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过敏反应及其机制

食物过敏反应及其机制
食物过敏反应及其机制

食品过敏源标识

5、预防食物过敏的途径 1)正确的食品标签:对于过敏体质的人群,预包装食品标签上正确、清楚地标识出过敏原成分,是防止他们发生食物过敏反应甚至危及生命最有效的措施。 2)国外多国已发布多项法规对过敏原标识作出规定。 3)我国已实施的标准:GB/T23779-2009预包装食品中的过敏原成分;即将实施的《预包装食品中过敏原成分的标签要求》。6、各个国家对食品过敏原标签的要求

国 别 标签要求中 国 《预包装食品中过敏原成分的标签要求》还未实施 C A C (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1、未使用含量麸质的谷类加工的食品,麸质含量不大于20mg/kg,可以称为“无麸质食品”。 2、使用含量麸质的谷类加工食品,如果采用一定食品加工工艺专门去麸质成分,当食品中麸质含量不大于20mg/kg,也可 3、如果采取去除麸质成分的工艺后食品中麸质含量在20mg/kg-100mg/kg,则不能称之为“无麸质食品”。 4、符合“无麸质食品”条件的食品可在食品标签上产品名称旁标识“无麸质食品”字样,不符合条件的食品应在食品标签上产 5、食品成分与麸质无关的食品不能标识“特殊膳食目的”之类的条款,只能标识为“本食品性质为无麸质”。 6、任何食品或食品成分中存在通过生物技术手段从含上述过敏原成分的产品中得到了过敏原成分也应做出声明。如果含有于过敏原存在的信息将不能在市场上销售。 中国香港必须在食品标签的配料表中对规定的9种过敏原进行明确标识。根据《规例》附表3第8段的规定,标签须使用中文或英文际可操作性、标识的目的和达到的效果,如果预包装食品符合以下任一条件可以豁免在配料表中列明过敏原成分: 1)包装容器最大平面面积小于10cm2; 2)独立包装并拟作单份出售的凉果; 3)含有单一配料的食品。 美国1、主要内容:指出食品标签上必须标识的过敏原成分种类和标识方式,是强制性的法规。 2、所有在美国销售的《联邦食品药品化妆品法规》规定的包装食品(包括国产和进口的),必须符合该法规中有关的食品的肉制品、禽肉制品和蛋制品。 3、对于鱼类、甲壳贝类、树木坚果三类食品必须标识具体的食品名称。 4、食品过敏原应标注在成分表之后或附近,字体大小与配料表相同,或者在配料表的相关食品过敏原处用括号标出。但在1)成分的通用/常用名称采用主要食品过敏原的食品名称; 2)来自主要食品过敏原的食品名称在成分列表的其他部分已经予以标示。否则应在标签中列明来自主要食品过敏原的食品 5、初级农产品(如在自然状态下的新鲜蔬菜和水果)不受《法规》约束。 6、如果违反法规要求,对于公司和其管理者将受到民事制裁或刑事处罚或两者并罚。对于不符合要求的产品将进行扣留。能会要求产品召回。 7、食品生产商或包装商必须在含主要食品过敏原的食品包装标签中按以下两种方式之一标识过敏原: 1)当含主要过敏原的食物来源名称没有出现在配料表中时,必须在食品过敏原名称后加括号标注食品来源。 2)紧邻配料表处标识食品过敏原的食物来源名称,字体必须不得小于配料表所用字体。例如:含有小麦、牛奶和蛋类。8、食品标签标识中必须标明所有可能导致过敏的成分,哪怕仅含微量过敏原,厂家也必须将其标示出来,但并未要求标明不知道过敏原的含量是否足以引发过敏反应。 9、原料成分含有“禁用谷物”的食品不得使用“无麸质标签”,“禁用谷用”包括小麦、大麦及其杂交品系。 10、原料成分来源于“禁用谷物”,例如小麦淀粉,且原料成分未经过减除麸质的工艺处理,造成小麦终产品中麸质含量大于 11、食品原料与麸质无关时不得使用“无麸质”食品标签。 12、以燕麦为原料成分生产的食品,麸质含量大于20mg/kg,不得使用“无麸质”标签。

食物过敏的临床表现

食物过敏的临床表现:概述 引言食物不良反应泛指任何因摄入食物而引 起的不良反应。食物不良反应可以分为免疫介导的食物过敏和所有其他非免疫性反应。 食物不良反应很常见,患者常将其认定为过敏反应。然而,对食物非免疫介导的反应比,过敏反应更常见。 食物过敏是由于接触食物后的异常免疫反应 所致。食物过敏有许多类型,各有不同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特征。食物过敏可大致分为IgE介导型或非IgE介导型。有些疾病同时具有这两种机制的特点,例如特应性皮炎或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病(eosinophilic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 EGID)。 IgE介导的反应IgE介导的食物过敏反应发病迅速,通常在摄食后几分钟至2小时内开始发作。肉 发生于成人,与上述快速发作的反应不同,这类反应在摄食后4-6小时才开始发作。大多数患者仅对一两种特定食物/食物类别有反应,但对多种食物有反应的患者人数日益增多。

