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环境化学17年重点

水环境化学17年重点
水环境化学17年重点

绪论

1、名词解释

(1)天然水体:指包括水中悬浮物、溶解性物质、水生生物、底泥等在内的一个完整的自然综合体。

(2)水质:指水及其中所存在的各类物质所共同表现出来的综合特性。

(3)水质指标:水质指标是用以评价一般水域特性的重要参数,可据其对水质的类型进行分类,对水体质量进行判断和综合评价。分为物理的、生物的和化学的指标。

2、天然水的构成

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浮游细菌

悬浮物质有机碎屑

泥沙、粘土颗粒

天然溶存物质其他颗粒物

胶态物质溶胶

天然水质系胶态有机物、高分子化合物

人工源污染物质:重金属、类金属污染物、耗氧有机物、持久性有机物、放射

性物质等

第一章天然水的主要理化性质

1、名词解释

(1)离子总量S T:指天然水中各种离子的含量之和。

(2)矿化度:105~110℃时用蒸干称重法得到的无机矿物成分的总量,常用来反映淡水水体含盐量的多少。

(3)盐度的原始定义:当海水中的溴和碘被相当量的氯所取代,碳酸盐全部变为氧化物,有机物完全氧化时,海水中所含全部固体物的质量与海水质量之比,称为盐度,以10-3或‰为单位,用符号S‰表示。

(4)氯度的初始定义:将1000g海水中的溴和碘以等当量的氯取代后,海水中所含氯的总克数。

(5)氯度的新定义:海水样品的氯度相当于沉淀海水样品中全部卤族元素所需纯标准银(原子量银)的质量与该海水样品质量之比的0.3285234倍,用10-3作单位。用Cl符号表示。(6)天然水的依数性:指稀溶液的蒸气压下降(Δp),沸点上升(Δt b),冰点下降(Δt f)值都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摩尔浓度(b)成正比,而与溶质的本性无关。

(7)标准海水:氯度值被准确测定了的大洋海水,用作测定其它海水的盐度或氯度的标准。一般采用不受陆地水影响的大洋水制备。

(8)人工海水:模拟海水常量组分的浓度,采用纯的化学试剂,用蒸馏水配置而成,其组成与天然海水近似,故称人造海水。其中不含天然海水所有的悬浮物和有机物质。

(9)电导率:指用数字表示溶液传导电流的一种能力,其大小受离子的性质和浓度、溶液的温度和黏度的影响。

2、哪些参数能反映天然水的含盐量?矿化度测定的标准温度?

(1)反映含盐量的参数:离子总量、矿化度、氯度、盐度、其他(折光率、密度);矿化度一般反映淡水水体含盐量多少,氯度和盐度反映海水含盐量多少。海水离子总量、矿化度和盐度三者之间的关系为:离子总量>矿化度>盐度。

(2)矿化度测定的标准温度:105~110℃。

3、海水的密度、盐度、温度间关系?海水密度测定的标准温度?

海水的密度是盐度、温度、压力的函数,

但盐度变化1个单位引起密度的变化值比

温度变化1℃引起的密度变化之大许多。海

水最大密度时温度随盐度变化的曲线近似

于一条直线。

同温度,盐度增大,密度增大;

同盐度,温度升高,密度减小。

不同温度密度不同,但具有不同温度和

盐度的海水可能具有相同的密度。

海水密度测定的标准温度为17.5℃。

4、海水冰点、蒸汽压、沸点与盐度关系?

盐度越大,海水蒸汽压降低、沸点上升和冰点下降的量也越大。

5、天然水的阿列金分类法(见最后计算题总结)

6、引起水体流转混合的主要因素:

风力的涡动混合、密度差引起的对流混合。

7、湖泊(水库)四季的典型温度分布特点?

水温的垂直分布有明显的季节特点(我国北方地区);

①夏季的正分层期(停滞期):夏季一般是上层水温高,下层低,形成水温的正分布;

②冬季的逆分层期:上层低,下层高,形成水温的逆分布;

③全同温期:春、秋季节上下水温几乎相同。

8、室外海水越冬池底层保温的关键?原因?

(1)关键:室外海水越冬池底层保温的关键是添加低盐度的海水或者淡水。

(2)原因:盐度为35的海水冰点为-1.9℃,最大密度温度(-3.5℃)比冰点低。在秋末冬初降温过程中,如果池水盐度均匀,上下水温将同时下降(全同温),密度流可以一直持续到上下均-1.9℃,然后表层再结冰,不需要依靠风力的吹刮。这对安全越冬是很不利的。为了在底层保持较高的水温,应该使上下盐度有差异——依靠底层水较高的盐度来维持较高水温(用增加盐度的“增密”补偿升高温度的“降密”)。

第二章天然水的主要离子

1、名词解释

(1)硬度(暂时硬度、永久硬度)

①硬度:水中二价及多价金属离子含量的总和(Ca2+、Mg2+、Fe2+、Mn2+、Fe3+、Al3+……)。

②碳酸盐硬度(暂时硬度):指水中与HCO3-及CO32-所对应的硬度。这种硬度在水加热煮沸后,绝大部分可以因生成CaCO3沉淀而除去,故又称为暂时硬度。

③非碳酸盐硬度(永久硬度):对应于硫酸盐和氯化物的硬度,即由钙镁的硫酸盐、氯化物形成的硬度。它们用一般煮沸的方法不能从水中除去,所以又称为永久硬度。

(2)碱度:反映水结合质子的能力,也就是水与强酸中和能力的一个量。天然水中构成碱

度的主要物质有:HCO3-、CO32-、OH-、H4BO4-,另外还有H2PO4-、HPO42-、NH3等。

(3)海水主要离子组成的恒定性(Marcet原理/Dittmar定律):海水的总含盐量或盐度是多变的,但常量成分间浓度的比值几乎保持恒定。

2、硬度与养殖生产的关系;养殖水体对硬度的要求?

(1)硬度的组成主要是钙、镁离子,钙、镁在养殖生产中有着重要意义。

①钙、镁是生物生命过程所必需的营养元素;

②钙离子可降低重金属离子和一价金属离子的毒性;

③钙、镁离子可增加水的缓冲性;

④水中钙、镁离子含量和比例,对海水鱼、虾、贝的存活有重要影响。

(2)养殖用水硬度范围:1-3mmol/L .

3、淡水和海水碱度的构成;

淡水碱度:碳酸盐碱度;

海水碱度:碳酸盐碱度+硼酸盐碱度。

4、碱度与养殖生产的关系(碱度的生态学意义);养殖水体对碱度的要求?

(1)意义

①降低重金属的毒性:重金属一般是游离的离子态毒性较大,重金属离子能与水中的碳酸盐形成络离子;

②调节CO2的产耗关系、稳定水的pH值;

③碱度过高对养殖生物有毒害作用:碳酸盐碱度对鱼的毒性随着pH的升高而增加。

致毒原理:a:影响生物体内的酸碱平衡;

b:对水生生物的鳃和鳞片有腐蚀作用。

(2)养殖用水碱度适宜量:1~3mmol/L。

5、硫在水中的转化(尤其硫化氢生成的原因):

(1)蛋白质分解作用:微生物作用下,S(蛋白质中,+6价)→HS-;

(2)氧化作用:氧气,硫磺细菌和硫细菌,H2S→S/SO42-:

(3)还原作用(反硫化作用):缺乏溶氧,硫酸盐还原菌,SO42-→H2S;溶氧充足即可预防,渔业生产用水硫化物需<0.2mg/L,水体中达到0.1mg/L时有危害,泼洒含铁药剂可抑制;(4)沉淀与吸附作用:被CaCO3等以CaSO4形式吸附共沉淀;

(5)同化作用:特殊细菌利用H2S进行光合作用,H2S转变成S或 SO42-,同时合成有机物。

6、天然水中K+的含量一般远比Na+低的原因?

(1)K+容易被土壤胶粒吸附,移动性不如Na+;

(2)K+被植物吸收利用。

7、盐碱地池塘水质特点及调控方法?

(1)水质特点:高盐、高碱、高pH;

(2)调控方法:

①引水排碱:经常抽去复水,将雨水和地下水淋洗出的盐、碱排出,并及时引进淡水,以保持地下水渗透平衡,池水水质将逐步淡化;

②施加有机肥,使“生”塘变为“熟”塘:

a、有机肥可以尽快在池塘底部形成淤泥。由于淤泥层的形成可以逐渐隔绝盐碱土基与水层的直接接触,而且淤泥中的腐植质嵌入土壤的间隙之中,可有效地防止渗漏。

b、有机肥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通过腐解,产生酸性物质,从而可以调节底泥的pH值,抑制盐碱土壤高pH对池水的影响。施加有机肥是改造盐碱水质的重要措施。

③在池塘周围适当种植植物等,也可以有效地降低池水的盐碱化程度;

④引种浮萍。

8、硬度的计算(见最后计算题总结)

第三章天然水的溶解气体

1、名词解释

(1)溶解度:在一定条件下,某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达到平衡以后,一定量的水中溶解气体的量,称为该气体在所指定条件下的溶解度。

(2)饱和度:指溶解氧的实际含量(用C表示)与同温同盐条件下其饱和含量(Cs)的比值。(3)饱和含量:在一定的溶解条件下(温度、压力、含盐量),气体达到溶解平衡以后,1L 水中所含该气体的量。

(4)浮头:当水中溶解氧过低时,鱼、虾会浮出水面,严重时在水面吞咽空气现象。(5)泛池:集约化养殖池塘由于放养密度大、投饵和施肥量也较多,加之浮游生物的突然大量死亡,可分解耗氧导致水体严重缺氧,鱼类浮头,甚至窒息死亡,这种现象称为泛池。(6)氧盈:夏秋季节晴天下午养鱼池塘水体中溶解氧含量一般都处于过饱和状态,通常把溶解氧超过饱和度100%以上的量成为氧盈。

(7)氧债:指好气性的微生物、有机物的中间产物及无机还原物在溶解氧不充足的条件下池塘理论耗氧量受到抑制的部分。

(8)窒息点:引起生物体窒息死亡的溶解氧含量的极限值。

2、影响气体在水中溶解度的因素?

