林被毁的原因:根本原因是:人口增长和贫困导致发展的需求((亚马孙)雨林大规模开发计划的背景)。

直接原因是:过度的迁移农业;商业性伐木;采矿、修路、城镇建设;开辟大型农牧场。(人类的开发)

贝伦是巴西北部最大港口,玛瑙斯是巴西的炼油、电子、摩托生产基地。

亚马孙大规模开发计划的具体措施:①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新建居民点及造纸厂与炼铝厂(注意与水电的联系);

②移民亚马孙平原(根本原因一人口分布不均,东北部人口稠密,亚马孙地区地广人稀:自然因素一东北部气候干旱;经济因素一

东北部贫困,贫困集中,社会问题严重;政策因素一巴西政府推行“无人之地给予无地之人”的政策);③借助外资,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包括伐木业与大牧场放牧业及农产品加工。

7. 雨林的保护

在当前的背景下,面对雨林正在遭受毁灭性破坏的严峻形势,应该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热带雨林的保护措施:

1 ?国际社会:①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②亚马孙地区诸国确立以可持续发展为优先目标,制定并实

施一系列保护亚马孙雨林的计划和措施;③发达国家应承担更多的责任。

2?巴西政府:①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②加强雨林管理和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③鼓励保护性开

发方式;④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受益;⑤森林选择性采伐与更新造林相结合;⑥加强雨林缓冲区的建设,减少移民和农耕进入雨林区的机会。

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第一节: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陕西省为例

1、能源:能给人类提供能量的物质或物质的运动(包括汽油、电能)。资源:指人类生产和

生活中应用到的所有物质与能量的总和。(包括自然和社会经济环境中的资源,如交通资

源、人才资源)。自然资源:直接从自然界中获得的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不包括

电、地震、海啸等)。

按形成与来源分类来自太阳辐射的能量(太阳能)

直接的太阳辐射(狭义太阳能)

现代光合作用转化的太阳能-生物能

古代植物固定的太阳能-煤、石油、天然气等

太阳能转化的能量-风能、水能、波浪能等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

地球内部的热能-地热、温泉等

核燃料等来自月球、太阳的引力能潮汐能等

按性质分类

可再生能源太阳能、水能、风能、生物能、地热、潮汐能等非可再生能源煤、石油、天然气、核燃料等

按开发利用状况分类常规能源煤、石油、天然气、水能、生物能(沼气除外)等新能源太阳能、风能、海洋能、沼气、地热、核能等

按能否从自然界直接获得或是否经

过人工加工

一次能源

(自然界直接获得)太阳能、生物能、风能、水能、海洋能、地热能、核能等二次能源

(从一次能源转化成)

电能、汽油、沼气、氢能(天然氢很少)等

、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

优势具体表现

a.储量丰富探明储量为2700亿吨,按2007年生产规模计算,可开采430年

b.分布范围广全省40%的土地下有煤田分布

c.煤种齐全全国10大煤种,山西省都有分布

d?煤质优良低灰、低硫、低磷、发热量高

e.开采条件好多为中厚煤层,埋藏浅,适于露天开采和大规模机械化开采

F.丰富的煤层气(俗称瓦斯):中国储量居世界第三位,本地区占全国储量1/3

煤田煤种特点用途大同煤田动力煤低硫、低灰、高发热量燃料发电

河东煤田主焦煤低硫、低灰、抗碎强度大、抗磨性好冶炼钢铁

②市场广阔:a我国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2011年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已超过美国);b我国对能源消费的需求量还会增加;c我

国的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

③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两种主要的能源输出方式:输煤(晋煤外运),输电(西电东送北部通道高压输电)。

三条外运铁路主干线起止点其他铁路名称起止点大秦线山西大同-河北秦皇岛京包线北京-内蒙古包头神骅(hud)线陕西神木-河北黄骅港太焦线山西太原-河南焦作焦日线河南焦作-山东日照(石臼所)石太线河北石家庄-山西太原

3、我国能源供应面临的五大挑战:①人均资源量少;②人均能源消费量低;③单位产值能耗高(注意日本的万元能耗是我

们的1/7,思考资源匮乏的不利因素在特殊条件下辩证转化为有利优势);④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⑤能源安全受到威肋%(2011年我国石油依赖度为55. 2%>美国53. 5%)

应对五大挑战的措施:①多元化战略,多途径进口石油等能源资源;②加快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能源工程建设,平衡能源消费结构;③因地制宜,发展新能源;④加大勘探,建立石油储备体系(第一期储备基地:大连(辽)、黄岛(鲁 -青岛)、镇海(浙-宁波)、岱山(浙-舟山));⑤加大技术创新,提高能源利用率;⑥产业升级,适当限制高耗能行业;⑦提高节能意识,低碳生活,健全法规。

4、能源基地建设:①扩大煤炭开采量;②提高晋煤外运能力(为铁路运输为主,以公路运输为辅);③加强煤炭的加工

转换:建设坑口电站;发展炼焦业。

2000年后,晋电外输增长迅速,此举对山西省的有利影响是:①缓解运输压力;②减轻大气污染:③提高经济效益。

三条产业链:煤一电一铝、煤一焦一化、煤一铁一钢。效益:提高了能源的综合利用程度和附加价值。

5、能源综合利用的结果:山西省产业结构由以煤炭开采业(煤炭开采业属于采掘业,本行业还包括工业捕捞、阳光采集等)为主的单一

6、山西省能源基地开发建设面临的问题:

①煤炭外运能力不足(最主要)F因:总量大,开采量增长快,并受地形影响;②水资源短缺;③地形、水土流失、荒漠化等。

7、环境的保护与治理:①提高煤的利用技术;②调整产业结构(山西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所在在: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

③“三废”的治理。废渣(煤砰(的)石:用于发电、供热和填充矿坑及塌陷区;煤泥:经干燥除尘后再利用);废气:做好消烟除

尘工作;废水:沉淀净化;营造防风林带,开展复垦绿化造林。

8、山西煤炭工业走循环经济之路的措施:①合理开发煤炭资源,提高资源回收率;②完善煤炭产业链,废弃物资源化与循环经济;③做

好煤层气开发利用;④加大矿井水处理与循环利用;⑤建设加工生产过程中的物耗与能耗;⑥推行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形成与生产同步的生态恢复建设机制;⑦加强矿区环境保护,注重露天矿区与储煤场的防风抑尘建设。

第二节:河流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强调:水系为线状或网状,流域呈面状。

人类文明的发源地:尼罗河文明.两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f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文明.黄河一长江文明.印度河一恒河文明’

1. 田纳西河概况:位于美国东南部,是密西西比河支流俄亥俄河的一条流程最长、水量最大的分支,属于二级支流;

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的西坡,在肯塔基市附近注入俄亥俄河。

田纳西河f俄亥俄河f密西西比河(二级支流一级支流一干流),类似于嫩江一松花江f黑龙江、大渡河-*江一长江、黄河f渭河一泾河不同地段的保护:山地:河流的发源地,保护好植被生态。河谷平原:人类活动比较集中的地区,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

