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帅电影主题与风格研究

王小帅电影主题与风格研究
王小帅电影主题与风格研究

王小帅电影主题与风格研究

摘要

王小帅,是中国第六代导演之一,制作出优秀的作品是他的梦想。他有着敏感的个性,以关注社会底层人士的独特视角,用镜头语言向受众呈现了边缘小人物的真实状态。在他的电影中,他善于运用长镜头和色彩来展现年轻人的残酷命运,与此同时,延续宽容与爱的主题,给予主人公希望,让他们勇于面对残酷的现实,其开放式的结局也给人无限遐想。王小帅将自己的经历与社会百态融入其中,阐释了他对现实社会的看法以及人生感悟,对于王小帅来说,这是一种成长,这为他形成自己的电影风格奠定了基础。本文总共分为三章。第一章主要概括和阐述了王小帅电影的主题;第二章主要总结了王小帅电影的风格艺术;第三章则是对王小帅电影的市场分析以及创作的启示,电影里具有深刻的社会精神和人文关怀,是值得赞扬和学习的。

第一章主要从对城市、对追求、对生活态度的看法等三方面予以评述,这也是对王小帅个体记忆的影像书写的一种展现。他乡与故乡是导演王小帅电影中的城市主题,即能实现心中梦想是他乡,而能成为永远归宿的便是故乡。梦想与现实是电影中的生活主题,即梦想是非常美好的,可现实却恰恰相反,是非常残酷的,展现出生活之百态。执着与爱是电影中的态度主题,即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只要心中有爱,能理解与包容,才能打败现实的残酷,在无奈中寄予希望并坚持自我。

第二章主要讲述了王小帅电影风格的独特之处。长镜头和蒙太奇是王小帅很擅长并常用的两种镜头语言,为王小帅形成别具一格的电影风格增添不少色彩。采用沉重的冷色基

调与鲜明的色彩穿插于整部影片,强化色彩来烘托环境,塑造人物形象,展现其独特的光影魅力。通过讲述叙事视角、空间以及结构等视点来展开叙述王小帅电影的叙事模式。第三章主要讲述了对王小帅电影的市场分析和他所作出的努力,以及他创作带给人的启示。王小帅始终认为,拍电影不是导演一个人负责,也不可能为自己而拍,而是要为受众和资金负责。与此同时,在创作的过程中,不能单纯的去迎合大众的口味,而是使得影片更加有深度和意义。

【关键词】王小帅主题艺术风格启示

前言

王小帅,出生于上海,是中国第六代导演之一,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冬春的日子》,是他的第一部作品,由自己筹出十万元资金所制作,入选电影诞生一百周年之百部最佳影片。《十七岁的单车》在第5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中获得评审团大奖银熊奖。《青红》获得第58届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王小帅是中国导演中始终坚持自己追求与原则的一个人,电影风格与他的生活也息息相关。他的前期作品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社会的不和谐,之后他将焦点对准了社会边缘人物,后面的影片摆脱了以往的沉闷压抑的基调,呈现的是一种充满青春气息的影片,比如《十七岁的单车》,是他的转型之作。

王小帅电影的主题是本文重中之重。概而论之,主题研究不仅是对某一人物或作品进行剖析,还重点研究对象的精神与内涵,对准一个切入点进行探索与研究,呈现出主题的独特性。

电影主题就是电影表达的思想内涵,即电影旋律。王小帅导演有着特别的电影个性,边缘小人物是他电影作品中不可缺少的符号,有的作品甚至融入了他自己的一些经历和身边的事例,通过镜头将许多年轻人在那个时代所经历的坎坷命运展现出来,充满着一种人文关怀。

本论文围绕王小帅电影的主题与风格展开研究,全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为王小帅个体记忆的影像书写;第二章为王小帅电影的风格艺术;第三章为王小帅导演创作的启示。

第一章个体记忆的影像化书写

在大多数的导演中,他们都会通过影像去展现自己生活故事,王小帅也不例外,他将自己所生活的城市记忆或是故事融入电影作品之中,使其电影生活化,更验证了其思想源于生活,阐述生活。

王小帅随父母从上海去了贵阳,在贵阳生活了十三年,之后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大学毕业后进入了迷茫期,在福建电影制片厂工作过,直到1993年开始独立制片,即电影《冬春的日子》是他的处女作。每转移一个地理坐标,就产生一种对生活的看法和感悟。从王小帅从小到大的经历中可以看出,他大多成长在城市,因此,毋庸置疑,他的作品在展现记忆中的城市点滴。

第六代导演出生于六七十年代,作品中关注人性冷暖,表达内心情感,展现人文关怀。他们在题材选择上,关注当下热点、社会边缘人士、小人物等,除此之外,导演们还会在剧中人物角色上添加一些东西,即自己的一些亲身经历或者生活中所接触到的人和事,他们注重用电影镜头来捕捉社会边缘小人物的生活状态,这也是真实记录那个时代的青年们迷茫、困惑的一种方式,更是对社会荒诞性的展现。

在“故乡”与“他乡”中,王小帅把镜头对准了自己生活过的城市:上海、贵阳、武汉、北京等地,他在这些城市中不断地选择与奋斗,城市给了他对梦想的执着和灵感来源,也给了他许多个体化的记忆。

第一节关于他乡与故乡

在第六代导演中,关于对故乡的描述,贾樟柯和王小帅两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贾樟柯将家乡的街头、车站、音乐等元素融入电影之中,给大家介绍自己家乡的故事,也通过电影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一种独特感情。王小帅出生于上海并在城市生活,他会将他的所见所闻融入电影作品之中,其中包括他成长的环境。贾樟柯和王小帅出生于同一个时代,他们所描绘的家乡却截然有异。在电影作品中,城市和农村只是一个象征性的符号,没有谁更具优势,而是导演通过制作电影将自己熟悉的地方分享给大家,更关键的是展现出自己对于家乡的那份独特之情以及生活态度。

一、“他乡”是追求的精神家园

他乡,指异乡,身在家乡以外的地方。在王小帅的电影作品中,有很多的社会边缘小人物,导演将他们置于电影之中,把他们在城市里生活的最真实状态展露出来,即他们向往大城市的生活,想要在城市里站稳脚跟。电影《十七岁的单车》主要讲述了农村少年贵与学生坚因为单车所发生的一些故事。贵千里迢迢来到北京,就是为了寻找工作实现心中梦想。之后他找到了一份送快递的工作,每天可以骑着车送快递,每送一个快递可以得到十块钱。他为了买下自己特别喜欢的一辆自行车,忍受着工作中所有的委屈,不懈的努力工作。就在离他的目标越来越近的时候,他的自行车突然丢了。他到处寻找自行车,最后看见一个学生正骑着它,贵想拿回自行车,学生坚说这辆车是在二手市场上买的,后来两人只好商量共用这辆自行车。

片中的小贵来自偏远农村,当他从农村来到城市,始终想要融入这个城市,屡屡陷入困境,但他依旧耐心对待,甚至有时候无暇顾及自尊,守护自己内心的那个梦想,即过上更好的物质生活。

在王小帅电影中,城市是美好的,多数人都为之追寻。城市中形形色色的东西通过镜头所展现出来,并不只是将城市的繁华予以呈现,展现更多的是隐匿于繁华背后的荒僻与凄凉。电影中的城市一般是建筑工地、胡同小巷、楼房等等。比如《十七岁的单车》中的自行车,就像是城市身份的一个符号和象征,城市、交通工具、人三者几乎被融为一体,流泻出很多人想要成为城里人的一个状态。

