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数据的表示和分析》练习题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数据的表示和分析》练习题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数据的表示和分析》练习题

第六单元复习练习

班别:姓名:

一、认真想,仔细填。

1、()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且能够清楚地反映出数量的增减变化。

2、文化路小学一至六年级参加表演的人数分别为40人、35人、50人、30人、40人、45人,用统计图整理各年级人数时,1格表示()人合适。

二、判断题。(对的画“√”,错的画“×”)

1、东三小学全体学生向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3元。那么全校每个学生一定都捐了3元。()

2、学校排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李强是学校排球队队员,他的身高不可能是155厘米。()

3、小明所在的班级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40厘米,小刚所在班级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43厘米,由此判断小明比小刚矮。()

三、看图表回答问题。

1、下面是红星厂2008年上半年的产量统计图

(1)这是一幅()统计图

(2)横轴表示(),纵轴表示

()

(3)纵轴一格表示()吨

(4)()月份的产量最高,是

()吨;()月份的产量最

低,是()吨。

(5)()月份到()月份的产量

呈()趋势;()月份到()

月份的产量呈()趋势。

2、下面是气象小组测出的某一天气温数据统计表。

(1)请你将这一天的气温制成折线统计图。

某一天的气温统计图

(2)这一天的平均气温是多少摄氏度?

(3)请你依据折线统计图,分析这一天的气温变化情况。

四、思考题。

1、曲米参加学校“我爱读书”演讲比赛,7个评委的打分分别是91分、93分、80分、94分、99分、94分、93分。

(1)曲米平均得分是多少分。

(2)如果采用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的评分方法,曲米的平均得分是多少分?平均分有什么变化?

2、某同学在这学期的前四次数学测试中,得分依次为95分、82分、76分和88分,马上要进行第五次数学测试了,她希望五次成绩的平均分能够达到85分,那么,这次测试她至少要考多少分?

四年级数学第六单元专项练习

四下第六单元专项练习班级姓名 一、怎么简便怎么算 356+(44+27)105+238 372+74+128+126 274+208 399+503 207+688 329+(471+86)115+132+118+85 893+594+107 235-68-32 143-(43+89)565-(97+165) 9+99+999+3 483-302 198+275 765-298 643-397 399+503 756-74-26 282+41+159 25×17×4 (43×5) ×2 4×13×5 125×(7×8) 25×36 125×32×25 125×48 25×44 14×102 120×15+15×80 24×15+15×76 303×24 67×99+67 40×(30+25) 18×301 104×25 256×7-56×7 78×101-78 169×43-43×69 25×(30-4) 125×(8+4) 125×(8×4) 64×99+64 64×99 85×101-85 85×101 72×99 72×101 256+(44+27)720÷18÷5 48+189+52 450÷18 6×(9×15)306+338 560÷16÷5 143+84+57+116 二、解决问题 1、张倩和徐帆同时从两地沿一条公路面对面走来,张倩的速度是72米∕分,徐帆的速度是68米 ∕分,经过5分钟两人相遇,两地间的路程是多少米?(先画图整理再解答) 2、轿车每小时行100千米,客车每小时行80千米,(1)如果两车同时从两地出发,沿同一条公路相对而行,两小时后正好在加油站相遇,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2)如果同时从加油站出发,沿同一条公路相背而行,,两小时后正好同时到达目的地,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米千米? 3、小军和小英同时从学校出发,沿一条路到少年宫。小军每分钟行70米,小英每分钟行60米, 10分钟后小军到了少年宫,这时小英离少年宫还有多少米? 4、甲乙两个工程队合修一条水渠,甲队每天修65米,乙队每天修35米,两队同时开工,12天完成任务,这条水渠长多少米? 5、一辆大客车和一辆小轿车同时从相距780千米的两地相向而行,大客车的速度是90千米∕时,小轿车的速度是120千米∕时,3小时后两辆车能相遇吗?如果没有相遇,那么还相距多少千米? 6、张老师和王老师每天早晨都要绕环湖路跑步,她们从同一地点出发反向而行,张老师每分钟跑280米,王老师每分钟跑300米,7分钟后两人第二次相遇,这条环湖路全长多少米?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全套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全套 第一单元过关检测卷 一、填空。(每空1分,共16分) 1.已知两个数的和是793,其中的一个加数是297,另一个加数是()。2.0乘任何数都得();0加任何数都得();0不能作()。3.()-56=130 89×()=356 4.根据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写出另外两个算式。 4×45=180 ()() 360÷20=18 ()() 5.367比()多89,247比()少156。 6.在里填上“>”“<”或“=”。 56÷7÷256÷(7×2) 40×(5+4) 40×5+4 24+102+0 (24+102)×0 150-(120+15) 150-(120-15) 二、选择。(每题3分,共15分) 1.甲数是100,比乙数的3倍多16,乙数是()。 A.28B.312C.38 2.从459里减去15的4倍,差是多少?正确的算式是()。 A.(459-15)×4

