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信息化发展规划(黄石)

制造业信息化发展规划(黄石)
制造业信息化发展规划(黄石)

黄石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发展规划

为了进一步落实中央“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战略,及时抓住我市被科技部批准为“全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重点城市”的机遇,切实加强对全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领导,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培育合格的人才队伍,促进各类资源的优化配置,指导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顺利实施,实现提升我市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推进全市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既定目标,根据市政府转发的《黄石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实施意见》的总体要求,特制定本发展规划。

一、基础条件

1、黄石具备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良好基础。黄石市地处湖北省东南部,是长江中游的重要开放港口。位处沪蓉、京九、京珠高速公路交汇处,由高速公路至武汉仅70公里,交通十分便利,区位优势明显。我市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工业基础雄厚,制造业在黄石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到2001年底,制造业资产已经占到全市工业企业总资产的81.5%,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84.9%(按不变价值)。以华新为代表的建材行业、以冶钢为代表的冶金行业、以锻压、纺机、东贝为代表的机械行业、以美尔雅为代表的服装行业、以劲酒为代表的酿酒行业等,不仅是我市经济的支柱,而且在全国同行业中名列前茅,其中有5家上市公司,另有3家企业捆绑上市。

2、黄石具有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迫切需求。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是我市传统产业提档升级的重要途径,对黄石市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九五”期间,我市集中财力,累计投入100多亿元,

实施了1000多个高起点的技改项目,先后改造了冶金、建材等行业的生产线90多条,使一批制造业骨干企业的主要技术装备水平达到了90年代先进水平。“十五”期间,我市更是把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作为推进传统产业提档升级的突破口。在“十五”计划中,对工业结构调整明确突出两个重点:一是重点抓好冶金、建材、机械、纺织、轻工等五大传统产业的创新和改造;二是重点扶持光电子信息、新材料、新型医药和生物技术、机电一体化、环保节能等五大新兴产业。技改投入将比“九五”时期有较大辐度的增加。

3、黄石为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在体制和机制上进行了先期改革。“九五”时期,我市以国家定点“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为契机,先后有500余户企业完成了改组改制任务,全市90%以上的国有中小企业退出了国有序列;国有控股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稳步推进,目前大部分企业建立了新的运行机制,步入良性发展轨道,极大地增强了技术创新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自主能力。早在八十年末,黄石就是国家科委定点的全国科技体制改革试点城市,在科技体制改革,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方面作出了贡献,1995年被评为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城市。近几年来,我市又在科技计划体制改革、推进产学研结合、创建科技创新中介服务体系、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扶持科技工业园区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在体制上为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创造了条件。

4、黄石“九五时期制造业信息化建设起步较好。“九五”期间,我市按国家科技部和湖北省科技厅部署,大力推进了以CAD为代表的信息化技术的推广应用。建立了“CAD技术培训中心”,实施了CAD/CIMS 示范工程,建成了30多个CAD/CAM系统。企业对制造业信息化工作认识较高,不少企业成立了专门机构,配备了专业人员,投入了一定的资金。信息化技术在全市企业中得到了较好的应用,骨干企业

CAD普及率达到70%以上,部分企业在设计、生产、销售、管理等环节应用了信息化技术,有的还实现了局部信息集成,开展了网络建设和电子商务,锻压等企业CIMS应用通过了国家科技部验收。全市数控设备制造及电子信息产品开发有了长足的进展,磁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创建了电子信息产业园、国家信息安全产业基地,孵化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部分企业产品的数控化率达到70%。这些都为我市“十五”时期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指导思想

1、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内涵是:将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现代管理技术与制造技术相结合,带动产品设计方法和工具的创新,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企业间协作关系的创新,实现产品设计制造和企业管理的信息化,生产过程控制的智能化,制造装备的数控化,咨询服务的网络化,全面提升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

2、实施黄石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指导思想是:贯彻“抓应用、创环境、促发展、见效益”的方针。围绕我市经济发展及结构调整的主线,加强领导,整体规划;着眼长远,立足实际;分步实施,重点突破,力争在应用示范、技术服务、政策环境三个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实现传统制造业的优化升级和新兴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

3、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应遵循的主要原则是:

⑴政府引导的原则。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切实加强领导,协同配合,努力营造环境,做好顶层设计。通过制定规划、研究政策、建立标准、整合资源、发展中介服务机构以及组织对重大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推广应用和试点示范等项措施,大力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顺利实施。

⑵企业为主的原则。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必须以企业为主体,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企业真正成为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投资

者,主要实施者和主要受益者。

⑶因企制宜的原则。企业信息化总体方案的设计、重点及步骤的确定应坚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提倡多样化和个性化,同一家企业不要求面面俱到,一步到位,不同的企业不强求统一模式、齐头并进,一切从实际出发,务求取得实效。

⑷科学决策的原则。制造业信息化是一个存在一定风险的系统工程。实施前,企业必须对要解决的问题、项目人员组织、成本考核标准进行周密的计划,实施中要严格按照计划运作和管理,坚持科学决策,确保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

⑸制度创新的原则。制度创新是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体制保障。企业要按照先进的管理模式和信息化设计要求进行机构重建和流程重组,适时推进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

⑹市场运作的原则。要按照市场化运作的原则组织示范项目、开展中介服务。技术服务体系起着沟通关键技术和企业应用的桥梁作用,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制造业企业与软件开发公司、咨询服务企业三者间在市场机制的指导下开展密切合作,是制造业信息化成功的关键。

三、总体目标

1、“十五”及“十一五”前期,我市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总体目标是:创建四个“体系”,构筑四个“平台”,全面优化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宏观环境,提升制造业的综合竞争力,推进全市工业结构的调整步伐,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

⑴创建四个“体系”。一是建立市政府主要领导牵头,政府顶层设计,部门协调配合,项目属地管理,高效、透明的“领导管理体系”;二是建立按市场化机制运作、熟悉业务、面向企业、联系武汉、沟通全国的“中介服务体系”;三是建立以大专院校、骨干企业为依托,以

企业领导、科技及管理骨干为对象,以培养一支满足我市制造业信息化需要的人才队伍为目标的“人才培训体系”;四是建立以试点示范企业、特色示范行业、重点示范区域为主体的,具有显著辐射与扩散效应的“应用示范体系”。

⑵构筑四个“平台”。一是以项目资金政策、人才激励政策为主要内容的“政策扶持平台”;二是以资源共享为原则的“信息资源平台”;三是以应用示范项目向全社会公开招标为主要形式的“公平竞争平台”;四是以重点示范企业信息化技术开发机构、行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机构为核心,为我市重点行业实现制造业信息化提供成功经验和成熟技术的“公共技术平台”。

2、“十五”期间的具体目标是:

⑴建设示范企业40家(其中信息化单元技术应用示范18-22家,信息化技术集成15-20家,网络环境下的协同商务及制造2-3家);制造业骨干企业100%应用信息化技术,并在不同程度上实现信息化集成。

⑵组织企业领导、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进行基础培训与专业培训,培训各类人员3000人次以上;引进、培养制造业信息化开发型人才及应用型人才300人以上。

⑶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投入1.2亿元,新增增加值15-20亿元以上,新产品贡献率30%以上。

四、重点任务

1、做好总体设计。

⑴开展黄石市信息化工程战略研究。从我市制造业及其信息化的现实情况出发,针对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结合“十一五”制造业信息化持续发展的需要,深入进行制造业信息化战略研究,确立实施黄石制造业信息化的总体战略。

