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国古代史汇编

北京:中国古代史汇编
北京:中国古代史汇编

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

1.(2014·北京文综·37)(36分)区域的世界·联系的世界·多样的世界

材料一西周时期,周王自称“天之子”,其所居之地称为“中国”(即中央之国),文献准确记载的区域大致在黄河流域。古希腊人认为,他们的主神宙斯的居住地就是世界中心,文献中明确记载的地理范围不超过地中海周边地区。罗马人则说,众神选择并指引罗马成为世界中心,罗马帝国初期所能明确认识的地理范围已远远超过了古希腊,但仍限于欧洲、非洲北部和亚洲中西部。上述三个文明对于远离其统治区域的地方则认识模糊。

(1)概括材料一中各文明对世界认知的共同之处。(8分)

【考点】(1)西周的分封制;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

【解析】(1)材料一提到西周时期的“天”,古希腊的主神宙斯,罗马的众神,反映出各文明都认为神灵在世界中占有统治地位;周王认为所居之地称为“中国”(即中央之国),古希腊认为主神宙斯的居住地就是世界中心,古罗马认为众神选择并指引罗马成为世界中心,反映出各文明都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西周文献准确记载的区域大致在黄河流域,古希腊文献中明确记载的地理范围不超过地中海周边地区,罗马帝国初期所能明确认识的地理范围仍限于欧洲、非洲北部和亚洲中西部,反映出各文明所能清晰认知的世界范围相对狭小,与其他文明之间缺乏交往和认识。

【答案】(1)共同:各文明都认为神灵在世界中占有统治地位;都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所能清晰认知的世界范围相对狭小;与其他文明之间缺乏交往和认识。

秦的统一与中央集权制度

2.(2013·北京文综·12)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一块文字残缺的《九域守令图》石碑,其中一段碑文是:“至于□国,天下分而为七。□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县,更□、□分裂,至□灭陈,天下方合为一。”“□”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

A.周B.秦C.汉D.唐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解析】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运用能力。依据石碑《九域守令图》中的“守令”和“并四海、

为□县、灭陈、天下合一”等信息。反映了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置郡县的史实。可知□要求填的缺失的文字是秦。ACD三朝与题干反映的信息不符。答案选B。

【答案】B

3.(2011·北京文综·37)(38分)国家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其演变历程与丰富内涵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

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

于是先从在下者(平民)起……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始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

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之变局,至是始定。

——赵翼《廿二史札记》(1)分析材料,说明“天下变局”是指什么,(4分)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由西周至秦汉国家体制发生的变化。(4分)

【解析】由材料中“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到“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始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可以总结出“天下变局”是指统治者由世袭贵族到出身布衣,国家体制方面中央集权制度逐步建立。

【答案】(1)统治阶级在西周由市习贵族组成,到西汉建立时皇帝和大臣多出身布衣。

变化: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逐步建立。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4.(2014·北京文综·14)唐末五代,中央集权大为削弱。为扭转这一局面,宋初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是()

A.文官任知州B.设三司使 C.设枢密院D.施行将兵法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的集权措施(设知州)

【解析】“为扭转这一局面”即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宋初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有利于改变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宋初设三司使,分割

宰相的财权,君主专制加强,故B项错误;设枢密院,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君主专制加强,故C项错误;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施行将兵法,不符合时间限制,故D项错误。

【答案】A

5.(2014·北京文综·15)在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中经常出现的错误是,使用单一或不充分的论据得出普遍性的结论。下列选项中没有这类错误的是()

A.《授时历》的颁行比现行公历早300年,所以中国古代科技水平领先世界

B.《西游记》是明代的一部优秀小说,所以明代文学蓬勃发展

C.唐代369位宰相中有83%来自北方,所以唐代宰相的来源存在地域差异

D.南宋扬州的城市人口占扬州总人口的81.83%,所以南宋的城市化水平很高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天文学(《授时历》);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明清小说(《西游记》);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代宰相制度;古代中国的商业——宋代城市的繁荣(扬州)

