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课程教学计划安排及大纲

环境课程教学计划安排及大纲
环境课程教学计划安排及大纲

环境课程教学计划安排及大纲

世行贷款21 世纪初高等教育教案改

环境科学专业主要课程教案大纲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环境科学系

《环境学概论》教案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环境科学概论

总学时数:54

学分:3

开课学期:第二学年第二学期

任课教师:

目的要求:环境科学概论是一门学习环境科学知识的入门课程。该课程的教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激发学生热爱环境保护事业的热情和学习环境科学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为将来从事环境保护工作奠定基础。该门课程的教案要求是让学生认识环境科学的性质、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和方法;了解全球环境状况及环境变化规律 ;了解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认识污染物在环境中迁移转化的一般规律;了解污染物控制、环境综合治理主要技术方法;掌握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内容概要:环境科学概论以人类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为依据,系统论述了环境的发生和发展,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引起的主要环境要素V大气、水、土壤等)的污染问题和污染物在环境中迁移转化规律,以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及其污染综合防治等方法和手段实现环境质量的控制。分析了当前人们普遍关心的人口急剧增加、资源能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全球环境问题。简要介绍了环境管理、ISO1400标准体系、清洁生产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主要章节内容如下:

第一章

绪论,主要介绍了环境科学的性质;环境、环境问题、环境保护和环境科学等基本概念;环境科学的发生和发展。

第二章

大气环境,主要介绍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物及污染类型;污染物在大气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及光化学烟雾的形成;大气的稳定度与污染物的扩散模式;大气污染综合防治与管理。

第三章

水环境,主要内容有水体中的主要污染物及其污染途径;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扩散模型一简单河

段水质氧垂曲线;河流的自净作用一耗氧有机物在水体中的降解;重金属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 ;水污染控制及水环境管理。

第四章

土壤环境,主要内容有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土壤的污染与净化;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 ;农药在土壤中的残留和降解作用。土壤污染的防治。

第五章

固体废物的处理处置,主要内容有固体废物的种类及其危害;固体废物处理处置的主要技术方法。

第六章

环境质量评价,主要内容有环境质量评价的类型、基本评价内容、评价方法;环境质量评价的程序;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环境质量影响评价;环境质量评价报告书的基本内容等。

第七章

环境规划,主要内容有环境规划的意义及作用;环境规划的常用方法;环境规划编制的程序和管理程序等。

第八章全球环境问题,主要介绍气候变暖和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酸雨、森林的减少、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人口问题、城市环境和城市生态等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危害。

第九章

清洁生产和可持续发展,主要介绍清洁生产的基本思想和内容;ISO14000的概念和基本内容;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过程、基本内涵、实施办法等。

教案方式:以讲授为主,辅以看幻灯片、录象片,于2001年开始多媒体教案。实践性教案内容及安排:

在课程教案期间进行一次以兰州市环境状况考察为主的实践教案活动。

1实践性教案内容

a城市污水排放对黄河造成的污染;

b兰州市大气污染的人为原因和自然原因;

c垃圾包围城市和对环境的污染;

d宛川河的环境状况及污染因素分析。

2具体安排:

在讲授完水、气、渣、声等章节后安排一天时间<利用星期六),从黄河兰州盆地的西端到东端,选择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地点进行考察。

需要安排大轿车一辆。

考核方式:笔试闭卷考试

教材:新版本的高等学校统编教材,《环境学概论》刘培桐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参考书:

1、奚旦立,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高等教育出版社,佃99年6月

2、钱易唐孝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2000年7月,高等教育出版社

3、刘天齐,环境保护,佃92年,高等教育出版社

____________________ 个人资料整理—仅限学习使用

《水文与水资源学》教案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水文与水资源学

总学时数:54

学分:3

开课学期:第二学年第二学期

任课教师:

一、教案目的要求

《水文与水资源学》是从地球圈层环境角度继《地球科学概论》后为环境科学专业学生开设的关于地球水的又一门基础课。该课程的教案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和掌握自然界水的形成、分布、运动及变化方面的知识;同时,又能从水的物理属性、化学属性和资源属性等方面认识水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重要作用,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教案要求:一是对基本概念理解、掌握;二是对自然界不同运动特征的水与不同分布形式的水之间建立起内在的必然联系;三是能从水资源的特征、属性出发,分析、论证水资源保护与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保护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二、教案内容

