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肉瘤的原因

血管肉瘤的原因
血管肉瘤的原因

血管肉瘤的原因

文章目录*一、血管肉瘤的简介*二、血管肉瘤的原因*三、血管肉瘤的危害*四、血管肉瘤的高发人群*五、血管肉瘤的预防方法血管肉瘤的简介恶性血管内皮细胞瘤(malignant angioendothelioma)又称血管肉瘤。血管肉瘤为一罕见的恶性内皮细胞瘤,发生于皮肤、软组织、乳腺、骨、肝和其他内脏。皮肤血管肉瘤为最常见型血管肉瘤。

血管肉瘤的原因病因未明,可能与慢性炎症、创伤、内分泌功能紊乱有关。血管瘤是比较常见的血管性疾病,多为先天性的,一般出生时就有。它的原因比较复杂,目前也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普遍被认可的原因的还分为两类如下:

1、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人体胚胎发育过程中特别是在早期血管性组织分化阶段,由于其控制基因段出现小范围错构而导致其特定部位组织分化异常,并发展成血管瘤。

2、也有学者认为在胚胎早期(8~12月)胚胎组织遭受机械性损伤,局部组织出血造成部分造血干细胞分布到其它胚胎特性细胞中,其中一部分分化成为血管样组织并最终形成血管瘤。

血管肉瘤的危害1、如果长时间不医治血管瘤的话,随着血管

瘤不断增大,可导致患者出现呼吸、视觉、听觉等功能性障碍。

2、血管瘤的危害肯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影响,并且血管瘤容易破溃、出血、感染,甚至恶变,严重危及到患者的生命。

3、如果血管瘤发病部位是在咽喉部,就会直接影响患者的呼吸,这也是一种折磨。

4、血管瘤一旦扩大,高于正常皮肤,就有可能会发生恶化,会向皮下发展,导致并发症。

5、如果血管瘤长在舌头、手指、足趾及关节等部位,可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

同时会并发一下症状:

1、血管瘤严重时会出现血管平滑肌肉瘤

2、血管瘤严重时会出现血管外皮瘤

3、血管瘤严重时会出现血管肉瘤

4、血管瘤严重时会出现血管瘤内皮瘤

血管肉瘤的高发人群发生于任何年龄,成人多见,少数为先天。

血管肉瘤的预防方法本病无有效预防措施,早诊断早治疗是本病的防治关键。尽量以清淡为主,多吃一些富含营养之品为宜,多选用维生素和镁类含量丰富的食物,尽量多吃蔬菜、水果,保持

大使通畅,防止便秘,因为经常便秘,有发生巨大瘤体破裂的危险,忌食油腻厚味、辛辣刺激性、发性的食物,如辣椒、海鲜、烧烤、烈性酒及辛辣煎炸食品等。

脑梗塞临床路径

脑梗死(急性期)治疗临床路径(第一天): 一、急性脑梗塞非溶栓治疗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0:I63.9)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 版社) 1.临床表现:急性起病,出现神经系统受损的局灶症状和体征者,伴或不伴 头晕头痛、意识障碍等。 2.头颅CT排除肿瘤脑内出血改变。 3.临床排除糖尿病、中毒等全身性疾病或颅内炎症、变性疾病所致神经系统 损害。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一般治疗:低盐低脂饮食,维持生命体征和内环境稳定,根据病情选择运 动处方。 2.调控血压。 3.改善脑循环、脑保护、抗自由基、抗血小板、调节血脂,必要时抗凝治疗。 4.治疗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原发病。 5.防治并发症。 6.根据病情需要决定是否吸氧。 7.早期康复治疗。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8-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脑梗死(ICD10:I63.9)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 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第一诊断不符合或患者及家人不配合而要求转诊者及溶栓治疗者不入本 路径。 (六)住院后检查的项目。 1.必需检查的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心肌酶谱、凝血功能、C-PR; (3)头颅CT 、胸片、心电图。 2.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头颅MRI,MRA或DSA。 (七)选择治疗及用药。 1.脱水药物:甘露醇、甘油果糖、速尿等(根据病情决定)。 2.降压药物:按照《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执行。 3.改善脑循环、脑保护、抗自由基、抗血小板、调节血脂,必要时抗凝治疗。 4.缓泻药。 5.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药物。 6.根据病情需要决定是否康复治疗。 (八)监测神经功能和生命体征。

