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产生和发展的科学背景

论马克思主义产生和发展的科学背景
论马克思主义产生和发展的科学背景

论马克思主义产生和发展的科学背景

华西临床医学院泌尿外科博士刘建军B030761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具有历史必然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其阶级性和实践性的基础上成为唯一科学和彻底革命的哲学。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科学背景:首先,在社会科学方面,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具有决定意义。在资本主义矛盾日益尖锐化的基础上,无产阶级登上政治斗争的舞台,为实现推翻资本主义旧世界和创建共产主义新世界的历史使命,迫切需要科学世界观的指导,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同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打破了封建时代的各民族闭关自守的状况,剥去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外衣,等等,使社会规律、社会物质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显露出来,为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创立完备的科学的唯物主义哲学提供了客观条件。

其次,十九世纪自然科学的新发展,表明已具备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自然科学前体。恩格斯说:“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个化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以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尔文的进化论三大发现为代表的自然科学的新成果,揭示了自然界的辩证法,打破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行而上学性质,这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全面地揭示整个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提供了必要的前提。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开始,自然科学在研究方式上发生的一个飞跃,即从经历长达四个世纪之久的搜集资料的阶段逐步转变到系统地整理资料和上升到理论概括的阶段。这种转变带来的最重要的成果是揭示了自然界各种事物之间的有机联系和他们的发展过程,发现了自然界各种运动形式的许多重要规律,从许多方面打破了由几了世纪以来的自然科学状况所形成的行而上学自然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导言中举出以下几个重要方面:1. 一七五五年康德提出的关于太阳系起原的“星云假说”,坚持地球和太阳系有一个发生和发展过程,打破了“宇宙神创”和牛顿的“神的第一次推动”的维心主义行而上学观点。2. 一八三○年,英国地质学家赖尔根据生物化石的发现提出并论证地球地层渐变的理论,打破了上帝的“惩罚”造成“灾变”的行而上学观点。

3. 拉瓦锡的氧化理论、道而顿的原子论,特别是一八二八年维勒用化学发法合成有机尿素,打破了那种认为有机物和无机物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界限的行而上学观点。

4. 一八三八年和一八三九年德国生物学家施莱登和施旺关于细胞的发现,揭示了动物和植物结构的统一行和有机体分化发展的规律,打破了动植物之间设置“巨大壁垒”的行而上学观点。

5.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由迈尔、焦尔、格罗夫、柯尔丁等人几乎同时从不同途径发现的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证实了物质运动只能转化,不能创造和消灭,打破了自然界各种运动形式机械分割的行尔上学观点。

6. 达尔文的进化论,揭示了生物进化的规律和有机界物种千差万别的原因,推翻了那种动植物种看作彼此毫无联系的、“神造的”、不变的观点。以上这些自然科学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其中最重要的是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提到的“三大发现”,他们不仅揭示了“自然界中各个领域内的过程之间的联系”,而且揭示了“各个领域之间的联系”,依靠事实材料“描绘出一幅自然界联系的清晰图画”。这些成果揭示出来的自然界的联系和运动的辩证法,有力地打击了唯心主义和行而上学的自然观,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打下了牢固的自然科学基础。

第三,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表明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准备已经完成。德国古典哲学继承哲学史上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传统,主要是批评地吸取了黑格尔哲学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这使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得以克服旧唯物主义的缺陷,创立完备的科学的唯物主义。德国古典哲学是处于革命前夜的德国资产阶级哲学。当时的德国在整个欧洲是个落后国家,封建势力异常强大,正当资产阶级觉悟到要摆脱封建统治的束缚时,英、法等先进国家的资本主义矛盾已经明显暴露出来,包括德国在内的欧洲各国的现代工业无产阶级正在兴起。因而德国资产阶级感到来

