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兹别克斯坦农业概况(1)

乌兹别克斯坦农业概况

一、乌兹别克斯坦概况

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是位于中亚的内陆国,西北临咸海。北面和西北与哈萨克斯坦接壤,东面与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相连,南邻阿富汗,西南与土库曼斯坦毗邻。乌兹别克斯坦面积44.74万平方公里(略小于我国甘肃省)。

乌兹别克斯坦境内地势崎岖不平,3/4的土地是草地、沙漠和半沙漠。东南部为天山山系和吉萨尔-阿赖山系西缘的支脉及山前地带;其间有费尔干纳盆地。中西部多为200米以下的平原,并为克孜勒库姆沙漠所覆盖。阿姆河和锡尔河是中亚主要的内陆河,为该国那农业灌溉的重要水源,但是因灌溉和蒸发而大量流失,一些支流在沙漠中消失。阿姆河和锡尔河均流入西北部边境的咸海,也是因灌溉分流,使曾经是这个世界第四大内陆湖的面积几乎缩小了一半。咸海的含盐量大幅度上升,同时还受到化肥和农药的严重污染。

该国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夏季长而炎热,冬季寒冷,终年干燥少雨,最南部为亚热带气候。全国1月平均气温-6至3℃,7月26至32℃,各地年平均降水量差异很大,从80至1000毫米不等。

乌兹别克斯坦的人口有2387万(1998年),是中亚5国中人口最多的国家。境内有129个民族,其中乌兹别克族约占73%,俄罗斯族占8%,塔吉克族占5%,哈萨克族占4%,鞑靼族占3%,卡尔卡拉帕克族占2%。其他民族还有吉尔吉斯、土库曼、朝鲜、乌克兰、土耳其、维吾尔、白俄罗斯族等。主要宗教为伊斯兰教,属逊尼派;此外还有东正教、天主教、佛教等。首都为塔什干,是中亚著名的古城,为"丝绸之路"上的必经之路,现有人口220多万;它是中亚地区最大的城市,离我国新疆的喀什市的直线距离仅600公里。历史文化名城撒马尔罕(36万人)被誉为"东方罗马",是该国第二大城和文化中心。长300公里、宽170公里的费尔干纳盆地周围集中了该国一些较大的城市,如纳曼干(36万人)、安集延(32万人)等。

乌兹别克斯坦自然资源丰富,具有经济发展的良好条件。已发现2700多处矿藏,勘探出的矿产储藏量总价值约为3.5亿美元。一些重要矿产的储量在世界名列前茅,如黄金储量占世界第4位,开采量占第7位;铜的储量占第10-11位,铀的储量占第7-8位。已探明的天然气储藏量达2万亿左右立方米,煤炭超过20亿吨,有160多处石油产地。磷钙土的储藏量约1亿吨,钾盐、岩盐也比较丰富。森林覆盖率为12%。

乌兹别克斯坦目前大约有2200家大中型工业企业和3万多家小型企业。工业中有机器制造、飞机和汽车制造、电力、有色金属、化学、金属加工等重工业部门,轻工业和食品工业是共和国的传统部门,近年来又发展了棉纺、制毯、丝织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20%多。

食品工业主要是榨油、烟草、酿酒、罐头等加工业。化学工业主要生产化肥、合成树脂、塑料和化纤等。乌兹别克斯坦电力供应充足,是世界10大天然气开采国之一;电力不仅能保证本国经济的需要,还可输送到邻国。

乌兹别克斯坦有比较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铁路线全长3656公里,其中双轨线680公里,电气化铁路498公里。主要公里网全长8.44万公里,包括公用公路4.33万公里,其中国际公路3243公里,国家公路1.86万公里。国家航空公司有开往美国、英国、德国、荷兰、中国、韩国、马来西亚等20多个国家的定期航班40多个。在乌兹别克斯坦领土上有9条大型天然气管道,总长度超过4000公里。内河运输主要在阿姆河和咸海,阿姆河全长2620米,航期为每年的4~12月;咸海航程437公里,航期4-9月。