⑵制定黄石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总体规划。明确我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目标、重点任务、实施措施及进度安排,指导“十五”及“十一五”前期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实施。

⑶制定重点实施计划。包括服务体系建设计划、人才培训计划,制造业信息化技术推广计划及行业及重点区域信息化实施计划等,保证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重点任务的完成。

⑷制定年度实施计划。在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总体目标的指导下,根据实施情况制定每一年度实施计划,通过滚动实施,保证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总目标的实现。

2、营造良好环境。

⑴建立政府领导下的部门联动机制。形成强有力的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组织领导体系及部门协同配合共同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顺利实施的联动协调机制。

⑵建立社会化市场化的中介服务体系。大力扶持中介服务机构,建立市场化运作的中介服务机制,为企业实施信息化提供需求诊断、方案设计、咨询论证、实施、监理、人员培训等方面的服务。

⑶进一步拓宽投融资渠道。建立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部门积极参与、广泛吸纳社会资金的多方位资金投入体系,形成推进制造业信息工程的投融资机制。

⑷进一步完善人才激励制度。营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良好环境,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新的氛围。

3、开展示范工程。根据我市制造业的现状和需求,抓住特色行业、重点企业、典型区域,突出流程型、离散型企业类型特点,结合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阶段性,开展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信息化示范工作,分阶段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工程。

⑴信息化单元技术的示范。选择20家中小型企业重点抓好CAD、

CAM、CAPP、CRM等成熟的信息化单元技术的应用推广。

⑵信息化集成技术示范。在机械电子等离散型行业中,选择锻压、纺机等信息化基础较好,有代表性的企业,进行C4P、CIMS、基于先进中国管理模式的企业管理与电子商务系统——ERP/SCM/CRM 等信息化集成示范;在冶金、建材、化工等流程型行业中,选择冶钢等基础较好的典型企业,进行ERP/MES/PCS等信息化集成示范。

⑶协同制造及电子商务示范。在条件成熟的行业及企业集团,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开展网络环境下的协同制造及电子商务工程,实现制造企业间的设计及制造资源、信息的共享,进一步增强核心竞争力,形成集团及行业优势。重点抓好以华新为代表的建材行业的协同商务,以锻压、纺机为龙头的机械行业网络协同制造等。

⑷重点区域示范。大力推进黄石磁湖高新技术开发区电子信息产业园、大冶市民营科技工业园的制造业信息化建设,增强区域核心竞争力,形成区域竞争优势。重点抓好区域信息化规划制定,明确目标、任务及措施;选择有代表性的典型企业,进行信息化示范并及时总结推广;建设区域信息化服务网络平台,为本区域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有效服务;建设区域内企业信息库,对试点示范企业实时跟踪管理,达到最好的示范带动效果。

4、建设服务体系。

⑴做好高层协调服务。充分发挥市、县、区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在推进本地区制造业信息化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建立系统、高效的属地化管理机制与运作平台。

⑵建设信息服务网络。通过建立包括产品供应商及软件产品、咨询服务机构、咨询专家在内的公共信息库,形成覆盖省内外的,多门类、多层次的综合性信息服务网络。

⑶建立技术服务体系。依托行业信息化技术力量,组建行业信息

化技术服务机构;依托大专院校和骨干企业,组建制造业信息化培训机构;依托科技中介服务组织,组建制造业信息化中介服务机构,逐步形成由技术服务中心、技术培训中心、咨询服务机构及系统集成公司组成的制造业信息化推广应用技术服务体系。

5、发展制造业信息化产品及产业。大力加强制造业信息化关键技术及产品的研发及产业化工作,以黄石磁湖高新技术开发区电子信息产业园为基础,加强制造业信息化相关电子信息产品的开发及产业化;抓住国家信息安全成果产业化基地落户黄石的契机,抓好信息安全产品的开发及产业化;抓好锻压、纺机等企业数控装备的开发及产业化。

6、培养、引进制造业信息化人才队伍。根据我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实际需要,培养、引进一批能基本满足我市制造业信息化工作需要的开发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和普及型人才,形成一支强大的制造业信息化人才队伍。

⑴有计划地对企业领导、科技人员、管理人员以及操作人员进行全员培训,培养一支能满足制造业信息化需要的基本队伍。

⑵大力引进具有先进管理理念,既懂企业经营管理,又懂信息化的复合型人才,建设一支具有较高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制造业信息化骨干队伍。

五、实施措施

1、加强对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组织领导。

⑴设立全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领导管理机构。成立由市长任组长,分管市长任副组长,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负责人参加的“黄石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协调领导小组”,负责制定推进全市制造业信息化的重大决策,协调解决重大问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日常管理工作,办公室设在市科技局。

⑵成立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专家组及市制造业信息化生产力促进中心。参与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相关文件的制定,做好重大项目的立项评估及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技术服务指导,配合办公室对重大项目进行监理和检查、验收,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规范化管理。

⑶建立部门协调会议制度。定期召开协调会议,研究解决难点问题,形成计委、经贸委、科技局、信息产业局等部门及金融机构通力合作,联动配合的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实施的运行机制。

⑷将制造业信息化目标任务纳入科技进步责任制。将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总体目标和重大项目的实施情况纳入县(市)、区党政一把手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重点部门和企业负责人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以及重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领导责任制的考核内容,保证总体目标的按期实现和重大项目的顺利完成。

2、作好制造业信息化的基础工作。

⑴作好制造业信息化战略研究。将“黄石市制造业信息化战略研究”列入全市重点软科学研究课题,在年初对全市制造业信息化工作的进行摸底调查的基础上,进一步组织专家及相关部门人员对我市制造业信息化的现状、发展以及难点问题进行深入研讨,形成有一定份量的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⑵制定《黄石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实施办法》。以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具体规范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项目的立项、审批及资金的管理、指标的考核等事项。

⑶制定制造业信息化考核指标体系。形成一套与国家、省相关指标接轨,可操作较强的,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考核指标体系,主要内容包括:企业建立信息化领导及实施机构以及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的情况;信息化项目经费的落实情况;人才培训计划、措施以及人才激励机制的建立及落实情况等。对重点示范企业及行业,要求国产软

件应用率达到60%以上;通过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新产品贡献率达到30%以上;新产品研发周期缩短30%以上;劳动生产率提高20%以上;资金周转天数缩短40%以上;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提高10%以上,销售额、利润、出口创汇各增长20%以上。

⑷建立两个“综合信息库”。一是“黄石市制造业综合信息库”(包括企业信息化现状、实施内容、进展情况、企业生产经营等);二是“黄石市制造业信息化产业综合信息库”(包括制造业企业、软件企业、咨询服务业人员情况、咨询服务情况、产品情况、规模效益情况等),这项工作由科技局主持完成。

3、建立推进制造业信息化的市场机制。

⑴推行项目招标。“十五”期间,对于制造业信息化示范项目均采用招标形式进行。通过向全省乃至全国招标,公开、公平、公正地选择优势承担企业、优势软件产品和优势中介机构,以保证示范项目的圆满完成并取得最佳的推广效果。

⑵建立制造业重点行业信息化工程技术服务中心。以本市高等院校、制造业信息化优势企业和行业为骨干,依托湖北省、武汉市的相关力量,选择2个重点行业建立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技术服务中心,为我市制造业企业和行业信息化提供成熟技术和技术服务。

⑶建立黄石市制造业信息化中介服务中心。整合市技术创新服务中心、黄石国家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基地等优势资源,广泛联系武汉及外地中介服务机构,为我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提供积极有效的中介服务。