自封建势力和无产阶级革命势力两方面的威胁,这就造成了他们所特有的两面行,即有向往革命的一面,又有惧怕以致敌视工农群众起来革命和同封建势力妥协的一面,同时,在意识形态领域,由于一系列自然科学的新发现冲击着行而上学,暴露出前两个世纪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精神武器-行而上学唯物主义已经不中用了。正是以上的阶级和时代的特点,决定了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德国古典哲学中资产阶级的革命要求和自然科学的新成果,是通过唯心主义中的辩证法因素隐晦地表现出来的,形成了哲学史上从未有过的辩证法同唯心主义高度结合的哲学。黑格尔是这种哲学的集大成者,他是“第一个全面的有意识的叙述了辩证法的一般运动形式”的哲学家。他对行尔上学进行了系统的批评,“恢复了辩证法这一最高的思维形式”。他在阐述“绝对观念”的辩证发展中,把整个自然、历史和精神的世界描绘成一个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他提出了关于矛盾是发展的内在源泉的思想,关于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化的思想,关于发展形式的“否定之否定”的思想,并且把辩证法运用到认识过程,揭示了概念的矛盾运动。这是黑格尔对辩证法所做的重要贡献,是他的哲学中的“合理内核”。但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头脚倒置的,它的表现形式是唯心主义、神秘主义的。整个德国古典哲学作为德国资产阶级两面性的理论表现,都带有极大的调和和妥协的特点。康德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最终成了不可知论和先验唯心主义。黑格尔则调和辩证法和唯心主义,唯心主义则最终窒息了革命的辩证法。德国古典哲学不敢同传统的宗教唯心主义公开决裂,甚至为传统思想辩护,因而受到官方的保护。但是,革命的准备进程,势必要冲破这种调和、妥协的哲学,而终于产生了同宗教唯心主义公开决裂的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哲学。费尔巴哈一反德国哲学思辩的传统,力求为哲学探求一个新的立足点,使哲学从空谈自由回到争取现实的幸福中来,从抽象的思辨回到实在的自然,从幻想的天国回到感性的人间,终于在唯心主义长期统治的德国建立起唯物主义的哲学。他把自己的哲学称为人本主义,宣称哲学的任务就在于把神学还原为人本学。他运用人本学的理论论证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认识论,坚决维护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原理,彻底否认所谓在物质世界之外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这是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内核”。但是这种建立在资产阶级基础之上的唯物主义哲学,仍然是不彻底的,带有行而上学和同唯心主义宗教伦理思想调和的缺陷,没有超出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尽管如此,它毕竟恢复一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预示着彻底的科学的唯物主义哲学的诞生。无论从社会发展和德国资产阶级革命准备的实际进程,还是从哲学发展本身来看,德国古典哲学都是没有出路的。同时,在德国古典哲学中,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而巴哈的唯物主义中已经明显地孕育着新哲学。因此,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和马克思主义的创立,都是历史的必然。

以上三个方面,说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已经成熟。正是这种已经成熟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的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国际无产阶级提供了科学无产阶级的世界和科学的认识工具。

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四十年代初,和当时的革命青年知识分子一样,曾经是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这使他们一度接近并参加黑格尔左翼――青年黑格尔的活动。但是,一开始他们就对青年黑格尔分子热衷于精神的批评、脱离政治、忽视革命实际的做法表示异议。他们最早觉察到德国古典哲学没有出路,青年黑格尔派所走的道路是死胡同。他们终于同青年黑格尔分子分道扬镳,从旧哲学营垒中冲杀出来,创立了科学哲学,为无产阶级和整个人类做出了伟大的贡献。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成为新哲学的创始人,是有历史和时代决定的,而他们的个人的作用也不应否定。使他们能够站在历史和时代的前列,具有非凡的理论勇气和创造才能而成为科学巨匠的,主要由于他们首先是革命家。作为革命家的马克思、恩格斯,具备这样两个互相联系的属于个人的因素:其一,是他们具有彻底的民主主义并近而转向无产阶级的立场。据于这种立场,他们始终面向实际,面向真理,不迷信任何权威。马克思刚刚毕业担任《莱茵报》主编时,就无情地鞭挞反动的

封建制度,为被压迫的劳动群众的利益辩护。而恩格斯在被迫经商的同时,也从未放弃深入工人群众的机会。这使年轻的马克思、恩格斯踏上社会没有多久就从民主主义转变为共产主义者。其二,马克思、恩格斯具有渊博的学识,他们具有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和经济、哲学和历史知识,经常密切注视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尤其是德国古典哲学及其价值更有着精湛的研究和透彻的了解。以上这样两个因素,使马克思、恩格斯能够在总结工人运动经验发展成果的基础上,冲破一切旧思想的束缚,发现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抛弃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体系,批评地吸取了它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抛弃费尔巴哈哲学中宗教、伦理的唯心主义杂质,批评地吸取了它的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有机地结合起来,创立了崭新的马克思主义。反映马克思、恩格斯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理论创造成果的主要著作是《<黑格尔法哲学批评>导言》、《神圣家族》、《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等。

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科学背景

马克思主义结束了旧哲学的“永恒真理”的封闭体系,创立了使哲学随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向前发展的开放体系。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哲学的贡献,不仅在于他们创立了科学的哲学,而且在于他们以毕生的精力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了他们所创立的哲学。马克思恩格斯为创建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创建第一国际、总结1848-1849年欧洲革命、巴黎公社革命等历次革命经验以及后期恩格斯为创建和领导第二国际所写的一系列著作,包含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特别是科学共产主义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共产党宣言》,揭示了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科学巨著——《资本论》,以及结合现实斗争、概括自然科学新成就、总结哲学的发展所写的《反杜林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自然辩证法》等著作,都是马克思、恩格斯发展他们所创立的新哲学的光辉结晶。《资本论》虽然不是专门的哲学著作,但它是一部活的唯物辩证法的巨著。恩格斯的《反杜林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已成为一个成熟的科学体系。《反杜林论》哲学篇,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至今仍显示出作为科学的哲学的强大生命力。马克思、恩格斯在理论创造的同时,广泛传播了马克思主义,促成了哲学同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国际工人运动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和理论。

