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医学 名解和大题 重点复习课程

核医学   名解和大题 重点复习课程
核医学   名解和大题 重点复习课程

核医学名解和大

题重点

重。

2.冬眠心肌:由于长期冠状动脉低灌注状态,局部心肌通过自身调节反应减低细胞代谢和收缩功能,减少能量消耗,以保持心肌细胞的存活,当血运重建治疗后,心肌灌注和室壁运动功能可完全或部分恢复正常。

3顿抑心肌:指短时间内血流灌注障碍(2-20分钟)引起心室功能严重受损,恢复血流灌注后,心脏功能延迟恢复,恢复时间取决于缺血时间的长短和冠脉血流的储备功能。

4前哨淋巴结:是指首先直接接受原发肿瘤淋巴回流和转移的第一个或第一站淋巴结。若前哨淋巴结无转移,区域内其他淋巴结的转移可能性非常小。

5.超级骨显像:放射性显像剂在全身骨骼呈均匀、对称性异常浓聚,骨骼影像异常清晰,双肾常不显影,膀胱不显影或轻度显影,软组织内放射性分布极低。常见于以成骨为主的恶性肿瘤广泛性骨转移、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等患者。

6“炸面圈”样改变:骨显像图上,病灶中心显像剂分布稀疏或缺损,呈明显“冷区”改变,而环绕冷区的周围则出现显像剂分布异常异常浓聚的“热区”改变,即呈现“冷区”和“热区”同时存在的混合型图像,称为“炸面圈”样改变。

7闪烁现象:是骨转移患者治疗中显像剂异常浓聚的现象。恶性肿瘤骨转移病灶在经过治疗后的几个月内,因局部血供增加、成骨修复活跃和炎性,病灶可呈一过性放射性摄取增加的显像,即“闪烁现象”,并不代表患者病情恶化,是骨愈合和修复的表现。

体外分析:泛指以离体组织,血液或体液等作为生物样本,在人体外进行的,分析样本中成分或其含量的检测技术。具体在核医学中,它是指有别于体内进行的放射性核素核素显像和核素治疗,在体外用放射性核素标记配体为示踪剂,以结合反应为基础,在试管内或反应杯中进行的检测微量生物活性物质的标记免疫分析技术。

8核医学(nuclear medicine):是利用核素及其标记物进行临床诊断、疾病治疗以及生物医学研究的一门学科,是核科学技术与医学相结合的产物,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9同位素(Isotope):凡核内质子数相同(原子序数相同),而中子数(N)不同的一类原子,彼此互称同位素。核素:质子数、中子数均相同,并且原子处于相同能级状态的原子。

10同质异能素(Isomer):核内质子数和中子数均相同,但所处核能状态不同的原子。激发态的原子与基态的原子互为同质异能素。

11放射性核素:原子处于不稳定状态,需通过核内结构或能级调整才能趋于稳定状态的核素。

12.放射性衰变(radiation decay):放射性核素的原子由于核内结构或能级调整,自发地释放出一种或一种以上射线,并转变为另一种核素的过程。

13电子俘获:原子核俘获一个核外轨道电子使核内一个质子转变成一个中子和放出一个中微子的过程称为电子俘获。

14内转换电子:在原子核内,当质子转换成中子后,有时原子核还处于较高能量的激发态,其将通过放射出γ射线的形式回复到基态,或把能量转给一个核外轨道电子,使之脱离轨道发射出来,这种电子称为内转换电子。

15特征X射线(characteristic X ray):在原子核外,内层电子被俘入核内,外层轨道电子补入,两电子轨道之间的能量差转换成X射线释放出来,这种x线叫做特征x线。

16韧致辐射:带电粒子受到物质原子核电场的影响,运动方向和速度都发生变化,能量减低,多余的能量以x射线的形式辐射出来。

17湮没辐射:β+衰变产生的正电子具有一定的动能,能在介质中运行一段距离,当其能量完全消失后,可与物质中的自由电子相结合,转化为一对发射方向相反、能量各为0.5llMeV的γ光子而自身消失。这种现象称为湮没辐射。18.半衰期:放射性核素由于衰变其数量和活度减少一半所需的时间。

放射性活度:单位时间内发生衰变的原子核数量。

19.放射性肾图:肾图医两个探头分别固定在可以升降和移动的支架上,分别对准左右两肾,通过两套技术率仪电路,把左右两肾区对放射性药物积聚和排泄的过程分别记录下来,所得到的时间-放射性曲线就是肾功能曲线,简称肾图。20负荷显像:受检者在药物或生理活动干预下所进行的显像称为负荷显像,又可称为介入显像。临床检查时常用的负荷方法有运动负荷试验、药物负荷试验、生理性负荷试验,如心脏运动负荷试验,脑血流药物负荷显像等。

21.辐射自分解:某些被标记物对射线作用较敏感,在射线作用下可以发生化学结构变化或生物活性丧失,导致放射性药物生物学行为改变,称为辐射自分解。

22.靶/非靶比值:是指放射性药物在靶器官或靶组织中的浓聚量与非靶器官或组织特别是与相邻的非靶器官或组织中的浓聚量之比,治疗用放射性药物的靶/非靶比值越高越好。

23脱标:放射性药物在贮存过程中,标记的放射性核素会脱离被标记物,致使放射化学纯度及比活度改变。

24.分子核医学:核医学示踪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相互交融而形成的新的核医学分支学科。也可称为核医学分子影像。

25确定性效应:是指辐射损伤的严重程度与所受剂量呈正相关,有明显的阈值,剂量未超过阈值不会发生有害效应。

26随机效应:研究对象是群体,是辐射效应发生的几率(或发病率而非严重程度)与剂量相关的效应,不存在具体的阈值。

27自由基:一个或多个不匹配电子而独立存在的原子或分子,具有极高的不稳定性和化学反应,存在的时间及其短暂。

28.分离现象:在亚急性甲状腺炎早期,由于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损伤,甲状腺摄碘功能降低,甲状腺滤泡的破坏导致滤泡腔内存储的甲状腺激素释放入血,

血清T

3、T

4

水平升高,TSH下降,临床表现出甲状腺摄取131I率(低)和血清

T 3、T

4

水平(高)呈“分离现象”,此现象可用来诊断亚甲炎。

29过度填充:在肝血流灌注相平衡期,病变部位放射性高于周围肝组织。往往是肝血管瘤的特征性表现

30.过度灌注: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亚急性期和慢性期的病灶周围课出现放射性浓集。

31.传能线密度(linear energy transfer LET):直接电离粒子在其单位长度径迹上消耗的平均能量,常用单位为KeV/um。

32.交叉失联络现象:当一侧大脑半球存在局限性放射性分布降低或缺损时,对侧小脑或大脑放射性分布减低,称为交叉失联络。交叉失联络现象多见于慢性脑血管疾病。

33阴性显像:又称冷区显像,指显像剂被有功能的正常组织摄取,而病变组织基本上不摄取,在静态影像上表现为正常组织器官的形态,病变部位则呈放射性分布稀疏或缺损改变。

34动态显像:显像剂引入人体内后,迅速以设定的显像速度动态采集脏器的多帧连续影像或系列影像,称为动态显像。

35融合图像:核医学ECT、PET显像与CT、MRI相融合,既反映脏器组织功能学、代谢学信息,又能起到精确定位学诊断的目的。

36可逆性缺损:指负荷显像心肌分布缺损或稀疏,静息或延迟显像填充或再分布。见于可逆性心肌

37放射性衰变:放射性核素的原子由于核内结构或能级调整,自发地释放出一种或一种以上射线,并转变为另一种核素的过程称为放射性衰变。

38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是以放射性核素或标记化合物为示踪剂,应用射线探测仪器探测其行踪,达到研究示踪剂在生物体系或外界环境中分布及运动规律的技术。

39放射化学纯度:是指特定化学形式存在的放射性活度占总放射性活度的百分比。放射性药物中的放射化学杂质可以从制备过程中或药物的自分解中产生。由于放射化学杂质可能对人体有害或影响放射性药物的体内分布,因此应对其进行控制,一般控制在5%-10%,即放射化学纯度不低于90%-95%。

固定缺损:运动和静息(或延迟)显像都存在分布缺损而没有变化为固定缺损。多见于心肌梗死,心肌瘢痕和冬眠心肌。

部分可逆性缺损:负荷显像分布缺损,“再分布”或静息显像部分填充,心室壁可逆性缺损和固定缺损同时存在,称之为部分可逆性缺损。提示心肌梗死伴缺血或侧支循环形成。

花斑型改变:负荷及静息显像均见多处小范围,与冠脉分布不一致,严重程度不同的稀疏或缺损区。见于心肌病,心肌炎等。

.1.骨静态显像异常图像:

(1)放射性异常浓聚:病灶部位显像剂的浓聚明显高于正常骨骼,呈放射性“热区”,如恶性肿瘤、创伤及炎性病变等。多发异常放射性浓聚,多见于恶性肿瘤的骨转移。

(2)放射性稀疏或缺损:表现为病变部位放射性分布明显减低或缺失,呈放射性“冷区”。

(3)超级骨显像:放射性显像剂在全身骨骼分布呈均匀、对称性的异常浓聚,骨骼影像非常清晰,而双肾常不显影,膀胱不显影或仅轻度显影,软组织内放射性分布极低,这种影像称为超级骨显像或过度显像。见于恶性肿瘤广泛性骨转移或甲状腺功能亢进。

(4)显像剂分布呈混合型:“炸面圈”样改变。

2骨动态显像的正常图像表现:

1.血流相:静脉注射骨显像剂后8-12s可见局部大动脉显影,随后软组织轮廓逐渐显示。左右两侧动脉显影时间及放射性强度基本对称、一致。软组织显像剂分布均匀,骨骼部位没有或仅见少许显像剂分布。此时相主要反映大动脉的血流灌注和通常情况。

2.血池相:显像剂仍大部分停留在血液中,软组织显影更加清晰,放射性分布均匀、对称,大血管影像仍可见。此时相主要反映软组织的血液分布情况,骨骼部位放射性分布仍较低。

3.延迟相:骨骼显像清晰,软组织影消退。

3.骨髓显像的异常图像

骨髓异常通常表现在骨髓分布和活性异常两个方面。主要观察骨髓内显像剂分布和浓聚情况,判断是否存在局限性显像剂分布缺损区和广泛区的显像剂分布增高或降低,以及外周骨髓显像剂分布范围是否扩大、有无髓外造血等。中央骨髓活性水平低于Ⅱ级提示骨髓功能受抑制,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和恶性肿瘤化疗后。Ⅱ级以上多见于代偿性的生理性改变和骨髓增生性疾病。异常骨髓影像常见于以下类型(以放射性胶体骨髓显像为例):

⒈中央骨髓和外周骨髓均不显影或明显显影不良,提示全身骨髓量普遍减低或功能严重受抑制。

⒉中央骨髓和外周骨髓显影增强,影像清晰,甚至向四肢远心端扩张,提示全身骨髓增生活跃,称为骨髓增生活跃型。

⒊中央骨髓显影不良,而肱骨和股骨骨髓显影并向远心端扩张,成为外周骨髓扩张型,提示中央骨髓受抑制,外周骨髓功能代偿性增生。

⒋骨髓局部显像剂分布减低、缺损或增高,提示局部骨髓功能减低、缺失或增强。

⒌中央骨髓显影不良,而外周骨髓、肝、脾等其他部位出现显像剂局灶性分布增高,提示有髓外造血,为一种造血功能的代偿性现象。

4转移性骨肿瘤的病变:最易发生骨转移的原发恶性肿瘤有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胃癌,甲状腺癌,结肠癌,神经母细胞瘤等,尤其是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常以骨转移为首显症状,因此这三种肿瘤常称为“亲骨性肿瘤”。

转移性骨肿瘤的显像表现?