B.459-15×4 C.459×4-15 3.根据算式选择问题。 甲、乙两人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甲骑车每小时行15 km,乙步行每小时行 6 km,经过4 小时两人相遇。 (1)15×4() (2)15+6() (3)(15+6)×4() A.甲、乙两人每小时共行多少千米? B.两地之间的路程是多少千米? C.相遇时,甲行了多少千米? 4.在除法里,0不能作()。 A.被除数B.除数C.商 5.下面的算式中,不一定等于0的算式是()。 A.0+△B.0÷○(○≠0) C.0×△ 三、判断。(每题2分,共8分) 1.280÷4-15×3可以同时先算280÷4和15×3。() 2.25×4÷25×4=100÷100=1 () 3.57+15-5与57+(15-5)的运算顺序不同,计算结果相同。() 4.在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四、计算。(1题5分,2题10分,3题4分,4题8分,共27分) 1.口算。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统计”教学计划与教案 第六单元统计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让学生认识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材分析: 本单元两个例题,分别是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和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学时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自主绘制统计图,与同伴交流发现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的联系与区别。 学情分析 本册教材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认识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并继续注意结合实际问题,进一步教学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做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这样就能把数据分析和解决问题结合

在一起,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统计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逐步形成统计观念,体会统计对于事物发展趋势的判断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进行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水彩笔、投影仪 教学课时: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 2、使学生初步了解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学会整理简单的数据,会看简单的统计表和统计图,会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体验解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单元检测题全册精编版

2020年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单元检测题全册精编版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二单元检测题 (四则运算、观察物体(二)) 一、连一连。(6分) 从前面看从左面看从上面看 二、反复比较,慎重选择。(18分) 1、李老师买了一副羽毛球拍和6个皮球,一共花了68元,一副羽毛球拍32元,一个皮球多少钱?( ) A、68÷6 B、(68-32)÷6 C、68-32÷6 2、观察下面的物体,( )是由4个小正方体搭成的。 A、 B、 C、

3、花店昨天卖了16束鲜花。今天比昨天多卖了8束,每束花12枝,今天卖了多少枝花?( ) A、16×12-12÷8 B、12×(16+8) C、16×(12+8) 4、下面算式中,先算加法的是( ) A、75-12+18 B、8+4×6 C、400÷(12+8) 5、下面算式,先算减法不需要使用小括号的是( ) A、25×17-7 B、75-12+13 C、100-20÷5 6、李强数学前三单元的平均成绩是96分,第四单元考了100分,那第李强数学前四单元的平均成绩是多少分?正确算式是( ) A、(96+100)÷2 B、96×3÷2+100÷2 C、(96×3+100)÷4 三、仔细推敲,分辨是非。对的打“√”,错的打“×”。(4分) ( )1、36÷4×3与36÷(4×3)的结果相同。 ( )2、75+25÷25+75 的结果是1。 ( )3、0乘或除以任何数,都得0。 ( )4、用小正方体搭成一个立体图形,从左 面和上面看到的形状如图,搭这个立方体图形至少需要5个小 正方体。 四、算一算。(32分)

1、直接写出得数。(6分) 48÷8×9= 0+12×0= 45+8-23= 28÷7×7= 0÷5×1= 3×8÷6= 2、计算下面各题。(12分) 240×[64-(95-39)] 410-(54+54÷6) 42+8×12÷4 75+225÷(20-5) 3、笔算,并利用乘、除法各部分的关系进行验算。(8分) 420÷35= 28×32= 4、在方框里填上适当的数,并列出综合算式。(6分)

北师大六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

————————————————————————————————作者:————————————————————————————————日期:

圆柱和圆锥 一、面的旋转 1.“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是:点的运动形成线;线的运动形成面; 面的旋转形成体。 2.圆柱的特征: (1)圆柱的两个底面是半径相等的两个圆。 (2)两个底面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 (3)圆柱有无数条高,且高的长度都相等。 3.圆锥的特征: (1)圆锥的底面是一个圆。 (2)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3)圆锥只有一条高。 二、圆柱的表面积 1.沿圆柱的高剪开,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 (如果不是沿高剪开,有可能还会是平行四边形) 2.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用字母表示为:S侧=ch。 3.圆柱的侧面积公式的应用: (1)已知底面周长和高,求侧面积,可运用公式:S 侧 =ch; (2)已知底面直径和高,求侧面积,可运用公式:S 侧 = d h; (3)已知底面半径和高,求侧面积,可运用公式:S 侧 =2 r h 4.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如果用S侧表示一个圆柱的侧面积,S底表示底面积,d表示底面直径,r表示底面半径,h表示高,那么这个圆柱的表面积为: S 表=S 侧 +2S 底 或S 表 = dh+ d2/2= 或S 表 =2 rh+2 r2 5.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的特殊应用:

(1)圆柱的表面积只包括侧面积和一个底面积的,例如无盖水桶等圆柱形物体。 (2)圆柱的表面积只包括侧面积的,例如烟囱、油管等圆柱形物体。 三、圆柱的体积 1.圆柱的体积:一个圆柱所占空间的大小。 2.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如果用V表示圆柱的体积,S表示底面积, h表示高,那么V=Sh。 3.圆柱体积公式的应用: (1)计算圆柱体积时,如果题中给出了底面积和高,可用公式:V=Sh。(2)已知圆柱的底面半径和高,求体积,可用公式:V= r2h; (3)已知圆柱的底面直径和高,求体积,可用公式:V= (d/2)2h; (4)已知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求体积,可用公式:V= (C/2 )2h; 4.圆柱形容器的容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是V=Sh。 5.圆柱形容器公式的应用与圆柱体积公式的应用计算方法相同。 四、圆锥的体积 1.圆锥只有一条高。 2.圆锥的体积=1/3×底面积×高。 如果用V表示圆锥的体积,S表示底面积,h表示高,则字母公式为: 1/3Sh 3.圆锥体积公式的应用: (1)求圆锥体积时,如果题中给出底面积和高这两个条件,可以直接运用“v= 1/3 Sh”这一公式。 (2)求圆锥体积时,如果题中给出底面半径和高这两个条件,可以运用1/3πr2h

(完整)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单元备课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一、单元名称:四则运算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三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三、单元知识结构 本单元主要教学并梳理混合运算的顺序。混合运算前面学生已经学会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两步式题,并且知道小括号的作用,这里主要教学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对所学的混合运算的顺序进行整理。 主要内容有:整理同级运算的顺序,教学并整理含两级运算的顺序及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有关0的运算。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在混合运算中,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 2、结合具体情境,掌握四则运算的顺序。 难点: 1、学会用两三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在混合运算中,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 关键: 先根据例题把运算顺序讲清,适当补充四则运算的题型和量。情景是作为问题产生的背景和为何可以这样计算的素材来加以理解。在学生基本掌握运算顺序后,再补充综合性的“解决问题”题型,从而使解题步骤和策略得以强化。 五、学生情况 学生基础较扎实,思想品德较好,学习能力较强,学习习惯较好,但也存在不平衡性,有些学生学习不用心,懒惰,有不做作业坏习惯,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发挥本班的优势,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学生自觉地有效地探索知识,寻求规律,不断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智力。适当开展数学课外活动,以拓宽知识面,提高思维能

力,不断增强学生素质。 六、教学建议 1.将探求解题思路过程与理解运算顺序有机结合起来。 本单元是让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混合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因此,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生动情境,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并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形成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先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最后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使解题的步骤与运算的顺序结合起来。当学生列出综合算式后,还要追问每步算式列出的依据及表示的实际意义,促进学生正确地概括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帮助学生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 本单元混合运算的顺序是结合解决问题进行的,其中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又是重点和难点之一。教学时,要注意加强数量关系的分析,在叙述解题思路时,要引导学生透过数看到量,用量的关系来描述解题思路。如,可引导学生这样描述思路“先算出每天接待多少人,再计算6天接待多少人”。不要停留在“先用987÷3,再乘6”的描述方式上。可能开始时学生不习惯,但要逐步培养这种分析方法。七、课时安排 四则运算(一) 2课时 四则运算(二) 2课时 四则运算(三) 2课时 第二单元:方向与位置 一、单元名称:位置与方向 二、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 2.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并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3.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培养学生的方向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4.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 三、单元知识结构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确定位置的感性经验,并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已经能够根据上、下、左、右、前、后和东、南、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六、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第1课时口算除法(一)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2.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3.通过观察,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发展学生的思维。 重点:掌握用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难点:帮助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 教师:图片。 学生:题卡。 一、复习旧知 1.口算。 20×4=30×7= 120÷3=320÷8= 2.估算。

66÷8≈13÷4≈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对学过的口算和估算方法掌握得非常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学习口算除法。(板书课题) 三、探索新知 (教学例1。) 有80面彩旗,每班分20面,可以分给几个班?(出示课题) 1.从图中你都知道了什么?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指名回答)这个问题应该怎么解决呢?(生列式:80÷20=) 2.学生先独立思考口算方法,然后组内交流。 3.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口算方法。 4.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口算方法再和同桌说一说。 师:80÷20表示什么含义? 根据除法的意义可知80÷20表示将80每20 一份求能分成几份。多媒体演示分小棒,启发学生思考口算的方法。 ①8捆小棒(80根),每2捆(20根)一堆,能分成8÷2=4(份)。所以8÷2=4,80÷20=4。 ②想4个20是80,所以80÷20=4。 5.估算:83÷20≈80÷19≈

指名回答,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 6.做一做。(口算,并说出想的过程) 60÷20=40÷20=80÷40= 62÷20≈43÷20≈80÷38≈ 四、巩固练习 1.口算下面各题。(课件出示) (1)20×3=60÷20= (2)60×4=240÷60= 在口算第一组式题的基础上,观察每组的两道题有什么关系。 2.思考怎样很快说出下面除法算式的商。 90÷30=80÷40=240÷60= 五、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生谈体会,师总结) 六、课外作业 完成《校家乐园——畅优新课堂》对应练习。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各单元知识点

