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网络上的传播动力学

复杂网络上的传播动力学
复杂网络上的传播动力学

复杂网络上的传播动力学

摘要: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传染病一直持续不断地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从早期的天花、麻疹,到近年来的艾滋病、非典、禽流感,每一次传染病都以极快的速度传播着并且吞噬着人类的生命财产。此外,计算机病毒在因特网上的扩散过程也是极其复杂的系统。其不安全因素有计算机信息系统自身的,也有人为的,计算机病毒的高度隐藏性、快速传播性和严重的破坏性使其成为影响计算机系统使用的最不安全的因素。近年来,真实网络中小世界效应和无标度特性的发现激起了物理学界对复杂网络的研究高潮,其中网络拓扑结构对复杂网络上动力学行为的影响是研究的焦点之一。这篇论文主要从复杂网络的拓扑结构和流行病的感染机制两个方面来探讨当前国内外传播动力学研究的现状和最新进展,指出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例如动态网络结构下的疾病传播行为和微观感染机制等。

关键词:复杂网络、传播动力学、疾病传播、网络免疫技术、感染机制

Abstract: Throughout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infectious diseases has been continuously threatens human health, from the early smallpox, measles, in recent years to AIDS, SARS, avian influenza, every infectious disease in order to speed the spread of human life and property. In addition, the system of computer viruses on the Internet diffusion process is extremely complex. The unsafe factors of computer information system itself, but also for someone, highly concealed, rapid spread and serious destruction to the most unsafe factors of computer system using a computer virus. In recent years, the real network small world effect and scale-free characteristics aroused the research climax to the complex network of physics, including the impact of network topology on the dynamics on complex networks is one of the focus of the study. This paper mainly from the two aspects of infection mechanism topological structure of complex networks and epidemic to explore the current status of domestic spread dynamics research and new development, points out the problems to be further studied. For example, the spread of the disease dynamic behavior of network structure and micro mechanism of infection.

Keywords: immune complex network, transmission dynamics, disease transmission, network

1.引言

复杂网络是指具有复杂拓扑结构和动力学行为的大规模网络,它是由大量的节点通过边的相互连接而构成的图。例如,英特网、生物网络、无线通讯网络、高速公路网、电力网络、流行病和谣言传播网络等都是复杂网络。传播动力学的基本研究对象是动力学模型在不同网络上的性质与相应网络的静态统计性质的联系。包括已知和未知的静态几何量。而像传染病、谣言的传播过程的研究不能像其他一些学科一样,通过在人群中做实验的方式获得数据,相关数据、资料只能从已有的报告和记录中获取,而这些数据往往不够全面和充分,很难根据这些数据准确地确定某些参数,进行预报和控制工作。因此通过合理的网络模型产生数据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和数值研究,是当前传播动力推进创新理论探索创新实践学的重要方法。

2.背景知识

2.1经典传播模型的简介

目前研究最为彻底,应用最为广泛的经典传染病模型是SIR模型和SIS模型。SIR模型适合于染病者在治愈后可以获得终生免疫力,或者染病者几乎不可避免走向死亡的情形。在SIR模型中,人群被划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易感人群(S),他们不会感染他人,但有可能被传染;第二类是染病人群(I),他们已经患病,具有传染性;第三类是移除人群(R),他们是被治愈并获得了免疫能力,或者已经死亡的人群——不具有传染性,也不会再次被感染,即不再对相应动力学行为产生任何影响,可以看做已经从系统中移除.对于象感冒、淋病这类治愈后患者也没有办法获得免疫能力的疾病,使用SIR模型是不适宜的,这时候往往采用SIS模型,该模型与SIR模型类似,只是患者被治愈后自动恢复为易感状态。除了上述SIR 和SIS模型外,针对不同传染病的特点,还有其他相应的传播模型。比如,对于突然爆发的尚缺乏有效控制的流行病,如黑死病,非典型肺炎等,在疾病爆发早期常使用SI模型进行分析;对于免疫期有限的疾病,往往利用SIRS模型进行分析;对于潜伏期不可忽略的疾病,可以引入潜伏人群的概念。

2.2 SIR模型介绍

在传染病动力学中,主要沿用的由Kermack与McKendrick在1927年用动力学的方法建立了SIR传染病模型。直到现在SIR模型仍被广泛地使用和不断发展。SIR模型将总人口分为以下三类:易感者(susceptibles),其数量记为S(t),表示t时刻未染病但有可能被该类疾病传染的人数;染病者(infectives),其数量记为I(t),表示t时刻已被感染成为病人而且具有传染力的人数;恢复者(recovered),其数量记为R(t),表示t时刻已从染病者中移出的人数。设总人口为N(t),则有N(t)=S(t)+I(t)+R(t)。

SIR模型的建立基于以下三个假设:

⑴不考虑人口的出生、死亡、流动等种群动力因素。人口始终保持一个常数,即N(t)≡K。

⑵一个病人一旦与易感者接触就必然具有一定的传染力。假设t时刻单位时间内,一个病人能传染的易感者数目与此环境内易感者总数S(t)成正比,比例系数为β,从而在t时刻单位时间内被所有病人传染的人数为βS(t)I(t)。

⑶ t时刻,单位时间内从染病者中移出的人数与病人数量成正比,比例系数为γ,单位时间内移出者的数量为γI(t)。

在以上三个基本假设条件下,

3.传播动力学的影响

3.1经典传播模型的简介

目前研究最为彻底,应用最为广泛的经典传染病模型是SIR模型[26]和SIS模型[27].SIR模型适合于染病者在治愈后可以获得终生免疫力,或者染病者几乎不可避免走向死亡的情形[28].在SIR模型中,人群被划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易感人群(S),他们不会感染他人,但有可能被传染;第二类是染病人群(I),他们已经患病,具有传染性;第三类是移除人群(R)[29],他们是被治愈并获得了免疫能力,或者已经死亡的人群——不具有传染性,也不会再次被感染,即不再对相应动力学行为产生任何影响[30],可以看做已经从系统中移除.对于象感冒、淋病这类治愈后患者也没有办法获得免疫能力的疾病[31],使用SIR模型是不适宜的[32],这时候往往采用SIS模型,该模型与SIR模型类似,只是患者被治愈后自动恢复为易感状态[33].除了上述SIR和SIS模型外,针对不同传染病的特点,还有其他相应的传播模型[34].比如,对于突然爆发的尚缺乏有效控制的流行病,如黑死病,非典型肺炎等,在疾病爆发早期常使用SI模型进行分析[35];对于免疫期有限的疾病,往往利用SIRS模型进行分析[36];对于潜伏期不可忽略的疾病,可以引入潜伏人群的概念。