4、建立人才培训基地。

通过各级政府、服务机构、示范企业合作联办的形式,以市CAD 培训基地及锻压、华新等有条件的企业为骨干组建1—2个制造业信息化培训中心;以市内外大专院校教授及企业信息化专家为主体组成

一支25—30人的师资培训队伍。同时,制定相应的培训大纲、培训教材和对培训的考核管理办法,使培训工作系统化、规范化。

5、营造推进制造业信息化的政策环境。

⑴建立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专项资金。“十五”期间,市财政每年安排资金200万元,依照政府投入为辅,企业投入为主的原则,按1:15—20的比例,通过无偿资助、贴息等方式支持制造业信息化建设。

⑵对企业制定信息化实施方案给予资金支持。根据科学决策的原则,对列入计划的重点制造业信息化项目,必须由制造业企业与咨询服务企业合作制定总体方案。方案经市专家组评审通过后,酌情给予经费补贴。

⑶对企业应用成熟信息化软件给予资金支持。对购买信息化软件达到50万元以上的企业,按其购买软件支出给予10—20%的资助。

⑷企业实施信息化项目可享受市重点后劲项目的优惠政策。对信息化建设总投入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其新增税收地方留成部分按第一年50%,第二年30%,第三年10%奖励给企业。

⑸把制造业信息化项目列入科技、经济等各类发展计划的重点。计委、经委、科技局、信息产业局等政府职能部门及金融机构,在技术改造、高新技术产业化贷款贴息及相关的科技计划中,都要把制造业信息化作为重点,积极争取国家、省对我市制造业信息化的支持。对于信息化建设力度较大的企业,优先争取国家技改贴息贷款,优先受理科技计划的申报及立项。

⑹进一步强化人才政策。企业在引进前沿技术和产品的同时要注重引进高水平人才,并为他们提供一切可能的保障条件。要积极探索年薪、股权、期权等薪酬制度,建立对拔尖人才和创新人才的激励机制,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

六、进度安排

1、2002—2003年为起步奠基阶段。

重点完成以下基础性工作:

⑴市政府批转《黄石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实施意见》。

⑵成立“黄石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领导小组”及专家组。

⑶组织开展黄石市制造业信息化战略研究,并完成研究报告。

⑷制定《黄石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

⑸设立黄石市制造业信息化专项资金并制定管理办法。

⑹完成第一、二期试点示范项目的招标工作。

⑺组建黄石制造业信息化人才培训中心。

⑻组建黄石制造业信息化中介服务中心。

⑼制定黄石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考核指标体系,建立统计制度。

⑽建立两个“综合信息库”。

2、2004—2005年为全面试点阶段。

⑴进一步巩固完善以上基础性工作,使其能够正常运行,并在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中发挥了明显的推进作用。

⑵按两大类别三个层次全面系统地开展试点示范工作,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⑶“十五”时期全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主要目标基本实现。

3、2006—2007年为发展深化阶段。

⑴“十五”时期实施制造业信息化的成功经验得到广泛推广,全市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

⑵“十一五”时期全市制造业信息化工作得以健康、科学、有序地展开。

二OO二年九月十九日

集团信息化建设规划方案

集团信息化建设规划方案

一、移动信息化的发展和趋势 1.1什么是移动信息化 移动信息化是指在现代移动通信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构成的综合通信平台基础上,通过应用、服务及网络三个层面,实现管理和服务的移动化、电子化和网络化,向社会提供高效优质、规透明、适时可得、电子互动的全方位管理与服务。 从通俗的概念来讲,移动信息化就是要在手机、PDA等掌上终端,以电信、互联网通讯技术融合的方式,实现政府、企业的信息化应用,最终达到随时随地可以进行随身的移动化信息工作的目的。在移动信息化实施之下,目前政府和企业在电脑上应用的各种信息化软件体系,如办公信息化软件、ERP软件、CRM软件、物流管理软件、进销存软件,以及各行业特定的行业软件(如警务联网系统、统计局统计系统等等),都可以移植到手机终端使用。手机变身为一台移动化的电脑,既能在手机与手机端进行信息化工作联动,也能够与原有的电脑端信息化体系保持互联互通。随着手机成为信息化网络中的移动载体,移动信息化将让现在需要固定场所、固定布局的企业和政府信息化建设模式变得更加灵活方便,满足政府和企业在出差、外出、休假,或是某些突发性事件时,与单位信息体系的全方位顺畅沟通。

移动信息化发展的支撑平台 (1)一流的移动通信基础网络平台。 (2)一流的企业信息化支撑平台。 (3)立体化的移动信息化服务平台。 移动信息化的目标 3A 任何时间(Anytime) 任何地点(Anywhere) 处理任何事情(Anything) 移动信息化=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处理任何创造财富和提高效率的事情 1.2信息化发展的历史

移动信息化不是一种技术的更新,而是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多项技术 的集成与创新,将传统PC端业务模式向移动端的延伸,使其对业务的支撑更加柔性、 便捷与可靠。 移动信息化的驱动力

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

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 在当前形势下,校园的信息化建设是指将传统校园逐步转换为数字校园。为适应这一需求,为了校园的信息化建设,我们需要满足教育教学需要为基本出发点,根据校园实际情况,总体规划,分段实施。 校园信息化建设思路:校园信息网络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一项基础设施,其规划建设应与学校的其他基础设施建设同步进行。校园信息化系统的设计、实施,除了更具学校资金的实际情况,还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具体分步: 1、校园网络的基础架构建设 (1)创建校园网络:按一定的技术指标配置网络设备。 (2)与网络相关的系统软件的选用。 2、推进校园网络在教学、管理、备课等方面的应用。 (1)网上行政事务管理——办公平台的搭建。 (2)网上电子图书阅览。 (3)网络宣传、教育。 (4)网络综合服务 3、逐步加强校园信息化建设 (1)信息资源共享 (2)图书资料检索、借阅自动化 (3)学校管理系统的信息化、自动化

(4)建立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系统 (5)校园网和广域网结合 (6)床架网站 4、在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加强应用与管理 (1)宣传了解:让教师了解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功能及其对学科教学在认真工作、课件制作与传输、资源传输、资源利用等方面的作用,让教师受其“诱惑”,享其“便捷” (2)实践应用:对全体教师进行全员化培训。在原有基础上,加大培训力度,强化信息技术培训,形成一支健全的具有一定信息技术水平的教师队伍。 (3)加强管理:制定校园网管理制度,坚持“为教学服务”的原则,做到定期维护、不断完善,确保校园网畅通。 我们学校建设“信息化校园”将以校园网络为基础,以教学支持网站、信息资源库、数字图书馆为信息员,以数字化为模式,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手段,以面向教学应用为首选,以循序渐进和逐步完善为主要建设模式,创设面向新世纪的现代化教学环境,全面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基于现状分析的城镇公交线路规划问题研究

