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高三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及解析】

2019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高三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及解析】
2019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高三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及解析】

2019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高三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及解析】

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 《汉书· 食货志》在谈到先秦时代的农业生产时说:“种谷必杂五种,以

备灾害”“还庐树桑,菜茹有畦,瓜瓠果菔,殖于疆易,鸡豚狗彘毋失其时”。它所体现的基本经济特征是

A .精耕细作

B.自给自足

C.农林牧业相互补充

D.农业生产结构完备

2. 汉武帝“用主父偃谋,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和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体现了怎样的思想

A .“君权神授”思想

B.“大一统”思想

C.反专制思想

D.理学思想

3. 《民主与城邦的衰落》一书中指出:“在(雅典)城邦的范围内……尽管社会生活具体而言对公民都很不利,但从政治层面上说,公民还是被视为体制内部可进行

互换的单一体,法律在这个体制内起到了平衡的作用,它是平等的准则。”下列理解

准确的一项是

A .城邦社会生活损害了公民利益

B.公民在法律面前实现了真正的平等

C.法律保障了公民政治的运行

D.城邦公民的政治权利不受保护

4. “烧毁房屋或堆放在房屋附近的谷物堆的,如属故意,则捆绑而鞭打之,然后将其烧死;如为过失,则责令赔偿损失,如无力赔偿,则从轻处罚。”《十二铜

表法》的上述规定集中体现了罗马法

A .考虑周全,甄别案件性质

B.宽容忍让,代表弱势群体

C.叙述详细,内容庞杂繁琐

D.司法不公,保护强者富人

5. 古希腊一位哲学家认为:研究物质世界的构造和法则、探索外界事物的本质不能够说没有意义,但对于哲学家来说,应该有比树木、石头和星辰更有价值的问题,这

就是心灵问题,道德问题。下列属于这位古希腊哲学家的思想主张的是

A .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

B.认识人自己

C.强调“理念是万物的本原”

D.真理高于一切

6. 《晋书·列传第六》记载:卫瓘等上疏曰“昔圣王崇贤,举善而教,用使朝廷德让,野无邪行。……魏氏承颠覆之运,……立九品之制,粗且为一时选用之本耳。……今除九品,则宜准古制,使朝臣共相举任,于出才之路既博,且可以厉进贤之公心,核在位之明暗,诚令典也。”这说明卫瓘等主张

A .以门第族望为选官标准

B.恢复由下而上推举人才的制度

C.通过考试发现选拔人才

D.建立由上而下选拔官员的制度

7.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时代。”

下列文化艺术成就彰显了这一时代解放特征的是

A .戏曲象征虚拟表意的传统开始形成

B.文人多画山水寄托分裂动荡之痛

C.小说着眼民风世情反纲常之道而倡

D.书法尚韵,重在表现自我追求风骨

8. 《唐六典》卷三规定:“工商皆为家专其业以求利者……工商之家不得预于士。”而北宋苏辙则说:“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这种变化表明

A .政府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B.工商业者对政治形势的影响力增强

C.工商业者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D.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发生改变

9. 元代行省长官在忽必烈时期主要执掌钱粮、户口、屯种、漕运等事务;成宗时,可统帅本省军队。同时规定,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据此可知元代

A .地方长官有较大独立性

B.重视对地方官员的监察

C.行省权力受到中央节制

D.专制主义皇权空前加强

10. 《大清会典事例》规定:“嗣后凡遇凶恶不法之人,经官惩治,怙恶不悛,为合族之所共恶者,准族人鸣之于官,或将伊流徙远方,以除宗族之害。或以家法处治,至于身死,免其抵罪。”该规定表明

A .宗族成为基层行政机构

B.宗法制是清朝政治制度的基石

C.君主专制制度走向衰落

D.宗族具有维系地方稳定的作用

11. 方行《清代农民经济扩大再生产的形式》:“往时江南无尺寸隙地,民力田,佃十五亩者称上农,家饶裕矣,次仅五六亩,次三四亩,佐以杂作,非凶岁亦可无饥,何者?男耕于外,妇人蚕织于内,五口之家,人人自食其力,不仰给于一人也。”材料反映出江南农村

