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书读书冷玉斌读后感《不跪着这教书》读后感五篇汇编

教书读书冷玉斌读后感《不跪着这教书》读后感五篇汇编
教书读书冷玉斌读后感《不跪着这教书》读后感五篇汇编

教书读书冷玉斌读后感《不跪着这教书》读后

感五篇汇编

《不跪着这教书》读后感五篇

水务工作者观看《榜样》有感原创13篇,【篇一】最近学校给我们每个老师发了一本书,书名叫《不跪着这教书》。一看书名,我很诧异,也很迷惑,古人云:“男儿膝下有黄金。”

中国人跪天、地、君、亲、师,余者不轻下跪。这教书又“跪”在何处?带着疑惑打开了这本书,没想到一看便不想放下。

该书篇幅较长,分为六部分,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教育的不同问题。该书收录的是近年有关教育问题的杂感随笔,有的是记录对教育问题的思考,有的是教学的随想,有的则是和同行或学生的对话。其中“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封面上的这两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

吴非老师的字里行间透着点点思想和智慧,给我许多启发。在《母亲教我的歌》中,他写道:面对最早接触到的生活矛盾,孩子首先总会学习父母的态度。这一点我很有感触,家庭教育的感染性在孩子的教育中起着巨大的作用。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血缘、亲缘关系的密切性,使父母的喜怒哀乐对孩子有着强烈的感

染作用。孩子对父母的言行举止往往能心领神会。若父母缺乏理智,脾气暴躁,

都会使孩子盲目地吸收。读到这里,我想到了自己。我是一名教师,同时也是一个母亲。所以在父母的言行处事方面影响着孩子这块深有体会。记得前年暑假时,孩子刚会走路,因为一个人既要照看孩子又要做家务,所以孩子在家扔东西、哭闹、翻箱倒柜的时候,我会大声去吼他,有时情急之下还大打出手,他的手臂上、屁股上经常有我放罪的证据。再后来,他长大了一些,有一次在他做错事后我狠狠地打他手心时,他居然还手而且非常地生气,这时我意识到自己之前的行为影响到了孩子,从那次事后,我暗下决心,以后孩子做错事后,先要冷静下来,帮孩子分析为什么做错了再去耐心教育。我想如果家长处惊不变、沉稳坚定,也会使子女遇事沉着冷静,对孩子心理品质的培养一定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家庭教育具有及时性。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对其情况可说了如指掌,孩子身上稍有变化,即使是一个眼神都能使父母心领神会,及时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及时教育纠正,不让问题过夜,使不良行为消灭在萌芽之中。而学校,老师面对着几十个孩子,只能进行共性教育,因时间及精力所限,不可能周全到每个孩子的特点,易产生顾此失彼的现象,因此家长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既可以使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为接受集体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又可弥补集体教育的不足。

当然这里只讲了很少的一点,这本书还让我收益颇多,比如让我明白:教师不仅是园丁,教师自己本身更应该是一朵美丽无比、赏心悦目的花,吸引学生;教师也不仅是春蚕,其生命在每个季节,在奉献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的价值;教师还不仅是工程师,人类的灵魂不可能用一个固定的工艺流程去塑造;教师更不仅是蜡烛,不应该用“燃烧”自己来“照亮”学生。他本身就应该站着教书。

吴老师的《不跪着教书》真的给了我一次思想的洗礼。

【篇二】参加工作时光不算短,经常会思考一些关于教育的问题,韩愈说的“传道、授业、解惑也”,常常在耳旁响起,可时代发展到今日,教师不能只是“教书匠”,更应是心灵的“引路人”。教师应该给学生怎样的教育呢?我也一直在思索着。读了吴非老师的《不跪着教书》,字里行间透着点点思想和智慧,给我许多启发。作为教师,我们深知教育的不易,我们得时时反省自己,时时反思自己,才能将工作更落到实处。教师是否愿意花时间反思自己的工作,是教师是否具有专业素养的标志。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海无涯,艺无止境。教师的专业追求、专业探索、专业提升,要靠不断的反思,教师要学会在言说和行动中思考,在反思批判中成长。自己的

教育生活就是一种学术行为,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应不断反思。这也许将成为自己需要时时温习的功课。教师在学习和工作中注重自我认识,不断向自我挑战,进行自我教育,勇于超越自

我。无私地把爱奉献给每一位学生,用真情认真地去爱每一个学生,为学生倾注了毕生的心血,做到爱满天下。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具备精湛的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我应该聚焦自己的课堂,不断的钻研文本,不断的提升自己语文素养。首先在课堂上以学生为本,不能只重视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的培养。其次,课堂教学中我要钻研调动多元手段让这些佳作美文,高尚的情操、崇高的思想通过语言文字流入孩子的心田,使学生认识社会、认识人生,领悟做人的道理。再者,加强学生的语文实践,课内引导学生自由阅读,自主表达,多读多写,课内教在点子上,课外延伸、拓展、深化,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课外写作。

课堂究竟是谁的用武之地?通过读书我认识到:教不等于学,教过不等于学会,教师的滔滔不绝,占用了课堂宝贵的时间和空间,机械重复的训练充斥课堂,学生被动接受,主动性、创造性难以发挥。学生应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应启发、引导、点拨,为学生

的学服务。教师一要研究教材,二要研究学生,做到胸中有书,目中有人,把学生思维的时间、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

其次加强自己的师德修养,保持教师的专业情怀——激情,坚持爱学生,把自己的岗位当作事业来追求“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两句话朴实无华又感情真挚,含义深刻。

教师只有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从学生出发,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理解学生,有针对性的教育学生,从而获得教育的成功。也许我该在生病的学生被家长领走后,再追加一个电话关心病情……老师像妈妈一样关心我。这句话从语法上看是那么简单,可内涵却是那么深奥。我们应当不时地问自己,我的空间,是否可以再拓展,我的经验,是否可以再积累,我的爱心是否可以更真诚?【篇三】《不跪着教书》这本书里面是一篇篇故事组成的,读起来不会枯燥,其中一篇“善良的心是一盏灯”读完后有感如下:这一部分中提到两个故事让我感触颇多,一个是作者的学生是一名医生,她在除夕陪伴了一位即将离世的孤苦伶仃的老人。另一个故事是作者感叹文革时期的悲惨源于当时那代年轻人缺乏同情,有爱。书中的这几句话让我觉得很有受益:“有没有善良的心,有没有同情与悲悯的情感,是区别“人”与“非人”的标准。教会学生学会同情,是教师工作的一部分。”

“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仁爱的禀赋,这就需要教师首先成为情感健全的人。在有仁爱之心的教师眼中,学生首先是人,是需要关怀的人,在那样的班级中,学生也懂得了平等和仁爱。”

“对没有觉醒的民族而言,它的本能同情并不能衍生出博爱;而如果人没有真正的自尊,他的情感是会被强权玩弄的。”

这几句话,深深地扣住我的眼线。我沉思:作为一个小学老师,我们的教学工作中,教会学生善良了吗?《三字经》中的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学生难免受到熏陶,再加上小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低以及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使有的学生失去了原有的本性,社会的功利性导致了家庭教育也是有功利性的,曾经一个偶然的机会,问我们班级班级小朋友:你们为什么而读书?结果回答让我震惊,他们好多人说:向着人民币看齐!我当时心一震,如果是成人的回答还在情理之中,但作为一群才十岁超过一点的孩子口中回答,真的挺震撼的,我急忙问,谁告诉你们的?孩子们说:爸爸妈妈说的!也许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的确越来越进化和利己主义,现在的孩子也远比我们当时在小学时代要早熟,要自我,要不受管控。有爱才有一切,并不是成绩好就是一切,善良,是人生中至伟之物。

