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西区域旅游发展格局分析

浙西区域旅游发展格局分析

旅游城市推进旅游业发展工作计划

旅游城市推进旅游业发展工作计划 旅游城市推进旅游业发展工作计划 摘要: 一、指导思想全市旅游工作的指导思想是: 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针,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41 号、省委11号、市委9 号文件和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全省旅游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中华文化游主题年活动要求和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以XX 一、指导思想 全市旅游工作的指导思想是: 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针,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41号、省委11号、市委9 号文件和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全省旅游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中华文化游主题年活动要求和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以XX山为龙头,以XX湖为引擎,以三区三线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项目为支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旅游发展理念,转变旅游发展方式,努力推动旅游业突破性大发展,为开创山水一体大旅游新格局,把旅游业培植成为全市第二大支柱产业打好坚实基础。 二、工作目标 全市旅游工作的主要目标是: 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突破18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11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5%和32%以上,其中境外游客13万人次,外汇收入4290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0唏口29.8%;新增和提档升级A级旅游区5家,新增和提档升级星级饭店和星级农家乐100 家,全市旅游直接从业人员突破12 万人; 旅游投诉结案率和满意率力争均达到100%,旅游安全生产责任死亡事故为零。 三、主要任务 为实现上述工作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抓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景区配套设施建设

1、抓好旅游项目规划和实施。按市政府即将批复的《XX市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筛选旅游重点项目,积极申报,争取纳入省和国家项目库。 2、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全力支持加快XX等重点项目建设,确保XX 新区重点项目全部开工,基本完成十大重点工程建设;完成XX XX修复、XX码头等十大工程,启动XX—级客运站等十大工程,形成东中西三大旅游板块。 3、配套完善一批项目。重点推进XX等项目建设,配套发展XX国际大酒店、XX大酒店等一批高星级酒店项目。高质量做好环一江两山旅游交通标识标牌二期建设工程。 抓政策引导,力推三线游持续快速升温 1、继续做好旅游一卡通发行。力争累计发行旅游一卡通达6万张。 2、完善三线游奖励政策。力争将原《实施细则》关于三线游的奖励标准由每人 1 0元调整到每人20 元,奖励资金纳入市政府旅游专项资金。 3、切实做好三线游促销等工作。精心策划包装三线游主题线路,充分发挥旅行社在拓展客源市场的主体作用,鼓励旅行社招徕外地游客,选择部分旅行社全力推介。创新制作三线旅游宣传品,继续抓好宣传品进宾馆工作。指导各县市区举办各类旅游节庆活动,培育三线旅游热点。 抓理念创新,积极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1、大力推进旅游与多产业融合发展。坚持用发展旅游的理念统筹相关产业的发展,用发展旅游的思路谋划社会事业的发展,主动把工作触角延伸到工业、农业当中去,把移民的内安后靠与旅游名镇、名村创建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开展生态文化旅游名镇、工业旅游示范点和星级农家乐等创建工作。 2、加强旅游产品深度开发。深入挖掘道教养生、道教音乐及吕家河民歌等地方文化资源,打造一批精品文化旅游节目。探索发展旅游房车、游艇、露营地旅游等旅游新业态。 3、推动旅游商品纪念品研发生产上水平上规模。巩固全市旅游商品大赛成果,对首

分析哪些因素都能影响区域旅游开发的整合

分析哪些因素都能影响区域旅游开发的整合|旅游管理论文 关键词:区域旅游开发整合因素影响代写旅游管理论文中国论文职称论文 摘要:系统分析了旅游资源、市场、区域旅游业开发现状、旅游开发者、旅游依托城市、社会经济因素等区域旅游开发整合的影响因素,对区域旅游开发整合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区域;旅游开发;整合 20世纪后半期,全球旅游业快速发展,旅游业的竞争日益激烈,为了规避恶性竞争的风险,各地之间积极寻求协调和合作,区域旅游开发整合成为各地提高旅游竞争力,实现旅游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区域旅游开发整合是指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对各地区的旅游要素进行系统化的调整、重组、优化,实现资源有效配置,优势互补,提高区域旅游资源的利用率,促进不同地区及旅游开发主体之间和谐互动,增强区域整体竞争力的过程.目前,专家、学者对于区域旅游开发整合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资源整合[1-3]、整合营销[4,5]、旅游与相关产业的整合[6,7]、旅游产品整合[8,9]、空间结构整合[10]、实证[l1-13]等方面,影响因素方面的系统研究不多,而区域旅游开发整合的关键是正确认识其影响因素,这是因为影响因素决定或影响着区域旅游整合的方向和战略的选择.本文试图构建区域旅游开发整合影响因素的框架体系,以丰富旅游开发整合的理论研究,并为区域旅游开发整合的实践活动提供指导. 1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是指地理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能够激发人们的旅游动机并产生旅游活动的各种因素的综合[14].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基本物质条件,构成了区域旅游开发整合的基础因素.旅游资源的审美性、多样性、地域性、季节性等特性影响到区域旅游开发整合的许多方面. 旅游是人类高层次的文化活动和综合性的审美实践.旅游资源的美学特征越突出,观赏性越强,在国内外知名度越高,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也就越大.旅游资源不同的审美特征,对不同的旅游人群会产生不同的吸引力.因此,旅游资源的美学特征影响着旅游资源的区域整合和区域旅游整体形象的建立. 旅游资源的多样性为区域旅游开发整合实现产品、项目的多样化,扩大旅游市场范围,增加市场的稳定性,提高区域旅游的竞争力提供了可能性.旅游资源的规模越大,整合的空间越广,区域旅游开发整合利用的灵活性和伸缩性就越强. 旅游资源的地域性决定着区域旅游的地域分工,影响着区域旅游开发整合的方向.在区域旅游开发整合中,充分反映各地的地域特色优势是地域分异规律和地域分工理论的客观要求,能促进区域旅游的协调发展.如环太湖的9个地区,充分利用各自旅游资源的地域特色,共同打造环太湖旅游圈,都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效果[15]. 旅游资源组合和分布为区域旅游开发整合的关键影响因素.各资源要素是相互有机结合还是处于分离状态,分布是相对集中还是分散,直接影响区域旅游整合水平和区域旅游空间整合的难易度.旅游资源要素组合好、相对集中,进行空间整合比较容易,反之,不利于空间整合.如碌曲县的则岔石林、朵海草原和郎木寺三地资源类型组合好、距离近、地域互补性强,进行开发整合就比较容易.此外,组合和分布的状况也是区域旅游开发空间整合形态的决定性因素. 2市场因素