1991年9月1日乌兹别克斯坦独立后,经济一度出现了较大的滑坡。1992年同1991年相比,国内生产总值下降16.5%,工业产值下降13.4%,农业产值下降8.3%,国民收入减少17.5%。1995年以来,生产的下滑势头和通货膨胀得到了初步的控制。1996年国内生产总值较之1995年增长1.6%,其中工业产值增长6%。1997-1999年,经济发展比较平稳,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在4%以上。

独立以来,乌兹别克斯坦的经济体制发生了变化:一是明确向市场经济过渡,在保持国家宏观调控的条件下,实行新的管理体制和所有制形式;二是逐步克服经济的畸形发展,摆脱对外依赖,实现经济

的独立。经济改革至今已经历了两个主要的阶段。第一个阶段的任务主要是:为改革奠定必要的法律基础,进行私有化,形成多种成分的经济,在农业中确立新型的经营制度和分配关系,保证经济和社会政治的稳定。这在1994年底已经基本结束。第二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深化私有化的进程,稳定乌兹别克斯坦本国货币,实现基本的结构改造。

经过几年的改革,乌兹别克斯坦的宏观经济比较稳定,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了增长;完善了本国的货币制度;市场关系的基础大体上形成,确立了新的银行、金融、保险体系和税收、审计制度,从事各种交易、租赁活动的市场网络遍及全国;私有化进展迅速,目前在非国有经济组织中的就业人数占就业人口的70%;生产性国民收入的70%、工业产值的53.5%、农业产值的97.7%来自非国有成分经济。到1997年初,私有企业和小企业已超过10万家,遍及所有经济领域。

据世界银行的资料,乌兹别克斯坦1998年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了870美元。国家货币名"苏姆"(sum),1997年11月,75.3苏姆合1美元。

二、农业发展的特点

在本世纪初,乌兹别克斯坦的农业十分落后。在苏联的70年的时间里,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农业生产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社会领域的物质技术基础有了相当大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1990

年同1913年相比,农业产值增加了10多倍。总的来说,农业在共和国的经济中仍占有重要地位。

乌兹别克斯坦农业有以下主要特点:

1.中亚最大的棉花产棉国和出口国乌兹别克农业以植棉为主,是原苏联最重要的棉花生产基地。棉花产量占前苏联的70%,实际上整个共和国成了棉花的农工综合体。植棉业是农业的专业化部门,目前籽棉年产量大约400万吨,居世界第3位;加工后皮棉的产量近110万吨,居世界第5位;皮棉的出口值在世界上占第二位,仅次于美国。农业经济结构比较单一,粮食不能自给。

2.灌溉农业的地位十分重要乌兹别克斯坦的气候干旱,3/4的土地是草地、沙漠和半沙漠。灌溉农业在该国有悠久的传统,农业生产集中在自然和灌溉条件优越的盆地,种植业产品的95%是在灌溉耕地上生产的。1996年水浇地面积达到650多万公顷(包括耕地和草场)。没有灌溉,乌兹别克斯坦就不存在有效益的农业。但是,水资源利用不够经济合理,造成了大量的生态问题。

3.农业生产效率比较低下,损失严重乌兹别克斯坦长期以来处于原料供应地的地位,经济比较粗放。特别是在落后的农业地区,农田耕作大部分靠手工劳动,生产力处于相当低下的水平。农业相关部门发展滞后,械设备老化,工艺技术水平较低,在收割、运输和储藏的过程中损失相当严重。据估算,乌兹别克斯坦每公顷小麦可以达

到50-60公担,实际上很多地方不到20公担;每年仅收割过程中损失的籽棉约有60万吨。

三、农业生产结构和对外贸易

农业一直是乌兹别克斯坦的基础经济部门,自然条件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农业的发展,但是农业依然有增长的潜力。乌兹别克斯坦的工业集中于加工农业原料和为农业提供设备和材料,轻工业包括棉花加工占工业生产的39%,食品加工业占13%,重工业侧重于为农业生产提供工具。乌兹别克斯坦生产的化肥占中亚地区80%、化学纤维占94%。乌兹别克斯坦大约26%的国内产值来自农业,工业占29%,建筑业占13%,服务业占22%。