第一章绪论

本课程的教案目的、要求、性质以及与本专业相关课程的关系;水文与水资源学的含义,研究对象及内容;水文与水资源学的发展简史及展望。

第二章地球水循环与水量平衡

地球水圈的概念,地球水循环模式与类型,各种水循环的特征及地理、生态环境意义;通用水量平衡方程,陆地水量平衡方程,海洋淡水平衡方程,全球水量平衡方程;与水循环有关的气象因素:如对流层的主要特征,大气的热源及主要气象要素等。

第三章大气降水

降水要素和表示方法,大气降水的数量分布特征,影响我国降水时空分布的气候特征,大气降水的成分组成特征;大气降水的分配,包括降水分配方程式,蒸发、入渗、径流等过程的作用机理及表示方法;大气降水量的计算方法;降水转化的区域结构规律与降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第四章地下水

地下水、岩石空隙类型、水的存在形式、岩石储容、运移水的性质,包气带、饱水带、含水层

个人资料整理仅限学习使用、隔水层等概念;地下水的分类,潜水、承压水和上层滞水的特征;地下水运动的基本规律;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及其形成作用,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基本成因类型及分析内容和表示方法;地下水的补给、排泄与径流;地下水的动态与均衡;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的特征及实例分析 ;地下水资源特征和合理开采利用。

第五章河流、湖泊

河流的水情要素与水量补给;水文统计的基本知识及方法;河流泥沙含量与河水化学成分特征;河

流年正常径流量的计算,河流径流量的年内分配和多年变化;河流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湖泊V 水库)的特点与类型;湖泊V水库)的水量平衡与调节作用;湖水V库水)的光学及热学现象;湖水V库水)的化学成分特征与富营养化;湖泊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第六章海洋

海水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生物性质简述;海流、海浪、潮汐、赤潮等概述。

第七章与水资源有关的若干问题

水资源概念及属性,水资源的基本特征与合理利用;水资源计算与评价;水资源危机与水资源价值论。

三、教案安排

1.

课时计划:总学时54。每周4课时,共14周。其中,课堂教案46学时,课间实习8学时。校园气象实习一次2学时,课程即将结束时榆中盆地野外实习一天4学时< 需用大轿车一辆),

2.考试方式:闭卷、笔试。

四、教案方法

1.课堂讲解为主,辅以堂内讨论、作业数次;

2.校园实习和野外实习各一次;

3.结合幻灯教案形式2?3次。

五、实践性教案内容及安排

1、实践性教案内容主要包括:⑴降水、蒸发、气温、气压、湿度、日照、风等气象要素观测实习;⑵

河流水位、流速、流量、泥沙等水文测验实习;⑶流域水文与水环境特征及水环境问题综合实习。

2、具体安排:⑴气象要素观测实习在校内大气科学系气象观测园进行,2学时;⑵河流水文测

验实习在兰州黄河水文测站进行,2学时;⑶流域综合实习安排在课程即将结束时赴榆中盆地野外实习一天,4学时。需用大轿车一辆。

六、教材及参考书

1刘俊民、余新晓主编,水文与水资源学,中国林业出版社V面向21世纪教材),200

1

2张明泉、曾正中编著,水资源评价,兰州大学出版社,1995

2.王大纯、张人权等编著,水文地质学基础,地质出版社,佃96

3.天津师大、华中师大、北师大等合编,水文学与水资源概论,华中师大出版社,

19 86

2002年11月21日

《环境化学》教案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环境化学

总学时数:72

学分:4

开课学期:第二学年第一学期

任课教师:陈强

目的要求:

通过《环境化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环境化学的研究内容、特点和发展动向,主要掌握

有机、无机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中迁移转化的规律及其效应。

明确环境化学在环境科学中和解决环境问题上的地位和作用;明确环境化学的任务和目的。

掌握环境化学的基本原理,初步掌握环境化学任务< 课题)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能力和方法。

环境化学是运用传统的化学原理和方法,结合生物学,生物化学,毒理学,气象学,土壤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的交叉来解释环境问题。在教案过程中有意识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各学科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内容概要