【解析】《授时历》只是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一部分,不能代表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的整体水平,故A项错误;《西游记》只是明代文学成就之一,不能代表整个明代文学发展趋势,故B项错误;从全国范围看,唐代宰相大部分来自北方,这说明唐代宰相的来源存在地域差异,故C 项正确;扬州只是南宋城市之一,扬州城市繁荣不能代表南宋整个城市化水平,故D项错误。

【答案】C

6.(2012·北京文综·13)图6是中国某一朝代都城内中枢机构的分布示意图。该都城是()

图6

A.唐长安B.宋开封C.元大都D.明北京

【考点】中国古代中枢机构的设置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图片的观察和解读能力。从图中可以观察到“中书省”这一中国古代中枢权力机构,在元代只保留中书省,置于都城之内,总理全国政务,为最高行政机构。唐代实行三省制,宋代设置中书门下,明代废中书省,以六部分掌庶政,直接受命于皇帝,故选C 项。

【答案】C

7.(2011·北京文综·13)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下列表述准确的是( )

A .西汉通过削弱诸侯王势力分化相权

B .北魏实行三长制分割丞相的行政权

C .宋代设立三司使来分割丞相的财权

D .清设军机处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矛盾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皇权与相权的斗争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西汉时期通过建立中朝,以削弱和对抗以丞相为首的外钞的权力。北魏实行三长制是为了削弱

地方势力。从明朝废除丞相制度,故清朝没有丞相与皇权的斗争。

【答案】C

8.(2010·北京文综·12)图6是一副古代北京地区的政区示

意图。图中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实行于( )

A .西周

B .秦朝

C .汉朝

D .唐朝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西汉的地方行政制度。汉武帝将全国

划分为13个州部,各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监督地方。所以州作为一级地方行政单位应该是在汉朝,所以此题应该选择C 。

【答案】C

9.(2012·北京文综·40)(30分)地图反映了人们认识世界的程度,地图的变化的记录了人们 认识世界的过程。

欧洲中世纪时,地图主要由神职人员绘制,当时欧洲的世界地图千篇一律;基督教圣地耶路撒冷居于中心,多瑙河、地中海和顿河呈“T”字型,把世界分割为欧亚非三部分。中国古代地图大部分由官方或士大夫绘制,主要用于日常行政事务管理和作为读史的辅助工具,在中国古代绘制的世界地图中,中国占据绝大部分图幅,政区表现较为准确,中国疆域外则绘制简略,严重失真。

(1)阅读上面材料,结合所学,分别指出欧洲中世纪和中国古代地图的功用。(4分)说两种

8.(2010年北京文综,12)下图是一幅古代北京地区的政区示意图。图中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实行于( )

A.西周

B.秦朝

C.汉朝

D.唐朝

地图所反映的社会思想背景。(4分)

【考点】中国古代与欧洲中世纪的比较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的能力。从材料可以得出地图在欧洲与中国使用的不同,并分析原因。

【答案】(1)欧洲中世纪地图主要用于宗教宣传;中国古代地图主要用于世俗事务。欧洲中世纪地图反映出当时基督教神权思想居于社会统治地位;中国古代地图反映出中国中心论的思想。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10.(2013·北京文综·13)读图7,判断下列各项

表述正确的是()

A.汉武帝在②颁布推恩令

B.北魏孝文帝从③迁都到②

C.②和④先后是两宋的都城

D.明太祖在①废除了丞相制度

图7 中国古代部分都城示意图

【考点】古代都城的变迁

【解析】本题是图片题,考查学生读图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解答本题首先根据选项提到的四个朝代。依据所学知识,结合地图判断图中四个地名分别是①长安(西汉都城)、②开封(北宋都城)、③平城(北魏初都城),④杭州(南宋都城)。西汉的都城在长安,A项说法错误;