脑梗死临床路径2016

脑梗死临床路径 一、脑梗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急性脑梗死(ICD-10:I63)。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48:246-257) 1. 急性起病; 2. 局灶神经功能缺损(一侧面部或肢体无力或麻木,语言障碍等),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3. 症状或体征持续时间不限(当影像学显示有责任缺血性病灶时),或持续24 h以上(当缺乏影像学责任病灶时); 4. 排除非血管性病因; 5. 脑CT/MRI排除脑出血 (三)治疗方案选择依据。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48:246-257) 1.一般治疗:维持呼吸循环功能,监测控制体温、血压、血糖 2.改善脑血循环治疗: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如溶栓、血管介入、抗血小板、抗凝、降纤、扩容等方法 3.神经保护剂:结合患者具体情况选择 4.中医中药:结合具体情况选择 5.并发症处理:监测控制脑水肿及颅内压增高,必要时选择手术;癫痫防治;感染及褥疮防治、深静脉血栓防治; 6.早期营养支持及康复治疗 7.根据个体情况启动二级预防措施 (四)标准住院日为7-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脑梗死疾病编码(ICD-10:I63)。 2. 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检查项目。 1.必需检查的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小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 (3)胸部X线片、心电图; (4)颈部动脉血管超声;经颅多普勒超声(TCD) (5)颅脑CT,有条件的可行颅脑MRI+DWI(弥散加权成像)。 2.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1)自身免疫抗体[抗核抗体(ANA)、可提取性核抗原(ENA)、抗中性粒细胞浆抗体(ANCA)等]、红细胞沉降率、同型半胱氨酸,纤维蛋白原水平、易栓检查、抗心磷脂抗体、维生素B12、叶酸。 (2)TCD发泡试验。 (3)超声心动图、动态心电监测、腹部B超(肝、胆、胰、脾、肾)。 (4)头颅磁共振: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MRV)、灌注加权成像(PWI)等。 (5)头颈CT血管造影(CTA)、CT灌注成像(CTP)。 (6)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七)选择用药。 根据《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结合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治疗药物。 1.溶栓治疗:可选择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或尿激酶。 2.抗血小板治疗:根据患者情况可选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3.抗凝、降纤、扩容、神经保护、中药: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使用。 4.降低颅内压:可选择甘露醇、甘油果糖、呋噻米、高渗盐水和白蛋白等。 5.并发症治疗: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抗感染、控制癫痫发作及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药物。

神经内科十种技术病种及临床路径题库

一、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 一、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路径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ICD-10:I67.6)。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1.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伴有或不伴有意识障碍。 2.临床表现多样,主要为颅内压增高、癫痫发作和神经功能缺损。 3.头颅CT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提示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头颅MRV显示颅内静脉窦显影不良,DSA显示颅内静脉窦显影不良。 4.腰穿脑脊液压力增高,常规、生化检查能排除其他疾病。 5.排除良性颅内压增高等。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和《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1.抗血栓治疗: (1)抗凝: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或华法令(每日监测APTT、INR)。 (2)溶栓:尿激酶或r-TPA。 2.病因治疗:针对炎症性和非炎症性两类疾病进行治疗。 3.对症治疗: (1)降低颅内压。 (2)控制体温。 (3)防治癫痫。 (4)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5)治疗感染。 (6)营养支持。 (四)标准住院日为2–4周。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I67.6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疾病编码。 2.患有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临床路径流程实施。 3.无严重脑内出血及其他并发症和伴发疾病(恶性肿瘤、血液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

心、肺、肝、肾功能衰竭、外伤等)。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沉,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梅毒、艾滋病等)、血同型半胱氨酸、凝血功能、抗“O”、纤维蛋白原水平; (3)心电图、X线胸片; (4)腰穿脑脊液压力、常规生化、病原学检查等检查; (5)头颅CT平扫及增强扫描、头颅MRI和CTV/MRV。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肿瘤全项、抗核抗体、ENA、类风湿因子、蛋白C、蛋白S、抗心磷脂抗体、全脑血管造影(DSA)。 (七)选择用药。 1.尿激酶或r-TPA等溶栓药物(急性起病,病程相对较短患者)。 2.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及华法令(每日监测APTT、INR)等。 3.甘露醇、甘油果糖、速尿等(颅内压增高患者)。 4.对症治疗药物: (1)有癫痫发作者抗痫药物治疗。 (2)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药物。 (八)出院标准。 1.病情平稳和神经功能缺损表现有所好转。 2.并发症得到有效控制。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1.原发疾病或并发症使病情危重,需转入ICU治疗。 2.住院期间感染(颅内或颅外)加重,需进一步抗感染治疗,从而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和费用增加。 3.颅内压难以控制并有引起脑疝可能者需请神经外科协助诊治。 4.并发症加重者须进一步治疗,从而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

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路径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临床路径 (2009版) 一、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ICD10:I21.0- I21.3)(二)诊断依据。 根据《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2001年)、2007年ACC/AHA及2008年ESC 相关指南 1.持续剧烈胸痛>30分,含服硝酸甘油(NTG)不缓解; 2.相邻两个或两个以上导联心电图ST段抬高≥0.1mv; 3.心肌损伤标记物(肌酸激酶CK、CK同功酶MB、心肌特异的 肌钙蛋白cTNT和cTNI、肌红蛋白)异常升高(注:符合前两 项条件时,即确定诊断为STEMI,不能因为等待心肌标志物检 测的结果而延误再灌注治疗的开始)。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2001年)、2007年ACC/AHA及2008年ESC 相关指南 1.一般治疗 2.再灌注治疗 (1)直接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以下为优先选择指征):

