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平面设计

高层建筑平面设计
高层建筑平面设计

高层建筑平面设计

高层建筑是当代科学技术和社会文化经济的一种体现。是人类社会城市化,高技术化,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产物,是时代的里程碑,也是城市设计师,建筑师,工程师们面对的宏伟课题和历史的重任。首先从设计概念上弄清它的实质、意义、哲理、目标、创造思维方式和手段等是十分重要的,因为高层建筑,甚或超高层建筑的设计概念,与一般民用建筑的创作哲理和方法不尽相同。究其特殊性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建筑高度与层数的量化概念;

二是结构技术与设备综合化的概念

三是建筑文化与健康环境的优化概念,

四是设计者创造力,设计意识及能力的概念。

建筑设计是三维空间设计,高层更是如此。本文试图用平面构成的方式探讨内部划分及组合的相对稳定的规律,以及内部划分与组合和造型的互动性,换句话说,是探讨一种平面与造型内在关系的巧妙结合的规律性。所以本文的探讨试图从二维平面开始进行思考,再把二维和第三维进行综合.

平面构成

平面构成法有线生形和形生形两种,建筑师运用形态要素点线面表达建筑构思意图,而线是组成平面形的基本元素,由直线,凸线和凹线三种原型线可以直接构成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矩形,多边形等一些简单图形,即基本形。由线生形的概念可以构成建筑的单位空间和系列整体空间,也是一种高层建筑具形的表达方式,方法。对于复杂的,设计构思观念上的高层建筑平面构成,则采用形生形的方法来创造理念追求中的建筑形式与形体。形生形是利用原型围合的简单图形去交合,衍生,组合,群化,打散重构,变形处理等方式,以建构满足建筑创意构思的需要的图形。

平面功能设计

高层平面设计包括建筑内部设计和外部设计。

建筑外部设计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高层建筑外部是人造的,有目的的外部环境,是比自然更有意义的空间。高层建筑外部环境一般包括我们周围的所有事物,在高层建筑环境的控制范围内,则包括能源环境以及直接影响人们生理健康的各种事物。他们包括热环境、光环境、声环境、电磁环境、放射环境、重力和运动环境以及化学环境。高层建筑外部空间类型按其使用性质可分为

交通穿越型空间、

集散型空间、

休闲型空间、

商业型空间、

和景观空间等几种类型。

按外部空间与高层建筑平面及竖向关系,有可分为前庭、侧庭、内庭、下沉式花园、天台花园、屋顶花园等几种构成方式和类型。

高层建筑外部空间是人创造的有目的的外部环境。总平面车流包括:上班人车流,外来者车流,货车及垃圾车流线,消防车环路和紧急情况下消防车需通达各处,还有自行车线路。交通穿越型空间。高层建筑外部空间中的人行与车流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功能,交通空间中包括着车流,人流两大主要功能子项,他们对于高层建筑都存在多向性的问题,对于车流则有下客及卸货的分流处理要求,对于人流则有沿着城市主要街区的主导人流及其他次要的道路

次要人流的交通疏散的分流,围绕高层综合体建筑的各个出入口,都有作为交通性质的外部空间存在,对外部空间环境的塑造有重要的影响,交通机理的系统组织,包括人车分行,货运组织与城市交通的联系等本身就是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外部空间环境设计的角度,可将交通型空间,划分成步行,车行,停车,货运这四种内容,将车行,停车,货运等车辆活动空间与人行空间分划开,有利提高外部空间的质量。

立体交通是有效的方法,将人行的空间抬高或降低形成高架或下沉的步行广场,完全摆脱车辆的干扰,货运场与建筑联系较为密切,通常可放置在背离主要街面偏僻角落,或者放在地下室。

集散型空间常以开敞广场的形式,出现在高层建筑的外部环境中,它主要是人们的活动场所,可以容纳包括集会,人流集散,观光,留影,休息等多种功能。对于高层建筑环境系统,集散型空间往往和建筑内部的活动相互对应和内部的公共空间形成整体,是内部活动的前序。高层建筑下部往往有前广场作为集散空间,也使建筑内部的公共空间与城市道路交通之间有一个缓冲的空间,对于大型的综合体建筑,有时按照城市设计要求,需在外部设有城市广场空间,也有的综合性建筑本身包含有会展功能组成,需要与之相应的外部集散场所。集散型空间是运动的空间,但又是人的空间,他一方面要尽量少的被车辆交通干扰,另一方面又应具有灵活性以便容纳几种不同的使用要求

休闲型外部空间也是人的活动场所,他与集散型空间的运动性相反,具有静的特征,它是人们进行休息,观景等,接触自然的场所。对于高层办公楼,休闲空间越来越重视,它往往是在办公楼中的上班族在午饭和午休时常常光顾的地方,在此可享受一时的自然空气和阳光,松弛紧张的神经。休憩空间往往布置在安静的角落并有较好的日照条件,其中布置绿化,座椅及小品,有时它是集散空间的一部分,通过绿化,铺地的分割,形成独自的静态空间。也可通过高差来达到目的,如采用下沉的方法与嘈杂分隔,有些条件好的高层建筑,往往将前广场设计成集散空间与城市空间呼应,而将内向的广场,庭院处理成休憩型空间,总之将外部空间按照动静不同的性质作空间上的划分。

高层建筑主体下部群房往往容纳了商业型空间,与此相应就有了商业型的外部空间,当商店沿街设置时,商业活动与人的活动有了呼应,与此相应的外部空间具有街道的特色。规模较大的商业步行广场也是常见的形式,其中可设置露天的咖啡茶座及各种小型零售摊位,同时布置绿化,小品,构成丰富的广场空间。商业型的外部空间往往同时可作为休憩的场所,也是办公一族工作之余的好去处,但多数情况下,商业空间服务的对象并不局限于建筑的使用者,他的位置和布局要考虑到整个城市的商业布局,成为城市级的商业场所,所以其空间更多的具有运动的特色

建筑内部设计

高层建筑是人类生活城市化,高技术化,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产物,它体现了人类文明的积累和发达,但是在其平面设计中存在令人忧虑的问题。垂直交通问题是高楼在功能上能否使人群有条不紊的上下,并保证安全的关键,也是在设计中困扰建筑师的一个很主要的问题。由于城市布局,结构处理,以经济效益为主,形式服从功能等因素,绝大部分高层建筑标准层平面基本上是矩形或方形。这些高层建筑在外观上大同小异,在形体上就显得雷同和单调,市民或行人看这些高楼时,往往搞不清究竟它是哪栋高楼。这种全新新奇的建筑类型似乎给建筑师们提供着一个非凡的机遇,去创造新风格,这种新风格不但使用于摩天楼,而且也可能适用其他建筑类型。不过,这可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建筑师要花费更多的脑筋去进行探讨。

现代高层建筑多是把大量功能相同或雷同的空间,如写字间,医用护理单元,单元住宅,公寓,旅馆客房,重叠在高层主体里,形成高矗兀立的竖向体量,把功能复杂,大小不一的空

间,如会议,餐厨,商场展销康乐服务厅室等,安排在主体低层及其毗邻的附属建筑里,形成高低有别,富有变化,扁平舒展的横向体量。这些功能空间的会议,餐厅以及设备,技术用房等也可安排在高层建筑顶部几层使形成外造型艺术形象最富表现力部位。这些是高层建筑在宏观上最基本的平面布置与形体特征。