列宁、斯大林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取得的统治地位,迫使行行色色的反马克思主义派别改变策略,转而采取修正主义的手法,即口头上承认马克思主义,实际上篡改和否定马克思主义。他们利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由于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利用由于放射性元素和电子的发现而引起的物理学革命,企图以唯心主义哲学取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之相对,当时在哲学战线上出现了一批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战士和思想家,他们的突出代表就是列宁。列宁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总结国际共产主义的新经验和自然科学的新成就,在同国际资产阶级和第二国际机会主义的斗争中,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把马克思主义推向了新是阶段——列宁主义阶段。列宁剖析资本主义新阶段和总结革命经验所写的著作,在回答革命的迫切问题中包含着哲学上的贡献。集中反应列宁哲学贡献的是《唯物主义和经验批评主义》、《哲学笔记》、《论战斗的唯物主义的意义》等著作。为了回击资产阶级和修正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挑战,为了解决迫切的无产阶级革命问题,列宁坚决捍卫和系统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物辩证法。列宁把在认识论上是否坚持反映论,作为在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是否坚持唯物主义的重要标志;把对立统一规律规定为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这都体现了科学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列宁强调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溶为一体的统一,对于捍卫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列宁独创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认识论、方

法论,发现了世界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规律,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可以首先在一国胜利的理论,领导俄国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赢得了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以斯大林为主要代表的列宁的继承者,在领导苏联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捍卫了列宁主义及其哲学,并结合革命和建设实践,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同唯心主义行而上学的根本区别,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和对客观规律的掌握及运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等一系列重要哲学问题上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毛泽东的哲学思想具有特殊的历史地位。由于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继十月革命后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里取得的,革命过程中遇到许多特殊复杂的问题。当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和我们党内盛行的教条主义无视中国革命的特殊性,一度使中国革命几乎限于绝境。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在同这种错误倾向进行坚持不懈的斗争中,科学地总结了中国革命一系列独创性经验,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指引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毛泽东从中国的社会状况和革命特点出发提出的以农村保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就是独创性的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光辉范例之一。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关于党的建设的一系列科学著作——《论新民主主义》、《论联合政府》、以及《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战争和战略问题》等军事著作,都在科学地回答革命的迫切问题中对马克思主义做出了特殊的贡献。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强调调查研究是一切工作的第一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阐述和发挥了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对立统一规律,指出共性和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有三个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它们都是活的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集全党智慧所创立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我们党在以改革开放为主要内容的新时期所高举的又一面马克思主义旗帜。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和把握上,实现了仅从生产关系来确定的传统观念到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引入社会主义本质范畴的转变。由此,使我们党所坚持的以政治革命为中心而建立起来的理论体系实现了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建立起来的理论体系的飞跃。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都是配置资源的手段,并不反映社会制度的本质属性。

毛泽东说:“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性及其发展

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性及其发展 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也有极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根源和时间基础。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欧洲如火如荼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之中,它通过对革命斗争经验的深刻总结,揭示了社会主义必将取代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进行革命和寻求解放的正确道路,从而成为指导无产阶级革命的纲领。 马克思主义诞生历史背景 第一,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社会经济前提。工业革命是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的飞跃,它不仅是生产技术上的革命,也引起了社会关系的深刻变化。一方面,工业革命推动生产的迅速发展,并导致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使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另一方面,工业革命使社会分裂为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促进了工人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机器生产本来可以用来减轻工人的繁重劳动,但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它却成了更多榨取工人劳动血汗的工具。机器的使用,使劳动分工更为细致和专门化,工人掌握的技术日益简单。资本家常常用大批非熟练工人代替熟练工人,用女工、童工代替成年男工,以减少工资。工人随时面临着失业的危险,工人的处境没有得到改善,反而更加恶化了。工人运动随之兴起。 第二,独立工人运动的兴起,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阶级基础。19世纪三四十年代,工人运动已从经济斗争发展到独立的政治斗争。法国里昂工人的武装起义,英国的宪章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工人起义,具有鲜明的政治斗争性质。在此以前,工人阶级有时也参加政治斗争,但在那些斗争中无产阶级是在资产阶级的领导下进行反封建斗争。而现在,工人阶级是为了自己的政治权利和经济利益去进行斗争,并把矛头指向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工人们从斗争实践中逐渐认识到,要想从根本上改善自己的处境,就必须改变政治上的无权地位,进行反对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这标志着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独立的工人运动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同时也为科学理论的创立奠定了阶级基础。 第三,欧洲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源之一。德意志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直接来源。社会主义思想是工人阶级反对资本主义剥削和压迫的理论表现。早在十六七世纪资本主义兴起时,就出现了以英国人莫尔为代表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19世纪初,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深入和法国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又出现了以法国人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人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19世纪三四十年代,随着工人运动从经济斗争发展到独立的政治斗争,更多的欧洲有识之士怀着急迫的心情,深入地探讨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问题。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背景

