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确定度评估基本方法

不确定度评估基本方法
不确定度评估基本方法

三、检测和校准实验室不确定度评估的基本方法

1、测量过程描述:

通过对测量过程的描述,找出不确定度的来源。

内容包括:测量内容;测量环境条件;测量标准;被测对象;测量方法;评定结果的使用。 不确定度来源:

● 对被测量的定义不完整; ● 实现被测量的测量方法不理想;

● 抽样的代表性不够,即被测样本不能代表所定义的被测量;

● 对测量过程受环境影响的认识不周全,或对环境的测量与控制不完善; ● 对模拟式仪器的读数存在人为偏移;

● 测量仪器的计量性能(如灵敏度、鉴别力、分辨力、死区及稳定性等)的局限性; ● 测量标准或标准物质的不确定度;

● 引用的数据或其他参量(常量)的不确定度; ● 测量方法和测量程序的近似性和假设性; ● 在相同条件下被测量在重复观测中的变化。 2、建立数学模型:

建立数学模型也称为测量模型化,根据被测量的定义和测量方案,确立被测量与有关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 被测量Y 和所有个影响量i X ),2,1(n i ,?=间的函数关系,一般可写为

),2,1(n

X X X f Y ,?=。 ● 若被测量Y 的估计值为y ,输入量i X 的估计值为i x ,则有),x ,,x f(x y n ?=

21。有时为简化

起见,常直接将该式作为数学模型,用输入量的估计值和输出量的估计值代替输入量和输出量。

● 建立数学模型时,应说明数学模型中各个量的含义。

● 当测量过程复杂,测量步骤和影响因素较多,不容易写成一个完整的数学模型时,可以分步评定。

● 数学模型应满足以下条件:

1) 数学模型应包含对测量不确定度有显著影响的全部输入量,做到不遗漏。 2) 不重复计算不确定度分量。

3) 选取合适的输入量,以避免处理较麻烦的相关性。

● 一般根据测量原理导出初步的数学模型,然后将遗漏的输入量补充,逐步完善。 3、不确定度的A 类评定:

(1)基本方法——贝塞尔公式(实验标准差)方法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做n 次独立重复测量,得到的测量结果为

i x )

,2,1(n i ,?=。则X 的

最佳估计值可以用n 次独立测量结果的算术平均值来表示:

n x

x n

i i

∑==

1

根据定义,用标准差表示的不确定度为标准不确定度。 于是单次测量结果的标准不确定度可用贝塞尔公式表示:

若在实际工作中,采用n 次测量结果的算数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的最佳估计值,则平均值的标准不确定度为:2()

1

1

=()(1)n

A Y i i u S Y Y n ==--∑()

。 ◆ )(i x u 和)(x u 的自由度都为1-n 。

◆ 显然,采用m 次测量结果的算数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的最佳估计值,比单次测量结果更可靠,因此,算术平均值的标准不确定度(实验标准差)比单次测量结果的标准不确定度(实验标准差)小。

◆ 在使用贝塞尔公式时,要求n 应比较大。JJF1033—《计量标准考核规范》中规定,在进行计量标准的重复性测量时,要求测量次数n ≥10。

◆ 如果通过n 次重复测量得到的单次测量结果的标准不确定度(实验标准差),可以保持相当长时间不变,若出现测量结果是m (m 可能比较小)次重复测量的算术平均值,则该平均值的标准不确定度(实验标准差)为:2()

11

=()(1)n

Y A i i S u Y Y m n m

==--∑()

。 (2)合并样本标准差)(i P x s 方法

若在实际工作中,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做n 次独立测量,并有k 组这样的测量结果。由于各组之间的测量条件可能会稍有不同,因此不能直接用贝塞尔公式对总共k n ?次测量计算标准不确定度(实验标准差),而必须使用合并样本标准差)(i P x s ,公式可表示为:

2()()

11

1()(1)k k k n

j Y P Y ji j i u s Y Y k n ====--∑∑ 式中ji x 是第j 组的第i 次测量结果,j x 是第j 组的n 个测量结果的算术平均值。 ◆ 合并样本标准差也称为组合实验标准差。

◆ 若已分别算出k 组测量结果的实验标准差)(i j x s ,而且每组包含的测量次数相同,合并样本

标准差)(i P x s 可表示为:k

x s x s k

j i j i P ∑==

1

2

)

()(。

◆ 合并样本标准差)(i P x s 应该采用方差的平均值,即合并样本方差)(2

i P x s 等于各组样本方差

)(2

i j x s 的平均值。

◆ 若各组所包含的测量次数不完全相同,合并样本标准差)(i P x s 表示为:

∑∑==--=

k

j j

k

j i j j

i P n

x s n

X s 1

1

2

)

1()

()1()(。式中j n 为第j 组的测量次数。

◆ 以上计算得到的合并样本标准差仍是单次测量结果的实验标准差。

◆ 若实际工作中最后给出的测量结果是由h 次测量结果的算术平均值,则该平均值的实验标准差为:h

x s x s i p )()(=

(3)极差法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做n 次独立测量,n 个测量结果中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R 称为极差,在可以估计被测量X 接近正态分布的前提下,单次测量结果i x 的标准不确定度(实验标准差)可表示为:

C

R

x s x u i i =

=)()( 式中级差系数C 如下表,其值与测量次数有关:

◆ 一般在测量次数较少时采用该法。

n

2 3 4 5 6 7 8 9 10 15 20 C

1.13

1.69

2.06

2.33

2.53

2.70

2.85

2.97

3.08

3.47

3.73

(4)最小二乘法

当被测量X 的估计值是由实验数据通过最小二乘法拟合的直线或曲线得到时,则任意预期的估计最,或拟合曲线参数的标准不确定度均可以利用已知的统计程序计算得到。

一般来说,两个物理量X 和Y 之间的关系问题,且估计值y x 和之间有线性关系bx a y +=。对

y x 和独立测得n 组数据,其结果为),(,),,(),,(2211n n y x y x y x ?,且2>n 。同时假定x 的测量不确定度远小于y 的测量不确定度(即x 的测量不确定度)(x u 可以忽略不计),则可利用最小二乘法得到参数b a ,(拟合直线方程的截距和斜率)以及它们的标准不确定度)()(b u a u 和。

由于测得的i y 存在误差,因而通常i i bx a y +≠,于是bx a y +=的误差方程可以写为:

)(111bx a y v +-= )(222bx a y v +-=

……

)(n n n bx a y v +-=

将上列各等式两边平方后相加,可得残差i v 的平方和为:∑∑==+-=n

i i i n

i i bx a y v 1

21

2)]([

为使残差i v 的平方和∑=n

i i v 1

2达到最小值,必须使上式对b a 和的偏导数同时为零。于是由

01

2

1

2

=??=??∑∑==b

v a

v n

i i

n

i i

可得

[]

222)(2)(1

1

2

=-+=---=?+-?∑∑==y n x nb na bx a y a

bx a y n

i i i n

i i i 和

0222])[(2)]([1

1

2

1

1

2

=-+=---=?+-?∑∑∑∑====n

i i i n i i n i i i i n

i i i y x x b x na x bx a y b

bx a y

得到联立方程:{

1

1

2=-+=-+∑∑==n

i i i n i i y x x b x na y n x nb na

对a 求解得:x b y a -=;

对b 求解得:∑∑∑∑=??

===??--=

=-+-n

i i

n

i i

i n i n

i i i i x

x n x

y

x

n y x b y x x b x x nb y n 1

2

11

1

20,于是

假设∑∑∑=?=?--=+-=--=n

i i i n i i i i n i i i xy y x n y x y x y x y x y y x x S 1

1

1

)())((

∑∑∑==?=-=+-=-=n

i i n i i i n i i xx x n x x x x x x x x S 1

22

1

2

1

2

)()2()(。最后得到xx

xy S S b =

将b a ,的值代回误差方程,可求得残差i v 和残差的平方和∑=n

i i v 1

2。于是y 的实验标准差)(y s 为:

2

-)(1

2

-=

=n v v y s n

i i

)(。通过计算b a 和的方差,可以得到它们的标准不确定度为:

2

1

()()n

i

i xx

x

u a s a s nS =?

==∑

而参数b a 和是由同一组测量结果计算得到的,因此两者之间理应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由于

x b a y +=,对等式两边求方差后得到:),(2)()()(2

x b a x b V a V x b a V n

s σ++=+=

)()(),(2)()()(222b xs a s b a r b s x a s ??++=

n

x S s x b a r S s x nS x s

n

i i

xx

xx xx

n

i i

∑∑=?