一,标准层平面设计

标准层平面设计影响因素来自于多方面,多角度。

1.有效的使用面积(如工作间,客房)等,应尽量沿四面布置,以获得光,风,外部景观2.垂直交通空间和公共服务用房,设备室,管道井等集中组合成有机的结构核心体,形成上下贯通,结构刚度强劲的核心筒体组合,其常常放在平面中部。

3.标准层平面面积大小与其经济因素,最终效益密切相关。

4.结构型式选择,结构核心体构成与布局,设备辅助用房配置,水平及垂直交通系统和设备,管线综合系统等服务性空间使其平面使用空间效率产生重大影响。

5.根据高层建筑性质和使用功能要求有效布置生活辅助用房及管理用房,并与大楼的主要使用标准相协调。

6.标准层平面长宽尺寸与建筑高度关系应兼顾结构抗风,抗震和侧移控制要求。

7.便捷,高效的水平与垂直交通系统和安全疏散系统既与高层建筑的时间,效率,生命价值相关,又与设备投资,占用建筑面积,提高标准层有效使用率,租售率相关,采用不同的平面交通布局和竖向分区分组的电梯组合方式可以节约设备

8.标准层平面形式及外表宜简不宜繁,过于繁杂化的艺术处理会产生不合理的空间,增加结构及施工困难,装修与维护不便和增加能源无为消耗量等。

9.高层建筑标准层平面构成在节能设计中最具潜力,不同平面形状而具有相同面积的标准层,其维护外墙的长度也不相同,以平方来计的外维护墙热损失对能源资源的长期消耗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以上因素大大限制了标准层平面设计的多样性,也可以说标准层共性多。建筑师所能做的往往是边缘上的精心的修饰,体块的简洁组合,挖补,切移等。我们或许可以说这是换汤不换药的做法,形在变而内部功能组织形式不变。例如图1,图2,图3都是由图4演变而来。所以建筑师在做高层塔楼除了努力寻求更多的形式不使人们对高层出现视觉审美疲劳外,还要集中更多的力量,对形式尺度,比例,材料等进行更深入的推敲研究,以使造型精致,这一点极像古建筑造型创作。

标准层由大量功能相同的使用空间(例如写字间,公寓)设备层,避难层,结构转换层和结构加强层等重叠组成。

二,高层建筑标准层平面建构

建筑的平面形状虽然千姿百态,但最基本的是正方形,矩形,三角形,圆形,菱形等,或是上述几种形式的演变体和组合体。具体选用哪种几何平面,主要取决于建筑师的总体构思,所设计对象的功能要求与面积,建筑技术条件和当地自然气候与建筑环境等。作为建筑师应努力创造出新颖别致,与众有别的独特建筑形象,采取建筑功能与内在性格相一致的形式,并与周围的多种环境要素相协调,给建筑和城市带来生机。

建筑外形方正,内部空间利用系数高,经济,合理,平面基本均衡对称,节地性和适地性好,结构简洁,技术合理,结构核心体约占平面面积的12%~21%,各方向刚度接近,抗风性能好,施工方便。建筑外墙周边长度较短,利于节能和自然采光,适用与办公,旅馆,住宅等多种功能空间。此种平面形式的形体塑造多为塔式,墩式高层建筑体形,应用甚广。

矩形平面是一种纵轴长度比横轴进深尺度大的平面形式,它具有外形方正,内部空间严谨有

序,空间使用率高,功能适应性强,结构合理,便于施工,长边两侧有良好的日照和自然通风条件,矩边侧则有利于节能,交通连接,施工和维护的优点。矩形平面是建筑师适应功能需要的最广泛使用的一种建筑构成方式,它的体形因其高度而有板式高层建筑和短板塔楼的艺术特征,应用广泛。矩形平面长轴侧便于空间布局,立面艺术影响力和注目性强,但在建筑方位选择,用地条件,视线景观,城市干道关系,受风面积与水平荷载处理,建筑阴影等方面需综合处理。

平面形状呈三角形,房间围绕三角形或变异三角形核心筒体布置,走道较短,与竖向交通运输系统联系方便,其锐角形成的内部空间有时不好使用,但锐角形成的二条竖棱线锋刃尖利。具有奇特的视觉艺术效果。通常其锐角多做切角处理,形成三短边的折面小山墙,在空间占地和体形变化上产生不同艺术效果。

平行四边形和菱形平面都产生两锐角类似三角形特征和两钝角所形成不同光亮程度的两个面,其主体平面功能类似矩形,锐角部分会给室内空间和外部形体形成变化。

梯形平面能巧妙的利用地形,外墙均有良好的采光和视野条件,可以简洁,严谨的平面形式,灵活建构的功能而获得技术与功能的适应性和形体变化的视觉艺术特征,多适用于大空间和灵活划分功能的高层建筑。

多边形平面因建筑师的各种形体创意和适应不同地形条件的变化因素,可分为规整对称多边形和不对称任意多边形两大类平面图形,它们的功能组织和多棱柱体的鲜明视觉特性而有别于方形棱柱体和圆形平面的圆柱体

圆形平面是最完美的图形,它以最少的外墙长度得到较大的面积,可比同面积方形平面外墙长度减少10%,在体积相等时,圆柱体体形比正方体体形建筑外墙面积减少8%左右。它是一种节能型平面。圆形平面空间构成时,其走廊面积可减至最短,平面使用效率高,较为经济,圆形平面及其圆柱体的受力性能比其他平面形式好,所受风力比类似矩形或方形平面约少30%,此外,圆形平面可构成圆筒状建筑形体,简洁而优美,具有强烈的标志感和诱目性,可广泛用于各类型功能高层建筑。

曲线形平面表达优美,柔和,浪漫的设计创意和艺术形象,可以给人以自然,流畅和运动感,曲线平面因其灵活自由的适地性和视觉的延展性而颇受建筑师的关注,除圆形平面以外的曲线平面,一般多采用圆曲线或抛物线,便于作图,定位和便于施工的曲线构成,在实践创作中可有多种多样的艺术创意图形和建筑曲线,曲面平面形式和体形。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本)A答案

考试试题纸(A卷) 课程名称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本) 专业班级 一、填空题(每题3分,共15分) 1. 由梁、柱组成的结构单元称为框架,全部竖向荷载和侧向荷载由它承受的结构体系称为框架结构。 2. 我国房屋建筑采用三水准抗震设防目标,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3. 建筑物动力特性是指建筑物的自振周期、振型与阻尼,它们与建筑物的质量和结构的刚度有关。 4. 在任何情况下,应当保证高层建筑结构的稳定和有足够抵抗倾覆的能力。 5. 当高层结构高度较大,高宽比较大或抗侧则度不够时,可用加强层加层,加强层构件有三种类型:伸臂、腰桁架和帽桁架和环向构件。 二、判断题:(每题3分,共15分) 1. 框架结构可以采用横向承重、纵向承重,但不能是纵横双向承重。(×) 2. 平面形状凹凸较大时,宜在凸出部分的端部附近布置剪力墙。(√) 3. 高层建筑结构的设计,要根据建筑高度、抗震设防烈度等合理选择结构材料、抗侧力结构体系,建筑体形和结构总体布置可忽视。(×) 4. 为了避免收缩裂缝和温度裂缝,房屋建筑可设置沉降缝。(×) 5. 抗震概念设计中,核芯区的受剪承载力应大于汇交在同一节点的两侧梁达到受变承载力时对应的核芯区的剪力。(√) 三、单选题:(每题3分,共15分) 1. A级高度钢筋混凝土高层框架结构在7度抗震设防烈度下的最大适用高度:(A) A. 55 B. 45 C. 60 D. 70 2. 钢结构框架房屋在8度抗震设防烈度下适用的最大高度:(B) A. 110 B. 90 C. 80 D. 50 3. 按照洞口大小和分布的不同,将剪力墙划分类别,但不包括:(D) A. 整体墙 B. 联肢墙 C. 不规则开洞剪力墙 D. 单片墙 4. 梁支座截面的最不利内力不包括:(D) A. 最大正弯矩 B. 最大负弯矩 C. 最大剪力 D. 最大轴力 5. 框架柱的截面宽度和高度在抗震设计时,不小于:(C) A. 200mm B. 250mm C. 300mm D. 350mm 四、简答题(第一题10分,其它每题15分,共55分) 1. 工程中采取哪些措施可避免设置伸缩缝? 工程中采取下述措施,可避免设置伸缩缝:

高层建筑转换层

一、有结构转换层和功能转换层两种。 二、常见的是功能转换层。也就在高层的中间拦腰一断,设一个设备层。如果楼层太高,用水、用电等都从地下室向上供,存在距离太远、主电源不在负荷中心、供水未端与起始点压差过大等等问题,这需要我们在中间部位对电负荷进行重分配,对水系统进行减压处理等,而这些处理都需要占用空间,占用谁家的地盘谁都不乐意,干脆在中间拿出一个整层做功能转换层,这种转换层因为通常是设备层,所以许多设计院在设计时将其高度限定在2.2m以下,以减少占用规划指标。 二、结构转换层通常是在不同的结构方式之间进行。比如下部是框架结构,上部为砌体结,这是我国目前经济条件下特有的一种结构形式,通过将上部部分砌体墙在底部变为框架而形成较大的空间,底部一般作为商业用房,上部仍然用作住宅。这种情况下就必须要转换构件(如托墙梁)将上部砌体墙承受的内力转移至下部的框架柱(框支柱),具备该功能的楼层我们通常称之为结构转换层。 如果你的是高层建筑,4层以上(不包括4层)是标准层,同时该高层建筑有裙楼,那么四层就是转换层。 转换层 建筑物某楼层的上部与下部因平面使用功能不同,该楼层上部与下部采用不同结构(设备)类型,并通过该楼层进行结构(设备)转换,则该楼层称为结构(设备)转换层。目前的高层建筑多为低层商用,上部住宿的多功能要求,在低层商用要求的大空间与上部住宿要求的多墙多柱的小空间之间,往往需要采用一定的结构形式进行转换处理,即加设转换层。转换层常用的结构形式包括梁式、空腹桁架式、斜杆桁架式、箱形和板式 结构转换层的分类 按结构功能,转换层可分为三类:1.上层和下层结构类型转换。多用于剪力墙结构和框架-剪力墙结构,它将上部剪力墙转换为下部的框架,以创造一个较大的内部自由空间。2.上、下层的柱网、轴线改变。转换层上、下的结构形式没有改变,但是通过转换层使下层柱的柱距扩大,形成大柱网,并常用于外框筒的下层形成较大的入口。3.同时转换结构形式和结构轴线布置。即上部楼层剪力墙结构通过转换层改变为框架的同时,柱网轴线与上部楼层的轴线错开,形成上下结构不对齐的布置。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教案)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教案 山东大学 土建与水利学院 薛云冱

目录 第一章:高层建筑结构体系及布置 (2) §1-1 概述 (2) §1-2 高层建筑的结构体系 (7) §1-3 结构总体布置原则 (9) 第二章:荷载及设计要求 (12) §2-1 风荷载 (12) §2-2 地震作用 (13) §2-3 荷载效应组合及设计要求 (14) 第三章:框架结构的内力和位移计算 (15) §3-1 框架结构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近似计算—分层法 (15) §3-2 框架结构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近似计算(一)—反弯点法 (16) §3-3 框架结构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近似计算(二)—改进反弯 点(D值)法 (17) §3-4 框架在水平荷载作用下侧移的近似计算 (18) 第四章:剪力墙结构的内力和位移计算 (20) §4-1 剪力墙结构的计算方法 (20) §4-2 整体墙的计算 (22) §4-3 双肢墙的计算 (23) §4-4 关于墙肢剪切变形和轴向变形的影响以及各类剪力墙划 分判别式的讨论 (24) §4-5 小开口整体墙的计算 (29) §4-6 多肢墙和壁式框架的近似计算 (30) 第五章: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内力和位移计算 (30) §5-1 框架—剪力墙的协同工作 (30) §5-2 总框架的剪切刚度 (31) §5-3 框—剪结构铰结体系在水平荷载下的计算 (32) §5-4 框—剪结构刚结体系在水平荷载下的计算 (33) §5-5 框架—剪力墙的受力特征及计算方法应用条件的说明 (36) §5-6 结构扭转的近似计算 (36) 第六章:框架截面设计及构造 (36) §6-1 框架延性设计的概念 (36) §6-2 框架截面的设计内力 (37) §6-3 框架梁设计 (39) §6-4 框架柱设计 (42) §6-5 框架节点区抗震设计 (47) 第七章:剪力墙截面设计及构造 (49) §7-1 墙肢截面承载力计算 (49) §7-2 连梁的设计 (53)

关于高层建筑转换层施工的分析

关于高层建筑转换层施工的分析 摘要:本文作者结合实际施工经验,对高层建筑转换层的实际技术进行了分析介绍,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高层建筑;转换层;施工;分析 abstract: the authors combined with practical experience in the construc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actual technology of the high-rise building conversion layer introduced for your reference.keywords: high-rise buildings; conversion layer; construction;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tu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转换层可以将建筑物上下层的使用功能、结构类型、空间尺寸等进行转换,它在我国高层建筑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并且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以及城市建筑向着高层化和功能复杂化发展,转换层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转换层具有主梁截面尺寸较大、钢筋结构密集、混凝土的灌入量大、留置施工缝的难度大、支承体系要求高等特点,所以认真、周密、合理地采用施工措施,对保证结构转换层的质量及整个高层主体工程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 高层建筑转换层概述 随着城市以及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于高层建筑越来越向着一种多功能的倾向发展。因为建筑物其使用的要求以及功能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在为了适应对于建筑物的柱网布置以及形式等等一些不同的要求时,在很多的建筑中都已经设置了一种转换层。

关于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几点见解

关于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几点见解 摘要:在科技迅猛发展的21世纪,建筑是越建越高,至于建筑结构的设计就越发的复杂,建筑的结构体系、建筑的类型,建筑的风险计算都成为设计的要点。本文从高层建筑的特点出发,对高层建筑结构体系设计的基本要求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框架结构;荷载;抗震设计 1 前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的高度集中,用地紧张以及商业竞争的激烈化,促进了高层建筑的出现和不断发展。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给工程设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面就结构设计中的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2 高层建筑结构体系的特点 我国《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规定,10层或10层以上或者房屋高度超过28m的建筑为高层建筑物。随着层数和高度的增加,水平作用对高层建筑结构安全的控制作用更加显著,包括地震作用和风荷载。高层建筑的承载能力、抗侧刚度、抗震性能、材料用量和造价高低,与其所采用的结构体系密切相关。不同的结构体系,适用于不同的层数、高度和功能。 2.1 框架结构体系 框架结构体系一般用于钢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由梁和柱通过节点构成承载结构,框架形成可灵活布置的建筑空间,具有较大的室内空间,使用较方便。由于框架梁柱截面较小,抗震性能较差,刚度较低,建筑高度受到限制;剪切型变形,即层间侧移随着层数的增加而减小;框架结构主要用于不考虑抗震设防、层数较少的高层建筑中。在考虑抗震设防要求的建筑中,应用不多;高度一般控制在70m以下。 2.2 剪力墙结构体系 利用建筑物墙体作为承受竖向荷载、抵抗水平荷载的结构,称为剪力墙结构体系。剪力墙结构体系于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由墙体承受全部水平作用和竖向荷载。现浇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的整体性好,刚度大,在水平荷载作用下侧向变形小,承载力要求也容易满足;剪力墙结构体系主要缺点:主要是剪力墙间距不能太大,平面布置不灵活,不能满足公共建筑的大空间使用要求。此外,结构自重往往也较大。当剪力墙的高宽比较大时,是一个受弯为主的悬臂墙,侧向变形是弯曲型,即层间侧移随着层数的增加而增大。剪力墙结构在住宅及旅馆建筑中得到广泛应用。因此这种剪力墙结构适合于建造较高的高层建筑。根据施工方法的不同,可以分为:全部现浇的剪力墙;全部用预制墙板装配而成的剪力墙;