传统的基于微分方程的传染病模型假设人群是充分混合的[37],染病个体原则上有机会感染任何易感的个体.这种感染总是通过某种“接触”完成的[38],因此如果两个个体可能接触就在相应的节点之间连一条边[39],那么传统的模型可以看做是对疾病在一个完全连通的社会接触网络上传播行为的描述[40].但是,正如我们前面所述及的,社会接触网络具有不同于完全连通网络的结构特点[41].特别地,由统计物理学家发展出来的一些分析技术,例如逾渗理论[42]、生成函数方法[43]、平均场近似[44]等等,使得分析具有复杂结构特性的真实网络上的传播行为称为可能.事实上,社会接触网络一些公认的结构特征被证明对传播规律有重大影响,下面我们列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45]。

3-2小世界效应对于传播动力学行为的影响.

Moore等发现,少量的长程边也可以明显增加网络中疾病易于传染的性质[46].如果把疾

病得以传播开去的传染率下限(称为传播阈值)和传播时间特性(感染者数量和传播持续时间之间的关系)视作网络传播动力学中最重要的可观测量[47],则相比规则网络,小世界网络的传播阈值小,传播速度快[48].另外,很早人们就观察到在大规模的种群中,疾病的流行常常具有某种周期的特性,Kuperman[49]等最早讨论了小世界网络中的疾病传播的周期振荡[50],他们发现,当长程边数目慢慢增大时,感染个体数量的时间序列将逐步从在一个不动点上下波动变成明显的周期振荡[51].熊等通过在小世界网络的SIR模型中引入潜伏期,在不同参数设置下,分别得到短时和长时的振荡行为[52].类似地,Verdasca等从儿童传染病麻

疹和百日咳的致病机理出发,系统讨论了带有潜伏期的SIR模型(SEIR模型)在小世界网络上的传播行为,也发现了明显的周期振荡[53]。

3-3 无标度性质对于传播动力学行为的影响

关于规则和随机网络上流行病传播动力学研究中最重要的结论是[54]:存在有限传播阈值,当传染率高于此值时,疾病能够在网络中长期存在下去[55];反之,疾病以指数的速率迅速消亡。由于疾病波及的范围(稳态时患病个体数占人群总数的比例)与传染率正相关,因此根据经典的传播理论,疾病若是持久存在,则必然波及大量个体[56]。但实证研究表明,麻疹和性传播疾病等一般仅波及少数个体但能够长期存在[57]。Pastor-Satorras和Vespignani最早对无标度网络上SIS模型阈值的存在性提出了质疑[58],他们利用平均场近似讨论了Barabási-Albert无标度网络模型[59]上的SIS传播动力学,发现当网络规模趋于无穷大时,传播阈值将下降到零,也就是说任意传染率的流行病都有可能在网络中长期存在。由于真实的社会接触网络往往具有近似的无标度结构,该结论对于解释现实具有重大意义。很快,May和Lloyd发现无标度网络上的SIR模型也具有类似的性质[60]。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上面的研究是针对非常理想的情况,是否存在阈值,阈值在什么位置的准确判断往往还要牵涉更多复杂的因素。例如Volchenkov等人的研究表明,阈值的存在性以及染病人数比例受幂指数、传染率、选择伙伴的策略和治疗方案四个因素共同决定[61]。再比如Moreno和Vazquez考察了SIS和SIR模型在不同无标度网络上的传播行为,发现是否存在阈值的结论也需要谨慎做出,特别是要考虑不同传播模型和初始化条件[62]。另外,如果网络规模有限,则必存在有限的传播阈值[63]。上面述及的SIS模型和SIR模型主要关注的都是稳态或者终态的行为,为了考察疾病爆发时期的动力学特性,Barthélemy等人系统研究了无标度网络上的SI模型[64],该模型假设时间足够短疾病尚处于自由传播的状态,因此只考虑易感节点染病,对染病节点的隔离、康复、获得免疫或死亡等情况通通忽略。他们发现患者数量是指数增长的,且传播的动力学结构具有层次性,一般先感染社会接触较多的个体,然后是一般个体,最后到社会接触较少的个体。

四.实验和评估

4-1建立SARS传播动力学模型

以北京SARS流行数据位基础,建立了图4-1的SARS传播动力学模型。流行模型中的参数通过北京实际的流行数据进行估计或拟合获得。

图1 图2

4-2 研究状态变量在流行期间动态变化情况

制定I c1(模型估计的社区人群每日新增临床诊断病例数)、I A1(模型估计的医院人群每日新增临床诊断病例数)为研究点,时间范围0~100d,研究变量值随时间变化情况为图4-2,从图中可以看出I c1、I b1分别于流行第51天(2003年4月21日)、第52天达到高峰,这与北京实际的流行情况相似。如果在根节点左侧增加节点计算再生数,如

Rvalue:=determinant(Rmatrix),Rmatrix:=[[Rcc,Rhc],[Rch,Rhh]],Rcc:=(Root,(1-exp(-Lamda_ccl))*Sc(Rhc、Rch、Rhh计算类似于Rcc),则可用于动态监测再生数变化,从而用来干预疫情变化趋势

图4-2

4-3 实例研究结果

实例研究发现,通过表1可发现,情景想定研究方法为干预措施效果定量评价和模型的抽象研究提供了一种非常好的手段。在实例研究中,通过对干预结果的对比,可以看出北京4月20日采取的措施对SARS疫情控制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在第二阶段采取的措施中队控制疫情贡献最大的是改善医务人员防护水平的努力,减少累计病例达83.59%。其次是病例隔离措施,减少累计病例达56.52%。这两种措施t=87d时的总再生数R值均小于1,说明疫情已得到控制。进一步加强这两项措施效果,有助于疫情控制。