一颗善良的心,是一切修养之始。让我们在教学工作中,也要感化学生一颗善良的心。回归应该有的本善。

【篇四】一拿到这本书《不跪着教书》,心里咯噔一下,很特别的书名,觉得在当下社会的确需要这样的教师。翻开序,“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书中没有高谈阔论,有的是教学故事教学经验和感想,就像自己身边发生的故事,很有感触。

当我看到《纯净我们的教学语言》后,作为一名一线的班主任,我觉得这点很重要。文雅、准确、优美的语言,对于听话的人来说,是一种享受,反之,能给人带来痛苦。古人有“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之说。对于班主任来说,语言修养

同样能够体现班主任高尚的师德,强烈的事业心和崇高的责任感。通过较强的语言修养创造出一种与学生心理相容的气氛,达到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的目的。良好语言刺激、准确而生动的讲述,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心灵的共鸣,陶冶学生的情操,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因此班主任的语言修养就不只是表达能力的问题,而是一个重要的职业道德问题。

班主任的语言美我觉得必须做到“真、善、美”。

◆班主任在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获得的信息,融注自己的思想、道德、意志、情感,要准确无误地通过简练、生动、有趣的语言表达出来,使学生愿意接受并达到教育的目的;

◆班主任的语言修养要“善”。

所谓善的语言,就是恰到好处的教育语言,是在真的语言基础上达到的高一层境界。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班主任应运用“善”的教育语言叩开学生的心扉,发掘学生的潜能,焕发学生的生命活力,涵养学生的情感,弘扬学生的个性,召唤学生的灵魂。当学生萎靡不振时,应以激情洋溢的语言,给学生心灵注入兴奋剂;当学生缺乏信心而自甘平庸时,应以坚毅睿智的语言,唤起学生内心的原始冲动和成功欲望;当学生遭遇挫折而迷茫、困惑或绝望时,应以火热的语言使学生感受到人间的真情;当学生小有成就而沾沾自喜时,应以理智的语言引导学生走出心灵的误区而健康地成长;当学生自甘堕落时,应以震耳发聩的警策语言给予当头棒喝,促其醒悟。班主任语言只有使学生在感情上引

起共鸣,心心相印,才能达到语言传递和沟通的预期目的。班主任应通过“善”的语言,去撞击学生的心灵,使其迸发出火花来。只有情深才能意切,只有通情才能达理

◆班主任的语言修养要“美” 班主任的语言,不仅应是真的、善的,而且应该是“美”的。语言之美,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事外在美或是形式美,其特点是音节铿锵,节奏鲜明,语调和谐流畅,听时悦耳入心。二是内在美或内容美,这是班主任语言美的本质方面,它给学生以精神上的愉悦和享受,美得语言应如三月阳光,使人暖意融融;如清凉甘泉,泌人心脾;如和人春风,使人心旷神怡。在班主任“美”的语言下,容易构建一种和谐的交流气氛,让学生确切感觉到你是在真诚的关心、爱护、帮助他,在情感上才能和你亲近,从而达到由“美”产生“爱”的教育目的。佛罗姆认为“爱不是一个偶然幸运的体验并陶醉”的快感,而是一门艺术,爱是教育“内化”的催化剂。班主任在情感这个天平上,情感的指针不应该偏斜。无论是优等生,还是落后生,对那些犯有错误,甚至是严重错误的学生,既不能当众讽刺挖苦,通常可用“我相信你一定能改正”、“你应该有决心改正”、“你其他方面都不错,把这个缺点克服就更好了”等充满爱与信任的“美”语言,和风细雨,滋润心田,讲清道理,明确是非,鼓励他们改正错误,重新前进。“美”的语言要避免千遍一律的空头说教,使学生心悦诚服,就会有“亲其师,信其道”的良好效果。绝对不可以说出“怎么这么

傻!”“教到你们这些学生真是中奖了”等等挖苦讽刺的话,教师甚至可以运用幽默俏皮的话和学生沟通。

总之,班主任语言修养的高低,往往直接影响到教育效果的优劣。因此,作为班主任,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语言修养,强化自身素质,要把提升自己的语言修养视为终生课题。

【篇五】李蕴白不跪着教书,是一名教师最初的姿态,也应该是一个终生的姿态,对于自己的事业,只有做到了不跪着去完成,站直的,才会做得好,很难想象一名卑躬屈膝的教师能够教育出行事光明磊落的学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不跪着教书》是吴非老师的一部教育随笔,在轻松的文笔中,透着作者思想和智慧,给了我许多启发。那充满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对人、对教育的热爱,使我胸中涌起无限的温暖,让我从思维的浅滩,逐渐地陷入了思考海洋,一步一步引领着我对教师、学生、教育,还有自我进行着反思。

吴老师在书的“序”中说:“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在巨大的麻木和冷漠面前,我的确有过放弃的念头,然而一想到中国人有千百年下跪的历史,想到下一代人还可能以各种形式下跪,就觉得我们中国首先得有铁骨铮铮的教师,教育的辞典中才能有《铸造》这样的词语。"这段话发人深省,里面含着一个话题:教师是什么,怎样才能做到“不跪着教书”?作为教育者,即要教书,又要育人,首先就应该自己站

直了,通过不断的学习来充实自己,通过深入的观察来了解学生,让他们从一些细小的事情中不断地发现人性的美,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这样我们的学生才可能成为站直了的人。“不一厢情愿的教书”表明了一种基本态度,就是学生在学校里的学习行为,不是一种孤立的存在,它是在一种互动的环境中产生,需要在师生双方达成共识的情况下,我们的教育、教学效益才有可能提高一个高层次。“以生为本,敬业求实”就是要求人文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其中的人文性就是人性和爱心。没有爱心的教育将导致青少年丧失善良之心、同情之心。同样,没有爱就谈不上尊重人的生命。爱是教育的永恒,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的本质就是提升学生的智慧和精神。

吴老师在书中还说“评价一个老师的工作:让学生喜欢你的课,让学生喜欢你任教的学科,让学生有终身学习的意识。”

十多年前我即将毕业时,班主任告诉我一定要“让学生喜欢你的课”,那时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现在,我又从吴老师的《呼唤风格》中领会了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就是要有教学个性,尤其是语文教师一定要有自己的教学风格,不能跪倒在教案上,不能跪倒在个人的预设中而不管课堂上学生的差异,不能跪倒在所谓的A等级分数面前……面对这些问题,根据书中的实例,我有了自己的思考。书中说“胡适与鲁迅是同时代人,他们的性格与思维方式有很大差异,教育风格也不同。胡适热情,好为人师,循循善诱,他总是教育学生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鲁迅

冷峻,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让学生自己寻找出路。而毫无疑问,他们不同的风格都影响了一大批后来有成就的学生。”

所以,教师追求自己的教学风格是很有必要的,不能一味苦干,要多动脑筋,才能称得上是合格的教书匠。

通读全书,我才理解,所谓:跪着,就是臣服和顺从,犹如大臣跪拜帝王,子女跪拜父母。而跪着教书我理解为一个教师屈服名利无心教学,或是没有思想只会跟风。我该怎么做?吴非说,中国人有千百年下跪的历史,想到下一代人还可能以各种形式下跪,就觉得中国首先得有铁骨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就得有独立思考的精神。

谨记:想让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

安全生产月活动总结精选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及上级部门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的通知精神,按照集团的统一安排,结合实际情况,我们及时传达活动要求,领导高度重视,围绕“全面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活动主题,开展一些列安全生产相关活动,明确责任、排查隐患、学习《新条例》,提高了滨海公路参建单位全体人员的安全意识,为的安全生产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现将今年“安全生产月”活动总结如下:

一、领导高度重视,精心部署

为确保本次“安全生产月”活动的各项工作有效落实,使活动收到最大实效,指挥部高度重视,6月9日,召开“安全生产月”活动动员大会,会上成立了“安全生产月”活动领导小组,

负责组织、监督、检查、协调“安全生产月”活动的全过程,制定出活动内容、方案和活动时间表,做到有组织,有领导,有条不紊地组织开展

“安全生产月”活动。

二、广泛宣传,注重实效

为了做好“安全生产月”活动的宣传工作,我们积极搜集、整理各项安全月活动资料,并及时下发各部室、各参建单位组织学是落实,将“安全生产月”活动主题和相关宣传标语,制成3条宣传横幅,与6月8日悬挂于指挥部办公区醒目位置,同时要求各参建单位,特别是在建工程施工现场必须悬挂安全生产宣传标语,营造了良好的活动氛围。指挥部于6月12日至16日,以各部室为单位组织开展“立

足本职工作、强化红线意识--谈体会、讲安全”演讲活动,员工学习安全生产知识的同时,结合自身工作经历,现身说法,并对日后的安全生产工作提出建议和意见,切实把安全生产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注重实效。同时要求各参建单位积极组织以安全生产知识答题活动,广泛学习宣传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及安全生产技术知识,牢固树立“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的理念,为“安全生产月”活动的顺利开展做好了铺垫。

三、积极开展安全知识教育培训活动,不断提高员工安全素质

6月中旬开始,通过部门学习和周调度会方式,对指挥部员工及各参建单位人员进行安全知识教育培训:一是将学习安全生产知识,学习《新条例》作为每周工程调度会的议题之一,组织指挥部及参建单位管理人员开展学习活动,使管理人员牢固树立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的理念,提高履行安全管理职责的自觉性,依法、按章、规范地抓好安全生产管理。二是各参建单位、指挥部各部室组织对员工进行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岗位安全操作技能、安全生产事故案例分析和现场应急处置预案等内容的安全培训和警示教育,使员工能够熟练掌握岗位安全技能和自救互救措施。

四、组织演练、演练,提高全员风险防范意识和应急救援能力

安全生产月期间,指挥部与施工单位分别组织开展了消防演练和防汛应急演练,完善相关的响应机制,提高各种突发事的应变能力。

6月19日,指挥部全员组织开展了消防演练,通过演练,进一步提高了全体员工对火灾事故处理的报警和前期应急处理能力,锻炼了员工消防安全实战能力。另外施工单位组织开展了防汛应急演练,执行防汛预案,为安全度汛做了充分准备。

五、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治理行动,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活动期间,指挥部结合“建筑施工安全整治工作”的要求,组织开展了每周一次的专项安全检查。6月12日组织指挥部内部安全专项检查,重点对煤气、用电、办公及住宿环境卫生等方面

进行检查;由监理单位督导,各施工单位按照建筑施工安全整治工作的要求,对本单位及作业场所进行隐患排查,指挥部工程部将于6月26~27日由对各施工单位进行检查,发现不足,立即整改。

七、存在的问题

1.公司及指挥部,安全生产机制及人员配备还不够健全,急待完善,以满足工程建设及运营管理的需要。

2.各项事故应急救援预案还需通过不断的演练来进一步完善,提高事故应急演练的真实性和预案的可操作性。

总之,今年的“安全生产月”活动,得到了指挥部领导和全体员工及各参建单位的大力支持,围绕“全面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的活动主题,认真开展了各项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和安全文化建设活动,增强了整体安全意识、责任观念和事故防范与处置能力,进一步夯实了安全基础管理工作,为安全生产持续、平稳的运行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小学数学生本课堂教学学习心得

小学数学“生本课堂”教学研讨学习心得王海燕对我们每位教师来说都是一个难得的机这次去西安的培训学习,天的学习,3遇。学校为我们搭建了这样一个高层次的学习平台。为期他们对我们听取了十几位名师的精彩展示课和几位名师的学术报告,下面谈谈我的这对课堂艺术的把握令人叹服。数学课堂的前沿引领,次学习感受:一:课前谈话朴实无华名师的课前师生谈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都有一个共同点: 实则缩短了师生心理距离,多余,看似简单、几句简单的问答,平淡、幽默风趣的语言把孩子的注意力一下驱散了孩子们对老师的陌生感,子引回到课堂上。孩子们坐得端端正正,根本不需要再组织教学。组但在名师的课堂上竟变得如此轻织教学在我们看来是个棘手的问题,松。一切都那么朴实、自然、和谐,名师的风格在这个小小的细节中显露无遗。二、重视数与形的结合把数和形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用图形进行分析,学生感到抽象的算式的具体含义,促进了学生的理解,增强了数学的魅力。数字没有图形,是枯操的,无生命的,有了图形的配合,数字变成了形像的,有生命的。实际上,图形在分析题意的时候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华罗庚提出的“数无形时少直觉,形少数时难入微”的观念,在徐长青老师的“数与形”这节课中把数和形的关系诠释得淋漓尽致。2 / 1

三、精湛的教学艺术,睿智的快乐课堂这次的学习让我充分体会到课堂中“一切以孩子为本”的宗旨, 他们精妙的教但个个将这一宗旨贯穿课堂全程。各位名师风格迥异,让我切实高尚的素养以及在课堂上与学生互动的精彩场面,学设计、每一节课上都体现深厚的文化底蕴。感受到了他们扎实的教学功底、感受学习带来的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出对学生充分的尊重,快乐与享受。四、课堂活动的“收”与“放”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课堂活动的收于放是我们常常面临的困惑,不让自主活动吧,课堂显得单调死板,也不符合认知规律,做活动吧,这一动起来,整个课堂就会有些乱糟糟,甚至有局面失控的现象。这次讲课的名师们,用他们高超的课堂组织能力,驾驭课堂的智学生的思维就像老师放慧,演绎了课堂活动到底怎样才能有的放矢。总能自如地拉回来,总能回到知识本身。出去的风筝,飞的再高再远,回顾名师们教学这几天的学习我是感受颇多,受益匪浅。总之,的点点滴滴,真是精彩有痕,教学无痕。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尽可让自己的数学课堂显得真能将自己所学的收获和思考实践于教学中,实、自然又充满人情味,力求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艺术有进一步的提高。 2014.11.3 2 / 2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 这学期我们研读了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一书。 时常在想,教师与一般职业的确是不同的,因为大多数职业一般是需要从业者个人努力从而求得成功,只要从业者个人业务熟练,技艺精湛,对待工作认真勤恳,必然会有所收获。然而教师职业的成功与否指向者并不是教师自身,而是学生,是另外一个个独立于教师之外存在的个体,教师无法包揽代替这些个体的态度、想法、情感等,而教育并非万能。正如郭思乐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一书序言中所说:“假如你是一个裁缝,你给儿童做衣裳;假如你是理发师,你给儿童理发;假如你是牙医,你给儿童打理牙齿,这些职业都是改变儿童的外部。我们教师既不是裁缝,不是理发师,也不是牙医,是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改变的不是儿童的外部,不是装饰儿童,而是改变儿童自身。我们用语言来影响他,用环境来培养他,用活动来培养他,但就是没有办法像裁缝、理发、做牙那样地对儿童剪裁、修剪、打磨,我们所做的,全都要通过儿童自己去最后完成,这似乎有点无奈。”这无奈应该困扰过许多老师,尤其是当我们在面对传统意义上的“坏学生”“差生”时,这种无力之感尤为沉重,这时我们往往会抱怨教育的苍白,学生的品性,然而郭教授却认为这更证明了“生本教育”理念的重要性。他认为正因为“我们所做的,全都要通过儿童自己去最后完成”,因此“一旦我们醒悟这一过程的必然性,就会明白教育过程的主人和主力,原来是儿童自己,我们只不过是儿童自主发展的服务者和仆人。我们必须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否则,我们的教育工作就会做不对、做不好、做不了了。”我觉得这也许就是教育家之所以成为教育家

