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的水分代谢与矿质营养

植物的水分代谢与矿质营养
植物的水分代谢与矿质营养

植物的水分代谢与矿质营养【本章知识框架】

【疑难精讲】

1.理解吸胀吸水和渗透吸水

吸胀吸水是指细胞在形成液泡之前的主要吸水方式,其原理是吸胀作用。当大分子的淀粉粒和蛋白质等处于凝胶状态时,这些大分子之间有大大小小的缝隙。水分子会迅速地以扩散作用或毛细管作用等形式进入凝胶内部,具有极性的水分子与亲水凝胶结合起来,使其膨胀,这种现象叫吸胀作用。原生质凝胶吸胀作用的大小与该物质的亲水性大小有关,蛋白质、淀粉、纤维素的亲水性依次递减。因此大豆种子(含蛋白质多)比玉米种子(含蛋白质相对少)的吸胀作用要大。干燥的种子吸胀作用的力量相当大,人们用大豆等种子填入岩石裂缝中,灌水以后,大豆的吸胀力可使岩石崩裂;将大豆从枕骨大孔装入颅腔内,加水后利用大豆的吸胀作用可将头骨分开。

植物细胞形成液泡以后主要靠渗透作用吸水,这是因为成熟的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①细胞膜和液泡膜(原生质层)是选择透过性膜;②细胞液和外界的土壤溶液有浓度差,细胞液就通过细胞膜和液泡膜与土壤溶液构成渗透系统,因而成熟的植物细胞主要靠渗透吸水。这二种吸水方式及其变化是考点之一,如小麦根尖四部分结构:根冠(具液泡)、分生区(液泡尚未形成),伸长区(液泡由小变大,由多变少),成熟区(具液泡,具根毛吸收面积大),其主要吸水方式依次为:渗透吸水、吸胀吸水、以吸胀为主—以渗透为主、渗透吸水。

2.正确理解扩散与渗透的区别

物质从高浓度到低浓度的运动叫扩散。如气体从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溶质分子在溶剂中的运动(如蔗糖放入清水后的运动)等。例如:下图甲、乙两个容器内都盛有清水,若把蔗糖(溶质分子)从甲图的A侧放入,过一段时间后,整个溶液成为一定浓度的蔗糖水溶液,这就是蔗糖在水中的扩散作用。乙装置中,在C处加一半透膜,再从A处放入蔗糖,则由于半透膜不允许蔗糖分子通过,使A、C侧溶液的浓度高,C、B侧溶液的浓度低,产生渗透压,由于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半透膜,水分子从C、B侧向A、C 侧扩散得多,故一段时间后,A、C侧的液面上升(丙图),C、B侧的液面下降。水及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叫渗透。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渗透与扩散的不同在于渗透必须有半透膜。据此,动物细胞的细胞膜亦是选择透过性膜,也可以发生渗透作用。

3.矿质元素与代谢过程

矿质元素也称为灰分元素,把植物体烘干充分燃烧,植物体中的碳、氢、氧、氮等元素以CO2、H2O、分子态氮和氮的氧化物等形式跑掉了,剩下的就是矿质元素。矿质元素以氧化物形式存于灰分中,因氮元素也是

植物从土壤中以无机盐形式吸收来的,所以矿质元素是指除C、H、O以外的,由根吸收来的元素。矿质元素是否是植物的必需元素,需要做缺某种元素的栽培实验来证明。

矿质元素的吸收和利用也是重要考点,矿质元素吸收原理是主动运输,因此该过程与根细胞的呼吸作用密切相关:根呼吸作用为矿质元素的吸收提供了ATP,因此,土壤板结等缺氧环境造成植物吸收矿质元素的能力下降,影响植物生长发育。

进入植物体内的矿质元素离子,因在细胞内的存在形式不同(离子状态、不稳定化合物状态、稳定化合物状态),记住N、P、K、Mg四种可重复利用的元素,重复利用的矿质元素离子在植物生长过程中可以由衰老组织向幼嫩组织转移,不重复利用的矿质元素不能转移。因此要分清植物缺乏什么元素时,衰老和幼嫩两种组织谁先受到伤害的问题。

4.根吸收矿质元素离子与吸收水分的关系

这是两个显著不同又密切联系的生理过程。首先,二者存在明显的差别,一是吸收方式不同:根细胞以渗透和扩散方式吸收水分,而吸收矿质元素离子则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二是吸收动力不同:吸收水分的动力是蒸腾拉力和根细胞与环境之间的溶液浓度差构成的渗透压,吸收矿质元素离子的动力主要是根细胞呼吸作用产生的ATP、载体消耗能量做功。三是吸收数量与外界浓度的关系不同:能否从外界吸水是由细胞液与外界溶液的相对浓度决定的,当细胞液浓度高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吸水,反之则失水;而吸收矿质元素离子的多少,是由细胞膜上载体的种类和数量决定的,某种载体多,吸收它所运载的矿质元素离子就多,否则就少。其次,两个吸收过程紧密联系,不可分割。一是吸收器官是相同的,即吸收的主要器官都是根,而且最活跃的部位均是成熟区的细胞(表皮细胞)。二是矿质元素离子一般先溶于水呈离子状态,以离子状态被吸收;而且矿质元素离子进入植物体后也是随着水分被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器官、组织。三是矿质元素离子被细胞吸收后,又会影响到细胞内外溶液的浓度,从而影响根细胞的吸水量。因此,根吸收矿质元素离子与吸收水分是两个相对独立的生理过程。

5.关于有机物和无机物的运输

植物体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分和矿质元素是通过导管向上运输到植物的各个部分,其中运输的主要动力是植物的蒸腾作用。植物体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主要通过筛管向下运输到植物的相对部位。

【学法指导】

本部分可安排2~3课时完成。

本部分知识主要分析植物吸水与失水的原理和矿质元素的吸收过程,教师可以通过提纲,联系化学知识和学生一起讨论、分析并弄清楚渗透与扩散的区别,分析成熟植物细胞的结构特点,明确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根细胞吸收矿质元素离子的过程、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与呼吸作用的关系等有关问题,大约需要一课时的时间。

第2课时可安排学生实验,以教材中的实验为基础,进行实验设计,如设计一个实验验证某种植物细胞液的浓度(为了缩短实验时间,可将标本分别放入不同浓度的溶液中,一段时间后进行镜检),或实验分析。实验分析和实验设计题目可由教师自己编写或事先向学生征集,提高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从学生中选取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实验设计,同学生一起进行实验分析。

第3课时可处理有关习题,进行反馈矫正。

单纯的考查水分代谢和矿质代谢的试题较少,往往是和植物的其他生理活动结合来考查,如:和光合作用联系,和呼吸作用联系,和生产中的现实问题联系(如无土栽培中对水分、矿质元素的需要及与呼吸和光合作用的联系分析)。因此,在复习该知识时要注意和相关知识的联系。

【典型例题精讲】

[例1](2003年上海春季高考题)家庭养花,一次施肥过浓,引起花卉萎蔫,可采取的措施是

①加强光照②改善空气流通③适当浇灌清水④更换盆中泥土

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

【解析】一次施肥过多,使根细胞周围的土壤溶液浓度高于植物细胞液的浓度,使细胞失水造成萎蔫,此时应设法降低土壤溶液的浓度,使细胞液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植物才能吸水,在题目给出的措施中,只有D组合可以达到此目的。【答案】D

[例2](2000年广东高考题)将成熟的植物细胞放在溶液中能构成一个渗透系统,主要原因是

A.液泡膜内外溶液的浓度差B.细胞内原生质层可看作一层选择透过性膜

C.细胞壁是全透性的D.水分可以自由出入细胞

【解析】要构成一个渗透系统。必需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具有半透膜,二是半透膜的两侧要有溶液的浓度差。一个成熟的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可以看作是一层半透膜,细胞液和外界溶液可以看作是原生质层(半透膜)两侧的溶液浓度,二者存在浓度差时,就会发生渗透作用。题中的C、D两项显然是不符合题意。根据结构决定功能的特点,构成一个渗透系统的主要原因应是B项。A项的说法本身也不合理,准确的说法应是“原生质层内外溶液有浓度差”。【答案】B

[例3](2001年上海高考题)人红细胞的渗透压与x浓度的食盐水相当。而浸在y浓度食盐水中的红细胞破裂;浸在z浓度食盐水中的红细胞收缩。则这三种食盐水的浓度大小依次为

A.x>y>z B.y>x>z C.z>y>x D.z>x>y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条件。溶液的渗透压越大,其溶液的浓度越大。红细胞在y浓度的食盐水中破裂,证明红细胞吸水,说明红细胞内液的浓度大于y食盐水的浓度,因此x食盐水的浓度大于y 食盐水的浓度;相反,红细胞在z食盐水中皱缩,证明红细胞失水,说明红细胞内液的浓度小于z食盐水的浓度,因此x食盐水的浓度小于z食盐水的浓度。【答案】D

[例4]夏季,高大的乔木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并运输到整个植物体的主要动力来自

A.细胞内大分子亲水物质B.呼吸作用生成的A TP

C.细胞液的渗透压D.植物的蒸腾作用

【解析】此题考查植物蒸腾作用的重要意义。植物体内的水分,主要以水蒸气的形式通过叶片的气孔散失到大气中,这就是蒸腾作用。根吸收的水分有95%~99%左右都由于蒸腾作用而散失掉了,只有1%~5%左右保留在植物体内,参与光合作用和其他的代谢过程。植物通过蒸腾作用散失大量的水分并不是一种浪费,而对

于植物体正常生命活动的维持有着多方面的重要意义,其中最突出的一个方面是:植物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水分,是植物吸收水分和促使水分在体内运输的主要动力。高大的树木,如果没有蒸腾作用通过散失水分所产生的拉力,水分就不能达到树冠。【答案】D