???=?++=1

2

2

22

12

2

),(2)(

于是b a 和之间的相关系数),(b a r 为:∑∑∑∑∑==?==?=-=

--=

--=

n

i i

n

i i

n

i i xx n

i i

xx

xx xx n

i i

x n x n x n x x n x S n

x

S x S x nS x n b a r 12

1

2

2

1

21

2

2

12

2)(2)(1),(

在Y 轴上拟合值0y 的标准不确定度

当对x 进行测量,测得值为0x ,并通过参数b a 和得到拟合值0y 时,可以计算出0y 的标准不确

定度)(0y u 。

测得值0x 与拟合值0y 之间满足关系:00bx a y +=。 其方差为:)()(),(2)()()(02

00b s a s b a x b V x a V y V ++==

由于xx xx

xx

n

i i

n

i i

S x x s S s

nS x

s

x n x n x b s a s b a r x 021

212

0022)()(),(2-=-=?

=?

?=?

∑∑

于是:xx

xx xx xx xx xx xx

n

i i

S x

x S x nS x n S s S x x s S x s nS x

s

y u 02

02022021

2

2

02)(2)(-++=-+=

?=?

∑ 将上式简化后得到:

在X 轴上拟合值0x 的标准不确定度

当对y 重复测量p 次,得到y 的平均值y ,并通过参数b a 和得到拟合值0x 时,同样可以求出0

x 的标准不确定度020()

()11x xx

x x S u b

p n S -=++。 4、不确定度的B 类评定

获得B 类评定标准不确定度的信息来源:

● 以前的观测数据;

● 对有关技术资料和测量仪器特性了解和经验; ● 生产部门提供的技术说明文件;

● 校准证书、检定证书或其他文件提供的数据、准确度的等级或级别、误差限等; ● 手册或某些资料给出的参考数据及不确定度;

● 规定实验方法的国家标准或类似文件中给出的重复性限或复现性限。 (1)信息来自校准证书或检定证书

自校准证书或检定证书给出的误差为扩展不确定度,根据扩展不确定度和标准不确定度之间的关系,可求出标准不确定度:()

()U x u x k

=

(2)信息来自测量仪器的误差 标准不确定度为:()3

A

u x =

,式中A 为仪器的误差。 (3)信息来自测量仪器的分辨力

标准不确定度为:()0.29x u δ=?,式中δ为仪器的分辨力。 (4)信息来自数据修约

标准不确定度为:()0.29u x δ=,式中δ为数字修约。 (5)信息来自方法中的重复性限 标准不确定度为:() 2.83

r

u x =

,式中r 为重复性限。 (6)信息来自方法中的复现性限 标准不确定度为:() 2.83

R

u x =,式中R 为复现性限。 5、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1)灵敏系数i c 和不确定度分量

根据各输入量的标准不确定度)(i x u ,以及由数学模型或实际测量得到的灵敏系数i c ,就可以得到对应于各输入量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y u i 。)()(i i i x u c y u =。

灵敏系数i c 可由数学模型对输入量i x 求偏导数得到:i

i x y c ??=

。 当无法得到灵敏系数的可靠数学表达式时,灵敏系数也可以有实验测量得到。在数值上它等于输入量i x 变化一个单位时,被测量y 的变化量,即后者与前者的比值。

(2)输出量等于各输入量加和的数学模型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输出量合成标准不确定度)(y u c 可表示为各输入量标准不确定度分量)(i y u 的合成方差的正平方根:

2

1

()()n

c i

i u y u

y ==

∑。

(3)输出量等于各输入量相乘的数学模型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输出量合成相对标准不确定度)(y u crel 可表示为各输入量相对标准不确定度)(i rel x u 的合成方差的正平方根:∑==

n

i i rel crel x u y u 1

2

)()(。

由于()y

y u y u c crel =)(,i i i rel x x u x u )()(=,则∑=?=n

i i

i c x x u y y u 1

2

))((

)(。 (4)输出量与各输入量成幂函数的数学模型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n p

n p

p

x x bx y ?=2121,式中b 为比例常数,如22==b z x y p 中,。 则∑==

n

i i rel

crel x u

p y u 1

22)()(,导出∑=?

=n

i i c x x u p y y u 1

22))(()(。 可以看出,若指数1=p ,第(4)种情况即为第(3)种情况。

(5)输出量与各输入量既有加成关系,又有相乘的关系时的数学模型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出现该种情况,先计算相乘关系的不确定度分量(即用相对标准不确定度计算),再计算加成关系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

(6)合成标准不确定度中相关性的处理

当各输入量之间存在不可忽略的相关性时,合成标准不确定度为:

∑∑∑∑∑-=+=??=?==?+=????=111

12

112

),(2)(),()(n i n

i j j i j i n j i i j i n

i n

j j i c x x u c c x u c x x u x f x f y u

式中)(j i x x u 为输入量j i x x 和之间的协方差。

由于相关系数定义为:)

()(),(),(j i j i j i x u x u x x u x x r =

,也可以用相关系数来表达成为:

),()()(2)()(111

1

2

2

j i n i n

i j j i j i n j i i c x x r x u x u c c x u c y u ?-=+=???=∑∑∑+=。用不确定度分量表示为:

),()()(2)()(111

1

2j i n i n

i j j i n

j i

c x x r y u y u y u

y u ?-=+=?=∑∑∑+=

若考虑仅有两个输入量的情况21x x y +=:

● 若21x x 和之间不相关,即相关系数02,1=r ,此时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等于两个不确定度分量之方和根,即2

221u u u c +=。

● 若21x x 和之间完全正相关,即相关系数12,1=r ,此时合成不确定度等于两个不确定度分量之和,即21u u u c +=。

● 若21x x 和之间完全负相关,即相关系数12,1-=r ,此时合成不确定度等于两个不确定度分量之差的绝对值,即21u u u c -=。

● 对于一般情况,21x x 和之间部分相关,即—1<2,1r <1,此时合成不确定度表示为:

2,1212

22

12r u u u u u c ++=。

若考虑仅有三个输入量的情况321x x x y ++=:

● 若321x x x 、、之间不相关,此时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示为:

222123c u u u u =++。

● 若21x x 和之间存在相关性,此时合成不确定度表示为:

2,1212

32

22

12r u u u u u u c +++=。

● 若三个输入量321,x x x 和之间均存在相关性,此时合成不确定度表示为:

3,1313,2322,1212

32

22

1222r u u r u u r u u u u u u c +++++=。

从原则上说,必须要知道相关系数后,才能求出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相关系数:

● 通过实验,同时测量n 组输入量21x x 和之值,由公式得到输入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和协方差:

1

)()(),(,)

()()

,(),(221

1121212121---=

=

∑=n x x x x

x x s x s x s x x s x x r i n

i i

● 输入量21x x 和的n 组测量结果的平均值21x x 和之间的相关系数和协方差为:

)

1()()(),(),,()()()

,(),(221

112121212121---===∑=n n x x x x x x s x x r x s x s x x s x x r i n

i i ● 由于相关系数的实验测量比较麻烦,因此在进行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中除非确有必要,一般应尽量避免处理相关性。相关行动处理有以下几种方法:

1) 采用合适的测量方法和测量程序,因可能避免输入量之间的相关性。

2) 如果可以选择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中所采用的输入量,应尽量选用不相关的输入量。 3) 如果已知两个输入量之间存在相关性,若相关性较弱,则可以忽略其相关性。

4) 如果已知两个输入量之间存在相关性,若其本身在合成标准不确定度中不起主要作用,在可以忽略其相关性。

5) 如果已知两个输入量之间存在相关性,若相关性较强,则假定其相关系数为1。

6) 如果已知两个输入量之间存在相关性,若相关系数为负值,则可以忽略其相关性,只要最后得到的扩展不确定度满足要求。

7) 仅在以上方法全部都不适用的情况下,才考虑由实验测量并计算相关系数。

6、扩展不确定度

扩展不确定度U 等于合成标准不确定度c u 乘以包含因子k 。因此必须先确定被测量y 可能得分布,以确定包含因子。应建立不确定度分量一览表。

(1)被测量y 的分布接近于正态分布的判定(中心极限定理)及扩展不确定度计算 中心极限定理:如果一个随机变量是大量相互独立的随机变量之和,则不论这些随机变量具有何种类型的分布,该随机变量的分布近似于正态分布。随着独立随机变量个数的增加,它们的和就越接近正态分布。对被测量y 判断是否为正态分布的依据:

● 被测量y 用扩展不确定度p U 给出,而对其分布又没有特殊指明时,估计值y 的分布。 ● 被测量y 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y u c 中相互独立的分量)(y u i 中,存在两个界限值接近的三角分布,或4个界限值接近的均匀分布时。

● 被测量y 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y u c 的相互独立的分量中,量值较大的分量(起决定作用的分量)接近正态分布时。