高层建筑转换层施工注意事项

高层建筑转换层施工注意事项 导言 高层建筑的结构转换层作为建筑物内不同结构形式受力的连结与传承的关键节点,控制和把握转换层结构施工质量非常重要。

1、转换层施工荷载大 在结构转换层施工中,自重荷载是施工荷载最主要的部分,为做到转换层结构上下变化,克服自重的不利影响,应保证结构端面自然增大。 2、转换层支撑难度大 转换层的标高较高,一般都在20~30m 之间,使得巨大的施工荷载需要多层进行分载,转换层悬挑部分可利用桁架结构将施工荷载逐步传递到下部结构。 3、转换层钢筋施工量大 转换层构件的跨度和截面尺寸较大,钢筋含筋量大且排布密集相互穿插。施工时,须保证钢筋骨架的稳定,同时便于钢筋的布置。 4、转换层混凝土强度高,体积大 因转换层是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因此要采取合理的施工工艺,控制混凝土硬化中水化热的发生,并防止各种混凝土裂缝的产生。

1、支撑系统的施工技术方式 转换层因自身重量及上层负荷较大,对施工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要求十分严格,因此在正式施工前应进行精密的计算与设计,保证整个支撑系统的强度过硬。常用支撑系统施工技术方式如下。 (1)钢管支撑结构。此结构较适合于施工荷载相对较小或采用板式转换梁的情况。转换梁的全局布置要密集,从而保证钢管支撑结构的稳定性。 (2)型钢构架结构。此结构更适合于转换梁本身重量和上层负荷相对较大的情况,并且要求转换层的相对位置比较高。一般的施工方法是在转换层下层的柱体中埋设型钢构架结构,成为转换梁的支撑体系,型钢结构利用柱子将上层的荷载逐一传递下来,直达地面,适合于传递纵向荷载。 (3)设置与转换梁方向一致的支撑架结构。该形式较适合于转换梁自重与上层荷载相对较大的建筑物,更适用于转换梁相对位置不太高的情况。在进行钢管支撑架的设置时,应准确计算立杆的距离以保证承力位置准确。 2、模板工程的施工 为对转换层混凝土的结构质量进行有效稳固建设,要用模板进行支撑,在建设过程中因施工速度较快,需要铺设的模板较多,在施工过程中须注意更多的问题。 对于底模板的施工技术的运用而言,须将其支撑效果发挥出来,选择48mm×3.5mm 的钢管脚手架建立支撑系统,并在对立杆间距、步高的测量分析过程中对建设稳固事项进行有效建立;在加强建筑技术的实施过程中,通过对主楞骨与次楞骨的有效建设,使其对模板进行有效支撑,把握对重点支撑点的建

浅谈超高层建筑顶部造型设计

浅谈超高层建筑顶部造型设计 发表时间:2018-10-19T10:23:09.803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12期作者:黄雷[导读] 我国的人口基数也是相当惊人的,同时还有城市现代化所带来的交通拥堵、各种资源相继告急的“城市病”问题,发展探索超高层建筑就十分应景了。在超高层建筑物的造型设计中,顶部造型的设计也是非常具有发挥价值的部分。黄雷 广州市纬纶国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广东广州 510075摘要:在我们国家,虽然土地面积很广阔,但是可使用的土地的使用面积却不能满足人口的承载量,对建筑高度的开发就是现在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的人口基数也是相当惊人的,同时还有城市现代化所带来的交通拥堵、各种资源相继告急的“城市病”问题,发展探索超高层建筑就十分应景了。在超高层建筑物的造型设计中,顶部造型的设计也是非常具有发挥价值的部分。关键词:建筑顶部造型;城市设计;城市天际线;区域风貌引言:我们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前景越来越好,高科技的发展水平也越来越高。国家政策倾向于建筑行业向科技化、创新化发展。伴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市民的审美观念也在不断的进步,对于设计的整体美观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建筑企业在超限高层建筑物的造型设计中,也存在着巨大的挑战。如何保障建筑施工的整体质量,提高超限高层建筑物顶部设计的整体水平,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超限建筑工程造型越来越趋于个性化和美观化,同时还要兼具有整体的实用性,能够在一定程度内抵减自然灾害的破荒程度。 1.超高层建筑顶部造型设计实际案例与概况 首先从我们国家众多城市中选择一个比较具有代表性的B城市作为案例进行相关技术要点的分析。城市商务区项目的用地面积大约在1平方千米左右,其中建筑物的总体面积是总建筑面积 367 万平方米。在整个超高层建筑物建设完工之后,建筑物的具体使用功能主要以商务办公、宾馆酒店住宿、高档公寓出租、商业用途等等。其次,从中该城市的总体造型设计思路分析来看,设计的初期思路借鉴了澳大利亚首都悉尼的一个公园,同时融入了我国传统的庭院设计思路,打造了水景融合的自然城市。采用坐北朝南的通透性设计走向,在设计时把绿化带的设计贯穿了整个城市,自然景观与城市建设始终紧密相连。 对于超高层建筑物的顶部造型设计而言。一方面就顶部造型的空间效果来看,在设计时要讲城市的造型建设月和生态环境以艺术手段相结合在一起。另一方面还要对城市的天际线在设计时纳入研究范围。 2.城市天际线与超高建筑顶部造型设计的关联 2.1 城市天际线在超高建筑顶部造型设计中的重要性 社会公众是整个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公众的个人设计倾向是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的。所以在紧凑型超高建筑的实际设计工作中,应该走访市民对于设计的想法。一些著名城市的成功的超高建筑的设计案例都体现了关于公众设计意向的重要性。基于公众设计意向之下的设计方案之下的超高建筑顶部造型都非常具有审美价值,并且非常贴合居民生活。超高建筑顶部造型设计与城市天际线之间相互关联,融为一体。天空中的建筑轮廓是整个城市景观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整体线条的流畅性对设计工作有了更高的要求。 2.2 城市天际线在超高建筑顶部造型设计中的设计要点 城市设计中,对于处理超高建筑的顶部空间形式,不仅仅基于整个建筑物顶部的面积大小,而且还要处理顶部上方空间的容量。超高建筑顶部造型设计与城市天际线之间的设计关联性,应该基于人性合理化的标准来进行衡量设计。其实就是设计工作者,在设计顶楼造型时,能够设身处地的将自己代入建筑物住户的人物角色之中,切实的思考他们的设计需求以及对于顶楼的造型和使用感的意愿。当住户处于顶楼时,在视线范围内天际线的移动过程中,对于城市的高速公路、江河航道、空中航线等是否能够一览无余,尽收眼底。城市中的不同高层建筑物的制高点是否都可以有足够的欣赏区域。同时,在设计时,除了考虑顶楼的美观性和视野的开阔性,还要考虑自身建筑物顶楼的造型是否具有极大的可识别性,具有创新思想。在整体建筑物实用性的前提下,致力于打造建筑物的标志性和独特性,成为城市建设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通常而言,就城市发展建设而言,一个超高层建筑物一般可以作为城市的标志性建筑物之一,所以如何进行顶部造型的设计也是非常重要的。在进行顶部造型设计的时候要根据建筑物的实际情况,挑选出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局部特色作为设计的重点突破点,结合整体的建筑物情况对整个建筑的顶部造型设计出一个有自身特点的顶楼造型。通过明显的建筑元素,在设计时可以突出整个建筑物的自身特色。对于打造地表标志性建筑物而言,是非常有意义的。 3.超高层建筑顶部造型设计的确定 3.1 超高层建筑顶部造型设计设计思路的确定 为了解决我们国家现阶段土地资源紧张以及人口密度过大的问题,我国的建筑行业已经开始向高层建筑物进行拓展。放眼未来,建筑物的高度肯定会继续向着更高的方向迈进的。但是,以我们的常识为角度来理解的话,就会发现,建筑物的楼层越高,建筑物的造型设计就会越来越困难,最后建筑物的稳定性就会受到影响。超高层建筑充分应用了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打造观赏性强且实用性高的现代化城市,在现代城市中,建筑物的设计也越来越具体化、美观化。超高层建筑的建筑面积大,所以在造型设计方面还是存在很多问题的,尤其是顶部造型的设计。设计中有很多相关的建筑结构需要进行考虑。顶楼造型设计在超高层建筑设计中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对于整个建筑的整体造型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顶楼造型的设计是非常复杂的,在安全性、观赏性、实用性等等方面都是值得研究的。 3.2 超高层建筑顶部造型设计设计因素的确定 当某一项超高建筑物开始进行整体设计工作之后,建设设计项目就转入城市建筑设计的第二个阶段。各个组织部门之间的相互衔接和组织工作都要开始正式运行,相互之间协调控制施工工程的实施。在进行有关超高建筑顶部造型设计的工作时,要将城市的各个现代化问题都考虑进来。例如交通方面的设计、景观内容的设计以及融合城市色彩的设计等等。在进行超高建筑物的单体设计时,要将其他城市的相关因素都考虑融合在设计方案里面。这样在今后的城市发展过程中,超高建筑物的整体造型设计,尤其是顶部造型设计能够与城市交通经济的发展相互融合,促进城市的整体和谐的发展方向。 3.3 超高层建筑顶部造型设计确定适合的设计方案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资料