温度、含盐量、气体分压。

(1)温度:在较低温条件下的温度变化对气体的溶解度影响显著,且气体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2)含盐量:当温度、压力一定时,水中含盐量增加,会使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降低。氧气在大洋海水中溶解度大约是在淡水中的80~82%;

(3)气体的分压力:在温度与含盐量一定时,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气体的分压增加而增加——亨利定律c=K H×P(c:溶解度,K H:亨利常数,P:压力)。

3、池塘水体溶解氧的来源与消耗(来源排序,夜间耗氧因素)?

(1)来源:①空气的溶解;②光合作用;③补水。

(2)消耗(水体夜间耗氧因素)

①鱼、虾等养殖生物呼吸;

②水中微型生物耗氧——“水”呼吸:浮游动物、浮游植物、细菌呼吸;

③底质的耗氧——“泥”呼吸;

④逸出。

4、池塘水体溶解氧的变化规律(水平分布、垂直分布的昼夜变化)?

(1)水平分布的特征:不均一性。

白天:下风处浮游植物产氧量和从空气中溶入的氧量比上风处多。

夜间:下风处耗氧量较大,这与集中在下风处的浮游生物和有机物较多,夜间耗氧量大有关。

风力越大,上下风处的溶解氧含量差别就越大。

影响水平分布的因素:风力、风向及生物量。

(2)垂直分布的昼夜变化

白天:随着温度的升高和光照强度的增大,表层水体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增强,水体溶解氧的含量逐渐增大,至下午15: 00-16: 00时表层水体溶解氧含量达最大值;而下层水体由于光照强度较弱,水中溶解氧的含量低于表层水中溶解氧的含量。

夜间:上层水温随气温的下降而下降,密度变大,形成密度流,下层水中的溶解氧得到

补充,而上层水中溶解氧逐渐下降,至清晨04:00-06:00左右,上层水中溶解氧降到最低值。此时,上下水层溶解氧差基本消失,整个池水溶解氧条件最差,鱼虾的浮头多出现在这个时刻。

5、天然水缺氧状态下的水化学特征?

(1)脱氮作用;

生物有机残骸+NO3-→N2↑+CO2↑+H2O(脱氮菌)

NO3-+NH3→N2↑+H2O

缺氧的深水层氮气的浓度远远高于平衡浓度。

(2)在缺氧环境中,各种硫酸盐还原菌可以把SO42-还原为硫化物(H2S);

(3)降低氧化还原电位。

6、泛池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1)原因:①温跃层消失;②浮游植物大量死亡;③水质过肥。

(2)预防措施:①科学合理的施肥和投饵;②科学合理的放养密度;③作DO动态预测。

7、改善水体溶解氧状况的措施?

(1)降低水体耗氧速率及数量:

①清淤;②合理施肥投饵;③明矾、黄泥浆凝聚沉淀水中有机物;④施用微生态制剂。(2)加强增氧作用,提高水中溶氧浓度:

①生物增氧——保持水体具有适宜的浮游植物生物量;

②人工增氧——机械增氧(增氧机)和化学增氧(过氧化钙、活性沸石、过氧化氢)。

8、渔业水质标准中对溶解氧的要求?

对于溶解氧在连续24h中,16h以上必须大于5mg/L, 其余任何时候不得低于3mg/L;对于鲑科鱼类栖息水域封冰期其余任何时候不得低于4mg/L。

9、计算不同分压力下气体的溶解度、不同大气压力下氧气的溶解度和饱和度、水中溶解气体的分压力。(见最后计算题总结)

第四章天然水的pH和酸碱平衡

1、名词解释

(1)天然水的缓冲性:水体能够抵御外来的酸碱物质对pH的影响,保持自身pH稳定的作用。

2、天然水存在的3种缓冲系统?

(1)碳酸的一级与二级电离平衡

(2)CaCO3的溶解和沉淀平衡

(3)离子交换缓冲系统

3、生石灰清塘的原理(海淡水的不同之处及原因)?

(1)淡水:淡水池塘养鱼工艺中常采用生石灰清塘(杀菌消毒、杀死野杂鱼)。这是用提高水pH值的办法来达到杀死野杂鱼和消毒的目的很好的行之有效的办法;

(2)海水:对于海水池塘,由于大量Mg2+的存在,使海水的pH值很难提高,需要消耗大量的生石灰,因此,生石灰清塘对海水池塘不太适用。这也是海水缓冲性大的一种表现。4、影响硫化氢毒性的因素?

水中硫化物的毒性随水的pH、水温和溶氧含量而变。水温升高或溶氧降低毒性增大。

5、pH的调整计算。(见最后计算题总结)

6、海水硼酸盐碱度的计算。(见最后计算题总结)

第五章天然水的生物营养元素

1、名词解释

(1)固氮作用:天然水和沉积物中的一些藻类(蓝、绿藻)及细菌,它们具有特殊的酶系统,能把一般生物不能利用的氮N2,转变为生物能够利用的化合物形式,这一过程称为固氮作用。

(2)硝化作用:在通气良好的天然水中,经硝化细菌的作用,氨可进一步被氧化为NO3-,这一过程称为硝化作用。

(3)反硝化作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硝酸盐或亚硝酸盐被还原为一氧化二氮(N2O)或氮气(N2)的过程。

(4)氨化作用:含氮有机物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释放氨态氮的过程。

(5)同化作用:水生植物通过吸收利用天然水中的NH4+、NO2-、NO3-等合成自身的物质,这一过程称为同化作用。

(6)有效氮:天然水中的NH4+、NO3-、NO2-无机氮化合物是藻类能直接吸收利用的氮的形态,其中NH4+-N、NO3--N来源广,含量较高,是水生植物氮营养元素的主要形态,又称为有效氮。(7)有效磷(活性磷):在各种形态的磷化合物中,能被水生植物直接吸收利用的部分称为有效磷(PO43-)。

(8)UIA:非离子氨或非离子氨态氮。

(9)有效硅:SiO32-

2、天然水中的无机氮与养殖生产的关系?

双重作用:

一方面,水体中的NH4+、NO3-是藻类能直接吸收利用的氮的形态,在适宜的浓度范围内,增加其含量,可提高浮游植物的生物量,提高天然饵料基础,促进养殖生产;

另一方面,当水体中无机态氮含量过高时,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对养殖生物产生有害的影响。

3、天然水中磷的存在形态(颗粒态和溶解态的区分标准——0.45μm醋酸纤维滤膜)

溶解态磷无机磷

水体中的磷有机磷

颗粒态磷无机磷

有机磷

4、参与天然水中磷循环的因素?

(1)生物有机残体的分解矿化;

(2)水生生物的分泌与排泄;

(3)水生植物的吸收利用;

(4)若干非生物学过程:降水、地表径流、含磷洗涤剂去污粉的使用等。

5、富铁水的特点;含铁量高的地下水大量注入鱼池,池水发生的变化;铁的去除方法?(1)富铁水特点:地下水,pH较低、缺氧、Fe2+

(2)富铁水大量注入养鱼池后引起的一系列后续过程:O2 , pH, 透明度,水色:

①Fe2+被氧化成Fe(OH)3,减少水中的溶解氧,水变混浊,pH值降低;

②生成的Fe(OH)3絮凝时会将水中的藻类及悬浮物一并混凝、下沉,使水又逐渐变清。过几天浮游植物又会繁生,水色又渐渐变深,pH回升;

③水中生成的大量Fe(OH)3微粒会堵塞鱼鳃,所以我国北方鱼类越冬池不可直接大量补注含铁高的水。(要求含Fe 1mg/L)

(3)铁的去除方法:曝气、絮凝、过滤或静置。

6、水体中非离子氨的计算。(见最后计算题总结)

第六章天然水中的有机物

1、名词解释

(1)BOD(生化需氧量):指好氧条件下,单位体积水中需氧物质生化分解过程中所消耗的溶解氧的量。

BOD5(五日生化需氧量):在20℃时,水中有机物在微生物作用下氧化分解,五天内所消耗的溶解氧量,称为五日生化需氧量,记为BOD5(以氧的mg/L表示),占总BOD的70~80%。(2)COD(化学需氧量):在一定条件下,用强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物时所消耗的氧化剂的量,以氧的mg/L为单位表示。

海水: 国家标准规定采用碱性高锰酸钾法;

淡水:重铬酸钾氧化法;酸性高锰酸钾法。

(3)*TOD(总需氧量):指水中有机和无机物质燃烧变成稳定的氧化物所需要的氧量,包括难以分解的有机物含量,同时也包括一些无机硫、磷等元素全部氧化所需的氧量。

(4)TOC(总有机碳):以碳的含量表示水中有机物总量的综合指标。

(5)耗氧有机物:主要是指水体中能被溶解氧所氧化的各种有机物,主要包括动、植物残体和生活污水及某些工业废水中的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等易分解的有机物。这类有机物在微生物作用下氧化分解需要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使水质恶化。因此,统称为耗氧有机物。(6)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降解缓慢、在水环境中滞留时间长,可通过生物放大和食物链的富集输送作用对水生生物和人体健康构成直接威胁的有机物叫做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2、耗氧有机物与养殖生产的关系?

(1)有利的一面:在好氧的条件下,有机物降解矿化的产物中的NH、NO、PO4,它们是水体中浮游植物生长所必需的营养成分;水体中的有机碎屑是水生生物很好的天然饵料。因此,有机物是水体潜在的肥源和饵料来源。

(2)不利的一面:有机物氧化的过程中,会消耗水体中的溶解氧,若水体不能及时的补充溶解氧,则容易造成厌氧的环境,导致有机物矿化分解的不彻底,产生一些中间产物如有机羧酸、醛类等物质,及一些还原性物质如H2S、CH4的积累,使水质恶化。

3、水体有机负荷过大可采取的措施?

①施有机肥后,最低溶解氧含量应在所养鱼容许的溶氧低限以上;

②为降低有机肥的耗氧量,可对有机肥实行预处理,使第一阶段分解过程在鱼池外完成;

③注意有机肥和无机肥混合施用,少量多次施用;

④饵料应注意选择粘结性好、不易败坏水质的饵料。合理投饵,根据放养数量、个体发育大小来确定投饵量,尽量减少残饵;

⑤换水、增氧,提高净化速率;

⑥当有机物过量时,可采用施化学絮凝剂等方法;

⑦施用微生态制剂。

4、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危害特点?

通过多种途径进入水体,导致水体污染,直接危害水生生物,并通过食物链的传递和积累危害动物和人类健康。

第七章天然水的重金属

1、重金属污染物最主要的环境特性?