来到他乡,并不只是想要提高生活质量,也有很多人是因为心中的那个梦想。在家乡,或许很多想法是没有条件可以实现的,很多东西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了,没有任何的希望,就比如说梦想。所以他们来到城市,城市可以给他们带来更多的选择,只要努力,他们可以更好的生存,并且使他们离梦想更近一步。城市,是他们的希望之地。电影《冬

春的日子》讲述的是,随着中国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的变革,社会的发展和人的思想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主人公冬和春从高中开始交往以来,一直过着十分枯燥无味的生活,复制般的每一天,使他们对生活失去了热情和希望。直到受到改革的影响,他们对生活突然又充满了激情和动力。主人公冬想凭自己的能力赚取美金,专注于画画,打算把画推到国外;主人公春却跟冬的想法相反,她准备去国外发展,并且悄悄和国外的前男友联系。看似两个人形影不离,而心却飞向自己向往的地方……

冬和春来到了北京,并不只是单纯的想要提高物质生活水平,而是追求更高层次的状态,即祈求得到精神层面梦想的满足。导演王小帅通过镜头可以让大家看到,剧中的他们渴望自己的画被人买,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认可,他们走在空旷的街头给人一种与大城市格格不入的感觉。最后,他们的梦想却没有实现,结局是春去了国外,冬也开始一个人的生活,这种悲惨的结局也让人为之叹息,在大城市实现梦想也是不易的。

二、“故乡”是最后的的栖息地

故乡,是指出生或从小生活的地方。在另外一个程度上,故乡被定义为一种能够让我们产生热爱和怀念之情的地方。王小帅在拍摄电影的过程中,从未忘却自己的故乡,他的作品融入了家乡的味道,将过去的日子或事件重现在影片中,当然,他会把这种情节很巧妙地塑造在剧中人物身上。在电影《冬春的日子》里,男主人公冬带女主人公春回到了家乡,冬带着春重温小时候所走过的路,这也是对故乡的一种怀念之情。在电影《梦幻田园》中,文刚和小霞这对夫妻日子过得还算可观,家里有车有房,但对城市生活产生了厌倦,还是想要回到平静的生活。于是,他们在乡下盖了一栋别墅,过上了安适的生活。回到现实社会中,大部分的人也会这样选择,这也凸显了他们心中的一个故乡情

结,也强调了故乡对于每个人的重要性。不管人生中经历过多少事,终会回到安宁之处。在纷扰的世界里,故乡是唯一的静心之地,也是重返本真之地。

故乡,是最后的栖息地,也是一个温暖的地方。在电影《二弟》中,主人公二弟偷渡到美国,和当地老板的女儿发生了关系,意外的有了孩子。即便是有了孩子,二弟也不受人待见,间接地被老板赶回了故乡。一方面,二弟是不幸的,因为被美国所遣返;另一方面,他又是幸运的,因为他至少还有故乡,这个故乡是有温度的。在电影里,故乡成为一个栖息地,即便遭遇不幸后亦可感受其温暖,给人的是一种精神慰藉。

王小帅虽然出生在上海,但之后随父母去了贵阳,生活了十三年,孩童时代都是在贵阳度过的,贵阳有他美好的童年记忆。或许很多人都是这样的,故乡都有着自己的童年回忆并且也是最后的栖息地,但它却不是非常理想的奋斗之地,于是,便有人会选择去更繁华的城市发展。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栖息地,纯洁且美好,不管是失意还是风光归往,它随时都是能接纳的。因此,导演将这种故乡情结放到大荧幕去,也强调了故乡对我们的重要性以及我们对故乡的依赖性。

第二节关于梦想与现实

梦想,是一种动力。虽然梦想和现实存在很大的差距,并且很难实现,但就是因为实现梦想的过程很艰难,所以人人都会向往梦想。

王小帅从小学的是绘画,后来他才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学习。他在追求自己的梦想的同时,也关注到了现实问题。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和发展,大多数的人在现实社会中不知所措,

处于迷茫无助的边缘。因此,导演王小帅常常将民工、青年等小人物设为电影的主角。在电影《冬春的日子里》里,冬春夫妇过着迷茫的生活,在寻找生活的意义,想得到精神上的满足,最终却走向离异。在这些作品中,主人公也许就是导演本身,也许是他的所见所闻。他们厌倦一成不变的生活,想要在城市里寻求实现梦想的机会,却始终与大城市格格不入。王小帅用镜头展现现实的残酷,但也用镜头展现生活的美好,给大家传递了一种:即使现实是残酷无情的,但人拥有一种梦想并且为之追寻,残酷的现实有时也会给人希望,这也是生活中的一种美好。

一、美好的梦想与追求

梦想是美好的,但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还不能保障自己的生活状态,而有的人祈求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会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在王小帅的电影中,他用镜头展现的是大多数社会底层边缘人物在城市追求梦想的过程以及生活状态。在电影《十七岁的单车》中,贵为了能在大城市里生存,努力的找工作,后来终于找到了一份工作,即送快递。他很珍惜这个工作机会,只为过上更好的生活;里面的那个保姆偷偷地涂女主人的口红,穿高跟鞋,在房间里感受以前根本感受不到的东西,他们想要成为城里人,更想要过上大城市的美好生活,对于底层人民来说,这就是对梦想的追求和向往。在电影《扁担姑娘》中,冬子来到了武汉,靠挑担子挣钱。老乡高平被人骗了钱,后来还与阮红发生了关系等等。剧中的每一个人都试图改变自己的命运,努力挣扎却看不到希望。农民工冬子来到了城市,发现乡下和城市就像是两个极端,被城市的各种所吸引,并且喜欢上了城市的生活。从影片中可以看出,王小帅所塑造的这些人物都是边缘人物,都是想要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在他们的意识里,这或许就是他们的梦想。

在另一方面,对于一部分人来讲,在保障自己的物质生活的前提下,他们祈求得到精神上的满足,想要在大城市中寻求机会实现梦想。就比如说在电影《冬春的日子》里,冬和春渴望自己的画能有人认可和赏识,可现实并不如人意,最终两人分道扬镳。

无论是想在大城市追求物质还是实现理想,这都是一种梦想,都渴望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和接受,摒弃一成不变的生活,寻求生活中的美好和激情,在这些主人公身上能看到他们在残酷的现实之下对梦想的执着与追求。

二、残酷的现状与状态

现实是残酷的,跟理想的状态相差甚远。《十七岁的单车》中的一个店主反复强调让小贵扮演成城里人,别被人看出是乡下来的。电影《青红》则描述了女儿最美好的感情毁于父亲之手的故事。父亲为了搬回上海,不顾一切的拆散女儿青红和小根的感情。青红对此也有所反抗过,可越是反抗,父亲的态度越是强硬。父亲的这个决定使青红无可奈何,这段感情也就此结束。别林斯基认为:“悲剧是以悲剧性斗争为基础,它按其性质不同,或者激起我们的恐惧和痛苦,或者使我们为人性的尊严而感到骄傲,并展示了道德规范的胜利。”电影《青红》中说明了这一点,父亲跟踪女儿观察她的一切,甚至是让她不与外界联系,就是为了彻底拆散他们的感情。其中,吕军搞大了农场姑娘的肚子却不愿意跟她结婚等等,都表现出现实的残酷性。但王小帅的电影用镜头一边展现出现实的无奈和残酷,一边也叙述着美好。