四年级下册数学各单元知识点 一、小数的意义和加减法 (一)小数的意义 1、小数的意义: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 表示。 2、小数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3、小数部分的计数单位分别是1 10,1 100,1 1000,…也可以写成0.1,0.01,0.001… 4、小数部分最大的计算单位是1 10,小数部分没有最小的计数单位。 5、小数的数位是无限的。 6、在一个小数中,小数点后面含有几个小数数位,它就是几位小数。小数部分末尾的零也要计入其中。 7、理解0.1与0.10的区别联系: 区别:0.1表示1个0.1;0.10表示10个0.01,意义不同。 联系:0.1=0.10两个数大小相等。运用小数的基本性质可 以不改变数的大小,改写小数或化简小数。 8、小数的基本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获去掉“0”,小数 的大小不变。(小数的大小与小数位数的多少没有关系。)9、单位换算 (1)1分米=0.1米1厘米=0.01米1克=0.001千克

较小单位的量化为较大单位的量的方法:当两个计量单位间的进率是10,100,1000,…时,可以根据小数的意义把较小单位的数改写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再把分数改写成小数,进而用较大单位的量表示。 (2)复名数改单名数:抄相同,改不同。(相同的单位抄在整数部分,不相同的单位按照上面的改写方法写在小数 部分)。 (3)其他改写方法:单名数互化 ①低级单位名数÷进率=高级单位名数。 ②高级单位名数×进率=低级单位名数。复名数与单名数 之间互化:抄相同,改不同(同单名数互化方法)。 (二)比大小 1、比较两个小数大小的方法:先看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小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再看小数部分的十分位,十分位上数字大的小数就大…… 2、把几个小数按顺序排列:要先比较它们的大小。再按照题目 的要求按顺序排列。当单位不统一的几个数量比较大小时,要先将这几个数量的单位统一,再按小数大小比较方法进行比较,最后答题应按照最目中给的原数进行排列顺序。

【最新】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

圆柱和圆锥 一、面的旋转 1.“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是:点的运动形成线;线的运动形成面; 面的旋转形成体。 2.圆柱的特征: (1)圆柱的两个底面是半径相等的两个圆。 (2)两个底面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 (3)圆柱有无数条高,且高的长度都相等。 3.圆锥的特征: (1)圆锥的底面是一个圆。 (2)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3)圆锥只有一条高。 二、圆柱的表面积 1.沿圆柱的高剪开,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 (如果不是沿高剪开,有可能还会是平行四边形) 2.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用字母表示为:S侧=ch。 3.圆柱的侧面积公式的应用: (1)已知底面周长和高,求侧面积,可运用公式:S 侧 =ch; (2)已知底面直径和高,求侧面积,可运用公式:S 侧 =πd h; (3)已知底面半径和高,求侧面积,可运用公式:S 侧 =2πr h 4.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如果用S侧表示一个圆柱的侧面积,S底表示底面积,d表示底面直径,r表示底面半径,h表示高,那么这个圆柱的表面积为: S 表=S 侧 +2S 底 或S 表 =πdh+πd2/2= 或S 表 =2πrh+2πr2 5.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的特殊应用:

(1)圆柱的表面积只包括侧面积和一个底面积的,例如无盖水桶等圆柱形物体。 (2)圆柱的表面积只包括侧面积的,例如烟囱、油管等圆柱形物体。 三、圆柱的体积 1.圆柱的体积:一个圆柱所占空间的大小。 2.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如果用V表示圆柱的体积,S表示底面积, h表示高,那么V=Sh。 3.圆柱体积公式的应用: (1)计算圆柱体积时,如果题中给出了底面积和高,可用公式:V=Sh。(2)已知圆柱的底面半径和高,求体积,可用公式:V=πr2h; (3)已知圆柱的底面直径和高,求体积,可用公式:V=π(d/2)2h; (4)已知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求体积,可用公式:V=π(C/2π)2h; 圆柱形容器的容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是V=Sh。 5.圆柱形容器公式的应用与圆柱体积公式的应用计算方法相同。 四、圆锥的体积 1.圆锥只有一条高。 2.圆锥的体积=1/3×底面积×高。 如果用V表示圆锥的体积,S表示底面积,h表示高,则字母公式为: 1/3Sh 3.圆锥体积公式的应用: (1)求圆锥体积时,如果题中给出底面积和高这两个条件,可以直接运用“v= 1/3 Sh”这一公式。 (2)求圆锥体积时,如果题中给出底面半径和高这两个条件,可以运用1/3πr2h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教材分析

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 第六单元《小数的加法与减法》 一、教学内容与作用 在人类生产与生活中,诸多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小数加、减法。它就是数的运算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就是形成良好的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在三年级上册已经掌握了整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方法,在三年级下册学习了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在本册的第1单元与第3单元,又分别学习了整数的四则运算,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减法的性质,及其简便运算,第4单元又进一步学习了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在此基础上编排了本单元内容。这部分内容又就是今后学习小数乘除法竖式计算、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等知识的重要基础。 例1 用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理解小数点对齐的算理。 例2 总结小数加、减法的一般方法 例3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例4 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二、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1,在具体情境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

