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什么会有偏差行为

孩子为什么会有偏差行为
孩子为什么会有偏差行为

孩子为什么会有偏差行为?

孩子为什么会有偏差行为呢?当然是他们有不能够处理的情绪。但是他们是有一些目的想要去得到的。孩子的偏差行为比如不管怎么教他,他一生气就骂粗口;打伤人家等等。为什么他会去做这些呢?必然是有一个目的的。这个目的一定是和什么有关?有很多情绪。为什么有这么多情绪?一定是跟心理营养有关。如果有足够的心理营养,就不会引发这么多的情绪了。孩子会在家里试验,什么方法能够达到我的目的。这些行为跟他们本身的天生气质、性格有关。内向有内向的方法,外向的就用一些很激烈的方法,但是目的是一样的。

1、想引起注意

他觉得他得到的注意不够,也就是说他的心理营养哪部分不够?生命中的至重。重视不足够,所以他得到的注意力就不够。一般来讲,为什么爸爸妈妈给他的注意力不够呢?当然是因为太忙。当有很忙的父母亲的时候,这些孩子得到的注意不够,可能有其他养育的人,但是他不把他们当做重要他人。同一个孩子会有不同的偏差行为,怎么样知道孩子是为了得到注意力呢?我们可以从父母亲的态度和父母亲引发的情绪来做判断。假如孩子真的想得到注意力的话,父母亲的情绪会怎样?不耐烦。意思是孩子得到的注意力是不够的。

个案:一个母亲在工作,一个孩子跑来跑去,每次都要从母亲面前跑过,不从后面的空位走。如果他走后面,就不用烦他妈,但他就偏要。很明显的,他想得到妈妈的注意,因为妈妈太专注于工作。其实这样的孩子,不需要很多的注意,去看看他怎么样好不好玩,讲两句话就可以了,他就不会整天在你面前跑来跑去。

所以,父母亲的错误行为就是注意他的坏行为。他想得到注意力,现在用的是偏差行为,而父母注意他的偏差行为。每一次他偷东西,你就很紧张;每一次他讲粗口,你就教导他;每一次他烦你的时候,你就说不要烦……你就是在注意他的坏行为。好的行为就不用去理他。所以,他学会什么?好行为得不到注意力,恰恰是坏行为可以去偷很忙碌的父母亲一点点的时间。他每一次注意你的时候,就是你做错事的时候。而这个孩子真的是很想得到注意力的话,他的坏行为一定是越来越多。孩子乖就不理,比较痛苦的是你忽略他还是骂他?对孩子来说被忽略最痛苦,骂我表示你在意我的。

个案:一个排行第三的小女孩。家里如果有一个人是很有力量的,孩子就会越想得到他的注意。她父母最注意的是她大姐,大姐的心理营养很好,得到父亲的关注、肯定,所以大姐的情绪和各方面的能力都很好。小女孩读书、人际关系(情绪不好)、在家里都不如姐姐,她

觉得在整个竞争里面做得好也引不起爸爸的注意。爸爸很忙碌,在当地也很有名,时间和精力放在别的孩子身上。爸爸妈妈一进门先看的那个孩子就是他们最喜欢的孩子,你以为孩子不懂吗?懂的。她发现她能够自我催眠,她在路上走的时候对自己说我要晕倒,结果就晕倒在路上。第一次的时候,醒来的时候在医院,她就看见父母坐在床边焦急地看着她,那一刻她觉得非常满足——爸妈这么忙,第一时间来看她。这是爱吗?是。得到一点心理营养。等到差不多没有的时候,又来一次晕倒。后来,爸爸只知道孩子得了怪病会晕倒,但是医生说什么事也没有。次数多了之后,爸爸就不会那么紧张,带来医院醒了带回家就行了,有时候还让别人带。所以,这个方法无效了。但是孩子又要得到注意力,只能够想其他方法,一定是比较激烈的方法,然后她就入了黑社会干了很多坏事。她父亲非常愤怒,因为他是一个有名望正直的人。有一次,他忍无可忍把她吊起来打。她用这种方式证明爸爸是爱她的,如果不用这种方式,她比较好的时候爸爸是不理她不看她的。后来父亲放弃了。她觉得她做坏人爸爸也不管了,最后参加了邪教。她这样的人邪教是很喜欢的,因为很容易进入催眠状态。别人都很奇怪,这么好的家庭怎么会出了这样的孩子?这是因为她缺乏注意力。父亲多一点关注她,其实也不用很多。不要以为孩子很贪心,其实孩子不贪心的,只是给的注意力实在是太少。所以,父母亲错误的就是注意孩子的坏行为。你越注意他的坏行为,他的坏行为一定是慢慢越来越多。他的坏行为必然是有一个原因的,你把他的需求阻止了,他一定会变本加厉地变成另外一个行为。你不能阻止他的需求,他的全部情绪能量在里面,他怎么办呢?去压他,会发展出更大的问题。一定是要去疏导他,看他的目的是什么。

正确的方法是刻意地注意他有什么好行为,简单地告诉他——我看到了……。然后忽略坏行为,前提是不危险的。假如这个孩子真正的目的是为了得到注意力,而你每次在他做得好的时候注意他,他想让你知道就一定慢慢会转变过来,好行为就会越做越多,坏行为就会越做越少。这个方法是比较需要时间的,但是有效的。

2、得到权力

这是人类的天性之一,就是想要得到自主权。我对我的生命是有一些自主权的,我不需要所有的,但是我一定是要一些自主权,我才知道我是我自己。如果一个孩子在他成长的时候觉得自己没有一点自主权,他们就会有偏差行为,就会跟爸爸妈妈争权力,一般都是应对父母高压的那种情况。在很小的时候就会有,比如不要吃饭、不要睡觉、不要洗澡等,总之就是你想他做,他就不做,或者是拖到不能拖为止。这个就是权力,不是你说的算,要我高兴什么时候做才做。确实,我们中国的妈妈太过权力、太过控制了,所以很容易引发出来。教导孩子要会拿捏,要会放松。小的事情放松,在大的事情他就会听你的。