①具备急诊PCI的条件,发病<12小时的所有患者;尤其是 发病时间>3小时的患者; ②高危患者。如并发心源性休克,但AMI<36小时,休克<18 小时,尤其是发病时间>3小时的患者; ③有溶栓禁忌证者; ④高度疑诊为STEMI者。 急诊PCI指标:从急诊室至血管开通(door-to-balloon time)<90分钟。 (2)静脉溶栓治疗(以下为优先选择指征): ①无溶栓禁忌证,发病<12小时的所有患者,尤其是发病时间 ≤3小时的患者; ②无条件行急诊PCI; ③PCI需延误时间者(door-to-balloon time>90分钟)。 溶栓指标:从急诊室到溶栓治疗开始(door-to needle time)<30分钟。(四)标准住院日为:10-14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I21.0- I21.3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 死疾病编码; 2.除外主动脉夹层、急性肺栓塞等疾病或严重机械性并发症者;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如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 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可以进入路径。(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就诊当天所必需的检查项目。 1. 心电、血压监护;

静脉溶栓路径和知情同意书

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路径 (Checklist) 姓名性别_________ 年龄___ 床号_________ 门诊号_______________住院号联系电话 ●是否属于适应症? 1. 年龄18~80岁 2. 发病4.5小时以内 3. 神经功能损害的体征持续存在超过1h,且比较严重(NIHSS 5~25分) 4. 溶栓前脑CT检查已排除颅内出血且无早期大面积脑梗死影像学改变 5. 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是否存在禁忌症? 禁忌症(3小时内) 1.病史、体检提示或CT证实蛛网膜下腔出血 2.既往有脑出血史 3.近3个月内有头颅外伤史或脑梗死史(无明显后遗症的腔梗除外)或心肌梗死 史 4.近3周内有胃肠或泌尿系统出血 5.近2周内进行过大的外科手术 6.近1周内有在不易压迫止血部位的动脉穿刺史 7.严重内科疾病,包括呼吸、心脏、肝脏或肾脏功能衰竭 8.体检发现有活动性出血或外伤(如骨折)的证据 9.正在应用抗凝药(INR>1.5) 或卒中发作前48h内应用肝素且APTT延长者 10.血小板计数<100×109/L 11.溶栓前随机血糖<2.2mmol/L或>22.2mmol/L 12.降压治疗后血压仍高于180/110mmHg 13.脑CT显示早期大面积病灶(超过MCA分布区的1/3) 14.卒中发作时有癫痫 15.妊娠,月经期 ●额外的禁忌症(3-4.5小时内) 1.年龄>80岁 2.严重的卒中(NIHSS>20分) 3.既往卒中史合并糖尿病史 4.口服抗凝药物,不论INR

●是否在3或4.5小时内? 发病时间(以最后看起来正常的时间为准,卒中前有频繁TIA者以最后一次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起始点为准): 日时分 患者到达医院时间: 日时分 头颅CT时间:日时分 知情同意书签署时间:日时分 rtPA开始时间:日时分 患者体重:Kg,拟用rtPA治疗剂量:__________mg,协议使用剂量:_____mg (如果考虑出血风险过高患者和家属又强烈要求溶栓,则剂量在0.6~0.9mg/Kg体重,就低不就高) ●如果病人有溶栓意向 请急诊科通知神经内科医师急会诊,神经内科医师执行如下医嘱 1.建立静脉通道,使用0.9%氯化钠生理盐水持续ivdrip 2.测指尖血糖()mmol/l 3.血细胞计数□ 正常□不正常 4.凝血机制+D- Dimer □ 正常□不正常 5.肝功□ 正常□不正常 6.肾功□ 正常□不正常 7.心肌酶□ 正常□不正常 8.氧饱和度□ 正常□不正常 9.心梗三项□ 正常□不正常 10.乳酸脱氢酶□ 正常□不正常 11.电解质□ 正常□不正常 12.急查颅脑CT,开立申请单。□ 已执行□未执行 13.急查心电图□ 已执行□未执行 14.评估或测体重() K g □ 已执行□未执行 15.签署知情同意书□ 已执行□未执行 16.开立rt-PA医嘱:爱通立50mg+生理盐水100ml □ 已执行□未执行 17.领药□ 已执行□未执行急诊病人转入急诊抢救室,团注首剂后即转至神经内科16楼病房抢救室 □ 已执行□未执行住院病人转病房抢救室□ 已执行□未执行