在水体中不能被微生物降解,而只能在环境中发生迁移和形态转化。

2、重金属元素在水环境中的污染特征?

①分布广泛;②可以在水环境中迁移转化;③毒性强;④生物积累作用。

3、影响水中金属形态的因素?

①水体中的金属离子水解作用;

②水体中的溶解态无机阴离子;

③水体中的溶解有机物;

④水体中的悬浮颗粒物。

4、淡水和海水中金属形态差别的主要原因?

①离子强度不同,海水的离子强度大于淡水;

②海水中悬浮物浓度低,其吸附表面大大低于淡水;

③主要阳离子与阴离子的浓度不同,海水中无机配位体如Cl-、SO42-等的含量远大于淡水;

④淡水中有机配位体的浓度通常较高;

⑤海水与淡水中金属离子的浓度也不同。

5、影响重金属毒性的因素?

⑴物理化学因素

①温度:一般金属污染物质的毒性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通常温度每升高10 C,生物的存活时间可能减半。

②溶解氧:溶解氧含量减少,金属污染物的生物毒性往往增强。

③pH: a、pH升高:因生成氢氧化物或碳酸盐等难溶物质沉淀或配合物,使水中游离金属离子浓度降低,毒性降低;

b、pH降低:金属沉淀物的溶解度、配合物的离解度一般增大,水中游离金属离子的浓度增大,因而毒性增强。

④碱度:碱度增大,因水中游离金属离子可形成碳酸盐沉淀,降低了水中的游离金属离子浓度,毒性降低。反之亦然。(CuSO4在渔业上的使用)

⑤硬度:多数重金属离子在软水中的毒性往往比在硬水中大。

⑥毒物间相互作用:如协同作用、拮抗作用、加和作用等。

⑦其它影响金属离子形态的因素:如人工合成的有机配位体NTA、EDTA以及农药、大分子环状化合物等。

⑵生物学因素:生物大小、(生长期)、耐受性、竞争和演替能力等。

第八章几种主要类型天然水的水质

一、大气降水

1、大气降水的化学成分与性质特点

(1)气体含量近于饱和;

(2)pH呈近中性或弱酸性;

(3)含有营养盐等物质。

2、影响大气降水化学成分的因素:地域、降雨的时间段、降雨方式、季节。

3、酸雨的定义:pH<5.6.

4、酸雨的形成、危害与对策

(1)形成:工厂排放的硫和氮的氧化物等在大气中转化为SO42-、NO3-等,然后被雨、雾吸收而酸化了降水,以至形成酸雨。

(2)危害:

①酸雨对人的毒害性比SO2增大10倍,当空气中酸雨含量达到0.8mg/L,人就难以忍受,眼睛、呼吸道、皮肤等会受到不适的刺激;

②直接损害各种植物的叶面蜡质层,使其逐渐枯萎而死;

③酸化土壤,导致钙、镁、磷、钾等营养元素淋失、某些有毒金属活化、生态环境破坏;

④酸化湖泊,危害水生生物,使底泥所含重金属解吸释放,影响供水水质;

⑤腐蚀金属器具、文物、古迹、建筑物等。

(3)对策:要减少酸雨的危害,就要减少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的排放量。

①原煤脱硫技术,可减去燃煤中50%的无机硫;

②用低硫燃料;

③改进燃煤技术;

④使用清洁能源。

二、河水

1、河水的概念:河流是大气降水径流和出露地面的地下水径流在地表线性凹地汇集而成的水体,具有集水流域面积广、敞开、化学组成多样性和易变性等特点。

2、河流水质的一般特点:

(1)溶解气体:河流溶解氧和氮气较丰富,接近饱和。

(2)化学组成与含盐量,主要离子有哪些?

阳离子:Ca2+、Mg2+、Na+、K+

阴离子:HCO3-、CO32-、SO42-、Cl-

三、地下水

1、地下水的水质特点(离子组成)

含盐量低的地下水离子组成多以HCO3-与Ca2+为主;

有石膏地层的地下水含有丰富SO42-;

含盐量高的地下水,以Cl-和Na+为主,并且常富含钾、硼、溴、锂和碘等元素。

2、含盐地下水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所注意的问题

①盐度;

②主要离子的组成和比例:Na+/K+、 Ca2+/Mg2+;

③Fe/Mn超标;

④缺K;

⑤DO等其他水质指标。

四、海水

1、海水的碱度构成:碳酸盐碱度+硼酸盐碱度。

2、海水中的主要离子:

阳离子:Na+、Mg2+、Ca2+、K+、Sr2+;

阴离子:Cl-、SO42-、HCO3-、CO32-、Br-、 B(OH)4-、F-.

第九章水质标准与水质评价

一、名词解释

1、水环境基准:是对水体中的污染物或危害因素对水生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对人体健康、生态平衡以及社会财富等的危害进行综合研究基础上,所获得的污染物浓度(剂量)与效应的相关性的系统资料,是科学研究的结果,它未考虑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不具有法律效力。

2、水质标准: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对水中污染物或与污染有关因子所做的限制性规定。

二、渔业水质标准中的关键指标

1、养殖用水硬度范围:1-3mmol/L;

2、养殖用水碱度适宜量:1~3mmol/L;

3、渔业生产用水硫化物需<0.2mg/L;

4、对于溶解氧在连续24h 中,16h 以上必须大于5mg/L, 其余任何时候不得低于3 mg/L ;对于鲑科鱼类栖息水域封冰期其余任何时候不得低于4 mg/L 。

5、渔业生产用水要求含Fe <1mg/L ;

第十章 污染物的毒性与毒性试验 名词解释

1、毒物与毒性:毒物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较小的浓度(或剂量)就能引起生物机体功能性或器质性损伤的化学物质,或剂量虽微,但易于在生物体内积累,积累到一定的量,就能干扰或破坏生物机体正常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永久性病理变化的、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一定量的毒物接触或进入生物机体后,对生物能够产生不同程度的损害。毒物对生物引起这种损害的能力称为毒物的毒性。

2、反应与效应:毒物作用于生物体引起生物个体发生的生物学变化,被称为效应。毒物作用于生物群体后产生某种效应的生物个体数量在生物群体中所占的比率,被称为反应。

3、绝对致死浓度(LC 100):指能在一定时间内引起所观察生物个体全部死亡的水中化合物的最低浓度。

4、半数致死浓度(LC 50):在一定时间内能引起试验生物群体中50%生物个体死亡的水中化合物的浓度。

5、耐受限度(TL ):以存活比率为观察指标,既可以用于毒物的作用,也可以用于非毒物的作用,比如温度、射线等物理因素的作用,适用范围更广。 中间耐受限度(TLm ):指受试生物群体中50%生物个体存活,50%死亡的毒物浓度或剂量。

6、有效浓度(EC ):以通过测定或观察生物对毒物的某种特定效应,如动物失去平衡能力、产生畸形、酶活力变化等,或者生长受抑制程度等,一般用“有效浓度”来反映毒物对试验生物的毒性。

7、最大允许的毒物浓度(MATC ):对受试生物没有明显影响的毒物浓度。要得到毒物的最大允许浓度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慢性生物毒性试验。 8、安全浓度(SC ):对试验动物全生命周期都无有害影响的毒物浓度。通过慢性实验得到,但是需要进行全生命周期试验或持续多个世代的慢性毒性试验。

9、生物富集:生物从周围环境中吸收积累化学物质的现象,则称为生物富集,也称生物浓缩。

10、生物放大:生物通过食物链积累化学物质、毒物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增大的现象,则称为生物放大。

11、急性毒性试验:指在短时间内(通常为24h ~96h )生物接触高浓度有毒物质时,被测试化学物质引起试验生物群体产生一特定百分数有害影响的试验。

【计算题总结】

1、天然水的阿列金分类法。

(1)计算单位电荷物质的量的浓度(mmol/L) (2)根据含量最多的阴离子分为三类:

碳酸盐类C ; 硫酸盐类S ; 氯化物类Cl (3)根据含量最多的阳离子分为三组: 钙组Ca ; 镁组Mg ; 钠组Na

(4)根据阴阳离子含量的比例关系分为四个型: ①Ⅰ型:++-+≥+22

122

123

2

1-3

Mg Ca CO HCO C C C C

弱矿化度水,水中含有相当数量的NaHCO3成分(即主要含有Na+与HCO3-)

②Ⅱ型:

-

-

+

+

-

+

+

+

+

2

4

2

1

2

3

2

1

-

3

2

2

1

2

2

1

2

3

2

1

-

3

SO

CO

HCO

Mg

Ca

CO

HCO

C

C

C

C

C

C

C

低、中矿化度的河水、湖水和地下水

③Ⅲ型:

-

-

+

++

+

+2

4

2

1

2

3

2

1

-

3

2

2

1

2

2

1SO

CO

HCO

Mg

Ca

C

C

C

C

C或

+

+

K,

Na

Cl-

C

C

海水、高矿化度的地下水

④Ⅳ型:0

2

3

2

1

-

3

CO

HCO

=

+-

C

C

酸型沼泽水、硫化矿床水和火山水

(5)表示方式

Ca

C

碳酸类、钙组、Ⅱ型水

Na

S

硫酸盐类、钠组、Ⅲ型水

Ca5.0

4.0

C

总硬度为5.0 mmol/L,含盐量为0.4 g/L

*说明:有时水中的阴离子或阳离子并不是一种离子独占优势,而是两种离子相差不多,当次要离子(以单位电荷为基本单元)与主要离子相差不超过5%时,则应在分类符号中将次要离子也标出。例如:CS CaⅡ表示碳酸盐硫酸盐类、钙组、Ⅱ型水,该水中SO42+含量仅次于HCO3-,且含量相差不大。

阿列金分类法·例题(注意:任何数值需换算为单位电荷物质的量的浓度再计算)

答:

2、硬度的计算。

*说明:①即为计算Ca2++Mg2+的量;②1mmol/L=2.804 °HG=50.05mg/L(CaCO3)

例题鱼池水中Ca(HCO3)2200mg/L, Mg(HCO3)2120mg/L。计算水中的总硬度,并以三种单位表示之。

答:总硬度(TH)=

+

++2

2

1

2

2

1Mg

Ca

C

C

=200×2/162+120×2/146

=2.469+1.644

=4.113mmol/L= 11.533°HG=205.856mg/L (CaCO 3)

3、计算不同分压力下气体的溶解度、不同大气压力下氧气的溶解度和饱和度、水中溶解气体的分压力。

单位换算:1ml/L=1.429mg/L=89.23μmol/L

公式:①亨利定律:c = K H × P ,所以同气同温下

2

121P P c c =, ??