学生行为偏差

学生行为偏差论文 ——中小学生偏差行为案例分析 姓名黄涛 学院科文学院 专业应用心理 学号108314153

一、基本情况 林XX,男,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头脑聪明,语言表达能力很好。但自制力较差,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是乱说话就是做小动作,无法专心听讲,经常严重干扰上课秩序,行为上表现出多动的倾向: 1、活动过度:(1)经常在座位上扭来扭去,小动作多。(2)在一些不该动的场合乱跑乱爬。(3)很难安安静静地玩。4)经常话多,说起来没完。 2、注意力不集中:(1)学习、做事不注意细节、粗心大意。(2)做事时难以集中精力。(3)经常不能完全按要求做事。(4)经常丢一些常用的东西。(5)经常容易因无关刺激而分心。(6)经常忘事。 3、反应很慢:(1)考试经常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2)写一个字要花别人两三倍的时间.3)课上被老师点名,要个三四秒的时间才会反应过来。 二、诊断和成因分析 1、父母工作忙,没时间管孩子,所以未能及时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而当他们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时,问题已经很严重了。这时他们对孩子的期望值又容易过高,希望通过一两次的教育就让孩子改掉不良习惯,这显然是不现实的。 2、家庭的教育方式存在严重偏差。父亲教育方式简单粗暴,采用棍棒式教育,而他妈妈对他则比较溺爱,家庭教育观念的不一致他不良的行为习惯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久而久之他注意力不集中的毛病就越来越难以改正。 三、教育和辅导过程 1、对学校环境的干预。 (1)调整座位。由于孩子注意力容易分散,任何视觉或听觉的信号都会转移他的注意力。所以我选择了上课比较遵守纪律的同学坐在他的旁边和前后。并且让他坐在教室的前边,这样我可以经常注意他并针对其不良的行为采取措施,当他分心时可以及时提醒他。必要时可以使用隔离的手段,但要注意到隔离室的设备要单调,最好没有娱乐设施,隔离的实施要在攻击行为发生后立刻进行且隔离一般不要超过五分钟,但如果隔离对学生行为的干预没有用的话要停止使用(但隔离一般对3—6岁的儿童效果最好。)。 (2)改变教学方式。采用灵活、有趣、快乐的教学方式授课,争取每节课都能有让他发言的机会,努力把他带到课堂中来,不让他的注意力游离于课堂之外。 (3)对学习的期望选择适宜的学习目标,降低期望值,找出适合他的学习方法,尽量减轻他的作业量,减轻学习负担,加强对其学习技能的培训,如精确做作业的能力、仔细检查的能力等。 2、对家庭管理的干预。及时与其家长联系,相互配合,共同商讨干预方案。要求家长要全面、客观了解孩子的情况,保持平常心,为孩子选择适宜的学习目标,不要提过高的要求。另外向其家长提供一些好的教育方法,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不是日复一日地陪在孩子身边做作业。 (1)帮助其家庭制定明确的规定,且具有一定的规律。这对一般的孩子很重要,对注意力涣散的孩子更加重要,使孩子在家的活动有规律,家长的规定要简明扼要,规定越具体,孩子就越容易约束自己。 (2)自我控制能力训练,鼓励家长使用强化、惩罚、厌恶刺激等方法帮助他建立独立学习、生活的自我管理能力,自我制定学习计划,自己整理书包,学会记笔记,学会提高学习效率。 (3)家庭作业的管理鼓励家长运用一些方法,如代币制,行为契约等方法,

对行为偏差学生的教育

初中阶段是少年儿童成长的一个重要时期。伴随着生理、心理上的变化,少年儿童的独立意识、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人生观、价值观和各种行为习惯逐渐形成。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发现由于历史的、社会的、家庭的、学校的原因,致使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品行现状令人担忧。 正如材料中的主人公的情况,对读书不思进取,在校园里、社会上为所欲为,有恃无恐,耍威风、讲享受,错误不断,但对学校教师的教育帮助常常充耳不闻,影响着学校、社会的正常秩序。而有些家庭的家长只顾挣钱,再者对孩子缺乏正确的关爱、管教和引导,这些孩子自我约束管理能力差、是非观念淡薄,违纪、逃学、夜不归宿、流连不良场所、结交损友的事时有发生。家长的不良消费行为、社会上灯红酒绿的夜生活的等等不良因素的影响,也使部分学生心态扭曲,形成“金钱万能”、攀比等心理,产生为追求吃喝玩乐而乱花钱的行为,甚至做出骗取、盗窃父母或他人钱财等不择手段的违法行为。

3、改变教师的德育观念,提高教师的德育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道德认识、健康积极的道德情感、坚强的道德意志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4、学校与家庭、社会合作,整合社会德育资源创设优良的育人环境,开展德育关怀,达到转化行为偏差学生的目的,有效防止在校小学生违法犯罪,探索校园环境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班级建设、少先队主题教育活动、“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家庭教育对学生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的影响。 四、课题实验的做法: (一)正确认识、关怀、转化“行为偏差学生”,做好个案追踪 如何认识行为偏差学生,是教师们必须正面回答的问题。只有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才能产生动力,才能自觉而又热心地做好行为偏差学生的转化工作。经过分析,大家认为:偏差行为应该是指偏离或违反社会行为规范,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对社会、个人有负面影响的非常态表现。 它提示我们“行为偏差学生”形成的各种复杂的背景原因,警示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增强教师的责任感、使

行为偏差生的辅导案例(5)

行为偏差生的辅导案例 在对学生进行行为教育的过程中,本学期我把其中一位行为偏差生作为重点对象,进行随访辅导,通过近半年心理辅导实践,取得了一定收获。现把此例作为个案进行分析。 一、基本情况: 1、闻虎,男,1992年1月出生,生长良好,身体健康,思维正常;现就读于我校九年级二班。该生语文学科比较好,特别是在写作方面有一定特长。据语文老师介绍及交谈接触中也发现,该生喜爱植物花卉的栽培,并在家庭园里种植了许多花卉。 2、家住本镇农村,父母务农,家庭经济状况一般。 3、该生父辈兄弟二人生育的孩子中,只有这么一个男孩。 4、该生有一个姐姐,且姐弟年龄相差较大,和姐姐感情特别深, 现姐姐已出嫁。 二、问题概述: 1、该生经常采用各种手段欺侮同学,并引起同学和学生家长的反感;和同学关系紧张,大家尽可能回避他。 2、该生在家的表现也不尽人意,经常和父母闹别扭,不顺心时还经常训斥父亲,表现很不尊重长辈。 3、近来该生上课思想不集中,经常走神且上课还经常讲废话,影响其他同学,引起老师不满,且学习成绩下降。 三、诊断与分析: 1、该生尽管家庭经济状况一般,但由于农村家庭这种生子传代