马克思主义诞生历史背景 马克思主义诞生历史背景 第一,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社会经济前提。工业革命是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的飞跃,它不仅是生产技术上的革命,也引起了社会关系的深刻变化。一方面,工业革命推动生产的迅速发展,并导致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使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另一方面,工业革命使社会分裂为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促进了工人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机器生产本来可以用来减轻工人的繁重劳动,但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它却成了更多榨取工人劳动血汗的工具。机器的使用,使劳动分工更为细致和专门化,工人掌握的技术日益简单。资本家常常用大批非熟练工人代替熟练工人,用女工、童工代替成年男工,以减少工资。工人随时面临着失业的危险,工人的处境没有得到改善,反而更加恶化了。工人运动随之兴起。 第二,独立工人运动的兴起,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阶级基础。19世纪三四十年代,工人运动已从经济斗争发展到独立的政治斗争。法国里昂工人的武装起义,英国的宪章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工人起义,具有鲜明的政治斗争性质。在此以前,工人阶级有时也参加政治斗争,但在那些斗争中无产阶级是在资产阶级的领导下进行反封建斗争。而现在,工人阶级是为了自己的政治权利和经济利益去进行斗争,并把矛头指向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工人们从斗争实践中逐渐认识到,要想从根本上改善自己的处境,就必须改变政治上的无权地位,进行反对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这标志着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独立的工人运动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同时也为科学理论的创立奠定了阶级基础。 第三,欧洲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源之一。德意志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直接来源。社会主义思想是工人阶级反对资本主义剥削和压迫的理论表现。早在十六七世纪资本主义兴起时,就出现了以英国人莫尔为代表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19世纪初,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深入和法国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又出现了以法国人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人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19世纪三四十年代,随着工人运动从经济斗争发展到独立的政治斗争,更多的欧洲有识之士怀着急迫的心情,深入地探讨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问题。教材正是把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理论的革命活动放在这个历史大背景下进行阐述的。 二、《共产党宣言》的问世 1.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理论的革命活动。教材从马克思、恩格斯深入工人群众和进行理论研究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特别是对无产阶级的地位和历史使命进行科学的论证。教材明确指出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直接来源,并在小字中较为细

马克思主义科学观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具体来说,阐述了四个方面:第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基础,是贯穿马克思主义理论始终的思想方法,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第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第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既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第四,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理论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科学论断。这个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和关于生产力的学说。其中,生产力问题是联系科学观、技术观与历史观的纽带。从马克思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到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一个很大的发展,真正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观、技术观和历史观三者的统一,从而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一元论特征。从时代背景上来看,它又是对当代科学、技术和生产三者一体化发展趋势的高度理论概括。 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把科学技术提高到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的首要位置。这不仅是基于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总结,而且也是有充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依据的。事实上,这个科学论断本身就体现了唯物史观的新发展。早在100多年前,马克思就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点,开始把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全部历史的基础)这三个概念结合在同一个命题中。今天,邓小平同志进一步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把生产力主要地归于科学技术的高度,不仅从形式上、而且从内容实质上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观、技术观和历史观三者的统一。 (一)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本质是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观并不是一种就事论事的肤浅理论,也不同于一般的西方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它不是把科学看成是单纯的“知识体系”,也不是把技术看成是单纯的“工具和规则的体系”,它从人对自然的关系这个人类历史的基本前提出发,把科学和技术都当作社会现象来考虑。认为作为特殊的社会历史现象,科学技术与社会环境之间应当存在着相互作用。首先,马克思主义从社会对科学技术作用的角度来说明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科学技术本质上是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是人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社会活动。人为什么要认识和改造自然?从根本的动机上来说,就是为了满足自身的社会需要。古代科学的发生和发展就是由生产决定的。例如,天文学是为了满足农牧业定季节的需要而产生的,而数学又是为了满足天文学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力学则是为了满足农业生产和城市手工业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近代科学的产生也同样如此。“如果说,在中世纪的黑夜之后,科学以意想不到的力量一下子重新兴起,并且以神奇的速度发展起来,那末,我们要再次把这个奇迹归功于生产。”[(1)]尤其是资本主义大机器生产,“第一次达到使科学的应用成为可能和必要的那样一种规模”。于是,“搞科学的人为了探索科学的实际应用而互相竞争”。[(2)]这大大刺激了科学的发展,用恩格斯的话来说,那就是“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3)]。 其次,马克思主义又从科学技术对社会作用的角度来论证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恩格斯当年在马克思墓前曾这样阐述马克思的科学观:“他把科学首先看成历史的有力的杠杆,看成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4)]马克思本人也曾说过,“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5)]。因为火药把封建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马克思还说,“蒸汽、电力和自动纺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6)]对此,恩格斯举了奥地利的例子。在19世纪30年代前后,欧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第19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一)、教材 1、课程标准 要求“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其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上的经验教训”。 2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课题选自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第五单元第19课内容。也是社会主义运动史的第一课,因此有必要让学生明白社会主义这个概念,特别是社会主义产生的必然性和科学性,所以本课教材处于重要的地位,对以后的学习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3.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内容主要是从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来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及其意义。第一目“探寻公正的理想国”,讲空想社会主义的来龙去脉。通过介绍空想社会主义的三个代表人物及其主张,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思想文化背景。第二目“《共产党宣言》”,讲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及其意义。包括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实践(学术和政治两个方面)、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意义。第三目“巴黎公社―第一个工人政权”, 讲巴黎公社的成立、措施和影响,说明这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尝试。“准备一诞生一实践(运用)" ,形成了串联本课教材知识点的主要线索。为突出课标精神,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本课内容,教材处理如下: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空想社会主义,二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三马克思主义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巴黎公社。 4 、教学目标: 确定依据: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2)教材的特点(3)高一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条件、历史必然性;《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巴黎公社的措施和历史教训对后来革命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概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大意义,培养学生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其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上的经验教训,培养学生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和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这是人类思想理论的一次重大飞跃,马克思主义是时代发展的产物;通过对巴黎公社成立和失败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巴黎公社成立是无产阶级建立专政的一次伟大的尝试,巴黎公社失败,意味着社会主义道路的长期性和曲折性。 4.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包括《共产党宣言》和巴黎公社革命。其中,前者是理论,后者是实践,归纳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难点:对“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解。本课内容理论性强,比较抽象,学生不易掌握。 确定依据:课标的要求。 (二)、说学习方法的培养 1、学情分析: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的相关内容在初中时已经讲过,这里不必过多讲解史实。本课内容如何体现“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应作为难点给学生讲清。“马克思”这一名词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设计中,可以通过展示历史图片(像)和提出一些生活气息浓厚的问题供学生讨论,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法指导:通过阅读思考、小组讨论研究,让每个学生都能动手、动口、动脑,从而在知识产生迁移中发现规律,进一步把知识纳入学生已有认知结构中,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达到教育学“最近发展区”要求,体现了自我建构知识的现代教学思想。 (三)、说教学方法 由于本课思想性、理论性较强,宜采用接受式学习的方式,以教师分析为主,辅之以师生的交互讨论。注意从现实生活挖掘素材,变抽象为具体。 (四)、说教学过程