[例5]为确定某种元素是否为植物所必需,用缺少该元素的“完全营养液”进行培养,应该

A.以土壤为基质盆栽,加上述营养液B.大田种植,浇上述营养液

C.以沙土为基质,加上述营养液D.只用上述营养液,不用基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在掌握矿质营养基本知识的基础上的分析问题的能力。教材中没有直接提到确定某种元素是否为植物所必需的方法,但教材中指出,植物体内一旦缺乏某一种必需的矿质元素,植物体就会表现出相应的病症。所以,要确定某种元素是否为植物所必需,就应当在培养液中去掉该种元素,观察植物是否有病症的出现。为了实验的精确性,必须保证实验中使用的培养液、容器和基质中都不会有该元素存在。A 选项以土壤为基质,而土壤中含有各种元素,因此不能采用;B选项实际上与A选项是一样的,大田种植就是以土壤为基质;C选项以沙土为基质,沙土是一种含沙较多的土壤,也是不能采用的。正确的应当是D 选项,只用上述营养液培养,不用任何基质,以确保实验的精确性。【答案】D

[例6]有些地区用燃烧的方法处理农田中的大量秸秆。请填空回答:

(1)秸秆在燃烧时放出的热能最终来源于_________。秸秆中的能量是作物通过_________过程贮存起来的。(2)秸秆燃烧后只留下少量的灰分。这些灰分是作物在生长过程中从_________中吸收的_________。(3)除了灰分以外,构成秸秆的其他物质,在燃烧过程中以_________________等气体形式散失到_________中。

【解析】考查学生对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和矿质代谢等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绿色植物体内含有的有机物主要是植物体通过光合作用合成的糖类,还有由糖类进一步转化而来的脂类和蛋白质。作物秸秆燃烧时放出的热能就是糖类等有机物贮存的能量,这些能量是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过程,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后贮存其中的,所以说,秸秆燃烧时放出的热能最终来源于太阳光能,是作物通过光合作用过程贮存起来的。

作物秸秆燃烧时,秸秆内主要由C、H、O、N等元素构成的各种有机物经过燃烧,产生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水蒸气、分子态氮和氮的氧化物等气体,这些气体散失到大气中。余下的一些不能挥发的残渣,叫做灰分。灰分的主要成分是各种矿质元素的氧化物,所以矿质元素也叫做灰分元素。这些灰分元素是作物在生长过程中主要由根系从土壤中吸收而来的。此题还涉及到一定的化学知识。

【答案】(1)太阳能光合作用(2)土壤矿质元素(3)二氧化碳、水蒸气、氮氧化物、分子态氮大气[例7](2002年全国春季高考题)取新鲜的马铃薯块茎,去皮后切取两个相同大小的立方块,一块放在浓盐水中,另一块放在清水中(如下图所示)。请判断一段时间后它们的变化,并解释其原因。

(1)图(a)中马铃薯块_________(收缩,不变,膨胀)。

解释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b)中马铃薯块_________(收缩,不变,膨胀)。

解释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因。新鲜的马铃薯块茎细胞内具有液泡,将它放到清水或浓盐水中时,就会发生渗透作用。a中的马铃薯块处在浓盐水中,由于细胞液的浓度小于浓盐水的浓度,细胞失水而皱缩;相反,b中的马铃薯块处在清水中,由于细胞液具有一定的浓度,细胞吸水而膨胀。

【答案】(1)收缩盐水的浓度大于马铃薯细胞液的浓度,由于渗透作用使细胞内水分外渗

(2)膨胀马铃薯细胞液有一定浓度,由于渗透作用水分进入细胞

【达标训练】

一、选择题

1.(2002年粤豫桂高考题)植物吸收矿质元素受内外因素的影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呼吸抑制剂可降低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B.在一定范围内,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随温度的增加而增加

C.根吸收水分和吸收矿质元素是没有关联的

D.光合作用受阻一定时期后,有机物缺乏,影响根吸收矿质元素

【解析】此题考查影响植物吸收矿质元素的因素以及与水分吸收的关系。矿质元素的吸收是一个主动运输的过程,需要细胞呼吸作用提供能量。凡是影响到植物的呼吸作用的因素,都会影响到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呼吸抑制剂抑制了植物的呼吸作用,必然会降低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一定范围内的温度提高,加强了植物的呼吸作用,有利于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光合作用受阻一定时期后,有机物缺乏,降低了植物的呼吸作用过程;根主要吸收溶于土壤溶液中的矿质元素,尽管二者吸收的原理不同,矿质元素的运输是靠水分的运输而运输的,二者的吸收有一定的联系。【答案】C

2.为了提高移栽幼苗的成活率常常采用根部带土和去掉部分叶片的措施,目的是

A.保护根毛,减少蒸腾作用B.防止根部营养损失,增强呼吸

C.促进根的发育,降低光合作用D.保护幼根,提高植物体温度

【解析】植物体的蒸腾作用散失掉95%~99%的水分。在农业生产上,移栽幼苗时,常采取的措施就是带土(保护根毛,有利于水分的吸收)、剪去几片叶子或移栽后遮荫处理(降低蒸腾作用)。【答案】A 3.(2003年新课程理综高考题)植物叶片从幼到老的整个生命活动过程中

A.有机物输出也输入,矿质元素只输入B.有机物只输出,矿质元素只输入

C.有机物只输出,矿质元素输入也输出D.有机物与矿质元素都既输入,又输出

【解析】通过阅读题干分析本题问的是植物体“叶片”从幼到老的整个生命活动过程中有机物与矿质元素的变化情况,而不是问整个“植物体”。植物的叶是由叶芽发育而来,首先叶芽需要经过细胞分裂、分化逐渐发育成熟。在这个过程中叶芽细胞首先要得到有机物才能保证细胞分裂、分化所需要的能源;等到叶芽逐渐发育成熟,叶肉细胞形成后,叶肉细胞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不仅满足叶片细胞的需要,而且还可以将制造的有机物储存到根、茎或花、果中。矿质元素在叶片的发育过程中首先要输入,在衰老的过程中,K、P等元素要移动到幼嫩的器官;而Ca、Fe等元素往往不移动。【答案】D

4.下列细胞中依靠渗透吸水的是

A.根生长点细胞B.茎形成层细胞C.失水的叶肉细胞D.干燥种子的细胞

【解析】成熟的植物细胞靠渗透吸水,干种子、形成层、分生区细胞没有液泡,只靠吸胀吸水。

【答案】C

5.将洋葱鳞片叶放在0.45mol蔗糖溶液中,细胞发生质壁分离;放在0.35mol的蔗糖溶液中,细胞有胀大趋势;放在0.4mol蔗糖溶液中,细胞似乎不发生什么变化,这表明

A.洋葱表皮细胞已经死亡B.细胞膜不允许水分子自由通过

C.蔗糖分子进入细胞导致渗透平衡D.细胞液浓度为0.4 mol左右

【解析】成熟植物细胞的细胞液通过原生质层与外界溶液构成了渗透系统。当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时,细胞吸水,整个细胞有胀大的趋势;反之,细胞失水,出现质壁分离现象;当细胞液浓度等于外界溶液浓度时,细胞既不吸水也不失水(事实上,此时细胞吸水和失水达到了平衡)从外表看不出什么变化。

【答案】D

6.在“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实验中,之所以用已经成熟的洋葱表皮细胞做实验材料,是因为这样的细胞具有

A.伸缩性很小的细胞壁B.功能完善的细胞膜

C.能够流动的细胞质D.大而醒目的液泡

【解析】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条件有:①植物细胞必须是活细胞;②细胞液浓度与外界溶液的浓度必须有浓度差;③植物细胞必须有大的液泡(成熟的植物细胞一般都有一个比较大的液泡,有的液泡可占整个细胞体积的90%以上),最好细胞液中带有色素,这样便于观察,紫色的洋葱表皮细胞就能很好地满足这些条件。【答案】D

7.把蚕豆叶表皮浸在7%的尿素溶液中,其细胞便发生质壁分离,不久这些细胞又发生了质壁分离复原,其原因是A.细胞液溶质透出细胞B.尿素分子进入细胞

C.细胞壁被破坏D.尿素溶液浓度低于细胞液的浓度

【解析】7%的尿素溶液引起质壁分离现象,显然其浓度大于细胞液的浓度。但不久又逐渐发生质壁分离复原,说明尿素溶液与细胞液的浓度发生了变化,其原因是尿素进入了液泡,使细胞液的浓度升高,是细胞失水的结果。如果是原生质层受到损伤,细胞就不会出现复原现象。细胞壁是全透性的,不影响尿素分子通过,与细胞内外溶液的变化无关。【答案】B

8.最能证明植物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原理的实验是

A.将萎蔫的青菜放入清水中会变得硬挺B.将根尖细胞放入清水中会吸水

C.将土豆放入盐水中会变软D.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复原

【解析】A、B两项只反映了植物细胞的吸水,C项反映了失水,而D项则反映了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两个过程,所以最能证明渗透作用的原理。【答案】D

9.下列属于渗透作用的是

A.水分子通过细胞壁B.葡萄糖分子通过细胞膜

C.K+通过原生质层D.水分子通过原生质层

【解析】渗透作用是指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作用,细胞壁是全透性的,K+和葡萄糖通过细胞膜和原生质层的原理是主动运输。【答案】D

10.根毛细胞从土壤溶液中吸收水分的原因是

A.细胞壁由亲水性的物质组成B.细胞液浓度低于土壤溶液浓度

C.细胞液浓度高于土壤溶液浓度D.细胞液浓度等于土壤溶液浓度

【解析】成熟的植物细胞与外界溶液构成一个渗透系统,水分进出细胞主要取决于细胞液和外界溶液的浓度差。正常情况下,细胞液浓度总是大于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表现出吸水;干种子、分生区的细胞由于没有液泡,它们的吸水是靠吸胀作用,这是因为纤维素、淀粉等都是亲水性的物质,题目给出的细胞是成熟区的细胞,成熟区的细胞具有大的液泡,靠渗透作用吸水。【答案】C