-=

s W

T W

T s C P P P C P -(P W :纯水饱和蒸汽压)

②道尔顿分压定律: P B =P T ×φB

③溶解气体饱和度:O 2%=C/C s ×100%

(1)计算不同分压力下气体的溶解度(下面题答案中单位出错,把mol 改为ml )

(2)不同大气压力下氧气的溶解度和饱和度的计算

(3)水中溶解气体的分压力计算

4、pH 的调整计算(三种类型)。

例题一 有水温为20℃、碱度A T =3.6mmol/L 、pH 为6.6的地下淡水,今需加入NaOH 使其

pH=7.5,问1m 3

水需用NaOH 固体多少克?假定加入NaOH 后没有沉淀生成。 答:(酸碱中和可视为封闭体系。加NaOH 前后的C T,CO2不变。由pH 求f ,然后求C T ,CO2,再求中和后应达到的A T ,前后A T 之差即为碱的用量。) 查表得,

pH=6.6,f =1.60; pH=7.5,f’=1.07 C T ,CO2=A T ×f =3.6×1.60=5.76(mmol/L)

(m m ol/L)8.16.34.5'T T T =-=-=?A A A

即需加NaOH 1.8mol/m 3

,相当于固体NaOH 72g/m 3

例题二 如果例1中的地下水硬度很低,在曝气过程中不会生成CaCO 3沉淀。问这种地下水充分曝气后,pH 是多少?设气相CO 2分压为0.00030×101.325kPa 。

答:(1)这种情况下曝气,有CO 2逸出,CO 32-

含量增加,pH 会升高。(2)水与空气达溶解平衡

后,应满足下两式。从附录7中查得 K H =3.89×10-4 mol/(m 3

·Pa) 。

例题三pH为9.1的鱼池水,A T’=2.5mmol/L,补入pH=6.5,A T=4.0mmol/L井水20%体积。问:混合水的pH是多少?设气相CO2分压P CO2(g)=0.00030×101.325kPa。

答:(不能采用pH加权平均方式求解,而应采用c T,CO2与A T加权平均后求f值,再从表中查出pH。)

1)查表得:pH=6.5,f=1.76; pH=9.1,f ’=0.954

2)求混合前c T,CO2:

c T ,CO2(1)=A T×f=4.0×10-3×1.76=7.04×10-3 (mol/L)

c T,CO2(2)=A T’×f‘ = 2.5×10-3×0.954=2.38×10-3 (mol/L)

3)求混合后c T ,CO2(混)及A T(混)

查表,pH=7.2

作业有一养鱼池,面积为1.00 hm2(公顷,即10000平方米,hm表示百米),水深平均为1.5m。池水pH高达9.5,A T=2.00mmol/L,若拟用浓HCl将池水pH中和到9.0。问需用多少浓盐酸?设浓盐酸的浓度为12mol/L。

答:查表得:

pH=9.5,f=8.95×10-1; pH=9.0,f=9.64×10-1

C T,CO2=A T×f =2×8.95×10-1=1.79(mmol/L)

中和后 A T’=C T,CO2/f’=1.79/0.964=1.86(mmol/L)

浓HCl添加量:(2.00-1.86)×1.00×104×1.5=2100(moL)

V HCL=2100/12=175(L)

5、海水硼酸盐碱度的计算。

公式:+

+-?==-H B B mmol/L BO H mmol/L B ''2102.2}{}{44a

K Cl

K C A 例题 盐度为20,pH 为8.5,水温20℃的海水中硼酸盐碱度是多少? 答:(1) 根据公式S‰=1.80655Cl‰

水体的氯度Cl‰=20/1.80655=11.0708≈11

经查表得出:水温20 ℃,Cl‰=11的水体 K B ’=1.64×10-9

(2)根据pH=8.5,αH+=10-8.5

(3)硼酸盐碱度为:

2.2×10-2×1.64×10-9×11.0708/(1.64×10-9+10-8.5)=8.3×10-2

(mmol/L)

6、水体中非离子氨的计算。 例题 已知某天然淡水T=15℃, pH=7.80,总氨(铵)氮为1.50μmol/L,求水体中的UIA 含量。 答:)

p pH p (NH NH NH H '4

3310

1100100%UIA +

++-+=

+=

γ

K a c c c

pK ’a,15= pK’a,25 +0.0324(25-t ) =9.25 +0.0324(25-15) =9.574

查表r H+=1.0(查表)

UIA=1.655%×1.50=0.025(μmol/L)

水环境化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总硬度Ht:在一般天然水中,主要是Ca2+和Mg2+,其它离子含量很少,通常以水中Ca2+和Mg2+的总含量称为水的总硬度Ht 碳酸盐硬度(Hc):由于水中含有Ca(HCO3)2和Mg(HCO3)2而形成的硬度,经煮沸后可把硬度去掉,这种硬度称为碳酸盐硬度,亦称暂时硬度。 非碳酸盐硬度(Hn):由于水中含有CaSO4(CaCl2)和MgSO4(MgCl2 )等盐类物质而形成的硬度,经煮沸后也不能去除,这种硬度称为非碳酸盐硬度,亦称永久硬度。 当量粒子:对于还原性物质,一个当量粒子是指与1个氢原子具有相同的还原能力的粒子 毫克当量:对于还原性物质,与1mg(1mmol)氢的还原能力相等的物质叫做1毫克当量。含水率定义:树脂含水率一般以每克湿树脂(在水中充分膨胀)所含水分的百分比表示(约50%),并且相应地反映了树脂网架中的孔隙率 溶胀性定义:树脂体积变化的现象称为溶胀 全交换容量:一定量树脂所具有的活性基团或可交换离子的总数量。 工作交换容量:在给定工作条件下实际可利用的交换能力。 完交换容量:完全交换容量也称最大容量、理论容量,是干燥恒重的单位质量H型或Cl 型树脂中可交换离子(离子基团)的总数量。 固定床:离子交换树脂(或磺化煤)装填在离子交换器内。在操作过程中,树脂不往外输送,所以称之为固定床 复床指阳、阴离子交换器串联使用,达到水的除盐的目的。 半透膜:只允许溶质或溶剂透过的膜称为半透膜。 半透膜属于选择透过性膜。 选择透过性膜:如生物膜、细胞膜,扩散方式包括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 渗析 如果用膜把一个容器分隔成两部分,在膜的一侧放入溶液,在膜的另一侧放入纯水,则把小分子溶质透过膜向纯水侧的迁移过程称为渗析(溶质透过膜的现象)。 渗透 如果仅纯水侧的纯水透过膜向溶液侧迁移,而溶质不透过,这一过程称为渗透(溶剂透过膜的现象)。 水面的综合散热系数:在单位时间内、水面温度变化1oC时,水体通过单位表面散失的热量变化量,单位:W/(m2?oC) 湿空气:干空气和水蒸气所组成的混合空气。 饱和空气:当空气在某一定温度下,吸湿能力达到最大值时,空气中的水蒸气处于饱和状态,称为饱和空气。水蒸气的分压称为饱和蒸汽压力。 绝对湿度:每m3湿空气中所含水蒸气的质量称为空气的绝对湿度。 相对湿度:空气的绝对湿度和同温度下饱和空气的绝对湿度之比,成为湿空气的相对湿度。相对湿度是表示空气接近饱和的程度。相对湿度小的空气吸收水分能力强。 湿空气的密度:每m3湿空气中所含干空气的质量和水蒸气的质量之和。 湿空气的焓(i):表示1kg干空气和含湿量x公斤水蒸气的含热量之和。

水环境化学复习题

水环境化学复习题 7. 腐殖质分为哪些种类,通过哪些途径对水质产生影响? 8. 简述生物富集的概念和影响因素,并说明生物富集的生态环境意义。9. 说明辛醇/水分配系数的概念和作用。 10. 亨利常数的表达方式有哪些?怎样计算亨利常数?11. 葡萄糖的氧化反应式为:C6H12O6 + 6O2 =6CO2 + H2O 计算100 mg/L的葡萄糖完全氧化的理论耗氧量。 12. 某废水的BOD5为250 mg/L,其最终BOD为380 mg/L,试求其降解速率常数。 13 .某河段流量为Q = 2 160 000 m3/d, 流速为46 km/d,T=13.5℃,耗氧系数k1=1.14 d-1,复氧系数k2=1.85d-1,起始断面排污口排放的废水量为8×104 m3/d,废水含BOD5为500 mg/L, DO为0,上游河水BOD5为0,DO为8.95 mg/L。求排污口下游10 km处河水的BOD5和氧亏值以及极限溶解氧出现的距离。 14 .某芳烃类有机污染物的分子量为192,在水中的溶解度为0.05 mg/L,试估算其辛醇/水分配系数(kow)及在鱼体中的生物富集系数(logBCF)。 15 .某种鱼对水中的持久性污染物X的吸收速率常数ka为14.5h-1,鱼体消除X的速率常数ke为2.5×10-3h-1;若X在鱼体中的起始浓度为0,在水中的浓度保持不变,且实验期间鱼体体重保持不变。计算X在鱼体内的富集系数及其浓度达到稳态浓度95%时所需要的时间。

16 .已知二氯乙烷(CH2ClCH2Cl)在25℃时的饱和蒸汽压为82 mmHg,在水中的溶解度为8700 mg/L,计算在该温度下四氯化碳从6.5 cm厚水层中挥发的半衰期。十、水中的重金属 1. 天然水体中的重金属大约有几种存在形态? 2. 影响水中重金属存在形态的因素有哪些? 3. 影响水中重金属毒性的因素有哪些?它们都如何影响重金属的毒性? 4. 何谓金属元素在水环境中的迁移?有哪些迁移基本类型? 5. 元素在地表环境中迁移的特点有哪些? 6. 影响元素在地表环境中迁移的因素是什么? 7. 有哪些因素可以影响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向上覆水中释放? 8. 沉积物中的金属有哪些存在形态?9. 如何评价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十一、配位解离平衡 1、决定络合物稳定性的因素在哪几方面? 2、水环境中常见无机配位体和有机配位体有哪些? 3、水环境中的金属离子与配位体络合的一般规律如何? 4、Cl-对金属离子的络合作用有何特点? 5、OH-对金属离子的络合作用有何特点? 6、腐植质对对重金属离子迁移转化有何影响? 7、举例说明EDTA在水产养殖上的应用?十二、溶解与沉淀 1.天然水体中的溶解和沉淀平衡的复杂性表现在哪里? 2.难溶金属氢氧化物的溶解度与pH的关系如何? 3.解释图12—2中的3条直线与一条曲线各表示什么意思? 4.如何绘制氢氧化亚铁与碳酸亚铁溶解度与pH的关系图?