旅游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统计研究.pdf

摘要:处于新常态经济环境下,旅游业俨然已经成为调整区域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旅游经济理论为依据可以得知,发展旅游业不仅能够增加区域内的国民经济收入、带动区域产业协调发展、扩大就业范围、赚取更多外汇,同时还能够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等。河北省作为京津冀区域的一部分,与京津地区相比,其经济水平、社会发展水平等仍然较低,所以为了进一步促进河北省区域经济发展,可以充分发挥旅游业的优势,促进河北省经济增长。 关键词:旅游业;区域经济;统计研究 这几年,我国旅游业发展脚步匆匆,成为促进区域经济稳步增长的动力源泉。处于区域旅游业持续繁荣发展的社会环境中,我国已经将旅游产业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型产业,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性关注。河北省本身具备丰富多元的旅游资源,据可靠数据显示,2018年河北省旅游业已经实现7000多亿元的收入,极大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当前河北省旅游业的收入与资源之间仍然存在着不匹配的矛盾,因此应该对旅游资源加大开发力度,保证河北省旅游产业的经济地位,促进河北省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 一、对河北省旅游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相关性进行探究 通过调查《河北省统计年鉴》可以得知,我国河北省在过去几年的时间中,2013年到2017年旅游总收入(单位:亿元)分别为:2000、2850、3650、4670、5600,在这一时间段中的GDP(单位:亿元)为:28553.65、29530.25、30132.56、32064.68、33251.26。从上述数据中分别选择两个指标,并借助于“旅游总收入”指标来表示旅游产业而实际发展情况,以“地区生产总值”指标来表现经济增长情况。假设河北省旅游总收入为变量Xi,地区生产总值(即GDP)为Yi。最终求出河北省旅游收入与地区生产总值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8.通过科学的统计检验最后的结果为:当显著性水平设定为0.01时,对应的相伴概率值则小于或者等于0.01。换句话说:河北省的旅游总收入与地区生产总值显著相关,并保持正相关。如果河北省旅游业收入增加,则会带动地区生产总值的收入增加。因此,河北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河北省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 二、河北省旅游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策略建议 (一)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在河北省旅游业的发展中,旅游区的政府应该及时转变自身职能,有效降低政府操控程度,合理挖掘市场资源的内在价值,科学配置相关资源,以市场力量主导旅游经济的发展。现阶段,河北省一些旅游区域中存在开发过度、过于追求经济利益、盲目开发的情况。故此,政府应该完善市场运行制度,及时出台相关政策,调整旅行社的价格,确保正常有序的旅游市场竞争环境,对旅行社不符合规定的操作及时处罚改正。与此同时,政府应该加强对旅游业从业人员的考核,保证导游持证上岗,使旅游相关的从业人员能够为游客提供专业化、优质化的旅游服务,进而促进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只有制度先行,才能够保证旅游产业的有序发展,进而推动当地地区生产总值的不断提升。政府应该创新旅游发展模式,规范市场操作行为,建立健全旅游基础设施,提升旅游经济质量,促进旅游产业的长远发展。(二)开发特色旅游产业,构建多元化旅游模式。河北省应该按照自身的区域旅游特征,构建多元化旅游模式,如休闲旅游、节假日度假旅游、短途观光游等。首先,完善旅游自营地的建设,对于河北省旅游区域进行科学规划,主要分为内地旅游区、坝上草原旅游区、沿渤海地区旅游区。按照沿渤海地区的区域划分特征,可以将唐山湾三岛、南北戴河等海滨海岛型营地进行旅游规划;按照坝上草原的特征可以构建草原旅游区为特色,对沿线景点、著名景观、休闲游区作为基本建设点,加快草原工程的建设与实施。其次,河北省应该牢牢把握京张2022年冬奥会的机会,以承德、张家口等地为建设核心,构建中国冰雪旅游景区。最后,以旅游产业与传统文化进行有效融合,构建典型特色型旅游。在旅游业中,可以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如避暑游乐、休闲娱乐、农产品等。同时,促进民间艺术与民俗风情的有效结合,挖掘观光教育与科普教育,对传统文化、传统艺术、传统村落等加强保护,合理开发利用。(三)积极创新“旅游+”产业,促进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首先,河北省可以将一些旅游区打造成医疗养生基地,以示范基地建设作为基本方向,如建设以岭健康城养生基地。同时,以促进区域旅游养生基地发展为基本目标,对霸州国家温泉、白洋淀温泉、平山温塘等地区加大建设开发力度,构建养生开发旅游区。其次,制定“旅游+中医药”计划,对内丘、巨鹿、安国等重要的中医药旅游地进行建设,重点以“养成+放松+休闲”为理念,推动旅游区域的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 综上所述,河北省的旅游产业发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与基础,但是在不断发展中仍然面临着新的挑战与难题,其与发达城市之间仍然存在着显著差距。故此,为了进一步促进河北省区域经济的发展,应该充分发挥旅游业的优势,政府积极发挥主导作用,为河北省旅游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与氛围,进而促进旅游业与其他行业的有效结合,采取多种方式培养旅游业专业人才,增强旅游业的竞争力,进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程瑞芳,卢晓宾.河北省旅游业与旅游交通和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关系分析[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5,15(02):83-86. [2]耿峥嵘,王凯勃.我国旅游业与区域发展协同研究———以全域旅游为背景[J].北方经贸,2018,(11):149-151. [3]王志燕.山东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时空耦合分异研究———基于2005-2015年面板数据的分析[A].中国旅游研究