基于现状分析的城镇公交线路规划问题研究 【摘要】公共交通作为解决交通问题的“一剂良药”,已成为共识。常规公交作为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不可忽视。伴随城镇建设迅速发展而产生的交通问题也随之而来,城镇公交规划也渐渐被提上日程。与大城市公共交通规划相比,小城镇公交规划除满足技术标准,解决一般交通问题外,还需面对一些特殊问题。本文以津南区公交线路规划为例,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城镇居民的实际需求,分析了在城镇公共交通规划过程中需关注的公共交通服务空间及时间覆盖性、线路限制条件及场站设施设置的问题,并提出规划后期实施过程中的政策保障措施,确保公共交通规划的顺利实施。 【关键词】公共交通线路规划城镇 目前,我国大中城市已经具备相对比较成熟的公交规划体系,但对于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相比,天津市公交整体建设水平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尤其在环城四区及各县区中,公共交通甚至处于起步阶段。提高镇区公交运营覆盖率,填补公交空白,改善城镇及新建小区居民出行、调整规划站点、构建科学合理而人性化的公交网络,将对区域的经济发展、居住品质、生活质量的提高都有着不可替代的提升作用。 津南区是天津市四个环城区之一,位于中心城区、滨海核心区和大港区之间的几何中心,是天津城市“双城双港,相向拓展”发展主轴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津南区公交规划为例,以解决现状问题为导向,阐述了在公交线路布局规划中的关键问题分析及保障措施研究。 1 公交现状及症结分析 津南区内现状运营的公共交通线路共36条,其中19条为中心城区线路,对区内群众服务能力较弱,17条为区域线路,承担区内主要公交客运流量。近年来,公共交通已有了初步的发展,但与城市建设的步伐相比,仍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存在着一些问题。 (1)公交优势地位不显著,公交出行率较低。 (2)站点设施缺失严重,少数线路无站点设置,招手即停、乱停乱靠既容易埋下交通安全隐患,也有损市容市貌。 (3)大部分线路采用人工售票、分段计费方式,容易造成收费标准混乱,在售票员与乘客之间产生纠纷,影响公交的正常运营。 2 公交线路规划关键问题研究 2.1 覆盖性

信息化建设五年发展规划

平坝区十字乡民族中学信息化建设五年发展规划 安启辉 为了全面推进学校教育、教学及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提升广大师生的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提高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水平和效能,, 在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争取学校信息化工作有新的跨越,特制定学校信息化建设五年发展规划: 一、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1、通过五年的努力,实现学校教育、行政管理的信息化; 2、实现教育教学环境的信息化,全面开展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网络化教学探索,学校教育教学环境信息化装备和运用水平达到全区教育系统领先水平; 3、实现教育教学资源信息化,建成资源库,充实学校教学多媒体平台,并与区教育教学资源库衔接; 4、实现学习、教学模式信息化,构建网络化的创新学习环境,把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文化牢牢扎根与师生的教学活动之中; 5、实现教科研活动的信息化,利用网络开展教科研活动,加强与各级教研组与区教研室的联系, 6、实现师资培训的信息化,利用网络建立起信息化的校本培训机制。 (二)具体目标 1、教育信息化硬件环境方面继续把教育信息化的学习、教学环境的建设作为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工作来抓,集中财力、物力、人力,分项实施,

逐步到位。初步打算为: 2015年完成部分班班通、电子备课室、校园数字广播及监控系统; 2016年年终完成“班班通”建设,年底实现校内局域网资源共享; 2017年完成学校数字图书馆建设,并与市、区数字图书馆相链接;2018年完成校园网站建设。2019年建成学科齐全、具有学校特色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促进基础教育教学资源的可持续更新和共建共享。 2、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方面 教师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主导力量,培训教师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关键,根据我校实际,教师的培训着力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水平的普及与提高,要求教师做到“四个会”,即会熟练操作计算机及上网浏览,会从网上搜索下载有关教学资料,会熟练应用校园信息综合管理系统等,会独立制作多媒体课件,初步建立起课件库,形成一定数量的多媒体课件。要开展网络条件下的教学模式的探究,掌握网络条件下教学所必须的技能。 3、软件开发方面 教学软件是实施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方面,要发动教师制作和使用教学课件。各科室、教研组都要完成本部门的主页制作,并与学校网站链接;要有50%的老师建立个人教学或专题研究型主页。 4、信息技术教育方面 今后将在教好信息技术课的同时,积极开展对学生进行计算机运用的培训,使每一位学生做到“四个学会”,学会熟练地操作电脑,学会上网,学会检索信息,学会人机交互学习,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特别是自主学习的能力。要组织学生进行网页的制作,争取所有的班级都有班级网页,50%以上的同学有个人的主页,且都与学校的主页相链接。同时,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级教育行政、教科研部门组织的信息技术方面的竞赛,争取在区级以

集团企业信息化发展规划v3

集团企业信息化发展规划 阅读摘要:信息化建设与现代企业发展息息相关,本文从集团企业信息化愿景描述开篇,然后提出当前信息化建设面临的瓶颈,并寻找解决方法,同时提出集团信息化整体规划。 提示:文中加粗下滑线斜体文字为阅读要点。 目录 一.智慧集团企业展望 (2) 二. 集团信息化建设问题分析 (5) (一)信息化建设工作成果 (5) (二)信息化工作瓶颈 (6) 三. 集团信息化建设规划 (7) (一)统一信息化管理平台架构 (7) (二)集团信息化建设基本原则 (8) (三)集团信息化建设工作内容 (9) (四)信息化体系建设 (12) (五)信息化应用建设 (13) 四. 总结 (17)

一.智慧集团企业展望 智慧型企业是具有前瞻性的,能够最充分、敏捷、灵活、有效地运用资源的企业,具有自我学习、自我完善的能力。并且企业文化能够在企业员工中得到快速“内化”,而不仅仅停留在表面层次上。无论企业规模有多大,在信息系统的基础上,智慧型企业可以突破人力的局限,将自己的管理边界扩展得更远。企业信息化发展目标和智慧企业建设目标是不谋而合的,所以建设智慧集团企业是集团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规划目标。 什么是智慧企业,或者说什么是智慧集团企业?通过以下七个应用场景的描述,可以体验智慧集团企业的魅力: 场景1---胶工小李 下午17时,小李通过信息终端(手机、电脑等)接收到其工作林段的天气情况、最佳割胶时间、胶水预测产量等数据信息。夜间小李进入胶林开始工作,在自动割胶刀的帮助下快速完成了工作,并有效提高了个人产能。小李割胶完成后离开胶林,自动胶水采集器将帮助小李进行胶水收集,采集器完成胶水收集后将自动发送所在胶林产量信息到数据库,并将该数据信息分发给小李。小李获得信息后,在自动胶水采集器前收集胶水后送往收胶站。 场景2---收胶站小王 小王开始一天工作了,首先通过信息终端将获取到所属地区胶林产量信息,此时胶工小李将胶水送达收胶站,小王对送达胶水进行过