最新土力学与地基基础知识点整理

地基基础部分 1.土由哪几部分组成? 土是由岩石风化生成的松散沉积物,一般而言,土是由固体颗粒、液态水和空隙中的气体等三部分组成。 2.什么是粒径级配?粒径级配的分析方法主要有哪些? 土中土粒组成,通常以土中各个粒组的相对含量(各粒组占土粒总质量的百分数)来表示,称为土的粒径级配。 对于粒径小于或等于60mm、大于0.075的土可用筛分法,而对于粒径小于0.075的土可用密度计法或移液管法分析。 3.什么是自由水、重力水和毛细水? 自由水是存在于土粒表面电场范围以外的水,它可以分为重力水和毛细水。 重力水存在于地下水位一下的土骨架空隙中,受重力作用而移动,传递水压力并产生浮力。毛细水则存在于地下水位以上的孔隙中,土粒之间形成环状弯液面,弯液面与土粒接触处的表面张力反作用于土粒,成为毛细压力,这种力使土粒挤紧,因而具有微弱的粘聚力或称为毛细粘聚力。 4.什么是土的结构?土的主要结构型式有哪些? 土的结构主要是指土体中土粒的排列和联结形式,它主要分为单粒结构、蜂窝结构和絮状结构三种基本类型。 5.土的物理性质指标有哪些?哪些是基本物理性质指标?哪些是换算指标? P6 6.熟练掌握土的各个物理性质指标的概念,并能够进行相互换算。 P7-8 7.无粘性土和粘性土的物理特征是什么? 无粘性土一般指具有单粒结构的碎石土和砂土。天然状态下无粘性土具有不同的密实度。密实状态时,压缩小,强度高。疏松状态时,透水性高,强度低。 粘性土粒之间存在粘聚力而使土具有粘性。随含水率的变化可分别划分为固态、半固态、可塑及流动状态。 8.什么是相对密度? P9 9.什么是界限含水量?什么是液限、塑限含水量? 界限含水率:粘性土由一种状态转换到另一种状态的分界含水率; 液限:由流动状态转为可塑状态的界限含水率; 塑限:有可塑状态转为半固态的界限含水率; 缩限:由半固态转为固态的界限含水率。 10.什么是塑性指数和液性指数?他们各反映粘性土的什么性质? P10 11.粗粒土和细粒土各采用什么指标进行定名? 粗粒土:粒径级配 细粒土:塑性指数

水环境化学氧还整理

? 4.5 天然水中的氧化还原平衡 氧化还原反应的化学计量关系 例:在测定某水样的CODCr时,50ml水样中加入25ml的重铬酸钾溶液和其他试剂,加热回留2h后,以硫酸亚铁铵溶液滴定,消耗19.06ml。以50ml蒸馏水为空白,经过同样的测定步骤,消耗滴定液20.70ml。已知硫酸亚铁铵的浓度经标定为0.311 mol/L ,求该水样的CODCr值。 氧化还原半反应 任一氧化还原反应都可以看成由两个半反应组成。氧化还原半反应都包含着同一元素不同氧化态的两种物质,其中氧化态高的称氧化型,氧化态低的称还原型。氧化型+ ne 还原型? ? 4.5.1 天然水中的氧化还原反应和平衡 ? ? 体系的氧化还原平衡有两方面的含义: 1)表示体系中电子给予体和受体间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电子势位发生无限小变化时,随即发生可逆性的电子迁移;2)包含在系统中的所有氧化还原电对的电极电位都相等。 ? 4.5.2 水体氧化还原反应的类型 水体中的氧化还原反应分为化学氧化还原反应、光化学氧化还原反应和生物氧化还原反应。 ? 4.5.3 电子活度和氧化还原电位 (1 )氧化还原电位 半反应发生氧化反应或还原反应的倾向可以用氧化还原电位(电极电势)值反映。这个数值越大,表明该体系内氧化剂的强度愈大。故又称之为氧化电位或氧化势。 用一种元素的氧化型和还原型组成氧化还原电对,简称电对,如Zn2+/Zn。

标准电极电势(电极电位、氧化还原电位) 在标准状态下测定的电极电势称标准电极电势。以单位E0表示,单位为伏特(V )。 ? E0(H+/H2)= 0.0000V E0(Cu2+/Cu )= 0.337V E0(Pb2+/Pb )= -0.126V 标准条件下,一个体系的标准氧化还原电位的测定是设标准氢电极的电位为零。 在25℃、[H +]为1.0 mol/L (pH =0)、一个大气压的氢气压力下,硬性规定标准氢电 极的氧化还原电势为0,即E0=0.0000V 。 判断氧化剂,还原剂的强弱 标准电极电势数值越小,其还原型的还原性越强,氧化型的氧化性越弱,反之亦然。 强氧化剂 + 强还原剂 弱氧化剂+弱还原剂 Zn + Cu2+=Zn2++ Cu E0(Cu2+/Cu )= 0.337V E0(Zn2+/Zn )= -0.762V 若使原电池在恒温、恒压条件下放电,原电池所做最大有用功(电功)应等于化学反应中Gibbs 自由能变的降低,即 由电学原理,任意一个原电池所做的最大电功等于电极之间的电势差(即电动势ε )和通过的电量(Q )的乘积:电功(W) = 电量(Q) × 电势差(E) ε — 电动势(V ),F — 法拉第常数 96485(C·mol-1),表示每摩尔电子所带的电量 。n — 电池反应中转移的电子的物质的量 当半反应中还原型物种含量增加,则氧化还原电位减小,还原型的还原性增强。 当半反应中氧化型物种含量增加,则氧化还原电位增加,氧化型的氧化性增强 正确书写Nernst 方程式: ① 气体物质用分压(Pa)表示并除以 p (105 Pa),溶液中的物质用浓度(mol L -1)表示并除c°(1mol L- 1)。 ② 纯固体或纯液体物质不写入。 ③电极反应中电对以外物质也应写 入,但溶剂(如H2O )不写入。 Z n n -0.76280.00000.3370.5350.7701.0851.3583 Fe 22H 22Ni -0.232Cu I - Fe 2+Br --氧化型还原型+n e - /V 氧化型的氧化性增强 还原型的还原性增强 2

水环境化学

水环境化学
Page 1 of 14
第十二章 水环境中的溶解与沉淀
教学一般要求 掌握:难溶氢氧化物溶解性与pH的关系。难溶硫化物、难溶碳酸盐的溶解性与pH及CT的关系。 初步掌握:开放体系与封闭体系中碳酸钙的溶解平衡,水稳定性的概念与调整。 了解:Fe(OH)2与FeCO3溶解平衡图。Fe(OH)2与FeCO3的分级沉淀和稳定性区域图的认识。 初步了解:Fe(OH)2与FeCO3稳定区域图的绘制。FeS、Fe(OH)2与FeCO3的分级沉淀。
第一节 天然水中各类固体的溶解平衡 一、常见固体的溶解性
(一) 天然水中溶解沉淀平衡的复杂性
溶解―沉淀平衡是固一液两相间的平衡,反应发生在两相的界面上。天然水是个组成复杂的体系, 增加了溶解―沉淀平衡的复杂性。难溶电解质的溶解规律可以用溶度积原理描述,天然水中的溶解 平衡有以下特点: 1,反应的滞后性。即平衡状态不是迅速达到,往往要滞后一段时间。因此,在天然水中常常会 发现沉淀物的过饱和状态。例如大洋表层水中的CaCO3一般都有一定的过饱和程度。升高温度,有结 晶核及生物作用,均可加速反应的进行。 2,最先生成的沉淀不一定是最稳定的形态,而是反应速度快的形态。这种形态经过一定时间的作 用,可以转化为更稳定的形态。例如,硅酸盐在沉淀析出时首先析出的是蛋白石,而不是更稳定的 石英。 3,吸附沉淀作用和共沉淀作用的存在,这使沉淀反应生成的固相组成复杂,使远未达到溶度积的成 分也可沉淀析出。 天然水在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不断侵蚀陆地,使其风化产物转入水体,最后进入海洋。其中80%左 右是悬浮物质,20%左右是溶解物质。在条件变化时,溶解的物质可以发生沉淀,悬浮物质也可溶 解。地面水中的主要离子成份就是径流在汇集过程中对岩石、土壤淋溶而形成的。这些成分主要来 自沉积岩。下面就天然水中较常见的沉淀物作简单介绍。
(二)硝酸盐、氯化物和硫酸盐
在常见化合物中,硝酸盐几乎全部是易溶的,氯化物和硫酸盐绝大多数也是易溶的。较常见的难溶 化合物有氯化银、氯化铅、硫酸铅、硫酸钡等。它们的溶度积常数见表12-1。另外,硫酸钙在水中 的溶解度也比较小(1.9g/L)。铅虽然是比较常见的污染重金属,但它在海水中,大部分被转移到
http://210.30.64.60/etc/jpk/huaxue/kejian/dishierz.htm
2010-03-11