三亚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三亚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2006年,巅峰智业受三亚旅游产业发展局委托对三亚市进行旅游发展规划。 项目涵盖海南省三亚市,是中国乃至世界热带海洋旅游资源最丰富、最密集的地区之一,被誉为“中国的度假天堂”,被世界旅游组织称为“中国度假旅游的金字塔尖”。重点规划三亚市1919平方公里行政区域范围,统筹规划“大三亚旅游圈”的乐东县、陵水县、保亭县,概要规划“琼南国际旅游度假协作区”的万宁市、五指山市。项目核心资源包含阳光、沙滩、海水、绿色、空气被誉为三亚五大要素资源。

着重盘点三亚旅游资源,盘活存量资产,聚合内聚能量,努力迎合——激发——引导市场需求,构建三亚旅游吸引物体系,以及相关的产业配套支撑,总体营建国际一流水准的旅游目的地。根据三亚的品牌诉求,针对不同市场层面,设计三亚的旅游形象体系,多维度地营销三亚。高标准地设计三亚的旅游管治和服务体系,使高质度假休闲旅游和品质服务达到最佳的结合。 总体将三亚打造成为一个国际一流水准的,集度假、观光、节会、康体等于一体的,融“山、海、城、田、岛、泉、林、园”于一身的具有鲜明热带海洋文化特色的高品质、高标准、高效益的度假旅游目的地,成为举世闻名的度假天堂。

发展定位于“美丽三亚·度假天堂”。核心创意包括动态资源观:在“新资源观”指导下,对关系到三亚旅游业发展的各类显性资源、隐性资源进行盘存梳理,同时对资源在未来的演变及其现实价值、市场吸引力、开发难易度、投资开发的可能性与可行性等方面进行多维度综合分析与评估;核心竞争力模型:深度导入国家竞争力模型分析理论,利用波特“钻石模型”和IMD模型分析,创造性提出“旅游地核心竞争力模型分析”理论研究影响三亚旅游产业的竞争力成长的因素。 在充分研究我国旅游规划成果的基础上,立足三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以及海南对三亚旅游发展提出的现实要求,本次规划将采用“三维规划”的概念模式。

旅游环境分析

渭源县旅游资源环境调研报告 第一篇 渭源县概括 一、渭源县地理概况:渭源县是古老渭河的发源地。其位于甘肃省中南部。隶属于定西市,为定西市所辖七县之一。总面积2065平方千米。共辖8镇8乡,总人口35.01万人,海拔在1930米-3941米之间,年平均气温5.8℃,年平均降雨量507毫米左右,无霜期157天。境内分为北部黄土梁峁沟壑干旱区、中部浅山河谷川(塬)区、南部高寒阴湿区三种类型。渭源县北靠定西市安定区和临洮县,东接陇西县,南连漳县,西与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卓尼、临潭和临夏回族自治州的康乐县接壤。 二、渭源县历史概况: 渭源县是古老渭河的发源地,也是黄河上游古文化发祥地之一,秦始皇统一后公元前205年设立县制,名首阳县,归属陇西郡,公元551年的西魏改名渭源县。境内融汇了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等三大古代文化,源远流长,文化灿烂。它是中国古丝绸南路的必经之地。丝绸南路由汉代长安出发,沿渭河西行,经渭源,最终入河西走廊。县内有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的全国独一无二的悬臂式纯木拱桥灞陵桥、葬有孤竹国二圣伯夷和叔齐的