乌兹别克斯坦有耕地面积427万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10%;农业人口1420万,约占全国总人口的60%,人均耕地面积约0.17公顷。农业现在面临的问题是:一要实现粮食自给,改变农业结构,增加粮食生产。1993年,政府颁布了增加粮食产量的决议,粮食种植面积由1991年的108万公顷增至1995年的167万公顷;二是要解决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在农村发展小型加工企业。独立以来,乌兹别克斯坦采取了比较慎重的改革措施,经济比较稳定,其农业在中亚地区的地位有所上升。棉花产量在中亚地区所占的比重由64%增加到66%,粮食由7%增加到12%,肉由20%增加到26%。1998年农业产值为5451亿苏姆,连续几年都有所增长。

到1998年7月,乌兹别克斯坦建立的私人农场有2.4万个,私人的宅旁园地增加了一倍。几乎80%的大牲畜、65%的羊、60%的家禽的由私人喂养。个人的副业生产提供了69%的马铃薯、蔬菜和瓜果、55%鲜果和1/3葡萄。

1.种植业乌兹别克斯坦农业产值约占国内生产的1/3,棉花产值则占农业的40%,是农业最主要出口产品。政府实施国家支持农业商品生产初步见效,种植业生产比较稳定。1996年对粮食的国家订货份额减少到25%,棉花减少到40%,1997年对棉花进一步减少到了30%。虽然1996年自然气候条件不佳,仍使粮食生产增长比上一年10.4%,其中小麦增长16.6%,稻米增长35.9%,马铃薯11.4%。1998年,乌兹别克斯坦棉花种植面积为153万公顷,各类粮食的种植面积为132万公顷(1997年为193万公顷,而棉花面积为150万公顷)。同年,全国生产的粮食374万吨,皮棉约116万吨,蔬菜309万吨,马铃薯88万吨;人均分别达到158公斤、49公斤、130公斤和37公斤。

植棉业是乌兹别克斯坦比较专业化的部门,棉花产量在前苏联时期占全国的70%,目前籽棉年产量在320-370万吨(皮棉100-110万吨)之间,居世界第5位。棉花质量上乘,以中绒陆地棉和海岛长绒棉为主。种植面积最大的年份,差不多占全部耕地面积的一半。

乌兹别克斯坦是中亚重要的蔬菜产地,每年生产各种蔬菜

270-300万吨,其中有西红柿、黄瓜、葱、洋白菜、胡萝卜、食用甜

菜、茄子、辣椒等。乌兹别克斯坦年产西红柿达100多万吨,干物质含量为5-6%,糖分含量为2-7%。水果、水稻和油料作物的种植也占较重要地位。在费尔干纳盆地、泽拉夫尚绿洲以及阿姆河、锡尔河流域,盛产葡萄和瓜果,其中食用葡萄和酿酒用的葡萄含糖量达18-27%,在国外市场上很受欢迎。

表1 乌兹别克斯坦部分农产品的产量(单位:千吨)

1996 1997 1998

谷物 3 558 3 771 3 742

小麦 2 742 3 073 3 094

稻米450 394 340

玉米137 139 200

马铃薯514 686 884

皮棉 1 081 1 080 966

棉籽 2 040 2 220 1 932

瓜果蔬菜 4 048 3 945 4 301

番茄950 900 985

白菜840 800 863

葡萄478 560 585

葡萄干 3 3 3

西瓜470 363 543

苹果374 378 380

葡萄酒102 147 147

肉类461 491 529

牛肉362 382 400

牛奶 3 404 3 490 3 459

鸡蛋58 59 83

资料

来源:联合国粮农组织

2.畜牧业乌兹别克斯坦有2650万公顷的沙漠牧场,畜牧业以生产毛、肉为主,所产的羔羊皮驰名于世。现在羊的总头数的稳定,牛的存栏数有所增长。1998年,全国有530万头牛、800万只绵羊,1200万只鸡。1998年主要畜产品产量:肉52.9万吨,牛奶345.9万吨,鸡蛋8.3万吨。高质量的卡拉库尔羔皮每年的收购量为150万张;此外,还出产粗羊毛1.8万吨。

