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论文

关于读《庄子》的读书报告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此次我选读的书籍是《庄子》,我想,作为一个人,读了像《庄子》这样的书籍就一定会有人生方面的诸多感受,甚至为此而改变自己的一些人生态度,我就是其中之一,以下就是我这20几天读完《庄子》以及一些资料后的感受,请听我略作陈述,谢谢。

首先我想谈谈庄子其人,庄子一生都在追求至道,返璞归真,他把一切社会的伦理道德,包括当时人们的基本道德观念中的孝悌仁义、忠信贞濂都视为对人们追求至道的束缚给以否定,这在当时具有很大胆的叛逆精神!在逆境中寻求快乐。
由于性格与时代不符以及其他种种原因,庄子生活贫困,但他并未因此而颓废,反而从中寻找到了快乐并从中求得了身心的解脱。
庄子也为人非常清高孤傲,不求功名利禄,甚至好在山水之间,逍遥遨游,怡情乐性,使得在肉体上能够逃避现实,免受动乱社会的戕害;在精神上却能以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姿态,超凡脱俗,翱翔于幻想的精神世界中。庄子在遨游山水时感受人生真谛。
在喧嚣的生活中寻求一份逍遥,让自己的生活变得自在,不失为一种高妙的做人心态。
此乃庄子其人。

现在我想谈谈看完《庄子》后,我对哲学上的自由的理解。
哲学上的自由在我看来是主观能动性。比如《庖丁解牛》中,牛复杂的身体结构是外界的客观阻挠,但是如果庖丁凭着主观能动性,坚持日日夜夜了解牛的身体结构并且不断练习解牛之术,就能轻松地解牛,这是主观能动性。再比如《梓庆削木》中,削木很简单,但想削出一定境界,想成果被世人传颂就得凭主观能动性。各种外界影响因素在影响着梓庆,这是客观阻挠,但是梓庆选择去斋戒,让自己的心沉静,让自己能忘却外界的一切干扰,从而能全身心投入到削木这一项事情中,最终做出最好的鐻,这是主观能动性。
因此,我从庄子的几个小故事中明白了,哲学上的自由是一种精神上的心灵上的自由,是来自自己思想中的主观能动性。

然后我再谈谈“以天下浑浊不可与庄语”的含义,这句话是说天下都是没有明见的人的天下,怎么能和不在五行内又跳出三界外的聪明的庄子相比。主要是指庄子看透了人都抱有各自的目的而存在的,他把这种世界称为“沉浊”之世,实为一种悲观厌世的思想在作怪。人类的生存等各方面问题,绝不是像他想象的一样简单的存在的,他这种思想的存在实际上是缺乏严密的逻辑思考的逃避思想。因此在这一点上,我觉得不应该学习庄子。
而对于庄子哲学的表现手法和技巧,我认为庄子大体上运用了两种方法,一

种是贬低世俗拔高自己,使自己和自己的学说有一种鹤立鸡群和俯瞰群山的感觉,另一种就是通过一些小的寓言故事,从故事内容和结局中发人深思,从而达到传播自己思想的目的。

现在谈谈庄子的生死观。庄子大概是觉得活着的人认为死人是死的,而死了的人未必会认为自己是死的,也许死人心中自己是活的,活人是死的。庄子说生未必乐,死未必苦,所以死不但不可怖,还可能是比活着更好的乐土。庄子逍遥自在,对得失都不介怀,人活一世,但求对自己无愧,活得开心就好了。生死变迁在一般人看来是相当严重的,但庄子说来却淡似春梦,了然无痕。对于自己的死生看得如此轻淡,所以对于妻子之死,他就“箕踞鼓盆而歌了”(庄子·至乐篇)。究其何以臻此境地,《至乐篇》记庄子回答惠施关于生死见解时说:“察其而来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行也,而本无气。杂乎芒笏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借此可以知庄子视死生变迁,不过如春秋冬夏四时变迁而已,于自然的变化是不可抗拒无以逃避的,只有顺从依随,才是人间至道。我们借此而说庄子是达生主义者。他是无生无死与天地为一体的,他是上与天地主宰同游,下与看破生死不分始终的人为友的,他是视死生为一化的。所以妻子死而歌,已死不哀。循着这一基点追循庄子的生死观,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一曰:等生死,齐荣辱;二曰:物我同一;三曰:安天乐命;四曰:道遥自由。
庄子的生死观不失有矛盾之处,但是正是在这仲矛盾里,人的本质性显现了,存在与思维的问题为哲学之核心问题,也是困扰人生的最大问题。思维显示着人的存在。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庄子取消了主体性也便是割断存在与思维的这种联系。而这种联系是永远存在的。割断只是暂时,它不永恒,所以不足恃。因此,庄子生死观背后一直深藏着一个巨大的黑洞。那便是:感伤!
总之,庄子生死观以等生死,齐荣辱始,与至道逍遥而终,这其间包含了他对于他所处时代的厌弃,也有着对生于生死的矛盾,但他于生死之中所表现的达观至今仍令人嫉妒,尽管这种生死观是终结带有感伤的成份。

我再来谈谈庄子对现实政治的态度。庄子的政治观直接来源于对所处时代的体验。他生活的战国中晚期,是一个战乱频繁、实力纷争的年代,政治上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动荡与不安,正如刘向在《战国策书录》中所写,“兵革不休,诈伪并起。”战争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痛苦,权术也将人们的精神推向了险恶境地,《庄

子》中多次写到的战争、暴君、权臣等等,都是这种社会状况的直接体现,而讲到其根源,庄子则指向了整个登记制度、处于等级制度最上层的统治者,以及统治者用以统治百姓的仁义道德。由此,他认为当时所存在的政治制度、道德法度是完全多余的。庄子对宇宙万物的认识基于“道”,他认为整个宇宙万物是浑一的,因此也就无所谓分别和不同,世间的一切变化也都出于自然,人为的因素都是外在的、附加的。基于此,庄子的政治主张就是以不治为治,无为而治便是本篇的中心。什么样的人“应”成为“帝王”呢?那就是能够听任自然、顺乎民情、行不言之教的人。
可以看出,庄子认为“君乎牧乎”这样的统制制度不过愚者的固陋之见,仁义不过是诸侯用来窃国的工具,“经式义度”也不过是统治者用来“欺德”的手段,既然连飞鸟、鼷鼠这样的弱小动物,都有保护自身不受灾害的本能,那么比他们更聪明的百姓,则根本不会接受法度的约束,想要欺骗、统治百姓,就好比“涉海凿河”、“使蚊负山”一样不可能办到。如果硬要以道德法度来约束、欺骗百姓,则必然造成严重的后果。
以上即是庄子对于现实世界的政治的态度。

还有小故事的人生哲理再说说。《庄周梦蝶》,人可以思考及选择自己要以何种态度面对生活。譬如,不论生活如何困窘,庄子都可以坦然面对,他在提升心灵方面从不松懈,要努力修炼到与“道”同游的境界。蝴蝶可以自在飞舞,但是没有心灵提升的可能性。万物都是按照自然的法则在活动,只有人可以选择如何安排自己的活动。这就是人与万物(包括蝴蝶在内)最大的分别。

最后我谈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感受,无论是小时候还是现在都总是在抱怨周围环境不好,不适合学习,不适合我做一些自己的事,但是却没有想过自己可以凭着主观能动性去创造一切,没有想过让自己浮躁的心沉静下来,去静静地做些什么来使自己无论在什么环境中都能不断发展壮大甚至做出成就,选读课选读了《庄子》使我明白了一切。

以上就是我这次读庄子所明白的东西,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