该反应的症状和体征可累及皮肤、呼吸道、消化道以及心血管系统,且被认为是由组织肥大细胞和循环中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的介质所导致。其有两种不同的表现,分别是口腔过敏综合征和食物依赖性运动诱发严重过敏(food-dependent, exercise-induced anaphylaxis, FDEIAn)。 荨麻疹和血管性水肿—急性荨麻疹和血管性水肿可能是食物过敏最常见的皮肤表现,一般出现在摄入食物变应原后几分钟内。急性荨麻疹患者中大约20%为食物过敏。相比而言,食物过敏不常引发慢性荨麻疹和血管性水肿(定义为持续6周以上的规律性爆发)。食物还能引起急性接触性荨麻疹。在这种情况下,荨麻疹只发生在与食物直接接触的皮肤部位。除了常见的变应原外,生肉、海鲜、生的蔬菜和水果、芥末、大米和啤酒都是可能引发这类变态反应的食物。 口咽部症状—口咽部症状可以单独出现,也可与食物引起的其他全身性反应相伴出现。由于变态反应轻微、摄入的变应原不多或变应原不稳定,症状可以单独出现,正如口腔过敏综合征中所见。

食物过敏的发病机制

食物过敏的发病机制 毛方术,杨秀林,曹加兴,金灿,李为光 (云南普洱解放军第62医院消化内科,普洱665000)【关键词】食物过敏;食物不耐受;发病机制 全世界范围内食物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持续上升,食物过敏(food allergy,FA)已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关键问题之一。食物过敏是1905年由Frances Hare发现的,由于食物过敏和不耐受导致的症状比较隐蔽,大部分人很难意识到它的存在,临床医师也很欠缺对该方面知识的认识,也很容易引起临床上的忽视;近年来,由于过敏性疾病发病率的增加,人们开始重视食物过敏对健康的影响。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约33%的变态反应由食物诱发【1】;部分研究显示功能性胃肠疾病病人绝大部分存在有食物过敏和不耐受的情况,病人避免进食过敏性食物后症状明显缓解,也就是说功能性胃肠疾病病人有绝大部分应该诊断为食物过敏或食物不耐受。因此:应该高度重视食物过敏的问题。本文主要概括食物过敏的发病机制。 一、FA的定义与分类 FA是指食物进入人体后,机体对食物中的蛋白质产生异常免疫反应,从而导致机体生理功能的紊乱和(或)组织损伤,进而引发一系列临床症状。 根据欧洲变态反应和临床免疫学(EAACI)的推荐的命名和分类,食物不良反应可分为毒性反应和非毒性反应。非毒性反应根据是否有免疫机制参与可分为食物过敏反应(有免疫机制参与)和食物不耐受(非免疫机制参与)。目前从广义角度,食物过敏反应又可进一步分为IgE介导和非IgE介导两大类。IgE介导发病机制相对明确,而非IgE介导发病机制目前了解较少。消化道FA大都以非IgE 介导为主【2】。 二、食物过敏的发病机制 从免疫学机制而言,FA包括I、II、III 、IV型变态反应,各型可同时存在。 1、胃肠道粘膜屏障功能失调目前,理论上认为食物在进入消化道后,应当被消化至氨基酸、甘油和单糖水平,这样才能完全转化为能量提供人体所需。正常情况下,食物过敏原被摄入后需要通过集体肠道的生理和免疫屏障(表1)。在功能成熟的肠道内,仅有2%的过敏原能进入机体,且这部分过敏原大多不至于引起过敏症状或形成免疫耐受;在肠道功能不成熟或粘膜屏障受损时或机体缺乏相应的酶(特异性体质)而无法把所摄入的食物完全消化成氨基酸、甘油和单糖水平时,进入机体的抗原将大大增加,且通过不同机制引起过敏反应,进而导致各器官损伤。 表1 肠道粘膜屏障 生理屏障免疫屏障 阻断抗原穿透肠上皮细胞多糖包被 肠道粘膜屏障微绒毛 紧密连接 小肠蠕动阻断抗原穿透 肠道抗原特异性IgA

吸入及食物过敏原

吸入性及食物性过敏原特异性IgE 抗体检测试剂盒的标准操作规程 1 目的:保证特异性IgE(sIgE)试验的正确操作,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可靠。 2 适用范围:临床免疫实验室 3 项目名称:吸入性及食物性过敏原特异性IgE 抗体检测试剂盒 4 项目方法:欧蒙印迹法 5.原理:采用免疫印迹法原理。 5.1 经缓冲液预处理的检测膜条与患者样本进行温育。如果样本阳性,IgE 类特异性抗体与相应的过敏原结合。 5.2 在洗涤之后,加入酶标单克隆的抗人IgE 抗体(酶结合物)进行第二步温育,以形成复合物。 5.3 在孵育之后,冲洗掉未结合的酶-抗-IgE,然后加入底物液,发生颜色反应。 5.4 终止反应之后,风干判读结果。 6.标本种类及收集、运送要求: 6.1 病人准备:要求患者在安静状态下;晨起的精神、体力、情绪等因素的影响较小,是标本采集的最佳时间;抽取肘部静脉血或毛细血管血。 6.2 标本种类:人血清或者EDTA、肝素或柠檬酸抗凝血浆。 6.3 标本稳定性:待测样本于2-8°C 条件下通常可保存14 天。稀释后的样本应在同一个工作日内检测。 6.4 标本稀释:患者样本不需稀释,直接检测。 6.5 标本容器:一般用真空采血管中的血清促凝管(红色头盖)或抗凝管(紫色或绿色头盖)。 6.6 标本最小用量:血清最小用量 1ml。 6.7 标本运送:标本采集于真空采血管后应尽快送实验室分析,物流系统可加快标本传递速度。若标本不能及时转运到实验室,应将真空采血管内的标本置冰瓶或冷藏箱内,运送过程中应避免剧烈震荡。当天无法运送的标本应分离血清后冷藏。 7.试剂: 7.1 来源:欧蒙公司. 7.2 规格: 16*1人份/盒 7. 3 试剂盒组成和代号:

食品过敏源标识

食品过敏原标识管理 一、食品过敏原标识管理 1、过敏原:又称为致敏原、变态反应原、变应原,指能够诱发机体发生过敏反应的抗原物 质(蛋白质)。 2、食物过敏是人们对某些食物产生的一种不良反应,在医学上属于一种变态反应。 3、食品过敏原是普通食品中正常存在的天然或人工添加物质,被过敏体质人群消耗后能够 诱发过敏反应。 4、各个国家食品标识应标明的过敏原成分 各国家食品标识应标明的过敏原成分 国别食品种类过敏原食品 中国(8种)含麸质的谷类及其制品小麦、黑麦、大麦、燕麦、玉米等甲壳类及其制品蟹、虾 鱼类及其制品鲈鱼、鳕鱼 蛋类及其制品鸡蛋、鸭蛋 花生及其制品花生 大豆及其制品大豆 乳及其制品牛奶、乳糖 坚果及其制品杏仁、腰果、胡桃、板粟 美国(8种)乳牛奶、乳糖 蛋鸡蛋、鸭蛋 鱼鲈鱼、鳕鱼 甲壳动物和贝类蟹、虾 树生坚果 杏仁、板栗、腰果、胡桃 、 含麸质的谷类小麦、黑麦、大麦、燕麦花生花生 大豆大豆 欧盟含麸质的谷类及其制品小麦、黑麦、大麦、燕麦甲壳类动物及其产品蟹、虾

5、预防食物过敏的途径 1)正确的食品标签:对于过敏体质的人群,预包装食品标签上正确、清楚地标识出过敏原成分,是防止他们发生食物过敏反应甚至危及生命最有效的措施。 2)国外多国已发布多项法规对过敏原标识作出规定。 3)我国已实施的标准:GB/T23779-2009预包装食品中的过敏原成分;即将实施的《预包装食品中过敏原成分的标签要求》。6、各个国家对食品过敏原标签的要求

国 别 标签要求中 国 《预包装食品中过敏原成分的标签要求》还未实施 C A C (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1、未使用含量麸质的谷类加工的食品,麸质含量不大于20mg/kg,可以称为“无麸质食品”。 2、使用含量麸质的谷类加工食品,如果采用一定食品加工工艺专门去麸质成分,当食品中麸质含量不大于20mg/kg,也可 3、如果采取去除麸质成分的工艺后食品中麸质含量在20mg/kg-100mg/kg,则不能称之为“无麸质食品”。 4、符合“无麸质食品”条件的食品可在食品标签上产品名称旁标识“无麸质食品”字样,不符合条件的食品应在食品标签上产 5、食品成分与麸质无关的食品不能标识“特殊膳食目的”之类的条款,只能标识为“本食品性质为无麸质”。 6、任何食品或食品成分中存在通过生物技术手段从含上述过敏原成分的产品中得到了过敏原成分也应做出声明。如果含有于过敏原存在的信息将不能在市场上销售。 中国香港必须在食品标签的配料表中对规定的9种过敏原进行明确标识。根据《规例》附表3第8段的规定,标签须使用中文或英文际可操作性、标识的目的和达到的效果,如果预包装食品符合以下任一条件可以豁免在配料表中列明过敏原成分: 1)包装容器最大平面面积小于10cm2; 2)独立包装并拟作单份出售的凉果; 3)含有单一配料的食品。 美国1、主要内容:指出食品标签上必须标识的过敏原成分种类和标识方式,是强制性的法规。 2、所有在美国销售的《联邦食品药品化妆品法规》规定的包装食品(包括国产和进口的),必须符合该法规中有关的食品的肉制品、禽肉制品和蛋制品。 3、对于鱼类、甲壳贝类、树木坚果三类食品必须标识具体的食品名称。 4、食品过敏原应标注在成分表之后或附近,字体大小与配料表相同,或者在配料表的相关食品过敏原处用括号标出。但在1)成分的通用/常用名称采用主要食品过敏原的食品名称; 2)来自主要食品过敏原的食品名称在成分列表的其他部分已经予以标示。否则应在标签中列明来自主要食品过敏原的食品 5、初级农产品(如在自然状态下的新鲜蔬菜和水果)不受《法规》约束。 6、如果违反法规要求,对于公司和其管理者将受到民事制裁或刑事处罚或两者并罚。对于不符合要求的产品将进行扣留。能会要求产品召回。 7、食品生产商或包装商必须在含主要食品过敏原的食品包装标签中按以下两种方式之一标识过敏原: 1)当含主要过敏原的食物来源名称没有出现在配料表中时,必须在食品过敏原名称后加括号标注食品来源。 2)紧邻配料表处标识食品过敏原的食物来源名称,字体必须不得小于配料表所用字体。例如:含有小麦、牛奶和蛋类。8、食品标签标识中必须标明所有可能导致过敏的成分,哪怕仅含微量过敏原,厂家也必须将其标示出来,但并未要求标明不知道过敏原的含量是否足以引发过敏反应。 9、原料成分含有“禁用谷物”的食品不得使用“无麸质标签”,“禁用谷用”包括小麦、大麦及其杂交品系。 10、原料成分来源于“禁用谷物”,例如小麦淀粉,且原料成分未经过减除麸质的工艺处理,造成小麦终产品中麸质含量大于 11、食品原料与麸质无关时不得使用“无麸质”食品标签。 12、以燕麦为原料成分生产的食品,麸质含量大于20mg/kg,不得使用“无麸质”标签。