五.结语与展望

从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出,国内外对于社会网络结构演化,以及基于社会网络的舆情和疫情传播控制有相当的研究基础,可以说技术手段日趋成熟,理论成果日益丰富。但是,我们同时也看到了,当前的研究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例如社会网络的演化机制对于很多网络演化的现象提供不了解释,传染病流行规律中忽略了人员动态移动模式的影响,舆情传播模型太过简化,偏离实际,等等。事实上,尽管这方面的科学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真正的可以帮助政府管理决策的成果寥寥无几。产生这些缺陷的原因,是当前对于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研究还没有真正形成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态势。物理数学研究者往往设计过于简单的模型,从而无法实际应用;计算机科学家执着于技术手段,往往落后于宏观理论研究的前沿[83];管理科学研究人员则缺乏对实际数据和理论模型的敏感度。范维澄先生在2007年曾明确指出应急管理是需要多学科紧密交叉融合的复杂性科学问题[84]。我希望由来自物理科学学院、计算机科学学院、信息科学学院、工程科学学院和管理学院的中科大本科生所组成的大学生研究计划团队,力争在理论上有所突破创新,并能够开发出具有实际价值的专利产品,为切实解决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有所贡献。

[参考文献]

[1] L. K. Gallos, F. Liljeros, P. Argyrakis, A. Bunde, S. Havlin, Improving immunization strategies, Phys. Rev. E

75 (2007) 045104.

[2] T. Gross, C. J. D. D’Lima, B. Blasius, Epidemic Dynamics on Adaptive Network, Phys. Rev. Lett. 96 (2006)

208701.

[3] 邵柏, 黄佳礼, 马赛, 美英两国公共卫生突发事件预警与应对, 《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 2004年增刊

第1期, 47-48页。

[4] 李友卫, 王健, 疫情监测预警经验及其启示, 《医学与哲学》, 2009年第1期, 30卷总373期, 72-74页。

[5] 魏虹, 程怡民, 陈世强, 我国监测系统在应对新发感染病中的不足, 《现代预防医学》, 35 (2008) 496.

[6] X.-P. Han, Disease Spreading with Epidemic Alert on Small-world Networks, Phys. Lett. A 365 (2007) 1.

[7] 王来华,刘毅,中国2004年舆情研究综述,《新华文摘》,2005年第18期。

[8] 王丽平,刘大鹏,开展互联网上舆情控制的方针、对策,《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校报》,2006年第

1期,109-112页。

[9] 柯健,公安机关网络舆情预警及对策机制探讨,《广州市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10-13页。

[10] 吴绍忠,李淑华,互联网舆情预警机制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38-42页。

[11] K. Sznajd-Weron, J. Sznajd, Opinion evolution in closed community, Int. J. Mod. Phys. C 11 (2000) 1157.

[12] 肖海林,邓敏艺,孔令江,刘幕仁,元胞自动机舆论模型中人员移动对传播的影响,《系统工程学报》,

20 (2005) 225.

[13] 田兴玲,刘幕仁,孔令江,一维Sznajd舆论模型中噪音因素对演化的影响,《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

然科学版》,2006年第1期,1-4页。

[14] D.-Y. Hua, S.-J. Shao, S. Lin, Phys. Rev. E 69 (2004) 046114.

[15] J. Zhou, Z. Liu, B. Li, Influence of network structure on rumor propagation, Phys. Lett. A 368 (2007) 458.

[16 H. Kesten, V. Sidoravicius, The spreading of a rumor or infection in a moving population, Annals Prob. 33

(2005) 2402.

[17] 潘灶烽,汪小帆,李翔,可变聚类系数无标度网络上的谣言传播仿真研究,《系统仿真学报》,18 (2006)

2346.

[18] 刘常昱,胡晓峰,司光亚,罗批,基于小世界网络的舆论传播模型,《系统仿真学报》,18 (2006) 3608.

复杂网络及其在国内研究进展的综述

第17卷第4期2009年10月 系统科学学报 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 Vo1.17No.4 oct ,2009 复杂网络及其在国内研究进展的综述 刘建香 (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上海200237) 摘要:从复杂网络模型的演化入手,在简要介绍复杂网络统计特征的基础上,对国内关于复杂网络理论及其应用的研究现状从两方面进行综述:一是对国外复杂网络理论及应用研究的介绍,包括复杂网络理论研究进展的总体概括、复杂网络动力学行为以及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应用研究介绍;二是国内根植于本土的复杂网络的研究,包括复杂网络的演化模型,复杂网络拓扑性质、动力学行为,以及复杂网络理论的应用研究等。并结合复杂网络的主要研究内容,对今后的研究重点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复杂网络;演化;拓扑;动力学行为中图分类号:N9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08(2009)04-0031-07 收稿日期:2009-01-05 作者简介:刘建香(1974—),女,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系统工程。E-mail :jxliu@https://www.360docs.net/doc/5812353621.html, 0引言 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1]。而网络是由节点和连线所组成的。如果用节点表示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即系统的元素,两节点之间的连线表示系统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那么网络就为研究系统提供了一种新 的描述方式[2、3] 。复杂网络作为大量真实复杂系统的高度抽象[4、5],近年来成为国际学术界一个新兴的研究热 点,随着复杂网络逐渐引起国内学术界的关注,国内已有学者开始这方面的研究,其中有学者对国外的研究进展情况给出了有价值的文献综述,而方锦清[6]也从局域小世界模型、含权网络与交通流驱动的机制、混合择优模型、动力学行为的同步与控制、广义的同步等方面对国内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简要概括,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系统介绍国内关于复杂网络理论及应用研究现状的综述文献。本文从复杂网络模型的演化入手,在简要介绍复杂网络统计特征的基础上,对国内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希望对国内关于复杂网络的研究起到进一步的推动作用。 1.复杂网络模型的发展演化 网络的一种最简单的情况就是规则网络 [7] ,它 是指系统各元素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些规则的结构来表示,也就是说网络中任意两个节点之间的联系遵循既定的规则。但是对于大规模网络而言由于其复杂性并不能完全用规则网络来表示。20世纪50年代末,Erdos 和Renyi 提出了一种完全随机的网络模型———随机网络(ER 随机网络),它指在由N 个节点构成的图中以概率p 随机连接任意两个节点而成的网络,即两个节点之间连边与否不再是确定的事,而是由概率p 决定。或简单地说,在由N 个节点构成的图中,可以存在条边,从中随机连接M 条边所构成的网络就叫随机网络。如果选择M =p ,这两种构造随机网络模型的方法就可以联系起来。规则网络和随机网络是两种极端的情况,对于大量真实的网络系统而言,它们既不是规则网络也不是随机网络,而是介于两者之间。1998年,Watts 和Strogatz [8]提出了WS 网络模型,通过以概率p 切断规则网络中原始的边并选择新的端点重新连接 31--