名词解释: 高层建筑:10层及10层以上或房屋高度大于28m的建筑物。 2. 房屋高度:自室外地面至房屋主要屋面的高度。 3. 框架结构:由梁和柱为主要构件组成的承受竖向和水平作用的结构。 4. 剪力墙结构:由剪力墙组成的承受竖向和水平作用的结构。 5. 框架—剪力墙结构:由框架和剪力墙共同承受竖向和水平作用的结构。 6. 转换结构构件:完成上部楼层到下部楼层的结构型式转变或上部楼层到下部楼层结构布置改变而设置的结构构件,包括转换梁、转换桁架、转换板等。 7. 结构转换层:不同功能的楼层需要不同的空间划分,因而上下层之间就需要结构形式和结构布置轴线的改变,这就需要在上下层之间设置一种结构楼层,以完成结构布置密集、墙柱较多的上层向结构布置较稀疏、墙术较少的下层转换,这种结构层就称为结构转换层。(或说转换结构构件所在的楼层) 8. 剪重比:楼层地震剪力系数,即某层地震剪力与该层以上各层重力荷载代表值之和的比值。 9. 刚重比:结构的刚度和重力荷载之比。是影响重力 P效应的主要参数。 10. 抗推刚度(D):是使柱子产生单位水平位移所施加的水平力。 11. 结构刚度中心:各抗侧力结构刚度的中心。 12. 主轴:抗侧力结构在平面内为斜向布置时,设层间剪力通过刚度中心作用于某个方向,若结构产生的层间位移与层间剪力作用的方向一致,则这个方向称为主轴方向。 13. 剪切变形:下部层间变形(侧移)大,上部层间变形小,是由梁柱弯曲变形产生的。框架结构的变形特征是呈剪切型的。 14. 剪力滞后:在水平力作用下,框筒结构中除腹板框架抵抗倾复力矩外,翼缘框架主要是通过承受轴力抵抗倾复力矩,同时梁柱都有在翼缘框架平面内的弯矩和剪力。由于翼缘框架中横梁的弯曲和剪切变形,使翼缘框架中各柱轴力向中心逐渐递减,这种现象称为剪力滞后。 15. 延性结构:在中等地震作用下,允许结构某些部位进入屈服状态,形成塑性铰,这时结构进入弹塑性状态。在这个阶段结构刚度降低,地震惯性力不会很大,但结构变形加大,结构是通过塑性变形来耗散地震能量的。具有上述性能的结构,称为延性结构。 16. 弯矩二次分配法:就是将各节点的不平衡弯矩,同时作分配和传递,第一次按梁柱线刚度分配固端弯矩,将分配弯矩传递一次(传递系数C=1/2),再作一次分配即结束。填空:1、我国《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 规定:把10层及10层以上或房屋高度大于28m的建筑物 称为高层建筑,此处房屋高度是指室外地面到房屋主要屋 面的高度。2.高层建筑设计时应该遵循的原则是安全适用, 技术先进,经济合理,方便施工。 3.复杂高层结构包括带转换层的高层结构,带加强层的高 层结构,错层结构,多塔楼结构。 4.8度、9度抗震烈度 设计时,高层建筑中的大跨和长悬臂结构应考虑竖向地震 作用。 5.高层建筑结构的竖向承重体系有框架结构体系,剪力墙 结构体系,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筒体结构体系,板柱 —剪力墙结构体系;水平向承重体系有现浇楼盖体系,叠 合楼盖体系,预制板楼盖体系,组合楼盖体系。 6.高层结构平面布置时,应使其平面的质量中心和刚度中 心尽可能靠近,以减少扭转效应。 7.《高层建筑混凝土结 构技术规程》JGJ3-2002适用于10层及10层以上或房屋高 度超过28m的非抗震设计和抗震设防烈度为6至9度抗震 设计的高层民用建筑结构。 9 三种常用的钢筋混凝土高层结构体系是指框架结构、剪 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 1.地基是指支承基础的土体,天然地基是指基础直接建造 在未经处理的天然土层上的地基。 2.当埋置深度小于基础底面宽度或小于5m,且可用普通开 挖基坑排水方法建造的基础,一般称为浅基础。 3,为了增强基础的整体性,常在垂直于条形基础的另一个 方向每隔一定距离设置拉梁,将条形基础联系起来。 4.基础的埋置深度一般不宜小于0.5m,且基础顶面应低于 设计地面100mm以上,以免基础外露。 5.在抗震设防区,除岩石地基外,天然地基上的箱形和筏 形基础,其埋置深度不宜小于建筑物高度的1/15;桩箱或 桩筏基础的埋置深度(不计桩长)不宜小于建筑物高度的 1/18—1/20。 6.当高层建筑与相连的裙房之间设置沉降缝时,高层建筑 的基础埋深应大于裙房基础的埋深至少2m。 7.当高层建筑与相连的裙房之间不设置沉降缝时,宜在裙 房一侧设置后浇带,其位置宜设在距主楼边柱的第二跨内。 8.当高层建筑与相连的裙房之间不设置沉降缝和后浇带 时,应进行地基变形验算。 9.基床系数即地基在任一点发生单位沉降时,在该处单位 面积上所需施加压力值。 10.偏心受压基础的基底压应力应满足maxpaf2.1 、af 和2 min maxppp 的要求,同时还应防止基础转动过 大。 11.在比较均匀的地基上,上部结构刚度较好,荷载分布 较均匀,且条形基础梁的高度不小于1/6柱距时,地基反 力可按直线分布,条形基础梁的内力可按连续梁计算。当 不满足上述要求时,宜按弹性地基梁计算。 12.十字交叉条形基础在设计时,忽略地基梁扭转变形和 相邻节点集中荷载的影响,根据静力平衡条件和变形协调 条件,进行各类节点竖向荷载的分配计算。 13.在高层建筑中利用较深的基础做地下室,可充分利用 地下空间,也有基础补偿概念。如果每㎡基础面积上墙体 长度≮400mm,且墙体水平截面总面积不小于基础面积的 1/10,且基础高度不小于3m,就可形成箱形基础。 1.高层建筑结构主要承受竖向荷载,风荷载和地震作用等。 