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总资产报酬率的因素分析法的缺陷分析

基于总资产报酬率的因素分析法的缺陷分析
基于总资产报酬率的因素分析法的缺陷分析

毕业设计

题目基于总资产报酬率的因素分析法的缺陷分析

专业

班级

学生

学号

指导教师

二〇一二年六月八日

基于总资产报酬率的因素分析法的缺陷分析

摘要:

本文从因子分析理论入手,阐述了因子分析方法的缺陷,然后本文应用所存在的局限性在计算和正确理解的因素的分析方法。分析方法对不同因素分析的计算步骤是不同的。假定“可替代的排列顺序有主观的“多样性”或不可还原性。而陷阱,则是从这些陷阱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提高财务分析的有效性。

关键词:总资产报酬率;因素分析;缺陷;秩序

Analysis of the defect factor of rate of return on total assetsanalysis method based on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factor analysis method, defect analysis of factor analysis method, and points out its limitations in applicationusing various traps calculation steps of factor analysis. In this paper the calculation process, the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method of factor analysisis the premise of the reasonable application of it. The assumption of "alternative arrangement are subjective" diversity "can not reduction, trap, thetrap point of view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validity of financial analysis. Keywords:rate of return on total assets; factor analysis; defect; order

目录

1、绪论 (2)

1.1 探索总资产报酬率的因素分析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澄清 (2)

1.1.1关于总资产报酬率的因素个数的抽取 (2)

1.2 关于因素的旋转 (2)

1.3 关于简单结构 (3)

2、总资产报酬率简介 (3)

2.1 总资产报酬率的概念 (3)

2.2总资产报酬率意义 (3)

2.3总资产报酬率计算举例 (4)

3、因素分析法的运用 (4)

4、因素分析法缺陷 (5)

4.1影响因素的有限性 (5)

4.2分析结论的不唯一性 (5)

4.3相对数分析与绝对数分析结论有时不一致的矛盾性 (5)

4.4不能分析出影响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对现象变动新产生的影响 (6)

5、因素分析法的理论 (6)

5.1构建指标体系 (6)

5.2因素分析法的计算步骤 (7)

6、在总资产回报率的措施改善因子分析 (7)

6.1使用多种因素分析提高人员分析水平 (7)

6.2 进行多样化逻辑循序 (8)

6.3 提高因素分析在实例中逻辑顺序 (8)

6.4改用因素分析法 (8)

结论 (9)

参考文献 (11)

1、绪论

影响企业的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销售利润的因素!在财务分析中,对各因素影响的评价的变化,选择数据软件旋转模式的决定因素,报告的因素选择的结果,所有的信息往往是不调查问卷,和因子载荷矩阵旋转的模型的可靠性相关矩阵的号码后,研究信息的报告是非常重要的,为了找出影响变化的原因,在此基础上为了更好地为企业决策服务,为每一个因子分解方法的综合指标称分析。所以总指数一直为人们所广泛采用!

1.1 探索总资产报酬率的因素分析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澄清

1.1.1关于总资产报酬率的因素个数的抽取

确定总资产回报的数量的关键因素是由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的分析来解释的。所观察到的变量的关系是共同的。因为该模型有许多因素可以被定义为不旋转变化的因素,提取的特别相关的解释之间的相关性,在极端的情况下更充分The correlation matrix P P如果选定的P-1的因素,我们可以很好地解释所观察到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然而,这种做法是使用一种复杂的结构来解释另一个同样复杂的结构的。这将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原文的理解。另一个极端只是一个因素。虽然这可以简化关系的复杂结构的理解,但不能完全解释之间的相关性[ 1 ]

1.2 关于因素的旋转

更多的相关矩阵信息,此信息可能是与研究理论密切相关的。其他因素在文献中的旋转的因子旋转这些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两组:正交和斜交旋转回归正交旋转的假设是相互独立的。各因素之间不相关的斜旋使这个假设没有。许多研究人员利用正交旋转,因为他们认为正交旋转相对简单的概念清晰,一些学者甚至认为因子分析的结果是独立的M因素提取的。这种观点是片面的[ 1 ]是第一因素分析模型不提供因素必须是独立的,第二,心理许多概念和范畴的研究(结构)的限制的独立因素可能不符合事实。再次旋转正交是人为地设置,对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的结果简单清晰的解释和模型拟合度的fabrigar。比同斜交旋转的结果[3]用具体的数据清楚地表明,在一条点最后,斜交旋转回归正交旋转可比因素之间的水果也有可能是一个高阶因素分析因素,因此也可以用于高阶。因为它已被先前的因素限制,是相互独立的因此,

在大多数情况下,用斜旋转因子旋转是更好的选择。

1.3 关于简单结构

旋转初始因子载荷矩阵客观因素结构简单的主导。现在瑟斯顿结构提出的1947的定义[ 5 ]。瑟斯顿经常被误解的一个最常见的误解是,许多研究人员相信每个观测变量只能有一个大的因子载荷。因子模型是一个观察变量在同一负荷的因素很多,但旋转后的观测变量加载矩阵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不能出现多次旋转。这种误解使许多研究人员在因子载荷矩阵相关的报告中往往只报告负载。负载的绝对值如果超过0.40,两个繁重负载相同的线,往往只报告的负荷较大的绝对值这种方法形成的因子载荷矩阵开天窗不报告的所有数据的屋顶结构的现象。其他研究人员可能会报告错误,应该避免的因子载荷矩阵报表数据的最佳实践。

2、总资产报酬率简介

总资产收益率(英语指的是:总资产回报率,ROA)也称为资产收入率。是指在一个时期的平均总薪酬与企业总资产的比例。它代表了所有企业的资产整体盈利能力的资产和负债,以及所有企业的整体盈利能力。但是资产评估是企业不仅对资产运营效率评价的重要指标。

2.1 总资产报酬率的概念

总资产收益率。是在一个给定的同时,企业利润与平均总资产和所有的资产比率对企业的整体盈利能力评估,资产评估企业指数操作。公式计算总资产收益率如下:总资产=净利润/总资产×100%的回报率

2.2总资产报酬率意义

一些企业的资产获得的收入水平,充分反映盈利能力和企业的投入和产出状态。指数分析,提高企业资产的方面,是为了提高企业资产的收入水平。一般情况下,公司购买指数和市场资本化率是指该指数大于市场利率,结果表明,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财务杠杆、债务管理和检索尽。3个指标越高,表明企业投资水平和更好的输出,企业资产经营更有效。

2.3总资产报酬率计算举例

总资产报酬率的计算举例:根据数据,XYZ 2001净利润8000000元,所得税3750000元,财务费用4800000元,在今年年底,总资产84000000元;2002的净利润为6800000元,所得税3200000元,财务费用5500000元,在一年的总资产100000000元结束。如果在2001的75000000元,总资产XYZ的开始,其总资产收益率的计算方法如下:

2001年总资产报酬率=(800+375+480)/ [(7500+8400)/2] * 100% = 20.82%

2002年总资产报酬率=(680+320+550)/ [(8400+10000)/2] *100% = 16.85%

从2002,XYZ公司的结果,其总资产收益率比前一年公司资产的低的多,储蓄增加。结合成本效益指标分析,以改善管理、提高资本生产效率和企业管理水平。

3、因素分析法的运用

因素分析法是通过逐个替代影响的因素来分析其对指标变动的影响程度的,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依据!计算具体分为5个步骤,以便更好地理解计算。有必要引入一个案例分析:例如,甲公司 2010 年和 2011 年的总资产产值率"产品销售率和销售利润率”的数据都已知,为分析方便分别用相应的字母代表这三个指标,其具体情况如表 1,下面用因素分析法来测评相关因素变动对公司总资产报酬率的影响程度!