在电影《极度寒冷》中,立春火葬,夏至化冰,立秋土葬,冬至溺死,这四个部分是主人公齐雷的一项行为艺术。在夏至化冰中,他试图用身体去融化冰这个行为来反抗这个

社会,即他想用生命去反抗。身边的人了解到后,都极力的阻止他。片中艺术家齐雷原来打算降低体温而死,一周后他被人发现死在浴室中,以生命为代价完成最后一件行为艺术作品。他的这个生命带给人无限的遐想和猜测,没有任何的结论,只有现实的残酷和无情。在《青红》这部影片中,主人公青红不止是承受着家庭的压力和感情的隐忍,到最后还要承受失身的打击却不能得到美好的婚姻,这是她青春时期所面临的现实,也给受众带来一种对青春的遗憾和叹息,凸显了王小帅的残酷青春的主题。在电影《左右》中,主人公枚竹和老谢带着女儿合合幸福的生活在一起,突然有一天查出合合得了白血病,没有其他办法救她,唯一能够救合合命的只有用亲兄妹的骨髓。枚竹想尽所有的办法,最后决定和前夫肖路再生一个孩子,可是前夫肖路和她的老婆始终是不同意的。现实让枚竹别无选择,为了救女儿的命,只有和前夫发生性关系才有救女儿的希望。人到中年,似乎他们对生活没有更多的要求了,只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活下去,为了孩子宁愿牺牲自己。平实的叙事更加凸显了影片的真实性,当每个人被逼到绝境时,更能看出人性内涵更深层次的一面。《十七岁的单车》的小贵被人说成“洗澡不给钱”,而他却不能为自己辩解,这就像是一种对乡下人的嘲讽和侮辱,也反映了小贵在城市里的格格不入,但他依旧坚持微笑,特别是拥有了单车并且骑着它走在大街小巷,这时他是幸福的,仿佛这个单车就是城里人的标志,同时,这也是他在城市里生存的希望。

第三节关于执着与爱

王小帅出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去过很多城市,也有着漂泊经历,这为他创作提供了灵感来源和素材。他的影片大多数围绕身边的人和事情,他接触过很多阶层的人,从他的

作品可以看出他很关注城市边缘人,塑造的一个个边缘人物形象其实就是现实生活中真实的一面。

在制作电影方面,王小帅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以社会百态来展现当下的社会风尚。社会中有很多弱势群体常常被众人所忘怀与忽视,而王小帅却恰恰关注着他们。他们在城市的角落里窥探着城市,又始终与城市格格不入。他们不甘心被边缘化,也渴望过上城市生活,希望被这个城市所认可和接受,甚至可以说这就是他们共同的梦想,可他们的梦想因残酷的现实一次又一次的破灭,但剧中所塑造的人物有的依旧坚持追寻自己的梦。王小帅在表达的主题中体现了执着与爱,把小人物搬到大荧幕上是一种爱,也是他作品一直以来的追求,因为执着和爱,他所塑造的人物才能在坚守中寻觅希望。

一、面对生活的执着

王小帅电影中的主人公不甘平凡,积极向上,力图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大多数想要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而有的却想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被残酷的现实生活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但有的也会找到希望并坚守下去。

电影《十七岁的单车》中的小贵找到一份送快递的工作,对于他来讲,是一种自豪和幸福,他很珍惜这种生活状态,但他受尽了这个城市对他的排斥和不理解。当他的自行车坏掉后,当他被人毒打后,他并没有选择离开无情的城市,而是选择坚持下去。电影《扁担姑娘》里的东子来到武汉投奔了自己的老乡,最后老乡却被人杀死了,这对处在外地的东子来说是非常绝望的,但他并没有消极,而是想要在大城市站稳脚跟,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状态。王小帅塑造的这些都是经历了很多坎坷却依然坚守的人物,给受众群体传递了一种正能量。

二、勇于直面失败

失败,其实并不是一件可怕之事,可怕的是不敢勇于直面失败,不能成为真正的强者。王小帅在电影中塑造人物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去体现人物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在现实世界里,他们受到排斥甚至是歧视,现实让他们离自己的梦想越来越远,他们处于一种弱势,似乎随时都能被这个世界遗忘和淘汰。影片中的主人公在现实中都显得那么渺小,他们不适应环境的变化,也得不到别人的认可,到最后却走向了极端。他们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却只能控制自己的身体,于是,只有结束自己的生命去面对现实的残酷和无情。在《极度寒冷》中,齐雷想要通过死亡去引起人们对他的关注,人们对于死亡的关注很短暂,并没有因为他的离开而改变什么。其实,齐雷并没有冰葬死去,看见自己的存在感非常的弱,后来他吊死在了一棵树上,以生命来表达对伪生活的弃绝和对真实生活的感悟,他用真实的感官去体验艺术的快感和震撼。在电影中,他们选择用死亡去面对现实,这也是一种勇于直面失败的方式,或许只有这种方式才能凸显出他们更强大的一面。

三、用爱与宽容去面对世界

宽容,其实也是一种美德。王小帅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说过:“人到中年,很多摆在自己面前的事情和问题都需要思考和探究,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年人成熟意味着重担和包容”。或许中年人和年轻人处于两个极端,不管是思考问题还是处理事情,都会有很大的差别。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岁月的流逝,中年人的心态变得更加安定和从容,学会更加理解并包容他人。王小帅在电影中制造了很多人物之间的矛盾,他们之间发生过不愉快和争执,之后从一些事情当中人物之间找到了共同目标,并且化解了其中的矛盾,从电影中也能引发很多人对现实和世界的思考。之所以电影中的人物到最后能够和解,就是

王小帅将宽容与爱融入其中,每个人多一点宽容和爱对待身边的人和世界,或许就会不一样,也许就与梦想更近一步了。

王小帅电影里大多是社会上处于弱势的一些群体,向往着城市的生活、想要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以及寻找实现自己梦想机会的。对于每个人来说梦想的定义不同,当他们在追寻自己梦想的时候,经历了很多坎坷,不被城市接受,受到城里人的歧视等,他们都没有抱怨过,更多是学会忍耐和坚持。他们心中有宽容和爱,才会去理解所经历的不幸与不公平。在电影《左右》的最后,主人公枚竹还是选择不顾一切救女儿合合,前夫和枚竹也再生了一个孩子,老谢也同意了自己的妻子再次和前夫生孩子的做法,从救合合的这个过程中流露出两个家庭的无私和伟大,也体现了爱和宽容的力量。影片最后以两个家庭在和谐的吃饭状态下结束,之所以会有这些改变和变化,原因之一就是大家有了理解和爱。

再比如说在《二弟》中,二弟最后能在家乡见到自己的孩子,也是因为爱和包容,从一定程度上讲,即使人会面临很多无奈和挫折,无论处在何种困境下,只要心中有爱、用宽容和理解去面对世界,相信这个世界也不是那么绝对无情的,事情或许会有所好转。

王小帅电影的风格艺术

王小帅,作为中国第六代导演之一,他有非常独特的视角,将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的生活及命运搬到荧幕上,展现出他们面对生活的无奈以及命运的悲惨,更重要的是表达了王小帅对边缘人物的特别关注以及自己对现实社会的一些见解。他善于运用长镜头、色

彩来表达电影主人公的命运,并且留给大家的是开放式的结局,给人以想象的空间。那些表现手法、执拗的人物性格以及敏感的个性使他形成了独特的电影风格。

独特的镜头语言

镜头语言,顾名思义就是利用摄像机镜头中的画面去传达拍摄者的意图。镜头语言是电影中非常重要及不可缺少的因素,甚至是起决定性作用。一部电影中的镜头语言是否丰富独特,将直接作用于整部影片给受众留下怎样的观影印象。