首阳山、鸟鼠同穴渭水源、秦长城遗址等渭河流域丰厚的文化积淀。历代许多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诸多手迹。 三、渭源县旅游资源概况: 渭源县地处西秦岭末端向北部黄土高原过渡区,地形地貌复杂多样,自然风光奇丽秀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悠久的历史,构成了丰富的旅游资源。现已开发出旅游景点16处,有渭河源国家级森林公园莲峰山、十里“画廊”天井峡、云端仙境太白山、“陇原香格里拉”双石门等自然景观,也有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的全国独一无二的悬臂式纯木拱桥灞陵桥、葬有孤竹国二圣伯夷和叔齐的首阳山、鸟鼠同穴渭水源、秦长城遗址等渭河流域丰厚的历史积淀。近年来渭源县建设生态旅游,治理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业。 第二篇 渭源县旅游资源环境分析 一、渭源县旅游发展现状 渭源县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旅游资源和浓郁深厚的历史人文资源。渭源县旅游产业起步于1993年,在历届渭源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和不懈努力下,全县现已开发出16处景区(点),具有一定规模且对外开放的有:首阳谒圣、天井幽谷、太白云海、双门踩浪、夷齐

对区域旅游规划的基本认识

对区域旅游规划的基本认识 ——区域旅游规划理论与案例的学习 旅游规划是对未来旅游发展状况的构想和安排,它是预测和调节旅游系统内的变化,以促进有秩序的开发,从而扩大开发过程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实现三者效益的最大化。区域旅游规划是旅游规划中一个独特的部分,主要是指区域范围较大的旅游发展规划,往往跨越多个行政区划的范围。 一、区域旅游规划的主要内容 (一)区域旅游规划发展的背景: 1、大众旅游的出现,改变了旅游业的规模。 2、单个设施开发项目让位于综合旅游的开发。 3、旅游开发逐渐由最初的当地经济活动变化成区域化或国际化的经济活动。 4、旅游业的发展对目的地产生多重影响,而不断扩大的负面影响引起了对旅游规划的逐渐重视。 (二)区域旅游规划的主导功能是通过优化配置资源,是地区旅游业动态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并内化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发展体系之中,从而实现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发挥目的地资源、区位及文化等优势,提高旅游业的市场渗透力。 2、针对目标市场的需求,提供品质非凡、适销对路的产品,让广大旅游者获得更大满足。 3、营造“大旅游”的发展格局,主要包括政府对旅游业的大力扶持,部门对旅游规划的协调实施、企业对旅游开发的积极参与以及居民对旅游者的友好态度。 4、调整旅游产业结构,增强旅游供给的有效性和产业的竞争力。 5、追求旅游业三大效益的协调统一,促进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 (三)区域旅游规划模式——1231模式 1231模式即确立一个发展目标,进行两个基本分析,设计三个发展板块,构建

一个支持系统。 1.确立一个发展目标就、即预测规划期内旅游产业的经济地位以及旅游业对某些行业的重要性和联动效应。这一目标的确定决定了旅游业的产业地位和发展速度,是整个规划工作的核心。 2、两个基本分析即对旅游市场和旅游资源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其表层内容是对客源市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态势进行分析和预测,对各类旅游资源的现状进行调查和评价;里层内容是确立目的地的旅游形象,并向潜在的客源市场进行有效的市场营销,对旅游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进行综合功能配置,构架空间网络,布局重点开发地段。 3、设计三个发展板块:前位板块,指直接吸引旅游者前来旅游的旅游吸引物,及狭义的旅游产品和开发项目;中间板块,指为旅游者提供交通、住宿、餐饮、娱乐、购物等服务的旅游行业、设施和服务;后位板块,指旅游区内外的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 4、构建一个支持系统。规划方案和政策的实施,需要政府提供形影的政策保障和支持,包括政府管理与政策法规、人力资源、投资金融、社区支持、科技保障等。 (四)区域旅游规划的发展趋势 1、从单一专业规划向综合多学科的系统规划发展。 2、从静态规划向动态规划发展。 3、从封闭式的旅游规划向开放式规划发展。 4、中国的旅游规划正朝着全球化、市场化、产业化、生态化、战略化、多元化、创新化、系统化发展。 二、区域旅游规划的定位 1. 区域旅游规划由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立项,具有旅游部门的特点,在旅游行政部门的职权范围内具有法律效力。旅游规划与其他部门的规划是平行关系。 2. 区域旅游规划能够在区域的层面上,协调旅游发展问题,提出区域旅游发展战略、制定区域旅游发展政策,解决区域旅游发展的理念、目标、定位和发展梯次问题,统筹配置区域资源,发挥协同效应。 3. 区域旅游规划的思路是系统整合,统筹安排。规划成果主要解决发展的战略和政策问题,对地方旅游规划起到指导作用。其成果的核心是理念、战略、政策和定位,不一定面面俱到,巨细无遗。 4. 区域旅游规划在外部层面上,需要进行大尺度范围上的空间竞争分析,以确定区域的比较优势和定位。内部层面上要合理确定旅游发展的核心和功能区位,形成整合优势。 三、我国区域旅游规划的发展 (一)我国旅游规划的发展经历四个阶段: 1、地理专业人员开辟新领域,侧重于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规划阶段。 2、城市规划人员在风景名胜区和历史文化名城领域大显身手。利用原有较好规划规范和硬件技术,以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名胜区为主要领域,编制了为数不少的以物质规划为主的旅游规划。 3、政府旅游主管部门制定全国或区域性旅游发展战略规划。 4、旅游规划大发展阶段。进入1990后,特别是中央提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后,旅游规划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促进了旅游规划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高中地理—— 现代旅游对区域发展的意义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选修3[人教版] 第一章现代旅游及其作用 第二节现代旅游对区域发展的意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辩证地看待旅游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作用和负面影响。 教学重点:旅游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作用。 教具准备:自制图表、图片等 教学方法:导思——点拨、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一、拉动经济发展 旅游业被称为“朝阳产业”。从世界范围来看,旅游业已经成为世界重要的产业之一,并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 通过学习表1.1,了解以下知识: ①国际旅游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最高的国家是泰国,达6.2%; ②国际旅游收入与出口总额之比,最高的国家是埃及,达80%; ③国际旅游业已经成为一些国家重要的经济支柱。 (1)发展国际旅游,能够增加国家外汇收入。 说明: ①国际旅游是指跨越国家或地区的旅游活动。发展国际旅游可利用旅游资源和旅游设施,通过旅游服务而获取外汇。 ②世界上许多国家,如西班牙、瑞士、奥地利、泰国等,都将旅游创汇作为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 ③我国旅游外汇收入呈逐年上升趋势。 改革开放后,我国入境旅游蓬勃发展,旅游的发展给国家带来大量的外汇收入。我国旅游外汇收入呈逐年上升趋势。 (2)发展国内旅游业是回笼货币、稳定市场的一个重要途径 国内旅游作为一项消费活动,可以把居民手中的部分消费资金(货币)回笼到国家手中,既能减轻商品市场的压力,又能刺激旅游者新的需要,促进生产的发展。 该图拍摄的是2004年“十一黄金周”青岛海滨人潮涌动的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旅游已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和奢侈品,而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3)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说明:旅游业的发展是建立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发展的基础之上。同时,旅游业的发展又为相关行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需求,能直接或间接带动交通运输、商业服务、建筑、邮电、金融、房地产、外贸、轻纺、旅游纪念品等产业的发展。因此,旅游业是“一业依百业…一业带百业”的行业。