浅析马克思主义与科学发展

浅析马克思主义与科学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 132080009 [摘要]: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明确提出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全人类精神财富的马克思主义,不仅给人类和自然的科学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蕴涵的精髓同时也是科学发展的理论基础。践行科学发展观正是回归和推动马克思主义指向的科学社会主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 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指导方针,是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和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只有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广大党员干部的头脑,才能正确应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各种变化,不断提高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党的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迫切需要。发展是第一要务,但发展必须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只有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才能促使人们走出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协调发展的误区,促进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更好地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解决好前进中出现的一系列新矛盾、新问题,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提高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先进性是党的生机和活力所在。而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和先进性的发挥,最重要的是要体现到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和水平上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体制机制,从而使党的全部工作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使党的执政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先进性得到进一步体现和发展。 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明确提出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发展必须是全面的。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2.发展必须是协调的。协调发展就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促进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相协调,促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3.发展必须是可持续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保证资源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利用,保证人类一代接一代永续发展。要满足人类的需要,也要维护自然界的平衡;要注意人类当前的利益,也要注意人类未来的利益。要改变那些只管建设、不管保护、滥开发、不治理,只顾眼前的增长、缺乏长远的打算,重局部利益、轻整体利益的错误做法,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的历史背景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的历史背景、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发展的理论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导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研究生产关系包括研究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经济规律的客观性1.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即表现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的研究任务类各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某些共同性质经济规律的类型2.几个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即表现几个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某些共同性质 3.某一个社会形态特有的经济规律,即表现某一个社会发展过程的特殊性质2014年考研备考大全哲学类经济学类管理学类教育学类文学类第三章资本流通形式与商品流通形式的区别劳动力成为商品的重要条件以及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剩余价值的资本不便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及其意义,剩余价值率主义生产过程土地、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资本主义生产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和超额剩余价值关系的实质资本积累资本有机构成资本积聚和集中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资本资本合剩余价值借贷资本和利息主义的具体实现形式银行资本和银行利润生产股份资本和股息关系土地所有权和地租,土地价格的实质及生产集中和私人垄断的形成其发垄断成为资本主义的重要经济基础展阶垄断和竞争的关系段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征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是实质和双重作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和长期性第五章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特征和建立的的客观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的涵义和多种实现形式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社会主义生产关系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的实质与经济制度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点社会主义个人收入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分配制度加大收入分配力度,理顺分配关系,效率解决收入差距过大问题,促进社会公平公平辩证统一的关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论文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时势在造就英雄的同时,英雄也在影响着时势。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马克思主义学说,也在影响着一段又一段的历史。在英国广播公司举行的“千年思想家”的评选活动中,马克思位列榜首,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马克思主义学说作为最伟大的思想学说之一,既是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思想凝聚,也是引领时代前进的思想动力。它超越了时间、空间的限制,从19世纪至今,从欧洲至全世界……马克思主义学说一直 发挥着它的魅力和影响力。它的出现也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划时代的伟大变革,在人类思想史上树起了前无古人的不朽丰碑。 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而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的精髓。 马克思主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还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是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主义的狭义定义,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以及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我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解还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首先,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角度来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其次,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由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此外,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它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 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14 世纪末15世纪初,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开始孕育成长。同时,随着 航海事业的发展,美洲大陆被发现,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取代封建生产关系的过程。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以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代替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的革命兴起,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及其经济发展,把资本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既促进了新兴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巩固,也使这种度开始显露出它固有的内在矛盾,即社会化大生产同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的发展、激化导致生产过剩危机的周期性爆发,暴露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成为现代社会化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同时又引发并加剧了工人阶级与资本家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总之,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发展,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固有矛盾的不断加剧迫切需要一种新的、能够提供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具有活力的思想体系,这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的条件和基础。 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随着机器大工业对工场手工业、雇佣劳动制度对封建生产关系的取代,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阶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它们之间的矛盾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简述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来源