在电影作品中,长镜头和蒙太奇是很常见并且不可缺少的表现手法,二者各具特色,都显现出了特有的风格与魅力。同时,二者也相互联系,彼此贯通,共同作用于影片。长镜头与蒙太奇这两种镜头语言很巧妙地运用于王小帅导演的作品之中,使他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电影风格,创作出了更多的优秀作品。

一、长镜头的语意表达

王小帅作为第六代导演,他将关注点投向城市边缘人物、社会低层的弱势群体,用独特的视角去展现这些在城市化大环境下的边缘人物的生活状况。在王小帅导演的电影中,长镜头的运用随处可见。娴熟的长镜头运用,使整部影片都呈现出一副对生活本真还原的纪实风格,给电影叙事的真实性提供一些情感或是氛围上的支持。

影片《青红》中,王导运用大量完整、具体、实录的长镜头,保留电影中空间性与时间性的统一。固定长镜头与运动长镜头穿插运用,打破了长镜头在影片中的枯燥乏味,使影片在长镜头语言的作用下显得更为生动真实。

固定长镜头,即机位固定不动、连续拍摄一个场面所形成的镜头。影片中青红经受了父亲的严格管制,亲眼目睹了好朋友小珍的悲剧爱情,她在重新审视自己的爱情后,决定在回家路上向小根提出分手。这一长镜头的拍摄,清晰直观的记录了青红与小根两人的爱情最终破裂的整个过程,王导采用对他们两个进行俯拍的方式,远远的观看着两人爱情的最终道别,持一种客观的态度,将整个过程自然真实的展现在受众面前。固定镜头和运动长镜头同时运用于王小帅电影作品之中。

运动长镜头,是由推、拉、摇、移、跟等运动构成,运用连贯的镜头,进行多个角度景别的拍摄。青红试穿自己心爱的人送的红色高跟鞋被父亲发现,被父亲领回家的路上,镜头一直是展现的青红走在路上的步子,摄像机紧跟着青红的步子一步步向前推进。父亲在前面走着,青红在后面缓缓跟着,两人没有语言交流。这样的运动长镜头拍摄,将青红与父亲在回家路上的整个过程真实的记录下来,向受众淋漓尽致的展现出父女两人走路时所产生的物理距离即是心理距离。

二、蒙太奇的镜头组接

在电影《青红》中,运用了许多长镜头和蒙太奇进行叙事,由积累式蒙太奇和平行式蒙太奇来展开描述。设置了两条不同的线索来进行展现,即青红和小珍所经历的爱情。共同表现青春期的叛逆与迷茫,这一表现手法即是平行式蒙太奇。运用两条不同命运的故事线索对整部影片进行全面的描述,强调在当时那个封建社会的大背景下,婚姻不能自主,无论是顺从还是挣扎,到最后都不能逃脱命运被他人主宰的悲惨人生。

而在整部电影中保持着上个世纪的时代特色:广播、喇叭、军用布鞋、斜挎包等,这些具有时代性物品的不断重复出现,都是在强调当时那个时代风貌特点,凸显出封建社会之下主人公所遭遇的不幸。对影片本身来讲,有着凸显主题、渲染气氛、强调情节的作用,即积累式蒙太奇。

平行式蒙太奇和积累式蒙太奇,这两种蒙太奇的组接运用,为整部影片的主人公悲惨命运故事叙述起到辅助和映衬的渲染作用。令受众直观的了解到在当时那个不能自己主宰命运的封建社会下,人们扭曲、痛苦的生活经历。

魅力的光影色彩

色彩,是一种元素,在电影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导演对色彩的理解更加深刻,运用更加广泛。色彩本身有凸显主题、烘托环境、塑造人物等重要作用,因此,大多数的导演会将色彩融入自己的影视作品,从而强调电影所要表达的东西。色彩在电影中始终发挥着其独特的光影魅力。

王小帅导演的电影喜欢采用沉重的冷色基调与鲜明的色彩穿插交织来表现整部影片,色彩寄予着情感,烘托着气氛,这两种极端的色彩对比,使电影更容易令受众在观影上产生一种巨大的情感氛围的落差感,吸引受众的眼球并牵引着受众的心情。

一、沉重的冷色基调

王小帅导演将其镜头指向在大城市化背景下一些底层社会边缘人物的辛酸生活状态,其大多采用沉重的冷色调去表现整部影片。冷色调,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寒冷、凄凉,用这样灰暗的色彩去展现影片故事,更易烘托出这群弱势群体生活的困难和无助。

电影《十七岁的单车》描述的是主人公小贵与小坚围绕一辆自行车而产生交集,从而发生了一些故事。王导娴熟采用高透明度的灰白色做影片的基调。为展现农村来的小贵在那个大城市下,为自己心爱的单车在快递公司饱受顾客、经理的嘲讽与打压、没有任何的权益保证以及他人的训斥、打骂的悲惨经历作铺垫。从另外一层含义上表现出在那个大城市化背景下,人们嫌贫、欺弱的残酷、冷漠、无情的社会风味。

大城市化背景下,农村来的小贵与城市显得格格不入,他无奈、恐惧和不安。比如大酒店的自动门,比如稀里糊涂的在澡堂洗澡以及洗完澡后,服务员管他要钱,他一个劲儿的强调“是你们让我洗的”以致后面的撒腿就跑的画面。这一切城市里的事物,都让小贵感觉到害怕,包括人。小贵在全片中没有太多的语言,总是一副很倔强、呆板的形象,这是屈于城市化之后农村人害怕,被逼无奈下的扭曲。小贵这一形象代表了那一代生活在城市边缘的人士,在这样城市化过程中,对整个城市里人和物的恐惧与不安以及在一定程度上对他们造成的伤害。

此时,全片冷色基调的运用形成了一种悲凉、无奈、沉重的情绪色彩,也为影片中主人公小贵的凄惨遭遇奠定了基础。

二、鲜明的色彩对比

在沉重、灰暗的冷色基调下,王小帅导演独具匠心的在影片中某一处采用与之形成巨大反差的鲜明色彩。以此对比,使影片中那种灰暗、沉重的色彩情绪更为深刻。其不仅在空间色彩上注重搭配,在人物色彩造型上也别有用心。

电影《青红》整部影片都采用灰白色调,凸显当时社会变动下人们生活规矩无趣的状态。而主人公青红则是穿了一套红色的衣服。大红色,象征着热血、青春、活力。这里,导演将主人公青红的衣服采用如此鲜艳的红色,在整部以灰白色调为主的影片中显得尤为突出,甚至有点格格不入。这鲜明的色彩对比,更加突出了在那个思想封建社会下,青红这一抹另类的“红”注定是会被这冷酷无情的“灰白”给吞噬。

随着父亲对青红的各种严厉管制,打压了其憧憬和希望,青红衣服的颜色由鲜明的大红改变到深沉的黑色。这一色彩的转变,应证了青红逃不脱其凄凉的宿命且使受众在视觉上和心理上形成巨大的反差,近一步让受众领略到影片中人物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王小帅导演对电影色彩运用的精心设计,使其影片成为一幅幅朴实唯美的画面,色彩独具匠心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渲染主题,让受众的观影过程成为一场视觉盛宴的享受。