11.从马铃薯中用打孔器打出两圆柱体块P和Q,P在蒸馏水中放1小时,Q在与马铃薯细胞液等渗的盐溶液中放1小时,测定处理的圆柱体是否与原来的孔刚好合适

A.P不合适,但Q刚好合适B.P不合适,Q也不合适

C.P精确的合适,Q也精确的合适D.P精确的合适,但Q精确的不合适

【解析】马铃薯细胞液浓度高于蒸馏水,细胞渗透吸水,圆柱体P坚挺膨胀,比原来的孔大;而圆柱体Q 放在与细胞液等渗的盐溶液中,细胞既不吸水也不失水,因此其与原来的孔刚好合适。【答案】A 12.与干种子吸水方式相同的细胞是

A.根尖分生区细胞B.根毛细胞C.根尖伸长区细胞D.叶肉细胞

【解析】干种子的吸水方式是吸胀吸水。在题目给出的选项中,根尖分生区的细胞因无液泡,所以靠吸胀吸水。【答案】A

13.(2003年上海高考题)北方冬季常绿植物体内矿质养料的运输减弱或近于停止,主要原因是

A.吸收作用减弱B.蒸腾作用减弱C.光合作用减弱D.呼吸作用减弱

【解析】蒸腾作用能加速水分及矿质元素的运输。冬季气温下降,蒸腾作用减弱,致使植物体内的水分流动减弱,从而使矿质元素的运输也减弱或近于停止。【答案】B

14.橡胶树的根吸收水分的主要方式和主要用途是

A.渗透作用、形成胶乳B.渗透作用、蒸腾作用

C.吸胀作用、光合作用D.吸胀作用、呼吸作用

【解析】根吸收水分的方式有吸胀吸水和渗透吸水,其中植物根吸收水的主要方式是渗透作用,植物吸收的水分,主要用于蒸腾作用。【答案】B

15.对绿色植物来说,制约其吸收矿质元素离子的因素有

①根细胞呼吸作用的强弱②根细胞内细胞液的浓度③植物的蒸腾作用④物种自身的遗传性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④

【解析】根细胞的呼吸作用与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有关,这是因为呼吸作用能为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提供能量,矿质元素离子是通过细胞膜上载体的主动运输吸收,载体是一种蛋白质,细胞膜上载体的种类和数量又与物种的遗传性有关。【答案】D

16.绿色植物吸收水分最活跃的区域是

A.植物的根系B.根尖的伸长区C.成熟区的表皮细胞D.根冠细胞

【解析】成熟区的表皮细胞有根毛,具有大的液泡,在正常情况下,其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土壤溶液的浓度,是植物吸收水分最活跃的区域。【答案】C

17.(2003年新课程理综高考题)取适量干重相等的4份种子进行不同处理:(甲)风干,(乙)消毒后浸水萌发,(丙)浸水后萌发,(丁)浸水萌发后煮熟冷却、消毒。然后分别放入4个保温瓶中。一段时间后,种子堆内温度最高的是

A.甲B.乙C.丙D.丁

【解析】根据题意种子在萌发的过程中要进行呼吸作用,呼吸作用越旺盛,产生的热能越多,种子堆内温度就越高,所以分析种子堆内温度的高低关键分析各份种子呼吸作用的强度。(甲)风干,自由水不丰富,呼吸作用弱;(丙)浸水后萌发与(乙)消毒后浸水萌发相比,不仅种子在进行呼吸作用,而且种子中的微生物也在进行呼吸作用;(丁)浸水萌发后煮熟冷却、消毒,酶在高温下失去了活性,也不能进行呼吸作用,所以通过以上各组对比分析,(丙)浸水后萌发这份种子在保温瓶中温度最高。本题也是一道实验分析题,要注意各个对照实验组的变量,分析这些变量对呼吸作用的影响。【答案】C

18.用人工配制的营养液培养黄瓜,过一段时间后,营养液中缺少镁,则黄瓜幼苗颜色首先由绿转黄的是A.茎尖B.新生叶C.植株中部叶片D.植株下部叶片

【解析】当植物缺乏生活所需要的元素时,由于植物自身的调节作用,老叶中的某些物质分解,重复利用的元素从老叶中出来,优先供给嫩叶,不重复利用的元素不能从老叶中出来。镁是可以重复利用的元素,当营养液中缺乏时,可以从老叶中出来移动到嫩叶中,因此,首先是老叶受到伤害,表现为由绿转黄。

【答案】D

19.对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进行分析,得不到证实的是

A.原生质层具有选择透过性B.细胞处于生活状态或已死亡

C.细胞液和周围溶液的关系D.溶质分子进出细胞的方式

【解析】质壁分离的发生与原生质层的选择透过性及细胞液和周围溶液浓度有关,只有活细胞的原生质层具有选择透过性,当外界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液的浓度时,活细胞失水而导致植物细胞质壁分离。溶质分子进出细胞是通过主动运输等方式完成的,不能通过质壁分离复原实验得以证实。【答案】D

20.在细胞出现质壁分离的过程中,水分子通过细胞结构的顺序是

①细胞壁②细胞膜③细胞质④液泡膜⑤液泡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④⑤③C.⑤④②③①D.⑤④③②①

【解析】质壁分离的过程是水分由液泡内向外渗透的过程,水分子从液泡开始,依次通过液泡膜、细胞质、细胞膜和细胞壁。【答案】D

二、非选择题

21.(2002年天津高考题)“水往低处流”但是植物体内的水却往高处流,动力从何而来?某同学为此做了两个实验。如下图所示。

实验一:将一枝条插入充满水的玻璃管中,玻璃管的另一端插入盛有水银的容器中。不久水银柱上升,如图一所示。

实验二:将同一植物在靠近茎的基部切断,套上一个弯曲的玻璃管,管内装有水和水银。不久,玻璃管内水分增加,水银柱上升,如图二所示,请回答:

实验一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二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这两个实验,你对水分在植物体内运输动力有何新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植物的蒸腾作用以及根的吸水问题。图一中植物枝条的蒸腾作用使水分散失的过程中,产生了蒸腾拉力,促使水分向上运输。这也是高大的植物能把根吸收的水分运输到植物体全身各处的原因;对于第二个实验,分析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也是一个开放式问题。事实上水银柱上升了,说明玻璃管内的水分增加了,只能是根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分进入到玻璃管中,是什么力量导致的呢?由于没有叶,不是蒸腾作用的原因,联系物理上的毛细现象,可以推测:根部的生理活动或根部的渗透吸水也会产生促使水分向上运输的压力,但这不是植物吸水的主要动力。分析实验二的关键是根据事实大胆的分析推测,只有根的活动导致的。

【答案】枝条叶片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水分所产生的拉力,是促使水分在植物体内向上运输的动力

根部生理活动(答“根部渗透吸水”或只答根部也给分)能产生推动水分向上运动的压力

根据这两个实验说明:水分在植物体内上升的动力不但有蒸腾拉力,还有根部产生的向上压力。

22.用2mol/L的乙二醇溶液和2mol/L的蔗糖溶液分别浸浴某种植物细胞,观察质壁分离现象,得到其原生质体体积的变化情况如下图所示。请据图回答:

(1)原生质体体积在A→B段的变化说明:在该段时间内水分从原生质体_________。细胞液浓度_________。(2)在1分钟后,处于2mol/L蔗糖溶液中的细胞,其细胞液浓度将_________,此时,在细胞壁与原生质层之间充满了_________。要使该细胞复原,应将其置于_________。

(3)在1分钟后,处于2mol/L乙二醇溶液中的细胞,其原生质体体积的变化是由于_________逐渐进入细胞,引起细胞液浓度_________。

(4)并不是该植物的所有生物细胞均可发生质壁分离,能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还必须具有_________。

【解析】考查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的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细胞液浓度的变化。解题的关键是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及其复原所必备的环境条件。一定浓度的蔗糖溶液和一定浓度的乙二醇溶液都可以使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当细胞液的水分向外渗出后,细胞液的浓度将增大。由于植物细胞在乙二醇溶液中不断地吸收乙二醇,使植物细胞液的浓度不断增大,细胞逐渐由失水状态转换成吸水状态,使植物细胞出现质壁分离复原。只有处于生活状态的成熟的植物细胞才可能发生质壁分离,而成熟的植物细胞的标志就是要有大型液泡。

【答案】(1)渗出增大(2)不变蔗糖溶液清水(3)乙二醇升高(4)大型液泡

23.一同学做植物的水培实验,如右图所示。培养液完全按标准配制,在培养过程中,又及时添加补充该培养液。第一周长势正常,第二周起出现缺素症状且越来越严重,第三周全株萎蔫,继而死亡。实验失败,请分析回答:

(1)既然配制的是全素标准培养液,为什么还会出现缺素症状?因为矿质元素的吸收需要消耗_________,而此装置中根系一直浸在水里,导致_________,对此可采取_________措施补救。

(2)培养液中并不缺水,为什么植物到第三周竟然萎蔫?因为_________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由于蒸腾量很大,导致培养液的浓度_________,使根系吸水_________,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水分和矿质元素的吸收过程。矿质元素的吸收需要呼吸作用提供的能量ATP,由于无土栽培过程中,植物的根一直浸泡在水中,导致根细胞的呼吸作用受到抑制,影响了根细胞吸收矿质元素,可以向培养液中通入空气,加强根细胞的呼吸作用。因为根吸收水分和吸收矿质元素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随着蒸腾作用的进行,导致培养液中水分大量减少而使培养液的浓度增大,使根系吸水困难,可以不断地向培养液中补充水分。