食物过敏发病机制及诊疗策略的研究进展

第5卷 第7期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Vol. 5 No. 7 2014年7月 Journal of Food Safety and Quality Jul. , 2014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373176、81271950、31101280)、广东省高等学校国际暨港澳台科技合作创新平台项目(2012gjhz0009)、深圳市国际科技合作项目(GJHZ20130408174112021) Fund: Supported by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81373176、81271950、31101280), Project of Internation as well as Hongkong, Macao & Taiw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operation Innovation Platform in Universities in Guangdong Province (2012gjhz0009), Inter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operation Project in Shenzhen (GJHZ2013040817 4112021) *通讯作者: 刘志刚, 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为过敏性疾病过敏原的基础研究和过敏原疫苗的研究. E-mail: lzg@https://www.360docs.net/doc/572943074.html, *Corresponding author: LIU Zhi-Gang, Professor, Institute of Allergy and Immunology, Shenzhen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No.3688, Nanhai Road, Nanshan, Shenzhen 518060, China. E-mail: lzg@https://www.360docs.net/doc/572943074.html, 食物过敏发病机制及诊疗策略的研究进展 李兴永1, 王 巍1, 孙宏治1, 杨平常1, 2, 刘志刚1, 2* (1. 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锦州 121000; 2. 深圳大学医学院过敏反应与免疫学研究所, 深圳 518060) 摘 要: 随着人们食物多样性日益增加, 食物过敏的发病率逐年升高, 已经成为全世界越来越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食物过敏可以由IgE(免疫球蛋白E)或非IgE 介导, 包括过敏性反应、花粉食品综合征、食物蛋白诱发肠炎综合征、嗜酸性粒细胞引起的胃肠疾病和特应性皮炎, 其中IgE 介导的速发型过敏反应在食物过敏中最常见。食物过敏原可分为主要过敏原与次要过敏原, 一般为蛋白质或糖蛋白。许多复杂的人体自身因素(如免疫耐受、遗传因素和胃肠道因素)和食物过敏原的特性(如抗原表位和热变性)影响食物过敏的发生和发展, 随着对这些因素如何相互作用以及发病机制的不断深入研究, 新型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正在不断的涌现和发展, 对寻找有效的个体化和规范化诊疗策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食物过敏; 免疫耐受; 诊断; 免疫治疗; 研究进展 Advances in pathogenesis,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strategies of food allergy LI Xing-Yong 1, WANG Wei 1, SUN Hong-Zhi 1, YANG Ping-Chang 1, 2, LIU Zhi-Gang 1, 2* (1.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Liaoning Medical University , Jinzhou 121000, China ; 2. Institute of Allergy and Immunology , Shenzhen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 Shenzhen 518060, China ) 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ing diversity of food, food allergy incidence increased year by year and had be- come an increasingly concerned issue of the world public health. Food allergy may be IgE or non-IgE mediated, including anaphylaxis, pollen food syndrome, food-protein–induced enterocolitis syndrome, eosinophilic ga-stroenteropathies, and atopic dermatitis, which IgE-mediated hypersensitivity is most common in food allergy. Food allergens consist of major and minor allergens, which is usually protein or glycoprotein. Many complex body factors (such as immune tolerance, genetic and gastrointestinal factors) and properties of food allergens (such as epitope and thermal denaturation) are involv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food allergy. With deepening re-search of how these factors interact and pathogenesis, several novel 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strategies are underway and developing, which is significant for finding effectively induvidualized and standardized strate-gies of diagnosi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KEY WORDS: food allergy; immune tolerance; diagnosis; immunotherapy; advance

食物过敏研究进展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食物过敏研究进展 作者:李志君, LI Zhi-jun 作者单位:天津市蓟县卫生防病站,301900 刊名: 职业与健康 英文刊名:OCCUPATION AND HEALTH 年,卷(期):2006,22(13) 被引用次数:1次 参考文献(11条) 1.邓平建;赵锦转基因食品致敏性检验和评价技术[期刊论文]-中国公共卫生 2004(01) 2.付立杰现代毒理学及其应用 2001 3.刘谦;朱鑫泉生物安全 2001 4.聂凌鸿;周如金食物过敏原研究进展[期刊论文]-生命的化学 2002(05) 5.叶世泰变态反应学 1998 6.付萍食物过敏与营养健康[期刊论文]-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 2004(02) 7.吕向征;刘秀梅转基因食品的致敏性评估[期刊论文]-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03(03) 8.陈军石危险性评估与食品安全[期刊论文]-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03(01) 9.胡燕;黎海芪0~24个月儿童食物过敏的流行病学研究[期刊论文]-中华儿科杂志 2000(07) 10.尹华英;张志贤进行食物过敏检测指导婴儿喂养[期刊论文]-护理学杂志 2002(03) 11.孙梅;毕旭明婴儿牛乳蛋白过敏症74例分析[期刊论文]-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01(01) 本文读者也读过(7条) 1.付萍.马冠生食物过敏与营养健康[期刊论文]-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4,31(2) 2.杨勇.阚建全.赵国华.付陈梅食物过敏与食物过敏原[期刊论文]-粮食与油脂2004(3) 3.李斐.黎海芪食物过敏治疗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2002,29(2) 4.吕吉祥.刘均洪食物过敏症及其与工业食品蛋白质的关系[期刊论文]-食品工业科技2007,28(3) 5.曹军皓.CAO Jun-hao食物过敏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医学综述2011,17(13) 6.马瑞琴食物过敏[会议论文]-2007 7.白枫.黎海芪T细胞在食物过敏中的作用研究进展[期刊论文]-国际儿科学杂志2007,34(4) 引证文献(1条) 1.龙一梅.门胁真葛根汤对食物过敏模型小鼠腹泻抑制作用的研究[期刊论文]-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8(1)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572943074.html,/Periodical_zyyjk200613005.aspx