● 如果∑==n

i i i x c y 1,即被测量y 是各输入量i x 的线性函数,且各输入量均为正态分布并相互独

立,则被测量y 服从正态分布。也就是说,正态分布的线性叠加仍是正态分布。

● 即使输入量i x 不是正态分布,根据中心极限定理,只要被测量y 的方差)(2y σ比各输入量i

x 的分量的方差)(22i x c σ大得多,或各分量的方差)(22i x c σ相互接近,则被测量y 近似的满足正态分布。

● 若取多次测量的被测量y 算数平均值y 作为最佳估计值(或结果),此时不论被测量y 为何种分布,随着测量次数的增大,y 的分布趋于正态分布。

● 对于正态分布,包含因子k 与置信概率p 的关系如下表: P% 50 68.27 90 95 95.45 99 99.73 k p

0.67

1

1.645

1.960

2

2.576

3

● 被测量接近正态分布时,原则上应计算各分量的自由度和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有效自由度,根据置信概率p 由t 分布表得到包含因子

p

k ,此时扩展不确定度为:c p c p p u v t u k U ??==)(。

● 若有些测量程序确保了被测量y 自由度不会太小(15以上),也可以不计算自由度,仍可以估计其置信概率大体上分别为)3%(99)2%(95==k k 和,此时扩展不确定度为:

c c c c u u k U u u k U 32%99%95====??或

● 若有些测量程序使被测量y 自由度较小,选用32或=k 时对应的置信概率可能与95%或99%相差甚远。ISO/TS14253中提供了一种补偿办法:在计算扩展不确定度时,增加一个安全因子h 作为乘数,即c c c c hu u h k U hu u h k U 32%99%95====????或。2=k 时对应的安全因子如下:

测量次数

2

3

4

5

6

7

8

9

10

n h (2=k )

7.0

2.3

1.7

1.4

1.3

1.3

1.2

1.2

1

(2)被测量y 的分布为某种非正态分布的判定及扩展不确定度计算 ● 被测量y 接近于矩形(均匀)分布的判定 1) 数据修约导致的不确定度。

2) 数字式测量仪器对示值量化(分辨力)导致的不确定度。 3) 测量仪器由于滞后、摩擦效应导致的不确定度。

4) 按级使用的数字式仪表、测量仪器最大允许误差导致的不确定度。 5) 用上、下界给出的线膨胀系数。

6) 测量仪器度盘或齿轮回差引起的不确定度。 7) 平衡指示器调零不准导致的不确定度。

此时扩展不确定度为:c c c c u u k U u u k U 71.165.1%99%95====??或 ● 被测量y 接近于三角分布的判定

1) 相同修约间隔给出的两独立量之和或差,由修约导致的不确定度。 2) 因分辨力引起的两次测量结果之和或差的不确定度。

3) 用替代法检定标准电子元件或测量衰减时,调零不准导致的不确定度。 4) 两相同均匀分布的合成。

此时扩展不确定度为:95%99%1.90 2.20c c c c U k u u U k u u ??====或 (3)无法判定被测量y 分布的扩展不确定度计算

由于无法判断被测量y 的分布,也就无法根据规定的置信概率求出包含因子k ,此时假设k 值取2(认为置信概率95%)或3(认为置信概率99%)。JJF1059—2012中规定:k 值一般在2~3之间,在大多数情况下2=k ,当取其他值时,应说明其来源。 7、自由度

(1)不确定度的A 类评定的自由度

● 用贝塞尔公式计算实验标准差时,若测量次数为n ,则自由度为1-n v =。

● 当同时测量t 个被测量(输入量)时,自由度为t n v -=。 ● 若t 个被测量之间另有m 个约束条件,自由度为m t n v +=-。 ● 对于合并样本标准差,其自由度为各组的自由度之和。

● 当用极差法估算实验标准差时,其自由度与测量次数n 的关系如下表:

(2)不确定度的B 类评定的自由度 不确定度的B 类评定的自由度:2

)()]([21?

?

????=

x u x u u v ,式中

)(x u 为被测量x 的标准不确定度。

)]([x u u 为标准不确定度)(x u 的标准不确定度。

)

()]

([x u x u u 为标准不确定度)(x u 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 相对标准不确定度

)

()]

([x u x u u 与自由度v 的关系如下: )()]

([x u x u u 0.10 0.20 0.25 0.30 0.40 0.50

v

50 12.5 8 5.5 3.1 2

● 自由度越大,说明不确定度越可靠。主要依靠不确定度信息来源确定自由度大小。 ● 当相对不确定度的评定有严格的数字关系(如设备的误差、数字修约引起的不确定度)时,自由度较大。

● 当计算相对不确定度的数据来自校准证书、检定证书、手册等时,自由度一般在20—50之间。

● 当相对不确定度的计算带有一定的主观因素时,自由度较小。

n 2 3 4 5 6 7 8 9 10 15 20 v

0.9

1.8

2.7

3.6

4.5

5.3

6.0

6.8

7.5

10.5

13.1

(3)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有效自由度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自由度称为有效自由度,以eff v 表示。当合成标准不确定度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不确定度分量合成,并且其分布接近于正态分布时,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自由度计算公式为:

∑==n i i i c eff v y u y u v 1

4

4

)()

(。 当用相对标准不确定度来评定时的公式为:∑∑∑======n

i i i i c n i i i rel i el r c n i i rel i el r c eff v x x u r y u v x u r y u v y u y u v 14

41

444

144])/([)/y]([)()()()( 四、测量结果的处理 1、被测量估计值的计算表达

(1)∑∑==?===n

i ki i i n

i i

x x x f n n y

y y 1

211

),,(1,

根据对所有输入量k x 的第i 次观察结果,计算出第i 次的测量结果i y ,然后再对y 取平均值。

(2))

,,,(1211

k n

i ki

k x x x f y x n x ?==∑= 先将每个输入量k x 的n 次独立观测值取平均值,然后再由各输入量的平均值得到被测量。 2测量结果中离群值的剔除

(1)σ3准则

对被测量做n 次独立测量,计算实验标准差。在正态分布情况下,当某一残差x x v i i -=的绝对值超过三倍实验标准差,即)(3i i x s v >,则认为该测量结果属于离群值而应予剔除。

将离群值剔除后,重新计算实验标准差,对剩余数据进行判别、处理,直到测量结果中不包含离群值为止。

(2)格拉布斯准则

对被测量做n 次独立测量,计算实验标准差。在正态分布情况下,当某一残差x x v i i -=超过实验标准差与临界系数)(n g 的乘积,即g(n))(?>i i x s v ,则认为该测量结果属于离群值而应予剔除。

将离群值剔除后,重新计算实验标准差,对剩余数据进行判别、处理,直到测量结果中不包含离群值为止。

临界系数)(n g 表 n g(n) n g(n) n g(n) 3 1.155 10 2.290 17 2.260 4 1.481 11 2.355 18 2.651 5 1.715 12 2.412 19 2.681 6 1.877 13 2.462 20 2.709 7 2.020 14 2.507 30 2.908 8 2.126 15 2.549 40 3.306 9 2.215

16

2.585

50

3.128

3、数据修约

(1)有效数字

当一个近似数所引入的误差的绝对值小于该近似数末位数的0.5,从该近似数左边第一个非零数字算起,直到最后末位数为止是有效数字。例如:

1) 对3.14159265截取到百分位,为3.14,引入的误差绝对值为:

2

01

.00015926.03.14159265-3.14<

=,所以近似数3.14为原数值的3位有效数字。 2) 对3.14159265截取到千分位,为3.141,引入的误差绝对值为:

201

.005926000.03.14159265-3.141>

=,所以近似数3.141末位数不是原数值的有效数字。必须

将其进位成3.142,此时所引人的误差绝对值为:201

.0004073500.03.14159265-3.142<

=,所以近似

数3.142为原数值的4位有效数字。

JJF1059—1999规定,合成标准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以及输入量的估计值的标准不确定度通常为两位。在实际计算过程中,为了避免过大的数据修约误差,可以多保留数值的位数。

(2)修约间隔

修约间隔是确定保留位数的一种方式,也称为修约区间。修约间隔一经确定,修约数只能是修

约间隔的整数倍。修约间隔一般以n k 10?的形式表示,称为以”“k 间隔修约,并由n 确定修约到哪

一位。

数据会引入不确定度,其大小与修约间隔有关,若修约间隔为x σ,则修约后可能引入的最大误差为2/x σ,由于数据修约引起的不确定度满足矩形分布,固由修约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为:

x x

u σσ29.03

2==

(3)修约规则

1) 对于“1”间隔修约,若舍去的数值小于所保留数值末位的0.5,则保留数值的末位数字不变。

2) 对于“1”间隔修约,若舍去的数值大于所保留数值末位的0.5,则保留数值的末位数字加1。

3) 对于“1”间隔修约,若舍去的数值等于所保留数值末位的0.5,则保留数值的末位数字按奇偶规则进行修约,即当末位为偶数时,末位数字不变;当末尾数字为奇数时,末位数字加1.