【答案】(1)ATP 无氧呼吸供能不足向培养液中充气

(2)植物吸收水分和吸收矿质元素变大困难向培养液中补充适量的清水

24.玉米对磷的吸收,白天比晚上只稍多一点,但它白天吸水却比晚上多8倍,把用溶液培养的黄瓜放到遮荫处,水分的消耗明显下降,而同一时间内钾离子的吸收却有少量增加。请回答:

(1)实验结果说明_________。

(2)黄瓜吸收的水分主要用于_________,部分作为_________的原料。

(3)钾离子进入黄瓜幼苗体内呈_________状态,进入幼苗体内形成不稳定化合物的元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_________、_________等元素则形成难溶解的稳定化合物,不再移动。

【解析】题干中玉米白天吸水多时,吸收磷也稍多,但二者不成比例,而黄瓜吸收水少时,吸收钾却增多,这说明植物吸收水分和吸收矿质没有必然的联系,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植物吸收的水分有95%~99%的用于蒸腾作用,只有1%~5%的参与了光合作用和其他代谢过程。植物吸收矿质元素时是以离子状态吸收的。矿质元素在植物体内的存在形成有三种:①以离子状态存在如K+等。②形成不稳定化合物,如N、P、Mg 等。③形成难溶解的稳定化合物,如Ca、Fe等。

【答案】(1)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对矿质元素的吸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2)蒸腾作用光合作用等代谢

(3)离子N P Mg Ca Fe

25.下图中图A和图B以曲线图解的方式,说明温度及氧浓度对大麦吸收钾、铵离子的影响,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A表明:超过35℃后,随着温度的增高,根吸收钾、铵离子的量_________。

(2)图B表明:随着氧分压的增加,根吸收钾、铵离子的量_________,与此同时,细胞中糖的浓度_________。(3)吸收钾、铵离子与温度、氧气浓度有关,这说明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与_________之间的关系很密切。(4)在两图中均可看到,当温度和氧分压条件相同时,根细胞对钾、铵离子吸收的量有所不同,这种吸收差异与_________有密切关系。

【解析】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原理是主动运输。这与根的呼吸作用有密切关系,有氧呼吸为主动运输提供能量。A图表明35℃以后,温度越高吸收钾、铵离子越少,因为温度过高,影响了酶的活性,降低了呼吸作用,ATP减少,造成了吸收钾、铵离子的数量减少;B图表明随氧分压的增加,根吸收钾、铵离子的量增加,糖的浓度降低,是因为有氧呼吸加强,为根吸收钾、铵离子提供了较多的能量。糖的浓度降低是因为呼吸作用消耗。根对钾、铵离子的吸收量不同是因为根细胞膜上运载钾、铵离子的载体的数量不同所致。【答案】(1)减少(2)增加降低(3)有氧呼吸(4)细胞膜上的载体

植物生理学第二章 植物的矿质营养新选.

第二章植物的矿质营养 一、名词解释 1. 矿质营养 2. 必需元素 3. 大量元素 4. 微量元素 5. 水培法 6. 叶片营养 7. 可再利用元素8. 易化扩散9. 通道蛋白 10. 载体蛋白11. 转运蛋白12. 植物营养最大效率期 13. 反向运输器14. 同向运输器15. 单向运输器 二、填空题 1.植物细胞中钙主要分布在中。 2.土壤溶液的pH对于植物根系吸收盐分有显著影响。一般来说,pH增大易于吸收;pH 降低易于吸收。 3.生产上所谓肥料三要素是指、和三种营养元素。 4.参与光合作用水光解反应的矿质元素是、和。 5.在植物体内促进糖运输的矿质元素是、和。 6.离子跨膜转移是由膜两侧的梯度和梯度共同决定的。 7.促进植物授粉、受精作用的矿质元素是。 8.驱动离子跨膜主动转运的能量形式是和。 9.植物必需元素的确定是通过法才得以解决的。 10.华北地区果树的小叶病是因为缺元素的缘故。 11.缺氮的生理病症首先出现在叶上。 12.缺钙的生理病症首先出现在叶上。 13.根部吸收的矿质元素主要通过向上运输的。 14.一般作物的营养最大效率期是时期。 15.植物地上部分对矿质元素吸收的主要器官是。 16.植物体内可再利用的元素中以和最典型;不可再利用的元素中以最典型。17.追肥的形态指标有和等;追肥的生理指标有和。 18.油菜“花而不实”症是土壤当中缺乏营养元素引起的。 19. 引起大白菜干心病、菠菜黑心病矿质元素是。 20. 被称为植物生命元素的是。 21. 一般作物生育的最适pH是。 22.诊断作物缺乏矿质元素的方法有、和。 23.影响根部吸收矿质元素的因素有、、和。 三、选择题 1.在下列元素中不属于矿质元素的是()。 A.铁 B.钙 C.氮 D.磷 2.植物缺铁时会产生缺绿症,表现为()。 A.叶脉仍绿 B.叶脉失绿C.全叶失绿 D.全叶不缺绿 3.影响植物根细胞主动吸收无机离子最重要的因素是()。

植物的水分代谢

植物的水分代谢 陆生植物是由水生植物进化而来的,因此,水是植物的一个重要的“先天”环境条件。植物的一切正常生命活动,只有在一定的细胞水分含量的状况下,才能进行,否则,植物的正常生命活动就会受阻,甚至停止。所以说,没有水,就没有生命。在农业生产上,水是决定收成有无的重要因素之一,农谚说:“有收无收在于水”,就是这个道理。 植物从环境中不断地吸收水分,以满足正常生命活动的需要。但是,植物又不可避免地要丢失大量水分到环境中去。这样就形成了植物水分代谢(water metabolism)的3个过程:水分的吸收、水分在植物体内运输和水分的排出。 植物对水分的需要 一、植物的含水量 植物体中都含有水分,但是植物体的含水量并不是均一和恒定不变的,因为含水量与植物种类、器官和组织本身的特性和环境条件有关。 不同植物的含水量有很大的不同。例如,水生植物(水浮莲、满江红、金鱼藻等)的含水量可达鲜重的 90%以上,在干旱环境中生长的低等植物(地衣、藓类)则仅占6%左右。又如草本植物的含水量为70~85%,木本植物的含水量稍低于草本植物。 同一种植物生长在不同环境中,含水量也有差异。凡是生长在荫蔽、潮湿环境中的植物,它的含水量比生长在向阳、干燥的环境中的要高一些。 在同一植株中,不同器官和不同组织的含水量的差异也甚大。例如,根尖、嫩梢、幼苗和绿叶的含水量为60~90%,树干的为40~50%,休眠芽的为40%,风干种子的为10~14%。由此可见,凡是生命活动较旺盛的部分,水分含量都较多。 二、植物体内水分存在的状态 水分在植物体内的作用,不但与其数量有关,也与它的存在状态有关。水分在植物细胞内通常呈束缚水和自由水两种状态,而这又与原生质有密切联系。 原生质的化学成分,主要是由蛋白质组成的,它占总干重60%以上。蛋白质的分子很大,其水溶液成为高分子溶液,具有胶体的性质,因此,原生质是一个胶体系统(colloidal system)。蛋白质分子形成空间结构时,疏水基(如烷烃基、苯基等)包在分子内部,而许多亲水基(如—NH2,—COOH,—OH等)则暴露在分子的表面。这些亲水基对水有很大的亲和力,容易起水合作用(hydration)。所以原生质胶体微粒具有显著的亲水性(hydrophilic nature),其表面吸引着很多水分子,形成一层很厚的水层(图1-1)。水分子距离胶粒越近,吸附力越强;相反,则吸附力越弱。靠近胶粒而被胶粒吸附束缚不易自由流动的水分,称为束缚水(bound water);距离胶粒较远而可以自由流动的水分,称为自由水(free water)。事实上,这两种状态水分的划分是相对的,它们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 自由水参与各种代谢作用,它的数量制约着植物的代谢强度,如光合速率、呼吸速率、生长速度等。自由水占总含水量百分比越大,则代谢越旺盛。束缚水不参与代谢作用,但植

植物生理学习题大全——第6章植物的次级代谢产物

第六章植物的次级代谢产物 一.名词解释 初级代谢产物(primary metabolite):糖类、脂肪、核酸和蛋白质等光合作用的直接产物。 次级代谢产物(secondary metabolite):萜类、酚类和生物碱等是由糖类等有机物次级代谢衍生出来的物质。 酚类(phenol):是芳香族环上的氢原子被羟基或功能衍生物取代后生成的化合物。 二. 简答题 1. 次级代谢产物在植物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①次级代谢产物是植物长期演化过程中产生的,对植物的生长、繁衍、适应等生理过程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②吲哚乙酸、赤霉素等植物激素及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和木质素等可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 ③花色素等色素和有挥发性萜类使植物具有一定的色、香、味,吸引昆虫或动物来传粉和传播种子; ④某些植物产生的对植物本身无毒而对动物或微生物有毒的次级代谢产物可防御天敌吞食,保存自己; ⑤植物被微生物感染时,会合成植保素,抵御微生物入侵。 2. 萜类的生物合成。 ①甲羟戊酸途径:3个乙酰CoA分子为原料,形成甲羟戊酸,再经过焦磷酸化、脱羧化和脱水化等过程,就形成异戊烯焦磷酸(IPP)。 ②甲基赤藓醇磷酸途径:丙酮酸和3-磷酸甘油醛经过一系列反应,形成甲基赤藓醇磷酸,继而形成二甲基丙烯焦磷酸(DMAPP)。 ③IPP和DMAPP结合为牻牛儿焦磷酸(GPP),形成单萜的前身;GPP和另一分子IPP结合,形成法尼焦磷酸(FPP),成为倍半萜和三萜的前身;FPP又与另一分子IPP结合,形成牻牛儿牻牛儿焦磷酸(GGPP),成为二萜和四萜的前身;最后,FPP和GGPP就聚合为多萜。

