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 教学大纲

经济地理学  教学大纲
经济地理学  教学大纲

经济地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经济地理学

英文名称: Economic Geography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平台课

总学时: 54

学分: 4

适用对象:地理科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管理、经济地理与城乡规划,地理信息科学四个本科专业

先修课程:自然地理学,经济学原理

一、课程性质简介

经济地理学是一门介于地理学和经济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具有自然――社会经济――技术相结合的性质。经济地理学是目前我国各类大学地理类专业重要的基础课,被各校指定为各专业学生的必修课。高等院校地理教学委员会在审议地理系课程设置中将其列为核心课程,规定为地理类各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教育部在1998年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学科专业介绍》中,将经济地理学列为地理学所有专业的主干课(地理学的三大主干课程是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本课程一般在本科二年级下期或三年级上期开设,不同专业开课时间不一。

二、课程目的和任务

经济地理学是以经济活动为直接对象的学科,经济活动的发展与变化直接决定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内容、研究重点的变化。而人类的经济活动直接受自然、社会经济尤其是技术变化的影响。因此,经济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经济地理学是与人类经济活动联系最为紧密的学科之一,也是发展变化最快的学科之一。经济地理学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掌握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知识与理论,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济地理学的任务在于全面阐述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主要方法,介绍国内外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动向和各派学术观点,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经济地理学和运用本课程理论与方法为经济建设服务,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

三、教学基本要求

1. 使学生认识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学科体系、发展状况及其理论新进展。

2. 使学生把握影响经济活动的诸种要素和条件,具备综合分析经济地理问题的能力。

3. 使学生学会各种经济活动区位理论,培养从时空耦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4. 使学生牢固掌握产业分类体系、产业结构理论、产业发展理论和产业空间组织理论。

5. 使学生牢固掌握区位理论、空间结构理论、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区域空间组织理论。

6. 掌握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能够分析全球化对不同区域、不同产业发展的影响。

7. 使学生掌握经济地理学一般研究方法,能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一些经济地理事

象。

四、教学方法、手段与要求

(一)教学方法与手段

目前使用的教材是李小建等主编的《经济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二版,)(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但应该不断更新和充实新内容、修正旧数据与资料,因此,将国内外普遍公认的优秀教材作为主要教学参考书。

由于使用教材中配套的课件光盘是针对全国各类院校学生的,没有地方特色和针对性,为了弥补这一缺憾,着手制作能够针对我校学生、能够体现我校特色的多媒体课件。平时注意收集能够扩大学生视野、面向世界、使教学内容体现世界潮流的资料(包括图片)与数据;同时,强调经济全球化对经济现象的影响,将全球经济区活动现象以及解决问题纳入教学方案。面向我国经济建设主战场,不断吸收反映我国经济建设中的经济地理学的应用性实践内容。本课程配套的实践性教环学主要是经济地理野外实习与考察。

本课程已做成经济地理学电子教案,图文并茂,改善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注重课堂讨论等交互式教学方法的运用。力求改变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努力做到在课堂上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经济地理学”这一“节目”的编导、导演和主持人,要求学生积极参与经济地理学课堂的“表演”,不再仅仅是课堂“观众”。加强学生课间的主动学习,布置分析经济现象相互关系的调查与作业,使学生真正能够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课本与社会结合。

(二)教学方法要求

课堂教学过程中,除集中讲授经济地理学的基本核心概念、讲解经济地理学基本原理、介绍主要理论观点外,注重在以下方面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1.以探究式教学模式为指导,理清经济地理学的重点教学内容、理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

2.以设计引导性问题和延伸性问题的方式,鼓励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和课后思考复习;

3.组织开展自主学习,通过布置主题研究、案例分析等任务激发学生主导探究问题;

4.经常性开展课堂讨论和辩论活动;

5.提供充分的网络学习资源,组织开展网络阅读和讨论;

6.推荐经济地理学经典著作和重要文献;

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对现实经济地理的实际研究,从而了解经济地理是什么(WHAT)、为什么是这样的(WHY)、如何运用经济地理原理分析实际问题(HOW)。教学中通过对各种社会现象的观察与分析,不断强化知识的应用性和理论的实践性,最终帮助学生提高经济地理学理论分析和实践能力。

五、教学内容

《经济地理学》课程共分为五大知识模块(总学时按54学时安排):

[教学模块1]导论模块:经济地理学绪论,主要介绍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发展历程及相关基础知识和课程体系。共安排3学时。

[教学模块2]微观模块:经济活动最基本的单元是企业,以企业选址问题(区位)为中心

的区位理论是整个经济地理学的基础,从单个的企业区位到多区位企业区位再到跨国公司区位是企业(选址)区位及空间组织分析的主要内容。主要从传统经济区位论的教学着手,分析区位研究的一般方法,进而以跨国公司及其全球经营战略为重点,剖析现代区位理论尤其是跨国公司多部门、全球范围区位选择的最新研究成果。该部分是本课程的难点和重点。共安排19学时。

[教学模块3]中观模块:经济活动的区域分析,主要研究区域的结构与组织、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主要基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分析区域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形成演化机制、探讨区域经济发展的内部作用机制和区域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探讨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途径与方法。该部分是本课程的重点部分。共安排14学时。

[教学模块4]宏观模块:经济活动全球化,主要探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与影响因素、经济全球化的产业分析、经济全球化的区域影响。结合全球化的时代特征,借鉴国际经济地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剖析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涵、特征、经济效应及其对经济活动空间分布、区域间分工、竞争、合作与协调以及全球产业转移等的影响。共安排12学时。

[教学模块5]方法和前沿模块: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及新进展,主要介绍一些经济地理学调查的基本方法,经济地理学的新领域、新思路等前沿课题。受课程时间限制和学生相关知识积累的限制,该部分结合课程作业向学生讲授,包括课程作业安排6学时。

六、实践性环节

为了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在每学年下期期末都安排为期10天的经济地理和人文地理野外实习,其中2天在开封市实习,8天在山东省日照市实习。为了突出经济地理学这门课程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特点,本课程教学时安排了适量的课外作业和课程讨论,要求学生围绕一个经济地理学案例或者是家乡的经济地理事象进行深入分析,完成课程作业,在授课中围绕一些经济地理学的典型案例让学生展开讨论,培养学生应用理论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实践性环节共计18个学时。

七、说明

本教学大纲在具体应用时,可结合具体对象专业、学时、教材和学科发展等作适当调整。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