传播学概论复习笔记

传播学概论复习笔记 一、名词解释 1、什么就是传播:传播即就是社会信息得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得运行。 2、刻板成见: 人们持有得固定、简单化得观念印象,通常伴随着价值评价与好恶 感情。 3、拟态环境:指信息环境,它并不就是现实环境得“镜子”式得再现,而就是传播 媒介通过象征性时间或信息进行选择与加工,重新选择得结果。 4、传播情境概念:指得就是对特定得传播行为直接或间接影响得外部事物、条件 或因素得总称,它包括具体得传播活动(如二人对话)进行得场景,如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有无她人在场等;在广义上,传播情境也包括传播行为得参与人所处得群体、组织、制度、规范、语言、文化等较大得环境。 5、群体规范:群体意识得核心内容。指得就是成员个人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得 规则,在广义上也包括群体价值,即群体成员关于就是非好坏得判断标准。 6、集合行为: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得非常态社会集合现象。 7、媒介接近权:媒介接近权即一般社会成员利用传播媒介阐述主张、发表言论以 及开展各种社会与文化活动得权利,同时,这项权利也赋予了传播应该向受众开放得义务与责任。媒介接近权得核心内容就是要求传媒必须向受众开放。 8、子弹论: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得力量,它们所传递得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 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得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得态度与意见甚至直接支配她们得行动。 9、传播流:所谓“传播流”指得就是由大众传媒发出得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 “流”向传播对象得社会过程。传播流(研究三部曲有“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得《人们得选择》、卡兹等人得《个人影响》、罗杰斯得《创新与普及》、)以及克拉帕得《大众传播效果》。 10、休眠效果:低可信度信源发出得信息,由于信源可信度得负影响,其内容本 身得说服力不能得到立即发挥,而就是处于一种睡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这种负影响减弱或消失后,其效果才能充分表现出来。 11、意见领袖:在传播学中,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她人提供信息、观 点或意见并对她人施加个人影响得人物称为“意见领袖”。 12、信息社会:所谓信息社会,指得就是信息成为与物质与能源同等重要得甚 至比之更加重要得资源,整个社会得政治、经济与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得社会。 13、知沟假说:大众传播得信息传达活动无论对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还就是低 者都会带来知识量得增加,但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得人获得信息与知识得速度大大快于后者,随着时间得推移,最终结果就是两者之间得“知沟”不断变宽,差距不断扩大。

复杂网络基础2(M.Chang)

复杂网络基础理论 第二章网络拓扑结构与静态特征

第二章网络拓扑结构与静态特征 l2.1 引言 l2.2 网络的基本静态几何特征 l2.3 无向网络的静态特征 l2.4 有向网络的静态特征 l2.5 加权网络的静态特征 l2.6 网络的其他静态特征 l2.7 复杂网络分析软件 2

2.1 引言 与图论的研究有所不同,复杂网络的研究更侧重 于从各种实际网络的现象之上抽象出一般的网络几何 量,并用这些一般性质指导更多实际网络的研究,进 而通过讨论实际网络上的具体现象发展网络模型的一 般方法,最后讨论网络本身的形成机制。 统计物理学在模型研究、演化机制与结构稳定性 方面的丰富的研究经验是统计物理学在复杂网络研究 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的原因;而图论与社会网络分析提 供的网络静态几何量及其分析方法是复杂网络研究的 基础。 3

2.1 引言 静态特征指给定网络的微观量的统计分布或宏观 统计平均值。 在本章中我们将对网络的各种静态特征做一小结 。由于有向网络与加权网络有其特有的特征量,我们 将分开讨论无向、有向与加权网络。 4 返回目录

2.2 网络的基本静态几何特征 ¢2.2.1 平均距离 ¢2.2.2 集聚系数 ¢2.2.3 度分布 ¢2.2.4 实际网络的统计特征 5

2.2.1 平均距离 1.网络的直径与平均距离 网络中的两节点v i和v j之间经历边数最少的一条简 单路径(经历的边各不相同),称为测地线。 测地线的边数d ij称为两节点v i和v j之间的距离(或 叫测地线距离)。 1/d ij称为节点v i和v j之间的效率,记为εij。通常 效率用来度量节点间的信息传递速度。当v i和v j之间没 有路径连通时,d ij=∞,而εij=0,所以效率更适合度 量非全通网络。 网络的直径D定义为所有距离d ij中的最大值 6

复杂网络研究概述,入门介绍

复杂网络研究概述 周涛柏文洁汪秉宏刘之景严钢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安徽合肥:230026 摘要:近年来,真实网络中小世界效应和无标度特性的发现激起了物理学界对复杂网路的研究热潮。复杂网络区别于以前广泛研究的规则网络和随机网络最重要的统计特征是什么?物理学家研究复杂网络的终极问题是什么?物理过程以及相关的物理现象对拓扑结构是否敏感?物理学家进入这一研究领域的原因和意义何在?复杂网络研究领域将来可能会向着什么方向发展?本文将围绕上述问题,从整体上概述复杂网络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复杂网络小世界无标度拓扑性质 A short review of complex networks Zhou Tao Bai Wen-Jie Wang Bing-Hong? Liu Zhi-Jing Yan Gang Department of Modern Physics,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Hefei, 230026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discoveries of small-world effect and scale-free property in real-life networks have attracted a lot of interest of physicists. Which are the most important statistical characteristics for complex networks that known from regular networks and random networks? What is the ultimate goal of the study of complex networks? Are physical processes sensitive to the topological structure of networks? What are the reason and meaning that physicist come into the research field on complex networks? What are the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In the present paper, we concentrate on those questions above and give a general review about complex networks. Keyword: complex networks, small-world, scale-free, topological characters 1 引言 自然界中存在的大量复杂系统都可以通过形形色色的网络加以描述。一个典型的网络是由许多节点与连接两个节点之间的一些边组成的,其中节点用来代表真实系统中不同的个体,而边则用来表示个体间的关系,往往是两个节点之间具有某种特定的关系则连一条边,反之则不连边,有边相连的两个节点在网络中被看作是相邻的。例如,神经系统可以看作大量神经细胞通过神经纤维相互连接形成的网络[1];计算机网络可以看作是自主工作的计算机通过通信介质如光缆、双绞线、同轴电缆等相互连接形成的网络[2]。类似的还有电力网络[1]、社会关系网络[1,3-4]、交通网络[5]等等。 数学家和物理学家在考虑网络的时候,往往只关心节点之间有没有边相连,至于节点到底在什么位置,边是长还是短,是弯曲还是平直,有没有相交等等都是他们不在意的。在这里,我们把网络不依赖于节点的具体位置和边的具体形态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网络的拓扑性质,相应的结构叫做网络的拓扑结构。那么,什么样的拓扑结构比较适合用来描述真实的系统呢?两百多年来,对这个问题的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在最初的一百多年里,科学家们认为真实系统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些规则的结构表示,例如二维平面上的欧几里德格网,它看起来像是格子体恤衫上的花纹;又或者最近邻环网,它总是会让你想到一群手牵着手围着篝火跳圆圈舞的姑娘。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数学家们想出了一种新的构造网