旅游人类学视角下的旅游开发与文化变迁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旅游人类学视角下的旅游开发与文化变迁 作者:陈依兰李利苏 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6年第03期 继生态旅游之后,民族旅游是近几年大热的新型旅游现象,借助民族特色文化资源,创建独具魅力的特色民族旅游景区是如今开发旅游资源的重要途径。本文从旅游人类学的视角出发,着重研究罗城民族旅游的开发对当地仫佬族居民造成的影响。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正北部,处于云贵高原苗岭山脉九万大山南麓,罗城县森林覆盖率达67.25%;城区绿地率为33.6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0.26平方米,生态环境保存相对完好,具有发展旅游业得天独厚的条件,再者罗城是全国唯一的仫佬族自治区,仫佬族文化保存得相对完好,浓郁的民族风情是民族旅游开发的核心竞争力。 一、仫佬族特色村寨开发现状 (一)东门镇石围屯 石围屯位于罗城县东门镇西北部,是罗城县重点打造的仫佬族特色村寨,2012年,石围 屯被广西区民委列为“特色村寨保护和发展”项目的村屯,同时还启动了石围屯仫佬族古村落、古民居保护工程,工程项目涉及进进村公路、仫佬族民俗博物馆、文化娱乐中心、休闲广场、古巷道修复等。其中古民居保护包括对传统民居的保护、复原一些传统民居、对民居的外墙进行统一粉刷等。2014年,在国家民委发布《关于命名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通知》 中,石围屯被列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如今基础设施的建设已较为完备,村容村貌得到极大的改善,还建立了罗城县首个屯级博物馆,石围屯也是三个仫佬族特色村寨中开发程度最深、最完善的,因此这里也成了游客体验活态仫佬族文化的首选之地。 (二)四把镇铜匠屯 铜匠屯是最早设立的仫佬族特色村寨,2009年立项成功到2010年正式开始动工,如今已大致建成。屯里传承有刺绣、草编、竹编、蜡染等仫佬族传统工艺,地炉火锅食俗、传统生产习俗、婚丧嫁娶等仫佬族特色文化浓厚,十分适合作为仫佬族特色村寨而进行保护和开发。笔者采访了负责铜匠屯开发项目的民族局副局长游志华,向他了解了铜匠屯开发的详细情况。政府最初的想法是搞好古民居保护,但因屯里一直在陆续拆除旧房修建新房,不能整片保护下来,再加上现在土地紧张,无法找到合适的地皮修建楼房,所以再实施保护已经没有意义了,于是另择一处,修建了六座代表仫佬族六大姓氏(银、吴、罗、梁、谢、潘)的不同特色的古民居,主要区别是香火台的设置,因为每个姓的来源不同,供奉的堂号不同。然而,吸引游客前来的并非这六座古民居,而是新修建的两座游泳池。每到夏日,周边几个县市都会涌入前来玩耍的游客。“你光搞这些(古民居),没有人会来看的,要搞点吃的、耍的,人家来过这里

某城市旅游发展规划

说明书目录 第一章导言-------------------------------------------------------1 1.1项目由来与本规划的意义-----------------------------------------1 1.2规划围、性质与期限-------------------------------------------2 1.3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2 1.4规划任务-------------------------------------------------------3 1.5规划方法-------------------------------------------------------4 1.6规划依据-------------------------------------------------------4 第一篇某市旅游产业发展系统分析----------------------------------6 第2章某市旅游业发展现状-----------------------------------------6 2.1某市国民经济概况---------------------------------------------6 2.2 某市旅游业发展现状------------------------------------------6 第3章旅游资源分析------------------------------------------------7 3.1旅游资源构成---------------------------------------------------7 3.2旅游资源特点与总体评价-----------------------------------------9 3.3旅游资源开发方向与开发序列------------------------------------10 第4章旅游客源市场分析与预测--------------------------------------11 4.1客源市场开发影响因素分析--------------------------------------11 4.2客源市场预测--------------------------------------------------12 4.3客源市场细分--------------------------------------------------13 第5章某市旅游发展优劣机威分析(SWOT)--------------------------14 5.1优势----------------------------------------------------------14 5.2劣势----------------------------------------------------------15 5.3机遇与挑战----------------------------------------------------15 第二篇某市旅游发展规划-----------------------------------------17 第6章某市旅游发展战略------------------------------------------17 6.1战略定位------------------------------------------------------17