意识较强;父母、家人都把他视为掌上明珠,从小对他宠爱有加;使该生养成任性、自私等一系列不良习惯。随着孩子年龄增长,父母逐渐意识到孩子管教问题,但苦于无从着手,造成经常和父母闹别扭,不顺心时还常常训斥父亲。 2、由于该生一系列不良习惯的养成,因此平时的表现很不尽人意。自私、任性、随心所欲,并经常采用各种手段欺侮同学。由于同学的回避、疏远,使之变得越来越孤独、内向。 3、由于从小相依为伴,关爱自己的姐姐结婚出嫁,使该生在生活、学习、娱乐等各方面出现了一种失落感,经常思念着姐姐,而且使自己情绪低落,做任何事思想都集中不起来,表现在上课经常走神。 四、辅导过程及现状: 1、采用认知疗法改变其错误的认知观念。 通过谈心教育,让该生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如这些问题得不到很好解决,将对自己成长带来不利。通过分析使该生在认知上的转变,让其面对现状,深感后悔,决心改邪归正。在与该生的交谈中,觉得该生有愿望,要努力克服不良习惯,争取有大的进步,并有理想希望今后做科学家、当博士。 2、树立自己努力目标,认清奋斗方向。 让该生谈自己理想,制定设想奋斗目标(近、远期)。在随访交谈中,和该生谈人生、谈理想、谈要求与希望。要当博士,做科学家,就希望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要认真学习、刻苦努力,平时在各方面都要严格要求自己。并鼓励他说,父母、同学、老师都期待

儿童日常行为规范表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儿童日常行为规范表 篇一:幼儿日常行为规范 幼儿日常行为规范 每日参照执行,大人小孩共同遵守 1、注意个人卫生,按时起床,洗脸,刷牙,梳头,每周洗澡,勤换衣服鞋袜。(如果违反讲清道理后罚坐淘气凳6分钟,如果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时间到后惩罚加倍,直到认错为止。) 2、待人有礼貌,见人问好,离开时说再见,收到礼物要说谢谢,不骂人,不打人,不无理取闹。(违反惩罚同上) 3、每日上课时要听从老师的安排,不说小话,认真听讲,不打断老师讲课,积极表现自己。家长会向老师了解表现情况,决定奖惩。 4、懂得分享,不做小皇帝。家里的食物与玩具不独占,好吃的东西要先分享给家人,玩具要与他人一起分享,不能抢夺他人手里的东西。如果发生争抢,大人没收争抢物,等双方和好后重新分配。(违反惩罚同上) 5、外出注意安全,听从大人指挥,过马路一定要牵大

人的手,不打闹,不要离开大人视线,去哪要经过大人同意。有想吃想玩的可以提出要求,但是否买由大人决定,不得无理取闹。(违反惩罚同上) 6、三餐按时吃饭,饭前不得吃零食,吃饭时不能看电视和拿玩具(大人带头执行)不好好吃饭,扣发零食,威胁拒绝吃饭,饿到下顿再吃,中间绝对不给食物。 7、信守承诺,说到做到,不欺骗别人。(大人孩子共同遵守) (惩罚时间可以每长1岁,增加1分钟。惩罚不是目的,纠正不好的行为,形成好的习惯才是目的。) 规范不是为了惩罚,而是告诉儿童,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然后才能使生活正常运转,每个人不做伤害别人的事。行为规范是说明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不好的地方需要改正,大家一起执行,改掉坏习惯。有奖有惩,才有约束力。 篇二:幼儿日常行为规范训练基本要求 (儿童日常行为规范表)幼儿日常行为规范训练基本要 求 一、劳动 (一)自我服务 (1)进餐和喝水 1、饭前不吃零食,可做一些安静、愉快的活动。

孩子有偏差行为的解决方法

孩子有偏差行为的解决方法 孩子有偏差行为的解决方法 误解会导致更多偏差行为 偏差行为是一种恶性循环,当偏差的孩子感到被误解时,就会越不听话。当他越不听话,你就会越感到挫折,而这种挫折又会回过 头来影响你的反应,让孩子觉得自己被误解。孩子越是感到被误解,行为就会越不乖,如此恶性循环不已。 容易造成误解的9大陷阱 会造成误解偏差孩子的原因非常多,但如果你了解的话就可以避免。以下是许多父母因为这么做而无法理解孩子的例子,如果你发 现自己常习惯性陷入其中一个、或多个陷阱的话,也不必过于自责——因为不只是你会如此。你可以改变情势,而这些知识会让你更 有力量。 1期待孩子还没准备好就能做某些事 2过度论断偶然的不当行为 3希望孩子的行为不像个孩子 父母很容易忘记身为小孩是怎么回事,总是期待他们会表现得像个成人,而不是符合他们年龄应有的样子。一个健康的孩子也可能 会不受管束、吵闹、情绪化、注意力不集中;所有这些毛病都不是 什么大问题,因为这都是一般小孩会有的特征。然而我们的'社会与 社会价值对完美行为的标准却很畸形。当你假设孩子的表现是行为 偏差之前,请先审视一下他的行为与他年龄的关联。 4期待孩子符合你的需要

你跟大多数父母一样,总是期待,甚至是要求孩子能符合你的需要一安静、乖乖睡觉、听话等。身为父母的职责不是别的,而是要 能满足孩子的需要。当你发现自己因为孩子而让你心烦、或是不让 你做某些重要事情而生气时,请先深呼吸一口,记住你必须先满足 孩子的需要。你越是了解孩子所面临的挑战,就越不容易生气。我 不是鼓励你让孩子用很坏的态度对你,或是爬到你的头上去。我的 意思是,若是你放宽了对孩子的期待,他便有可能做出更符合你要 求的事。如果他无法符合你的要求,请先了解一下是什么原因,不 要急着感到沮丧或生气。 5视孩子的错误自己的错误 你的孩子缺乏人生经验,所以无可避免会犯错。人不论在什么年龄都会犯错。尽管如此,父母还是很容易因为孩子犯错而责怪自己,而不是试图帮助他或了解他。请不要掉入视孩子的错误为自己负面 反映的陷阱。请你帮你自己跟孩子一个忙,就是不要把孩子的错视 为是自己的错。所有的孩子都会犯错,千万不要期待孩子二十四小 时都不会犯错。

常见的儿童性格偏差

常见的儿童性格偏差 以下是关于常见的儿童性格偏差,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孩子在培养性格的时候家长要多知道和纠正,要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特征,以免出现下面的这样的心理偏差,专家指出出现下面的心理偏差,也不要着急,要正确的指导孩子,走出错误的心理认识,正确的认识性格。 胆小敏感的性格 有些孩子很敏感,他们娇弱得很,比如遇到陌生人的时候总是忸怩羞涩地躲在妈妈的身后,紧紧拽着妈妈的衣角,探着半个小脑袋看着初次见面的陌生人。此时,父母自然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大方一点,可是孩子却还是如此敏感和紧张。这种性格的主要表现:对外界环境表现出异常的敏感,外界稍微有变化就使他紧张不安;人际交往的能力比较差,喜欢独自安静地玩一些自己比较熟悉的游戏;行动比较缓慢;情绪比较平静;依赖性强,不愿意表达自己的要求。对于孩子的敏感性格,很多父母会对宝宝发脾气,希望宝宝能大胆起来。但是这么做的结果是宝宝更加敏感和胆小。针对这一特殊的性格偏差,父母可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调整。 支招:一是在孩子接触和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中,父母需要 ·