的缘由吧。教育家是智慧的,他不会被无力与苍白压倒,他会努力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法,不断探索总结,就算是逆境,也要开拓出一片希望的曙光之路,而不是怨天尤人。翻阅着这本书,感受着生本教育的神奇:一二年级才六七岁或刚刚八岁的孩子能写出洋洋洒洒数百上千字,充满创意的作品;汲取着生本教育的种种理念: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儿童人人可以创新……不是人人都可以成为教育家,但教育家的智慧可以感染人,改变人的认识。必须先有“形而上”的意识形态的改变,方才能够指导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粗浅地谈谈我的几点认识吧: 为学生的设计真正把师本和生本分离出来,我们首先需要解决的,是了解为教师的设计和为学生的设计是不同的,两者有着巨大的差异。我认为,为教师的设计和为学生的设计并不完全矛盾。所谓的为教师的设计即一切指向教师,以方便教师教为主旨,以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认识为主的设计;而为学生的设计则在这一基础上将学生的认识水平、思考方式等等考虑进去,从而对设计进行调整,使其更适合儿童学的设计。郭教授赞同为学生的设计,因为学生是教育过程的终端,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资源,是一个个生命实体。 作为教师,备课是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如果去询问一个教师“你会备课吗?”,可以说是一种侮辱——备课是教师的基本技能。然而看了上文郭教授的这段话,我们不妨再问问自己:“我会备课吗?”我们的备课多考虑的是自己怎样教还是学生怎样学?我们在备课的过程中是否只关注了自己和文本,而忽略了学生的情感、态度、认识的基础等等?说到这里,又想起了沈大安的一段话:有人说教师解读文本,要

最新生本课堂教学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生本课堂教学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第一篇:生本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让我欢喜让我忧的“生本” 初次接触“生本”一词,我是欢欣的,从听周一贯先生的讲座《语文课堂的求本之道》开始,我就渴望用生本的理念来指导我的教育生涯。我也以为这样的一阵改革风是抓住了根本的,听到生本倡导者郭思乐教授在凤台的讲座,我觉得教育的春天已经来临了。 学校成了生本教育的基地,我成了一名“生本”老师,有了一个不一样的称呼。在对待学生上,我当然要“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了。当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时候,我享受到了他们学习的快乐。在学习第一课《山中访友》时,孩子们畅所欲言,在对课题进行解读时,有孩子抛出了一个问题,他说:“既然作者访问的这些朋友都是山中的一些景物,为什么不给‘访友’加上引号,表示特殊含义呢?”孩子们思考着,争论着,最后终于明白了作者已经把这山中的一切当做了自己的好友、知己,他和这些景物已经融为一体,因而不用打引号。看来,孩子们特别喜欢提问题,有时提出的问题也正是课文的关键点呢!问题即学习,这是我一向的主张。但是,孩子们的问题太多了,我经常用一节课也没能解决他们的问题,只能带着遗憾下课。这样我的课常常上不走。有老师提醒我,六年级了,还是要抓住关键期,他们是要迎接考试的。是啊,面对我的这一群学生,我

有几多无奈在心头。我还是惊喜地看到了生本课堂发生的变化,有许多孩子乐意展示自己,小芳是个文静的孩子,在我以往的课堂上总是默默不语,现在,她也经常来谈自己的观点;小钟是个调皮的孩子,课堂上经常管不住自己,现在的他,常常拿着自己的小发现找到我,告诉我他发现的乐趣;林是个表达能力比较差的孩子,但是现在,我们常常听到他的质疑,多么会思考的孩子啊!这样改变着的孩子还有很多很多……那天上《草丛的村落》,在写字环节,我请上了青桐,平时爱龙飞凤舞的他,黑板上居然能工工整整的写字。当他写完“烘烤”这个词后,同学们进行检查,发现了他的火字旁的点写成了捺,青桐自己改正过来了。我也认为没有错误了,这时,有孩子的声音传来,老师,“烤”字的右下边写错了。“错了?哪里错了?”我惊奇不已,我请那个孩子上台板书,其余的孩子和我一样认真地看着,当这个孩子写完后,一阵争论声传来,有认为写对的,有认为写错的,我让孩子们打开书进行对照,原来,那个孩子真的写对了。我也一阵汗颜,告诉同学们:原来,马老师这么多年来也是在错误地书写“考”字,今天这位同学可是我的“一字之师”啊。写对的孩子们可得意了。回到办公室,我告诉我的同事,让他们也来写写这个字,六个人中,只有一个人写对,看来,很多时候,孩子们也会成为我们最好的老师呢! 在我的课堂上,我有时会感到自己的多余。学生之间探讨一个问题,我常常隐身在后面,我能做的就是给这些上台的孩子鼓

生本教育心得体会4篇

生本教育心得体会4篇 生本教育心得体会 4 篇近期,重庆教师为我校语数英教师进行生本教育培训,这次生本培训,听了三年级的两节课,观摩了四年级的语文课,聆听了重庆一线生本教师的报告,我对生本教育有了更深的理解。我从心里到精神上真正体会到教育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创造。是以“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为核心的一种教育模式。 培训期间,我讲了一节《角的初步认识》的新授课。《角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学习的,由于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教学时,我先设置了一个课前小研究,围绕小研究引入新知。一节课下来感觉挺累,并不像重庆的石老师讲的那样: 生本教育可以使教师教的简单,学生学的轻松。原因在哪里?经过密老师和石老师的讲解我对升本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首先,课前小研究的设计要找准切入点,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课前小研究的设计可以说直接影响着我们这一堂课的效率,学生通过小研究的学习、讨论、展示,对本节

课要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自我的见解。所以课前小研究应做到如下几点: ⑴把握课堂重点,充分体现人性化的设计。结合生本课堂上体现的教育目标: 思想、知识、能力。每一个问题的设计在把握课堂重点的前提下,要充分从学生的思想入手,通过学生运用知识,获得能力。 ⑵结合学生特点,让学生有思考和研讨的空间。所设计的问题要具有趣味性,因为兴趣是最好的教师。 ⑶注重能力迁移,体现自由化的思想。在生本教育的每堂课上都可以根据问题灵活的增加,完全由学生自己选择方式,交给学生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由自己来选择,让他们在自由中学习,自由中成长。 其次,交流展示要把握好分寸,即时间、形式、内容。交流展示在课堂上大致有这样三种形式: 小组间交流展示、个人班内交流展示、小组班内交流展示。交流是一种展示,展示同时也是一种交流。 ⑴保证交流的时间。这是生本课堂的一个特色,因为生本课堂上交流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并不单是一个教学活动的环节,所以应和一般的课堂发言区分开来。因为生本课堂是交流的过程,是学生对所学问题知识的一个汇报,对于其它同学