恶性肿瘤患者全身骨显像出现多发的散在的异常放射性浓聚,为骨转移的常见表现。转移性骨肿瘤的好发部位为脊柱,肋骨和骨盆等。SPECT/CT融合显像对单个异常放射性浓聚灶,良恶性的鉴别具有重要价值。个别转移灶也可能以

溶骨性改变为主,呈放射性缺损区或冷热混合型改变。弥漫性骨转移可呈超级骨显像表现。

5甲状腺摄131I试验的原理,临床意义:

原理:甲状腺具有选择性摄取和浓聚碘能力,其摄取碘的速度和数量以及碘在甲状腺的停留时间取决于甲状腺的功能状态。131I有放射性,能释放γ射线。引入人体后,用甲状腺功能探测仪测定甲状腺部位的放射性技术率,计算甲状腺摄取131I率可评价甲状腺的功能状态,即甲状腺摄131I试验。

临床意义:1. 甲亢的诊断和治疗 2甲减的诊断 3甲状腺肿瘤的诊断甲状腺炎的诊断4131I在甲状腺内有效半衰期测定

甲亢诊断标准1各个时间点的摄131I率均高于正常参考值上限2摄131I高峰提前出现2小时与24小时摄131I率之比大于0.8,或1小时与24小时之比大于0.85 凡符合(1)+(2)或(1)+(3)者可提示为甲亢

6.131I治疗甲亢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禁忌症 1妊娠或哺乳期甲亢患者;2近期心肌梗死的甲亢患者;3甲亢伴严重肝肾功能损害

者。

适应症 (GD,TMNG,TA)

1 确诊的甲亢患者;2青少年或儿童甲亢患者;3 甲亢伴白细胞或血小板减少者;4甲亢伴心房纤颤;5 GD合并桥本病;6 GD合并突眼;7 甲亢合并肝功能损害者,抗甲状腺药物可能进一步加重肝功能损害;8抗甲状腺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后复发者;9 131I治疗甲状腺肿后甲状腺明显减小者。

131I治疗甲亢的疗效与评价:1.痊愈 2.好转 3.无效 4.复发

7. 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的适应症

1.所有DTC患者术后有残留甲状腺组织,摄碘率大于1%,甲状腺显像甲状腺床有残留甲状腺组织显影;2DTC患者经手术切除原发灶,131-I取出残留甲状腺组织后,复发灶或转移灶不能手术切除,复发转移灶具有摄I131能力,一般状况良好。3.残留甲状腺组织被完全去除的DTC患者,其检查方法未发现病灶,131-I显像阴性,但Tg水平升高。

8.何为放射性肾图?简述正常肾图的表现。示踪剂:131-OIH

静脉注射由肾小管上皮细胞分泌而不被重吸收的放射性示踪剂,用肾图仪连续记录示踪剂到达双肾,被肾脏浓聚和排出的过程,并以TAC表示,称为放射性肾图

正常肾图由a、b、c三段组成

a段,静注示踪剂10s,急速上升,时间约30s,其高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肾动脉血流灌注量。b段,斜行上升,2-4min,主要与肾有效血浆流量和肾小管分泌功能有关。

c段,下降段,主要与尿路通畅程度与尿流量有关

9. 异常肾图类型:

1.急剧上升型:曲线a段基本正常,b段持续上升,至检查结束也未见下降的c段,出现在单侧者多见于急性上尿路梗阻;同时出现在双侧者,多见于急性肾衰竭和继发于下尿路梗阻所致的上尿路引流障碍。

2.高水平延长线型:曲线a段基本正常,b段上升不明显,此后基本维持在同一水平,b,c段融合近似水平线,未见明显下降的c段。多见于上尿路不完全梗阻和肾盂积水并伴有肾功能损害者。

3.抛物线型:曲线a正常或稍低,b段上升和c段下降缓慢,峰时后延,峰形圆钝,呈不对称的抛物线状。主要见于脱水,肾缺血,肾功能损害和上尿路引流不畅伴轻,中度肾盂积水。

4.低水平延长线型:曲线a段明显降低,b,c段融合呈一水平直线。常见于肾功能严重损害

者,慢性上尿路梗阻,以及急性肾前性肾衰竭;偶见于急性上尿路梗阻,当梗阻原因解除后肾

图课恢复正常。

5.低水平递减型:曲线a段呈显著降低,低于健侧的1/3以上,无b段,a段后即呈斜行向下的

递减型直线。可见于肾无功能,肾功能极差,先天下肾缺如,肾摘除或对位落空。

6.阶梯下降型:曲线a,b段正常,c段呈不规则或规则的阶梯状下降。多见于尿反流和因疼痛,精神紧张,尿路感染,少尿或卧位引起的上尿路不稳定性痉挛。

7.单侧小肾图:患侧曲线明显缩小,比健侧低1/2至1/3,但曲线形态正常。

a,b,c段都存在。多见于单侧肾动脉狭窄。

10.梅克尔憩室:

是由于胚胎期卵黄管不闭合引起,发生于回肠,属胃粘膜小肠异位症。异位胃粘膜粘液细胞也有快速摄取高锝酸盐并分泌入胃肠道的特性,故在注射

99mTcO4-后,异位胃粘膜很快聚集99mTcO4-,而呈现放射性浓聚影像。正常影像可见胃,膀胱大量浓聚放射性,肾及膀胱逐渐显影。腹部其他部位无放射性浓聚。异常影像见局限性放射性异常浓聚区,多位于右下腹,且和胃影同时出现,多时相动态显像比较固定,有时显影影像可随时间有所增强,提示为憩室影像。

11、放射性核素肝胆动态显像的正常影像

按动态显像顺序,可分为血流灌注像、肝实质相、胆管排泄相、和肠道排泄相四期。

1、血流灌注像自静脉注射后即刻至30~45秒左右。心、肺、肾、大血管、肝

依次显影。

2、肝实质相注射后1~3分钟肝已清晰显影,并继续浓集放射性,15~20分钟左右达高峰。此区以干细胞摄取为主。以后肝影逐渐变淡。

3、胆管排泄相随着肝细胞将放射性药物分泌入胆道,注射后5分钟胆管显

影。依次显示左右肝管、总肝管和胆囊管、胆囊影像。胆囊一般在45分钟内显影。胆系影像随肝影变淡而更清晰,有时可见“胆道树”结构。

4、肠道排泄相放射性药物被排至肠道。一般不迟于45~60分钟。若评价胆囊

收缩功能,可服脂肪餐30分钟后或肌注胆囊收缩素0.2~0.3ug/kg,15分钟后测排胆分数(GBEF),正常值在35%以上。

12.淋巴显像的正常图像显像剂99m-Tc硫化锑胶体99m-Tc右旋糖酐

正常淋巴影像较清晰,淋巴结呈圆形或卵圆形。其内显像剂分布均匀,两侧基本对称;淋巴链影像连贯,无固定中断现象,距注射点近的淋巴结放射性分布较浓,远处的淋巴结随着距离的增加影像逐渐变淡。

淋巴显像的异常图像

1)显影明显延迟,2~4小时后仍不见明确的淋巴结和(或)淋巴管显影。2)两侧淋巴结明显不对称,一侧淋巴管扩张,淋巴结增大,显像剂摄取增多或缺失。3)单处或多处淋巴结影像明显增大,显像剂分布降低。4)单处或多处淋巴结影像缺失或显像剂分布明显减少。5)淋巴链中断,局部显像剂滞留或有明显的侧支

淋巴通路,淋巴管扩张、迂曲,显像剂外漏或向皮肤反流,提示淋巴系统严重梗阻。

13.放射性核素肝胆动态显像的正常影像

按动态显像顺序,可分为血流灌注像、肝实质相、胆管排泄相、和肠道排泄相四期。

1、血流灌注像自静脉注射后即刻至30~45秒左右。心、肺、肾、大血管、肝

依次显影。

2、肝实质相注射后1~3分钟肝已清晰显影,并继续浓集放射性,15~20分钟左右达高峰。此区以干细胞摄取为主。以后肝影逐渐变淡。

3、胆管排泄相随着

肝细胞将放射性药物分泌入胆道,注射后5分钟胆管显影。依次显示左右肝管、总肝管和胆囊管、胆囊影像。胆囊一般在45分钟内显影。胆系影像随肝影变淡而更清晰,有时可见“胆道树”结构。

4、肠道排泄相放射性药物被排至肠道。一般不迟于45~60分钟。若评价胆囊

收缩功能,可服脂肪餐30分钟后或肌注胆囊收缩素0.2~0.3ug/kg,15分钟后测排胆分数(GBEF),正常值在35%以上。

临床应用:1急慢性胆囊炎(最特异的病理生理表现:胆囊管梗阻)胆囊持续

不显影。2胆管先天性囊状扩张症3新生儿胆道疾病鉴别4胆总管梗阻5肝胆道术后评价6肝细胞癌的定性诊断。

14..肺灌注显像

显像原理:经静脉注射大于肺毛细血管直径(9-60μm)的显像剂后,与肺动

脉血混合均匀并随血流随机地一过性嵌顿在肺毛细血管或肺小动脉中,其肺灌注显像剂在肺内的分布与局部肺血流量成正比,通过体外探测肺内放射性分布并进行肺显像即可反映局部肺血流灌注情况。

异常影像:

(1)肺动脉栓塞时,肺叶、肺段或亚段性放射性分布缺损。(2)肺门肿物压迫大的肺动脉,一侧肺灌注不显影。(3)双肺呈不均匀放射性分布,见于肺部充血、水肿、炎症等。(4)肺动脉高压,肺上部放射性高于肺底部。(5)支气管动脉与肺动脉间有侧支循环形成时,使原来该被灌注的部位出现放射性稀疏或缺损区。