第三节艺术性的叙事模式

电影是一种叙事为主的艺术,电影的叙事能够满足观众的观影需求,充分表达电影叙事者的思想理念,并且形成独特的美学风格。顾名思义,叙事本身就是叙述事情,一部电

影作品通常会以不同的方式展示出来,这与电影的叙事模式有关。空间、视角、结构等是电影叙事模式中很重要的元素,本节会用这些元素对王小帅电影的叙述模式进行叙述。

一.叙事视角

一部电影中,其构成方式与叙事视角有关,不同的叙事视角也决定了受众的接受度。叙事视角分为人称叙事视角与非人称叙事视角。

(一)人称叙事视角

人称叙事视角一般采用“你”、“我”、“他”的形式和角度来叙述故事,“我”属于第一人称,具有直接性,是一种很主观的表达;“你”属于第二人称,是一种比较少见的的叙事表达;“他”属于第三人称,利用旁观者的视角来讲述故事情节,具有一定的说服力。电影《我十一》中的主人公王憨与卫军、小老鼠等小伙伴一起上学,一起玩耍,过着开心自在的生活。王憨因做广播操的姿势标准,被老师选为领操员,为了穿的好看点,让妈妈为他做了一件漂亮的白衬衣。后来不小心将白衬衣掉入水中,为了不被妈妈责怪,打算将衣服晾干再回家,结果遇见了杀人犯谢觉强。时代的大背景下,放眼尽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怪现象,小人物只有随波逐流,身不由己……影片中以小主人公的视角“我”在当时那个特殊文革时代的所见所闻为线索来展开全片的故事。这样的叙事视角直接揭露人物内心的真实情感,让受众对其情感表达更有亲切感。

与此相反的影片《极度寒冷》,则是采用第三人称的视角,站在客观的位置上讲述了影片中主人公自杀前的心理与生活状态,同时,毫无保留的去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样

的叙事视角,犹如讲故事般的将整部影片淋漓精致的向受众表达出来,不仅仅让受众了解整个故事情节,也引领受众走进故事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及真实情感。

人称叙事视角最大的特点,则是能够通过该人物的所见所闻,简单直接的了解到整部影片的主要内容,以及其所要传达和表现的主题思想。让受众更为容易的进入影片并接受影片的主题思想。

(二)非人称叙事视角

在王小帅导演的电影中大多采用非人称叙事视角来展现整部影片。非人称叙事视角则是不以叙事人物为主要线索而展开叙事,影片中的故事信息以画面和字幕进行展开。

在影片《十七岁的单车》中,没有明确的叙事主体,全片均采用镜头去记录来城市里打工的农村孩子小贵和在城市上学的小坚,两人因为一辆自行车所发生的一系列事情。虽然没有直接明了的叙事线索,但在镜头与镜头之间的信息捕捉与记录,也清晰直观的将其两人发生的故事淋漓尽致的展现在受众面前。故事通过摄像机的镜头来进行跟拍记录,不主观表现导演的情感和态度,做到了对影片故事人物的尊重。

王小帅导演的电影通过镜头去呈现影片信息,擅长并热爱用说明性的字幕对故事予以介绍。他的电影《青红》中,影片开端就有一段文字用于介绍故事背景。介绍了发生在文革特殊时期的故事,为主人公青红最后凄凉的结局埋下伏笔。

采用非人称叙事视角,用镜头说话,少了人称叙事视角时所带有的叙事者主观色彩,为影片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自由,也令受众对整部影片的情感体会有更多自己的内心感受。

李安导演创作特色

李安,出生于台湾,祖籍江西德安,编剧、导演。 1995年,李安凭借英文电影《理智与情感》,获得奥斯卡金像奖七项提名,进入好莱坞A级导演行列。 1999年,因执导《卧虎藏龙》首次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 2006和2013年,凭借《断背山》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获得第78届和第8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奖,成为首位两度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奖的亚洲导演,也是首位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华人导演。 2001年,小行星64291以李安的名字命名。 2009年,入选美国《娱乐周刊》评选的“当代最伟大的50位电影导演” 在截至2013年的导演生涯中,李安共获得三座奥斯卡金像奖、五座英国电影学院奖、四座金球奖、两座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以及两座柏林电影节金熊奖。

首先,他的电影大量的使用了白描的手法, 例如《饮食男女》中的父亲做菜的描写以及他为邻居女儿送饭的场面描写。都是很平淡的生活化的体现,这也是大多数文艺片所管用的手法。所以他的电影看上去都平淡无奇,却让人发自心底感到一种舒适与温暖。但是从这种舒适中又让人从电影的主题中感到一种挣脱似的震撼。 再次,淡化电影里明显的矛盾冲突。 冲突是电影不可缺少的,大多数电影里的冲突表现为明显的动作和语言甚至是过激的吵骂和呕斗。李安的电影冲突大多是心理上或意识形态上的。表面上波澜不惊,但是通过一些隐晦的镜头语言让人感到一场大战正激烈的进行着。而近来的《色戒》拍出了和小说不一样的结局,张爱玲在小说没解决的问题,李安导演在电影中帮她做了很好的诠释。 最后,他一直在强调着同一主题的不断轮回。 在《卧虎藏龙》的导演阐述中他说到:其实没个人心中都卧虎藏龙,一旦爆发就不能再回头了。而他的《断背山》也表达了类似的道理: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断背山,一旦进如就不能在回头了。所以他的电影总是在强调一种禁锢和挣脱。

试论李安华语电影影像风格特征 阅读答案

试论李安华语电影影像风格特征李安华语电影创作以其思想深刻、故事性强、画面优美、叙事从容而为广大观众津津乐道。他的影片,在娓娓道来的好看故事中,倾注着对人性的思考,对社会人生的探究,通过对主人公情感的抒写而达到对人性意义的探寻。在李安身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化、古典美学的浸润,又有西方文明的熏陶,他将古今中外各种文化融为一体而为他所用,但他又是有根的,他的根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传统美学观念、传统道德伦理观念。对李安华语电影创作影像风格进行分析,无疑可以为中国电影艺术的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参考与帮助。一个成熟的艺术家一般都会在长期艺术创作实践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风格是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的特定融合,风格是艺术家创作成熟的标志,是一部作品达到较高艺术造诣的标志,风格反映出艺术家的创作个性以及艺术家的思想内涵,并通过作品的内容与形式集中表现出来,是艺术家所独有的气质个性的外化。李安在自己十余年的电影创作过程中,通过将自己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的特定融合,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独特个性的艺术风格。他的影片,从总体上体现出淡雅平和的艺术特征。淡雅侧重于李安电影外在表现形式,平和则多从李安电影的思想内容体现出来。李安的影片很少有人数众多、气势磅礴的宏大场面、场景,画面相对干净雅致、朴素自然,似中国水墨山水画般充满意境,给人以典雅素洁之美。无论是《卧虎藏龙》中的江南水乡,亦或是《色戒》中旧上海的街景、旗袍,都蕴含着典雅的韵味。那种素净与雅致在华语电影中只属于李安,这种淡雅来自于李安的修养与文化。由于李安作品所具有的浓郁的文化意蕴,致使他的作品自然流露出雅的气息。而在思想内容方面,李安的电影表面看虽然充满矛盾冲突,但本质上追求和谐、融合。他的影片,矛盾冲突虽然看似激烈但不极端,最终都归于和的统御之下。和是李安电影创作的出发点,更是其电影创作的归结点。这种平和源于李安自身的性格、教养以及中国传统中庸思维的熏陶。淡雅平和构成李安电影创作的风格特征,在这一风格特征下,李安进行着有别于人的独特的艺术创作。《推手》、《喜宴》、《饮食男女》被认为是李安的早期创作。在这三部影片中,李安将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家庭伦理、东西方文化冲突、新旧观念冲突等一系列矛盾充分展现在银幕上,创造出华语影坛不曾有过的艺术形象,拓展了题材范围,极大地丰富了影片内涵。同时,这三部影片展现出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美学观念与现代电影观念、表现技巧相结合的艺术表现形式,也延续到李安以后的电影创作中,构成重要的艺术内容,李安华语电影的叙述手法质朴自然,人物对白风趣幽默,故事情节紧凑别致,整个剧情圆融流畅,影片致力于探讨传统与现代的伦理矛盾、东方与西方的文化冲突、父与子(女)之间的情感纠葛,为华语电影开辟了新的表现领域。(节选自许波《试论李安华语电影影像风格特征》)8.下列对李安华语电影创作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A.李安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古典美学的浸润和影响,因而他的华语电影创作常常表现得非常唯美、宁静、平和而少有激烈的矛盾冲突。B.李安华语电影创作画面优美,故事性强,叙事从容,娓娓道来,同时又思想深刻,倾注着对人性的思考和对社会人生的探究。C.李安华语电影创作在后期才慢慢形成自己的风格,探索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美学观念与现代电影观念、表现技巧相结合的艺术表现形式。D.《推手》、《喜宴》、《饮食男女》三部影片创造出华语影坛不曾有过的形象,但是它们都属于李安的早期华语电影创作,还不够成熟。9.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研究分析李安华语电影创作影像风格,能够为中国电影艺术的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参考与帮助。B.艺术风格一般都是一个成熟的艺术家在长期艺术创作实践中形成的,经过十余年的电影创作过程,李安也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独特个性的艺术风格。C.叙述手法质朴自然,人物对白风趣幽默,故事情节紧凑别致,整个剧情圆融流畅,是李安华语电影的几个重要特点。D.李安的电影是有根的,他将根深深地扎在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明之中,将古今中外文化融为一体而为他所用,为华语电影开辟了新的表现领域。10.淡雅平和是李安华语电影的总体风格,请联系文本阐述其具体内涵。(3分)阅读答案:8.B9.D10.淡雅侧重于李安电影外在表现形式,他