股肿 (深静脉血栓形成) 临床路径

股肿(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急性期患者。 一、股肿(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股肿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腓肠肌疼痛肿胀,有挤压痛足背疼痛加重,胫足踝水肿。 2)髂股静脉血栓形成:起病急,发热,自臀部以下整个下肢水肿疼痛,大腿内侧股三角处有明显触痛,皮肤发白,重侧紫绀,皮温增高。慢性期,肿胀减轻,浅静脉扩张充映,皮肤增厚,小腿可出现色素沉着。 3)个别病例因血栓脱落引起肺栓塞时,则有胸痛,呼吸困难,咳嗽,咳血,面色紫绀,血压下降,甚至厥脱。 4)有长期卧床,久坐不动,外伤,产褥,盆腹腔手术,肿瘤或其他血管病史。 5)急性期白细胞总数增高,静脉血流图、超声多普勒、静脉造影有助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中国中西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制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标准》 1)发病急骤,患者胀痛或剧痛,股三角或小腿有明显压痛。 2)患者广泛性肿胀。 3)患者皮肤呈暗红色,温度升高。 4)患肢广泛性浅静脉怒张。 5)Homan’s征阳性。 2.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4周以内。 (2)慢性期:发病4周至3个月 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股肿(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诊疗方案”。

1)湿热下注:患肢明显肿胀,胀痛、压痛明显,皮肤暗红而热,浅静脉扩张,皮肤按之凹陷,伴有发热,口渴不欲饮,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苔白或黄腻,脉弦滑数。 2)痰湿瘀邪阻络:患肢疼痛、肿胀,皮肤发紫,活动后则甚,小腿部挤压刺痛,或见条索状物,按之柔韧或似弓弦;舌暗或有瘀斑,苔白腻,脉滑或沉迟。 3)肝气郁结证 胸腹壁有条索状物,固定不移,刺痛、胀痛,或牵掣痛,伴胸闷、嗳气等;舌质淡红或有瘀点、瘀斑,苔薄,脉弦或弦涩。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股肿(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股肿(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股肿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 2.疾病分期属于急性患者。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急性动脉栓塞、原发性盆腔肿瘤、淋巴性水肿、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等疾病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隐血 (2)肝功能、肾功能、血糖、电解质 (3)感染性疾病筛选(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 (4)凝血功能+D-二聚体

初探周围血管病之静脉血栓临床路径

初探周围血管病之静脉血栓临床路径 (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静脉血栓行保守或手术治疗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发病时以左下肢为多见,以患肢粗肿、胀痛及浅静脉曲张或扩张为主症,行走或站立时加重,有明显的手术等创伤史。 2.患肢肿胀变硬,凹陷性不明显,早期皮肤温度降低,患肢足背动脉搏动减弱。 3.超声波检查发现患脏静脉有阻塞。 4.当确诊为静脉血栓形成时,根据肢体肿胀范围,可判断病变的部位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一、非手术治疗 适用于周围型血栓,以及中央型和混合型血栓中病史超过7天、重要脏器有严重合并症、恶性肿瘤晚期、身体状况极差不能耐受手术的。 主要包括: 1、为防止发生肺栓塞,须绝对卧床、制动、禁止按摩2周以上。 2、患肢抬高:需高于心脏水平。 3、抗凝治疗:其作用在于防止血栓继续扩展和其他部位形成新血栓。常用抗凝剂有肝素、低分子肝素和香豆素类衍化物。 应用肝素时,需测定凝血时间调节剂量。用量过多可引起出血,如血尿、内脏出血等。一旦发生可用硫酸鱼精蛋白拮抗,必要时可输新鲜血。 香豆素类衍化物是一种凝血酶原抑制剂。其作用诱导期长,一般在用药后24~48小时起效。作用消失时间也长,并有药物累积作用,停药后要经过 4~10天作用才完全消失。凝血酶原值应维持在20~30%。常用香豆素类衍化物为华法林钠(Warfarin Sodium),根据凝血酶原时间调节剂量。香豆素类衍化物引起出血时,可用维生素K,必要时可输新鲜血。 肝肾功能不全及有出血倾向者,禁用抗凝疗法。

静脉溶栓标准

静脉溶栓入选/排除标准 rt-PA静脉溶栓入选/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 住院患者年龄18-80岁 临床诊断为缺血性脑卒中,并引起可评估的神经功能缺损(如语言、运动功能、认知的损害、凝视障碍,视野缺损或/和视觉忽视)。缺血性卒中定义为突然发生的急性的局灶性的神经功能缺损,推测原因为脑缺血,CT除外出血 在症状出现3小时内开始溶栓治疗。 卒中症状持续至少30分钟,治疗前无明显改善。症状必须和全脑缺血(如晕厥)、癫痫或偏头痛有明显区别。 依据参加研究所在国的法律,患者同意接受溶栓治疗,并对病史数据的采集保存和随访过程知情同意 愿意并有能力遵循研究方案。 2、排除标准/禁忌症 CT检查发现高密度病灶(出血)、明显的占位效应伴中线移位(梗塞范围大)、急性低密度病灶或脑沟消失>MCA供血范围的1/3、颅内肿瘤、动静脉畸形或蛛网膜下腔出血征象 昏迷或临床评估(如NIHSS >25)和/或其它合适的影像学证实为严重卒中发病时伴有癫痫发作 3月内有过卒中史 发病前48小时内应用肝素,并且aPTT超出实验室正常值的上限 既往有卒中史且合并糖尿病病史 血小板计数 <100,000/mm3 积极的降压治疗后高血压仍未得到控制。未控制的高血压是指间隔至少10分钟,重复3次测得的收缩压 >185mmHg或舒张压>110mmHg 血糖 <50mg/dl(2.7mmol/l)或>400mg/dl(22.2mmol/l)目前或既往6个月内有显著出血性疾病 患者在口服抗凝药物(如华法令),INR >1.5 已知有颅内出血病史或怀疑颅内出血(包括蛛网膜下腔出血) 妊娠期或哺乳期者 有严重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病史(如肿瘤、动脉瘤、颅内或脊髓手术) 出血性视网膜病,例如糖尿病(视觉障碍可能提示视网膜出血)或其他出血性眼部病变 细菌性心内膜炎、心包炎 延长的或外伤性心肺复苏( >2min), 过去10天内分娩或近期非压力性血管(如锁骨下静脉或颈静脉)的穿刺急性胰腺炎 已证实的溃疡性胃肠疾病(3个月内) 动脉瘤、动静脉畸形。 具有增加出血危险性的肿瘤 严重的肝脏疾病,包括肝衰竭、肝硬化、门脉高压、食管静脉曲张和活动性肝炎。 过去十天有大手术或严重创伤、颅脑外伤史 对阿替普酶活性成分或其他组成成分过敏