基于城市路网规划现状问题的分析

基于城市路网规划现状问题的分析 城市路网是城市交通的主要组成部分,作为整个城市系统的基础,在城市的发展和建设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城市路网规划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城市的长久发展。本文重点分析了目前城市路网设计中存在的普遍问题,然后提出了改善的措施,为今后的城市路网规划提供了借鉴。 标签:城市路网;规划;设计 1引言 目前我國的城市道路交通运行的状况而言,车辆拥堵状况的加重、碰撞事件的增多、重大交通事故的呈现等皆直接指向道路交通的不良运营,揭示出城市道路规划的不合理性。因此一定要根据城市特色合理地设计。 2目前城市路网规划设计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2.1路网级配结构设计不合理、支路网密度低: 路网结构是由城市中的每一条道路所形成的网络组织,城市的路网结构与交通的通行效率有着密切的关系。路网的合理结构应该是“金字塔”型,而我们国家目前很多大城市路网的结构设计不合理,多为“倒三角”或“纺锤”型,中间大,两头小,普遍缺少次干路和支路。 在我国城市交通道路网络结构,如果走错了路,那会绕很多路,花很多时间。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许多城市的道路网都是在原有路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于原有路网在建设之初本身缺乏科学的预见性,再加上长期以来在道路网规划建设中,许多城市过多考虑当地交通需求过分追求形象、景观,乱建宽马路,而忽视道路网的功能结构改善。在大力推进快速路和主干路建设的同时,却忽略了城市次干道和支路网的建设,主、次干路无非机动车道、盲道,支路无人行道或人行标志,人行道被商摊和其他设施侵占,导致我国城市道路网等级级配不尽合理,引起目前许多城市交通日趋紧张。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个现象:一条路拓宽了,修了立交桥,堵车却更严重了。 2.2交叉路路口、交通节点缺乏过渡性结构: 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没有充分重视交叉口渠化设计,尤其是一些中小城市,普遍只在交叉口进行简单的标线设置,存在大量问题。主要是设计人员的设计方案和实际情况脱节,缺乏相关的理论做指导,再加之在长期的道路建设中往往忽视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分流设计,造成交叉路口机动车、非机动车与行人相互干扰的被动局面,导致交叉口的服务水平严重下降,成为路网系统中最为脆弱的瓶颈。

集团公司信息化建设规划方案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集团公司信息化建设规划方案 一、集团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XX集团以每年40%左右的增长速度快速发展,为了不断的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配合集团规模化的快速发展,集团引进了信息化的管理,其中集团生产公司使用XXU8总账报表,商贸公司使用XXNC3.0总账、报表;销售业务使用维涛进销存系统,物流仓储使用实达仓库管理软件系统进行管理,同时培养了一批信息化管理和技术人才。 但是由于缺乏合理的集团信息化整体部署规划,集团的信息化存在严重的“集团信息孤岛”现象,快速的业务发展与信息化管理不相适应,这一矛盾随着集团业务规模化的发展,越来越明显的凸现出来。 目前各核算单位虽说都使用了财务软件,但应用层次普遍不深;现有销售业务处理系统,很多是照搬或模拟手工的核算和管理模式,缺乏对业务的关键节点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财务总帐、报表不能与进、销、存业务系统一体化结合,业务数据无法达到真实性、及时性、完整性的要求,销售计划与供应链计划、生产计划无法整体协同,现有的分销物流系统急需优化,更没有形成从上游供应商到下游客户整体产业链的完整供应链计划协同管理。 此外XX集团的组织庞大,急需建立一套适应集团整体管理和监控、决策分析的管理平台,真正实现集团和下属机构之间的统一规范化的管理和协同管理。 集团信息化的软件应用现状,造成了信息的分散、失真和严重滞后,从集团全面管理的角度来看,集团信息化的发展落后于集团业务发展的步伐,已经无法与集团业务的快速发展相匹配。 二、企业信息化整体规划的必要性 随着集团业务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集团对内部的精细化、规范化、 信息化管理的需求日趋强烈,整合集团资源,提升集团的核心竞争力,重新构建一套适应和促进集团发展需要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已经迫在眉睫。 集团内信息流、资金流、物流资源的整合、集团加强对各分公司的关键业务控制力度以快速响应外部市场的变化,都需要借助最先进的技术和集团管理理念,对集团信息化建设未来5年进行整体的部署和规划,来建设一个能够及时、准确、全面地反映整个XX集团的经营信息,实现事前预警、事中控制、事后分析评价,由结果控制转变为过程监控;具有功能强大的分析、查询体系,充分适应集团公司发展需要的完整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集团发展目标,全面提升XX集团的 核心竞争力,为打造"百年XX奠定基础。 三、XX集团信息化建设规划 (一)信息化指导原则 XX集团信息化建设的指导原则应确定为: 筹“集团领导,归口管理、组织保障;统

浅析我国城市规划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包玥

浅析我国城市规划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包玥 发表时间:2018-12-05T11:14:26.753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4期作者:包玥 [导读] 城市规划是规范城市发展建设,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蓝图,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 北京奥科兴源科技企业孵化器有限公司北京 100000 摘要:城市规划是规范城市发展建设,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蓝图,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本文详细阐述了目前现阶段传统理念与超前意识的矛盾,生态平衡破坏现象严重,城市建设风格雷同,千城一面,区域化规划或协调机制不健全,传统的大而全、小而全思想仍占上风等城市规划现状,针对于不同的发展现状提出了几点有效策略,希望能为未来的城市规划建设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规划;现状;发展趋势 1城市规划相关概述 城市规划属于一种社会性规划,涉及内容较多、范围较广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其内容可包括人口规模的调整、公共设施、住房、广场、交通运输、园林绿化、消防安全、医疗及教育等多方面。城市规划是进行城市建设的重要前提及科学依据,可使城市内的资源得到合理配置,是实现城市经济高速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科学化、低碳化、个性化、系统化地进行城市规划有助于促进城市建设管理,有助于促进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 2现阶段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的现状 2.1传统理念与超前意识的矛盾 城市规划作为城市未来空间发展的安排意图,其意在长远。如城市总体规划是考虑城市20 年左右的城市土地及空间利用的宏观安排,需要具有超前的规划意识,而在许多城市规划方案及对规划的管理控制过程中,不仅缺乏长远的规划意识,反而受到传统思想左右,造成城市建设出现了诸多问题[1]。如河南夏邑县曹集乡政府办公楼、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广场等,都存在因受讲排场、求大气等传统思想左右,出现建成后受人诟病的情形。 2.2生态平衡破坏现象严重 城市规划以空间规划为主要形式,以全面塑造公共生活空间,提高城市现代化水平,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然而纵观当前城市规划现状,其性质已慢慢发生了转变,城市规划已逐渐衍生成了促进城市发展、获取高效利益的一项工具。相关部门由于缺乏生态经济观念,不计后果,盲目追求短期发展目标,导致城市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制约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除此之外,过份的追求发展速度及局部利益,居住环境混乱、活动空间小、人口密集等现象严重,使得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2]。例如一部分城市规划部门为了获取短期的经济利益,而对传统的城市建筑以及城市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大规模的破坏,最终严重影响城市的长远发展能力。 2.3城市建设风格雷同,千城一面 盲目追求城市变大、变新、变洋,热衷于建设“标志性”建筑,大广场、宽马路、大草坪、豪华办公楼、景观房产、欧化建筑席卷全国。“千城一面”是中国城市无可回避的尴尬,很多地方在规划过程中只重视总体规划和建设规划等硬规划,对产业规划、特色规划等软规划缺少关注,缺乏对城镇资源环境、地理区位、交通状况的具体化分析。而当前越来越多的城市打造自身专属的“城市名片”则令人看到了摆脱这种尴尬的希冀。因此,例如大都市的CBD,在区域模式和建筑设计的方面,势必会走向一定的相似性,即便视觉上努力地进行区别,除非是名载史册的摩天大楼,人们还是很难分辨两个城市核心区。 2.4区域化规划或协调机制不健全,传统的大而全、小而全思想仍占上风 一些规划部门仍拘泥于“城市规划”的旧框框,忽视了城市与周边城镇的协调发展,这种“只见单个城市,不见区域城市群”的传统思维,使城市发展的良性循环受到破坏。 2.5监管力度有待加强 城市规划过程本来就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需根据现实情况灵活变动,不定期对城市布局进行适当的调整。然而这一特点却给部分工作人员留下了缺口。有些工作人员利用职位之便谋求私利,随意变动规划方案,使得城市规划的科学性不高。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规划管理部门未严格执行其职责,管理力度不够,使得相关人员有机可乘。此外,由于缺乏规范的管理,管理层人员常有身兼数职的现象,难以将其监督职责落到实处。 3针对城市规划现状提出的建议和对策 3.1规划思想转变 城市规划应具有前瞻性,发展应与时俱进,同时预测城市未来发展的多种变化与可能性,在进行城市用地及空间布局时,必须考虑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相衔接,以达到更好地促进本地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目的。同时,基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应将生态优先、尊重历史与文化、多元化决策等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全过程。此外,城市规划应由单一的技术手段向综合多样的决策和博弈过程转变,切实增强城市规划的控制作用,坚决维护规划的法律效力,有效进行城乡空间开发利用管制,明确区分城乡规划中严禁建设开发的地段及限制、适宜开发建设的地段。政府从上级至下级应对专项规划编制经费给予充足保障,在经费充足的基础上,力邀高水平的正规单位进行规划编制工作,坚决避免蓝图式规划,有效做到规划刚性与弹性的有机统一;在保证规划成果水平的基础上,还能维护当地规划设计市场的良好运转秩序[3]。 3.2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从城市规划管理角度分析,坚持可持续发展目标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1)做好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处理。从城市的未来发展角度考虑,如何实现经济与生态效益的双向吸收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持,为此政府要加大对一些无偿公共生态事业的投入,使城市的生态发展能够与经济发展保持平衡。(2)科学调节局部资源与整体资源管理。在对城市资源开发过程中,政府部门必须要做到有计划、有步