第一步:确定指标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我们知道影响总资产报酬率的因素有:总资产产值率、产品销售率和销售利润率 3 个因素,这 3 个因素与总资产报酬率的关系是:总资产报酬率 = 总资产产值率*产品销售率*销售利润率!

第二步:将各影响因素进行排序,在因素分析法下各因素的排序规则为:先数量后质量因素,先实物后价值因素,先主要后次要的因素!依据此规则可知,总资产产值率排第一,产品销售率排第二,销售利润率排第三。

第三步:连环替代按照连环替代的要求其替代过程是:基期指标体系:82%x94%x22%=16.96%实际指标体系:80%x98%x30%=23.52%

第一次替代:80%x94%x22%=16.54%

第二次替代:80%x98%x22%=17.25%

第三次替代:80%x98%x30%=23.52%

第四步:比较各因素的替代结果得出总资产产值率对总资产报酬率的影响:16.54%-16.96%=- 0.42%产品销售率对总资产报酬率的影响:17.25%-16.54%=0.71%销售利润率对总资产报酬率的影响:23.52%-17.25%=6.27%

第五步:检验分析的结果:通过检验可知,2011 年的总资产报酬率 23.52%相对于2010 年的 16.96%而言上升了 6.56%,即 - 0.42%+ 0.71%+6.27%=6.56%,实际差异与我们分析所得出的差异之和刚好相等!

4、因素分析法缺陷

因素分析法的理论依据决定了其存在的缺陷,因素分析法的优点是可以测算出各因素对指标的影响程度和影响方向,有利于得出指标增减的原因和分清责任,便于更有说服力地分析和评价企业的经济活动和经营管理水平!虽然如此,但因素分析法的局限性也是不容忽视的!

4.1影响因素的有限性

因素分析法每次只能替代一个因素,而且在确定某个因素的影响值时是以该因素之前的各因素而变动。而以之后的各因素尚未变动为假设条件,即确定因素的变动是以假设为前提条件的!而事实上各因素的变动有可能是同时发生的,也有可能是不同时发生!例如,企业的总资产报酬率发生变动时,有可能是企业的产值率、销售率或销售利润率这三个因素中一个或两个或三个因素单独或者同时发生变动而导致的!因此这种假定是不合乎逻辑的,是不具有经济意义的假定,在现实生活中是行不通的,当然利用这种带有假定性的分析方法而得出来的结论自然就会失去其应有的说服力!

4.2分析结论的不唯一性

因替代顺序带有主观性从而带来的陷阱可以在因子分析中计算。因素替代顺序根据替代的定量指标要求的本质,作为第二质量指标,要求必须客观和定量指标的因素而不是秩序之间的内在联系,包含在第二要素内容的第一因素,这两种产品是一个新的定量指标值,该表单包含二因素等第三个因素!除了需要满足的要求,遵循一定的原则!这是因为恶劣的替代序列在现实中很难使用因子分析法!因为如果数量、质量或实物量、价值量这四种量中的某一方面存在两个以上的影响因素时,因素分析法便无法解决此类问题,这种无法应对具有两种以上同类影响因素的情形,使得整个分析工作好像是在玩数字游戏,从而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

4.3相对数分析与绝对数分析结论有时不一致的矛盾性

在因素分析法中最为关键的环节是如何排定各因素的顺序,而指数的分子与分母的差额关系为一绝对数,相对数分析现象是在总变动与各影响因素间使用乘法模式空间上进行的。因为不同的排列方式对分析的指标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为了叙述方便,用字母来表示各因素和指标,则各字母间的关系为 X=AxBxC,其中 X表示总资产报酬率,A 表示总资产产值率,B 表示产品销售率,C 表示销售利润率!这 3 个影响因素依数学的规则共有六种排列方式,他们分别是 ABC、ACB、BAC、BCA、CAB、CBA,而每种排列方式对分析指标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下面就以其中的三种即ABC"BAC"CBA方式来分析,其计算结果分别如表 2"表 3 和表 4。通过表 2表 4 的分析可以看出在不同的排列顺序下,虽然三个因素的影响总和是相同的,即都是6.56%,但各因素的影响结果却是不同的!在按 ABC 的顺序排列中,产品销售率(B)因素对总资产报酬率的影响程度为 0.70%,在按 BAC 的顺序排列中,产品销售率(B)

因素对总资产报酬率的影响程度为0.72%,在 CBA的顺序排列中,产品销售率(B)因素对总资产报酬率的影响程度为0.98%!由此可见由于替代顺序的不同,而对同一经济现象的分析会产生不一致的结果,这样便会使经济活动分析的结果失去可比性!

应用多元统计分析习题解答_因子分析

第七章 因子分析 7.1 试述因子分析与主成分分析的联系与区别。 答:因子分析与主成分分析的联系是:①两种分析方法都是一种降维、简化数据的技术。②两种分析的求解过程是类似的,都是从一个协方差阵出发,利用特征值、特征向量求解。因子分析可以说是主成分分析的姐妹篇,将主成分分析向前推进一步便导致因子分析。因子分析也可以说成是主成分分析的逆问题。如果说主成分分析是将原指标综合、归纳,那么因子分析可以说是将原指标给予分解、演绎。 因子分析与主成分分析的主要区别是:主成分分析本质上是一种线性变换,将原始坐标变换到变异程度大的方向上为止,突出数据变异的方向,归纳重要信息。而因子分析是从显在变量去提炼潜在因子的过程。此外,主成分分析不需要构造分析模型而因子分析要构造因子模型。 7.2 因子分析主要可应用于哪些方面? 答:因子分析是一种通过显在变量测评潜在变量,通过具体指标测评抽象因子的统计分析方法。目前因子分析在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中都有重要的应用。具体来说,①因子分析可以用于分类。如用考试分数将学生的学习状况予以分类;用空气中各种成分的比例对空气的优劣予以分类等等②因子分析可以用于探索潜在因素。即是探索未能观察的或不能观测的的潜在因素是什么,起的作用如何等。对我们进一步研究与探讨指示方向。在社会调查分析中十分常用。③因子分析的另一个作用是用于时空分解。如研究几个不同地点的不同日期的气象状况,就用因子分析将时间因素引起的变化和空间因素引起的变化分离开来从而判断各自的影响和变化规律。 7.3 简述因子模型中载荷矩阵A 的统计意义。 答:对于因子模型 1122i i i ij j im m i X a F a F a F a F ε=++++ ++ 1,2, ,i p = 因子载荷阵为11 12121 22212 1 2 (,, ,)m m m p p pm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 ?==???????? A i X 与j F 的协方差为: 1Cov(,)Cov(,)m i j ik k i j k X F a F F ε==+∑ =1 Cov( ,)Cov(,)m ik k j i j k a F F F ε=+∑ =ij a