A .家庭手工业的收益高于农业

B.小农经济生产模式未改变

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显著提高

D.土地利用率高但兼并严重

12. 明清之际有学者提出:“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以下属于他的主张的是

A .反对以孔子是非为标准

B.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

C.主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D.事物发展变化有规律可循

13. 培根说:“通过在我们时代已开始习以为常的远距离的航海和旅行,人们已揭露和发现了自然界中许多可使哲学得到新的光亮的事物。”这反映了

A .培根的思想闪耀着理性主义光辉

B.新航路开辟促进了文明交流

C .科学发展是思想解放的根本动力

D.地理大发现推动了科学发展

14. 有人将英国政治制度分成两个部分,一是“尊严的部分” ,一是“效率的部分”。“尊严的部分”具有激发和保留人们崇敬之心的功能,它使政治制度获得了权威和动力,而“效率的部分”是对这种权威的现代运用。“尊严的部分”“效率的部分”分别指的是

A .君主制和议会制

B.君主制和共和制

C.立宪制和共和制

D.立宪制和议会制

15. 恩格斯指出,任何新的学说“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源深藏在经济的事实中”。最能印证其主旨的是

A .商品经济催生了欧洲近代启蒙思想

B.人文主义保留了天主教的神学色彩

C.古典文化孕育了意大利的人文主义

D.人民主权学说丰富了法国启蒙思想

16. 1521年有教皇代表与马丁·路德辩论说:信仰无法安稳地奠基于《圣经》,因为“《圣经》就像软蜡一样,可以让每一个人随兴所至地扭或拉”。他们的主要分歧在于

A .教会是否腐败

B.信仰是否必要

C.信徒能否仅仅依靠信仰得救

D.《圣经》能否作为信仰的基础

17. 从19世纪90年代起,德国出现了建立巨型企业的趋势。到20世纪初,占全国企业总数0 . 9%的3万多家大型企业占有3/4以上的蒸汽动力和电力,其中586家巨型企业几乎占有蒸汽动力和电力总数的1/3。上述现象说明

A .军国主义政策推动了生产集中

B.能源革新成为生产集中的主要动力

C.生产集中有利于新兴工业的发展

D.生产集中根本改变了轻重工业比例

18. 1912年4月,“泰坦尼克”号客轮在从英国到美国的首航中不幸沉没。某历史兴趣小组搜集了该客轮的背景材料,其中符合史实的是

①使用电灯照明②豪华客舱配备电视③航线经过地中海④用无线电报与外界联络

A .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9. 列宁在 1895 年评价《共产党宣言》时说:“这本书篇幅不多,价值却相当于多部巨著。它的精神至今还鼓舞着、推动着文明世界全体有组织的正在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这反映出

A .社会主义运动成为世界主流

B.马克思主义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

C.社会主义由理想变成了现实

D.马克思主义与各国革命实际相结合

20. 1845 年,御史刘良驹奏称:“银价之昂未有甚于今日者,京中纹银每两易制钱乃二千文,外省则每两易制钱二千二三百文不等” ,而且“其势日就增加,尚无底止”。“其势日就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A .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中国白银开始出现外流的趋势

C.中国即将进入半殖民地社会

D.中国自然经济面临着解体的危机

21. 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颇具深意地说:“万方来朝,四夷宾服及夷狄戎蛮鬼子,一概轻污之字,皆不必说也。”这表明了

A .近代学习西方思潮的萌发

B.中国人改善外交环境的愿望

C.农民领袖思想觉悟的提高

D.对西方国家的认知有新变化

22. 历史学家杨天石在《帝制的终结——简明辛亥革命史》一书中对孙中山的定性问题有一些新的思考。他认为,孙中山不是“资产阶级革命家” ,可以把孙中山定性为“平民知识分子革命家” (简称“平民革命家” )。下面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创立民国”

C.“平均地权”与“节制资本”