食物过敏与食物不耐受有何区别

食物过敏与食物不耐受有何区别? 食物过敏指机体将正常无害的物质误认为危险而做出相应反应,免疫系统产生抗体,释放组胺。但真正对某种或某类食物过敏是非常罕见的,即使那些有过敏的人也能在早期做出诊断:食用某种食物几分钟内机体免疫系统出现强烈反应,而表现出皮疹,荨麻疹,水肿,甚至呼吸困难和/或血压下降等一系列症状,严重者可危及生命。最常引起过敏的物质包括花生,坚果,鱼,贝类食品及鸡蛋。 与食物过敏不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出现对食物的不耐受,但专业人士对确切病因尚无共识。有人认为环境污染,食物中的化学添加物,机体的免疫系统以及我们周围日渐无菌的环境是主要原因。食物不耐受可出现一系列延迟出现的症状,如哮喘,湿疹,偏头痛,头痛,疲倦以及消化道症状等。如果你认为你有食物不耐受的问题,你可以咨询私人医生,或去当地医院的变态反应科门诊,也可找一个资深的营养师来做相关的检查。 ●食物过敏与免疫球蛋白E相关,食物不耐受与免疫球蛋白G相关。 早些年因为食物不耐受具有和过敏相似的症状,因此我国以前都将它等同于过敏源的检测,近几年科研人员才发现它们是有区别的。食物过敏与免疫球蛋白E相关,食物不耐受与免疫球蛋白G相关。前者发病来得快,症状明显,属于急性病,在日常生活中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在临床通常以药物治疗为主;后者症状比较隐蔽,属于慢性病,其影响可遍及全身各系统,在平时人们通常认识不到它的存在,是人体健康的隐性“杀手”,常因缺乏有效的诊断手段被临床忽略而延误诊断,在临床通常以调整饮食治疗为主。 食物不耐受与人体诸多疾病密切关系的发现,为许多疾病病因的确定又提供了新的方向。由于食物不耐受是人的免疫系统针对进入人体内的某种或多种食物产生的过度保护性免疫反应,产生食物特异性IgG抗体,因此,通过检测这种特异性IgG抗体,可以判断人体是否已因食物不耐受产生了病症,从而采用禁食或少食不耐受食物的方法,控制疾病发生的源头,阻止疾病的持续发展,继而解除长期病患,明显提高生活质量,为传统疾病的诊断提供了一种快速、可靠的新方法。 什么是食物不耐受(Food Intolerance)? 1905年,从事环境医学的英国医师Frances Hare博士发现,许多疾病包括痛风、湿疹和绞痛病等都和食物有关,在去除有问题的食物之后,症状就会消失。这就是人们最初认识到的食物不耐受。 目前研究认为,食物不耐受是一种复杂的变态反应疾病,是人体免疫系统对进入体内的某些食物产生的过度保护性免疫反应,它可引起全身各系统的慢性症状。由于其导致的症状都比较隐蔽,所以我们通常很难意识到它的存在。

的食物过敏实用知识

什么是食物过敏 食物过敏(foodallergy)也称为食物变态反应(foodallergy)或消化系统变态反应(all ergicreactionofdigestivesystem)、过敏性胃肠炎(allergicgastroenteritis)等,是由于某种食物或食品添加剂等引起的IgE介导和非IgE介导的免疫反应,而导致消化系统或全身性的变态反应。 食物过敏的患病率 儿童食物过敏反应的患病率约6%~8%,而牛乳是最常见的过敏食物占其中的 3%~7.5%,以1岁以的婴幼儿多见。随着年龄的增长,食物过敏症的发病率明显下降。有食物过敏的患者常伴有支气管哮喘,发病率约6.8%~17%而对牛奶过敏的儿童,哮喘的发病率则可高达26%。 食物过敏的病因 1、诱发小儿过敏的途径:食物诱发过敏的途径诱发小儿过敏的途径有五:胃肠 道食入、呼吸道吸入、皮肤接触或注射、通过人乳和胎盘进入。 2、食物变应原引起:食物变应原指的是能引起免疫反应的食物抗原分子。几乎 所有食物变应原都是蛋白质,大多数为水溶性糖蛋白,分子量10万~60万每种食物蛋白质可能含几种不同的变应原。食物变应原有如下几个特点: ⑴任食物可诱发变态反应:但小儿常见的食物变应原为牛奶、鸡蛋、大豆,其中 牛奶和鸡蛋是幼儿最常见的强变应原致敏食物也因各地区饮食习惯不同而异。花