李安导演电影风格研究

李安导演电影风格研究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导演李安电影的风格 导演,是电影艺术创作的组织者和者,把电影文学剧本搬上银幕的总负责人。一部影片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导演的素质与修养;一部影片的风格,也往往体现了导演的艺术风格。在所看过的电影中,我欣赏的导演有很多,他们都有各自的演绎故事的方式。而我,比较喜欢的是,李安导演。 我个人认为,李安是华裔导演中最为成功的一个。感觉他是比较低调的一个人,默默坚守着自己的风格路线,以其独特的美学风格在观众心中留下深刻印象。具体分析李安的导演风格和东方的文化是分割不开的。李安的出生是在台湾,但是他的事业颠峰却在美国,用一位美籍华人的话说就是:李安把到了美国人的脉。从当初获得金马奖的《喜宴》到去年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的《断背山》,他的作品也体现了这一点。 分析导演的风格首先要从导演的文化背景着手,东方思想是儒家和道家的结合,李安的电影中这种思想是绝对的主流。中国传统文化在台湾被比较大限度的保留下来,包括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的保等。他早期的作品“父亲三部曲”:《饮食男女》,《推手》,《喜宴》都是在台湾完成的,其中的父亲形象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在《饮食男女》中,他塑造了一位传统而又有所突破的父亲形象。父亲对同事的死的震撼,父亲对爱情的追求,父亲对子女毫无保留的爱,父亲对二女儿事业的干涉,保守多余开放,让人很有真实感。所以这三部作品都体现了儒家思想中“三纲五常”教义,但是他们的结局都是被势不可挡的所谓“现代的自由热潮”所冲破。也体现了新旧思想的交替给普通人所带来的冲击。但是与其恰恰相反的是他后期在美国的电影中却到处体现着儒家的似的含蓄。例如他在1995年拍摄的《理智与情感》,2005年的《断背山》都

中国知名导演的电影风格

导演的电影特色 张艺谋 1.非常善于表达和传递中国文化; 2.叙述、类型、风格多变,从来不重复,追求突破; 3.音乐美,画面丽; 4.解释人性,追求生命的意识; 一句话点评:拍他自己喜欢的电影,华丽的画面,空洞的内容。 冯小刚 1.善于改编剧本; 2.选材贴近百姓生活,针砭时弊; 3.其特有的风冯氏黑色喜剧。 一句话点评:拍给农民看的电影,或是混迹于城市以为自己很小资,其实骨子里很“农民”的人。 陈凯歌 1.影片多数追求理性化; 2.多数以人文为主,以人为本; 3.影片题材多样,不拘一格; 4.拍摄影片过程严谨,精工细作。 一句话点评:拍给悲天悯人的文化人看的电影。 吴宇森 1.善于走励志型风格路线; 2.名副其实的“暴力美学大师”; 3.善用“白鸽”、“教堂”等美好的象征。 一句话点评:将华人文化带向世界的华裔导演。 附注:应该在加个贾樟柯,与凯歌艺谋比与冯小刚比,贾樟柯是跟他们不同的一种动物。一个用镜头向普通人致敬的来自“中国基层的民间导演”。贾樟柯曾经说过一句话我很喜欢,"当一个社会急匆匆往前赶路的时候,不能因为要往前走,就忽视那个被你撞倒的人。"在过去的10年当中,他特立独行,用他的镜头语言去描绘一个巨大的社会转型时代普通人所要承受的代价和命运发生的转变。《三峡好人》,《二十四城记》。 再加个台湾侯孝贤,他的《悲情城市》、《戏梦人生》、《好男好女》这三部作品的时代背景贯穿着台湾在20世纪的苦难命运,以不同的视角来看一段段的大历史,这里面既包括知识分子、民间艺人还有普通百姓。而正是通过这个台湾三部曲(或称悲情三部曲),侯孝贤确立了他在国际范围内的稳健地位。 侯孝贤不爱移动摄影机,往往是几分钟一动不动之后才有一个缓慢的横摇,甚至《悲情城市》绝少在一个镜头中出现机位变换。 台湾的杨德昌,蔡明亮,李安。香港的徐克,王家卫,关锦鹏,许鞍华都是相当的有才。