4) 对于非“1”间隔修约,例如“2”或“5”间隔修约,可先将拟修约数除以2或5,然后按“1”间隔修约,然后再将修约数乘以2或5.

5) 负数的修约按其绝对值进行,修约后再加上负号。

6) 数据修约应一步到位,不得连续修约。连续修约会导致修约不确定的增大。

7) 在计算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有效自由度并取整时,习惯上采取只舍不进的规则(较小的自由度对应较大的包含因子)。

五、测量不确定度的报告和表示

1、测量不确定度报告

比较重要的测量,不确定度报告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 数学模型和对应于各输入量的灵敏系数i c 。 ● 修正值和常熟的来源及不确定度。

● 输入量i x 的实验观测数据及其估计值i x ,标准不确定度)(i x u 的评定方法及其量值和自由度,并列表表示。

● 对所有有相关性的输入量给出协方差或相关系数及其获得方法。 ● 测量结果的数据处理程序,该程序应易于重复。 2、合成标准不确定度)(y u c 的报告形式

在报告以下测量结果时,使用合成标准不确定度)(y u c ,同时给出有效自由度eff v : ● 基础计量学研究。 ● 基本物理常数测量。

● 复现国际单位制单位的国际对比。 3、扩展不确定度的报告形式

(1)当用U 报告扩展不确定度时

当扩展不确定度用)(y ku U c =表示时,应给出k 值,测量结果表示为: m=100.111g ;U=11mg ;k=2;或m=(100.111±0.011)g ;k=2。 (2)当用p U 报告扩展不确定度时

● 当扩展不确定度用)(y ku U c p =表示时,应给出p 值和有效自由度eff

v 。测量结果表为:

m=100.111g ;U 95=11mg ;eff v =8。

m=(100.111±0.011)g ;eff v =8;括号内第二项为U 95之值。

m=100.111(11)g;

v=8;括号内第二项为U95之值,其末位前面结果末尾数对齐。

eff

m=100.111(0.011)g;

v=8;括号内第二项为U95之值,与前面结果有相同的计量单位。

eff

当被测量接近于非正态分布时,应给出p值和k值,同时指出其分布类型。

ISO17025:2017实验室-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程序

页次第 69 页共 6页文件名称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程序发布日期2019年1月1日 1 目的 对测量结果不确定度进行合理的评估,科学表达检测结果。 2 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客户有要求时、新的或者修订的测试方法验证确认时、当报告值与合格临界值接近时需评定不确定度并在报告中注明。 3 职责 3.1 检测人员根据扩展不确定度评定的适用范围,按规定在记录和报告中给出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 3.2 检测组组长负责审核测量不确定度评定过程和结果报告。 3.3 技术负责人负责批准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报告。 4 工作程序 4.1 测量不确定度的来源 4.1.1 对被测量的定义不完善或不完整。 4.1.2 实现被测量定义的方法不理想。 4.1.3 取样的代表性不够,即被测量的样本不能代表所定义的被测量。 4.1.4 对被测量过程受环境影响的认识不周全,或对环境条件的测量与控制不完善。 4.1.5对模拟仪器的读数存在认为偏差(偏移)。 4.1.6测量仪器的分辨力或鉴定力不够。 4.1.7赋予测量标准和测量物质的值不准。 4.1.8用于数据计算的常量和其他参量不准。 4.1.9测量方法和测量程序的近似性和假定性。 4.1.10 抽样的影响。

页次 第 70 页 共 6页 文件名称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程序 发布日期 2019年1月1日 4.1.11在表面上看来完全相同的条件下,被测量重复观测值的变化。 4.2 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 4.2.1 检测组根据随机取出的样本做重复性测试所获得的结果信息,来推断关于总体性质时,应采用A 类不确定度评定方法,用符号A u 表示,其评定流程如下: A 类评定开始 对被测量X 进行n 次独立观测得到 一系列测得值 (i=1,2,…,n )i x 计算被测量的最佳估计值x 1 1n i i x x n ==∑计算实验标准偏差() k s x 计算A 类标准不确定度() A u x ()()() k A s x u x s x n == 4.2.2 检测组根据经验、资料或其他信息评估时,应采用B 类不确定度评定方法,用符号B u 表示,B 类不确定度评定的信息来源有以下六项: 4.2.2.1 以前的观测数据。 4.2.2.2 对有关技术资料和测量仪器特性的了解和经验。 4.2.2.3 相关部门提供的技术说明文件。 4.2.2.4 校准证书或其他文件提供的数据,准确度的等别或级别,包括目前暂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报告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报告1、评定目的识别实验室定量项目检测结果不确定度的来源,明确评定方法,给临床检测结果提供不确定度依据。 、评定依据2CNAS-GL05《测量不确定度要求的实施指南》 JJF 1059-1999《测量不确定度评定和表示》 CNAS— CL01《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流程3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总流程见图一。

概述 建立数学模型,确定被测量Y与输入量 测量不确定度来源 标准不确定度分量评 B类评定评类A 计算合成标准不确定 评定扩展不确定 编制不确定度报告 图一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总流程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方法、4建立数学模型 4.1.1 数学模型根据检验工作原理和程序建立,即确定被测量Y(输出量)与影响量(输入量)X,X,…,X间的函数关系f来确定,即:N21 Y=f(X,X,…,X)N12建立数学模型时应说明数学模型中各个量的含义和计量单位。必须注意, 数学模型中不能进入带有正负号(±)的项。另外,数学模型不是唯一的,若采用不同测量方法和不同测量程序,就可能有不同的数学模型。 4.1.2计算灵敏系数 偏导数Y/x=c称为灵敏系数。有时灵敏系数c可由实验测定,iii即通过变化第i个输入量x,而保持其余输入量不变,从而测定Y的变化i量。

不确定度来源分析 测量过程中引起不确定度来源,可能来自于: a、对被测量的定义不完整; b、复现被测量定义的方法不理想; c、取样的代表性不够,即被测量的样本不能完全代表所定义的被测量; d、对测量过程受环境影响的认识不周全或对环境条件的测量和控制不完善; e、对模拟式仪器的读数存在人为偏差(偏移); 、测量仪器的计量性能(如灵敏度、鉴别力阈、分辨力、死区及稳定性f 等)的局限性; 、赋予计量标准的值或标准物质的值不准确;g 、引入的数据和其它参量的不确定度;h 、与测量方法和测量程序有关的近似性和假定性;i 、在表面上完全相同的条件下被测量在重复观测中的变化。j 标准不确定度分量评定 对观测列进行统计分析所作的评估--4.3.1 A 类评定 , x进行n次独立的等精度测量,得到的测量结果为:a对输入量XI 1为xx,…x。算术平均值n2 n1 ∑xx = in n i=1 由贝塞尔公式计算:s(x单次测量的实验标准差)i 1 n ∑ i—i 2 ( xx )S(x)= n-1 i=1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报告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报告 1、评定目的 识别实验室定量项目检测结果不确定度的来源,明确评定方法,给临床检测结果提供不确定度依据。 2、评定依据 CNAS-GL05《测量不确定度要求的实施指南》 JJF 1059-1999《测量不确定度评定和表示》 CNAS— CL01《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 3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流程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总流程见图一。 图一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总流程 4、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方法 4.1建立数学模型 4.1.1 数学模型根据检验工作原理和程序建立,即确定被测量Y(输出量)与影

响量(输入量)X 1,X 2 ,…,X N 间的函数关系f来确定,即: Y=f(X 1,X 2 ,…,X N ) 建立数学模型时应说明数学模型中各个量的含义和计量单位。必须注意, 数学模型中不能进入带有正负号(±)的项。另外,数学模型不是唯一的,若采用不同测量方法和不同测量程序,就可能有不同的数学模型。 4.1.2计算灵敏系数 偏导数Y/x i =c i 称为灵敏系数。有时灵敏系数c i 可由实验测定,即通 过变化第i个输入量x i ,而保持其余输入量不变,从而测定Y的变化量。 4.2不确定度来源分析 测量过程中引起不确定度来源,可能来自于: a、对被测量的定义不完整; b、复现被测量定义的方法不理想; c、取样的代表性不够,即被测量的样本不能完全代表所定义的被测量; d、对测量过程受环境影响的认识不周全或对环境条件的测量和控制不完善; e、对模拟式仪器的读数存在人为偏差(偏移); f、测量仪器的计量性能(如灵敏度、鉴别力阈、分辨力、死区及稳定性等)的 局限性; g、赋予计量标准的值或标准物质的值不准确; h、引入的数据和其它参量的不确定度; i、与测量方法和测量程序有关的近似性和假定性; j、在表面上完全相同的条件下被测量在重复观测中的变化。 4.3标准不确定度分量评定 4.3.1 A 类评定--对观测列进行统计分析所作的评估 a对输入量X I 进行n次独立的等精度测量,得到的测量结果为: x 1,x 2 , (x) n 。 算术平均值x为 1 n x n= ∑x i n i=1 单次测量的实验标准差s(x i )由贝塞尔公式计算: 1 n S(x i )= ∑ ( x i — x )2 n-1 i=1