关于旅游业的发展中环境问题的经济学分析和对策

关于旅游业发展的环境问题的经济学分析和对策 计算机08-1班080824128 吕雅雯 摘要:旅游业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精神和物质需求不断进步而相应发展的产业。近年来改革开放的政策和高速发展的经济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我国旅游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并由此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我国旅游业资源破坏、旅游区环境质量下降的问题也日益突出。为使旅游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文章主要分析了旅游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和旅游环境保护的对策,旨在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管理、决策提供服务。 关键词:旅游业环境质量环境保护经济力量生态旅游 正文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旅游的渴求也越来越迫切。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质量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近年来改革开放的政策和高速发展的经济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使旅游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并由此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但人们总把旅游业的发展视为一种经济活动,偏重追求其经济效益,相对忽略了旅游对环境的影响。从而造成我国旅游业资源破坏、旅游区环境质量下降的问题日益突出。旅游对环境尤其是自然环境造成的严重破坏不仅会阻碍旅游业本身的持续发展,而且也会带来相关的负效益。 经济是社会的命脉,它依托并承载着人们的生活。无论是农业、工商服务业,它们的发展必须要符合一定的区位,符合当地的地理条件、经济的发展程度,才能起到对当地经济的推进作用,旅游业也同样如此。旅游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众多学者专家们讨论的一个重要话题。怎样才能使旅游业更健康的、有利的可持续发展,又不会让其成为过分影响地方经济的命脉的部门,这是一个值得探索研究的问题,同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对当地社会文化的影响也是具有两面性的。 一、旅游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我国旅游业目前面临很多环境问题,如相当一部分热点旅游区水体污染,空气质量下降,局部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旅游资源受到损害;大批游客拥入,致使基础设施紧张,旅游旺季造成在某一景区的高度集中破坏或影响了该地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和生存环境;旅游区环境卫生状况较差,区内垃圾随意抛洒堆积,污水、污物随处可见;旅游开发建设项目与旅游区整体环境不协调等等。造成这些旅游环境破坏、环境质量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旅游开发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利弊

旅游开发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利弊 旅游业对纳西族传统文化的影响 摘要: 旅游作为一种复杂的人类行为,既是人际交往,又是经济流通,同时又是文化交流与互动的过程。它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随着现代化步伐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旅游更以其独特的行业特征在社会发展中担当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给接待地带来全方位的深刻影响。一方面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复兴,另一方面也对传统文化产生了负面影响。本文从旅游业对纳西族传统文化的双重影响分析,探讨丽江旅游开发中的文化保护问题,以期能促进丽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Abstract: Tour is a complex human behaviour , It is a kind of communication among people, economic exchange as well as a process of cultural interaction . Tourism influences people’s life widely and deeply .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ization and globalization, tourism has been playing a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in social development with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and has brought an overall influence on its destinations . On one hand ,tourism could accelerate the revival of traditional culture ;on the other hand ,it also would bring negative affect on it . This paper begin with the double sides’ influence on Naxi Nationality’s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n discusses cultural protection in development of Lijiang tourism in order to develop its tourism continuably . 关键词: 旅游业,纳西族传统文化,影响 Key word: tourism,Naxi Nationality’s,traditional culture,influence 序言 近年来,丽江的旅游业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在国内外产生着日益广泛和深远的影响。据旅游主管部门统计2005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404.2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38.59亿元。丽江已经从“被遗忘的角落”变成了具有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文化遗产双重身份的旅游热点城市,集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为一体的丽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珍爱。丽江旅游业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从起步进而快速腾飞。丽江也因其独特的民族传统文化而成为最有吸引力的旅游

XX市旅游发展规划(纲要)

XX市旅游发展规划(纲要)(2001-2020) XX市旅游发展规划(纲要) (2001-2020) 1 规划期限与规划区 1.1 规划期限与分期 (1)规划期 2001年-2020年 (2)分期近期:2001-2005;中期:2006-2010;远期:2011-2020。 1.2 规划区 XX市域(市区及辖县) 2 旅游发展动力与供求趋势分析 2.1 主导旅游吸引分析 (1) 观光型资源吸引范围主要是粤东地区,可波及外围市县及港澳地区。 (2) 度假型资源开发粗放,产品体系没有形成,主要是粤东地区及部分港澳客源。