计算的算理,掌握一般算法,并能正确的进行加、减混合运算。 2,使学生经历计算、比较、归纳、推理等活动,理解整数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增强计算的灵活性。 3,使学生体会小数加减运算在生活、学习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体验学习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意义与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1、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以及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2、能根据数据特点正确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进行小数的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1、理解小数点对齐,即数位对齐的道理。 2、灵活选用方法使混合运算简便。 3、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化与灵活性。 三、教材编排特点 1.选择生活素材作为计算教学的背景,丰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 内容编排上,以两位同学购买图书的情景贯穿教学,在例1、例2与例3中分别提供了用小数表示的相关图书的价格,然后结合现实情景与具体数量来研究小数的加减运算。在做一做及练习题中,也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数学现实出发,编排了相关的小数加减计算活动,如商品的价格、学生的体重、体育竞赛的成绩等。通过解决这些实际问题,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套单元检测卷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套单元检测卷 特别说明:本试卷为最新人版小学生四年级检测卷全套试卷共30份 试卷内容如下: 1. 第一单元使用(2份) 2. 第二、三单元使用(2份) 3. 第四单元使用(2份) 4. 第五单元使用(2份) 5. 第六单元使用(1份) 7. 第七、八、九单元使用(2份) 8. 周培优测试卷(11份) 9. 期中检测卷(2份) 10. 期末检测卷(2份) 11. 模块过关卷(4份)

第1、2单元过关检测卷 一、填空。(每空1分,共24分) 1.已知两个数的和是793,其中的一个加数是297,另一个加数是()。2.0乘任何数都得();0加任何数都得();0不能作()。3.()-56=13089×()=356980÷()=28 4.根据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写出另外两个算式。 4×45=180()() 360÷20=18()() 5.367比()多89,247比()少156。 6.在里填上“>”“<”或“=”。 56÷7÷256÷(7×2)40×(5+4)40×5+4 24+102+0(24+102)×0 150-(120+15)150-(120-15) 7.计算32×[640÷(71-55)]时,应先算()法,再算()法,最后算()法。 8.如果要把算式12×450-210÷5的运算顺序改成先算减法,再算除法,最后算乘法,那么算式应改为()。 9.由4个小正方体摆成的几何体(如右图),从()面和()面看到的图形都是。 10.一个几何体,从前面看是,从上面看是,从左面看是,这个几何体至少是由()个搭成的。

二、判断。(对的画“√”,错的画“×”)(每题1分,共5分) 1.280÷4-15×3可以同时先算280÷4和15×3。 ( ) 2.25×4÷25×4=100÷100=1 ( ) 3.57+15-5与57+(15-5)的运算顺序不同,计算结果相同。 ( ) 4.因为0×24=24×0,所以0÷24=24÷0。 ( ) 5.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个几何体,看到的形状一定不同。 ( ) 三、选择。(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每题1分,共5分) 1.甲数是96,比乙数的3倍多18,乙数是( )。 A .306 B .38 C .26 D .342 2.从459里减去15的4倍,差是多少?正确的算式是( )。 A .(459-15)×4 B .459-15×4 C .459×4-15 D .(459-4)×15 3.下面的算式中,计算顺序相同的一组是( )。 A.???16×25÷8 16+25-8 B.???75-15×4 75÷15×4 C.???96÷16×596-16× 5 D.? ????64-4+1564-4×15 4.下面的算式中,不一定等于0的算式是( )。 A .0+△ B .0÷○(○≠0) C .0×△ D .8×0 5.在上摆一个同样的正方体,使它从上面看到的图形不变,有 ( )种摆放方法。

新版北师大六年级数学下册单元测试题

第一单元测试卷(一) 一、填空题。(26分) 1.一个圆柱的底面半半径是5厘米,侧面展开图正好是一个正方形,圆柱的高是( )厘米。 2.把圆柱的侧面沿高展开,可以得到一个( ),这个图形的长相当于圆柱 的( ),宽相当于圆柱的( )。 3.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等底等高,如果圆柱的体积是12.6立方分米,那么圆锥的体积是( )立方分米;如果圆锥的体积是12.6立方分米,那么圆柱的体积是( )立方分米。 4.一个圆锥的体积是24立方分米,底面积是8平方分米,高是( )分米。 5.一个圆柱的底面半径是3分米,高是2分米,它的侧面积是( )平方分米,表面积是( )平方分米,体积是( )立方分米。 6.一个圆锥形容器里盛满水,水面高30厘米,将水倒入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形容器中,水的高度是( )厘米。 7.有两张相同的长方形纸(如下图),分别以3cm的边为高和9cm的边为高围成一个圆柱,前者的体积是后者的( )倍。 8.把一根长2米,横截面半径为3厘米的圆柱形木料截成4段小圆柱,表面积比原来增加( )平方厘米。 二、判断题。(对的画“√”,错的画“?”)(10分) 1.表面积相等的两个圆柱,体积不一定相等。( ) 2.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高”计算。( ) 3.一个圆锥的底面直径和高都是4分米,如果沿着底面直径剖成两半,表面积增加8平方分米。( ) 4.圆柱的体积都大于圆锥的体积。( )