阅读教学中的生本问题

阅读教学中的生本问题 发表时间:2009-11-04T10:52:09.233Z 来源:《现代教育科研论坛》第9期供稿作者:李维[导读] 课堂上只有教师的告知、讲授,学生的静静聆听 李维(定兴县第三中学河北定兴 072650) 阅读课我们通常运用的课堂交流形式是讨论,但讨论的实际境遇却不尽如人意。它或者被冷落,或者发生了异变;就前者的情形来看。课堂上只有教师的告知、讲授,学生的静静聆听。教学完全沦为说听式的报告会,而无师生、生生、生本之间的对话、讨论,更无以教学内容为中介的多元、多向、多层次的交往;就后者而言,讨论异变成了公开课上的一种装饰、点缀,流变为“只不过使学生为教者的教学作铺垫、作桥梁,好使我们的语流顺畅一些、教学过程顺利一些……”。这两种情况都有意无意地否认了学生作为的阅读主体的存在,使阅读成了老师的阅读,理解只是老师的理解,问题都是老师的问题,陶醉也只能是老师的自我陶醉。新教材中小说占有很大的比重,而小说课是最好的阅读教学的例子,在培养学生体悟生活、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等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新教材第二册第一单元就是小说单元,其中鲁迅的《祝福》和沈从文的《边城》具有相当深刻的内涵。本文就以小说教学为例,探究阅读教学的生本问题,并作一些具备可操作性的尝试。 1.探究式阅读教学 以《边城》为例,我是这样安排课堂教学的:第一课时,熟悉课文,听读或自己读或其他形式的朗读课文(如分组、分角色),基本熟悉课文后,老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好本课的几个探究主题,再分组研讨,一般是一个组一个内容,课后查资料,讨论,整理探究成果。第二三节各组推荐一位同学中心发言,其他同学补充,教师适时点拨,或组织同学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再讨论。教师根据情况再予以补充。 1.1阅读准备;充分利用多媒体现代教学技术,组织观看《边城》电影;选读《边城》全文。目的:了解小说的情节,使学生对小说中刻画的独特而美丽的景色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和美感享受;初步体会小说中所流露出的一种顺乎自然的人生,闪烁正直朴素的人性美;一种深藏在湘西边远山乡底层人们之中的良知和明慧。 1.2探究式阅读;确立研讨课题,合作探究。将全班同学按自然小组分组(允许个别同学自由组合),对不同的课题进行探究式学习。可查阅资料,可上网浏览查找,可同学之间研讨,可提出不理解的地方,然后根据研究内容和拟定成果,每组设立组长一名和发言者若干以供堂上展开研究鉴赏。 1.3课堂交流;各组分别发表自己的研究结果,师生互动,比较、鉴赏、评价,掌握鉴赏小说的基本技巧。 2.自主式阅读教学 “自主式阅读”在某种意义上还给学生以“真实的阅读”,即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自由的阅读,而不需要作各种各样的阅读检测题,不再背着考试的包袱,阅读时心无牵挂,完全自主,完全放松。自主式阅读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语言感受能力。比如在教授《边城》时,通过观看影片及探究式的阅读,学生对小说的人物个性和语言特点已有了一定的理解和把握。但是教材只是小说的节选,情节的很多空白造成学生理解上的难度,这就需要学生自己去补充。所以我就建议大家在课后阅读《边城》全文,自己鉴赏小说的剩余部分。再如在学习了鲁迅先生的《祝福》之后,我建议学生对鲁迅的其他小说进行自主式阅读,如《药》《阿Q正传》《孔乙己》《明天》等,加深对鲁迅小说人物的理解和语言风格的把握,提高自己的感悟能力。 3.对话式阅读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那么如何开展对话?对话式阅读教学绝不是简单的一问一答的课堂提问,真正的“对话式阅读”应该是对话主体间视界的融合、精神的相遇、理性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是对话主体各自向对方的“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对话式阅读教学”让学生、教师、课本三者皆到场且皆有话语权,尤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在对话式阅读中学生可以挑战权威,教师也应该鼓励学生提出独到的见解。 例如在教授《祝福》这一课时,在课堂上设计学生与主人公祥林嫂进行对话,让学生自己作为见证人陪伴祥林嫂,走进小说人物的内心世界,去感受她的喜乐和悲哀。“学贵有疑”,在生本阅读的过程中必然会使学生产生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提出自己真实的疑惑和见解。重视学生的提问,从一定程度上说就是重视了学生作为主体的存在。同样对翠翠这一人物的体悟,我也建立在生本对话的对话式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讲课堂要实现生本对话、教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的多向互动,目的就是要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悟。 4.比较式阅读教学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推进,比较阅读作为一项教学内容频繁出现在教学设计中。比较阅读考察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和思维拓展能力,同时也可以检验课堂教学的效果。小说的比较阅读很多情况下都是相关小说人物的比较。在《祝福》的比较阅读中,我选择了《明天》中的单四嫂、《伤逝》中的子君与祥林嫂做比较。感受她们的命运和对命运的抗争。在这一过程中同样要以生本为基础,要求学生自己搜集资料,自我解决,这完全尊重了学生的能动自主意识,积极培养学生的个性。因此,个人独立研究(或分组研究)是开展这一教学模式的最基本形式。但由于学生手中资料、个人文化的积累程度等因素的制约,学生个人的力量往往难以解决复杂的问题。同时,由于时间的限制,每个(或每组)探究的课题有限,因此,学生之间必须合作——充分交流、切磋,将自己的信息资源共享,最大程度地占有资料,相互启发,相互争论,从而取得“突破性”的成果——探索出未知的知识。 总之,无论采取何种形式的阅读教学,我们的根本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学生真实的阅读。

教育走向生本学习心得体会

亲爱的朋友,很高兴能在此相遇!欢迎您阅读文档教育走向生本学习心得体会,这篇文档是由我们精心收集整理的新文档。相信您通过阅读这篇文档,一定会有所收获。假若亲能将此文档收藏或者转发,将是我们莫大的荣幸,更是我们继续前行的动力。 教育走向生本学习心得体会 教育走向生本学习心得体会 我们有一些启发后,就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能感染读者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教育走向生本学习心得体会,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育走向生本学习心得体会篇1 生本教育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基础教育的很多问题,诸如“减负”,教师苦教、学生苦学,两极分化、高分低能,以及培养既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又有很高学业发展水平的人的矛盾等等可以由此获得较好的解决。 在这一学期重读《教育走向生本》的过程中,对其中的一些案例,一些理论有了不一样的观点,对于生本教育有了不一样的体会。 一、对于教学的新认识 书中的一个例子,让我对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如果你告

诉学生,3乘以5等于15,真不是教学。如果你说,3乘以5等于什么?这就有一点是教学了。如果你有胆量说:‘3乘以5等于14’,那就更是教学了。这时候,打瞌睡的孩子睁开了眼睛,玩橡皮泥的学生也不玩了,然后他们就用各种方法,来论证等于15而不是14.”在平时的教学设计中我们更多的是会问诸如”3乘以5等于什么“的问题,认为这样就是教学,就是让学生思考,就是学习新知的有效途径,殊不知,这只是低层次的教学。 而说出诸如“3乘以5等于14“这样的话才更吸引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的兴趣,才是更加接近教学。这段话让我联想到了讲计算时的一个环节,这学期学习100以内的加减法,同学们因为马虎总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比如看错符号,对错数位等等。在发现问题之初,我会把同学们犯得错误说出来,但是,收效甚微。之后,我换了一个方法,将算式和错误的结果写在黑板上,大声的念出来,当我把错误的得数念出来时,很多学生惊奇的抬起头仔细地看了一眼算式,争先恐后地举手,很着急的说,算错了,得数应该是多少,并且说出了错因在哪里。每讲完一个错例都能听到有同学小声的说,”我也犯过这样的错误“。终于同学们意识到了自己之前犯得错误,在纠错之后的测验中,同学们很明显计算时更加的仔细了,正确率也比之前有所进步。 纠错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思考的动力。当学生