生既是小儿也是成人常见的变应原,海味食物不是小儿的主要变应原,坚果诱发的过敏在小儿比较少见虽然任食物可以致敏,但约90%的过敏反应是由少数食物引起,如牛奶、鸡蛋、花生和小麦。 ⑵食物中仅部分成分具变应原性:以牛奶和鸡蛋为例,牛奶至少有5种具变应原性其中以酪蛋白、乙种乳球蛋白(β-lactoglobulin,β-LC)变应原性最强。鸡蛋中蛋黄具相当少的变应原蛋清中的卵白蛋白和卵类黏蛋白为鸡蛋中最常见的变应原。 ⑶食物变应原性的可变性:加热可使大多数食物的变应原性减低。胃的酸度增加和消化酶的存在可减少食物的变应原性。 ⑷食物间存在交叉反应性:不同的蛋白质可有共同的抗原决定簇,使变应原具交叉反应性。如至少50%牛奶过敏者也对山羊奶过敏。对鸡蛋过敏者可能对其他鸟类的蛋也过敏。交叉反应不存在于牛奶和牛肉之间,也不存在于鸡蛋和鸡肉之间。植物的交叉反应性比动物明显如对大豆过敏者也可能对豆科植物的其他成员如扁豆、苜蓿等过敏。患者对花粉过敏也会对水果和蔬菜有反应如对桦树花粉过敏者也对苹果、榛子桃、杏、樱桃、萝卜等有反应。对艾蒿过敏者也对伞形酮类蔬菜如芹菜、茴香和萝卜有反应。 ⑸对食物的中间代产物过敏:十分少见,患者多在进食后2~3h出现症状。

常见的易过敏的食物

常见的易过敏的食物 发表者:刘颖慧(访问人次:12961) 那些食物可引起过敏? “病从口入”是过敏性疾病的特点之一。目前已知可以引起过敏的食物有数千种之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蛋白食物和水果种类越来越多,过敏食物也随之增加,如各种海鲜,奶制品,肉制品,豆制品,花生、开心果、腰果等坚果类,蘑菇、芸豆等蔬菜,桃子、草莓、菠萝等水果,蚕蛹、蚂蚱等可食昆虫,食品添加剂和防腐剂等。更为严重的是许多人甚至因为食用某些食物而死亡,所以千万不要小觑食物过敏,如美国每年有50-100人因花生过敏而猝死,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只是不小心吃了1-2粒花生米。美国科罗拉多州过敏研究中心的医生发现因食用坚果类、牛奶和鱼类而死亡的病人中大多数伴有哮喘病。因此伴有哮喘病的过敏性疾病患者尤应注意食物过敏。由于我国和国外的饮食习惯不同,所以过敏食物的种类也有差异,我国以海产品和水产品的过敏较为常见,而国外常见的可可、草莓过敏在我国并不常见,目前在我国常见的过敏食物主要包括以下数种: 1. 海产品及水产品:虽然海鲜营养丰富,味道鲜美,但很容易诱发过敏,在沿海或湖泊地区,各种海产品或水产品如鱼、虾、蟹、蛤蜊、海螺、鱿鱼、贝类、鲍鱼和海参等均容易引起过敏,近年来人们时尚“尝海鲜”的风气增加了罹患过敏病的几率。已经发现鲐鱼、鳟鱼、金枪鱼和鲑鱼等鱼肉颜色偏红的鱼类以及虾蟹等甲壳纲海产品均含有较高的过敏原成份,而且这些过敏原通常耐热,烹饪后也常常诱发过敏。此外,海产品容易过敏也可能与海产品容易被微生物侵袭而腐败有关。近年来已证实吸入气传鱼类粉粒和吸入鱼类腐败时的异味可以诱发哮喘,?这可能是渔业发达地区哮喘发病率增高的重要原因。 2.牛奶:牛奶及奶制品是常见的过敏食物,尤其是在婴幼儿和儿童。许多婴幼儿喝了牛奶或奶粉后可诱发湿疹或哮喘,也有表现为消化道过敏,如呕吐、腹痛、吵闹。部分婴幼儿拒食牛奶的原因就是对牛奶过敏的一种自我反射性保护。国外发现的突发性婴儿“摇篮死亡(cot death)”即与牛奶过敏有关。牛奶中的甲种乳白蛋白是最强的过敏原成份,这种蛋白不耐热,经高温煮沸处理后,其过敏原性可减弱。 3.花生、黄豆、芝麻等油料作物:主要是与这些油料作物含有较高的蛋白和多糖-蛋白有关,如花生中的过敏原成分为花生仁-1A和花生仁-1B。调查显示,5%的美国儿童对花生过敏,美国每年因食物过敏而死亡的患者中,60%与花生过敏有关。我们在临床上经常可以遇到食用花生仁引发过敏的病人,尤其是生花生黄豆及豆制品过敏也较常见,过去对牛奶过敏的儿童往往以豆奶代替,现在许多学者认为豆奶也具有较高的致敏性。花生、黄豆和芝麻一旦制成油制品很少诱发过敏症状。 4.蛋类:鸡蛋以及蛋制品可以导致各个年龄段病人的过敏,其中蛋清中的卵蛋白是诱发过敏的主要成份,蛋黄较少诱发过敏。此外鹌鹑蛋、鸭蛋和鹅蛋等也可诱发过敏症状。由于我国