不确定度评估

测量不确定度评估报告

测量不确定度的评估 1. 概述 测量依据 计量标准 表1 计量标准器和配套设备 被测对象 测量方法 见检定规程。 2. 分辨力带宽测量结果不确定度的评估 2.1. 数学模型 1234D D D D D =+++ 式中: D ——频谱分析仪分辨力带宽误差; 1D ——信号发生器频率稳定性引入的误差; 2D ——信号发生器频率分辨力引入的误差; 3D ——3dB 衰减器不准引入的误差; 4D ——重复性引入的误差。

2.2. 不确定度传播率 4 4 222c 1 1 ()()i i i i u D u D u ====∑∑ 式中:灵敏系数/1i i c D D =??=。 2.3. 标准不确定度评定 2.3.1. 信号发生器频率稳定性引入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 信号发生器稳定度为11110-?,服从均匀分布,包含因子3=k ,用 B 类不确定度评定方法,其标准不确定度611 1a u k -== 2.3.2. 信号发生器频率分辨力引入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 分辨力服从均匀分布,包含因子k =用B 类不确定度评定方法,

其相对标准不确定度 2a u k ==读数分辨力

2.3.3. 3dB 不准引入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 衰减器RSP3dB 衰减值上级量传不确定度为0.025dB U = 1.96k =,可认为衰减器衰减值修正后的最大允许误差为±0.025dB 。该 误差引起的频率读数误差服从均匀分布,包含因子k =用B 类不 确定度评定方法,其相对标准不确定度3a u k ==读数误差 2.3.4. 重复性引入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程序

1 目的 对检验方法和结果的测量不确定度进行评定和报告,进一步提高评价检验结果的可信程度,以满足客户与认可准则的要求。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检验中心开展的标准或非标准方法的检验结果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3 职责 3.1技术负责人负责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 3.2技术负责人负责不确定度的评定的培训,以确保其在实验室检测活动中的运用水平; 3.3 检测员负责协助提供不确定度评定所需的检测数据; 4 控制程序 4.1 测量不确定评定检验项目的选择 4.1.1可能的情况下,实验室应对所有被测量进行不确定来源分析和评定,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可信程度。 4.1.2技术负责人确定进行测量不确定评定的检验项目,确定进行评定的原则如下: a)当检验项目仅为定性分析时,不进行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 b)对于公认的检验方法,检验项目已给出相应的测量不确定度及其来源时,可以不进行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 c)除上述两种情况,各检验领域中关键、典型和重要的检验项目,均应进行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 d)在评定测量不确定度时,对给定条件下的所有重要不确定度分量,均应采用适当的分析方法加以考虑。 e)当顾客对检验项目的测量不确定度提出要求时,应进行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 f)在微生物检测领域,某些情况下,一些检测无法从计量学和统计学角度对测量不确定度进行有效而严格的评估,这时至少应通过分析方法,考虑它们对于检测结果的重要性,列出各主要的不确定分量,并作出合理的评估。有时在重复性和再现性数据的基础上估算不确定度也是合适的。 4.2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 本程序拟规定两种方法对测量不确定度进行评定。一种是GUM 法,另一种是top-down 评定方法。 Ⅰ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 GUM 法 4.2.1 列出测量不确定度的来源 用GUM 法评定测量不确定度的一般流程见下图1。 图1 用GUM 法评定测量不确定度的一般流程

CNAS-CL07 测量不确定度评估和报告通用要求

CNAS—CL07 测量不确定度评估和报告通用要求General Requirements for Evaluating and Reporting Measurement Uncertainty 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

测量不确定度评估和报告通用要求 1.前言 1.1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英文缩写:CNAS)充分考虑目前国际上与合格评定相关的各方对测量不确定度的关注,以及测量不确定度对测量、试验结果的可信性、可比性和可接受性的影响,特别是这种影响和关注可能会造成消费者、工业界、政府和市场对合格评定活动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CNAS在认可体系的运行中给予测量不确定度评估以足够的重视,以满足客户、消费者和其他各有关方的期望和需求。 1.2CNAS在测量不确定度评估和应用要求方面将始终遵循国际规范的相关要求,与国际相关组织的要求保持一致,并在国际规范和有关行业制定的相关导则框架内制订具体的测量不确定度要求。 2.适用范围 本文件适用于CNAS对校准和检测实验室的认可活动。同时也适用于其它涉及校准和检测活动的申请人和获准认可机构。 3.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引用而成为本文件的条款。以下引用的文件,注明日期的,仅引用的版本适用;未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的最新版本(包括任何修订)适用。 3.1Guide to the expression of uncertainty in measurement(GUM).BIPM,IEC, IFCC,ISO,IUPAC,IUPAP,OIML,lst edition,1995.《测量不确定度表示指南》3.2International Vocabulary of Basic and General Terms in Metrology(VIM). BIPM,IEC,IFCC,ISO,IUPAC,IUPAP,OIML,2nd edition,1993.《国际通用计量学基本术语》 3.3JJF1001-1998《通用计量术语和定义》 3.4JJF1059-1999《测量不确定度评定和表示》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报告(完整资料).doc

此文档下载后即可编辑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报告 1、评定目的 识别实验室定量项目检测结果不确定度的来源,明确评定方法,给临床检测结果提供不确定度依据。 2、评定依据 CNAS-GL05《测量不确定度要求的实施指南》 JJF 1059-1999《测量不确定度评定和表示》 CNAS— CL01《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 3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流程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总流程见图一。

图一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总流程 4、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方法 4.1建立数学模型 4.1.1 数学模型根据检验工作原理和程序建立,即确定被测量Y (输出量)与影响量(输入量)X 1,X 2,…,X N 间的函数关系f 来确定,即: Y=f (X 1,X 2,…,X N ) 建立数学模型时应说明数学模型中各个量的含义和计量单位。必须注意, 数学模型中不能进入带有正负号(±)的项。另外,数学模型不是唯一的,若采用不同测量方法和不同测量程序,就可能有不同的数学模型。 4.1.2计算灵敏系数 偏导数Y/x i =c i 称为灵敏系数。有时灵敏系数c i 可由 实验测定,即通过变化第i 个输入量x i ,而保持其余输入量不变,从而测定Y 的变化量。

4.2不确定度来源分析 测量过程中引起不确定度来源,可能来自于: a 、对被测量的定义不完整; b 、复现被测量定义的方法不理想; c 、取样的代表性不够,即被测量的样本不能完全代表所定义的被测量; d 、对测量过程受环境影响的认识不周全或对环境条件的测量和控制不完善; e 、对模拟式仪器的读数存在人为偏差(偏移); f 、测量仪器的计量性能(如灵敏度、鉴别力阈、分辨力、死区 及稳定性等)的局限性; g 、赋予计量标准的值或标准物质的值不准确; h 、引入的数据和其它参量的不确定度; i 、与测量方法和测量程序有关的近似性和假定性; j 、在表面上完全相同的条件下被测量在重复观测中的变化。 4.3标准不确定度分量评定 4.3.1 A 类评定--对观测列进行统计分析所作的评估 a 对输入量XI 进行n 次独立的等精度测量,得到的测量结果为: x 1,x 2,…x n 。算术平均值x 为 1 n x n = ∑x i

温度示值误差不确定度评定报告

1. 测试方法 按照JJF1101-2019 环境试验设备温度、湿度参数校准规范要求,被测温设备设置温度20℃,开启运行,被测设备达到设定值并稳定后开始记录设备温度及各布点温度,记录时间间隔为2min ,30min 内共记录16组数据。计算各温度测试点30min 内测量的最高温度与设定温度的差值,即为温度上偏差,各测点30min 内测量的最低温度与设定温度的差值,即为温度下偏差。 2. 测量模型 2.1. 温度上偏差公式 s t t t -=?max max 式中, max t ?—— 温度上偏差,℃; max t —— 各测点规定时间内测量的最高温度,℃; s t —— 设备设定温度,℃。 由于上偏差与下偏差不确定度来源和数值相同,本文仅以温度上偏差为例进行不确定度评定。 3. 标准不确定度分量 不确定度来源:被校对象测量重复性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标准器分辨力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标准器修正值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标准器的稳定性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 3.1. 测量重复性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1u 使用温度巡检仪对被测对象20℃温度点重复测定10次,测量结果如下: 3.2. 标准器分辨力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2u 标准器的温度分辨力为0.01℃,区间半宽度为0.005℃,服从均匀分布,取包含因子