河流:流域中开发利用的主要部分,注意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质的保护。

2. 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①地形:多山,地形起伏大,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陆路交通不便,河流航运

作用十分突出。②气候:当地的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性气候”(有的书上也叫“亚热带湿润气候”),但是由于地处冬季风(西北风)的迎风坡,故而冬末春初多降水(类似于日本国的日本海沿岸地区本州岛的日本海一侧又称“里日本”),夏秋降水相对较少,降水与灌溉的矛盾一兴修水利工程。③水系:支流众多,水量丰富,大部分可通航,并通过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可通往全美大部分地区;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大,受气候影响,水量很不稳定。④矿产资源:丰富的煤.铁、铜.磷、云母等。

流域的自然背景决定了河流的利用方式和流域的开发方向。

3. 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

①18世纪下半叶 :农业发达,盛产棉花.马铃薯、蔬菜,人口较少,对自然环境影响不大。

②19世纪后期 :人口激增,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带来一系列生态环境与社会问题:

土地退化(老棉花带);植被破坏;环境污染(炼铜一酸雨)。

③20世纪30年代初:田纳西河流域成为美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4. 流域的综合开发:流域的开发都是以河流的利用与治理为核心,TVA(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将河流的梯级开发作为

流域开发的核心。具体措施:修建水坝(书上的那座罗斯福新政的工程之一“瓦茨(ci)沙洲水坝”)。

防洪(ft主要,根治了洪灾)、航运(±游可通航至“诺克斯维尔”,连通俄亥俄河、密西西比河与五大湖,覆盖美国22 个州)、发电险美国水能开发程度最大的是哥伦比亚河)、提高水质冰源涵养林)、旅游、土地利用(林业地位最高,退耕还林)

5. 河流的航运条件主要取决于哪些因素?主要取决于河流流经地区的气候和地形条件。气候条件:湿润,降水丰富,

降水的季节分配比较均匀,河流径流量比较稳定。地形条件:地形平坦,地势起伏小,水流平稳。

航运条件好不一定航运价值高!航运条件只是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航运价值还取决于流域内的经济发展状况,货运量的多少等。

6. 大规模水电、火电和核电使田纳西河流域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力供应基地,流域内炼铝、化学等高耗能工业的发展,

使田纳西河两岸形成“工业走廊”。

7. 补充一些河流的流域治理:

A. 红水河

红水河地处广西西北部,既珠江上游河段。20世纪80年代开始,共建设了10座梯级水电站。在保持水土、旅游、航运、防洪、产业调整与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效益。

红水河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a位于南方,降水丰富,河流径流量大;b位于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分界线,落差大。

B. 尼罗河

世界最长。6-10月为汛期。白尼罗河源于维多利亚湖,青尼罗河源于热带草原气候区e 1960年开建阿斯旺大坝,其后形成纳赛尔水库。

埃及与苏丹以22。N为国界?埃及与利比亚以25° E为国界。

阿斯旺大坝的效益体现在:灌溉、防洪、发电、养鱼.通航。

消极影响:a尼罗河下游沿岸失去了定期泛滥带来的天然肥料? 土壤肥力下降;b河口外海域内的沙丁鱼,因失去饵料而迁往地中海北部;

c尼罗河下游流量减少,导致海水倒灌,尼罗河三角洲盐渍化加重,海岸遭到侵蚀后退。

C.墨累-达令河

澳大利亚东南部,当地叫做“亚热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这种气候主要分布在美国科罗拉多河流域.南美拉普拉塔平原西部的山前地区.伊朗高原、澳大利亚大分水岭以西的亚热带地区。当地大分水岭东侧降水充沛?在迎风坡修建水坝与涵洞将水调至缺水的西部墨累河流域(达令河为其支流,注意两河的空间分布关系)。此工程名为“东水西调S又名“雪河-墨累河调水工程”。

(1)?墨累-达令河截流对当地的影响:a 水库拦蓄,灌溉用水增加使下泄水量减少;b 上游干旱气候,蒸发量大,水资源利用率低;c 下 能袖比询台桂 芦丢干忸 环t 音亚砂 茸互询*倒潴

(2;.整治]昔施:a 调整产业幺构,住缩农业用氟农业:c 防治水污染;d 对全流域进行恢复和治理:e 跨流域调水(东水西调); f 种

植耐旱作物,

D. 伏尔加河

欧洲第一长河,世界第一内流河,注入世界最大的湖泊里海。俄罗斯的“母亲河”。

(1) ?开发:a 以修建大型水利枢纽,进行梯级开发为重点;b 通过开通运河,实现“五海通航”(亚速海、黑海、里海、白海.波罗的

海); c 实现发电.航运、灌溉、供水.渔业.旅游等综合效益。

(2) .问题:a 影响鱼类氾游:b 下游少有水利设施,水旱频繁:c 河水污染严重。

E. 塔里木河

(1) ?水资源利用中的问题:a 上游:不合理利用水资源,导致土壤次生盐渍化;b 下游:由于上游用水过多,下游出现断流.甚至干涸、

沙化。

(2) .治理:全流域综合治理,统一分配水资源;上游兴建水库,农田节水防渗;中游加固堤防;跨流域调水,实施用水征费,树立节水

观念,依法治水。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1947年6月13日开发北大荒第一犁以来,1958年有10万官兵顶风踏雪进密山,其后又有14万复转官兵.5万大学生.20万内地支边 青年和包括14万上海知识青年在内的54万城市知识青年,投身建设。黑龙江垦区每年为国家提供的商品粮可以解决京、津、沪、渝 四

大直辖市和解放军三军官兵一年的口粮。在此向新中国第一代“垦荒人”致敬!

本节的东北地区包括:东三省“黑+吉+辽S 俗称“黑极了 S 外加内蒙古自治区的东三盟“呼伦贝尔盟+哲里木盟+昭乌达盟”。 —东寸匕地区地理条件

' (1)气候条件:大部分位于湿润、半湿润的温带季风气候区,热量和水分基本可满足一年一熟作物需要,但易受 低温冷害的影响°气

温-冬季寒冷、夏季温暖,无霜期短;降水-多集中于夏季,雨热同期;(2)地形、土壤条件: 为农业多种经营提供了条件;地形特征:西部高原,东部和东北部平原,周围山地;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土

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农业生产。黑土主要是在半湿润地区草原化草甸植被下发育的,主要分布在松嫩 平原、三江平原,

联系方便,发展外向型农业;③开发时间较晚,人口密度较低,有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

主要地形:三山脉(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三平原(

H 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马蹄形气山环水绕

2>农业布局特点:区域的自然条件决定了适合该区域的农业类型,但最终还要根据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市场需 求,发展本区域有优势的农业。

耕作农业区:主要分布在三大平原地区。林业和特产区: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长白山区岀产鹿茸、人参, 延边盛产苹果梨,东部低山丘陵和半岛丘陵区是我国最大的柞(ZU&)蚕茧产区,辽南是重要的苹果产区°畜牧业区:主要分布在 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是重要的羊、牛、马牧畜生产基地(完达山、飞鹤均为黑龙江品牌)。呼伦贝