陪伴着宝宝;在宝宝逐渐熟悉了眼前的环境后,父母应有意识地让孩子表现自己。比如宝宝上幼儿园了,父母可提前带宝宝去幼儿园中玩几次;进入幼儿园之后,父母可陪宝宝在班级中玩一会再离开。这样能使宝宝对幼儿园有一个熟悉的过程。二是帮助孩子创造一些机会,激发宝宝的内在能力。比如孩子平时不喜欢和陌生人打交道,那么则可以先尝试着在遇到陌生人的时候让宝宝能转到妈妈的前面来,微笑着对着陌生人,然后再逐渐培养宝宝和陌生人打交道。 胆大冒险的性格 有些孩子胆子很大,他们经常会做出一些让父母汗颜的事情。比如他们会将玻璃制品随便扔向墙壁,他们会不在乎插座和开关,甚至在家中玩火……对于宝宝的这些表现,妈妈的神经总是紧绷绷的,生怕孩子再做出什么胆大和冒险的事情来。专家分析,孩子胆大冒险的性格主要有以下的特征:总是处于一种兴奋的情绪状态,习惯性地动手去摸摸东西,用脚去踢踢周围的物品;按自己的想法去行动,从不考虑后果,也记不住以前得到的教训;喜欢攻击、侵犯他人,逆反心理比较强。专家指出,对于此类性格偏差的孩子,父母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准备。 支招:一是营造安静平和的家庭气氛,减少或杜绝一些暴力刺激的来源,孩子在一种平和安静的气氛中静心地从事一些 ·

教育转化行为偏差生经验与教训案例

行为偏差生教育经验与教训案例 一、学生基本情况 姓名:刘学良 性别:男 年龄:15岁 二、问题行为描述 1、学习成绩不理想,有中游生下滑到下游生。 2、纪律差,经常上网吧,上课时思想不集中,爱睡觉。 3、脾气暴躁。他还喜欢欺负其他同学,但欺软怕硬,有许多次班内打闹现象,都有他的份,经常带刀子到学校威胁同学。 4、他的行为基本上以自我为中心,极力表现自我,不顾及班级学校及其他任何人。 5、无视老师的多次教育,甚至产生敌对情绪,情绪时常失控,对老师大声嚷嚷。 6、没有责任心,做事随便,即使错了也不用负责。 三、分析与诊断 行为偏差生特别是双差生,在学校、家庭、社会经常受到责难、歧视甚至惩罚,他们对老师、家长常心存疑惧,在情感上与之保持一定的距离。如不消除这种情感上的障碍,我们的一切帮助和教育都将无法在他们的心中引起反响。该生究其原因最重要是其学习态度不端正,思想有偏差,学习方法不恰当。遇事好冲动,内心的要求、欲望和感情一经产生便表露在外,并立即采取行动。有干劲、又热情,积极性高,能当机立断,但不善于体察外界的情形以制约自己的行动,头脑很容易发热,有时不顾学校规章制度,做出后果不良的事情来。 综上所述,他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个性较为突出者。他认为老师凡事都针对他,这是一种心理偏差。 四、教育过程 1、首先要对行为偏差生从情感上投资,教师自己要调整好心态,避免冲突,化解矛盾,把握时机。其次,要对行为偏差生从情感上投资,必须搞清楚行为偏差生形成的原因,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才能找到做行为偏差生工作的切入点。也就是说,批评教育学生时,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不同时期学生的心态,研究学生的需要、兴趣、情感、意志、性格、能力等心理品质,寻找心理症结。同时,对行为偏差生的各种情感障碍要有充分的估计,深入分析成因,进行引导,决不能粗暴地处置,而应以丰富的感情、坚强的毅力、富有情趣的语言和较强的表达能力,从各方面感染学生,从而帮助学生排遣和消除消极情绪,促使他们走出认识的误区和盲区,用爱感化他们,使之在心理上对老师产生亲近感、信任感。 由此可见,对行为偏差生要有宽容的气度,要耐心地疏导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而让他们减轻心理上的压力,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解除精神上的负担,增强适应生活环境的能力,培养健康的情绪。经常与他谈话,消除他和老师的敌对情绪。行为偏差学生由于平时表现不好,学习成绩差,会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和班级舆论的“谴责”。因此,在思想感情上容易与教师(特别是班主任)产生隔阂,甚至形成对立情绪,这是他们为接受教育设置的一种心理障碍。这种心理障碍如不消除,教育就不可能收到实效,或收效甚微。要消除这种心理障碍,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教师如果没有教育的实际行动,不管你把把话说得多么动人,也无济于事。教师只有对行为偏差生倾注真诚的爱,从感情上亲近他们,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消除他们的疑惧,形成互相信任的基础。告诉他老师批评教育他说明老师是很在乎他,希望他进步。同时,说明在他身上确实存有不足,应及时调整不当的行为,例如上课思想不集中,经常不完成作业,有抄袭作业现象,和同学经常发生冲突等。 2、经常与其家长取得联系,并给予一定的教育建议,帮助家长树立起教育孩子的信心,

《小学生偏差行为的心理辅导方法研究》

《小学生偏差行为的心理辅导方法研究》 中期汇报 一、课题概述 1、研究目标 以咨询心理学的四大理论为支柱,合理选择和正确运用心理辅导技术,探索针对小学生偏差行为的辅导程序和技术。在行为矫正的基础上,探索后续辅导中促进学生自我完善、发挥潜能的方法,形成一整套有借鉴价值的小学生偏差行为的心理辅导方法。 2、研究内容 (1)鉴别我校小学生的偏差行为并进行分类。 (2)制订辅导方案并实施辅导。 (3)对辅导过程进行监控,调整辅导方案,优选辅导方法。 3、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设计好表格,面向班主任调查班级偏差行为的现状,为鉴别偏差行为提供案例;以谈话法为主,面对班主任、任课老师、有偏差行为的学生及其家长,用于诊断偏差行为和监控辅导效果。 (2)个案研究法:针对每个小学生偏差行为的特殊性,探讨引起该个案偏差行为的因素,形成辅导方案。通过对个案的研究,总结辅导经验,探索有时代特色、地域特色的系列辅导方法。 4、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时间跨度为4个学期,从2008年9月到2010年6月,拟分为三个研究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2008年9月至10月。(1)全体课题组成员进行课题有关理论的学习,更新知识,改变观念。(2)对各班具有偏差行为的学生进行调查、诊断,做好备案。 第二阶段:实施。2008年11月至2010年4月。(1)逐个制订辅导方案。(2)实施辅导。主要运用行为矫正疗法,辅以认知疗法、精神分析法、理性情绪疗法等,以个案辅导为主,结合同类团体辅导方法。 第三阶段:评价。2010年5月至6月。对个案辅导效果进行总结反思,对辅导方法进行评价,撰写论文。