考研《网络新闻传播学》笔记【暨南大学】

《网络新闻传播学》笔记 导言 网络新闻传播滥觞于互联网上的邮件列表、电子公告牌、新闻组。90年代中开始蓬勃发展。 1987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圣何塞信使报》,开传统媒体上网先河。 网络媒体:广义的指互联网,严格的是指由报社、通讯社、电视台等传统新闻机构创办的媒体网站及从事新闻传播的商业网站。我国网络媒体主要由传统媒体网站和商业网站新闻中心构成。 网络新闻:是指网络媒体在互联网上发布的新闻,或网络媒体所传播的新闻报道及其评论。 网络新闻传播:网络媒体通过互联网而从事的新闻传播活动。 80年代初,美国等西方国家产生了“计算机辅助新闻学”,包含以下4个方面内容:(计算机辅助报道)、(计算机辅助调研)(计算机辅助引证)(计算机辅助聚会)。 一般新闻传播学由理论、历史、实务三部分构成;要解决的是新闻传播学中的普遍性问题。 部门新闻传播学要解决的是新闻传播领域中特殊性的问题;包括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新闻传播学。 部门新闻传播学研究必须进行3个方面的融会贯通: 1、贯通不同媒介领域的新闻活动和社会活动;既充分认识新闻传播活动对社会活动的推动作用,有充分把握社会活动对新闻活动的决定性和制约性。 2、贯通部门新闻活动的理性认识和实践经验;把实践上升为理论,以理论指导实践。 3、贯通部门新闻活动的历史与现实;以现实眼光去追溯历史,让历史轨迹展现规律。 第一章 网络新闻传播的历程 一、计算机成为传播媒介的历史 1945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诞生; 1960年,利克莱德《人机共生》。 90年代,万维网。 二、计算机网络的形成与发展 互联网:指全球性信息系统:(1)通过全球性唯一的地址逻辑的链接在一起,这个地址是建立在“网络间协议”(IP)或今后其他协议基础上的;(2)可以通过“传输控制协议”和“网络间协议”(TCP/IP)或今后其他接替的协议或与“网络间协议”兼容的协议来进行通信;(3)可以让公共用户或者私人用户使用高水平的服务,这种服务是建立在上述通信及相关基础设施之上的。 经历了3个阶段: 第一阶段:ARPANET阶段,略具雏形。(1969-1986) 第二阶段:NSFNET阶段,在科研教育中发展。(1986-1992) 第三阶段:互联网阶段,在商业化运作中飞跃。(1992-今) 万维网:又称WWW,是一种在INTERNET之中扩增其力量的网络技术,能够以超文本链接的方式存取因特网信息文档,并支持图形、声音、视频和文本。 三、 互联网的功能及应用 1、技术特征:多媒体、超文本、分组交换、同步传播、交互性。 2、功能:多媒体、信息检索、超链接、媒介数据库等。 3、应用:电子邮件、万维网、在线聊天、网上论坛等。 四、 网络新闻传播: 1987年《圣何塞信使报》,全球第一家拥有报纸网络版; 1993年《杭州日报》,我国新闻机构的最早网上行;

复杂网络上的粒子凝聚动力学及其相关应用研究

复杂网络上的粒子凝聚动力学及其相关应用研究 【摘要】:在非平衡系统中,凝聚是一个极为引人入胜的现象。在存在相互作用的粒子系统中,大量粒子可能聚集于一个节点上。之前关于凝聚的研究都是基于正规晶格上的,而真实的网络一般是无标度网络(ScaleFree,SF)。2005年Noh等人研究了无标度网络上的粒子凝聚现象,揭示了无标度网络结构的非均匀性将导致其上的粒子完全凝聚于中心节点。受他们这一工作的启发,我们致力于复杂网络上粒子凝聚的研究,主要包括零区域作用凝聚(ZeroRangeProcess,ZRP)、凝聚相时的粒子数波动特性和粒子扩散行为、交通堵塞以及它们在流行病传播方面的应用。1.鉴于实际网络中边权与节点度之间可能存在的关联性,我们研究了在有向与无向权重无标度网络上的ZRP凝聚动力学行为。我们发现当粒子在网络上跳跃时,强度分布指数决定了发生粒子凝聚的临界跳跃速率。当粒子跳跃速率小于临界值时,系统中将出现粒子的凝聚现象。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权重网络上的数值模拟验证了我们的理论分析。此外,通过定性分析和数值模拟我们进一步研究了系统处于凝聚相时的弛豫动力学行为。我们发现在权重无标度网络中会出现从较小强度的节点到较大强度的节点逐级稳定的级次演化现象,并且系统的弛豫时间仅由网络的拓扑结构决定,边权的大小几乎并不影响弛豫时间的标度律。这些成果对于理解真实交通系统中的物质输运过程具有现实意义,从而为防止凝聚发生的控制策略提供了有利的借鉴。2.在研究了无标度网络上的ZRP凝聚动力学之后,我们进一步研