公司信息化建设未来三五年发展规划

中铁五局建筑公司未来三~五年 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 一、信息化建设总体思路 (一)企业实施信息化的战略意义 企业信息化基础架构是实施企业信息化战略的基础;是推进企业信息化发展的保障。中铁五局建筑公司自2009年启动信息化建设以来,坚持以IT基础架构为企业信息化战略目标服务的原则,紧密结合业务应用需求,整合业务流程,不断优化和完善企业信息化基础架构,推进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公司信息化建设现状: 公司信息化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未期,从最初的计算机打字、简单的工资管理、编制预算、财务管理等单机单用户使用。经过20多年的发展,计算机应用逐步扩展到各业务领域,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提高了工作效率,提升了企业管理水平。2009年后,公司信息化建设日益得到重视,不断推进。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公司机关建立了中心机房、局域网,实现网络信息传递,光纤专线联接互联网。2009年,集团公司引进建设了网络OA办公平台,覆盖所属基层单位、直管项目部。集团公司为加强财务集中管理,引进浪潮GS财务管理系统,实现了财务集中管理。2009年集团公司为实现特级资质升级,建设了项目综合管理信息系统。2014年依据精细化管理工作的要求,集团公司在全局推广

项目成本管理系统。2010年公司还建立了企业门户网站。2014年~2015年逐步建设完成公司到主要区域指挥部、直管项目部的二级远程高清视频会议系统。2014年公司为提高党务管理工作水平,加强党务管理的有效性,建立了公司党群工作信息化系统。2015年公司为建立具有竞争力的立体联动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优化人力资源培育、开发和利用,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与北京宏景软件公司合作开发人力资源系统。 虽然公司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公司信息化建设目前仍处于初步应用、发展阶段,信息化水平还远远不能满足公司长期、稳定、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和需求,我们必须紧紧围绕企业的核心业务,在公司的各项工作中全面实施信息化,建立和完善公司网络平台和信息化应用体系,用信息化来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展。 (二)挑战和机遇 随着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同时企业信息化建设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前所未有的良好的发展机遇。 1、建设部《施工总承包企业特级资质标准》中要求企业建立内部局域网或管理信息平台,实现内部办公、信息发布、数据交换的网络化;建立并开通企业外部网站;使用综合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和人事管理系统、工程设计相关软件,实现档案管理和设计文档管理。建设部首次对施工总承包特

集团信息化发展规划模板模板

集团信息化发展规 划模板

xx集团信息化建设规划 [仅供参考] 前言 二十一世纪初的中国, 处于复杂多变的世界政治环境和全球一体化的经济环境中, 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无数事实告诉我们: ”发展才是硬道理”, 我们只有从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入手, 提高综合国力, 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在处于信息时代的今天, 要提高企业, 特别是传统制造业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 加速企业发展步伐, 必须针对企业的特点, 用信息技术、现代管理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发挥后发优势”, 实现技术和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目录(略) 第一章、规划基础 一、国家相关政策及企业发展战略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 信息化是中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在中国, 企业信息化担负着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 提高企业竞争能力的重任。 ◆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发挥后发优势, 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的战略任务。 ◆11月26日吴邦国在国家经贸委、信息产业部联合举办的”推进企业

管理信息化大会”上作了”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 带动各项工作创新和升级”的讲话。明确提出了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重点把握的几个问题: ·企业信息化建设要与”三改一加强”相结合 ·企业信息化建设要与强化企业的基础管理相结合 ·企业信息化建设要与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相结合 ·企业信息化建设要坚持从企业的实际出发, 统筹规划, 突出重点, 量力而行 ◆钢铁行业是被国家列为信息化的示范行业 ◆集团发展规划: 集团充分认识到经营管理信息化对提高集团整体运转效率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作用, 以及自身基础和差距, 把信息化规划列为五年发展规划的专题子规划。 ◆集团领导对企业信息化的认识: 集团各级领导对信息化工作高度重视, 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建设性的意见。 二、国内外企业信息化现状与发展趋势 ( 一) 国外企业信息化现状与发展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 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所导致的重大变化之一就是全球经济一体化与全球市场的形成。这既推动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 又给企业带来严酷的生存环境: ·传统的”相对稳定”的市场变化为”动态多变”的全球市场; ·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比例增大, 市场变得越来越”零碎”; ·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 ·独占性技术( 知识) 构成了产品的主要价值; ·顾客的个性化要求越来越高;

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

公路工程建设信息化发展规划 二O一七年 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飞跃发展,信息技术已渗透到社会各层面以及各个行业中。大力推进信息化是促进管理科学化和现代化的战略举措,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公共服务与实现智能交通,智慧交通的现实要求和必然选择。为加快信息化建设与管理进程,现根据工程业务需求建设公路信息化。 一、信息化建设内容 信息化包括办公信息化、数据采集自动化、分析比对数字化、质量监控实时化、安全管理常态化、项目管理精细化其主要如下: 1 项目管理网站 2 办公oa系统 3 计量管理系统 4 资金管理系统 5 安全管理系统 6 试验管理系统 7 计划进度管理系统 8 实验室数据采集 9 张拉压浆数据采集 10 拌合站数据采集 11预制梁场喷淋养生系统 12 手机app系统 13 路基路面摊铺及压实度监测(长治分局) 14 沥青光谱指纹快速检测(山西路桥) 15 施工动画三维动漫 16 安全教育vr体验馆 17 竣工资料管理咨询指导 18公路养护管理系统 19 项目管理BIM公路系统 20原材料二维码管控系统