二、研究进展 1、主要工作过程 本课题从2008年9月正式开始实施,在准备阶段,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偏差行为的定义和分类,国内外主要相关理论,学习了行为疗法的几种主要操作技术,如阳性强化法、消失法、模仿法、厌恶疗法等。前期对我校一至五年级30个班级的学生进行了调查,发现存在偏差行为的学生约33人,按照心理健康教育教程的标准进行分类,偏差行为涵盖了外攻性问题、内攻性问题、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畸形习惯、神经症征候、学业适应问题等主要六类,调查后,即进行了初步评估,对行为影响较大的同学尽快介入了辅导。 从课题实施至今,对调查涵盖的学生实施了不同程度的辅导,正式介入辅导个案24例,包括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学校适应障碍和学校恐怖症、焦虑引发的行为异常、人际交往障碍、怪异癖好、撒谎、偷窃行为、情绪低落等,大部分个案由组内成员发现并介绍给课题负责人,同时做好辅导支持,主要辅导工作由心理咨询师范玉侠具体负责。辅导严格遵守心理咨询原则,按照正规的心理辅导的方式进行,以人本主义的理论作为辅导的中心原则,即以学生为中心,帮助其认识自身的潜能和价值,让其充分发挥积极向上的、自我肯定的、无限的成长和自我实现的潜力,以改变自己的适应不良行为,矫正自身的偏差行为。运用的疗法有人本主义、精神分析、行为矫正、认知、理性情绪疗法等,主要技术手段有:摄入性、参与性谈话、放松疗法、暗示、想象、替代、认知、人偶游戏法、绘画法、沙盘游戏法、自我训练法、行为训练系列及放松游戏等,大部分个案有较明显的效果,个别个案无明显效果,但在情感上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提供了部分心理支持。 2、关键问题的解决 怎样对偏差行为的小学生进行有效的辅导?辅导老师应持什么样的态度?心理辅导的有效手段,主要是根据个案的特点,一对一地采取个别辅导,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方法,必要时辅以团体辅导。通过一个阶段的辅导,我们体会到,每个人的辅导方法是不同的,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重要的第一步。要把每一个有偏差行为的学生看着无辜的孩子,平等地对待他们,尊重他们(这一点老师们不容易做到)、理解他们,就像咨询成年人一样,但同时又要认识到他们是孩子,一个成长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孩子,辅导他们就要有别于成年人的咨询。以上问题的解决,对辅导方法的研究就打开了一扇大门,具体方法的运用,根据个案的情况灵活应用,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试卷 (答题卷)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试卷 (答题卷) (编号1) 一、填空题(共10分,每小题 1 分) 1.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其中发展心理是基础,教育心理是根据, 而是本课程的目的。 2. 儿童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趋势:;;从“对 人”到“对己”;从片面到全面。 3. 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把儿童个性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 和生殖期。 4. 人的情感具有两大功能:功能和信号交际功能。著名教育家 曾经不无感慨地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 5. “教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这句话体现了教学设计基本原则中的原 则。 6.男孩的兴趣多指向于,喜欢摆弄物体,拆散玩具,并探索其中的微妙,积极 参加小发明、小创造。而女孩的注意多指向,喜欢探索人生,对人际关系很注意,很敏感。 7. 教育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有三个重要的观点:最近发展区、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强调 学习的。 1.在自然或真实生活条件下,不对有关变量加以控制,只记录自然发生的事件,以获取有 意义信息的方法,称之为() A. 实验法 B. 调查法 C. 观察法 D. 故事法 2.小学低年级儿童往往会将“我妈妈说的”“我们老师说的”挂在嘴边,表明其道德发展 阶段处于皮亚杰所说的() A.自我中心阶段B.权威阶段C可逆阶段D.公正阶段 3. 由于先前活动而形成的心理的一种特殊准备状态称为() A.迁移B.变式C.定势D.原型启发 4. 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是著名心理学家()提出的。 A.皮亚杰 B.布鲁纳 C.桑代克 D.斯金纳

5. 对于那些常说“我知道这样做不好,就是管不住自己”的学生,教师应加强其道德的() 的培养。 A.情感 B.判断 C.认知 D.意志 6. 尊师爱生是师生关系()特点的表现。 A.主导性 B.双向性 C.民主性 D.互动性 7. 从迁移的性质来说,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是()迁移。 A.顺向 B.逆向 C.正 D.负 8. 后习俗水平包括哪几个阶段的内容:() A 以人际和谐为准则 B以社会契约和法律为准则 C以权威和维持社会现有秩序为准则 D以普遍的道德原则和良心为准 9. 动机的显著特征为()。 A、启动性 B、方向性 C、持久性 D.、强度 10. 教学的构成因素为()。 A教师 B.学生 C.课程内容 D.教室 1. 研究显示,10岁时儿童的视觉调节能力的范围最大,远近物体都能看清,10岁以后,随 着年龄增长,儿童视力呈逐渐下降趋势。-----------------------------------------() 2. 皮亚杰认为儿童思维的发展阶段既不能逾越,也不能逆转。---------------------() 3. 道德是一种心理现象,是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课程研究的主要对象。----------- () 4. 教学目标具有指导教学测量与评价,指导教学策略的选择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进行等基本 功能。 -------------------------------------------------------------------------() 5. 课堂纪律是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外部准则和控制。-----------------------() 6. 追求成就动机比回避失败动机强的人倾向于选择做难度较大的工作,这样的任务具有足 够的挑战性,满足个体的成就动机。---------------------------------------------() 7. 小学儿童智能水平的差异给我们教育的启示是,把教育的着眼点放在部分智能超常或者 低下的儿童身上,关注差异化教育。---------------------------------------------() 8. 自我提高的动机和附属动机都是为着某种外在的目的,所以都属于外部动机。---()