总资产报酬率的计算

总资产报酬率的概念 总资产报酬率又称总资产利润率、总资产回报率、资产总额利润率。是指企业息税前利润与平均总资产之间的比率。用以评价企业运用全部资产的总体获利能力,是评价企业资产运营效益的重耍指标。 总资产报酬率的计算公式[1] 总资产报酬率的计算公式为: 总资产报酬率=(利润总额+利息支出)/平均总资产×100% 其中,平均总资产=(期初资产总额+期末资产总额)/2 为什么计算总资产报酬率指标包括利息支出?因为,既然采用全部资产,从利润中没有扣除自有资本的等价报酬——股利,那么,同样也不能扣除借入资本的等价报酬——利息。何况从企业对社会的贡献来看,利息间利润具有同样的经济意义。总资产报酬率高,说明企业资产的运用效率好,也意味着企业的资产盈利能力强,所以,这个比率越高越好。评价总资产报酬率时,需要与企业前期的比率、同行业其他企业的这一比率等进行比较,并进一步找出影响该指标的不利因素,以利于企业加强经营管理。 总资产报酬率的意义 总资产报酬率越高,表明资产利用效率越高,说明企业在增加收入、节约资金使用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该指标越低,说明企业资产利用效率低,应分析差异原因,提高销售利润率,加速资金周转,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1.表示企业全部资产获取收益的水平,全面反映了企业的获利能力和投入产出状况。通过对该指标的深入分析,可以增强各方面对企业资产经营的关注,促进企业提高单位资产的收益水平。 2.一般情况下,企业可据此指标与市场资本利率进行比较,如果该指标大于市场利率,则表明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财务杠杆,进行负债经营,获取尽可能多的收益。 3.该指标越高,表明企业投入产出的水平越好,企业的资产运营越有效。 总资产报酬率分析[1] (1)总资产报酬率表示企业全部资产获取收益的水平,全面反映了企业的获利能力和投入产出状况。该指标越高,表明企业投入产出的水平越好,企业的资产运营越有效。

本量利分析及其应用

目录 一、在企业中具体的应用2 1、本量利分析是企业经营预测的基本方法 (3) 2、应用本量利分析法改进企业经营现金流量的管理 (5) 二、本量利分析在企业发展不同阶段的应用7 1、在企业成立时期的运用 (7) 2、在企业成长期的运用 (7) 3、在企业成熟期的应用 (7) 三、传统本量利分析模型的局限性 8 1、成本性态的局限性 (8) 2、相关范围及线性局限性 (8) 3、产销一致、品种结构稳定局限性 (9) 4、本量利分析只考虑“息税前利润” (9) 5、物价不变的局限性。 (10) 四、改进传统本量利分析的措施10 1、新的角度认识成本习性 (10) 2、盈亏平衡分析模型补充 (12) 参考文献:12

本量利分析及其应用 贾丽英指导老师:彭江嘉 内容摘要:本量利分析法是根据有关产品的产销数量、销售价格、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等因素同利润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分析计量而确定企业目标利润的一种方法。本文通过对传统本量利分析方法在企业经营决策、分析亏损、盈利预测中广泛应用,分析要素简略的局限性和成本假定带来的局限,以及确定性假设导致的局限和不足,针对这些不足,本文着重将传统本量利分析模型从成本动因的角度进行扩展和改造,以使得该分析方法更加全面地使用于信息并非完全确知的平衡分析,从多个角度考虑企业本量利分析,从而提供可靠度比较高的决策依据。获得高利润是一个企业运作的最终目标,因此如何利用好本量利分析这个工具对于财务管理部门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提高企业产品市场份额的关键步骤。 关键词:本量利分析法基本假设局限性 本量利分析是指成本、业务量和利润分析的简称,它通过成本,业务量和利润三者关系的分析,找出三者之间联系的规律,从而为有效地制定经营决策和目标控制提供了非常有用的方法,它是在认识成本可以划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主要反映成本、业务量、利润三者之间的函数关系,其原理在企业的预测、决策、计划和控制中具有广泛用途。本量利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本量利关系的数学表达式,确定产品生产销量的保本点;分析产品销售的安全边际,各因素变动分析、敏感分析等,通过分析计量指导出企业选择能够以相对更小的成本生产相对更多的产品并可使企业获得最大利润的经营方案。传统本量利分析基本假设包括:相关范围假设、线性假设、产销平衡假设、品种结构不变假设。 一、在企业中具体的应用 经营预测是一个现代化企业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所谓经营预测是指企业为了达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而做出的财务等管理项目。经营预测,是指根据企业自身的内部条件、发展历程以及发展现状,对企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做出预测,并对未来的企业销售业绩做出评估,做到事前预测、事中监督、事后评估的作用。

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的相关知识 一、概念:因素分析法也称因素替代法。它是对某个综合财务指标或经济指标的变动原因按其内在的影响因素,计算和确定各个因素对这一综合指标发生变动的影响程度的一种分析方法 二、适用范围:适用于多种因素构成的综合指标的分析,如:成本、利润、资金收益率等指标。 三、前提条件:当有若干因素对分析对象发生影响作用时,假定其他各个因素都无变化,顺序确定每一因素单独变化所产生的影响,是在具有乘积关系的指数体系中进行 四、一般程序: 1. 要根据经济指标形成的过程,找出该项经济指标受哪些因素变动的影响; 2. 要根据经济指标与各影响因素的内在关系,建立起分析计算公式; 3. 按照一定顺序依次进行因素替换,以计算各因素变动对经济指标的影响程度。计算某一因素变动对经济指标影响程度时,假定其他因素不变,通过每次替代后计算的结果与上一次替代后计算的结果相比较,以逐次确定各个因素的影响程度。 4. 验证各因素影响程度计算的正确性。各因素影响程度的代数和应等于指标变动总差异。 五、主要作用:因素分析是从数量方面研究现象动态变动中受各种因素变动的影响程度,它主要借助于指数体系来分析社会经济现象变动中各种因素变动发生作用的影响程度。 六、方法:因素分析法有连环替代法和差额计算法两种。连环替代法是将影响某项经济指标的各个因素列成算式,按照一定顺序替代各个因素,以确定各个因素变动对该项经济指标变动的影响程度的一种分析方法。分析计算时以计划指标为基础,用各个因素的实际数依次替代计划数,每次替代后实际数就被保留下来,直到所有的因素都变为实际数。差额分析法是根据各个因素实际数同计划数的差异,分别确定各该因素的变动对某项经济指标的影响程度的一种分析方法。分析计算时也要按一定顺序逐项以实际数与计划数进行对比。差额分析法实际上是连环替代法的另一种形式,即直接用实际数与计划数之间的差额来计算各因素变动对指标的影响程度。这一方法较连环替代法更为简便。 差额分析法在发电企业燃煤成本分析中的Excel应用的具体操作实例 众所周知,在目前,电价由国家控制的情况下燃煤成本的管理好坏决定着发电企业的存亡问题,发电企业的燃煤成本占发电总成本的比例不低于60%,在当前煤价持续长涨的趋势下,这个比例将会更高,因此必须加大对燃煤成本的分析力度,从内部挖潜,加强管理,才是企业生存之本。而影响燃煤成本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各方面又相互关联,完全依靠手工相对因难,而各相关因素看起来也不直观,借助于Excel,可以实现自动化分析。下面通过具体的实例来说明Excel在燃煤成本分析中的具体应用。有关资料数据如下表所示。 M电厂2009年1月原煤成本分析表 A B C D 1 项目计划实际差异