5.当圆柱的底面周长与高相等时,沿着某一条高剪开,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 ) 三、选择题。(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10分) 1.把一个正方体木块加工成一个最大的圆柱,它的底面直径是10厘米,这个正方体木块的体积是( )。 A.8000立方厘米 B.4000立方厘米 C.1000立方厘米 D.314立方厘米 2.把一个圆柱切成任意的两部分,则( )。 A.表面积不变,体积增加 B.表面积增加,体积不变 C.表面积增加,体积增加 D.表面积不变,体积不变 3.求一个圆柱形水桶能盛多少水,就是求这个水桶的( )。 A.侧面积 B.表面积 C.容积 D.体积 4.圆柱的高不变,底面半径扩大到原来的2倍,它的体积就扩大到原来的( )。 A.4倍 B.8倍 C.16倍 D.12倍 5.24个完全相同的圆锥形实心铁块可以熔铸成( )个与它们等底等高的圆柱形实心铁块。 A.8 B.12 C.24 D.72 四、计算题。(8分) 1.求出下面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单位:厘米)(4分) 2.求出下面圆锥的体积。(单位:厘米)(4分)

新版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知识点

新版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知识点 第一单元、圆柱和圆锥 一、面的旋转 1、“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是:点的运动形成线;线的运动形成面;面的旋转形成体。 2、圆柱的特征: (1)圆柱的两个底面是半径相等的两个圆。 (2)两个底面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 (3)圆柱有无数条高,且高的长度都相等。 3、圆锥的特征: (1)圆锥的底面是一个圆。 (2)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3)圆锥只有一条高。 二、圆柱的表面积 1、沿圆柱的高剪开,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如果不是沿高剪开,有可能还会是平行四边形) 2、.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用字母表示为:S侧=ch。 3、圆柱的侧面积公式的应用: (1)已知底面周长和高,求侧面积,可运用公式:S侧=ch; (2)已知底面直径和高,求侧面积,可运用公式:S侧=πdh; (3)已知底面半径和高,求侧面积,可运用公式:S侧=2πrh 4、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如果用S侧表示一个圆柱的侧面积,S底表示底面积,d表示底面直径,r表示底面半径,h表示高,那么这个圆柱的表面积为: S表=S侧+2S底或S表=πdh+2π(d/2)2或S表=2πrh+2πr2 5、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的特殊应用: (1)圆柱的表面积只包括侧面积和一个底面积的,例如无盖水桶等圆柱形物体。 (2)圆柱的表面积只包括侧面积的,例如烟囱、油管等圆柱形物体。 三、圆柱的体积 1、圆柱的体积:一个圆柱所占空间的大小。 2、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如果用V表示圆柱的体积,S表示底面积,h表示高,那么

V=Sh。 3、圆柱体积公式的应用: (1)计算圆柱体积时,如果题中给出了底面积和高,可用公式:V=Sh。 (2)已知圆柱的底面半径和高,求体积,可用公式:V=πr2h; (3)已知圆柱的底面直径和高,求体积,可用公式:V=π(d÷2)2h; (4)已知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求体积,可用公式:V=π(C÷π÷2)2h; 4、圆柱形容器的容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是V=Sh。 5、圆柱形容器公式的应用与圆柱体积公式的应用计算方法相同。 四、圆锥的体积 1. 圆锥只有一条高。 2. 圆锥的体积=1/3×底面积×高。 如果用V表示圆锥的体积,S表示底面积,h表示高,则字母公式为:V=1/3Sh 3. 圆锥体积公式的应用: (1)求圆锥体积时,如果题中给出底面积和高这两个条件,可以直接运用V=1/3Sh (2)求圆锥体积时,如果题中给出底面半径和高这两个条件,可以运用1/3πr2h (3)求圆锥体积时,如果题中给出底面直径和高这两个条件,可以运用1/3π(d÷2)2h (4)求圆锥体积时,如果题中给出底面周长和高这两个条件,可以运用1/3π(C÷π÷2)2h 第二单元、比例 1、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2、比例中各部分的名称 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3、比例的基本性质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 4、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方法 (1)求比值; (2)化简比; (3)比例的基本性质 5、解比例的方法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先把比例写成两个外项的积的等于两个内项的积的形式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测试题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测试题 四年级数学第六单元自测题 班级姓名等级 一.填一填。 1.0.8里面有()个0.1;0.045里面有()个0.001;3个()是 0.03。 2.7.6中的7在()位上.表示()个();6在()位上.表示()个()。 3. 2.45+3.6+2.4+3.55=(2.45+ )+(+).这里运用的运算定律有 (). 4.两个小数分别是12.34和2.76.它们的和是().它们的差是()。 5. 4.35+9.8=4.35+10-()。 6.小于1的最大两位小数是().它与大于1的最小两位小数的差是().和 是()。 7.比3.96多2.14的数是();6比()少1.54. 二.请你来当小裁判。(对的画“√”.错的画“×”)。 1.10-(3.5+2.5)=6。() 2.整数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对于小数加法不一定适用。() 3.一个两位小数加一个三位小数.和一定是三位小数。() 4.68个百分之一是0.68。() 5.被减数减少0.1.减数增加0.1.它们的差不变。() 三.用心选一选.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到括号里。 1.一个小数.小数部分的最高位是()。 A.个位 B.十位 C.十分位 D.百分位 2.0.54扩大到原来的10倍后与原数相比.增加了()。 A.4.86 B.5.94 C.1.08 3.如果一个加数增加3.2.另一个加数不变.那么它们的和()。 A.增加3.2 B.减少3.2 C.不变 4. 3.2与1.9的和比它们的差大()。