儿童行为观察与辅导

儿童行为观察与辅导 第八章儿童学校不适应行为辅导 一、儿童校内不适应行为辅导 1.不适应行为辅导目标(读书习惯的重建、上课行为的改善、社交际巧提升、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信心的重建) 2.辅导的方法(个别谘商、团体谘商、个案研究、行为改变技术、转介) 二、学校不适应行为类别 口诀:学生学不会(学习困扰)->老师就在骂(师生冲突)->学生就逃学(逃学逃家)->没钱就恐吓(恐吓勒索)->上网咖把钱花光就偷窃(偷窃行为)->抓到就说谎(说谎行为)->说是遭家暴(儿童暴力)->学校不敢回(学校恐惧症)->爸妈要离婚(家庭功能失衡儿童不适应)->最后搞自闭(儿童人际关系不良)。 儿童不适应行为意义与类型:1.儿童不适应行为意义是指儿童在学业上、生活上、人际关系及情绪上有了困难,而影响到生活。2.国小儿童经常出现的不适应型:包括(1)外向行为:如逃学、逃家、打架、反抗、不守规矩、偷窃、破坏、欺负弱小、发脾气、恐吓、勒索等。(2)内向行为:畏缩、消极、不合作、过分依赖、紧张、害羞、妒忌、自杀行为等。(3)学业适应欠佳行为:不做作业、注意力不集中、考试作弊、低成就等。(4)焦虑症候:坐立不安、发抖、紧张、头痛、歇斯底里等。 青少年期生活适应的问题:辍学、偷窃、说谎、忧郁、暴力、自我伤害等。 学习困扰儿童类型与原因 第一类、低成就儿童:系指儿童的成就水平低于其能力水平之下,也是所谓的够聪明但是不用功的儿童。第二类、容易分心儿童:上课不专心,注意力散漫,上课精神不振,常打瞌睡,因学习不专心的习惯影响学习成绩,成绩持续低落或不稳定学习表现。 第三类、欺骗的学习行为:儿童透过不正确手段获取在学习表面上的成就,喜欢抄袭别人作业,考试作弊等;这种自我防卫作用儿童往往内心中有认知失调与内在冲突现象。 第四类、学科的偏食:儿童可能偏爱某些学科厌恶某种学科,使得儿童在认知的平衡发展上遭遇挫折,学习能力低落,学习动机缺乏,进而影响整个学习历程造成学习困扰。 第五类、学习恐惧儿童:儿童高度的考试焦虑,学习压力与焦虑过度导致儿童厌恶上学,对所有的学习都会排斥,拒绝学习甚至惧怕上学。 学习困扰学生的辅导

幼儿破坏行为原因分析及其教育建议

幼儿破坏行为原因分析及其教育建议(一)个案举例 乐乐,男,5岁,上幼儿园大班。身高略高于同龄孩子,动作敏捷,迅速。但是,近几个月来突然变成了“破坏大王”,什么玩具、什么东西一旦到了他的手里就不要想完整的还回来,就连衣服也是只要经过他的手就要遭到破坏;也喜欢在别人活动时搞破坏。给他一本画册,他会一页一页地撕破,给他一个玩具,他玩一阵便将其拆开或砸坏,颇令人苦恼。在和同伴一同玩游戏的过程中,也常常将同伴刚做好的东西推倒或者弄坏,被人发现或指责之后,破坏行为有所收敛。但很快又会重复其破坏行为,继续有意无意的摘花、撕书、摔东西。为此,小朋友们越来越不喜欢和他玩了,家长和教师对此都很头疼,也很担忧其以后的发展。 与教师的交谈中,了解到乐乐的父母都是初中毕业,文化程度也都不高,因为打工长期居住在城市,最初家庭经济情况一直不好,现在逐渐好转。父母觉得为了打工,对孩子的关心和照顾很少,也很少和孩子进行交流,致使孩子内心缺乏归属感和安全感,渴望被人关注。 (二)行为分析 乐乐的这些行为属于幼儿破坏行为。幼儿破坏行为是一种由于敌对情绪引起的报复行为(如:你撕了我的书,我也要撕了你的书)或是为了发泄不满而表现出的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如:你惹我不高兴,我就要弄坏你的东西),又或是年龄小,幼儿尚未形成爱护公物、爱护他人财产的意识而产生的一种无意性行为(经常在墙壁上或桌子上画字、打破别人的玻璃窗、损坏他人财物等等)。破坏行为是一种损人不利己的行为,它虽然没有对他人的生命造成损伤,但其负面影响十分恶劣,能直接影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从而导致人际关系的破灭。一般情况下,儿童一旦具有某种破坏行为,都会直接影响家长、教师和同伴对他的评价,也会直接导致幼儿同伴关系的恶化。 幼儿一旦缺乏正常的交往活动与经验,势必要影响其性格、能力等心理品质的正常发展,而且破坏行为的危害仅次于幼儿攻击性行为,如若不及早进行对其干预,破坏行为很有可能转化为暴力行为,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家长和教师都应重视幼儿的破坏行为。 1. 幼儿破坏行为的原因分析 对于幼儿在活动中出现的破坏性行为,我们要用探究的眼光去看待,去寻找他们行为背后的理由,切忌想当然的主观臆断后就对孩子批评教育,这样对孩子是不公平的。引起幼儿破坏行为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孩子正常的探索行为 孩子在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下会出现超乎寻常的探索行为。为了验证自己的想法或进行自

青少年行为偏差

青少年偏差行为研究综述 教师教育学院2011级孙小玉 摘要:随着文化的多样化和互联网的普及,青少年行为选择的自由度在增加,使得社会主导的理想信念、道德规范、价值评价准则对他们的约束力在不断减弱,出现偏差行为的概率也越来越高。本文针对青少年偏差行为的主要表现和特点、其产生的原因及如何预防和娇正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增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青少年偏差行为矫正措施 一、偏差行为与青少年偏差行为的界定 学者对偏差行为的定义有不同的看法。 美国学者道格拉斯认为:“所谓越轨行为,是指在一个社会中,被社会成员判定为违反其社会准则或价值观念的任何思想和行为,它包括犯罪、违法及违反道德规范、社会习俗的所有思想和行为。”我们所说的青少年的偏差行为,是指青少年在个体思想道德社会化过程中,由于其生理逐渐成熟和心理欠缺成熟,以及社会大环境下传统文化价值观与多元文化价值观碰撞产生的多重影响,使得他们在没有旁人正确的引导下不能正确地理解和处理这种新变化,从而做出偏离和违反学校规章制度,甚至偏离和违反社会行为规范的种种行为。 吴武典(1992)指出偏差行为就是个人行为显著地偏离常态,并且妨害了生活适应。许春金(1996)指出,青少年偏差行为是指偏离当时当地公认之行为准则的不良行为,而有可能会引起谴责、惩罚或矫正的后果。 郭翔(2002)指出,偏差行为,通常是指偏离或违背社会道德规范、纪律规范和法律规范的行为。 如何界定青少年偏差行为? 当前尚无权威观点。教育学认为,青少年违背学生守则、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公共道德规范的行为称为违反纪律行为或轻度偏差行为,如迟到、旷课、说谎等,而酗酒、斗殴、自杀等虽对社会造成危害但尚未构成犯罪的行为称为严重偏差行为。心理学认为,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因遭受挫折与干扰,内心动机无法实现,从而产生焦虑、紧张或沮丧、失意等情绪状态,有的表现为狂妄自大、暴躁、孤僻、冷淡、自卑、娇气、懒惰等性格缺陷,