尔市三河地区的三河牛、三河马,松嫩平原西部的东北红牛。有良好的半农半牧条件,舍饲养畜业发展较快。 3、东北商品粮基地生产特点:

①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地形平坦)?②地区专业化生产(???地理条件内部分异)

含义:以某一种或少数几种农产品占压倒优势的专业化生产区。将农业生产集中到自然和社会条件最有利的地区, 从而体现“因地制宜S 美国的农业生产具有机械化、集约化、商品化的特点。目的: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意义: 充分发挥自然资源的优势,更好的应用现代农业科技与农业设备,提高农业生产率。

东北商品粮基地商品粮比较高的原因: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夏季光照长;地广人稀,人均耕地多; 国有农场,机械化、专业化水平高。人均粮食占有量高。

东北平原将在我国商品粮供应中占据越来越重要地位的原因:经营规模大,有利于推广先进技术,实现机械化;其 他地区城市化,导致耕地与劳动力不断减少,生产成本不断升高,产量下降。

东北平原禁止拓荒后,提高商品粮供应的途径:加大科技与机械投入,多种经营,发展副业;农产品加工,延长产 业链,提高产值;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20世纪以来,因为“人口激増”,造成土地不合理利用。其生态环境退化的表现有:水土流失与黑土退化等。黑土退化的原因有:①过 度开垦;②一年一熟,冬季不留茬,导致土壤由于水力与风力侵蚀、搬运。冲刷变薄,肥力下降。 5、农业发展方向:

平原区:发展重点:1 ?以增强抗衡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的能力为重点,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 产品质量和竞争力;2?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3?推进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和生态 化方向发展,建设绿色食品基地。

西草原区:围绕生态建设与增加农牧民收入两大主题,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

山区农业:以森林资源保育为核心,在抓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同时,多元开发特色农业产品,在半山区实现“立体开发”,在山区发展特色农业和特产品配套加工业。

6. 特色农业:通常是指为适应当地自然条件或经济发展而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类型°珠三角-基塘农业,祁连山北麓的河西走廊

-灌溉农业,新疆山麓地带-绿洲农业,青藏高原-河谷农业,南方低山丘陵-立体农业。

当地的三江平原沼泽地“稻-食用菌-鱼■貉化)”复合生态模式(多种经营);

东北地区“中西部的草业-畜牧业-加工”耦合发展模式,其发展的有利条件:冬季饲料充足,栏棚防寒,生态循环模式, 防治环境污染。好处在于:有效地保护了西部草原的生态环境,使中部产粮区的粮食就地转化,中西部地区建立了密切的协作关系,形成有机联系的产业链条.各自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当地可借鉴潘帕斯草原:培养良种,划区轮牧, 打机井、深加工,改善交通。

第二节: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本节珠江三角洲是指广东省提出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中山、佛山、江门、惠州.薙庆等9个地级市。大珠三角包括广东省.香港及澳门特别行政区。泛珠三角俗称“9+2”:包括:粤、闽. 赣、湘、黔、川、滇、桂、琼+港、澳。

工业化和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工业化:工业(特别是其中的制造业)或第二产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以及工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

2>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提高的区位因素:

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工业内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②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关键条件);

③良好的区位条件: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发挥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的优势,就近接受港澳产业的扩散,利用

港澳贸易渠道,大量出口商品。

④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广交会“既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0 1957年春开创,历史最长、级别最高、规模最大、商品品种最全、到会客商最多、成交效果最好。

4、问题与对策:问题产生的原因:①地区产业基础和市场腹地的限制;②缺乏合理的规划和管理。问题:1 ?产业升级

面临困境;2?城市建设相对落后;3?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建议:①产业升级面临困境一产业结构调整。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不发达,以产业基础较好的广州市为基地。②城市建设相对落后一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构建以香港、广州、深圳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③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加强规划与管理。

珠三角地区相对于长三角地区产业基础、科技实力、人才队伍、腹地范围均处于劣势。

5、我国区域城市化的几种典型模式:

深圳发展的三大设想:深港一体化;珠江三角洲东岸整合发展;建立区域性产业金融中心。中心城市的扩散有两种:近域扩散、等级扩散。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是我国三大城市群。

五: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第一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

1、西气东输概况:以新疆天然气资源为基础,以长江三角洲作为天然气的目标市场,轮南不是唯一气源,上海不是唯一市场。建设从塔里木盆地的轮南至上海的输气管道。依次经过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苏、上海等9省市;经过的地形区有:塔里木

盆地、河西走廊、宁夏平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江淮平原、太湖平原等;经过我国地势的第二和第三级阶梯。

一线工程西起新疆塔里木盆地轮南油气田,东至上海。二线工程西起新疆霍尔果斯口岸,与中亚哈萨克斯坦天然气管道相连,南至广州。

三线工程西起新疆霍尔果斯口岸,与中亚天然气管道相连,东至福州。

2、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①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②调整能源消费结构:③今后,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

部。西气东输的重要意义:1 ?有利于调配我国能源资源地域分布不均的状况;2?优化我国以煤炭为主的农业消费结构;3?改善沿线主要城市的大气质量,促进各区域的协调发展;4?为沿途各省发展创造了良好契机。

3、对西部地区发展的影响:1 ?推进中西部地区天然气勘探开发和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并强力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2

将西部地区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使之成为当地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对东部地区发展的影响: 1 ?缓解能源紧张的状况,优化了能源的消费结构;2?推动天然气化工、发电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基础设施的建设。

4. 天然气分布总体特征:西多东少.北多南少。四大气区:新疆塔里木盆地.准噹尔盆地;青海柴达木盆地;川渝四川盆地;陕甘宁的鄂尔

多斯。油气发展战略:稳定东部,发展西部。

5.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①自然资源的区域分布不均;②自然资源在区际之间一般不具有流动性;③各区域对自然

资源的需求与该区域所赋存的自然资源往往不匹配。是区域自然资源赋存量与需求量的差异,所共同决定的°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有利于我国东西互补,南北相济,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

水资源分布的南北差异:水资源南方多,北方少;

能源供需的东西差异:西部地区能源供大于求,东部地区能源供不应求;

经济发展水平的东西差异:东部经济比较发达,西部经济相对落后。

(青龙河)济秦(秦皇岛)、引大(大通河)入秦(陕西)、引滦入津、引滦入唐、引黄济青、引黄入烟、引黄入晋、引黄济呼(呼和浩特)、引额(额尔齐斯河)济乌(乌鲁木齐)O

第二节: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

■产业转移概念:企业将产品生产的全部或部分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分为区域产业转移.国际产业转移。

2. 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劳动力因素:具有充足.高素质且较低廉的劳动力资源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

内部交易成本因素:发展中国家为了吸引发达国家的投资,首先要改善投资环境以减少企业生产的内部交易成本。企业内部各种交易所直接产生的成本,以及基础设施的完善和便捷、当地的办事效率、社会环境等。“出口加工区” 市场因素:当本地市场趋于饱和时,可通过到目的地市场投资建厂的方式,冲破限制解决贸易壁垒。20世纪90年代以前,西欧、北姜是日本农产品的主要消费市场;20世纪末,东亚和东南亚因经济增长强劲、市场需求大而成为日本产品的主要销售市场,并成为日本企业主要投资地区。