读书教育教学心得体会3篇

读书教育教学心得体会3篇 创设新的高校生物教育教学情境将会提高高校生物教育教学效率,有效的教育教学是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根本问题。下面是带来的读书教育教学心得体会,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读书教育教学心得体会篇一: 对于教师来说,上课是件既容易又困难的事情,课堂教学要成功也并非轻而易举。我想,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想要“上好课”必做到以下几点: 一、增强师德认识,树立教书育人德先行的思想。 具备良好的师德以我的理解应该表现在对业务的认真钻研,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对待学生生活上要关心,学业上要严格要求,要作到“严而不畏,敬而不远”。教师在师德建设上应该时刻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二、积极投入到教改工作中去,为教改多做实际工作。 教育教学改革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为什么要不断对教育教学进行改革呢?大家也都会说,就是改革落后教育模式、改革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手段。完善培养模式是教

育教学紧跟社会经济发展,实现理论与实践统一,知识与技能融合,这就是教育教学的理想目标,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论点。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如何搞教改工作,我看首先要搞清基础教育的属性,我个人认为基础教育要以系统知识和实践技能为主线,坚持以质量为主教。 三、作好教学工作还需要提高自己的教学基本功。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和谐的,课堂教学中建立起一种相互平等、相互尊重、和睦相处的师生关系,学生就会在一种建康、自由、愉快的、“人性化”的教学环境中自觉接受教育,自觉学习,和谐发展。 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真实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理解学生,引导学生,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判断和选择。用自己的真情去感染学生,激起学生心灵的火花,让学生在强烈的情感氛围中树立坚定的信念,培养健康的心里和积极的态度,从根本上提高教育效果。 2、娴熟精彩的教学艺术 课堂是师生双边活动的战场,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发挥好主动作用,教师的课堂教学要运用

学习《生本教育》心得体会

学习《生本教育》心得体会 假期读了三本书,《修优美师德做阳光教师》、《和谐师生关系的心理构建》和《有效教学与成功德育》,从这三本书中,我领悟了一些深刻的道理,现在谈一点自己的感受: 一、读《修优美师德做阳光教师》有感 以前人们总认为:师德高不可攀,师德遥不可及。所谓的师德楷模大多是让我们自愧不如和望而生厌的“苦行僧”,更谈不上什么优美和阳光。读过《修优美师德做阳光教师》后,才知道师德可攀,我们的教育实践就是攀登的阶梯;师德可及,它与我们的生活朝夕相伴;师德可为,它给我们创造的灵感、操作的智慧;师德可赏,它给我们心灵的感动、美的享受。 真正的师德更多的表现是植根于普通的、具体的、甚至是有些琐碎的职业生活,能够回答以人为本的显现实生活世界的种种拷问。真正的师德尊重和张扬个性人格,充满创造性。即使同为对学生的爱,在不同的老师那里,却有不同的理解和表现:有对学生生命的尊重和关怀,有对学生过错的宽容和理解,有对学生发展的责任和义务。好老师是形形色色的,他们的“好”以不同形式体现在职业生活的不同领域。 正像前苏联一位著名美学家所说的那样:付出与获得平衡是最高的境界,称之为“优美”,略高于则是“崇高”,付出大大高于获得则成为不折不扣的“悲剧”。因为这其中有许多我们应该尽力避免的无谓和不必要的牺牲,过分弘扬和宣传这样的师德会让老师们对师德望而却步。只有优美的师德才是阳光的、亲切的、有趣而有效的,因而也是充满快乐的。 对我感受最深的一点是:我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我要做一个阳光教师,我要以我的快乐去快乐我的学生,我要以我的阳光去阳光我的学生,我要以我的品德去影响学生的品德。 二、读《和谐师生关系的心理构建》有感 面对难教难管的学生,我们教师往往是抱怨,发牢骚,比如有的学生上课时做一些无关的事情。我们往往容易对这群学生失去信心,产生厌恶情绪。可以说,当前职业学校的师生关系比较紧张,教师不爱学生,学生也不太尊敬教师。 我认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保证。那么如何改善师生关系, 从而促进职业学校教学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呢?我觉得应做好以下四个方面:1.民主地对待学生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改变居高临下的态度,真诚地与学生交流;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自主学习、讨论,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实践证明,教师尊重学生的民主权利,彼此尊重、信任、相互促进,才能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2.全面关爱学生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技巧的全部奥秘, 就在于如何爱学生。”教师都喜爱成绩好的学生, 而爱表现不佳的学生却是不容易的。对于表现不佳的学生, 教师不能只是一味地指责、批评, 而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爱和关心。虽然这种爱有时毫不起眼, 但它有助于师生间理解桥梁的建立和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 3.改革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唱主角、少数学生当配角和一问一答式为主要课堂教学形式。大多数学生是被动的听课,“死读书,读死书”。新课改要求教师给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围绕学生来进行。 4.丰富教学内容 目前很多教师在教学方式改革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我认为要想真正激课堂教学,单纯在方式上下功夫是不够的,必须在教学的内容方面有所作为。

生本课堂学习心得体会

生本课堂心得体会 “课堂不是教师自我表现的舞台,不应以教师的教学思路和自己的设计为本。我们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更多地考虑学生是怎么学的。教学要走向学生为本,“基于学生问题为主线,构建生本课堂”。 下面是我通过学习获得的几个方面的体会: 一、教师精心组织教学设计,使学生真正的主动参与。 生本高效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学生所回答的问题、提出的问题,是否建立在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之上,每一个学生的发言是否会引起其他学生的思考;要看参与是不是主动、积极,是不是学生的自我需要;要看学生交往的状态,思维的状态,不能满足于学生都在发言,而要看学生有没有独立的思考。同时,教师要放权给学生,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辩论。教师给了学生时间和权利,让他们充分进行思考,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使学生兴奋起来,参与的积极性高起来,参与度也大大提高。在这样的积极、主动、兴奋地参与学习过程中,个体能得到了发展。 二、以学习单为载体,让学生先展开学习,进行思考。 教师先在课堂上确定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充分调动手脑进行学习探索和尝试。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始终扮演观察者的角色,通过观察学

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和凸显的学习兴趣点、兴奋点进行有效引导。 以学习单为载体,让学生先展开学习,进行思考,提出问题。将学生预习过程中的问题梳理分类,将有效的提问展示并交流。学生中提的最多的问题也是最值得思考的问题,答案从学生中来,经验从学生中习得,体现了生本。 三、课堂评价要体现出学生的主导性。 课堂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也是学生最为关注的教学环节。在课堂评价中引入学生主导元素,有利于形成学生学习、检验、提高的良性循环状态。在具体的实践中,教师可以调整评价顺序,先安排同学互相评价,再安排学生自我评价,把教师评价作为一个总结放在最后进行。在学生做出课堂表现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大家觉得某某同学哪些地方做得最好,最值得大家学习?通过互相评价与自我评价结合,引导孩子发现同伴的优点,改进自己的缺点,让孩子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人格也得到提升,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再对学生进行课堂评价,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导性。 四、关注“动态生成”。“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之一,它要求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许多教师十分关注课堂的“动态生成”,因为“动态生成”的理念正是追求了课堂的真实性,它告诉我们,教学过程是不生动可变的,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这个资源的重要提供者,根据学生的真实需要随时作出调整,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相互启迪,共同研究与成长,唯有