养殖水环境化学习题

各章复习思考题及综合性模拟题 参考答案 第一章 一、名词解释 1、水质:水及其中杂质所共同表现出来的特征。 2、水质系:水和其中杂质所组成的一切复杂体系。 二、问答题(答题要点) 1、为什么说天然水是包含各种杂质的溶液或浊液? 答:天然水中溶解了多种盐类、气体和有机物,而且还含有泥沙、粘土颗粒、浮游生物、有机碎片等悬浮物质,所以说天然水是包括各种杂质的溶液和浊液。 2、水生生物与水、水质有何密切关系?(可问老师) 答:主要从水生生物生长、繁殖等与水、水质的关系及养殖生产的产量、质量与水、水质的关系这两个方面另以阐述。 第二章 一、名词解释 1、硬度:单位水体中所含二价和二价以金属离子的总量为水的硬度。 2、暂时硬度:水中的钙、镁的碳酸氢盐在煮沸后即分解成碳酸盐沉淀析出,故相应的硬度又称暂时硬度。 3、永久硬度:钙、镁的硫酸盐、氯化物等,用一般的煮沸方法不能把它们从水中除去,所以又称永久硬度。 4、电导率:在相距1cm用惰性金属制成的平行电极间,电解质溶液有1cm2面上所具有的电导,称为电导率。P32 5、离子活度:离子的有效浓度。P30 6、水的透明度:把透明度板沉入水中,至恰好看不见板面上的白色,此时水的深度即为水的透明度。 7、温跃层:温度随深度增加而迅速降低的水层。 8、水温的正分层:指夏季的上层温度高,下层温度低的分层情况。 9、水温的逆分层:指冬季的上层温度低,下层温度高的分层情况。 10、水温的全同温:指春秋季的上下层温度几乎相同的情况。 二、问答题(答题要点) 1、水的硬度如何分类? 答:单位水体中所含Ca2+、Mg2+的总量称为水的总硬度,按照造成硬度的阳离子的不同,硬度又可分为钙硬度和镁硬度。考虑阴离子组成,硬度可分为碳酸盐硬度(其中钙、镁的碳酸氢盐标定的硬度又称暂时硬度)和非碳酸盐硬度(又称永久硬度)。 2、硬度的常用单位有哪三种?这些单位之间如何相互换算? 答:常用单位有:mmol(1/2 Ca2+,1/2 Mg2+)·L-1;德国度(0H G)和mg(CaCO3)·L-1三种。 换算关系:1 mmol(1/2 Ca2+,1/2 Mg2+)·L-1=2.804 0H G=50.05 mg(CaCO3)·L-1。 3、鱼池水硬度变化与水生生物的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有何关系? 答: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会引起鱼池水硬度变化:光合作用使硬度减小,呼吸作用使硬度增大。 4、盐度小于24.9的海水,密度最大时的温度比冰点高,在冰下可以保持高于冰点温度的水层;在盐度为24.9的海水中密度最大时的温度与冰点相同:(24.9‰、-1.350C),纯水在3.980C时密度最大。 5、何谓硫酸盐的还原作用?发生硫酸盐还原作用的条件是什么?P56 答:在缺氧环境中,各种硫酸盐还原菌可把SO42-还原成硫化物,这一过程称为硫酸盐的还原作用的,其发生的条件是:(1)缺乏溶氧;(2)有丰富的有机物;(3)SO42-的含量(4)有微生物的参与。 6、硫元素在水体中有哪些转化作用? 答:硫元素在水体中的转化作用有:氧化作用、还原作用、化学沉淀或吸附沉淀和同化作用及蛋白质分解作用。 7、硫化氢在总硫化物中占的比例与哪些因素有关?为什么pH值降低的毒性增强?P56 答:H2S在总硫化物中占的比例主要与水温、pH值等有关,在硫化物的三种存在形式中,H2S毒性最强,pH下降,硫化氢在总硫化物中占的比例增加,毒性也随之增强。 8、养殖生产中可采取哪些措施防止硫化氢的生成及其毒害作用?P57 答:主要措施有:(1)促进水体垂直流转混合,打破其分层停滞状态,避免底泥、底层水发展为厌气状态。(2)尽可能保持底质、底层水层中性、微碱性(pH值8左右),极力避免底质、底层水呈酸性。(3)施用铁剂,提高底质、底层水中铁含量。(4)避免大量SO42-进入养殖水体。 9、为什么Fe2+、Fe3+、石灰水、黄泥水均可降低水中硫化物的毒性?P57 答:Fe2+、Fe3+可使硫化物转化为硫和硫化亚铁沉淀,黄泥含铁离子也具有此作用,而石灰水会增大水的pH值,降低硫化氢

土力学复习知识点整理

土力学复习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土的物理性质及其工程分类 1.土: 岩石经过风化作用后在不同条件下形成的自然历史的产物。 物理风化原生矿物(量变)无粘性土 风化作用化学风化次生矿物(质变)粘性土 生物风化有机质 2.土具有三大特点:碎散性、三相体系、自然变异性。 3.三相体系:固相(固体颗粒)、液相(土中水)、气相(气体)三部分组成。 4.固相:土的固体颗粒,构成土的骨架,其大小形状、矿物成分及组成情况是决定土物理性质的重要因素。 (1)土的矿物成分:土的固体颗粒物质分为无机矿物颗粒和有机质。 颗粒矿物成分有两大类:原生矿物、次生矿物。 原生矿物:岩浆在冷凝过程中形成的矿物,如石英、长石、云母。 次生矿物:原生矿物经化学风化作用的新的矿物,如黏土矿物。 粘土矿物的主要类型:蒙脱石、伊利石、高岭石(吸水能力逐渐变小) (2)土的粒组: 粒度:土粒的大小。粒组:大小、性质相近的土粒合并为一组。

(3)土的颗粒级配:土中所含各颗粒的相对含量,以及土粒总重的百分数表示。 ①△颗粒级配表示方法:曲线纵坐标表示小于某土粒的累计百分比,横坐标则是用对数值表示的土的粒径。曲线平缓则表示粒径大小相差很大,颗粒不均匀,级配良好;反之,则颗粒均匀,级配不良。 ②反映土颗粒级配的不均匀程度的指标:不均匀系数Cu和曲率系数Cc,用来定量说明天然土颗粒的组成情况。 公式: 不均匀系数Cu= d60/d10 曲率系数Cc=(d30)2/(d60×d10) d60 ——小于某粒径的土粒质量占土总质量60%的粒径,称限定粒径; d10 ——小于某粒径的土粒质量占土总质量10%的粒径,称有效粒径; d30 ——小于某粒径的土粒质量占土总质量30%的粒径,称中值粒径。 级配是否良好的判断: a.级配连续的土:Cu>5,级配良好;Cu<5级配不良。 b.级配不连续的土,级配曲线呈台阶状,同时满Cu>5和Cc=1~3两个条件时,才为级配良好;反之则级配不良。 ③颗粒分析实验:确定各个粒组相对含量的方法。 筛分法:(粒径大于0.075mm的粗粒土) 水分法:(沉降分析法、密度计法)(粒径小于0.075mm的细粒土) 5.液相:土中水按存在形态分为液态水、固态水、气态水。 土中液态水分为结合水和自由水两大类。 粘土粒表面吸附水(表面带负电荷) 结合水是指受电分子吸引力作用吸附于土粒表面 成薄膜状的水。 分类: 强结合水和弱结合水。 自由水是指存在于土粒表面电场影响范围以外的土中水。

高中化学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总结(非常详细非常好)

2015高中化学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总结 专题一物质的分类、结构、反应及实验基本操作 一、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溶液 混合物胶体 浊液有机化合物 物质 纯净物无机化合物 非金属 金属 二、化学反应的类型 1、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2、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置换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复分解反应一定不是氧化还原反应,化合反应、分解反应可能是氧化还原反应 3、氧化还原反应 本质:电子的转移(得失或者偏移)特征:化合价的改变(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依据) 概念:升(化合价)---失(电子)---氧(氧化反应)------还(还原剂) 降(化合价)--- 得(电子)---还(氧化反应)------ 氧(还原剂) 表示方法: 单线桥双线桥 2e- 失去2e- -1 0 -1 0 0 -1 2 KBr + Cl2====Br2+2KCl 2 KBr + Cl2 ==== Br2+2KCl 得到2e- 三、物质的量 1、定义:表示一定数目微粒的集合体符号:n 单位:摩尔 2、阿伏加德罗常数:0.012kgC-12中所含有的碳原子数。用N A表示。约为6.02x1023 N 3、微粒与物质的量的关系:公式:n= NA 4、摩尔质量: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用M表示单位:g/mol 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式量

5、质量与物质的量的关系:公式:n= M m 6、体积与物质的量的关系:公式:n=Vm V 标准状况下 ,1mol 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为22.4l 7、阿伏加德罗定律:同温同压下, 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的分子数 8、物质的量浓度: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B 的物质的量。符号C B 单位:mol/l 9、物质的量浓度与物质的量的关系:公式:C B = V nB 10、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 配制前要检查容量瓶是否漏水 步骤:①. 计算 m=c ×v ×M ②.称量③. 溶解 ④.转移 (洗涤2---3次 洗涤液转入容量瓶) ⑤.定容⑥.摇匀⑦. 装瓶贴签 四、分散系 溶 液 胶体 浊液 1、分散质大小(nm ) <10-9 10-9 ~10-7 >10-7 2、胶体的性质:丁达儿现象(光亮的通路 ) 用于 区分溶液与胶体 3、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者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4、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和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蔗糖 酒精 SO 2 CO 2 NH 3等 强酸HCl H 2SO 4 HNO 3 5、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能全部电离的电解质 强碱NaOH KOH Ca (OH )2 Ba (OH )2 大多数的盐 弱酸 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能部分电离的电解质 弱碱 水 五、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1、过滤法:适用于分离一种组分可溶,另一种不溶的固态混合物 如:粗盐的提纯 2、蒸发结晶:混合物中各组分物质在溶剂中溶解性的差异 3、蒸馏法:适用于分离各组分互溶,但沸点不同的液态混合物。如:酒精与水的分离 主要仪器: 蒸馏烧瓶 冷凝器 4、分液:分离互不相容的两种液体 5、萃取: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溶解度不同 溴水 CCl4 分层 上层无色 下层橙红色 不用酒精萃取 六、离子的检验 焰色反应 钠焰色:黄色 钾的焰色:紫色 (透过蓝色钴玻璃) Cl-检验 :加硝酸银产生的白色沉淀不溶解于稀硝酸 SO42-检验: 加Ba(NO3)2产生的白色沉淀不溶解于稀硝酸 NH 4+ 检验:加入NaOH 加热产生气体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Fe 3+检验:加入KSCN 溶液出现红色 Fe3++3SCN-==Fe (SCN )3 Al 3+检验:加入NaOH 先出现白色沉淀后沉淀消失 七、原子结构 质子 Z 原子核 1、原子 A Z X 中子 N = A-Z 核外电子 Z