总资产报酬率

总资产报酬率(Return on Total Assets Ratio,也称投资盈利率) 总资产报酬率又称总资产利润率、总资产回报率、资产总额利润率。是指企业与平均总资产之间的比率。用以评价企业运用全部的总体,是评价企业资产运营效益的重要。 [] 总资产报酬率的计算公式为: 总资产报酬率=(+)/平均总资产×100% 其中,平均总资产=(期初资产总额+期末资产总额)/2 为什么计算总资产报酬率指标包括利息支出因为,既然采用全部资产,从中没有扣除的等价报酬——,那么,同样也不能扣除的等价报酬——。何况从企业对社会的贡献来看,利息间利润具有同样的经济意义。总资产报酬率高,说明企业资产的运用效率好,也意味着企业的资产盈利能力强,所以,这个比率越高越好。评价总资产报酬率时,需要与企业前期的比率、同行业其他企业的这一比率等进行比较,并进一步找出影响该指标的不利因素,以利于企业加强。

总资产报酬率越高,表明资产利用效率越高,说明企业在增加、节约使用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该指标越低,说明企业资产利用效率低,应分析差异原因,提高,加速,提高企业水平。 1.表示企业全部资产获取收益的水平,全面反映了企业的和投入产出状况。通过对该指标的深入分析,可以增强各方面对企业的关注,促进企业提高单位资产的收益水平。 2.一般情况下,企业可据此指标与进行比较,如果该指标大于,则表明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进行,获取尽可能多的收益。 3.该指标越高,表明企业投入产出的水平越好,企业的越有效。 (1)总资产报酬率表示企业全部资产获取收益的水平,全面反映了企业的获利能力和投入产出状况。该指标越高,表明企业投入产出的水平越好,企业的资产运营越有效。 (2)一般情况下,企业可将此指标与市场利率进行比较,如果该指标大于市场利率,则表明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财务杠杆,进行负债经营,获取尽可能多的收益。 (3)评价总资产报酬率时,需要与前期的比率、与同行业其他企业进行比较评价,也可以对总资产报酬率进行。 []

施工成本分析的依据和方法

施工成本分析的依据和方法 1.施工成本分析的依据施工成本分析,就是根据会计核算、业务核算和统计核算提供的资料,对施工成本的形成过程和影响成本升降的因素进行分析,以寻求进一步降低成本的途径;另一方面,通过成本分析,可从账簿、报表反映的成本现象看清成本的实质,从而增强项目成本的透明度和可控性,为加强成本控制,实现项目成本目标创造条件。(1)会计核算会计核算主要是价值核算。会计是对一定单位的经济业务进行计量、记录、分析和检查,做出预测,参与决策,实行监督,旨在实现最优经济效益的一种管理活动。它通过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和编制会计报表等一系列有组织有系统的方法,来记录企业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然后据以提出一些用货币来反映的有关各种综合性经济指标的数据。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营业收入、成本、利润等会计六要素指标,主要是通过会计来核算。由于会计记录具有连续性、系统性、综合性等特点,所以它是施工成本分析的重要依据。 (2)业务核算业务核算是各业务部门根据业务工作的需要而建立的核算制度,它包括原始记录和计算登记表,如单位工程及分部分项工程进度登记,质量登记,工效、定额计算登记,物资消耗定额记录,测试记录等等。业务核算的范围比会计、统计核算要广,会计和统计核算一般是对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而业务核算,不但可以对已经发生的,而且还可以对尚未发生或正在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看是否可以做,是否有经济效果。它的特点是,对个别的经济业务进行单项核算。例如各种技术措施、新工艺等项目,可以核算已经完成的项目是否达到原定的目的,取得预期的效果,也可以对准备采取措施的项目进行核算和审查,看是否有效果,值不值得采纳,随时都可以进行。业务核算的目的,在于迅速取得资料,在经济活动中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 (3)统计核算统计核算是利用会计核算资料和业务核算资料,把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客观现状的大量数据,按统计方法加以系统整理,表明其规律性。它的计量尺度比会计宽,可以用货币计算,也可以用实物或劳动量计量。它通过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等特有的方法,不仅能提供绝对数指标,还能提供相对数和平均数指标,可以计算当前的实际水平,确定变动速度,可以预测发展的趋势。 2.施工成本分析的方法 (1) 成本分析的基本方法施工成本分析的基本方法包括:比较法、因素分析法、差额计算法、比率法等。 ①比较法比较法,又称“指标对比分析法” ,就是通过技术经济指标的对比,检查目标的完成情况,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进而挖掘内部潜力的方法。这种方法,具有通俗易懂、简单易行、便于掌握的特点,因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在应用时必须注意各技术经济指标的可比性。比较法的应用,通常有下列形式。 ? 将实际指标与目标指标对比。以此检查目标完成情况,分析影响目标完成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以便及时采取措施,保证成本目标的实现。在进行实际指标与目标指标对比时,还应注意目标本身有无问题。如果目标本身出现问题,则应调整目标,重新正确评价实际工作的成绩。 ? 本期实际指标与上期实际指标对比。通过这种对比,可以看出各项技术经济指标的变动情况,反映施工管理水平的提高程度。 ? 与本行业平均水平、先进水平对比。通过这种对比,可以反映本项目的技术管理和经济管理与行业的平均水平和先进水平的差距,进而采取措施赶超先进水平。 ②因素分析法因素分析法又称连环置换法,这种方法可用来分析各种因素对成本的影响程度。在进行分析时,首先要假定众多因素中的一个因素发生了变化,而其他因素则不变,然后逐个替换,分别比较其计算结果,以确定各个因素的变化对成本的影响程度。因素分析法的计算步骤如下: ? 确定分析对象,并计算出实际与目标数的差异; ? 确定该指标是由哪几个因素组成的,并按其相互关系进行排序(排序规则是:先实物量,后价值量;先绝对值,后相对值); ? 以目标数为基础,将各因素的目标数相乘,作为分析替代的基数; ? 将各个因素的实际数按照上面的排列顺序进行替换计算,并将替换后的实际数保留下来;