1.简述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犹其是在批判的继承,吸收人类在19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2.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和理论意义.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3.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4试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 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辨证统一的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2)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3)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 4)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共性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不懂得它,就不能真正掌握唯物辨证法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辨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变化将更加剧烈而深刻,新情况,新问题的层出不穷,因此,掌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辨证关系的原理,把马克思主义同国际和时代发展相结合,与时俱进,开拓新境界,提出新思路,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5 试述真理绝对性和真理相对性辨证统一的原理。 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真理的相对性之中,也包含着绝对性的颗粒。另一方面,绝对之中有相对,真理的绝对性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来,无数具有相对性的真理之总和构成具有绝对性的真理。 第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辨证转化的。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反对割裂二者辨证关系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我们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思想僵化,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种现成的公式,到处生搬硬套,是绝对主义的表现;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散布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是相对主义的表现。二者都是错误的。

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性及其发展性

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性及其发展性 内容摘要: 理论是时代的声音,是对时代问题的回应。马克思主义同其他任何别的理论一样具有时代性。但是,马克思主义彻底的批判精神、对人的终极关怀、科学的方法论使其具有超越时代的品质,使时代化成为可能。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后,影响力就穿越了时空和阶级局限。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时代性开放性发展 马克思主义,首先是马克思恩格斯为解决他们所处的时代问题而创立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19世纪中期西欧社会问题的理论回应,时代问题赋予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然而,在远离了那个时代的今天,马克思主义仍然生机勃发,在世界传播和发展,这说明马克思主义又有一个时代化的问题。马克思主义时代性,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原创理论的时代特质,它是由马克思主义创立的时代问题所决定的; 而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指后继者根据变化了的时代对马克思主义的运 用与发展。后继者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从理论上讲取决于对马克思主义原创思想的认识程度,从实践上讲取决于对现时代问题的把握。

一、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 理论是时代的产物,是对时代问题的理性思考与解答。任何一种理论体系都与其产生的时代有着密切的关联,都有一个时代性问题。理论的时代性,取决于研究对象的时代特征和对时代问题的回答程度。理论所指的对象是现时的、生动的、变化的,时代的变迁会使研究对象发生变化; 时代问题的消解,标志着理论对实践指导作用针对性的丧失,也表明这种理论的历史使命完成,因而任何一种理论就其问题指向来说都有其时代性。 理论的时代性,就其积极方面表现为理论本身的时代进步性。马克思主义理论正确地把握资本主义的时代特征,客观地分析了资本主义时代的历史进步意义和矛盾,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矛盾运动的规律,指明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具有强烈的时代进步性。 ,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体现在对所处时代特征的正确把握方面。马克思主义创立的时代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变动、大变革的时代,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到社会关系、社会伦理每一个领域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马克思恩格斯曾经用生动的语言描述道: “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状况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正是在变动不居的时代背景下,人类千年未变的图景出现了革命性的变迁: 农村屈服于城市,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国家,农民的民族

马克思主义-当代科学技术发展

当代科学技术发展 主讲:成良斌 教学内容和目标 ?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基本思想,理解新科技革命对战后世界格局演变产生的影响,从而把握科技与社会的关系。 ?了解当代科技发展的主要特征,展望当代科技发展的整体趋势以及主要科技领域的前沿动态,从而确立创新意识。 ?了解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本内涵,明确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战略要求,从而增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一、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 1.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观 ?(1)基本概念界定科学、技术 ?(2)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恩格斯:“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 生产力、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的关系 ?(3)当代科学技术的地位作用 ?古代:间接生产力。 ?直接生产力:劳动经验和工艺。 ?近代:直接生产力。 ?与资本的发展逻辑相关,促进生产工具变革。 ?当代:第一生产力。 ?(4)科学技术与社会制度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劳动的异化与科技的异化 ?生态问题 2. 当代新科技革命及其对二战后世界格局的影响 (1)近代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产业革命及其对社会变革的影响以及第三次科技术革命的兴起。 (2)新科技革命对二战后世界格局演变的影响。 3. 当代科学技术的社会影响和社会约束 (1)社会价值越来越突出。 (2)社会约束程度越来越高。 (3)应用中可能导致的负面效应越来越凸显。 (4)社会影响和社会约束的评价。 目前学术界的主要观点 三种观点:价值中性 福 祸(致毁知识)