15肺通气显像异常图像:

1.气道狭窄不畅:因流体动力学改变使狭窄部位两侧形成涡流,流经该处的气

溶胶雾粒部分沉积下来,影像呈现放射性浓聚的“热点”,而狭窄部远端气溶胶粒分布正常。2气道完全阻塞,气溶胶雾粒不能通过阻塞部位,呈放射性缺

损区3气道和肺泡内有炎性物或液体充盈或肺泡萎馅,气流减低,致使气溶胶

雾粒难以进入,呈放射性减低区。

16.淋巴显像的异常图像

1)显影明显延迟,2~4小时后仍不见明确的淋巴结和(或)淋巴管显影。2)两侧淋巴结明显不对称,一侧淋巴管扩张,淋巴结增大,显像剂摄取增多或缺失。3)单处或多处淋巴结影像明显增大,显像剂分布降低。4)单处或多处淋巴结影像缺失或显像剂分布明显减少。5)淋巴链中断,局部显像剂滞留或有明显的侧支

淋巴通路,淋巴管扩张、迂曲,显像剂外漏或向皮肤反流,提示淋巴系统严重梗阻。

18肝血管瘤的核医学影像诊断:

(1)肝胶体显像:局部缺损。(2)肝血池显像:肝血流灌注相:动脉灌注正常,有时局部动脉灌注增强。平衡相:过度填充或仅仅一般填充。

19脑梗塞核医学显像的影像学表现为:

梗死部位放射性分布稀疏、缺损,该放射性减低区包括周围的水肿和缺血区,因此较CT显示的低密度区要大。脑梗死约5天后,可以由于局部灌注和代谢

的不一致而在rcbf显像时出现过度灌注征象,即在梗死灶的周围出现放射性分布增高区,这有可能影响对脑组织损伤面积的判断,并可:

20. .癫痫癫痫的脑血流灌注显像影像表现:1病灶在发作期血流灌注增加,而发作期间血流灌注减低。2代谢表现:在发作期和发作后的短时间内由于局部脑

代谢增加,病灶摄取18F-FDG增加;发作期间则因病灶残留的神经元数量较正

常组织少,能量代谢低,摄取18F-FDG减少。3部位:大多数病灶为单发,以颞叶和海马最为多见。

以使显像产生假阴性。

.21,。葡萄糖代谢现象:

正常图像:18F-FDG PET显像反映靶器官葡萄糖代谢的情况。正常情况下脑是聚集FDG最多的器官;胃肠道可见不同程度的显像剂摄取分布,呈连续性,与消化道走行一致。紧张不安的患者会在肌肉中看到较高的放射性分布,特别是在颈,肩和上背部。

异常图像:

(1)恶性肿瘤:大部分恶性肿瘤在图像中均可表现局灶性、较高的显像摄取分布。少部分可表现较低或无显像剂摄取。(2)肿瘤样病变:部分良性肿瘤可表现为较高的显像剂摄取(3)炎症:炎症也是一种代谢增强的病变,也可表现较高的显像剂摄取。

22.心肌血流代谢显像常见的异常图像,各自的临床意义。

1灌注-代谢不匹配:即心肌灌注显像稀疏、缺损区,葡萄糖代谢显像示18F-FDG摄取正常或相对增加。这是局部心肌细胞缺血但仍然存活的有力证据,是PET诊断冬眠心肌的标准。常提示心肌缺血。2灌注代谢匹配:即心肌灌注显像稀疏、缺损区,葡萄糖代谢显像显示18F-FDG摄取呈一致性稀疏或缺损。此为局部心肌无存货或为瘢痕组织的标志。常提示心肌梗死。

23.心肌负荷试验

原理:心脏具有很强的代偿功能,即使冠状动脉存在明显狭窄,依靠其自身的调作用(如侧支循环),仍能使静息状态下心肌灌注显像无明显异常。但在负荷状态下,如运动、使用增强心肌收缩力的药物致心肌耗氧量增加或使用腺苷、双嘧达莫强有力的扩张冠状小动脉,均可使正常冠状动脉的血流量明显增加,而病变的冠状动脉由于不能相应扩张,血流量不能增加,或增加量低于正常的冠状动脉,致使正常与缺血心肌显像剂分布出现明显差异,提高对病变的检出率。

正常图像:

平面图像:静息状态下,一般仅左心室显影,呈马蹄形;余显影不清。

心尖部心肌较薄,分布略稀疏,其他心肌壁分布均匀。

受心脏几何位置、组织重叠等因素影响较大,临床应用较少。

心肌灌注断层显像:

短轴断层影像:不同层面的影像表现不同。心尖部分,未通过心腔的断层显示为一个均匀一致的放射性分布圆点,过心腔的断面图及中段心肌影呈环形放射性分布影,中央空白区为心腔。水平长轴断层影像:呈直立马蹄形,心尖朝上,右侧为前、后间隔壁,左侧为前、后侧壁。心肌壁内的放射性分布基本均匀。垂直长轴断层影像:呈横位马蹄形,马蹄形的缺口,因所用的仪器不同可向左或右开放,上份为前壁,下份为下壁或后壁。心室壁内放射性分布基本均匀,在某些层面上,心尖部的放射性分布可稍显稀疏。

异常图像:

在2个不同轴向断面及连续2个层面上出现异常,通常异常类型分为五种:①可逆性缺损:负荷试验显像出现放射性缺损,再分布(静息)显像原缺损区部分或全部有放射性充填,是心肌缺血的典型表现。②固定性缺损:负荷试验显像与再分布(静息)显像,均为放射性缺损,形态大小一致,见于心肌梗死。③部分可逆性缺损:负荷试验显像与再分布(静息)显像,同时见到以上两种表现,是心肌缺血与心肌梗死同时并存的表现。④反向

再分布:是指负荷显像为正常分布,而静息或延迟显像出现放射性缺损区;或者负荷显像出现的放射性缺损区,静息或延迟显像时其缺损区更为严重。见于严重的冠状动脉狭窄。

⑤花斑样改变:负荷试验与再分布(静息)显像,均表现为心肌壁放射性呈弥漫性不均匀,见于心肌病或心肌炎。

24.心肌血流灌注显像原理

正常或有功能的心肌细胞可选择性摄取某些显像药物,其摄取量与该区域冠状动脉血流量成正比,与局部心肌细胞的功能或活性密切相关。静脉注入该类显像剂后,正常心肌显影,而局部心肌缺血、损伤或坏死时,摄取显像剂功能降低甚至丧失,则出现局灶性显像剂分布稀疏或缺损,据此可判断心肌缺血的部位、程度、范围,并提示心肌细胞的活性

25.放免和免放的异同点

(1)共同点:均为以抗原抗体的免疫反应为基础,测定对象为物质的抗原;

(2)RIA:为竞争性,标记物为抗原;结合部分放射性与待测抗原浓度呈负

相关,在直角坐标系呈曲线;为了产生竞争,抗体仅使用结合50%抗

原的量,故灵敏度较免放法低

IRMA:为非竞争性,标记的是抗体,且为过量(高滴度);结合部分放射性与待测抗原浓度呈正相关,因抗体为过量,不存在竞争结合,故结合在固相物上的放射性计数与抗原浓度呈正比,在直角坐标系近似直线;但当待测抗原浓度超过一定范围

26.简述放射性核素显像的原理。

放射性核素显像属放射性核素示踪方法的范畴,其原理是:①作为研究对象的化合物用放射性核素标记后与非标记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化学特性和生物学性质,具有选择性聚集或流经特定脏器或病变组织的能力,使该脏器或病变组织与邻近组织之间的放射性浓度差达到一定的程度。(4分)②放射性核素标记化合物能放出射线,利用核医学显像装置探测到这种放射性浓度差,显示人体某一脏器和组织的形态、功能和代谢的变化化,达到对病变进行定位、定性、定量诊断的目的。(3分)

时,则正比关系消失,出现“平台效应。

27.甲状腺结节类型,常见疾病,恶变概率(表现及临床意义)

结节类型==常见疾病==恶变概率

“热结节”(结节显像剂分布增高)==功能自主性甲状腺腺瘤、先天一叶缺如的功能代偿

==1%

“温结节”(结节显像剂分布无异常)==功能正常的甲状腺瘤、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炎

==4%-5%

“凉结节”(结节显像剂分布降低)==甲状腺囊肿、甲状腺瘤囊性变、大多数甲状腺癌、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甲状腺结节内出血或钙化==10%

“冷结节”(结节几无显像剂分布)==腺癌、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甲状腺结节内出血或钙化==20%(单发结节) 0-18%(多发结节)

28.心肌血流-代谢显像常见异常图像有哪几种,各自临床意义?

(1)灌注-代谢不匹配,即心肌灌注显像稀疏、缺损区,代谢显像正常或相对增加。这是局部心肌细胞缺血但仍然存活的有力证据。(4分)

(2)灌注-代谢匹配,即心肌灌注显像稀疏、缺损区,糖代谢显像呈一致性稀疏或缺损。为局部心肌无存活的标志。(4分

29.影像核医学的特点?(8分)(1)功能性显像:与CT、MRI及超声成像主要反映组织密度的差别不同,核素显像主要反映放射性核素示踪剂在体内脏器组织的分布及浓度的变化及异常,提供有关脏器和病灶的功能、血流及代谢情况,故有功能显像之称。(2分)

(2)分子显像:放射性核素示踪剂不仅可以标记一般的化合物,也可以通过对正常机体所具有的分子结构如葡萄糖、蛋白质、多肽等进行标记,从分子水平的角度解释图像和诊断病变。(2分)

(3)动态显像:核医学影像可通过连续采集获得显像剂在体内随时间动态变化的图像。(2分)

(4)定量分析:核医学显像可通过计算机处理获得一些局部定量或半定量参数。如标准化摄取值SUV、肿瘤滞留指数、靶/非靶比值等。(2分)

30.骨显像的适应证哪些?(7分)(1)早期诊断转移性骨肿瘤,明确恶性肿瘤有无骨转移,有助于疾病分期、明确治疗方案、选择放疗照射野以及疗效评价。

(2)原发性骨肿瘤的诊断及病变范围的确定。(3)原因不明的骨痛,排除骨转移(4)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诊断。(5)诊断各种代谢性骨病及骨关节疾病。(6)观察移植骨的血供及成骨活性。(7)骨髓炎的诊断及其与蜂窝织炎的鉴别。(8)人工关节置换后的随访。(9)判定X线摄片难以发现的应力性骨折及某些细小的骨折。(7分)