水环境化学

第三章水环境化学 水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资源之一,也是人类与生物体赖以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物质,但世界上可供人类利用的水资源很少,仅占地球水资源的0.64%。 水环境化学:是研究化学物质在天然水体中的存在形态、反应机制、迁移转化、归趋的规律与化学行为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它是环境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研究将为水污染控制和水资源的保护提供科学的依据。 第一节 水的分布、基本特征及污染物存在形态 一、水的特征与分布 天然水中一般含有可溶性物质和悬浮物质(包括悬浮物、颗粒物、水生生物 等)。可溶性物质的组成十分复杂,主要是岩石在风化过程中,经水溶解迁移 的地壳矿物质。天然水中常见的八大离子占天然水中离子总量的95%-99%. 总含盐量:TDS=[Ca2+ + Mg2+ + K+ + Na+ ] + [Cl- + SO42- + HCO3- + NO3-] (2)水中的金属离子 水中金属离子的表示式常写成Mn+,其水合离子的分子式一般写作M(H2O)xn+。金属离子在水中可以以多种形态存在,一般为Fe(OH)2+,Fe2(OH)24+和Fe3+等形态存在。水溶液中金属离子的表示式常写成Mn+,预示着是简单的水合金属阳离子M(H2O)xn+。它可通过化学反应达到最稳定的状态,酸-碱、沉淀、配合及氧化-还原等反应是它们在水中达到最稳定状态的过程。各种形态的浓度可以通过平衡常数加以计算,见书P148页。 (3)气体在水中的溶解性 气体溶解在水中,对于生物种类的生存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来说大气中的气体分子与溶液中同种气体分子存在一种平衡,浓度关系服从Henny定律。 X(g)X(aq) (4)水生生物 水生生物可直接影响许多物质的浓度,其作用有代谢、摄取、存储和释放等。 自养生物:利用太阳能量和化学能量,把简单、无生命的无机一无机元素引进至复杂的生命分子中组成生命体,如藻类。 异养生物:利用自养生物产生的有机物作为能源及合成自身生命的原始物质。 藻类生成和分解是水体中进行光合作用(P)和呼吸作用(R)的一典型过程,可

环境化学知识点梳理

1影响重金属在土壤—植物体系中迁移的因素 土壤的理化性质(PH,土壤质地,土壤的氧化还原电位,土壤中有机质含量) 重金属的种类、浓度及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植物的种类、生长发育期(4)复合污染(5)施肥 2生物富集biologicaNTRATION:指生物通过对环境(水、土壤、大气)中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的物质的积累,使其在集体内的浓度超过周围环境中浓度的现象。条件:1、污染物在环境中较稳定2生物能吸收3不易被生物转化分解的 3生物放大biomagification:指在同一食物链上的高营养级生物,通过吞食低营养级生物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物质,使其在机体内的浓度随营养级数提高而增大的现象 4生物积累;生物从周围环境(水、土壤,大气)和食物链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物质,使其在机体内的浓度随营养级数提高而增大的现象 5多氯联苯(PCBs)在环境中的迁移和转化:光化学分解和生物转化 6持久性有机物污染物为什么能够进行远距离传输 1、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具有挥发性和半挥发性有机物,易于挥发至大气中,随大气进行传输2.POPs具有稳定性(或称为持久性),能在环境中长时间存在而不发生降解 正是由于其挥发性强流动性大,并且持久性强,导致其能能在环境中持续存在并远距离传播. 7全称是Pharmaceutical and Personal Care Products,简称PPCPs药物及个人护理品:PPCPs 作为一种新兴污染物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PPCPs种类繁杂,包括各类抗生素、人工合成麝香、止痛药、降压药、避孕药、催眠药、减肥药、发胶、染发剂和杀菌剂等。许多PPCPs 组分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旋光性和极性,大都以痕量浓度存在于环境中。兽类医药、农用医药、人类服用医药以及化妆品的使用是其导入环境的主要方式。由于该类物质在被去除的同时也在源源不断地被引入到环境中,人们还将其称为“伪持续性”污染物。城市污水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其处理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人体的健康和受纳水体的水质。大多数PPCPs 以原始或被转化形式排人到污水中随污水进入污水处理厂。 8持久性有机物(POPs):是指通过各种环境介质(大气、水、生物体等)能够长距离迁移并长期存在于环境,具有长期残留性、生物蓄积性、挥发性和高毒性,对人类健康和环境有严重危害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机污染物 PCPBS多氯联苯,二噁英,多环芳烃。多溴联苯(PBBS) 特性:(1)持久性,能在环境中持久地存在(2)生物蓄积性,能蓄积在食物链中对有较高营养等级的生物造成影响(3)半挥发性,能够经过长距离迁移到达偏远的极地地区(4)有毒性,在相应的环境浓度下会对接触该物质的生物造成有害或有毒效应,在POPs公约规

养殖水环境化学复习资料

养殖水环境化学复习资料 养殖13级 第一章天然水的主要理化性质 1、名词解释 (1)海水常量成分恒定性原理:海水的总含盐量或盐度是可变的,但常量成分浓度之间的比值几乎保持恒定。“海水常量成分恒定性原理”又称为“主要成分恒比关系原理”、“海水组成的恒定性原理”、“Marcet原理”和“Dittmar定律”。 (2)离子总量:离子总量是指天然水中各种离子的含量之和。单位:mg/L 、mmol/L或g/kg、mmol/kg。 (3)矿化度:用蒸干称重法得到的无机矿物成分的总量,标准温度:105~110℃,反映淡水水体含盐量的多少。 (4)天然水的依数性:指稀溶液蒸气压下降(Δp),沸点上升(Δt b),冰点下降(Δt f)值都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摩尔浓度(b)成正比,而与溶质的本性无关。 (5)电导率:为在相距1m(或1cm),面积为1m2(或1cm2)的两平行电极之间充满电解质溶液时两电极间具有的电导。测定的标准温度为25℃。 (6)补偿深度:有机物的分解速率等于合成速率的水层深度称为补偿深度。 (7)离子强度:是指电解质溶液中参与电化学反应的离子的有效浓度。离子活度(a)和浓度(c)之间存在定量的关系,其表达式为:a=γc·c。 (8)离子活度:衡量溶液中存在离子所产生的电场强度的量度。溶液中离子的浓度越大,离子所带的电荷数越多,粒子与它的离子氛之间的作用越强,离子强度越大。 (9)水体自净:在自然条件下,一方面由于生物代谢废物等异物的侵入、积累导致水体经常遭受污染;另一方面,水体的物理、化学及生物作用,又可将这些有害异物分解转化,降低以至消除其毒性,使受到污染的水体恢复正常机能,这一过程称为水体的“自净作用”。 2、天然水中的常量元素。 海水与淡水中都有的常量元素:阳离子:K+、Na+、Ca2+、Mg2+ 阴离子:HCO-、SO42-、Cl- 淡水中有CO32-,海水中有H4BO4-、Br、Sr。 3、哪些参数能反映天然水的含盐量?相互间的关系? §常用的有离子总量、矿化度、氯度还有盐度。其中矿化度是用来反映淡水水体含盐量多少的,氯度和盐度是反映海水含盐量多少的。对于海水离子总量、矿化度和盐度三者之间的关系为:总含盐量>离子总量>盐度>矿化度。 4、海水盐度、氯度是怎样定义的?它们之间关系如何? 答:(1)氯度的原始定义:将1000g海水中的溴和碘以等当量的氯取代后,海水中所含氯的总克数。用Cl‰符号表示。 氯度的新定义:海水样品的氯度相当于沉淀海水样品中全部卤族元素所需纯标准银(原子量银)的质量与该海水样品质量之比的0.3285234倍,用10-3作单位。用Cl 符号表示。 (2)盐度的原始定义:当海水中的溴和碘被相当量的氯所取代,碳酸盐全部变为氧化物,有机物完全氧化时,海水中所含全部固体物的质量与海水质量之比,称为盐度。以10-3或‰为单位,用符号S‰表示。与氯度的关系:S‰=0.030+1.8050Cl ‰ 1966年提出的经验公式为:S‰=1.80655Cl ‰ 1978年实用盐度,电导盐度计出现,由电导率测盐度。 5、阿列金分类法如何对天然水分类?为什么硫酸盐与氯化物类的钙组和镁组中没有Ⅰ型水?

土力学与基础工程知识点考点整理汇总

一、绪论 1.1土力学、地基及基础的概念 1.土:土是连续、坚固的岩石经风化、剥蚀、搬运、沉积而形成的散粒堆 积物。 2.地基:地基是指支撑基础的土体或岩体。(地基由地层构成,但地层不一 定是地基,地基是受土木工程影响的地层) 3.基础:基础是指墙、柱地面下的延伸扩大部分,其作用是将结构承受的 各种作用传递到地基上的结构组成部分。(基础可以分为浅基础和深基 础) 4.持力层:持力层是指埋置基础,直接支撑基础的土层。 5.下卧层:下卧层是指卧在持力层下方的土层。(软弱下卧层的强度远远小 于持力层的强度)。 6.基础工程:地基与基础是建筑物的根本,统称为基础工程。 7.土的工程性质:土的散粒性、渗透性、压缩性、整体强度(连接强度) 弱。 8.地基与基础设计必须满足的条件:①强度条件(按承载力极限状态设计): 即结构传来的荷载不超过结构的承载能力p f ≤;②变形条件:按正常使 s≤ 用极限状态设计,即控制基础沉降的范围使之不超过地基变形的允许值[] 二、土的性质及工程分类 2.1 概述 土的三相组成:土体一般由固相(固体颗粒)、液相(土中水)、气相(气体)三部分组成,简称为三相体系。 2.2 土的三相组成及土的结构 (一)土的固体颗粒物质分为无机矿物颗粒和有机质。矿物颗粒的成分有两大类:(1)原生矿物:即岩浆在冷凝过程中形成的矿物,如石英、长石、云母等。(2)次生矿物:系原生矿物经化学风化作用后而形成的新的矿物(如