儿童异常行为分析与辅导

《儿童异常行为分析与辅导》学后感 最近的新闻一直在做一个关于自闭症儿童的报道——来自星星的孩子。一连十几集的连续报道,让社会上的人对这些特殊儿童有了越来越多的了解和关注。他们来自遥远的星星,不小心坠落凡间,他们没办法用正常的语言与我们沟通,却有着星星一样闪亮清澈的眼神,有着上天赐予他们的特殊的天赋,用我们难以理解的努力生存者。同样饱受煎熬的还有他们的家庭,时刻要面对其他人的不理解、误会甚至是排斥,各种心理的、经济上的压力压得他们喘不过起来。对比起他们,我们除了感谢我们的正常,也不禁对这些异常有更多更多的思考。 在仔细学习过《儿童异常行为分析与辅导》之后我才发现,原来我之前接触过的孩子当中,也有不少孩子会有或轻或重的异常行为。面对这些行为,有的家长选择正面面对,并且积极地与教师沟通配合,共同帮助孩子克服这些行为;有得家长则选择讳莫如深,觉得羞于言辞,每当教师将孩子的情况反馈给他们时,要么支吾以对,要么敷衍了事,始终不愿多谈。对于孩子而言,他的行为都是发自内心的愿望,没有对错可言,也从无改正的想法。因而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和父母的我们,更应该密切关切孩子的行为,对于一些已然常态化的行为,也需要分析是否有帮助孩子纠正的需要。假如孩子真的出现了异常行为,一味的逃避或纵容对孩子只会有害无利,过分的紧张或责备同样会让孩子产生不必要的负面情绪,反而造成反效果。如果情况比较轻微或者只是初始阶段,可以先从简单的行为纠正开始,每当孩子做出这些异常行为的时候,想办法用其他事物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用温柔的语气鼓励孩子做出正确的行为,并且要及时给予正向的强化。以上这些措施,都需要较长时间的坚持以及家园双方的配合。当然,如果发现孩子的异常行为时已经是比较严重的情况,则需要到专业的心理医生处接受治疗和康复训练。总而言之,要用平常心去面对孩子的不平常,否则,易感的孩子也会产生负面的情绪,觉得自己与别人不一样,甚至会产生更多的异常行为。 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应当庆幸自己在处理这些孩子的异常行为问题上,保持了一个比较积极中肯的态度,能够主动与家长沟通孩子的情况,也能够坚持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对孩子的行为给予持续的纠正,并没有因为孩子的这些异于同伴的举动而抗拒孤立他们,反而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关爱。尽管我与这些孩子接触的时间并不长,但也能明显地感觉到孩子的好的变化。可见对于孩子的异常行为,只要积极面对、寻求专业的帮助并持之以恒,我们总会收获最甜美的果实的。希望这些来自星星的孩子,有越来越多的人来认识他们,关爱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来自身边的人的温暖,不再害怕,不再孤独。

儿童常见心理行为问题及指导

儿童常见心理行为问题及指导 东莞市妇幼保健院廖捷 儿童行为发育又称心理发展或称心理发育,指个体或种系从产生到死亡期间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过程。也就是指儿童心理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这一过程大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反应活动从未分化向分化、专门化的方向发展。 2、反应活动从不随意性、被动性向随意性、主动性方向发展。 3、认知功能从认识客体的直接外部现象向认识事物内部本质方向发展。 4、对周围事物的态度从不稳定向稳定方向发展。 儿童行为发育包括:动作、言语、认知、人格和社会适应性等方面。而这些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促成,同时又受不同年龄生理发展水平和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及其制约。 婴儿期:儿童从出生到两岁左右,大致处于感知运动阶段,这一阶段儿童只有动作性的智力活动,而没有表象和运算的智力活动,如:粗大运动:包括抬头(3个月)、抬肩(4个月)、翻身(6个月)、坐(7个月)、爬行(8个月)、站立行走(12月)、跳(2岁)等。精细动作:视线跟随、手握物、手指动作等。言语:从牙牙学语到明确含义的语言发展。社会性:包括表情、微笑、认人、啼哭等。 幼儿期:幼儿期心理发展的水平很大程度取决于动作和言语的发展,其动作的发育有赖于知觉、体格和生理功能的发展。而幼儿期是言语发展的关键时期,其语言的发展是先理解后表达,记忆以无意记忆、形象记忆和机械记忆为主,但思维还不能摆脱实物及表象。对社会性认识以自我为中心。认为他人对世界的看法与已相同,开始出现社会道德感、理智和美感。 气质是个体之间表现出不同和行为方式,气质与能力和动机不同,能力是指“做什么”和“做得如何”,动机是“为什么做”,而气质是说明“怎样做”。所以说:“行为方式就是气质”。儿童气质学说的提出揭示了儿童行为多样化的本质,为儿童个体化养育提供理论的基础。儿童气质不是一个单一的结构,而是由多个维度所组成的混合体,具体分为九个维度:分别是活动水平、节律性、趋避性、适应性、反应强度、心境、持久性、注意分散度和反应阈。 活动水平:儿童在睡眠、游戏、进食、穿衣、洗澡及其他日常生活中身体活动的数量。 节律性:儿童的生理功能、日常行为或对事件的反应的规律性或可预测性。 趋避性:又称初始反应,是指儿童对新鲜事物(如陌生人、新情景、新地方、新食物、新玩具、新的程序)的初始反应。 适应性:对新事物的初始反应后的长期调节反应。 反应强度:对刺激反应的强度大小。 心境:情感性质,指儿童日常生活中高兴与不高兴的心情数量的多少。 持久性:儿童坚持某项活动的时间长短(包括克服障碍或排除干扰坚持活动)。 注意力分散度:外来刺激对儿童活动干扰的难易程度。 反应阈:引发儿童出现可观察到的反应或注意的刺激的量的大小。