D.“天下为公”

23. 学者闻一多写道:“《中国之命运》一书的出版,在我个人是一个很重要的关键。我简直被那里面的义和团精神吓一跳,我们的英明的领袖原来是这样想法的吗?……《中国之命运》公开向五四挑战,我是无论如何受不了的。”这反映出当时

闻一多

A .深受渐进改良思想的影响

B.由亲蒋反共转变为反蒋反共

C.反对无政府主义等激进思想

D.维护自由、民主的“五四精神”

24. 国内“工商业经济困难,每苦于周转不灵,有待夫金融界之放款。但金融界以

本身资力不厚,虽愿放款而效果不宏。财政部有鉴于此,决定充实中央、中国、交通

三大银行资本” ,作为“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之一种”。国民政府的这一做法在当时

A .充实银行,促进官僚资本的形成

B.为民族工业较快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C.为改变民族工业布局提供政策支持

D.稳定金融市场,有效防止白银外流

25. 蒋介石日记载,“敌人以共产主义为第一对象,希望以本党本人为刽子手,

希望国内自相残杀,使中国成为第二个西班牙,我要严防……对共产党要放宽,使

尽其所能事”。据此能获取的历史信息是

A .材料中所述“敌人”为美国

B.蒋介石承认中国共产党合法地位

C.蒋介石希望和中国共产党合作抗敌

D.蒋介石能以民族大义为重

26. 1921 年 3 月 21 日,苏俄颁布《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法令,宣

布 1921 — 1922 经济年度的粮食税额为 2 . 4 亿普特(1 普特 =16 . 38 千克),比原定的余粮收集额 4 . 23 亿普特低了许多。这是为了

A .改变多数农民无地和少地的现实

B.保证农业集体化运动的顺利开展

C.为社会主义工业化提供资金和原料

D.缓和社会矛盾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27. 20 世纪 30 年代,西方不少国家出现了“妇女回到家庭去”“妇女的天职在教养子女”等口号。这主要是由于

A .西方国家重视教育

B.经济危机增大就业压力

C.西方国家完善了社会保障制度

D.科技发展提高了生产力

28. 1933 年 4 月 5 日,罗斯福政府发布行政命令,要求所有黄金持有者将其持有的金币、金块或金元券移送至联储银行。此后,联邦政府多次以不断上涨的价格购买黄金。由于每一盎司黄金所值美元的数量持续上调,流通中的货币数量也就不断增加。该措施的历史影响是

A .有利于增强美国对外贸易的竞争力

B.克服了商品供给与需求的矛盾

C.促进国际贸易稳定发展

D.促使商品价格逐步回落从而保障市场稳定

29.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捷克斯洛伐克贝奈斯总统领导的民主联盟曾被视为东西方之间可能的桥梁,但在预定举行的大选中共产党人在 1948 年 2 月夺取了政权。从当时国际环境看,这一变化反映出的是

A .美苏两国关系的日趋紧张

B.“冷战”由捷克斯洛伐克问题而引发

C.两极格局形成导致欧洲的分裂

D.马歇尔计划激化了欧洲国家内部矛盾

二、综合题

3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德斯鸠(1689—1755)曾任波尔多市法院院长,后遍游欧洲,考察各国制度,潜心著述。他认为,专制就是君王集一切权力于一身,“完全按照自己一个人一时的与反复无常的意志行事”“法律等于零”。专制君王依靠唯上是从的官吏做爪牙,借助庞大军队和严峻刑罚进行统治,可任意征收重税、没收个人财产。在此制度下,“人的命运与牲畜别无二致,只有本能、服从与惩罚”。

——摘编自路易·戴格拉夫《孟德斯鸠传》

材料二

严复(1854—1921)曾到英国留学,后在北洋水师学堂任职,意欲培养人才建设强大海军。但官场腐朽,使他认识到办理海军教育无法施展政治抱负。1895年前后,严复深为民