论李安《电影》喜宴中的叙事艺术

论李安电影《喜宴》的叙事艺术 摘要:《喜宴》是李安执影的第二部作品,作品一经问世就得到了不菲的成绩。这不仅奠定了他李安在影坛的地位,并且还树立了自己独特的电影风格。重视经典,我们依旧可以从这部经典电影中挖掘出李安的电影美学特质。本文就以李安的经典电影《喜宴》为研究对象,从影片中细腻严谨的叙事风格、戏剧冲突的叙述方式等方面来挖掘影片中独特的叙事艺术。 关键词:李安;喜宴;叙事风格;叙述方式; 《喜宴》是李安执影的第二部作品,于1993年上映,一经问世就得到了不菲的成绩,荣获了第43届柏林电影节最佳故事片金熊奖,第30届金马奖最佳影片、导演、最佳原创剧本、最佳剪辑奖等。不仅获得了国内的奖项和认可,更是进军国际,隔年便得到了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的青睐。 影片讲述了年届33尚未成婚的高伟同,是个在美国纽约做房地产生意的台湾人,和美国年轻医生赛门同性相恋,却瞒着远在台北的父母,而传统封建、做过师长好面子的父亲却一直催儿子结婚,好延续高家香火。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而展开的一段幽默、诙谐的假结婚故事。 李安是华语影坛独树一帜的导演。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润下长大,后又赴美留学。中美不同的文化、教育,让李安对东西方文明有了客观而独特的认识,成为一位兼具东西方不同文化特质的大师,既有东方文化的细腻儒雅,又有西方文化的包容自由。同时,两种不同的文化视域也拓展了李安认识世界的不同视角。因此,李安在不断思考和观察在中美交叉的文化背景下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并用细腻温情的镜头记录和呈现了他所发现和认识的世界。因此,也形成了独属于李安的电影美学风格。 如果说《推手》是让大家认识了会讲故事的特别导演李安,那么《喜宴》无疑则是奠定他在影坛地位、并树立自己独特风格的代表作。重视经典,我们依旧可以从这部影片中挖掘出独特的李安的电影美学特质。本文就以李安的经典电影《喜宴》为研究对象,挖掘影片中独特的叙事艺术。 一、细腻严谨的叙事风格 如果仅以电影的风格品格来看的话,李安的电影其个人色彩并不是很明显,但这并不代表着李安的影片没有自己的风格模式。正与此相反,李安的电影美学中恰恰有着他独特的李安式叙事风格。特别是他的父亲三部曲,不仅表现了其独特的电影风格,并且也奠定和形成了他细腻严谨的电影叙述方式。 导演乔尔·科恩曾说:“有关借着一幕幕的细说做事的最佳方式,不管是被迫或是出于乐趣,你做了自认为适合某场戏的特定选择。拍完后,将它们组合起来。之后有人看了这部电影,如果发现有些地方前后连贯,它们就会说‘那就是它们的风格’。”[1](P79)其实电影的风格就是电影组织技术的形式系统所呈现的效果。风格模式对任何一部电影都很重要,它不单只是一部影片,同时也是以导演为首的整个工作团队的风格。 电影是视、听结合的综合艺术,在短短一两个小时内如何搭配处理视听语言,不仅能体现导演对美的判断和理解,也能影响影片整体风格的形成。[2](P34)透过《喜宴》,可以从人物的语言、行为、动作、镜头的剪切等看出整部影片细腻严谨的叙事风格。 《喜宴》是喜剧,影片中戏剧性的故事内容、突转式的情节结构、幽默的语言对话以及影片中色彩、音乐的搭配等都无不充满着幽默、诙谐的色彩。 李安的细腻是通过严谨来彰显的。影片中人物的语言、行为、动作和人物性格始终都保

李安电影风格

李安电影风格 李安的电影风格 李安无疑是华裔导演中最为成功的一个。他的成功不像吴宇森一样在名气上风头盖人,而是默默坚守着自己的风格路线,以其独特的美学风格在观众心中留下深刻印象。具体分析李安的导演风格和东方是分割不开的。但是单靠这样的思想是无法在美国影坛占据一席之地的。李安的发迹是在台湾但是他的事业颠峰却在美国李安的发迹是。用一位美籍华人的话说就是:李安把到了美国人的脉。从当初获得金马奖的《喜宴》到去年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的《断背山》,他的作品也体现了这一点。 分析导演的风格首先要从导演的文化背景着手,东方思想是儒家和道家的结合,李安的电影中这种思想是绝对的主流。他早期的作品“父亲三部曲”:《饮食男女》,《推手》,《喜宴》都是在台湾完成的,其中的父亲形象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而他的形象都是传统保守的父辈。保守多余开放,所以这三部作品都体现了儒家思想中“三纲五常”教义,但是他们的结局都是被势不可挡的所谓“现代的自由热潮”所冲破。也体现了新旧思想的交替给普通人所带来的冲击。但是与其恰恰相反的是他后期在美国的电影中却到处体现着儒家的似的含蓄。例如他在1995年拍摄的《理智与情感》,2005年的《断背山》都是含蓄的东方之道的表现。 但是他的电影思想都不是绝对的,在台湾的电影他着重表现开放的思想,而在美国他却宣扬着含蓄的东方文化,使得两地的观众都有耳目一新的感受,所以不得不承认他驾驭观众心理的智慧。总体来说他以自己独特的思想影响着不同的人群,这也是他自身中庸之道的体现。 说完了他的电影思想我们不妨从他的电影具体手法和风格来分析。 第一:他的电影大量的使用了白描的手法,例如《饮食男女》中的父亲做菜的描写以及他为邻居女儿送饭的场面描写。都是很平淡的生活化的体现,这也是大多数文艺片所管用的手法。所以他的电影看上去都平淡无奇,却让人发自心底感到一种舒适。但是从这种舒适中又让人从电影的主题中感到一种挣脱似的震撼。 第二:幽默是电影吸引观众的一大法宝,而李安的电影也从不缺少幽默,与众不同的是他的幽默多体现在情节的设置上,例如《喜宴》中的假结婚,《卧虎藏龙》中小虎戏弄玉蛟龙的场景。又如类似与金凯利的《变相怪杰》一般的《绿巨人》,都是他平淡的消遣。 第三:淡化电影里明显的矛盾冲突。冲突是电影不可缺少的,大多数电影里的冲突表现为明显的动作和语言甚至是过激的吵骂和呕斗。李安的电影冲突大多是心理上或意识形态上的。表面上波澜不惊,但是通过一些隐晦的镜头语言让人感到一场大战正激烈的进行着。

李安电影作品美学风格

李安电影作品美学风格 电影作者的作品中所体现出的稳定而极具个性的美学风格,是他区别 于其他电影作者最主要的标志。在能够影响电影美学风格形成的诸要 素之中,电影作者的个性特征无疑居于首要地位。正如布封所言:“风格即人”,艺术作品作为主体精神的表达,是艺术家个人气质、性格、 才情的体现。一个电影作者具有怎样的价值观和审美观,从根本上决定了他能够拍出何种风格的电影。将导演的个人特质最大限度地带入作 品当中是很多成功导演的共识,电影大师费德里科·费里尼声称:“我认为电影绝对不可能没有自传性质。……那样的痛苦、恐惧、信仰和 影片的气质可能直接与我自身相关。” 当然,电影作者不可能脱离他所置身其间的历史环境而遗世独立,因而,电影作者的审美观点和艺术企图的存有决不可能是孤立的,民族、阶级以即时代的特点都在其中得到曲折的响应。在个人美学风格形成的过 程中,电影作者自身个性的作用显得更为直接,其他因素则是通过对电 影作者的个性产生影响从而间接地起到不同水准的作用。 李安的学养和性格是由传统文化背景下的成长经历决定的。儒家克己利群的思想、道家均衡协调的观点和佛教清静超脱的旨趣,共同铸就了他含而内向的中国古典人格。矜持内向的人格促使李安形成了东方式 的含蓄蕴藉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品味,进而又决定了其温柔敦厚的电影美学风格的形成。 “温柔敦厚”一词,本用于对儒家诗教传统的概括,最早见于《礼记·经解》:“温柔敦厚,《诗》教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礼记正义》对此解释说:“温谓颜色温润,柔谓情性和柔。诗依违讽谏,不指切事情,故云温柔敦厚是诗教也。” 纯粹以儒家传统的“温柔敦厚”之说论艺术,以古绳今,而忽略时代精 神的挖掘,无疑也是有历史局限性和片面的。所以,后世在延续“温柔 敦厚”之说的过程中也对其有颇多发展,历代所谓的“温柔敦厚”虽在同一概念之下,但其内涵已经发生了偏转和游离。刘勰认为:“《诗》