3. 萜类的功能。 ①某些萜类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属于双萜的赤霉素是调节植物高度的激素; ②某些三萜的固醇和磷脂是膜的必需组成成分; ③类胡萝卜素是四萜的衍生物,决定花、叶、和果实的颜色,并能吸收光能,参与光合作用; ④许多植物的萜类有毒,可防止动物和昆虫的吞食; ⑤有些萜类是药用或工业原料。 4. 植物体内的酚类化合物有哪些种类分别有什么作用 ①简单酚类:简单苯丙酸类化合物,苯丙酸内酯类化合物等;许多简单的酚类化合物在植物防御食草昆虫和真菌侵袭中起重要作用。 ②木质素:是植物重要组成物质,为细胞壁主要组成之一。 ③类黄酮类:花色素苷、黄酮、黄酮醇、异黄酮;某些类黄酮化合物可使植物呈现不同的颜色;某些类黄酮化合物是植物的紫外线保护剂,防御伤害。 ④鞣质:缩合鞣质和可水解鞣质;鞣质对植物起防御功能的作用。 5. 植物体内的次级含氮化合物有哪些种类分别有什么作用 ①生物碱:核酸的组成成分,维生素B1、叶酸和生物素的组成成分;对动物往往有毒,因此具有防御敌害的作用;重要药物的有效成分。 ②含氰苷:昆虫和其他食草动物取食后,会代谢生产HCN,毒害取食者,起到防御的作用。 ③芥子油苷:可作为抗毒素或拒食剂来抵抗食草动物。 6. 植物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对人类的作用。 ①有些次级代谢产物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如多萜化合物中的橡胶; ②某些次级代谢产物可用来制作杀虫剂,如单萜酯拟除虫菊酯; ③生物碱在人类医药研究上具有重要作用。 7.次级代谢产物的生物技术应用。 ①花色改良育种:利用基因工程,导入不同的控制色素合成的基因,使植物的花色产生不同的颜色。 ②改良农作物品质及提高抗逆性:利用基因工程改变植物的次级代谢,抑制农作物某些形状,以提高产品品质或合成新的植保素,以增加抗病能力。

植物的矿质代谢

第二章植物的矿质营养 矿质营养:植物对矿物质的吸收、转运同化的过程。 第一节植物体内的必需矿质元素 一.植物体内的元素 植物体组成:水75%----95% 干物质5---25% 干物质:有机物CO2、H2O、N2、H2S、SO2等 无机物(灰分)60种 植物体内灰分的含量,因植物种类、器官、年龄和生态环境不同而有较大差异。水生﹤陆生单细胞植物﹤多细胞植物地下部位﹤地上部位 幼年部位﹤老年部位非盐生植物﹤盐生植物 二.植物必需矿质元素 (一)植物必需元素的标准和研究方法 必需元素:指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不可缺少的元素。 标准:(1)由于缺少某种营养元素,植物生长发育受阻,不能完成生活史。 (2)缺乏某种营养元素,则会表现出专一的缺素症,只有加入该元素,才可恢复正常,其功能不能为其它元素所代替。 (3)该元素在植物营养生理功能上是直接参与植物代谢作用,而不是间接的。 研究方法: 1.溶液培养法(水培法) 在含有全部或部分营养元素的溶液中栽培植物的方法。 完全溶液:适宜于植物正常生长发育的培养液。 完全液含有植物所必需的所有矿质元素,且各元素可利用形态的浓度和元素间的比例以及溶液pH都适当。 注意事项:①水培试验时,培养液的成分和状态特别重要,所以要经常调节溶液的pH和定期更换培养液。②水溶液的通气较差,每天要给溶液通气。 2.砂培法(培养植株固定的问题) 用洁净的石英砂、小玻璃球或蛭石等作为固定基质,加入含有全部或部分营养元素的溶液来栽培植物的方法。 3.气栽法 是将根系悬于培养箱中,定时用营养液向根部喷淋。用电脑控制广泛用于蔬菜与花卉的工厂化生产。 (二)植物必需元素的种类 根据植物对各必需元素的需要量及其在植物体内的含量将其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两大类。 1.大量元素9种 指植物需要量相对较大,在植物体内含量占干重的0.1% 以上。 C、H、O、N、P、K、Ca、Mg、S、Si 2.微量元素9种 指植物需要量甚微,含量非常低的元素,占干重的0.01% 以下。 Fe、Mn、B、Zn、Cu、Mo、CL、Ni、Na 第二节植物必需元素的生理功能及缺素症

第二章 矿质营养习题及答案

第二章植物的矿质营养 一、英译中(Translate) 1、mineral element 2、pinocytosis 3、passive absorption 4、essential element 5、macroelement 6、ash element 7、fluid mosaic model 8、phospholipid bilayer 9、extrinsic protein 10、intrinsic protein 11、integral protein 12、ion channel transport 13、membrane potential gradient 14、electrochemical potential gradient 15、passive transport 16、uniport carrier 17、symporter 18、antiporter 19、ion pump 20、proton pump transport 21、active transport 22、calcium pump 23、selective absorption 24、physiologically acid salt 25、physiologically alkaline salt 26、physiologically neutral salt 27、toxicity of single salt 28、ion antagonism 29、balanced solution 30、exchange adorption 31、ectodesma 32、induced enzyme 33、transamination

植物的矿质营养

《植物的矿质营养》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方面 1、使学生理解矿质元素的概念,了解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的种类和来源 2、使学生理解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过程及其与植物根细胞呼吸作用之间的密切关系 3、使学生理解根吸收矿质元素离子与根吸水的联系和区别 4、使学生了解矿质元素在植物体内的存在形式、运输方式和利用特点 5、使学生了解合理施肥、无土栽培原理和实用。 二、能力方面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过程与呼吸作用的关系以及分析影响根吸收矿质离子的环境因素,训练学生分析实验和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通过在教学中介绍合理施肥、无土栽培原理和实用,增加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培养学生关注科学、技术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对学生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教学重点】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及其种类;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过程。 【教学难点】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和对水分的吸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课时安排】实验、授课一共两课时。 【教学手段】挂图、多媒体课件、实验 【教学过程】 1、引言 课前指导生物小组的同学用完全培养液和缺素培养液培养出一些植物体,以便课上展示给学生,引发他们对矿质元素对植物生活的作用的思考,以此引入本节内容。 也可以从分析植物体内化学物质的元素组成入手引入课题。例如,植物体内的物质中,蛋白质通常含有N,S、叶绿素含有Mg,核酸含有P,但植物体通过光合作用可从二氧化碳获得C和O,通过根的吸水中获得H和O。以此引导学生分析出植物体内含有的元素种类与植物吸收的元素种类之间的矛盾,从而很自然地引入植物还可从土壤吸收矿质元素这一事实。

也可以从根的渗透吸水直接引入,因为学生都知道土壤溶液中还溶解有各种矿质元素离子,这时可引发学生思考:溶于水的这些矿质元素离子是否是和水一起被吸收的?从而引入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 2、矿质元素的概念 和根对水分的吸收情况一样,学生在初中已学过有关无机盐吸收有关的初步知识,因此,教师可提出一些问题,以了解学生对矿质代谢的理解程度,找出学生对矿质代谢理解上的偏差和不足,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比如,教师可提出以下问题: ①植物收矿质元素离子的主要器官是什么? ②植物矿质元素离子的主要部位是什么? ③矿质元素在植物体主要以什么存在? ④植物体运输水和矿质元素离子的通道是什么?知道这些通道在植物体的哪个部位吗? ⑤矿质元素离子在植物体内都可以参与哪些生理功能? ⑥植物体内矿质元素离子是如何散失的?等等。 在讨论了上述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矿质元素的概念、必需元素的概念、植物体内哪些元素是大量元素、哪些元素是微量元素。 可把学生讨论的重点放在“如何确定某种元素是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的方法?”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设计方案,以便渗透研究方法,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研究问题的思路有重要作用。 3、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过程,是本节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1)根细胞对矿质元素的交换吸附 这是根细胞吸收矿质元素离子的第一步 可先让学生做《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离子交换吸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或实验结束后,教师通过下面的问题串引发学生对交换吸附的思考和理解: ①通过《观察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交换吸附现象》的实验,如何理解设置对照实验的重要性。 《观察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交换吸附现象》实验是一个简单的单因子对照实验。在单因子对照实验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要求,即,除了要研究的那个因素设置为可变外,其它所有条件都尽量保证一致。

植物的水肥代谢

半透膜 30%葡萄糖溶液 30%蔗糖溶液 ⑤ 漏斗中液面___ 清水 30%蔗糖溶液 纱布 ④ 漏斗中液面___ 半透膜 30%蔗糖溶液 30%蔗糖溶液 ③ 漏斗中液面___ 半透膜 清水 30%蔗糖溶液 ② 漏斗中液面 __ 清水 清水 半透膜 ① 漏斗中液面___ 植物的水肥代谢 植物的水肥代谢包括植物对水分和矿质元素的吸收、运输、利用与散失。 概念:矿质营养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矿质元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水分和矿质元素的吸收 ⑴吸胀作用: 靠细胞内的____物质吸收水分。 (吸水水平:____>____>____) ⑵渗透作用原理 Ⅰ.渗透装置 Ⅱ.渗透作用概念 _____(或其他___分子)透过半透膜,从__浓度溶液向__浓度溶液扩散,叫做渗透作用。 思考一:下面哪些装置能发生渗透作用? Ⅲ.渗透作用产生必须具备的条件 一是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 半透膜 蔗糖溶液 清水 长颈漏斗 思考:1、植物需要从土壤溶液中吸收哪些矿质元素?用实验的方法加以证实。(★溶液培养法) 2、判断元素的必需性的标准( 《创新设计》P67) 3、实验设计: 验证Mg 元素是植物生长的必须矿质元素。