(完整版)SPSS因子分析法-例子解释

因子分析的基本概念和步骤 一、因子分析的意义 在研究实际问题时往往希望尽可能多地收集相关变量,以期望能对问题有比较全面、完整的把握和认识。例如,对高等学校科研状况的评价研究,可能会搜集诸如投入科研活动的人数、立项课题数、项目经费、经费支出、结项课题数、发表论文数、发表专著数、获得奖励数等多项指标;再例如,学生综合评价研究中,可能会搜集诸如基础课成绩、专业基础课成绩、专业课成绩、体育等各类课程的成绩以及累计获得各项奖学金的次数等。虽然收集这些数据需要投入许多精力,虽然它们能够较为全面精确地描述事物,但在实际数据建模时,这些变量未必能真正发挥预期的作用,“投入”和“产出”并非呈合理的正比,反而会给统计分析带来很多问题,可以表现在: 计算量的问题 由于收集的变量较多,如果这些变量都参与数据建模,无疑会增加分析过程中的计算工作量。虽然,现在的计算技术已得到了迅猛发展,但高维变量和海量数据仍是不容忽视的。 变量间的相关性问题 收集到的诸多变量之间通常都会存在或多或少的相关性。例如,高校科研状况评价中的立项课题数与项目经费、经费支出等之间会存在较高的相关性;学生综合评价研究中的专业基础课成绩与专业课成绩、获奖学金次数等之间也会存在较高的相关性。而变量之间信息的高度重叠和高度相关会给统计方法的应用带来许多障碍。例如,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中,如果众多解释变量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即存在高度的多重共线性,那么会给回归方程的参数估计带来许多麻烦,致使回归方程参数不准确甚至模型不可用等。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最简单和最直接的解决方案是削减变量的个数,但这必然又会导致信息丢失和信息不完整等问题的产生。为此,人们希望探索一种更为有效的解决方法,它既能大大减少参与数据建模的变量个数,同时也不会造成信息的大量丢失。因子分析正式这样一种能够有效降低变量维数,并已得到广泛应用的分析方法。 因子分析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初Karl Pearson和Charles Spearmen等人关于智力测验的统计分析。目前,因子分析已成功应用于心理学、医学、气象、地址、经济学等领域,并因此促进了理论的不断丰富和完善。 因子分析以最少的信息丢失为前提,将众多的原有变量综合成较少几个综合指标,名为因子。通常,因子有以下几个特点: ↓因子个数远远少于原有变量的个数 原有变量综合成少数几个因子之后,因子将可以替代原有变量参与数据建模,这将大大减少分析过程中的计算工作量。 ↓因子能够反映原有变量的绝大部分信息 因子并不是原有变量的简单取舍,而是原有变量重组后的结果,因此不会造成原有变量信息的大量丢失,并能够代表原有变量的绝大部分信息。 ↓因子之间的线性关系并不显著 由原有变量重组出来的因子之间的线性关系较弱,因子参与数据建模能够有效地解决变量多重共线性等给分析应用带来的诸多问题。 ↓因子具有命名解释性 通常,因子分析产生的因子能够通过各种方式最终获得命名解释性。因子的命名解

ROA总资产报酬率

总资产报酬率 一、概念 总资产报酬率(Return on Total Assets Ratio,ROA)又称总资产利润率、总资产回报率、资产总额利润率。是指企业息税前利润与平均总资产之间的比率。用以评价企业运用全部资产的总体获利能力,是评价企业资产运营效益的重耍指标。 二、公式 总资产报酬率=(利润总额+利息支出)/平均总资产×100% 平均总资产=(期初资产总额+期末资产总额)/2 为什么计算总资产报酬率指标包括利息支出?因为,既然采用全部资产,从利润中没有扣除自有资本的等价报酬——股利,那么,同样也不能扣除借入资本的等价报酬——利息。何况从企业对社会的贡献来看,利息间利润具有同样的经济意义。 总资产报酬率高,说明企业资产的运用效率好,也意味着企业的资产盈利能力强,所以,这个比率越高越好。评价总资产报酬率时,需要与企业前期的比率、同行业其他企业的这一比率等进行比较,并进一步找出影响该指标的不利因素,以利于企业加强经营管理。 三、意义 总资产报酬率越高,表明资产利用效率越高,说明企业在增加收入、节约资金使用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该指标越低,说明企业资产利用效率低,应分析差异原因,提高销售利润率,加速资金周转,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1、表示企业全部资产获取收益的水平,全面反映了企业的获利能力和投入产出状况。通过对该指标的深入分析,可以增强各方面对企业资产经营的关注,促进企业提高单位资产的收益水平。 2、一般情况下,企业可据此指标与市场资本利率进行比较,如果该指标大于市场利率,则表明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财务杠杆,进行负债经营,获取尽可能多的收益。 3、该指标越高,表明企业投入产出的水平越好,企业的资产运营越有效。

管理会计第四章_本量利分析习题和答案解析_东北财经大学第二版

第四章本量利分析 一、关键概念 1.本量利分析 2.贡献边际3.保本点 1.安全边际2.保本作业率3.保本点4.保利点 1.本量利关系图2.传统式本量利关系图3.贡献式本量利关系图 4.利润—业务量式本量利关系图 二、分析思考 1.本量利分析的基本假定是什么? 2.贡献边际及其相关指标的计算公式? 3.单一品种保本点的确定方法有哪些? 1.经营安全程度的评价指标的内容及其计算? 2.单一品种下有关因素变动对保本点和保利点,对安全边际以及对营业利润的影响是什么? 1.本量利关系图的含义及其类型有哪些? 2.因素变动对保本点等指标有哪些影响? 三、单项选择题 1.称为本量利分析的基础,也是本量利分析出发点的是()。 A.成本性态分析假设 B.相关范围及线性假设 C.产销平衡假设 D.品种结构不变假设2.在本量利分析中,必须假定产品成本的计算基础是()。 A.完全成本法B.变动成本法 C.吸收成本法D.制造成本法 3.进行本量利分析,必须把企业全部成本区分为固定成本和( )。 A.税金成本B.材料成本 C.人工成本 D.变动成本 4.按照本量利分析的假设,收入函数和成本函数的自变量均为同一个( )。 A.销售单价B.单位变动成本 C.固定成本D.产销量 5.计算贡献边际率,可以用单位贡献边际去除以( )。 A.单位售价B.总成本C.销售收入D.变动成本 1.下列指标中,可据以判定企业经营安全程度的指标是( )。 A.保本量 B.贡献边际 C.保本作业率 D.保本额 2.当单价单独变动时,安全边际( )。 A.不会随之变动 B.不一定随之变动 C.将随之发生同方向变动 D.将随之发生反方向变动3.已知企业只生产一种产品,单位变动成本为每件45元,固定成本总额60,000元,产品单价为120元,为使安全边际率达到60%,该企业当期至少应销售的产品为( )。 A.2000件B.1333件 C.800件 D.1280件 4.已知企业只生产一种产品,单价5元,单位变动成本3元,固定成本总额600元,则保本销售量为( )。 A.200件 B.300件 C.120件D.400件 5.某企业只生产一种产品,单位变动成本是36元,固定成本总额4 000元,产品单位销售价格56元,要使安全边际率达到50%,该企业的销售量应达到()。 A .400件 B. 222件C. 143件 D. 500件 6.根据本量利分析原理,只提高安全边际而不会降低保本点的措施是()。 A.提高单价 B.增加产量 C.降低单位变动成本 D.降低固定成本7.某公司生产的产品,其保本量为20万件,单价2元,贡献边际率为40%,其固定成本为()。 A .50万元 B. 100万元 C. 8万元 D. 16万元 1.已知某企业本年目标利润为2 000万元,产品单价为600元,变动成本率为30%,固定成本总额为600