其他因素: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家政策的调整、原生产地用地紧张、地价昂贵.环境污染等。

欧美对外投资的同时大规模的直接投资与产业转入(如高新技术产业),保持国内生产,并稳定失业率。从而没有出现像日本那样的“产业空心化駕

3.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①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发达国家和地区:原主导产业向外转移,使国内生产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导产业,为产业结构调整创造了条

件;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接受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可以加快本国或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缩短产业升级的时间,从而加快工业化进程);

②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产业的国际分工和合作,形成产品生产过程的分工和合作);

③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转入国:改变了区域地理景观,导致环境污染的转移和扩散,所以接受产业转移时要注意负面影响;转出国:环境改善,加强创新力度促进信息产业等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④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就业机会随产业转移而转移;转移国就业机会减少,失业率升高;转移对象国就业机会增加,缓解就

业压力)。

(完整版)初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图

初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图 初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图 章节 教学内容 七年级 导言 地理与生活的关系;学习地理的意义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的基本结构;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利用经纬网定位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绕转中心、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四季的产生和五带的划分 第三节地图 地图的基本要素;地形图的判读;地图的应用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大洲和大洋 全球海陆分布特点;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轮廓、面积大

小及分布特点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地球表面海陆变迁的实例及原因;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世界著名山系和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 天气的含义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认识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天气符号、天气预报图和卫星云图;空气质量对人类的影响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气温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气温的变化规律;世界气温分布规律 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降水及其主要形式;降水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降水的变化规律;世界降水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第四节世界的气候 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地区;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 第一节人口与人种

世界人口数量及增长趋势;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特点;人口增长过快对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的影响;三大人种的体质特征及其主要分布地区 第二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世界六种主要语言及其主要使用地区;世界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区 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第五章发展与合作 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差异;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发展水平的差异及地区分布特点;国际合作的重要性;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 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第一节自然环境 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的依据;亚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及范围;亚洲的地形特点和河流;亚洲的气候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 第二节人文环境 亚洲在人口、文化、经济等方面的人文环境特点 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一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 第一节人口再生产 ☆知识要点: 1、人口再生产定义:人口的世代更替过程(包括人口出生和死亡两个环节) 2、人口再生产类型:决定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如不考虑人口迁移过程,这三个决定因素之间的关系应为: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类型有:原始型(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很低) 传统型(出生率高、死亡率较高、自然增长率较低) 过渡型(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高) 现代型(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很低) ※难点解析: 出生率降低原因:文明程度、人口素质提高; 死亡率降低原因:生产力发展;

自然增长率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 由于人口的素质受生产力的制约,所以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均受生产力直接或间接影响,所以说人口再生产类型与一定阶段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当人口再生产类型进入现代型后,由于人口逐年减少,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延长,所以最后会出现人口的老龄化现象,目前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发达地区已经出现这种现象,而且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进一步延长,时代更替速度减慢。 3、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 发达国家:现代型(德国、匈牙利人口出现负增长) 发展中国家:过渡型(部分国家已进入或正要进入现代型:韩国、新加坡、古巴、乌拉圭,我国已是现代型) 全世界:过渡型(世界上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多) ※难点解析:人口老龄化会引发的问题:社会负担加重,劳动力短缺 第二节人口数量与环境 ☆知识要点: 1、人口数量的变化原因 ①.自然增长(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②.机械增长(与人口的迁移有关) ※难点解析一:考察范围越大,人口迁移的影响越小,全球而言,则不必考虑人口迁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超全完整版)

地理必修I复习提纲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1.1地球的宇宙环境 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结构层次(略) 可见宇宙:也称为“已知宇宙”,是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 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内部条件:日地距离适中(1.5亿千米)——适宜的温度 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 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 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1 能量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4个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出大量能量); 2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 3意义: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和生命活动等运动的主要动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太阳常数:表示太阳辐射能到达大气层上界的能量指标,大小为8.24焦/cm2.分。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 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2 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年) (大气层)太阳活动影响 外日冕太阳风磁暴、极光 内 色球耀斑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 日珥 光球太阳黑子对地球上气候的影响 1.3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基本特征 公转自转 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 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 针)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看顺时针) 周期恒星年(365d6h9m10s)恒星日(23时56分4秒)一真正周期 角速度平均1o/日近日点(1月初) 一最快 远日点(7月初) 一最慢各地相等,每小时15o(两极除外) 线速度平均30千米 /小时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纬度相同,线速度大小相同; 赤道1670Km\h,两极为0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h)。晨线和昏线的判读。 (2)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东早西迟。 (3)地转偏向: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判读) 三、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约为23.5o。如果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扩大,温带缩小。如果黄赤交角变小,温带扩大,热带、寒带缩小。 (2)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轴的指向保持不变,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之间的回归移动四: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 昼夜长短的变化: 1) 某时刻全球的情况: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另一半球,昼短于夜,纬度越高,昼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夜现象。 2) 某地全年的情况:夏至日昼最长,冬至日昼最短。 3) 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

人教版初中地理知识总结 (精华版)

人教版初中地理知识总结 (精华版) 地理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人教版初中地理知识总结(精华版),以下就是全文阅读,欢迎大家跟小编一起学习。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的基本结构;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利用经纬网定位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绕转中心、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四季的产生和五带的划分第三节地图 地图的基本要素;地形图的判读;地图的应用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大洲和大洋 全球海陆分布特点;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轮廓、面积大小及分布特点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地球表面海陆变迁的实例及原因;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世界著名山系和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

天气的含义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认识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天气符号、天气预报图和卫星云图;空气质量对人类的影响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气温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气温的变化规律;世界气温分布规律 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降水及其主要形式;降水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降水的变化规律;世界降水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第四节世界的气候 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地区;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 第一节人口与人种 世界人口数量及增长趋势;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特点;人口增长过快对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的影响;三大人种的体质特征及其主要分布地区 第二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世界六种主要语言及其主要使用地区;世界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区 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最新】高中地理:选修6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选修6知识点总结 ——选修6 环境保护 1.水体污染 (1)成因:①工业废水②农业废水③生活污水的排放④水体富营养化(水华/赤潮) ⑤原油泄漏造成海洋污染⑥洋流的扩散作用 (2)治理方案:①禁止污水未经处理随意排入江河②建立污水处理厂 ③政府加强立法保护和执法力度④建立统一管理体制⑤建立有效应急机制,做好清污工作(3)危害:①破坏生态环境②危害人体健康③生物多样性减少 ④造成水质型缺水⑤农作物减产 2.固体废弃物污染 (1)成因:①人口数量大幅增多②近代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的结果③农业生产所丢弃(2)治理方案:①进行资源回收利用②提高资源利用率③减少城市垃圾总量 ④改变垃圾处理方式⑤垃圾分类处理⑥加强立法监督工作 (3)危害:①占据大量土地②造成土地资源浪费 ③污染土壤、大气、水体④危及人体健康 3.大气污染 (1)成因: 自然:①北方降水少,植被覆盖率低,土地荒漠化严重,大风天气多②火山喷发 人为:①工业废气污染②汽车尾气污染③建筑工地增多④矿石燃料的燃烧 (2)治理方案:①关闭高污染企业②节约和提高能源利用率③开发利用新能源 ④控制汽车尾气排放⑤使用清洁能源⑥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⑦改变能源消费结构⑧开发煤炭脱硫技术 (3)危害:①污染大气②可吸入颗粒物增多,造成雾霾天,危及人体健康 ③引发酸雨④导致光化学烟雾事件 4.淡水资源短缺 (1)成因: 自然:①淡水资源总量有限②淡水资源陆地分布不均(中国:时空分布不均) 人为:①不合理开发利用淡水资源②淡水资源需求大③水体污染(水质型缺水)(2)解决方案: 开源:①修筑水库②调节季节降水分布不均③跨流域调水④调节空间降水分布不均 ⑤合理开发提取地下水⑥废水处理再利用⑦研发海水淡化技术⑧人工降雨 节流:①改进灌溉技术②影响工农业生产③破坏生态环境④损害人体健康⑤引发国际冲突5.耕地问题 (1)原因:①人口持续增长②土地退化现象严重③非农业用地占用农业用地 ④不合理灌溉和使用农药造成土壤污染⑤耕地分布不均 (2)解决方案:①实行耕地总量不断减少措施②提高土地利用率③提高耕地质量 ④控制人口数量⑤提高单位亩产⑥合理灌溉使用农药