3=k ,则℃003.03005 .02==u 3.3. 标准器修正值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3u 标准器温度修正值的标准不确定度204.0==k U ℃,,则℃02.03== k U u 3.4. 标准器稳定性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4u 本标准器相邻两次校准温度修正值最大变化±0.10℃,按均匀分布,取包含因子3=k ,则℃06.0310 .04==u 4. 标准不确定度汇总表 标准不确定度分量汇总表 5.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由于12u u <,则分辨力引入的不确定度包含于测量重复性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不计入合成标准不确定度分量中,1u 、3u 、4u 相互独立,则 ℃08.0242321=++=u u u u c 6. 扩展不确定度 取包含因子3=k ,则 温度上偏差校准不确定度:℃16.0==c ku U ; 7. 不确定度报告 校准温度℃20=t 时,温度上偏差校准不确定度:)℃(216.0==k U

盲样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报告

盲样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报告 1、概述 1.1 测量依据 JJG119-2005《实验室(酸度)计检定规程》 1.2 环境条件: 温度(23±3)℃;相对湿度≤85%RH 1.3 测量标准: pH 标准缓冲溶液,中国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提供;酸度计:型号:pHS-3E ; 编号:600709040019;制造厂: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量程:(0.00~14.00)pH;分辨率:0.01pH;电极编号:05598709J 1.4 被测对象:盲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计量测试研究院提供) 1.5 测量过程: 选用JJG119-2005《实验室(酸度)计检定规程》附录A 表1中规定的一种(或多种)标准溶液,在规定温度的重复性条件下,对pHS-3E 型酸度计进行校准后,测量盲样溶液,重复校准和测量操作6次,6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即为盲样的pH 值。 2、数学模型 y=x 3、输入量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 3.1测量重复性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u 1 按照贝塞尔公式计算单次测量的实验标准差: () 1 1 2 --= ∑=n pH pH s n i i (n=6) 平均值的实验标准差: u 1= 6

盲样检测 3.2酸度计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u2 用性能已知的pH(酸度)计,对未知pH值的盲样(酸度计溶液标准物质)进行测量。 选用JJG119-2005《实验室(酸度)计检定规程》参照酸度计使用说明书中校准点对传递的酸度计进行校准,用校准过的酸度计对盲样(酸度计溶液标准物质)进行测定6次,得出测量重复性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u 1 。结合酸度 计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u 2和盲样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u 3 得到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程序文件

1 目的 为评价中心检测/校准结果的可信程度,规范测量不确定度的评 定与表达方法,科学、合理、准确的进行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2 应用范围 适用于中心检测/校准结果的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与表示。 3 职责 3.1 技术负责人负责测量不确定度评定工作。 3.2 技术科组织实施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负责拟定有关检测项目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的作业指导书,指导测试人员控制各标准方法规定的影响量,编写《不确定度评定报告》,负责对检测结果测量不确定度报告的验证。 3.3 检测人员严格遵守方法标准和规范化作业技术,认真检查原始记录和检测结果。 4 程序 4.1化验中心采用公认的检测方法时应遵守该方法对不确定度的表述。 4.2化验中心采用非标准方法或偏离的标准方法时,应重新进行确认,并对方法的测量不确定度进行评定。 4.3由技术负责人组织或指定有关技术人员(可包括监督员、检测人员、设备责任人等)进行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工作。 4.4不确定度评定和报告根据JJF1059-2012《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来实施。具体步骤如下: XX 公司化验中心 程序文件 第01版 第0次修订 第 页 共 页 测定不确定度评定程序 文 号 YYH/CX28-2014 颁布日期 2014年3月14日

4.1.1建立不确定度的数学模型 建立被测对象与其他对其有影响量的函数关系。以通过这些量的不确定度给出被测对象的不确定。 4.1.2确定不确定度的来源,找出构成不确定度的主要分量。 分析测试领域的测量不确定度的来源一般有以下几种: a.被测量量的定义不完整; b.被测样品代表性不够,即样品不能完全代表所定义的被测对象; c.复现被测量的测量方法不够理想; d.对测量过程受环境影响的认识不恰如其分,或对环境的测量与控制不完善; e.读数存在人为偏移; f.测量仪器的计量性能的局限性(如分辨率、灵敏度、稳定性、噪音水平等影 响,以及自动分析仪器的滞后影响和仪器检定校准中的不确定度); g.测量标准和标准物质的不确定度; h.引用的数据或其它参量的不确定度; i.包括在检测方法和程序中某些近似和假设,某些不恰当的校准模式选择,以及数据计算中的舍、入影响; j.测试过程中的随机影响等。 在确定这些影响不确定度的因素对总不确定度的贡献时,还要考虑这些因素相互之间的影响。 4.1.3量化不确定度分量 要对每一个不确定度来源通过测量或估计进行量化。首先估计每一个分量对合成不确定度的贡献,排除不重要的分量。可用下面几种方法进行量化: a.通过实验进行定量; b.使用标准物质进行定量; c.基于以前的结果或数据的估计进行定量; d.基于判断进行定量。 4.1.4计算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根据JJF1059-2012中第4、5、6节规定的方法,通过确定A类和B类标准不确

钢卷尺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报告

钢卷尺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报告 1测量方法及数学模型 1.1测量依据:依据JJG4-1999《钢卷尺检定规程》 钢卷尺的示值误差:△L=L a-L s+L a*αa*Δt-L s*αs*Δt 式中:L a——被检钢卷尺的长度; L s——标准钢卷尺的长度; αa——被检钢卷尺的膨胀系数; αs——标准钢卷尺的膨胀系数; Δt——被检钢卷尺和标准钢卷尺对参考温度20℃的偏离值。 由于L a-L s很小,则数学模型: △L= L a-L s +L s*△α*Δt 式中:△α——被检钢卷尺和标准钢卷尺的膨胀系数差 1.2方差及传播系数的确定 对以上数学模型各分量求偏导: 得出:c(L a)=1;c(L s)= -1+△α*Δt≈-1;c(△α)= L s*Δt;c(Δt)= L s*△α≈0 则:u c2 =u2(△L)=u2(L s)+ u2(L a) + (L s*Δt )2u2(△α) 2计算分量标准不确定度 2.1标准钢卷尺给出的不确定度u (L s) (1)由标准钢卷尺的测量不确定度给出的分量u (L s1) 根据规程JJG741—2005《标准钢卷尺》,标准钢卷尺的测量不确定度为: U=0.02mm其为正态分布,覆盖因子k=3,自由度v=∞,故其标准不确定度: u (L s1)= 0.02∕3 =0.007 (2)由年稳定度给出的不确定度分量u (L s2) 根据几年的观测,本钢卷尺年变动量不超过0.05mm,认为是均匀分布,则:L a≤5m:u (L s2)=0.05∕31/2 =0.029mm 估计u (L s2)的不可靠性为10%,则自由度v=1/2×(0.1)-2=50 (3)由拉力偏差给出的不确定度分量u (L s3) 由拉力引起的偏差为:△=L×103×△p/(9.8×E×F)

低温测量不确定度评估报告

低温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报告 报告编号:201403 1. 测量方法 1.1)按图1所示的线路连接样品; 试验供电电源:220V ±5%~, 50Hz ±1%,电路导线横截面积:1.0mm2。 1.2) 样品放置在试验箱外,将样品感温探头放入试验箱中,进入试验箱的毛细管长度应大于150mm ; 1.3)接通电路,开启试验箱,从常温开始降温,观察指示灯状态,至指示灯熄灭,记录试验起始和结束时间、试验起始温度和指示灯熄灭瞬间样品的动作温度。 2. 数学模型 n x t t = 式中,x t 为样品在低温箱中的实际温度,n t 为低温箱温度显示仪表的相应读数。 3. 不确定度来源 3.1 通过分析识别出影响结果的因素有测量重复性,人员的读数,温度试验箱的偏差,温度试验箱 内的时间波动度与空间均匀性,降温速率,环境温度湿度的影响,电源电压的波动,读数的时延等等。 3.2 不确定度分量的分析评估 温度试验箱的特性对本次测量结果有较大的影响,如箱体的精度,偏差,波动度,均匀性等。 温度箱内的温度在持续变化,可能造成温度箱内的温度与实际动作温度不完全一致,因此需考虑降温速率所引入的不确定度。 图1