A.3.8 B.5.1 C.1.3 5.从10里面连续减去0.1.连续减()次.结果是0。 A.100 B.10 C.1000 6.小丽说她身高15分米.小明说他身高1.52米.小鹃说她身高149厘米。 他们三人的身高从高到低的排列顺序是()。 A.小丽小明小鹃 B.小明小丽小鹃 C.小鹃小丽小明 D.小明小鹃小丽 四.计算。 1.直接写得数。 1.5-0.5= 6.4+3= 4.7-0.8= 0.36-0.26= 1-0.04= 4.8-3= 5.4+3.6= 4.8+5.2= 2.用竖式计算。(带☆的要验算) 9.32-4.86= 64.5+7.38= ☆ 70-37.6= 3.用小数计算下面各题。 3米4分米-1米5厘米 2吨50千克+630千克 4.脱式计算。 3.9+ 4.08+3.92+1.1 61.2-7.66-2.34 5.38+0.36+3.64 5.02-3.5+1.98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测试题

四年级数学第六单元自测题 班级姓名等级 一、填一填。 1.0.8里面有()个0.1;0.045里面有()个0.001;3个()是0.03。 2.7.6中的7在()位上,表示()个();6在() 位上,表示()个()。 3. 2.45+3.6+2.4+3.55=(2.45+ )+(+),这里运用的运算定律有(). 4.两个小数分别是12.34和2.76,它们的和是(),它们的差是()。 5. 4.35+9.8=4.35+10-()。 6.小于1的最大两位小数是(),它与大于1的最小两位小数的差是(),和是()。 7.比3.96多2.14的数是();6比()少1.54. 2、请你来当小裁判。(对的画“√”,错的画“×” )。

1.10-(3.5+2.5) =6。() 2.整数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对于小数加法不一定适用。() 3.一个两位小数加一个三位小数,和一定是三位小 数。() 4.68个百分之一是 0.68。() 5.被减数减少0.1,减数增加0.1,它们的差不 变。() 三、用心选一选,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到括号里。 1.一个小数,小数部分的最高位是()。 A.个位 B.十位 C.十分位 D.百分位2.0.54扩大到原来的10倍后与原数相比,增加了()。 A.4.86 B.5.94 C.1.08 3.如果一个加数增加3.2,另一个加数不变,那么它们的和 ()。 A.增加3.2 B.减少3.2 C.不变 4. 3.2与1.9的和比它们的差大()。 A.3.8 B.5.1 C.1.3

5.从10里面连续减去0.1,连续减()次,结果是0。 A.100 B.10 C.1000 6.小丽说她身高15分米,小明说他身高1.52米,小鹃说她身高149厘米。 他们三人的身高从高到低的排列顺序是()。 A.小丽小明小鹃 B.小明小丽小鹃 C.小鹃小丽小明 D.小明小鹃小丽 4、计算。 1.直接写得数。 1.5-0.5= 6.4+3= 4.7-0.8= 0.36-0.26= 1-0.04= 4.8-3= 5.4+3.6= 4.8+5.2= 2.用竖式计算。(带☆的要验算) 9.32-4.86= 64.5+7.38= ☆ 70-37.6= 3.用小数计算下面各题。 3米4分米-1米5厘米 2吨50千克+630千克 4.脱式计算。 3.9+ 4.08+3.92+1.1 61.2-7.66-2.34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单元知识点归纳(全)

一、四则运算 1、加、减、乘、除法的意义。 (1)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 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2)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3)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和=加数+加数差=被减数-减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差 (4)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相乘的两个数叫做因数。乘得的数叫做积。 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5)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6)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积=因数×因数商=被除数÷除数 因数=积÷另一个因数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7)有余数的除法:被除数=商×除数+余数 2、运算顺序: ①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依次)计算。 ②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③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在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中括号外面的。 3、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为四则运算。