究了不同网络上粒子数的波动情况和粒子扩散行为。对于前者,我们发现虽然平均粒子数与网络结构都不相同,但是不同节点上粒子数的分布都满足同样的标准化分布。通过退趋势波动分析方法,我们发现关联指数依赖于粒子跳跃速率与网络结构,可以反映粒子凝聚的程度。另外,这些分析结果为探索真实网络的拓扑结构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对于后者,我们发现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将显著地影响粒子的扩散。特别是当系统处于凝聚相时,粒子间的相互吸引作用将导致粒子跳跃的时间延迟,它能够明显地减慢粒子的扩散,从而影响网络上的动力学特性。这一结果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真实交通系统中粒子扩散的特性。3.在交通网络中,我们同样可以观察到粒子凝聚现象-交通堵塞。揭示交通堵塞现象的产生机制;同时提高网络的处理能力以避免交通堵塞是极具应用价值的研究课题。我们考虑了三种不同的交通模型:稳定交通流模型、波动交通流模型以及限制带宽的交通模型。针对不同交通模型中堵塞的产生机制,我们提出了一些可能的有效路由策略,显著地提高了网络的堵塞阈值,同时能够最小化相关统计参量。这些模型以及相应的有效路由策略对真实交通系统有着重要的借鉴与指导意义。4.正如我们已经研究了无标度网络上的ZRP凝聚和交通堵塞现象,揭示了这两类凝聚的产生机制。考虑到它们具有不同的产生机制,我们进一步研究了它们的相关应用-两种截然不同的迁移模式对于流行病传播的影响:动力学凝聚和目的旅行。对于第一个问题,当系统处于凝聚相时,临界传染概率是一个非常小的常数;系统处于非凝聚相时,临界传染概率随粒子跳跃速率迅速增加。这一成果也

复杂网络的基础知识

第二章复杂网络的基础知识 2.1 网络的概念 所谓“网络”(networks),实际上就是节点(node)和连边(edge)的集合。如果节点对(i,j)与(j,i)对应为同一条边,那么该网络为无向网络(undirected networks),否则为有向网络(directed networks)。如果给每条边都赋予相应的权值,那么该网络就为加权网络(weighted networks),否则为无权网络(unweighted networks),如图2-1所示。 图2-1 网络类型示例 (a) 无权无向网络(b) 加权网络(c) 无权有向网络 如果节点按照确定的规则连边,所得到的网络就称为“规则网络”(regular networks),如图2-2所示。如果节点按照完全随机的方式连边,所得到的网络就称为“随机网络”(random networks)。如果节点按照某种(自)组织原则的方式连边,将演化成各种不同的网络,称为“复杂网络”(complex networks)。 图2-2 规则网络示例 (a) 一维有限规则网络(b) 二维无限规则网络

2.2 复杂网络的基本特征量 描述复杂网络的基本特征量主要有:平均路径长度(average path length )、簇系数(clustering efficient )、度分布(degree distribution )、介数(betweenness )等,下面介绍它们的定义。 2.2.1 平均路径长度(average path length ) 定义网络中任何两个节点i 和j 之间的距离l ij 为从其中一个节点出发到达另一个节点所要经过的连边的最少数目。定义网络的直径(diameter )为网络中任意两个节点之间距离的最大值。即 }{max ,ij j i l D = (2-1) 定义网络的平均路径长度L 为网络中所有节点对之间距离的平均值。即 ∑∑-=+=-=111)1(2N i N i j ij l N N L (2-2) 其中N 为网络节点数,不考虑节点自身的距离。网络的平均路径长度L 又称为特征路径长度(characteristic path length )。 网络的平均路径长度L 和直径D 主要用来衡量网络的传输效率。 2.2.2 簇系数(clustering efficient ) 假设网络中的一个节点i 有k i 条边将它与其它节点相连,这k i 个节点称为节点i 的邻居节点,在这k i 个邻居节点之间最多可能有k i (k i -1)/2条边。节点i 的k i 个邻居节点之间实际存在的边数N i 和最多可能有的边数k i (k i -1)/2之比就定义为节点i 的簇系数,记为C i 。即 ) 1(2-=i i i i k k N C (2-3) 整个网络的聚类系数定义为网络中所有节点i 的聚类系数C i 的平均值,记

彭兰 《网络传播学》

彭兰《网络传播概论》 彭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博士,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国家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网络媒体协会理事、南京大学”网络传播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1997年开始从事网络新闻传播的教学与研究,著有《网络新闻学原理与应用》、《网络传播概论》、《点击美国在线》等著作,并主译了《网络新闻导论》、《网络研究——数字化时代媒介研究的重新定向》等著作。 目录上编网络传播实践 第一章网络应用基础 第一节网络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互联网的发展 第三节互联网提供的服务 第四节互联网的接入 第五节IE浏览器的使用 第六节E—mail软件的使用 第七节在网上查找信息 第二章网页设计与制作 第一节网站设计的一般原则 第二节HTML语言 第三节网页制作工具之一——Frontpage的使用 第四节网页制作工具之二——Dreamweaver的使用 ★第三章网络新闻传播 第一节作为新闻媒体的网络的发展 第二节作为新闻媒体的网络的特点 第三节网络新闻的采集 第四节网络新闻的写作 第五节网络新闻的标题 第六节网络新闻的编辑 第七节新闻网页的设计 第八节新闻网站(频道)的规划 第九节网络时代的新闻工作者 第十节现阶段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互补关系 第四章网站建设与经营 第一节网站的经营环境分析 第二节网站的规划 第三节网站的建设与推广 第四节网站的品牌建设 第五节网站的资本运营 第五章网络营销 第一节网络营销简介 第二节网络广告 第三节电子邮件营销

第四节网络数据库营销 第五节电子商务 下编网络传播理论 ★第六章网络中的传播 第一节网络中的人际传播 第二节网络中的群体传播 第三节网络中的组织传播 第四节网络中的大众传播 ★第七章网络传播中的受众 第一节网络受众的整体特点 第二节网络受众的时代特征 第三节网络受众的类型 第四节网络受众的心理 第五节受众参与网络传播 第六节网络受众的“使用与满足” 第七节网络传播模式对受众个体的影响 ★第八章网络传播的宏观影响 第一节网络传播与“把关人”理论 第二节网络传播与“议程设置”理论 第三节网络传播与“沉默的螺旋”理论 第四节网络传播与“数字鸿沟” ★第九章网络传播中的文化现象 第一节网络与跨文化传播 第二节网络传播与大众文化 第三节网络传播与亚文化 第四节网络传播与文化的同质化 第十章网络传播中的若干法律问题 第一节网上不良信息传播 第二节网上诽谤 第三节网络传播中的个人隐私问题 第四节网络传播中的知识产权问题 后记 第一节网络的基本概念 一个计算机网络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网络通信系统:实现节点间的数据通信,主要涉及到传输介质、拓扑结构、介质访问控制等一系列技术。这是网络技术的核心和基础。 网络操作系统:网络用户与计算机网络之间的接口,是对网络资源进行有效管理的系统。提供基本的网络服务、网络操作界面、网络安全性和可靠性措施等。网络应用系统:根据应用要求而开发的基于网络环境的应用系统。 一、网络提供的服务文件服务、打印服务、电子邮件服务、信息发布服务、视频会议、新闻论坛、电子商务等。