高中地理必修知识点归纳整理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 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1.1区域与区域差异 一、中国三大自然区 1、产生原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 地形、气候:自然差异的基本因素 2、自然地理五要素土壤、植被:自然区域的标志(镜子) 水文 ?

4、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 — (1)、南北差异 ①分界线:1月0℃等温线 秦岭—淮河暖温带与亚热带 800mm年等降水量线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 ②南北差异(P9图)

| 二、中国三大经济地带(P12图) 1、依据: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 补充:“西部大开发”的西部范围:西部经济地带所包括省区+内蒙古+广西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补充:地形:丘陵、平原 欧洲的三圃制条件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适合谷物生长;秋季水草丰美,适合放牧牲畜三圃制:把土地分成三快:一块植树、一块种田、一块放牧 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1、影响: [ 有利 ①调整生产力布局,加快城市化进程;②促进基础设施建设; ③改善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④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和农村小康建设。 不利 环境污染:水、土地和大气污染 生态破坏:①占据农田,浪费土地资源,引起水土流失②地面塌陷、地下水漏失阻断 2、条件:资源丰富,市场广阔,交通较便利(大秦线、黄骅线、石太线) 3、面临问题:资源枯竭、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运输力量不足 4、解决措施:(1)调整产业结构(2)提高综合利用:变煤为电、油、气(3)矿区复垦;矿坑发展水产养殖,保护环境 (二)水资源跨区域调配 " 1、澳大利亚:东水西调 2、美国:北水南调(加利福尼亚水道) (1)地区:西部加利福尼亚州 农业:蔬菜、水果基地 工业:石油、电子、军事、航天航空、原子能飞机等新兴工业中心 (2)原因: 北部:湿润、萨克拉门托河水量丰沛 (地中海气候) 南部:地势平坦、光热充足,但干旱少雨,水资源短缺 (3)意义:增加水源、调节气候、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持水土、防止地面沉降 )

初级中学地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第一章 地球与宇宙 (七年级上第3 章) (一) 我们居住的地球 『中国人:天圆地方“盖天说” “浑天说” 1古代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印 度人:大地是个圆盾 I 巴比伦人:大地是个空心山 2、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1)帆船的远去和返回 (2)登高望远 (3)月食时的阴影是圆形的 (4)麦哲伦环球航行(最早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5)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 (6) 天涯海角总是走不到边 (7) 相同长度的杆子在地球不同地区的同一时间所形成的影子长度不同。 3 .地球概况:地球实际上是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并不是正圆的。 (形成的原因:地球的 自转) 地球赤道周长:约40000千米 地球由三部分构成(从外到内):地壳、地幔、地核 (二)、地球仪和地图 (本初子午线(00经线)(东、西经1800 “一轴两点”:地轴和两极经纬网 经线 < 东、西半球的划分(200W 160°E ) {赤道(00纬线) 南、北半球的划分(赤道) 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1.地球仪:就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按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的地球模型 作用:可直观地表现地球面 貌和地理事物的分布,能演示地球运动等自然现象。 经纬线的特点: (1) 经线是半个地球的大圆,每条经线的长度都相等,约为 2万千米。 (2) 纬线都是一个完整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长约 4万千米。 (3) 由赤道到两极,纬线的长度逐渐减小。 3. 经度和纬度的划分方法 (1) 经度的划分是以本初子午线为00经线,向东、西各分为180°。00经线以东(右)为东经, 以西(左)为西经。 (2) 纬度的划分是以赤道为00纬线,向南北各划分90°。赤道以南(下)为南纬,以北(上) 为北纬。 4. 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 (1)东西半球:以西经20°,东经1600为界,分为东西半球。 注:自西往东(即越往右),经度数升高的为东经;自南往北(即越往左),经度数升高的是西经; 赤道半径:6378千米 两极半径:6357千米 -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高中地理选修五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选修五知识点总结 一、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地理背景: (一)自然背景: (1)气候背景: ①我国东部濒临太平洋,面对世界上最大的台风源区(西北太平洋台风区)。 ②位于最大的季风气候区,受强大的季风环流控制,降水时空分布极为不均。 ③气候复杂多变,气候不稳定性强。 (2)地形地质背景: ①地形复杂多样,西高东低,起伏较大,以山地丘陵为主。 ②太平洋板块俯冲,印度洋板块碰撞,地壳运动活跃。 ③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 (3)生物背景: 地域辽阔,气候多样,土壤和植被类型多样,滋生和繁殖了多种有害生物。 (二)人文背景: (1)过度利用,生态环境脆弱: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长期积累的对自然的过度利用,形成了脆弱的生态环境。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效应往往以各种灾害的形式表现出来。 (2)承受能力和抵御能力差: 社会经济系统对自然灾害的承受能力和防御能力低下。 (3)人口和经济密集区和灾害多发区重合: 人口和经济密度高度集中在灾害多发、易损的东部地区,这种地理分布的不平衡性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自然灾害的严重性。 二、我国主要灾害的地域特点和形成原因: 1地震: (1)时空分布特点: 多震国家,时间上周期性,有活跃期平静期。 集中四大地区,台湾福建沿海、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西南青藏高原和它边缘的四川云南两省西部、西北的新疆甘肃和宁夏。 (2)原因: 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俯冲带、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碰撞带,地壳运动活跃。处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之间。 ②我国板块内部多断裂破碎构造。 2 滑坡、泥石流