财务分析图解法分析

为避免重复等问题,特图示分析股票企业(600227)赤天化的相关内容: (600227)赤天化对比分析表 2011年2012年总资产10,106,658,972.44 8,197,143,793.94 总收入1,960,950,050.36 3,504,164,632.30 利润总额123,646,570.91 -17,934,795.00 由上图可以清晰看出2012年度资产、收入、利润与2011年的对比情况。可以看出企业2012年无论资产、利润总额较去年有所下降,而总收入有所提升,说明企业的盈利能力有所欠缺,需要找出问题所在以待解决。 (600227)赤天化结构分析 流动资产 1,900,888,726.57 固定资产 5,082,014,467.85 其他资产 1,214,240,599.52

(600227)赤天化权益结构分析 流动负债1,579,363,922.72 长期负债3,037,675,512.00 所有者权益3,562,104,358.22 由上资产结构图可知企业流动资产占总资产的23%,固定资产占总资产的62%,而权益结构图可以看出,企业的总权益中56%是负债,44%是所有者权益,说明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较强,而资产负债比率较高,对企业发展不利。

课本例题趋势分析表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销售额(%) 100.0 100.3 109.0 125.5 160.7 税后利润(%) 100.0 36.0 40.5 127.6 151.4 每股收益(%) 100.0 38.2 43.3 138.6 169.7 每股利息(%) 100.0 101.3 101.9 106.9 118.8 趋势分析图 0.0 20.040.060.080.0100.0120.0140.0160.0180.0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销售额(%)税后利润(%)每股收益(%)每股利息(%)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第一,企业的利润经历了从下降到较快上升的过程;第二,每股收益与利润额的变动趋势相同;第三,每股股息平稳或略有增长,说明企业采取的股利政策是固定股利政策。 上述的图示分析只是具体的某一方面的简单分析,更为详细的企业财务分析内容,请看600227财务分析之中的内容,其中的企业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发展能力更为完善和具体。 ---------- 陈晓出 1004020227

本量利分析

本量利分析的实际应用 摘要: 企业内部管理当中本量利分析是运用最多的一项工具,本量利分析的研究是建立在以成本性态划分为前提条件,且以三个基本假设为基点。本论文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法和案例研究法对本量利分析模型进行理论体系研究和实际应用分析。有针对性的从历史起源、原理以至于本量力的优缺点进行了系统的一个分析。本量利中的长短期决策两个案例分析,从根本点剖析出本量利的实际作用着重点。但是随着制造环境的发展变化,企业成本的组成结构也日趋发生变化,传统以单动因为基础的成本性态的划分呈现出比较明显的狭隘性,本量利分析在实际中的应用会受到基本假设的限制。研究和分析的结果都直观的表明扩展的本量利分析能为企业提供更准确的决策信息,具有更广泛的应用价值和实际意义。 目录 1.引言 2.发展历程 3.实证研究 3.1本量利分析的基本原理 3.1.1本量利分析的基本假设 3.1.2本量利分析的基本公式 3.2本量利分析在应用中的分析指标 3.3本量利分析在企业决策中的应用 3.3.1短期决策 3.3.2长期决策 4本量利分析的局限性 5结论 改进方法 正文: 1引言 本量利分析是企业进行预测、决策和成本控制的重要的管理工具,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何运用好本量利分析来进行企业的决策是企业管理部普遍关心的问题。本量利分析是成本一业务量一利润关系分析的简称.是指在变动成本的基础上,利用图示与会计模型相结合来揭示固定成木、变动成本、销售量、单价、销售额、利润等变最之间的内在关系的一种定量分析方法。这一分析为会计预测、决策和规划提供了必要的会计信息。 目前本量利分析在西方发达国家和我国应用的十分广泛。它与经营风险分析相联系.可促使企业努力控制风险;与预测技术相结合,企业可进行保本预测、确保目标利润实现;与决策相融合,企业据此进行短期决策、长期决策等。并且

因素分析法连环替代法和差额计算法

案例分析——因素分析法(抚钢) 抚顺特殊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称抚钢)财务分析中常采用因素分析法,即把某一综合指标分解成若干个相互联系的因素,并分别计算、分析各个因素影响程度的方法。 例如,企业利用连环替代法对构成某种钢锭的原材料费用(金属料费用)进行分析,成本资料列于表1: 由表1可以看出,构成该种钢锭的原材料成本比目标超支了50 400元,影响这一指标变动的因素有产量、材料单耗、材料单价三个因素。在这三个因素中,应先替代起决定作用的产量因素,其次替代派生的单耗因素,最后代替单价因素。分析过程如下:钢锭中材料费目标总成本=目标产量×目标单耗×材料目标单价 =2 000×1.2×870 =2 088 000(元) (1)替代产量因素=实际产量×目标单耗×材料目标单价 =2 200×1.2×870 =2 296 800(元) 则产量变动对材料成本的影响数值=2 296 800-2 088 000=208 800(元) (2)替代单耗因素=实际产量×实际单耗×材料目标单价 =2 200×1.08×870 =2 067 120(元) 则单耗变动对材料成本的影响数=2 067 120-2 296 800=-229 680(元) (3)替代单价因素=实际产量×实际单耗×材料实际单价 =2 200×1.08×900 =2 138 400(元) 则单价变动对材料成本的影响数值=2 138 400-2 067 120=71 280(元) 将这三个因素的综合影响数值相加: 208 800+(-229 680)+71 280=50 400(元) 分析结果表明,该钢锭的实际材料成本比目标成本超支了50 400元。主要原因是:

企业财务分析之结构分析法

企业财务分析之结构分析法/h1 -- -- 本站首页 免费课件 免费试题 整册教案 教育资讯 计划总结 英语角 幼儿教育 文书写作 海量教案 免费论文

网站地图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语文科数学科英语科政治科物理科化学科地理科历史科生物科中考备战高考备战高考试题中考试题教学论文作文园地

教学论文 经济论文 理工论文 管理论文 法律论文 行政论文 艺术论文 医学论文 文史论文 农科论文 英语论文 课程改革 教育法规 教育管理 家长频道 您现在的位置:3edu教育网免费论文管理论文企业管理论文正文3edu教育网,百万资源,完全免费,无需注册,天天更新!