食物不耐受和食物过敏有哪些区别

食物不耐受和食物过敏的区别 食物不耐受也可以称为慢性食物过敏,它是一种复杂的变态反应疾病,是人体免疫系统对进入体内的某些食物产生的过度保护性免疫反应,它可引起全身各系统的慢性症状。 食物不耐受主要是因为体内缺少某种消化酶而导致的。食物进入消化道后,由于人体缺乏相应的酶,或是食物中含有某些特殊的化学成分,或是由于胃肠道的屏障作用被破坏等,使得人体不能充分消化这种食物的大分子,免疫系统便将其当作有害物质来识别,从而导致过度保护的情况发生,引起一系列慢性症状,就是食物不耐受。 食物不耐受和食物过敏的区别 1、食物不耐受和食物过敏相关的免疫球蛋白不同,食物不耐受与免疫球蛋白G相关,食物过敏与免疫球蛋白E相关。 2、食物不耐受和食物过敏最明显的区别是,食物过敏发病来得快,症状明显,属于急性病,而食物不耐受是比较缓慢的,症状不明显的一种慢性病。 食物过敏主要是由于食物中某些成分引起了身体的过敏反应,虽然在症状表现上与食物不耐受有相似之处,但过敏发病急,症状明显,而食物不耐受则症状隐蔽,往往在吃了不耐受的食物数小时或数天后才显现,其影响可遍及全身各系统,在平时人们通常认识不到它的存在,是人体健康的隐性“杀手”。 食物不耐受怎么检查出来? 食物不耐受已被发现与人体诸多慢性疾病密切关系,如慢性鼻炎、鼻窦炎、哮喘、慢性咳嗽、慢性腹痛腹泻、口臭、口腔溃疡、恶心、胃肠胀气、痤疮、过敏性紫癜、荨麻疹、关节炎、焦虑、忧郁、偏头痛、睡眠障碍、肥胖等,都可做食物不耐受检测,这些症状都可能与食物不耐受有关。 食物不耐受(过敏原)检测 由于食物不耐受是人的免疫系统对进入体内的食物,产生了过度保护性免疫反应,产生食物特异性IgG抗体,且不是急发性的,患者无法自查,需要到医院通过检测这种特异性IgG抗体,即食物不耐受检测(食物过敏原检测),检查对哪些食物不耐受,并根据检查结果,将不耐受食物分为禁食、替食、少食等类,控制疾病发生的源头,再由专家制定出针对性的科学食谱,指导患者进行日常饮食调整,既可解决不耐受问题,无需任何药物治疗。 孩子食物不耐受就是食物过敏吗? 孩子食物不耐受就是食物过敏吗?如今,很多孩子被扣上“事物过敏”的帽子,因此被限制不能使用这种食物,不能接触那种零食。部分孩子甚至为此营养不良,严重的还影响了生长发育。 深圳远东妇儿科医院的专家指出,事实上很多孩子并不是食物过敏,仅仅是食物不耐受而已。

食物过敏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食物过敏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过敏性疾病主要包括哮喘、过敏性鼻炎、食物过敏、过敏性皮炎等,近20年来过敏性疾病持续增加,食物过敏患者愈来愈多。食物过敏和过敏性皮炎极易触发呼吸道过敏性疾病及其他系统的过敏性疾病。全球数据显示食物过敏发生率在增加,尤其在儿科人群,食物过敏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五大最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1-2]。近年来,在食物过敏的发病机制、诊断、临床表现、治疗等方面均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本文就食物过敏的发病机制进展做综述。 1 食物过敏概述 食物过敏一般被定义为暴露于某一特定食物由特异性免疫反应引起的可反复发生的对健康的不良反应。食物过敏反应分为四种类型的免疫反应,即:I型(IgE介导型),II型(细胞毒素型),III型(免疫复合物型)和IV 型(T细胞型)。IgE介导的食物过敏是经典的食物过敏,大部分食物过敏是IgE介导的。非IgE 介导的食物过敏反应研究的比较少,IgG,IgM,IgA,T细胞及其他的免疫活性细胞、细胞因子、补体等均可参与食物过敏的发病,涉及II型、III型或IV 型过敏反应[3-5]。IgE介导的表现为速发性食物过敏,非IgE介导的为迟发性食物过敏。 2 食物过敏的发病机制 食物过敏的发生是由于机体未能形成口服耐受性或是由于已有耐受性的破坏所引起。食物过敏等过敏性疾病的起因是在环境变化背景下遗传易感性和表观遗传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近几十年环境变化迅速,但机体没有时间进行微调,从而引起食物过敏发生率快速上升[6-7]。 2.1 免疫学机制 近年来食物过敏免疫学机制的研究已取得巨大进展,尤其第2组先天淋巴细胞(type 2 Innate Lymphoid Cells,ILC2s)介导的固有炎性通路、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s)、调节性B细胞(regulatory B cells,Bregs)以及抗原特异性调节性T细胞(antigen specific regulatory T cells,aiTregs)、抗原特异性调节性B细胞(antigen specific regulatory B cells,aiBregs)、细胞因子、信号通路等在食物过敏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

八大类食物易过敏

最容易引起过敏的八大类食物 因进食某种正常状态的食物引起的不正常反应,如荨麻疹、湿疹、哮喘、过敏性鼻炎、血管性水肿、皮炎、腹胀、腹泻或腹痛、偏头痛等,而且这些反应只在一部分敏感人群发生,称为食物过敏(Food allergy or Food hypersensitivity)。食物过敏的发生机制与不正常免疫(特别是IgE抗体)有关。还有一种与食物过敏类似的情况,叫做食物耐受不良(Food intolerance,也称食物不耐受),也是因为进食某种正常状态的食物引起的不正常反应,其表现与食物过敏相似,也与某些人特殊敏感体质有关,但其发生机制与免疫机制无关,最典型的例子是牛奶乳糖不耐受。在实际工作中,食物过敏和食物耐受不良这两种情况很难区分。有人统称它们为“食物的不良反应”(adverse reaction of food)。还有人干脆把这两种情况都称为食物过敏,造成了概念上很大的混乱。 1999 年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第23 次会议公布了常见致敏食品的清单,认为在世界范围内(中国的情况未必完全一致)临床上90%以上的过敏反应(可能也包括了食物不耐受)由八类食物引起: ①奶类,特别是牛奶; ②禽蛋类; ③鱼类(包括海水鱼、淡水鱼); ④甲壳类水生动物(虾、对虾、螃蟹、大小龙虾、蛤蜊等); ⑤花生; ⑥大豆; ⑦坚果类(杏仁、核桃、腰果、榛子、松子、栗子等); ⑧小麦。 明确对某种食物过敏的人,应尽量避免食用该种食物,同时,(因为食物过敏经常有交叉现象)要注意以上各种高致敏性的食物,密切观察进食这些食物后的反应。 未明确过敏食物,但经常出现上述过敏反应者,除了密切观察进食这些食物后的反应外,还可以进行食物过敏检测,包括“食物过敏原过筛实验”(IgE检测)和“乳糖氢呼吸实验”,前者针对食物过敏,后者针对乳糖不耐受。