《复杂网络理论及其应用》读书笔记

《复杂网络理论及其应用》读书笔记 1引言 二十世纪,科学研究的特点是分析的方法,还原论的方法:物理学(牛顿力学、量子力学、电子论、半导体),化学(量子分子论),生物(双螺旋结构);建筑工程(应力应变分析),……。 二十一世纪(二十世纪末),系统成为主要的研究对象,整合成为主要方法。普列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哈肯的协同学,混沌和复杂系统理论,系统生物学……。 当分析为主要的研究方法时,人类关注如何将系统“分析”、“分解”,揭开系统的细部,了解是什么元素或部件组成了系统,却忽视或破坏了这些元素是如何组合成系统的。而整合的方法在于了解细部以后,研究“如何组合”的问题。这种方法导致复杂网络结构的研究。美国《Science》周刊:“如果对当前流行的、时髦的关键词进行一番分析,那么人们会发现,“系统”高居在排行榜上。” 2复杂网络的统计特征 如前所述,复杂网络具有很多与规则网络和随机网络不同的统计特征,其中最重要的是小世界效应(small -world effect)和无标度特性(scale -free property)。 在网络中,两点间的距离被定义为连接两点的最短路所包含的边的数目,把所有节点对的距离求平均,就得到了网络的平均距离(average distance )。另外一个叫做簇系数(clustering coefficient)的参数,专门用来衡量网络节点聚类的情况。比如在朋友关系网中,

你朋友的朋友很可能也是你的朋友;你的两个朋友很可能彼此也是朋友。簇系数就是用来度量网络的这种性质的。用数学化的语言来说,对于某个节点,它的簇系数被定义为它所有相邻节点之间连的数目占可能的最大连边数目的比例,网络的簇系数C则是所有节点簇系数的平均值。研究表明,规则网络具有大的簇系数和大的平均距离,随机网络具有小的簇系数和小的平均距离。1998 年,Watts 和Strogatz 通过以某个很小的概率p 切断规则网络中原始的边,并随机选择新的端点重新连接,构造出了一种介于规则网络和随机网络之间的网络(WS 网络),它同时具有大的簇系数和小的平均距离,因此既不能当作规则网络处理,也不能被看作是随机网络。随后,Newman 和Watts 给出了一种新的网络的构造方法,在他们的网络(NW 网络)中,原有的连边并不会被破坏,平均距离的缩短源于以一个很小的概率在原来的规则网络上添加新的连边。后来物理学家把大的簇系数和小的平均距离两个统计特征合在一起称为小世界效应,具有这种效应的网络就是小世界网络(small-world networks)。 图 1 :小世界网络拓扑结构示意图左边的网络是规则的,右边的网络是随机的,中间的网络是在规则网络上加上一点随机的因素而形成的小世界网络,它同时具有大的簇系数和小的平均距离。

(完整版)传播学笔记整理

《大众传播学通论》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传播与传播学 一、什么是传播 1、传播是人类交流信息的一种社会性行为,是人与人之间,人与他们所属的群体、组织之间,通过有意义的符号所进行的信息传递、接受与反馈的行为总称。 2、三种定义类型 (1)共享说:强调“传者”与“受传者”对信息的分享。指人们在传播时,总是努力想同谁确立“共同的东西”。代表人物是美国传播学集大成者施拉姆,但是,共享说无法概括拒斥、不通、误解、独处等传播现象。(“心有灵犀一点通”可谓是对信息共享过程中最佳状态的描述。) (2)交流说:强调传播是“用语言交流思想、观念、情感,已建立和巩固人际关系的过程”。代表人物是美国学者 E.T·霍尔。交流说忽视了除语言之外的其他符号系统的重要性。 (3)信息说:即传播就是信息的流动过程,信息是人们对接触到的讯息,“排除不确定因素”后,从中选择出自己所需要的那部分内容,而语言就是这些内容的载体。忽略传播过程的“环生态”现实而留下的遗憾。代表人物是C.E·申农和W·韦弗。 3、传播层次: (1)自我传播:指不起交际作用的内部信息交流过程,是个人处于感知和理解时的言语活动。表征是“不出声”。(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自我互动”的理论、“内省式”思考——郭书P78) 特点:“传播者”与“受传者”角色重叠,往往表现为矛盾的统一体;所传信息不与人分享;由大脑储存信息量的多少决定自我传播的活跃程度,同时,自我传播的自觉程度也决定着大脑对有效信息的储存状态。 (2)人际传播: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直接的信息传播活动,是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播现象。 作用:A教化作用;B联系作用;C协调作用 特点:信息交流渠道多、形式多样,可以面对面直接交流,也可以通过电话、电子邮件等通讯媒体“准间接交流”;交流符号可以用语言,也可以用言语或非言语符号交流,甚至是多种符号复合式使用;人际传播构成一种双向的动态系统,传者与受传者的角色可以在相互作用中随机互换,反馈非常及时。 (3)群体传播:群体指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的团体。分为正式群体(组织传播)和非正式群体(群体传播)。正式群体是指人们在共同利益制衡和理性认知基础上自觉建立的社会组织。非正式群体指以个人好恶、兴趣、认知水平为基础,自发形成的无固定目标、成员间无地位差异、彼此同情、价值观趋同的舆论群体。(郭书P89-98)特点:A群体传播对成员保持一种亲和力和凝聚力,个人参与群体传播会受到影响。 B、成员之间的关系靠传播过程中的心领神会、彼此认同来维系和发展。 C、成员往往会承认群体中的权威和个别人的威望。 D、群体传播是一种开放形式,成员可以自由进出。 补充知识点: 1、群体意识:参加群体的成员所共有的意识。 2、群体规范:指成员个人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则。群规不仅对群体内的传播活

网络恶意代码传播动力学模型(IJCNIS-V5-N10-3)