生本教学经验交流1

生本课堂教学经验交流 且末县小学王永华 不知不觉从事教学事业已二十年有余,坐下来细想走过的风风雨雨,无不让人感慨万千,酸甜苦辣跃然心头。尤其是自生本的理念进入我们的大脑,生本的课堂进入我们的校园后,更是让我云里雾里,一片茫然……我知道作为教师对教育事业充满高度的热情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也知道万事开头难,但一切的一切总得有个开始,于是,我便在疑虑与徘徊之间左右为难。进,该怎么进,退,又不是我的个性?干脆,再走一走,我相信:别人能走,我也能走:别人敢做我也敢做。路,就在自己的脚下……从此,一切似乎都在无声的改变。追求语文课堂的有效,是一种理想的境界,它的实现需要一个过程,它取决于教师自身教学艺术的发挥。只要我们能立足课堂,立足学生,不断学习、实践、反思,我们一定能做 好生本教育教学工作。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察看了许多关于生本教育的资料,他首先在理论上给了我许多的启示和帮助…… 一、对于生本理论的认知与初步体验。 生本课堂把学生的“学”放在首位,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对语文知识进行感悟和学习。所以,作为教师,如何设计让全体学生都能投入学习的活动,就成了构建生本课堂时第一个要思考的问题。 设计教学活动,不在于活动本身设想得如何尽善尽美。相反,我们应该首先考虑的是,这 个活动能不能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学、方便学,从而使全体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对这个问题,“生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念:“低入”。所谓“低入”,即教师的设计简单化,让学生的活动容易化,从而为学生的主动探究提供更大的空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能做”的机会,也让更多的学生可以有能力“多做”。这正如郭思乐教授所说的那样:再简单一 些,让学生走进去,让学习变成他们最喜爱和最乐于从事的事情,欢乐的、友爱的、有效的,这是最符合学生天性的事情。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低入”其实营造出了一种近乎于“零干预”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课堂上能自由发挥、充分思考,进而培养起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能力。也许有人会问,“低入”是不是等于“不设难度”呢?我想,这是一种错误的理解。真正的“低入”,一定是教师经过深思熟虑,抓住知识中最关键、最本质的东西后,再从中选择出最适合学生的起点、用最直接的方式交给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给予学生坚实的支持、清晰到位的指导, 从而让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去感悟知识。 我以为,教师在选择切入点、设计问题的时候,至少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在切入点 的选择上,要避免传统教学的细致和琐碎,要根据文章的体裁和内容,抓住最根本、最精华、 最能代表文章特色的某个方面进行设计。这其实和我们更早之前的“一课一得”的教学概念有异曲同工之妙。一篇课文的教学,不可能面面俱到,对于一篇具体的文章而言,有的精于言辞优美,有的长于人物刻画,有的妙在思辨睿智,有的壮于抒情婉叹,各有各的精妙。只要选出最能代表文章特点的、最精华的一两个点,从这些方面简单进入、设置问题或任务,就能激发学生进行更多的听、说、读、写。其次,在设计问题、交代任务的时候,应当注意 “低入”的技巧,处理好“直接”与“含蓄”的关系。这里所说的“直接”,指的是在提出问题、交代任务时,教师要简单明了,让学生一看就知道要做什么、该怎么做。同时,教师设计问题时的“低入”又必须是含蓄的,要有足够的空间让学生展开活动,保证学生的“多做”。在设计这些问题时,我们尽可能地考虑了学生的实际,不仅在交代任务时让学生一目了然,容易操作,而且可以让学生有足够的空间写得更多,读得更多!最后,“低入”还应当把握一 个原则,即我们所选择的入口、所设置的问题,都必须是适合学生群体的,是他们感兴趣的,也是他们容易完成的。在日常教学中,老师通常会遇到这种情况:自己精心设计出来的、认为尽善尽美的内

生本课堂心得体会

做“智慧教师”打造优质“生本·课堂” ——把课堂还给孩子“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发人深省的“钱学森之问”,深深地拷问着中国教育的现状,触动着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神经。 为了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健康地、生动活泼地成长,为了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本着把课堂还给孩子的原则,打造生本课堂是我们的迫切需求。 在我们的教育中,每一个学生都是重要的,要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今天的教要立足于学生明天的发展。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是学习成长的主体。要把为教师的好教而设计的教育,转向为学生的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实现由“师本教育”向“生本教育”的转变。然而这种转变需要的是一段漫长的过程,是一段师生不断磨合的过程。 其实在教学的初期“课堂是老师的天下,师为主、生为辅的观念深植”我的思想。一直以来,都是老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我已经习惯了这种模式,说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说实话,我还真是不放心。因为平时我讲的知识即使是耳提面命的,他们却听的一知半解,这样在课堂上“放手”,我的心里有些七上八下。 为此我做了很多准备,看了很多资料。生本教育的核心是接近自然,放飞孩子的天性。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这种天性既是一种人类的生存逻辑,儿童是有发展潜力的人,是有无限发展潜力的人。而之所以没有表现出来,是因为我们没有给出时间、空间和氛围去激励它。

看到这里我决定放手一搏,给孩子们一次“展翅”的机会。 我选择了一节新授课——7的乘法口诀。在这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1—6的乘法口诀,对于课堂上的每个步骤他们都很熟悉。所以我决定“冒一次风险”让他们试一试。课程一开始,我就宣布了自己的身份“今天我不是冯老师,我是一名助理,我要请同学们上台为大家讲课,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只要你觉得自己行,就请大胆的走上台来试一试。今天要讲的课程是7的乘法口诀。” 起初学生们还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后来在我不断的鼓励下,有的学生已经跃跃欲试了,我先点了陈燕同学为大家做示范。陈燕是我们班的优等生,不但思路清晰,而且她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好。陈燕一走上台,我就说“陈老师好”,她还不好意思了一下,不过在我的引导下,她很快进入了状态。她指挥着我先在黑板上写一个7,然后提问:1个7可以写几个乘法算式。并且在我的提醒下,还点名让同学回答问题,台下的学生也对这位陈老师充满了好奇,配合的非常积极,场面异常热烈。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陈老师无疑给这节课开了一个好头。下面的课程里,课堂上涌现出了李老师、裴老师、曹老师、马老师···许许多多的老师。他们大胆的走上讲台,指挥着我写板书,引导同学们从乘法算式中总结乘法口诀,甚至有一个孩子还模仿着我上课时候的样子说“孩子们,你们表现真棒。”那人小鬼大的模样,让我忍俊不禁。 下课之后,学生们拉着我手说“老师,数学课真有意思。”

生本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学习体会

生本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学习体会 我有幸参加了全县组织的“生本课堂教育教学研讨活动”。通过看观摩课,我初步感受了生本课堂的一节课的全过程。此后通过集体听研讨组领导讲做法、讲要求及各乡镇交流已做的经验,我更进一步了解到了生本课堂的具体实施的方法与步骤了。在三天的看、听、悟中我的感想是: 一、学生们得到了释放 生本教育的理念就是: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所以能够少教,但是学生能够多学。“生本教育”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老师仅仅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指导者和引领者。以前在我们的课堂上,往往是老师们在口若悬河、喋喋不休的讲个不停,学生们却干巴巴的坐在那里听,仅仅在听老师讲,而他本身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即便是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小组合作”环节,也仅仅“蜻蜓点水”,收获甚微,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想而知。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来。“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放弃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孩子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习,获取知识,提升解决问题的水平。 二、老师的角色得到翻天覆地的变化 “教育的本质--狭义上的学校教育,即(在教师协助下的)达到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这句话中能够看出对教师这个角色重新定位的重要性。教师的职责就是协助,协助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郭教授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生本教育”思想,不是要求教师有超出专业要求多么高的知识水平,而是有指导学生、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学会学习的方法的水平。 通过了解生本教育,我知道了什么才是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你教的学生取得了让你满意的成绩,这不是完全的成功;成功更重要的一方面还在于你有没有让你的学生体验过你的教育给他带来的无穷快乐,你为学生素质的提升做了什么,你为学生今后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哪些协助。 通过本次学习,使自己想到了很多——在记笔记的过程中,感受着“生本教育”的内涵以及在以“生本教育”为主导实行的课堂教学中所采用的方法。细细想来,在我的日常教学中,有些方法也以前用过,只不过仅有那么几次而已,没能很好地坚持下去,从而使自己的课堂教学仍然停留在“师教为主”,学生被动学习的模式,偶尔采用一下让学生自主学习或是小组交流合作学习方法,害怕孩子们玩得太高兴了,而是自己的课堂不受控制,就采用减少学生活动时间,自己多讲的方式。通过学习才知道,其实自己这样做非但没能更好地把握课堂,反而是自己处在被动的位置上。我原来认为低年级毕竟是小孩子,他们注意力的集中时间不会那么长,想想也是,我们成人有时都容易被其他事物吸引了注意力而是精力分散,更何况是6、7岁的孩子呢! 一年级的孩子活泼、可爱。能够说,他们课堂上的表现失常会令我们又爱又恨。就拿我们班的詹孟昊来说吧!听讲的时候还挺认真,有时候回答问题也挺积极,可动起来的时候,又会让人气得不得了——不是在哪里乱动,就是把手放到抽屉里不停地乱翻,偶尔还会冷不