21隧道人车分流报警系统 22 施工单位信用评价系统23桥梁健康检测系统 24 人脸识别考勤系统 25路面压路机视频监控 26 桥梁施工视频监控 27、基于路基路面施工摊铺碾压及视频监控数据采集系统 二、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按照“五化”战略发展目标要求,以精细化推进行业规范化、以信息化推进行业现代化,坚持“立足当前、应用为主,稳步发展、资源共享,放眼未来、科技引导”的指导方针,做到服务与管理相结合,实用与改进相结合,传承与创新相结合,逐步完善网络智能化管理,切实推进项目信息化健康发展,更为实现全省交通规范工程发展提供坚强的支撑和保障。 (二)基本原则 1、统一规划,稳步推进。按照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要求,统筹规划,统一部署,明确信息化建设阶段性目标与工作重点,充分调动各部门积极性,促进可持续发展。 2、统一规范,资源整合。建立健全信息化管理和保障措施,充分挖掘并改进已建成网络和信息系统的作用,提高资源共享程度,使有限的信息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 3、统一设计,需求主导。信息系统和应用软件开发要以各部门业务精细化管理的需求为导向,从领导决策的实际需要出发,按照统

某集团公司信息化建设规划

《xx集团信息化建设规划》 目录(略) 第一章、规划基础 ◆《十五计划》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的战略任务。 ◆2001年11月26日吴邦国在国家经贸委、信息产业部联合举办的“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大会”上作了“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带动各项工作创新和升级”[]的讲话。明确提出了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重点把握的几个问题:·企业信息化建设要与“三改一加强”相结合 ·企业信息化建设要与强化企业的基础管理相结合 ·企业信息化建设要与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相结合 ·企业信息化建设要坚持从企业的实际出发,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量力而行 ◆XX集团充分认识到经营管理信息化对提高集团整体运转效率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作用,以及自身基础和差距,把信息化规划列为五年发展规划的专题子规划。 ◆XX集团各级领导对信息化工作高度重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建设性的意见。 ----以上背景是集团信息化规划工作的基础,也是集团信息化规划成功实施的

前提条件。 第二章、总体建设目标 以集团五年发展规划确定的管理改进计划为基础,配合集团体制、机制、管理和技术的持续创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经过三到四年的努力和拼搏,建立和形成满足集团公司及其控股企业协同运转、高效管理和科学决策需要的XX集团综合信息系统。为深度开发信息资源、加速信息流通、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提高信息利用能力提供有效手段,促进集团公司及其控股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和决策方式的改进和优化,提高集团的整体创新能力、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第三章、基础规划 一、信息资源规划 ◇经过一年的努力,分别完成集团公司及所属企业全统的全面信息资源规划工作。摸清信息家底,搞清信息需求,建立和初步形成集团信息资源管理基础标准体系; ◇通过信息资源规划工作,配合集团管理改进计划的实施,分析和建立集团公司及所属企业的经营管理主系统业务模型和数据模型; ◇结合信息资源规划工作,建立和形成全集团的信息开发应用管理体系。包括信息管理组织职能、信息归口管理制度、信息管理责任网络和信息内容管理制度等,确保经营管理和决策支持信息的明时、准确和完整; [可增加适合企业需求的其它任务]]

XX集团公司信息化建设规划方案.doc

XX集团公司信息化建设规划方案1 XX集团公司信息化建设规划 目录 一、集团信息化存在的问题(3) 二、企业信息化整体规划的必要性(3) 三、集团信息化建设规划(4) (一)信息化指导原则(4) (二)综合信息系统整体架构(8) (三)信息化建设总体目标和阶段性实现目标与该预算(8) 1、总体实现目标(8) 2、阶段性规划(9) (1)第一阶段规划(9) (2)第二阶段规划(13) (3)第三阶段规划(16) (4)第四阶段规划(20) 四、规划实现的总结(21) 本给规划的实施说明(21)

一、集团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XX集团以每年40%左右的增长速度快速发展,为了不断的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配合集团规模化的快速发展,集团引进了信息化的管理,其中集团生产公司使用用友U8总账报表,商贸公司使用用友Nc3.0总账、报表;销售业务使用维涛进销存系统,物流仓储使用实达仓库管理软件系统进行管理,同时培养了一批信息化管理和技术人才。但是由于缺乏合理的集团信息化整体部署规划,集团的信息化存在严重的“集团信息孤岛”现象,快速的业务发展与信息化管理不相适应,这一矛盾随着集团业务规模化的发展,越来越明显的凸现出来。 目前各核算单位虽说都使用了财务软件,但应用层次普遍不深;现有销售业务处理系统,很多是照搬或模拟手工的核算和管理模式,缺乏对业务的关键节点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财务总帐、报表不能与进、销、存业务系统一体化结合,业务数据无法达到真实性、及时性、完整性的要求,销售计划与供应链计划、生产计划无法整体协同,现有的分销物流系统急需优化,更没有形成从上游供应商到下游客户整体产业链的完整供应链计划协同管理。 此外XX集团的组织庞大,急需建立一套适应集团整体管理和监控、决策分析的管理平台,真正实现集团和下属机构之间的统一规范化的管理和协同管理。 集团信息化的软件应用现状,造成了信息的分散、失真和严重滞后,从集团全面管理的角度来看,集团信息化的发展落后于集团业务发展的步伐,已经无法与集团业务的快速发展相匹配。

浅析我国城市规划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572616855.html, 浅析我国城市规划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作者:周茂琅 来源:《商情》2008年第14期 【摘要】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我国的城市规划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本文就目前城市规划的现状作了系统梳理,针对目前城市建设中存在的一些普遍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分析,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同时对现代化城市规划的发展趋势作了粗浅探讨,以期能够提供一些新的启发和思路。城市规划应该以保护环境作为前提条件,以追求和谐作为基本的准则,以人性化作为核心的价值取向。 【关键词】城市规划核心价值基本准则发展趋势 一、概述 改革开放带来了中国经济的腾飞,社会财富的积累,综合国力的提升,使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不论从速度还是规模上,都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从1978年到2000年这短短的20几年间,小城镇由2176个增加到了20312个,城市的数量由190个增加到了663个,其中大城市、特大城市及超大城市有93个,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的社会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的势头,同时响应世界范围内信息化、市场化、法制化、生态化的趋势,新时期的城市规划必将进入一个新的台阶,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自然环境的保护力度将进一步加大,人性化的设计理念将在规划中凸显,追求和谐的基本准则将成为亮点。因此,为适应新时期城市发展建设的需要,一定要根据时代的要求,客观的形式以及自身的特点,通过深入系统的研究和探索,认清我国在大规模城市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汲取其中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并通过借鉴其他发达国家在城市规划中的成功做法,努力开创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的新局面。 二、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的现状 中国的城市建设已经取得了让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同时正面临着更快更大规模的发展。但是纵观中国城市建设过程,在肯定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其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在今后的大规模城市规划建设中加以妥善合理的解决,必将严重影响到

信息化发展规划解读

用信息化驱动“四个强省”建设| 河南省“十三五” 信息化发展规划解读 今年“两会”期间,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新经济业态再次被提到重要位置,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互联网+’深入发展、促进数字经济加快成长,让企业广泛受益、群众普遍受惠。”河南已响亮提出建设网络经济强省的目标。网络经济如何发力?“互联网+”何处着手?日前,省工信委编制的《河南省“十三五”信息化发展规划》印发,规划较为详细地勾勒出我省网络经济未来三到五年的前景。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深度融合,信息化已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强力支撑和提升公共服务能力的重要手段。在河南“四个强省”建设中,信息化将起到驱动和引领作用。 如何发挥信息化后发优势?制造业和互联网融合路径在哪里?“互联网+”还能迸发出哪些新业态?省工业和信息化委编制的《河南省“十三五”信息化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日前出台,提出实施18项工程,用信息化催生新业态、新模式;到2020年,信息化成为驱动现代化的先导力量,全省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发展水平进入全国中上游行列。 深化融合发展用信息化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有利于形成叠加效应、聚合效应、倍增效应,加快新旧发展动能和生产体系转换。从去年起,我省财政