31.消化道出血的影像(1)正常影像

1)99m Tc-RBC影像依次可见腹主动脉、左右髂动脉、下腔静脉等腹部大血管影像,血管床丰富含血量多的器官肝、脾、肾显影,膀胱逐渐显影。腹部其他部位仅见放射性本底,胃肠壁血管床含血量较少,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等基本不显影。

2)99m Tc-硫胶体或植酸钠影像仅肝脾清晰显影,腹部放射性本底低,腹部大血管及肾不显影。

(2)异常影像

胃肠道任何部位有一定量的活动性出血,均可见到相应部位异常放射性浓聚(出血影)。依出血量不同可表现为点状、片状、条索状等形态各异的放射性浓聚。由于出血,胃肠道蠕动增强出血影向肠道远端迅速移动,其位置、范围、形态及放射性浓聚程度随之发生改变。

1)出血定位在系列动态图像中,最早出现的异常放射性浓聚灶,即为出血部位。

2)大量出血出血部位放射性快速增浓且扩大成团块,并随肠道蠕动很快充满胃肠腔,出

现明显的胃肠影。

中等量出血出血部位放射性明显浓聚,范围不断扩大,并随胃肠蠕动,逐渐拉长变形,向下游移动,使远端肠腔内放射性陆续增高。

3)小量出血出血部位可见放射性小浓聚灶,时隐时现,看不到远端肠腔放射性增高。

动脉瘤或血管畸形在99m Tc-RBC显像时也可出现放射性异常浓聚;异位胃黏膜也可因未封闭以致摄取99m TcO4—而显影。但在多次延迟显像过程中,这些异常浓聚灶的位置、形态固定不变,易于与出血灶鉴别。判定胃肠出血应掌握三个要点:①除正常显影脏器组织外的异常放射性浓聚灶。②随时间延长出血量增加,放射性分布范围扩大。③放射性沿肠道蠕动方向延伸,其分布与肠道一致。

32甲状腺结节及其常见病

(1)、热结节:结节显像剂分布增高,常见于甲状腺腺瘤、功能代偿等;(2)、温结节:结节显像剂分布无异常,常见于甲状腺瘤、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炎等;(3)、凉结节:结节显像剂分布降低,常见于甲状腺囊肿、甲状腺癌、甲状腺瘤囊变、结节内出血、钙化等(4)、冷结节:结节几无显像剂分布,常见病同凉结节。

脑血流灌注显像:99mTc-HMPAO、99mTc-ECD、99mI-IMP

脑葡萄糖代谢显像:18F-FDG

甲状腺静态显像:131I、99mTc Oˉ4

甲状腺动态显像: 99mTc Oˉ4

甲状腺亲肿瘤显像:99mTc-MIBI

肾上腺皮质显像:NP-59(131I-b-甲基-19去甲基碘胆固醇)

肾上腺髓质显像:MIBG(间位碘代苄胍)

多门电路心血池显像:99mTc-RBC(99mTc=标记自体红细胞)

心机灌注显像;201TI、99mTc-MIBI、99mTc-P53

急性心肌梗死灶显像:99mTc-PYP(99mTc-焦磷酸盐)

PET心肌灌注显像:13N-NH3

PET心肌代谢显像:18F-FDG

静态/动态骨显像:99mTc-MDP、

甲状腺髓样癌显像; 99mTc(v)-DMSA

异位胃粘膜显像:99mTc Oˉ4

胃肠道出血显像:99mTc-SC(仅试用于急性出血)、99mTc-RBC

肝胶体显像:99mTc-SC、99mTc-植酸钠

肝血流血池显像:99mTc-RBC

肝癌阳性显像:99mTc-PMT

肝胆动态显像:99mTc-HIDA、99mTc-EHIDA、99mTc-DISIDA

肺灌注显像; 99mTc-MAA、99mTc-HAM

惰性气体肺通气显像;133Xe、81mKr

气溶胶吸入显像:99mTc-DTPA、碍气体

泌尿系统

肾动态显像;(1)肾小球滤过型:99mTc-DTPA

(2)肾小管分泌型:131I-OIH、99mTc-MAG3、99mTc-EC

肾图:131I-OIH

肾静态显像:99mTc -DMSA、99mTc –GH

T唾液腺显像:99mTc Oˉ4

骨髓活性水平分级及其临床意义

(完整版)核医学名解和大题重点

核医学 1反向再分布是指负荷显像为正常分布,而静息或延迟显像出现放射性缺损区;或者负荷显像出现的放射性缺损区,静息或延迟显像时其缺损区更为严重。 2?冬眠心肌:由于长期冠状动脉低灌注状态,局部心肌通过自身调节反应减低细胞代谢和收缩功能,减少能量消耗,以保持心肌细胞的存活,当血运重建治疗后,心肌灌注和室壁运动 功能可完全或部分恢复正常。 3顿抑心肌:指短时间内血流灌注障碍(2-20分钟)引起心室功能严重受损,恢复血流灌注后,心脏功能延迟恢复,恢复时间取决于缺血时间的长短和冠脉血流的储备功能。 4前哨淋巴结:是指首先直接接受原发肿瘤淋巴回流和转移的第一个或第一站淋巴结。若前哨淋巴结无转移,区域内其他淋巴结的转移可能性非常小。 5. 超级骨显像:放射性显像剂在全身骨骼呈均匀、 对称性异常浓聚,骨骼影像异常清晰,双 肾常不显影,膀胱不显影或轻度显影,软组织内放射性分布极低。常见于以成骨为主的恶性肿瘤广泛性骨转移、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等患者。 6 “炸面圈”样改变:骨显像图上,病灶中心显像剂分布稀疏或缺损,呈明显“冷区”改变,而环绕冷区的周围则出现显像剂分布异常异常浓聚的“热区”改变,即呈现“冷区”和“热区”同时存在的混合型图像,称为“炸面圈”样改变。 7闪烁现象:是骨转移患者治疗中显像剂异常浓聚的现象。恶性肿瘤骨转移病灶在经过治疗后的几个月内,因局部血供增加、成骨修复活跃和炎性,病灶可呈一过性放射性摄取增加的 显像,即“闪烁现象”,并不代表患者病情恶化,是骨愈合和修复的表现。 体外分析:泛指以离体组织,血液或体液等作为生物样本,在人体外进行的,分析样本中成 分或其含量的检测技术。具体在核医学中,它是指有别于体内进行的放射性核素核素显像和核素治疗,在体外用放射性核素标记配体为示踪剂,以结合反应为基础,在试管内或反应杯 中进行的检测微量生物活性物质的标记免疫分析技术。 8核医学(nuclear medicine ):是利用核素及其标记物进行临床诊断、疾病治疗以及生物医学研究的一门学科,是核科学技术与医学相结合的产物,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9同位素(Isotope):凡核内质子数相同(原子序数相同),而中子数(N)不同的一类原子,彼此互称同位素。核素:质子数、中子数均相同,并且原子处于相同能级状态的原子。 10同质异能素(Isomer):核内质子数和中子数均相同,但所处核能状态不同的原子。激发态的原子与基态的原子互为同质异能素。 11放射性核素:原子处于不稳定状态,需通过核内结构或能级调整才能趋于稳定状态的核 素。 12.放射性衰变(radiation decay):放射性核素的原子由于核内结构或能级调整,自发地释放出一种或一种以上射线,并转变为另一种核素的过程。 13电子俘获:原子核俘获一个核外轨道电子使核内一个质子转变成一个中子和放出一个中 微子的过程称为电子俘获。 14内转换电子:在原子核内,当质子转换成中子后,有时原子核还处于较高能量的激发态, 其将通过放射出丫射线的形式回复到基态,或把能量转给一个核外轨道电子,使之脱离轨道 发射出来,这种电子称为内转换电子。 15特征X射线(characteristic X ray ):在原子核外,内层电子被俘入核内,外层轨道电

核医学模拟题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40分,请将答案全部填涂到答题卡上。) 1、T1/2是指 A.生物系统中放射性核素活度减少一半所需的时间 B.放射性核素由于衰变作用使放射活度减少一半所需的时间 C.放射性衰变和生物代谢协同作用使放射性活度减少一半时经历的时间 D.放射性核素能量减少一半所需的时间 E.由于生物学代谢作用使放射性活度减少一半所经历的时间 2、根据病灶对显像剂摄取能力不同将核医学显像分成 A.早期与延迟显像 B.静态与负荷显像 C.局部与全身显像 D.阴性与阳性显像 E.单光子与正电子显像 3、关于α射线、β射线和γ射线的描述哪些是不正确的是 A.β射线比α射线产生的辐射生物学效应强 B.α射线穿透力最弱 C.γ射线主要用于PET 显像 D.β-射线主要用于放射性核素的治疗 E.射线在生物组织中的射程越长,辐射生物效应越减弱 4、下列那一种核素的物理半衰期T1/2是不正确的. A.131 I :5.5天 B.153Sm :46.8小时 C.32P :14.2天 D.99m Tc :6.02小时 E.125 I : 60.2天 5、肺栓塞(PE)在肺通气显像和肺灌注显像中的影像特征是 A.肺通气显像放射性核素分布稀疏或缺损,肺灌注显像正常 B.肺灌注显像和肺通气显像均呈放射性核素分布稀疏或缺损 C.肺灌注显像放射性核素分布稀疏或缺损,肺通气显像正常 D.肺灌注显像和肺通气显像均未见异常 E.单用肺通气显像也能诊断PE 6、可反映肾动脉狭窄的典型异常肾图是 A.持续上升型 B.高水平延长型 C.单侧小肾图型 D.阶梯式下降型 E.低水平递降型 7、关于泌尿系统动态显像的描述错误的是. A.包括肾血流灌注显像和肾功能动态显像 B.肾血流灌注显像通过双肾影像浓聚程度和增大特征判定肾血流灌注情况 C.肾功能动态显像反映肾脏功能和尿液的排泄信息 D.膀胱影出现的前一帧双肾影像最清晰、轮廓最完整 E.泌尿系统动态显像主要评价分肾功能和尿路通畅情况 8、有关核医学显像仪器的描述下面哪项不正确 A.PET-CT是目前最先进的核医学显像仪器 B.核医学显像仪器进展是:扫描仪—伽马相机—ECT C.PET常用放射性核素11C、15O、13N、18F及其标记化合物作为显像剂 D.PET目前临床主要应用于肿瘤显像 E.SPECT显像原理是利用韧致辐射效应 9、关于淹没辐射的描述正确的是 A.指β+电子于物质作用能量耗尽时和物质中自由电子结合后形成两个能量相等、方向相反的γ光子的过程。 B.粒子在介质中受到阻滞而急剧减速时将部分能量转化为电磁辐射的能量。 C.单位质量的被照射物质吸收任何电离辐射的平均能量。 D.指单位时间内的照射量 E.在核医学治疗当中有所应用