勾勒姆(Golem):犹太神话中的怪物,强有力、 笨拙而又无知。 价值偏向在“动态”的科学技术中产生, 这是由科学技术的社会属性决定的。 案例分析 核技术与核弹、核能发电 转基因技术 网络技术 核技术的价值:福——核能发电 祸——核弹 核弹的价值:福——移山填海、开采石油 和矿产、扑灭井喷、 消灭化学和生物武器、 地下核爆炸发电、 防止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 祸——用于战争 核弹用于战争的价值:福——正义战争 祸——非正义战争 结论: 从层次论的视角分析科学技术的价值问题 价值偏向由人的活动决定,归根结底由人的价值观决定。这种观念的核心是如何看待自然,如何看待人。 哥白尼式的革命 人类中心主义 古希腊-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柏拉图:理念论 中世纪-《圣经》与托勒密的地心说 近代-笛卡尔:人是自然界的主人、统治者。 -康德:人是自然界的最高立法者。 -培根:知识就是力量。 -洛克:对自然的否定就是通往幸福之路。人类中心主义:狭义→广义 广义的人类中心主义→天人合一(非人类中心主义) 从人类中心主义向“天人合一”转移的理由: A.自然界的价值 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工具价值) 商品性价值(经济价值)与非商品性价值 生存价值、科学价值和审美价值 自然的权利 自然的权利主要指生物的权利 自然权利的整体性 权利的下放与自然的权利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配套复习题及(绪论部分)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3、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4、在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 A、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B、英国宪章运动 C、芝加哥工人起义 D、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A、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阶级斗争 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工人罢工和起义 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7、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 A、辩证法 B、历史观 C、劳动价值论 D、剩余价值论 8、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 A、合理内核 B、基本内核 C、精髓 D、核心 9、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东西方矛盾焦点和帝国主义政治体系最薄弱环节的国家是() A、德国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与近代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与近代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和近代中国 级班: 学号: 姓名:

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经济背景: 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社会经济前提。工业革命是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的飞跃,它不仅是生产技术上的革命,也引起了社会关系的深刻变化。一方面,工业革命推动生产的迅速发展,并导致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使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另一方面,工业革命使社会分裂为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促进了工人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机器生产本来可以用来减轻工人的繁重劳动,但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它却成了更多榨取工人劳动血汗的工具。机器的使用,使劳动分工更为细致和专门化,工人掌握的技术日益简单。资本家常常用大批非熟练工人代替熟练工人,用女工、童工代替成年男工,以减少工资。工人随时面临着失业的危险,工人的处境没有得到改善,反而更加恶化了。工人运动随之兴起。——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它实现了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向现代工业社会的重要变革。工业革命是生产技术的变革,同时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关系的变革。从生产技术方面来说,它使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工厂代替了手工工场。从社会关系说,它使社会明显地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

业无产阶级。17、18世纪,英法等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为生产力的发展扫清了道路,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发明,为向机器大工业过渡准备了条件。随着市场的扩大,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资产阶级为追求利润,广泛采用新技术。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开始于英国,首先从棉纺织业开始,80年代因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继英国之后,法、美等国也在19世纪中期完成工业革命。它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巩固了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引起了社会结构和东西方关系的变化,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政治背景: 独立工人运动的兴起,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政治背景。19世纪三四十年代,工人运动已从经济斗争发展到独立的政治斗争。法国里昂工人的武装起义,英国的宪章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工人起义,具有鲜明的政治斗争性质。在此以前,工人阶级有时也参加政治斗争,但在那些斗争中无产阶级是在资产阶级的领导下进行反封建斗争。而现在,工人阶级是为了自己的政治权利和经济利益去进行斗争,并把矛头指向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工人们从斗争实践中逐渐认识到,要想从根本上改善自己的处境,就必须改变政治上的无权地位,进行反对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这标志着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独立的工人运动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同时也为科学理论的创立奠定了阶级基础。——俞思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是历史的产物,其形成与当时的社会条件、思想理论背景和科学技术发展密切相关。 (一)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社会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是在西欧各国普遍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条件下形成的。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过渡到垄断阶段,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第一次使自然科学为直接的生产过程服务,科学获得的使命是,成为生产财富的手段,而社会对技术的需要更加把科学推向前进。 (二)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思想理论背景 首先,它是在批判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次,技术史、工艺史和自然科学史的相关研究成果也是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重要理论背景。 (三)科学技术是马克思主义创立和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和前提。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从总体上考察科学技术,阐释了重要的科学技术思想。 (四)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科学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科学是人们批判宗教和唯心主义的精神武器,科学是人类通过实践对自然的认识与解释,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规律的理论概括,是社会发展的一般精神产品。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工艺学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人的生活的直接生产过程,