I. J. Computer Network and Information Security, 2013, 10, 17-23 Published Online August 2013 in MECS (https://www.360docs.net/doc/5812353621.html,/) DOI: 10.5815/ijcnis.2013.10.03 Dynamic Model on the Transmission of Malicious Codes in Network Bimal Kumar Mishra, Apeksha Prajapati Department of Applied Mathematics, Birl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esra, Ranchi-835215, India drbimalmishra@https://www.360docs.net/doc/5812353621.html,, prajapatiapeksha@https://www.360docs.net/doc/5812353621.html, Abstract — This paper introduces differential susceptible e-epidemic model SS ii II II (susceptible class-1 for virus (S1) - susceptible class-2 for worms (S2) -susceptible class-3 for Trojan horse (S3) – infectious (I) – recovered (R)) for the transmission of malicious codes in a computer network. We derive the formula for reproduction number (R0) to study the spread of malicious codes in computer network. We show that the Infectious free equilibrium is globally asymptotically stable and endemic equilibrium is locally asymptotically sable when reproduction number is less than one. Also an analysis has been made on the effect of antivirus software in the infectious nodes. Numerical methods are employed to solve and simulate the system of equations developed. Index Terms — Computer network; Worms; Virus; Trojan horse; Epidemic Model; Reproduction number; Global stability I. INTRODUCTION This is the world of internet services and internet users are increasing exponentially. Computer systems now contain millions of records relating to commerce, healthcare, banking, defense and personal information. All this information is at risk of either being misused for fraudulent purposes or modified for malicious reasons. Malicious software, or malware, on the Internet can cause serious problems, not only for services like email and the web, but for electricity, transport and healthcare services due to their increasing Internet dependence. One of the serious threats to the Internet and Computer network is malware attack. Malicious code is any code added, changed, or removed from a software system in order to intentionally harm the system. Though the problem of malicious code has a long history, a number of recent, widely publicized attacks and certain economic trends suggest that malicious code is rapidly becoming a critical problem for industry, government, and individuals. Traditional examples of malicious code include viruses, worms and Trojan Horses. In these days networking is widespread, malicious code mostly use the sneaker net to spread over the network. One of the various ways in which computer systems canbe compromised is by deploying computer virus/worms. There have been instances in the past where virus/worms have virtually brought the Internet to a grinding. Currently, e-mail is one of the main sources for transmission of virus, worms and Trojans. A computer virus attaches itself to a program or file enabling it to spread from one computer to another, leaving infections as it travels. A computer virus can damage hardware, software or files of the systems. Computer viruses have been around from the days of DOS and even earlier, but after the 1990s, they became a potent threat due to the popularity of the internet and removable media. Some reported Viruses are I Love You, Logic Bomb and Melissa. I Love You(2000) - "I Love You" virus is a computer virus that successfully attacked tens of millions of computers in 2000 when it was sent as an attachment to a user with the text "ILOVEYOU" in the subject line. A computer worm is a code that infects computer system and is able to spread functional copies of it without depending on other codes. Worms spread from computer to computer, but unlike a virus, it has the capability to transmit without any human intervention. Due to the copying nature of a worm and its capability to travel across network the end result in most cases is that the worm consumes too much system memory, causing web servers, network servers and individual computers to stop responding. Some reported worms are Code Red, Slammer. Code Red (2001) - Code Red was a computer worm observed on the Internet on July 13, 2001. It attacked computers running Microsoft's IIS web server. Although the worm had been released on July 13, the largest group of infected computers was seen on July 19, 2001. On this day, the number of infected hosts reached 359,000. Slammer(2003)- Slammer worm caused a denial of service on some Internet hosts and dramatically slowed down general Internet traffic. This fast-moving worm managed to temporarily bring much of the Internet to its knees in January 2003.It spread rapidly, infecting most of its 75,000 victims within ten minutes. A Trojan horse is a program that secretly performs its operation under the guise of a legitimate program. The Trojan horse at first glance will appear to be useful

传播学原理笔记(张国良)

传播学原理笔记 第一章传播基础论 1、传播的含义 (1)传播与“communication” A、相同点:两者均含“传达”(消息、意识等)及“传染”(疾病)之意; B、不同点:后者含“运输”(货物与人)及(双向)“交流”之意,从传播学意义上讲,“传播”=Commnication,其主要含义是:精神内容的传布。 (2)“传播”的定义 A、“共享说”——强调“传播”是传者与受者对信息的分享。持此类主张的学者往往会追溯英语Communication的词源,以支持自己的观点。但是,无可否认,在传播实践中,施拉姆等人强调的这种“共享”,不仅是主观愿望,在多数情况下,也是客观结果。即,它既是传播的出发点,又是其归宿。凡强调“共享”的用语,都有一个致命的缺陷,不能适用于一切传播现象。诚然,传播

能实现“共享”的情况是多数,但是还存在拒斥、不通、误解、独处等相反的情况(尽管是少数)。由此可知,“共享”说虽然指出了传播的一部分规律,但作为定义,是不全面的。 B、“交流说”——强调“传播”是有来有往的、双向的活动。此说有点类似“共享说”,但着眼点不在“结果”,而在“过程”。但一“共享”一样,“交流”的情况也是常见的,但并非一定会发生。此外,传播也远非一定要用语言。 C、“影响(劝服)说”——强调“传播”是传者欲对受者(通过劝服)施加影响的行为。此说既正确地指出了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带有功得性、目的性的传播活动,又不正确的将其当成了一切传播活动的表征。 D、“符号说”——强调“传播”是符号(或信息)的流动。 △以上各学说都是学者从不同的学术领域去理解,更多地关注本学科研究对象的传播活动,范围和方式等,而没有从更多普遍意义上和层面上对“传播”进行定主,因而难免挂一漏方。 △传播:传受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3)信息视野中的传播“传播”=“信息”的运动,“信息”=“传播”的材料,凡是有“信息”处,必有“传播”。但是,“信息”不只见诸于人类社会当中。因为“信息”,即事物的存在方式以及对这种方式的直接或间接表述。即信息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它普遍存在在于整个自然界之中。因此:与“信息”形影相随的“传播”,同样遍布整个自然界。“传播”同样可分为“物理传播”、“生物传播”和“人类传播”。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只是“人类传播”。“传播的定义似应作两个层面的理解:广义——系统(自然及相互之间)传受信息的行为;狭义——人(自身及相互之间)传受信息的行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