____ 相当于____ ①____ ②____ ③____ ④____ ⑤____ 相当于____ ⑥____ 相当于____ 思考二:为什么根毛细胞能发生渗透作用? 细胞液浓度 > 细胞外液浓度,细胞会发生渗透作用___,逐渐表现出质壁分离; 细胞液浓度 < 细胞外液浓度,细胞会发生渗透作用___,逐渐表现出质壁分离复原。 (质壁分离中的“质”是指____,“壁”是指____。) Ⅳ.实验: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 思考:1.如果让植物细胞长期处于高浓度的溶液中,细胞会________。 2.请据此原理解释为什么在盐腊肉时需要涂抹大量的食盐? 3.实验设计:探究人的生理盐水的浓度。 ⑶矿质元素的吸收 Ⅰ.吸收形式____ Ⅱ.吸收特点:植物细胞对离子的吸收是一个____的过程,具有___性,这与细胞膜上的载体种类和数量多少相关。 Ⅲ.植物吸收矿质元素和渗透吸水是两个____的过程。 ⑷影响植物吸收水分和矿质元素的因素 水分: 矿质元素: ①. 内因——遗传因素(载体的种类和数量) ②外因——主要是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 半透膜 蔗糖溶液 清水 NH 4+、NO 3-) 吸收 __不同 __不同 不同植物 DNA 不同 控制 合成 载体 氧分压 温度/pH 离子浓度

植物生理学的习题集及答案第二章植物矿质营养.doc

第二章植物的矿质营养一、英译中(Translate) 1、mineral element 2、pinocytosis 3、passive absorption 4、essential element 5、macroelement 6、ash element 7、fluid mosaic model 8、phospholipid bilayer 9、extrinsic protein 10、intrinsic protein 11、integral protein 12、ion channel transport 13、membrane potential gradient 14、electrochemical potential gradient 15、passive transport 16、uniport carrier 17、symporter 18、antiporter 19、ion pump 20、proton pump transport 21、active transport 22、calcium pump 23、selective absorption 24、physiologically acid salt 25、physiologically alkaline salt 26、physiologically neutral salt 27、toxicity of single salt 28、ion antagonism 29、balanced solution 30、exchange adorption 31、ectodesma 32、induced enzyme 33、transamination 34、biological nitrogen fixation 35、nitrogenase 36、transport protein 37、nitrate reductase 38、critical concentration 二、中译英(Translate) 1.矿质营养 2.胞饮作用 3.被动吸收 4.必需元素 5.大量元素 6.灰分元素 7.流动镶嵌模型8.磷脂双分子层 9.外在蛋白 10.内在蛋白 11.整合蛋白 12.离子通道运输 13.膜电位差 14.电化学势梯度

植物次生代谢工程试题

植物次生代谢工程试题 一、简答题(20分) 1. 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概念及分类 2. 植物次生代谢的特点和主要途径 3. 植物次生代谢工程的主要研究策略 二、论述题(40分) 结合近年植物次生代谢的研究进展论述植物次生代谢工程的研究意义。 药用植物次生代谢工程的市场应用前景 植物次生代谢物(plant secondary metabolites)是指植物中一大类并非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小分子有机化合物,其产生和分布通常有种属、器官组织和生长发育期的特异性。植物次生代谢物种类繁多,化学结构迥异。现在,已知大约有10,000种次生代谢物,包括酚类、黄酮类、香豆素、木脂素、生物碱、糖苷、萜类、甾类、皂苷、多炔类、有机酸等,可分为酚性化合物、萜烯类化合物、含氮有机物三大类。植物次生代谢是植物在长期进化中对生态环境适应的结果,对植物在其生态系统中的生存起作用,如抗虫、抗病、异株相克、吸引昆虫授粉、与共生微生物相互作用等。 植物次生代谢物的应用,其历史悠久,各民族传统草药和香料的有效成分大多是植物次生代谢物。现在,这些天然产物仍在人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为医药、轻工、化工、食品及农药等工业的发展所必不可少的。以医药为例,至今人们依赖于从植物中提取的重要的药物就有五十多种。随着“重返大自然”的呼声日益高涨,人们已认识到:现在是从高等植物的次生代谢产物中去寻找、开发新药的

时代。然而,长期不当采集致使生态环境受到破坏,许多野生植物趋于濒危,有些需要特殊环境的植物人工引种困难。能够引种栽培的植物要占用大量的农田,加之人工栽培受环境的制约,次生物的含量和质量不稳定。此外,在通常的情况下,天然植株中目的次生产物含量过低(如紫杉醇),在对资源植物有效成分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化学合成的方法,又会遇到工艺流程复杂、成本高、合成过程中形成同分异构体及造成环境污染等许多问题。近年来,随着对植物代谢生理生化及生态适应方面认识的深入,以及分子生物学的渗透,将外源新基因转入植物现在已属常规的操作,基因枪轰击和根癌农杆菌介导是最常用的方法,植物次生代谢分子生物学研究发展迅速。以基因工程大规模生产次生代谢产物,其具有诱人的前景。 应用次生代谢工程改良植物性状的可能性有多种多样:使内源性抗性化合物(如植物抗毒素)在高水平上表达,表现出更高的抗虫抗病能力,提高产量和质量;在花卉栽培中培育出新的花色、花香;提高水果的口感;降低食品和饲料中有毒成分的含量;提高有益成分的含量。药用植物的代谢工程是针对提高某种重要次生代谢物或者其前体的含量的,以期解决药源问题。紫杉醇是获得美国FDA(1992)认证的优良抗肿瘤药物。由于紫杉醇结构复杂,化学全合成步骤多,产量低,而且成本很高。目前,临床上使用的紫杉醇,主要是从红豆杉属植物的树皮、枝叶等组织中分离提取获得的,也有部分是以红豆杉组织粗提液中的紫杉烷类物质为前体,通过化学半合成得到。但是红豆杉植物生长缓慢,紫杉醇的含量非常少,大量砍伐、毁坏,会导致红豆杉资源趋于枯竭。为寻找紫杉醇及其半合成前体的继续稳定供应的渠道,人们纷纷把眼光转向生物技术方法,如组织器官培养、细胞大规模培养、微生物发酵等。阐明紫杉醇生物合成途径及其调控机制,实施次生代谢工程,是应用生物技术方法大量生产紫杉醇的重要措施。为此,各国科学家付出艰辛努力寻找新的药源和替代物,其中对紫杉醇生源途径的研究处于核心地位。红豆杉树皮中紫杉醇的含量为万分之二,其在国际市场上售价为20万美元/kg,远远不能够满足市场需求。如果能够用基因工程的方法提高其含量,将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 3 代谢工程 大量的天然产物都由相似的基本骨架经过不同的结构修饰而成, 催化这些修饰过程的酶大多具有底物特异性。近年来对次生代谢途径的研究有了长足的进展, 但是在代谢途径的总体调控以及次生代谢途径之间的协调等方面, 仍然了解甚少。最近, 科学家非常重视预见性代谢工程[20] , 即利用系统生物学的方法来整合代谢组、蛋白组和转录组的分析数据, 从而在代谢网络的水平上进行反复的系统模拟, 最终得到比较接近真实状态的结果。现有的各种数据库和仪器分析手段已经使这样的系统分析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可能。近年来通过代谢工程改善植物品质已经有一些成功的例子, 如将胡萝卜素代谢途径在稻米的胚乳中表达, 创制了金色稻米( golden rice) , 为提高某些不发达地区人群胡萝卜素摄入量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21] 。我国唐克轩课题组通过基因工程显著提高了颠茄毛状根莨菪烷类生物碱的合成与积累。最近,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Jay D. Keasling 等采用一系列的转基因调控方法, 通过基因工程酵母合成了青蒿素的前体物质) ) ) 青蒿酸, 其产量超过100 mg/ L, 为有效降低抗疟药物的成本提供了机遇。此外, 植物次生代谢的酶类还可以用于环境修复[ 23] 、工业生物技术等其他目的[ 20] 。

植物的水分代谢复习题

植物的水分代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水分代; 2、水势; 3、渗透势; 4、压力势; 5、衬质势; 6、重力势; 7、自由水; 8、束缚水; 9、渗透作用;10、吸胀作用;11、代性吸水;12、水的偏摩尔体积;13、化学势;14、水通道蛋白;15、吐水;16、伤流;17、根压; 18、蒸腾拉力;19、蒸腾作用;20、蒸腾速率;21、蒸腾比率;22、蒸腾系数; 23、小孔扩散律;24、永久萎蔫;25、临界水势;26、水分临界期;27、生理干旱;28、聚力学说;29、初干;30、节水农业。 二、缩写符号翻译 1、atm; 2、bar; 3、Mpa; 4、Pa; 5、PMA; 6、RH; 7、RWC; 8、μw; 9、Vw;10、Wact;11、Ws;12、WUE;13、ψw;14、ψp;15、ψs;16、ψm;17、ψπ;18、AQP;19、RDI;20、SPAC。 三、填空题 1、植物细胞吸水方式有渗透性吸水、吸胀吸水和代性吸水。 2、植物调节蒸腾的方式有气孔关闭、初干和暂时萎蔫。 3、植物散失水分的方式有蒸腾作用和吐水。 4、植物细胞水分存在的状态有自由水和束缚水。 5、水孔蛋白存在于细胞的液泡膜和质膜上。水孔蛋白活化依靠磷酸化/脱磷酸化作用调节。 6、细胞质壁分离现象可以解决下列问题:判断膜的半透性、判断细胞死活 和测定细胞渗透势。