如何区别儿童青少年行为障碍与行为偏差

如何区别儿童青少年行为障碍与行为偏差 虽然儿童确实存在不少行为障碍,但是,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并不属于疾病,而仅仅是属于行为偏差。他们大多数属于正常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情绪或行为偏异,属于暂时性的,通常会随着年龄增长而自行消失。那么,如何分清儿童青少年的行为问题究竟属于行为障碍或者仅仅是行为上的偏差? 儿童的行为问题与其生理、心理、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有关。各种生理因素、教育方式、社会环境以及心理创伤等,都可能干扰和阻碍儿童青少年的正常发展,导致他们产生情绪或行为偏差。但是大多数儿童青少年的问题都只是在成长过程中的某一阶段出现,并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恢复正常。譬如,青春期前后出现的对自己身体过敏及社会恐惧障碍,学龄儿童常见的孤僻、爱发脾气、害羞等问题,婴幼儿阶段出现的吮吸手指一类习惯障碍、夜惊等睡眠障碍,这些问题在没有造成过分突出影响的情况下,都应该判断为正常现象,而不是障碍。 应该说大部分的儿童青少年都属于健康范畴的,只有当行为问题严重突出,并妨碍了个人的正常学习或生活,或者在不该出现的年龄阶段出现了一些有关的行为障碍时,才应该去考虑这种问题是否应被列为行为偏差或是心理障碍。 儿童青少年一般的行为偏差的临床特点主要包括:第一,问题突出发生在某一个年龄段,在这之前或之后表现都不明显,如遗尿;第二,无论是情绪或是行为问题,通常表现形式比较单一,如仅仅有害羞的症状,不存在明显的症候群,也就是说,个体的其他行为基本良好;第三,没有类似的人格缺陷或家族继承性,通常与父母的管教方式或生活环境有关,如来自山村的孩子初次接触大城市会显示出明显的恐惧行为。 比较起来,心理障碍则要严重得多。具有心理或行为障碍的儿童青少年,对他们临床症状的判断可以依据以下几点:第一,比较严重的和广泛的生活和社会功能损伤,并且其损伤的原因主要是精神性的,如孤独症儿童的比较深刻的语言障碍;第二,持续时间长久,通常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自行消失;第三,许多问题与家族遗传有关,通常在一些直系亲属中可以找到相关或类似问题,或者其父母当中有一方具有一些人格缺陷。 很多家长对儿童青少年的行为问题非常关注,对自己孩子的一些行为是否正常难以判断,如多动、学习困难、情绪等问题。如有疑问,建议到专业医疗机构进行检查诊断。 汕大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陈平周

行为偏差生辅导方案(1)

行为偏差生辅导方案 符德顺,男,12岁,小学五年级学生。成绩较差,不遵守纪律,上课总是搞小动作,注意力不集中。常干扰同学上课,爱拿别人的东西,有暴力倾向,常常对同学拳打脚踢,同学们不喜欢他。他自己抱着破罐破摔的态度,不接受同学的帮助。父母离异,目前由亲、继父抚养。家庭情况较为复杂。 案例分析 他不遵守纪律,干扰同学上课,爱拿同学的东西,在与同学间的相处当中有偏激的情绪,一有不顺心便对同学恶语相向,甚至拳打脚踢。同学们对他的态度则多是惧怕、厌恶。这使他对班集体产生抵触情绪,而不接受同学的帮助。对待老师的态度也不够礼貌、尊重,上课有故意扰乱课堂纪律的行为产生。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导致恶性循环,没有了学习兴趣。在学校中无法获得成功的体验,结果是自信的丧失,从而丧失了对整个学校生活的兴趣。 符德顺的母亲现在与继父生活在一起,而其生父又不肯担起做父亲的责任,家庭环境的复杂致使孩子产生了不健康的自卑心理,而又不想老师同学们看不起自己,从而产生了使用粗暴的手段与师生共处的错误想法。 1、个别面谈。常与他作个别面谈,以全面了解其心理状况,问题行为产生的心理原因。在谈话中了解到,其实他也知道自己的很多行为都是不正确的,但是在家中母亲没时间管教,继父不闻不问的态度让他有了自暴自弃的想法。 2、与家长沟通与协调。 ①通过家访,电话联系,家长到校面谈等多种方式,了解他的家庭情况及其在家的表现。 ②对家长的教育态度表示理解,同时指出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但得不到效果,反而会令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要求家庭多给丁某温暖,共同做好转化工作。 ③指导家庭对策。(如定期检查孩子的作业;指导学习,帮助孩子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多抽时间与孩子交流,对孩子的进步给予及时的鼓励。)

孩子为什么会有偏差行为

孩子为什么会有偏差行为? 孩子为什么会有偏差行为呢?当然是他们有不能够处理的情绪。但是他们是有一些目的想要去得到的。孩子的偏差行为比如不管怎么教他,他一生气就骂粗口;打伤人家等等。为什么他会去做这些呢?必然是有一个目的的。这个目的一定是和什么有关?有很多情绪。为什么有这么多情绪?一定是跟心理营养有关。如果有足够的心理营养,就不会引发这么多的情绪了。孩子会在家里试验,什么方法能够达到我的目的。这些行为跟他们本身的天生气质、性格有关。内向有内向的方法,外向的就用一些很激烈的方法,但是目的是一样的。 1、想引起注意 他觉得他得到的注意不够,也就是说他的心理营养哪部分不够?生命中的至重。重视不足够,所以他得到的注意力就不够。一般来讲,为什么爸爸妈妈给他的注意力不够呢?当然是因为太忙。当有很忙的父母亲的时候,这些孩子得到的注意不够,可能有其他养育的人,但是他不把他们当做重要他人。同一个孩子会有不同的偏差行为,怎么样知道孩子是为了得到注意力呢?我们可以从父母亲的态度和父母亲引发的情绪来做判断。假如孩子真的想得到注意力的话,父母亲的情绪会怎样?不耐烦。意思是孩子得到的注意力是不够的。 个案:一个母亲在工作,一个孩子跑来跑去,每次都要从母亲面前跑过,不从后面的空位走。如果他走后面,就不用烦他妈,但他就偏要。很明显的,他想得到妈妈的注意,因为妈妈太专注于工作。其实这样的孩子,不需要很多的注意,去看看他怎么样好不好玩,讲两句话就可以了,他就不会整天在你面前跑来跑去。 所以,父母亲的错误行为就是注意他的坏行为。他想得到注意力,现在用的是偏差行为,而父母注意他的偏差行为。每一次他偷东西,你就很紧张;每一次他讲粗口,你就教导他;每一次他烦你的时候,你就说不要烦……你就是在注意他的坏行为。好的行为就不用去理他。所以,他学会什么?好行为得不到注意力,恰恰是坏行为可以去偷很忙碌的父母亲一点点的时间。他每一次注意你的时候,就是你做错事的时候。而这个孩子真的是很想得到注意力的话,他的坏行为一定是越来越多。孩子乖就不理,比较痛苦的是你忽略他还是骂他?对孩子来说被忽略最痛苦,骂我表示你在意我的。 个案:一个排行第三的小女孩。家里如果有一个人是很有力量的,孩子就会越想得到他的注意。她父母最注意的是她大姐,大姐的心理营养很好,得到父亲的关注、肯定,所以大姐的情绪和各方面的能力都很好。小女孩读书、人际关系(情绪不好)、在家里都不如姐姐,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