孝文帝迁都是从平成迁至洛阳,B项错误;明朝建国之初都城在南京,D错误。因此正确答案选C。

【答案】C

古代中国的农业

11.(2013·北京文综·41)

东汉后期和唐朝前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县城数量表(单位:座)

(2)概述上表反映的县城数量及分布的变化,阐释导致变化的历史原因。(10分)

【考点】中国古代城市发展

【解析】此题是数据表格题,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和知识的运用能力。解答此类试题的方法是变化看数据。根据表中数据不难看出数量和分布变化的总趋势和在不同时期的增减。注意概括时要从总的变化趋势和局部的变化两个方面归结。“原因”要机结合所学知识,主要从社会状况、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等方面归纳。

【答案】(2)变化:

从东汉后期至唐朝前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县城数量总体有所增加。

东汉后期,县城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数量较少;唐朝前期与东汉后期相比,黄河流域县城数量减少,长江流域数量增加。

原因:

①这一时期,北方战乱频仍,人口大量南迁,黄河流域县城数量减少。

②人口南迁加速了南方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县城数量增加。

③隋唐时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县城总体数量增加。

12.(2012·北京文综·37)(36分)水是生命之源,它孕育了人类文明,启迪着人类智慧,影响着人类社会的进程

材料一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

材料二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荀子》)

(1)材料一、二分别体现了道家和儒家的什么思想?(2分)简述道家和儒家产生的时代背景。

(4分)

“水与人类文明进步”关键词表

(4)阅读上表,从“水与人类文明进步”的某个侧面,选出3个关键词,提炼一个主题;再补充一个符合该主题的关键词,运用这4个关键词对该主题进行简要阐释。(10分)

要求:主题立意明确;关键词选择准确;文字说明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考点】中国古代的百家争鸣和农业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的能力。第(1)题从道家与儒家思想,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第(4)题可以从多角度分析,但要言之有理。

【答案】(1)材料一体现出了道家的“辩证”思想;材料二体现出了儒家的“仁政”思想。

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巨大变革。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造成井田制瓦解,各国纷纷变法,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从而冲击了传统的宗法分封制。周天子权威下降,诸侯争霸,促成了思想上百家争鸣的局面。

(4)示例:

主题:水与社会生产的发展

关键词:筒车、水利织布机、第聂伯河水电站

添加的关键词:漕渠

简要阐释:中国古代,修建漕渠,使用筒车灌溉农田,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工业革命期间发明的水利织布机等,解放了劳动力,工业生产领域出现革命性的变革。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电力成为社会经济与生活的重要能源。第聂伯河水电站是水利发电的代表之一。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

13.(2013·北京文综·14)1985年,一艘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沉船被发现,船上载有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该船沉没的时间最早应为()

A.北宋中期B.元末明初

C.明末清初D.鸦片战争时期

【考点】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和早期殖民扩张

【解析】注意题干提到的关键信息“荷兰东印度公司”、“青花瓷”。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602年,即17世纪初。这时期中国处于明末清初时期。青花瓷最早出现于元朝,由此判断该船最早沉

没的时间应是明末清初。A时期没有青花瓷;B时期东印度公司没成立;D时期要晚于明末清初,与题意不符。故答案选C。

【答案】C

古代中国的商业

14.(2013·北京文综·16)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考点】中国古代城市、科技;工业革命、斯大林模式

【解析】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A、B、D选项的史实正确,但这些结论与史实不相符。史实与结论之间不能形成完整的逻辑关系,只有C史实与结论能够形成相对准确的逻辑关系。因此正确的答案选C。

【答案】C

15.(2012·北京文综·12)秦汉至明代,商人长期处于社会底层,一个重要原因是统治阶层认为商人()

A.不事生产B.不尊儒术C.不敬宗族D.不纳租税

【考点】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项基本政策,因为商人主要从事商品的贩运和买卖,所以中国古代的统治者大都认为商人不从事工农业生产,不创造产品,对社会的发展没有贡献,所以贬低商人地位,商人长期处于社会底层,故选A项【答案】A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