粘土矿物)。它们的颗粒细小,呈片状,是粘性土固相的主要成分。次生矿物中粘性矿物对土的工程性质影响最大 —— 亲水性。 粘土矿物主要包括:高岭石、蒙脱石、伊利石。蒙脱石,它的晶胞是由两层硅氧晶片之间的夹一层铝氢氧晶片所组成称为2:1型结构单位层或三层型晶胞。它的亲水性特强工程性质差。伊利石它的工程性质介于蒙脱石与高岭石之间。高岭石,它是由一层硅氧晶片和一层铝氢氧晶片组成的晶胞,属于1:1型结构单位层或者两层。它的亲水性、膨胀性和收缩性均小于伊利石,更小于蒙脱石,遇水稳定,工程性质好。 土粒的大小称为粒度。在工程性质中,粒度不同、矿物成分不同,土的工程性质也就不同。工程上常把大小、性质相近的土粒合并为一组,称为粒组。而划分粒组的分界尺寸称为界限粒径。土粒粒组先粗分为巨粒、粗粒和细粒三个统称,再细分为六个粒组:漂石(块石)、卵石(碎石)、砾粒、砂粒、粉粒和黏粒。 土中所含各粒组的相对含量,以土粒总重的百分数表示,称为土的颗粒级配。土的级配曲线的纵坐标表示小于某土粒的累计质量百分比,横坐标则是用对数值表示土的粒径。由曲线形态可评定土颗粒大小的均匀程度。若曲线平缓则粒径大小相差悬殊,颗粒不均匀,级配良好;反之,则颗粒均匀,级配不良。 工程中常用不均匀系数u C 和曲率系数c C 来反映土颗粒的不均匀程度。 60 30u d C d = ()2301060c d C d d =? 10d —小于某粒径的土粒质量总土质量10%的粒径,称为有效粒径; 30d —小于某粒径的土粒质量总土质量30%的粒径,称为中值粒径; 60d —小于某粒径的土颗粒质量占总质量的60%的粒径,称限定粒径。 工程上对土的级配是否良好可按如下规定判断 ① 对于级配连续的土: Cu 5,级配良好;5Cu ,级配不良。 ② 对于级配不连续的土,级配曲线上呈台阶状,采用单一指标Cu 难以全面有效地判断土的级配好坏,需同时满足Cu 5和13Cu = 两个条件时,才为级配良好,反之级配不良。

水环境化学

二、污染物在不同水体中的迁移转化规律 污染物排人河流后,在随河水往下游流动的过程中受到稀释、扩散和降解等作用,污染物浓度逐步减小。污染物在河流中的扩散和分解受到河流的流量、流速、水深等因素的影响。大河和小河的纳污能力差别很大。 河口是指河流进入海洋前的感潮河段。一般以落潮时最大断面的平均流速与涨潮时最小断面的平均流速之差等于0.05m/s的断面作为河口与河流的分界。河口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受潮汐影响,受涨潮、落潮、平潮时的水位、流向和流速的影响。污染物排人后随水流不断回荡,在河流中停留时间较长,对排放口上游的河水也会产生影响。 湖泊、水库的贮水量大,但水流一般比较慢,对污染物的稀释、扩散能力较弱。污染物不能很快地和湖、库的水混合,易在局部形成污染。当湖泊和水库的平均水深超过一定深度时,由于水温变化使湖(库)水产生温度分层,当季节变化时易出现翻湖现象,湖底的污泥翻上水面。 海洋虽有巨大的自净能力,但是海湾或海域局部的纳污和自净能力差别很大。此外,污水的水温较高,含盐量少,密度较海水小,易于浮在表面,在排放口处易形成污水层。 地下水埋藏在地质介质中,其污染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但地下水一旦污染要恢复原状非常困难。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迁移转化受对流与弥散、机械过滤、吸附与解吸、化学反应、溶解与沉淀、降解与转化等过程的影响。 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 污染物进入环境后,会发生迁移和转化,并通过这种迁移和转化与其他环境要素和物质发生化学的和物理的,或物理化学的作用。迁移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空间位置和范围的变化,这种变化往往伴随着污染物在环境中浓度的变化。污染物迁移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物理迁移、化学迁和生物迁移。化学迁移一般都包含着物理迁移,而生物迁移又都包含着化学迁移和物理迁移。物理迁移就是污染物在环境中的机械运动,如随水流、气流的运动和扩散,在重力作用下的沉降等。化学迁移是指污染物经过化学过程发生的迁移,包括溶解、离解、氧化还原、水解、络合、螯合、化学沉淀、生物降解等等。生物迁移是指污染物通过有机体的吸收、新陈代谢、生育、死亡等生理过程实现的迁移。有的污染物(如一些重金属元素、有机氯等稳定的有机化合物)一旦被生物吸收,就很难排出生物体外,这些物质就会在生物体内积累,并通过食物链进一步富集,使得生物体中该污染物的含量达到物理环境的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百万倍,这种现象叫做富集。污染物的转化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经过物理、化学或生物的作用改变其存在形态或转变为另外的不同物质的过程。污染物的转化必然伴随着它的迁移。污染物的转化可分为物理转化、化学转化和生物化学转化。物理转化包括污染物的相变、渗透、吸附、放射性衰变等。化学转化则以光化学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及水解反应和络合反应最为常见。生物化学转化就是代谢反应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受其本身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它所处的环境条件的影响,其迁移的速率、范围和转化的快慢、产物以及迁移转化的主导形式等都会变化

土力学知识点总结

土力学知识点总结 1、土力学是利用力学一般原理,研究土的物理化学和力学性质及土体在荷载、水、温度等外界因素作用下工程性状的应用科学。 2、任何建筑都建造在一定的地层上。通常把支撑基础的土体或岩体成为地基(天然地基、人工地基)。 3、基础是将结构承受的各种作用传递到地基上的结构组成部分,一般应埋入地下一定深度,进入较好的地基。 4、地基和基础设计必须满足的三个基本条件:①作用与地基上的荷载效应不得超过地基容许承载力或地基承载力特征值;②基础沉降不得超过地基变形容许值;③挡土墙、边坡以及地基基础保证具有足够防止失稳破坏的安全储备。 5、地基和基础是建筑物的根本,统称为基础工程。 6、土是连续、坚固的岩石在风化作用下形成的大小悬殊的颗粒、经过不同的搬运方式,在各种自然坏境中生成的沉积物。 7、土的三相组成:固相(固体颗粒)、液相(水)、气相(气体)。 8、土的矿物成分:原生矿物、次生矿物。 9、黏土矿物是一种复合的铝—硅酸盐晶体。可分为:蒙脱石、伊利石和高岭石。

10、土力的大小称为粒度。工程上常把大小、性质相近的土粒合并为一组,称为粒组。划分粒组的分界尺寸称为界限粒径。土粒粒组分为巨粒、粗粒和细粒。 11、土中所含各粒组的相对含量,以土粒总重的百分数表示,称为土的颗粒级配。级配曲线的纵坐标表示小于某土粒的累计质量百分比,横坐标则是用对数值表示土的粒径。 12、颗粒分析实验:筛分法和沉降分析法。 13、土中水按存在形态分为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固态水又称矿物内部结晶水或内部结合水。液态水分为结合水和自由水。自由水分为重力水和毛细水。 14、重力水是存在于地下水位以下、土颗粒电分子引力范围以外的水,因为在本身重力作用下运动,故称为重力水。 15、毛细水是受到水与空气交界面处表面张力的作用、存在于地下水位以下的透水层中自由水。土的毛细现象是指土中水在表面张力作用下,沿着细的孔隙向上及向其他方向移动的现象。 16、影响冻胀的因素:土的因素、水的因素、温度的因素。 17、土的结构是指土颗粒或集合体的大小和形状、表面特征、排列形式及他们之间的连接特征,而构造是指土层的层理、裂隙和大孔隙等宏观特征,亦称宏观结构。 18、结构的类型:单粒结构、蜂窝结构、絮凝结构。

水环境化学

水环境化学 1、水中八大离子:K +、Na +、Ca 2+、Mg 2+、HCO 3-、NO 3-、Cl -和SO 42-为常见八种离子 2、溶解气体与Henry 定律:溶解于水中的气体与大气中的气体存在平衡关系,气体的大气分压P G 与气体的溶解度的比表现为常数关系,称为Henry 定律,该常数称为Henry 定律常数K H 。 [G(aq)] = K H PG K H -气体在一定温度下的亨利定理常数 (mol/L.Pa) PG - 各种气体的分压 (Pa) 3、水体中可能存在的碳酸组分 CO 2、CO 32-、HCO 3-、H 2CO 3 ( H 2CO 3*) 4、天然水中的碱度和酸度:碱度:水中能与强酸发生中和作用的全部物质,即能够接受质子H+的物质总量;酸度:凡在水中离解或水解后生成可与强碱(OH -)反应的物质(包括强酸、弱酸和强酸弱碱盐)总量;即水中能与强碱发生中和作用的物质总量。 5、天然水中的总碱度=HCO3-+2CO32-+ OH- —H+ 6、水体中颗粒物的类别(1)矿物微粒和粘土矿物(铝或镁的硅酸盐 )(2)金属水合氧化物(铝、铁、锰、硅等金属 )(3)腐殖质 (4)水体悬浮沉积物 (5)其他(藻类、细菌、病毒等) 影响水体中颗粒物吸附作用的因素有:颗粒物浓度、温度、PH 。 7、水环境中胶体颗粒物的吸附作用有 表面吸附 、化学吸附、离子交换吸附 和 专属吸附。 8、天然水的PE 随水中溶解氧的减少而 降低 ,因而表层水呈 氧化性 环境。 9、吸附等温线:在一定温度,处于平衡状态时被吸附的物质和该物质在溶液中的浓度的关系曲线称为吸附等温线;水环境中常见的吸附等温线主要有L -型、F -型和H -型。 10、无机物在水中的迁移转化过程:分配作用、挥发作用、水解作用、光解作用、生物富集、生物降解作用。 11、PE:pE 越小,电子活度越高,提供电子的倾向越强,水体呈还原性。pE 越大,电子活度越低,接受电子的倾向越强,水体呈氧化性 。 pe 影响因素:1)天然水的pE 随水中溶解氧的减少而降低;2)天然水的pE 随其pH 减少而增大。 12、什么是电子活度pE ,以及pE 和pH 的区别。 答:定义电极上电子有效浓度为电子活度,记作E ,其负对数记作pE 。电子活度越大或pE 越小,电子供出电子的倾向越大。在电化学研究中,通常用电极电位表示电极供出或接受电子的倾向,当给出电子活度E 和电子活度的负对数pE 明确的热力学意义之后,就可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