核医学作业习题

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 核医学的定义是( )。 A.研究放射性药物在机体的代谢 B.研究核素在脏器或组织中的分布 C.研究核技术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D.研究核技术在医学的应用及理论 2. 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可勒尔发现了( )。 A.同位素 B.放射性衰变 C.人工放射性核素 D.放射现象 二、多项选择题 1.临床核医学包括( )。 A.显像诊断 B.体外分析 C.核素功能测定 D.核素治疗 2. 临床核医学应用范围( )。 A. 应用于临床各器官系统 B.仅显像诊断 C.仅在内分泌系统应用 D.临床诊断、治疗和研究 三、名词解释 1. 核医学(Nuclear Medicine) 四、问答题 1. 核医学包括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第一章核医学物理基础 一、单项选择题 1.同位素具有( )。 A.相同质子数 B. 相同质量数 C. 相同中子数 D. 相同核能态 2. 5mCi等于( )。 A. 185kB 3. 放射性活度的国际单位是( )。 A.居里(Ci) B.希沃特(Sv) C.戈瑞(Gy) D.贝可(Bq) 4. 18F的中子数为是( )。 5. 在射线能量数值相同的情况下内照射危害最大的是( )。 A.α射线照射 B. β射线照射 C.γ射线照射 D.γ和β射线混合照射 6. 原子核是由以下哪些粒子组成的( )。 A.中子和电子 B.质子和核外正电子 C.质子和中子 D.质子和核外负电子 7. 具有特定的质子数、中子数及核能态的一类原子,其名称为( )。 A.同位素 B.原子核 C.同质异能素 D.核素 8. 核衰变后质量数减少4,原子序数减少2,是哪类衰变( )。 A.β-衰变 B.α衰变 C.γ衰变 D.β+衰变 9. 剂量单位贝可勒尔是( )。 A.照射量的单位 B.剂量当量的单位 C.放射性活度的单位 D.半衰期的单位 10. 设某核素的物理半衰期为6h,生物半衰期为4h,该核素的有效半衰期是( )。 、9 h 二、多项选择题 1. 下列哪些是影响放射性核素有效半衰期的因素( )。 A.物理半衰期 B.核的衰变方式 C.射线的能量 D.生物半衰期 2. 在β-衰变中,原子核发射出的粒子有( )。 A.中子 B.电子 C.质子 D.氦核 三、名词解释 1.放射性核素(radionuclide) 2.物理半衰期(T1/2) 3.放射性活度(radioactivity) 四、问答题 1. 常见的放射性核衰变类型有哪些

核医学试题库

核医学试题库一 单选题(共150 题,每题 1 分) 1.根据我国医学专业学位的设置,核医学属于:( ) A.影像医学B.影像诊断医学C.放射医学D.影像医学与核医学E.以上均不对 2.有关骨显像的适应证,下列情况中不属于这个范围的是:( ) A.不明原因的骨痛B.前列腺癌,PSA>10μg/L C.临床可疑骨折,X 线阴性 D.类风湿性关节炎非活动期E.代谢性骨病 3.骨肿瘤可出现放射性缺损区的疾病,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骨转移病B.Legg-perthes 病C.骨梗死D.骨髓炎E.Paget 病 4.下列选项不是骨显像对骨转移性病变诊断优点的是:( ) A.灵敏度高B.可显示全身骨病灶C.提供放射性核素治疗的依据D.特异性高E.属无创检查 5.骨显像用于原发性骨肿瘤主要是:( ) A.良恶性鉴别B.定性诊断C.排除炎症性骨病变 D.排除外伤性骨病变E.发现多发病灶和转移性病灶 6.下列哪种显像检查不能服用过氯酸钾:( ) A.肝胆动态显像B.胃肠道出血显像C.异位胃黏膜显像D.肝血池显像E.脾显像 7.异位胃黏膜显像其显像剂是:( ) A.99mTc-胶体B.99mTc-RBC C.99mTc-IDA D.99mTc-DTPA E.99mTcO4- 8.肝脏血管瘤的血液供应,主要来自:( ) A.肝动脉B.肝静脉C.肝小叶中央静脉D.门静脉E.肠系膜上静脉 9.消化道出血显像正确的说法是:( ) A.显像剂必须采用99mTc 标记的红细胞B.腹部异常放射浓聚位置固定无移动 C.消化道出血经常是间歇的,检查时需要多时相摄片D.本检查仅适用于成年人 E.出血部位局灶性浓聚并可移动 10.静脉注射肝胆显像剂后可被肝内何种细胞摄取:( ) A.肝巨噬细胞B.胆管细胞C.血管上皮细胞D.肝细胞E.转移性肝癌细胞 11.肝胶体显像剂静脉注射后由肝内何种细胞摄取或吞噬而显影:( ) A.肝细胞B.枯否(Kupffer) 细胞C.胆管上皮细胞D.血管上皮细胞E.转移性肝癌细胞12.关于消化道反流显像剂,错误的是:( ) A.锝标记植酸钠B.锝标记硫胶体C.锝标记D.TPAE.高锝酸盐 13.下列药物中,一般不用于转移性骨肿瘤治疗的是:( ) A.89SrCl2 B.153Sm-EDTMP C.188Re-HEDP D.186Re-HEDP E.131I-IC 14.下列选项为放射性核素治疗转移性骨肿瘤适应证的是:( ) A.细胞毒素治疗后 2 周B.WBC80g/L C.骨显像见多处放射性浓聚 D.X 线片未见骨折E.骨显像仅见溶骨性冷区 15.下列一般不能作为肿瘤显像剂的是:( ) A.99mTc-MIBIB.99mTc(v)-DMSAC.67GaD.99mTc-DTPAE.99mTc-GH 16.关于骨质疏松诊断方法,以下方法中最为准确和常用的是:( ) A.单光子骨密度测量法B.双能X 线骨密度测量法C.定量CT D.定量超声E.X 线摄片 17.由某些疾病或药物引起的骨质疏松属于:( )

核医学试题和答案(备考必备)

影像核医学总论 自测题 一、名词解释 1.核医学 6.阳性显像 2.临床核医学 7.单光子显像 3.放射性药物 8.分子影像学 4.放射化学纯度 9.放射性核素治疗 5.平面显像 10.放射性核素发生器 三、填空 1.核医学在内容上分为和两部分。 2.诊断核医学包括以和为主要内容的诊断法和以为主要内容的诊断法。 3.放射性药物包括放射性药物和放射性药物。 4.99Yc m核性能优良,为发射体,能量为,物理半衰期为。 5.临床应用的放射性核素可通过、、和获得。 6.核医学显像仪器主要包括、、和。 7.放射性核素或其标记化合物能够选择性聚集在特定脏器、组织或受检病变部位中主要机制有:、、、、和等。 8.根据显像的部位、影像的采集及显示时间、方式、核射线的种类,放射性核素显像可分为:、、、、、、和。 9.放射性核素治疗具有、、、等优点,已成为治疗疾病的一种有效法方法。 10.放射性核素治疗常用的方法有:、 , 、等。 11.医学中常用的核素发生器有:和等。 12.分子影像能从分子水平上揭示人体的、、及变化,实现了在分子水平上对人体内部生理或病理过程进行无创、实时的,富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四、选择题 (一)A型题 1.放射性核素治疗主要是利用哪种射线 A.α射线 B.γ射线 C.射线 D.X射线 E.正电子 2.放射性核素显像最主要利用哪种射线 A.α射线 B.γ射线 C.射线 D.X射线 E.俄歇电子 3.以下哪一项不是放射性核素显像的特点 A.较高特异性的功能显像 B.动态定量显示脏器、组织和病变的血流和功能信息 C.提供脏器病变的代谢信息 D.精确显示脏器、组织、病变和细微结构

核医学重点名词解释大题总结

名词解释(百分之百涵盖率) Α衰变:原子核自发放射α粒子的核衰变过程。α粒子是电荷数为2、质量数为4的氦核He。散射:带电粒子与物质的原子核碰撞而改变运动方向或/和能量的过程 核素:指具有相同的质子数、中子数及特定能态的一类原子。可以表示某种院子的固有特征。同位素:具有相同质子数而中子数不同的核素。同位素在元素周期表上处于同一位置,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和物理学特征。 同质异能素:质子数和中子数都相同而核能状态不同的核素。激发态的原子和基态的原子互为同质异能素。 放射性核素:原子核处于不稳定状态,需通过核内结构或能级调整才能成为稳定的核素称为放射性衰变:放射性核素的原子由于核内结构或能级调整,自发的释放出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射线并转化为另一种原子的过程。 有效半衰期:指生物体内的放射性核素由于机体代谢从体内排出和物理衰变两个因素作用,减少至原有放射性活度的一半所需的时间。 物理半衰期:指放射性核素减少一半所需要的时间,越短说明衰变越快。 生物半衰期:指生物体内的放射性核素由于机体代谢从体内排出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放射性活度:单位时间内原子核的衰变数量。指一定量的放射性核素在很短的时间间隔内发生的和衰变数除以该时间间隔。 剂量当量:衡量射线生物效应及危险度的辐射剂量。单位为希沃特(Sv),不仅与吸收剂量有关,还和射线种类有关。与吸收剂量的关系是:剂量当量=吸收剂量×射线的权重因子 最大容许剂量:经过长期积累或者一次照射以后对机体损害最轻也不发生遗传危害的剂量。全年不能超过5雷姆。 天然放射本底:指原有的放射性水平,包括宇宙射线,环境中的放射性,体内放射性。 核素发生器:用特定的洗液将母体长半衰期核素洗脱后获得短半衰期子体核素的一种装置,称为母牛。 内照射:放射性核素进入生物体,使生物受到来自内部的射线照射称为内照射 放射性免疫分析中的非特异性结合率:不加抗体时标记抗原与非特异性物质的结合率,一般要求<5~10% 放射性免疫分析中的最高结合率:又叫零标准管结合率,指不加非标记抗原时,标记抗原与抗体的结合率,要求在30~50% GFR:肾小球滤过率。指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滤液的量,正常成人为125ml/min左右。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浆流量的比值称为滤过分数。 PFR:心室充盈期的最大容量变化速率,是目前最常用的心脏舒张功能参数 LVEF: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量的百分比。 PET: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是专门探测体内正电子发射体产生湮灭辐射而设计的显像仪器。它克服了平面显像的缺点,所获得的图像反应人体的生化、生理、病理及功能,并能进行定量分析,能获得核医学显像中最理想的三维图像,空间分辨率好,灵敏度高且不受深度影响。对疾病的早期诊断确定治疗方案,检测疗效和判断预后有很大价值。SPET: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是高性能、大视野、多功能的γ照相机和支架旋转装置、计算机和图像重建软件等组成,可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数据采集,最后将获得的多幅二维投影图像,利用计算机重建软件显示出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面三种断层显像,完成各种脏器的动静态显像。 时相图:在心血池影像基础上以不同的颜色和灰阶代表每一像素开始收缩的时间,构成时相图,亦称相位图。正常情况下左右心室收缩基本同步,故具有相同的灰阶和颜色,反映心肌收缩良好;心肌缺血或梗死时,病变局部时像明显延迟,灰阶或颜色与正常部位有较大差异。极坐标靶心图:在心肌灌注显像影像图中,以短轴断面自心尖部展开所形成的二维同心圆,构成靶心图。缺血区域在靶心图上表现为变黑区。靶心图与冠状动脉供血区相匹配,因而能明确责任血管之所在。 利尿肾图:对肾图出现梗阻型曲线者给予利尿剂,经一定时间再次检测的肾图称为利尿肾图。临床上主要用于机械性梗阻与单纯扩张性肾盂和输尿管的鉴别。若利尿肾图无明显恢复即仍呈梗阻型肾图则为前者,若利尿肾图改善或恢复正常为后者。 超级骨显像:是显像剂异常浓聚的特殊表现。显像剂在全身骨骼分布呈均匀、对称性异常浓聚,或广泛多发异常浓聚,软组织分布很少,骨骼影像异常清晰,肾和膀胱影像常缺失。常见于以成骨为主的恶性肿瘤广泛性骨转移、甲旁亢等患者。 肿瘤受体显像:用67Ga显示肿瘤的一种方法。67Ga通过转铁蛋白受体结合到肿瘤细胞表面,然后被转运到细胞内与胞浆蛋白结合,这些蛋白在肿瘤细胞中的浓度通常很高。67Ga 被生长旺盛有活力的肿瘤组织摄取,而坏死或纤维化的肿瘤不能摄取,进而对活动肿瘤进行显像。