族前途担忧,陆续发表文章,翻译西方著作,评论史事与时政,鼓吹学习西方民主。

严复尖锐批判中国专制政体:“国君则超乎法之上,可以意用法易法,而不为法所拘

”“不独国主君上之权为无限也,乃至寻常一守宰,于其所治,实皆兼三权(行、宪、政)而领之”,故无公正可言。他主张“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设议院于京师,而

今天下郡县各公举其守宰”。他认为“吾国今处之形,则小己自由,尚非所急,而所以祛

异族之侵横,求有立于天地之间,斯真刻不容缓之事。故所急者,乃国群自由,非小己自

由也”。他主张通过鼓民力、新民德、开民智,逐步使国家走上民主法制之路。

——摘编自王栻主编《严复集》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孟德斯鸠、严复反专制思想形成的时代

背景与个人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严复的主张在哪些方面与孟德斯鸠相同,有

何主要差异。

3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国学热”的出现,是由于“中华民族复兴”的问题引起的,而民族的复兴必须由民族

文化的复兴来支撑,因此在对过去的盲目“反传统”的反思中考虑到如何传承有五千年文

明的中华文化,并使之在新时代得到更新。有鉴于当前对自然界的无序破坏,一批中国学

者提出儒学中的“天人合一”学说可以为“人与自然”的和谐提供有意义的思想资源。……中国儒家“天人合一”的学说和“建构性的后现代主义”提出的“‘人和自然’

是生命共同体”的理论很相近。有鉴于孔子和孔子思想在一百多年来受到的歪曲和诋毁,

有见识的中国学者认为,要复兴中国文化传统,就必须恢复孔子和孔子思想在中国历史上

的地位。人为地割断自身民族文化的民族是难以生存和发展的。……儒家的“仁爱”精神

不正与“建构性的后现代主义”提倡“第二次启蒙”的“关心他者”有异曲同工之妙吗?

这很可以说明一个问题:在“前现代”的思想宝库中确实包含着若干人类社会“普遍价值”的思想资源,并对克服“现代性”可能发生的弊病起消解作用。

——汤一介《中国的启蒙》

评材料中关于“中华民族复兴”与“国学”关系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观点

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三、连线题

32.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晚清政府为筹措军费开设了厘金局。厘金就是过路费和交易税。“近来内地局、卡林立,往往数十里之遥,其间多至数卡……过一卡有一卡之厘。经一卡抽一卡之厘”。各省厘局,但有厘局之名,实则抽分抽钱,有加无己。凡水陆通衢以及乡村小径,皆设奉完抽厘旗号,所有行商坐贾,于发货之地抽之,卖货之地又抽之,以货易钱之时,以钱换银之时又抽之。资本微末之店铺,肩挑步担之生涯,或行人之携带盘缠,女眷之随身包裹,无不留难搜

括。”官员在征收过程中,随意勒索,如山东高达20%,而其他省份也在5%甚至10%之上。诚如时人所云:“中货有厘金,而洋货全无之,于是洋货之价日贱,中货之价日昂,价

贱则购用日多,价昂则销售日少”。广东三水、佛山等地本是手工业发达的地区,“工艺

之目,成萃于此”,但“军兴以来,创设厘税,遇卡抽验,勒索万状。自三水设厘卡,而

市面为墟矣。佛山一埠,而百行亏折矣”。

——摘编自张宏《关于近代中国厘金制度的思考》等

(1)根据材料,概括晚清厘金制度的特点。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厘金制度的影响。

参考答案及解析

第1题【答案】

第2题【答案】

第3题【答案】

第4题【答案】

第5题【答案】

第6题【答案】

第7题【答案】

第8题【答案】

第9题【答案】

第10题【答案】

第11题【答案】

第12题【答案】

第13题【答案】

第14题【答案】

第15题【答案】

第16题【答案】

第17题【答案】

第18题【答案】

第19题【答案】

第20题【答案】

第21题【答案】

第22题【答案】

第23题【答案】

第24题【答案】

第25题【答案】

第26题【答案】

第27题【答案】

第28题【答案】

第29题【答案】

第30题【答案】

第31题【答案】

第32题【答案】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