乌兹别克斯坦的养蚕业也比较发达,产量占前苏联的50%以上。现在每年蚕丝产量约5000吨。

国家在农村兴建现代化的工业企业,取代了过去以籽棉初级加工为主手工业作坊。

3.农业对外贸易乌兹别克斯坦的外贸发展很快。1996年,出口额达到42.11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49%。其中对独联体国家的出口额为8.9亿美元(1995年为11.09亿美元,1994年为15.83亿美元);对独联体以外国家的出口额为33.21亿美元(1995年为17.12亿美元,1994年为9.66亿美元)。进口额达到47.12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71%,其中从独联体国家的进口额为15.17亿美元(1995年为11.18亿美元,1994年为14.01亿美元);从独联体以外国家的进口额为31.95亿美元(1995年为16.30亿美元,194年为14.01亿美元)。1997年的贸易额为89.1亿美元,其中进口额45.23亿美元,出口额43.88亿美元;1998年贸易额回落到68.15亿美元,但仍有2.41亿美元的顺差。据粮农组织的资料,乌兹别克斯坦1997年农产品的总进口额为8.04亿美元,总出口额为17.67亿美元。

乌兹别克斯坦的出口产品中,农产品(尤其是棉花)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约占40%。棉花是乌兹别克斯坦出口的拳头产品,是乌兹别克斯坦主要的外汇来源。本国的纺织企业只能"消化"大约15%的皮棉,其余都出口国外。据粮农组织统计,近几年里,乌兹别克斯坦棉花的出口量平均每年约100万吨,出口额达到16-18亿美元。例如,在1996年1-7月期间,皮棉占全国出口总额的59.7%,换取外汇10.1亿美元;其出口量占当年皮棉产量的80.6%。除独联体各国之外,乌兹别克斯坦的棉花主要出口到瑞士、英国、荷兰和韩国。出口独联体国家以外的皮棉已由1993年的57.83万吨增至1995年的70.55万吨。

葡萄干的出口额每年可达1420万美元。此外,生丝、水果和蔬菜也大量出口国外。

在进口产品中,食品约占16%,居首位。马铃薯、粮食、白糖以及棉布等占重要位置。独立初年,国家30%的粮食需要进口,即每年500万吨左右;其中,66%的小麦、50%的马铃薯、30%的肉和25%的牛奶需要依靠进口。进口的来源主要是加拿大、美国和土耳其。经过农业结构的调整,上述农产品的自给率明显提高。

乌兹别克斯坦最大的贸易伙伴是俄罗斯,贸易额为13亿美元,其次是哈萨克斯坦(4亿美元)和塔吉克斯坦(2亿美元)。在独联体以外国家中,最大的贸易伙伴是韩国,贸易额达到5.73亿美元,其次分别是瑞士(5.4亿美元)、德国(4亿美元)和英国(2.3亿美元)。

乌兹别克斯坦对外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为了保护投资,特别是外国投资,通过了一系列法令。除提供长期稳定的保障以外,还提供许多税收方面的优惠。外国投资者在乌可以从事外汇拍卖、进行贷款,在扣除10%的税收后,可以把所赚利润汇往国外,也可以购买或租赁土地。到1998年底,吸引外国投资达到了100亿美元,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投资于农业项目。此外,还从国外引进先进工艺技术,使本国产品打入国际市场。来自韩国、土耳其、美国、德国、英国、日本、意大利的企业投资纺织业和食品工业,利用乌兹别克斯坦的农业原

料,成效显著。东欧、独联体国家、伊朗、阿联酋、印度、以色列和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等也有比较好的经贸关系。

四、农业科学技术

1.培育了许多优良的棉花品种乌兹别克斯坦1980年代的籽棉产量曾达到600多万吨。棉花专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促进了全国农业科技(特别是棉花种植技术)的迅速发展。为了防止棉花病虫害的侵袭,农业科学家们不断培育出新的优质棉种,代替过去的棉种,棉花的单产也得到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