从而人的社会生活关系和由此产生的精神观念的直接生产过程。”(五)马克思提出了科学是生产力的思想。“资本是以生产力的一定的现有的历史发展为前提的,——在这些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马克思认为,社会生产力不仅以物质形态存在,而且以知识形态存在,自然科学就是以知识形态为特征的一般社会生产力。 (六)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恩格斯指出,“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他把科学首先看成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杠杆,看成是按最明显的字面意义而言的革命力量。”科学革命的出现,打破了宗教神学关于自然的观点,自然科学从神学中解放出来,从此快速前进。科学与技术的结合推动了产业革命,产业革命促使市民社会在经济结构和社会生产关系上发生了全面变革。马克思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首先必然引起生产方式的变革,“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保证自己生活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手工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引起生产关系本身的变革,因为“随着一旦已经发生的,表现为工艺革命的生产力革命,还实现着生产关系的革命。” (七)在对事关中国科技进步的战略全局性问题进行充分论述的同时,江泽民对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方针、政策及重大措施也进行了大量的论述。这集中体现在他对中国科技进步道路的不懈探索上。正如他所指出的:“我们要立足于自己的国情,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探索一条

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在本章中你将知道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诞生、发展的过程,从而了解其产生的时代背景、理论来源和研究方法;知道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其阶级性和科学性,从而理解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现实意义;同时,你将初识马克思这位伟大的思想家,领略他献身人类解放事业的伟大情怀和探索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创新精神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封建社会末期商品生产发展——商品生产者分化——劳动力成为商品和资产阶级形成。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前提:劳动者有人身自由;劳动者丧失了生产资料。 2、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及社会矛盾的暴露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大机器生产为基础,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雇佣劳动制度为基本特征。(2-3页)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表现为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和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1、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解决人类吃、穿、住这类生存首要问题的,是社会发展的前提。(19页)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人类社会运动的基本经济规律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和物质基础,其性质和发展的水平决定着生产

关系的性质及与其相适应的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并不是消极、被动地适应生产力,而是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它会阻碍或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在特定的历史发展阶段,最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就是最先进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是在一定的社会形态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并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和意识形态。同时,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也具有反作用,适应、保护、促进或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 3、人类社会运动、发展、变化的永恒性 为了生存发展,为了不断满足自身的物质需要,人类总是力求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推动社会生产不断地向前发展。 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1、生产方式 通常指人们获得物质资料的方式。它一方面表现为由一定的生产力水平所形成的劳动结合方式和生产的技术方式;另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在社会生活生产中所形成的社会关系。这二者的统一构成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即以资本形式存在和展现出来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的具体运作形式、内在机制和本质规律. 五、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1.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的历史条件. 资本主义制度促进了生产力 的巨大发展和社会文明的巨大进步, 同时又产生了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 这促使人们全面思考经济在社会中 的作用和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等问题. 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激烈, 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要求. ③19 世纪三大自然科学发现—细胞学说, 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揭示了自然界的普遍联系 和永恒发展的图景, 为新哲学的产生提供了基础. ④德国古典哲学、英国的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为新哲学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来源. 2. 当代大学生应该如何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什么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及其产生的伟大意义) 学习马克思主义,首先要准确地掌握它的基本概念,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努力在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上下功夫,在掌握基本原理及其精神实质上下功夫,在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并用 以指导实践上下功夫。其次要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而我们需要以马克思基本原理为指导,联系国内大局,联系社会实际去观察和分析问题,坚持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政治立场,坚持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生活,自有酸甜苦辣,就好像调色板。生活,多姿多彩,就好像一部连续剧,从中有酸有甜,有苦有辣。总之,生活需要 色彩才会精彩! 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指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事物,也包括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人的实践活动。这种客观实在独立于我们的精神而存在,为我们的精神所反映。 现代唯物论的物质范畴,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第一,物质的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第二,物质可以被人们所认识,具有可知性。 第三,物质范畴具有深刻的辩证性,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是构成彻底的唯物主义的出发点,即具有彻底性。 3. 为什么说社会主义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①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②实践具有的物质性,自觉能理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人类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是丰富多样的,实践是人存在方式。人类的产生,生存等活动是以实践 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 ③从实践出发才能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世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找到最终的 科学说明。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 力。 4. 怎样理解矛盾共性的关系及其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的始终。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各不相同,都有其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形式:其一, 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第二,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其三, 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就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方面,分 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另一方面,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不同的矛 盾只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只有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找出正确解决某一特殊矛盾的特殊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