7、自由水/束缚水比值越大,则代越旺盛;其比值越小,则植物的抗逆性越强。 8、一个典型细胞的水势等于ψπ+ψp+ψm;具有液泡的细胞的水势等于ψπ+ψp;干种子细胞的水势等于ψm。 9、形成液泡后,细胞主要靠渗透性吸水。 10、风干种子的萌发吸水主要靠吸胀作用。 11、溶液的水势就是溶液的渗透势。 12、溶液的渗透势决定于溶液中溶质颗粒总数。 13、在细胞初始质壁分离时,细胞的水势等于ψπ,压力势等于零。 14、当细胞吸水达到饱和时,细胞的水势等于零,渗透势与压力势绝对值相等。 15、将一个ψp=-ψs的细胞放入纯水中,则细胞的体积不变。 16、相邻两细胞间水分的移动方向,决定于两细胞间的水势差异。 17、植物可利用水的土壤水势围为-0.05MPa~-0.30MPa。 18、植物根系吸水方式有:主动吸水和被动吸水。前者的动力是__根压______后者的动力是蒸腾拉力。 19、证明根压存在的证据有吐水和伤流。 20、对于大多数植物,当土壤含水量达到永久萎蔫系数时,其水势约为-1.5MPa MPa,该水势称为永久萎蔫点。 21、叶片的蒸腾作用有两种方式:角质蒸腾和气孔蒸腾。

02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主要类群

2 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主要类群 2.1 萜类 (terpene) 2.2 甾体类 (steroid) 2.3 苯丙烷类 (phenylpropanoid) 2.4 醌类 (quinonoid) 2.5 黄酮类 (flavonoid) 2.6 鞣质 (tannin) 2.7 生物碱 (alkaloid) 2.8 氰苷、芥子油苷、非蛋白氨基酸 (cyanogenic glycoside, glucosinolate, nonprotein amino acid) 次生代谢产物的化学结构差异很大,通常归为萜类化合物(萜类、甾体类)、酚类化合物(苯丙烷类、醌类、黄酮类、鞣质)、含氮化合物(生物碱、氰苷、芥子油苷、非蛋白氨基酸)三大类 除以上三大类外,植物还产生多炔类、有机酸等次生代谢物质 多炔是植物体内发现的天然炔类,主要分布于菊科及伞形科植物,现已发现1000种左右 有机酸广泛分布于植物各部位,一些有机酸如茉莉酸在植物信号传递中起重要作用 根据结构特征和生理作用也可将次生代谢产物分为抗生素(植保素)、生长刺激素、维生素、色素、生物碱与毒素等不同类型 3.1 萜类 terpene ?萜类或类萜在植物界中广泛存在,由异戊二烯组成,有链状的,也有环状的,一般不溶于水 ?萜类种类依异戊二烯数目而定,有单萜、倍半萜、双萜、三萜、四萜和多萜之分 ?萜类的生物合成有两条途径:甲羟戊酸途径和丙酮酸/磷酸甘油醛途径,前者研究得比较清楚,后者仍有些未明,两条途径都是经过异戊烯基焦磷酸(IPP)进一步合成各种萜类化合物 3.1.1 单萜(monoterpene) ?单萜广泛存在于高等植物中,多分布于樟科、松科、伞形科、姜科、芸香科、桃金娘科、唇形科、菊科的植物中?单萜常温下一般是挥发性液体,沸点140-200℃。有的单萜与糖结合成苷,则不具有挥发性 ?单萜依据碳架可分为链状、单环、双环和三环4个大类 3.1.1.1 链状单萜 ?月桂烯(杨梅烯,myrcene)广泛存在于植物界,杨梅叶、松节油、黄柏果油、桂油、柠檬草油、啤酒花油和芫荽油等挥发油中含有;是香料工业中重要的反应中间体 ?芳樟醇(linalool)(里哪醇、沉香醇) 化学名:3,7-二甲基-1,6-辛二烯-3-醇,具一个手性碳原子,有一对对映异构体。(-)-(R)-芳樟醇存在于香紫苏油、香柠檬油、芳樟油中, (+)-(S)-芳樟醇存在于芫荽油、桔油及素馨花挥发油中。芳樟醇具有抗菌、抗病毒和镇静等作用。芳樟醇对正常人体的心脏和呼吸功能具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具降压作用;具有优美而偷快的花香香气不同旋光性的芳樟醇具有不同的香气。用于多种香型的香精调配,如百合、丁香、橙花等各种香精。是合成芳樟醇类香料化合物和维生素E、A的重要原料。世界上每年耗用量数万吨,产值数亿美元。我国每年需要量达400吨,主要依靠进口(林耀红,1997)。西南化工研究院于1997年底投资1000余万元,建设年产1000t芳樟醇生产装置,该装置1999年已建成投产 芳樟醇与茶叶:茶叶中的芳樟醇具铃兰香气,系阿萨姆种及我国大叶种茶香气中含量最高的物质,其含量在新梢各部位的分布表现为芽>第一叶>第二叶>第三叶>茎,各季含量以春茶最高,夏茶最低,加工过程中,芳樟醇大量产生于揉捻及发酵工序 芳樟醇还有四种顺式和反式毗喃型及呋喃型氧化物。 ?柠檬醇,顺式异构体称为橙花醇(nerol),反式异构体称香叶醇或牦牛儿醇(geraniol),均有玫瑰香气。橙花醇的香气更为柔和,常用于香水配方。 ?柠檬醛(citral),反式的习称香叶醛(geranial),顺式的称橙花醛(neral)。柠檬醛通常为混合物,以橙花醛为主,具有柠檬香气 ?香叶醇( geraniol ):香叶醇是玫瑰中的主体花香成分,是中小叶种茶叶中的主要香气成分,具典型玫瑰香型。祁门红茶中香叶醇含量极高。香叶醇在新梢各部分的含量分布及其季节和加工变化与芳樟醇相似。1990年,Yano 指出香叶醇的前体为香叶基-β葡糖甙;1993年,Guo相继在乌龙茶的研究中分离并鉴定出了香叶基-6-O-R-D-吡喃木糖-β-D-吡喃葡糖甙,第一次发现单萜烯醇配糖体的糖体部分存在非单糖结构。 3.1.1.2 单环单萜 ?柠檬烯(limonene),(+)-柠檬烯在芸香科桔属植物果皮的挥发油中约含90%,(-)-柠檬烯存在于薄荷、土荆芥、缬草的挥发油中 ?萜品醇(terpineol),也称松油醇,存在于樟脑油、八角茴香油及橙花油中,用于香料配制 ?薄荷醇(menthol),又称薄荷脑。由于有3个不对称碳原子,应有4对不同的立体异构体

第二章植物的矿质营养单元自测题

第二章植物的矿质营养 单元自测参考题 一、填空 1.矿质元素中植物必需的大量元素包 括、、、、、。(N,P,K,Ca,Mg,S) 2.植物必需的微量元素 有、、、、、、、。(Fe,Cl,Cu,Zn,Mn,B,Mo,Ni) 3.植物体中,碳和氧元素的含量大致都为干重的%。(45) 4.除了碳、氢、氧三种元素以外,植物体内含量最高的元素是。(氮) 5.植物体干重0.01%为铁元素,与铁元素含量大致相等的是。(氯) 6.必需元素在植物体内的生理作用可以概括为三方面:(1) 物质的组成成分,(2) 活动的调节者,(3)起作用。(细胞结构,植物生命,电化学) 7.氮是构成蛋白质的主要成分,占蛋白质含量的。(16%~18%)。 8.可被植物吸收的氮素形态主要是和。(铵态氮,硝态氮)。 9.N、P、K的缺素症从叶开始,因为这些元素在体内可以。(老叶,移动)。 10.通常磷以形式被植物吸收。(H2P04-) 11.K+在植物体内总是以形式存在。(离子) 12.氮肥施用过多时,抗逆能力,成熟期。(减弱,延迟) 13.植物叶片缺铁黄化和缺氮黄化的区别是,前者症状首先表现在叶而后者则出现 在叶。(新,老) 14.白菜的“干心病”、西红柿“脐腐病”是由于缺引起。(钙) 15.缺时,花药和花丝萎缩,绒毡层组织破坏,花粉发育不良,会出现“花而不实”的现象。(B) 16.必需元素中可以与CaM结合,形成有活性的复合体,在代谢调节中起“第二信使”的作用。(Ca2+) 17.植物老叶出现黄化,而叶脉仍保持绿色是典型的缺症。是叶绿素组成成分中的金属元素。(Mg,Mg) 18.植株各器官间硼的含量以器官中最高。硼与花粉形成、花粉管萌发和过程有密切关系。(花,受精) 19.以叶片为材料来分析病株的化学成分,并与正常植株化学成分进行比较从而判断植物是否缺素的诊断方法称为诊断法。(化学) 20.植物体内的离子跨膜运输根据其是否消耗能量可以分为运输和运输两种。(主动,被动) 21.简单扩散是离子进出植物细胞的一种方式,其动力为跨膜差。(电化学势) 22.离子通道是质膜上构成的圆形孔道,横跨膜的两侧,负责离子的跨膜运输,根据其运输方向可分为、两种类型。(内在蛋白,单向,内向,外向)23.载体蛋白有3种类型分别为、和。(单向运输载体、同向运输器,反向运输器) 24.质子泵又称为酶。(H+-ATP酶) 25.研究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不能只用含一种盐分的营养液培养植物,因为当溶液中只有一种盐类时即使浓度较低,植物也会发生。(单盐毒害) 26.营养物质可以通过叶片表面的进入叶内,也可以经过角质层孔道到达表皮细胞,进一