生本课堂的心得体会

生本课堂的心得体会 如何构建生本高效课堂是我们每一位教师毕生都要研究的课题,把老师和学生都从题海和加课中解放出来,让教师快乐地教,让学生快乐地学。在教学实践中,课堂低效一直是管理的一大难题。那么,究竟什么是生本高效课堂呢? 从学生角度来讲,生本高效课堂应具备以下两个条件:一是学生对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要高。二是在实现这种目标达成度的过程中,学生应主动参与并积极思考。从这个角度来说,生本高效课堂就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课堂,是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主动实现意义建构的课堂。 从教师角度来说,生本高效课堂应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一是教师能够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确定课堂的三维教学目标。因为教学目标的预设与课堂的实际情况不可能完全吻合,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教学目标作出适时调整,最大限度地面向全体学生,使其更好地体现教学目标的适切性。二是教学的过程必须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这种主动参与主要体现在教师能否采取灵活机动的教学策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否积极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能否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进行必要的合作和展示,使全班学生分享彼此的学习成果。三是教学中适时跟进、监测、反馈、消解,以多种方式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使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更高。 那么,如何构建生本高效课堂呢?我认为必须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抓好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必须在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推动教师观念的转变,进而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以逐步消除由于教师讲得过多、学生参与过少而导致的靠大量课后作业来完成教学任务的问题,逐步解决忽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实现的问题。

生本课堂教学学习体会

生本课堂教学学习体会 今春开学,我校按照上级指示精神,开始对生本课堂教学进行初步尝试,随后听了一些优秀教师的讲课,通过看观摩课、集体学习、个人阅读生本教育的书籍、上网查找资料,和其他老师一起开始学着上“生本课”,,对此有了深刻的感受,我的感受是喜忧参半。喜在学生的感情丰富了,与老师的距离近了,学生之间的讨论的多了;忧在学生“活”的分寸不好把握了,课堂的授课进度难以调整了。现在我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学生们得到了释放 生本教育的理想就是: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生本教育”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老师仅仅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指导者和引领者。以前在我们的课堂上,往往是老师们在口若悬河、喋喋不休的讲个不停,学生们干巴巴的坐在那里听,只是在听老师讲,而他本身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即便是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小组合作”环节,但也只是“蜻蜓点水”,几分钟而已,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想而知,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来。“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放弃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孩子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他们特别有成就感,自信心增强,

在这种氛围中学习,孩子们很放松,他们得到了释放,在课堂上很放的开,对学习更加有兴趣了。 二、老师的角色得到转化 以前的时候我们在课堂上总是像一个老大妈一样,唠唠叨叨,生怕孩子们听不懂,总是反反复复的讲个不停,自从接触了“生本教育”理念后,我才意识到,我这样的老师太强势,而且我发现在教学中我们太自作多情了,很多时候我们一厢情愿承担了许多工作,渴望孩子按照我们设计的方向去发展,但到最后却往往是自己失败。 郭思乐教授指出:“教育的本质--是(在教师帮助下的)儿童发展”。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郭教授对于教师这一角色的重新定位。教师的职责就是帮助,帮助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郭教授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生本教育”思想,不是要求教师有超出专业要求多么高的知识水平,而是有指导学生、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学会学习的方法的能力,教师的这种对学生学情的驾驭能力,是与老师在平时教学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进行反思离不开的。上了一段时间的“生本课”,我最大的困惑就是不知道在课堂上该说些什么不该说些什么了,一开始总感觉本节课的知识点应该由学生来生成,自己尽量不敢多说话,但是后来才知道,老师应该学会恰当的去引导孩子、做小结,并不是什么都不说,要把握好一个度,这一点还需要在今后的课堂上继续努力学习。 三、生本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生本课堂学习心得体会范文3篇(最新篇)

生本课堂学习心得体会范文3篇 生本课堂学习心得体会范文3篇 生本课堂讲究教学合作,讲究有效互动。它的提出增添了新的教与学的形式。 生本课堂学习心得体会范文1: 5月10日,我有幸赴泰安参加山东省教研室组织生本高效语文课堂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展示研讨会的培训学习,令我豁然开朗。从精彩的讲座中和讲课中,我们更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新课堂语文教学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反思了以往工作中的不足。一些对教育教学工作很有见解的专家们以鲜活的实例和丰富的知识内涵及精湛的理论阐述,使我的教育教学观念进一步得到更新,真是受益非浅。下面是我通过学习获得的几个方面的体会: 一、教师精心组织教学设计,使学生真正的主动参与,打造了一堂堂鲜活成功的课堂范例。 生本高效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学生所回答的问题、提出的问题,是否建立在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之上,每一个学生的发言是否会引起其他学生的思考;要看参与是不是主动、积极,是不是学生的自我需要;要看学生交往的状态,思维的状态,不能满足于学生都在发言,而要看学生有没有独立的思考。以往简单的问答式,一问一答,学生好像忙得不亦乐乎,但实际上学生的思维仍在同一水平上重复。师生、生生没有

真正地互动起来,这次理论研讨会中的课堂教学,教师们都是精心创设情景,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同时,教师要放权给学生,给他们读、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辩论。教师给了学生时间和权利,让他们充分进行思考,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使学生兴奋起来,参与的积极性高起来,参与度也大大提高。在这样的积极、主动、兴奋地参与学习过程中,个体能得到了发展。 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本次研讨活动中,教师所执教的语文课例所采用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我们的语文课教学都是分为四环节进行的,一二环节中教师采用的方法多种多样。有的教师直接出示生字词教学检查预习环节,有的教师则采用学生自学记录本听写课前预习的生字词语,通过这样的方法来纠正学生的读音和字形,也有的教师采用词语搭配的形式来巩固字词的读音和写法。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方法更是层出不穷,小组合作学习、自主合作交流、讲故事理解文意等等,总之在遵循语文总教学流程的基础上,创造出了许多灵活度变的教学路子。 三、自主学习记录本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了读书小主人。 我们平常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只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和学生共同交流解决课文中出现的问题,挖掘出文章的主旨内涵,教师板书在黑板上即可,最多课堂收获时,让学生说一说。有了错误只是当堂纠正草草完事。而在这次的课堂教学学习中,我看到了几乎所有的教师都采用了自主学习记录本进行课堂教学,自主学习记录本的内容包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