企业财务分析之结构分析法 财务分析的最基本分析方法包括结构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和趋势分析法结构分析法可以帮助分析人员从总体上把握公司内部各项报表项目的比重是否合理;比率分析法,可以将纷繁复杂的财务数据,通过比率,简洁、直观地反映出来,并揭示潜在的问题;趋势分析法可以帮助财务分析者对公司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判断。结构分析是在同一财务报表内部各项目之间进行比较,以某一关键项目的金额为100%,将其余项目与之相比,以显示各项目的相对地位,分析各项目的比重是否合理。以这种百分比表示的财务报表,也称为共同财务报表,对应于我们平时以绝对数额表示的财务报表。1.资产负债表的结构分析。对于资产负债表的结构分析有助于我们判断企业资产负债表的结构是否合理。一个企业如果希望获得长期健康的发展,必须尽量优化其资产结构、负债结构,并保持资产结构与资本结构的匹配。从第一方面来讲,企业首先必须确定一个既能维持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又能在不增加财务风险的前提下给企业带来尽可能多利润的流动资金水平。其次,需要从提高投资回报的角度,对企业投资情况进行分类比较,确定合理的比重和格局,包括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固定资产投资、无形资产投资(如研究开发、企业品牌等)和流动资产投资、直接投资(项目)和间接(证券)投资、产业投资和风险投资等。当然,对于这种合理性的判断必须依赖于企业与行业、历史等基准水平的对比。在负债结构方面,企业管理的重点是负债的到期结构。由于预期的现金流量通常很难与债务的到期及数量保持协调一致,这就要求企业在允许现金流量波动的前提下,确定合理的负债到期结构,保持充分的安全边际。企业应对长、短期负债的资本成本与其带来的潜在财务风险进行权衡,以确定长、短期负债,以及各种负债方式(比如银行贷款、商业信用、公司债等)的比例。不合理的债务结构将可能给企业带来致命的威胁。同时,企业还应在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之间确定一个合适的资本比例结构,使负债水平始终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不能超过自

常用财务指标计算公式

常用财务指标计算公式、分析和解释 一、偿债能力指标分析 (一)短期偿债能力分析 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衡量指标主要有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和现金流动负债比率。 1.流动比率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意义:体现企业的偿还短期债务的能力。流动比率越高,说明企业短期偿债能力越强。国际上通常认为,流动比率的下限为100%,流动比率等于200%时较为适当。 分析提示:低于正常值,企业的短期偿债风险较大。一般情况下,营业周期、流动资产中的应收账款数额和存货的周转速度是影响流动比率的主要因素。 2.速动比率 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 意义:速动比率越高,表明企业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越强。因为流动资产中,尚包括变现速度较慢且可能已贬值的存货,因此将流动资产扣除存货再与流动负债对比,以衡量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通常认为,速动比率等于100%时 较为适当。 分析提示:低于1的速动比率通常被认为是短期偿债能力偏低。影响速动比率的可信性的重要因素是应收账款的变现能力,账面上的应收账款不一定都能变现,也不一定非常可靠。 3.现金流动负债比率 现金流动负债比率=年经营现金净流量/年末流动负债 意义:该指标越大,表明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越多,越能保障企业按期偿还到期债务。 短期偿债能力分析总提示: (1)增加变现能力的因素:可以动用的银行贷款指标;准备很快变现的长期资产;偿债能力的声誉。 (2)减弱变现能力的因素:未作记录的或有负债;担保责任引起的或有负债。 (二)长期偿债能力分析 企业长期偿债能力的衡量指标主要有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

1.资产负债率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 意义:反映债权人提供的资本占全部资本的比例。该指标也被称为举债经营比率。资产负债率越小,表明企业长期偿债能力越强。 分析提示:负债比率越大,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越大,获取利润的能力也越强。如果企业资金不足,依靠欠债维持,导致资产负债率特别高,偿债风险就应该特别注意了。资产负债率在55%—65%,比较合理、稳健;达到80%及以上时,应视为发出预警信号,企业应提起足够的注意。 2.产权比率 产权比率=负债总额/所有者权益总额 意义:反映债权人与股东提供的资本的相对比例。反映企业的资本结构是否合理、稳定。同时也表明债权人投入资本受到股东权益的保障程度。 分析提示:一般说来,产权比率高是高风险、高报酬的财务结构,产权比率低,是低风险、低报酬的财务结构。从股东来说,在通货膨胀时期,企业举债,可以将损失和风险转移给债权人;在经济繁荣时期,举债经营可以获得额外的利润;在经济萎缩时期,少借债可以减少利息负担和财务风险。 二、营运能力指标分析 生产资料营运能力分析 生产资料的营运能力实际上就是企业的总资产及其各个组成要素的营运能力。资产营运能力的强弱关键取决于资产的周转速度,通常用周转率和周转期来表示。周转率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资产的周转额与平均余额的比率,它反映企业资产在一定时期的周转次数。周转期是周转次数的倒数与计算期天数的乘积,反映资产周转一次所需要的天数。其计算公式为: 周转率(周转次数)=周转额÷资产平均余额 周转期(周转天数)=计算期天数÷周转次数 =资产平均余额×计算期天数÷周转额 具体地说,生产资料营运能力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应收账款周转率 应收账款周转率(周转次数)=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平均应收账款余额 主营业务收入净额=主营业务收入-销售折扣与折让 平均应收账款余额=(应收账款余额年初数+应收账款余额年末数)÷2 意义:应收账款周转率越高越好。应收账款周转率高,表明收账迅速,账龄较短;资产流动性强,短期偿债能力强;可以减少收账费用和坏账损失。 分析提示:应收账款周转率,要与企业的经营方式结合考虑。以下几种情况使用该指标不能反映实际情况:第一,季节性经营的企业;第二,大量使用分期收款结算方式;第三,大量使用现金结算的销售;第四,年末大量销售或年末销售大幅度下降。

本量利分析

浅析本量利分析在企业预测决策中的运用 【摘要】:本量利分析是现代企业预测决策管理的重要分析工具,如何运用本量利分析进行企业预测决策,是企业管理普遍关心的问题。本文阐述本量利分析在企业预测决策及目标管理中的应用,然后分析传统本量利分析模型的局限性及重要性。 【关键词】:本量利分析;企业管理;预测决策;运用 一、本量利分析的概念 本量利分析是成本——业务量——利润关系分析的简称,是指在变动成本计算模式的基础上,以数学化的会计模型与图式来揭示固定成本、变动成本、销售量、单价、销售额、利润等变量之间的内在规律性联系,为会计预测、决策和规划提供必要的财务信息的一种定量分析方法。目前,无论在西方还是在我国,本量利分析的应用都十分广泛。它与经营风险分析相联系,可促使企业努力降低风险;与预测技术相结合,企业可进行保本预测、确保目标利润实现的业务量预测等;与决策融为一体,企业据此进行生产决策、定价决策和投资不确定性分析;企业还可以将其应用于全面预算、成本控制和责任会计。 本量利分析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分析工具,如何运用本量利分析进行企业决策,是企业管理普遍关心的问题。 二、本量利分析方法是实行企业预测决策的纽带和工具 (一)本量利分析方法是在经济领域中进行定量研究的重要方法。定量分析是与定性分析相对称的。定性分析采用经验式、评述性的总结方法,常常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因人而异,不同的总结者,常得出不同的结果,使结论具有随意性。而定量分析,是从数量方面对事物进行调查、计算和分析,采用数学的方法,揭示事物的数量关系、数量特征和数量变化,进而确定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从而使结论具有可靠性、精确性和科学性。对某种经济事物进行定量分析的一般步骤是,首先在理论上分析各种因素,揭示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然后据此建立模型,接着计算各种参数,比较各种方案,进行求解和选取,最后对结论加以检验,并进行解释说明。可见数学方法在经济领域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1.本量利关系的基本公式 营业净利润=销售收入-总成本 =销售收入-变动成本-固定成本 =单价×销售量-单位变动成本×销售量-固定成本 =(单价-单位变动成本)×销售量-固定成本 本量利分析方法的数学模型是在上述公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本量利分析方法的基本假定 (1)成本性态分析的假定。假定成本性态分析工作已经完成,全部成本已经被区分为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两部分,有关的成本性态模型已经建立起来。 (2)相关范围及线性假定。假定在一定时期内,业务量总是在保持成本水平和单价水平不变所能允许的范畴内变化的,于是固定成本总额的不变性和变动成本单位额的不变性在相关范围内能够得以保证;假定在一定时期和一定业务量范围内,成本与销售收入分别表现为一条直线。 (3)产销平衡和品种结构稳定的假定。假定在只安排一种产品生产的条件下,生产出来的产品总是可以找到市场,可以实现产销平衡;对于多产品生产的企业,原来的各种产品所占的比重并不发生变化。