由于在温度箱内进行试验,因此,环境温湿度对结果的影响也较小,基本忽略。 电源电压的波动通过稳压源控制电压参数的可变性,从而使得影响程度最小化。 读数的时延,我们通过选择熟练的操作人员的操作而减小其影响。人员的读数影响较小,可忽略。 综上所述,不确定度分量如下: A 类评定:1. 重复性条件下重复测量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1u . B 类评定:2. 低温箱的校准(温度偏差)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2u 3. 低温箱的最大偏差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 3u 4. 温度变化速率(温度波动度)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4u 5. 温度均匀度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 5u 4. 不确定度分量评定 4.1 1u 的计算 (测量重复性) 将样品在重复性条件下重复测量4次指示灯熄灭时的瞬间温度,测的数据列表如下: () () C 4349.01u 10 1 2 1?=--= ∑=n t t i i 4.2 2u 的计算 (温湿度箱的校准) 由校准证书给出扩展不确定度为0.3 °C ,K=2,则标准不确定度为: 15.023 .02== u 4.3 3u 的计算 (温湿度箱的最大偏差) 校准证书显示温度箱在-30°C ~70°C 的最大偏差为0.45°C ,服从均匀分布,3=k ,则 2598 .03 45.03== u 4.4 4u 的计算 (温度变化速率,即温度波动度) 温度箱的降温速率为1K/min ,在到达温控器响应的温度时,温度箱内的温度在持续变化,可能造成温度箱内的温度与实际动作温度不完全一致。由校准证书给出温度箱的波动度为±0.23°C , ° C °C

6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方法.doc

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 1适用范围 本方法适用于对产品或参数进行检测时,所得检测结果的测量不 确定度的评 定与表示。 2编制依据 JJF 1059 —1999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 3评定步骤 3.1概述:对受检测的产品或参数、检测原理及方法、检测用仪器 设备、检测时的环境条件、本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报告的使用作一简要的描述; 3.2建立用于评定的数学模型; 3.3根据所建立的数学模型,确定各不确定度分量(即数学模型中 的各输入量)的来源; 3.4分析、计算各输入量的标准不确定度及其自由度; 3.5计算合成不确定度及其有效自由度; 3.6计算扩展不确定度; 3.7给出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报告。 4评定方法 4.1数学模型的建立 数学模型是指被测量(被检测参数)Y 与各输入量 X i之间的函数

关系,若被测量 Y 的测量结果为 y,输入量的估计值为x i,则数学模型为 y f x1 , x2 ,......, x n。 数学模型中应包括对测量结果及其不确定度由影响的所有输入 量,输入量一般有以下二种: ⑴ 当前直接测定的值。它们的值可得自单一观测、重复观测、 依据经验信息的估计,并包含测量仪器读数修正值,以及对周围温度、大气压、湿度等影响的修正值。 ⑵ 外部来源引入的量。如已校准的测量标准、有证标准物质、 由手册所得的参考数据。 4.2测量不确定度来源的确定 根据数学模型,列出对被测量有明显影响的测量不确定度来源,并要做到不遗漏、不重复。如果所给出的测量结果是经过修正后的结果,注意应考虑由修正值所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如果某一标准不确定度分量对合成不确定度的贡献较小,则其分量可以忽略不计。 测量中可能导致不确定度的来源一般有: ⑴被测量的定义不完整; ⑵复现被测量的测量方法不理想; ⑶取样的代表性不够,即被测样本不能代表所定义的被测量; ⑷对测量过程受环境影响的认识不恰如其分或对环境的测量 与控制不完善; ⑸对模拟式仪器的读数存在人为偏移;

菌落总数测定结果不确定度评估报告

废水菌落总数测定结果不确定度评估 1. 实验前准备 1.1 设备:恒温培养箱、无菌吸管10ml(具0.1ml刻度)、微量移液器、无菌锥形瓶、无菌培养皿 1.2 培养基及试剂:平板计数琼脂、无菌生理盐水 1.3 因浓缩苹果清汁中一般菌落不容易生长,故用废水作为样品检测。 2. 检测依据及步骤 2.1依据:GB4789.2—2010《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菌落总数测定》 2.2步骤:定量吸取废水,制备成15份均匀的检测样品,每份样品做两个平行样。 ↓ ↓ ↓ ↓ ↓ 3. 不确定度来源分析 检测步骤主要包括样品的吸取、稀释(移液器)、培养、计数、及结果修约等,由于结果发散性较大的特点,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只对样品吸取、重复测定结果的不确定度进行量化分析。

3.1 样品吸取过程中使用刻度吸管体积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u rel (V ) 3.1.1 吸管体积校准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u (V ) 在吸取样品的过程中均使用经检定合格的10ml 刻度吸管,其允许误差为±0.05ml ,故10ml 吸管体积校准引起的不确定度按矩形分布(k=3)为: u 1(V )= 3 05.0=0.029ml 则样品吸取过程中使用刻度吸管体积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 u rel (V )= () V V u = 10 029.0=0.0029ml 3.2 重复测定结果的标准不确定度 菌落总数测定结果不确定度评定 3.2.1 对测定结果X 1、X 2分别取对数,得到lg X 1和lg X 2 3.2.2 每一个样品的残差(在重复性条件下得出n 个观测结果X k 与n 次独立观测结果的算术 平均值X 的差)平方和:() 2 2 1 lg lg ∑=-i i X X 式中:i X lg —每一个样品测定结果的对数值;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程序文件

1目的 为本中心合理评定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提供依据,使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方法符合国际和国相关技术规、标准的规定。 2适用围 适用于与本中心所有检测项目有关参量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 3职责 3.1副主任 a)负责批准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报告; b)批准对外公布实验室能力时的测量不确定度。 3.2技术负责人 a)制定实验室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总体计划,提出中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的总 体要求; b)组织审核、验证项目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报告。 3.3检测项目负责人 a)负责项目有关参量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编写评定报告初稿。 4程序 4.1技术负责人制定年度培训计划,聘请专家讲授JJF1059-1999《测量不确定度 评定与表示指南》,使检测人员理解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办公室协助技术负责人具体实施培训计划,负责培训容和考核结果的记录、归档。 4.2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步骤(详细评定步骤参见本程序附录1) 说明测量系统时要给出如下信息:①所用检测仪器型号、资产编号、技术指 标;②校准/检定证书号、校准/检定日期和校准/检定实验室明名称。 4.2.1根据检测项目依据的技术标准/规/规程,明确被测量,简述被测量定义、测量方法和测量过程。 4.2.2画出测量系统方框图 4.2.3给出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数学模型。

424根据数学模型和有关信息,列出各不确定度分量的来源,尽可能做到不遗漏不重复,主要来源有(但不限于):所用的参考标准或标准物质(参考物质)、方法和仪器设备、环境条件、被测物品的性能和状态、操作人员等。需要指出,被测物品预计的长期性能所引起的不确定度来源通常不予考虑。 425评定各不确定度分量的标准不确定度:①不确定度A类评定采用统计方法; ②不确定度B类评定采用非统计方法。 合理地评定应依据对方法性能的理解和测量围,并利用以前的经验和资料、文献中确认的数据等。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所需要的严密程度取决于①检测方法的要求;②客户的要求;③据以作出满足某技术规决定的紧限。 426计算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427确定扩展不确定度和报告测量结果。 4.3测量不确定度报告的审核和批准 4.3.1中心技术负责人对各项目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报告进行审核。必要时,可委托外单位专家审核。 4.3.2评审后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报告和测量不确定度表示意见经中心副主任批准后,作为实验室的受控技术文件打印归档,并作为作业指导书发至有关检测人员执行。 4.3.3检测项目负责人发现有关不确定度分量发生较大变化时,应及时向技术负责人或质量监督员报告并提出修改的具体意见,由技术负责人组织审核批准后实施。 4.4测量不确定度的报告和应用 在下列情况下检测实验室的检测报告(或证书)中应给出有关测量结果不确定度的信息:a)当不确定度与检测结果的有效性或应用有关时; b)客户有要求时; c)当不确定度影响到对技术标准/规限度的符合性时,(即测量结果处于技术标准/规规定的临界值附近时,测量不确定度的区间宽度对判断符合性具有重要影响)。 4.5注意事项

不确定度评定报告

不确定度评定报告 1、测量方法 由标准晶振输出频标信号,输入到通用计数器中,在通用计数器上显示读数。 2、数学模型 数学模型 A=A S +δ 式中:A —频率计上显示的频率值 A S —参考频率标准值; δ—被测与参考频标频率的误差。 3、输入量的标准不确定度 3.1 标准晶振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s A u ,用B 类标准不确定度评定。 标准晶振的频率准确度为±2×10-10,即当被测频率为10MHz 时,区间半宽为a =10×106×2×10-9=2×10-2Hz ,在区间内认为是均匀分布,则标准不确定度为 ()s A u =a/k =1.2×10-2Hz ()=rel s A u 1.2×10-2/107=1.2×10-9 3.2被测通用计数器的测量重复性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u(δ2) u(δ2)来源于被测通用计数器的测量重复性,可通过连续测量得到测量列,采用A 类方式进行评定。对一台通用计数器10MHz 连续测量10次,得到测量列9999999.6433、9999999.6446、9999999.6448、9999999.6437、9999999.6435、9999999.6428、9999999.6446、9999999.6437、9999999.6457、9999999.6451Hz 。 由测量列计算得 算术平均值 ∑==n i i f n f 1 1=9999999.6442Hz, 标准偏差 () Hz n f f s n i i 00091.01 2 1 =--= ∑=