高中地理必修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知识点1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南水北调为例 一、我国水资源的区域分布 1.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①数量上:总量多,人均少;②时间上:夏多冬少,年际变化大;③空间上:南方多,北方少;东部多,西部较少 2.南水北调的原因: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平衡、供需矛盾突出 3.长江作为水源区的地理条件 (1)我国第一大河:流域面积广,水量大,是我国丰水区 (2)流量稳定:①年径流量较稳定②季节分配较均衡 (3)贯穿东西:①流经三大经济地带②上游靠近西北干旱半干旱区③中下游与最缺水的华北平原相邻 二、南水北调的工程方案 1.东线工程(路线:从扬州江都抽水站引水,沿京杭运河输水到华北地区;) 优点:水量大,可利用京杭运河,工程量小;前期投资少,工期短; 缺点:黄河以南地区地势北高南低,需抽水北送,耗能多(流

经地区可能造成二次污染)。 2.中线工程(路线:从长江三峡水库引水,出丹江口水库,再沿伏牛山、太行山东麓送水到北京、天津等华北地区)。 优点:可自流供水; 缺点:需挖河道,工程量大。 3.西线工程(从长江上游引水到黄河上游等西北地区) 优点:青藏高原地势高于华北、西北,可自流供水; 缺点:水量有限,只能为黄河中上游的西北和华北部分地区供水,工程量大。 三、南水北调的深远影响 1.积极意义: (1)社会效益:①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国内外资金;②缓解争水的矛盾,利于社会安定 (2)经济效益:大大促进调入区的经济发展 (3)生态效益:①缓解北方水资源短缺,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改善北方工农业用水、生活用水,控制地面沉降;③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发展 2.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以东线调水区为例): (1)长江径流量减少,特别是枯水期,海水将会上溯,引起河口

高中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知识点总结材料

选修⑥环境保护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 1.1环境的概念及分类 (1)概念: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 (2)环境的分类(依据人类对其影响程度):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 (3)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 1.2环境问题 (1)表现: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全球环境变化 ★(2)原因: 【自然原因】 自然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指火山爆发,地震,山崩,泥石流,台风,海啸,寒潮,水旱等自然界固有自然灾害【人为原因】 1.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根本性的原因) 2.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的矛盾 3.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 4.个人行为和大众利益的矛盾 (3)解决关键:是在尽可能短的时期内,控制世界人口的增长,使世界人口稳定在适度的规模 (4)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 1、危害的不可预见性 2、过程的不可逆性 3、规模的全球性 1.3环境观 (1)概念: 人类的环境观(也称为自然观,或人地关系论)是指人类在长期与环境的共存与斗争中逐渐认识环境而形成的,人类对与其赖以生存的环境相互关系的基本认识。 (2)两种不同的环境观: 【传统的环境观】 人地关系:人地对立基本观点:征服自然后果:资源枯竭和环境破坏 【新的环境观】 ①天人合一,人地归一②保持平衡与协调③良性方向发展 1.4可持续发展 ★(1)概念 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和自然环境的综合概念。 (2)基本思想 ①鼓励经济增长②要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③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 (3)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中国21世纪议程》 第二章:环境污染与防治 2.1环境污染概述 (1)地理环境的自净能力的概念:指环境对外来物质具有一定的消纳、同化能力。 (2)环境污染的原因: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环境的自净能力是有限的,污染物排放超过其环境其自净能力,就会产生环境污染 (3)自净机理:物理净化,化学净化,生物净化 高中地理选修6 第1页

初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第一章 地球与宇宙 (七年级上第3章) (一) 我们居住的地球 中国人:天圆地方“盖天说” “浑天说” 1、古代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印度人:大地是个圆盾 巴比伦人:大地是个空心山 2 、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1)帆船的远去和返回 (2)登高望远 (3)月食时的阴影是圆形的 (4)麦哲伦环球航行(最早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5)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 (6) 天涯海角总是走不到边 (7)相同长度的杆子在地球不同地区的同一时间所形成的影子长度不同。 3 .地球概况:地球实际上是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并不是正圆的。(形成的原因:地球的自转) 赤道半径:6378千米 两极半径:6357千米 地球赤道周长:约40000千米 地球由三部分构成(从外到内): 地壳 、地幔 、 地核 (二)、地球仪和地图 本初子午线(00经线)(东、西经1800 “一轴两点”:地轴和两极经纬网 经线 东、西半球的划分(200W 、1600E ) 赤道(00纬线) 纬线 南、北半球的划分(赤道) 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1.地球仪: 就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按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的地球模型 。 作用:可直观地表现地球面貌和地理事物的分布,能演示地球运动等自然现象。 经纬线的特点: (1)经线是半个地球的大圆,每条经线的长度都相等,约为2万千米。 (2)纬线都是一个完整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长约4万千米。 (3)由赤道到两极,纬线的长度逐渐减小。 3.经度和纬度的划分方法 (1)经度的划分是以本初子午线为00经线,向东、西各分为1800。00经线以东(右)为东经,以西(左)为西经。 (2)纬度的划分是以赤道为00纬线,向南北各划分900。赤道以南(下)为南纬,以北(上)为北纬。 4.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 (1)东西半球:以西经200,东经1600为界,分为东西半球。 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高中地理选修知识点总结-推荐下载

高中地理选修③(旅游地理)知识点 一、简述旅游资源的内涵。 1.旅游资源的概念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是能够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也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统称为旅游资源。 2、了解旅游资源的分类 自然旅游资源:地质地貌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象景观人文旅游资源:遗址遗迹、建筑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 3、运用资料说明旅游资源的多样性(1)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 (2)历史、文化背景和民间习俗的不同(3)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发展水平(4)人们的旅游动机复杂多样 4、列举实例,比较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别 种类自然旅游资源 人文旅游资源 形成天然形成的自然事物和现象人类创造的文化事物和现象规模一般教大一般较小变化一般比较缓慢一般比较迅速分布野外较多 居民地较多 功能 生态旅游、探险旅游、体育旅游、度假旅游、健身旅游文化旅游、宗教旅游、休闲旅游、购物旅游、会议旅游 等示例 山体、水域、植被、野生动物群、气象奇观、天文奇观、构景地貌、自然灾害遗迹、自然保护区等历史古迹、园林、工艺品、表演艺术、民俗、宗教礼仪、城乡风貌、社会风情等5、举例说明旅游资源的主要特点 多样性、地域性、观赏性与吸引性、不可移动性、重复使用性、可创造性 二、在地图上指出我国“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的名称与分布 遗产性质遗产项目及所在省级行政区 世界自然遗产 九寨沟风景名胜区--四川云南三江并流保护区--云南黄龙风景名胜区--四川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湖南世界文化遗产 长城——八达岭--北京长城——山海关--河北长城——嘉峪关--甘肃 明清故宫——北京--北京明清故宫——沈阳---辽宁 莫高窟---甘肃 平遥古城--山西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陕西苏州古典园林--江苏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北京颐和园--北京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河北 天坛---北京曲阜孔林、孔府、孔庙--山东大足石刻--重庆武当山古建筑群--湖北青城山——都江堰--四川布达拉宫历史区---西藏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安徽 丽江古城----云南 龙门石窟---河南明清皇家寝陵—明十三陵、明孝陵--北京 明清皇家寝陵—明显陵--湖北

初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大全」

初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大全」 初中地理知识点有哪些大家都总结好了吗?下面由就由为大家 的初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欢迎查看~ (一)疆域和行政区划 1.初中地理知识点总结位置 我国的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我国的经纬度位置:我国领土南北跨越的纬度近50度,大部分 在温带,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我国东西跨越经度60度多,最东端的乌苏里江畔和最西端的帕米尔高原时差4小时多. 2.初中地理知识点总结辽阔的疆域 我国领土辽阔广大,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第3位,差不多同整个欧洲面积相等.我国领土的四端为:最东端在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的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135oE多),最西端在帕米尔高原附近(73oE),东西相距约5000千米,南端在曾母暗沙(4oN)、最北端在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上(53oN),南北相距约5500千米. 3.初中地理知识点总结疆界和邻国 我国陆上疆界两万多千米与我国相邻的国家有14个.东邻朝鲜,北面是俄罗斯、蒙古,西北和西南面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接界.南接越南、老挝、缅甸.