(1)了解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物及在大气中迁移转化的基本规律。

(2)掌握光化学反应基础,重要的大气污染化学问题及其形成机制。

(3)掌握重要污染物参与光化学烟雾和硫酸型烟雾的形成过程和机理。

(4)了解描述大气污染数学模式和酸雨、温室效应以及臭氧层破坏等全球性环境问题。

(5)掌握无机污染物在水体中进行沉淀一溶解、氧化一还原、配位作用、吸附一解吸、絮凝

—沉降等迁移转化过程的基本原理。并熟练应用这些原理计算水体中金属存在形态,确定各类化合物溶解度,以及天然水中典型污染物的pE计算及pE-pH图的制作及应用。

(6)掌握有机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过程和分配系数、挥发速率,水解速率、光解速率和生物降

解速率的计算方法。

(7)了解颗粒物在水环境中聚集吸附一解吸的基本原理。

(8)了解各类水质模型的基本原理和应用范围。

(9)了解污染物在土壤一植物体系中迁移的特点,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

(10)掌握土壤的吸附,酸碱和氧化还原特性。

(11)掌握农药在土壤中和的迁移原理与主要影响因素,主要农药在土壤中的转化规律与效应。

(12)掌握污染物质的生物富集、放大和积累,耗氧和有毒有机污染物质的微生物降解若干元素的微生

物转化;微生物对污染物质的转化速率;毒物的毒性、联合作用和致突变、致

癌及抑制酶活性等作用

(13)了解有关重要辅酶的功能;有毒有机污染物质生物转化的类型。

(14)了解金属汞、准金属砷和有机卤代物、多环芳烃、表面活性剂等有机污染物的来源、用途和基本

性质,掌握它们在环境中的基本转化、归趋规律与效应。

(15)掌握有害废物的判定原则和进入环境的途径;了解重要的有害化学成分。

(佝掌握核工业中放射性固体废物的主要类型与其所含的主要放射性核素;放射性核素的地下迁移及放射对人体损害的类型和生化机制;了解放射性衰变速率、放射性活度和辐射量。

重点

(1)光化学反应基础<如重要光化学反应等)。重要的大气污染化学问题及其形成机制<如光化学烟

雾等)。

(2)大气中主要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

⑶ 重要无机污染物在水中的存在形态及分布;它们在水环境中迁移转化的基本原理,< 如

沉淀-溶解、氧化-还原、配位作用、吸附-解吸等) 。掌握利用这些基本原理进行相

关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

(4)有机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过程和分配系数、挥发、水解、光解和生物降解的计算方法。

(5)典型污染物在植物体系中的迁移和它的作用机制,以及主要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

和归趋。

(6)污染物质与生物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及机体对污染物质的吸收、分布、转化、排泄等过程和污

染物质对机体毒性。

(7)汞、砷和卤代物、多环芳烃、表面活性剂等污染物质在各圈层中转化迁移、归趋及效应。

(8)有毒害废物及放射性固体废物的污染化学。

教案方式:

讲授法< 讲述、讲解、谈话)

综合性启发式教案

指导自学法

练习法

实践性教案内容及安排

1.实践性教案内容:

a.大气污染物分布规律研究。

b.黄河水中污染物分布规律研究。

c.土壤中污染物分布规律研究。

2.具体安排:

a.汽车尾气中N02和CC对兰州市大气污染的贡献。

b.黄河水中金属污染物分布调查。

c.土壤中农药污染调查。

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教材:环境化学戴树桂主编,高教出版社

参考书:

1.朱利中,张建英编,环境化学,杭州大学出版社。

2.俞誉福,叶明吕,郑志坚编著,环境化学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

3.邓南圣,吴峰编著,环境化学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

4.唐孝炎主编,大气环境化学,高教出版社。

5.陈静生,水环境化学,高教出版社

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环境监测

总学时数:90

学分:4

开课学期:第三学年第一学期

任课老师:陶燕

目的要求:通过对这门课的学习,首先,使学生对环境监测的整体过程有一个比较系统的认识;其次,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原理、技术方法和监测过程的质量保证,了解简易监测方法和现代监测技术;最后,通过实验实习使学生掌握环境监测常用仪器的原理、性能及操作,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严谨的科学态度,能够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在教案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各学科知识分析及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

内容概要:环境监测以污染物为主线,详细介绍了环境监测的基本原理、技术方法和监测过程的质量保证,以及简易监测方法和现代监测技术;并分别介绍水质、大气、固体废物、土壤、噪声及放射性污染物监测等内容。主要章节内容及学时数如下:

第一章绪论<3学时)

介绍环境监测的概念、内容、过程及对象;环境监测的目的及分类;监测特点及监测技术;环境标准。

第二章环境监测中常用的分析方法<8学时)

介绍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荧光分析法及电位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基本组成、实验技术、特点及应用。

第三章样品的处理<4学时)

样品处理的目的、内容及方法;干扰物质的分离与消除,包括样品的消化、样品的富集与分离、样品的净化。

第四章监测过程的质量保证<8学时)

质量保证的意义和内容;监测实验室基础,包括实验用水、试剂与试液、实验室环境条件;监测数据的统计处理和结果表述,包括基本概念、数据的处理和结果表示、测量结果的统计检验、直线相关回归及方差分析;实验室质量保证;标准分析方法和分析方法标准化。

第五章水和废水的监测<10学时)

介绍水资源及水质污染的简况,包括水质监测的对象和目的、监测工程及分析方法;水质监测方案的制定;水样的采集和保存;水质物理性质的检验;金属化合物的测定;非金属无机物的测定及有机化合物的测定;水质污染生物监测。

第六章大气和废气的监测<8学时)

介绍大气污染的基本知识,包括大气污染对人和生物的危害、大气污染物及其存在状态、大气污染物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大气污染源;大气污染监测方案的制定;大气样品的采集方法和采样器;气态和蒸汽态污染物质的测定;颗粒物的测定;大气降水的监测及污染源的检测。

第七章固体废物监测<3学时)

个人资料整理 仅限学习使用

介绍固体废物的概念、来源及分类方法;工业有害固体废弃物的定义及分类;固体废 弃物样品的采集和制备;有害特性的监测方法及生活垃圾的特性分析。 第八章 土壤污染监测 <2学时)

主要包括土壤的组成和土壤背景值;土壤污染物的测定,包括样品的采集、样品的制 备保存及测定。

第九章噪声监测<2学时)

介绍噪声的有关概念和基本知识;噪声的物理量和主观听觉的关系;噪声测量仪器和 噪声监测。

第十章环境放射性监测 <2学时)

介绍放射性监测的基础知识;环境中的放射性;放射性防护标准及放射性监测。 教案方式:本课程以课堂讲授及实验实习为主,可辅以幻灯片及组织到环境监测站参观学 习。 实践性教案环节:共40学时 实验一水中氨氮的测定 <4学时) 实验二水中铬的测定 <4学时) 实验三

化学需氧量的测定

<4学时) 实验四废水中酚类的测定

<4学时) 实验五 废水悬浮固体的测定及环境噪声监测 <4学时) 实验六

五日生化需氧量的测定

<4学时) 实验七水中氟化物的测定

<4学时)

实验八 大气中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及大气中二氧化硫的测定 <4学时) 实验九大气中二氧化氮的测定 <4学时) 实验十

水中总大肠菌群的测定

<4学时)

考核方式:闭卷笔试考核及实验室操作能力考核

教 材:高等学校统编教材,《环境监测》奚旦立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环境影响评价教案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环境质量评价 总学时数:54 学 分:3

开课学期:第三学年第一学期 任课教师:

目的要求:环境影响评价是环境科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本课程依据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通过 评价人类经济活

参考书目:1.朱世盛 仪器分析

复旦大学出版社 2.陈楚良卫生化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3.刘培桐环境科学概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4.杨树勤卫生统计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5.姚志麒环境卫生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佃83年 佃90年 佃97年 1995年 1995年

动和发展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的变化对人类社会行为间的价值关系,对人类社会关系行为的判断,调整和选择提供科学依据。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初步掌握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今后开展有关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打下基础。

主要章节内容如下:

第一章: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4学时)

主要讲述了一些有关环境的基本概念,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法律依据,环境影响评价的标准体系等。

第二章:环境影响评价程序<4学时)

主要介绍了环境影响评价的管理程序和工作程序。

第三章: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与技术<6学时)

主要讲述了环境影响识别方法、环境影响预测方法、环境影响综合评价方法及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中的应用。

第四章: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6学时)

讲述了各种不同类型的水质预测模型以及地表水环境的识别和预测评价过程和评价方法。第五章:大气环境影响评价<8学时)