李安的创作心理分析

李安的创作心理分析 1991年,一部《推手》让整个台湾电影界认识了李安。2001年,一部《卧虎藏龙》让我第一次知道了李安。2006年,一部《断背山》让全世界都认识了李安。 于是,外表儒雅内心坚韧的李安,就这样一步步,用真诚的作品不断展现着自己。李安的电影在商业娱乐包装下延伸出较浓厚的文化蕴味, 特别是其导演的“家庭三部曲”(《推手》、《喜宴》、《饮食男女》三部影片) , 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省与期待。其表现方式不具任何深掘根底或者批判揭露的锋芒。然而恰是这种隐藏在剧情之后的“有限度”的文化探讨, 使李安的电影较一般商业情节剧有所超越,较其他艺术风格很浓的电影又更容易被接受,从而使影片获得较高水准并最终带给观众思索的空间。 由《推手》(1991)《喜宴》(1993)和《饮食男女》(1994)三部作品构成的“家庭三部曲”又被称作“父亲三部曲”,《推手》和《喜宴》都是李安亲自创作的剧本,因此从中我可以强烈的感觉到他心头与父亲纠葛的感情,以及中西方家庭伦理观念的冲突。而《饮食男女》的剧本虽然不是他执笔,可镜头下的家庭也有李安生活的写照。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李安在“家庭三部曲”中充分的表达了自己的对于家庭伦理观念的理解。这也就印证了电影主创人员的创作心理是其长期以来知识、经验、思想、观点、信仰的综合的体现。 静静的品味李安的“家庭三部曲”,他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厚的文化积淀让不同文化在冲突之中产生了奇妙的反应,让观众在笑过之后觉得意味悠长。 一.文化的激烈冲突与巧妙汇通 这个看起来宽泛的词语在影片的好多处呼之欲出,成为三部影片的共同背景。其实结合李安自己的经历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了:10岁之前的李安在花莲念了两所小学,后来由于父亲调职来到台南,他也随着转学。李安在其传记《十年一觉电影梦》中提到:“这是我生命中第一次经验到文化冲击,十分的戏剧化。人家多是渐进式地,我则是突然地,乍从一个完全外省、讲国语、美式开放教育、没有体罚打骂的环境,来到一个完全本省,讲闽南语、日式填鸭教育、体罚打骂、注重升学的环境。突然的巨变,我很不适应。”直至后来李安留学到伊利诺伊大学戏剧系导演组就读,这成为他人生第二次文化冲击的开始。终此一生,李安大概都在深刻地体会着不同文化的冲击、调适和拉扯。也正是有如此的经历,才能更为真切的表现这种冲突。在三部影片中,文化的冲突浓缩到了家庭观念这一个范围,因为中国人的家族观念是异常强烈的,家庭伦理道德与外国的观念更是大相迳庭,在这一点上的矛盾自然能展现的最为激烈。像《推手》中的中国父亲与美国儿媳的对峙,不管是两个人分餐而食还是管理小孩子的方法,都让他们隔阂更深。《喜宴》在这三部影片中体现这一冲突最为明显,它涉及到了结婚办喜事这一牵扯风俗文化最多的礼仪活动。老俩口在儿子草草的在教堂结婚后大发雷霆,于是又按照中国的传统大办了一场婚宴,闹的天昏地暗方才喜笑颜开。更重要的是,《喜宴》在这些冲突中又加入了更为激烈的同性恋元素,也无怪他母亲听到这一消息后好像五雷轰顶的失魂,还喃喃的重复:“这件事千万不能让你爸知道,要不他会气死的。” 李安说:“如今回顾小学岁月才发现,从小我就身处文化冲击及调适的夹缝中,在双方的拉扯下试图寻求平衡。”虽然说“家庭三部曲”有如此之多的差异和冲突,可李安的高明之处在于他的处理方式。他没有对此流露出绝望的不可调和的理念。而是让冲突在爆发之后都找到一定的出路,文化的融合也是通过这一方式进行的,这同时也体现了他儒雅谦逊的性格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庸思想。李安用最巧妙的影像语言传递了这一信息,并没有一句说教,却在那一刻让观众深深地受到了触动。 这两个场景分别出现在《喜宴》和《饮食男女》中。 在《喜宴》的最后,假媳妇怀孕了,同性恋男友准备离开自己,赵文暄饰演的儿子在一

李安导演电影风格研究

导演李安电影的风格 导演,是电影艺术创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把电影文学剧本搬上银幕的总负责人。一部影片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导演的素质与修养;一部影片的风格,也往往体现了导演的艺术风格。在所看过的电影中,我欣赏的导演有很多,他们都有各自的演绎故事的方式。而我,比较喜欢的是,李安导演。 我个人认为,李安是华裔导演中最为成功的一个。感觉他是比较低调的一个人,默默坚守着自己的风格路线,以其独特的美学风格在观众心中留下深刻印象。具体分析李安的导演风格和东方的文化是分割不开的。李安的出生是在台湾,但是他的事业颠峰却在美国,用一位美籍华人的话说就是:李安把到了美国人的脉。从当初获得金马奖的《喜宴》到去年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的《断背山》,他的作品也体现了这一点。 分析导演的风格首先要从导演的文化背景着手,东方思想是儒家和道家的结合,李安的电影中这种思想是绝对的主流。中国传统文化在台湾被比较大限度的保留下来,包括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的保等。他早期的作品“父亲三部曲”:《饮食男女》,《推手》,《喜宴》都是在台湾完成的,其中的父亲形象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在《饮食男女》中,他塑造了一位传统而又有所突破的父亲形象。父亲对同事的死的震撼,父亲对爱情的追求,父亲对子女毫无保留的爱,父亲对二女儿事业的干涉,保守多余开放,让人很有真实感。所以这三部作品都体现了儒家思想中“三纲五常”教义,但是他们的结局都是被势不可挡的所谓“现代的自由热潮”所冲破。也体现了新旧思想的交替给普通人所带来的冲击。但是与其恰恰相反的是他后期在美国的电影中却到处体现着儒家的似的含蓄。例如他在1995年拍摄的《理智与情感》,2005年的《断背山》都是含蓄的东方之道的表现。但是他的电影思想都不是绝对的,在台湾的电影他着重表现开放的思想,而在美国他却宣扬着含蓄的东方文化,使得两地的观众都有耳目一新的感受,所以不得不承认他驾驭观众心理的智慧。总体来说他以自己独特的思想影响着不同的人群,这也是他自身中庸之道的体现。 说完了他的电影思想我们不妨从他的电影具体手法和风格来分析。 首先,他的电影大量的使用了白描的手法,例如《饮食男女》中的父亲做菜的描写以及他为邻居女儿送饭的场面描写。都是很平淡的生活化的体现,这也是大多数文艺片所管用的手法。所以他的电影看上去都平淡无奇,却让人发自心底感到一种舒适与温暖。但是从这种舒适中又让人从电影的主题中感到一种挣脱似的震撼。 再次,淡化电影里明显的矛盾冲突。冲突是电影不可缺少的,大多数电影里的冲突表现为明显的动作和语言甚至是过激的吵骂和呕斗。李安的电影冲突大多是心理上或意识形态上的。表面上波澜不惊,但是通过一些隐晦的镜头语言让人感到一场大战正激烈的进行着。而近来的《色戒》拍出了和小说不一样的结局,张爱玲在小说没解决的问题,李安导演在电影中帮她做了很好的诠释。 最后,他一直在强调着同一主题的不断轮回。在《卧虎藏龙》的导演阐述中他说到:其实没个人心中都卧虎藏龙,一旦爆发就不能再回头了。而他的《断背山》也表达了类似的道理: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断背山,一旦进如就不能在回头了。所以他的电影总是在强调一种禁锢和挣脱。 李安导演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大量营养,并有机地将电影结合起来,巧妙的表达所要说的主题,并在电影中解决了一些史学,历史没有解决的问题,他也能很好的抓住观众的心理,知道大众的需求,也许这就他获得成就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