我国大陆海岸线长达18000多千米,自北向南濒临的近海有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我国的领海,是指从海岸基线向海上延伸到12海里的海域.渤海和琼州海峡为我国内海.沿海分布有台湾岛、海南岛、舟山群岛、南海诸岛等5000多个大大小小的岛屿.同我国隔海相望的邻国有: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和印度尼西亚六个国家. 4.初中地理知识点总结行政区划 我国现在行政区基本划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县(市、自治县、自治州)和乡(镇、民族乡)三级,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在历史上全国划分东北区、华北区、华东区、中南区、西南区和西北区6个大区.香港、澳门是我国领土的一部分.中英两国政府于1984年12月签署有关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我国政府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在香港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实行"一国两制". 我国同葡萄牙政府于1987年4月在北京共同签署了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声明重申,澳门是中国领上.我国政府已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在我行使主权下的澳门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二)人口和民族 1.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二知识点总结 第一课时 一、地球上的海与洋 1.海与洋对比 对比项目洋海 占海洋面积比重89%11% 水深一般在3000米以上平均深度从几米到二三千米 受陆地影响程度影响较小受大陆、河流、气候和季节影响大 水温和盐度变化不大比较大 海流系统有独立的系统无独立的系统 2.四大洋 太平洋:面积最大(将近一半)、水温最高、水体最深、岛屿最多。 大西洋:呈“S”形。 印度洋:热带海洋面积大。 北冰洋:最小、纬度最高、水温最低。 3.海 (1)概念:通常一面或两面临近陆地,但不深入陆地,其余面以开阔的水域或若干海峡与其他海或洋相连。有个别海不邻近陆地,如北大西洋西部的马尾藻海。 (2)海的分类:按所在位置划分内海、边缘海、外海、岛间海。 内海,或称地中海,如地中海、红海、黑海、波罗的海、渤海等。 边缘海,如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等。 外海:如阿拉伯海、巴伦支海等。

岛间海,如爪哇海、苏拉威西海等。 举例:陆间海—地中海内海—渤海边缘海—东海、南海最大海—珊瑚海4.海峡和海湾 (1)海峡: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 A.分类:海峡有天然海峡和人工海峡两种。 B.天然海峡的成因有多种,如海底扩张、大陆漂移、地层陷落、冰川重压等。C.世界主要海峡 海峡连通海域 曼德海峡红海--印度洋 马六甲海峡印度洋--太平洋 霍尔木兹海峡波斯湾--印度洋 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大西洋 巽他海峡印度洋--太平洋 英吉利海峡大西洋—北海 土耳其海峡黑海---地中海 (2)海湾 A.海湾多由沿海陆地沉降、海面上升淹没沿海洼地、河谷等形成。 B.有一些海湾名为湾,实为海,如墨西哥湾、比斯开湾、孟加拉湾等。 C.有一些海湾名为海,实为湾,如马尔马拉海、亚速海等。 二、人类对海洋的探索与认识 三、海岸与海底地形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第一部分地球的宇宙环境 ★考点1:了解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说明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1)天体系统的含义: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2)天体系统由高到低的层次: (3)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太阳系成员:太阳、行星及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行星际物质;中心天体是太阳。八大行星按距日由近到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考点2: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1)普通性体现在: ①八大行星绕日公转运动的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②八大行星根据距日远近、质量、体积等特征分为三类: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2)特殊性体现在:地球存在生命物质 ★考点3: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地球上生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

(2)太阳辐射能维持着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大气、水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3)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直接和间接的能源。(石油、天然气).太阳辐射影响因素(三个) 我国太阳能资源分布特点及原因 太阳能风能开发条件评价 能源丰富,市场大小距离,资金,技术,政策 新能源的优点:清洁无污染,可再生。缺点:能量密度小,变化大不稳定。 ★考点4: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大气层由内至外可以分为光球、色球、日冕层。 (2)太阳活动最主要的类型是黑子和耀斑,分别出现在太阳大气层的光球和色球,其活动的平均周期为11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有: ①影响无线电短波信号,导致通讯衰减或中断。②产生“磁暴”现象,指南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③两极地区高空大气产生极光现象。④地球上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相关性。 ★考点5: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考点6:理解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能够进行简单的区时计算。 (1)昼夜更替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因此有昼半球和夜半球之分;地球持续不停地自转,因此昼、夜半球所处部分不停地变化,就有了昼夜更替现象。昼夜更替的周期是1个太阳日。(2)地方时产生的原因:地球自转使得同纬度地区不同地点见到太阳的时刻会有早晚。地方时的确定与经度的对应关系:太阳直射的那条经线地方时为12点,晨线与赤道相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相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点。同一条经线上的地方时相同,经线(经度)不同地方时不同。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 (3)时区与区时 时区:为了统一标准,国际上把经度15°划分为一个时区,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

高中地理选修二海洋地理知识点归纳

高二地理选修2 海洋地理 教学目标: 一、海洋和海岸带 1、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2、海水温度、盐度的分布规律 3、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4、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5、波浪、潮汐、洋流等海水运动形式的主要成因及其作用 6、海岸的主要类型和特点 7、海岸带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式 8、海平面变化对海岸带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 二、海洋开发 1、海水资源、海洋化学资源、海底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和现状 2、潮汐能、波浪能等的特点以及海洋能的开发前景 3、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开发利用海洋空间的重要性及其主要方式 5、海洋旅游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三、海洋环境问题与保护 1、风暴潮和海啸的成因、危害及应对措施 2、海洋主要污染物的来源及其对海洋环境产生的危害,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主要对策 四、海洋权益 1、内水、领海、毗连区、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和公海等概念的区别 2、我国海洋国情的基本特点和我国维护海洋权益的重要意义 3、建立和维护国际海洋秩序的重要性 本讲重点: 1.海底地形、海水温度、盐度的分布规律 2.海水运动形式的主要成因及其作用 3.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和现状 4.风暴潮和海啸的成因、危害及应对措施 5.内水、领海、毗连区、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和公海等概念的区别 本讲难点: 1.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2.风暴潮和海啸的成因、危害及应对措施 考点点拨: 第一课时 一、地球上的海与洋 1 2 太平洋:面积最大(将近一半)、水温最高、水体最深、岛屿最多。