★核医学题库期末用附答案

核医学题库(附答案) 《习题一》 一、选择题 1、适用于ECT显像的核素射线能量以多少KeV为宜。() A、100~300KeV B、300~400KeV C、400~500KeV D、500~600KeV E、600~700KeV 2、SPECT显像最常用的放射性核素是() A、131I B、99Mo C、99mTc D、67Ga E、111In 3、131I治疗甲癌,通过发射,产生电离辐射生物效应破坏病变组织。() A、α射线 B、β射线 C、γ射线 D、Χ射线 E、、以上都不对 4、特定放射性核素的放射性活度占总放射性活度的百分数,是指该放射性核素的() A、放射性核素纯度 B、放射性活度 C、化学纯度 D、放射性纯度 E、以上都不是 5、γ闪烁探测器实际上是一种() A、记录电脉冲信号 B、能量转换器 C、放射性探测器 D、辐射装置 E、以上都不对 6、放射性核素或其标记化合物与天然元素或其化合物一样,引入体内后据其化学及生物学特性有一定的生物行为,它们选择性聚集在特定脏器、组织或受检病变部位中的主要机制有() A、细胞选择性摄取 B、特异性结合 C、化学吸附,微血管栓塞 D、简单在某生物区通过和积存等 E、以上都对 7、电离辐射生物效应是指的能量传递给生物机体后所造成的后果。() A、吸收、传递、转化 B、电离辐射 C、化学键断裂 D、射线直接作用下 E、辐射生物效应 8、内照射指放射性核素通过的方式进入人体内,分布在脏器或组织中形成的照射。() A、使用放射性核素的毒性 B、呼吸、饮食或直接接触等 C、电离辐射方式 D、逸散气体、液体或灰尘的放射性物质 E、以上都对 9、131I衰变时放出的β射线射程短,平均为,最长为,在甲状腺内停留时间适当,有效半衰期为。() A、平均为2mm,最长为3mm,有效半衰期为7~8天 B、平均为1mm,最长为,有效半衰期为3~5天 C、平均为3mm,最长为4mm,有效半衰期为8天 D、平均为4mm,最长为5mm,有效半衰期为1~3天 E、以上都不对 10、131I治疗甲状腺癌,何种病理类型疗效满意() A、髓样癌 B、未分化癌 C、乳头状癌 D、滤泡状癌 E、乳头状癌+滤泡状癌 11、关甲亢的诊断与治疗,下列何项错误 A、诊断甲亢最有价值的指标是TSH下降 B、临床通常首选FT4、FT3、TSH组合测定,以诊断甲亢 C、TRAB的检测有助与甲亢的病因诊断 D、TT4、TT3、的测定受TBG的影响 E、TSH恢复正常,说明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的调节功已恢复正常,此时可停药,复发率低 12、有关甲状腺摄131I率测定,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 ) A、甲状腺摄131I率增高表示甲状腺机能亢进 B、甲状腺摄131I率增高程度与甲亢病情严重程度有关 C、亚急性甲状腺炎患者摄131I率常增高 D、缺碘性甲状腺肿摄131I率可增高

核医学试题库(1)

核医学试题库 1.根据我国医学专业学位的设置,核医学属于:( D ) A.影像医学B.影像诊断医学C.放射医学D.影像医学与核医学E.以上均不对2.有关骨显像的适应证,下列情况中不属于这个范围的是:( D ) A.不明原因的骨痛B.前列腺癌,PSA>10μg/L C.临床可疑骨折,X线阴性D.类风湿性关节炎非活动期E.代谢性骨病 3.骨肿瘤可出现放射性缺损区的疾病,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E ) A.骨转移病B.Legg-perthes病C.骨梗死D.骨髓炎E.Paget病4.下列选项不是骨显像对骨转移性病变诊断优点的是:( D ) A.灵敏度高B.可显示全身骨病灶C.提供放射性核素治疗的依据 D.特异性高E.属无创检查 5.骨显像用于原发性骨肿瘤主要是:( E ) A.良恶性鉴别B.定性诊断C.排除炎症性骨病变 D.排除外伤性骨病变E.发现多发病灶和转移性病灶 9.消化道出血显像正确的说法是:( C ) A.显像剂必须采用99mTc标记的红细胞B.腹部异常放射浓聚位置固定无移动C.消化道出血经常是间歇的,检查时需要多时相摄片D.本检查仅适用于成年人E.出血部位局灶性浓聚并可移动 11.肝胶体显像剂静脉注射后由肝内何种细胞摄取或吞噬而显影:( B ) A.肝细胞B.库普弗(Kupffer)细胞C.胆管上皮细胞 D.血管上皮细胞E.转移性肝癌细胞 13.下列药物中,一般不用于转移性骨肿瘤治疗的是:( E ) A.89SrCl2 B.153Sm-EDTMP C.188Re-HEDP D.186Re-HEDP E.131I-IC 16.关于骨质疏松诊断方法,以下方法中最为准确和常用的是:( B ) A.单光子骨密度测量法B.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法C.定量CT D.定量超声E.X线摄片 19.已知一核素半衰期为2天,剂量为8mCi,请问8天后为:( B ) A.2mCil B.0.5mCi C.1mCi D.0mCi E.1.5mCi 20.关于放射防护的目的与原则,说法错误的是:( B ) A.防止有害的确定性效应B.限制非随机性效应C.个人剂量的限制 D.实践的正当化E.放射防护的最优化 21.关于甲状腺癌术后131I去除甲状腺组织的治疗准备方法中,错误的是:( B ) A.停用甲状腺素片4~6周B.停用甲状腺素片,服T33周后再停所有药4~6周C.忌碘4周D.常规甲状腺素功能等测定E.还要进行常规血、生化检查24.核素显像的方法是根据:( E ) A.超声传播的特性及其有效信息B.根据人体器官的组织密度的差异成像C.射线穿透不同人体器官组织的差异成像D.生物磁自旋原理 E.放射性药物在不同的器官及病变组织中特异性分布而成像 25.放射性核素显像时射线的来源:( A ) A.自引入被检者体内放射性核素发出B.体外X射线穿透病人机体 C.频率为2.5~7.5MHz超声D.宇宙射线E.微波 26.核素显像同其他影像医学比较,最大的优势和不同点是:( D ) A.图像质量不同B.价格不同C.计算机不同

核医学重点总结

第一张绪论 核医学概念:利用放射性示踪技术探索生命现象、研究疾病机制和诊断疾病的学科;是利用放射性核素及其制品进行内照射治疗和近距离治疗的学科。 第二章核医学物理基础、设备和辐射防护 衰变类型:α衰变(产生α粒子);β–衰变(产生βˉ粒子(电子));β+衰变(正电子衰变)与电子不同的是带有正电荷;电子俘获;γ衰变。韧致辐射带电粒子受到物质原子核电场的影响,运动方向和速度都发生变化,能量减低,多余的能量以x射线的形式辐射出来 电子俘获:质子从核外取得电子变为中子。由于外层电子与内层能量差,形成的新核素的不稳定常产生:特征性X射线-能量转化;俄歇电子:能量 使电子脱离轨道。 衰变规律:放射性核素原子数随时间以指数规律减少。指数衰减规律 e-λt N = N (t = 0)时放射性原子核的数目 N 0: N: 经过t时间后未发生衰变的放射性原子核数目 λ:放射性原子核衰变常数大小只与原子核本身性质有关,与外界条件无关; 数值越大衰变越快 带电粒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电离作用、激发作用) γ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电子对生成)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电子对生成: 辐射防护目的:防止有害的确定性效应, 限制随机效应的发生率,使之达到可以接受的水平。 总之是使一切具有正当理由的照射保持在可以合理做到的最低水平。 非随机效应有阈值正相关; 随机效应无阈值严重程度与剂量无关。 基本原则:实践正当化;防护最优化;个人剂量限制。外照射防护措施:1.时间2.距离3.屏蔽电离辐射生物学效应对机体变化:按效应出现的对象,分为躯体效应(somatic effect)及遗传效应(genetic effect)。按效应出现的时间,分为近期效应(short-term effect)及远期效应( long-term effect)。按效应发生的规律,分为随机效应(stochastic effect)及非随机效应( non-stochastic effect)。 2、正电子显像常用标记核素 11C、13N、15O和18F 18F-FDG半衰期:110分钟 第四章放射性示踪与显像技术 放射性核素制备1.核反应堆制备。 2.医用回旋加速器制备。3.放射性核素发生器(长半衰期核素产生短半衰期核素)。应用最广的是99Mo(钼)66h-99mTc

核医学科试题及答案(二)