2.目前,我国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框架、框架—剪力墙结 构体系单位面积的重量(恒载与活荷载)大约为12~14kN /m2 ;剪力墙、筒体结构体系为14~16kN/m2 。 3.在框架设计中,一般将竖向活荷载按满载考虑,不再一 一考虑活荷载的不利布置。如果活荷载较大,可按满载布 置荷载所得的框架梁跨中弯矩乘以1.1~1.2的系数加以放 大,以考虑活荷载不利分布所产生的影响。 4.抗震设计时高层建筑按其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可分为甲类 建筑、乙类建筑、丙类建筑等三类。 5.高层建筑应按不同情况分别采用相应的地震作用计算方 法:①高度不超过40m,以剪切变形为主,刚度与质量沿高 度分布比较均匀的建筑物,可采用底部剪力法;②高度超 过40m的高层建筑物一般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方法;③刚 度与质量分布特别不均匀的建筑物、甲类建筑物等,宜采 用时程分析法进行补充计算。, 6.在计算地震作用时,建筑物重力荷载代表值为永久荷载 和有关可变荷载的组合值之和。 7.在地震区进行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时,要实现延性设计, 这一要求是通过抗震构造措施来实现的;对框架结构而言, 就是要实现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和强锚固。 8.A级高度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平面布置时,平面宜 简单、规则、对称、减少偏心。 9.高层建筑结构通常要考虑承载力、侧移变形、稳定、倾 复等方面的验算 问答: 1.我国对高层建筑结构是如何定义的? 答:我国《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3—2002)规定:10层及10层以上或房屋高度大 于28m的建筑物称为高层建筑,此处房屋高度是指室 外地面到房屋主要屋面的高度。 2.高层建筑结构有何受力特点? 答:高层建筑受到较大的侧向力(水平风力或水平地 震力),在建筑结构底部竖向力也很大。在高层建筑 中,可以认为柱的轴向力与层数为线性关系,水平力 近似为倒三角形分布,在水平力作用卞,结构底部弯 矩与高度平方成正比,顶点侧移与高度四次方成正 比。上述弯矩和侧移值,往往成为控制因素。另外, 高层建筑各构件受力复杂,对截面承载力和配筋要求 较高。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复习试题(含答案)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名词解释 1. 高层建筑:10层及10层以上或房屋高度大于28m 的建筑物。 2. 房屋高度:自室外地面至房屋主要屋面的高度。 3. 框架结构:由梁和柱为主要构件组成的承受竖向和水平作用的结构。 4. 剪力墙结构:由剪力墙组成的承受竖向和水平作用的结构。 5. 框架—剪力墙结构:由框架和剪力墙共同承受竖向和水平作用的结构。 6. 转换结构构件:完成上部楼层到下部楼层的结构型式转变或上部楼层到下部楼层结构布置改变而 设置的结构构件,包括转换梁、转换桁架、转换板等。 7. 结构转换层:不同功能的楼层需要不同的空间划分,因而上下层之间就需要结构形式和结构布置 轴线的改变,这就需要在上下层之间设置一种结构楼层,以完成结构布置密集、墙柱较多的上层向结构布置较稀疏、墙术较少的下层转换,这种结构层就称为结构转换层。(或说转换结构构件所在的楼层) 8. 剪重比:楼层地震剪力系数,即某层地震剪力与该层以上各层重力荷载代表值之和的比值。 9. 刚重比:结构的刚度和重力荷载之比。是影响重力?-P 效应的主要参数。 10. 抗推刚度(D ):是使柱子产生单位水平位移所施加的水平力。 11. 结构刚度中心:各抗侧力结构刚度的中心。 12. 主轴:抗侧力结构在平面内为斜向布置时,设层间剪力通过刚度中心作用于某个方向,若结构产 生的层间位移与层间剪力作用的方向一致,则这个方向称为主轴方向。 13. 剪切变形:下部层间变形(侧移)大,上部层间变形小,是由梁柱弯曲变形产生的。框架结构的 变形特征是呈剪切型的。 14. 剪力滞后:在水平力作用下,框筒结构中除腹板框架抵抗倾复力矩外,翼缘框架主要是通过承受 轴力抵抗倾复力矩,同时梁柱都有在翼缘框架平面内的弯矩和剪力。由于翼缘框架中横梁的弯曲和剪切变形,使翼缘框架中各柱轴力向中心逐渐递减,这种现象称为剪力滞后。 15. 延性结构:在中等地震作用下,允许结构某些部位进入屈服状态,形成塑性铰,这时结构进入弹 塑性状态。在这个阶段结构刚度降低,地震惯性力不会很大,但结构变形加大,结构是通过塑性变形来耗散地震能量的。具有上述性能的结构,称为延性结构。 16. 弯矩二次分配法:就是将各节点的不平衡弯矩,同时作分配和传递,第一次按梁柱线刚度分配固 端弯矩,将分配弯矩传递一次(传递系数C=1/2),再作一次分配即结束。 第一章 概论 (一)填空题 1、我国《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规定:把10层及10层以上或房屋高度大于28m 的建筑物称为高层建筑,此处房屋高度是指室外地面到房屋主要屋面的高度。