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临床路径

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临床路径 (2016年版) 一、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ICD-10:I67.6)。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中国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2016年)。 1.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伴有或不伴有意识障碍。 2.临床表现多样,主要为颅内压增高、癫痫发作和神经功能缺损。 3.腰穿脑脊液压力增高,常规、生化检查能排除其他疾病。 4.影像学检查提示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中国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2016年) 1.抗血栓治疗: (1)抗凝:首选抗凝治疗,可选用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或华法令(每日监测APTT、INR)。

(2)溶栓:足量抗凝治疗无效且无禁忌症时,可考虑局部溶栓治疗,可选择尿激酶或rt-PA。 2.病因治疗: 3.对症治疗: (1)降低颅内压。 (2)控制体温。 (3)防治癫痫。 (4)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5)治疗感染。 (6)营养支持。 (四)标准住院日为14–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I67.6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疾病编码。 2.患有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临床路径流程实施。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沉,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梅毒、艾滋病等)、血同型半胱氨酸、凝血功能、抗“O”、纤维蛋白原水平; (3)心电图、X线胸片; (4)腰穿脑脊液压力、常规生化、病原学检查等检查; (5)头颅CT平扫、头颅MRI和MRV。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肿瘤全项、抗核抗体、ENA、类风湿因子、蛋白C、蛋白S、抗心磷脂抗体、头CT增强、全脑血管造影(DSA)。 (七)选择用药。 1.低分子肝素、普通肝素或华法林,。 2.局部溶栓可选用尿激酶或r-TPA等溶栓药物 3.颅内压增高患者可选用甘露醇、甘油果糖、速尿等 4.对症治疗药物: (1)有癫痫发作者抗痫药物治疗。 (2)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药物。 (八)出院标准。

静脉溶栓

静脉溶栓 1、建议对于急性缺血性脑梗死发病3小时内,无溶栓禁忌证者,推荐静脉内使用rt-PA(A 级推荐)或UK。rt-PA 0.9 mg/kg(最大用量90mg),UK100万~150万单位。10%静脉推注>1分钟,其余静脉点滴1小时。治疗后,前24小时内不得使用抗凝药或阿司匹林。24小时后CT显示无出血,可行抗血小板和/或抗凝治疗。 2、适应证 (1)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无昏迷; (2)发病3小时内,在MRI指导下可延长至6小时; (3)年龄≥18岁。 (4)CT未显示低密度病灶,以排除颅内出血; (5)患者本人及家属同意。 3、绝对禁忌证 (1)TIA或迅速好转的卒中以及症状; (2)病史和体检符合蛛网膜下腔出血; (3)两次降压治疗后血压仍高于185/110 mmHg; (4)治疗前CT检查发现有出血、占位效应、水肿、(动静脉畸形)A VM; (5)在过去14天内有大手术和创伤; (6)活动性内出血; (7)7天内进行过动脉穿刺; (8)病史中有血液学异常以及任何原因的凝血、抗凝血疾病(PT>15S,INR>1.4, PTT >40S, 血小板<100×109/L); (9)正在应用抗凝剂或卒中发作前48小时内应用肝素者。 4、相对禁忌证 (1)意识障碍; (2)CT显示早期大面积病灶(超过MCA分布区的1/3); (3)2个月内进行过颅内和脊髓内手术; (4)过去3个月患有卒中或头部外伤; (5)前21天有消化道和泌尿系出血; (6)血糖<2.7 mmol/L(50 mg/dl)或>22.2 mmol/L(400 mg/dl); (7)卒中发作时有癫痫; (8)以往有脑出血史; (9)妊娠; (10)心内膜炎、急性心包炎; (11)严重内科疾病,包括肝、肾功能衰竭。