核医学科试题及答案 绪论 一.填空题: 1. 核医学的英文是___________。 2. 1959年美国科学家Berson与Yalow建立了___________,并首次用于测定血浆胰岛素浓度,在此基础上后来人们逐步发展到能够测定人体各种激素和微量物质。因此1977年,Yalow获得了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 二. 简答题。 1. 核医学的定义是什么? 三. 选择题 1.1926年美国波士顿的内科医生________等首次应用放射性氡研究人体动、静脉血管床之间的循环时间,被誉为“临床核医学之父”。 A.卢姆加特 B.亚历山大.丹拉斯 C.卡森 D.特克尔 2.1968年美国John Hopkins医学院的Henry Wager教授确立“______”的概念,1969年开始医院的同位素科开始改名为______科。 A.同位素 B.核医学 C.放射免疫 D.核素 答案:一. 填空题:1. Nuclear medicine 2. 放射免疫分析法 二. 简答题: 1. 核医学定义:核医学(Nuclear Medicine)是研究核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及其理论的学科。核医学是应用放射性核素或核射线诊断、治疗疾病和进行医学领域研究的学科。核医学是多学科相互融合的结晶,是理工科与医科相结合的典范。 第一章 一. 填空题。 1.有效半衰期是指放射性核素由于______和_______两者的共同作用,在体内的放射性减少一半所需的时间. 2.γ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有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三种类

型。 3.当快速运动的入射粒子通过介质时,由于受到_______的作用,运动速度突然_______,这时入射粒子能量的一部分以_______形式辐射出来,称为轫致辐射。 4.核素是指具有一定数目的_______、________及______的原子。 5.母体放射性核素发射出α粒子后转变为质子数______,原子序数______的子体核素。 二. 选择题 1.下列核素中,哪一种不发射β射线? A.I-131 B.P-32 C.Au-198 D.Tc-99m 2.放射性核素衰变衰变的速度取决于____。 A.衰变常数 B.放射性活度 C.衰变时间 D.环境温度 E.比活度 3.放射性核素的衰变特性____的影响. A.受压力因素 B.受温度 C.受化学状态 D.不受任何环境因素 4.伴随电子浮获和内转换而作为跃迁的结果放出的电子称为___ A.β粒子 B.Auger电子 C.光子 D.K层电子 5.β-衰变是指母核发出β_粒子而转变为______的子核过程。 A.原子序数减1,质量数不变 B.质量数减1,原子序数不变 C.原子序数加1,质量数不变 D.质量数加1,原子序数不变 6.γ光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主要是通过______。Ⅰ.散射Ⅱ.激发Ⅲ.光电效应Ⅳ.弹性碰撞Ⅴ.康普顿效应 A.ⅠⅡ B.ⅢⅣ C. ⅣⅤ D.ⅢⅤ 7.1Kg受照射物质吸收1 J的辐射能量称为或等于_____。 A.Gy B.rad C.Sv D.rem 8.1Kg被照射物质吸收1 J的辐射能量即等于100______。 A.rad B.Bq C.Gy D.rem 9.带电粒子通过物质介质时,单位路径形成的离子对数目称______。 A.电离 B.激发 C.电离本领 D.电离密度 10.下列核素中,哪一种不发射β射线? A.131 I B.32 P C.198 Au D.99m Tc

核医学试题、试卷及答案

核医学考试试题 一、单选题( 25题 1分/题) B1关于核医学内容不正确的是: ASPECT是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 B核医学不能进行体外检测 CPET是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 D核医学可以治疗疾病 E99m Tc是常用的放射性药物 B2 脏器功能测定、脏器显像以及体外放射分析等其共同原理是: A 动态分布原理 B 射线能使物质感光的原理 C 稀释法原理 D 物质转化原理 E示踪技术的原理 E3 图像融合的主要目的是 A判断病灶大小和形态B 病灶区解剖密度的变化 C 病灶区解剖形态的变化 D 提高病灶的分辨率 E 帮助病灶的定位 C4 体内射线测量通常测量 A α粒子 B β粒子 C γ粒子 Dβ+粒子 E 中子 C5 核医学射线测量探头中通常包括 A 射线探测器和脉冲幅度分析器 B 自动控制和显示系统C、射线探测器和前置放大器 D前置放大器和脉冲幅度分析器 E 脉冲幅度分析器和计数率 D6 1uci表示 A、每秒×1010次核衰变 B、每秒×107次核衰变 C、每秒×105次核衰变 D 、每秒×104次核衰变E、每秒×103次核衰变 B7 决定放射性核素有效半衰因素是 A 粒子的射程 B 物理半衰期和生物半衰期 C 淋洗时间间隔 D 断层重建方式 E 测量系统的分辨时间 A8 甲状腺I显像时用那种准直器: A高能通用平行孔准直器B低能通用平行孔准直器 C低能通用高分辨率准直器D、针孔准直器E任意 B9 放射性核素肝胶体显像病人准备包括 A清洁口腔B 无需任何特殊准备C 空腹过夜 D 隔夜灌肠E 术前饮水 E10 哪项描述肾静态显像原理是不正确的 A 肾静态显像的显像剂为99m Tc(Ⅲ)二羟丁二酸 B DMSA主要聚集在肾皮质,注药后10分钟肾摄取达高峰 C 在1h肾摄取血中DMSA的4%-8%,其中50%固定在肾皮质 D 静脉注射1h后,12%DMSA滞留于肾皮质内并保留较长时间,30%-45%排出体外 E 注药后3-4h进行显像,以避免显像剂中排泄快的那一部分在肾盏肾盂和集合管内的放射性对皮质显影的干扰 B11 肾图a段描述正确的是 A a段为聚集段,即静脉注射示踪剂后急剧上升段 Ba段为出现段,此段放射性主要来自肾外血床,80%来自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摄取,它的高度一定程度上反映肾血流灌注量 C、a段为排泄段 D、此段放射性主要来自肾内血床 E、 10%来自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摄取

影像核医学试题及答案

影像核医学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核医学 6.阳性显像 2.临床核医学 7.单光子显像 3.放射性药物 8.分子影像学 4.放射化学纯度 9.放射性核素治疗 5.平面显像 10.放射性核素发生器 三、填空 1.核医学在内容上分为和两部分。 2.诊断核医学包括以和为主要内容的诊断法和以为主要内容的诊断法。 3.放射性药物包括放射性药物和放射性药物。 4.99Yc m核性能优良,为发射体,能量为,物理半衰期为。 5.临床应用的放射性核素可通过、、和 获得。

6.核医学显像仪器主要包括、、和。 7.放射性核素或其标记化合物能够选择性聚集在特定脏器、组织或受检病变部位中主要机制有:、、、、和等。 8.根据显像的部位、影像的采集及显示时间、方式、核射线的种类,放射性核素显像可分为:、、、、、、和。 9.放射性核素治疗具有、、、 等优点,已成为治疗疾病的一种有效法方法。 10.放射性核素治疗常用的方法有:、 , 、等。 11.医学中常用的核素发生器有:和等。 12.分子影像能从分子水平上揭示人体的、、 及变化,实现了在分子水平上对人体内部生理或病理过程进行无创、实时的,富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四、选择题 (一)A型题 1.放射性核素治疗主要是利用哪种射线 A.α射线 B.γ射线 C.射线 D.X射线 E.正电子

2.放射性核素显像最主要利用哪种射线 A.α射线 B.γ射线 C.射线 D.X射线 E.俄歇电子 3.以下哪一项不是放射性核素显像的特点 A.较高特异性的功能显像 B.动态定量显示脏器、组织和病变的血流和功能信息 C.提供脏器病变的代谢信息 D.精确显示脏器、组织、病变和细微结构 E.本显像为无创性检查 4.下面哪一项描述是正确的 A. γ闪烁探测器由锗酸铋(BGO)晶体、光电倍增管和前置放大器组成 B. γ照相机不可进行动态和全身显像 C.SPECT是我国三级甲等医院必配的设备 D.PET仪器性能不如SPECT E.液体闪烁计数器主要测量发射γ射线的放射性核素 5.指出下面不正确的描述 A.Roentgen发现X射线 B.Becqueral发现铀盐的放射性 C.Curie夫妇成功提取放射性钋和镭 D.Joliot和Curie 首次成功获得人工放射性核素 E.Yalow和Berson开创了化学发光体外分析技术

核医学试题库一

核医学试题库一 单选题(共150题,每题1分) 1.根据我国医学专业学位的设置,核医学属于:( ) A.影像医学B.影像诊断医学C.放射医学D.影像医学与核医学E.以上均不对 2.有关骨显像的适应证,下列情况中不属于这个范围的是:( ) A.不明原因的骨痛 B.前列腺癌,PSA>10μg/L C.临床可疑骨折,X线阴性 D.类风湿性关节炎非活动期E.代谢性骨病 3.骨肿瘤可出现放射性缺损区的疾病,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骨转移病B.Legg-perthes病C.骨梗死D.骨髓炎E.Paget病 4.下列选项不是骨显像对骨转移性病变诊断优点的是:( ) A.灵敏度高B.可显示全身骨病灶C.提供放射性核素治疗的依据D.特异性高E.属无创检查5.骨显像用于原发性骨肿瘤主要是:( ) A.良恶性鉴别B.定性诊断C.排除炎症性骨病变 D.排除外伤性骨病变E.发现多发病灶和转移性病灶 6.下列哪种显像检查不能服用过氯酸钾:( ) A.肝胆动态显像B.胃肠道出血显像C.异位胃黏膜显像D.肝血池显像E.脾显像 7.异位胃黏膜显像其显像剂是:( ) A.99mTc-胶体 B.99mTc-RBC C.99mTc-IDA D.99mTc-DTPA E.99mTcO4- 8.肝脏血管瘤的血液供应,主要来自:( ) A.肝动脉B.肝静脉C.肝小叶中央静脉D.门静脉E.肠系膜上静脉 9.消化道出血显像正确的说法是:( ) A.显像剂必须采用99mTc标记的红细胞B.腹部异常放射浓聚位置固定无移动 C.消化道出血经常是间歇的,检查时需要多时相摄片D.本检查仅适用于成年人 E.出血部位局灶性浓聚并可移动 10.静脉注射肝胆显像剂后可被肝内何种细胞摄取:( ) A.肝巨噬细胞B.胆管细胞C.血管上皮细胞D.肝细胞E.转移性肝癌细胞 11.肝胶体显像剂静脉注射后由肝内何种细胞摄取或吞噬而显影:( ) A.肝细胞B.枯否(Kupffer)细胞C.胆管上皮细胞D.血管上皮细胞E.转移性肝癌细胞12.关于消化道反流显像剂,错误的是:( ) A.锝标记植酸钠B.锝标记硫胶体C.锝标记D.TPAE.高锝酸盐