高层建筑转换层结构设计

高层建筑转换层结构设计 发表时间:2015-09-21T12:00:19.140Z 来源:《基层建设》2015年4期供稿作者:陈芳 [导读]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广东深圳工程概况某建筑工程地下两层,地下一层为车库,地下二层为平战结合六级人防,集商业、住宅为一体的综合建筑。 陈芳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广东深圳 518000 摘要:随着我国建筑不断以多样化、不规划的建筑形式出现,这些不规则给结构抗震设计也带来的很大难度。多样化以转换层为主,多样空间结构、体形怪异等建筑如雨后春笋。本文根据工程实例,对建筑厚板转换层的设计及施工进行探讨。 关键词:建筑工程;厚板转换层;结构设计 一、工程概况某建筑工程地下两层,地下一层为车库,地下二层为平战结合六级人防,集商业、住宅为一体的综合建筑。裙房顶部设置室内游泳池,住宅楼的正方形平面与裙房柱网形成30 角扭转,可以得到充足的日照,同时让两幢楼更富有空间特色。 二、结构选型项目A、B 座塔楼(图la),四层以上为住宅,采用剪力墙结构;四层以下为商业用房,要求有较大的柱网,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四层以上墙体除楼、电梯间墙体落地以外,大部分墙体未落地,其内力需经转换构件来传递(见图lb、c)。 图l 项目东A、B 座塔楼剖、平面图由于转换层以上两个剪力墙结构的塔楼,其平面与四层以下为框架剪力墙结构的柱网扭转30 角,塔楼墙体除一小部分落至下层外,其它墙体大部分不在柱网之上。如果用梁式、桁架转换或箱式转换,转换构件太多且很难布置,部分剪力墙需经几次传递方能传至柱网的主要转换构件之上,形成转换梁连接转换梁的多次传递,使传力途径过于复杂。根据分析,本工程采用厚板做为转换构件。 三、结构整体设计及分析(一)主要设计参数本工程场区的地震基本烈度为7 度;III 类场地土。基本风压为0.45 kN/m2。 本工程为双塔楼大底盘厚板转换层结构体系。转换层厚板板厚1.9m。 转换层上住宅双塔楼为剪力墙结构,剪力墙厚200mm;转换层以下的框支柱选择为Φ1300mm 圆柱,采用螺旋箍筋,体积配箍率 ρ ≥1.2%。由于圆柱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和延性及截面刚度的无方向性,对本工程的转换层以上塔楼平面与底盘平面非正交的结构平面布置极为有利。 (二)转换层上下剪切刚度比 γ 值的控制由于建筑功能的特殊性,双塔楼剪力墙落至转换层以下的墙体不多。 本工程通过加设底盘主楼范围以外的附加剪力墙,即加强大底盘内两塔楼之间的刚性联系,使底盘平面内剪力墙布置均匀,又有利于控制主体结构的刚度变化率。同时,由于本工程转换构件采用了厚板,其转换板刚度及质量均很大,从而引起该处产生的地震效应也很大,有应力集中现象(参见图2a 剪力包络图)。为此,保证主体结构竖向刚度的均匀性是非常重要的。本工程转换层上塔楼剪力墙下落较少(建筑功能要求),且塔楼扭转30°角,致使塔楼所处部位的局部上下层剪切刚度比很难控制,故设计中采用缩小柱网、均匀布置框支柱的方案,以改善并提高转换层以下结构的受力性能。由于本工程的大底盘较小且柱网较密,转换层上两塔楼距离较近,转换层厚板刚度很大,所以整体结构刚度较好。因此,剪切刚度比按整体控制。 根据JGJ3 -93《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第2.4.5条规定,上下层刚度比γ 宜接近1;非抗震设计时 γ 不应大于3;抗震设计时γ 不应大于2,其值按下式计算:

高层建筑造型创新设计思路及策略探讨

高层建筑造型创新设计思路及策略探讨 摘要: 建筑艺术是一种造型艺术,建筑美主要体现在建筑造型上。随着社会经济 的发展,建筑设计必须跟上时代的发展,设计中将传统、现代、自然的完美结合 才能实现设计和理念的创新。基于此,本文结合高层建筑外观造型设计的平面构 成及造型特点,对高层建筑造型创新设计思路及策略进行了分析探讨,以供同仁 参考。 关键词: 高层建筑;造型结构;创新设计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为了解 决人口增加带来的住房紧缺的问题,传统的建筑结构已经不能满足人类的局主要求,高层建筑在我国逐渐的兴起。对于高层建筑的要求不仅是实用安全,也应注 重建筑外观的设计,美观的设计可以为城市增光添彩。因此,作为一名建筑行业 的设计人员,需要时刻保持开放性的思维,以自身设计实践为基础,敢于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捕捉灵感,创造出更多变幻莫测的建筑造型。基于此,本文结合 高层建筑外观造型设计的平面构成及造型特点,对高层建筑造型创新设计思路及 策略进行了分析探讨,以供同仁参考。 二、高层建筑外观造型设计的平面构成与造型特点 (1)外观造型设计的平面构成。高层建筑的外观形状一般是正方形、矩形、圆柱形等等,也可能是以上这几种形式的组合形式。高层建筑的平面造型大多来 源 于建筑设计师的创意灵感,其设计要求需要与建筑面积,施工水平以及地理环境 相匹配。高层建筑的外观平面构成有以下几种具体形式:第一种是单体式,这种 形式的平面构成通常其结构受力性能较好,同时具备计算简单以及施工相对容易 的特点。第二种是双体式,双体式的适用对象主要是高层建筑。第三种为联体式,它是一种不同于双体式的独立塔楼。其基本建筑原则主要是采用一个核心筒把几 个对称的塔体相连接组成一个联合体,从而使得整体的住宅建筑形象更加丰富与 多样。第四种形式称为变平面式,主要呈现出的是各种大小与形状的几何平面, 这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住宅区是一个个方盒子式的单调建筑风格,使建筑变得 更加变化莫测。最后一种平面形式是群体式与自由式,这是根据建筑设计的突发 灵感与创意因地制宜、适应不同格局需求而出现的。以上这几种形式的平面与立 面构成并不是全部高层建筑设计的概括,未来高层建筑外观造型的设计必定会更 加的多姿多彩,变化莫测。 (2)高层建筑外观造型设计的结构特点。高层建筑的外观造型设计通常有以下几方面的结构特点:首先最突出的就是体现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文化以 及哲学思想精髓。其次,现代化的高层建筑往往倾向于彰显出另类的建筑外观造 型设计特点,并逐渐成为很多城市住宅建筑的主流特点。再次,目前高层建筑的 外观造型表现出两种极具差异化的类别:一种是现代化的建筑外观造型;另一种 是相对复古传统的建筑外观造型。两种类型风格迥异,各有千秋。最后一个明显 的特点就是特色设计的创造,其具体的含义是指在高层建筑外观造型的设计过程 中布局形态、空间环境、地理位置等各个方面所具备的与其他建筑设计显著不同 的内在涵义与外在特性。一个有个性、有特色的成功设计是在对建筑周围环境体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上)试卷

一.单选题 1.地震荷载:结构物由于地震而受到的惯性力、土压力和水压力的总称。由于()震动对建筑物的影响最大,因而一般只考虑水平震动力。 (分数:10分) 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A.水平 B.内力 C.垂直 D.分布荷载 2.筒中筒结构体系是由内筒和外筒两个筒体组成的结构体系。内筒通常是由()围成的实筒,而外筒一般采用框筒或桁架梁。 (分数:10分) 标准答案:C 学员答案:C A.框架 B.筒中筒 C.剪力墙 D.框架--剪力墙 3.空气流动形成的风遇到建筑物时,就在建筑物表面产生压力或吸力,这种风力作用称为()。 (分数:10分) 标准答案:C 学员答案:C A.分布荷载 B.集中荷载 C.风荷载 D.应力荷载 4.()是高层建筑广泛采用的一种基础类型。它具有刚度大,整体性好的特点,适用于结构荷载大、基础土质较软弱的情况。 (分数:10分) 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A.箱形基础 B.独立基础 C.筏板基础 D.条形基础 5.()复杂,不规则,不对称的结构,不仅结构设计难度大,而且在地震作用的影响下,结构要出现明显的扭转和应力集中,这对抗震非常不利。 (分数:10分) 标准答案:C