第五节植物的矿质营养

第五节植物的矿质营养 教学目的 1.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及其种类(B:识记)。 2.植物对矿质元素吸收和利用的特点(B:识记)。 3.合理施肥的基础知识(B:识记)。 教学重点 1.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及其种类。 2.根对矿质元素的吸收过程。 教学难点 根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和对水分的吸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教学用具 小麦等植物体内主要元素含量表的投影片、小麦在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对K、对P需要量的投影片、试管、玉米幼苗、营养液、实物投影仪 等。 教学方法 教师讲述、启发与学生观察、讨论相结合。 课时安排1课时。 板书教学过程 第五节 植物的矿质营养引言:同学们,现在让我们来观察一下小麦等植物体内的主要元素的 含量。 (教师活动:用投影仪把小麦等植物体内主要元素含量表投到大 屏幕上。) 提问:在植物体内哪些元素含量最多? (回答:C、H、O三种元素。)

_、植物必需 的矿质元素 (一)必需的 矿质元素 1.大量元素:N 、P、K、S.Ca、 Mg。 2.微量元素:Fe、Mn、B、Zn、Cu、Mo、CI。 (二)非必需 的矿质元素 (三)溶液培 养法 二、根对矿质 元素的吸收 提问:这三种元素是怎么进入植物体内的呢? (回答: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获得C和O, 从根的吸水中获得H和O。) 讲述:植物体内的其它元素是怎么进入植物体内的呢?它们主要是由植物的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的。那么,除了C、H、O以外,主要由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的元素,我们就叫它为矿质元素。植物是怎样吸收、运输和利用这些矿质元素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五节内 容:植物的矿质营养。 讲述:我们先来学习第一个问题,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土壤中矿质元素有许多种,这些元素是否都是植物生活所必需的呢?我们来 看课外小组的同学做的一组实验。 [同学活动:课外小组同学展示并讲解他们用溶液培养法培养玉米幼苗的过程和结果。一号试管是用含有全部矿质元素的营养液培养的玉米幼苗(该幼苗生长正常);二号试管是用缺少氮元素的营养液培养的玉米幼苗(该幼苗矮小瘦弱,叶片发黄,叶脉呈淡棕色);三号试管是用缺少氮元素的营养液培养的玉米幼苗,在幼苗出现不正常生长后,又补充了氮元素后培养的玉米幼苗(该幼苗又恢复了正常生长);四号试管是用缺少铝元素的营养液培养的玉米幼苗(该幼苗正常生 长)。] (教师活动:用实物投影仪把同学们实验的结果依次投到大屏幕 上。) 讲述:从同学们的实验中我们可以看出,氮元素是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因为缺少了氮,植物就不能正常生长发育,而补充了氮。植物的生长发育就能恢复正常状态。铝元素则不是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策,因为缺少了铝,植物仍能正常生长发育。我们把课外小组同学采用的实验方法叫溶液培养法,即用含有全部或部分矿质元素的营养液培养植物的方法。目前,科学家们已确定必需的矿质元素有13种.其中N、P、K、S、Ca、Mg属于大量大素;Fe、Mn、B、Zn 、Cu 、Mo 、Cl 属于微量 元素。 讲述:植物是怎样吸收这些矿质元素的呢?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二 个问题:根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提问:矿质元素都存在于哪里? (回答:土壤里。)

植物生理学之 第一章 植物的水分代谢

第一章植物的水分代谢 一、名词解释 1.水分代谢2.水势3.压力势4.渗透势5.根压6.自由水7.渗透作用8.束缚水9.衬质势10.吐水11.伤流12.蒸腾拉力13.蒸腾作用14.蒸腾效率15.蒸腾系数16.生态需水17.吸胀作用18.永久萎蔫系数19.水分临界期20.内聚力学说2l.植物的最大需水期22.小孔扩散律23. 重力势24. 水通道蛋白25. 节水农业 二、写出下列符号的中文名称 1. RWC 2.Ψw 3.Ψs 4.Ψm 5. Vw 6.Ψp 7. SPAC 8. RH 9.Mpa 10.AQP 三、填空题 1. 水分在植物体内以______ 和______ 两种形式存在。 2. 将一个充分饱和的细胞放入比其细胞液低10倍的溶液中,其体积______。 3. 植物细胞的水势是由______ 、______ 、______ 等组成的。 4. 细胞间水分子移动的方向决定于______,即水分从水势______的细胞流向______的细胞。 5. 水分通过叶片的蒸腾方式有两种,即______ 和______ 。 6. ______和______现象可以证明根压的存在。 7. 无机离子泵学说认为,气孔在光照下张开时,保卫细胞内______离子浓度升高,这是因为保卫细胞内含______,在光照下可以产生______,供给质膜上的______作功而主动吸收______离子,降低保卫细胞的水势而使气孔______。 8. 影响蒸腾作用最主要的外界条件是______ 。 9. 细胞中自由水越多,原生质粘性______,代谢______,抗性______。 10. 灌溉的生理指标有______ ,细胞汁液浓度,渗透势和______ 。 11. 植物细胞吸水有三种方式,未形成液泡的细胞靠______吸水,液泡形成以后,主要靠______吸水,另外还有______吸水,这三种方式中以______吸水为主。 12. 相邻的两个植物细胞,水分移动方向决定于两端细胞的______。 13. 干燥种子吸收水分的动力是______ 。 14. 植物对蒸腾的调节方式有______、______和______。 15. 某种植物每制造一克干物质需要消耗水分500克,其蒸腾系数为______,蒸腾效率为______。 16. 水滴呈球形,水在毛细管中自发上升。这两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水有______。 17. 影响气孔开闭的最主要环境因素有四个,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18. 植物被动吸水的能量来自于______,主动吸水的能量来自于______。 19. 影响植物气孔开闭的激素是______、______。 20. 将已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放入清水中,细胞的水势变化趋势是______,细胞的渗透势______ ,压力势______ 。 四、问答题 1. 温度过高或过低为什么不利于根系吸水? 2. 试述气孔运动的机理。 3. 试述水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4. 蒸腾拉力能将水分提升至植物体的各个部位,其途径和机理是什么? 5. 解释“烧苗”现象的原因。 6.土壤通气不良造成根系吸水困难的原因是什么?

植物次生代谢物的类型及其对植物自身的作用

植物次生代谢物的类型及其对植物自身的作用 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种类繁多,性质各异。目前已知结构的超过10万种,主要有生物碱、生氰糖苷等含氮化合物;单萜、倍半萜等萜类化合物;黄酮、醌等酚类化合物。一些植物次生代谢产物是理想的农药开发前体,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和开发潜力,为世界各国研究者所关注。我国对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在农业中的应用也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1 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化感作用的研究 植物通过向环境中释放特定的次生代谢物质而影响邻近植物(或微生物)的生长,这就是化感作用,也叫做异株克生或他感作用。目前学术界认同的化感物质主要有15大类,包括酚酸类及其衍生物、黄酮类、萜类和甾族化合物等,几乎涵盖了所有的植物次生代谢产物。 化感物质的释放主要经植物的根系分泌、茎叶挥发、残体分解以及雨雾淋溶等途径。印度学者指出,化感作用可提高农田、草原和森林系统的生产力,减少现代农业生产的负面效应。如养分流失和农药污染,保护未受污染的自然环境和具有高生产力的土地资源。 化感物质对某些植物的生长存在抑制作用。如某些药用植物含有的黄酮、蒽醌、生物碱、萜类、酚酸类生理活性物质是化感物质的主要来源,它们使得药用植物易发生化感作用,出现连作障碍。张连学等发现,人参、西洋参产生连作障碍主要是由于化感物质—土壤变劣—病原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其课题组报道,外源人参皂苷会明显抑制人参愈伤组织鲜重的增加,使人参苗幼根中丙二醛(MDA)

含量显著升高,幼苗体内3种抗氧化酶(SOD、POD、CAT)活性发生变化,致使人参细胞内活性氧平衡系统受损,细胞无法进行正常生理代谢,从而抑制人参生长。人参皂苷粗提液对西洋参幼苗各项生理指标均表现出低促、高抑现象。高浓度下幼苗叶片中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和丙二醛含量均显著增加,叶片及幼根的相对电导率也明显升高,幼苗根尖细胞核膜膨胀,核仁变形,液泡膜解体,不能完成正常的生命活动。雷锋杰等研究发现,人参根系分泌物中的某些成分能显著抑制大黄和水飞蓟种子的萌发及α-淀粉酶活性。 2 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在植物源农药开发方面的研究 2.1 植物源除草剂目前对植物源除草剂的开发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但仍有一些相关的试验结论可供参考。刘迎等研究发现,白三叶草地上部和根部水浸液中存在某些具有除草活性的次生成分,能显著抑制苘麻和稗草种子的萌发。罗小勇报道,紫丁香的叶和花,菊花桃的根、茎和花等器官中均含有高除草活性的物质,对生菜、黄瓜、反枝苋、苘麻、小麦和稗草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对胚根(或种子根)生长的抑制效果高于胚轴(或胚芽鞘),并有一定的选择性。徐路明等发现,荆条花、马尾松叶、雪松叶和鸡爪槭叶的提取物均有一定的除草活性。其中荆条花提取物最具开发潜力。查友贵等对紫茎泽兰提取物进行系统研究,发现其对高粱、小麦、黄瓜、油菜的幼苗表现出较强的除草活性,且热稳定性和水稳定性较好。刘玉燕等报道,菊苣根提取物的16 种处理对稗草、反枝苋均有显著除草活性,与2,4-二氯基苯氧酸阳性对照组比较,部分处理有等效功能。 上述研究中使用的多为植物器官的粗提物,进一步的研究需要对次生代谢成分进行分离提纯,找出用于除草剂研发的先导化合物。Macias研究发现,脂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