因素分析法分析总资产报酬率和净资产收益率

用因素分析法分析中粮地产公司的总资产报酬率和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又称总资产利润率、总资产回报率、资产总额利润率。是指企业一定时期内息税前利润与资产平均总额的比率。用以评价企业运用全部资产的总体获利能力,是评价企业资产运营效益的重要指标。 通过总资产报酬率我们可以明确企业全部资产获取收益的水平,全面反映了企业的获利能力和投入产出状况。通过对该指标的深入分析,可以增强各方面对企业资产经营的关注,促进企业提高单位资产的收益水平。一般情况下,企业可据此指标与市场资本利率进行比较,如果该指标大于市场利率,则表明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财务杠杆,进行负债经营,获取尽可能多的收益。该指标越高,表明企业投入产出的水平越好,企业的资产运营越有效。 所谓因素分析法就是依据分析指标与其影响因素的关系,从数量上确定各因素对分析指标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的一种方法。因素分析法既可以全面分析各因素对某一经济指标的影响,又可以单独分析某个因素对经济指标的影响,在财务分析中应用颇为广泛。 公司财务指标表 指标(%) 2013年中期(报告期)2013年一季(基期)总资产产值率 2.5 1.07 产品销售率0.03 0.034 销售利润率 4.132 4.7

总资产报酬率0.31 0.17 1.运用连环替代法的程序计算上述总资产报酬率的因素分解式 实际指标体系=2.5% * 4.132% * 0.03% = 0.31% 基期指标体系=1.07% * 4.7% * 0.034% = 0.17% 分析对象是:0.31% - 0.17% = 0.14% 2.在此基础上,进行连环顺序替代,确定各因素对总资产报酬率的影响。并计算每次替代的后果: 基期指标体系=1.07% * 4.7% * 0.034% = 0.17% 替代第一因素:2.5% * 0.034% * 4.7% = 0.3995% 替代第二因素:2.5% * 0.03% * 4.7% = 0.3525% 替代第三因素:2.5% * 4.132% * 0.03% = 0.31% 3.并根据2中的数据确定各因素对总资产报酬率的影响程度: 总资产产值率的影响:0.3995% - 0.17% = 0,2295% 产品销售率的影响:0.3525% - 0.3995% = -0.047% 销售利润率的影响:0.31% - 0.3525% = -0.0425% 最后检验分析:0,2295% - 0.047% - 0.0425% = 0.14% 通过这种方法,就可以清晰地看出资产报酬率增长速度发生的变化以及各个影响因素所起的不同作用。 由计算结果可知:该公司2013年中期总资产报酬率要大大高于上一季度,需要对公司资产的使用情况?增产节约情况?结合成本效益指标一起分析,以改进管理,增加销售渠道,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论财务管理中本量利分析法的局限性

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 课程考核论文 课程名称:会计专题(1) 论文题目:论财务管理中本量利分析法的局限性姓名:张诚 学号: 1006130658 成绩: 注:请将该封面与论文装订成册。

目录 1引言 (1) 2 本量利分析法的理论根据 (1) 3本量利分析法的基本模式 (2) 4本量利分析法的具体运用 (2) 5本量利分析法的局限性 (3) 5.1本量利分析对“成本”的定义同现行财务制度规定口径不一致 (3) 5.2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不易区分 (4) 5.3混合成本难以分解 (4) 结束语 (5) 参考文献 (5)

中文摘要 本量利分析法一般用于利润预测和判断经营状况。本量利分析法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成本习性。即根据成本和产量的之间的关系,对利润进行匡算的一种科学方法。企业中的财务预算、成本控制都使用这种方法。采用这种方法虽然简便易行,但也存在许多局限性,通过分析和论证,实践证明,本量利分析法,并不是降低成本,增加利润的唯一方法,而且在运用这一方法时必须看到它的局限性。本文就本量利分析法的局限性所存在的相关问题加以分析,并给出相关结论。 【关键词】本量利边际贡献产品成本固定成本变动成本

1 引言 本量利分析是成本--业务量--利润三者关系分析的简称,是指在变动成本计算模式的基础上,以数学化的会计模型与图式来揭示成本、业务量、利润等变量之间的内在规律性联系,为公司理财工作提供必要的财务信息的一种定量分析方法,有别于其他专业课程并开辟了一条崭新的思路。结合暑期到企业专业实习,发现企业在运用本量利分析理论指导企业管理实践中存在一定局限性,应对本量利分析的结论加以修正,以免决策失误。 2 本量利分析法的理论根据 从事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必须具备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力。而要提高经济效益,就必须使这三要素按比例有机地结合,这是一个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本量利分析法,就是利用这个规律,使生产过程三要素达到最优结合,以取得最佳经济效益。从财务角度看,劳动资料主要表现为固定资产,劳动对象主要表现为原材料,劳动力主要表现为工资。固定资产通过折旧进入产品成本的部分,无疑地属于固定成本的性质。用于产品生产过程、构成产品实体的原材料一般表现为变动成本。工资,在以计时工资为主的条件下,一般地表现为固定成本;在以计件为主的条件下,一般表现为变动成本。直接成本中的大多数指出属于变动成本,间接费用中的大多数指出属于固定成本。产量和固定成本、变动成本的关系,也就大体反映了生产三要素有机结合的利用状况,在一个企业中,提高设备利用率,做到增产、增收、增利不增设备,反映在产品单位成本中的固定成本就会下降;提高劳动生产率,做到增产、增收、增利不增人,反映在产品单位成本中的工资含量就会降低。这样不增投资、不增人而增产、增利的经营方式,马克思主义称之为“内涵式扩大再生产”。因此,本量利分析法是探索内涵式扩大再生产定量分析的有效方法。如何才能寻求到生产三要素最优结合的恰当比例呢?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叙述到资本循环第一阶段时,指出:从货币资本G向生产资本形态转化时,不仅在质的内容上发生了从G到A(劳动力)从G到PM(生产资料)的变化,而且A和PM“还表示一种量的关系”,即A和PM的比例,这种比例“一开始就由一定数量的工人所要耗费的超额劳动即剩余劳动量决定的”。这个剩余劳动量所创造的价值就是利润,而利润和劳动力A之比即剩余价值率,和全部资本之和之比即资本利润率。所以,A和PM的比例,以及PM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之比,“一开始”就是有利润率决定的。因而本量利分析法,能够成为预测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