静脉溶栓治疗

急性脑梗死的静脉溶栓治疗常规 对经过严格选择的患者应尽早给予尿激酶溶栓,在以下情况下可给予溶栓治疗: 1、有诊断和处理卒中经验的专科医生; 2、有全天24小时可利用的高分辨影像检查条件,有经验的工作人员和有分析检查结果的经验; 3、有条件处理潜在的并发症(如颅内出血或气道阻塞)。 溶栓适应症: 1、病人年龄在18-80岁; 2、临床明确诊断缺血性卒中,并造成明确的神经功能障碍(NIHSS评分>4分),无昏迷,且脑功能损害的症状及体征存在超过1小时,且治疗前无明显改善; 3、在发病4.5小时或6小时内; 4、患者本人或家属对溶栓的收益/风险知情同意并签字。 溶栓禁忌症: 1、神经功能障碍非常轻微或迅速改善者; 2、发病超过时间窗或无法确定; 3、伴有明确的癫痫发作; 4、头颅CT检查发现颅内出血、脑水肿、占位效应、肿瘤和动静脉畸形;有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表现(即使CT显示正常);CT显示低密度>1/3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大脑中动脑梗死患者); 5、既往有颅内出血、包括可疑蛛网膜下腔出血;近3个月有颅内手术、头颅外伤、卒中史及心梗史;近3周有消化道、泌尿系统等内脏器官活动性出血;近2周内有外科手术史;近1周内有腰穿或动脉穿刺史; 6、体检发现有活动性出血或外伤(如骨折)的证据; 7、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或严重糖尿病; 8、有血液疾病、出血倾向、凝血障碍,血小板计数<10万/mm3;48小时内接受过肝素治疗(APTT超出正常范围);或已口服过抗凝药(华法林),且INR>1.5; 9、血糖<2.7mmol/L,收缩压>180mmHg或舒张压>100mmHg,或需要积极地降压来达到要求范围; 10、妊娠妇女 溶栓方法: 发病6小时以内的颈内动脉系统的脑梗死;发病12小时以内的椎—基底动脉系统的脑梗死,无禁忌症可考虑溶栓治疗。给予尿激酶100—150万IU,溶于生理盐水100ml 静滴30分钟,前10分钟静滴50ml,后20分钟静滴50ml。 溶栓并发症

脑梗死(急性期)静脉溶栓治疗临床路径

脑梗死(急性期)静脉溶栓治疗临床路径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0:I63.9)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住院标准日天 住院第一天 日 期 诊疗工作13.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 14.进行NIHSS评分 15.开出辅助检查项目 16.阅读CT扫描结果,排除脑出血 17.追访检查结果 18.做出初步诊断 19.筛查是否溶栓治疗 20.向患者及其家属告知病情、检查结果及治疗方案。溶栓者需要签署知情同意书 21.选择以下治疗方案 22.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 适应症:①年龄18-75岁。②发病在3小时以内,最迟不超过6小时以内。③脑功能损害体征持续存在超过1小时,且比较严重(NIHSS评分7-22分)④脑CT 已排除脑出血或外伤(如骨折、脑挫裂伤)证据,也未显示脑梗死灶。⑤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禁忌症:①既往有颅内出血史,包括可疑蛛网膜下腔出血史;近3个月有头颅外伤史;近3周有胃出血或泌尿系统出血史;近2周有大型外科手术史;近1周内有不可压迫部位的动脉穿刺史。②近3个月有脑梗死或心肌梗死,但不包括陈旧小腔隙性梗死,并未遗留神经功能体征。③体检发现有活动性出血或外伤(如骨折)的证据。④偏瘫侧肌力3级以上且进展性卒中可能性较小 ⑤口服抗凝药,且INR>1.5;48小时内接受过肝素治疗(APTT超出正常范围)。

⑥血小板计数〈100 000/mm3或凝血项异常,血糖〈2.7mmol/L。⑦收缩压>180mmHg 或舒张压>100mmHg。⑧严重心、肾、肝功能不全或严重糖尿病。⑨妊娠。10不合作。11完成首次病程记录和“大病历” 医嘱静脉溶栓 长期医嘱: 3.神内Ⅰ级护理 4.饮食 5.普食□ 流食□ 半流食□ 低盐低脂饮食□ 糖尿病饮食□ 管饲饮食(营养配餐 或自制营养流食)□ 6.生命体征监护 7.吸氧 8.定时翻身、褥疮护理,但注意避免用力拉扯肢体或暴力按摩□ 9.脱水剂(颅内高压者选用1-2种) 甘露醇□ 125ml,ivgtt频次 甘油果糖□ 250ml,ivgtt q12h 10.扩容制剂□ 11.神经保护剂□(选1种) 12.活血祛瘀中药制剂或其他改善循环制剂等□(选1种) 临时医嘱: 6.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急检生化全项、凝血四项等 7.心电图、头颅CT或/和头颅MRI(溶栓后24小时内复查)、颈动脉超声。 8.瞳孔眼底检查 9.认知评定 10.静脉溶栓药物选择: 尿激酶UK□ 100万-150万单位+0.9%生理盐水100ml-200ml,静脉点滴半小时。 11.监测血压q15min*2h,其后q30min*6h,其后 q60min*16h