学员答案:C A.大门形状 B.立面形状 C.平面形状 D.屋顶形状 6.两个以上的筒体排列在一起成束状,成为成束筒。成束筒的抗侧移刚度比()结构还要高,适宜的建造高度也更高。 (分数:10分) 标准答案:B 学员答案:B A.框架 B.筒中筒 C.剪力墙 D.框架--剪力墙 7.板式结构是指建筑物宽度较小,长度较大的平面形状。因平面短边方向抗侧移刚度较弱。一般情况下()不宜超过4。当抗震设防等于或大于8时,限制应更加严格。 (分数:10分) 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B A.高宽比 B.长宽比 C.长高比 D.窗墙比 8.精确计算表明,各层荷载除了在本层梁以外以及与本层梁相连的柱子中产生内力外,对其它层的梁、柱内力影响不大,为此,可将整个框架分成一个个()来计算,这就是分层法。 (分数:10分) 标准答案:B 学员答案:B A.单独框架 B.单层框架 C.独立柱、梁 D.空间结构 9.当框架的高度较大、层数较多时,柱子的截面尺寸一般较大,这时梁、柱的线刚度之比往往要(),反弯点法不再适用。 (分数:10分) 标准答案:B 学员答案:B A.大于3 B.小于3 C.大小于2 D.小于2

高层建筑结构转换层的施工工艺

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项目指标 含固量/%S>25%时,应控制在0.95S 1.05S;S≤25%时,应控制在0.90S 1.10S 含水率/%W>5%时,应控制在0.95S 1.10W;W≤5%时,应控制在0.80S 1.20W 密度/(g/cm3)D>1.1%时,应控制在D?0.03;D≤1.1%时,应控制在D?0.02 细度应在生产厂控制范围内 PH值应在生产厂控制范围内 硫酸钠含量/%不超过生产厂控制值 注1:生产厂应在相关技术资料中明示产品均匀性指标的控制值; 注2:对相同和不同批次之间的均质性等效性的其他要求由供需双方商定; 注3:表中的S、W、和D分别为含固量含水量和密度的生产厂控制值。4结语 外加剂对混凝土的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进而也会间接影响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因此,在应用混凝土外加剂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正确选择混凝土外加剂的种类、合理确定混凝土外加剂的最佳掺量并且充分考虑混凝土外加剂与水泥双向适应性这一问题,以使建筑工程的质量得到有效保障。 高层建筑结构转换层的施工工艺 汪礼良 (合肥建工集团有限公司,安徽合肥230000) 摘要:高层建筑的结构转换层,是对于建筑上下层之间不同结构和承重情况而选择的转换方式,对于高层建筑的安全性和质量标准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文章分析结构转换层施工工艺探讨,以确保工程质量。 关键词:高层建筑结构转换层功能形式施工技术 1结构转换层的功能 从结构功能的角度看,转换层所实现的结构转换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类:结构型式的转换。结构转换层将上部剪力墙转换为下部框架,给下部楼层创造了较大的内部空间;柱网、轴线的转换。通过结构转换层,使下层形成大柱网,满足外框筒的下层形成较大的出口和较大空间的需要;结构型式和轴线布置同时转换。 2转换层结构的主要形式 2.1梁式转换层 梁式转换层是指在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上布置单向托梁(纵向或横向)或双向托梁(纵、横向)或斜向托梁,以承托在本层落空的上面各层的承重柱或剪力墙。该种转换形式一般用于底部大空间剪力墙结构,当需要纵横向同时转换时,采用双向梁的布置。对于框筒或简中简结构,可以根据需要在相应楼层下做一圈转换大梁,把上部柱的荷载通过转换大梁传到下层两边的柱上。梁式转换层结构的传力途径为墙一梁一柱(墙),传力途径清楚,转换梁具有受力性能好、工作可靠、构造简单和施工方便等优点。结构分析计算也较容易,一般用于上层为剪力墙结构,下层为框架结构的转换。 2.2板式转换层 当上下柱网轴线有较大错位不便用梁式转换层时可以采用板式转换方式板的厚度一般很大以形成厚板式承台转换层它的下层柱网可以灵活布置不必严格与上层结构对齐,但板很厚,自重很大,材料用量很多。厚板转换层适用于上下柱网极不规则的结构,它的结构布置方便,从而更好地实现对高层建筑多功能的要求,但缺点也很明显。由于板式转换层一般很厚,有时可以达到3.Om,自重很大,在地震作用下,这样大的质量必将引起很大的水平地震作用。因此对于地震区的高层建筑,转换层要慎用厚板楼盖。 2.3桁架转换层 在托柱形式的梁式转换层中,当很大跨度的转换梁承托较多的层数,由转换梁承托上部框架传递下来的竖向荷载很大而致使截面很大时,可采用桁架转换层,能较好地布置大型管道等设备,并充分利用建筑空间。转换桁架主要承受竖向荷载,在满足建筑功能的前提下,通过增大中间节间的跨度或减小端节间的跨度来增大中间弦杆的内力,减小端节间的内力,使弦杆内力分布均匀。带桁架转换层的结构设计原则为:(1)整体 · 101 · 2013年第1期(总124期)江西建材施工技术

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注意事项

目录 一、超高层建筑与一般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差异 (2) 二、结构设计特点 (3) 2.1 重力荷载迅速增大 (3) 2.2 控制建筑物的水平位移成为主要矛盾 (4) 2.2.1 风作用效应加大 (4) 2.2.2 地震作用效应加大 (4) 2.3 P△效应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 (4) 2.4 竖向构件产生的缩短变形差对结构内力的影响增大 (5) 2.5 倾覆力矩增大。整体稳定性要求提高 (5) 2.6 防火、防灾的重要性凸现 (5) 2.7 建筑物的重要性等级提高 (6) 2.8 控制风振加速度符合人体舒适度要求 (6) 2.9 围护结构必须进行抗风设计 (6) 三、结构设计方法 (6) 3.1 减轻自重减小地震作用 (7) 3.2 降低风作用水平力 (7) 3.2.1减小迎风面积 (7) 3.2.2 降低风力形心 (7) 3.2.3 选用体型系数较小的建筑平面形状 (7) 3.3 减少振动。耗散输入能量 (7) 3.4加强抗震措施 (7) 3.4.1 选用规则结构使建筑物具有明确的计算简图 (8) 3.4.2 采用多个权威程序(如SATWE、TAT、SAP2000等)进行计算比较 (8) 3.4.3 进行小模型风洞试验,获取有关风载作用参数 (9) 3.4.4 采用智能化设计,提高结构的可控性 (9) 3.4.5 提高节点连接的可靠度 (9) 3.5超高建筑结构类型中的混合结构设计 (9) 3.5.1 混合结构的结构类型 (9) 3.5.2 型钢混凝土和圆钢管混凝土柱钢骨含钢率的控制 (10) 四、高层建筑结构方案选择的主要考虑因素 (11) 4.1 抗震设防烈度是超高层结构体系选用首要考虑因素之一 (11) 4.2 超高层建筑方案,应受到结构方案的制约 (11) 4.3 超高层建筑结构体系中结构类型的选择 (12) 4.3.1 拟建场地的岩土工程地质条件的影响 (12) 4.3.2 抗震性能目标的影响 (12) 4.3.3 采用合理的结构类型,应考虑经济上的合理性 (13) 4.3.4 施工的合理性的影响 (14) 五、关于结构的抗侧刚度问题 (15) 六超高层建筑结构的基础设计 (16) 6.1 天然地基基础 (17) 6.2 桩基础设计 (1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