(3) 娱乐和购物型旅游产品没有形成,吸引范围以本市为主。 (4) 宗教文化型旅游点吸引范围以粤东为主,缺少影响较大的区域性或大区性宗教胜地。 (5) 商务公务型是远程旅游吸引的主体,波及范围广阔。但在硬件和软件上都比较脆弱。 目前XX市旅游业以城市旅游为主体,旅游发展的主动因素是商务和公务型旅游吸引要素;旅游景点和其他旅游吸引物是本地和部分外地客人的吸引源和活动载体,是旅游发展的补充性动力。但XX市的旅游资源具有良好的可开发性和可组织性,建设高品位的观光度假产品的条件是好的,可望观光度假产品在规划中远期成为主动力之一。 2.2 旅游需求趋势分析 (1)将继续面对巨大的商务旅游需求。文化旅游资源对海外潮籍侨胞具有强烈的吸引。(2)以粤东客源为主的广东省内旅游需求旺盛。 (3)XX城市商务、公务、会议、探亲等类型旅游者的观光休闲需求具有可引导性。 3 旅游发展战略 3.1 战略思想 围绕着建设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和旅游强市的战略目标,依托海港商埠、著名侨乡和经济特区的区域优势,发掘潮汕文化特色,充分利用已经形成的设施条件和发展机遇,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国际规范,培育大旅游发展的整体动力和发展环境,推动政府主导型向政策导向型的机制转变,实施精品战略,保障供给,引导消费,提高旅游行业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致力于创造旅游业持续发展的良性机制,将XX建成在国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直接旅游目的地,力争在规划远期使旅游业真正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旅游强市。

贵州省旅游产业发展战略分析

贵州省旅游产业发展战略分析 贵州省是一个后发展地区,区域经济发展明显滞后。贵州在旅游业发展方面已经具备雄厚的资源优势[1,2]。它现在正面临着六大机遇:第一,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机遇;第二,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所带来的机遇;第三,新经济浪潮带来的机遇;第四,借鉴东部地区的经营管理经验的机遇;第五,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机遇;第六,假日经济的机遇等。旅游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大力发展旅游业,对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带动区域经济腾飞具有重要意义。 贵州省旅游业发展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观念问题,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发展战略、管理体制与机制、品牌创建与景区建设、旅游促销和区域产业发展等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在后发展地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 战略定位 1.1 实施“科教兴省”、“可持续发展”和“开放带动”三大战略 这是贵州人民的明智选择。这三大战略中,“科教兴省”是根本,只有大力发展教育,“治穷先治愚”,大力提高贵州人民的科技文化水平,贵州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富裕;“可持续发展”是目标,贵州是生态极其脆弱的地带,发展旅游产业等,必须与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建设和发展生态环境,实现生态经济的良性循环,自然、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开放带动”是手段,通过全方位改革开放,创新机制与体制,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社会环境,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借鉴外地的资金、人才和管理优势,实现贵州社会经济文化的腾飞。 1.2 后发制人 中共中央决定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无疑对贵州省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绝好的机遇。但如

果只依靠自然资源的优势,走传统的资源导向型的经济道路,势必重蹈高投入、低产出,并以资源环境为代价的恶性循环,继续处于落后的传统经济境地。因此,贵州省旅游产业的发展要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导,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观点和方法,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开拓大市场,发展大旅游,形成大产业,把旅游业发展成为区域的支柱产业,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未来的发展中,贵州省旅游业要以知识化、信息化、数据化和国际化为主要特征的人类文明社会中的历史定位,通过体制与机制创新,实施以人才为本的旅游科技创新战略,以更新观念、提高人口素质为本的旅游开放带动战略,以资源、环境与旅游经济协调发展为目标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区域产业结构的市场化调整和技术升级,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跨跃式大发展。 后发展地区,要想后来居上,就必须“敢为天下先”,创造制度与体制新优势。只有通过创新体制与机制,优化投资环境,才能有效地解决资金与人才等问题。想当年,深圳特区、海南省成立之时,吸引了多少人才,形成迁移大潮,势如“孔雀东南飞”,不就是因为人们看中了其制度与体制新优势吗?再如浙江省的温州、义乌、永康等地的经济突飞猛进地发展,不也就是因为其具有制度与体制新优势吗?因此,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创造制度与体制新优势,对于后发展地区的贵州省来说,尤其重要。要实现后发展地区的后发制人,就必须与东部地区广泛合作,借鉴其改革开放的经验,应用其已经取得的成果,吸取其失败的教训,最大限度地减少“摸石头过河”消耗的成本和时间,实现后来居上。我们承认,要发展经济首先要发展教育。但后发展地区经济条件不优越,不可能投入很多资金来发展教育,更何况今天的教育投入,不可能马上转变为区域的经济产出,这是一个长远的发展过程。这也正是落后地区为何教育投入严重滞后的原因。因此,我们认为,通过教育培养人才固然重要,但对于社会经济后发展地区来说,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充分发挥好现有人才的作用,才是最重要的。不然的话,培养的人才大量流失,后发展地区要后发制人,就是一句空话。

旅游区联动发展规划

摘要:景区与城镇的联动发展规划是实现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旅游区联动发展的两个主要模式是全城旅游和旅游依托型城镇旅游。而目前大量出现的景区城镇化、城镇与景区脱轨等现象严重阻碍了区域旅游的联动发展效应,因此本文通过旅游区联动发展的两个模式的分析,对其科学规划提出了探索性的建议。 关键词:景区;城镇;联动发展;规划 一、引言 我国现已培育出一批批知名度较高的风景名胜区,走遍国内旅游风景名胜区的旅游消费者数量越来越多。“看”完了国内的知名景区,有着浓厚的旅游兴趣、有钱有闲的旅游消费者是不是得被迫走出去呢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现实问题。很显然,景区的“门票经济”不足以发挥旅游业的经济效应,慕“景区之名”而来的单一旅游动机不足以引发旅游者的再次购买动机。因此,我们在旅游规划时必须打破把发展旅游简单地理解为开发景区的认识,借景区的名气把周边的城市化水平提上位,大到中心城市,小到小城镇。 著名的未来学家约翰.托夫勒在《第四次浪潮》中提出:人类社会的第三次浪潮是服务业的革命,第四次浪潮是信息革命,第五次浪潮是娱乐和旅游业的发展。娱乐业是目前世