4、有关0的运算: ①一个数加上0得原数。 ②任何一个数乘0得0。 ③ 0不能做除数。0除以一个非0的数等于0。 ④ 0÷0得不到固定的商;5÷0得不到商。 5、混合运算中有中括号的,一定要把中括号里面的算式全部算完,才能去掉中括号。 6、列综合算式时,代换前后,算式的运算顺序要相同,如果运算顺序不同,要用加括号的方法来调整。 7、解决租船问题的策略,先计算哪种船的租金最便宜,就考虑先租这种船,如果这种船没有坐满,再进行调整,考虑租另一种船。 8、探究最省钱的租船策略,一是要租单价低的,二是要保证空位最少。 二、观察物体(二) 1、正确辨认从上面、前面、左面观察到物体的形状。 2、①观察物体有诀窍,先数看到几个面,再看它的排列法,画图形时要注意,只分上下画数量。 ②辨认观察物体看到的图形的方法:在哪个位置观察物体,就从那一面数出小正方形的数量,并确定摆出的图形。 3、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所看到的图形有可能一样,也有可能不一样。 4、从同一个位置观察不同的物体,所看到的图形有可能一样,也有可能不一样。 5、从不同的位置观察,才能更全面地认识一个物体。 6、观察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时,从前面观察到的形状比较容易确定,而从上面、左面观察时则要发挥空间的想象能力,需慎重考虑哪部分被遮挡了。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计划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7人,其中男生5人,女生2人,学生的听课习惯已初步养成,班上同学思想比较要求上进,有部分学生学习态度端正学习能力强,学习有方法,学习兴趣浓厚;另一部分学生表现为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作业经常拖拉甚至不做。从去年的学习表现看,学生的计算的方法与质量有待进一步训练与提高。优等生与后进生的差距明显。故在新学期里,我们在此方面要多下苦功,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培养更多的四化建设的新型人才而奋斗。 二、教材简析: 本册教材内容分为“圆柱和圆锥”、“正比例和反比例”和“总复习”三部分。“总复习”包括4个单元。 (一)圆柱和圆锥:包括“面的旋转”“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圆锥的体积”4个课题。 (二)正比例和反比例:包括“变化的量”“正比例”“画一画”“反比例”“观察与探究”“图形的放缩”“比例尺”7个课题。 (三)总复习:包括“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教学目的和要求: 1、使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特征,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会求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掌握圆柱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 2、使学生理解、掌握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反比例。学会使用数对确定点的位置,懂得将图形按一定比例进行放大和缩小。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正确计算平面图的比例尺。提高学生利用已有知识、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周密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3、通过对生活中与体育相关问题的解决,使学生学会综合运用包括算式与方程在内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4、通过对生活中与科技相关问题的解决,使学生扩展数学视野,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5、使学生比较系统地牢固地掌握有关整数和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简易方程、比和比例等基础知识;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能力,会使用学过的简便算法,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会解简易方程;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试卷及答案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检测卷共4页,第1页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检测卷共4页,第2页 密 校名 班级 姓名 座号 密 封 线 内 不 得 答 题 四年级数学科第六单元检测卷 评分:______ 一、判断题。(请在括号里对的画“√”,错的画“×”)(6分) (1)408÷68的商是一位数。 (2)被除数末尾有0,商的末尾一定有0。 ( ) (3)除法中,商是9,余数是 13,除数最小是12。 ( ) (4)因为78÷6=13,所以7800÷600=1300。 ( ) (5)甲数除以乙数商15,如果甲数和乙数都扩大3倍,商就是45。 ( ) (6)270里面有90个30。 ( ) 二、选择题。(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5分) (1)100÷20=5,把100乘4,商是( )。 ① 5 ② 9 ③ 20 (2)397÷23=17……6,下面验算方法正确的是( )。 ① 23×17 ② 23×17+6 ③ 397×17+6 (3)在除法算式里176÷16=11中,如果除数乘5,要使商还是11,被除数应( ) ① 不变 ② 除以5 ③ 乘5 (4)如果A ÷B=C ,那么(A ×8)÷(B ×8)=( )。 ① C ② C ×8 ③ C ÷8 (5)468连续减39,减( )次结果是0。 ① 12 ② 22 ③ 32 三、填空题。(27分) (1) 计算250÷27时,把27看做( )来试商,商是( ),会偏( ),所以要把商调整为( )。 (2) 要使3□6÷34的商是一位数,□里最大可以填( ); 要使523÷□4的商是两位数,□里最大可以填( )。 (3) 一个数除以28有余数,则余数最大是( )。 (4) 两个数相除,商是20,如果在被除数和除数的末尾都填上一个0, 商是( )。 (5) 如果4×50+6=206,那么206÷50=( )……( )。 (6) 800÷25=(800×4)÷(25×4)这样计算是利用( )。 (7) 如果△+□=18,□×5=20,那么△=( ),□=( )。 (8) ( )里最大填几? 60×( )<495 121>27×( ) ( )×80<505 283>( )×70 78×( )<590 564>60×( ) (9)根据272÷34=8,直接写出其他算式的结果。 272÷17=( ) 136÷17=( ) 544÷68=( ) 2720÷34=( ) (10)花店有614支花,如果每次用27支花制作花篮,能做( )个花篮, 还余( )支花。 四、计算题。(32分) (1)直接写出得数。(12分) 108÷27= 350÷50= 420÷70= 1000÷25= 360÷90= 870÷30= 330÷11= 81÷3= 5490÷90= 480÷59≈ 630÷93≈ 475÷80≈ (2)用竖式计算。(第③④要验算)(14分) ① 840÷24= ② 798÷57=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