肝脏血管瘤影像学表现

肝脏血管瘤影像学表现 肝血管瘤影像学表现韩礼良血管瘤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 表现为暗红、蓝紫色囊样隆起。 分叶或结节状柔软可压缩多数与邻近组织分界清楚。 中年女性多见女性的发病率是男性的倍。 多次妊娠妇女的血管瘤发病率高。 经皮肝穿为禁忌。 AFP不升高。 肝脏血管瘤分类海绵状血管瘤:是最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无恶变潜能。 其切面呈蜂窝状、充满血液、镜检显示大小不等囊状血窦、其内充满红细胞时有血栓形成血窦之间有纤维组织隔纤维隔内见有小血管及小胆管偶见被压缩之肝细胞索。 纤维隔及血窦内的血栓可见钙化或静脉石。 偶尔肿瘤内血栓形成出现钙化较大肿瘤可出现坏死囊变。 分类硬化性血管瘤:其血管腔闭合纤维间隔组织较多呈退行性改变。 血管内皮细胞瘤: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活跃,易致恶性变。 肝毛细血管瘤:血管腔窄纤维间隔组织多。 发病机制目前肝血管瘤的病理发生机制尚不清楚现有两种不同的认识。 其一认为是血管畸形其增长是由于血窦在血流作用下的扩张。

其二认为肝血管瘤是真性肿瘤其增长是由于新血管组织的形成。 临床表现小血管瘤多无明显症状及体征较大血管瘤或近包膜可有肝区胀痛右上腹可触及包块肝大。 厘米以上者约伴腹部不适有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 肝血管瘤内可有纤维组织、机化血栓可因反复血栓形成而导致肿瘤肿胀、引起肝包膜牵拉胀痛。 肝血管瘤偶可或因挤压等诱发破裂并出现腹腔积血。 肝血管瘤的危害性随着瘤体增大临床症状及体征逐渐明显损害肝脏的代谢作用逐渐出现肝功能异常肝血管瘤偶可或因挤压等诱发破裂并出现腹腔积血危及生命★如果瘤体直径小于cm无临床症状且动态观察其静止不发展定期复查即可否则应予治疗。 *超声可检出直径cm的肝血管瘤。 典型表现为边界清晰的低回声占位伴有后方不甚明显的回声增强效应。 大多数小血管瘤(cm)为强回声。 较大的血管瘤(cm)则表现为内部高低混杂回声边界不整形状不一此为瘤内有纤维性变、血栓形成或坏死所致。 *B超血管瘤的典型超声特征为强回声。 这指的是正常肝脏背景下的强回声。 如果是脂肪肝则血管瘤可以显示低回声。 强回声型:边界清晰、锐利浮雕样、细筛网状。 低回声型:边界清晰外周稍强回声带包绕。

脑梗塞临床路径(建议收藏)

脑梗死(急性期)治疗临床路径(第一天): 一、急性脑梗塞非溶栓治疗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0:I63。9)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 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急性起病,出现神经系统受损的局灶症状和体征者,伴或不伴头晕头痛、意识障碍等。 2。头颅CT排除肿瘤脑内出血改变. 3.临床排除糖尿病、中毒等全身性疾病或颅内炎症、变性疾病所 致神经系统损害。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 出版社) 1.一般治疗:低盐低脂饮食,维持生命体征和内环境稳定,根据病 情选择运动处方。 2。调控血压。 3.改善脑循环、脑保护、抗自由基、抗血小板、调节血脂,必要 时抗凝治疗。 4.治疗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原发病。 5.防治并发症。 6。根据病情需要决定是否吸氧。 7。早期康复治疗.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8-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脑梗死(ICD10:I63.9)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文档交流

3。第一诊断不符合或患者及家人不配合而要求转诊者及溶栓治疗 者不入本路径。 (六)住院后检查的项目. 1。必需检查的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心肌酶谱、凝血功能、C —PR; (3)头颅CT 、胸片、心电图。 2。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头颅MRI,MRA或DSA. (七)选择治疗及用药。 1。脱水药物:甘露醇、甘油果糖、速尿等(根据病情决定). 2。降压药物:按照《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执行。 3。改善脑循环、脑保护、抗自由基、抗血小板、调节血脂,必要 时抗凝治疗。 4。缓泻药。 5.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药物。 6。根据病情需要决定是否康复治疗. (八)监测神经功能和生命体征。 1.生命体征监测. 2.NISS卒中量表。 (九)出院标准。 1。患者病情稳定。 2。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合并梗塞后出血或其他严重疾病而影响第一诊断者需退出路 径。 2.辅助检查结果异常,需要复查,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 加。 3.住院期间病情加重,出现并发症,需要进一步诊治,导致住院 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

急性缺血性脑梗死常规治疗临床路径表(内容清晰)