大西洋:呈“S”形。 印度洋:热带海洋面积大。 北冰洋:最小、纬度最高、水温最低。 3.海 (1)概念:通常一面或两面临近陆地,但不深入陆地,其余面以开阔的水域或若干海峡与其他海或洋相连。有个别海不邻近陆地,如北大西洋西部的马尾藻海。 (2)海的分类:按所在位置划分内海、边缘海、外海、岛间海。 内海,或称地中海,如地中海、红海、黑海、波罗的海、渤海等。 边缘海,如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等。 外海:如阿拉伯海、巴伦支海等。 岛间海,如爪哇海、苏拉威西海等。 举例:陆间海—地中海内海—渤海边缘海—东海、南海最大海—珊瑚海 4.海峡和海湾 (1)海峡: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 A.分类:海峡有天然海峡和人工海峡两种。 B.天然海峡的成因有多种,如海底扩张、大陆漂移、地层陷落、冰川重压等。 C.世界主要海峡 (2)海湾 A.海湾多由沿海陆地沉降、海面上升淹没沿海洼地、河谷等形成。 B.有一些海湾名为湾,实为海,如墨西哥湾、比斯开湾、孟加拉湾等。 C.有一些海湾名为海,实为湾,如马尔马拉海、亚速海等。 二、人类对海洋的探索与认识 三、海岸与海底地形 (一)海岸 1.海岸线 (1)定义:海岸线是海洋与陆地的分界线。实际上,海面由于潮汐等因素而涨落不定,因此海岸线的位置也随之迁移。通常人们把海平面升到最高处时与陆地的交线,叫做海岸线。 (2)影响海岸发育因素:除潮汐因素外,风暴潮、海底地震和火山爆发等引发的海啸、全球变暖等因素。 2.海岸的类型 (1)按海岸组成物质,可分为基岩海岸、砂质海岸、淤泥质海岸和生物海岸。 (2)按海岸塑造因素,可分为侵蚀性海岸、断层海岸、泥沙质海岸、三角洲海岸、生物海岸。(二)海底地形的分布 海底地形:从大陆边缘到大洋中心,海底地形分成大陆架、大陆坡、洋盆和洋中脊等主要类型。大陆隆:也称大陆基。是大陆坡麓向大洋盆地缓侵倾斜的海底沉积带。深度约为1500—5000m之间。靠近大陆坡的地方较陡,接近大洋盆地的部分较缓。大陆隆主要分布在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和南极洲周围。

初中地理知识点总结(中国地理)

初中地理知识点总结(中国地理) (一)疆域和行政区划 1.位置 我国的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我国的经纬度位置:我国领土南北跨越的纬度近50度,大部分在温带,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我国东西跨越经度60度多,最东端的乌苏里江畔和最西端的帕米尔高原时差4小时多。 2.辽阔的疆域 我国领土辽阔广大,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第3位,差不多同整个欧洲面积相等。我国领土的四端为:最东端在和乌苏里江的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135o E多),最西端在帕米尔高原附近(73o E),东西相距约5000千米,南端在曾母暗沙(4o N)、最北端在漠河以北主航道的中心线上(53o N),南北相距约5500千米。 3.疆界和邻国 我国陆上疆界两万多千米与我国相邻的有14个。东邻朝鲜,北面是俄罗斯、蒙古,西北和西南面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接界。南接越南、老挝、缅甸。 我国大陆海岸线长达18000多千米,自北向南濒临的近海有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我国的领海,是指从海岸基线向海上延伸到12海里的海域。渤海和琼州海峡为我国海。沿海分布有岛、岛、群岛、南海诸岛等5000多个大大小小的岛屿。同我国隔海相望的邻国有: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和印度尼西亚六个。 4.行政区划 我国现在行政区基本划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县(市、自治县、自治州)和乡(镇、民族乡)三级。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香港、澳门是我国领土的一部分。中英两国政府于1984年12月签署有关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我国政府于1997年7月1 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在香港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实行“一国两制”。 我国同葡萄牙政府于1987年4月在北京共同签署了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声明重申,澳门是中国领上。我国政府已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在我行使主权下的澳门实行“一个,两种制度” (二)人口和民族 1.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 截止2006年12月31日,我国约有13亿人口,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5略强,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我国人口的分布是东南多,西北少(腾冲——漠河)。农村人口比重大,占57%,城镇人口比重小,只有43%。 2.华侨与华人 我国的有3000多万华侨和华人分布世界各地。侨胞原籍以、两省最多,这两省许多地方一向以侨乡著称。 3.控制人口增长速度,提高人口素质 我国人口的突出特点是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因此,推行计划生育仍然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控制人口增长速度,提高人口素质,仍然是加速实现四化的当务之急。 4.多民族的社会主义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全国共有56个民族。汉族人口最多,约占全国人口的92%,被称为少数民族。其他55个民族人口较少,仅占8%,统称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与归纳精华版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与归纳 下面是第一范文网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与归纳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过程天圆地方说、地圆说、地心说、日心说、大爆炸宇宙学说。 宇宙的基本特点由各种形态的物质构成,在不断运动和发展变化。 天体的分类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 天体系统的成因天体之间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级别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日地平均距离1.496亿千米。 小编推荐: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太阳系八大行星的位置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 八大行星按结构特征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地球上生物出现和进化的原因光照条件、稳定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温度、液态水。 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 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核聚变反应 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维持地表温度,水循环、大气运动等的动力,人类的主要能源。 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

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20xx年。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影响气候②影响短波通讯③产生磁暴现象 月相新月、蛾眉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残月 月相变化规律上上西西(上弦月),下下东东(下弦月) 星期的由来朔望两弦四相。 空间探索阶段的开始1957年10月,原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 空间开发阶段的开始1981年第一架航天飞机试航成功。 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1970年东方红一号、1999年神舟号载人航天试验飞船。20xx年神州5号 宇宙自然资源的分类空间资源(高真空、强辐射、失重)、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 保护宇宙环境清除太空垃圾、加强国际合作。 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 地球的赤道周长4万千米 纬线和纬度,低纬、中纬、高纬的划分连接东西的线。每1个纬度为111.1千米; 经线和经度连接南北的线。相对的两条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 东西两半球的划分西经20°和东经160°的经线圈。 南北两半球的划分以赤道为界,以北的为北半球,以南的为南半球。 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23°26′和66°34′纬线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全)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 太阳系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 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活动); 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二、太阳直射点移动23°26′N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 0° ★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23°26′S 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 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 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 ★㈠昼夜交替 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2.晨昏线的判读:在晨昏线上任找一点,自西向东越过该线进入昼半球,说明该线是晨线,反之是昏线。3.晨昏线与赤道的关系: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4.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度。 5.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变化范围:0°~ 23°26′ 6.太阳高度的分布:昼半球上>0°,夜半球上<0°,晨昏线上=0°。 7.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24小时 ★㈡地方时的计算 1.地方时计算原理: ①地方时东早西晚(同为东经,经度越大越偏东;同为西经,经度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经偏东时间早) ②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③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既1°=4分钟) 2.地方时计算方法: 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两地经度差 说明:①式中加减号的选用条件:东加西减——所求地在已知地的东边用加号,在已知地的西边用减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