每年拨付一亿元用于支持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截至目前全省累计52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两化融合贯标试点,参与对标诊断企业近1000家。未来,我省还将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产业转型升级中的作用,积极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壮大信息经济规模,推动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变革。为此,《规划》将产业支撑能力放在首位,提出了“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推进互联网和服务业融合创新、全面推进智慧型现代农业、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快速发展”,用信息化助推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强省建设。 《规划》在产业发展方面明确了一系列发展目标:建设50个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双创”基地,建成100个智能工厂;实施20个以上智慧物流应用示范项目,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2.6万亿;建成10家左右智慧旅游景区;智能终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000亿元;培育100家以上在细分领域居于领先地位的物联网高端装备制造商。 为确保目标实现,全省范围内将实施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创新工程、新型制造模式推进工程、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工程、电子商务推广普及工程、智慧旅游工程、现代农业推进工程、智能终端发展工程、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工程、物联网产业培育工程等10大工程。 夯实基础设施建设网络经济开放新高地

城乡规划存在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城乡规划存在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规划设计 城乡规划存在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摘要:本文以城乡结合城市化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随着我国进人城市化的加速发展期,城乡结合部在城市化浪潮中的重要性更加凸现出来,需要我们不断研究和探索,以推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的顺利发展。 关键词:城乡规划,管理,问题,现状 1前言 在城市化理论中,关于城乡结合部概念的描述语较多,如“城市近郊区”、“城市化地”、城市边缘区”等,虽各有涵义,但其所表述的内含及其地理概念基本相似。本文所研究的城乡结合部是指城市建成区周边、介于传统意义上的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城乡过渡地带,是城乡的社会、经济等诸多要素相互碰撞、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交接地区。城乡结合部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随着所依附城市的发展而不断产生地域变化,体现出从城市到农村在层次结构上的土地利用变化,其内层由于紧邻城市区域而明显具有较多的城市特征,而外层则主要以农村土地利用为主,但其中也穿插有一些城市景观和城市设施。 2城乡结合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解析 在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城乡结合特有的区位优势,便捷的交通环境,相对较好的城市基础设施配套以及较低廉的土地价格,使之成为城市中最具有活力和吸引力的区域。但是,近年来城乡结合部农民在市场化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所产生的个体和集体的急功近利、各自为政,

破坏了城市土地利用的整体性,造成城市土地资源巨大浪费,环境污染情况日益严重。由于城市政府对城乡结合部的规划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及管理工作力度上的欠缺,目前那里逐渐失控的农村集体和个人的建设已成为城市政府的一个沉重的包袱,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产生着愈来愈明显的负面影响。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2.1行政区划与管理体制造成规划管的“真空”地带由于管理体制依附与行政区划,目前沿用的城乡二元化结构,城市和乡村分别由各自不同行政单位进行管辖,造成相互之间原本存在的的经济联系被人为地割裂,尤其在城乡结合部由于城市部门和乡村部门的管理权限在交接上缺乏相互衔接,成为管理上的薄弱区域,造成布局的混乱和诸多社会问题。2.2乡镇企业布局的分散性、发展的盲目性城乡结合部的乡镇企业因其具有的特殊的区位优势及其高度的自主性和市场适应能力而获得了快速发展,但由计划经济转轨到市场经济过程中的不完善的市场调节所带有的自发性、后发性、盲目性,加上行政地界和小农经营意识的限制,难以避兔分散发展的弊病。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和增加村一级的财政收人,各村在自身经济利益的驱使下积极在本村地域内发展工业,表现出“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无规则自由散布状态,不但造成了大量耕地被吞噬,而且其容量超出了环境的承受能力,严重污染了田园和水体,进而威胁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3村庄布局散乱,农居无序扩张由于规划的滞后及管理的薄弱,在建设过程中无序外延粗放扩张,村庄面积迅速膨胀,布局上零散杂乱,造成大多整体环境差,道路不规则,新旧房相连,垃圾遍地,村民只顾自

学校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

厦门实验中学信息化建设整体规划 此整体规划是两年前(2013年)我在进入厦门实验中学之前做的整体规划,目前正在一步步实施推进!后一篇是我现在根据自己学校信息化建设发展的现状做的一个中长期发展的具体规划。欢迎各位领导专家同行指导! 初步设计:阮静 一.前言校园信息化建设的思想概念 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是以学校为对象的信息化、网络化、可视化和智能化的信息集成与应用系统,它将学校各部门、各学科、各领域的信息通过信息化和计算机处理,并最大程度地集成和利用各类信息资源,快速、完整、便捷地提供各种信息服务,实现学校教学和管理的信息化。 在当前新形势下,校园的信息化建设是指将传统校园逐步转换为数字校园。为适应这一需求,为了校园的信息化建设,我们需要以满足教育教学需要为基本出发点,根据校园的实际情况,总体规划,分段实施。 二.需求分析校园信息化建设思路与规划目标 校园信息化建设思路:校园信息网络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一项基础设施,其规划建设应与学校的其它基础设施建设同步进行。校园信息化系统的设计、实施,除了根据学校资金的实际情况,还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信息化建设应应考虑以下几点: 1、校园信息化具有怎样的功能: (1)满足教学科研、行政办公需要,提供各种教学、办公工具和支撑平台,并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2)具有完善的办公事务处理能力,包括电子公文传递、电子公文管理、电子邮件、等无纸办公自动化功能。 (3)满足信息情报交流的需要,方便学校各级领导和教学科研人员对各种信息资料、教学情况的检索和查阅,包括W查询、电子公告等。 (4)具有远程通信能力,借助等通信手段,方便地实现远程互联,跨越地域限制,满足学校要求,加强各组各单位之间的业务联系和信息资源共享。 (5)具有收集、处理、查询、统计各类信息资源的能力,充分利用原有数据资源,为学校领导提供准确、快捷的数字信息,实现数据化管理和智能化决策。(6)校园网络系统要确保整个网络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容错能力强,还应该有后备保障系统,确保信息处理安全保密。 (7)校园信息化系统要保证技术先进和操作简单实用,便于非计算机专业人员使用,并能不断满足学校未来业务发展的需要,具有很强的扩展能力。 2、校园信息化建设所需要的应用系统的建设 校园的信息化建设目的主是为了应用,从而提高学校的办事效率、教学效率,所以要特别注重应用系统的建设,应用系统的覆盖范围相当广泛,功能需求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行政办公系统 包括网络会议、网络文件管理、通知公告、网上审批、申请购物、申请用车、网上报修、专用教室(场馆)预定、网上工资签单、各种信息的网上传输等; ●教学支持系统 包括学生成绩网上管理、网上作业、网上备课、网上教案课件管理与浏览、网上课程管理、网上试卷管理、网上课表管理、网上调课、网上考评等等; ●德育管理系统 包括网上心理健康教育、安全纪律管理、生活指导、网上心理咨询、学生素质综合评价等。 ●科研管理系统 包括教育科研活动安排管理、课题管理等,学校教科研管理通过网络,更大程度上实现了自动化,而且从“管”更多地转向协调服务,及时准确地提供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