(完整版)核医学简答、概述总结(二),推荐文档

1、核医学的定义及核医学的分类. 答:核医学是一门研究核素和核射线在医学中的应用及其理论的学科.及应用放射性核素诊治疾病和进行生物医学研究.核医学包括实验核医学和临床核医学.实验核医学主要包括核衰变测量,标记,示踪.体外放射分析,活化分析和放射自显影.临床诊断学是利用开放型放射性核素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临床医学学科.由诊断和治疗两部分组成.诊断和医学包括以脏器显像和功能测定为主要内容的体内诊断法和以体外放射分析为主要内容的体外诊断法.治疗核医学是利用放射性核素发射的核射线对病变进行高密度集中治疗. 2、分子核医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答:分子医学的概念:是建立在分子细胞学、分子生物化学、分子药理学及计算机技术基础上的一门边缘学科,是在大分子、蛋白、核酸水平上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最终达到对疾病进行特异性诊断和个性化治疗的一门学科。 研究内容:代谢显像、受体显像、反义与基因显像、放射免疫显像、凋亡显像。 3、原子的结构.元素、同位素、核素、同质异能素、放射性活度的概念,放射性衰变的类型。 答:原子是由处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带负电荷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他们统称核子. 核素:指质子数和中子数均相同,并且原子核处于相同能态的原子称为一种核素。 同位素:具有相同质子数而中子数不同的核素互称同位素。同位素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和生物学特性,不同的核物理特性。 同质异能素:质子数和中子数都相同,处于不同核能状态的原子称为同质异能素。 放射性活度:简称活度:单位时间内原子核衰变的数量。 放射性衰变:α衰变(alpha decay)、β—衰变(beta decay)、正电子衰变、电子俘获(electron capture)、γ衰变(gamma decay)。 4、什么是放射性药物,按理化性质如何分类,放射性药物与普通药物有何不同,医用放射性药物由哪些途径产生,放射性核纯度和放化纯的概念? 答:放射性药物指含有一个或多个放射原子(放射性核素)而用于医学诊断和治疗用的一类特殊药物;分类:离子型、胶体型、放射性标记化合物、放射性标记生物活性物质。与普通药物不同点:放射性,理化特性取决于被标记物固有特性,有特定物理半衰期和有效半衰期,脱标及辐射自分解,计量单位用活度为基本单位,治疗作用机理不同于普通药物。 产生:加速器生产,反应堆生产,从裂变产物中提取,放射性核素发生器淋洗。 放射性核纯度:也称为放射性纯度,指所指定的放射性核素的放射性活度占药物中总放射性活度的百分比,放射性纯度只与其放射性杂志的量有关. 放射化学纯度(放化纯):指特定化学结构的放射性药物的放射性占总放射性的百分比. 5、治疗常用的放射性核素。 答:常用的放射性核素多是发射纯β-射线(32P、89Sr、90Y等)或发射β-射线时伴有γ射线(131I、153Sm、188Re、117Sn m、117Lu等)的核素。131I(NaI)甲状腺疾病诊断、治疗;133Xe肺通气显像;99mTc-MIBI心肌灌注显像;99mTc-MDP骨显像;99mTc-ECD 脑灌注显像;99mTc-MAA肺灌注显像;99mTc-RBC肝血池显像;99mTc-寡核苷酸肿瘤基因反义显像。 6、目前常用的脏器显像仪有哪些,什么是PET,SPECT? 答:γ照相机 ECT,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仪(SPECT),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仪(PET),脏器功能测定仪 CT。 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仪(PET):利用发射正电子的放射性核素及其标记物为显像剂,对脏器或组织进行功能,代谢成像的仪器。PET主要由探测系统包括晶体、电子准直、符合线路和飞行时间技术,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图像显示和断层床等组成。原理:是用正电子衰变和工业苏标记的放射性药物,在人体内放出的正电子与组织相互作用,发生正电子湮灭,向相反方向发射光子,与γ光子检测仪互相作用,产生荧光子,并形成一个电子脉冲,经过显像系统及计算机处理形成PET图像,与SPECT比较具有空间分辨率高、探测效率高、能准确地显示受检脏器内显像剂浓度提供的代谢影像和各种定量生理参数等优点。 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仪(SPECT):利用注入人体的单光子放射性药物发出的γ射线在计算机辅助下重建影响,构成断层影像的仪器。 7、肿瘤常用的显像剂 答:67Ga,201Tl,99mTc-MIBI,18F-FDG,99mTc-PMT,99mTc-DMSA, 99mTc-octreotide,111In-DTPA-D-phel-octreotide,特点:均为亲肿瘤显像剂。 8、幅射防护的原则及外照射防护的措施? 答:辐射防护基本原则是:1实践的正当化,要求产生电离辐射的实践给个人和社会带来利益大于代价,抵偿其所造成危害。2防护最优化,指用最小代价获得最大净利益,避免一切不必要的照射,使一切必要照射保持在合理达到的最低水平。3个人剂量的限制,在实施上述两项原则时,要同时保证个人的当量剂量不超过规定的限值。外照射防护原则:1时间防护,尽量减少接触放射源的时间。2距离防护,尽量增大人体与放射源的距离。3屏蔽防护,在人体和放射源之间安装屏蔽物,借助于物质对射线的吸收减少人体受照剂量。 9、免疫分析基本原理,非放射性标记免疫分析包括那些方法,免疫放射分析技术的主要特点和分析质控指标。 答:(1)免疫分析是利用特异抗体与标记抗原和非标记抗原的竞争结合反应,用过测定放射性复合物量来计算出非标记抗原量的一种超微量分析技术。(2)非放射性的标记免疫分析包括时间分辨荧光分析法;酶标记的免疫分析法;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3)免疫放射分析技术的特点:以标记抗体作为示踪剂,反应动力学,因标记抗体是过量的,且反应是非竞争性的,抗原抗体是全量反应,故反应速度比RIA快,灵敏度明显高于放射免疫分析,约为放射免疫分析的10~100倍,标准曲线工作范围宽,特异性高,稳定性好。(4)质控指标:稳定性、精密度、灵敏度、准确度、特异性。 10、脑灌注显像的原理、正常及异常图像特点、主要的适应症,常用的显像剂及显像特点。了解乙酰唑胺介入显像及PET脑显像的主要内容。 答:原理:根据血脑屏障的特殊功能,选择一些具有脂溶性的、电中性的小分子(<500)放射性示踪剂,它能自由通过完整无损的血脑屏障,并大部分被脑细胞所摄取,且在脑内的存留量与血流量成正

核医学试题、试卷及答案

核医学:利用核素及其标记物进行临床诊断、疾病治疗以及生物学研究的一门学科,是核科学技术与医学相结合的产物,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放射性核素显像:利用放射性药物能选择性的分布于特定的器官或病变组织的特点,将放射性药物引入患者体内,在体外描记放射性药物在体内分布图的方法。 1.核素:指具有特定的质子数、中子数及特定能态的一类原子。 2.同质异能素:质子数和中子数都相同,处于不同核能状态的原子。 3.放射性核素:能自发地放出某种或几种射线,使结构能态发生改变而成为一种核素者。原子核处于不稳定状态,需通过核内结构或能级调整才能成为稳定的核素。示踪原理:同一性、放射性核素的可探测性。 4.放射性衰变的定义:放射性核素的原子由于核内结构或能级调整,自发的释放出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射线并转化为另一种原子的过程。 5.放射性衰变方式:1)α衰变;2)β- 衰变:实质:高速运动的电子流;3)正电子衰变(β+衰变);4)电子俘获;5)γ衰变。 6.有效半衰期:指生物体内的放射性核素由于机体代谢从体内排出和物理衰变两个因素作用,减少至原有放射性活度的一半所需的时间。 7.物理半衰期:指放射性核素减少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8.生物半衰期:指生物体内的放射性核素由于机体代谢从体内排出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9.超级骨显像:显像剂分布呈均匀,对称性异常浓聚,骨骼影像异常清晰,而肾影常缺失。 10.闪烁现象:骨转移患者治疗后的一段时间,出现病灶部位的显影剂浓聚较治疗前更明显,随后好转,表明预后好转。 11.SPECT: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仪; PET: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 12.放射免疫分析法的基本试剂:抗体、标记抗原、标准品、分离剂 13.γ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电子对生成。 14.甲亢时:FT3、FT4、摄I增加,TSH降低,高峰前移 15.甲状旁腺显像方法:减影法,双时相法 16.核医学:利用放射性核素诊断、治疗疾病和进行医学研究的学科。 17.非随机效应(确定性效应):指辐射损伤的严重程度与所受剂量呈正相关,有明显的阈值,剂量未超过阈值不会发生有害效应。 18.随机效应:辐射的生物效应的发生几率与照射剂量线性相关,不存在剂量阈值,且效应的严重程度与剂量无关。 19.同位素:同一元素中,具有相同的质子数而中子数不同。 20.半衰期:由于核衰变,放射性核素减少到原有的一半所需的时间。 21.放射性药物:含有放射性核素,用于临床诊断或治疗的药物。 22.放射性活度的国际制单位:贝克(Bq)(放射源强度) 吸收剂量的国际制单位:戈瑞(Gy) 剂量当量的国际制单位:希沃特(Sv) 23.ECT发射成像:反应组织器官的内能代谢和生物学信息的情况,早期反映疾病情况(射线源在受检者体内,向外部发出射线)。 ICT透射成像:反映组织器官的解剖结构病变位置界限及其周边关系,其图像与分辨率高于发射成像(放射源在受检者体外,射线穿过受检者机体) 放射性核素示踪原理:是以放射性核素或其标记化合物作为示踪剂,应用射线探测仪器来检测其行踪,借此研究示踪剂在生物体内的分布代谢及其变化规律的技术。 RIA:放射免疫分析 IRmA:免疫放射分析 RIA与IRmA的比较 RIA IRmA 反应系统竞争性非竞争性 试剂三种二种 标记物标记抗原标记抗体 抗原决定簇 1个》=2个 影响高剂量反应影响低剂量反应 阴性显像:病灶部位的显像剂分布低于正常组织的异常影像(稀疏或缺损)“冷却”显像,如心肌灌注显像等。 阳性显像:病灶部位的显像剂分布高于正常组织的异常影像(稀疏或缺损)“热区”显像,如急性心梗病灶、骨骼病灶等。 核医学工作中的辐射防护知识: 1.辐射防护的目的:防止有害的确定性效应,限制随机效应的发生率,使之得到可以接受的水平 2.辐射防护的原则:1)实践的正当化;2)防护的最优化;3)个人剂量限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