急性缺血性脑梗死常规治疗临床路径表 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 时间年月日 项目入院第1天(口病房口ICU 口急诊室口中风单元)目标初步诊断评估病情选择治疗方案 辅助检 查必查(45分钟完成):口血常规口急诊生化口凝血三项口头颅CT 可查:口心肌酶谱口MRI 口颈动脉彩超 评估口病情通知口血脂水平 口血管功能(24小时)口饮水试验口吞咽困难 诊断拟诊:口 TACI 口 PACI 口POCI 口 LACI 口其它 饮食预防误吸:由语言师推荐:口普食口鼻饲口禁食口全流口半流营养筛选:由营养师推荐:口低盐口低脂口糖尿病饮食口其它 护理口保留胃管口口腔护理口保留尿管口膀胱冲洗口会阴冲洗口翻身口吸痰口预防深静脉血栓 监测视病情监测:口 P 口R 口 BP 口 T 口 SO2口神志口瞳孔口Q h记录口 TID 记录口 24h出入量 药物治疗(可选)□抗血小板:口肠溶阿斯匹林(48小时内)口阿斯匹林(48小时内)口奥扎格雷 □抗凝:口华法令口低分子肝素口(复方) □脱水剂:口甘露醇口甘油果糖口速尿口人血白蛋白口吡拉西坦口β-七 叶皂苷 □促醒,脑保护剂:口醒脑静注射液口依达拉奉口纳洛酮 □血管扩张剂:口前列地尔注射液 □活血化瘀:口血塞通注射液口丹红注射液口血栓通口舒血宁注射液口红 □花注射液口红花黄色素口刺五加口长春西汀口丹参注射液口丹参酮II a磺酸 钠口川芎葡萄糖注射液口丹参川芎注射液口参麦口生脉口参附 □脑细胞营养剂:口胞磷胆碱口小牛血清去蛋白口脑蛋白水解物口吡拉西坦口左卡尼丁 口服活血化瘀中成药 康复疗 法口被动运动口低频脉冲电治疗口中频脉冲电治疗口压力波治疗口吞咽障碍训练口其它康复等 一般治 疗口气道管理口颅压管理口血压管理口降糖管理口体温管理 口补液管理口并发症处理:口肺部感染口尿路感染口上消化道出血口癫痫口褥疮 特殊治 疗 口溶栓转入特殊治疗路径 活动口卧床休息(床头抬高300)口保持良肢位口尽可能增加活动 会诊必要时会诊:口心内科口神经外科口神经介入科口物理治疗师口语言治疗师口心理医生 健康教 育 口病人口家属口疾病进展教育口诊断检查教育口治疗教育 变异口有口无具体原因:

动静脉溶栓指南及流程

急性脑梗塞动静脉溶栓治疗指南及操作流程 一、动、静脉溶栓总适应症 1、急性脑梗死; 2、发病4.5h内(选择全身静脉内溶栓),发病在4.5h-6h 以内者(如怀疑为进展性卒中可延至12h,基底动脉血栓可延至48h)选择动脉内局部介入溶栓; 3、年龄18-80 岁; 4、脑功能损害的体征持续在一个小时以上,且比较严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 在7~22 分);如有明显瘫痪等神经定位体征者肌力低于IV 级。 5、无明显意识障碍,神志不应差于嗜睡。但椎基底动脉血栓形成有意识障碍者,也可采用溶栓治疗。 6、脑CT无脑出血,未见明显的与神经功能缺损相对应的低密度病灶。或血管造影证实颅内血栓及部位。 7、家属同意。且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二、动、静脉溶栓总禁忌症: 1、年龄>80 岁; 2、血压>200/120mmHg;经治疗后,血压能降低到160/90mmHg 左右者除外。2、活动性内出血、颅内肿瘤、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或近期发生脑出血者;体检发现有活动性出血或外伤(如骨折)的证据,近两周进行过大的外科手术。 3、神经系统症状核体征轻微(如肌力≤Ⅳ级)或病后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者(如TIA); 4、口服抗凝药或出血素质者(INR>1.5,血小板计数<100,000/mm3 ); 5、严重心、肝、肾等实质脏器疾病。 三、动、静脉溶栓总体流程 有局灶定位体征患者 (血糖、出凝血全套、血常规、急诊九项、肌钙蛋白) 生化检查 头部CT 低密度影或正常(缺血性卒中) 高密度影(出血性卒中) 4.5h 以内静脉溶栓(无禁忌症) 4.5h 以内常规治疗(有禁忌症) 6h 以内动脉溶栓(无禁忌症) 动脉介入溶栓流程 术前处理签署同意书、商讨溶栓药(尿激酶、爱通立)、通知介入室相关人员到位术前准备(备腹股沟区皮肤套尿套或停留尿管试、左下肢留置针、静脉推注泵)术前备药(尼莫通介入室已备有尿激酶如rtPA 则需取药)术前用药NS250ml+胞二磷胆碱0.5 NS20ml+地塞米松5mg 碘 立即通知介入室、尽快送介入室术后处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