界上发展最迅速的产业,其深度的体验性与旅游的本质不谋而合。因此,提高娱乐活动在旅游产品中的地位更能体现旅游的审美、愉悦特性。将娱乐业与旅游相结合也就是要求景区与城市、城镇联动发展。目前,国内已经有很多旅游区联动发展的例子。本文将旅游区的联动发展分为全城旅游和旅游依托型城镇旅游两种模式,并对这两种联动模式的规划战略进行了初探。 二、文献回顾 朱红红(2009)将景区分成观光型、娱乐型、信息型、享乐型四类。不同类型旅游景区盈利模式不同。观光型产品在初兴旅游市场占有重要地位,门票是收入的主要来源。随着社会经济进步及旅游市场的成熟完善,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旅游规划者在规划的过程中更加注重景区产品的延伸,分期规划,旅游景区逐渐从观光型向娱乐型、休闲度假型等深层次体验类产品及商务型、修学型、康体健身型等针对特定需求的旅游产品发展;盈利模式也由门票单一型转向多元化,门票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比重下降,餐饮、住宿、娱乐等成为景区收入的重要来源。 但现实是,目前开发商对商业利益的过多追求使得中国众多风景区内人工化、商业化、城镇化现象时有发生,由于错位的风景区规划人为加重风景区城镇化的现象也不鲜见(王衍用,2006)。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就有学者指出

(发展战略)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欠发达地区一方面拥有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以及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另一方面,面临着资金、技术和人力资本的短缺,因此,欠发达地区发展旅游业就面临着合理的技术选择的问题。合理的技术选择决定了欠发达地区旅游业发展所采取的战略,也决定了其在未来的旅游市场上的竞争力。我们认为,一个地区经济结构是由其要素禀赋结构内生决定的,具体到某一产业也是如此。也就是说,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必须充分考虑其要素禀赋结构,考虑该国或地区的旅游资源、资金、技术等要素的构成状况,充分利用其比较优势,而不是忽视自身条件,一味谋求他山之石。不同的地区有其不同的要素禀赋结构,因此旅游业发展所选取的战略也应有所不同。欠发达地区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其旅游业发展必须选择与之相符的技术路径棗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 一、从要素禀赋结构看比较优势 1.现实中的问题 丰富的旅游资源,是欠发达地区发展旅游业,进而改善其经济结构的基础。发展旅游业具有非常明显的乘数效应,就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而言,通过大力发展旅游业可以带动第三产业及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对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改善投资环境,进行资本积累,摆脱贫困,增加区域经济的综合实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何将欠发达地区的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效益,关键是欠发达地区如何按旅游业自身的特点并结合本地区旅游资源的状况来作出旅游业发展的战略选择。然而,欠发达地区在选择旅游业发展战略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相互效仿的生产和发展行为。与之相伴的结果:一是欠发达地区旅游

业缺乏自生能力,即自我造血机能;二是产业、产品缺乏竞争力。效仿的生产和发展行为,看似可以规避欠发达地区的资本和技术的不足,以期节约成本,但实际上,这一思路是缺乏效率的。我们认为,只有从当地旅游资源条件出发,综合考虑其要素禀赋结构,欠发达地区才能真正做到规避资本、技术的不足,才能产生成本优势。 2.两种要素禀赋结构条件下的技术选择 几乎所有的欠发达地区都存在着资金、技术和人力资源的短缺,如果采取效仿的生产和发展旅游业的技术选择,则欠发达地区就会面临着资本、技术的挑战和相对较高的成本。假定现有两个旅游企业,一个是发达地区的,另一个是欠发达地区的,发达地区的旅游企业面对着资本、技术的相对丰裕,而旅游资源相对缺乏;欠发达地区的旅游企业面对的是资本、技术相对缺乏,而旅游资源相对丰裕。那么,在图1的模型,发达地区的旅游企业就会选择Q1的等产量线组织生产,而欠发达地区的旅游企业就会选择Q2的等产量线组织生产。只有这样,这两个企业才能够在相互的成本优势中取得成本优势。如果情况相反,则两个旅游企业都将丧失彼此的成本优势。 在竞争性市场中,资本、技术和旅游资源的相对价格取决于该经济的要素禀赋结构,资金、技术和旅游资源的相对丰裕和稀缺程度。当旅游资源相对丰裕,而资本、技术相对稀缺时,等成本线就类似于图1中的C1,反之,当资本、技术相对丰裕而旅游资源相对稀缺时,等成本线就类似于图1中的C2。在一个资本和技术相对昂贵而旅游资源相对便宜的条件下,生产既定数量的旅游产品,A 点代表的技术成本最低;反之,G点所代表的技术成本最低。如果欠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的旅游企业都放弃自身的要素禀赋条件,要取得A点上的最优,就必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