介绍了大气环境污染与大气扩散过程,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的主要模式,以及对大气环境影响的识别和预测评价方法。

第六章:土壤环境影响评价<4学时)

讲述了土壤环境影响的识别以及对土壤环境影响的预测和评价。

第七章:环境噪声影响评价<5学时)

讲述了噪声传播、衰减和反射效应,对噪声环境影响的预测和噪声污染防治对策。

第八章:区域环境影响评价<4学时)

介绍了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区域环评的工作程序和内容,区域环境容量分析及总量控制、区域开发土地利用评价和区域环境管理计划。

第九章:生态环境影响评价<4学时)

介绍了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要求和主要内容,以及国内外开展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方法。

第十章: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4学时)

讲述了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和应用基础,进行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和评价方法。

第十一章:文化环境影响评价<4学时)

主要讲述了文物环境影响评价和视觉影响评价。

结束语——环境影响评价展望<1学时)

个人资料整理仅限学习使用介绍了环境影响评价进展情况及可持续发展对环境影响评价的要求。

考试方式:笔试闭卷考试

实践性教案内容及安排

教材:环境影响评价V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陆书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参考书目:1.《环境评价》陆雍森编,同济大学出版社

2.《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培训教材,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监督管理司监制,化学工业出版社

3.《环境质量评价学》叶文虎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水污染控制工程教案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水污染控制工程

总学时数:72

学分:4

开课学期:第三学年第二学期

任课老师:

目的要求:水污染控制工程是一门环境科学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明确认识到水资源是有限而宝贵的自然资源,水体的环境容量是有限的,人类不仅要合理地利用水资源、更要爱惜和保护水资源。目的是提高同学们的水环境保护意识,掌握对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各种处理方法和再生利用技术。

内容概括:水污染控制工程主要介绍对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各种处理技术原理和方法,涉及供水水质处理技术,冷却循环水和中水回用技术,并概括介绍了给水管道系统和排水管道系统,给水和污水处理厂的规则和设计,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

总论,主要介绍水的海陆大循环和城市水的循环,水污染来源、途径及危害,天然水和

废<污)水的成分及污染指标以及水污染控制的基本原则及方法。

第二章:

水处理的物理方法,介绍工业废水调节器、格栅和筛网、沉淀、过滤、自然上浮和气浮、离心分离及碳分离。

第三章:

水处理的化学方法,介绍混凝与混凝剂、助凝剂、各种消毒方法,酸碱中和法,化学沉淀法,氧化还原法。

第四章:

物理化学方法,介绍吸附及吸附剂,离子交换及各种离子交换剂,萃取及各种萃取剂,吹脱工工艺,膜分离及各种半透膜。

第五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个人资料整理―仅限学习使用好氧生物法,这是目前污水处理厂的核心工艺,主要介绍废V污)水好氧生物处理的基本原理,基本工艺流程及其适用条件,介绍了活性污染法的七种运行方式及其新发展,介绍了生物膜法中的生物污池,生物转盘和生物接触氧化池,同时还介绍了自然生物处理法,如生物氧化、土地处理法等。第六章:

厌氧生物法,亦可称厌氧法,厌氧发酵法。主要用于处理有机污染,高浓度有机废水及生物度。本章介绍了厌氧生物法的基本原理,基本工艺流程及厌氧接触法,厌氧滤池,升流式厌氧污泥层VUASB)反应器,厌氧膨胀床和厌氧流化床等方法,介绍沼气的产生、收集和贮存,厌氧处理装置的启动、运行和管理。

第七章:

污泥的处理和处置,介绍了污泥的分类、性质、污泥厌氧硝化的处理方法外,又介绍了污泥

的好氧消化和热处理,介绍了污泥浓缩、脱水、自然干化及污染的最终处置。如焚烧、填

埋。

第八章:

循环水的冷却和处理,介绍水的冷却原理,冷却构筑物,循环冷却水易出现的

结垢,腐蚀问题及其防治。

第九章:

废水深度处理,深度处理即去除二级处理水中残存的污染物质,亦称三级处

理。可以采用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以及组合的方法。如过滤、消毒、臭氧

氧化、活性炭吸附、膜分离、离子交换、除氮、除磷。

第十章:

处理后废水的排放和回用,介绍自然降解和充分合理地利用水体及土壤、植被

的环境容量,对干旱缺水地区,尤其要重视处理后废水的回用。

第十一章:

管道系统的规划和设计,介绍给水工程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及给水管网的规划

和设计,介绍排水管网的规划和设计,泵房的规划和设计。

第十二章:给水和废水处理厂的规划和设计,介绍在给水处理厂和污水处理厂的规划和设计中应掌握的基本原则,厂址选择、处理工艺流程的选择,处理厂的内部平面和空间布置等。

教案方式:课程讲授和实验实习。

考核方式:笔试、闭卷考试、结合平时成绩。实践性教案内容及安排:

1.实践性教案内容:①给水处理工艺和污水处理工艺;

给水管道和排水管道系统,给水处理厂和污水处

理厂规划和设计。

2.具体安排:

①在讲授完第一~

七章后,安排一次西昌自来水厂和雁几湾污水

个人资料整理仅限学习使用

处理厂实习一天,需安排天轿车一辆;

请西北市政工程设计院有关给排水设计的工程师

介绍有关规划和设计实例二小时

教材及参考书:1、《水污染控制工程》,高廷耀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环境工程师手册》,水污染及其处理,<上、下册),贝

拉.G.利普泰克主编

3、《环境工程师手册》翻译组译,盛建康总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案计划

序言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是高等学校环境工程及环境科学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较系统地阐述了大气污染控制的原理、方法和有关工程的设计计算问题。以国内常用的成熟技术为主,适当介绍国内外的先进实用技术,尽可能多地理论联系实际,重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环境科学专业设置中安排的54学时计划,安排课堂教授内容。

一、教案目的

我们周围的大气,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氧的来源,又是人类活动过程中排放各种废气的稀释场所,当扩散在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及颗粒物,存在足够的时间,达到足够的浓度时,就会危害人体的健康或危害环境,为了实现人们周围空气的清洁,需要在人类活动过程中尽可能采取措施,防止或减少各种污染物排入大气环境,这是学习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基本背景。

通过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大气污染控制的研究内容,研究特点和发展动向,给

学生传授除尘技术基础,常规除尘器的工作原理、使用特点与设计选择。给学生讲述气态污染物的净化

处理原理、方法和适用范围等。

明确大气污染治理工程在环境科学中的地位与作用,明确在解决环境问题的优势,最终使学

生掌握在大气污染治理业务中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到大气污染控制工

程是一门重要的专业课,很有实用价值,力求培养学生爱这门课程、钻研相关冋题的兴趣。

二、教案内容及要求

1、概要介绍大气污染、大气污染物及控制简况。

2、概要介绍大气环境标准、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和部分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3、介绍常规燃料,燃料燃烧理论及燃烧产生的污染物。

4、重点讲述烟气体积及污染物产生量,排放量计算,重点讲述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的产生原理与

控制。

5、重点讲述除尘技术基础,主要有粉尘的粒径及粒径分布,粉尘的导电性、润湿性等物理性质。

6、重点讲述颗粒物捕集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重力沉降、离心沉降、静电沉降、惯性沉降等。

7、重点讲述机械式除尘器、电除尘器、湿式除尘器和过滤式除尘器的工作原理,选择、设计及

应用情况。

8、重点讲述吸收法、吸附法、催化转化法净化气态污染物的理论,吸收设备的类型与特点,应

用与设计时考虑的因素。

9、重点讲述吸收法净化低浓度二氧化硫烟气的原理、设备与案例。

10、重点讲述集气罩的捕集机理、基本形式和设计方法等。

11、重点讲述管道设计与管道系统设计。

12、概要介绍大气污染控制系统分析的任务、内容。

三、教案方法

1、讲授法

2、综合性启发式教案

3、指导自学法

4、参观、练习法

四、教案进度计划<见表)

教案进度计划表

章节序号授课内容授课学时

第一章概论4

第二章燃烧与大气污染8

第三章除尘技术基础10

第四章除尘装置10

第五章吸收法净化气态污染物6

第六章吸附法净化气态污染物4

第七章催化转化法净化气体污染物 4 第八章集气罩及管道设计4

第九章大气污染控制系统分析4

每章中用30分钟解答练习题中的问题

五?实践性教案内容及安排

1、实践性教案内容:校外参观:

a.兰州市第二热点厂。主要参观内容是能源{煤}的过程和工业燃烧过程,电除尘器等颗粒污染物去除设施的运行过程,烟气so2勺净化工业现场。

b.兰州电力修造厂或除尘设备厂,主要参观内容是电除尘器,布袋除尘器的制造过程和工业试制现场

c校内实验:a对粉尘颗粒分布,亲水性等颗粒污染物的物理性质检测参观动手实验。

d.对填料吸收塔净化气态污染物设施的动手操作实验。

2■具体安排:

在课堂进行28小时后,去兰州电力修造厂或除尘设备厂参观,需3学时。再课程进行52学时后,去第二热电厂实践学习,需三学时。

个人资料整理仅限学习使用在课程进行22学时后,安排颗粒污染物的物理性能检测实验,需4学时。在课堂进行50学时后,安排大气污染物净化实验,需4学时。

《固体废物处理工程》教案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固体废物处理工程

总学时数:54

学分:3

开课学期:第四学年第一学期

任课教师:曾正中

一、教案目的和要求

《固体废物处理工程》是环境科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技术课程。该课程的教案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和掌握人类活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它活动等)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各种类型的固体废物和处理处置这些固体废物的技术手段和方法;教案要求:一是对基本概念理解、掌握;二是对各种类型的固体废物的来源、组成、性质之间建立起内在的必然联系;三是能从第二矿业”和再生资源工程的角度出发,学习、掌握固体废物处理处置的技术和方法,弄清固体废物的预处理、资源化处理和处置三者之间的关系;四是要结合实际情况,分析、探讨我国固体废物污染控制的三大技术政策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循环经济法》< 或物质闭合循环的废物分层管理)之间的关系和差异性,从而树立起正确的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固体废物处理工程》课程的教案思想和方法。

二、教案内容

第一章概论

本课程的性质、教案目的和要求,以及与其它专业课程的关系;固体废物处理工程的含义,处理、研究

的对象及内容;固体废物的概念、来源及分类;固体废物的污染与控制;固体废物的预处理、资源化处理和处置三者之间的关系;国内外固体废物管理与技术政策简况;固体废物

处理技术展望。

第二章固体废物处理系统工程

固体废物的收集、运输;固体废物的压实工程;固体废物的破碎;固体废物的分选;固体废物的固化。

第三章固体废物处置工程

固体废物处置的概念、基本要求及方法特点;固体废物土地填埋处置工程;卫生土地填埋、安全土地填埋、浅地层埋藏及深地质处置等各种固体废物处置工程的实例分析;固体废物土地耕作处置;

固体废物海洋处置的思考和探讨。

第四章固体废物处理工程效益评价

固体废物处理工程经济评价概论;固体废物处理工程环境经济评价;固体废物处理工程费用效益评价;固体废物处理工程费用一效益评价实例分析。

第五章黑色冶金与电力工业固体废物处理工程

黑色冶金工业固体废物的来源、分类及特点;污染及治理现状;高炉渣、钢渣的来源、组成及性质;高炉渣、钢渣的综合利用;粉煤灰的来源、组成及性质;粉煤灰的综合利用。

第六章有色冶金工业固体废物处理工程

有色冶金工业固体废物的来源与组成特征;有色冶金工业固体废物处理的一般原则;有色冶金固废的常用处理方法;有色冶金工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实例分析。

第七章矿业固体废物处理工程

有色金属矿山尾砂来源、组成及分类;尾砂的综合处理与利用;煤矸石的成分特征和一般处理方法;煤矸石的利用途径;矿山废石的来源及一般处理方法;废石和尾砂覆土造田实例分析。

第八章石油化学工业固体废物处理工程

石油化学工业固体废物的来源、分类及污染治理现状;国外处理技术及发展趋势;石油炼制、石油化工、石油化纤三大行业的固废种类、来源特点及成分、性质特征;处理技术与工程实例分

析。

第九章化学工业固体废物处理工程

化学工业固体废物的来源、分类及污染治理现状;国外处理技术及发展趋势;无机盐、氯碱、磷肥、氮肥、纯碱、硫酸、有机原料及合成、染料和感光材料等九类化工行业的固废种类、来源特点及成分、性质特征;处理技术与工程实例分析。

第十章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程

堆肥、热解、焚烧等三种处理技术的概念、原理;处理对象和产物的特征;影响因素及过程控制参数;处理装置、设备和工程实例分析。

三、教案安排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