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哲学基础知识》教材中价值、人生价值问题的思考

关于《哲学基础知识》教材中价值、人生价值问题的思考
关于《哲学基础知识》教材中价值、人生价值问题的思考

关于《哲学基础知识》教材中价值、人生价值问题的思考

对教材人生价值的相关知识进行逻辑推理,提出了几点质疑:一是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无法推出人生价值的概念;二是人生价值概念在定义上存在逻辑上的问题,并且与人生真正的价值是奉献自相矛盾。三是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定义问题。阐明了几个观点:一是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客体在社会劳动关系中为满足主体需要而凝结的社会劳动。二是人生价值则是人生的价值就在于它的社会实践对社会的贡献,这就与人生真正的价值在于奉献不矛盾了。三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都是人生价值的一种评价,都包括贡献和索取两个方面。教材把社会价值等同于贡献,把自我价值等同于索取,有失偏颇。

标签:价值;人生价值;社会劳动

中职生是玩电脑和手机长大的一代,他们在学习上没有升学的压力,有更多的精力去关注社会,他们喜欢上QQ,发微博。同时,多元化的人生价值观也通过因特网影响着学生对人生、对社会的价值判断。《哲学基础知识》作为一本中专德育教材,肩负着引导学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任务。因此,人生价值观是教材规定的一个重点。但是笔者在教授本书时发现,价值、人生价值的内容存在一些理论问题和逻辑问题,教材的相关观点不能自圆其说,难以让笔者信服。这必然影响教学效果。

一、价值概念与人生价值概念存在逻辑问题

《哲学基础知识》中关于价值概念的定义是(课文第221页):作为哲学范畴的价值,一般是指客体属性和主体的需要之间的效用关系,即某一事物或对象(客体)对人们(主体)的需要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由此课文中推出人生价值的概念(课文第223页):一般来说,人生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二是社会对个人需要的尊重和满足。这从逻辑上是行不通的。根据哲学上价值的概念,把人生作为一个客体,社会和他人作为一个主体,只能推出第一层关系,即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无法推出第二层意思。课文的解释是人既作为个体而存在,又作为社会成员而存在。我们从这个假设出发,人生是客体,作为社会中一员的个体是主体的话,那推出的结论是自己对自己需要的满足。而非社会与个体的关系。

可见按照课文中哲学上价值的概念,人生价值的说法是不科学的。问题出在哪里呢?假设这个哲学价值的概念立论错误,那么后面的一切都有可能是错的。所以,我们要对课文中哲学上价值概念进行必要的论证。

二、教材价值概念的反思

课文中认为哲学上的价值是指客体属性和主体的需要之间的效用关系,我们从这里看出,客体属性指的是客体本身所具有的自然属性。而一个事物是否有价值,不僅要看它是否有客体属性还要看人们是不是需要。如果没有需要,那么就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