食物过敏是某些人在吃了某种食物之后,引起身体某一组织

食物过敏是某些人在吃了某种食物之后,引起身体某一组织、某一器官甚至全身的强烈反应,严重的可能会导致休克。 食物过敏也称为食物变态反应或消化系统变态反应、过敏性胃肠炎等,是由于某种食物或食品添加剂等引起的IgE介导和非IgE介导的免疫反应,而导致消化系统内或全身性的变态反应。 如何预防食物过敏 1、婴儿食物过敏 为了防止婴儿食物过敏,一般在开始试用新的食物时,必须从少量开始,逐渐增加,如无过敏,经过7-10天后再增添另一种新的食物。如患儿过分肥胖,喂食过多过勤,就应该节制喂食的量和次数。如估计患儿对牛乳过敏,可在喂食前将牛乳多煮沸几次,使牛乳蛋白变性,或者改喂人乳、羊乳、豆浆等。如果患儿对蛋白过敏,可只给蛋黄,或者先给予少量蛋白,再逐渐加多。如果患儿对母乳过敏,叮嘱乳母暂时少吃或不吃。同时,为了避免患儿体内积液太多,加重病变,病孩食物应少含食盐。患儿如有便秘,为防止过敏食物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久,可酌情给予蜂蜜通便。 2、红酒有助预防食物过敏 某些人的身体免疫机制会对鸡蛋、小麦和牛奶等食物产生过敏反应,情况严重的会导致休克甚至死亡。日本研究人员在动物实验中发现,红葡萄酒中含量丰富的白藜芦醇能够预防这种食物过敏。 3、红葡萄酒有助预防食物过敏 日本山梨大学教授中尾笃人和奥田彻等人,让一组实验鼠食用掺有0.01%白藜芦醇的食物,另一组则食用正常食物。一个月后,他们通过人工操作,使两组实验鼠的免疫系统都对鸡蛋过敏。结果发现,在摄取了白藜芦醇的实验鼠体内,将鸡蛋作为异物的特定抗体生产受到遏制,也没有出现休克症状。 引起过敏的食物有哪些? 食物的种类成千上万,其中只有一部分容易引起过敏。同族的食物常具有类似的致敏性,尤以植物性食品更为明显,如对花生过敏的患者对其它豆科类植物也会有不同程度的过敏。各国家、各地区的饮食习惯不同,机体对食物的适应性也就有相应的差异,因而致敏的食物也不同,比如西方人认为羊肉极少引起过敏,

食物过敏越来越常见的原因

食物过敏越来越常见的原因 过量饮食对健康无益,但对于部分对食物过敏的人来说,含有过敏原的食物可能会给身体造成真正的损害。研究表明,似乎越来越多的人对不同类型的食物产生了过敏反应。这是由于人们对于过敏症的关注、医疗诊断技术的进步,还是周围环境的影响?本集节目聊一聊越来越多人开始对食物过敏的原因。 Vocabulary: allergies 词汇: 过敏 Do you love food? Whether you’re a foodie or someone who just likes eating, there is so much to choose from. We know that too much of the wrong kind of food can be bad for our health, but for some people having a food allergy means eating certain things can actually be harmful - and now, it seems, this is affecting more and more of us. An allergy is caused by the immune system fighting substances in the environment, known as allergens, that it should see as harmless. Food allergies can cause life-threatening reactions, which means people have to spend their lives following strict dietary restrictions and worrying about the ingredients of everything they consume. Allergy specialist Dr Adam Fox says “if you look back over, say, 30 or 40 years… there are much more allergic problems around now than there were.” We often hear about people having allergies to dairy products and to peanuts. Last year a 15-year-old girl died after suffering a fatal allergic reaction from eating a baguette containing sesame seeds. This led to a call for better food-labelling laws. Research has found that this problem is particularly affecting children. More and more of them are having allergic reactions to certain foodstuffs. Writing for the BBC website, Dr Alexandra Santos from King's College London says “food allergy now affects about 7% of children in the UK and 9% of those in Australia, for example. Across Europe, 2% of adults have food allergies.” So what might be the cause? Dr Santos says the increase in allergies is not simply the effect of society becoming more aware of them and better at diagnosing them; it seems to be more environmental. She says possible factors are “pollution, dietary changes and less exposure to microbes, which change how our immune systems respond.” She points out that it’s very common for migran ts who move to another country to develop asthma and food allergies in their new location. A lot of work is being done to try and find a cure, but that’s not easy. So for now allergy sufferers must watch what they eat and they must rely on clear and accurate labelling. 词汇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