标准不确定度分量u(δ 3 )=0.00091/=0.00029Hz u(δ 3 )rel=2.9×10-11 4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评定 主要标准不确定度汇总表 输入量A S 、δ 1 、δ 2 相互独立,所以合成标准不确定度为 u c (A)= 9 2 2 2 1 210 5.1 ) ( ) ( ) (- ? = + +δ δu u A u S 5 扩展不确定度评定 取k=2,则 扩展不确定度为 U rel =k×u c=2×1.5×10-9=3×10-9 6测量不确定度报告 f=f0(1±3×10-9)Hz,k=2 不确定度评定报告 1、测量方法 由标准晶振输出频标信号,输入到通用计数器中,在通用计数器上显示读数。 2、数学模型

实验室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程序

1目的 为规范和统一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和程序,证明检测的结果具有可接受的不确定度,特制定本程序。 2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需要进行不确定度分析的项目。如当用户需要获悉检测项目结果的不确定度时,或当检测数据处于临界状态,有可能影响检测结论时,本公司应给出其测量不确定度。 3职责 3.1检测室负责各项目不确定度评定报告的编写、审核工作。 3.2技术负责人负责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报告的批准。 3.3综合室负责有关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报告等相关记录的保存。 4工作程序 4.1检测室提出需进行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的项目,报技术负责人审批后,组织相关人员对所从事检测项目进行不确定度的计算。不确定度的计算应以不同分析方法所对应的每个检测项目分别计算。 4.2计算不确定度时应将从检测全过程(从样品采集至分析结果的报出)所产生的所有不确定度分量进行计算合成:检测不确定度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a)取样的代表性不够; b)检测过程受环境条件的影响因素; c)对检测仪器的读数存在的人为偏移; d)检测仪器的分辨力或鉴别力不够; e)赋予计量标准的值或标准物质的值不准; f)引用于数据计算的常量和其他参量不准; g)检测方法和检测程序的近似性和假定性; h)在完全相同的条件下,重复检测值的变化。

4.3 计算不确定度步骤 1)确定检测项目的数学模型; 2)针对检测项目实施的全过程(从采样至分析结果的报出)的不确定来源,进行统计分析和评定,确定主要不确定度因素,评定标准不确定度分量。 3)针对各项不确定度按JJF1059《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和CNACL编写的《检测实验室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指南》的有关规定进行计算和评定。 4)计算检测项目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和扩展不确定度。 5)形成不确定度评定报告。 不确定度的评定流程图见下一页。 4.4不确定度评定报告的批准 技术负责人应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对不确定度的评定报告进行技术论证,评审通过后,技术负责人批准执行。 4.5不确定度评定报告的管理 4.5.1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报告是本公司受控的技术文件,按《文件控制和管理程序》进行管理。 4.5.2所有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报告均应按规定编号,制定目录,由综合室负责保存。 5 相关文件 5.1 **CX-011-2018 《文件控制和管理程序》

实验室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程序

研发一部研发三部结构技术部平面设计部技术部 实验室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程序 制订: 审核: 批准: 品管部 2016年7月8日

改履历

1、目的 为合理的表征测量的分散性,确定测量结果的有效性。 2、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检测实验中提供数字结果的检测项目的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与表示。 3.职责 3.1 实验室组长:根据检测项目的特点识别并提出评定要求,组织评定和评定结果的评 审工作,组织测量不确定度的验证,批准对外公布实验室能力时的测量不确定度指 标。 3.2 实验工程师:根据各检测项目的特点识别评定要求,组织需要评定的检测项目编写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报告》,会同实验室主管对本部门的评定报告和使用进行 审核。 3.3 实验员:学习和掌握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与表示的基础知识和方法,编写本项目测 量不确定度的评定报告,及时发现和反馈会导致测量不确定度发生较大变化的信 息。 3.4 实验室组长应当维护本程序的有效性。 4.工作程序 4.1 实验室主管应组织各实验工程师、实验员就下述情况决定有关项目评定不确定度的 具体要求: 4.1.1 当检测不要求得到数字结果(如仅需作通过或不通过,正或负或其它定性的估 计)则不要求评定测量不确定度。 4.1.2 对于某些广泛公认的检测方法,如果该方法规定了测量不确定度主要来源的极 限值和计算结果的表示形式时,实验室只要遵守该方法和报告结果的方式,即 被认为符合要求可以不编写评定测量不确定度的报告。 4.1.3 由于某些检测方法的性质,决定了无法从计量学和统计学角度对测量不确定度 进行有效而严格的评定,这时应通过分析列出各主要不确定度分量并作出合理 评定,但要确保测量结果报告形式不会造成客户对所给测量不确定度的误解。 4.1.4 除上述三种情况,均应根据检测项目的特点分门别类评定其测量不确定度,如 检测项目包含取样和样品制备,则评定时就应考虑由此引起的不确定度来源, 有的检测样品不能作重复独立测量,就不应考虑重复性对测量不确定度的贡

测量不确定度评估报告

测量不确定度评估报告 1.识别测量不确定度的来源 在医学实验室中构成测量不确定度的4个主要分量主要包括“检验过程不精密度”、“校准品赋值的不确定度”、“样品影响分量”和“其它检验影响分量”。我们参考CNAS-GL05:2011《测量不确定度要求的实施指南》和CNAS-TRL-001:2012《医学实验室―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与表达》的要求,制定了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程序,评估了本科室申报的定量项目的测量不确定度。由于在医学实验室中“样品影响分量”和“其它检验影响分量”的不确定度难以估计,故我们只评估了前两个分量的不确定度。 2.目标不确定度 2.1 确定的检验程序在正式启用前,实验室应为每个测量程序确定目标不确定度,即规定每个测量程序的测量不确定度性能要求。 2.2 检验科每个测量程序的目标不确定度由各实验室确定。 2.3 各实验室在确定目标不确定度时可以基于生物变异、国内外专家组的建议、管理准则或当地医学界的判断。根据应用要求,对不同水平的测量结果可以确定一个或多个目标不确定度。 2.4目标不确定度如下: 2.4.1临床化学项目将TEa(国家标准(GB/T20470-2006)、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室间质量评价标准)作为目标扩展不确定度。 2.4.2血液学项目,将TEa(行业标准WS/T406-2012)指标作为目标扩展不确定度。 3.确立输出量与输入量之间的数学模型 若输出量为Y(被测量值),输入量X的估计值为xi,则被测量与各输入量之间的函数关系为Y=f(x1,x2,x3,x4…);由于在医学实验室中“样品影响分量”和“其它检验影响分量”的不确定度难以估计,故只对前两个分量的不确定进行评估。 4测量不确定度的计算 4.1 A类评估:检验过程不精密度评估样本使用高低2个水平的室内质控品作为实验用样本。 计算本室2水平质控品的日间精密度。计算批间变异系数CV。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应用程序

明确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出具合理的检测结果。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实验室各类检测结果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3 定义 3.1 不确定度:表征赋予被测量值分散性的非负参数。 4 职责 4.1 实验室主任 4.1.1 负责不确定度评定报告的批准,对报告的结论负责。 4.2 质量主管 4.2.1 负责不确定度报告的审核。 4.3 技术主管 4.3.1 组织对检测项目进行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4.4 试验员 4.4.1 填写不确定度原始记录,根据原始记录拟制测量不确定度报告。 5 程序 5.1 概述 将测量方法的依据、环境条件、测量标准(使用的计量器具、仪器设备等)被测对象、测量过程、其他有关的说明等表述清楚。 5.2 建立数学模型

根据测试方法(标准)原理建立输出量(被测量y )与输入量(x 1,x 2….x n )间的函数关系,即建立: ),,(21n x x x f y 5.3 测量不确定度来源的分析 按测量方法和条件对测量不确定度来源进行分析,找出测量不确定度的主要来源。 5.4 标准不确定度分量的评定 5.4.1 对A 类不确定度进行预评定 按照试验方法的要求,对被测物进行n (n ≥10)次测量,通过贝塞尔公式计算出实验标准差s ,即: 1 )(12 n x x s n i i 在日常检测中,若测量结果取观测列任一次x i 值,则对应的标准不确定度为: s x u i )( 若测量结果取n 1次观测列值的平均值x 时,则对应的标准不确定度为: 1 )(n s x u 5.4.2 根据许多已知的信息来评定B 类标准不确定度。如所使用仪器设备的校准证书、检定证书、准确度等级、暂用的极限误差、技术说明书或有关资料提供的数据及其不确定度,还有过去的测量数据、经验等。则B 类标准不确定度为: p k a x u )( a 可从上述的信息中得到,包含因子k p 是根据输入量在区间[-a ,a ]内的概率分布来确定,见表1和表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